论品牌危机的应对措施

2024-05-25

论品牌危机的应对措施(共7篇)

论品牌危机的应对措施 篇1

品牌危机应对策略的研究

摘要:企业对产品发生危机后的应对策略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牌危机事件的认知和判断,同时也影响着企业能否顺利的度过危机,尽快的再次被消费者购买。本文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企业发生品牌危机时应对策略。研究结果显示,每一种应对策略都达不到尽善尽美的结果。但企业产品发生危机时消费者更关注产品伤害事件的责任归属问题,而对事件发生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的关注程度较低①。结论揭示出高品牌关系质量对偶然发生伤害事件的企业品牌起到暂时保护作用,低品牌关系质量会扩大企业品牌在伤害事件后的负面市场效应,有助于企业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处理企业品牌危机。

关键词:品牌危机、应对策略、中外差异

引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品牌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部分。但是在国家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健全的今天,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舆论不断加强的环境下,企业追逐利益的驱使下,不正当的经营行为导致品牌危机频繁发生。而一些企业对品牌危机的处理不当使得在几代人努力奋斗经营的企业走向衰落,甚至对品牌所有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使品牌毁于一旦。由此我们看出有效地管理品牌危机,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难免会遭受品牌危机,导致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甚至使品牌被市场吞噬,使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如何采取正确策略使品牌度过危机,并在危机中抓住契机迅速复苏,已成为企业发展所必须面对和专注重要课题。令人担忧的是,从各种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比起一些实力雄厚的国际品牌,中国企业在面对危机和处理危机方面稍显弱势和青涩。本文将以探讨危机产生的原因为基础,通过对数个中外企业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措施进行深入的对比与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危机应对上的不足和犯下的错误,从而提出应对危机的策略与原则,使中国企业在危机应对上有更多更有效的策略,在危机发生后转危为机,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品牌危机概述

品牌俗称牌子,是制造商或经营者加在商品上区别于其他企业商品的标志。品牌由名称、名词、符号、象征、设计或他们的组合所构成,用来区别一个企业出售的商品与其竞争企业出售的同类产品,以免发生混淆。品牌一般分为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两个部分。品牌名称是指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例如,海尔、海信、长虹是我国电视机的著名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则是指品牌中可以被广泛认知的,但不能用语言称呼的那一部分。品牌标志常常为某种符号、象征、图案或其他特殊的设计。例如,我国凤凰牌自行车以展翅翱翔的凤凰作为品牌标志;东风标致汽车的品牌标志为站起的狮子。品牌(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经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后,获得专用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就称其为商标。所以说,商标实际上就是法律的代名词,是经过注册登记、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学习到的市场营销知识中,由于品牌才构成产品识别的全部内容,因此,只有已经注册了的商标才会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品牌起到了监督企业产品,以保证其企业产品质量特征的作用。企业创造出一个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在消费者空中建立良好的声誉,是一个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所有企业员工长期奋斗一贯的保证产品质量的过程。品牌产品良好的信誉并不是自封的,是通过长时间被消费者公认的。因此说企业为了创建名牌,或者是保持名牌产品已有的市场地位、市场占有额及长久以来的良好信誉,必须兢兢业业,始终一贯的保证产品具有品牌所代表的质量水平和特色。由此看来,品牌优势公众监督企业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作用。

良好的品牌也有助于企业创建良好的企业形象。当产品创品牌后,相应的企业声誉就会大增,反过来又会推动企业产品的销售。

产品伤害是指偶尔出现并被广泛宣传的,关于某产品存在问题或是给消费者带来危害的事件。此类事件对产品制造企业的品牌影响较大,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品牌危机乃至企业经营危机,因而被企业领导者和相关的社会研究部门关注。营销者要进行危机处理,首先必须要了解消费者为什么及如何对危机事件作出合理的反应,这是必将有助于预测消费领域的变化,指导企业做出合适的营销策略。

消费者在遇到产品伤害后,无论是在情感、心理还是行为上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其中最直接的反映莫过于对其产生产品伤害的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抱怨和责备。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

品牌危机的产生原因通常有: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品质缺陷最易引发质量事故,导致品牌危机[1]。经调查,企业品牌危机中60%以上都是由产品质量事故引起的。假冒产品对名品及企业的冲击。产品缺乏创新:如国内外一些老字号品牌出现的品牌危机。竞争不当,如前段时间蒙牛与伊利闹得沸沸扬扬的“诽谤事件”,使中国岌岌可危的乳品行业雪上加霜。企业品牌延伸不当,如极具阳刚之气的世界著名品牌哈雷—戴维森进军香水领域引发出来的危机。由品牌合并或兼并不当、品牌授权经营不当引起的危机。企业商标意识不强:因企业商标不到位而使品牌产生危机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更换品牌名称与标识所引起的品牌危机。二:危机应对中外差异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即便是国际大品牌也常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品牌危机。电子业界的实力派——苹果也因其开发的新型产品——i-phone面临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危机。

自苹果手机在09年6月下旬发售以来,很多消费者都抱怨手机天线可能有问题,导致信号不好,但苹果公司先将此问题归咎于用户握手机部位不对,后来又说是电信运营商的软件问题。美国权威的消费品测评杂志《消费者报告》7月13日发表报告认为,苹果手机天线存在设计缺陷,并宣布不向消费者推荐该产品[2]。由于该杂志的影响力、公信力,苹果公司市值一度蒸发超过160亿美元。对此,苹果公司连续两天保持沉默。

