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2024-11-10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共8篇)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篇1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新增浦东新区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青浦区西虹桥商贸商务集聚区、金山区枫泾国际商务区、松江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和崇明县陈家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5个新的集聚区;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基本建成25个集聚区,完成投资1200亿元人民币,新增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并累计引进各类总部机构达到500家,吸纳就业达到100万人,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月9日,本市召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发布《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据测算,到2010年底,全市集聚区完成投资总额约2194亿元,引进全球及中国500强企业408家;2010年实现税收476亿元人民币,年度税收亿元以上的楼宇约有150栋。目前,在“十一五”确定的20个集聚区中,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16个集聚区已基本建成,占到集聚区总项目的80%。

新增的浦东新区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青浦区西虹桥商贸商务集聚区、金山区枫泾国际商务区、松江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和崇明县陈家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各具特色,在推动经济转型上各显神通。例如,在世博园区改建而成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内,眼下已有13家央企总部确定落户,世博轴商业街、高星级酒店群建设均破土动工,形态优化与功能转型同步启动,整个区域最终将成为浦东会展商务的新地标。

副市长艾宝俊出席会议并讲话。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篇2

相关理论与文献概述

1. 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1) 现代服务业的实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 信息和知识比较密集。[1]

(2) 现代服务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中分化形成的, 是生产性服务业。[2]

(3) 现代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 是现代服务业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三大特征。[3]

2.产业集聚理论

(1) 产业集聚的定义与理论分类。产业集聚, 是指一定数量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共同形成产业集群,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空间现象。[4]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是以韦伯的产业区位理论和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为代表, 其后,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其他理论;[5]产业集聚理论主要有:一是以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致。二是以Krugman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三是以经济社会学为理论基础。[6]

(2) 现代服务业集聚及其模式。现代服务业企业大都属于知识或信息密集型企业, 在某个点的大量集中能够带来集聚优势, 如共享基础设施、知识溢出效应、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等。[4]现代服务业的集聚, 不仅可减少单个企业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经营风险, 还能通过企业间的协作以降低企业成本。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王先庆等提出了原生型、嵌入型、外生型3种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模式。[7]

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分析

1. 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及空间分布

目前, 杭州市共有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60多个, 在空间分布上, 各集聚区分布倾向于在靠近其核心竞争力资源的附近。例如,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选择靠近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如中国美院, 因为该环境可更好地激发创作人员的灵感。而物流产业集聚区, 则更多分布在杭州市对外交通枢纽的附近。

2. 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度指标测算———区位熵 (LQ)

由于数据所限, 采用区位熵衡量杭州市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程度。区位熵又称专业化的比率, 反映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当熵值大于1时, 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有一定的集聚度, 且数值越大, 集聚程度越大。采用产值进行计算, 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3. 杭州市服务业历年区位熵

根据2003—2014年全国及杭州市历年统计年鉴中有关全国和杭州市历年GDP、服务业 (本研究将服务业视为第三产业) 增加值, 基于公式1, 计算出杭州市服务业历年的区位熵。如表1所示。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及杭州市历年统计年鉴, 区位熵根据公式计算)

从表1可看出, 杭州市服务业在近10年内都保持着一定的集聚水平, 服务业区位熵在2013年达到最高, 为1.2084;2003年最低, 为1.0208, 但仍大于1。2003-2014年期间, 杭州市服务业区位熵的从2003年的1.0208, 上升到2014年的1.1954, 中间有小幅度的波动, 但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这与近几年杭州市深入实施的“服务业优先”战略, 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向密切相关。根据学者的分析, 2003年前, 杭州市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呈现出不断下滑趋势的原因:一方面, 是因为该时期工业发展是主流, 杭州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另一方面, 说明该时期内杭州市服务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从区位熵分析可知, 2003至今, 杭州市服务业发展趋势较好。

4. 从分行业的角度测算杭州市服务业历年区位熵

关于服务业行业的划分, 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2011) 的标准, 将杭州市服务业分为15个门类, 如表2所示。

(注:由于杭州市历年统计年鉴中只有部分服务业行业的统计数据〈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未给出统计数据, 有些行业只给出了部分年份的统计数据〉, 因此表中某些行业有些年份的区位熵值缺失)

从表2可看出, 2014年数据中, 区位熵大于1的服务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房地产业。这些行业显示出一定的行业集聚度。其中, 信息技术服务业在近几年表现出较高的行业聚集度, 其他服务行业区位熵小于1, 行业集聚度较低。同时还可看出, 杭州市服务业各行业之间集聚程度的差异较合理,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生产性服务业, 如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 区位熵较高, 行业集聚度较高, 而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消费性服务业, 区位熵较低。其原因在于, 根据服务业集聚理论, 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属于知识或信息密集型行业, 对知识、信息等要素要求很高, 通过相互集聚可带来知识和信息溢出效应, 促进彼此的创新;而消费性服务业服务于消费者, 需要靠近最终消费者, 在实际发展中缺乏集聚的内在动力和需求。

进而对熵值排名前四的服务业行业作进一步分析, 其历年的变动趋势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 杭州市金融业的区位熵在2007年经历了一段低谷, 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重回高点, 但2010年之后又经历了几年的下降, 2013年后呈现上升趋势。金融业区位熵在2012年前远高于其他服务业, 是杭州市所有服务业行业中集聚程度最高的, 但目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已接近金融业, 近年来呈现略微上升趋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区位熵在2014年远高于金融业的区位熵, 异军突起, 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与近几年电子技术的发展, 如“互联网+”、电子商务及软件的发展有关, 使更多的IT企业不断集聚, 达到规模效应。房地产业区位熵在2009年之前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2010年出现下降, 原因是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了调控, 目前出现逐渐回升的趋势。

总的来说, 杭州市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区位熵最高, 这两个行业辐射广、层次高, 且能促进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对现代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杭州市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式

结合产业集聚理论相关文献, 借鉴学者对服务业集聚模式的研究, 对杭州市服务业集聚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有3种服务业集聚区模式。

1.内生型服务业集聚模式

内生型集聚模式, 是基于市场规律和企业自主选择而形成的集聚, 对市场需求及资源有较高要求。其发展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充足的市场需求, 二是极好的区位条件或资源。目前, 杭州市属于内生型集聚模式的服务业集聚区有: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杭州千岛湖农家乐旅游休闲区、吴山广场夜市集聚区。

