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发展

2024-11-02

现代服务业发展(通用12篇)

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1

广东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经验, 在近年来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立足资源禀赋, 加强产业导向与政府调控, 将现代高端服务业打造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引擎。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具有高知识属性、高附加值等显著特征的现代高端服务业, 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及专业和商务服务等, 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方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些业态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保持着领先的发展水平, 为广东在经济新常态下, 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无“现代高端服务业”的概念, 但经过数十年发展升级, 作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绝对主导的服务业, 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现代化、高端化属性, 尤其是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迅速, 已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美国为例, 其主要现代高端服务业态的比重在20多年来不断攀升, 其中专业和商务服务增加值占GDP比从1991年的8.7%上升到2011年的12.6%、增幅高达38%, 2010年, 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总增加值占GDP的40%以上, 就业人数约占服务业从业人数的70%、总就业人数的60%以上。

近年来,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呈现以下显著趋势性特征:

——与传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加速融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产业融合性, 尤其是具有生产性服务属性的业态领域, 其本身即是制造业服务环节外置化的产物, 通过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带动着传统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结构向高级化转型。

——向区位优势显著的中心城市加速集聚。因基础设施、信息资讯等资源条件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等因素, 现代高端服务业多集中于国际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 其金融服务业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26%上升到目前的40%左右, 衍生金融工具成交量、外汇交易量、外国债券发行量分别占全球的14%、16%和34%2。

——新兴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加速崛起。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向服务业全面渗透, 推动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集群化方向加快发展, 催生出如第四方物流、远程医疗、网上银行、智慧旅游等经济新增长点。

——部分服务业态向新兴经济体加速转移。当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正转向以服务业外包为主体的服务贸易, 形成国际产业转移新的热潮。2011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8200多亿美元, 其中信息技术外包占78.5%、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外包占21.5%, 在岸服务外包占87.5%、离岸服务外包占12.5%3。据美国国际数据公司、麦肯锡公司等机构预测, 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约18%的年增长率, 到2020年将超过150万亿美元规模。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主要经验

(一) 突出产业融合, 推动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产业融合互动, 实施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重点发展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高融合性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 集中剥离原先依附于生产制造过程的服务环节, 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 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 在推进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化、专业化生产水平的同时, 也为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态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如日本2006年颁布“新经济成长战略”, 提出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引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成功通过发展通信产业带动信息服务业, 继而带动相关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目前的支柱产业, 早在2005年美国交通和仓储、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总量接近6万亿美元, 占服务业总量的70%以上、GDP的48%, 其中相当部分可归入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二) 立足资源禀赋, 走各具特色的集聚化发展道路。发达国家和地区注重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 有效结合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制度体系等资源条件, 形成各具特色的集聚化发展模式。以大都市为例, 具有典型意义的, 一类是以纽约、香港等为代表的替代式发展模式, 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在集中发展过程中, 逐步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经济主导。纽约历史上以轻工业为主, 以信息、金融、专业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在二战后迅速崛起, 逐步取代制造业而成为纽约经济的主要支撑;香港由于自身资源相对缺乏, 在转移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后, 主要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高端产业。另一类是东京、新加坡等为代表的共生式发展模式, 现代高端服务业态以工业化成果为基础, 围绕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布局发展各类业态集群。东京是日本最大工业城市, 为实现精益生产、推动制造升级, 集中发展了大批高附加价值、与制造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确立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优先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在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形成了具有国际优势的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态。

(三) 坚守市场规律, 以开放视野实施跨国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预现代高端服务市场发展, 而是鼓励发挥行业协会等自律性机制对市场主体与市场活动的规范作用。如美国的各类服务行业协会不仅深入参与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 而且在发布行业信息、举办交流活动、培训业务人员、协调社会关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指导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香港充分发挥1000多个行业协会等市场机构的监管作用, 督促服务企业自律, 在对金融自由化的监管上, 由香港金融管理局 (HKMA) 、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 (SFC) 等四个独立于政府的监管机构, 负责调节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新加坡始终支持新加坡制造商总会等市场机构全面参与所有产业改革设计, 以确保政府政策的针对性, 组建了由金融管理局主导、新加坡国立大学危机管理学院等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新加坡训练与研究中心旗舰生态系统”, 承担提供最前沿金融理论、进行重大金融创新等战略任务。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机制高度发达的另一突出体现, 是大型商业组织在价格、供求和竞争等规律作用下, 对全球范围内现代高端服务目标市场的有效识别与生产活动的有序转移, 从而实现服务资源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优化配置。如前所述,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知名跨国公司近年来积极实施产业转移战略, 如信息产业领域的IBM将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重要机构与商业活动推广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管理咨询领域的埃森哲 (Accenture) 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10多家咨询服务、交付中心等分支机构, 通过将部分服务产业成规模地转向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突破了人才移民、资源采购等传统资源利用形式的局限, 高效利用产业承接地的专业化、规模化服务人才以及广阔消费市场等优质资源, 极大拓展了本土核心产业的外围支撑。

(四) 政府适度作为, 借政策与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态的政策力度并不一致, 但在重点产业引导、基本公共服务等政策保障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共通性。在产业定位方面, 通过行业立法、产业规划等直接或间接措施, 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科技智能型等服务业态, 如日本1995年出台《科学技术基本法》, 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发展战略, 重资扶持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 2012年又推出《日本再生战略》, 鼓励发展智能社区、大数据市场等;德国2011年颁布《信息与通信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 重点促进物联网、网络服务、云计算、3D技术等开发和应用。在财税金融支持方面, 实施税收优惠、贷款优惠、财政补贴与担保、设立产业与信用基金等, 如法国2008年颁布《研发开发经费税收抵免制度》, 规定有效研发支出在1亿欧元以内的, 可在应纳税款中抵免30%, 剩余超过部分抵免5%。在平台搭建方面, 重点加强共性技术、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 如美国以各大联邦试验室为载体, 普遍开展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研究, 将政府主导或拥有的技术成果向社会与市场转移, 还围绕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等发展需求, 构建了国家技术服务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平台和一批由政府部门、社会技术服务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开放型技术服务平台。在人才培育方面, 着重优化人才教育培训、促进人才流动等, 如日本出台“240万科技人才开发综合推进计划”、“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等, 着力培养信息技术、环境开发等创新型和应用型高端服务人才;德国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幅放宽人才移民政策, 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绿卡工程”, 将允许多达2万名非欧盟国家的外国专业人员入德工作。在工作机制方面, 除一般性管理机构外, 个别国家特别针对重点领域设置专门协调监管机构, 如美国设立国际开发署等机构, 并由商务等部门官员和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协调机构, 专司推进优势服务业态对外开放;日本围绕IT战略, 设立以内阁总理大臣为议长的“IT战略会议”及“IT战略本部”等协调机制与机构。

对广东省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若干启示

广东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经验, 在近年来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立足资源禀赋, 加强产业导向与政府调控, 将现代高端服务业打造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引擎。

(一) 注重产业互动, 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对信息科技的深度吸收, 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广东作为拥有深厚工业底蕴的制造业大省, 应大力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围绕现有制造业布局, 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及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在利用制造业基础优势实现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的同时, 充分释放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强辐射效应, 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广东还应充分利用相对领先的信息化基础优势, 深化信息科技向服务业融合渗透, 推进服务业资源集聚模式创新, 推动服务业的信息化、集成化、标准化, 加快推动各类服务产业向现代化、高端化发展升级。

(二) 注重集聚效应, 合理布局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产业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与核心区域, 广东过去发展现代服务业走的也是集聚式道路, 未来应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导现代高端服务资源向珠三角地区集聚, 依托现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与示范基地, 重点培育现代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基地等, 建成富有广东特色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合、功能集成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着重发挥珠三角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 做大做强总部经济、服务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 完善交通集散、信息网络、文化医疗等综合配套, 将广州、深圳打造为国际服务产业中心城市。在粤东西北地区根据各地特色优势打造特色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研究认定现代高端服务业示范企业, 引导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企业集群, 树立现代高端服务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知名品牌。

(三) 注重区位优势, 积极拓展内外现代高端服务市场。区位优势是纽约、香港等城市崛起的重要基础, 广东也要抓住临近港澳、处于沿海开放前沿的条件, 充分用好中国 (广东) 自贸区的平台, 把握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新趋势, 大力推动现代高端服务对外开放。深化对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交流, 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出来的系统开发、技术服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战略契机, 加快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优势现代高端服务产业“走出去”步伐。面向泛珠三角地区整合人才、开拓市场, 扩大现代高端服务业外围支撑与发展腹地。在落实CEPA及相关协议上先行先试, 全面深化粤港澳在现代高端服务业各领域的合作, 加快建设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 带动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中心。

(四) 注重政策引导, 优化现代高端服务业营商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作用显著, 在机制保障、产业规划、平台建设和财税支持等方面举措都值得广东深入研究借鉴。广东应加快探索建立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协调与监管机制, 加快出台现代高端服务业专项规划, 分类支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等重点发展领域。研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 实施政府采购、技术转让、研发经费等方式支持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发展。整合提升现有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仿真环境、软件测试等专业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和法治环境, 重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与技术交流, 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和高端服务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律功能, 大幅提升行业协会在现代高端服务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化社会组织的监管能力, 协助规范与促进市场主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注释

1转引自宋炳林.境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宁波的启示.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转引自张蕊.美国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对外经贸, 2012 (1) .

