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危机传播面临问题和挑战

2024-06-13

政府危机传播面临问题和挑战(精选4篇)

政府危机传播面临问题和挑战 篇1

政府危机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政府危机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传播渠道的融会,对公关传播的内容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文字、图象、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 1 种趋势,不再是原本的报纸以传递文字信息为主,广播以传递声音信息为主,电视以传递图象信息为主的严格辨别,内容是不是丰富、新颖、独到、有趣等已成为新媒体之间竞争的焦点。首先,电子报纸、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等这些新媒体情势都有自己的内容要求,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很大差异,公关主体必须针对不同新媒体的特点制作出合适这些媒体传播的公关内容,以吸引公关目标受众;其次,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与他们进行接触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不同的目标受众群制作出满足他们不同需要的传播内容,并在内容贴切、情势创新、渠道多样上更好地加以掌控。

自媒体人群的口碑影响力不断加强,对公关传播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性。在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公关传播时,媒体的数量及信息发布模式较为固定,便于公关主体进行公关信息发布的内容及渠道的控制。但在新媒体时期,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特别是以博客、播客为代表的自媒体(自制造、自发布),以互联网为平台,吸引了 1 大批以观点发布、舆论跟进、是非评价、进展关注为目的的网民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其口碑影响力日渐扩大。当其传播的信息对公关主体有益时,自然具有宣扬费用低、可信任度高、针对性强等优点,但其中常常充满着偏见、情绪化的言论,对公关主体不利,并且这类不利还会因其口碑影响力而被不断放大,对公关主体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这些自媒体信息对公关主体而言属计划外信息,本身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

信息发布的全时全球化,让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快。首先,新

媒体的快速发展及融会使得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为了争取“眼球”,媒体记者对爆炸性新闻孳孳以求,这使得埋藏在社会组织内部中的危机隐患被触发的几率大大增加。其次,信息的自由发布也是负面信息快速传播的重要缘由。新媒体的中心控制系统常常只能对由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控制,但对普通受众在新媒体上自行发布的信息却缺少“守门员”、“把关人”,特别是博客、播客等自媒体情势,由于其信息发布渠道的特殊性及强大的影响力,常常更容易产生负面信息,并构成“胡蝶效应”使其快速传播,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之,新媒体时期的来临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媒体技术的革新及渠道融会已成为现今媒体发展的显著特点和重要趋势。当下,不管是公关公司,还是社会组织的公关部,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现状及不断变化的公关受众群体,所需要的不但是技术上的跟进与投入,更需要在传播态度、传播理念上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突破,才能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浅析新媒体时期的公关传播 管文娟 ?

柠檬公关建有完善的名誉风险管理体系,和成熟的解决方案。触及从企业、政府和个人诉讼的各种危机问题,从产品召回和贸易纠纷问题,社区或政府名誉,产品缺点召回/事故/供货问题,企业 CEO不当言论、性骚扰,劳资纠纷、刑事起诉书、企业特务活动、员工自杀(死亡要挟)、核心成员离职、网络攻击(数据泄漏)、严重的事故、暴力冲突、幼儿园事故、养老院纠纷、负面评论 ?

政府危机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危机传播(Crisis communication)即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在危机产生前后全部进程中的信息传播交换活动,目的在于沟通讯息、控制舆论、解决危机和保护形象等。新媒体的普及利用增强了公众舆情和意见领袖在危机传

播中的影响力,同时也下降了官媒信息的舆论主导地位,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给政府危机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类背景下,应正确理解和掌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性,转变危机传播观念并完善危机传播治理体系。

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新特点 ?

政府危机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新媒体是依托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式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移动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等类型的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政府危机传播显现出新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是危机传播网络化。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海量性和交互性不断增强,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复制、转发和同享,使得危机传播显现出鲜明的网络化特点。2 是危机传播移动化。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为公众随时随地获得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危机传播的移动化程度。3 是危机传播全球化。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信息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跨国传播,加上新媒体智能语言翻译技术日趋成熟,推动了跨文化信息交换,使得危机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4 是危机传播交互化。微信、微博、BBS、Twitter 等社交网络平台为公众评论、分享、转发提供了便利,在提高信源、信宿传播多元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危机传播的交互性。

政府危机传播模式的颠覆和重构。新媒体改变了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颠覆了传统的危机传播模式。在信息发布方面,危机利益相干者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将危机信息迅速发到网络平台上,而受众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即时接收、转发信息,构成人际间的次传播,使得政府、传统媒体不再是危机信息的唯 1 发布者。在信息传播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海量性和范围性,受众覆盖面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另外,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在信息受众方面,新媒体下降了信息发布的门坎,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受众概念,使受众兼具信息发布和接收的“两重角色”,进 1 步提高了受众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

新媒体在颠覆传统危机传播模式的同时,也重构了危机信息发布者、媒介、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使 3 者关系从以往的单 1 化单向传播转变成网络化双向传播,构成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新型传播环境①。在这类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对抗性解读,下降了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权威性,乃至在危机利益相干者的推动下构成不利于政府的舆论环境,给政府危机信息传播带来极大的挑战。

政府危机传播对策的响应和演变。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信息需要经过印刷或节目录制等环节,难以免出现“信息真空期”。在此期间,危机利益相干者可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布信息,拉大了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时间差。为了占据信息发布的有益地位,政府需要调剂危机传播对策,借助新媒体技术强化快速响应能力,并主动公然和分析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及发展趋势,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另外,新媒体的参与使危机传播出现了明显双向性,极大地提高了危机事件和影响的演变程度。公众在接收信息后,可以根据本身对信息的解读和判断,对信息内容进行删改、增加或重新阐释,并通过便捷的新媒体工具事前即时发布和同享,从而使危机事件信息的内容和情势在传播进程中产生演变②。面对这类情况,政府需要随时关注危机传播的发展态势,展开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解读和研判,并展开及时、快速、有效的政府危机传播,以满足

公众对危机信息的需求,减少危机事件对政府及社会酿成的侵害。

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危机传播面临的挑战 ?