2.嵌入型服务业集聚模式

与内生型集聚模式不同, 嵌入型服务业集聚模式的构建, 需要由政府预先规划建设及制度支持。在该模式形成之前, 政府会预先进行建设规划, 给予集聚区内企业用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 并进行积极的招商引资。另外, 为了使集聚区具备较完善的产业平台, 政府还会建设商业楼宇、完善基础设施等。

目前, 杭州属于嵌入型服务业集聚模式的服务业集聚区有:钱江新城金融服务业集聚区、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滨江电子商务集聚区等。其中, 钱江新城金融服务业集聚区是典型的嵌入型服务业集聚模式, 目前集聚区内有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兴业、民生、中信银行等几十家金融机构的区域性总部。杭州已有的庆春路一延安路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由于内部金融机构分布过于散乱, 相关的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较低, 因此, 杭州市政府提出打造钱江新城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 在一个新的空间领域, 进行统一规划, 建设高标准的楼宇、配套的服务平台, 促进杭州市金融业的发展。

3.外生型服务业集聚模式

外生型服务业集聚模式, 是指完全由政府指导形成的集聚区。该集聚模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区位条件和政府特殊的制度安排。萧山机场空港物流中心、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就属于外生型集聚模式。

(1) 萧山机场空港物流中心是浙江省首个空港保税物流中心, 同时也是省海洋经济示范区, 是典型的外生型集聚模式。萧山机场空港物流中心为杭州市及周边地区提供保税仓储、国际配送、中转等服务。同时, 该中心内还集聚第三方物流企业, 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支撑。

(2) 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 该中心的建成是由于杭州市原有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空间过于狭小、功能单一, 分布又过于分散, 不好发挥集聚效应。因此, 杭州市政府将原有的七家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搬迁、整合。该物流中心是在政府的政策措施下形成的, 而不是由市场自主形成的, 因此属于外生型服务业集聚模式。

摘要:根据相关研究文献, 考察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分布, 选取该市2003—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 运用区位熵衡量服务业集聚程度;从分行业角度进一步分析服务业各行业集聚程度。结果表明,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好的行业集聚度, 而某些消费性服务业区位熵较低;提出该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的内生型、嵌入型、外生型3种模式。

关键词: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现状,集聚区模式

参考文献

[1]吴继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13.

[2]郑吉昌, 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 2004 (9) :89-93.

[3]李玉龙, 王淑梅, 段磊.现代服务业内涵、行业演进及系统形成机理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4) :57-60.

[4]吉亚辉, 李岩, 苏晓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的分析[J].软科学, 2012 (3) :15-19.

[5]周彪.关于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研究——基于理论和实证的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2.

[6]盛龙, 陆根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13 (5) :115-129.

上海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上海港

0引言

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是指基于现代服务理念,实现航运类服务企业集聚互动,并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集聚区域。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纵观世界知名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航运产业的集聚与集群是其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成长与持续发展也必须依赖航运类服务业产业集群的支持。

1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企业资源共享、集聚互动的重要平台;是区域经济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载体;是强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它不仅有利于集聚区内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竞争关系,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产业效率,还有利于同类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并且比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具有更大的弹性,更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实现,驱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集聚区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各集聚区定位应有所区别。集聚区的效益与其定位有关,定位不同的集聚区吸引的企业类型也不同。只有与其他集聚区的定位不同,集聚区才可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2)尽可能增大差别成本。当差别成本加大时。企业更容易选择适合自己的集聚区,集聚区也更具有经营主动性。

在我国,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运作管理一般采用政府主导模式,即由各级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投资开发企业负责集聚区的日常管理和建设投资。这里所说的日常管理是指集聚区的规划、建设、招商等工作,集聚区内的教育、医疗、治安等社会事务管理仍由原行政区负责。

2上海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上海港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排名第1的大港,有能力、有可能、更有必要实现航运类服务企业的集聚,并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2009年3月以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市也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北外滩、陆家嘴、临港等航运服务集聚区”。

2.1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上海市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包括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这是上海唯一一个与航运有关的集聚区。

2009年5月,北外滩地区所在的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完成《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规划》。位于北外滩的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白玉兰广场、外滩通道、新建路隧道、东长治路拓宽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北外滩各类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05亿元人民币,集聚各类航运服务企业和管理机构逾2400家,是国内航运服务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航运对虹口区税收的贡献不断加大,航运税收占虹口区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4.1%上升到目前的15.0%。根据《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规划》,至2015年,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3级税收年均增长率将达15%以上,北外滩地区3级税收将占全区3级税收总收入25%左右。北外滩地区目前集聚港航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等13家,建有我国第1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水运交易市场。虹口区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北外滩建设成为航运企业成群、要素成市、产业成链、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2陆家嘴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陆家嘴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航运金融、航运物流、海事研究咨询和船舶服务等方面已实现初步的集聚效应。在陆家嘴地区2008年纳税1 000万元以上的417家企业中,航运机构有23家,纳税26.04亿元,占417家企业纳税总额241.77亿元的10.77%。

陆家嘴地区主要实现以下航运服务产业的集聚:

(1)航运金融。陆家嘴地区现有航运金融机构百余家,主要为航运机构提供船舶建造或购买融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担保等服务。

(2)货代、船代、物流和航运。陆家嘴地区吸引越来越多的航运物流和代理企业在此集聚。

(3)海事法律、海事研发咨询和海事教育。目前陆家嘴地区集聚海事仲裁、海事法律咨询、海事研究咨询以及海事科研等机构;在海事教育方面,拥有以上海海事大学为首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

(4)港口、船舶和航运服务。目前陆家嘴地区集聚港口、船舶和航运服务方面的大量企业。

2.3外高桥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外高桥保税区是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保税区,规划面积10km2,已开发面积8.53km2(含1.03km2保税物流园区)。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批准项目9 948个,引进合同外资73.5亿美元,区内企业从业人数17.4万,集聚贸易企业逾5 000家。经过19年的开发建设,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先进制造等3大核心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历史和功能特色,外高桥地区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定位是发展航运物流业,指导思想是突出保税区国际贸易的领先优势、保税物流的规模优势和依托港口的口岸优势,以国际贸易带动航运物流的发展,力争打造符合现代航运物流业发展要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区域。