3郑伟雄.2012年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R].报告地:第五届全球外包大会, 2012.7

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重大增长极,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淮海街道认真贯彻落实 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城区服务业发展为龙头,研究发展思路,选定发展路径,突出发展特色,强化保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城区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地引领带动了全区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我街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占全街道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街道区服务业提供地方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占街道区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

一、加强宏观引导,合理布局配置

城区具有人流旺盛、物流集聚、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的优势,是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龙头,近年来,该街道高度重视辖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制定发展办法、召开专题会议、强化考核、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工作机构等措施,切实加强对街道服务业工作的宏观引导与组织指导,增强了街道上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为进一步促进城区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城区服务业对全街道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2009年,街道坚持科学定位、优化布局、发挥特色、培育骨干、提升层次的原则,立足打造长三角北部地区最佳商贸街道总体目标,对服务业重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从抓大扶强、招商引资、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努力将淮海辖区打造成服务业发展的强势板块,引领带动全街道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二、突出发展重点,培育新兴产业

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该街道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传媒等五大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城区重点产业规模不断膨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兴、高端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和亮点。2009年,辖区内品牌商贸企业、品牌餐饮企业运营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保险、文化传媒产业等稳中有升,全年税收同比增长40%以上,增幅列全区7个同内街道、办事处之前列。

三、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近年来,该街道积极优化辖区投资结构,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把服务业领域作为投资重点,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2009年,街道区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40.1%,为进一步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人流物流载体建设,该城街道围绕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传媒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先后引进淮安龙游城、金发豪苑、尚客优连锁等全国知名品牌企业、集团落户淮海,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列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考核项目,落实责任部门,强化协调调度,加大政策扶持,加快项目建设。目前,金发豪苑项目已拿到土地规划用地许可证,即将进行拆迁和安置公告;其他项目也正在顺利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快开放步伐,提高发展水平。

为尽快扭转我街道服务业开放滞后的局面,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该街道紧紧抓住国际服务业资本加速转移、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以及国内发达地区调整服务业结构的有利机遇,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目前,由浙江客商投资10亿元的淮安龙游城项目,建成后的服务档次和水平必将引领长三角北部商贸服务业潮流。

五、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为加大服务业支持力度,该街道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办法》、《关于街道服务业重点项目若干激励措施》、《关于鼓励和引导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的几点设想》等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实行规费减免、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等方面,积极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并认真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建设资金方面,街道积极协同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召开银企对接洽谈会,为银企合作提供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街道每年对城区服务业重点项目、示范工程、服务名牌和特色商业街等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主城区重点区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 篇3

第三产业成为受SARS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旅游、民航、铁路运输、餐饮、宾馆、金融、房地产、IT、体育和教育文艺等行业均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对第三产业的影响面累计在80%以上。第三产业中的主体行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成为遭受SARS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例看,重灾区面积达到50%,2003年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低于2002年几乎已成定局。

根据各行业受SARS影响程度的不同,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传统服务业影响面较大,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影响面较小;二是生产服务业影响面较小,生活服务业影响面较大;三是高质服务行业影响较小,低质服务行业影响较大,如餐饮行业,这次关门歇业的多为中小型、没有品牌和知名度的餐饮店。当前,正值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多年徘徊不前,增速持续下降的时期。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速出现多年来首次低于GDP的现象,这次SARS爆发,无疑给在艰难发展中的服务业雪上加霜。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和在SARS中的表现行为看,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不够,存在着较强的脆弱性。

当前对服务业发展问题认识的误区

正在我国学者大喊服务业发展空间无限,前景广阔之时,服务业出现多年增速持续徘徊不前,并随第二产业而摇摆的现象,反应出在对第三产业的认识上确实存在着偏差和误区。具体体现在:

1、片面强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问题

近几年,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国家先后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和出台一系列文件,各地方政府也因此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认识,将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对待,但从服务业近几年的表现看,服务业增速下滑的趋势并未达到根本扭转,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上升缓慢。而进入2003年一季度以来,随着工业经济运行不断传出喜信,第三产业增速也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说明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工业化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一定程度依赖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化进程,单独强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符合我国实际。

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离服务化主导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较早。如果在工业化没有取得质的进展,结构调整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就过度强调服务业在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则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当前,仍应以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工业化进程。并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与之相关的新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过分夸大服务业增长空间问题

自短缺经济消失以后,工业品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进入以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全面调整时期。受市场挤压,一部分工厂先后倒闭破产,部分工人失业下岗。就是在这种普遍感到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1998年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仍然高于第三产业,与此相反,在普遍认为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的情况下,我国第三产业增速仍然迟迟难以攀高。近几年来,服务业增速一直低于第二产业增速,2002年,二三产业增速之差达到2.6个百分点,是前年增速差1.3个百分点的两倍,服务业增长空间巨大的看法有待充分论证。

在排除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制约束之外,至少可以认为,我国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市场条件还不成熟,服务业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并不强烈。有人认为,我国内需不足就是对服务业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服务需求。这种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由于服务产品对需求来讲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服务业增长的缩性强于伸性。比如,我国在多次出台有关政策及规定后,服务业增速仍无明显变化,相反,在经过非典袭击后,服务业全面“感冒”,而且,伸性中的刚性较强,缩性中的柔性大。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服务业易缩难伸,服务业还较脆弱。

3、低估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从现有统计资料出发,在与相关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后,认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发展空间广阔。外加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弹性高的特点,在正值我国就业压力大的时期,提出依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看法。应该说,这种提法有一定道理,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过度低估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夸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至少被低估5~10个百分点的看法。2002年,在我们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通过运用多个模型对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进行评估,也发现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被低估3~14个百分点。自2003年3月SARS在我国全面爆发以来,在我国第三产业重灾面达50%,受灾面达80%左右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4月份统计公报上反应仍不明显,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漏统”与“错统”问题。

长期以来,对工业产值的高速和对服务业产值的低估一直是我国一个较为严重的统计问题。过去我们常强调的“税费”问题中的“费”的问题主要在第三产业,以费代税,忽视统计,漏报、瞒报现象十分突出,造成对第三产业统计的部分失控。“错统”主要与我国先行统计体系有关。当前我国统计仍未按从事活动进行,第一、二产业中的第三产业活动仍被纳入所属行业中进行统计,也掩盖了第三产业的增长行为。

4、过度看重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弹性高的一面,忽视了关键性的发展问题,重视标,轻视本。

众所周知,相对其他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如上世纪80年代,一、二、三产业和GDP每增加1%,其相应所需要的劳动者人数的递增率分别为0.21%、0.45%、0.407%和0.285%,到90年代,尽管这个数字不断下降,分别为0.068%、0.0825% 0.287%和0.0635%,但第三产业对社会劳动者的吸纳能力仍然最高,为全社会平均劳动吸纳能力的4倍多。事实上,“九五”以来,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容量3348万人,占全国新增就业总量4962万人的67.5%。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在500万人以上,最高的1996年一年新增就业达1047万人。正因为如此,全社会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就业问题。但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能力。近年来,围绕可实现就业的第三产业行业,国家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对如何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关注不够,重视标,轻视本。

5、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放在生活服务业领域,如何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问题被一定程度的忽视。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增长轨迹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经历了一段服务业高速增长过程,其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同期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高速发展阶段,到80年代末期(大致在1988年),这个阶段结束。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服务业的歧视和压制,服务产品相当短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服务行业观念不断发生改变,服务业的潜力得到不断释放,生产和生活服务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便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服务业增速受制于第二产业增速。从历年二、三产业增速比较不难看出,凡是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期,第三产业的增速也较高,相反则较低。这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我国服务业便进入了依赖生产服务业进行扩张的时期。但由于那时工业问题还没有完全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问题,在人们意识里尽管认识到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如在1992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但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服务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未受到重视。以至在服务业也基本完成一般性量的扩张后仍未出台有效的发展政策。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早于工业。在工业还未进入发展“瓶颈区”之前,服务业就已经进入依赖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时期。

但在随后的时间里,面对准备不足的就业问题,针对服务业就业弹性大的特点,人们围绕扩大就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的数据问题展开了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对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仍未真正重视起来。一定程度上,将服务业发展的目光仍然集中在生活服务业领域,如社区服务业、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行业的发展完全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依靠市场力的作用获得发展。而真正需要政府大力引导和扶持的生产服务业,如综合技术服务业、与市场经济发育密切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等等,没有提到相应高度。注意了服务业的近期发展问题而忽视了长期发展问题,导致服务业的根本动力机制没有得到改善。

6、将垄断问题凌驾于结构问题之上,在打破垄断的同时忽视了结构问题。

垄断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随着近年来我国垄断问题不断取得进展,并逐步得到解决后,服务业增速并未带来预期效果,相反服务业增速不快反慢。这说明,服务业发展有更为重要的问题——结构问题需要解决。在全社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紧迫。可以说,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结构问题正在取代量的问题而成为突出问题。不调整结构,不加快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增速不可能获得大幅提高,依赖第三产业解决我国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也十分困难。

SARS影响下的第三产业发展建议

1、建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与环境建设,尽快消除人们心中可能长期存在的消费防范心里。

第三产业是个服务行业,在我们还在为大力倡导服务社会化、社区化而努力,让人们走出家庭,留更多时间走向社会,享受服务的时候,SARS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防范意识。人们对服务环境和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如果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不能在这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让广大消费者找回信心与兴趣,即便SARS病人不断减少,人们的恐惧心理仍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当然,一旦SARS疫苗的研制获得突破,将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但如果服务环境和质量没有更加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与提高的话,人们的防范心里还难以消除。人们会担心某一天又有什么新的流行病出现,这种心里必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近几年,我国在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逐步偿还多年欠账,但公共卫生欠账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应以SARS出现为警示,抓住广大群众更加珍爱健康的有利时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改善与建设,在世界和公众心中塑造中国新的卫生形象,为未来经济的更快发展打好基础。

2、鉴于SARS对第三产业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出台第三产业发展的刺激性政策。

SARS对第三产业影响的传导环节大致是:消费→流通→投资。SARS出现最先影响到的是人们对服务产品的消费行为,如前一段时期出现的取消各种外出和抢购一些消费品等。接着出现的流通环节问题,在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下得到了有效控制。然后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对第三产业发展投资的影响,一些投资者们正在谋划着取消或改变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计划。

鉴于SARS目前带来和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的潜在影响,一些第三产业的投资者们出现撤资意向,原来准备投资于第三产业的投资者也开始犹豫,谋求其他出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劳动和投资双推动时期,资金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重要。为此,政府应及时出台有关鼓励与刺激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可称之为临时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政策,如对民航、旅游、餐饮、商贸、出租车等受非典影响较大的行业,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措施给予必要的扶持等。起止时间可依据情况而定,或暂定起止时间。