16日苹果公司在加州总部就此举行新闻发布会。乔布斯在发布会上承认了问题:“我们想让所有用户满意,但我们并非完美。”苹果给出的办法是:给手机装个保护套。9月30日前购买i-phone 4的消费者都可免费获得一个软胶保护套(市场售价29美元),已购买了该保护套的消费者将获得返款。如用户仍不满意可在30天内退货,只要手机没有人为损坏,就可获得全额退款。苹果还开放了天线设计实验室给媒体参观,首次对外公开其无线产品如i-phone和iPad的设计过程。如苹果向i-phone 4手机用户提供免费手机套的活动持续至2011年6月底,那么该公司总计将为此支出近2亿美元,这将占据苹果这段时间内总运营收入的1%左右。若苹果实现召回的策略可能带来的15亿美元损失,与这相比发手机套的支出相比只是小数目。在此次危机公关中,苹果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乔布斯公开表示,手机握住后信号有不同程度的衰减,这是手机全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是人,是人就会犯错,但我们很快发现了错误。”乔布斯引用数据来证明这一错误如何无足轻重。他表示,苹果客服接到的信号问题投诉只占投诉总量的0.55%;运营商AT&T的退货比率中i-phone 4只是i-phone 3GS的1/3;i-phone 4每100次通话的掉话率比i-phone 3GS多不到1次。

但事实表明,信号问题根本没有影响苹果的销售。发布会之后,美国硅谷中心的斯坦福大学购物中心的Apple Store零售店,消费者如往常般络绎不绝,收款台排着长队。一位购买i-phone 4的大学生表示,虽然i-phone系列向来非议颇多,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未出现过于严重的故障。相信天线问题不会影响他的使用。发布会之后,苹果股价一度上扬,收市亦仅跌0.62%,收报249.9美元。事实上,从i-phone刚上市起就频遭质疑,07年6月i-phone因其电池的内置设计,用户不能自行更换,而受到众多用户的控告,而苹果的应对策略只是是推出了85.95美元的电池更换计划。虽然苹果在面对这种危机时的应对策略总是显得不那么积极与及时,但是从2007年至今i-phone的销量却一路上涨,丝毫没有被这些别人看来的危机影响,而是销量惊人。

跨国巨头,诸如麦当劳、肯德基、雀巢都出现过问题,麦当劳的“橡胶门”,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雀巢就更多了,诸如使用转基因原料等等,但是这些事件通常都不了了之了。一些为何国际品牌屡遭危机而不倒,这值得我们思考[3]。

从许多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历经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起来的国际品牌,本身拥有较强大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信誉在里面,拥有一般依靠广告快速轰炸起来的所谓的品牌所不具有的品牌内涵和张力,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负面信息和危机抵抗能力和自我危机修复能力。而作为公众,又往往会给予该品牌较高的品牌和生活行为的依赖度[4]。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三株和秦池可以因为媒体报道而很快地覆亡,三鹿因为“三聚氰胺”而彻底被清盘,而雀巢、麦当劳却屡遇危机而不倒的原因之一。而苹果跨时代的创新与实力,和在消费者心中高端的形象使其有自信,从容应对危机,甚至忽视危机,这是需要实力的积淀,而非所有品牌都可以达到的。另外,十分关键的一点是:作为比较知名的跨国公司,它们都拥有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或者说危机公关和应对机制,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相对一些国内企业比较健全,危机意识较强,危机管理能力相对也比较成熟。

中国乳业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起似乎正在慢慢沦陷,危机已使国人对乳业渐渐失去了信心。2008年9月中旬,就三鹿牌婴幼儿奶粉这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启动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及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蒙牛伊利光明等多家知名企业纷纷被查出产品含三聚氰胺,导致整个乳制品行业陷入危机。12月19日,三鹿集团借款9.02亿元付给全国奶协,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三鹿净资产为 负11.03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12月25日,河北石家庄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三鹿集团破产案处理情况。曾经的乳业巨头轰然倒下。先且将乳品业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放一边,危机管理能力不足也是三鹿的破产的重要原因。三鹿集团的危机预警系统启动缓慢,事实上,从2008年3月起,就陆陆续续有消费者投诉三鹿集团的奶粉存在问题,这些投诉其实是危机前的征兆。而直到全国各地多名婴儿查出肾结石后才启动危机公关程序。这说明企业缺乏危机的敏感性,对危机存在侥幸心理,没有防微杜渐的危机意识。与此

同时,三鹿还采用了蹩脚的推卸责任言论。三鹿在事发之后,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因为产品召回损失了6亿元,此次事件的赔偿应由不法奶农赔偿。一切责任在奶家身上。然而。这种转移视线的公关手段并不高明。对于分散的奶农来说,要进行700吨奶粉原料造假无疑是很有难度的,何况在卖奶给三鹿集团时,奶农并不清楚那些奶液将用于哪种配方的奶粉,而恰恰是三鹿集团18元的低端婴幼儿奶粉出了问题,其他高价位产品暂时没有检出含三聚氮胺。三鹿这样简单的推卸责任言论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将事故责任和赔偿责任推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奶农身上,这一举动对危机的解决无益,更加大失民心。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外资企业的老道经验值得中国的企业们学习,但外国企业也有处理不当的案例。比如SK-II因为虚假宣传和含致腐蚀性物质,以及宝洁公司对危机管理了迟钝而最终导致日化高端子品牌SK-II直接退货退市乃至退出中国市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现在也没有恢复过来,在中国市场成为了边缘性品牌。

液态奶检出三聚氰胺的批次表

三: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应对危机,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从源头扼杀品牌危机的产生[5]。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产品质量高低和品牌的知名度是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从而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其次,因为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有许多,质量有保障了也不一定意味着危机就被避免了。所以,未雨绸缪,加强危机管理意识,为自己的企业寻找优秀的应对危机的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当危机真正发生时,企业则应敢于正视危机, 积极应对危机,主动承担责任,高调接触媒体,把握舆论主导权。来看中美史克的成功案例:2000年11月,国家下发禁止PPA通知。康泰克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就在同月16日中美史克公司立即停止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回收所有含PPA的产品。并召开了新闻媒介恳谈会,表示维护广大群众的健康是中美史克公司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谅解。之后公司很快推出“新康泰克”,取代原有品牌的市场空白,取得了难得的销售成绩,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当企业发生公关危机时,在妥善处理后要尽快把公众视线吸引开,否则纠缠

