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发展研究

2024-05-14

高端化发展研究(精选8篇)

高端化发展研究 篇1

一、国内自主汽车品牌概况

分析国内汽车品牌的组成, 合资品牌、外资品牌以及本土自主品牌三分天下, 而合资、外资品牌均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凭借优秀的造车工艺和长远发展的品牌定位以至于此类厂家进军高端市场几乎已无阻碍。自主品牌作为“十一五”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其品牌高端化化发展的举措自然提上日程。自主品牌指企业自主开发,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自主品牌首先强调自主, 产权强调自我拥有, 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 同时能对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自主支配和决策。

国内自主汽车品牌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 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自主创新, 没有技术的突破和基础, 想树立起品牌标杆, 无异于空中楼阁, 由吉利的“国内领先, 世界先进”CVVT发动机以及比亚迪的F3DM双模混合动力车便可见一斑。 (2) 国内自主汽车品牌的核心牌, 即与外资、合资品牌同级别车型在质优基础上的价廉优势。 (3) 国家政策在重点项目、研发投入、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和财政金融等方面的引导扶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汽车产业调查和振兴规划》明确:“从2009年开始, 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自主新能源汽车, 政府更要优先采购。” (4) 品牌定位贡献巨大, 纵观国内各类自主汽车品牌, 其品牌定位异曲同工, 如吉利的“造老百姓买的起的车”、比亚迪的“打造中国精品家轿”的理念, 高性价比、舒适经济等亲民的定位为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消费者的心智中的定位”偏向于经济舒适化, 而这种“心智上的定位”已基本与自主汽车品牌企业的品牌定位初衷相吻合。

二、品牌定位理论引入

品牌定位的“心智上的定位”说法源于营销战略大师、美国特劳特咨询公司总裁杰克·特劳特, 他于1969年以《定位:同专业时代的竞争之道》首次提出商业中的“定位 (Positioning) ”观念, 1972年以《定位时代》开创了定位理论, 他指出“使企业强大起来的, 不是产品或服务, 而是它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同为营销大师的阿尔·里斯对定位下了“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

对于阿尔·里斯的定义的升华扩展, 这种“心智上的定位”不仅只针对于消费者, 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产生一种明确的概念, 而且还应针对企业自身, 首先企业自己必须在心智上对自己和自身产品或服务作出合理定位, 之后才能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实现“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

三、自主品牌高端化发展现状

在国内, 颜金伟先生提出品牌是可触发目标受众心理波动的商品 (或组织、个人) 标识的看法。品牌发展 (特别是中国企业品牌) 遵循着五个步骤: (1) 不断夯实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产品类别主导地位; (2) 设置品牌传播门槛; (3) 扩大品牌类别的认知而非品牌的认知; (4) 强化品牌定位; (5) 管理品牌形象, 发展品牌高端化。由中国企业品牌发展步骤便可清晰地得出强化品牌定位和朝高端化发展乃企业品牌发展重要目标的结论, 当然国内自主汽车品牌也不例外, 各自都早已紧锣密鼓地出台一系列品牌转型向品牌高端化发展的举措。奇瑞率先打响了自主品牌高端化发展的第一枪, 2009年3月19日, 麒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成立便意味着奇瑞品牌大刀阔斧地开始了自主品牌拓展高端市场的征途, 瑞麟G5挑战纽伯格林赛道, 威麟X5参加达喀尔拉力赛, 选择梅西作为瑞麟品牌代言人等等无一不显示出自主品牌奇瑞立足高端市场, 扩展国际市场的坚定决心。李书福自然不甘示弱, 吉利从“老三样”到由自由舰、金刚、远景组成的“新三样”的产品转型、去年吉利高端品牌帝豪的推出以及放弃原来打价格战, 进入以“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要让吉利汽车走在全世界”的新使命新理念新阶段便意味着吉利已剑指高端, 蓄势待发。

四、品牌高端化发展概念拓展

1. 品牌价值提升。

品牌价值不仅包括品牌产品价格, 当然还包括品牌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无形资产价值, 宝马品牌2010年高达218.16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和全车系26万元~288.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区间足见其品牌高端化发展的显著成果。正如之前所谈到的品牌价值高低只是品牌高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之一, 或者可以说品牌高端化合理发展之后, 品牌价值提升便水到渠成。

2. 品牌“四度”提升。

品牌“四度”分别指的是品牌认知度、品牌偏好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等四种表明消费者对产品、品牌以及企业的态度、倾向。作为品牌力组成要素的“四度”程度由浅入深, 从侧面反映了该产品、品牌、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可、接受、信任、支持程度, 追求与消费者人群情感需求的对接的品牌“四度”建设可以说是提升“品牌人情指数”的重要途径, 品牌“四度”以及“品牌人情指数”的高低与否也是衡量高端品牌核心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也是品牌走向高端的软实力基础之一。

3. 品牌结构优化。

品牌结构尽管在品牌迈向高端化的过程中不为人所重视, 但仍旧不能改变它在品牌高端化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品牌结构混乱, 品牌内部各类产品区分不明是品牌自身发展的弊端, 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品牌认知度, 也易造成品牌生产制造和营销的资源浪费。

4. 社会效益凸显。

每一个企业都是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的, 这当然无可厚非, 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本质属性, 但在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时追求社会效益、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发展成熟的标志, 自主汽车品牌企业作为第二产业在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国家税收、刺激消费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 品牌高端化发展是自主汽车品牌发展成熟的过程, 凸显社会效益自然也是高端化品牌企业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

5. 品牌文化彰显。

作为品牌与传统文化以及企业个性形象的总和, 品牌文化是品牌经营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 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和情感归属。品牌文化是每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力, 不仅反映了产品、品牌以及企业自身文化、核心价值。

五、品牌高端化发展和品牌定位联系分析

1. 清晰、合理的品牌定位是品牌高端化发展顺利进行的基础。

品牌定位的模糊必将造成品牌产品结构混乱以及产品认知度下降, 势必将阻碍品牌高端化发展。只有不同阶段清晰的品牌定位才能使品牌定位转型发展过程中不至于迷失发展方向。

2. 高端品牌是品牌高端化发展后品牌定位的成果与外在

表现。通俗地讲, 高端化品牌仍属于品牌定位范畴, 是品牌定位的不断转型、强化、发展的产物, 是企业在品牌定位环节知行合一的成熟标志, 同样将影响着品牌定位新一轮的调整发展。

3. 品牌高端化发展是品牌定位不断发展的过程。

品牌定位是品牌高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牌高端化发展是包括品牌价值、品牌“四度”、品牌结构、品牌社会效益、品牌文化等方面同时品牌定位渗透其中的品牌发展。

4. 品牌定位强化和品牌高端化是品牌发展的关键环节。

品牌发展历程必不可少地要经历品牌定位强化和品牌高端化两个阶段, 强化的品牌定位和高端化品牌同样也是品牌发展的重要目标。

六、自主汽车品牌高端化发展中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以及贝翰斯汽车公关研究院曾在2007年发布《中国乘用车自主品牌生存现状报告及规划建议》中指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发展目前呈现六大特点: (1) 数量众多但规模有限。 (2) 增长迅速, 但产品集中于低端市场。 (3) 与合资品牌相比技术、性能、质量差距拉大。 (4) 溢价能力低下, 价值差距明显。 (5) 利润微薄差距悬殊。 (6) 缺乏品牌规划, 品牌差距巨大。

自主汽车品牌走出怪圈, 真正实现品牌高端化的方向:

1. 坚持自主创新, 做足技术功课。

自主品牌汽车必须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 在传统汽车领域, 力争局部突破和超越, 把握在新能源领域与国外差距不大的机会投入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商业化推广。值得欣喜的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方面树立了标杆, 电动汽车技术日渐成熟。

2. 制定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系统的品牌规划。

(1) 打造鲜明品牌特征。奇瑞和吉利应该在突出“中国人自己的民族汽车品牌”和“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形象上做足工夫;比亚迪的独树一帜的绿色新能源形象应该继续保持。 (2) 聚焦经济型车型, 突出性价比。经济型轿车是还不十分富裕的中国消费圆自己汽车梦想的最佳选择。中国自主品牌必须在外资开始涉足的市场率先历练, 站稳脚跟, 建立起老百姓对本国经济型轿车品牌的信任和支持, 然后再伺机向上延伸。同时承接国际汽车的产业转移, 在低端领域修炼内功, 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声誉, 此时向价值链上游挺进便水到渠成。 (3) 切勿盲目发展多品牌多品种战略。吉利、奇瑞尽管纷纷推出高端品牌“帝豪”、“瑞麒”和名目繁多的车系品种意欲进军高端市场, 但缺乏清晰地品牌定位和系统的品牌规划, 终究落得销量惨淡收场, 品牌高端化便成有名无实。

3. 优秀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手段。

经营理念贯穿品牌日常的经营和发展, 国际知名汽车企业的不少创新理念 (特别是德国大众的分而治之的品牌经营理念) 以及多元的营销手段都值得国内汽车企业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美]杰克·特劳特 (Jack Trout) , 阿尔·里斯 (Al Ries) .定位:头脑争夺战[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2.

[2][美]杰克·特劳特 (Jack Trout) .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美]阿尔·里斯 (Al Ries) , 杰克·特劳特 (Jack Trout) .市场营销的22条法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4]上帝这样选车——当前汽车消费中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EB/OL].道客巴巴电子文档在线分享平台, 2010-01-24.

[5]汽车进入品牌时代中国急需培育本土品牌[EB/OL].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2010-01-24.

