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

2024-05-08

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共8篇)

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 篇1

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

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种种措施,并建立了危机管理机制,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笔者认为,为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应当进一步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以及相关法律

法规。

关键词:危机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而研究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

危机与危机管理

关于“危机”一词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对于危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意思相近。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从时间系列的角度分析,危机事件遵循一个特定的进程或是发展周期。危机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从最初的发生发展到危机爆发、持续直至结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危机管理通常是结合时间因素进行的,即根据危机自身的生命周期,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危机的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处置措施。

格林(Green)认为: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米特罗夫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薛澜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在危机到来之前,应当尽量地避免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则要迅速采取措施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尽量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危机结束后,要迅速进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并且进行总结学习。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便预防和控制危机。

如前文所述,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

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 篇2

1 医院危机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1.1 医院危机管理内涵

医院危机可界定为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医院原有的平衡状态, 超出了医院常态的管理范围, 要求医院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2]。医院危机管理就是指在当今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环境里, 管理者要树立忧患意识, 对突然发生、 过程短暂或持续, 对医院损害巨大、对医院经营管理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的突发性事件的识别、预测、监控、处理和善后的全过程[3]。危机不仅意味着威胁、危险, 更意味着机遇。因此, 通过建立长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对危机进行管理控制, 可以为医院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1.2 医院危机管理特征

医院危机管理除具有危机管理的不确定性、应急性、预防性、长期性和必要性五大特性外, 而且由于医院是高风险、多风险单位, 医院的服务对象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社会关系复杂, 医疗服务的结果牵涉到每一位患者或家属的切身利益, 因此, 医院危机管理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4]。同时,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点, 其还具有媒体聚焦性、公众高度关注性等特征。

2 医院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缺乏危机防范意识

预防危机是最好的危机管理, 然而目前许多医院只注重对危机反应的管理, 而忽视了在危机发生前的防范, 相关职能部门对自己可能面临的潜在危机应对措施不明确, 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不够, 不能把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医院日常管理中。片面的强调发展和盲目地追求效益的同时, 潜在的危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 我国当前医学教育体系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实践应对能力的专业训练, 广大医务人员对于危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有限。

2.2 医院危机预警机制构建方面存在严重缺失, 预警通道未理顺

危机预警职能是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动态监测, 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也是医院危机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 医院在处理危机时缺乏各种应急处置预案, 以至于在危机发生时不能迅速投入人力、物力迅速化解危机, 最大程度减少危机损害程度。同时, 也缺乏完整的危机预警机制, 预警系统和管道不畅通, 对内外部潜在的危机进行预测、跟踪和分析研究的工作不到位, 无法及时采取措施预防, 阻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2.3 危机管理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 医院相关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 未设立高效的组织机构, 未明确与完善危机管理有关制度与危机处理程序;各职能部门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机制, 也在客观上影响了预警通道的畅通, 一旦危机发生, 不能迅速、及时、高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未能协调处理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 从而使单位与相关人员处于不利与被动地位, 使初期反应明显滞后, 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5]。组织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处理危机的效率, 一般的危机得不到及时化解, 造成矛盾激化、升级, 加大了危机处理工作的难度。

2.4 缺乏及时与新闻媒体沟通的能力

媒体是医院在进行危机公关时不可忽视而且必须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医院危机事件并没有成为公众舆论的热点, 即媒体还未介入之前, 危机管理者通常不会设置任何事前与媒体沟通和预防机制, 很容易忽视和媒体的危机沟通。当媒体介入危机事件时, 由于医院缺乏应对媒体的策略和能力, 导致医院与媒体之间的沟通渠道不顺畅, 沟通方法不得当, 信息的传递出现偏倚, 很难客观的对待危机事件, 不利于医院危机的处理。

3 医院危机处理机制的探讨

3.1 树立医院全员危机防范意识

增强危机意识是医院各级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管理者要加强危机管理的宣传、教育, 将危机管理纳入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 从医患纠纷预防、医疗法规、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培训, 使医院全员树立危机意识, 增强危机识别能力。

3.2 制定医院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

医院应建立自己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 在广泛收集信息情报的基础上, 科学地预测和评估医院所存在的危机, 根据医院管理的特点, 制订切合医院实际的综合性应急预案, 以便在危机到来时, 采取适宜措施, 防止危机扩大, 达到转危为安、转危为机的目的。同时, 还应充分考虑危机的动态变化, 及时调整预案, 使危机预测准确客观[6]。

3.3 建立健全医院危机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特点, 并结合实际工作, 建立高效、健全的危机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明确其职责和任务。完善危机管理有关制度和危机处理程序, 深入了解引发医院危机的潜在因素, 并随时监察可能出现的危机, 研究、制定防范措施;一旦危机发生, 能迅速、及时、高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协调处理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医院的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主要由信息系统、决策系统、运作系统组成[7]。

3.4 构建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 提升媒体沟通能力

在危机管理过程中, 医院应有十分明确的媒体应对的管理办法, 在应对危机时, 要保证自身的信息渠道畅通, 不断提升与媒体沟通的能力。在面对媒体时要进行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学会运用媒体, 引导公众, 为医院处理危机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树立医院在危机中的良好形象[8]。

4 结语

现今, 危机管理理论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危机处理的实践中, 许多医院都有成功化解危机的案例和经验, 在危机中抓住了机遇, 实现了医院跳跃式的发展。因此, 各个级别的医院之间要加强交流, 分享成功的经验, 总结失败的教训, 既不盲目摒弃, 也不盲目照搬, 结合医院自身的特点, 积极地探索出一套适应医院发展要求的可持续的危机处理机制。

摘要: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医院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 医疗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近年来, 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 医疗纠纷也明显增多, 医院管理中的危机和风险已不可避免, 危机管理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 医院危机管理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从分析医院危机管理的现状入手, 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以有效控制危机、化解危机, 甚至变危机为机遇, 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医院,危机管理,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健.医院危机管理 (J) .医院管理论坛, 2009, 26 (9) :20-21.

[2]周建国.构建专业危机管理团队:医院应对危机事件的路径选择 (J) .医学与社会, 2010, 23 (6) :70-72.

[3]薛澜, 张强.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J) .清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3, 18 (4) :1-6.

[4]梁建业.医院危机管理及相关问题探讨 (J) .医院管理论坛, 2010, 27 (4) :8-14.

[5]丁忠, 邢明, 陆银春, 等.论医院危机管理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8) :2939-2940.

[6]何内华.医院危机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J) .中国医院, 2008, 12 (1) :41-43.