下去对企业会十分不利,但这种方式不是推委责任与瞒天过海,而是在正确采取措施并得到妥善解决。比如推出新产品,新发明,企业捐助公益事业等相关新闻,以转移大众的视线。谷歌输入法面临抄袭搜狗输入法的质疑时,谷歌不仅发声明称已注意到了部分用户对谷歌输入法词库的质疑,承认“该词库在试验阶段确实包含了一些非谷歌的数据源”,愿意直面问题。更重要的是该事件发生后的不久,谷歌便在各媒体发布了这样一则新闻:谷歌职员宠物蟒蛇在公司失踪。转移视线的方法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处理后让事件的余震尽快结束。

品牌危机处理有一定的原则:快速反应原则,主动性原则,真诚坦率原则,统一性原则,全员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掌握好这些原则与方法,我相信,面对危机,企业一定能转危为机,化险为夷,实现自我拯救、自我修复,打造出刀枪不入的品牌金身。

参考文献:

[1] 刘凤军.品牌营运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66.[2] 李敬强.基于心理契约的品牌危机管理[D].青岛大学学位论 文,2008.[3] 郑秋锦.企业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危机后管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180-182.[4] 韦晓菡.浅论品牌危机管理的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68-71.[5] 倪明军.企业品牌管理探讨[J].经济视角,2009,(1):49-50.

论品牌危机的应对措施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四川,影响,措施

0引言

次贷危机的扩大使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亏损。作为美国紧密的贸易合作伙伴的中国, 在这场美元保卫战中买了很大一笔单。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 将影响我国出口增幅回落近6个百分点2007年, 我国持有美国国债4055亿美元, 约占外汇储备的26.5%, 美元每贬值一个百分点, 我国将损失40亿美元, 因此金融危机导致我国通胀压力空前增大,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7亿美元, 外需的下降使我国的出口型行业尤其是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发展危机。

1金融危机对四川经济的影响

1.1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大, 企业投资面临下滑

汶川地震使由政府主导的灾区基础设施、民生投资快速启动, 而工业企业投资增速回落较快。美国金融危机爆后, 我国可能实施的扩张财政政策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而国内资本流动性减少很可能使工业企业投资资金进一步减少, 对四川经济发展后劲将产生一定影响。

1.2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减缓, 房地产企业面临挑战

四川外商投资占房地产投资比重从2月份的0.5%上升到8月份的6.8%, 2008年8月, 投入房地产的外资占全省外资总额的比重高达75.8%, 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欧美等国资金严重匮乏, 全球投资减少, 将使四川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增加的房屋建筑成本、汶川地震及金融危机引起的房地产需求下降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资金紧张将使房地产企业面临巨大考验。

1.3丝绸企业周转困难

2007年四川省丝绸商品出口2.56亿美元, 在全国丝绸出口省市中位列第五;其中蚕丝类产品出口9922万美元, 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16%。今年以来, 受人民币升值、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四川丝绸出口面临严峻形势, 特别是蚕丝类商品出口, 1-9月出口额6598万美元, 较去年同期下降13.1%;其中9月当月出口额663万美元, 环比下降29%, 同比下降23%。金融危机直接冲击到四川丝绸出口行业, 自今年9月份以来, 四川丝绸出口企业接到的订单减少, 客商采购意愿不强, 观望气氛浓厚。

1.4服装企业艰难过冬

成都本土服装企业虽然数量多, 但起点很低, 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也不注重自身品牌的培育, 企业竞争力很弱。碰上今年的金融危机, 经营更是雪上加霜。越来越多的陌生老板出现在成都荷花池综合批发市场。他们来的目的不是进货, 只是催债。金融危机正影响荷花池, 内贸、外贸销量明显下滑。为了自保, 荷花池的服装老板正减少投资、收缩战线、查收欠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四川服装业产业链目前资金链紧绷, 一些服装厂已开始倒闭, 整个行业正采取各种措施过冬。据调查, 有的服装企业产量减五成, 老板改骑电动车。

2四川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2.1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在买方市场, 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而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必将挤压企业利润。尽管需求量的大幅增长使工业企业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 但在国际需求下降进而引发国内需求下降的情况下, 工业企业购销价格“剪刀差”必将对工业企业效益产生较大影响。四川工业企业购销价格“剪刀差”比全国低,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东部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 东部地区经济外向度高, 美国消费市场的萎缩以及出口企业销售资金难以收回将使东部工业企业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因此, 东部企业为降低成本、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将加速产业转移, 给四川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机遇。

面对东部工业加速产业转移需求不断增长给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应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规划的研究与实施, 重点解决好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进程。

2.2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实力

国际、国内需求下降将使企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受到约束, 应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贷款,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增强四川经济的内生动力。

2.3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坚强后盾

四川建设西部发展高地首先发展交通, 灾后重建首先恢复交通, 因此, 应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之际,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促进四川经济加快发展

2.4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

我省应该加快抓紧抓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 如出川铁路和高速公路项目、彭州大石化项目、双流机场二跑道项目、武引二期灌溉工程项目、大型农产品基地项目等。同时以铁路为重心的重大项目建设。铁路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比如铁路基建对钢材、水泥有巨大的需求, 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不仅需要大量的钢材, 还会带动电子电器行业、橡胶、玻璃、铝等有色行业的发展。

总之, 只要我们充分认清这次金融危机给四川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集中资金, 保证重点,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优先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加快建设速度, 迅速建成投产,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就一定能够稳住当前经济增长的水平, 把全省国民经济引向更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郎咸平.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

