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挑战政府治理

2024-05-31

互联网挑战政府治理(精选4篇)

互联网挑战政府治理 篇1

2015年9月5日, 国务院公开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 (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指出大数据已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在全世界范围内,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中国居第一位, 并且我国拥有相当可观的数据资源和巨大的应用市场需求。同时, 部分关键性技术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些地方政府已将大数据应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在此背景下, 研究大数据, 分析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 寻求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大数据及政府治理方式的内涵

(一) 大数据的内涵

未来学大师阿尔文·托夫于1980年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 将大数据高度赞誉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然而,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大数据的概念已经不能与那时相提并论了, 如今的数据如同火山爆发般迅猛增长。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发布《开放政府指令》, 并推出了公共数据开放网站, 创造性地将“大数据”这一概念引入了政府管理领域。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于2011年6月发布题为《大数据的下一个前沿: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研究报告, 首创性的提出“大数据时代”来临。

“大数据”这一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被逐渐认识、被初步应用的阶段。虽然它在许多领域都被运用到, 如:商业、IT业、学术界等, 但各界都一直没有对大数据给出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 因此大数据的概念仍然处于模糊状态。然而,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下了定义, 它被定义为“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来源是多元的, 主要有:

(1) 结构化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务部门、企业部门的数据系统。

(2) 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来源于互联网上的邮件、新闻、微博, 以及视频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的视频、图片、文本等。

(3) 互联网运营商和通信数据。主要来源于电信公司、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

(4) 卫星云图数据。来源于利用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和视频数据等。

(5) 其他数据。来源于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移动设备、终端中的商品、个人位置、传感器采集的海量数据。

“大数据”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 业界将大数据的特点归纳为4个“V”:海量性 (Volume) 、高速性 (Velocity) 、多样性 (Variety) 、价值性 (Value) 。

(1) 海量性。指巨大的数据量, 可以使得数据从TB跃升到PB级别。

(2) 高速性。处理速度快。由于数据流动速度很快, 比如微博、facebook、微信等数据载体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数据, 许多情况下我们要求短时间给出分析结果, 时间过长就失去了数据的价值。这一特点是大数据处理区别于传统数据处理最显著的特点。

(3) 多样性。数据来源渠道多样, 且数据类型繁多。大数据可大致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1) 结构化数据。如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数据系统数据;

(2) 半结构化数据。如新闻、微博、邮件等带来的数据;

(3) 非结构化数据。如地理位置信息、图片、视频等所产生的数据。

(4) 价值性。大数据具有海量性的特点, 所以其价值密度是降低的, 但是大数据经过专业人才的专业化处理之后, 挖掘出来的信息则是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

(二) 政府治理方式的内涵

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其观念从“管理”转变到“治理”。1995年, “治理”一词被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界定为: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于是, “政府治理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政府主导, 多主体合作的基础上, 用来实现政府治理目的而运用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的总称, 是解决政府治理问题的基本工作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提出,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要实现高质高效的政府治理, 就要寻求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

(1) 实现多主体治理的创新。实现多主体合作治理, 社会治理的主体由政府、企业与公众多主体替代政府单一主体。这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 也是一种新型治理方式。是政府与公众、其他社会组织通力合作的体现, 也是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在多主体共同合作进行社会治理的情况下, 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有序参与机制, 政府应该依据具体情况适度的向社会放权。

(2) 推进多领域管理方式的创新。首先, 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角色, 在服务方式上从“划桨人”转变成“掌舵者”, 真正做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其次,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用更为柔和与人性化的治理方式来维护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切实减少采用强制的治理方式来办事。最后, 创新对企业和金融业的监管方式。事前放宽准入, 给企业和金融领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 事中和事后对其加强监管, 最后要公开监管结果。

(3) 抓好治理过程的创新。一个公开透明的治理过程是现代政府治理的必要前提。正是因为当前某些权力的行使不公开、不透明, 所以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频频产生。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从梳理和公开各项行政权力目录, 到权力行使过程, 再到行使结果的相应公开机制。

