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止痛药的不良反应(精选8篇)
应对止痛药的不良反应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正视止痛剂的不良反应与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肺肿瘤疼痛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66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按常规给予评分、止痛等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宣教正视止痛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通过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者对止痛剂不良反应的了解程度以及疼痛分值情况, 评价正视止痛剂不良反应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相关性。结果: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疼痛评分明显减少, 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 与干预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癌症患者进行必要的疼痛健康教育, 有利于患者正视止痛剂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控制疼痛, 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关键词:正视,止痛剂,癌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恶性肿瘤一种最主要的躯体症状为疼痛, 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反复出现, 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水平[1]。本次研究中, 针对癌痛患者及家属对止痛剂不良反应认识的误区进行正确宣教, 改变患者对止痛药不良反应的错误认知, 正视止痛剂的不良反应, 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12月收治肺肿瘤疼痛患者120例, 所选取的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恶性肿瘤疾病, 合并中重度疼痛, 无严重的肝肾、心脏功能障碍, 脑转移患者无精神障碍。干预组66例, 男50例, 女16例, 年龄34~70岁, 平均 (55.4±4.3) 岁;对照组54例, 男40例, 女14例, 年龄36~69岁, 平均 (54.9±4.2) 岁。文化程度:干预组本科4例, 大专9例, 高中学历20例, 初中以下33例。对照组本科3例, 大专7例, 高中学历16例, 初中以下28例。病理学分类:干预组鳞癌21例, 腺癌16例, 大细胞癌17例, 小细胞癌12例;对照组鳞癌16例, 腺癌14例, 大细胞癌15例, 小细胞癌9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入院护理, 医护人员于8 h内进行疼痛筛查, 根据数字疼痛量表评价疼痛程度及分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宣教:正视止痛剂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正确认识癌痛治疗的常见误区及转变疼痛思想观念, 分3场次进行宣教, 每次时间约30~45 min, 宣教具体方法:1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2]。2对癌症疼痛治疗的常见13个误区进行解说, 并指导正确认知等宣教[3]。3转变患者的观念:讲解控制疼痛的标准:数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3分, 24 h内出现突发性疼痛和需使用解救止痛药的次数<3次;对重度疼痛还要求快速使用止痛剂达到镇痛。疼痛治疗的目的: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无痛睡眠, 无痛活动。
疗效判定:1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根据数字疼痛量表评价疼痛情况, 无痛为0分, 剧痛为10分。0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4]。3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 (QOL-C30) 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分, 总分100分, 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几个方面, 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5]。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 12.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组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对比便秘、恶心呕吐、眩晕、嗜睡和过度镇静、瘙痒、药物成瘾等不良反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谵妄、精神错乱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干预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麻醉药品都具有药物依赖性特性, 但在癌症疼痛患者的情况则有所不同。Friedman DP (1990) 报告, 24 000例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 仅有成瘾7例 (0.029%) ;说明癌痛患者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 属于低发生率[5]。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在止痛药物用药治疗的误区中, 担心长期采用止痛药物成瘾所占比例最高及担心用药治疗后并不能有效改善疼痛, 其次为害怕产生不良反应。这些错误认知影响着临床止痛药物的治疗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临床研究表明, 不论止痛药物用药时间的长短以及用药剂量的大小, 其发生成瘾性几率极低。研究表明, 用药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初期以及用药剂量过大, 具有短暂性, 患者可耐受。为了改善患者的认知误区, 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必要的疼痛认知健康教育, 有效减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止痛药物的使用顾虑。通过讲座、发放宣传册子、讲解交流等方式, 告知患者止痛药物的作用机制, 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讲解并纠正癌症疼痛治疗的常见13个误区, 改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止痛药物的耐药性、成瘾性以及滥用性的认知, 转变患者的疼痛观念等, 从而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明显降低疼痛分值或彻底控制疼痛。
本次研究中, 干预组的止痛药物认知误区明显减少, 因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大大降低。且通过实施疼痛健康教育,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疼痛情况, 干预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疼痛健康培训, 降低了患者对止痛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降低或遏制患者的疼痛,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对比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以看出, 正视止痛剂的不良反应与癌痛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张余芬.护理干预对减少肝癌介入治疗并发症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1 (9) :137-138.
[2]卫生部医政司.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M].2011:48-55.
[3]孙成, 周玲玲.吗啡持续皮下注射治疗晚期癌痛疗效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27 (6) :282.
[4]韩磊, 赵丽波, 张志国, 等.癌痛治疗与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J].实用肿瘤杂志, 2011, 26 (4) :415-416.
[5]李斌, 肖平.癌痛规范化诊治提高临床肿瘤学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2) :128-130.