高端化发展研究 篇2

产业集群化作为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以区域网络为基础,通过强

化专业细分,促使每个企业把产品做精,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形成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不但有利于降低产业的发展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有效地破解土地、资源和环境等制约因素,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积极探索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高端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产业选择的高端化,大力培育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的主导产业 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都会呈现出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三大趋势。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时,已经具备良好发展基础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密切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在发展初期就应把产业集群建立在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的高端产业上。

近几年,青岛市正在大力发展的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以及家电电子、汽车机车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所培植的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无一例外都是一些高端产业。目前,这些高端产业集群对青岛经济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已经凸现出来。家电产业集群中的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带动了%”“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以中船重工为龙头的造船修船产业群,集聚了国内的重点配套企业和研究机构。以重型载货车、专用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集群,带动了全市$”“多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以

在建的$”“"万吨炼油厂为骨干的石化产业集群,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条。港口产业集群以前湾港等骨干项目为支撑,形成了物流企业的集聚区。以大企

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及其发展,使青岛市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吸引力和产业成长势能。据统计,!”“&年六大工业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达’”(以上。

产业集群化!经济中心城市发展的高端战 略!杜世成

经济改革与发展*+,*,-* ,./01-23-+!“ 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只有各类产业合理分工,才能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在培育高端主导产业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做优做强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以集群化的方式对这些产业不断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之迅速占领行业高端。即发集团是青岛的一个纺织服装企业,近年来该企业通过与伊藤忠、日棉、东棉、丸红、三菱等世界#”“强企业的合资合作,吸引了!”多家高水平的配套企业,形成

了从纺纱到织布、染整、印花、服装加工、包装辅料一条龙的针织服装产业集群,不仅使自身的品牌得以提升,而且推动青岛纺织服装产业迅速进入了行业高端。

二、坚持主体选择的高端化,发挥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的龙头带动作用 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企业,其实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水平。能否合理选择集群主体,是集群发展的关键。近些年,青岛市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始终注意选择实力雄厚的高端主体,坚持一手抓品牌带动和大企业带动,一手抓主体大项目建设,提升集群的产业能级,推动产业创新、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

在集群的主体选择上,我们主要把握了三条标准: 一是要有较大的规模和实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总是首先流向那些拥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大企业。这也就是说,只有大企业才拥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主角的功能。近年来,青岛市培育的产业集群都是以知名大企业和主体大项目为支撑的。比如,家电产业集群中的海尔、海信、澳柯玛,电子产业集群中的朗讯、世正、%&,石化产业集群中的中石化,汽车产业集群中的中国一汽、上海申沃、北汽福田,造船产业集群中的中船重工、中海油,港口产业集群中的中远、中集等,都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在强势产业集群主体的带动下,美国’(、英国铁行、丹麦马士基、韩国高丽钢线和浦项等一大批世界#“"强企业也纷纷落户青岛,其中总投资超过$亿美元的外资大项目已有$$个。

二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品牌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是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条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能力。青岛拥有$”个中国驰名商标,*$种中国名牌产品,特别是海尔成为中国唯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个品牌。近年来,青岛立足这一资源优势,坚持以品牌引领集群,以集群提升品牌,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例如,青岛啤酒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品牌,其价值已达$+,-.亿元,青啤集团以品牌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打造形成了涵盖原料、包装物料、啤酒辅料、物流、仓储、零售餐饮、废料回收利用等诸多领域的产业集群,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三是要有核心优势。对于参与产业集群的企业主体来说,核心优势包括核心技术、专利产品、管理技能、市场网络等诸多方面。一个企业只要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就会对上下游产业产生强大的拉动和集聚作用,从而与其他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比如,青岛纺织机械厂拥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和完善的市场网络,其产品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0,目前企业正在立足自身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着力打造一个新的产业集群。

三、坚持路径选择的高端化,集中精力推动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

从近年来各地发展情况看,一些地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通过企业自发扎堆、相互模仿形成产业集群,尽管起步时成本较低,也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优势,但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品牌通道狭窄、企业根植性差、高层人才匮乏等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生命力。因此,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在集群化发展的进程中应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式的发展路径,努力在大中小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有序的分工、协作、配套系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青岛市从实际出发,在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 “品牌1品牌”模式。这种模式不是一个企业的水平扩张,也不是企业间的简单相加,而是立足于高端主体的自身优势,通过品牌的强强联合打造品牌集群,形成长盛不衰的产业“航母”。品牌集群不仅集聚起企业和产品,更重要的是集聚起相关行业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因而是最高层次的集群化发展途径。从打造品牌到品牌扩张再到

234&23&’3&5678’9:’4经济改革与发展!“ 求是杂志!”“#・$!

品牌集群是品牌企业成长壮大的必然趋势,在实现形式上可以通过以知名品牌产品为核心向上或向下延伸产业链条,也可以外联相关产品,但其核心是品牌集聚。地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尔工业园就是由知名品牌企业集聚起来的集群,日本三洋、广州冷机、台湾瑞智等企业前来建立了压缩机总装厂,美国艾默生参与到海尔的前端设计与开发中,海尔和三洋、艾默生的技术与品牌在这里形成优势叠加,一大批零部件厂和原材料加工厂也追随而来。目前,海尔工业园已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家,国内龙头企业!&家,一个以知名品牌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快速形成。中船重工的主体大项目建设起步时就以集群化发展为目标,中海油、武汉重工铸锻、重庆齿轮箱、陕西柴油机、新加坡郭氏兄弟、韩国马斯特、韩国’(等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在这里进行投资与合作。此外,青岛啤酒与美国*+,公司、海信与日本住友、澳柯玛与美国-.、青钢与韩国浦项制铁、凯联集团与韩国/-、四方机车厂与加拿大庞巴迪等知名品牌之间,也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实现了双赢合作。

“总部0总部”模式。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地区总部相互协作,可以通过供应链和价值链增强对成本、物流、信息的控制,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个地方产业集群中集聚的企业总部越多,集群的产业向心力和控制力就越强,就越能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我们十分重视引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建立地区总部以及财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和销售中心,支持本地企业提升总部功能。青岛港继成功地实施港口战略西移和与英国铁行、丹麦马士基、中远“三国四方”合作之后,去年又引进世界最大的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中国北方总部落户青岛,英国铁行、中远也在青岛建立了地区总部。这些公司在青岛设立总部后,纷纷将欧美等部分国际干线和物流业发展重点转移到青岛,促进了港口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美国朗讯公司投资建设的青岛朗讯,年收入近$”亿美元,已成为朗讯在中国的营运中心、研发中心和全球五大系统集成中心之一。

“政府0企业”模式。单纯依靠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在短期内难以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创造和提升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生产要素,把企业的自发行为和政府的自觉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摆脱市场经济的盲目

性,以促使产业集群更快更健康地发展。近几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推进集群发展: 一是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构筑“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大框架,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同时,不断深化以转变职能、精简审批、综合执法、政务公开和效能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工程”改革,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四型机关”,千方百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二是围绕发展产业集群配套引进教学研发机构。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超前引进了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船舶工业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和十几所国家级研究机构来青落户,为产业集群发展储备和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最近,还引进了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生产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来青岛设立其在中国的第一家研发中心。

三是大力造就优秀企业家。近年来,青岛市把企业家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建立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为了让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还成立了青岛市企业家促进会,坚持在党员队伍中培养企业家,在企业家中发展党员,并吸引国内外企业家来青岛创业发展。一大批知名企业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青岛确定的重点产业集群,有的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有的正在快速崛起,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去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3亿元,增长$1234,连续多年保持$#4以上的增长速度,并荣获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企业家满意奖”等称号。青岛市的实践充分证明,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是当前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兆斌

高端化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高端化,技术创新,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1 前言

我国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把知识转变为新的产品和技术, 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端产业是以知识、技术及资金密集为特征。所谓高技术产业高端化, 是从相对低端逐渐升至相对高端的一个动态过程, 是对产业的竞争和发展这一变化过程的反映, 通过产业的竞争力指标得到体现;是利用科技进步和创新, 使产业实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高占有率并得以持续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取得不少成绩, 但仍面临产业链处在低端、技术层次不高、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各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同。现阶段我国已把推动高技术产业高端化作为发展战略, 鼓励创新资源配置的主体由政府转变为企业, 加速创新资源的集成, 推动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向为创新驱动、由以技术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创新, 充分激励创新积极性, 实施重点突破, 通过方式与制度的共同创新, 有效发挥科技生产力, 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而这一切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抓手。

目前的文献研究针对高技术产业高端化的不多, 主要有关于以下方面:陈红川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陈良、孙红梅评价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2];孙冰、林婷婷研究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3];熊季霞、李洁、孙源源等探讨了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可行性[4];唐建对促进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进行了研究[5]。而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研究更少。本文选取2001—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 (由于数据缺失等原因, 西藏、青海、新疆以及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 的面板数据, 借鉴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构建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技术产业的高端化进程又主要依托科技创新, 本文通过分析高技术产业高端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对其发展的影响, 对高技术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现实意义。

2 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1 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欧阳平凯、赵顺龙从产业规模、产业质量、产业结构、产业竞争方面对产业高端化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6];陈红川、刘斌, 方毅、林秀梅、徐光瑞将产业投入能力、产业产出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支持环境作为指标体系, 对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7,8];李桂春、佟春杰从实力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产业成长竞争力这四个角度对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研究[9]。参考已有研究成果, 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8个二级指标的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具体指标包括:B1产业总产值, B2市场占有率, B3产值增长率, B4销售利润率, B5总就业人数, B6固定资产投资额, B7产业劳动生产率, B8产品外销率。