二、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政府管理通常是以政府作为单一的管理主体, 以政府权威性和向公众发出命令来达到管理的目的, 实行的是封闭的、单向度的管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在给政府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对政府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政府过去陈旧落后的治理方式产生了冲击, 并且推动着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

(一) 大数据时代打破政府对于信息的垄断地位

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 处理更为快捷, 这就意味着政府、企业和公众距离的拉近。随着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 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被逐渐打破, 公众对信息资源的占有量迅速增加, 社会成员对于参与社会治理的诉求日趋强烈, 参与、协作、合作等政府治理方式日渐兴起。

过去政府高度强调自己的管治职能, 轻视甚至忽视了政府的服务职能, “重立法, 轻治理”, 于是出现了许多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然而, 现在更多的是强调依法治国, 建立服务型政府, 大数据时代则为之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过去通过政府发布强制性命令或者发布红头文件就能办到的事情, 现在必须依靠大数据才能实现。在大数据的冲击下, 政府信息垄断地位的丧失对政府改进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大数据技术工具与政府管理方式难以适配

以数据作为基础, 通过、研究和分析海量数据, 为政府提供更切实可靠的数据信息, 帮助政府做出更为英明的决策, 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是大数据时代政府对大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的根本目的所在。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需要做到大数据技术工具与政府管理方式相适配。但是, 目前政府的管理方式还无法完全紧跟大数据时代的步伐, 有些管理方式比较陈旧, 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同时, 我国大数据技术工具的发展也没有真正做到高质高效的服务于政府的治理, 以至于降低政府治理效率的事情时常发生。

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 真正的做到“拿数据说话”, 就需要大数据技术工具与政府管理方式相适配。因此, 我们既要大力提升数据处理的技术, 努力地开发和升级大数据技术工具, 又要不断地改进政府的治理方式, 这样才能把大数据时代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

(三) 海量数据限制了政府的决策能力以及质量

大数据时代的首要特征就是数据的海量性。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海量数据不断涌现, 此时的大数据在提供巨大价值的同时也给政府的治理带来了许多困扰。

一方面, 政府的决策能力受到海量数据的限制。数据量越大, 人们的选择范围就越广泛, 对于数据的取舍难度就越大, 无形之中大数据就给政府的决策造成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 政府的决策质量受到海量数据的影响。大数据涵盖了非常广的范围, 它包含了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各类数据, 并且这些数据是不断产生、不断更新的。更严重的是在海量的数据当中还隐藏着大量的严重影响政府决策质量的虚假数据和重复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 政府要做出正确、明智的决策, 就需要在治理方式方面进行改良或者创新。

(四) 大数据时代冲击政府治理的公开和透明度

我国的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长期存在着公信力不够, 公开透明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想看政府相的关数据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民众对政府公布的许多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持不信任态度。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 公众对参与政府治理产生了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人们对数据公开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数据完全成为一种工具, 而政府正是利用这种工具为各项工作来服务。

从传统的角度看, 人们通常只把信息公开和提高政府透明度联系起来。但实际上, 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的本身就是一种政府治理方式。创新治理方式, 深化建设大数据开放平台, 深入挖掘民意数据、业务数据和环境数据等方面信息, 并利用这些数据作为制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政策的依据, 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

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做到与时俱进, 政府应该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优势实现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向现代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 学会用数据说话, 做到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我们必须注重公务人员数据思维的培养、公共服务的优化、数据平台的开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

(一) 培养公务人员的数据思维

大数据时代,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与之相匹配的大数据思维依然欠缺, 对数据的收集能力较差, 并且无法有效利用所得数据。大数据思维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意识, 其所倡导的思维模式使研究、寻求对策都发生了改变。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重视“琐碎的多数”, 利用高效便捷的数据收集方法收集全面完整的数据, 从而做到用数据说话。相关部门公务人员应该基于对数据间显著相关性的分解来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并且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务人员应该在工作中培养大数据意识, 弘扬数据理念, 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和用数据创新, 真正做到大数据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相结合。培养公务人员的大数据思维也是对政府治理方式的一种创新。

(二) 善用大数据优化公共服务

大数据时代, 要利用大数据为全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就必须以努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政府要实现高质高效的治理, 不仅需要依靠公务人员的智慧, 还需要依靠大数据的力量, 使得企业、公众和其他社会机构多主体共同合作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