[7]苏宝锋.医院危机管理策略 (J) .中国卫生资源, 2009, 12 (1) :32-33.

论危机管理的应急反应机制 篇3

一、应急反应机制在应急管理中的意义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改革和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制度系统不断发生变迁,导致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出现。地震、海啸、非典、禽流感、矿难、三聚氰胺奶粉等天灾人祸频发,在这种情势下,关于加强并完善应急管理能力,建立应急反应机制的讨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目前应急反应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现状

1、应急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现行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大致包括战争状态法、一般的紧急状态法、恐怖性突发事件法、灾害性突发事件法等几个部分。从1954年至今,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置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与法规。

2、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

以2007年1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代表,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有关文件种类繁多。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的法律体系,以突发事件应急法为核心,突发事件处理工作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3、信息报送程序渐入正轨

在我国信息报送程序逐渐规范,并制定了严格的信息报告系统。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各政府部门根据信息报送规范,划分每个部门的职责及权限,让每个人员各负其责来实现信息的快速报送。

4、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在我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最主要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对危机事件进行统一领导,安排和指挥处置应对工作,同时下设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进行统一指挥相关领域内的突发事件,初步建立了一套危机管理的体系。

(二)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问题

1、危机管理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在立法方面,我国缺乏一些跟政府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了我国采取的大部分紧急对抗措施一般都无法律依据。在执法方面中,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在政府应急反应危机过程中,防止公民权利受到损害的执法监督方面,尚是空白阶段。

2、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设立了专业的危机应对和预警机构,然而在社会的各部门,在面对危机时,往往还不能团结协作、合作一致,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造成危机应对效率低下的原因便是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和权责不明晰,。

3、危机管理中缺乏信息沟通和公开机制

信息公开方面的缺失问题存在我国政府很多部门当中。危机事件发生后,不少政府官员为了小集体利益或者其他原因,采取封锁消息等手段,更是大大增加了政府应对危机的难度。

三、国内外应急反应机制成功案例

(一)广东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行政体制

经过SARS事件,广东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广东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行政体制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广东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健全、内容丰富,包括了应急管理保障、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应急平台和基层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广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行政体制是统一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能够使领导部门有效的统筹全局,同时又能有效的了解基层状况,高效的整合救援力量,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损失。

(二)美国应急反应机制的建立经验

美国应急反应管理体系是以“强总统、大协调”作为特征。这个机制是以总统为核心,应急管理体系由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国防部和白宫办公室等机构组成的。以总统为核心,应急管理体系设立决策中心来统一指挥各部门的工作。各部门之间分工负责又相互协调,形成了复合型又多方面的应急管理模式,实现了应急资源的有效相互联动,降低了政府处理成本。同时,实现应急管理网络、综合协调机构和应急管理计划的有机统一融合。

四、完善应急管理反应机制

(一)建立健全资金保障制度

财政资源是应急行动的经济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运行有赖于及时、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应在支出预算条款中增设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项目,并根据突发事件发展状况、程度、等级等,逐步提高应急专项资金提取的比例。

(二)健全物资储备制度物质是应急反应的重要保障

如医疗器械、救援设备、生活必需品等,有效进行应急反应的前提条件是丰富的物质储备、高效的物质调配。因为物资的储备要占用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空间,所以特别要需要注重对物品的选择和维护。

(三)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优化以消防、公安、医疗急救等专业救援队伍为主体,以志愿者、基层等非专业救援队伍为辅助的应急救援网络,积极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培训,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应对危机管理的能力。

(四)建立统一规范的应急反应法律体系

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广) 篇4

广州公司党委

广州公司

关于印发《突发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项目部(分支机构)并党支部(党总支、党工委):

现将《突发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下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遵照执行。

二 ○ ○ 九 年 九 月 二 日

—1—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广州公司 突发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为提高突发事件中应对新闻媒体的能力,正确引导舆论,进一步发挥宣传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对企业和员工造成的影响,有效维护企业利益和企业形象,特编制本预案。

一、新闻危机风险分类分级

根据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分为五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不可抗拒的灾害。

2、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各类施工安全质量事故、人身伤亡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5、信誉危机事件。涉及企业声誉、形象、诚信等相关的各 —2— 类事件等。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对外新闻应急处置响应程序启动一般为Ⅲ级(较大)以上。

二、组织体系

公司及各项目部(分支机构)均应分别设置突发新闻危机应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1、广州公司突发新闻危机应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 长: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副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 成 员:领导班子其他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主任:董事会秘书长,党办、行办、安全管理部负责人 成 员: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各项目部(分支机构)经理和书记

日常工作由公司党委办公室承担,机关有关部门相关人员、各项目部(分支机构)相关人员承担相应工作。

2、项目部(分支机构)突发新闻危机应对小组

项目部(分支机构)要成立突发新闻危机应对小组,组长由

—3— 项目党政负责人担任,人员由项目班子、安全管理部门、施工管理部门、综合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工作部门设在综合部。

此外,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可根据情况组成临时的新闻危机处置小组。

三、工作职责

突发事件的对外新闻应急处置工作由广州公司党政主要领导统一领导,分管领导和事件所在单位负责人根据突发事件的程度和党政主要领导的要求,决定和部署突发事件的对外新闻应急处置工作。

(一)公司突发新闻危机应对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是全公司应对、处置突发新闻危机的领导决策机构,对突发新闻危机处置负领导责任,即主要负责突发新闻危机处置的组织、领导。

2、按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结合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落实措施和预案,并抓好预案的演练;

3、负责抓好公司突发危机日常管理工作,预测和分析公司可能发生的突发危机,及时协调相关领导和部门抓好危机隐患的整改工作;

4、负责做好与相关媒体的日常监测工作,定期开展媒体公共关系活动,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4—

5、在处置新闻危机工作中,及时向集团公司领导汇报事态发展情况和事件处理进程;

6、全面协调公司内外关系,组织内外力量、调配物资资源,适时部署安排危机应对处置。

7、负责召开或指导事发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和媒体公布事件的有效信息,正确引导舆论朝有利于我方发展。

(二)公司突发新闻危机应对办公室工作职责:

1、在公司管内发生重大突发新闻危机时,在公司领导下,全面负责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

2、及时、全面、准确掌握事件的发展情况,指导事发单位按程序处置新闻危机的有关事宜;

3、及时向领导小组和集团宣传部门汇报事态发展的情况和事件处理进程。

4、及时与相关的新闻单位、派出所、维稳办取得联系,协调好与这些单位的关系。

5、负责把握好对外宣传口径,组织新闻通稿,审核对外的文字、图片、图像等稿件资料。

6、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生产经营活动的意见,制定有针对性的形象恢复和公共关系行动计划。

