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2024-10-13

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通用8篇)

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篇1

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意义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发展高端服 务业不仅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也面临着陷入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的危险。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是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推进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是实现我国经济稳 定发展的战略选择,而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赖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承接了 大量的位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和制造环节,逐渐形成了以对资源高度依赖 和外向型为特征的经济结构,使得经济发展陷入以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为特 征的粗放化的恶性循环中。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尽管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

增长的经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趋明显,环境污染、资 源枯竭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 的资源环境问题和来自国际的压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经济发展 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将由扩大投资转变为扩大内需,意味着要大 规模地减少资源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高端服务业处于服务业的高端领域,被 认为是典型的 “无烟” 产业,其具有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和高产业带动力的 特点。发展高端服务业,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实现经济 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2)提高城市化的水平,有赖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国 的城市化建设,面临着城市化率低和城市化问题凸现的双重矛盾。为了支撑经济 的发展,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而且要同步防止 和消除城市化问题,不断提高城市化的发展水平,走出一条高层次城市化发展道 路。高端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 展高层次、高增值、强辐射的高端服务业,不仅能为提高我国城市化率提供重要 支撑,而且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化的发展层次,增强城市可持 续发展的能力。

(3)解决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展高端服务业是关键。近年来,中国 的高素质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严重。2009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 87%。也就是说,大约 13% 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而 2010 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创 纪录的 630 多万,大学生 “过剩” 问题更加突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本身就 高于制造业,而高端服务业客观上又需要高人力资本投入,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就 业吸纳能力最强。因此,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根 本途径,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过近3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高峰时期,制造业已开始

由低端走向高端,外商的投资结构和投资重心出现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 了明显改善,传统服务业特别是低端服务业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 要求,客观上需要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1)高端制造业成为未来的主轴,高端服务业的支撑需要同步跟上。长期以

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以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为主,其中相当 一部分属于制造业的低端环节。“十二五” 期间,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和国内

竞争环境将发生重要变化。一方面,由于工资等各种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使得我 国制造企业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被侵蚀殆尽,要素成本上升和原有市场空间缩小的压力在未来将持续下去 ; 另一方面,随着更具成本优势的周边经济体加入全球 化市场,未来国际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如果继续以初级要素支撑制造业发展,不 仅不能突破低端锁定进而提高制造业竞争力,还会长期陷入粗放式经济增长的格

局。因此,“十二五” 期间,高端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轴。高端制造 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在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形象设计、服务外包等方面为之 提供配套服务。如果没有高端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为其提供强力支撑,那么高端制 造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2)外商投资重心正发生转移,高端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改革开放

以来,引入的外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 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领域。进入 21 世 纪,制造业已呈不断下降趋势,发达国家的高端服务业正进行着跨国转移,寻求 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与此相适应,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重点也必将从制造业 转向服务业。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的服务业将越来越受服 务业跨国转移的影响,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会受到国外投资者的青睐。大规 模外资进入高端服务业,必然会促进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由此带动整个国 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低端服务业发展趋于饱和,高端服务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长期以

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基本是以零售业、餐饮、食品、理发等传统产业为主。从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低端服务业已经趋于饱和,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 间。推进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提高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来带动 经济发展,依靠传统服务业特别是低端服务业将难有作为。相比之下,房地产、咨询、设计、信息、广告等中介行业刚刚起步,而体育、文化产业严重滞后,仲 裁、管理、投资、证券、会展尚在开发中,法律、建筑师、医师、税务、审计等

事务所亟待发展。因而,发展高端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成 为带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经济转型升级,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都要求发展高端服 务业。

(1)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低端服务转向高端服务。中国产业结构

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退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行 业,进入和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高附加值行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走 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次 : 一是扩大第三产业在整个 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 二是三次产业各自由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升级。

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篇2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具有高知识属性、高附加值等显著特征的现代高端服务业, 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及专业和商务服务等, 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方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些业态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保持着领先的发展水平, 为广东在经济新常态下, 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无“现代高端服务业”的概念, 但经过数十年发展升级, 作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绝对主导的服务业, 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现代化、高端化属性, 尤其是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迅速, 已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美国为例, 其主要现代高端服务业态的比重在20多年来不断攀升, 其中专业和商务服务增加值占GDP比从1991年的8.7%上升到2011年的12.6%、增幅高达38%, 2010年, 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总增加值占GDP的40%以上, 就业人数约占服务业从业人数的70%、总就业人数的60%以上。

近年来,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呈现以下显著趋势性特征:

——与传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加速融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产业融合性, 尤其是具有生产性服务属性的业态领域, 其本身即是制造业服务环节外置化的产物, 通过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带动着传统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结构向高级化转型。

——向区位优势显著的中心城市加速集聚。因基础设施、信息资讯等资源条件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等因素, 现代高端服务业多集中于国际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 其金融服务业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26%上升到目前的40%左右, 衍生金融工具成交量、外汇交易量、外国债券发行量分别占全球的14%、16%和34%2。

——新兴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加速崛起。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向服务业全面渗透, 推动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集群化方向加快发展, 催生出如第四方物流、远程医疗、网上银行、智慧旅游等经济新增长点。

——部分服务业态向新兴经济体加速转移。当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正转向以服务业外包为主体的服务贸易, 形成国际产业转移新的热潮。2011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8200多亿美元, 其中信息技术外包占78.5%、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外包占21.5%, 在岸服务外包占87.5%、离岸服务外包占12.5%3。据美国国际数据公司、麦肯锡公司等机构预测, 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约18%的年增长率, 到2020年将超过150万亿美元规模。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主要经验