如何应对化疗的不良反应 篇2
1.疲劳感
疲劳感是化疗患者最易出现的症状。癌症患者在出现疲劳感后,常会认为自己已经变得极其虚弱,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近日,美国梅奥诊所(可代表全球最高医疗水平的一所医疗机构)的肿瘤专家德布拉·巴顿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报告说,该诊所的研究人员在对人参进行严格的检测和临床试验后发现,人参可有效缓解癌症患者出现的疲劳感。研究人员将282名出现疲劳感的癌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让A组患者每日服750毫克的人参,让B组患者每日服1000毫克的人参,让C组患者每日服2000毫克的人参,让D组患者每日服用安慰剂,不服用人参。在试验开始后的第4周和第8周,研究人员分别检测了各组患者出现疲劳感的情况,结果发现,与A组和D组患者相比,B组和C组患者出现疲劳感的几率明显减少,出现疲劳感的程度明显减轻。在B组患者中,有25%的人认为其疲劳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或“已经大大降低”。在C组患者中,有45%的人认为其疲劳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或“已经大大缓解”。而在A组和D组患者中,只有3%的人认为其疲劳感有所缓解。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服用人参的方法是:将适量的人参研成细末,放入胶囊中,每日服2克。
2.食欲不振
癌症患者在进行化疗时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必须摄入充足的营养,以免发生免疫力下降,出现继发性感染或恶病质。然而,此病患者在进行化疗后常会出现味觉异常、食欲不振的不良反应,严重干扰治疗的进行。在出现此类化疗不良反应后,癌症患者应多补充液体,少食多餐,保持饮食的多样化,常吃肉、蛋、奶、鱼和豆制品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及动物的肝脏、鱼类、绿色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在进行化疗的当天,癌症患者应早些吃早餐,晚些吃晚餐,拉开两餐之间的时间。此外,此类患者还应使用山药羊肚汤进行调治。此汤的制法是:取羊肚一个(约200克),山药200克,食盐等调料少许。将山药去皮,切成块。将羊肚去掉脂膜,切成块,与山药块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小火熬煮至山药烂熟,调入食盐等调料即成,可随意服用。
3.贫血
人体的造血系统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很高,因此有些癌症患者在进行化疗时可因造血系统受损而发生贫血。在进行化疗期间,癌症患者应每周检查1次血象,若血象出现异常应选用鲨肝醇、维生素B4、粒细胞集落因子、复方皂矾丸、维血宁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复方皂矾丸和维血宁颗粒是治疗化疗所致贫血的有效中药制剂,其副作用很小。复方皂矾丸具有温肾养髓、益气养阴、生血止血的功效。有医师曾用此药治疗82例因进行化疗而导致贫血的癌症患者,结果有71.4%的患者体内白细胞的指数显著上升,有82.8%的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指数显著上升。维血宁颗粒具有健脾补中、滋阴生血的功效。有医师曾使用此药治疗107例因进行化疗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晚期癌症患者,取得了97.4%的有效率。
4.恶心呕吐
癌症患者在进行化疗时常因为胃肠功能紊乱而出现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癌症患者在进行化疗期间不可暴饮暴食,不要吃油腻、过甜及味道过重的食物,应少食多餐,多饮水,多卧床休息。在发生恶心呕吐的症状时,此类患者可服用维生素B6进行治疗。维生素B6具有抑制化疗所致呕吐的作用,其用法是:每次服1~2片,每日服3次。
5.脱发
脱发是癌症患者在进行化疗时最易出现的不良反应之一。为避免出现脱发或减轻脱发的症状,癌症患者在进行化疗期间应剪短头发,避免频繁洗头或用电吹风吹头、在头发上涂抹润发素或在头发较湿时拉扯头发。此外,此类患者还应长期服用天麻首乌片来预防脱发。天麻首乌片由天麻、首乌、女贞子、旱莲草、当归、熟地、丹参、蒺藜、白芍、白芷等药物制成,具有预防化疗后脱发的功效,其用法是:每次服6片,每日服3次,在刚进行化疗时开始服药,直至化疗结束后半个月方可停药。
替吉奥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篇3
替吉奥胶囊是目前一种新型的氟尿嘧啶类口服抗癌药物, 其由以下3部分组成:替加氟, 具有非常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在体内很容易转化为氟尿嘧啶;吉美嘧啶, 能控制氟尿嘧啶的分解, 使抗肿瘤的活性增强;奥替拉西钾, 能减少氟尿嘧啶在胃肠道的毒性和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减少, 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1]。本文就近几年国内报道的替吉奥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综述如下。
1 重症多型红斑型药疹
据关念波等报道[2]:1例57岁男性胰腺癌患者术后行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胶囊口服化疗, 21 d为1个周期。用药第3天, 患者出现全身烧灼样疼痛, 体温最高达39.6℃, 四肢及胸背部散发紫红色斑疹。立即停用替吉奥胶囊, 吉西他滨继续应用。用药第5天, 患者四肢内侧及胸背部出现大面积多型性皮疹, 部分皮疹中心出现水泡, 部分皮疹呈红色大疱并融合成片, 部分大疱破溃、创面暴露;并且伴有口腔黏膜溃疡, 因此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多种形式的红斑类型的药物喷发。给外用药品, 炉甘石止痒保湿, 去炎松缩丙酮、益康唑霜交替治疗[3], 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泼尼松, 应用5 d, 联用清热解毒凉血汤药治疗, 1周后行吉西他滨联合氟尿嘧啶化疗2个周期, 卡培他滨化疗2个周期, 未再出现皮疹, 2周后患者皮疹基本消失。药物爆发的严重不良反应, 常继发感染、水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该患者在使用激素加中医辨证治疗后, 病情改善明显。