3、由于第三产业整体运行受到影响,就业能力面临挑战,建议一方面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针对工业经济好转的形势,积极挖掘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

今年第一季度,工业经济传出喜信,整体状况运行良好,第三产业也出现了近3年来的好势头,第一季度增长率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7.6%。但进入第二季度以后,受到SARS的突然袭击,情况刚刚有所好转,近几年增速下降趋势有可能出现转机的第三产业又进入了困难期。由于SARS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快,也最直接,尤其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打击最为严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小。在这个特殊时期,要在尽量减少SARS对生活服务业影响的同时,加大对生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配合整体经济走好的形势,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生产的服务作用;另一方面,生产服务业也是我国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的行业,要借此机会加快发展进程,增强生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使第三产业在特殊时期不至于在就业和总量上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带来过大影响。同时,鉴于工业经济形势好转,在我国工业还没有完全完成就业的历史使命的情况下,应积极回头看,继续挖掘工业的就业潜力与空间。

4、在重视非典对第三产业带来短期影响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的长期问题。

非典对服务业的影响不会长期存在,早在非典爆发之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就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非典的出现,只不过让第三产业暂时性的遭受了严重打击,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就业带来短期影响。针对非典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各种应急措施与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采取了有力措施。最早在香港出台与实施,接着广州、深圳、北京等也相继效仿,成效目前还不明显,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保护一些服务业在特殊时期的生存问题,至于发展问题仍需采取一些长期措施与政策。

首先是服务业结构问题。我国服务业结构传统性强,由于传统服务业不仅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市场空间也日趋饱和。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就业空间日渐缩小,一些行业还出现就业缩水。有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传统行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从业人员比上年大约减少了135.3万人。因此,无论从发展的角度还是扩大就业的角度,加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十分迫切。重点是加快发展新兴和现代服务业步伐。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阶段的转换,更加需要各种新兴与现代服务业作支撑;二是随着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快发展新兴与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解决新增高素质就业人员去向问题。实现我国劳动力就业空间从“低质”向“高质”的转换。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篇4

现代服务业经过十余年的战略定位、理论研讨、概念设定、范畴界定和重点领域凝练, 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投资热点, 对于改善工农业生产、提升社会生活品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一批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相继涌现。在未来发展中, 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值得借鉴。海峡两岸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若干战略合作机遇。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 再次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 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03年6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启动, 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作为特定的专题进行战略研究。2006年2月,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指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思路上, 提出“以应用需求为导向, 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 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 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随着工农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伴生发展, 各国经济的繁荣与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规模和增量, 更多体现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能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 建成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比重达到51%;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美元左右。并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当实施“一体两翼”的行业发展战略, 即以“加速发展”为战略主体, 以“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为两翼;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面向市场, 务实创新, 重点跨越”。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总体上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的更新而形成的, 如通信业、金融业等;二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 如移动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

《规划纲要》指出, 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是:建设以“普遍服务、人人受益”为目标的面向服务业的先进信息网络综合平台, 是发展现代服务体系的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 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学习体系, 是长期战略重点, 优先服务于生产, 提升国民经济质量, 发展现代金融业、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现代传媒、现代医疗, 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并提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示范工程、现代金融服务与金融监管系统示范工程、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网络化教育示范工程、现代传媒服务示范工程、现代医疗服务系统示范工程。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 做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 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了现代服务业科技战略规划研究课题, 组织国务院各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编写并提出实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 (简称《行动纲要》) 。指出:在“共性支撑、横向协同、模式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下, 四项主要任务是:1.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 包括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与平台;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与平台;数字内容关键技术与平台。2.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应用推广, 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区域协同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八项服务示范工程。3.建立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 包括通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共性服务标准、服务接口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以及相应的国际标准、测试工具和认证机制。4.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 包括组建若干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培训基地、测评认证中心、中介咨询机构;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等。

“十一五”期间, 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产业形态趋于明朗, 产业规模初步形成。2006年, 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 正式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 随后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开展了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 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 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 有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期间, 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重大、重点项目, 共投入国拨经费10多亿元, 支持的内容涉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及空间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生殖健康服务、电子工商服务、药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以及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等现代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十一五”这五年的主要发展成就包括:突破60余项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服务共性支撑技术;50余项带动性、战略性的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了30多项第三方共性服务;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内容、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数字教育等典型应用领域开展了近160项共性技术和共性服务的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 创新了20余种新型服务模式。共研究制定了91项现代服务关键技术标准, 其中行业标准32项、国家标准52项、国际标准6项。科技部认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组建了若干家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导向

为全面推进《行动纲要》四大任务的实施, 国家科技部提出八项政策措施:1.建立了跨部门、地方协调工作机制, 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相关部委和地方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2.启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 同时加强与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3.建立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4.推进现代服务业产学研联盟的形成;5.加强现代服务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6.加强服务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8.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深入贯彻《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精神, 落实《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 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现代服务业若干重点领域, 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 推动传统服务业提升和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培育,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门设立了现代服务业领域, 继续组织实施相关项目和课题。2012年3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重点支持的方向与内容包括:

*数字文化方向。主题: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向。主题:公众保险一站式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新一代电子支付服务体系构建及应用示范。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方向。主题: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数字化教育服务方向。主题:面向中小学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

*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方向。主题:第三方专科影像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社会化公共服务方向。主题: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

*科技服务方向。主题:专业化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

近几年来, 文化产业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针对现代服务业重要领域之一的数字文化、文化科技创新领域, 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6月联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倡导全社会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 加强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全面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全面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并提出了文化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阶段发展目标、五项主要任务 (包括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 和政策保障措施。2012年7月, 按照《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的总体部署, 科技部等六部委开展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度预备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2013年度支持重点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化科技服务等六个领域。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推荐的基础上, 已审核立项支持近300项重点课题任务, 国拨总经费10亿元。

*网络文化领域。主题:网络影视制作与传播;网络音乐制作与传播;网络监督与互动服务。

*文化旅游领域。主题: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

*文化艺术领域。主题: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应用;文物知识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广播影视领域。主题:实时交互虚拟化电影协同制作;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立体视觉系统研发集成与内容服务。

*新闻出版领域。主题:数字出版资源投送服务。

*文化科技服务领域。主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基于先进表现与传播技术的科普产品与服务;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集成应用。

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部级科研项目, 其实施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2013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要支持以下七个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与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

*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与提升;

*艺术创作与表演;

*艺术人才培养。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现代物流、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现代物流、物联网的发展, 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现代物流领域, 工信部、财政部自2011年起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财政拨款5亿元, 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推广和标准编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项目:

*技术研发类项目:重点支持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等感知技术, 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系统、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应用技术, 物联网信息安全、标识编码、频谱等共性技术的研发。

*产业化类项目:重点支持传感器、二维条码识读设备、M2M设备、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块/节点/网关、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关键产品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

*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支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业流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工业行业应用示范, 以及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支持物联网总体架构、接口、协同信息处理等基础和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电子商务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 是满足和提升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和资源的组织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制定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 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其中, 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企业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占采购和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超过50%和20%。并明确提出九项可操作性强的重要任务。

作为电子商务行业主管部门, 商务部于2011年9月发布《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提出, “十二五”期间, 中央及各级财政将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 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将对电子商务科研创新、模式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明确, 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鼓励中小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海外市场, 开展国际合作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有条件的省 (区、市) 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广州市、宁波市、成都市、郑州市等地相继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数字教育在行动。2012年4月, 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据教育部科技司透露, 国家拟尽快启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 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 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其中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五项行动。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将在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 建设高校数字校园, 并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 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将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并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将建设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 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 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 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 将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 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数字医疗在行动。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 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和监管离不开信息化。新农合系统, 跨地区、跨县的即时结算也离不开信息化。“十一五”期间, 各地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两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已经展开了多方探索, 但试点项目多数仅涵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业务信息系统。2010年中央财政专款支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总计投入27亿元。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由于能够与医院电子病历有效衔接, 将有助于消除各家医院独立发展造成的“信息孤岛”瓶颈。鉴于此, 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已在逐年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卫生部正在研究医保卡的信息化问题, 将有助于实现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社区管理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更已上升到智慧城市、智能产业的战略高度,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已批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 涵盖近200座不同规模的城市 (区) 、县 (镇)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 已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并于7月下旬报请国务院发布。《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 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

网络出版、网络文化、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电子图书即时发行。

微博、微信、微电影 (电视) 走进每个用户身边, 深得用户青睐。

数字家庭、数字旅游创新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 并成为现实……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5

一、明确发展重点

坚持以政策差异化突出扶持重点,依据项目的投资强度、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税收与就业贡献的差别大小,集中优惠政策资源,重点发展:金融业和金融后援基地,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基地,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会展和商务服务业,科技研发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和特色旅游业。

二、放宽市场准入

1、放宽企业登记注册条件。除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经营的行业、项目外,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可按企业要求予以核定。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外,一律不得设置其他前置审批。

2、凡属于先导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新办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按法定最低注册资本标准执行。凡服务业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及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集团合并注册资本2000万元及以上的,可办理集团登记。

三、实行财税扶持

1、设立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2009年开始,先导区财政专项安排5000万元,以后每年按15%的速度递增,对先导区鼓励和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从其机构设立、办公用房购建、高管人员激励等方面予以支持。

2、对先导区鼓励和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自开业年度起,由先导区财政按企业前三年所缴纳的税收总额给予70%的奖励。

3、对总部、金融服务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国际会展服务机构、国家级研发机构,经认定的,在先导区规划区域内(重点是梅溪湖片区和洋湖浣片区)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4、对在先导区新设立的现代物流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按其注册资本的3%计算,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对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服务外包机构,实际投资额在2亿元及以上的,奖励300万元;2亿以下、1亿及以上的,奖励200万元;1亿以下、5000万元及以上的,奖励100万元。