(一) 突出产业融合, 推动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产业融合互动, 实施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重点发展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高融合性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 集中剥离原先依附于生产制造过程的服务环节, 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 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 在推进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化、专业化生产水平的同时, 也为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态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如日本2006年颁布“新经济成长战略”, 提出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引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成功通过发展通信产业带动信息服务业, 继而带动相关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目前的支柱产业, 早在2005年美国交通和仓储、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总量接近6万亿美元, 占服务业总量的70%以上、GDP的48%, 其中相当部分可归入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二) 立足资源禀赋, 走各具特色的集聚化发展道路。发达国家和地区注重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 有效结合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制度体系等资源条件, 形成各具特色的集聚化发展模式。以大都市为例, 具有典型意义的, 一类是以纽约、香港等为代表的替代式发展模式, 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在集中发展过程中, 逐步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经济主导。纽约历史上以轻工业为主, 以信息、金融、专业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在二战后迅速崛起, 逐步取代制造业而成为纽约经济的主要支撑;香港由于自身资源相对缺乏, 在转移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后, 主要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高端产业。另一类是东京、新加坡等为代表的共生式发展模式, 现代高端服务业态以工业化成果为基础, 围绕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布局发展各类业态集群。东京是日本最大工业城市, 为实现精益生产、推动制造升级, 集中发展了大批高附加价值、与制造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确立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优先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在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形成了具有国际优势的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态。

(三) 坚守市场规律, 以开放视野实施跨国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预现代高端服务市场发展, 而是鼓励发挥行业协会等自律性机制对市场主体与市场活动的规范作用。如美国的各类服务行业协会不仅深入参与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 而且在发布行业信息、举办交流活动、培训业务人员、协调社会关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指导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香港充分发挥1000多个行业协会等市场机构的监管作用, 督促服务企业自律, 在对金融自由化的监管上, 由香港金融管理局 (HKMA) 、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 (SFC) 等四个独立于政府的监管机构, 负责调节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新加坡始终支持新加坡制造商总会等市场机构全面参与所有产业改革设计, 以确保政府政策的针对性, 组建了由金融管理局主导、新加坡国立大学危机管理学院等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新加坡训练与研究中心旗舰生态系统”, 承担提供最前沿金融理论、进行重大金融创新等战略任务。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机制高度发达的另一突出体现, 是大型商业组织在价格、供求和竞争等规律作用下, 对全球范围内现代高端服务目标市场的有效识别与生产活动的有序转移, 从而实现服务资源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优化配置。如前所述,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知名跨国公司近年来积极实施产业转移战略, 如信息产业领域的IBM将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重要机构与商业活动推广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管理咨询领域的埃森哲 (Accenture) 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10多家咨询服务、交付中心等分支机构, 通过将部分服务产业成规模地转向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突破了人才移民、资源采购等传统资源利用形式的局限, 高效利用产业承接地的专业化、规模化服务人才以及广阔消费市场等优质资源, 极大拓展了本土核心产业的外围支撑。

(四) 政府适度作为, 借政策与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态的政策力度并不一致, 但在重点产业引导、基本公共服务等政策保障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共通性。在产业定位方面, 通过行业立法、产业规划等直接或间接措施, 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科技智能型等服务业态, 如日本1995年出台《科学技术基本法》, 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发展战略, 重资扶持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 2012年又推出《日本再生战略》, 鼓励发展智能社区、大数据市场等;德国2011年颁布《信息与通信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 重点促进物联网、网络服务、云计算、3D技术等开发和应用。在财税金融支持方面, 实施税收优惠、贷款优惠、财政补贴与担保、设立产业与信用基金等, 如法国2008年颁布《研发开发经费税收抵免制度》, 规定有效研发支出在1亿欧元以内的, 可在应纳税款中抵免30%, 剩余超过部分抵免5%。在平台搭建方面, 重点加强共性技术、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 如美国以各大联邦试验室为载体, 普遍开展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研究, 将政府主导或拥有的技术成果向社会与市场转移, 还围绕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等发展需求, 构建了国家技术服务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平台和一批由政府部门、社会技术服务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开放型技术服务平台。在人才培育方面, 着重优化人才教育培训、促进人才流动等, 如日本出台“240万科技人才开发综合推进计划”、“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等, 着力培养信息技术、环境开发等创新型和应用型高端服务人才;德国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幅放宽人才移民政策, 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绿卡工程”, 将允许多达2万名非欧盟国家的外国专业人员入德工作。在工作机制方面, 除一般性管理机构外, 个别国家特别针对重点领域设置专门协调监管机构, 如美国设立国际开发署等机构, 并由商务等部门官员和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协调机构, 专司推进优势服务业态对外开放;日本围绕IT战略, 设立以内阁总理大臣为议长的“IT战略会议”及“IT战略本部”等协调机制与机构。

对广东省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若干启示

广东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经验, 在近年来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立足资源禀赋, 加强产业导向与政府调控, 将现代高端服务业打造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引擎。