政府的舆论主导地位降落。新媒体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不但拓展了公众在社会问题和政治事件上的讨论空间,而且增加危机传播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提高了公众讨论危机事件的自主性、即时性和交互性。新媒体的参与瓦解了以政府为危机事件信息发布主体、官方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公众为信息受众的传统传播模式,政府不再是危机传播中的唯 1 信息掌控者。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媒介融会趋势不断增强,公众群体内部人际传播愈来愈彰显出传播多元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优势,逐步取代大众传播成为危机事件信息的主流传播渠道。这意味着危机传播的发布权和话语权出现分散化、下移化趋势,下降了政府的舆论主导权。

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弱化。虽然公众能够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渠道自由获得和发布信息,但在面对危机事件信息时,大部份公众常常希望可以从主流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上取得求证。主流媒体作为危机传播进程中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换桥梁,承当着及时、正确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责任,应当为公众显现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和前瞻性的危机事件信息。但是,很多主流媒体存在传播技术、机制和利益等方面的局限,在传播危机事件信息时容易遭到相干利益群体或政府的干预,进而出现集体“失声”乃至掩盖事件真相的行动。这使得传统媒体在危机传播中遭到公众的质疑,弱化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致使谎言在缺少监督的新媒体平台上加速分散,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公众舆情的意见影响力日趋增强。在新媒体信息的推动下,公众逐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传播参与者,并自由地在各

个社交平台网络社区发表意见、传递信息,乃至引发其他参与者的关注和共鸣,构成范围化、集中化的交换讨论③。那些被官方媒体疏忽或掩盖的信息将会在这些平台上大肆传播,而且越是模糊、虚泛和诡异的信息,就越能吸引公众的关注。新媒体在危机事件上的热烈讨论和官方媒体的集体“失声”构成鲜明的对照,也加重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公众意识的觉醒,公众舆情的意见影响力将日趋增强,乃至成为影响危机传播的关键主体之 1。

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作用不断增强。新媒体的普及促使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融入到人际传播中,构成了具有交换实时性和双向互动性的虚拟化社交关系。随着这类社交关系的发不断发展,虚拟社交圈子逐步出现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并通过广泛提供信息而影响其他公众的“意见领袖”④。这些意见领袖常常是在群体当中学识渊博、信源广泛且思想精深的人,具有 1 定的号令力和影响力。如果意见领袖能够理性、客观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并引导公众正确解读舆论信息,将有效营建积极的媒体舆论氛围,下降危机事件引发的负面影响。

政府危机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当前,政府危机传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危机传播意识缺少、没有完善的危机传播机制和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措施。

1.缺少危机传播意识 ?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分散性和不肯定性。这也就决定了政府危机传播是 1 种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肯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对这类传播,政府部门和官员除非已建立起 1 种强烈的危机传播意识,否则,危机产生后,绝无可能进行有条不紊的危机传播。

2009 年 6 月 17 日晚,涂远高死亡。由于死因离奇,所以有关该

事件的消息迅速传播。如果当地政府具有强烈的危机传播意识,这个时候正是进行危机传播的黄金时机。由于危机虽已出现,但尚处萌芽状态,只要及时公布真相,围观大众和死者家属心头的疑问自然会消失。可是,6 月 18 日整天,当地政府没有任何危机传播的具体举动。直到事发后第 3 天即 6 月 19 日,石首市政府网站才发布题为《我市产生 1 起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消息》,首次向社会公布这起非正常死亡事件。

危机传播“3T”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原则。也就是要“第 1 时间”告知公众危机信息。“石首事件”中,当地政府发布信息动作缓慢,这充分辩明他们危机传播意识的缺少。

2.缺少完善的危机传播机制 ?

政府危机传播是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既是管理,自然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

从 6 月 17 日事发到 6 月 20 日石首市政府发布公然信,大约 80个小时里,当地政府发布了 3 篇新闻稿,但 6 月 20 日,大范围的大众**开始,当地政府采取了用大喇叭现场喊话和散发传单的传播方式,却并未获得明显的效果,乃至聚集围观的大众愈来愈多。其实,不论是大喇叭还是散发传单,针对的都是具体的对象,而疏忽了这些具体对象背后的人群。

重大危机产生时常常造成信息分散,而使政府没法在紧要时刻迅速汇总信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处理。再加上危机传播是 1 种突发的、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反应的活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匆忙应对只会致使更大的混乱。

“石首事件”中,不管是当地政府发布的第 1 篇公告和后来的公然信,还是现场用大喇叭喊话和发传单,都是被迫的应急之举。政府危机传播由于面向的是数量庞大的社会公众,所以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大众传播是政府危机传播的必定手段。可是,在“石首事件”中当地政府对大众媒体的应用 10 分有限,其缘由就在于当地政府缺少完善的、系统的危机传播机制。

3.网络媒体的挑战 ?