本条所列奖励及第3条所列对部分企业在先导区重点区域购建自用办公用房的奖励,采取“预先承诺,到期支付”的办法,即在拟奖励对象设立并入驻先导区之日起,三年内正常营运,未出现重大业务异常和资本转出先导区的,三年到期支付到位。

5、对先导区鼓励和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连续聘任(工作)两年及以上的境内、外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专家,由先导区财政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50%给予奖励,奖励期限为五年。

6、在2010年底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先导区内鼓励和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发放贷款和扩大集合信托规模,其年末余额每增加1亿元,由先导区财政奖励发放贷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15万元。

7、对先导区鼓励和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由先导区财政按年度(暂定五年)给予拟扶持企业当年所承担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利息的30%的信贷贴息支持,且财政当年对单个企业的贴息不超过该企业纳税构成的先导区财政所得的50%。

8、对相关项目和企业在先导区规划区域内(重点是梅溪湖片区和洋湖垸片区)取得经营性用地后,开发建设总部基地、会展中心、服务外包基地、大型旅游渡假设施的,由先导区财政根据“一企一策”的原则,从该项目所缴纳的税费中安排必须的比例给予奖励和支持。

9、对先导区鼓励和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各类项目,要切实做好项目的包装策划推介工作,用心争取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各类专项资金和银行信贷的支持。

四、优先土地供应

1、在先导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有关建设规划中,已明确为相关服务业用地的区域,原则上不得安排新建非服务业类的企业;原有不贴合产业空间布局、污染排放不达标、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超标的企业一律限期搬迁退出。在先导区内有关规划尚未完全明确的区域,也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规划,科学做好生产和生活的功能配套以及具体项目的空间布局规划,留足用地。

2、加强规划和用地计划调控管理,严格项目准入,保障重大生产性服务业和重要生活性服务业项目用地。对现代物流、国家级研发机构、总部经济、金融后援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的项目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条件、优先供地。要用心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地、传统商业街等存量资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和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3、对区域发展带动性个性强、投资强度个性大、税收贡献十分突出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在具体的供地用地政策上,还可依法进行个案研究办理。

经典阅读(三):

如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务必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一是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二是用心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创意服务业、动漫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三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四是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务必按照其内在要求,寻求有效的发展途径。一是透过市场深化,奠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雄厚市场基础。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个性是促进制造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和服务交易市场化。二是透过现代技术运用及服务创新,构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技术基础。三是透过产业区位集聚,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态基础。在多样化、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使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四是透过网络化架构,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在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服务业发展务必依靠网络化优势,服务企业要向连锁化、联盟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构成网络型组织结构。五是透过主动理解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务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阶段、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资金投入和改善环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突破体制性障碍,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进一步打破垄断,规范准入条件。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放宽进入管制,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促进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构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在确定服务标准和加强行业监管的前提下放宽经营管制,扩大服务企业经营范围,实行按质论价、差别化价格等市场定价方式。透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带动服务外部化,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服务业产业化进程。要突破自我增强的产业内循环发展路径,在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的基础上,寻求向整个经济系统渗透的发散型发展,个性是在第二、三产业融合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直接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业,如汽车服务、工程装备配套服务和工业信息服务,以及公共性服务业,如技术服务、现代物

流、工业房地产、工业咨询服务以及其他工业服务等。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透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合机制,充分发挥外部性优势,培育和促进服务业集群的构成与发展,构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三是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都要面向社会开放。除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另有规定外,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营利性的后勤服务机构都应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鼓励民间投资兴办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四是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构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在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五是注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质量。重点在于改善服务模式,增强人性化、便利化、信誉化的服务特色。个性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服务业,更需重点强调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和服务标准制定。六是对服务业的发展采取适当的政策扶持。个性是一些原由财政负担的事业型、福利性服务单位转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需要付出一些改革成本,加快推进转型过程。对一些

河南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篇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 河南

Henan,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field

Liu Rongli

Abstract:Indepth analysis of Henan and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focus to concentr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culture,tourism and exhibition,such as a limited number of key industrie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o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Keyword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59-02

服务业是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河南的三次产业结构,2000年为23.0:45.4:31.6,到2007年则演变为15.7:55.0:29.3,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重点培育和支持现代服务业,是进一步优化河南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河南应深入分析、发现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集中精力专注发展有限数量重点产业,促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行业涉及面广、服务领域宽和区域跨度大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其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运输和仓储行业进行融合、重组、提升,从而大大节约流通成本。河南是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枢纽,发展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京广、陇海、京九、宁西、焦枝等铁路干线,以及孟宝、新密等支线在河南境内交汇,铁路通车里程共计3943.9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7年底已达4556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4万公里,同样居全国第一位,农村公路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沙颍河入淮河、汇长江,内河航运直达南京、上海。此外,郑州还是全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目前,一个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为依托,以县乡公路为支脉,公、铁、水、航运齐头并进的交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为河南商贸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郑州成为继北京、南京、广州之后的第四大物流集散中心。2007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2729.30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264.1亿人公里。

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河南物流管理体制仍处于各自为政状态,交通、铁路、口岸和信息等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市场分割导致多式联运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为保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河南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郑州3个物流园区和11个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完善信息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还应健全政策体系,支持长通、豫鑫、中原等龙头企业创建5A级服务企业。

2.文化产业

河南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突出表现在以神龙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医文化、武术文化等为代表的诸多文化分支,都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有96姓起源于河南。豫剧是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听众人数居全国第一,二十多个省份都有专门的豫剧团。截止2007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9个,文化馆188个,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8个。全省有广播电台1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电视台18座,有线电视用户544.7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6.9%。

文化产业不仅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服务等内容,还涉及网络、休闲娱乐及相关用品的生产与销售。河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规模投入。各级政府在“十五”期间对文体、广播事业费的投入为123亿元,近年全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均在50%以上。河南会展中心、艺术中心、出版产业基地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随着社会消费结构升级,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将不断提高。河南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重点做好发展文化生产和组织文化经营,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3.旅游产业

旅游是当前世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6%,旅游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是全球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旅游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文明旅游,并进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实现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旅游还是输出区域文化、形象和影响的重要渠道,通过举办主题文化、体育赛事、盛大展会等活动,可以广泛吸引游客,从而增进不同区域各层面、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旅游精品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例,游客品味宋都文化,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喜悦。年吸引游客达百万之多,门票及房租收入超过6000万元,直接带动住宿、餐饮、贸易、出租车、娱乐、工艺品生产等行业的兴旺发达。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奇异壮丽,旅游资源丰富。对于那些醉心探寻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广大海内外旅游者来说,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河南拥有中国七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和安阳。安阳殷墟和洛阳龙门石窟均为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寺、云台山、龙门石窟为全国闻名的5A级景区。全省共有10个国家园林城市,8个历史文化名城。此外,还有经国家认定的23个中国民间文化之乡。

河南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全国19个世界地质公园,占全国国土面积仅1/60的河南就占了4个。河南广阔的土地上,点缀着嵩山、云台山、白云山、伏牛山、鸡公山、太行山等名山大川,绽放着洛阳牡丹和开封菊花等奇花异草,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河南全省2007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141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61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个,星级酒店492个,旅行社1020家。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7091万人次,其中接待国际游客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52.24亿元。旅游业是河南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河南应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改革创新中积聚资金并增强活力,力求实现河南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由副业型向主业型转变,由孤军奋战向多业并举转变,由低水平重复建设向集约化、系列化、特色化、现代化转变,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度假休闲型旅游转变。到2010年,河南力争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500亿元,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9%。

4.会展产业

会展是集会议、展览、旅游、商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现代服务业,因其影响大、利润丰厚、带动性强,被誉为“城市经济的发动机”。会展活动产生大量的人员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不仅极大地促进承办地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而且可以促进国内外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河南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河南的会展业起步早,功能设备齐全,不仅各类中小型会展活动应接不暇,而且多次成功承办国内外大型会展。如国内三大交易会之一的郑州商品交易会,以及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展等。仅第24届洛阳牡丹花会就引资286.3亿元,旅游进账36.4亿。此外,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淮阳祭拜伏羲大典,世界传统武术大会,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华商文化节,许昌三国文化周,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国际制药机械博览会,郑州国际服装节,郑州国际汽车展等,在国内外也颇具影响力。河南的会展业基本形成了“洛看牡丹汴赏菊,郑州商贸禅表演”的良好形象。河南要充分发挥郑州所具有的交通和信息优势,加

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完善会展业软环境和配套服务,全力打造“中西部会展之都”。

参考文献

[1] 顾乃华.对现代服务业基本内涵与发展政策的几点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7(3):123~126

[2] 任春华.现代服务业: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J].学术交流,2007(11):97~101

[3] 王浩.城市倾向经济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河南省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乡镇经济,2008(6):102~105

[4] 李发展、高岩.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7(6):59~62

[5] 郑吉昌、何万里,夏晴.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增长机制[J].财贸经济,2007(8):94~98

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篇7

一、江苏现代服务业现状

目前, 江苏服务业利用外资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期。2004~2006年3年间, 全省服务业利用外资额已超过2002年以前历年服务业累计利用外资的总量。2007年以来, 江苏服务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到当年9月, 全省投资总额3, 000万美元以上的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累计达213个。然而根据调查, 江苏服务业利用外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太高, 与江苏制造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总量相比仍相对较小, 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尚不到1/3, 低于全国42%的平均水平, 与江苏开放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如南京、苏州等城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档次,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监测数据表明, “十五”期间, 江苏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 增加值年均增长12.7%。2005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九五”末期上升了5.1个百分点, 江苏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逐步改变为以第二产业、服务业为主共同带动的新格局。