(一) 注重产业互动, 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对信息科技的深度吸收, 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广东作为拥有深厚工业底蕴的制造业大省, 应大力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围绕现有制造业布局, 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及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在利用制造业基础优势实现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的同时, 充分释放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强辐射效应, 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广东还应充分利用相对领先的信息化基础优势, 深化信息科技向服务业融合渗透, 推进服务业资源集聚模式创新, 推动服务业的信息化、集成化、标准化, 加快推动各类服务产业向现代化、高端化发展升级。

(二) 注重集聚效应, 合理布局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产业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与核心区域, 广东过去发展现代服务业走的也是集聚式道路, 未来应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导现代高端服务资源向珠三角地区集聚, 依托现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与示范基地, 重点培育现代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基地等, 建成富有广东特色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合、功能集成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着重发挥珠三角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 做大做强总部经济、服务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 完善交通集散、信息网络、文化医疗等综合配套, 将广州、深圳打造为国际服务产业中心城市。在粤东西北地区根据各地特色优势打造特色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研究认定现代高端服务业示范企业, 引导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企业集群, 树立现代高端服务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知名品牌。

(三) 注重区位优势, 积极拓展内外现代高端服务市场。区位优势是纽约、香港等城市崛起的重要基础, 广东也要抓住临近港澳、处于沿海开放前沿的条件, 充分用好中国 (广东) 自贸区的平台, 把握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新趋势, 大力推动现代高端服务对外开放。深化对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交流, 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出来的系统开发、技术服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战略契机, 加快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优势现代高端服务产业“走出去”步伐。面向泛珠三角地区整合人才、开拓市场, 扩大现代高端服务业外围支撑与发展腹地。在落实CEPA及相关协议上先行先试, 全面深化粤港澳在现代高端服务业各领域的合作, 加快建设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 带动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中心。

(四) 注重政策引导, 优化现代高端服务业营商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作用显著, 在机制保障、产业规划、平台建设和财税支持等方面举措都值得广东深入研究借鉴。广东应加快探索建立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协调与监管机制, 加快出台现代高端服务业专项规划, 分类支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等重点发展领域。研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 实施政府采购、技术转让、研发经费等方式支持现代高端服务业态发展。整合提升现有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仿真环境、软件测试等专业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和法治环境, 重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与技术交流, 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和高端服务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律功能, 大幅提升行业协会在现代高端服务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化社会组织的监管能力, 协助规范与促进市场主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注释

1转引自宋炳林.境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宁波的启示.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转引自张蕊.美国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对外经贸, 2012 (1) .

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篇3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

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的发布,给上海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重大契机。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以国家层面政策突破和地方层面环境营造为重点,加快扩大高端服务业发展规模,全面提升高端服务业集聚辐射力,推动上海经济发展转型,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准确把握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客观规律

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领域,是现代服务业中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集聚辐射力最强的行业,被誉为现代服务业皇冠上的“明珠”。

1、高端服务业的兴起是经济结构向服务经济高级阶段演进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经济学家费舍尔提出著名的经济发展三阶段论,即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逐步过渡到工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然后再过渡到服务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高端服务业起源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时期,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结构高度化而发展,是服务经济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球信息革命的兴起带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产业的加速融合,产生全新的高端服务行业,如通信、广播影视、服务外包等;促使中间服务环节从制造业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技术支持等;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赋予其崭新内涵,如金融、现代物流等行业。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高端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高信息技术含量、高开放度、高产业带动力、强辐射、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有利于集中资本、技术、人力等高能级生产要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拉动高端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有利于推进技术外溢,激发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利于增强集聚辐射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

2、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和基本趋势

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一般遵循从传统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演进、从低层次服务业向高层次服务业演进、从最终消费向中间消费演进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1)从传统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演进。在工业化前期,商业、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高端服务业处于萌芽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的蓬勃兴起带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开始发展,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20世纪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向服务经济时代快速迈进,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成为推动发达经济体发展的强大动力。

(2)从低层次服务业走向高层次服务业。低层次服务业包括零售、餐饮、邮政、洗染、修理等,属于普遍性服务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部分低层次服务业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能级提升并发展成为高端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交通运输业转变为现代物流业,医疗业转变为医疗保险服务业,生活服务业转变为保健护理业等。

(3)从最终消费走向中间消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日益提高,引发了对中间服务的大量需求,推动以最终消费为主的服务业向以中间消费(生产者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加快演进。大部分中间消费属于高端服务业,如金融、法律、研发、创意、广告、物流仓储等。

3、高端服务业是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高端服务业产值已经占到全球GDP的40%以上,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高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主要产出。当前,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增长80%以上来自服务业,其中服务业的60%以上来自金融、电信、设计、咨询等各类高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高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高端服务业占据服务业金字塔的顶层位置,和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比如,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所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融通功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3)高端服务业具有极强的集聚辐射力。高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集聚资源和辐射能量,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从内涵和特征看,根据联合国经济活动标准产业分类和我国国标分类,高端服务业主要为十个门类:(1)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相关行业;(2)航运与现代物流业,包括航运业及相关行业、现代物流、仓储、分拨等行业;(3)房地产业;(4)专业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包括研发、会计、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行业;(5)信息服务业;(6)文化、体育、娱乐业,包括广播影视、媒体传播、创意设计、体育、文化娱乐等行业;(7)旅游、会展、酒店业;(8)教育业;(9)卫生、社会保险业;(10)服务外包业,主要指为第三方(国外)客户提供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各类服务。

二、高端服务业发展供求“双约束”是结构调整的主要瓶颈

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上海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瓶颈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供求两方面的双重约束。