2 老年男性患者双侧乳腺增生、胀痛
据牟小帆等报道[4]:患者, 男, 82岁, 74 kg, 因“左肺癌术后复发”转入院, 患者同时患有稳定劳累型心绞痛, 高血压3级, Ⅱ型糖尿病。进行替吉奥胶囊单药化疗40 mg, 2次/d, 12 d为1个周期, 周期后期出现双侧乳腺增生、胀痛, 查体双侧乳腺略增大, 乳晕色泽变深黑, 乳度触痛。彩超示右侧乳腺增生, 左侧乳腺未见异常, 化疗期间停用替吉奥胶囊后, 双侧乳腺增生消退、胀痛消失。待下次替吉奥胶囊化疗周期后期再次出现上述相同症状, 停用替吉奥胶囊后消失。本例老年男性患者双侧乳腺增生、胀痛反应较为罕见, 经文献检索, 未见有相关的报道, 其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老年患者往往基础疾病多、心肺功能差、免疫功能低下、消化功能减弱, 若不注意长期用药监测, 发生不良反应率较大, 应引起注意。
3 致急性溶血性贫血
据唐茂兴等报道[5]:1例50岁男性胃癌术后患者应用替吉奥胶囊3粒, 2次/d, 3 d后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尿色加深、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停用替吉奥, 给予护肝及升白细药物治疗2 d, 但皮肤及巩膜黄染进行性加重, 给予洗涤红细胞、人免疫球蛋白及地塞米松等对症处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比值为0.36, 考虑为G6PD缺乏所致急性溶血性贫血。当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时, 对患者继续输注并洗涤红细胞, 对地塞米松使用量逐渐减少直至停止使用, 同时对人血免疫球蛋白也停止使用, 患者贫血情况逐渐缓解, 停用替吉奥9 d后, 患者头晕、乏力基本缓解, 皮肤及巩膜稍有黄染[6]。患者在出院4天后来院复查血常规结果恢复正常。G6PD缺乏往往由遗传性缺陷所致, 替吉奥胶囊引起的G6PD缺陷溶血性贫血未见报道。
4 脑出血
据杨燕等报道[7]:男, 81岁, 入院时伴有上消化道梗阻、胃恶性肿瘤、II型糖尿病等症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增强免疫力, 减少其痛苦, 使用中药抗肿瘤治疗, 患者病情未改变, 2010-09-18采用替吉奥口服化疗。1周后患者饭后喷射性呕吐, 双下肢活动受限, 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81×109/L, 血红蛋白64 g/L, 血小板71×109/L。考虑为化疗引起骨髓抑制反应, 对症治疗, 患者骨髓抑制明显好转, 但仍有乏力、呕吐等症状, 双下肢活动受限。患者住院一个月后突然出现呼吸急促, 小便失禁。头部CT检查示: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患者若口服替吉奥很容易引起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 最终导致脑出血死亡。由于老年患者应激反应的调节能力差, 很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还增加了老年患者的痛阈和非典型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明显, 易导致误诊或延长诊断治疗时间。
5 急性间质性肺疾病
据李芳芳等报道[8]:患者, 男, 42岁, 刺激性干咳半个月以上, 支气管镜检查有活检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特征, 诊断:肺鳞状细胞癌, 右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在我院行1~4周期的多西他赛叶顺铂 (DP) 方案化疗, 2个周期后疗效评价部分缓解, 4个周期后疗效评价维持部分缓解 (PR) 。考虑顺铂的肾脏蓄积毒性, 以替吉奥胶囊治疗, 患者以干咳为主, 3周后患者持续按时服用替吉奥胶囊, 咳嗽症状加重, 因此停用替吉奥胶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6.1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08×109/L;单核细胞1.0×109/L;C-反应蛋白5.4 mg/dl;降血钙素原0.07 ng/ml, 血液细菌培养, 厌氧细菌培养、真菌阴性;A/h1n1流感病毒检测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阴性。窦性心律心电图, 心电图正常;胸部CT:双肺间质性泄漏, 肺泡间隔增厚, 多个参差不齐, 片状磨玻璃密度急性间质性肺疾病, 立即氧疗法、激素疗法。2周后对胸部CT:双肺间质吸收, 基本无积液。该患者有4年高血压病史, 并长时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 化疗期间给予鲨肝醇辅助骨髓保护, 该药物不会引起急性间质性肺疾病。因此考虑吉奥胶囊引发急性间质性肺病, 而国内尚未见报道。
6 讨论
综上所述, 替吉奥作为新一代氟尿嘧啶类口服抗癌药物,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本文列出了替吉奥在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 与药物剂量、浓度和个体差异有关。提醒替吉奥的临床应用, 要深入理解和掌握不良反应的特点, 了解临床诊断和患者, 最大限度的利用其抗肿瘤效应,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的不良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减少用药不当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同时要向其介绍一些药物严重不良反应, 从而引起患者的关注, 避免在轻度不良反应的情况下造成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37-737.