2.4洋山临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28%。洋山港区的建设适应国际船舶大型化、高速化的发展趋势,突破上海港口发展瓶颈,优化国际航线布局,提高上海港的服务能级和东北亚航区的转运能力,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硬件基础,目前港区营运能力已初具规模。

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内地最接近自由港政策内涵的保税区。目前,洋山保税港区正在打造“港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上海口岸环境和效率。洋山保税港区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对区内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仓储、物流等服务企业从事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允许企业开设离岸账户”“实施启运港退税”等先行先试政策。截至2008年底,洋山保税港区引进物流、加工、商贸等企业51家,其中外资企业14家,总投资1.6亿美元。可以相信,未来洋山临港区域利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先行先

试政策,必将实现航运企业及其他要素的快速集聚。

3策略建议

3.1找准定位,避免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重复建设

目前学术界对于集聚区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一个城市到底可以建几个同类集聚区,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对集聚区经济效益的影响有多大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本文认为,基于航运服务的特殊性,上海同类航运服务集聚区最多建2个。这是因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会集聚大量的航运服务企业,如果这些企业集聚到同一个区域,必将会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反而不利于企业的集聚。同类航运服务集聚区太多,也会造成重复建设,导致集聚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3.2完善格局,实现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多样化建设

2009年7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是全国第7家综合保税区和第2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面积3.59km2,其中:机场内1.81km2,机场外1.78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是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并开展仓储物流、检测维修、商品展示等增值业务。

上海现有的4个航运服务业集聚区都是围绕海港产生与发展的,对海港的依赖性较高。因此,建议大力发展浦东机场临空服务集聚区,通过大力引进航空服务企业总部、航空物流、快件快递、报关代理、贸易展示、航材配送维修等各类航空服务企业,将其打造为一流的航空服务集聚区。

3.3提升服务能级,加快航运服务体系的构建

2008年,上海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2 800万TEU,排名世界第2。这只能表明上海港是国际大港,而非国际航运中心。上海目前集聚的航运企业多数集中在航运服务产业链的中低端,船舶经纪、法律服务、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级服务、海事仲裁以及航运出版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上海航运交易所也尚未发挥其应有的国际航运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的作用。航运服务能级的提升和航运服务体系的完善,是上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经之路。

3.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航运服务人才

目前上海发展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最缺少的资源就是人才。从业人员外语水平不高、高端航运人才缺乏是阻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因素。针对高端航运人才缺乏的现状,建议一方面从国外引进人才,一方面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建设航运人才的“蓄水池”。对为集聚区作出特殊贡献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技术人员,可考虑给予其住房、子女入学、家属落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3.5加快政策研究,尽快促进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地

2009年11月18日,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对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实现统一管理。这一举措为外高桥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洋山临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浦东机场临空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夯实其发展基础。

建议推进洋山保税港区探索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如营业税优惠政策、特案减免税政策、启运港退税政策以及离岸金融政策等)的研究和落实,同时,探索与争取优惠政策在各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之间的相互辐射。

4结语

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重大。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必须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自为政、无序开发的状态很可能导致重复建设。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篇4

南京市发改委

2007年3月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尽快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充分发挥集聚区在全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形态,强化集聚区载体功能定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运行成本低、环境污染少的特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近阶段主要抓好以下八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央商务区(CBD或微型CBD):主要以金融、保险、证券、商贸、商务等企业为主体,以高档酒店、商务楼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软件园:主要以软件研发、生产、出口企业为主体,以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集聚的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科研力量集中、软件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地区。

创意产业园:主要以从事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内保护性开发的古旧建筑群或存量土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的存量土地和现有厂房以及部分历史性建筑区域内。

现代物流园:主要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空港、江海港、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港口、空港、开发区以及铁路、公路枢纽性站场附近。

科技创业园:主要以科技研发设计类企业为主体,以为科技型企业创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成果转化平台于一体的集中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存量土地以及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商贸暨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主要以产品批发和零售、餐饮等商业企业为主体,以城区商业集中区、产品分拨中心和产品分销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附近和居民消费集中区。

文化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新闻、出版、广电、文艺、网络传媒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文化消费区。

旅游休闲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旅游开发、休闲娱乐业的企业为主体,以旅游风景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集旅游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二、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鼓励企业、产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引导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符合以下条件的,经认定,可评为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在国家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明晰的产业布局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相对明确的四至范围。

2、在现有经济开发区内,或者通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高校科研院所存量土地和资产以及古旧建筑群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入区企业30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较为合理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有一定公共服务能力的区域。

3、按照整合市场、信息化改造、功能完善等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有条件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4、已经国家和省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

三、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市发改委是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规划指导、协调管理、统计考核、资格认定等工作。各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本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

强化规划引导。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在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要抓紧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细化与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在产业与空间的对接工作,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强政策扶持。市服务业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和集聚区内企业成长。各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要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集聚区的扶持力度。凡是入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可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享受的水、电、气价格,其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

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同时,加大对区内企业的服务,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并加快集聚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的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力度。各区县、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是要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同时,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人物,并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不断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篇5

一、主要产业及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工业发展现状

金昌市域内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国有大型企业金川公司产业链条的带动,以及长期发展形成的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等独特的发展条件,已经形成支柱产业强大、产业集聚区效应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循环经济初见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显著改善的发展工业经济的良好局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金川公司产业链条延伸和金昌矿业城市转型,以及国家实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机遇,做大做实化工、冶金、建材、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即金化集团领军的化工产业,以永电公司为主的能源产业,金泥集团领军的建材产业,以金铁集团为龙头的冶金产业。四大重点企业的工业产值占金昌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1、甘肃金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金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化肥为基础、以纯碱为主导的大型化工集团公司,现有总资产16亿元,职工3300余人,年生产能力为纯碱20万吨,合成氨15万吨,磷二铵18万吨,氯化铵15万吨,普通过磷酸钙40万吨,复混肥20万吨,还有黄磷、氟硅酸钠、塑料编制袋、防腐保温材料等产品,其中纯碱生产能力跻身于全国联碱行业前五位,复混肥和磷二铵生产装置在西北最大,工艺技术水平在国内各行中居领先地位,拥有全国三大磷肥之一的普钙生产装置,公司产品“奔马牌”纯碱和复混肥被评为“陇货精品”,“奔马牌”纯碱、磷二铵为甘肃省名牌产品,“奔马牌”商标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2、金昌水泥集团公司。金昌水泥集团公司现有员工1800余人,总资产4亿元,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公司主要产品为各等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年水泥生产能力达75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35万吨,年利税达2000多万元。