1、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供给约束

(1)产业能级不足。从供给角度看,上海高端服务业能级总体偏低,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集中在服务产业链的中低端,金融、航运、信息服务、文化、医疗等高端服务发展不足。

(2)产业渗透性不强。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单兵突进”现象明显,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渗透作用不强。比如,上海金融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广度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过低,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较低。

(3)高端服务创新不足。对高端服务业而言,创新不仅是丰富高端服务的重要手段,而且创新本身就可以创造高端需求。上海高端服务业在产品、业务、工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比如,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期货市场品种较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

2、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需求约束

(1)中间需求不足。中间需求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已经占到国际化大都市全部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上海高端服务中间需求仅占到服务业总需求的40%左右。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的中间需求尚未从产业链中脱离出来,产业链的社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导致中间需求弱化。

(2)最终需求不足。2008年上海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传统服务需求趋于稳定,高端服务需求潜力巨大,但一些高端服务需求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

3、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人才约束

(1)高端人才需求缺口巨大。目前上海通晓国际惯例、具有国际市场经验的开放型、创新型高端服务人才十分缺乏,成为制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2)高端人才生活成本较高。突出体现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税率高,导致人力成本高企。从所得税率看,上海最高档所得税率为45%,而香港为16%,新加坡为28%,横滨为37%,巴黎、伦敦为40%。较高的所得税率不仅导致金融、保险等高端人才难以留在上海,而且容易产生收入跨国转移的避税行为。

(3)高端人才市场主体缺乏。目前上海中外合资高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30家左右,仅占全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总数的4%,且普遍规模较小,难以满足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以体制制度创新激活高端服务业的市场活力

上海高端服务业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构筑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1、放松行政管制。放松行政管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要调整完善现有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着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1)放松进入管制。降低高端服务业准入门槛,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高端服务业中的比重,强化多元市场主体发展格局,促进高端服务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

(2)放松经营管制。放宽高端服务业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打破垄断,强化行业竞争格局,着力增强高端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3)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动服务业国有资本向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集中,加快竞争性领域国有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进事业型服务机构企业化改制,使其成为市场化的竞争主体。

2、扩大服务业开放。扩大开放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打破所有制限制和地域限制,鼓励外资、民资加快进入高端服务行业,鼓励外地企业来上海参与服务业资本重组,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高端服务业竞争。

(1)大力集聚吸引国际高端服务企业。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鼓励国际高端服务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与上海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战略联盟、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鼓励企业集团向高端服务转型。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加快剥离生产性服务业,或整体实现向高端服务业的战略转型,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培育高端服务业市场主体。

(3)鼓励高端服务企业“走出去”。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支持上海高端服务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高端服务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

3、完善政策法制环境。政策法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端服务业发展更需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服务业市场发展,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客观上需要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法制环境。

(1)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对一些高端服务企业和项目实施财税、政策扶持,如对从事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高端服务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的落户,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金融市场各类机构投资者,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

(2)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加快完善高端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及时清理制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规章制度。

(3)进一步完善人才环境。积极构建宽松的人才引进环境。调动各方力量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强化人才奖励和保障制度。努力形成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保障机制,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持。

四、以政府管理创新营造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环境

服务业发展环境与制造业截然不同,特别是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必须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营造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1、加强市场规范

(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按照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打击侵权、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

(2)鼓励高端服务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或建立跨领域高端服务联盟。研究制订行业行为规范和自律规则,建立健全高端服务业务流程、服务内容、市场价格和质量评估等标准体系,推进高端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

(3)完善高端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高端服务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数据库,纳入全社会征信服务系统,促进高端服务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

2、加强政府服务创新

(1)尽快制定高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行业、规划布局、政策措施、管理体制等。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高端服务企业的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提高行政效能,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创造条件,降低高端服务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

(3)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把握服务业领域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提高服务业公共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运用WTO规则,提升应对竞争能力。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深入了解高端服务企业诉求,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3、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

(1)扩大服务行业统计覆盖面。结合基本单位名录库,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滚动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2)建立高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反映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制造业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发展的统计体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统计体系,创意、会展、时尚等新兴服务业统计体系等,加快形成上海服务业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篇4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国际分工不仅仅是产品间的分工,而是产品内的分工,已深入到产品内部不同工序、区段、环节和流程的分工。如美国最为成熟的商用直升机的生产,只有顶部和尾部的螺旋桨是在美国生产,而其它部分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生产,顶盖和尾部在西班牙,机身在日本,起落架在巴西,机头在台湾,机尾在中国井冈山生产。同时,在现代经济中,商品利润增值的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上世纪三十年代费希尔和克拉克提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是基于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如果从商品的形成过程看,可以得出一个横向产业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世界市场的竞争手段也由传统的价格竞争日益转向以金融、技术、运输、通讯、信息等服务构成的非价格竞争。因此,在现代这样一个分工经济中,经济效率不但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更取决于不同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的效率,正如谢尔普说的:农业、制造业是“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从这个意义上,服务业是一个促进其他经济部门增