论品牌危机的应对措施 篇3

[关键词]财务危机 成因应对措施

2007年8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美、欧金融市场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实体经济当中,且不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企业甚至因此陷入了财务危机。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研究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其应对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危机的定义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的债务或费用的经济现象。财务危机是导致企业生存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需要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采取监测和预防措施,及早防范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总的来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通常是不可控的,也是企业无法回避的。内部因素大多是可控的,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控制。本文将对企业内部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失败引起的财务危机

一些企业在本行业取得成功,获得盈利后就想投资其他行业以获得更大的成功。由于在投资前没有严谨的可行性分析和经营计划,盲目投资于其它行业。当投资失败后,新项目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盈利反而可能挤占原有盈利项目的资金,最后将企业内部的整体资金耗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例如,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的美国安然公司,无视决策风险,盲目放弃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而转向了电子交易等新领域,导致公司失控,最终导致这个能源巨擎轰然倒塌。

(二)轻视举债风险引起的财务危机

负债融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集资金的必然选择。但是这种筹资方式,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一些企业轻视举债风险,对经济大气候盲目乐观,进行不正常的举债。负债给企业增加了压力,因为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如果企业无法偿还,则会面临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又会导致财务危机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费用,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这样,就使企业陷入了一种“举债—陷入财务危机—财务危机成本增加—企业现金流减少”的恶性循环。

(三)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不完善引起的财务危机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所以建立好财务管理控制制度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不完善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工作混乱,财务人员职责、授权不明确,会计信息失真,以致公司决策者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四)流动资产管理不当引起的财务危机

流动资产是企业正常营运的“血液”。因此管理好流动资产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流动资产管理不当将阻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将降低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效果,降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一旦债务到期,企业无法及时将资产变现就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最终陷入财务危机。

(五)利润分配不当引起的财务危机

利润分配的过程与结果,是关系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企业利润分配不当将影响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如果企业将利润过多的分配给投资人,就大大的降低了留存在企业的资金,从而影响企业的营运,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三、财务危机应对措施

(一)有效的控制投资风险

企业的决策者在投资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对计划投资的行业进行全面的行业分析与市场调查并进行严谨的可行性研究以在投资发生前就对投资风险进行控制。企业进行投资后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从计划投资到进行投资最后到投资结束,企业都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以有效的控制投资风险。

(二)确定合理的负债比率

企业在进行负债融资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盈利水平、实际偿债能力、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从而顺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最佳负债比率。在企业盈利水平好,预期投资利润率高,流动资产变现能力高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适当提高负债比率;在企业盈利水平低,预期投资利润率低,资产变现能力差的情况下,企业应对负债比率进行控制与约束。

(三)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

一是企业应当按照“ 以收定支, 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从而对现金流量进行预算管理,对各个环节的各项收支进行有效的管理。二是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和客户资信度评价体系。以此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确定收款率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以确保应收账款能及时收回。

(四)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能起到很好的防范财务危机的作用,所以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包括认真做好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加强对公司债务、资产、投资项目、现金流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督, 严格控制担保和信用证开证额度;对财务工作人员的职权进行明确的划分。

综上所述,企业应认真分析财务危机的成因,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以尽可能的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使企业良性、稳步、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贾宗武 刘总理:《浅谈企业财务危机及对策》,《财会通讯》2007年第10期。

[ 2]赵莉等:《企业财务危机形成原因及防范研究》,《财会通讯》2008年第2期。

[ 3]刘鹏:《企业财务危机及其防范措施》,《冶金财会》2008年第3期。

论品牌危机的应对措施 篇4

国家风险部 黄志刚

一、政策出台背景

美国本轮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美国次贷危机及随后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对其经济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次贷危机的涉及面广、原因复杂、作用机制特殊、持续时间长、产生的影响较大,具体总结如下:

(一)银行业巨亏。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银行业总共出现了10407亿美元亏损,而其中美国银行业亏损就有5826亿美元,占比为56%;在10家全球最高亏损额的银行中,有6家为美国银行;入围全球前1000家银行的152家美资银行在2008年的税前亏损总额达910.78亿美元。

(二)股市暴跌。美国三大股指在2007年3季度见顶,其中纽约道琼斯工业指数最高达到14000点左右。此后在危机逐渐显现的情况下,市场开始逆转直下,三大指数开始步入漫漫熊途,一路绵绵下跌,至2009年4月,道琼斯工业指数最低跌到7000点以下,被腰斩有余。而其中处于漩涡中心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公司股价在2008年7月时,仅仅短短一周时间内即被“腰斩”。

(三)金融机构剧烈动荡。2007年4月2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4月27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对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实行摘牌处理;2008年3月14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同年9月7日,“两房”被美国政府直接接管;9月14日,美国 银行440亿美元收购美林证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雷曼公司宣布破产预示着美国金融危机全面走向深化。而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美国先后有17家中型以上的地方银行倒闭。

(四)国内信贷大幅度收缩。美国国内信贷月度同比增长率从2007年10月的10.75%开始发生转折,一路逐月下滑,至2009年2月到达谷底的-4.92%。事实上,自从危机显现以来,银行已经收紧所有类型消费贷款限制,并大大降低放贷意愿;约75%的银行收紧优质抵押贷款标准;约85%的银行收紧非传统住宅抵押贷款标准,且少数提供次级抵押贷款的银行收紧信贷标准;约30%的国内银行报告优质住宅抵押贷款需求下降,略高于前一次报告。普遍的去杠杆化行为出现无序化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国内货币流通速度急剧下降。

(五)失业率上升、物价下行、经济滑入衰退。美国2007年10月总失业人口为677万,失业率为4.5%,自此以后开始一路走高,至2009年6月总失业人口超过1520万,失业率达到9.7%;美国国内物价的转折发生在2008年8月以后,CPI从当月的5.4%开始发生断崖式的逆转后,一路逐月下行,2009年6月CPI为近20多年来最低的-1.4%,美国经济的衰退特征已经非常明显了。