3、甘肃电投永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永昌电厂抓住“十一五”时期国家实施“以大代小、以旧建新”能源建设产业政策的机遇,在原有场地及设备的基础上,争取立项2×30万千瓦机组改扩建工程,该项目已列入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总体规划,该项目的建成有利于缓解金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矛盾,有利于推动金昌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原有2×10千瓦机组改为供热、供暖设施,满足城市集中供热供暖问题,减少城区小锅炉,净化周边环境。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对金昌市实现“十一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金昌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采、选、烧、炼、铸造以及水泥、免烧砖集一体的生产体系,拥有年自采铁矿石15万吨、处理原矿50万吨、产烧结矿75万吨、球团矿20万吨、生铁40万吨、铸铁管0.5万吨、硅酸盐水泥8万吨、免烧砖3000万块的生产线以及相应配套的风、水、电、气、机械加工、汽车运输等辅助设施,主要产品有铸造生铁、炼钢生铁,围绕生铁的深加工形成的延伸产品有铸铁管、井壁管、铸造件、铸钢件,消化吸收工业废料废渣所开发的水泥、免烧砖等。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6年底,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发展到370家,完成总产值7.37亿元,实现增加值1.93亿元,利税5740万元。已建成麦芽加工企业6家,年设计生产能力22万吨,实际生产麦芽14.57万吨;面粉加工企业34家,设计生产能力40万吨,实际生产面粉35万吨;建成蔬菜加工、储运企业23家,年加工、运销各类蔬菜19万吨。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家,创产值4.73亿元,增加值达1.1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68万元。全市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固定资产总值累计达到1415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8413万元,实现利润1323万元,上交税金541万元。

(三)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市共有部、省级工业示范园区3个,到2006年底,3个园区内入驻企业已达1365户,从业人员18815人,完成总产值291110万元,增长15.6%,占中小企业的38.4%,实现增加值58665万元,增长15.8%,其中: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6.2%;完成营业收入258090万园,增长15.5%,占中小企业的25.8%;上交税金4978万元,增长13.1%,占中小企业的16.2%;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4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示范区已成为我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挥区域优势和聚集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在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规模聚集效应、龙头带动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产业聚集区规划

(一)规划目的一是有利于资源共享;二是有利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地域联结;三是有利于在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协调发展;四是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五是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思路

1、永河产业集聚区 该区域以永昌、河西堡两个示范园区为依托,紧紧围绕金化集团发展精细化工,围绕金铁集团发展铸造件配套加工,围绕电厂发展热气生产,围绕金泥集团发展矿山开采业,以实现产品多元化为目标,把无机化工、冶金、能源、建材产业做活、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加大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立足原料充足供应,运输就近方便的优势,把高、新、尖技术含量放在首位,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统筹规划,形成“我为他用、他为你用”和“互补、互足、互促”的资源联结、地域联结、技术联结优势,在降低能耗、降低运输成本上下功夫,到“十一五”末实现产业集聚区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永朱产业集聚区 该区域以永昌、朱王堡两个部省级示范园区为依托,辐射水源、双湾、宁远等周边乡镇,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工业强区”、“绿色立区”和“产业兴区”战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放手发展劳务经济,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把该区域建设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一流绿色工业化产业集聚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工业强市”和农业发展“一特两化”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富裕文明平安和谐金昌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

2、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改革现有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

(2)坚持和谐发展原则。根据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做到大手笔规划、全方位统筹、高起点运作,实现经济结构和谐、就业结构和谐、区域结构和谐、地企结构和谐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

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

(4)项目带动原则。切实把项目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发展抓项目,完善项目储备,加强项目管理,狠抓项目落实,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5)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加速资源导向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转变,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6)技术创新原则。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科学技术向实现生产力的转变。

(四)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到2010年,两个产业集聚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达到60.36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9亿元,年均增长 16%。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着力建成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和优势产品。

节能降耗与生态环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集聚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五)基本任务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优先发展工业、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本地区经济总体实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着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增长方式,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地方产业特色的现代企业。以建设“金川——河西堡——永昌”一线三点经济带为契机,积极引导工业、高新技术开发等项目向永河产业集聚区聚集发展,不断提高该区域工业的发展层次,充分发挥永昌、河西堡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化工、能源、冶金、建材、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金属非金属加工业,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永河产业区建成化工、建材、能源、高新技术开发和金属非金属加工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基地。

2、依托四大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化工产业以金化集团为依托,在大力发展化肥、纯碱等大宗产品的基础上,完成40万吨磷铵翻番、40万吨纯碱扩建、合成氨装置填平补齐改造等重点项目,吸引各方面资金,建设铬盐、无水氟化氢、氯化铵、颗粒肥等系列化工产品生产线。

建材工业以金泥集团为龙头,在水泥系列产品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抓住金川集团公司新上PVC项目的时机,开工建设20万吨电石、10万吨醋酸乙烯、4万吨聚乙烯醇项目,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冶金工业以国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完成金昌铁业集团工艺系统节能改造、矿山深部开拓等项目。到“十一五”末,力争生铁产量达到100万吨。

能源工业以金川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为重点,完成丁家峡梯级水电站建设。支持永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0兆瓦火力发电装置改扩建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力争有风力发电等项目落户该区域。

3、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立足永昌、河西堡两大工业园区,围绕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能源方面,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在新材料方面,积极开发金属粉末、金属颗粒、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在生物制品方面,加快开发骨胶、骨粉、软骨素等。到2010年,力争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4、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永朱产业集聚区将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市场、活流通”