[2]关念波, 贾程辉.替吉奥胶囊致重症多型红斑型药疹[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3, 15 (3) :162-163.
[3]李清, 苏畅.口服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1 (3) :17-18.
[4]牟小帆, 那婕, 张治然, 等.替吉奥致老年男性患者双侧乳腺增生、胀痛1例[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s2) :635-635.
[5]唐茂兴, 夏曙.替吉奥胶囊致急性溶血性贫血[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 (4) :240-241.
[6]唐茂兴, 夏曙.替吉奥胶囊致急性溶血性贫血[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4) :25-26.
[7]杨燕, 徐秀月, 姚莉.替吉奥引起脑出血1例[J].辽宁医学杂志, 2011, 25 (3) :121-121.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 篇4
1目前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过敏性反应:可以出现皮疹、剥脱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肺炎、高热、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对消化系统的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对呼吸系统的损害:可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急性喉头水肿、支气管哮喘、肺水肿等症状。
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可出现头痛、头晕、烦躁、惊厥、幻觉、谵妄、肌肉痉挛、末梢神经炎等。
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可出现心动过速、诱发心绞痛致血压异常等。
对血液系统的损害:可出现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减少症状, 还可出现腰痛、排尿困难、血尿等。
另外, 还有对肌肉和骨骼系统的损害、视觉损害以及用药局部的损害等等。
2出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因素
2.1注射剂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如处方药味复杂, 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不明确;原料或辅料来源较多, 不同厂家的产品, 药材来源也有所不同, 而常用的辅料在生产应用过程中没有注射用标准是造成热原及致敏物质的因素;生产工艺多数比较粗糙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较少, 有些工艺不合理, 少数是提取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中药注射液质量标准偏低, 有些品种无含量测定, 多数只测一个指标成分, 结果是不同厂家的同一品种实际质量不同, 同一厂家的不同批号质量也不同;中西药标准或联合用药研究基础薄弱。
2.2临床用药不当或不合理用药也可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超出其适应证, 使用剂量超量, 疗程过长都会造成不良反应。而临床上常利用联合用药治疗疾病, 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药理作用使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并且同时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预知难度。其次, 中药注射剂都有其特定的pH值, 在输液过程中, 由于溶液的稀释使pH值有所改变而降低了其稳定性, 从而产生不溶性的微粒, 造成不可预知的药物不良反应产生。另外, 其他的人为因素如滴速控制不当也会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
2.3患者个人体质的差异所造成的不良反应, 如: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逐渐衰弱、老化, 生理功能逐渐减弱, 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 同时老年人一般病种较多, 需要联合用药的机会也较多, 所以, 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和酶系统的发育不成熟, 使药物对这些器官的损伤比较大, 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比较高, 也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应对
3.1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3.1.1中药注射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及精确的工艺提取而生产的, 而中医药理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 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不经辨证使用, 盲目用药。
3.1.2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适当控制中药注射剂的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尤其是含有毒性或不良反应较大的成分, 随意增加剂量, 易引起蓄积中毒, 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反而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 应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次的产品, 以免产品的不稳定性造成不良反应。
3.1.3中西医联合用药, 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联用不当, 则可出现相互削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联用时一定要慎重, 在不了解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合用, 如中药蟾酥结构与地高辛相似, 具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 地高辛与含蟾酥的中药合用时就应当十分谨慎。所以中药注射剂应尽量单独使用, 并尽量避免静脉给药。
3.2从生产工艺过程中严格控制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首先必须选择适合制成中药注射剂的药物, 并且有效成分基本清楚, 药物有效成分之间应无配伍变化, 安全、无毒、无刺激性;处方所用药材要固定品种、固定产地、固定采收季节和炮制方法;辅料的选择应为有注射用标准的辅料;制备过程应尽量采取在线控制前处理工艺, 应尽量采用先进的制药新技术, 尽量除尽热原、内毒素以及其他一些无效成分;尽量以中间体形式投料和制定中间体质量标准, 目前普遍认为指纹图谱技术是控制中药注射剂质量的较好方法。
应对止痛药的不良反应 篇5
1 应激反应