“石首事件”由 1 个青年厨师之死演化成 1 场大范围的群体性**,从内因看主要是当地政府长达 20 个小时的话语“缺失”而至。但其迅速由 1 个地方事件演化成震惊全国的群体性事件,互联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时期的危机传播成了 1 个多音齐鸣、众声喧哗的“话语场”。这也就给政府危机传播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石首事件”中,6 月 17 日到 6 月 20 日,某网站的 1 个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 个相干主帖。另外,网上还出现了不只 1 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视频。网民发布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政府的信息发布量,网民的声音在这 1 阶段淹没了政府的声音。而且这些网络上的信息其实不完全准确,有些乃至是谎言。比如,6 月 23 日 1 名学生在网上发布“永隆大酒店再现尸体”的虚假消息,结果社会上迅速流传起“永隆大酒店下水道发现两具尸体、挖出多块尸骸”等多个版本的假消息。虽然谎言被击破,但是,政府要对网上的海量信息逐条验明真伪是绝无可能的。1 旦虚假信息第 1 时间占据公众的视听空间,公众就有可能把“虚假”当“真实”,从而使危机升级。以后,政府要改变局面则须付出比在谎言出现前多几倍的努力。因此,网络媒体对政府危机传播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它比以往任什么时候候都更能考验政府危机传播的能力。

总结

?

从“石首事件”不难看出,政府危机传播已成为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可是,新情势下,政府危机传播还没有适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期的危机传播环境,其本身的危机传播意识和危机传播机制依然不能满足危机传播的现实要求。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危机传播意识,制定完善的危机传播机制以适应新时期危机传播的需要,是今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政府危机传播面临问题和挑战 篇2

1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炼油工业的影响[1,2,3,4,5]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对世界石油需求的影响如图1所示。

根据Wood Mackenzie咨询公司在2010年美国石油化工与炼制商协会 (NPRA) 会议上提出的报告, 由图1可见, 全球经济 (GDP) 增长速度由2008年的1.5%下降到2009年的-2.1%, 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由2008年的-20万桶/日减少到2009年的-180万桶/日。

经济衰退, 需求减少, 对世界炼油工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国际油价下跌

以原油价格为例, 国际原油价格 (WTI) 由2008年7月11日的147.27美元/桶骤降到2009年2月12日的33.98美元/桶, 2009年下半年原油价格缓慢回升, 基本在65~80美元/桶间窄幅波动, 全年WTI现货均价为61.98美元/桶, 同比下跌38.12%。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为61.71美元/桶, 同比下跌36.48%。迪拜原油现货均价为61.91美元/桶, 同比下跌34.28%。

1.2原油加工能力过剩导致炼油厂负荷率下降

Baker & O′Brien咨询公司在2010年1月28日召开的“Argus美国原油峰会2010”上提交的报告称, 2008—2009年世界石油需求大约减少220万桶/日, 其中美国需求减少近200万桶/日 (也有使用生物燃料的部分影响) 。与此同时, 全球炼油能力增加190万桶/日, 其中中国、印度和越南就增加近100万桶/日, 从而导致炼油装置负荷率大幅度下降, 美国和欧洲炼油厂的负荷率下降到80%左右, 创20多年来的新低, 美国炼油厂延迟焦化装置的负荷率降到70%以下。

1.3一些炼油厂关门息业

Baker & O′Brien公司的报告称, 在2009年下半年全球关门息业的炼油厂原油加工能力就在170万桶以上, 其中西欧54万桶, 美国46万桶, 日本27万桶, 加勒比海地区28万桶, 加拿大12万桶。

1.4炼油企业利润大幅度减少

经济衰退, 石油需求减少, 炼油厂负荷率下降, 炼油厂的固定成本居高不下, 使全球炼油行业的利润减少到接近历史低点。美国墨西哥湾、荷兰鹿特丹和亚洲新加坡炼油中心的利润也都减少50%以上。Wood Mackenzie公司预测, 北美1/4燃料型炼油厂2009年的净现金流为负值。

世界上2家最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即埃克森美孚公司和英荷壳牌公司的下游炼油和油品销售部门,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是惨淡经营, 原油加工量和油品销售量都下降, 净利润大幅度减少, 如表1所示。

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炼油行业整体亏损, 主要是原油价格偏高, 油品需求和价格相对比较疲软。美国炼油商购买原油的平均成本为76.64美元/桶, 高于去年同期的40.39美元/桶。墨西哥湾炼油企业的平均毛利减少到3.97美元/桶, 低于去年同期的4.34美元/桶。美国中西部地区炼油企业的平均毛利减少到4.20美元/桶, 低于去年同期的5.27美元/桶。Frontier, Holly, Sunoco, Tesoro, Valero公司等均出现亏损, 在去年同期却都有着不错的利润。

2后危机时代世界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

由图1可见, Wood Mackenzie咨询公司年初预测, 2010年GDP增长率约为3.0%, 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约为140万桶/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2010年1月发表的报告认为, 全球经济正在复苏, 力度比预期强劲, 但各地区的复苏速度不尽相同。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0.8%, 预计2010和2011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9%和4.3%, 比此前的预测分别提高0.8%和0.1%。其中, 预计美国分别增长2.7%和2.4%, 欧元区分别增长1.0%和1.6%, 日本分别增长1.7%和2.2%, 中国分别增长10.0%和9.7%。IMF 2010年2月份发表的报告预测, 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3.8%,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平均增长6.1%, 中国增长10.0%。IMF 2010年4月份发表的报告预测, 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2009年的-1.1%增至4.2%, 但仍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5年的平均4.5%。

国际能源机构 (IEA) 2010年1月份发表的市场报告认为, 由于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消费量快速增加, 预计201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增加140万桶, 达到8630万桶/日。IEA 2010年5月份发表的市场报告预计, 201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增加160万桶, 达到8640万桶/日, 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带动石油消费增加, 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 详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 经合组织国家的需求没有增加, 仍在减少, 北美、欧洲和亚太的经合组织国家都是这样。需求增长主要依靠亚太地区的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