和“发展大产业、兴建大龙头”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和引导。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商贸流通和贮藏保鲜为重点,紧紧围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几个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科技水平高、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莫高、天寿、德赛、黄河、新立、双丰等有基础、有优势的骨干龙头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和深度开发,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依托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组建啤酒麦芽集团、面粉集团、蔬菜运销集团和食品加工集团,到2010年末,力争使啤酒麦芽年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占国产麦芽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面粉加工能力稳定在40万吨;蔬菜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肉羊加工能力达到40万只,积极引进物流配送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和扶持中介组织、个体运销组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新型营销方式,全面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

5、实施环境治理项目,推进生态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区内水源、土地、树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遏止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各产业集聚区内的绿化面积要达到20%以上,努力构筑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

(六)集聚区布局

永河、永朱两个产业集聚区现有规划开发面积31平方公里(永昌工业区3平方公里、朱王堡工业区10平方公里、河西堡工业区18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5平方公里(永昌工业区3平方公里、朱王堡工业区2.5平方公里、河西堡工业区2平方公里)。

1、永河产业集聚区按照功能划分为8个小区,即:高科技项目区、新材料项目区、农副产品加工及仓储区、规模化养殖区(设在永昌工业区内)和化工项目区、金属非金属加工项目区、建材项目区、能源项目区(设在河西堡工业区内),总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

2、永朱产业集聚区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小区,即:农副产品加工区、仓储区、农业服务区和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总规划面积20.5平方公里。

三、对策和措施

(一)拓展融资渠道。一是积极向国家、省、市财政争取建设资金和项目资金,逐年扩大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内的投资。二是利用已建成的有收益的基础性和公益项目采取出售、租赁、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筹措的建设资金。三是利用政府信用筹集的建设资金。四是动员民间多渠道筹措企业发展资金(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外源资金来源)。五是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股权融资、司债券筹资、中小企业贷款)。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合资、合作等方式和企业联合、重组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投入。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是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有项目才有投资,有项目才有发展。因此,要坚持项目第一的思想,把项目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强化重大项目的建设、储备与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重点建设项目详见附件一、二)。

(三)改造提升现有企业。产业集聚区将依托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围绕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开发下游新产品、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成本、质量、营销、资本、安全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支持和引导初具规模的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特别是要抓好一些拳头产品的市场准入、商标注册、绿色认证等工作,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每年争创3-5个省优名牌产品。

(四)落实政策保障措施。认真编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全省规划,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争取一些重大项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有关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政策。要对在引进大额资金、重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和组织给予重奖。

(五)建立新型地企协作关系,加快推进地企共建进程。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接,围绕市场新上一批项目,按照地企之间不比大小,互相尊重;不搞分割,互相协作;不分彼此,互相支持的“三互三不”原则,通过真诚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积极建立“互助共生,互融共荣”的新型地企关系,千方百计搞好产业配套,延伸拉长产业链。同时,从为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入手,在其上游和下游提供加工服务,重点发展机械加工、耐磨钢球、工业窑炉用耐火材料、塑料包装袋、水泥预制件等项目,形成以大带小、优势互补、辐射带动、整体推进的地企合作关系。

(六)切实强化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确保项目建设和环保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针对我市工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的环境问题,早日实现废水、废渣“零排放”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烟气排放达标的目标。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发挥好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将金化集团公司、金泥集团公司、永昌电厂等重点企业列为清洁生产首批试点单位或循环经济试点,在发展中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提高废物循环利用率,创建一批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企业,使主要工业企业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打破企业间、行业间的封闭,将物流和能流系统有机集成,使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用,形成良性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促进生态工业链网,建成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区。

(八)加快企业家队伍和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落实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留住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市内市外两种人才,突出造就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和落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规划,抓好企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形成针对重点产业,面向各类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企业家成长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工业实用人才。特别是对于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从年薪、技术入股、科研经费、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满足其要求,造就人才的洼地,为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篇6

本章主要是从国外典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及经验上看,发展好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好其业态的发展模式,有四大启示值得关注:一是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体系;二是构建完善的产业集群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四是加大政府对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3.1 国外典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3.1.1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美国硅谷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其全球领先的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网络信息化、半导体、通讯等,集聚了一大批如微软、英特尔、雅虎等世界知名企业。这个产业集群的成功,与为其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密不可分。

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硅谷中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其中斯坦福大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斯坦福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大量的科研项目,为硅谷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大力支持;向硅谷输送高水平的毕业生,为硅谷高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为已参加工作的工程师提供在职研究生培训课程;斯坦福学生和教授直接参与创办企业等商业活动,如做兼职咨询顾问。风险投资产生资金“放大器”和企业“孵化器”效应。硅谷是美国风险资本活动的主要中心,这里孕育和催生了一大批如今赫赫有名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亚马逊、Intel、Cisco和Digital等。

风险投资在硅谷高科技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了三方面作用:一是具投资放大器的功能,为硅谷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急需资金;二是具有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利用自身的经验、专门知识和社会关系网络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提供增值服务;三是具有市场筛选的功能,经过严格的项目评估选取优质商业计划书,培育了硅谷的整个高技术产业群。

商业银行给予资金支持。在硅谷中,存着大量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如美洲银行、富网银行、硅谷银行,其中以本土诞生的硅谷银行最为特色。硅谷银行将业务重点确定为技术型和成长型企业,不仅提供支票帐户、现金管理和信用证服务,而且为技术型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专利、工艺、商业计划等无形资产提供贷款。

律师业发挥顾问和经纪人等作用。律师业十分发达,硅谷的律师已经成为当地创业企业的重要资产。硅谷律师起着经纪人、顾问、“媒人”、“看门人”角色:律师作为经纪人角色明显体现在风险资本融资中,从众多新投资项目筛选出有前景的一部分项目引荐给风险投资家;充当企业法律和商务咨询顾问工作;作为“媒人”角色利用广泛网络将其他客户引荐给各种供应商、合资者和其它交易伙伴;作为“看门人”角色,使用他们的经纪人能力去建构和捍卫硅谷的社区认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财税指导。硅谷内有如普华永道、毕马威等全球知名会计事务所。典型的硅谷企业是新兴企业,其有形资产很少,收入极不确定,没有利润,股票期权未兑现,其需求和实际都不甚符合通常意义上的会计规范和标准。硅谷会计师超越传统的审计师或报税顾问的职能,创造性地阐释会计师业务,为新的风险企业的交易结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3.1.2 英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英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英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占世界市场份额一成以上,产业涉及制药、农业和食品等领域。目前已拥有270家生物技术中小企业,约占欧洲生物技术公司的1/3,且在不断衍生。英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类:

世界一流的研发服务体系。科学基础是英国生物技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拥有剑桥生物科技公司、重组DNA公司等闻名于世的企业;产业集群内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如伦敦生物技术协会、分子生物实验室和欧洲生物信息协会,为生物技术企业解决生物共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及保障;英国科学园中有众多的为初创企业设立的生物技术孵化器;慈善团体、癌症研究协会和皇家癌症研究基金等社会机构对生物技术领域各环节的研究进行资金赞助,促使其从生物原料到生物中间体的转变;政府每年对生物技术的投入高达6.5亿英镑。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活跃的金融市场是英国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又一重要原因。伦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同全球金融市场联系紧密,也使资本更具有流动性。英国具有较为完善的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满足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资金借贷、财产抵押、风险投资和欧盟对中小企业的投入计划等,值得一提的是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所提供的特殊服务项目,急需资金的企业只需要在当地商业银行申请,符合条件便可获得资金资助。英国有非常活跃而又成熟的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投资额占欧洲的42%,在过去的10年已为生物技术领域累计投资3.44亿英镑,这类基金往往与特定的大学相关联;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灵活的发票规则和退出机制,也刺激了风险投资机构的积极性。

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用人机制。英国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秀丽的风景和国际化都市都是吸引国际人才的环境氛围,更重要的是英国具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用人机制: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性,二是低个人所得税,三是股权激励。英国独特的人才市场环境,吸引大量的在美国的生物技术人员,形成了生物技术人才集聚,进而促进了生物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此外,在劳动力市场加强对熟练工人队伍的培训教育,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

3.1.3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服务体系

意大利是一个自然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能源和原料大多依赖于进口,同时意大利也是一个“中小企业的王国”,其特色是地域同业中小企业集聚,全意大利产业集群地有199个,产品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的日用品,如皮鞋、家具、食品、机械等。

中小型企业融资体系。意大利建立有一整套完善的和高效率的私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一是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如合作银行、互助银行、国民银行等,向中小企业提供比市场利率低2—3%的低利息长期贷款,或认购中小企业银行发行的股票或公司债券;二是私营中小企业基金,为私营中小企业特别是风险适中、市场前景较好的创新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基金包括“技术创新滚动基金”(用以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互助信贷集团”(加入该集团,贷款额度为入会费的20倍,且无须担保和抵押)、“投资项目补贴基金”(补贴额度为投资项目总额的10—50%)和“购买高新技术产品基金”(为购买高技术设备补贴其总额的25%);三是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由手工业和行业工会以及国家银行联合组成,并由政府提供一部分必要的基金,起“倍增器”作用,私营中小企业一旦获得信贷担保机构的担保,往往能增加其正常的贷款额;四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包括证券交易市场、第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进行融资。

职业技术培训制度。意大利的职业技术院校很有名,其独到之处在于厂商与职业技术院校的互动式发展,产业知识和技术发展高度专业化,学生走出校门就能熟练掌握纺织、服装、瓷器制作等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厂商对职业技术院校特别青睐,给予资金上的赞助和技术上的支持要比政府多得多。职业学校提供的培训是多层次的,以布伦塔河制鞋学校为例,其提供三种培训方式,第一种形式是面向企业中的设计人员在职学习,一般学制三年;第二种形式是欧盟资助的专业化培训,获得资助的必须是有威尼托户口的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皮鞋的制作、经营、管理等;第三种是面向高中生的,一般培训期限为5个月左右,毕业后从事皮鞋生产。

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意大利的中介服务业比较发达,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社会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企业只需要负责内部的生产经营,其财务、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物流服务、广告服务、法律咨询等都可外包给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来完成。例如,在萨斯索罗与瓷砖产业有关的企业200多家,有许多与之配套的模具、釉料、包装材料、仓储、运输等各类服务企业,为瓷砖生产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3.1.4 印度班加罗尔的服务外包经验

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人口约650万人。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硅谷”.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印度服务外包领域的发展和所取得巨大成就,背后有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的支持表现在税收激励、政策监管、兴建科技园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在税收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10年免税;90年代,进一步推出“零赋税”政策,出口软件全部免税,对生产软件产品不征收流转税。此外,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给外包企业不同的优惠,如经济特区内土地出让价格的减免,强制性用地规划条件的调整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成本要比中国低30%左右,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承接服务外包的成本优势。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大力度修订本国的知识产权法律,1994年,印度通过的“版权法”被称为“世界上最严厉的版权法”之一,印度政府重视长远规划,建设了富有特色的科技园区。迄今已建成20多个软件园,园内企业近6000家。

完备的人力资源环境。印度技术型劳动者素质较高,相当部分外包企业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印度在英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整个国家语言环境好。同时,印度人才教育培训富有特色,在近3000所中学、1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不同层次的IT专业课程,还依靠民办、私营机构以及软件企业实行人才的整体培训和整体转移,印度大多数的软件人才都来自于职业化培训机构,为印度培养了百万计的软件人才。印度理工学院居于顶端、各大学居中、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居于底层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每年为印度培养软件设计人员约1.78万人。所以充足、合格、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成就了印度外包企业强大的环境优势。

注重服务创新与服务价值链升级。印度外包业很早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过去若干年里,印度已成为美国和欧洲客户最热衷的IT服务外包地。而从2005年以来,印度服务外包在不断向规模和领域扩展的同时,向知识外包过渡的速度逐渐加快。外包业务正在从呼叫中心、数据录入和售后服务等位于价值链低端的业务向市场分析、工程设计、法律咨询、专利申请等位于价值链高端的业务转移。在制药、生物技术、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汽车和航空业的研发和设计等技术支持服务业务等领域中,以知识服务为主的外包业务在不断扩大。同时印度不仅追赶行业科技前沿,并能适应新兴市场低收入人们的需求来研发新产品,在开发低成本和创新的新产品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