大数据通过政府、企业、公众和其他社会机构的共同参与, 能够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公共治理结构与公共服务体系, 让公共产品从设计、生产到供给, 每一个环节都有公众的参与。同时, 政府也能通过大数据构建起来的公共服务体系, 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了解民情和民意, 促进社会的和谐, 不断优化公共服务。

(三) 建设政府大数据开放平台

2007年,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问谷歌公司总部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公众知道得越多, 政府官员才可能更加负责任。”可见, 政务数据的开放是政府改进治理方式的一种进步和创新。建立一个强大的数据开放平台, 是政务数据公开的重要前提。官方数据服务平台的建立, 有利于促进政府公共数据查询服务的公开透明。

例如纽约市, 大数据时代的纽约市凭借着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意识和先进的技术, 实现了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型和创新。纽约市政府通过政府数据网站“NYCOpen Data”向公众大量开放政府部门的数据资源, 从而激发公众创新意识。任何人都能直接从政府数据网站下载数据, 公众可利用这些数据参与政务、监督政府。建设大数据开放平台是对政府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 有利于减少人为干扰和时间滞后, 也极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

(四) 积极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

未来既是数据科学的时代, 也是数据科学家的时代。在国内外, 数据科学都是目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数据科学家也是最热门的职业, 《哈佛商业评论》将数据科学家誉为“21世纪最性感工作”。数据科学家的工作就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复杂海量的数字、符号、文字、网址、音频或视频等信息进行数字化重现与认识, 最终帮助决策者进行分析和做出决策。数据科学家是复合型人才, 需要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商业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技能和行业相关知识, 并且还应当具备好问、坚持、创新等多种素质。

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 就要积极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政府应该把大数据人才培养摆在优先地位, 把大数据队伍建设融入国家人才建设总体部署中, 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路径, 为培养大数据相关人才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四、总结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更为开放、权力更为分散, 是一个网状的大社会, 将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并具有突出的个性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等特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政府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政府信息垄断地位的丧失、政府管理方式和大数据工具难以适配、政府决策能力不强质量不高、公开数据公信力低下等。同时, 大数据时代为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创造了新的平台。政府部门在政府公务人员数据思维的培养、公共服务的优化、数据平台的开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努力都能够有效推动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政府应在大数据洪流中, 用大智慧创新治理方式, 更好的为人民提供服务。

摘要:大数据 (big data) , 又称巨量或海量数据, 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对当局政府来说, 大数据这种新的技术因素是政府治理方式创新的一条重要技术路径。探索和研究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的挑战和创新意义重大。文章首先阐述大数据和政府治理方式的内涵, 接着探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 最后提出这一时代下政府治理方式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方式,挑战,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叶婷, 唐斯斯.大数据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及挑战[J].电子政务, 2014 (06) .20-29

[2]王岑.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管理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报, 2014 (10) .40-48

[3]孙彩虹.有效的政府治理关键在方式创新[N].光明日报, 2013-12-05 (002) .

[4]杨冬梅.大数据时代政府智慧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 2015 (02) .163-166.

[5]黄新华.整合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06) .05-10

[6]冯秀成.“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管理[J].廉政瞭望, 2013 (06) .50-51

[7]王伟, 曹立春.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信息公开[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5) .79-82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9]于浩.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管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 2015 (03) .127-130

[10]郑磊.纽约的“电子治理”[N].东方早报, 2013-02-05.

[11]徐继华.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M].中信出版社, 2014.