应激有时仅造成轻微的不良反应, 如出现食欲减退, 精神欠佳, 产蛋量稍减等症状。有时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产蛋量剧减, 甚至造成家禽的死亡等。若对感染了慢性呼吸道病的雏鸡进行新城疫疫苗的滴眼、滴鼻时常会使鸡群暴发慢性呼吸道病而大批死亡。因此, 在免疫接种时应使用一些抗应激的药物以及在日粮中添加多种维生素, 来减轻接种带来的不良反应。
2 皮肤受到损伤
健康的皮肤是保证家禽不受病原微生物侵入的第一道屏障, 一旦屏障遭到破坏就容易使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 而引起发病。如在注射接种后易暴发葡萄球菌病, 这与健康的皮肤遭到破坏有关。其次是注射接种的方法不当, 将肝脏、心脏等器官损伤, 在接种后很快就出现死亡。因此, 在进行注射接种疫苗时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和操作技术, 注射器械应严格消毒;也可以在接种疫苗24 h以后在日粮中添加一些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
3 出现过敏反应
高免蛋黄液和血清均属于异体蛋白, 成为一种致敏原, 诱发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在临床上注射高免蛋黄液和血清后可能会出现部分鸡死亡, 这很大程度上和过敏反应有关。因此在临床上如鸡群不是急性发病或死亡时, 不应首先选用高免蛋黄液和抗血清进行治疗。即使要用也是同种动物制备的高免蛋黄液和抗血清为好。这样可以减少因过敏反应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4 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下鸡新城疫I系、Ⅱ系、Ⅳ系、克隆30疫苗,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病毒苗及鸭瘟弱毒疫苗在接种后不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即使有时出现也是轻微的, 这种轻微的不良反应是正常的, 是生物制品所允许的;但这种不良反应若超过该产品所规定时, 则应考虑改用其他厂家的产品。
5 出现强烈的不良反应
如鸡喉气管炎弱毒疫苗在擦肛接种后3~5 d, 可见泄殖腔发炎水肿, 在进行滴眼免疫后会造成部分鸡出现程度不同的眼结膜炎和食欲减退等症状, 严重时有的鸡会造成失明。又如鸡痘弱毒疫苗在翼膜刺种后会造成刺种部位组织的炎性水肿, 有时还会出现化脓或坏死, 这些都属于疫苗的强烈反应。因此, 在使用这些病毒活疫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尽可能避免使用强毒苗, 特别是没有暴发过该病的地区, 要严禁使用。 (2) 在进行鸡喉气管炎疫苗滴眼免疫时, 仅对一只眼进行滴免, 否则会造成两只眼睛出现结膜炎或眼盲, 其后果更为严重。 (3) 在家禽的日粮或饮水中添加一些多维电解质等药物有利于不良反应的减轻和损伤组织的修复。
6 错误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
如鸡新城疫I系疫苗用于较大日龄且经过弱毒苗做过基础免疫的鸡群时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果是用在小日龄特别是缺乏母源抗体而又未经弱毒疫苗进行过基础免疫的鸡群时, 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表现为食欲减少, 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有些可见腿跛、扭颈等神经症状, 甚至会出现死亡。又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52疫苗若用于滴眼或滴鼻时就会导致鸡群发病, 表现为打喷嚏, 眼鼻分泌物增加, 眼结膜炎, 呼吸困难, 甚至死亡。因此, 在使用疫苗时, 一定要认清疫苗的种类, 使用的对象和方法。特别是活毒疫苗, 错误的使用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甚至还会造成病毒扩散的严重后果。
7 佐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灭活疫苗使用后有时会在注射部位出现不易吸收的硬结, 有时也会出现局部组织的溃疡或坏死。这是由于灭活疫苗中含有的佐剂, 如氢氧化铝、明矾、矿物质等造成的, 一些厂家或研究所生产的鸡沙门氏杆菌灭活疫苗、支原体和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 质量较差的禽流感灭活疫苗、新、支、减三联灭活疫苗等在注射后会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脓肿、严重时出现腿跛、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或眼睑及头部肿胀等不良反应。因此, 在临床上应用油佐剂灭活疫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首先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要求疫苗的佐剂纯化好、疫苗制造乳化好、不分层、不破乳的质量好的疫苗。 (2) 注射的部位应选择在颈部皮下或胸部肌肉发达的部位, 尽量不要在腿部尤其是小腿肌肉较少的部位注射;否则疫苗就难以吸收, 形成硬结或脓肿。 (3) 如果注射疫苗的剂量较大, 尤其是小鸡时, 最好采用多点注射方法, 这样不但有利于疫苗的尽快吸收而且还可以减少或避免硬结的形成。
8 对患病鸡群进行免疫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对已经感染或患有某种疫病的鸡群进行免疫接种时, 总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促使死亡加快, 死亡率迅速提高。因此对于患病较重的鸡群不适宜用疫苗进行接种, 而应当使用高免蛋黄液和抗血清进行治疗。对假定健康和健康鸡群可以用疫苗来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以起到补救的作用。
应对止痛药的不良反应 篇6
1临床资料
2010年01月一2014年09月共发生复合利福平过敏反应22例,其中恶心、胃部不适、不思饮食12例;发热、四肢酸痛3例;四肢、面部出现荨麻疹3例;全身遍布荨麻疹部分融合成片并有散在出血点2例;过敏性休克1例;剥脱性皮炎1例。
2护理
2.1首先是防范过敏反应的发生,医生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人用药史,责任护士在宣教时要全面了解患者来院前的用药情况、过敏史、是否是过敏体质,及时与医生沟通,对过敏体质和/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提供抗结核联合用药时,要单品种逐一试验用药,护士在为患者进行药疗时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副作用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如有不适及时与医护联系。