2.1.2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陈红川、徐玲、武凤钗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三方面出发, 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10];李金兰、郑淑蓉将人员、经费筹集与支出、设备、产出作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11]。周明、李宗植从创新产出、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源投入、知识溢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着手, 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12]。参考已有研究成果, 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9个二级指标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具体指标包括:A1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A2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A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A4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 A5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A6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A7专利申请数, A8发明专利拥有数, A9新产品开发经费。

2.2 数据来源

数据指标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002—2011)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2—2011) , 选取了我国28个省市区2001—2010年共10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2.3 因子分析

为消除量纲的影响, 运用SPSS16.0先对原始数据进行Z标准化处理, 然后分别对产业高端化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标准化指标值进行因子分析。

2.3.1 产业高端水平的因子分析结果

分别对2001—2010年的指标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 KMO统计量均大于0.57, Bartlett球型检验概率均为0.000, 指标体系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结果, 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 (如表1) , 各年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均达到80%以上, 可充分解释原始数据包含的信息。三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Y1产业规模、Y2效益水平、Y3成长能力。最后根据分析结果, 分别计算我国28个省市区产业高端化水平的三个主因子Y1、Y2、Y3的综合得分Y。

2.3.2 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结果

经检验KMO统计量分别大于0.56, Bartlett球型检验概率均为0.000, 指标体系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结果, 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 (如表2) , 各年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均达到85%以上, 可充分解释原始数据包含的信息。三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X1创新资源水平、X2创新技术能力、X3创新转化能力。

3 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对全国28个省市区2001—2010年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主因子X1、X2、X3和高端化水平三个主因子的综合得分Y的面板数据运用EVIEWS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探讨技术创新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影响。

3.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 在回归分析前检验数据的平稳性, 即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ADF、LLC方法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各变量均通过了单位根检验, 是同阶单整, 数据具有很好的平稳性。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可进行回归分析。

3.2 面板模型的选择

面板数据的模型主要有3种情况: (1) 忽略个体间的差异, 视为整体, 建立混合回归模型; (2) 考虑个体间的规模差异但不考虑结构差异, 建立变截距模型; (3) 同时考虑个体间规模与结构的差异, 建立变系数模型。

3.2.1 模型形式设定检验

为检验样本数据究竟属于上述3种情况的哪一种, 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1:H1:b1=b2=…=bN

假设2:H2:a1=a2=…=aN, b1=b2=…=bN

如果接受假设H2, 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截距、不变系数模型。如果拒绝假设H2, 则需检验假设H1。如果接受H1, 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不变系数模型;反之, 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

首先计算变截距、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其次计算变截距、不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2;最后计算不变截距、不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3。

在假设H2下检验统计量F2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F分布, 即:

F2若统计量的值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相应临界值, 则接受假设H2, 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截距、不变系数模型;反之, 则继续检验假设H1。

在假设H1下检验统计量F1也服从相应自由度下F的分布, 即:

若F1统计量的值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相应临界值, 则接受假设H1, 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不变系数模型;反之, 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变系数模型。

其中:K是自变量个数, N是截面个数, T是时期数

3.3 实证研究

分别估计固定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S2、S3, 并计算F1、F2。N=28, T=10, K=1, 查表得到F0.1 (27, 224) 和F0.1 (54, 224) 的值, 对比得到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至表5所示。

3.4 估计结果分析

创新资源水平X1对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Y在10%水平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比其他地区, 创新资源水平X1对内蒙古、江苏、江西的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影响更显著 (P<0.1) , 对其他省市区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主要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 社会效益得不到发挥。大量中小企业无处获得合适的创新成果, 而不少来自于研发机构的创新成果没有扩散渠道, 转化难度大;新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没有有效促进产业发展, 在扩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也要关注投入的转化效率;高技术企业内的研究开发人员比重较低, 产出效率不高。

创新投入能力X2对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Y是变截距模型, 但由于相伴概P=0.9791>0.05, 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原因可能是研发经费与科技人员的投入效率不够高, 大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科技人员集中在科研单位从事基础性研究, 在企业内部的较少;科技人员的素质未能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同步提升;未能充分发挥人力与资本的集聚和规模效应,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还不够显著。

创新转化能力X3对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Y在10%水平上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回归系数为-0.03934) 。可能是由于部分高技术企业未能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 高技术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意识不强,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以及技术创新效率不高造成的;同时, 研发成果对企业产品的创新发挥效力并创造产值也需要较长时间。

4 促进高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 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 为推动高技术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 强化知识产权的运用, 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健全知识产权制度,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 以区域科技创新推动高技术产业打造高端产业带。推进重要专利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形成并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在标准中的含量, 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进行有机结合, 同时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制定技术标准。在增加发明专利数量的同时不忘提高专利质量, 发展并完善专利奖励制度;资助专利申请的同时也要奖励授权专利, 加大对专利授权与发明专利授权的扶持力度;对能提升市场占有率、形成市场竞争力的专利着重资助,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创业基金, 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项目实现产业化;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 引导制定知识产权交易化政策;加大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 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 加快科技产出。

4.2 加强配套政策的支持, 重点引进创新型核心人才

依托高校与研究机构及各种扶持政策, 鼓励企业、高校与研发机构三方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科研人才, 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尤其是海外留学人员加入高校、研究机构或创业。在工作生活、知识交流、沟通信息与创造价值等方面, 为创新研发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并完善对研发人员的流通与激励机制, 为人才的引进培育建立长效机制。鼓励科研人才利用无形资产, 如专利、技术等投资创业。为有效推动高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优化研发人员配置, 提升科学家与工程师在研发人员中的比重。有效运用人才发展资金吸引国内外的研发和创业人才, 同时重点扶持与奖励在高新产业园区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实施特殊政策以激励作出特殊贡献的优秀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的核心人才。以坚实的人才保证及广泛的智力支持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4.3 开拓融资渠道, 鼓励资金向高端产业建设倾斜

高端产业建设项目在前期较不稳定, 需要扩大投资引导基金的受益面, 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资金的加大、干预政策与有效扶持的实施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建立专项资金等多种支持引导性资金, 保障总的投入, 同时健全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等多种引导机制。吸纳社会资本, 鼓励并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等各种资金的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公司等对高端产业建设领域研发活动的信贷支持。发挥风险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既要注重对区外风险投资机构的引进, 也要加大对本地风险投资机构的培养。同时以重点突出、专款专用、市场机制、循环发展为原则, 制定管理办法引导资金的使用, 使其导向作用与使用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4.4 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研发、转移、引领能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位于产业链高端, 处于区域创新体系主体地位的创新型大企业, 作为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开发转化及推广的主体。完善政策和法律, 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针对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投入多、要求高, 可通过政府组织研发机构与企业共同完成, 整合各方创新资源, 构建产学研创新技术联盟, 大力发展高端产品和新兴产业, 全面推进产业创新。为鼓励企业对高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为重点新技术、新产品开拓一定的市场空间, 可实施必要的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利用展会、各类中介进行推广, 不断创新推广应用方式并给以政策支持, 打造地区知名品牌, 有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同时吸收利用国外的科技成果与先进技术, 内外结合, 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

4.5 以需求为指引,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大力发展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活动于创新主体与要素市场之间, 有效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把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 企业将自身的需求与研发机构的先进技术进行对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一种同利益、共风险的合作机制, 调动研发人员的内在动力;构建科技成果质量认定体系, 让科技价值高却没有经济价值的研发回到实验室。建立激励机制、采取专项资金, 对有转化前景的技术重点支持, 促进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同时发展配套产业, 构建一体化的产业链, 促进技术效率与进步协同发展, 合理控制科技产品的价格, 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陈红川.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6) :20-22

[2]陈良, 孙红梅.我国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2) :76-79

[3]孙冰, 林婷婷.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1) :23-29

[4]熊季霞, 李洁, 孙源源, 等.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措施[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4) :108-111

[5]唐建.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J].江海学刊, 2008 (6) :63-67

[6]欧阳平凯, 赵顺龙.高端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9, 11 (1) :1-6

[7]陈红川, 刘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5) :72-74

[8]方毅, 林秀梅, 徐光瑞.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软科学, 2010, 24 (3) :56-59

[9]李桂春, 佟春杰.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2) :36-39

[10]徐玲, 武凤钗.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2) :128-132

[11]李金兰, 郑淑蓉.基于PCA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16) :126-130

高端化发展研究 篇4

云南省的旅游市场是巨大的,全省旅游消费持续活跃,旅游市场不断扩大,2015年,云南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2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2343. 95亿元,占全省GDP的6.6%左右。但是现阶段,云南省旅游仍以大众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迟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游客自主选择的增多,云南省旅游业应逐渐由大众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高端定制旅游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增长,旅游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旅行社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较少,表现为无差别无特色,千篇一律的旅游产品,在市场营销中多采用“价格战”的营销手段,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恶性价格竞争。

从游客旅游活动的需求来讲,从以前的大众化、无差别、无自我标准的包价旅游需求逐渐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有自我期待的旅游需求。因此,从需求出发提供定制化的线路和服务是旅游企业的新型策略。这一发展趋势要求旅游企业遵循以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顺应旅游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实行“一对一”顾客定制化营销的变革,这种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营销方式就是所谓的定制营销,定制营销必将成为如今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的必然选择。