应该认为,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 因为复苏是建立在超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基础上的。这些措施只是严峻形势下的应急之策, 不具有可持续性, 而且还有副作用。目前, 全球性的资产泡沫正在形成, 全面通胀的威胁正在临近, 政策的腾挪空间已经很小, 而且还面临着何时退出和如何退出的难题。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欧洲一些国家又发生主权债务危机, 各国之间的利益和冲突相互交织, 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能否持续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世界特别是美国和西欧国家炼油工业的振兴将面临着以下挑战:

2.1原油加工能力过剩增加

据美国《油气杂志》公布的调查报告, 2009年全球炼油能力骤增162万桶/日, 同比增长1.9%, 增幅超过过去3年增量的总和。其中, 除西欧、东欧、非洲没有增加, 南美减少2万桶/日外, 亚洲新增104万桶/日, 同比增长4.8%;北美新增39.4万桶/日, 同比增长1.9%, 其中美国新增38.3万桶/日, 同比增长2.2%;中东新增20.0万桶/日, 同比增长3.0%。预计2010年还将有100万桶/日新增炼油能力投产, 新增炼油能力超过石油需求增加量, 所以炼油能力过剩增加, 特别是美国石油需求最多只增加20万桶/日, 而炼油能力却增加了38.3万桶/日。Wood Mackenzie咨询公司预测, 2010年美国炼油行业的利润仍将低于2009年。Purvin & Gertz咨询公司最近的报告称, 美国和西欧炼油行业的利润要想回升, 至少还要削减200万桶/日原油加工能力, 只有这样到2015年才能恢复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2.2国际油价走高

国际原油2010年1~4月份现货价格如表3所示。路透社调查预测机构对2010年国际平均油价的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很多。综合各种因素预测, 今年国际油价将震荡上行, 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预计全年油价将在60~90美元/桶之间运行, 均价将在80美元/桶左右。油价是一把双刃剑, 油价走高有利于原油生产商, 但不利于炼油商, 影响需求;油价走低有利于炼油商, 刺激需求, 但不利于原油生产商。经济复苏的质量影响油价高低, 油价过高不利于经济复苏。虽然80美元/桶价格对原油生产商有利, 但对消费者还是高了一些。最近的报道称, 对美国消费者而言, 在当前经济情况下, 3美元/加仑汽油价格是敏感价格, 高于3美元/加仑的汽油价格将会使需求减少。

2.3轻重原油价差收窄

在金融危机发生前的一个时期, 轻重原油价差拉大, 炼油厂因加工重质高硫原油降低的成本远大于增加的操作费用, 因而得到丰厚的利润。例如, 在2000—2003年间, 美国路易斯安那轻质低硫原油与墨西哥重质高硫原油的平均价差为7美元/桶, 从2004年开始价差拉大, 到2008年5月拉大到25美元/桶, 2009年平均价差收窄到只有5美元/桶, 预计2010年有可能收窄到小于1美元/桶。轻重原油价差收窄原因有: (1) 欧佩克限产保价, 在目前实际原油产量高于市场对其需求的情况下限产重质原油, 预计近期不可能大幅度增产, 重质原油供应仍然受到限制; (2) 西半球重质原油生产国大幅度自然减产, 如墨西哥Cuntarell油田玛雅原油的产量已经从2004年峰值时的近220万桶/日下降到目前的60万桶/日, Ku-Maloob-Zaap油田重质原油的产量增加缓和了玛雅原油产量减少的影响, 但很快就将达到80万桶/日峰值。巴西、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重质原油产量本来就不大,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 加工重质原油的炼油厂增加太快太多, 加工能力大大提高, 仅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扩能改造的炼油能力就达100余万桶/日, 其中大多数炼油厂都新建了焦化装置。

2.4汽柴油价格颠倒

美国是世界上汽柴比最高的国家, 汽油产量远大于柴油, 轿车和轻型卡车都使用汽油, 只有重负荷卡车才使用柴油。美国炼油厂都是汽油型炼油厂, 难以大幅度多产柴油。炼油厂主要依靠多产汽油多得利润。因此, 汽柴油的价差越大, 炼油厂的利润越多。在1984—2004年间, 美国墨西哥湾地区汽油价格都是高于柴油价格, 平均高1.5~2.0美元/桶, 可是在2005—2008年间却出现了汽柴油价格颠倒现象, 2005—2007年间汽油价格低于柴油价格3.5~4.5美元/桶, 2008年拉大到18美元/桶。由于经济衰退对柴油消费量的影响远大于汽油, 2009年汽油价格回升, 汽油和柴油的价差缩小到小于1美元/桶, 炼油厂效益有所好转。

2.5提高汽车燃油效率, 增加生物燃料用量, 炼油厂减排CO2, 炼油工业要付出沉重代价

2007年12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的《2007能源独立和安全法》 (EISA) 规定: (1) 提高汽车燃油效率, 降低油耗。最近美国政府制定的新汽车燃油效率标准, 要求在2016年前新车的燃油效率达到16.6 km/L, 比现行要求提前4年。与美国目前的汽车燃油效率平均值 (10.2 km/L) 相比,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飞跃。美国汽车 (轿车和轻型卡车) 的平均燃油效率由1970年的6.8 km/L提高到2005年的10.2 km/L。欧洲目前汽车平均燃油效率已接近15.3 km/L。 (2) 制定《可再生燃料标准》 (RFS) , 即制定2022年前每年各种生物燃料的使用量和使用总量。2010年作了一些调整, 公布了《第二阶段可再生燃料标准》 (RFS II) 。按照这个标准, 2010年纤维素乙醇的用量由原规定的1亿加仑减少到650万加仑, 生物柴油 (大豆基生物柴油) 的用量由原规定的6.5亿加仑增加到11.5亿加仑, 先进生物燃料 (不包括生物柴油和纤维素乙醇) 的用量为9.5亿加仑不变, 其余为玉米基乙醇。先进生物燃料的定义是用玉米淀粉以外原料生产的燃料。按照RFS II的规定, 美国今后10多年生物燃料的用量如表5所示。如果这个规定能够如期兑现的话, 到2022年美国可再生燃料的用量就达到235万桶/日, 生物乙醇的用量就将占到美国汽油消费量的25%左右。