图1 美国的失业率和物价情况

(%)1210864201987年1月1989年1月1991年1月1993年1月1995年1月1997年1月1999年1月2001年1月2003年1月2005年1月2007年1月-2CPI2009年1月

数据来源:ECOWIN 统计样本期间为:1987年1月到2009年6月

二、金融危机过程中美国政府以及美联储的应对措施 从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美国政府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定金融经济环境的政策措施,列举如下:

(一)下调利率。2007年9月1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四年来首度下调基金利率50个基点至4.75%,且幅度之大超出各方预期。此后联邦基金利率一路下行,到2008年11月后就一直稳定在0-0.25%之间,利率已经降无可降,操作的空间因而越来越小。

(二)直接减税。2008年初,时任总统布什签署了第一个以减税为核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总额1680亿美元。一是减免个人所得税约1200亿美元。对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下个人的应税收入的前6000美元和年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下夫妻的应税收入的前12000美元的税率降为0;有孩子的家庭,可额外获得每个孩子300美元的退税;依靠社保生活的老年人和退伍军人也可获得相应退税。二是对企业提供约500亿美元的税收刺激措施。联邦政府通过一个暂时的税率调整,使美国购买机器设备、软件和有形资产时可节省50%的投资。

(三)救助“问题”金融机构。这主要是通过资产收购、贷款担保和直接注资的方式完成的。2008年3月14日,美联储决定紧急救助贝尔斯登,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并以2.4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后者的收购;7月13日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宣布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提高“两房”信用额度,并承诺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7月26日 美国参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房”股票,9月7日 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发生;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以帮助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摆脱倒闭厄运;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而截止2008年12月19日,美联储总共向42家国内银行注资,总规模为3150亿美元。

(四)收购“有毒”资产。2008年10月1日,参议院通过了总额达8500亿美元的救市措施,其中不良资产救助计划规模为7000亿美元,10月首批启动3500亿美元,除用于收购银行不良资产之外,还用于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担保和短期贷款等方面。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备宣布,将在今后6个月内购进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的同时,进一步购入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1000亿美元“两房”债券。

(五)新经济刺激方案。2009年2月,奥巴马正式签署了总额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包括:为个人和企业减税、卫生保健和替代能源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为各州和地方提供财政支援。其中,5000亿美元用于政府公共支出,其余2870亿美元用于减税。

三、美国抵抗危机政策的效果评述

(一)从利率调控到“数量宽松”的转变。

自从格林斯潘时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调控方面,历来遵循自由市场主义的理念,主要依赖于价格手段,即依靠市场利率的起落跌宕,来完成对国内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

但是因为考虑到本次危机的严重性和特殊性,这次美国央行一改以往相机抉择、灵活调度利率的传统做法,旗帜鲜明地打起了货币数量调控的大旗,他们通过购买问题资产和向金融机构 ①

① 其实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自2008年11月以后已经基本接近于0,美联储也几乎没有利率操作的空间了。直接注资的方式,向严重失血的国内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由于这一措施直接对准的是危机恐慌情绪下市场去杠杆化行为的无序化现象,这种数量宽松型的货币政策路径,对于挽救濒临崩溃的市场信心,阶段性地取得了积极成效,银行信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商业票据发行市场的颓势也得到基本控制。从表1可以看到,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基础货币巨量投放的情形下,增长态势仍然基本保持平稳,而M1的增长幅度则显著扭转。而危机以后断崖式急剧下滑的信贷增幅,在2009年3月见底以后也开始企稳回升。

同时也应该看到,美联储和财政部的这一系列措施,仅仅只能达到减轻危机冲击破坏程度的目的,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危机进程。市场自身的修复矫正,无疑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从实体经济的层面来看,一直到2009年6月,美国的失业率和物价形势,仍然无法让人乐观(见图1)。

表1 美国各个层次货币供应月度同比增长率

时间2008年1月2008年2月2008年3月2008年4月2008年5月2008年6月2008年7月2008年8月2008年9月2008年10月2008年11月2008年12月2009年1月2009年2月2009年3月2009年4月2009年5月2009年6月M00.86%1.16%1.18%0.71%1.13%1.75%2.47%2.68%2.70%4.50%5.59%7.50%9.92%11.23%11.80%12.56%12.09%11.55%M10.32%0.99%1.19%0.34%0.05%1.97%2.91%1.38%5.74%6.95%10.77%16.42%14.35%12.86%13.03%15.10%15.34%18.37%M25.77%6.82%7.30%6.66%6.63%6.28%6.43%5.48%6.16%7.54%7.82%9.43%10.11%9.30%9.14%8.40%8.94%8.84%基础货币0.21%0.55%1.98%1.22%0.73%3.79%2.55%3.51%31.76%56.52%82.39%106.71%100.89%96.43%110.64%110.18%117.14%96.52%M1-M0-0.24%0.82%1.20%-0.04%-1.07%2.20%3.37%0.00%9.05%9.60%16.39%25.72%18.98%14.62%14.30%17.73%18.81%25.59%M2-M17.09%8.20%8.76%8.16%8.20%7.30%7.25%6.43%6.26%7.68%7.15%7.83%9.15%8.52%8.28%6.92%7.52%6.72%数据来源:路透数据库

注:M0相关数据为计算所得,M0=Currency-vault cash.(二)用以改善民生福利为着眼点的减税政策来对抗衰退,值得借鉴。

美国政府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退税、减税与福利、保障水平的提高助推企业发展,提升国民消费能力,企业发展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国民消费能力提升则能有效刺激内需,国家经济也就能随之得到康复与重振。美国有关方案紧紧抓住促进企业发展与国民消费能力提升这一稻草,作为该国经济走出衰退的根本举措是十分明智的。

但是同时还应注意到,美国财政赤字至2009年6月已经达到了创记录的8000亿美元,按照目前赤字的增长速度,美国的债务经济具有多大的可持续性,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三)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未来如何退出?