一、高端定制旅游的内涵

高端定制旅游是旅游发展到新时期的一种创新型旅游产品,是对应的大众旅游而言的。不一定是高消费但一定是具有特色的,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魏小安定义高端旅游的内涵:首先个性比较突出,其次品质要求比较高,再次消费水平或产品档次比较高。高端产品是非标准化产品,主要竞争的不是价格,是特色。高端定制旅游是由旅游顾问充分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层次及品味之后量身定制的专项旅游产品,譬如探险旅游、医疗养生旅游、蜜月旅游、电影爱好者旅游等等。因此高端定制旅游必须是具有高品质、鲜明特色、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内涵与个性、满足游客的深度体验和精神层面的享受的旅游产品。高端定制旅游产品的核心是非标准化的一对一的旅游产品,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产品的设计与服务。如果说大众旅游的竞争手段是价格,高端定制旅游的竞争核心就是特色。

二、高端定制旅游的营销方式

(一)定制营销的内涵

定制化营销起源于美国,美国学者斯坦·瑞普(Stan Rapp)和汤姆·柯林斯(Tom Collins)在1990年就已经使用“定制化营销”来明确表达这一思想,并认为营销是抓住和创造各种机会去发现和评价单个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并由此对消费者个体做出相应的营销反应。所谓定制营销是指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每一位消费者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每一个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以满足每位顾客的特定需求。综合以上学者对定制营销的认识,可以如下表述:定制营销是指企业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分别涉及不同的产品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的营销模式。在观念上强调关注每个消费者的个性特征,辨别每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采取不同方式对待不同顾客。

(二)与传统市场营销的区别

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麦卡锡教授提出的4P组合,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传统的营销是以企业的利润为出发点,没有将顾客的需求放到与企业利润同样的位置。到了90年代随着环境的变化,4P营销理论逐渐显示出其弊端,美国学者罗伯特·劳特朋教授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提出了4C的市场营销理论,及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成本、便利和沟通。4C理论与定制营销中的共同一点便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除此之外定制营销强调的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差异,顾客身份的转变: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参与。

在大众旅游营销阶段,旅游产品的需求者是广泛的消费者,因此在营销中更可能多的形成宽领域大范围的营销渠道。而高端定制旅游中的营销需要更细化的分类市场,有针对性的选择市场目标,获取精确的目标人群,进行定制营销。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较定制化营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从顾客的需求出发与每位顾客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并对其开展差异性的服务,最大能力满足顾客的需求,体现特有的竞争力。在旅游企业中定制化营销可以让游客自己提出要求,自主选择产品,旅游企业根据游客提出的要求进行定制产品。

(三)定制营销的特点

1、提升顾客占有率,追求顾客差别化

在旅游企业的传统营销中,旅游企业要做的是尽可能多的将自己的旅游产品推广出去,从而提升市场上的占有率。随着竞争的加剧,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又大同小异,企业之间的竞争就要靠着增加营销费用,降低产品价格,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打“价格战”这样的恶性竞争。而定制营销强调的是做到与每一个有效顾客进行有价值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与计划,以此提高顾客的占有率;其次在传统的营销中,旅游企业把本企业的关注点放在旅游产品上,寻求产品的差别化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实际的市场中,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却比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更加复杂,而定制营销面对旅游者的复杂要求区分每位旅游者的价值差异与行为差异,以便实施对旅游者的特殊服务,培养自己的长期顾客。

2、信息化

定制营销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指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等方面。定制营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据库营销,通过建立管理比较完全的顾客数据库,向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部门和人员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信息,来深刻地理解顾客的期望、态度和行为,以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持一系列与顾客之间卓有成效的协同互动关系,从而可以更好更快捷的为顾客提供服务,增加顾客价值。

信息化的运用为旅行社提供了一个全新便捷的信息展示平台:将经典、服务、特色等以图文方式制作成网页吸引旅游者的注意,旅游企业也因此可以得到客户的数据,扩大客户接触范围,建立客户数据库,得到关于客户意愿、期待、计划等大量信息。追踪客户出游动态,如旅游目的地停留天数,酒店住宿偏好,消费预算等,网站会自动生成多种建议和方案,以便为旅游者提供定制化服务。

三、高端定制旅游的目标市场选择

相比大众旅游,高端定制旅游是一个小众市场。在对高端定制旅游的人群调研中,很多O2O旅游企业像携程网、同程网等把市场定位在年收入6万至30万元的人群中。笔者于2015年10月在昆明市的翠湖公园、金格商场、翠湖宾馆三地进行调研。通过对其中的210名市民调研发现:1.有38%的人了解高端定制旅游,在了解高端性质旅游的这些人中20%的人对高端定制旅游产生兴趣,但是只要不到5%的人咨询过高端定制。2.80%的人愿意尝试高端定制旅游,然后笔者对这些人进行年龄、职业、年收入划分发现: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的有78人,职业多是白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soho一族等,月收入在5000元至8000元的占到85%,这些人是旅游消费的主力,也是高端定制旅游的目标选择对象。

旅游企业在进行市场细分时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广泛地获取旅游者的家庭、人口、收入水平、联系方式、出游计划、每年的旅游消费支出等等,并对旅游者进行精细分析,譬如根据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可以划分为观光旅游、购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美食之旅、科技学习旅游等;再以旅游者的经济条件为前提划分为高奢游、低奢游、经济游等。

高端定制旅游的运作流程

(一)建立有效的顾客信息数据库

旅游企业在进行产品的营销时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顾客数据库”,掌握到顾客的姓名、电话、家庭、旅游偏好等信息,将每位顾客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了解顾客的需求与愿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对一的服务关系。每个顾客都有自己信赖稳定的旅游顾问,可定制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二)旅游者参与的个性化生产方式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过程中,旅游企业中的旅游顾问与顾客将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顾客所期待的旅游体验与要求。旅游企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中不仅包裹旅游目的地具有吸引力的景点,而且包括可供选择的餐饮、住宿及特色服务等等一系列项目。旅游企业提供给顾客满足要求的出行方式、景点、酒店、导游服务等,适当数量不同层次的标准进行搭配组合形成了成千成万的特殊产品,顾客可自主选择进行多种组合,与旅游顾问一起设计产品,完成私人化定制。

(三)旅游产品定价策略

定制化营销的引入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导致了旅游产品生产的非标准化,因此旅游产品的定价必定非标准化。传统的包价旅游售卖给顾客的是旅游企业提前设计好的明码标价的旅游产品,与传统包价旅游不同,顾客所购买的旅游产品与其定制的产品相关联,与产品的创新性、知识性、产品的内容等级、层次有关。同时营销者还可以根据顾客的不同收入、年龄、服务需求等对同类产品的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以获取最大利润。创新性大,服务水平高,知识技能高的产品价格高。高端定制旅游中核心部分便是其创新性,产品中包含着旅游企业的创新价值,这个价值来自于顾客的体验与满意度,同时在旅游产品的价格中创新价值所占的比例也是巨大的,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内容丰富,技术含量高,创新价值大,必定拥有较高的价格。

(四)顾客旅游体验

顾客自己参与定制的旅游产品,开始不一样的旅游经历。旅游企业除了完成之前的行程路线安排,服务接待等也可依据顾客的喜好加入一些私人化的安排。比如蜜月游的夫妇,可以安排免费升级酒店房间或赠送烛光晚宴。顾客在旅游中获得额外惊喜不仅增加了美好回忆,而且培养了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

(五)顾客信息反馈及数据库更新

传统的旅游企业在顾客旅游结束时就已经完成使命,而高端定制旅游却恰恰相反。为了维护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旅游企业注重的是顾客旅游后的信息反馈,包括形成安排、住宿、餐饮、导游水平的满意度等等。根据顾客的反馈,及时更新顾客数据库。依据反馈更好的进行下一次的定制旅游服务,通过一次次提升顾客的满意度达到与顾客建立起长久互动的合作关系。

四、小结

高端化发展研究 篇5

1 正确解读“高端物流”

高端物流是一个新概念,对其概念界定学者间有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高端物流”是相对于“普通物流”或“传统物流”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的“高端”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物流服务的对象是高端领域或高价值产品,对物流服务一般有特殊的或高标准要求,如国际快递、冷链物流和特种物流等。二是物流服务的手段是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突出“高端品质”的服务流程,技术性、操作性强。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强大的网络覆盖能力成为高端物流服务的重要支持手段。三是物流服务的功能是价值增值、功能提升。高层次的服务功能是高端物流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的支持力量,高端物流专注于供应链,强调资源整合和构建战略联盟,专注于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四是高端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存在于消费者服务业也存在于生产者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密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低、产品品质优良、投入产出效率高的特点,主要服务高端制造业并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总之,高端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一个更高的水平阶段和层次,是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功能系统集成。

2 高端物流产生并引起各界重视的原因分析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演变为物流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物流、第四方物流、电子化物流、绿色物流、智能化城市物流管理等是国外物流业发展趋势。目前世界十大物流业巨头的发展动态主要体现为:(1)通过整合和并购,进军多种运输业务,提高利润;(2)重新整合业务流程,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3)提供优质及个性化服务。可以说高端物流服务是世界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我国物流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通过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已经积累了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物质基础。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和第三大进出口贸易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必然伴随实体流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中货物交易规模仍占据绝大份额,也相应带来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业需要高端物流业;居民的高品位和个性化消费需求也需要相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来支撑。