强大的行业协会推介力量。印度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是印度IT软件和服务产业的一个非赢利性组织,该组织拥有包括来自印度、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中国的1100多家相关企业。其主要任务包括协调产业与政府的关系,推动产业规划与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国内外合作等问题。与政府沟通,帮助进行产业规划,协调建设软件科技园,争取有利于软件发展的政策优惠;与WTO沟通,争取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有利地位和条件;帮助企业与电讯行业谈判,争取低价格的优良服务,维护企业知识产权;与大学等机构沟通,开展人才培训,通过设立基金方式进行电脑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向贫穷落后地区推广;推动服务外包由后端办公服务等业务向金融、保险、软件开发与研究等领域发展。

3.2 几点启示

启示一: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体系。启示二:构建完善的产业集群融资服务体系。启示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篇7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范围内, 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企业, 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配套支持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 高密度的集聚在一起。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指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内相互关联 (互补、竞争) 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 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 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比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更明显, 服务业大多高度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既有同行业的聚集, 也有不同行业的聚集。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主要是追求企业间业务交流、合作的互补性和便利性以及高度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因此, 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主要基于以下三种指向性:一是利益指向性, 即为了得到外部经济利益和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在空间上聚集;二是劳动力指向性, 即服务业的集聚使企业比较容易聘用到所需的专业性高级人才;三是信息指向性, 即不论是大型的服务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服务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都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和交流。

当前, 不少学者对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机理做了研究, 但都没有揭示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际上是在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作用之下, 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本文尝试给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机制。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要求所在的区域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某种产业在区域中的集聚潜力可以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一是该产业是否在区域经济中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已有的基础和区域本身的产业特点能否对该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给予一定的支持;二是该产业本身是否具有集聚所需要的特性;三是该产业新增附加价值的比重和土地利用效率是否较高。

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 市场自发形成。自发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地区一般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比如旺盛的地方需求、良好的资源禀赋、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发展强劲的制造业集聚、优良的基础设施等。这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多见于以人力资源为企业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或商业中心的批发零售等配套产业的服务业。

第二, 引导培育形成。在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和集聚特性、但还不足以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地区, 政府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 给予税费上的优惠, 同时提供金融和市场开发的支持, 引导服务企业进入, 从而促使服务业集聚产生。这类集聚多见于金融、软件、专业技术服务等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如各类软件园、金融街等, 以提供生产性服务为主。

第三, 强制培育形成。在不具备区域优势和集聚特性的地区, 服务业集聚的形成通常是政府强制培育形成。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特定规划的目标, 建立政策性壁垒限定特定对象的具体区位和活动范围, 形成制度落差收益, 从而诱使服务企业主体向预知收益高的地区移动。伴随着一定数量核心服务企业的发展, 相关产业及机构逐渐向该区域集聚, 最终发展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现代服务业集聚三种创新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要素之间的联结, 既成链状特征, 又有群落和网状特点。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企业的相互关系,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可分为三种模式, 即链状共生发展模式、产业协同共进发展模式和虚拟共生发展模式。

链状共生发展模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诸要素是通过食物链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联结成有机整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种群生态系统, 其系统中诸要素的联结方式同种群生态系统诸要素的联结方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系统中, 诸经济要素是通过“食物链”———投入产出链或者生产消费链, 统称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态价值链”的方式联结成有机的共生整体, 同时通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特有的信息交流, 实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体的发展和壮大。

协同互进发展模式。同自然生态系统在发展中要使食物链成为食物一样, 产业生态群在其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使几条价值链状组合结构进一步相互联结, 并形成有新的内容的链状结构, 最终使各个链状结构组合成错综复杂的产业生态群经济网络结构, 使其各个要素成为一个相互牵连的有机整体。现代服务业是在第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产业分工不断细化过程中, 从第一、二产业尤其是从第二产业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现代经济的发展仍在不断分工过程中深化, 企业内部的服务性经济活动的专业化也在不断加强。随着企业活动外置使得企业增加对服务这一中间投入的使用, 而中间投入的服务主要是服务业, 现代制造业企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产业生态群的共生经济网络结构。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制造业集聚区协同互进共生发展模式中, 所有参与共生的企业同属于产业之间的共生组织—产业生态群。

虚拟共生发展模式。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出现了虚拟化趋势, 即同业竞争者、互补品生产者、用户以及其他相互关联的组织不再局限于集中布局在某一地区, 而是基于网络联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生产、共同主导和发展技术标准, 以整合或开发全球市场, 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促进服务企业的共同发展与创新。现代服务业虚拟集聚区是传统地理集聚区的发展与创新, 是市场全球化与网络经济条件下高技术企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虚拟产业集聚区将为实现某一目的所需的若干企业资源集结而成一种网络化动态合作经济实体, 企业仅保留其核心功能, 而其常规功能虚拟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空间范围的聚集更强调功能的虚拟化和网络化, 而突破了传统的集聚区意义的地理范围的局限。各种经济活动过程都可以不必在某一特定区域进行, 而是通过数字化网络来完成。

四、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性

集聚经济是指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现代服务业产生的集聚经济。

外部经济。外部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提出, 他将集聚的外部经济成因归纳为以下三点:丰富的专业劳动力供求、专业化供应商的存在和技术知识的外溢。外部经济是经济活动集聚所带来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也就是企业相互作用会获得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企业经营范围增加所带来的范围经济。随着规模和范围的增加, 平均成本下降, 从而产生了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 也即外部经济效应。

交易成本减少。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 由于区域网络和密切协作, 可以在分工的同时更有效地控制交易费用, 减少信息交换成本和搜寻成本, 降低综合费用, 提高效率;此外, 集聚区内企业空间邻近, 容易建立信任机制和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从而降低了合同的谈判成本, 提高了合同的执行效率。

知识溢出。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是科学技术, 还包括市场信息、经营管理经验等。通过人际间和企业间的频繁接触和交往, 增加了知识的流通, 处于服务业集聚区中的企业很容易获得研究开发、信息等外溢效应,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搜集、研发等成本。

自我强化。集聚机制降低了产品成本, 提高了投资回报, 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集聚区产生极化现象, 区域外的企业不断涌入, 区域内新企业不断涌现, 供应链进一步集中, 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规模扩张, 集聚效益更加显著, 集聚区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 形成一个正反馈系统。

五、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不经济性

集聚不经济指社会经济活动由于在地域上过度集中所引起的额外成本费用或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损失。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现代服务业集聚产生的集聚不经济。