扩大货币供应量是容易的,美联储所能做的就是印刷美元去购买资产,而收缩货币却要复杂得多,因为美联储没有办法对其印刷和支出多少美元进行有效的限制。为了收缩基础货币供应量,美联储要出售其资产并回收流通中的美元。美联储能够收缩货币供应的额度受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市值的限制。由于美联储在试图恢复金融部门的健康的过程中买入了有毒证券,现在坐拥数十亿美元的未实现损益。这些未实现损益意味着美联储几乎没有多大余地可以使货币供应量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另外,一旦未来美国宏观环境和信贷市场信心逐渐恢复,货币流通速度回到正常水平,则巨量的基础货币意味着将会有非常严峻的通胀隐患。美联储前期大量吸入的问题资产在后期如何有序吐纳,这对于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艺术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论品牌危机的应对措施 篇5

1 国内3G移动基站的建设状况分析

基站主要是指移动通信基站, 其建设是目前移动通信运营商的重要投资部分。移动通信网络是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和3G业务的不断拓展, 基站的建设越来越被运营商所重视。但是随着基站建设的不断增加, 3G基站也出现了重复建设、设备被盗等一些严重问题。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于通信信息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G移动基站的建设也应该朝着低成本和高性能的方向发展, 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目前传统的移动基站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缺陷, 主要表现在投资审批的难度较大、防盗措施不够到位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就会对3G移动基站的建设造成一定的危机。

2 目前3G移动基站建设中的主要危机探讨

2.1 关于3G移动基站的法律建设还不够完善

关于移动基站的立法, 现在还不够明确。虽然一些法律中间有对于移动基站的相关法律表述, 但是缺少十分清晰明确的表达, 这很容易导致移动基站的建设过程中缺少法律依据。在建站的选址上运营商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为了能够得到一个比较有利的站址, 运营商往往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3G移动基站建设过程中法律的不健全很有可能导致基站建设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出租方为了自身利益又使得站址的价格不断推高, 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够得到比较好的遏制, 很有可能会导致其他站址业主进行效仿, 进而产生连锁反应, 使得经济危机不断滋生, 因此有必要出台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

2.2 技术日新月异使得3G移动基站的发展潜伏着一定的危机

目前, 国内的3G技术还没有完全推广, 而国外已经开始进行4G技术的宣传了, 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研究5G技术。从技术的发展速度来看, 留给3G技术发挥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因此3G基站的建设要不断地加快进度以便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同时还要朝着扁平化和多模化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 能源的短缺是目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能源的大量消耗也会造成环境的过度污染。基站机房的设备在进行运转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电能, 数量庞大的基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目前的能源危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要求3G基站的建设一定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 这样才能够确保基站建设的顺利进行。

2.3 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资源的浪费

在通信运营商被重组之后, 重复建设的现象并没有消失反而在持续的加重。重复建设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 同时也很容易激发运营商之间的矛盾, 不利于合作竞争关系的发展。另外, 一些地区的业主抓住运营商发展过程中急于进行基站建设的心理, 借机抬升站址的使用费用, 使得运营商支出更大的成本。运营商之间过度的竞争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的进一步加深。

运营商重复的基站建设, 除了造成资金方面的浪费之外, 还会严重影响到土地资源的使用,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运营商的实际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3G移动基站建设的过程中, 如果以上所提及的危机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将会使得运营商的企业形象越来越差,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最终会导致企业亏损和用户的流失。

3 3G移动基站建设过程中的对策探讨

社会的不断进步, 使得通信技术在快速地发展, 但是目前3G移动基站的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通过开展较为有效的管理, 能够使得潜在的危险很地转化为发展的机遇。

3.1 对各方的利益进行协调

通信企业在进行基站建设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另外还要协调好企业与外部其他组织的各种关系。

政府对于运营商有着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政府掌握着更多的公共资源, 所以对于运营商来讲是最为有利的支持者。而3G技术的发展和基站的建设也能够对经济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因此运营商要和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基站建设的顺利进行。

运营商和业主之间存在着交易关系, 因此要在共赢的基础之上寻求互惠。运营商要和业主进行谈判, 以更好地实现共赢。同时要通过努力, 使得基站的建设能够纳入到城市规划之中, 这样能够很好地减少运营商和业主之间的矛盾。

3.2 采取环保型的基站发展模式

目前来讲, 3G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建设一定数量的3G移动基站是全面提供3G业务最为重要的保障。对于运营商来讲, 谁先布局好基站, 先赢得用户, 谁就能够占有先机, 同时在基站的建设过程中, 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向着环保型的基站建设模式发展是重要趋势。

传统的基站建设模式在视觉上对于公众有着很大的冲击, 难以使得基站和周边的景观协调, 因此从目前来看, 经过美化处理的景观式基站是日后发展的重要趋势。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是未来解决基站耗能过大, 污染严重最为重要的方向。使用风力发电或者是太阳能发电对基站进行供电, 能够较为明显地提升经济效益。

3.3 加强信息沟通, 做好必要的防盗工作

基站的防盗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盗窃分子专业化、有组织和流动作案的一些特点, 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可以通过设备加固和安装视频监控等一些手段来提升基站自身的防盗能力。视频监控是效果最好的一种防盗手段, 但是相应的费用和成本也比较高, 目前在一些沿海地区应用得比较普遍。另外要适当的安排人员进行巡防, 针对盗窃目标主要为铜芯等一些贵金属的特点, 采取新型的基站材料, 使得盗窃者无利可图, 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盗窃行为的产生。