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一体化服务将成为未来物流服务主要方式,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和合作是物流企业占据高端物流市场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只有加入到国际供应链中,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才能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物流巨头通过兼并、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纷纷抢占中国市场,首先在沿海港口城市和内陆较大空港城市建立物流基地、构建市场网络渠道,业务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的高端物流服务上,如国际快递业务、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全球物流战略合作与网络服务、大型物流项目运作管理、物流服务咨询等,可以讲目前中国的“高端物流”市场已基本被外资物流企业所控制。“高端物流”将是中外物流企业激烈竞争的重头戏。

(4)信息化、集成化、规模化、技术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是高端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为高端物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 加快我国高端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对策

3.1 正确认识高端物流,防止出现新一轮“物流热”

高端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中一个更高的水平阶段和层次,不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它是伴随着高端制造业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国外已比较成熟。高端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较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先进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成熟的高端物流服务商和市场需求等来支持。经济全球化、新的世界产业转移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端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市场舞台,我们要在对中国物流发展现状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高端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加强行业政策引导,不能再搞新的物流领域的“大跃进”,以避免产业发展的盲目性、自发性和重复性。

3.2 提升现有物流园区功能,合理规划高端物流产业园

高端物流产业是指能为市场提供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时效、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高开放度产业带动力、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低污染”特征和可承受物流服务费用空间较大的现代服务业。提供高端产品、高端服务(综合性服务),服务高端客户(领域),是高端物流产业园与一般物流园区的重要区别。

(1)产业集聚度、经济发达程度和开放度是高端物流发展的基础,因此高端物流园区应首先在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建设。但如果只是在沿海城市发展,最终将会导致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大城市与一般城市物流水准的严重脱节,这不利于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高端物流园区要立足于现有物流园区功能的提升,不是一定要重新规划,防止新一轮园区建设“大潮”。

(3)充分发挥现有港口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在高端物流发展中的作用,这些园区已有良好的基础,且能大量吸引国际国内的采购商、贸易商、物流商,有利于为产业升级转型做物流配套。

(4)高端物流园区直接服务于高端企业,提供高端服务,在进行规划时可以与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贸易区、港口保税园区、会展中心等高端功能区统筹考虑。

3.3 积极培育高端物流提供商

发展高端物流服务的关键是有一批成熟的高端物流服务提供商。目前,国内高端物流提供商很少,而且规模影响不大,难以与国际高端物流企业抗衡。我国高端物流服务其核心业务更多地集中于物流配送业务,没有形成供应链和物流系统策划整合业务。随着世界科技不断进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中国高端物流发展将成为国际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端物流,创新促进流通服务体系,将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和成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4 构建高端物流服务体系

高端物流的核心是增值服务,因此对物流服务质量有更高要求,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显得特别重要。要求高端物流服务提供商应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物流策划、咨询与培训、物流整合与实施运作、客户关系管理和增值服务等能力,要建立强大的物流服务网络和高端物流人才队伍。

3.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高端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高端物流产业发展需要高新技术、先进的通信网络、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核心产业集群和高素质专业人才来支撑,是一项高技术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光靠企业来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应主要依靠国家的扶持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要在组织推动、规划协调、政策导向与资金扶持(财政、税收、土地优惠等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吸引国外高端物流投资商;通过设立省级以上层面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基金,引导高端物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高端物流先进技术,培养高端物流人才;积极借鉴国外高端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缩短我国高端物流发展过程中的探索时间,少走弯路,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李芏巍,李峻磊.基于对高端物流的探索与研究[C].2007年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高端物流和高端物流产业园专题论坛,2007(11):7-15.

发展高端家政服务策略研究 篇6

从家政服务发展至今,社会对家政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已经不再是停留在洗衣做饭、扫地、带孩子和照顾老人的一般性家务上,而对家政服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收入较高、注重生活品位的家庭,都要求家政服务员能够料理家庭财务、懂得营养配餐、会处理邮件、安排家庭聚会和接待、英语流利、文化素养高等各方面更专业的技能。由此看来,所谓高端家政服务,是指为家庭提供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高质量、高标准的家庭服务,它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高技能的服务工作。

二、发展高端家政服务的必要性

(一)高端家政服务市场缺口较大

在家政服务市场中,高端家政服务员或者是高级保姆“奇缺”,为家庭提供更多的是一般的家政服务,即是家政服务中的“低级家政服务”和“初级简单劳务型”;对于中高级的家政服务员,社会需求量大,然而能满足中高级需求的从业人员并不多,甚至很难聘请到满意的高级家政服务员。另外,人们对高质量的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希望家政服务员能够承担家庭事务管理、家庭接待、营养膳食、健康护理、家庭教育等多项任务,但目前由于家政服务从业者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化程度低等原因的限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开拓就业新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端家政服务是家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来看,高端家庭服务的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市场调查,我国家政服务业至少可提供1 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大力发展高端家政服务,可以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也可以给毕业大学生提供新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协调。

三、发展高端家政服务的策略

发展高端家政服务,要基于初级家政服务的基础上,结合高级家政服务的需求,借鉴国外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经验,联合学校发展家政服务教育事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联手家政服务公司,打造家政服务品牌,发展高端家政服务,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一)借鉴国外经验——基于“菲佣”的启示

菲佣,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菲律宾佣人”,是指国内或国外一些地区居民家中雇请的菲律宾籍保姆或其他家政护理人员的通称[1]。“菲佣”以其高质量的服务与专业的职业技能,闻名全球家政服务业。菲律宾在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根据我国家政服务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发展高端家政服务可以从“菲佣”的发展中得到以下启示:

1.政府大力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目前,家政服务行业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我国没有规范的家政服务行业标准,也没有出台相关的全国性家庭服务业的管理办法或条例[2]。正是由于法律法规的空缺,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愿意将家政服务作为一种职业长期从事,这就成为了发展高端家政服务的一个阻碍,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家政服务的发展,将家政服务的相关法律主体关系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类,同时出台《规范高端家政服务条例》及《高端家政服务员行为标准》来规范高端家政服务的发展,保护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权益。

2.设立高端培训中心,实行持证上岗。“菲佣”之所以能受到广大雇主的青睐,除了综合素质较高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专业的职业技能,能够满足雇主的需求。因此,可以借鉴“菲佣”发展过程中的高效培训体制,设立专业化、高效、高能的培训中心,对待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主要是家庭保健、家庭园艺、家庭礼仪、家庭理财、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以满足雇主需求,培训后统一标准进行考核,考核通过颁发“高级家政服务员从业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在满足雇主需求的同时,可以增加雇主的信任度,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

3.家政服务由“佣家型”向“智家型”转变。在高端家政服务的市场中,高端人群对家政服务员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做家务、带孩子等“佣家型”的保姆。他们希望雇员能够提高雇主的生活品质,比如辅导孩子功课、合理规划家庭财务、三餐营养搭配,可以成为“智家型”的专业家庭生活助理,而高级家政助理必须能熟练使用电脑,懂英语,懂得家庭接待、安排家宴等,甚至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税收等专业知识,可以为工作繁忙的雇主提供多方面的协助。因此,必须转变“家佣型”,不局限于“保姆式”的服务,而更多的是培养高端家政服务员,发展高端家政服务。

(二)优化发展高端家政服务公司

发展高端家政服务业公司,首先,高端家政服务公司要实行公司制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从员工的培训、就业、管理、考核方面,实现一体化的管理。这种全程化企业管理模式使家政服务员个人与客户直接的劳务关系变为公司与客户的劳动关系,提高家政服务员与客户的协商地位,同时将不稳定的雇佣关系转化为较稳定的正式劳动关系[3]。其次,实行品牌连锁经营模式。连锁经营模式一方面是指公司在市场需求较大的地方增开分公司,更重要的是指要跳出单一家政服务搞好家庭综合服务,以连锁经营模式,把家庭卫生保健、探索家庭理财、保险项目等特色高端服务引入社区,并不断创新特色项目,为雇主“量身定制”。最后,实行服务信息化系统。家政服务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员服务跟踪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客户消费储值系统三大部分[4]。利用家政服务管理系统,将公司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信息进行网络备案,为雇主提供方便;雇主可以通过网络挑选需要的雇员,同时也可通过网络对雇员进行评价,以促进雇员素质不断改进提升。

(三)培养职业化高素质从业人员

1.发展家政专业教育事业。面对家政服务市场对高级家政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家政服务业市场极大的发展潜力,将家政专业引入高职教育甚至大学教育中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的素质。在美国、英国、日本和菲律宾家政服务业发达的地区,早在家政服务发展初期就将家政专业引入学校教育。2007年1月16日,北京川妹子家政公司从四川组织的第二批19名“高级家政助理”到达北京。这些大学生受到雇主的热烈欢迎,甚至出现了三个雇主争抢一人的局面[5]。可见,大学生家政服务员成为家政市场的迫切需求,高端家政服务不但需要具有职业操守和服务技能,也更加需要懂市场、会培训、能管理的一大批中层管理者。发展家政教育事业将进一步提升家政服务质量,为中高端家政服务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

2.推进职业化培训。家政职业化,就是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通过职业活动、职业权利、职业训练,掌握和运用职业技能、发展职业规划,主要包括职业化的价值服务业队伍、服务理念、专业的价值服务水平以及国际化的服务结构和教育培训体系[6]。在我国家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职业化程度低是严重制约高端家政服务发展的因素。调查表明,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人员在正式上岗前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人员仅占1/3,而大多数家政服务公司仅是对家政人员进行1—3天的指导性培训,很少涉及专业技能的培训[7]。职业化培训要从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实践技能三方面展开,培训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四)打造家政服务品牌

在高端家政服务中,菲律宾的“菲佣”、英国的“罗伯特管家”、美国“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家政品牌。其中“菲佣”被称为是“世界最专业”的高级家政服务。因此,我国发展高端家政服务必须注重家政服务品牌的打造,创造“中国式菲佣”,打造家政服务知名品牌,使我国的高端家政服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例如,选取目前发展基础较好的家政服务公司,如北京市爱侬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爱君家庭服务有限公司等,均是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的十大知名品牌公司,对这些发展基础好的公司予以各方面的支持,努力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将我国高端家政服务推向世界。

摘要:家政服务层次性、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使该行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也成为未来家政行业发展的方向。因此,高端家政服务也成为未来家政服务发展的又一新职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级和高级服务今后必将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根据发展高端家政服务的必要性,基于“菲佣”的启示,从宏观政策支持、发展高端家政服务公司、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打造家政服务品牌等几方面探讨发展高端家政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高端家政服务,家政专业,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敏,孔凡柱.菲佣对中国大陆家政服务就业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79-82.