[12]黄新华.整合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06) .04-10

互联网挑战政府治理 篇2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社会;转型

一、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社会呈现的新变化与新特征

网络社会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公共领域和大众空间。手机作为网络终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使网络社会的舆论氛围、传播路径以及公众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方式发生重要变化。

1.自媒体特征与自主开放的话语权。在微时代的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信息不再由自上而下单一传播,而是在多元互动基础上交汇扩散。这种“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特征使人们享有的话语权和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也使民众对政府活动和公共事务更加关注,话语数量和影响力往往爆发式增长。

2.信息内容的泛娱乐化与碎片化。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手机应用程序,在微时代以迅猛之势占据了网络社会的话语主阵地,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手机掌控下的微时代,信息传播被赋予了娱乐化的属性,快餐式的网络娱乐消费成为常态,广场式的全民狂欢在网络空间此起彼伏。与之对应,网络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出现垃圾信息泛滥、热点信息频生的现象。

3.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和隐蔽性的信息源。从传统治理环境下的人与人对话,到微时代的人机对话,政府、网民的互动进入了公开与隐蔽交织的网络环境。这种博弈突破了现实条件下的身份、地域、层级限制,使信息来源呈现高度的隐蔽性,容易导致对网上言论的监督无门,使网络成为滋生虚假信息的温床。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因其高度隐蔽,一度成为犯罪分子便捷的作案工具。

二、政府治理能力在微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着政府和公众话语权的整体格局,政府在网络社会舆论中的参与更趋复杂、充满变量,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1.信息传播的管控难度加大。网络社会治理的首要问题,是对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管控。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异常迅速,真伪辨析难度更大、引导管控风险更高。从近几年影响广泛的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处置过程看,政府部门对自媒体的应对与管控难度很大,往往是被动应对,甚至管控失效、负面效应激化。

2.网络非理性行为数量激增。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使网民的主体趋向低龄化、低学历化和低收入化。活跃于虚拟社会的“主人翁”,普遍存在公共理性不足的短板,容易将简单问题极端化、个人问题社会化、民生问题政治化。以网络谣言、信息欺骗和网络暴力为代表的网络非理性行为日益增多,成为政府网络社会治理的“三座大山”。

3.舆情危机应对能力不足。近年来,因政府不当决策或公职人员不当言行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就应对成效来看,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将负面影响降低甚至正向化,但大都呈“自成自灭”的波浪式发展状态,政府的应对措施实际是失效甚至负面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删字诀”和“拖字法”,治理和应对能力不足,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提升政府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的实现路径与转型对策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面对日益复杂、敏感的网络社会形势,必须优化治理、加快转型,加强引导和规范,以实现善治。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网。应尽快出台一整套网络法规体系,保证网络信息在自媒体上的发布、运行、反馈和转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规范政府在网络社会里的管制行为,约束公民在自媒体上的言行秩序,重视保护互联网包括自媒体上的人格权和知识产权,防范和整治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非理性行为。

2.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优化自媒体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最根本的介质。政府治理要重点打击违法信息,澄清虚假信息,引导低俗信息,传播正面信息。要注重从技术手段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防范和管控,有效管理搜索引擎、网络媒体和电信运营商等,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

3.加强网络资源整合,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探索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创建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公共服务移动互联平台,推进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官方手机应用程序等对接共享,打造全方位、便民化、常态化的网络问政体系,实现政府服务在自媒体平台的整体拓展,发挥集群化和矩阵效应。

4.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政府要及时转变治理思路,基于微时代的网络社会特质,对原有的互联网管理部门和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科学整合职能职权,提高党政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培养网络技术应用人才,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网络治理协调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2月)[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孙静.论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观察与思考,2015,(3).

[3]苏伟刚.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治理新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

[4]李景怡.论大数据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6)下.

[5]陶鹏.微时代背景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求实,2015,(4).

[6]黄成华.基于“自媒体”的公民社会治理参与[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4)

[7] [英]维克·托迈尔,肯尼迪·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夏鹏,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硕士研究生;

张志刚,大连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知识产权教研室主任,教授。

互联网挑战政府治理 篇3

关键词:战略管理,政府职能,战略思维

一、政府战略管理的兴起缘由与价值功用

受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 政府战略管理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罗伯特·A·达尔深刻地指出, 只有“当公共行政研究并非取决于规定狭窄的技术和程序方面的知识, 而是扩大到各种历史的、社会学的、经济的和其他条件性的因素时, 才会成为一门基础更为广泛的学科” (彭和平, 1997) 。这就迫切需要政府转变思维以迎接环境的挑战, 战略管理途径应运而生。“它试图通过对公共部门内外环境变量、组织长期目标以及组织角色与环境的匹配的关注, 以提高公共部门实现其使命的内在能力。” (陈振明, 2004) 政府管理范式逐渐从注重日常管理向谋划长远发展、从聚焦组织内部效率向关注外部环境、从追求短期目标向考虑长期目标转变。