7、负责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5—

(三)项目部(分支机构)突发新闻危机应对小组工作职责:

1、不断强化和规范生产经营管理,严格管理内部员工、作业队伍,加强与业主、设计、监理单位沟通协调,适时做好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村居民工作,杜绝和遏制突发事件源头;

2、按照公司关于突发新闻危机管理的要求,加强新闻危机的日常管理,抓好有关新闻危机的分析、预测、排查;

3、抓好所属员工和民工的危机管理教育培训,提高防范危机的本领和技能,适时组织预案演练;

4、面对突发危机,负责及时向公司新闻危机应对领导小组报告有关情况。并按照危机处置程序和要求,抓好危机现场的控制,拆除或遮敝有关标识,稳定员工及民工队伍,快速进入应急处置程序;在公司新闻危机应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人员尚未到达现场前,做好与已到现场媒体的接洽与沟通;及时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进行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

5、协助公司新闻危机应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抓好突发新闻危机处置中的各项工作。

四、新闻发言人制度

(一)新闻发言人职责

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企业某一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或重要情况约见媒体记者或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见面会,代表企业向媒体发布相关新闻信息,或阐述企业的观点立场,—6— 并回答记者提问。

(二)新闻发言人的确定

1、集团公司指定公司新闻发言人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对公司向外发布所有的信息具有审核同意权,即未经新闻发布人审核的信息一律不得发布;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和安全生产管理部部长担任副发言人,协助新闻发言人开展工作。

2、在集团公司指定的公司新闻发言人未到达现场时,公司新闻发言人可授权董事会秘书长、党办、行办负责人作为新闻发言人,对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3、在公司新闻发言人、副发言人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未到达现场时,公司新闻发言人可授权各项目部(分支机构)负责人为新闻发言人,对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三)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纪律及工作要求

1、新闻发言人应遵守新闻发布纪律,要根据本单位的授权对外发布信息,其言论代表本单位的立场,不得以个人名义对外发布信息。应遵循新闻规律,坚持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等原则发布新闻。

2、新闻发言人要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在熟悉本单位相关业务,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掌握和熟悉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技巧,熟知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规范和程序,努力做到高质量完成新闻发布工作。

—7—

3、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要及时主动与事发当地宣传部门联系,按照国家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有关规定处理,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记者见面会要提前报请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各项目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记者见面会要提前报请公司党委办公室。

4、建立健全日常工作机制,公司及项目部两级要建立新闻单位联系网络和媒体记者档案,为危机处置提供有效帮助。要建立新闻发布后的评估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新闻发布工作质量。

5、建立新闻发言联系制度,新闻发言人要主动收集和掌握公司的各类信息,密切与公司宣传、安全、质量管理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做好新闻发布。

五、新闻危机的处置原则

应对和处置各种突发新闻危机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无论处置什么性质的危机事件,必须把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公众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人员伤害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到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要从一些事件的表象中分析预测事件的性质,有可能转化的程度、会不会出现问题等等,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8—

3、依法规范,维护权益。处置各种类型的突发危机事件,必须以维护公司和广大员工权益为前提,依法依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使应对处置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4、果断决策,快速处置。面对突发危机事件,行动要迅速、决策要果断,要抓住事发初始阶段危机没有扩大的有利时机,争取时间的主动、工作的主动。按照危机处理法则,重大突发危机处理要在24小时内基本处理完毕,一般突发危机要在4小时内基本处理完毕。

5、绝对领导,权威决策。在事件处置工作中,要在认真研究处置方案的基础上,确定事件处置的总指挥。总指挥是事件处置的绝对领导和决策权威,不能多重决策领导,政出多门,以免贻误时机,影响效果。

6、协调到位,重在化解。要及时了解事件的演变过程,掌握每一个细节的变化,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特别对于新闻媒体已经介入的事件,要安排专人协调好与每个新闻单位的关系,跟踪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关键人,做到协调到位。要坚持重在化解的方针,原则上要通过当事媒体、当事新闻人协调处理,一般不要通过有关上级采取压制、打招呼的方式解决问题,更不能采取过激行为将矛盾激化。

7、后续跟进,防止反弹。事件基本处置完毕后,要持续跟进做好工作,不拖尾巴,不留后患,确保不会出现问题,防止事

—9— 件反弹。

六、新闻危机处置的程序

(一)积极做好新闻危机处置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应对新闻危机的准备工作是处置新闻危机的关键,准备工作是否充份有效直接影响新闻危机的处置效果。

1、要抓好源头管理。任何负面事件背后都有新闻危机,特别是在安全问题、质量问题、敏感的管理问题、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的问题、信誉危机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各项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加强管理,规范操作,按章依法行事,防止出现意外问题,特别是要强化对“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执行,防止出现被媒体炒作的素材。

2、要持续抓好危情梳理和排查。在开展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或者在从事项目生产过程中,要切实建立有效的危情梳理和排查制度,定期对相关的管理环节进行排查。公司主管领导和项目负责人要切实对危情排查工作负起责任,制定专人、部门专门负责梳理和排查工作。一旦查出危情要及时向公司汇报。

3、要建立新闻危机处置的预案。各项目部(分支机构)要按照公司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一套更加符合自身实际的、更具操作性的预案。同时要抓好应急预案的贯彻落实,预案中涉 —10— 及到的工作、任务、职能要明确,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新闻危机应急处置小组。

4、要抓好新闻危机处置的操作演练。各单位要组织本单位有关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实作演练、对点培训等方式将危机应对的业务技能落实到具体岗位上,使全体管理人员真正掌握危机处置本领;通过演练发现新闻危机处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检验项目部出现新闻危机时应对媒体的处理能力,为以后出现新闻危机积累经验。

5、要加强对员工(包括农民工)进行危机教育。危机意识只有成为了全员的意识才能有效化解危机。各单位要把加强员工的危机教育作为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要培养员工危机意识,教育员工发生新闻危机要冷静,面对记者怎么说,应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等等。

6、要建立新闻媒体和媒体管理部门的联络与沟通长效机制。各单位特别是地处敏感性强、影响较大和地处大中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的建设项目,在进驻伊始项目党支部书记(没设置党支部书记由项目经理)主动与当地新闻媒体沟通、汇报,建立日常交流机制,努力形成本单位的媒体网络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也要切实注意与当地党委宣传部门取得联系,加强沟通、汇报,防止“临时抱佛脚”。项目负责人是负责与工程所在地新闻媒体或媒体管理部门联络与沟通的第一责任人,每年要与新闻媒体和媒