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如物流业、研发设计业、会展等。

再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项激励财富创造的制度产业,如金融服务。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没钱。之所以没钱并非完全没有什么“东西”,而是由于那时市场化水平极低,金融业不发达,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变钱”。张三可以有“东西”,可以有一双手,也有很多时间,但没有钱。1978年以后市场化改革,使几乎所有的“东西”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包括农产品、制造品、劳动力、房产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资本化”时期,企业资产、土地、劳动者未来收入流都可以产权化、证券化,所以中国的“钱”,1980年占GDP的22%,到2007年是GDP的1.52倍,即1980年,相对于一块GDP的产业,只有0.22元钱的流通,2007年,每一块GDP的产出,有1.52元钱在流通。美国2007年1美元GDP,有9.8美元(近十倍)证券、现金在流通。再比如2007年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2万亿元,想象一下中国这几年若没有按揭贷款这样一种金融产品,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将会如何。又如据美国商务部发布,二战以来世界上75%的重大信息技术发明,包括苹果、硅谷等,都是因为有了风险投资基金。所以现代服务业是一项激励人们创造财富的制度产业。

二、发展服务业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中国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落后,功能弱化,出现了全球经济服务化与中国的悖论。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服务的内部化和国际代工的工业发展模式。为了顺应经济形态演进的客观进程,推动服务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中央提出了形成服务经济结构的战略构想。去年2月,国务院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制定了国务院7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在转型期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四组经济关系必须重视。

第一,正确处理推进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性变动时期,属于工业化的中期,服务业化的初期。推进工业化仍是“十一五”乃至“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但在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必须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和服务业化,并以服务业化来加快工业化。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在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改善资源环境状况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深度市场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中国现代服务业领域蕴藏着可观的潜在能量,问题是这些潜在能量至今仍被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国有垄断体制所束缚、所压制,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仍被当作“官办事业”而不是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深度拓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按照深度市场化的要求,着力啃四个“硬骨头”:第一个“硬骨头”是“垄断性”:把服务业从垄断性行业和领域中解放出来。第二个“硬骨头”是“事业性”:把服务业从官办社会事业领域中剥离出来。社会事业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等。虽然在统计上被纳入第三产业范畴,但并没有完全按照服务业的理念和模式来运作,不少单位是作为官办事业单位来运作的。这里有一个理念转变与模式创新的问题,要按公共性、准公共性、营利性进行分类改革。具体来说,要将社会事业领域中“营利性”的部分划出来,推进这些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如文化产业的发展,2007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268亿美元,而中国2007年海外电影票房收入仅2.25亿美元。至于公益

性部分,政府应该提供上述各领域的“公共服务包”,但提供不等于直接举办,也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方法从服务业市场上获得,提供给消费者。第三个“硬骨头”是“意识形态性”:把不带强烈意识形态的服务业谨慎剥离出来。第四个“硬骨头”是“行政管理性”:把服务业从政府现在的一部分扭曲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剥离出来。政府担负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但是,由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普遍存在着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现象。比如当前普遍存在的地方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等行为,实际上是政府替代了中介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功能。深度市场化还包括产业化程度低。如奥运会27万人近两个月的餐饮服务由美国爱玛客服务公司提供。

第三,正确处理推进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服务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真正意义的城市化。尤其在我国的现阶段,惟有在城市化方式下生存与发展的居民和厂商,才有可能较多地购买服务,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工业化超前于城市化,也就是说,工业化没有带来相适应的城市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又没有与农民自由迁徙、土地自由交易等城市化的基本条件相联系,因此,出现了虚假的城市化、贫穷的城市化现象。在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要求所有生产要素高度流动的今天,这种非市场导向的土地制度正在制度性地阻碍对繁荣的分享,使城市化走上岐路,使内需难以提升。这个意义上的城市化并不会对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推动。由此可见,推进城市化的制度创新,不仅对于城市化本身,而且对于服务业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只有城镇化,才能做到土地集约,才能保证中国18亿亩耕田的红线。目前的问题在于,中国城乡是两张皮,造成农民买不起房,农民自然不会放弃住宅

用地。“离土不离乡”的政策思路需调整。

第四,正确处理政府消费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在我国体制转型的阶段发展服务经济,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改革的推动和深化。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5.1万亿元,占GDP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也就是说,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一年可花的钱。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为2.4万亿美元,与GDP的18%,相当于8500万美国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美国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量8.4万亿美元,2.4万亿美元的政府财税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2007年政府在直接涉及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的15%,全年GDP的2.4%;美国2007年三项开支

15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美国GDP的11.5%。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途径

当前,中国发展服务业需要重点、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途径推进以下几项任务,全方

位拓展其发展途径: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发达国家无不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保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中,把研发、营销、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留在国内,把一般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国外,从而占据了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我们必须顺应世界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适应国内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失时机地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广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快捷交流运输,健全综合运输体系,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社会化和现代化。二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电信基础业务,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三是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行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是保持金融业持续发展,提高银行、保险业发展水平,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注重发展中小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五是优化发展商务服务业,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广告、会展等行业,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体系。六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合理调控住房需求,努力增加住房供应,改善住房套型结构,保持房价基本稳定,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现代服务业成长的一大趋势。要鼓励工业企业加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推进业务外包、专业化生产,形成现代产业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集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要立足地方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一些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门类多,量大面广,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就业容量大,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必须调整结构,提升水平,突出特色,优化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技术改造,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科学管理在传统服务业广泛应用,积极推广网络技术、供应链、条形码、收款机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对传统的农副产品、轻纺机电等市场进行改造,集贸易、信息、技术、融资等服务于一体,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服务平台,取得好的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发展专业经营、健全服务网络,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联盟发展,优化物流配送,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贴近人民生活、满足群众需求,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立足之本。要大力发展家庭服务、托幼养老、洗染理发、修理维护、便民早餐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文艺表演、影视出版、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旅行服务等文化体育旅游业,健全居民生