同时, 江苏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在旅游、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 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不断涌现, 蓬勃发展。服务业还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2000年以来, 江苏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上升近1个百分点, 年均增加就业超过50万人。据了解,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70%左右, 生产性服务业已占到服务业的70%左右。而江苏的服务业目前只占GDP的35%, 生产性服务业只占服务业的30%左右, 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一段差距。而在国内, 江苏与广东、上海等省市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服务业,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服务业面临传统体制环境的约束, 部分行业“制度性垄断”效应显著, 导致创新不足, 效率与服务质量水平低。例如, 在电信、铁路、民航、教育、卫生公共事业等行业, 市场准入门槛高, 存在着部门或行业垄断, 非国有企业难以介入, 投资比例较低, 从而使这些服务领域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在金融、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众多领域也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 而且过于强调其作为国家调节经济和社会活动工具的职能。对科学研究、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后勤服务、市政服务等部门, 则过于注重其社会公益和单位福利的一面, 长期以来处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盈利性机构与非盈利性机构不分的状态。

(二) 江苏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尽管江苏服务业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但总体而言, 相当多的服务行业并没有对外资实行积极有效的开放。一方面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使得服务业难以像制造业那样吸引到更多的外资。同时, 制造业中加工贸易的规模过大, 服务业发展的“挤出”效应明显, 也抑制了服务业对外资的需求;另一方面服务业中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传统的商业服务业, 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 如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利用外资则严重不足, 尤其是高科技服务业, 引进外资就更为欠缺。由于不能很好地引进外资及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难以像制造业一样迅速发展和提升。

(三) 服务业面临自身发展环境不足的约束。目前, 江苏服务业中实现收入最多、占比较大的项目主要是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 传统服务业, 如交通通信业、商贸餐饮业仍然占服务业增量的一半以上。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 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

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由于未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江苏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存在巨大矛盾, 一方面一些人才供大于求, 而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咨询、信息、国际旅游、会计、广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在国际服务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 江苏服务业高素质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却存在严重约束。

(四) 服务业发展的内部结构不平衡、不合理。一是服务业的内部行业结构不平衡、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传统服务业偏多, 现代服务业偏少;生产型服务业分工不细, 生活型服务业不健全, 服务业为生产服务、为生活服务的功能均远不到位, 影响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和生活的进一步改善提高;二是服务业的地区分布结构不平衡、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苏南服务业发展稍快, 苏中苏北服务业发展滞后。例如, 2004年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苏北地区为3, 320元, 仅为苏南的20.9%和苏中的60.9%, 差距相当明显。服务业发展明显呈现出从南到北阶梯分布的特点, 且南北阶差也越来越大, 反映出各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地区发展差距拉大, 不利于提升江苏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三、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 江苏作为沿海发达省份, 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要赢得发展主动, 主要取决于如何将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是加强江苏竞争力重要的一环。

第一, 根据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寻求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突破。鉴于第三产业门类广、层次多、内容庞杂, 既有基础设施, 又有流通部门和各种服务行业, 既有传统产业, 又有现代产业, 因此区域服务业发展应该注意选取有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服务行业, 以尽快形成本地特色。

立足省情, 真正找到江苏服务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不可盲目与上海、浙江等地类比。根据江苏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 江苏服务业的行业发展政策重点应当是: (1) 以工业化为龙头, 加快带动服务业提速, 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补联动, 大力发展物流、仓储、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信息、咨询、培训、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广告等产业, 尤其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对江苏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两个率先的实现意义重大; (2) 稳步发展和加速改造分配性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比如, 依托发达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 (苏州、南京、徐州三个都市圈) ,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3) 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城市公用和教育事业等在内的基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4) 继续鼓励发展服务业中旅游业、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以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 提升现代服务业,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 实行分类指导, 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对于质量和水平发展高的行业, 发展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对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加以改造和提升;对知识密集、在市场发挥中介作用的会计、律师、咨询等新兴服务业, 加以规范, 实现有序发展;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 逐步放宽市场准入, 并实行有效监管;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发展潜力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领域, 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发展机制;对已经形成一定发展水平的服务业, 必须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 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 注意保持区域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 经济发展不平衡, 服务业发展要结合资源禀赋优势, 各有侧重。苏南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最高, 要充分考虑发展金融、保险、教育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各种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的配套发展, 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的大格局, 努力拓展国际服务贸易, 使服务贸易与国际接轨, 使服务业中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同时, 要充分利用该地区城市的聚集与辐射效应, 实现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地区的辐射, 有效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苏中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 因此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保持最终消费型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之外, 还要大力促进中间型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餐饮业等行业, 在促进服务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也应该适当向农村倾斜。

苏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因此服务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性服务行业, 有效地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此外, 可以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比如, 苏北旅游资源丰富, 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可以通过不断的拓展新景点、新路线, 积极倡导旅游新概念, 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

依靠这种发展思路, 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突破, 以点成线, 以线成面, 最终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四, 在稳步推进、努力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大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 小城镇建设是服务业发展的龙身。现代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当前, 城市服务业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 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对于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把推进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制造业的优势, 发展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业, 依靠创新拓展服务业发展的领域和业态, 开辟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城市确定不同的环境容量, 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 如鼓励发展、一般限制或严格控制等, 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办法。在城市化过程中, 应充分认识到江苏城市宏观布局是非均衡的。应当正视这种差异, 防止错位追求, 企图把所有城市都建成“苏州”或“无锡”。并力求在宏观战略上换位思考, 把南北差异当成特色, 使不同城市的发展根据其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特点, 形成各具特色、不同风格、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布局, 使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协调, 进一步推动具有江苏特色的城市化健康发展。

第五,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使服务业的发展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加快制定行业性法规, 如商法、金融服务法规、电信服务法规、交通运输法规、知识产权法规等, 注重参照国际条约和国外立法经验, 加强对GATT、GATS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 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法律法规;二是理顺各种法律法规与服务行业内部之间的关系, 使得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健全, 相互协调, 共同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疏而不漏的有机整体;三是尽快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 制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并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认真制定和实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协调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四是尽快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给予服务业与制造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在项目建设、企业运营、信息等关键领域, 政策甚至更应向现代服务业领域倾斜, 并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统计制度和监测、预测以及信息发布制度。

摘要:目前, 江苏服务业的自身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与江苏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要求还很不相称。加快推进江苏服务业发展, 已经成为构筑江苏经济竞争优势、致力实现率先发展的紧迫而重要的战略性目标。

关键词:江苏,现代服务业,对策

参考文献

[1]洪银兴, 黄繁华.发展服务业的机遇和对策[R].江苏服务业发展高层论坛, 2004.

[2]李尚峰.关于提升江苏服务业竞争力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08.14.

[3]顾焕章, 罗时龙.江苏服务业发展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06.2.

湖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篇8

一、湖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09年全年湖州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4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8年增长14.8%, 增幅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增速居全省各市第1位。九大服务业重点行业在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带动下快速增长。其中, 房地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54.04亿元和52.18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3.1%和22.1%, 拉动整个服务业增长6个百分点, 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另外, 文化创意产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增长也较快, 增幅分别为19.7%和14.9%;现代商贸业、科技服务业、休闲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增长较为平稳, 增幅分别为13.7%、13.7%、12.0%和10.0%;现代物流业增长相对较慢, 增幅为4.0%。具体详见表1。

表1数据显示, 湖州市服务业在2009年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 九大服务业重点行业增长也较为平稳, 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特别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也具有相对较快地增长速度, 现代商贸业、科技服务业、休闲旅游业、信息服务业虽然增幅不高, 但增长较为平稳, 而现代物流业增长则相对较慢, 需待提高。

二、湖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尽管湖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但具体来看, 湖州现代服务业尚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

1、服务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不明显

对于湖州服务行业来说, 无论是交通条件、政策环境、产业配套等方面与周边城市相比吸引力都不够。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服务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将成为服务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湖州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 服务业发展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在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金融危机对服务业的影响仍将持续

金融危机对服务业的直接影响虽然不很严重, 但依然明显, 且间接影响将持续显现。2009年上半年, 湖州市服务业税收收入28.79亿元, 同比仅增长0.7%, 增幅同比回落29.4个百分点。其中,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31.3%;信息服务业下降16.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下降36.4%;休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下降13.2%;房地产业下降3.1%。此外, 金融危机对服务业招商引资、外贸出口、居民就业和收入等都带来不利影响, 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影响居民消费, 影响服务业的发展后劲。

3、与周边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2009年长三角16市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优化,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5%, 16城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73万亿元, 比上年增加4018亿元, 且16城市服务业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三次产业结构也从上年的3.3∶53.5∶43.2调整为3.4∶50.8∶45.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但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各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上海、南京服务业比重均超过50%, 列前2位, 杭州 (48.5%) 、舟山 (43.8%) 、宁波 (42.3%) 、台州 (42.2%) 、无锡 (41.3%) 等5个城市均超过40%, 分列3—7位。而湖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还不到40%。

4、服务业人才缺乏, 员工素质整体偏低

服务业,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如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中介和社区服务等) 的发展, 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而湖州的人才资源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部门, 现代服务行业专门人才稀缺。在许多传统的服务行业中则存在服务人员服务态度不佳, 与顾客经常发生争执等现象。

5、高端服务业投入明显不足

2009年以来, 湖州市服务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上半年全市服务业投资118.05亿元, 增长22.8%, 增幅超过工业投资15.9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39.8%, 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但在2009年上半年的服务业投资中, 房地产、基础设施和住宿餐饮等投入较多, 占比很高, 总的投资力度达到全部投资的44.6%以上, 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投入却很少, 占比也很低, 仅占全部投资的16%左右。这既不利于湖州市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也不利于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湖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1、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要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快速有序的发展, 就必须改革既有的服务体制和培育健康规范的服务环境。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下重要措施:一是优化和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构成的软环境。二是依据不同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实施税收优惠、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开放步伐和规范行业管理等措施。三是转变政府职能, 发挥行业协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积极作用。四是完善现代服务业开放体制和政策,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五是改善现代服务业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条件。

2、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1)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湖州要想大力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就必须加快“三网”融合的步伐,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 推广政府网上办公、网上便民服务, 为群众、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此外, 还必须积极发展互联网及计算机服务业, 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推动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网络教育、网络文化、数字动漫、数字游戏互联网增值服务, 重点拓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视业务, 开发数字多媒体产业发展潜力。