—11— 体管理部门座谈。

7、要与当地派出所、维稳办沟通联系。要与项目所在地辖区派出所沟通联系,如果有地方、铁路两家的,都要联系上,协调好,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要与当地维稳办取得联系,维稳办是维护本地区稳定的,关键时候能够发挥其它部门所发挥不到的作用。

8、要加强本单位内业资料的管理。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好本单位有关生产经营、施工管理的内业资料,防止资料泄密成为媒体炒作的素材。

(二)认真做好新闻危机发生时的处置工作

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刻启动突发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按照新闻媒体对事件介入的时间,分为到达现场前、到达现场后、发布信息前和发布信息后四种情况进行处置。

1、新闻媒体到达现场前

第一,控制场面。要沉着、冷静应对,迅速、果断采取救助措施,阻止突发事件进一步扩大。行政领导负责抢险现场,党组织领导负责媒体舆论现场,并及时做好分工。对是否拨打110、120、119等电话要慎重考虑,由现场第一领导视情况而定。

第二,人员到位。新闻危机处置领导小组成员要尽快到位,从接待媒体、信息发布、后勤保障等都要责任到人。领导小组要有处置新闻危机的绝对权威,防止多头领导。

—12— 第三,迅速报告。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有关情况,有必要时要和当地相关部门报告;且要按法定程序进行报告,事发半小时后要向上级领导报告。

第四,封锁现场。要加强现场警戒和门卫值班,对现场进行封锁,联合公安人员组织力量迅速控制现场。除事故救援和有关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现场。对围观群众要及时妥善劝阻、疏散,要注意工作方法,切不可引起新的矛盾和纠纷。

第五,撤除标识。在事发地点和靠近事发地点凡是与企业相关的所有标识和名称要在第一时间全部撤除或设法遮蔽,不留任何痕迹。不穿戴有企业标识和名称的安全帽和工装。

第六,召开会议。召开紧急会议,稳定员工情绪,教育员工(包括民工)不要乱发议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发布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同时确定对外新闻发言人。

第七,安排接待。选择不在事发现场的合适地点(如附近宾馆)作为媒体人员集中休息和新闻发布的地方,并安排合适人员迅速组成媒体接待小组。

第八,舆情监测。对刚刚发生的事件,要设专人管理,掌握媒体对事件有没有报道情况。

第九,形成材料。要统一认识,形成对外宣传、发布信息的统一口径。同时要迅速安排专人深入了解事件情况,着手整理向

—13— 外发布的新闻稿件。新闻通稿要简单明了,快说事件,救援措施,慎报原因,标题要尽量消除事件本身的扩大化和恐惧性。对由政府或业主方主导新闻言论的通稿,我方人员要主动介入,审核稿件,争取通稿言论朝有利于我方的方向。

第十,专家到场。事件发生后,要设法请来第三方专家到场。包括业务专家和媒体专家,对舆论引导起重要作用。

第十一,人员管理。对危机事件受伤害的人员、家属或者被疏散的人员要有专人贴身陪护、管理,防止媒体私自采访和他人随意发表看法。

第十二,主动出击。第一时间向信赖的新闻界朋友报告有关情况,请他们不要报道,需要报道的按照新闻通稿报道。要慎重考虑,防止导致“报料”惨局。

2、新闻媒体到达后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所有人员对所有媒体人员应做到态度和蔼,礼貌待人,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第一,对要求前来采访的媒体人员,媒体接待小组原则上要进行有效的劝阻,劝阻无效坚持要来的,要问清楚单位名称、姓名、手机号码等等,并索要名片。

第二,事件发生地人员尤其是新闻发言人,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要坚持宜疏不宜堵的原则,做到积极应对。在态度上要朴实、真诚;在语言上要准确、明快;在表态上要慎重、妥当;在行为 —14— 上要主动、热情。切实把握好现场的对外报道局面,防止事态扩大,力求最佳效果。

第三,对聚集在现场的媒体记者,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将记者集中到新闻发布地点,尽量减少媒体记者在现场采访、逗留的时间;在新闻发布地点要安排专人负责接待工作,安排专人全程负责陪同。要尽全力融洽与记者的关系,联络感情,弱化矛盾,尽可能取得媒体记者理解和同情。

第四,要尽快召开新闻发布会或新闻媒体见面会。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之前一定要全面了解事件发展进程,与后面发布会内容形成一致意见。

接受采访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一是未经领导同意不得擅自接受采访。接受记者采访人员要由领导视情况安排;其他人员要主动回避,回避的说话技巧是“请您问公司新闻发言人情况会更准确些”。二是要坚持采访零距离。指定被接受采访的同志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媒体的采访,更不得说一些“无可奉告”之类冠冕堂皇的话;三是要主动介入媒体。要了解记者的意图,掌握与事件相关材料,尽可能多了解情况,从而主动地、积极地介入采访,不得让记者牵着鼻子走;四是要把握说话的技巧。晚说不如早说,别人说不如自己说,外行说不如内行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要说真话、反复说;五是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和语言。在严重的危机事件发生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尽可能穿抢险的工装,不要穿

—15— 戴一些喜庆的服饰。说话要低调、真诚,要注意道歉;六是遇到自己知识的盲点,不要瞎说、不要逞能。可以巧妙地避开,或者实事求是告诉对方,“这个问题等了解清楚再给您满意的答复”。

3、实施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的目的就是减少负面影响,传递正确的信息,引导媒体报道方向,把危机事件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一,新闻发布会的准备。一是选择合适的主持人和新闻发言人,两者事先要做好沟通配合,确定发布会时间,发布会时间控制在5-15分钟之间,同时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不管风吹雨打,只说我要说的;二是发言材料上的准备,坚持“三个一”的原则,即用初中一年级的水平(通俗易懂的语言)、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时间不要太长,在通稿基础上进行压缩提炼)、向媒体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说出自己主要想说的事情);三是人员方面的准备。最好在媒体朋友里面找两个人,做好事先交代,要他们第一个提问,提出你们想提出的问题;四是发言的准备。发言的同志要事先熟悉发言稿,最好把要说的基本要素背下来。第二,将新闻通稿向每位记者发送一份,防止记者没听清楚新闻发布会发言内容,导致报道与事实不符。

第三,实施新闻发布。首先,由主持人宣布发布会开始,介绍会议发言的同志,简单介绍媒体情况,对所发布的新闻事件做简要陈述。然后请发言人做新闻发布。

—16— 主持人发言的基本格式: 案例: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就长白山隧道2号掌子面出现大面积坍塌事件进行新闻发布,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铁道报,中央电视台……等,今天的发言人是我公司党委副书记xxx,我是主持人xxx。现在请xxx开始新闻发布。

接着,发言人进行新闻发布。新闻发布稿的基本格式是: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上午好!