2.2正确实施救治,根据不同的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熟练掌握抢救过敏性休克应急措施,备齐抢救过敏性休克药品、器械,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体征时正确实施救治。对出现皮肤破损的及时进行妥善的局部处理,降低对患者的身体损害,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3心理护理: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精神会高度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甚至对任何药物治疗都会产生排斥心理,没有安全感,护士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不能因噎废食,让患者知晓需要临床治疗的结核病没有药物治疗自愈的机会是没有的。在给发生一般不良反应的患者再次试用利福平药物过程中,责任护士要多陪伴患者,勤巡视,及时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对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能应用利福平而担心影响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要让患者知晓利福平不是唯一的抗结核药物,新的抗结核药物不断被应用于临床,医生会及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既保证安全又不会影响治疗效果,打消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4口腔护理:对出现口腔疱疹或口腔溃疡者及时进行口腔护理,每日两次,保持口腔清洁,局部涂口腔溃疡散或抗生素软膏,促进创面愈合。饮食要进清淡的软食以减少对口腔的刺激。
2.5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内衣要柔软,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过敏皮肤涂新肤轻松软膏,减轻皮肤瘙痒症状,嘱患者勿搔抓皮肤必要时给患者戴柔软透气的手套,避免抓伤皮肤而继发感染。有皮肤破损的患者采用局部消毒、涂营养液,保持创面干燥,促进创面愈合。预防感染。
3讨论
2例患者应用利福平静滴后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同一批患者使用同一批号该药物时均无此现象发生,同时患者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符合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和剥脱性皮炎的症状体征。因此,该2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考虑为个体应用利福平导致过敏反应[2]。
既往报道有关利福平的不良反应多以单系统表现,且均以口服制剂为主。随着临床用药途径的改变,静脉滴注利福平能保证血药浓度,发挥作用充分而被普遍推广。因而当发生不良反应时,表现会更迅速,更严重,更突出、病情进展快,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方案不妥当,可危及患者生命,并且会对原发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给患者初次使用利福平时,特别在给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使用时,应及时巡视、严密观察,在抢救过敏性休克过程中,除对症治疗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扩容、升压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剥脱性皮炎的治疗要注重发热、瘙痒及破损皮肤的护理,预防继发皮肤感染。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增进患者舒适感,加强心理护理,及时消除患者紧张、不安情绪。
参考文献
[1]武风华.256例利福平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3,(15):49-50.
应对止痛药的不良反应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年我院接受输血治疗患者5 292人次中所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的人次:悬浮红细胞3 349人次, 冰冻血浆1 716人次, 冷沉淀137人次, 机采血小板63人次, 洗涤红细胞27人次。所有血液成分均由某血站提供, 悬浮红细胞2 U/袋 (400 m L全血制备) , 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袋 (250 m L全血制备) , 血浆每200 m L计算1 U。
方法: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按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 患者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医生应该及时做出诊断, 立即停止输血, 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 并在24 h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至输血科, 血袋应该送到输血科进行保存。输血科接到通知后, 进行核对和给予相应处理, 并作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及登记, 定期上报医务科, 医务科对病历进行组织调查、讨论、监督改进。输血前试验:所有受血者输血前均常规采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 RH (D) 定型, 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试验, 均为同型血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 (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FNHTR)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短期内体温升高1℃, 并排除其他原因的发热。 (2) 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荨麻疹、红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过敏性休克。 (3) 细菌污染输血反应:由于保存液或采血器具消毒不严, 或血液在采集、制备、储存、运输和输注过程中被污染所致。 (4) 溶血反应:输血后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数天后发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及黄疸为临床特征的不良反应, 主要由免疫应答引起。
结果
输血患者5 292人次中发生不良反应32人次, 不良反应发生率0.6%, 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12人次, 发生率0.4%, 输注冰冻血浆不良反应19人次, 发生率1.1%, 输注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1人次, 发生率1.6%;发生发热反应10人次 (31.25%) , 发生过敏反应22人次 (68.75%) , 没有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见表1和表2。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因输入血液或者其制品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其中主要原因是输注血液中的抗原性与非抗原性物质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在我院临床输血中, 悬浮红细胞及冰冻血浆是最常用的血液品种, 引起的输血反应中以过敏反应、FNHTR为主。