(2) 着力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链条延伸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 必须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来抓。应适当规划建设低密度高档住宅区, 形成多样化、多档次的现代住宅结构, 全面提升房地产业的整体形象和水平。积极推进成品住宅建设, 引导房地产企业建设节能型、集约利用资源型、环境协调型生态住宅。

(3) 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 增强休闲旅游功能, 提升湖州地区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极力打造湖州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亮点, 增加新看点, 推出新卖点。加强宣传促销, 充分利用各地举办的多种形式的节会活动, 搞好宣传推介, 展示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新型旅游文化创意业集团, 增强湖州市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4) 整合现代物流有效资源, 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代理等多种方式对传统物流企业进行系统改造, 并从货运、资金、设施、网络的规模化入手, 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企业各自独特的资源融为一体, 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物流网络, 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享, 充分发挥规模化经营效应。还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转变经营理念, 突出和强化主业意识, 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业务进行分离, 并对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 使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 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费用, 赢得竞争优势。

3、大量引进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品牌和企业, 缩小与周边城市的差距

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服务企业和品牌。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高层次人才, 努力提升服务品质。更加重视发展服务贸易, 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重点, 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服务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同时在现代物流、旅游、交通运输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 对试点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大量引进服务品牌而引起的资金不足等问题还可以规范服务企业的发展, 缩小与周边城市的差距。

4、加强员工培训和人才引进, 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开设培训课程, 对现有的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培训。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可以与高等院校建立联系, 明确培养目标, 加快培养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 重点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 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5、加大高端服务业投入力度, 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在招商引资中要根据湖州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实行“招商选资”, 在优先引进服务业项目的基础上, 有选择地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 提高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 并对高端服务业加大资金投入比例, 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并逐步提升湖州市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摘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湖州市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将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尽管湖州服务业增长速度较快, 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其发展程度还不够。本文对湖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湖州,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拎荣春、袁文洪:湖州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Z].2009年湖州蓝皮书, 2009.

[2]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 (3) .

[3]来有为:当前我国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改革, 2004 (5) .

[4]湖州经委社会处:2009年周边城市主要经济指标[EB/OL].http://www.hustats.gov.cn/tjnews.asp?id=4982, 2010-02-08/2010-03-15.

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9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007年12月, 商务部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情况。

(一)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目前, 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 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06年, 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继续扩大, 比2005年增长10.6%。呈现如下特点:

1.从贸易对象看, 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贸易, 正逐渐转向知识、智力或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以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其它商业服务"增长最快, 占比从2005年的47.8%上升至2006年的49.7%。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保持稳定增长, 但所占比重下降。

2.从地区范围看, 亚洲服务贸易增长最快。2006年, 亚洲服务贸易增长超过北美洲和欧洲, 出口和进口增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并已连续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3.商业存在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2006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比重超过70%, 在一些发达国家, 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了跨境服务贸易。

(二)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1.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 规模不断扩大。

全年跨境服务贸易 (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 不含政府服务) 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 再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22.1%, 逆差规模继续缩减。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进口世界排名继续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 分别为第八位和第七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 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6%, 比2005年下降0.3个百分点。

(2) 新兴服务行业增长迅速。

2006年, 中国服务贸易在传统领域出口保持增长态势的同时, 部分新兴领域的进口增长显著, 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行业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信和咨询服务出口快速增长, 分别比2005年增长60.8%、52.2%和47.2%;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金融和咨询服务进口增长显著, 分别比2005年增长4.6倍和35.7%, 在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上升0.7和1个百分点。

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目标

商务部《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指导思想, 并提出了3条总体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 遵循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兼顾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坚持市场化取向,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具体目标包括:

一是服务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到2010年,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十五"期末的1571亿美元达到4000亿美元, 年均增速超过20%;“十五"期末,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9%, 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 “十一五"期间要力争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

二是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 运输、旅游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继续扩大, 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力争下降到60%以下, 提高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

三是服务贸易领域更加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利用外资, 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和商业领域的经营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业务量明显增加。

四是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能力大幅提升。服务贸易“走出去"产生明显成效, 境外采购、分销、研发、远洋运输、物流、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 形成1~2个境外中资服务企业集群或服务贸易合作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规模和水平继续提高。

二、发展苏州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 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前国内国际环境都有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 苏州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 促进苏州经济的成功转型。

(一) 什么是现代服务业

相对于传统服务业以人为服务对象的特点, 现代服务业以企业为服务对象, 服务内容是解决生产相关方面的问题。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密切,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使现代服务业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基于技术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并延伸至软件服务、系统设计、售后服务等多种价值形态, 从而出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化趋势。

(二) 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007年苏州全市服务业投资超千亿元, 达1144.05亿元, 同比增长21.5%, 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9.2个百分点, 以物流、仓储、会展服务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最快, 2007年, 苏州仓储业、商务服务业投资以3.5倍、2.1倍的速度增长。

首先, 苏州将物流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优先选择, 按照保税、港口、配送的物流建设布局, 逐步完善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张家港保税物流区和苏高新保税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单位的功能配置。园区物流业充分发挥该中心的优势, 逐步推出跨关区深加工结转、海运集拼中转、保税零部件交易市场、内陆集疏输运体系、数字物流中心以及卫星式物流中心等新业务和发展模式。这些业务, 将江苏省物流业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园区将用3年完成现代物流园3平方公里开发, 建成省内第一、全国一流的保税物流基地和空运自由港区。

其次, 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 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目前, 苏州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0家、保险机构32家、综合类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42家, 已有11家外资银行、11家外资保险机构在苏设立分支机构及代表处。2007年, 苏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069.49亿元, 比2006年增加200亿元, 同比增长25.03%。

第三, 新兴服务业增势明显, 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以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已成为苏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2006年, 实现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超百亿元, 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150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10%和17%。

第四, 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 服务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目前, 全市各类服务外包企业约有500家, 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 主要涉及软件、动漫、第三方物流、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2007年前三季度软件出口收入7400万美元, 接近2006年全年的3倍;全市通过CMM/CMMI国际认证的企业有10家;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企业, 有1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服务外包重点企业, 其中新宇软件公司进入全球IT服务100强。

第五,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窗口功能、整合功能和集散功能。园区利用自己开放窗口地位和亲商理念的优势, 投入巨资建设国际博览中心, 展馆规模居全国前列, 设施一流。苏州国际博览中心2007年至少承接了25个专业展览会。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 已使苏州成为中国会展业的一颗耀眼新星。

第六,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 引进优势中外高教资源, 推动苏州的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的飞跃。苏州建设了园区的独墅湖高等教育区, 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目前签订协议进入独墅湖高教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有13家, 其中6所在中国高校排名榜中位居前10位。高教区还与香港及国外的一些著名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美国代顿大学、美国摩托罗拉大学、爱尔兰列姆里克大学、法国地中海大学等建立了联系, 进行合作办学。

最后, 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 辐射效应日趋明显。2007年全市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吸引入驻企业近万家, 全年实现业务收入3500亿元, 入库税收72亿元。

(三) 发展前景

苏州要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 要从5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 瞄准创意设计、工商设计、软件研发和法律、会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 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 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

二要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 立足苏州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原有发展基础, 围绕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优先发展、全力推进现代物流、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三要着力抓好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把服务外包作为当前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推进服务外包市场开拓, 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 加快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的独特政策优势, 发挥昆山市、太仓市、花桥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基地城市、省级示范区的效应, 加快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水平的软件产品开发基地、出口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 争取苏州进入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行列。

四要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度, 继续培育发展昆山花桥国际商务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等一批重点集聚区, 在充分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的同时, 加强探索、总结、完善和提高, 不断形成更多发展有特色、带动能力强的集聚区。着力提高集聚区的规划水平, 按照成片规划、整体开发, 按项目、分区域逐步实施的要求, 形成整体效应,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五要培育、打响服务业新品牌, 政府要把服务业品牌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品牌产品, 加大扶持力度, 在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 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 把苏州建设成为“服务业品牌强市"。

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 是苏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从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 政府、企业、行业应坚持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摆上更突出位置, 加快推动了苏州现代服务业向新的更高目标跨越。

摘要:近年来, 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全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但也存在市场过于集中、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需要妥善应对。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 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提出了我国五年内服务贸易发展的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远景, 提出从五个方面入手, 促进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 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环境都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契机, 促进苏州经济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服务贸易,苏州,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商务部关于印发《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商服贸发[2007]446号) .

[3]付欣友.全球化时代苏州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6) .

[4]杨小佛.什么是“现代服务业”?[J].沪港经济, 2007 (1) .

[5]焦朝霞.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 2007 (9) .