注: (1) 由美国环保局决定, 但不得低于10亿加仑; (2) 由美国环保局决定。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 (ACES, 也称为Waxman-Markey能源和气候议案, 简称为碳法规) 可能对美国炼油工业产生以下负面影响: (1) 在目前原油价格和炼油厂利润情况下, 汽油价格再加上100美元/t碳成本, 将使汽油价格达到4美元/加仑, 消费者难以承受; (2) 相对于其他国家, 美国炼油厂生产成本增加, 碳成本按50美元/t计, 就将使美国有更多炼油厂净现金利润变为负值。美国能源部2009年底发表的报告表明, 由于要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 增加可再生燃料用量和实施低碳燃料标准, 所以预计到2022年美国石油基汽油的需求量将减少20%左右。尽管柴油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但石油基运输燃料的总需求量将有所减少。

2.6炼油工程建设 (改扩建和新建) 项目投资难以大幅度减少

2003至2008年年中, 炼油商发现炼油厂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 2008年年中原材料的加权平均成本比2000年增加近1倍。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计划新建3075万t/a Al-Zour炼油厂, 工程项目投资由2005年11月预计的6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6月的150亿美元, 到2008年年中增加到200亿美元。2009年3月底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建设计划取消。但是, 自2008年年中至2009年初, 钢材的现货价格下跌25%以上, 镍和铬的价格下跌50%左右, 铜的价格下跌近70%。自2009年年中以来, 大多数金属价格都比较稳定。对炼油厂来说,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能下降多少, 是影响投资决策的重大因素之一。Jacobs工程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 炼油厂工程建设投资难以大幅度减少, 最好的情况也只能减少10%~15%。

3后危机时代世界炼油工业面临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 世界炼油工业受到很大影响。尽管目前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 而且能否持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是, 应该相信, 在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世界经济近期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石油需求将恢复正常增长, 世界炼油工业仍将正常发展。据Wood Mackenzie咨询公司预测, 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近3%, 世界石油需求量将增加180万桶/日;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近4%, 世界石油需求量将增加近200万桶/日。IEA 2010年6月23日发表的最新一期报告称, 由于经济增长强于预期, 今后5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将加快。预计今后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4.5%, 与此相应的全球石油需求年均增速是1.4%, 高于此前预测的2008—2014年间年均增长0.6%。

Murphy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Claiborne Deming在2010年NPRA会议上的发言中称, 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0亿增加到80亿, 能源需求将有很大增加;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的构成与今天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预计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构成:水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 11%;核能, 6%;煤炭, 28%;天然气, 23%;石油, 32%。总需求量中83%仍然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惟一能大规模满足世界能源需求的燃料, 石油仍然是需求量最大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即使是美国也不可能用其他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据Wood Mackenzie咨询公司的研究, 如果美国的能源需求构成变为60%核能、20%太阳能和20%风能, 需要投资15.5万亿美元, 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 可以相信, 世界炼油工业将会继续发展。

从近期看, 世界炼油工业将会面临以下机遇:

3.1石油基运输燃料 (汽油和柴油) 将继续主导世界运输燃料市场, 炼油厂仍将是汽油和柴油的主要来源地

目前世界各国的汽车保有量约为9亿辆, 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21亿辆。尽管目前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都已经问世, 而且都已经商业运行, 但是不可能大量商业应用, 至少到2030年仍主要使用由石油生产的汽油和柴油。IEA 2009年预测,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 203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缓慢增长到1.07亿桶/日 (低增长为0.98亿桶/日, 高增长为1.16亿桶/日) 。美国能源信息局 (EIA) 2009年预测, 2010—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从2009年的0.86亿桶/日增加到2020年的1.03亿桶/日, 增加0.17亿桶/日, 其中汽油增加17%, 柴油增加42%, 液化气增加10%, 喷气燃料和其他产品各增加9%, 石脑油增加7%, 燃料油增加5%。2007—2030年世界石油产品需求构成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 2007—2030年世界汽油需求占石油产品总需求量的份额将从2007年的25%下降到2030年的23%, 但柴油需求所占份额将从28%增加到32%, 汽柴油需求所占份额将从53%增加到55%。由于天然气竞争加剧和船用燃料油由残渣燃料油转向船用柴油, 所以世界残渣燃料油需求所占份额将从2007年的12%下降到10%。

3.2轻重原油价差会重新拉大

轻重原油价差重新拉大的主要原因: (1) 欧佩克为了限产保价, 近期先后3次减产, 累计减产量达420万桶/日, 估计目前全球原油剩余生产能力为600万桶/日以上。按照目前的预测, 随着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 2013年剩余产能就将不复存在, 届时非欧佩克产量可望达到峰值, 国际原油市场供应压力增大, 国际油价会上扬, 轻重原油价差会拉大。 (2) 在目前17320亿桶世界原油可采储量 (包括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和加拿大油砂沥青) 中, 轻质原油占42.4%, 为7350亿桶 (其中轻质低硫原油占40%, 轻质高硫原油占60%) , 中质原油占19%, 为3300亿桶 (其中中质低硫原油占20%, 中质高硫原油占80%) , 重质原油占38.6%, 为6670亿桶 (其中重质低硫原油占15%, 重质高硫原油占85%) 。可是, 目前的开采情况是, 轻质原油占30%, 中质原油占56%, 重质原油只占14%。此外, 世界上原油可采储量最多的8个国家的原油可采储量合计是14180亿桶, 占世界原油可采储量的82%, 其中重质原油可采储量为6668.6亿桶, 占其原油可采储量的47%。加工重质高硫原油生产清洁油品的复杂程度远大于轻质低硫原油, 加工费用也高得多。在高需求高油价时期, 轻重原油价差拉大到炼油厂能多得到一定利润是顺理成章的事。