活服务体系。在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中,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三)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服务业十分薄弱。这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各类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供良好条件与环境。要以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完善种子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统一组织使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要以农产品入市和工业品下乡为重点,推进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开展“家电下乡”试点,为农副产品销售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广播电视、饮水安全、农村能源等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农村融资渠道,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建立科技、市场等信息网

络,以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生产和生活信息。

(四)着力发展开放型服务业。这是提高整个对外开放水平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要把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规模、层次和水平,促进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把服务贸易与吸引外资结合起来,进一步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于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承诺,逐步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国际服务业外包转移,是当今全球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方面。要抓住这一机遇,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承接计算中心、数据处理、研发设计、财会核算、呼叫中心、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支持具备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拓宽营销渠道、开展研发合作、参与工程承包、扩大劳务交流,为其他产业提供运输、融资、保险、技术、信息咨询、法律等服务,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走出去”潜力很大。要支持文化、教育、影视、出版以及中式餐饮、中医药等特色行业到海外发

展,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五)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事业。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高度出发,把发展服务产业与发展服务事业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高度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重点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事业,搞好职工、农民工和农民培训,推进科学普及和文化扫盲,加强基层文化工作,提高城乡居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养老保险水平,发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等服务体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为低收入群众提供住房保障。推进电子政务,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带动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要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应用范围,推进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方式,健全服务职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公共服

第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篇5

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壮大服务业规模,拓宽服务业领域,优化服务业结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总量、质量和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第二十章大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围绕提升工业竞争力和提供配套服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一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重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网络节点,以中心城市和工业聚集区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服务业的新兴支柱产业。重点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把遵义、六盘水、毕节等打造成为省域重要物流中心,把兴义、都匀、凯里、铜仁、安顺等发展成为区域性重要物流中心,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和工矿区发展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推进全国性物流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快递物流。加强物流业新技术开发利用,提高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积极发展金融业。完善经济金融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促进政银企合作。继续推进“引银入黔”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贵州省落户;积极吸引国内有实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到贵州省发展。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做大做强一批地方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城乡金融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

场,推动更多省内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积极发展保险业,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科技孵化业、科技风险投资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积极支持会展、广告、法律服务、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发展。

积极支持贵阳市做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第二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提升改造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商贸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商贸聚集区,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商贸流通工程,建立完善城乡商贸服务网络。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房地产合理布局,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房,保障住房供给,稳定房价,促进住房梯次消费。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就业、社区医疗、社区安保、养老托幼、食品配送、家政、修理等服务,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重点发展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养老服务,加强老年公寓建设,积极推动老年旅游、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加快形成老年服务产业体系。积极改造提升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互联网增值服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服务业新兴业态。

第二十一章加快建设旅游大省

着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快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推动旅游产品供给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旅游资源开发从低

水平向高水平转变,游客在黔旅游从过路游向深度游转变,旅游产业发展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新型国民休闲基地、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养生与老龄度假基地、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山地户外活动基地、自驾车与自行车自助旅游基地。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贵州省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1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2.2亿人次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2200亿元以上。

第一节加快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打造精品、地域复合、整合线路的原则,以开发市场客源为首要任务,以骨干景区深度开发为支撑,以新产品、新业态为吸引力,以推进旅游产品结构升级为方向,以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品位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构建形成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以喀斯特独特景观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体系,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温泉旅游、避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代表的生态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和以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和特色餐饮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推进重点旅游城镇建设,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城镇、旅游产业园区,着力完善旅游服务要素,构建特色鲜明、功能较为完善的旅游城镇体系。完善省内精品旅游线,依托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打造跨省精品旅游线,积极开辟跨国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产业的结合与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产业,培育旅游商品品牌,办好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第二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交通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体系向旅游景区延伸,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达性,实现重要旅游景区与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连接。完成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交通站场及停车场建设或改扩建。拓展城市公交延伸到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开辟通往旅游景区的客运专线。加强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完善旅游服务体系,重要旅游城市、AAA以上景区全面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加强以星级宾馆为重点的旅游住宿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旅游度假酒店、乡村旅馆、营地度假村建设和改造升级,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

第三节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推进旅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和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增加旅游发展投入。扶持培育和引进一批旅游优强企业,推动涉旅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融资。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展国际旅游合作。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法规体系。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强化旅游规划管理。加快引进和培养旅游高级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

第二十二章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达2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节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依托旅游渠道和文化消费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以民族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特色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协调发展。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业、会展广告与民族节庆业,壮大提升广播电影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休闲娱乐业,加快培育扶持网络、新媒体与动漫网游业以及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业。注重统筹发展和差异化推进相结合,加快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步伐,推动形成贵州省“八大特色文化产业群”。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企业集聚

发展,科学规划和实施“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等重点文化产业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品牌引领战略,继续做响做强“多彩贵州”品牌,实施“百佳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推动形成以“多彩贵州”为主的品牌集群。

第二节培育打造骨干文化企业

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积极支持贵州省有实力的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重组,加快做大做强,形成以贵州文化演艺集团、贵州广电集团、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日报传媒集团、当代贵州期刊集团、贵州网络传播集团为主的集团化发展格局。积极引进省外优强文化企业到贵州省发展,吸引省内外重大战略投资者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经营。加快培育发展中小型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积极培育发展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第三节营造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篇6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1、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 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7