现将长白山隧道坍塌事故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通报如下: 2009年6月20日零时28分,由我中铁二十八局集团担负施工的长白山隧道2号掌子面出现大面积坍塌,造成14名施工人员洞内被困。经过近8小时紧张的抢险、抢救,截至今天上午8点,已成功抢救出12名人员,并已送往市第八人民医院,2名施工人员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据医院负责人说,目前10名伤员均无生命危险,已在接受正常救治。到新闻发布会前,事故现场仍有2名施工人员被埋。

事故发生后,我集团迅速启动了紧急抢险预案,并将事故的基本情况向省市安全部门、国资委安全局进行了报告。中铁二十八局集团领导高度重视,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和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均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指挥现场的抢险工作。目前集

—17— 团公司已投入抢险人员300多名,抢险设备20多台(套),全力抢救被困人员。有关地质、隧道专家已于零时3点赶到现场,正着手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等原因分析有了权威结论以后,我们将及时通报给媒体。

事故发生后,我们集团上下非常震惊,特别是对死亡的施工人员感到尤为悲痛。下一步,我们将举全集团之力,全力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悉心做好死亡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对于被困人员,只要还有一线生机,我们就会作出百倍的努力。同时我们会及时将事故抢险情况与各位媒体朋友通报。谢谢大家!

第四,新闻发布完后,要留给预定的时间供记者提问。主持人要先点自己熟悉的记者问话。

发言人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要牢记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不管记者提出什么刁难的问题,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按照自己心里的约定,只回答自己要说的话。做到反复说、不断说,但一定要说真话,特别是要做到不乱说,不允许提供虚假信息;二是要注意说话技巧,不要故意反讽记者,不能把发布会的气氛搞差、不能和记者关系搞僵;三是不要随意保证什么问题,提出什么承诺,也不要回答记者会不会辞职,诸如此类的问题回答一定要慎重;四是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语言。遇到灾害性事故的新闻发布,要穿得朴素,简单,言语中要沉重、难过、后悔等等。

—18—

4、实施新闻跟踪

新闻发布后,要安排专人对媒体发稿情况进行搜索、跟踪,了解媒体的报道情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除了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外,还有没有其他媒体在报道、在转载此次事件;

二是已发报道是否属实,发现与事实相背的报道要及时联系、协调、沟通、纠错,要避免与媒体的正面冲突,防止与媒体关系的僵化导致事态扩大升级;

三是对于一意孤行、拒不纠错的,要联系当地维稳部门,用公函的形式到媒体单位和领导交涉,必要时到当地宣传部汇报,采取强硬措施进行更正报道,弥补损失,但要慎用法律手段;

四是在媒体发稿以后,对于发稿比较客观的,要安排专门领导和部门及时、快速和上述媒体记者见面沟通联络,表示感谢。

五是要持续几天跟进事件的进程,防止出现反弹。事件基本处置完毕后,要持续跟进做好相关工作,不留尾巴,不留后患,确保不会出现问题,防止事件跟踪报道或作深度报道。

(三)坚持做好新闻危机处置的后续工作

1、总结评估新闻危机处置事件的成效

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公司应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对事件发生、应急处置等过程中各媒体的报道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并上报集团公司党委。同时,参与危机处理的有关人员应针对事

—19— 件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预案,并向公司党办提出修改和完善本预案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意见和建议。

2、及时组织相关的正面新闻

在新闻危机处置完毕后,要迅速组织力量,利用这些记者名义组织大量的、大篇幅的正面报道,力求用正面的声音压制和消除先前的影响。

3、严格责任奖罚

新闻危机的应对处置费用由事件所在项目(分支机构)承担。对参与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在处置过程中工作不力、玩忽职守的要予以严肃处罚。

奖励和处罚方案由公司突发新闻危机应对领导小组提出。

主题词:新闻危机管理 应急预案 通知

抄送:集团公司党委、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公司领导、机关各部室,存档。中铁二十五局集团广州公司党委办公室 2009年9月4日印发

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 篇5

XX镇人民政府

(2012年3月20日)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始终把应急管理作为保障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影响,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坚持加强教育培训,应急工作氛围日趋浓厚

一是全面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教育。我们通过宣传栏、宣传标语、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让群众更好地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教育的同时,全镇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镇安监局结合“安全生产月”,组织开展了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宣教活动;镇国土资源所结合“4.22地球日”,深入到各村委会对广大群众进行地质灾害知识宣传教育;镇消防支队经常深入到企业、学校、村组宣讲防火知识,增强群众消防意识和自救能力。-1-

二是重点抓好企业安全生产教育。针对我镇企业较多的现状,我们认真督促各企业严格落实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大力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三是认真开展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利用集会、板报、宣传栏、广播、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溺水、触电、烧伤、烫伤、地震逃生等方面的应急避险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的应急能力。

四是扎实做好群众防灾减灾教育。我们通过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公益活动和应急管理专题图片展、防灾减灾现场咨询会等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公共安全、避险减灾等基本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同时,各企业、学校、村组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营造了全社会共同防范、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应对和处置各种灾害的能力。

五是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培训。近年来,我们利用应急管理和信访维稳工作培训、“突发事件与政府应急管理” 专题讲座等形式,请消防支队、派出所民警为全镇党员干部授课,全面提高机关干部应急意识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对消防、安监、城建、民政、交通、卫生、3-

应急预案日常办事机构组成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落实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时间、内容和要求。几年来,我镇发生的突发事件,我们都第一时间上报并处置,没发生一起迟报漏报瞒报和滥报现象,为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我们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专兼结合、整体联动的原则,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在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成立了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由镇党政办统一指挥、调度和协调,应急救援队伍迅速赶赴事故现场,按照专业优势,密切配合、整体推进救援工作,实现了各支应急队伍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了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坚持依法有效应对,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扎实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是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应急处置水平的重要内容。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组织公安、消防、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开展了地震逃生、人员疏散等方面的应急演练,参与演练人员达3000多人。近年来,由镇党政办牵头安排或组织的人员疏散、建筑安全、防灾抗汛、消防演习等综合性演练达6次,各项应急演练均从实战出发,以练备战,积累经验,锻炼队伍,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增强了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4-