4 结语

3G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移动建设要能够跟上步伐, 受到环境的影响和运营商在基站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基站建设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运营商应当未雨绸缪, 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管理知识和技术手段将危机变为机遇, 使得基站建设能够为3G技术的发展铺平道路。

摘要:随着3G用户的不断增加, 3G移动基站的建设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基站建设中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经济纠纷等危机。文章通过分析基站危机产生的原因, 探讨应用景观环保型的基站建设模式, 平衡各方的利益, 以期待能够更好地促进3G网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3G移动基站建设,危机,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彦.生态城市中移动通讯技术与城市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A], Proceedings of the2007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Volume1/2) [C], 2007

[2]李良进.电磁环境评价中的电磁场计算[D].北京工业大学, 2008

[3]王剑敏, 廖振鹏, 徐青, 廖为宏.ERP项目中高层管理支持对用户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4]林鸣, 沈玲, 马士华, 陈健华.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项目成功标准的系统思考[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5 (1)

论品牌危机处理 篇6

关键词:品牌危机;企业文化;系统

我国企业在品牌的打造和经营过程中,围绕着潜在的或业已面临的品牌危机的处理上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以下这样几个误区:

首先,我国企业对品牌及品牌危机的内涵认识不全面。国内许多企业对品牌的认识仅停留在“品牌即商标”的层面,所谓打造品牌也无非是设计和注册几个商标,简单的将品牌和商标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将商标设计的新颖、独特,使人过目不忘即可;对品牌危机或者根本无所了解,或者对品牌危机认识非常肤浅,以一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心理泰然处之。所以企业在设计商标时,根本不考虑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特点,不去挖掘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成果,过分追求新、奇、特的标志,严重背离自身特点,忽视用户和消费者的情感,有些甚至严重违背了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致使企业花大气力打造的标志,严重背离了社会需求的心理,只能造成一厢情愿的结果,得不到社会公众的认同,也使企业品牌在一开始就处于一种高危状态。

其次,我国企业的品牌危机意识不强。国内一些企业在这几年的市场熏陶中,虽然有了一定的品牌危机意识,在注意到品牌所带来的显著效益的同时,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潜在的品牌危机缺乏全面地认识。在品牌经营中,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适合于本企业的完整的品牌危机处理的预案,它们的品牌危机知识都是来源于报刊、杂志上的空洞的理论,尚涉及不到真正的品牌危机处理;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有一些相应的品牌危机意识,但对本企业品牌自身的定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定位及调整、完整的品牌发展战略等没有全面的思考和认真地研究,缺乏较为完整的品牌危机意识,其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企业在较低层次徘徊,根本谈不上将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就无法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化解所面临到的品牌危机了。

第三,我国企业在品牌的保护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不尽人意,势必为品牌危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有一些企业认为所谓品牌保护就是进行商标注册,只要将本企业的商标注册,即可一劳永逸,如果出现假冒现象,向行政管理部门或法院投诉,由这些部门通过自己的职能的发挥,就能收到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注册商标的效果。这种做法是将品牌保护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政府部门身上,而没有意识到作为品牌的拥有者,在自己品牌的保护中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四,在面对业已来临的品牌危机是缺乏积极稳健的处理方法。从近几年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分析,无论是“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还是在其之后的“苏丹红”事件,以及光明的“回炉奶和早产奶”危机,无一例外的反映出品牌危机已成为企业在其经营中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重大问题。但在这些危机来临之际,我们的企业又是如何应对和处理的呢?有的企业在危机来临时抱着侥幸的心理;也有的企业显得惊慌失措;还有一些企业再出现危机时,通过对他人的产品进行贬低,已达到抬高自己产品(或品牌)身价的目的;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面对品牌危机时,表现出一种特有的霸气,对普通社会公众的批评和诉求嗤之以鼻,置之不理。所有这些现象都十分清晰的表明,我们的企业在面对已来临的品牌危机时,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稳健的处理方法,其结果只能使企业品牌的美誉度被降低,大量忠诚的消费者逐渐消失,最终导致已开拓的市场渐渐萎缩。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在品牌的打造和经营中,对品牌危机应有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和实际准备,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品牌危机处理办法,并使其形成为一种长效机制,以此来保证企业品牌的健康发展。

1 在创建品牌时应突出其文化特色

一个企业开始创建品牌时,就应该将文化的内涵融入到品牌中,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及产品文化,来赋予本企业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产品(或服务)以文化的意蕴,从而创建出既富有传统底蕴又具有现代特征,既包含企业自己的经营理念又符合社会大众情感的特有品牌,用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影响社会,并以此提升本企业品牌的附加值和产品的竞争力,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是一种特有的品牌保护手段。因为品牌的背后是文化,产品是暂时的,文化是永恒的,只有文化的,才是经典的。虽然产品会被模仿,商标也会被假冒,但品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是不可能被复制的,这种品牌所具有的文化以深深植根于最初的创建者的策划、产品、营销、服务等各个具体环节中,他人的模仿也只能是东施效颦,有其形而无其神,终将会在市场大潮的荡涤下暴露无遗。所以,在品牌的创建中,赋予品牌以文化的意蕴,不仅是企业将其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向社会充分而精致的展示,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保持企业青春和活力的过程,而且也是企业所采用的一种特有的并且是长效的品牌保护方法。

2 注重对品牌的法律保护的延伸

首先,通过商标注册的方式对品牌进行保护,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保护手段。我国商标保护采用注册原则, 即谁先通过商标注册的方式对品牌进行保护,使对品牌保护的一种基本的、也是目前国内企业常用的方法。但对品牌的法律保护如果仅局限于这一种方法,不仅是不全面的,而且也不能真正起到保护品牌的作用,应注重对品牌的法律保护的延伸。在品牌保护中应充分利用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如专利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来构筑一个品牌保护的完整的法律框架,在相关法律的运用中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杜绝各种假冒、仿冒或雷同现象的发生,真正起到保护品牌的作用。