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10

以上认识是《辽宁县域经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十个月的充分调研 (2008年9月—2009年6月) 并运用政府统计部门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对沈阳市县域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后获得的。同时, 我们对各区县发展县域现代服务业的经验进行了分析、归纳, 认为下列经验值得借鉴。

一、合理规划, 发展现代服务业总体思路清晰, 发展重点突出

沈阳市各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县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加强舆论导向, 营造发展氛围;加强政策引导, 搞好协调服务, 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 突出了发展重点。以新民市、于洪区和东陵区为例,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新民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新民市发展大商贸、大物流、大文化, 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业, 发展交通事业, 完善提升城市功能, 打造东北亚物流区。

其一, 重点发展胡台包装印刷产业物流中心、林浆纸一体化物流中心、农机销售商贸中心、大民屯现代农业示范区配送中心、梁山两瓜专业配送中心及胡台新城汽配城。

其二,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完善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 强化高中教育, 重点打造新民市高级中学这个名牌, 提升教育拉动力;建设完善2所万人职业技术学校, 26个结构合理、教学设备齐全的成人教育中心校。形成遍布城乡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网络。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12万人次, 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 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其三, 文化建设要以提升城市文体服务功能为宗旨, 以文体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为重点, 重点建设“新民市大剧院”、“新民市体育中心”、“新民市文化大厦”三大文体建设项目, 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美术、设计、戏剧与游乐, 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 积极发展民俗文化及各种协会, 创建沈阳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市, 网络光纤接入局点覆盖率达到100%, 农村广播电视用户全面普及, 不断满足全市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其四, 加速推进城乡公共交通运输网建设。重点建设新胡轻轨、兴胡快速干道等一批项目, 形成以新民城区为中心, 以铁路 (轻轨) 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 县、乡、村公路为支线交织成网的交通运输网络格局。到2012年, 国省干线达到一级标准。县、乡级路分别达到二、三级标准。

2、于洪区明确了服务业发展原则

其一, 坚持加快发展的原则。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快于一、二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要快于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二,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在迅速扩大服务业总量、巩固提高结构产业、提升经营业态的同时, 以新兴产业和市场化体系建设和发展为主线,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 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其三,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要在大力发展高起点, 高效益服务业的同时, 积极发展投资少, 见效快, 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 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 创造必要条件。

其四,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服务体制、科技教育体制, 加速建设市场体系, 城乡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推进第三产业部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方式转变、鼓励和支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发展第三产业。

其五, 坚持产业化原则。加快教育培训、科研、设计、文化、医疗、城市公用事业、社会福利, 农业服务等行业的产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适应国际竞争的第三产业主体。

明确了发展重点,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 打造两大市场群, 即以沈阳东北机动车配件市场为龙头的北陵地区市场群和以沈阳东北皮革交易中心为龙头的杨士地区市场群。

其二, 打造三大市场板块, 即以张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西南部综合市场板块、以西窑钢材市场为龙头的北部建材市场板块和以沈阳农业生产资料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的中部农资市场板块。

其三, 建设三个物流产业带, 即西部物流产业带、西南部物流产业带和北部物流产业带。

其四, 构建两大现代化商业区, 即于洪南里现代化商业区和于洪新城现代化商业区。

其五, 开发四个区域性商贸中心, 到2010年, 将至少建成4个区域性商贸中心——北塔商贸中心、大兴商贸中心、沙岭商贸中心和大潘商贸中心。

其六,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的生鲜超市、24小时便利店, 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向餐饮、美容美发、医药、维修、家政等领域发展, 并使之逐步成为社区商业的主导业态。到2010年底, 社区商业普及率达到70%以上, 到2020年, 社区商业普及率达90%以上。

3、根据沈阳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总体定位

东陵区被确定为服务业发展提升区, 承接城区服务业外延发展, 重点发展物流业、专业市场、生态休闲旅游业、科技信息等产业, 与城区错位互补发展。

东陵区将按照全市服务业工作的总体部署, 以规划为统领, 以三大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 以重大项目为支撑, 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

其一, 突出重点, 着力打造南塔商贸集聚区。东陵区充分发挥南塔地区大型专业市场汇集的优势, 以中国鞋城为依托, 以鞋业销售行业为中心, 不断向周边行业延伸, 形成产业链, 将南塔商贸中心打造成北方地区最大的鞋类、皮革类商品集散地。

其二, 东陵区将进一步改造和提升前进、马官桥、东陵和英达地区的生产资料市场集群,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各类大型生产资料专业市场, 加快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变, 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

其三, 强化招商,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加强招商引资, 加快桃仙航空产业物流园区、东陵奥园动漫产业基地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结合沈阳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以推进沈阳空港物流园区为重点, 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进驻, 形成以航空运输为主导的物流园区, 同时积极引进与航空相关的研发、服务企业, 推进集聚区发展。

二、做大做强农村专业市场, 发挥集聚效应带动经济增长

以辽中县、新民市、法库县和康平县为代表, 各县区专业市场建设对县域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拉动作用明显, 以大商贸、大流通和现代化为特征的农村专业市场体系逐渐形成。

2008年, 辽中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 同比增长22.2%;市场成交额实现370.8亿元, 比上年增长28%。成立服务业发展办公室, 加快商品布局与经营模式调整。商业大厦、三元、服装城及连锁超市、专卖店、区域性配送中心构建了辽中县多层次、高档次、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随着物流产业的迅速崛起, 农村专业市场不断壮大, “万村千乡”工程深入开展, 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正在形成。榆次坨市场、养士堡蔬菜交易市场、朱家房肉牛交易市场的规模和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农村连锁、加盟商店发展到上百家, 经纪人、商业协会等经营形式得到广泛认可和有效推广。

新民市已建成的集聚区中, 公主屯鲜蛋物流交易中心、前当堡淡水鱼批发市场、大民屯蔬菜批发市场等农村专业市场, 不仅利用了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而且进一步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公主屯鲜蛋交易市场是依托新民市鲜蛋产业经济区建立起来的, 它以公主屯、新农、东蛇山子3个乡镇为中心, 辐射带动大柳、高台子、陶屯等7个乡镇, 该市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鲜蛋交易市场规模及交易量仅次于广州东旺、河北馆陶两大批发市场, 北京、广州、福建等20多家鲜蛋经销公司、站、点在该市场设经销处, 市场辐射铁岭、开源、辽中、彰武等周边地区, 鲜蛋通过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方式销往全国各地, 成为鲜蛋销售集散地。2008年, 实现交易量达16.5万吨, 年交易额近101亿元。由于该市场的交易量不断扩大, 仅公主屯镇蛋鸡饲养量就达400万只, 饲养户近2000户, 日产鲜蛋130吨, 年收入达1.45亿元, 占农民总收入的65.9%;人均蛋品收入2807元, 占人均收入的54.7%;从业人员5000多人, 有300余辆农用车, 从事蛋鸡产业的饲养、运输、销售, 形成了从纸箱加工、蛋托加工、包装、销售、鸡粪处理一条龙服务, 拉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2008年, 法库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 比上年增长25.4%。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 商品流通环境不断改善, 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新建和改造农家店469个, 覆盖法库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 初步形成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框架。完成大东北陶瓷城、沈北建材农资物流中心、四家子蔬菜批发市场和丁家房葡萄辣椒批发市场续建工程。实施了辽北牲畜交易中心扩建和老农贸市场改建工程。物流产业不断壮大, 物流总部大厦组团开发项目进展顺利, 鱼梁商城、仓储物流等项目积极推进。中远物流、营口港物流在法库设立了办事处。

康平县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 完成了80家农家店改造, 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08年康平县引进3家大型粮食收购企业, 进一步活跃了粮食流通领域, 深入开展文化、食品、药品等市场专项整治, 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围绕大流通体系建设, 初步规划了4平方公里的陆港经济区, 编制了北方塑编、重点中心镇农产品等专业市场规划。

三、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 布局突出辐射效应与创意特色

以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法库县、东陵区和新民市为代表, 各县区根据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旅游经济。同时, 各区县运用现代旅游业管理理念和规划手段进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已经取得积极效果。

2008年, 苏家屯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中国马业协会速度赛马大奖赛、冰雪旅游节、沈阳国际旅游节原生态采摘和花车巡游展等多项高规格的重大活动。佟沟、白清、大沟、姚千4个乡镇被评为省级旅游特色镇, 马耳山、杨城寨等5个村被评为省级旅游专业村, 苏家屯区被市政府批准为沈阳市唯一的农业旅游示范区, 农事体验旅游已成为省内知名的特色品牌。总投资2900万美元的陨石山森林公园项目正式运营, 并与白清滑雪场同时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06亿元。

沈北新区按照“开放、生态、人文、现代”的理念, 与上海同济大学、中科景园设计院等设计单位联系, 启动了沈北新区旅游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投资5000万元的怪坡滑雪场项目已经签约, 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怪坡槐花节暨招商引资说明会, 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 历时7天, 参加活动游客约2300人, 大大提高了沈北新区的知名度, 带动了旅游业的大发展;沈北新区旅游直接收入2800万元, 同比增长14%, 其中怪坡风景区实现收入650万元, 同比增长18%;乡村旅游直接收入2150万元, 同比增长16%。沈北新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6万人次, 同比增长11%。

法库县旅游产业不断推进。财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 开通了沈阳—财湖—五龙山旅游专线, 规划了中国运动马驯养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2008年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 比上年增长11.1%。

东陵区的东南生态旅游区轮廓显现。围绕李相新城开发, 改进了东南生态旅游区规划, 陨石山风景区通过专家初审, 中华寺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2008年景点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

新民市以打造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 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观光业, 初步建成“一城三区”, 集“食、住、行、游、购、娱”配套完善的旅游休闲生态城。三区:一是东南部辽蒲生态农业及休闲度假区——挖掘和利用旅游资源, 对前当堡镇的仙子湖、小西湖、团结水库、马家套村、赵家套等六个村、兴隆堡镇的地热、胡台新城的栖鹤湖与“国家湿地公园”、大民屯镇的现代农业科技园等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包装, 重点建设和完善沈阳仙子湖、沈阳兴隆温泉度假城、马家套温泉度假村、胡台新城栖鹤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旅游项目, 全力打造东南部生态农业及旅游区。二是东北部辽河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游览区——依托辽滨塔旅游景区, 将区域内的辽代古塔、古寺、古城、古渡码头、辽滨塔满族村、公主屯后山遗址 (新乐文化) 、高台山文化遗址等旅游资源整合包装。重点开发建设辽州古城历史文化园、辽滨塔满族民俗风情街、辽滨塔法王寺院、辽滨塔文化园、辽代皇帝“捺钵”大营影视拍摄基地、辽河古道植物园、辽河水上游乐园、秀水河自然农园、中心服务区及辽滨塔外围旅游景点项目。全力打造东北部辽河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游览区。三是西部柳绕生态农业及休闲度假区——依托沈阳三农博览园旅游景区, 将雁沙湖、森林公园、梁山万亩西瓜、周坨子万亩葡萄、柳河沟无公害瓜果等自然资源、生态农业资源整合包装,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四、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不断取得新突破, 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008年, 于洪区多次组织境内外招商, 分别赴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招商, 洽谈和推进了华润集团丁香湖地区开发、碧桂园荷兰村启动及于洪新城开发、佳宝佳丁香湖地块开发、多摩物流、斗山机床、盛邦沙岭辅城建设、阳光一百商业广场及于洪新城污水处理场、沿海集团城市综合体、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城、北方科工贸集团精品蔬菜生产加工等一批重点外资项目。2008年, 于洪区直接利用外资303亿美元, 同比增长22%;首次突破3亿美元;实现外贸出口2.2亿美元, 同比增长9%, 首次突破2亿美元。于洪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家, 投资总额0.5亿美元, 注册资本0.3亿美元, 合同外资额0.2亿美元, 增加注册资本1.2亿美元, 增加合同外资额1.1亿美元, 外资在谈在建项目达到50多个。