3.3升级换代的炼油技术不断出现, 重质劣质渣油深度转化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尽管现代炼油工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但多年NPRA会议上的报告表明, 每年都有一些升级换代的炼油技术出现。在2010年NPRA会议报告中, 有关升级换代炼油技术的报告占50%以上。这些技术适应原油质量的变化, 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适应炼油环境的变化, 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 既有提高加工能力的技术, 也有延长运转周期的技术;既有提高转化能力的技术, 也有降低能耗的技术;既有提高产品选择性的技术, 也有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既有环境保护的技术, 也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总体说来, 这些升级换代技术都是有关提高轻油收率和/或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重质劣质渣油深度转化的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示范装置的运转表明, 渣油转化率可高达95%左右, 柴油收率可多达50%左右, 远优于目前大量工业应用的延迟焦化和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 轻油收率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第一套大型工业装置目前正在建设, 2012年可以投产, 预示着现代炼油工业即将进入一个新时期。

3.4亚太地区将持续引领全球炼油能力增长

据Purvin & Gertz咨询公司最近的报告称, 由于原油价格上扬、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最近经济衰退的后续影响, 预计2030年前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速度会减缓。经合组织 (发达) 国家的石油需求只会缓慢增长, 不会再达到2005年的峰值水平;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在2015年以后不久就会超过经合组织国家, 2009—2030年非经合组织的石油需求会骤增10.4亿t/a, 达到28.4亿t/a, 仅中国的需求就会骤增4.55亿t/a, 占非经合组织国家需求增长量的43%。业内专家预计, 近期乃至中长期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主要依靠亚太地区的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

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 2009年世界总炼油能力为43.61亿t/a, 各地区炼油能力分布:亚太地区11.76亿t/a, 占27%;北美10.67亿t/a, 占24.5%;西欧7.46亿t/a, 占17.1%;东欧5.17亿t/a, 占11.8%;中东3.62亿t/a, 占8.3%;南美3.29亿t/a, 占7.5%;非洲1.64亿t/a, 占3.8%。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 2009年底中国原油加工能力为3.403亿t/a, 居亚太地区第一位, 仅次于美国的8.882亿t/a, 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炼油能力为2.312亿t/a, 居亚太地区第二位;印度炼油能力为1.48亿t/a, 居亚太地区第三位。

FACTS全球能源咨询公司预计, 2010—2020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将增加640万桶/日, 其中中国增加490万桶/日, 印度增加120万桶/日, 韩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共增加30万桶/日。到2012年, 印度将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二位的炼油大国。由此可见, 世界炼油重心在加速东移, 世界炼油格局在发生明显分化趋势, 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在世界炼油工业中的地位和市场影响将日益突出。

4思考与启示

进入21世纪10年来, 中国炼油工业快速发展, 不仅原油加工能力快速增长, 而且炼油厂规模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集约化步伐加快, 炼油装置结构不断优化, 油品质量逐步提高, 为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油需求作出了很大贡献。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炼油工业受到一定冲击, 但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 2009年中国炼油工业逆势上扬, 实现了由低向高的转变, 在全球炼油工业中率先走出低谷, 实现了回升复苏。据国内报道, 到2009年底, 国内炼油厂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4.6亿t/a, 居世界第二位;实际加工原油3.746亿t/a (同比约增加10%) , 炼油厂平均负荷率为81.4% (其中中国石油为87.7%, 中国石化为89.6%, 其他为62%) , 生产汽油7195万t, 生产柴油14127万t, 生产柴汽比为1.96。有国内媒体报道, 2009年底中国原油加工能力约为4.77亿t/a, 也有国内媒体报道为4.83亿t/a;原油加工能力如按4.77亿t/a计, 平均负荷率为78.53%, 原油加工能力如按4.83亿t/a计, 平均负荷率为77.56%。预计2010年底中国炼油厂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5.07亿t/a, 2015年将达到7.5亿t/a, 前景喜人。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冷静思考国内炼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1) 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t, 达到2.04亿t, 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 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 预计2010年达到60%, 2015年达到70%, 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原油进口第一大国。 (2) 2009年我国成油品出口逐月增加, 到年底终于由上年的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 净出口量超过200万t。2015年中国炼油能力将达到7.5亿t/a, 业内专家预计未来5年中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4.9%, 按此估算2015年的需求量将达到5.3亿t左右, 届时国内炼油工业的过剩产能将达到2亿t左右。 (3) 2009年中国炼油厂平均轻油收率 (指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 其他炼油企业没有统计数据) 为75.54%, 与国际上一般达到的80%还有较大差距。 (4) 2009年底中国车用汽油开始全面执行国家清洁汽油新标准——国Ⅲ标准, 2010年车用柴油也全面执行国Ⅲ标准, 北京、上海和广州市已分别于2008, 2009, 2010年开始执行相当于国Ⅳ标准的地方清洁汽柴油标准。国Ⅲ和国Ⅳ标准大体上相当于欧Ⅲ和欧Ⅳ标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于2006年前后开始执行欧V标准。 (5) 2009年中国炼油厂特别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炼油厂的能耗、现金操作费用等技术经济指标都进一步优化, 经营利润都大大好于2008年,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中国炼油工业正处于由世界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转变的新时期。做强炼油工业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 而且对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也十分重要。最近的信息表明, 目前美国炼油工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就有200万个, 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多达900万个。炼油强国的标准就是能引领世界炼油工业的发展, 这是一个漫长而十分艰巨的过程, 需要几代炼油人的艰苦奋斗。当前中国炼油工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轻油收率上不去, 油品质量没有和国际接轨, 能耗物耗下不来, 说到底还是技术没有达到先进水平。2008年部分国家 (地区) 炼油厂主要炼油装置的构成如表7所示。