政府战略管理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树立战略管理观念是政府应对21世纪严峻治理挑战的明智选择。

(一) 战略管理是政府改革运动的必然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政府改革运动 (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治理与善治、整体性治理等) 的不断深入发展, 政府的职能、地位与角色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政府不再是高枕无忧的公共服务垄断供给者, 而必须面临来自非营利组织甚至私营部门的竞争。只有通过战略谋划, 政府才能保持足够的核心竞争力以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

(二) 战略管理是应对复杂环境的现实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等趋势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公共部门管理面临的环境更加动态化与复杂化, 其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战略管理通过对环境的科学分析, 建构有效的反应系统, 为组织发展提供方向, 可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 从而有效应对环境的挑战。

(三) 战略管理是政府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

战略思维的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政府更加善于审时度势和未雨绸缪, 往往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情况下, 能不囿于前人, 不拘泥于现有, 想他人所未想, 做他人所未做, 别具匠心, 另辟蹊径, 从而作出技高一筹的公共决策, 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四) 战略管理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有力保障

战略管理从组织整体和长远规划的角度, 通过对组织内部情况与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 引导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 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战略性的、关键性的领域, 有利于兼顾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 从而最终实现公共利益。

二、政府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 战略主体方面的问题

1. 战略的长期性与政府及领导人任期的短期性存在着矛盾

战略管理是一项涉及长远规划的管理体系, 需要得到持续而有效的推进与实施。但是政府及其领导人是有任期限制的。新官不理旧政, 一届政府一个战略的现象就难免会发生, 成为战略管理的不利因素。

2. 政府及领导人战略管理能力有限

战略管理是一门需要极高专业能力支撑的工作。但是目前一些政府缺乏战略意识, 政府领导及成员较少进行战略思维训练, 对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环节的流程、方法与技术不甚明了, 总体战略能力有限。

3. 政府组织结构不能与战略管理匹配

什么样的战略就需要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相匹配。但是“随着新战略的实施已发生重大改变, 而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却变化缓慢甚至一成不变。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 往往导致公共部门的现行结构变得无效, 其典型的症状包括:过多的管理层次, 过多的人参加过多的会议, 过多的精力被用于解决部门间的冲突, 控制范围过于宽广, 有过多的目标未能实现等等” (汪大海, 2004) 。这些组织结构问题成为推行战略管理的制约因素。

4. 行政文化与战略管理不相适应

战略管理是民主参与的管理范式。但是一些政府仍然存在着唯主要领导人意志是从的倾向, 这种个人专断型行政文化不仅不利于广泛汲取民智、形成科学理性的战略规划, 也会使战略实施遭遇重重困难。

(二) 战略客体方面的问题

1. 战略议题带来了创新也隐藏着危机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着很难容忍不确定性, 他们经常断然将新情况中的不明朗因素标注成议题, 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方面, 组织可能因此错失一些能带来极大改善的机会, 极大的削弱组织能力;另一方面, 那些没有觉察到的威胁可能损害组织的绩效, 导致组织的衰落和失败” (保罗·C·纳特, 2001) 。

2. 战略议题指明了方向也蒙蔽了视线

由于战略议题目标明确、范围确定, 对这种议题的过度聚焦与集中反而有可能遮蔽了在环境变化态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从而影响战略管理效力。

3. 战略议题兼顾了整体也忽视了重点

由于政府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众多, 政府战略管理也受到了更多的约束。政府在选择战略议题时要顾及各方诉求、统筹兼顾, 但是在兼顾各方的同时也可能忽视焦点议题。