二是切实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切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分别对企业、学校、旅社、商户、车站等公共聚集场所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健全隐患排查分级监管和重大危险源分层监控机制,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实行“一患一档”,重点跟踪督办,确保排查一批、监控一批、整改一批,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是完善应急预防预警机制。在对相关隐患登记造册的基础上,对长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点,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实施了专人监控、定期检测、信息上报、应急处理、联合救援等一系列制度。我们对重点企业安排专人进行监控,每日上报检测情况;一旦发生异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救援力量,排出安全事故隐患,力求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为现,防患于未然。

四是积极稳妥处置突发事件。我镇通过加强预测预警体系建设,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最大限度避免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公共安全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尽管我们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镇应急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如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够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健全,应急物质储备不足等,-5-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改进、去探索。这些问题我们已引起高度重视,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予以妥善解决。

四、加强谋划,完善应急机制

一是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指导、帮助相关单位完善预案,确保全镇应急预案体系“横到边、纵到底”。积极开展预案演习,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和处置水平。

二是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

三是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切实抓好以公安、消防为骨干力量的综合性队伍,以医疗救护、防汛抗旱等队伍为基本力量的专业队伍、以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各类应急队伍综合协同应对能力。

四是抓好应急宣教培训工作。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1 篇6

斗门街办落水小学

2009年10月

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为加强学校校园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具体管理责任,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特制订本预案。

一、成立校园安全监管领导小组

组 长:张军利

副组长:王世栋

成 员:李来斌冯强伍鹏程齐军婵

二、落实校园安全监管具体措施

1.明确校园安全监管责任范围及责任人,落实安全工作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安全监管责任制。

2.每周教师例会和班会必须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全职能范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到位,做到警钟常鸣,警示不懈,时时做好应急准备教育工作,形成人人注意安全,个个参与防范的校园良好安全生产氛围。

3.有关安全监管责任人要对本监管的责任范围工作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报告相关责任人。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惩戒

1.如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在场的领导、教师,应首先组织学生离开事发现场,及时向安全领导小组汇报,保护好现场;若有伤员,以抢救伤员为主;其次安全领导小组接到通知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场处置,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

报;再是稳定师生,勘察现场,制定方案,慰问受伤人员,调查事发原因,按规定进行处理。

2.凡责任人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责任事故的,要承担一切应负监管责任,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责任人内不能评优。

附表:校园安全监管一览表

校长室

全校性校园安全监管

贯彻上级会议文件精神,制订相关管理方案

接到报告立即组织处理并向上级汇报

校长负主要领导责任

教导处

教学过程安全(劳技、体育、实验)监管

实验、微机操作课、体育活动课等安全教育

立即报告校长现场应急处理

教导主任负直接领导责任

各班级

本班安全监管

安全工作全部内容

立即报告上级领导现场应急处理

各班级班主任负直接领导责任

门卫

校内财物、校园人员流动秩序监管

外来进出人员、师生进出秩序、师生车辆、校门及节假日值班等

立即报告分管领导现场应急处理

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 篇7

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现状不容乐观, 每个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漏洞, 由于在校学生没有步入社会, 对社会的各方面不是很了解, 很少人会有危险意识, 这种意识的缺失, 常常导致无知善良的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 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社会上不良危害的影响, 与其在学生受到危机的伤害之后来补救, 不如建立一系列完善的预警机制, 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从根本上遏制, 使学生少走弯路, 树立正确的自我保护观念。这就需要学校的大力宣传工作进行的彻底, 到位, 并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 做到及时有效。

一高职院校危机的预防

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 可以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一) 学校应该加强安全建设, 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交环境, 可以减少意外的发生几率, 例如, 进入教学楼, 寝室楼, 体育馆, 音乐厅, 图书馆, 宿舍楼等基础设施之前, 应该刷卡记录, 并出示有效证件, 经允许方可入内。

(二) 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学校应组织各种类型的讲演, 达到提升安全意识的目的, 也可以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文艺节目来再现一些危险事故的场景, 传输学生处理危机的经验, 还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活动, 提升学生面对危机的应变能力。

(三)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危机常常发生在那些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身上, 所以, 建立心理咨询站,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去倾诉, 去交流的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 配备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心理咨询师, 方便为学生提供沟通的良师。

二危机产生的途径

危机无处不在, 虽然“连根拔起”是不现实的, 但是通过安全机制的建立, 实施, 也会避免一些危险事情的发生, 由于我国的学校有一些制约的现状, 如发展迅速, 比重过大, 而且起步较晚等。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掉的。这种危险在高等院校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具体以:口头传播, 校园广播传播, 手机短信传播, 网络传播, 微信, QQ等方式传播。由于落后的观念, 薄弱的管理意识, 相应法律的缺失, 完备的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拒绝危险的对外传播等客观因素, 当代高校学生还无法彻底摆脱危机。这时就需要学校来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测和分析, 通过观察, 调查, 总结出事故频繁出现的地方, 并对问题地点进行整治, 从危机出现的源头切断, 极大的避免对学生的伤害。

三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现状

(一) 高等院校的危机意识十分淡薄, 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 导致校园内频频发生事故, 只是少数

(二) 有危机意识, 但是管理措施仍不到位, 负责人不够尽职尽责, 安排不够合理有效

(三) 危机意识强烈, 但管理不够全方位, 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已经是高校不可回避的, 首要的重视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危险性, 幼稚性, 无知性, 紧急性, 痛苦性, 突发性, 叛逆性等特征。社会发展进步, 随之而来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们不仅承受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还承受着, 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和校园内的种种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 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 就很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 从而改变一生, 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应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同学进行干预, 特别是在困境中无法走出的同学给予实际的关爱, 理解, 帮助。使其心理功能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四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意义

(一)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实践, 保护学生的合法利益及人身安全

(二) 为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和实地训练中引发的危机事件提供有意义, 可实施的策略

五小结

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应该是全方位的完善, 面向的对象应是全体的高职院校的学生, 面向的事件应是涉及各方面的, 学习, 生活, 心理, 生理等方方面面的。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各方面的危机,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理解, 一句关心, 一个能与之交流的平台, 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会使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 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对培育21世纪的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 引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但是, 这种“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 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的一些严峻的问题。一件件危机事件的发生使构建和谐文明校园面临空前危机。而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 就显得格外重要, 是高等院校管理人员的重中之重。复杂且多变的社会大环境给学校带来的各种危机, 都将严重制约其发展。所以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探讨,完善性