注:除中国外, 其他数据均由桶/日换算为t/a再除以炼油能力所得, 采用的换算系数分别为:原油加工50, 催化裂化52, 焦化55, 催化重整43, 加氢裂化53, 加氢处理53。

实事求是地说, 中国的炼油技术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炼油厂的装置构成还有很大调整余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固然十分必要, 但技术水平上不去, 没有核心竞争力, 说其他都是一句空话。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都要靠实力和优势, 在都没有资源优势的情况下, 在地域优势、规模优势、一体化优势、集约化优势都差不多的情况下, 只能是靠质量优势和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成本优势靠什么?只能是靠技术。2010年NPRA会议报告再一次表明, 虽然现代炼油技术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但仍然有很大的改进、提高和创新余地, 我们这一代人仍有做不完的工作。

摘要:介绍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炼油工业带来的各种影响, 分析了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炼油工业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挑战: (1) 炼油能力过剩增加; (2) 国际油价走高; (3) 轻重原油价差收窄; (4) 汽柴油价格颠倒; (5) 炼油工业要为提高汽车燃油效率, 增加生物燃料用量和减排CO2付出沉重代价; (6) 炼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难以大幅度减少。机遇: (1) 石油基运输燃料将继续主导世界运输燃料市场, 炼油厂仍将是汽油和柴油的主要来源地; (2) 轻重原油价差会重新拉大; (3) 升级换代炼油技术不断出现, 重质劣质渣油深度转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4) 亚太地区将持续引领全球炼油能力的增长。

关键词:炼油工业,炼油,炼油厂,后危机时代,挑战,机遇

参考文献

[1]Gelder A.美国炼油工业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的机遇[C].AM-10-134.US:NPRA, 2010.

[2]Thomas B.影响美国未来炼油工业盈利的关键因素[C].AM-10-132.US:NPRA, 2010.

[3]Jenkins John H.项目的资金成本——回顾与展望[C].AM-10-131.US:NPRA, 2010.

[4]Gillis D.满足北美限制排放地区的渣油转化解决方案[C].AM-10-165.US:NPRA, 2010.

社会转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篇3

4大挑战

转型意味着风险社会来临。我国风险社会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包括对未来改革预期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强。未来5~10年中国改革举步维艰,政府责任也在加大。我国进入转型社会,主要有4大标志,或者说挑战。

第一,政府威信在不断下降。政府公信力下降必然造成治理能力和成效的下降,我国未来的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等,都面临着严峻考验,需要花更大力气。

第二,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现象比较突出。一些部门、组织、公共机构,以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为重,置国家、民族、人民和集体利益于不顾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食品安全事故、拆迁事故等。一旦组织不负责任,社会治理的难度就会加大。所以,要抓责任机制。

第三,理论的不在状态和现实的不在场。国外的思想家是出思想的。现在我们研究问题,好多部门的领导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基本上是顾左右而言他。社会主义又到了一个需要理论创新的时候,但我们的学术界基本上是解释派。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把中国的现实系统排除在理论思维之外。不能只有一个人在说真理性的话,其他人只对真理性的话做注释。

第四,主体意识的崛起。中国社会过去的一致性正在向多样性转化,特别是微博出现后,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见解。“80后”、“90后”的主体意识比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强得多。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强大,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表征。可是,很多人认为出现不一致会把社会搞乱。我们说和谐,就是承认多样性,只有多样性才能出现和谐。主体意识的强大,总体来说是好事,但同时也把我们带入风险社会,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

中国进入转型社会的这4个标志,每个都是要做的大工程。这要求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现实,研究下一步的改革路径。“十八大”和2013年“全国两会”的一些主要观点,都试图在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从1982年至今,我国已进行7次政府机构改革,只有这次把职能转变放在了标题里,提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5大问题

目前,中国社会存在5大颠覆性问题。

第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2000年,我国的财富分配是“二八开”,即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80%的人占有20%的财富;2010年一个联合调查显示,我们的财富分配变成了“一九开”,中国现在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在抓城镇化,大批农民进城的法律成本、安全成本、财政成本都很高。“三农问题”搞不好,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隐患。

第三,腐败问题趋于恶化。现在的反浪费也好,改作风也罢,都是治标不是治本。我认为,先治标后治本,就是先止血后治疗,这是正确的。可怎么止血呢?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要向中央常委学习,公开家庭信息,主要就是3样:有几套房子,妻子干什么,孩子做什么。不要光把党章、社会价值挂在口上,要落实在行动上。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后,首先改变作风,反对特权,抑制公款吃喝,已经初见成效。

第四,就业问题非常严重。我国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近800万职业院校毕业生,农村非农就业人口年均增加500万。按照我国每年8%~10%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的就业能力大约是900万~1200万。每年几乎有一半的人不能就业,要直面这些问题,采取解决措施。

第五,社会信任出现危机。有人说,啥都靠不住,领导靠不住,同事靠不住,老婆靠不住,丈夫靠不住。这话恐怕太邪乎,但不少人却在理论上认同它。还有“毒牛奶”、“地沟油”等,诸如此类,已经形成了一条相互伤害的链条。

战略管理

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乃至个人,什么都可以失败,但战略不能失败。战略失败是最彻底的失败。