(三) 战略环境方面的问题

当前政府面临的战略环境呈现出日益复杂性、动态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为政府战略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从多元性看, 政府面临的环境既有社会的, 也有自然的;既有国内的, 也有国外的;既有物质的, 也有精神的;既有内部的, 也有外部的, 它们构成一个丰富多样的环境体系;从动态性来看, 随着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环境更加瞬息万变, 处于不断快速变化中;从复杂性来看, 各种环境要素纵横交错、互相作用, 形成混沌性与非线性的关系。因此, 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无疑大大增加了战略管理的难度。

(四) 战略方法方面的问题

1. 战略步骤过于理想化

目前学界研究把战略管理大致分为战略计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战略调整等步骤。这种划分是一种过程论的典型代表, 它更多的具有学术分析价值, 而在政府战略管理实践中, 战略管理需要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人制宜去处理面临的战略问题, 需要更多的灵活性与艺术性。

2. 战略计划过于固定化

战略计划对战略目标的确定往往束缚了政府的行动, 限制了其机动性。

3. 战略实施过于程式化

战略实施是具体的操作行为。战略实施的标准化让政府失去了工作的创造性。

4. 战略工具过于企业化

目前的战略工具绝大数来源于企业实践, 具有企业组织的特色。借鉴这些战略工具有可能对政府的公共价值产生消极影响。

5. 战略评估过于定量化

目前战略评价更多的采用诸如成本——收益等定量评价方法, 但是由于政府组织目标的模糊性, 致使这些定量评价方法的结论往往难以反映战略绩效, 从而产生偏差。

三、21世纪政府战略管理的推进策略与发展构想

(一) 强化战略意识, 型塑战略管理文化

受任期以及政绩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及其领导人倾向从事于那些短期见成效的事业, 战略管理往往被忽视。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及其领导人改变传统思维模式, 强化战略意识, 提升管理境界。作为应对环境变化的前瞻性谋划, 战略管理不仅可以让政府未雨绸缪, 有效应对未来的危机, 保持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能为公共部门提供战略性发展方向, 使政府从更宏观的视野、更长远的角度来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 以应对国际化和全球化变革的需要。更为关键的是, 战略性思维对组织目标和方向的把握可以为社会成员塑造民主、公平、正义的公共价值取向, 确保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从这种意义上说, 战略管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境界。它可以克服短视与急功近利, 可以规避偏执与狭隘。战略管理不仅是公共部门的基本价值选择, 也是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根本体现。因此, 政府理应型塑适合组织特点的战略文化, 以更好地为社会公众福祉服务。

(二) 实施组织再造, 夯实战略管理基础

适合的组织结构是推行战略管理的基础。作为一种与一般事务管理不同的管理范式, 战略管理对传统科层制组织体系带来了新的变革力量。战略管理对组织结构有着特殊的要求。战略不仅强调稳定性, 更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战略必须具有稳定性, 它才能为组织工作提供稳定的环境;战略又必须是灵活的, 它才能在有新的需要或新的机会出随机应变。因为“战略管理强调有效的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是非连续性的、随机应变的战略, 强调通过间或的学习、偶然的发现、灵感、直觉等非理性思维, 以及对意外模式的认识去反应不可预知的机会和非连续事件” (陈振明, 2004) 。这就要求政府进行组织再造以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首先, 打造扁平化组织。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级, 让组织成员更直接地面对公众, 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 加快组织对环境的反应, 从而使组织变得柔性化, 更加灵敏。其次, 打造网路化组织。再次, 打造无缝隙组织。战略管理是涉及整体的全局性的系统事业, 任何狭隘的部门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是难以与之兼容的。

(三) 紧抓核心要素, 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为提高政府公共组织战略管理的效率, 应该提升以下核心能力:

1. 战略规划能力

战略规划能力是组织及其领导者在进行科学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后对组织愿景、组织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建构共识价值的能力。

2. 战略决策能力

战略决策要遵循决策的依据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的原则, 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3. 资源管理能力

能够有效调动战略所需的各种资源是政府战略管理的前提。政府不仅要争取获得足够的人力、物质、财政、技术、信息等资源, 更要让这些资源的配比结构合理、运用效率可观。

4. 组织协调能力

作为一个综合性全面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众多因素, 这就需要政府协调好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的各种关系。既要通过制度性的刚性力量进行协调, 也要通过民主协商、平等沟通、信任授权等柔性力量达成共识。