拥挤成本。因空间集聚而引发的拥挤成本是集聚不经济的首要表现。当集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 既定空间内的交通、交易成本必然会增加, 即出现拥挤成本。同时, 过度的集聚可能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从而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

知识溢出的负效应。由于知识溢出是双向的, 集聚区中的企业一方面享受整个集聚区网络带来的外部性知识, 另一方面自身也溢出了知识, 因此这是一个相互反馈的机制。如果每个服务企业都希望从集聚区网络中获得超过自身贡献的知识, 则知识溢出会趋于萎缩。

负外部性。现代服务企业的集聚虽然可以带来许多便利, 产生正的外部性, 但也可能会导致负的外部性。比如:废水、废气、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 对企业和居民都造成危害, 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大量人员的涌入, 使集聚区的办公、住宅等生活成本急剧上升, 交通状况日趋恶化。

产业结构上的趋同性。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 由于创新需要较高的创新成本, 服务企业往往选择的是模仿式发展, 这导致了产业结构上的趋同性, 从而导致恶性的过度竞争局面, 削弱了服务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生产要素投入成本上升。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进入到集聚区中, 要素的投入成本, 如土地开发成本、能源供给成本等将随之上升。由于土地价格居高不下, 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随之上升。

安全风险增大。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虽然为企业带来众多的经济利益和便利, 但是区域内企业和人员的安全系数却大大降低。企业在空间上的过度集聚使企业对恐怖事件及各种灾害的安全风险增大。

规模不经济。集聚规模扩大虽然可以导致规模经济, 但是超过一定规模则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从而在整体上削弱了区域的集聚利益。

摘要:近年来,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并且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区域集聚, 形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本文从集聚经济性和集聚不经济性两个角度出发, 阐明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机理, 说明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动态机制

参考文献

[1]波特著, 李明轩等译:国家竟争优势[M].华厦出版社, 2006.

[2]陶峻:现代服务业集聚机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 (12) .

[3]朱新艳、代文:浅析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成长机制与识别方法[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21 (7) .

[4]付铭:集聚经济产生的垄断假说[J].商业时代, 2009 (8) .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篇8

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特别是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城镇居民人口转移、土地调整利益协调中,档案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档案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增强服务意识,明确档案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职能

1.1 面对档案工作基础薄弱现状,应主动争取更多的投入和支持。长期以来,各级领导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社会文明进步比较关心,但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收集、整理文件资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这势必影响到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甚至使部分地区档案工作陷入僵局。其实档案工作涉及农业、水利、民政、科技、卫生、文化、建设、国土、金融等方方面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好这些档案资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不仅是档案工作的一项全新任务,也是为国家建设积累宝贵历史资料财富的一项重要责任。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于国于民都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驻村期间,曾指导村“两委”规范村档案资料室,对历年积累下来的企业资料、农民宅基地、行业协会材料、蔬菜种植合作社有关材料等进行归类、分目和汇编整理,协助整理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新农村建设组组通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规划建设等项目资金申报材料。上述材料均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面对新农村档案工作基础薄弱现状,领导要引起重视,积极支持。档案工作者也要主动寻求支持。要加大力度开发现有档案资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主动工作,搜集、整理重要文件材料进行归档,在适当时机和场合向领导阐述档案工作意义及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争取更大投入,以完善档案工作各项基础设施环境。

1.2 进一步强化基层干部和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社会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档案工作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档案工作者要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拓展档案工作的业务范围,争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作出突出的贡献,创造不朽的业绩,以实现档案工作者在特定时代环境中崇高的人生价值。档案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坚持客观真实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次,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觉工作的意识,摆脱过去那种“等、靠、要”的归档管理方式,积极主动深入建设一线,协助新农村建设一线材料人员收集、整理各种文档资料。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领域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新领域文件材料也不断增多。笔者在驻村期间指导村里整理村务公开、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合医疗、特色专业户、农村经济合作社、文明村镇创建等方面的档案资料时,就感到类似文件材料不仅种类数量繁多,而且基本为当事人、当时事第一手原始资料,保存价值很高,若不注意及时归档,很容易造成较大损失。正是由于新农村建设一线人员普遍缺乏档案工作专业知识,往往无法应对数量如此繁复的材料整理工作,更别说有效保管和对档案资源研发利用了,因此,市县乡三级档案部门更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深入村组指导帮助一线档案人员做好档案工作。

2 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的服务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范围非常广泛的庞大工程,相应的,档案工作涉及的各项材料也非常多。大致可分为几大类,如农村改革材料;农村自治、民主管理、村务公开材料;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以及农民合法权益维护材料;新农合、新农保方面的社会救助体系材料;新农村发展方面的招商引资、产业规划建设等资料;土地政策材料;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材料等。档案部门应调整力量,及时做好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收集、整理、归档、保存,不断丰富馆藏内容,促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国家积累宝贵史料。

另一方面,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综合改革的需要,鉴于农业档案工作范围广泛,而目前档案部门力量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当务之急是根据地区实际发展情况抓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部门建档工作。如笔者驻村时该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高效示范园,劳动力技能培训,各种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新农合、新农保等项目在同地区中发展比较突出,移民村户籍档案等对兄弟村镇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做好这些项目的归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特别是开展对村办企业,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档工作,更应本着及时、高效的原则,以收集好、整理好、利用好为目标,对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档案工作的本质说到底还是服务性,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档案工作者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尽快抛弃传统的保密、保守、消极的工作作风,增强主动工作、主动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做好现有档案资源的编研、开发工作,将静态的史料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服务中,档案工作者应充分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党委、政府开展农村工作、制定农业政策的需要,还要满足农村基层干部干好本职工作,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更要满足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农业科技信息档案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三个面向,一是面向领导为决策服务,二是面向技术人员为科技工作服务,三是面向广大农民为致富奔小康服务。这样档案部门就可以扮演“参谋”、“助手”和“顾问”三种角色,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起到广泛且核心的服务功能。

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可借鉴的经验很多,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发展成熟的有系统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系统内的综合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在迅速发展的如个人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及云计算技术出现后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技支持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世界互联网科技的创新发展,以及3G、4G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必将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进而会促进农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归档、开发和利用等各个方面。

上一篇:小学生年味作文300字下一篇:中国印染工业行业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