2008年, 东陵区项目引进取得突破。全年共有资产3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90项。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 投资2亿元的安吉物流、投资1.6亿元的沈东枢纽物流等大型物流项目相继落地, 投资50亿元的陆港钢铁物流正在办理征地手续。

五、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全程代理人, 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建立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 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及各类经济实体。2008年沈阳市投入资金306万用于农村经纪人体系建设, 目前沈阳市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84个, 各类农业行业协会535个, 农民经纪人4万个, 帮助农民实现销售收入8亿。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建议2009年继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为农民增收助力。

大力推广辽中经验, 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促进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精神,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 完善我县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共辽中县委、辽中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农民科技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辽中县农民科技工作站细则 (试行) 》, 并把符合条件的11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认定为农民科技工作站。农民科技工作站上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专家教授紧密对接, 横与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工作者紧密连接, 下与专业小区、专业大户、个体农户紧密衔接, 着力解决制约我县农来生产与发展的科技传播难问题, 逐步建立一支适应需求、服务灵活、手段先进、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科技经纪人队伍, 形成政府引导、科技部门指导、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来科技服务体制和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成为有效链接政府、专家、科技工作者、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及农民的基点, 点连线、线成面, 形成新型科技服务网络。最终实现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增强、农来增效、农民增收。

摘要:近年来, 沈阳市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途径, 以发展服务业和建设服务业体系为载体, 认真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劳务经济发展成绩明显, 劳动力转移规模稳步扩大, 劳务收入明显增多, 服务业的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农民增收难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 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对沈阳市来说更具有战略意义。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对沈阳市各县区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 希望能够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合理依据。

关键词:农民增收,服务业,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吕瑶:论沈阳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思路[J].企业经济, 2006 (11) .

[2]李庆杨、吕瑶:论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7) .

贵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 篇11

关键词:贵阳;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85-02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一个经济体产业结构的三类产业的演变要依次经历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过程。这一经济规律在服务业结构演变中同样有效,即一个经济体的服务业要经历以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三个阶段,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以及科研、信息、教育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地区经济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标志。我国一些学者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然而,现有的研究都是集中针对整个国家或者东部发达地区的省、市而展开的,对西部省、市尤其是专门针对贵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一、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和数据处理

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以及科研、信息、教育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评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需要从其产出的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同时,在三类产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会吸纳越来越多的就业,所以,还需要对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情况予以说明,这样才能充分评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首先就在规模而言,采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来反映现代服务业的产出规模。衡量服务业总量水平的首选指标是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出服务业的产出规模的总体状况。采用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来反映现代服务业的和就业规模。由于这两个指标都是总量指标,在反映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时存在一定的信息重复。一般来讲,从业人员越多,相应的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也就越大。因此,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以消除评价信息之间的这种重复。在结构方面,同样考虑了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果,采用的指标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反映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比例),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涉及数据处理时,第三产业增加值仅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因此我们在计算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时,采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减去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增加值,而得到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对于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采用统计年鉴中按国民经济分组的在岗职工人数计算而得。该指标由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1个行业的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加总而得。虽然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要大于各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总和,但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以及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小,因此,使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贵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卷》和《贵阳统计年鉴2009卷》中相关指标计算,2008年,贵阳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42.1亿元,人均增加值0.87万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贵阳市当年GDP的比重为42.2%,占贵阳市当年第三产值的比重为89.3%;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共24.5万人,占贵阳市当年从业人员总数的38.0%。就全国情况而言,2008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增加值74171.7亿元,人均增加值0.56万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我国当年GDP的比重为24.7%,占我国当年第三产值的比重为61.6%;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共5093.9万人,占我国当年从业人员总数的6.6%。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现代服务业人均增加值、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值比重、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4个相对指标,贵阳市的情况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样的比较过于笼统,不能具体量化地表明贵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水平,因此本文将在下面的部分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具体研究。

三、贵阳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实际工作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问题,往往收集的变量较多,但这样就会经常出现所收集的变量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的情况。如上文所述,采用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来反映现代服务业的和就业规模,由于这两个指标都是总量指标,在反映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时存在一定的信息重复。这些变量间存在着较多的信息重复,直接用它们分析现实问题,不但模型复杂,还会因为变量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而引起极大的误差。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正是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多元统计方法,它们能够提取信息,使变量简化降维,从而使问题更加简单直观。因此本文将使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在上文中我们大体比较了贵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样的比较过于笼统,因此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使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就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值比重这5个变量指标比较贵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以此作为基础对贵阳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出一个评价。通过查阅相关统计年鉴,得到上述城市相关原始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据此展开分析。

表1给出了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可见只有前面2个特征根大于1,因此SPSS只提取了前2个主成分。这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97.7%,因此选择前2个主成分已经能够充分评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表2:Communalities

表2度量了各变量的共同度,可见每个变量的共同度都在95%以上,因此我们提取2个主成分公因子的解释能力是较强的。

为了考察各市的发展状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采用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SPSS输出的函数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

表3: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由系数矩阵将2个公因子表示为5个变量的线性形式,因子得分函数为:

F1=0.298X1+0.298X2+0.289X3-0.114X4+0.158X5

F2=-0.083X1-0.080X2+0.036X3+0.631X4+0.491X5

由此计算出2个公因子的得分,2个公因子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各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的总体水平,但单独使用某一公因子并不能对各地现代服务业的地位作出综合评价,因此按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各地的综合测评得分,可得各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公式如下:

Zi=0.689F1i+0.311F2i,(i=1,2,3,4,5)

其中,Z是各地的综合得分,F是各地的因子得分,F的系数是根据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计算而得的各因子信息贡献率,

第一个公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为:67.379/(67.379 + 30.472)=0.689

第二个公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为:30.472/(67.379 + 30.472)=0.311。

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4:各市因子得分

综合得分值有正负之分,负数并不代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副作用,而是相对这7个城市的平均水平而言,得分为正数的城市代表其现代服务业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负数则表示其发展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综合指数越高,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越高。从上表来看,大部分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但贵阳作为西部经济水平较落后地区,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排名在西部城市总却较为靠前。

四、发展排名结果分析

从表4所表明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排名,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排名前3位的城市,都是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基本上已经或者快要进人后工业时期,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且现代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所占比重也较大,所以其排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第二,西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无论在总量规模,还是在相对比重方面都比较低,而且这些地区都是经济落后地区,现代服务业在这些地试的地位也不显著,因此,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也都较低。

第三,贵阳作为西部经济水平较落后地区,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排名在西部城市总却较为靠前,贵阳的经济水平虽然较低,但由于其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传统的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也较差,因此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就显得较为突出,使其排名靠前。此外,人口因素也对排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贵阳市人口相对较少,从而人均指标比较突出,也使其排名靠前。而成都等西部城市排名在贵阳之后,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主要是其工业实力较贵阳雄厚,传统的服务业发展较好,这就使得与其经济水平相比,现代服务业发展显得滞后,导致其排名靠后。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系

参考文献:

[1]黄繁华.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

[2]李善同,华而诚.21世纪的中国服务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区域价值 篇12

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目前尚无定论,一般为分生活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两类,生活型服务业以提供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衣食住行需要为主,以提升服务质量及完善服务覆盖范围,使生活居住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为主要目标,也可以间接满足人群的精神需求。生产型服务业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技术及产品创新为重点。

作为城市新兴区域,面临产业发展滞后、就业不足、人口稀少等问题,单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多制约条件,通过发展模式设计,我们构建了区域发展的三阶段目标,通过构建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大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区域认知,构建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总部经济等举措做实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商贸、物流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区域持续发展。通过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研究,我们构建了在城市资源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等模型,构建了完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阶段一:现代服务业分类研究,核心解决现代服务业指标统计口径不统一,驱动因素错杂的问题。首先,就现代服务业构建了分类标准,理清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形成产业发展条件矩阵, 分析表明,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经济规模,通常情况下,城市经济规模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其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期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以美国为例,目前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接近40%。

阶段二:城市经济研究。构建了城市资源、发展水平等相关模型,通过研究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确立区域发展方向。

*城市资源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城市GDP规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状况、制造业聚集程度等;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相关指标:物流、金融等基础性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的比重;

*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相关指标:区域产值规模、技术实力、配套服务、产业链控制点、产品辐射范围等。

*发展定位:在新兴区域内制造业不发达情况下,结合区域自然禀赋,通过构建产业链的控制点,增强区域辐射力等举措,验证了构建宜居、宜商的第三代新城,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可能。

阶段三:城市新兴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设计。

*产业选择方法,遵循区域发展阶段模型,结合不同阶段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差异,综合评价产业的功能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综合判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时序。

*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设计强势介入、因势利导、高端切入等模式,借助产业价值链分析、行业盈利性分析、市场集中度分析等手段,切入盈利性高、带动性强的行业。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招商引资等手段以点带面,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配套产业选择,结合城市、区域未来发展规划,界定区域配套产业发展容量,同时通过弥补城市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如:制造业的设计研发、展示,消费性服务业的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在城市新兴区域内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产业对于区域价值分析,强调功能性指标,在完善城市功能,带动区域价值提升的维度,界定产业的重要性。如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界定为两类,即对于土地价值的保健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能够实现一定商业价值的,对区域认知有提升作用的产业,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将动漫、网游等界定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对于完善区域功能产生积极作用,激励因素作为区域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可以进行积极的尝试。

上一篇:教务系统下一篇:孕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