表1统计数据显示, 我院输注冰冻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 悬浮红细胞发生率0.4%, 从而显示输注冰冻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较高于悬浮红细胞的比率, 与先前类似文献报道调查结果基本一致[1], 主要原因是血浆多是反复输注且临床用量日益增加所致。输注洗涤红细胞没有发生输血反应是因为洗涤红细胞在洗涤的过程中已去除绝大部分血浆和白细胞, 血浆蛋白清除率可达90%以上, 白细胞清除率可达80%以上, 同时钾、氨、乳酸、代谢物质和抗凝剂也基本去除所致[2]。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FNHTR、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输血后紫癜等。在我院的输血不良反应中, 以过敏反应和FNHTR为主要反应, 过敏反应22人次 (68.75%) 、FNHTR 10人次 (31.25%) 。过敏反应中以输注血浆者多见, 主要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衍生物的输入, 或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 A抗体有关[3]。对血浆蛋白过敏者, 建议尽量申请经洗涤后的血液制剂, 或选择自体输血。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FNHTR) 中以输注悬浮红细胞者多见, 原因是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抗体, 再次输血时, 抗原与抗体之间发生反应, 对补体进行激活, 导致白细胞溶解, 引起热源释放。另外, 在贮存期间, 血液中白细胞活化后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 如:IL-1、IL-6, TNF-β等, 均会导致FNHTR[4]。本次调查还显示输注机采血小板发生过敏反应1例, 可能有3方面原因: (1) 患者病程较长, 常常需要反复、多次输血, 由于反复多次输血, 患者产生同种异型抗体, 当再次输血就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 (2) 患者的血浆成分引起的过敏反应; (3) 血小板在22℃时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 长时间的储存条件下, 血小板中残余的白细胞能够引起大量的细胞因子释放, 引起发热[5]。也有文献报道血小板衍生的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的分泌因子 (RANTES) 的浓度在浓缩血小板中升高, 从而引起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6]。
有研究表明, 输血前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无法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7]。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 对于无输血反应史的患者, 在输血前给予抗组胺药或皮质激素治疗, 无法对输血反应发挥预防的作用。抗组胺药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和抑制免疫作用, 能够治疗输血反应, 但是并不能对白细胞抗体的产生具有抑制效果, 所以它们对FNHTR无明显的预防作用。许多输血反应的早期临床表现仅有发热、皮疹而已, 如果不给予仔细观察鉴别, 只是常规使用抗过敏药及糖皮质激素, 可能会导致病情被掩盖, 耽误治疗。
据有关报道现阶段国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10%[8], 本次调查发现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6%, 较国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并且没有发生严重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有我科已常规开展ABO正、反定型、Rh (D) 定型、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试验, 其成分输血使用率达100%。这样就有效降低了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并且我院在输血管理中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输血相关法律法规, 临床医生对血液制剂的临床适应证认知度较高, 能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近年来我院常举办专家输血知识讲座及定期培训考核, 从而提高了医务人员输血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 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首先要加强医务工作者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 对输血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认知度, 能够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血液成分, 最大程度地避免输血风险[9];同时要积极杜绝输营养血、保险血、安慰血的现象发生;其次对需反复多次输血的患者, 建议使用洗涤红细胞或辐照红细胞等新型血液制剂, 也可在输注悬浮红细胞时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医护人员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其有无异常情况, 如发热、寒颤、荨麻疹、烦躁不安、胸闷、恐惧感、心率加快等症状, 以便及时发现输血反应。最后,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 应大力开展自体输血和积极推广血液保护技术。
参考文献
[1]高烽华, 夏永刚, 于艳文, 等.76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4, 27 (4) :308-309.
[2]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2-23.
[3]King KE, Shirey Rs, Thoman SK.Universal Leukoreduction decreases the ircidence of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to RBCs[J].Transfusion, 2004, 44 (1) :25-29.
[4]谭斌, 秦莉, 代波, 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相关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9) :1030-1031.
[5]彭涛, 赵维齐, 刘敏, 等.138名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7) :598-600.
[6]蔡晓红.输血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8, 21 (4) :307-309.
[7]崔徐江, 杨柳青, 李达.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 (3) :239-242.
[8]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3-195.