一、高端服务业内涵界定

(一)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从全球范围看, 高端服务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工业革命到“二战”以前, 以科技、营销、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为主;初步发展阶段:“二战”到20世纪80年代, 以消费服务为主;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既包括消费服务, 也涵盖生产服务。

(二) 高端服务业概念演变

高端服务业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 (Daniel Bell) 提出的。他认为, 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 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应该是高端服务业。理论依据是服务经济和产业价值链理论。

国内最早明确提出高端服务业概念的是深圳市, 从现有文献来看, 目前国内对高端服务业的定义和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生产资料和产业价值高端性。比如, 深圳市曾指出, 高端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二是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高端性;三是高端服务业等同于现代服务业。

各种观点从不同角度界定了高端服务业。综合研究内容, 本文将高端服务业定义为具备“三高、三新、两低、一能”特点的服务行业。“三高”是指位于价值链的高端, 是现代服务体系中的高端部分, 知识、技术和智力等非物质资源投入较高。“三新”是指依托新技术, 创新型组织形式, 全新经营方式。“二低”是指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能”是指能够较大程度地辐射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三) 高端服务业的行业界定

高端服务业是社会分工细化和工业高度发展的产物, 随着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而衍生, 它主要提供知识性、技术性和公共性的服务手段。我国的高端服务业主要涉及以下领域:①包含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金融服务业;②包含会计、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专业性中介服务业;③包含酒店、景区、餐饮和导游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旅游服务业;④包含广告设计、影视传媒、策划、体育、娱乐和装潢装饰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文化产业;⑤包含运输、仓储和中转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物流服务;⑥包括信息、服务外包、房地产、体育、文化、会议会展和教育培训服务等业务在内的其他服务业。

二、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们对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前景和相关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将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如下:

1.发展环境稳定, 政策支持度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河北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 把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作为重要任务;秦皇岛市也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近几年来, 秦皇岛市通过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的方式, 不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 2014年全市安排的101个重点项目中, 现代服务业项目38个, 总投资1642亿元, 占比分别为37.6%、82.4%, 其中包括:港口物流建设、旅游商品孵化等项目。

2.服务业稳步增长, 发展势态好。近些年, 秦皇岛市服务业不断发展,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3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49.72亿元, 比重为47%;2014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77.68亿元, 比重为48.1%;2015年秦皇岛市实现生产总值1250.44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27.72亿元, 所占的比重为50.2%。 (数据来源:秦皇市统计局)

3.新兴产业涌起, 行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 秦皇岛市确立了“国际滨海休闲度假之都、国际健康城和科技创新之城”的功能定位, 港口服务业、物流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体育、文化创意服务、咨询服务以及研发和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也在迅猛增长。2014年, 秦皇岛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7403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41.40万箱;电信业务收入26.64亿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51.97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93.6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278.27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515.22亿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9.98亿元;随着国际拳联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北戴河国际轮滑节、河北华夏冲超赛和秦皇岛国际马拉松赛的举办, 带动了秦皇岛市场馆、接待、传媒和广告等服务项目的发展。 (数据来源:秦皇市统计局)

三、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地区发展不平衡。总的来看, 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起步晚, 平均水平不高。根据国际比例, 中国高端服务业应该占到GDP的35%, 但是, 我国高端服务业仅占GDP总值的20%左右。高端服务业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地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经济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城市, 高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高, 如发达国家中的伦敦和法兰克福能达到70%, 纽约能达到66%, 东京、新加坡和首尔能达到60%, 而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仅为40%、35%、30%, 秦皇岛市的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属于国内平均水平, 仅为20%。

2.产业能级低, 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高端服务业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由于受我国整体水平的影响, 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起步较晚, 服务产品、渠道建设、服务手段、保障制度等方面缺乏创新, 比较优势差, 导致高端服务业整个产业能级较低。另外, 由于秦皇岛市农业落后, 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 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工业未成熟, 服务业先行, 农业和制造业不能有效激励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 服务业无法为农业和制造业提供有效服务, 无法充分发挥高端服务业对整个秦皇岛市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

3.高端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近些年来, 秦皇岛市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高端服务业需求的扩大。第一, 秦皇岛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5%, 消费能力不足, 导致服务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速度较慢;第二, 秦皇岛市城镇化水平低, 约为50%, 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载体支撑和需求基础;最后, 我国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 社会分工精细化程度低, 中间需求没有脱离产业链, 导致金融、法律、物流、仓储、中介、文化创意、传媒和外包等行业需求量少, 市场不成熟。

4.缺少龙头企业, 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秦皇岛市南临渤海, 北依燕山, 地处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 有着“两京锁钥无双地, 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誉, 坐拥“夏都”北戴河的滨海资源, 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港口、旅行社、酒店和餐饮服务等产业, 缺少大型现代服务集团, 而金融、信息、中介、会展和文化服务方面比较滞后,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无法实现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应, 不利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对策