参考文献

[1]甄珍, 池卫东;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8卷第3期

[2]仲臻,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成功 (教育版) 2013年第四卷

论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现状与完善 篇8

摘 要:改革的深入和持续给国内各领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动荡和潜在的危机。社会结构的逐步分化,利益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在整个社会人群中形成了众多不稳定因素。转型期中国已进入危机频发期,危机的爆发呈现出多元化,频繁化与常态化的特点。危机使社会进入非常规状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社会偏离正常轨道,从而对社会公共安全与民众心理造成巨大的破坏,社会生活秩序被打乱,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应对社会危机和突发事件,维持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秩序,是各级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和必备能力。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国政府需要在确立危机意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和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

关键词:危机

危机管理

战略系统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的情况看,我国都是一个各种灾变和危机多发的国家;各种各样的灾变和危机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联系紧密化趋势加快,危机的产生就更加频繁,并成为世界上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也进入了一个危机频发期。改革的深入和持续给国内各领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动荡和潜在的危机。社会结构的逐步分化,利益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在整个社会人群中形成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国家宏观调控失利、地方政府政策实施失当和行政执法暴力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出现;人为引致的火灾、爆炸、投毒等重大事故不断发生;个体及极端组织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明显加大,如近年来的石家庄爆炸案、南京投毒案、邪教法轮功等;另一方面,自然灾害、重大生产事故、传染性疾病也频频发生,国人触目惊心。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危机曾使我国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和代价,所幸的是这种付出唤醒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引起了人们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反思,催生了我国现代危机管理机制的初步建立。“非典”危机已过去3年,回顾我国现代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过程,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危机控制与管理,提高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已经成为评判政府管理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思想,应用危机治理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家危机管理机制。

1公共危机的含义

11 危机的概念及其类型

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中,“危机”常常被看作是一个不好的词。战争、地震、**、爆炸、环境恶化,这一切都可能是危机。研究危机的先驱C·F· 赫尔曼对危机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作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成福教授指出,“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一般来说,危机就是指那些能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威胁的紧急事件或灾难。

从上述定义的阐述中,可以得出构成危机状态具有的一些共同的特点。即过程的不确定性、时间的紧急性、以及后果的威胁性。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危机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规模的不确定性。时间的紧急性是指决策者对于危机情形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决策者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威胁性是指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基本价值或目标,造成一种混乱的非常规状态。

危机的分类方法很多,本文按照危机发生前后的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将危机分为以下三个类型:(1)龙卷风型危机。即危机突然发生后会很快平息,来去匆匆,不会给社会带来长久的影响。如劫机、劫持人质、空难导致的危机。一般认为采用突击队攻击是解决劫机事件的最佳选择。在政府官员们看来,面对此种危机,政府必须采取果断行动,即使行动失败也比不采取行动好。

(2)腹泻型危机。这种危机发展酝酿有一个过程,但爆发后很快结束。此类的典型案例是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生的大卫教邪教事件和日木的奥姆真理教事件。在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后,危机迅速结束。

(3)长投影型危机。这种危机爆发具有突然性,但其后续影响深远,长时间内难以平息。形成此类危机有两种:一是未能充分治理危机的根源。如1965年美国洛杉矶发生黑人骚乱,危机虽然很快平息了。但事后人们意识到,种族问题才是这一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其根源很难消除;1995年,洛杉矶黑人再次发生**。一是危机处理失当,使一个小危机产生深远影响。例如2003年初的“非典”灾难,实际上2002年底就在我国广东省有病例发现,由于处理不当,应对有误,结果在较长的时间里产生巨大的影响。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损失。

12近期我国公共危机呈现的特点

(1)危机发生领域的多元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危机事件不仅仅是发生在自然界领域,而且随着社会进一步转型,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危机事件。

(2)危机事件的频繁化。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在自然灾害方面,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大面积干旱,2004年上半年发生的禽流感等;在社会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方面,如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广西南丹煤矿爆炸事故、吉林中百商厦火灾事故、北京密石踩踏人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广东假酒事件、包头空难事故等等。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李军鹏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共计达6500亿元,约相当于当年我国GDP的6%。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作的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4550亿元。

(3)危机事件的常态化。危机本来是非常态下的一种突发性事件,但近几年来我国危机发生日益频繁,各类危机通过电视、报纸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传播,在短时间内就会迅速波及整个社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而使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危机的存在,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危机。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危机己成为现代社会难以规避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事件已不是一件某种时候或某个局部的事件,它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经常性事件,呈现出常态化的特点。

2.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 经济结构的调整引发了社会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与转化。随着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控制模式的变化, 加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使社会趋于复杂化、多元化, 一定程度的社会矛盾与摩擦增加,社会冲突加剧不可避免, 中国进入到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期。中国政府和社会也经受了各种危机的考验,在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危机直接促使了我国现代危机管理机制的初步建立与形成。但是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应急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2.1 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初步形成的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社会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危机管理理念

虽然“非典”事件使危机走向了政府和普通民众的视野,“应急预案”这个相对陌生的词汇也变得流行起来。但是由于受历史上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我国公共管理者以及整个社会公民的危机理念尚待加强,不愿或者不敢直面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危机这一现实。传统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公共危机,尤其是非自然因素导致的公共危机。在这一预设之下, 承认或是公开公共危机,尤其是非自然因素导致的公共危机,往往意味着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挑战,存在着高度的政治风险。因此,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有意识的在淡化危机意识。而政府和社会民众平时均缺乏教育培训和实践演习。突发事件都是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如果平时缺乏相关的教育和训练,危机发生时必然会惊慌失措。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都未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化的教育机制,导致民众在突发事件的来临时,缺少必要的自助与自救能力。

212 仍未形成灵敏高效运作的危机管理战略系统

我国目前的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五个层次。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已建立了五级应急预案体系,但是仍为综合形成一个稳定而高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结构。一个稳定而高效的危机管理战略系统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应对危机管理善后处理的联动机制、建立在国家层面上的综合协调执行部门。目前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已经在预案编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未形成一个高效灵敏运作的危机管理战略系统。

这主要表现在,其一,依旧缺乏危机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仍未建立。危机预警是危机管理的最重要环节。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防而不是治,只有在危机发生之前对突发事件的各个要素进行掌握与跟踪,提出及时有效的预控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

其二,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仍未健全。目前有两个方面亟需改进,一是政府信息披露机制仍未健全。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使得政府对信息来源渠道的控制减弱, 危机管理中政府的宣传思路有待改善, 政府与媒体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待建立。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不同于政治信息和国家安全信息, 涉及到公共利益, 公众有知情权, 但现实情况是,危机信息多数只是在严格控制的范围内传播。二是一元性的危机应急反应结构应当被打破。一元性的危机应急反应结构是指应对危机的职能部门仅仅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较少的主动地参与对危机管制的控制。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建构于全能政府的理念之下,仅仅存在于政府行政管理系统之中。这种一元性的危机应急反应结构强调的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抗击公共危机进行全面的安排,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公众以及舆论均处于被动员、被安排的被动处境之中,从而使得抗击公共危机实际上完全变成了政府的内部事务。