[2]李宏,何春晖.基于政府职能的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0,(16):182-186.

[3]郭姝姝,熊英.浅论如何加强中国家政业规范化建设[J].经济管理,2005,(11):45-46.

[4]蔡霞.高端家政服务公司创立与发展战略探究——女大学生基于就业难背景下的创业新尝试[J].现代商贸工业,2002,(20).

[5]顿祖义,牛亚莉.高职院校家政专业设置必要性研究[N].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

[6]张忠海.家政职业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38-41.

武汉高端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篇7

1.1 高端商贸物流产业的概念

高端商贸物流产业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一方面它属于商贸物流业范畴, 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商贸物流产业。

1.1.1 商贸物流产业

在《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发布之前, 商贸物流这种形态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对商贸物流有了一个初步的界定, 即商贸物流是指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商贸物流属于产业物流, 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并不是商业贸易中产生的所有物流过程都是商贸物流, 而是专指为了商业贸易而进行的物流活动, 它的范畴涉及供需双方。从定位上来说, 商贸活动的科学界定不仅仅是通过购销所完成的商品交易活动, 而且也包括商品实物转至另一方的商贸物流活动, 商贸物流是商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作用上说, 商贸物流在商贸活动中所起的是服务性作用, 且对商贸活动具有能动的支持作用, 有时甚至表现为最后的决定性作用。

1.1.2 高端物流

高端物流一般包括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概念, 一是狭义概念, 是指物品价值相对比较贵重, 物品运输要求比较严格, 物流的特殊性需要特殊器材或有特殊限制或特殊服务要求以及特种技术服务或采用高科技手段等因素的物流活动。二是广义概念, 是指物流过程中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物流一体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 是一个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集成系统, 包括物流策划与供应链的管理咨询服务、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物流与供应链实施与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的运作与管理、全球化的网络服务、物流信息化及信息网络服务、供应链上多个环节的资源整合服务、物流的特殊服务等。

综上所述, 高端商贸物流产业可以界定为:产出价值高的商贸物流活动, 包括高附加值的物流操作活动和与商贸物流操作相关的策划、咨询、服务活动等。

1.2 高端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特征

高端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时效、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高开放度产业带动力, 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低污染”等“六高两低”的特征, 体现了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的核心, 使商贸物流业在各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二是以供应链一体化作为竞争手段, 突出“高端品质”的商贸物流活动流程。在高端商贸物流的系统运营和流程优化过程中, 能够不断提高并满足高端客户需求和高端物流运作能力。信息系统是一个高端商贸物流业务模式最集中的体现, 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服务高端商贸物流的重要支持手段, 快速、准确地掌握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商贸物流信息, 就可能实现高效无缝衔接。

2 国内部分城市高端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实践及经验总结

2.1 国内部分城市高端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实践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 国内部分城市通过多种举措改善商贸物流服务环境、提升商贸物流服务竞争力, 促进了商贸物流向高端化提升, 商贸物流产业呈现出高端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2.1.1 深圳:“十二五”期间, 在全国率先吹起向高端物流迈进的号角

《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 高端物流业具有“技术高端、管理高端、模式创新、体制创新”的内涵以及“三高两低”, 即“高效益、高附加值、高带动力、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特征。因此, 深圳在前海建设高端物流业的集聚区, 致力于打造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航运衍生服务基地。把高端物流业打造成现代物流业的主导业态, 依托抢占技术高端和管理高端, 强化模式创新与体制创新, 着力促进高端物流发展, 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商贸物流业态。

2.1.2 广州:以航空物流带动现代商贸物流业向高端物流发展

广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核心的象征, 其经济发展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产品制造基地、航运等方面引起世界瞩目。近年来, 随着低碳经济战略的实施, 广州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猛, 新兴行业不断涌现, 产业升级加快, 为高端物流打下了坚定基础。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其城市定位和发展前景, 引导其以航空物流作为高端物流发展的切入点, 以空港经济找准市场竞合契机, 促进早日形成世界级的航运中心。目前, 广州白云机场着力通过价值链纵横拓展, 协同技术创新、业务流程再造, 不断增加便利性, 加快反应速度, 降低成本和延伸服务, 实现服务增值, 从而以航空物流带动现代商贸物流业向高端物流发展。

2.1.3 北京:高端医药物流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

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第一个区港一体联动的空港型综保区, 享受国家赋予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最优政策, 享有北京市权限下放、政策集成、流程优化的最佳服务, 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集聚并优化整合了国内不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免进出口环节增值税、免消费税、出口退税、免检疫、免企业所得税、免营业税、免契税、免关税、免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免验核”十大免税, 是目前我国内陆开放层次较深入的特殊开放区域。

2.1.4 重庆:着力打造商贸物流升级版, 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

重庆市在商贸物流提档升级过程中, 首先, 着力实现技术升级。通过流通技术创新, 用信息化改造提升现代商贸, 在建设完善商贸信息网络及数据库, 实现市场信息分析、发布、监测运行方式现代化、智能化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 推动向中高端升级。其次, 依靠制度创新释放红利和增强后劲, 激发竞争力。一方面做大做强企业, 向大型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另一方面重点变革经营方式, 企业既要应对电商渠道分流, 实现线上线下结合, 在商品和市场定位上积极向精品百货和时尚百货转型, 又要转型突围,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精细化服务。

2.1.5 成都:开始步入高端物流发展时代

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建立区域性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管理运营中心等功能性总部, 加快“物联网”科技研发和普及应用, 全面提升现代商贸物流产业能级。

2.1.6 温州:以特色商贸物流交易平台带动商贸物流向高端化迈进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商贸城市之一。伴随着动车的开通, 温州跨入“高铁时代”, 其作为“浙南闽北商贸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温州商贸历来十分活跃, 从温州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中看出温州的商贸业发展迅速, 涌现了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商贸企业, 对商贸物流的需求不断扩大。温州市政府十分注重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 已建设潘桥物流基地、双屿物流中心、瓯北货运中心、半岛物流园区、乐清湾物流园区、滨海物流园区等多个物流基地。在加强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温州市政府还把物流服务设施作为重中之重, 针对温州地域和交通现状, 引导各大物流企业剥离自营物流配送, 积极推进共有型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支持规模化商贸物流企业的发展, 鼓励商贸物流企业调整经营结构, 充分发挥物流业的集散运输特征, 创造性地打造特色商贸物流交易平台, 为温州商贸物流向高端商贸物流迈进推波助澜。

2.1.7 临沂:投资10亿元建设高端冷链物流基地

该高端冷链物流项目建成后, 将成为临沂市现代化仓储配送的示范基地和冷链物流资源的聚集地, 可以充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 发挥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培植壮大临沂市高端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引导发展具有高附加值、良好市场前景的冷链物流, 填补临沂市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空白。

2.2 国内高端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通过以上城市高端商贸物流业发展实践,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主要发展经验。

2.2.1 注重提高商贸物流的社会化水平

积极引导生产和商贸流通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 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 实行主辅业分离。注重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 支持传统仓储企业转型升级, 向配送运营中心和专业化、规模化第三方物流发展, 支持货代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注重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先进模式, 减少物流环节。

2.2.2 注重提高商贸物流的专业化水平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支持商贸物流企业扩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逐步实现产地到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无缝衔接。鼓励商贸物流园区向绿色物流功能区转型, 加大绿色物流装备、技术、仓储等设施的推广使用力度。

2.2.3 注重提高商贸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支持商贸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批发零售等企业通过共用信息系统, 实现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展, 充分发挥平台整合调配物流资源的作用。

2.2.4 注重提高商贸物流的组织化水平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 引导物流企业共同投资建设重要物流节点的仓储设施, 合理布局物流园区 (中心、基地) , 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能力和集约化发展水平。

3 武汉发展高端商贸物流产业的重要意义

3.1 有利于实现武汉商贸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商贸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 包括了商贸物流产业升级、商贸企业升级、基础环境、政策法规等以物流为核心的综合元素的提升和优化。由于高端商贸物流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效益高的综合物流服务特征, 能为需求方提供物流策划、物流咨询管理以及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服务, 能提供不断创新的物流服务, 并与处于高端的其他服务业相结合, 衍生出许多新的物流服务产品, 从而实现商贸物流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武汉市要立足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 加快实现物流业转型升级步伐。

3.2 有利于提升武汉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综合竞争力

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武汉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对武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明显, 是推动武汉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由于目前武汉的物流业大多是低端业态, 使得物流成本过高, 如2010年武汉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6.08%, 严重影响了全市整体物流竞争力的提升。发展高端商贸物流产业, 加快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其核心在于降低社会成本和提高运输效率, 这不仅关系到商贸物流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更涉及到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问题。