5. 学习创新能力

“一个政府的学习能力如何, 尤其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如何, 对未来的政府管理创新和组织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习型政府通过不断的学习、模仿, 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 对其基本的信念、态度、行为、结构和方式进行调整, 从而获取一种面对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 获取一种长期效能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倪星, 2006) 。

(四) 深入借鉴学习, 发展战略管理理论

基于组织的重视与长期的发展, 私人部门战略管理较之公共部门显得更加成熟, 更成体系。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大部分来源于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目前政府借鉴私人部门管理理论与方法, 形成了“莫尔模式”、“纳特——巴可夫模式”、“布莱森模式”等战略管理模式。但是这种借鉴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毕竟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在组织性质、环境影响、运行方式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 这就需要倍加注意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借鉴领域、适用条件与作用机制。政府战略管理实务工作者与研究者必须共同努力研究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与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探究战略管理的共同规律, 为推进政府战略管理作出应有的贡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政府战略管理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 适合中国实际的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还不多见, 这就需要中国各级政府研判中西方社会的差异, 辩证吸收西方理论营养, 从中国实际出发, 不断创新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 为推进中国政府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刚, 徐贤春.地方政府能力的评价与规划[J].政治学研究, 2005, 2.

[2]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3]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特征、过程和作用[J].厦门大学学报, 2004, 3.

[4]汪大海.试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十大误区[J].中国行政管理, 2004, 6.

[5][美]保罗.C.纳特, 罗伯特.W.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互联网挑战政府治理 篇4

维基百科将大数据定义为“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Gartner以及知名信息化企业如IBM等作为大数据的推崇者,更侧重于从技术层面界定大数据。2011-2013 年,Gartner发布了多个与大数据有关的白皮书,如“Hype Cycle for Big Data,2012”,定义了大数据的技术生命周期,报告中指出大数据不只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概念,一套技术。《互联网周刊》则认为,“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最终形成变革之力”。

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性

传统的政府治理主体主要就是政府本身,一元化治理,延缓了民主行政的进程,也大大降低了政府治理的效率;传统的政府治理政府机构的臃肿、职责不清晰以及工具的落后都要求政府治理走向现代化,而大数据的出现,正推动了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给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大数据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水平,要求政府缩减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过渡,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机遇

大数据作为一种时代发展的技术他不仅带来了技术革命的的颠覆,也带来了社会行为模式的改变,在思维模式,治理理念方面带来全新的变革,各种不可思议的管理方式层出不穷,在利用技术的过程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别是在政府管理领域,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为治理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一)大数据为政府治理理念转型带来新机遇

治理理念是一个地方政府的治理指导思想,只有从理念上转变过来才能带动各方面工作政策的科学发展,而在这个理念的转型时就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文化。大数据时代推崇的是尊重数据,尊重事实,强调理性,这种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理念转型也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谋而合,通过数据分析来决策来创新这些新的理念就是核心要义。

(二)大数据为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带来新机遇

大数据是在海量的数据中寻找关系,通过数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这种对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决策就是大数据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大数据的处理方式数据运行条线操作给政府管理方法带来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从领导指挥到科学的方法,提高政府管理的精细,机构责任的明确和管理权限的制约和划分可以很好地提高处理效率,大数据下的分析方法就是精准分析,点对点,对症下药,在这个大数据分析的作用下,政府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变革空间。

(三)大数据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带来新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事务也是日趋复杂,无论是横向的方方面面还是纵向的专业技术分析都不可能依靠一个人就能科学的分析和管理过来,只能依靠强大的数据思维和技术,将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分析运用到政府部门的决策中将极大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大数据的魅力在于可以直观科学呈现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分析把握可以有效科学的制定对策,事前分析可以有效的避免错误的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措施,特别重要的是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政府通过检测一系列物联网等技术方法监控数据,为政策实施保驾护航也能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事中事后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决策,真正做到科学决策。