3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品牌危机处理系统

品牌危机处理系统是在企业品牌的经营过程中,对有可能危及品牌正常经营和发展的特殊情况,事先做出估计或假设,并拿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或当品牌危机出现时,能及时找到原因并顺利与以化解危机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品牌危机处理系统,对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建立品牌危机处理系统并有效运行后,先由管理人员对市场进行调研,通过估计竞争对手可能采用的对品牌造成危害的手段,以及今后市场的走势,消费群体结构性的变化,国家政策与法规的调整等危及品牌的因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拿出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案,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即可及时运用,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另外,在品牌危机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后,管理人员应密切注视客观环境和市场的变化,注意观察每一个细节,积极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当出现品牌危机时,能用平时积累和整理的资料及时查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决策。否则,如果没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遇到问题后,临时找材料进行分析,并做出决策,可能不仅于事无补,甚至在错误的决策引导下,最终会毁掉一个品牌乃至葬送掉整个企业。

4 有效和妥善处理品牌危机

浅论会展危机应对策略 篇7

[关键词] 会展危机应对策略信息不对称

会展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后出现的一个综合性更大、关联性更强、收益率更高的经济形态,在国际上会展业拥有“经济助推器”和“城市面包”的美誉。在国内,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会展活动空前活跃,行业总规模年均增长20%,在全球会展界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国际上,会展业已经日趋成为塑造国际城市品牌,展示国际城市形象的舞台。但是会展因其自身的涉及环节多,哪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产生危机,潜伏着诸如浮夸危机、财务危机、事故危机、火险危机、偷盗危机、疾病危机、恐怖危机、例会危机等多种危机。具体看,会展危机的特征表现在:

1.连锁效应。会展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它所带动的行业有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通讯、购物等相关产业等。当会展危机发生时,在会展产业链内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其他链条出现危机,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

2.影响广泛。会展危机一旦发生或者即将发生,有关现场就会出现失控、混乱和无序的局面,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一方面危机可能会给组展商、参展商、服务商、普通观众和专业观众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利润损失,展品被严重损坏,严重的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会展危机会毁坏会展良好声誉和办展机构的形象,降低会展品牌的美誉度和客户的忠诚度。

3.展期有限,回旋余地小。会展危机事件发生后,危机管理人员面临紧迫任务,必须尽快控制住危机,但是会展的展期尤其是商业性会展比较有限,一般而言,展期一周左右,短则两三天。所以在会展危机处理中,时间非常紧迫,对有限时间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有效性,造成回旋余地小。

4.信息不对称。会展危机常常发生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而危机对展会现场的分割,又使得危机范围之外的人们与危机范围内的人们很难相互联系,加上会展危机的突然发生使人们惊慌失措,人们很难对客观的情况做出真实的认识和反应,这使得会展危机情况错综复杂,各种信息真伪难辨;会展主体、会展客体和传播媒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或者缺乏必要的沟通,可能造成信息的隐藏或者严重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会展危机处理的难度。

会展危机不确定性风险不断增加,在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给会展组织者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管理危机状态下的会展。所谓会展危机管理,是指会展主体针对没有预料到的、且对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形成威胁的重大突发危机事件采取的系列行动,包括危机的监测,危机的预控,危机的决策和危机的处理等几个阶段,通过提高会展主体对危机发生的预防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处理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减少损失、恢复社会稳定,以维护会展自身形象的过程。显然,会展危机管理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管理,如何从策略上进行应对呢?通过考察国外和国内东部地区会展危机管理的经验,认为会展危机管理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会展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这样一种思想和观念,它要求一方面政会展主体尤其是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自身要居安思危: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日常管理和运作中就抱着遭遇和应付危机的状况的心态,预先考虑和预测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的极度困难的形势,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对抗困难境地的准备,预测或提出对抗危机的应急对策,以防止在会展危机发生后束手无策,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要有备无患:通过模拟会展危机情势,科学的预警分析,来了解非传统威胁形成的各种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制定完善的会展危机管理计划。

2.建立会展危机管理机构系统,构造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的会展危机管理系统由包括决策咨询参谋机构、决策中枢机构(要形成处理危机的方案、计划)、决策执行机构,以及人员、资金、物质资源;软件系统则是要形成处理会展危机的方案、计划等组成。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依法组建一个具有足够权力且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地区资源并进行日常的和应急的快速沟通来应对会展危机的中枢指挥结构。这个系统是整个会展危机管理机制的灵魂,当危机发生以后,最初做出反应的就是决策中枢机构,决策中枢机构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做出反应的方式以及领导、指挥会展危机管理工作的灵敏程度是衡量一个会展主体危机管理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尽快建立综合性的决策中枢机构和常设性的会展危机管理行政部门或临时性工作小组,赋予与之对应的职能。

3.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发挥舆论的巨大作用,增强会展危机管理透明度。由于会展危机信息不对称,会展主体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如不能及时公布危机信息或故意隐瞒,就极易造成谣言四起,参展商和相关公众恐慌,使自身陷入被动,因此组展商应与媒体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既能确保信息的及时发布,又能保证必要时对一些不负责的“非正式消息”驳斥。

4.营造危机管理的良好氛围,加强会展主体之间以及与社会公众的合作,推进会展危机管理。会展主体和学术科研部门进行合作,结合不同学科理论,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为会展危机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大力发展决策的预测技术,建立官方的、民间的或官民协作的决策智囊机构,选择实际案例,建立各类会展危机的案例库,从理论和实际全方位寻求符合会展展情的解决危机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周永生:企业危机预警评价系统构建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2]刘宗太: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1,(1)

[3]华谦生:会展业危机管理的RCRR模式[J].中国会展,2004,(9)

上一篇:企业网站建设要立足于建立自己的网络媒体下一篇:口腔护士个人2021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