1.政企合作, 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鼓励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需要制定绿色政策, 设置绿色通道, 通过放宽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和规范管理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在市场准入、税费、就业、融资、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方面出台有关扶持政策, 实行行业分类指导, 对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强对秦皇岛市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 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向服务业, 通过放宽准入、改善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流向高端服务业;加强电子口岸建设, 简化进出口贸易流程, 提高港口作业效率;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组建高端服务业行业论坛, 定期开展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发展形势和经验借鉴的讲座和交流会, 共同探讨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2.创新驱动,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利用重点项目建设, 在高端服务业领域重点选取一批发展潜能大、竞争实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企业, 赋予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机制创新、技术引进和研发等方面的鼓励措施, 全力培育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龙头企业, 打造高端服务优秀品牌, 形成牵引、示范和带动作用, 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提升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引进业务, 拓展服务需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利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和养老服务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推广、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创新, 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天津等地疏解出来的现代物流、房地产开发、体育、会议会展、休闲养生、老年康乐、康复医疗和教育培训等高端服务项目。

4.培育特色, 提高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对秦皇岛市旅游投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和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等项目建设活动, 将秦皇岛市独特的碣石文化、长城文化和孤竹文化等地域文化融入物流、房地产开发、旅游、饮食和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行业, 培育形成秦皇岛市的特色服务项目;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提高智能化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率, 培育休闲养生、老年康乐、体育休闲等特色服务业的发展。

5.优化升级, 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利用区位优势, 加强道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海上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电子港口建设, 完善临港产业体系, 提升秦皇岛市现代运输、仓储、航运中介、咨询和港口服务等港口物流服务项目的现代化水平, 积极拓展外贸伙伴关系, 与电商模式接轨, 为跨国电商提供物流服务, 促进传统的临港产业向更远、更高的层次发展;将休闲、旅游、种养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推进产业链条完整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 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持续优化沿海生态渔业发展环境;加强秦皇岛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 将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条继续向产前、产后延伸, 完善装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粮油食品加工业和玻璃制造业及玻璃制品业所需要的管理咨询、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和物流服务, 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天津经济课题组.天津高端服务业发展分析[J].天津经济, 2011 (6) .

[2]陈艳莹, 原毅军, 袁鹏.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界定[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2 (3) .

[3]洪和胜, 黄保才.秦皇岛:现代服务业引领城市发展[N].台州日报, 2011-3-8.

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析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

当前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一个主要的机遇期,特别是在现在国家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尤为重要。从世界角度看,服务业产值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这样的情况下,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化程度和城市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传统服务业与新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一)伴随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各专家学者对服务这个名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共识,没有那本书或文章定义的服务的内涵被广泛认可。学者专家也都是各执己见。

1.传统的服务业比现代服务业多,是目前所面临的事实,传统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婚庆、招待司仪、保洁公司、出租车公司、中介公司、保安公司等等。似乎在人们的思想中,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就是低人一等,工作没有任何的价值可言;不需要任何的上岗培训,是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可言的,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做。这种对传统服务业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人们对服务业的从业热情。这种认识是荒谬的。不论是从服务这一名词产生,还是各国学者对之一名词的释义都没有得到统一的认知。马克思认为服务就是服务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服务也可以提供使用价值。生产性行业是有工业和商业组成,因此服务不创造创造价值,服务不是生产性的劳动,这是亚当·斯密所认为的。美国经济学家希尔基于服务与生产的关系角度给服务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定义,指出:“一项服务生产活动,即生产者的活动会改善其他一些经济单位的状况。”

根据各专家学者在服务这个范畴形成、认识、发展的过程的可以看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服务业的理解认知也是一步一步的加深,推动着服务业的向前发展。在中国同样是对服务的理解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权威的观点。

2.“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按照上述描述,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新兴服务业,还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现代服务业一般包括:(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

二、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服务业服务层次、生产能力以及内部结构布局相对落后,顺应时代发展及时提出“现代服务业”的这个概念,意味着特殊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是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的思考和内涵上的新认知。

1.现代服务业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是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一个明显特征。

2.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就拿相对地位来说,现代服务业明显上升,传统服务业显著下降。

3.行业就业弹性差异明显,就业弹性是衡量行业增加值比重对行业就业比重的敏感性。

4.中国服务业比重被低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特征。

改革滞后、产业性质定位、就业压力和企业体制抑制服务专业化、低消费率、开放程度以及观念和政策造成服务业现状的关键因素。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1.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均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及其内部行业相互之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垄断性较为严重等,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3.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主要体现在服务行业的就业增长这方面的源动力和服务业人均增加值的差距扩大。

4.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滞后,服务需求弹性偏低,主要体现在整体与局部的服务业。

四、现阶段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对外发展路径

(一)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1.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健全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就是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大型的服务业集团,促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及品牌化经营。

2.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服务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服务社会化。

3.大型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的位置,依据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服务功能、功能定位着重发展相关的服务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发展路径

1.政府引导,为现代服务业走出去创造一个有利环境。

2.分步逐渐开放我国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分步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注重开放程度,处理好开放过程中对我国服务业造成的冲击。

3.确定引资目标,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五、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服务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扶持力度,给与政策税收优惠,助其快速健康发展,在企业发展到有足够的实力走出去的时候,政府要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方针政策。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予以支持。

3.政府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政务的信息资源比单个企业丰富数倍,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有利于企业信息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企业做出可靠的决策。

4.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

5.鼓励培育国内服务企业走规模经营发展道路。规模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的服务业企业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小,企业按照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市场原则下进行产业整合,重组购并,使有管理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提高我国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发展中国的服务业跨国公司,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六、总结

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战略支点,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敢于突破,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向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看起,甚至超越他们。(作者单位:1.河南工业大学;2.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朝鲜 理论与量化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上一篇: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旅游心理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