(四)大数据为政府服务效能提升带来新机遇

政府是提供服务的窗口,我国政府职能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大众服务平台,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尤为重要。随着大数据的时代来临,政府依旧数据科学化管理,将众多部门权责划分清晰,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的数据分析技术以前多人的事项可以简化人员,还可以简化程序,做到了很多人力不能及的方面,政府通过集约化的办事方式,整合资源,从上到下资源共享,数据交换快速准确,群众办事效率也提高,将几个部门整合大大缩短办事时间空间跨度,实实在在的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大数据发展形势越好,政府提供的服务也就会越来越好,将群众利益落到实处。

四、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之前我们经历过了“小数据时代”,在小数据时代,政府传统的治理方式主要有科层式治理、竞争式治理和统计式治理,然而这三种治理方式存在很多缺陷,而大数据的到来改变了政府治理的思路、方式及结构,也给政府治理带来很多挑战,大大提高了政府治理的难度。

(一)数据泄露的困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政府办公电子化,电子化的办公必然使政府行政公开化、民主化。而数据顺应大时代的潮流趋势越来越开放,数据开放必然会给政府治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网络购物,网络社交都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所以网络将个人的信息大量收集,很容易被黑客攻击窃取,以至于泄露个人信息。比如2013 年美国的棱镜门事件,这就是典型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而随着政府电子化办公的兴起,使政府更加易于收集、加工与运用个人信息,但是政府的电子系统并不够完善,不是无懈可击的,其系统很容易遭受黑客攻击,从而导致信息的泄露,威胁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

(二)过分依赖数据

大数据时代,很多人认为用数据说话是最客观的办事方法,因此在处理问题,做出决策之前盲目地依赖数据。首先,由于电子系统并非完美的,所以在收集的数据中可能出现虚假与重复的数据,如果不加判断过分信赖这些数据,这导致决策的失误。其次,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我们收集数据的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难的,这将导致花费巨大的资金、时间以及劳动力成本。最后,凡是用数据说话,导致决策者脑海里只有数据,没有自己的判断力,最终导致决策思路的僵化。

(三)大数据人才匮乏

大数据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门实用技术,因此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尤其在政府部门更加匮乏,一些专业的IT人员在择业的时候并不会考虑政府部门,往往选择电商,游戏开发等专业的企业,因为企业的薪资往往高于政府部门,因此政府部门的行政人员往往不懂数据统计、分析及运用,从而延缓了电子化政务的进程。

(四)国家法律制度不完整

目前,在我国的信息保护法,只有《国家保密法》,而这部法律还是针对国家信息安全的,而对于个人的信息安全,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给予保护。而在信息公开方面,也只有一部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而其也没什么约束力。面对个人信息公开方面只在别的法律里有涉及,并没有专门针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而政府在数据收集,运用,分析方面更是存在立法空白。

五、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现代化面临挑战的对策

(一)防止数据泄露,维护信息安全

大数据技术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加速信息的收集、分析与运用,但是它也带来了数据泄露这一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政府要完善整个电子系统,防止系统漏洞来保护注册用户的信息安全。其次政府要提高安全防范技术,加强安全监管,加强身份认证及访问系统的控制,加强国家大数据库的安全。

(二)利用大数据科学决策

大数据时代会使人们盲目信赖数据,只靠数据说话,过分依赖数据,最终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我们要独立思考,不能被数据掌控,善于分析数据中的真伪,善于筛选数据,选择有用的数据,淘汰没用的数据,最终利用数据科学决策。

(三)积极培养数据应用分析人才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的前提是人才得培养,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推动该技术更好向前发展。这样政府要重视培养该方面的人才,而大数据人才时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需要具备统计学、计算机、数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政府重视高校这类人才的培养,在高校设置专业的软件专业、统计专业来重点培养该方面人才。或者通过与企业合作,比如电商企业,给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实习锻炼平台。

(四)完善信息公开与保密的法律制度

在国外,不管是个人信息,还是国家信息,都有一套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因此我们要向国外学习,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我们国家的信息公开与保密方面的法律制度,重视大数据时代的伦理建设,加强大数据时代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空白。

参考文献

[1]Big Data[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Big_data,2014-05-10

[2]姜奇平.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力量[J].互联网周刊,2013(1)

上一篇:大通地区下一篇:贵州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