3.3 有利于发展物流总部经济

发展高端物流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总部聚集武汉, 也使物流企业的高端功能在该物流枢纽节点上集聚, 共享物流信息和资源, 共谋发展, 从而形成物流总部基地, 进而凭借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布设的网点, 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业务延伸到全国乃至全球。

3.4 有利于优化与提升武汉市的产业结构

武汉商贸物流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扩大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这一直接效应上, 而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使武汉市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及各产业内部结构更为合理。因此, 通过运用高端的物流技术、物流配送和物流管理, 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全市商贸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 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5 有利于增强城市聚集力及其综合功能

高端商贸物流的发展, 可以进一步改善武汉市的总体规划布局, 使城市的整体运作更为有效。同时, 可以提高武汉市各类商贸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 极大地增强武汉的市场辐射能级。可以更加凸显武汉的城市功能定位, 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

4 武汉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发展现状

近年来, 武汉围绕着力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 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与层次的不断提升, 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步伐稳健推进, 商贸物流功能进一步提升、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4.1.1 商贸物流规划及政策陆续出台, 重点商贸项目进展良好

研究制定了《武汉市商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 首次以规划的方式对城市商业空间布局进行了刚性规定, 以科学的规划和规范化的管理, 促进了全市商业空间科学合理布局。研究出台了《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激活内需提振商业经济发展的意见》, 提出了规范促销与市场秩序、发展电商、培育限上企业等15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商贸企业、重点商贸物流项目的跟踪推进力度, 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和园区招商。引进京东商城、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等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 万达汉街百货店开业, 王家墩泛海城市广场、武汉天地汇、永旺梦乐城购物中心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建设进展良好。

4.1.2 电子商务流通模式不断创新, 武汉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加快

积极引进商贸行业巨头, 打造商贸物流产业高地。目前, 在硚口、东西湖、江夏等地逐步形成了以示范应用、电商物流、科技融合为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 武汉已成为全国电商巨头云集、电商模式创新的热土, 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腾讯等9大国内电商龙头企业已在武汉建立华中总部、区域运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 全球最大公共采购平台落户武汉东湖高新区。加快引进中文百科在线、中百电子商务、中国网库 (湖北总部) 、酒仙网 (华中总部) 、齐家网 (华中总部) 、我的百家、武汉企派等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40余家及武汉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入驻, 基地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流通模式, 积极推进汉正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 指导良中行、九州通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其中, 九州通集团通过整合“好药师”网上药店, 打造国内最全面、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一站式健康服务”平台。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促进传统业态升级。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实行网上专业市场与实体市场对接, 华融物流在国内钢铁贸易行业首创RFID技术应用, 建立钢铁全供应链服务新模式。

4.1.3 物流通道进一步拓展和畅通, 物流园区 (中心) 凝聚力逐步增强

天河机场三期主体工程、武深高速武汉段、四环线西线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武汉新港江北铁路有序推进。沪汉蓉客运专线全线贯通, 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形成。武汉与国内主要大中城市间基本实现高速化出行, 武汉与郑州、长沙、南昌、合肥等中部省会城市形成2小时交通圈, 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形成4至5小时交通圈, 与重庆、宁波、青岛、厦门等城市形成8小时交通圈。开展天河机场至东湖综合保税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沌口出口加工区“空陆联运班车”试点。开通武汉—北京—洛杉矶、武汉—上海—旧金山等5条国际 (地区) 航线, 推进“江海直达”天天班、“泸汉台”近洋快班, 开通“汉新欧”国际货运专列, 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联系国际、国内商贸物流通道体系。以《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武汉市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 (2012-2020) 》为引导, 加快推进物流园区 (中心) 建设。阳逻、空港、东西湖综合物流园园区道路更加完善和畅通, 汉口北、郑店、常福、朱家湾、沙帽等物流园区 (中心) 路网及“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物流园区 (中心) 的吸附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东西湖综合物流园成为国家物流示范基地。

4.1.4 物流服务创新进一步加速, 物流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 武汉市不断创新商贸服务业态, 涌现出一批服务于汽车、钢铁产业发展的供应链物流, 全货机营运等。加快传统商贸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变, 大道、汇通、联创通达等传统货运 (站场) 企业加大运输网络、信息化建设投入, 国药湖北公司、华润新龙、九州通等医药流通企业向立体仓储、自动化分拣、第三方配送方向发展, 联想、肉联、四季美等加快发展专业化冷链仓储, 仓储能力达52万吨, 成为中部地区最大冷冻食品交易市场。同时,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商贸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出台了《引进物流龙头企业总部在汉落户扶持政策》,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物流企业总部投资补助、经营贡献奖励、用地保障、高管人员奖励等11条引进政策。制定了《扶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办法》, 按照“一企一策”的方式, 明确了重点扶持对象、扶持原则、扶持重点及操作程序等具体实施意见。注重商贸物流园区建设, 出台了《物流园区 (中心)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办法》, 明确从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物流项目指标, 分期分批审核和下达项目用地计划, 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苏宁、菜鸟、京东、腾讯等九大电商, TNT、顺丰、“四通一达”等主要快递公司以及普洛斯、丰树等知名物流地产商在汉设立地区总部或大型物流基地。在258家重点物流企业中, 17家业务网点辐射国际、104家企业辐射全国, 已形成面向西南地区的物流辐射、中转服务。

4.1.5 商贸物流活动日渐频繁, 会展品牌效益日益显著

近年来, 国际国内知名展会相继在汉成功举办, 会展业发展进入爆发期。展会数量迅速增长、品牌效应持续凸显, 商贸物流服务产业能力不断增强。已成功举办了第69届全国药交会、第6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第4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第11届中国畜牧业展、第9届中国会展文化节、第4届全球汽车论坛、第14届武汉国际车展、第89届全国糖酒会、第14届机博会等一批大型国际国内品牌展会。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武汉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商贸物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因各种原因, 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 全市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偏低, 离高端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传统的物流营运模式依然存在, 商贸物流潜在需求有待开发

武汉市依然有一部分商场 (或市场) 仍采用自营物流和供货商物流的方式, 这种物流配送的模式既不利于商贸企业整体运作效率的提高, 又不利于发挥商贸企业的核心业务优势。因此, 在引导企业剥离自营物流功能, 彻底释放商贸企业潜在物流需求, 并使之走向产业化、社会化、高端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4.2.2 商贸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物流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武汉市的道路运输能力不足, 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运输与配送的需求, 相当一部分外环道路的运输能力已经趋于饱和。二是商业仓储设施陈旧, 还有很多尚未得到很好的维护和更新改造, 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三是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运用物流信息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制造资源计划 (MRPⅡ) 和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管理软件的商贸企业不多。商贸企业之间还缺乏共同的物流信息平台, 缺乏物流信息交换、车辆跟踪与定位的共享服务等。

4.2.3 城市配送体系不够健全, “三低三严重”现象突出

目前, 武汉市的商贸物流配送体系不够健全, 仍有不少商贸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运输配送模式, 武汉市商贸物流产业出现了“三低三严重”的现象, 即“企业组织化程度低、运输车辆档次低、物流服务质量低;城市污染严重、安全隐患严重、无序竞争严重”。

4.2.4 传统物流企业仍未全部完成转型, 商贸物流整体产业竞争力较差

目前正在运营的大多数商贸物流企业竞争实力较弱, 具体表现在:规模偏小、功能单一。缺少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 物流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和装备设施还比较落后。企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物流资源利用率不高, 粗放式经营仍占统治地位。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 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增值服务还未全面展开。

5 武汉发展高端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

5.1 发展战略

5.1.1 整合发展战略

以平台整合为突破口, 逐步完善武汉商贸物流网络。加快全市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和运输枢纽资源的整合, 赋予其高端发展内涵, 创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管理方法、物流配送模式, 为实现商贸物流产业高端化发展和联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商贸龙头企业通过流程再造、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 加快功能整合、组织整合、信息整合、平台整合, 发挥资源利用效率。

5.1.2 联动发展战略

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效率与创新模式, 进一步深化物流业与产业物流的联动融合, 建立新型的产业联动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按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商贸物流服务的要求, 实现重点培育商贸物流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提高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起点和培育区域高端商贸物流服务需求。

5.1.3 创新发展战略

积极鼓励各类商贸企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物流配送模式, 使商贸物流产业的创新发展成为带动各个相关领域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5.1.4 提升发展战略

积极通过技术改造与设备升级, 提升物流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提高单位产出效率。

5.1.5 高端发展战略

积极培育具有供应链聚集价值, 集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创新性高端商贸物流产业集群, 抢占高端物流业发展高地。

5.2 发展重点

5.2.1 整体推进高端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

积极推进传统商贸物流向高端商贸物流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高端物流发展研究。开展高端物流发展调研, 为建设物流一体化、构建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打好基础。二是大力推进物流联动发展。促进商贸物流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等产业的互动发展, 引导商贸企业紧密围绕物流需求, 融入商贸物流产业供应链, 通过优化物流流程、提升物流效率和创新物流发展模式, 增强商贸物流产业一体化服务能级。三是积极发展新型物流。鼓励发展第四方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业与银行业务融合, 发展金融物流;深入发展保税、电商、农产品冷链等重点物流业。四是整合共享物流信息资源。推进武汉物流交易所和物流园区 (中心)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全面整合物流信息资源, 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全程共享。