如果说前两者是我国危机管理机制软件上的缺失,那么缺少建立在国家层面上的危机管理综合执行协调部门则是这个战略系统硬件上的损伤。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主体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 缺乏综合执行机构。这是一种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条块分割的危机管理体制。与整体行政管理体制相一致,我国公共危机的管理体制目前也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之上,各种类型的危机管理基本上是以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为依托,危机管理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再经过多层次的块块切割,整个危机管理体制就显得异常复杂。这种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使应对复合型和国际型危机事件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单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较强, 而对复合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则效率较低,主要原因即在于我国一直采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的救援体制和危机管理模式。第二,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的协调机制。一旦多种危机事件并发, 可能会使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政策不能很好地加以协调, 从而严重影响政府处理紧急事务的效率。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统一、高效和高度权威的危机处置的综合协调机构,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危机处置效率。

213 有关危机的统一立法仍未出台

从立法角度看, 我国先后制定了对付社会**的《戒严法》, 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 对付安全事故的《安全生产法》, 对付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等,但仍没有形成完善的危机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体系。而且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部门管理色彩很重, 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对每一或者更多的时间内可能产生的各种危机事件缺乏宏观性的总体考虑, 对一些明显可能成为危机事件的问题缺少事先详细的预警分析, 导致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在法律上往往是撞击式的被动反应。突发性危机事件会导致社会进入紧急状态,在紧急状态下政府的管理行为也必须遵循法制。因此需要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加快《紧急状态法》的制定。

3.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多难兴邦,危机事件是一场灾难,但它也提供了政府自我更新、完善自身的契机。我国政府以“非典”危机为契机推动了危机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已建立了主要针对自然灾害的各种防灾抗灾的领导机构和监测预警、紧急决策、指挥、调动、组织实施体系,初步形成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灾种的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了灾害分级管理、灾害快速评估、区划与灾情统计标准的研究工作;但是,我国仍未建立起针对不同领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全面的危机管理体系。因此在危机治理中,需要政府作出持续的改进以确保观念的转变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推进现代危机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31 培养和强化危机意识

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危机管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危机治理首先必须进行政府观念的更新,时刻强化政府机构运作中的危机意识,政府应当树立危机理念,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危机不仅仅在资本主义社会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屡见不鲜难以避免。其次必须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危机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危机管理知识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程,主要是针对本国或本地区经常发生、曾经发生、可能发生的危机形势如社会矛盾、自然灾害、民族冲突等所采取的紧急应对的法律程序、手段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公务员危机事件的应急能力。再次在我国危机治理中继续对普通民众开展危机应对教育,使民众了解各种灾难发生的自然过程,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民众的危机应对技能,从而增进社会整体的抗逆水平。

32 制定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

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整,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宪法没有关于危机状态或者紧急状态的规定,政府紧急管理权也没有明确的宪法授权;我国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或者紧急状态管理法。因此,为了使政府危机管理法制化,使危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必要加紧涉及危机管理的立法。首先,要在宪法中对紧急状态、紧急状态的确认、紧急状态的实施、政府紧急管理权等做出规定。其次,加快《紧急状态法》制定,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应该就下列主要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紧急状态的确认和宣布;政府的紧急管理权;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回应措施;紧急状态下的法律责任等。最后,制定、完善管理和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或者紧急突发事件的专门的法律、法规。

33 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战略体系

政府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是体现政府处置危机能力高低的平台。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危机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机构,不仅囊括和涵盖了国家安全和危机预警、智囊参谋、决策和执行等机制和相关部门,而且其体制内的人、财、物各种资源完全能得到充分保障。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机构,对于一些专门事件则成立非常设性专门机构来应对,至于其他临时性事件则成立一些临时性机构,问题解决后自动解散。这种机制缺乏专业人员、应急运作规则和危机快速反应机制;跨部门协调能力不足;存在地区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迟报、漏报情况比较严重。

当前,我国应该在国家层面尽快建立常设性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和部门。主要着力于三方面内容:一要建立快捷和畅通的危机预警机制和部门。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危机报告制度、举报制度,确定危机的警戒级别,针对不同危机级别制定相应的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预案。危机发生后,要根据危机的不同级别,发布预警通告。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努力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构建抵御危机冲击的精神防线和群防群控体系。二要建立高效的危机指挥决策机构。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危机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和对危机的统一领导,实行严格的危机决策和指挥责任制。三要建立和强化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各级政府要尽可能地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当危机发生后能迅速由平常状态转入非常状态,承担起危机的紧急应对和处置工作,并根据危机的潜伏期、爆发期和危机后的重建期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及时提出各种决策预案。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危机管理专门机构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治组织、中介组织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以形成预防危机、抗击危机和危机后重建的合力。

从国际和其他国家危机管理的经验出发,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我国有必要在中央政府建立高层次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进行危机信息管理;进行危机风险的评估;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在危机发生期间,负责领导与协调工作;负责危机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政府管理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中央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危机管理的职能、职责和责任。考虑到危机的多样性,应明确不同政府机构在承担某些特定危机管理时的职能和职责。这样,才能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危机管理机制。

总的来说,我国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制度性框架,尤其是在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仍未建立起在国家安全高度上的统一的且全面的危机管理战略体系。现有的危机对策框架与实践多是针对战争以及国内政治安全领域,在协调社会安全包括公众健康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国民安全方面仍须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我国仍有必要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危机管理理论和制度,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危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5][6] 王谦.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半月谈,2005,(5):1421,1421,1421 [2] 薛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530 [3]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7):3545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外政府应对重大危机事件运作机制》课题组.国外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10):5560 [7] 陈建华,何志武.论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江汉论坛,2003,(11)

[8] 许文惠、张成福主编.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 胡鞍钢.中国大战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 朱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1] 郭济主编.政府应急管理实务.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1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研究中心编注.国际危机管理概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13] 吕景胜.制定我国《紧急状态法》若干问题研究.新华文摘,2004,(7)[14] [以]叶海尔·德洛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5] [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北京:中心出版社,2001年版 [16] 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17] 赵绪生.论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危机与危机管理.中国行政管理,2003,(7)[18] 蒋建军.后“非典”时期的中国行政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3,(8)

上一篇:民主生活会性发言材料下一篇:年终团年联欢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