应对止痛药的不良反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157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77例, 女80例, 年龄范围在12~78岁, 平均年龄为 (42.28±28.14) 岁。157例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61例, 泌尿系统疾病45例, 肠道疾病21例, 其他30例。
1.2 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根据我院实际与各个科室相结合制定不良反应调查表, 调查表主要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病史回顾等;第二部分包括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类型, 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相应处理对策等。
2 结果
2.1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表现类型, 见表1。
2.2头孢菌素类累严重不良反应共发生67例, 其中过敏性休克31例, 戒酒硫样反应20例, 伪膜性肠炎13例, 维生素K反应性低凝血酶原血症5例头孢菌素类药物种类及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见表2。
2.3不良反应相关因素:本次研究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共67例, 占全部不良反应的42.68%, 其中有过敏体质者8例, 比例占11.94%;过敏史者8例, 占11.94%;使用药物后饮酒者7例, 占10.45%, 其他相关因素还包括年龄、环境、饮食习惯、情绪, 经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过敏体质、过敏史及使用药物后饮酒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3 讨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青霉素后有一大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的抗生素, 其具有杀菌效果强、人体生物利用度高、抗菌谱较广、半衰期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对人体毒副作用小、部分耐酸、耐酶等特点[4],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使用率的增加甚至是不合理的应用, 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增多, 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提高, 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其安全性及其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因素有过敏体质、过敏史及服用药物后饮酒, 这对预防严重不良反应发证提供合理的预防措施[5],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当加强对患者过敏史的询问及过敏体质的监测, 并根据检测结果慎重选择药物, 此外加强对患者生活习惯的干预, 向患者讲明应用药物与饮酒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另外药物及患者的疾病原因亦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药物本身的质量问题, 提纯度不高, 其中的杂质进入人体内引发不良反应, 或者是与其他同时进入人体的药物发生拮抗[6], 因此在选用头孢类药物尽量选择大厂的出品, 并避免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部分患者因为伴有多种基础疾病, 导致头孢类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血友病、溃疡、肾病等, 对这类人群用应当更加慎重。
本组研究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头孢曲松、头孢替唑钠、头孢哌酮, 这些药物多有与青霉素相似的内酰胺环结构, 因此要求临床医师务必全面掌握上述药物的适应证, 对所需要应用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认真的论证, 并严格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如有青霉素过敏者高度警惕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常见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过敏反应, 这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 轻者表现为皮疹、药物热等, 严重者则会出现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 抢救不及时就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2) 胃肠道反应及二重感染, 轻者食欲不振、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 重者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出现伪膜性肠炎, 患者往往伴有严重腹泻、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巨结肠的症状, 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 (3) 血液与造血系统, 从胆道内排泄的头孢类药物抑制了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生长, 从而出现维生素K反应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4) 神经精神系统毒性, 大剂量应用头孢菌素药物可引起头痛、头晕等中枢神经症状, 尤其是肾脏功能不全者, 更会表现出精神错乱的症状[7]; (5) 肝肾毒性, 药物经肝肾代谢, 引起肝肾功能异常; (6) 戒酒硫样反应, 在应用头孢菌素期间, 饮酒可出现此不良反应, 表现为面色潮红、胸闷、血压下降、心跳加快、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前, 应当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进行评估, 监测其是否为过敏体质, 详细询问过敏史, 对合并有多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选择药物更加慎重, 作出药物应用的合理方案, 并对患者饮食习惯进行介入, 仔细询问告诫患者应用药物期间不要饮酒, 在应用药物期间, 定期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到不适, 长期应用时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对患者的皮疹、呼吸困难、胃肠道不适等, 应当立即停用药物, 对患者进行观察。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应当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如鼻导管、面罩吸氧, 如出现呼吸肌痉挛、麻痹者行气管切开, 呼吸机机械通气,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有效血容量, 合理使用扩容、升压药物, 纠正患者休克状态;对于假膜性肠炎的患者, 在停用头孢类抗生素的同时, 迅速补充液体、补充血浆、白蛋白, 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 并提高其提抗力, 避免应用解痉剂及止泻药, 防止肠内的毒素滞留, 服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恢复肠道的正常菌群, 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等, 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8];维生素K反应性低凝血酶原血症者可注射维生素K1逐步恢复凝血时间。
本组实验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7例, 65例经对症治疗积极抢救后不良反应消失治愈出院, 2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
综上所述, 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严格掌握其禁忌证, 建立预防措施及突发不良反应应激院能够积极预防、制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是提高医疗安全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 并对其提出相应的防止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157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应对措施。结果 157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以及二重感染、神经精神系统毒性、血液与造血系统毒性、肝肾毒性以及戒酒硫样反应, 其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7例, 65例经对症治疗积极抢救后不良反应消失治愈出院, 2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严格掌握其禁忌证, 建立预防措施及突发不良反应应激院能够积极预防、制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挽救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对策
参考文献
[1]马辉, 耿凤英, 杨月明.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医药导报, 2011, 30 (3) :391-392.
[2]高淑慧, 高建.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分析与临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0) :29.
[3]秦瑾.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进展及不良反应[J].医学信息, 2013, 26 (16) :297.
[4]杨利珍.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6) :84-85.
[5]庄少雄, 邱亿腾, 彭武江, 等.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及预防措施的探讨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20) :148-149.
[6]粱欣, 纪立伟.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进行皮试问题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9, 37 (7) :60-61.
[7]吕国环.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0) :130-131.
【应对止痛药的不良反应】推荐阅读:
正确应对药物不良反应论文10-12
抗生素不良反应及应对05-15
癌症患者的止痛护理06-03
止痛作用05-10
长效止痛08-03
活血止痛胶囊07-21
止痛药物用量07-26
活血止痛汤10-28
止痛活络膏07-11
疏肝活血止痛法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