苏共一个政治局委员2008年出版《苏共失败的教训》一书,书中提出苏共是战略性失败。长期以来,苏共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两张皮的状态。百姓开始相信你,因为你带他们闹革命、反剥削、要公平。可是,之后作为公仆的你,住好房、坐好车,老百姓生活却比你差很远。久而久之,苏共失去了百姓信任。这导致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局面,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2000万党员时一晚上垮台。

可见,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应该是其价值理念与制度实践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拥护。

战略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很多人认为,战略是国家领导人的事,离我们很远。事实上,战略决策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乃至前途。

我讲一则童话。一天,老鼠看到主人在仓房里放了老鼠夹子,很害怕。于是,老鼠先找到老母鸡(代表贫民),告诉老母鸡要小心,主人在仓房里放了老鼠夹子。老母鸡说,这不关我的事,祝你好运。老鼠又找到大肥猪(代表有钱人),大肥猪说,这不关我的事,祝你好运。老鼠找到大黄牛(代表有权人),大黄牛说,我没听说老鼠夹子会夹死大黄牛,这不关我的事,祝你好运。失望的老鼠晚上躲在窝里,不敢出来。

第二天早上,女主人听见仓房里有响动,以为夹住了老鼠,事实上夹住的是一条蛇。因为仓房很暗,女主人没看清,被蛇咬了,男主人立即把女主人送到医院。出院后,男主人先是把老母鸡宰了给女主人炖汤喝。然后又宰了大肥猪,宴请亲朋好友和邻居,以感谢他们到医院探视的好意。为了偿还医疗费,男主人又将大黄牛卖到屠宰场。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灾难来临时,任何阶层、任何人都跑不了,只是迟与早、损失大与小的问题。每个人都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好多事情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实际上离我们很近,战略是事关群体里所有人的问题。要实现中国梦,须动员全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管理层,政府,所有干部党员,人人都要负起责任。

改革路径

未来5~10年,乃至未来30年,中国从哪些方面切入来规划改革大局呢?我觉得,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四个重大战略转变。

第一,改革重点从经济体制到政治行政体制转变。中国改革的重点要转移,要健全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权力结构。过去30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改革已经完成了体制性改革。中国没有解决的体制性问题是政治行政体制,要以公正为中心,重构中国改革话语。要实现社会公正,权力配置是关键,而在权力配置中,人民群众必须占主导地位。

第二,尽快完成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转变。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现代性是一个结果。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发展政治学的观点,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是初级现代化阶段。这一阶段社会利益比较一致,改革容易达成共识。到了人均GDP4000~6000美元,就进入中等现代化阶段,利益出现分化,改革难以达成共识,这一阶段又被称为发展陷阱。

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6100美元,“十二·五”期间能否跳出发展陷阱不得而知。中国面临3种前景:越过陷阱,进入稳定性的、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社会;掉入陷阱,社会崩溃。若社会崩溃,谁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第三,从工业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未来30年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发展转型期,就是要从生产型经济、资源型经济、加工型经济向技术型、环保型、休闲型经济转变。

第四,从管理层垄断性权力到公民协商性权力转变,即实现从官本位向公民本位的转变。要实现每个个体的尊严,就必须按照温家宝曾讲的给老百姓“5权”,即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幸福社会

幸福是任何一个社会中个体发展的终极目标。幸福不是一个对象性概念,而是一个关系概念。幸福是一种持续、稳定的感觉状态,这种感觉状态只能存在于关系中。我们说要建立一个美好、和谐、幸福的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

英国有心理学家研究说,有3种关系决定人的幸福度:家庭关系,决定幸福度的50%;同事关系,占幸福度的25%;朋友关系,占幸福度的25%。

美国有位哲学家讲过,裹尸袋上没有口袋。在世的时候,我们浑身都是口袋,贪婪的人装、偷、拿,恨不得把这个世界都装到自己的口袋里,死了以后什么也带不走,一个口袋也没有。所以要做有意义的事,要与人为善。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后,中国开始了新的征程,提出了“中国梦”。从幸福的角度讲,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这也是幸福的指向。因此,未来30年的改革,主要是从制度安排上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包括良好的人际环境,使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一种温馨感和安全感。

政府危机传播面临问题和挑战 篇4

三奥股份是福建省三奥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三奥股份是一家面向广电、电信、政府和高校等高级别用户,提供数字媒体存储管理、播控发布及增值应用等综合解决方案型企业。目前,三奥股份正以其技术上的三网融合和售后上的“双核服务”,积极备战迎接挑战。

三奥股份自1999年建立以来,一直以登上创业板为其终极目标,三奥股份员工也一直未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着。三奥股份的技术员工专心攻克技术难关,在2011年4月~8月三奥股份共获得了三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各一项。面对三奥股份技术员工的积极备战,三奥股份的售后人员也没有落后,三奥股份自成一体的本地贴身化服务模式“双核服务”为三奥股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三奥股份员工如此积极的工作态度,也激发了三奥股份的领导层的拼搏精神。在三奥股份领导层睿智的领导下,三奥股份自1999年建立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1999年——福州三奥计算机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三奥公司厦门运营中心成立。

2004年——三奥公司江西运营中心成立。2005年——成立数字技术研究中心;推出三奥自有品牌的广电产品。

2007年——成立数字媒体研发中心;成立广电网络技术研究中心。

2008年——公司升级为“福建省三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ISO9001:2000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成为省高科技产业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福建省信息产业厅授予的“双软企业”称号。

2009年——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新媒体技术研究中心;针对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成立NGB事业部;成立通信与新媒体事业部。

2010年——完成股份制改革,更名为“福建省三奥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无锡成立“南邮---三奥三网融合技术与产业研究院”,作为研发总部;成立江苏省南邮三奥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华东营销总部。

上一篇:有关学生会纪律部竞选演讲稿下一篇:济民药业强力枇杷露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