5.2.2 建立高端物流企业和项目评价认定体系

在向高端商贸物流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应继续加强宏观引导, 出台高端商贸物流企业认定标准及扶持政策, 对高端商贸物流进行规划和引导。要加快建立商贸物流创新的激励机制和高端商贸物流企业及高端商贸物流项目的动态评价指标, 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应依据“两高、两新” (即技术高端、管理高端, 机制创新、模式创新) 和“三高、两低” (高效益、高附加值、高带动率, 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 的评判标准, 设立武汉市高端商贸物流企业和高端商贸物流项目的评价体系。

5.2.3 创新商贸物流业的配送模式

鼓励商贸企业积极开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先进模式, 依托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或供应商为多个商贸企业、社区门店、市场入驻商户等提供共同配送服务。依托现有的物流园区推广配送班 (专) 车, 开展干线与支线结合的城区集中配送。支持武商、中百等本地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通过集中采购提高统一配送率, 利用其物流系统为所属门店和社会企业开展统一配送。不断整合商贸物流存量配送资源, 在学校、社区、地铁、轻轨等周边设立末端配送站或建设公共自助提货柜等。

5.2.4 搭建高端商贸物流交易平台

积极推进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及业务流程再造。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加强与商贸物流企业的合作, 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与中百超市等社区便利店合作开展“网订店取 (送) ”业务。合理布设物流集散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络, 支持商贸物流企业拓展物流服务功能, 不断提升全市商贸物流服务能级。

5.2.5 培育高端商贸物流总部经济

积极引进更多的国际商贸物流巨头来汉设立国际总部、地区总部。重点支持具有信息技术、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的商贸物流服务外包项目入驻。加速提升区域现代物流水平, 并依托著名国际物流巨头集聚的优势, 促进货物在区内外快速流动、快速集运, 带动资讯流、资金流和商品流的集聚和辐射, 这样在国际先进物流业的示范效应下, 引导本土商贸物流业向技术高端、管理高端、模式创新、体制创新的高端商贸物流转型。

5.2.6 实施高端物流创新发展系列工程

一是建设商贸物流总部聚集区。在商业、社会资源较为丰富的中心城区, 依照CBD模式, 发挥行业管理资源、金融资源聚集等优势, 建设商贸物流企业总部聚集区, 对现有的部分物流园与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贸易区、会展中心等高端区进行对接, 以便于直接服务于高端商贸企业, 提供高端商贸物流服务。同时, 在物流空间布局上, 推行“商贸物流总部基地”策略, 发展“综合物流园区+专业性商贸物流中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的模式, 从大到小串连物流企业, 从而达到以武汉为中心, 以货物快速集散为目的, 增强枢纽综合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力。二是构建商品市场物流系统。以提升发展商品交易市场为切入点, 依托配送、区域分拨物流企业, 衔接金融、信息服务企业, 打造集商品交易、结算、仓储、区域分拨、配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服务系统, 不断提升商品聚集、辐射能力。三是建立新业态物流系统。以发展具备区域交易、分销优势的产品为突破口, 培育物流服务创新业态, 重点加快建设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的规模交易专业市场物流服务系统, 以及航空、电子商务、医药和冷链物流系统, 培育物流服务产业集群。

6 加快武汉高端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鼓励绿色物流和低碳物流发展

发展高端物流必须树立绿色物流观念, 倡导低碳物流, 注重节能减排, 在物流业规划中要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和低碳措施, 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积极引导一批商贸物流园区向绿色物流功能区转型, 加大绿色物流装备、技术、仓储等设施的推广使用力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建立服务于生产和消费的逆向物流网络, 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6.2 加快高端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高端商贸物流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保障。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 而且回报期相对较长, 因此, 应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 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积极鼓励社会投资、融资和引进外资, 以保证有充足的资金进行高端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

6.3 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行武汉商贸物流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实现物流标准的国际化和体系化, 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特别要通过政府牵头, 遵循“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构建城市商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多元投资主体积极参与, 共建、共享物流信息基础设施, 推广EDI、GPS、RFID等技术系统在物流业的应用和普及, 加速物流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同时, 武汉市政府相关部门要高瞻远瞩, 引导物流企业在移动发互联网中寻求新的增长点。

6.4 支持商贸物流配送体系优化提升

结合城市产业布局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加快形成多层次、梯级化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整合利用现有商业、物流零售终端, 增强城市末端配送的装卸搬运服务功能, 统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改变单一的用“通行证”和“禁限”进行城市货运管理的传统思路, 针对不同经营性质、不同配送线路、不同车种、不同区域和时段进行分级分类通行管理。在用地紧张、交通问题突出的商业聚集区, 推进共同配送和夜间配送方式。加快推广城市配送标准和技术应用, 支持专业配送企业运用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 支持城市配送车辆更新改造。

6.5 积极引进高端物流人才

高端物流业发展, 需要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提供支撑。政府要针对高端物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 积极发展高端物流先进技术, 培养高端物流人才, 制定有效的鼓励高端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 吸引国外的高端物流投资者。引进的高端商贸物流人才要求熟悉国内外商贸物流市场规则, 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同时, 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居留和出入境、安家住房、落户、医疗、保险、职称评审、子女入学就业、配偶安置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

参考文献

[1]陶良虎, 杜涛.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湖北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6) .

[2]张良卫, 王媛, 王瑶.我国发展高端物流的必要性、问题及政策思路[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哈尔滨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 篇8

一、哈尔滨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展, 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 服务业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 是当前哈尔滨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近年来, 服务业增量逐年加大, 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86.5亿元, 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48.7%, 比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24.8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大, 服务业的影响力和贡献力日益突出, 2000年至2007年,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 高于同期GDP增速0.3个百分点, 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平均贡献率达到49.3%, 拉动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哈尔滨服务业的增长处于一个良好的上升期。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一些新兴行业不断涌现, 特别是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 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2.5亿元, 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6.3%, 比2000年提高3.1个百分点。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提升了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但从全市服务业本身的增长动力看, 传统产业仍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不过所占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哈尔滨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

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一) 发展高端服务业是哈尔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发展高端服务业, 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强有力的推动。目前, 哈尔滨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能否抓住时机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以促进哈尔滨市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是哈尔滨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哈尔滨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的时期, 产业结构呈现典型的“二、三、一”特征, 工业基础雄厚, 但第三产业比重处于徘徊状态, 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特征比较明显, 存在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大企业关联效应不强等问题。发展高端服务业, 能为哈尔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和价值分配份额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 发展高端服务业是哈尔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发展高端服务业, 将对哈尔滨城市综合竞争力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城市是高端服务业的汇聚地,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在带来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时, 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形成更高的要求, 有利于哈尔滨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与高端服务业共生发展的总部企业集聚落户, 哈尔滨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必将提升哈尔滨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经济能级, 促进哈尔滨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区域经济中心之一地位的确立。

(三) 发展高端服务业是哈尔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

发展高端服务业, 将对哈尔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形成强有力的支撑。高端服务业不但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而且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当制造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时候, 服务业将为其进一步走向先进性和高技术领域提供基础。哈尔滨目前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 通过发展高端服务业, 配以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知识、技术市场化的培育, 将使哈尔滨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得以激发, 城市整体的创新氛围得以形成, 创新动力得以有力加强。

(四) 发展高端服务业是哈尔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需要

发展高端服务业, 将加强哈尔滨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高端服务业是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关键支撑、新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动力源, 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龙头, 要进一步发挥全省的示范、带头作用, 必须构筑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平台。哈尔滨要带动黑龙江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必然需要高端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哈尔滨发展目标的实现和龙头作用的发挥, 都需要高端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 这也是哈尔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哈尔滨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哈尔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结合我省我市产业发展条件, 发挥优势, 量力而行。着重选择培育和发展互联网服务、品牌会展、现代物流、高端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并将城市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包装整合, 吸引国内外商家前来投资。

(一) 互联网服务

发挥IT优势, 打造数字哈尔滨。围绕哈尔滨“电子商务之都”建设, 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和以网络互连协议为基础的再售服务, 支持全市乃至全省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加强采购和营销的便捷化、低成本化。加快发展互联网、软件与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数字与网络增值、电信与广电运营等服务, 进一步完善电信网、互联网以及有线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对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等升级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众信息网、社区信息网建设, 大力扶持关键技术项目, 促进各种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 品牌会展

一位会展专家曾经说过:“如果在哪个城市举办一个国际会展, 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抛撒美元。”在欧洲还流行另外一句话:“会展是城市的面包”。

现代会展功能不仅包含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商务采购、技术交易、旅游观光, 也包括专业论坛、文化交流、时尚发布、品牌培育、价格生成与预测等。

要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 引入市场机制, 促进会展产业化。以品牌化为重点、专业化为基础、国际化为方向、集团化为手段、规范化为保障、创新为动力、联动为途径, 着力打造哈尔滨会展业软实力。努力搞好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会展场馆的功能, 加快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重视展览硬件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 努力提高会展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哈洽会、制博会、韩国周等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 逐步将会展中心建设成为集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商务采购、专业论坛、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展馆。

(三) 现代物流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到目前为止, 已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航运等门类齐全、设施完善、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同时,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参与东北亚区域协作和与省内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极大拓展了哈尔滨经济发展的腹地, 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优越的区位优势可以为现代物流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产业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

发展现代物流, 需重点建设省级、国家级现代物流园区, 将哈尔滨建设成立足黑龙江、辐射东北、面向东北亚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国际供应链服务基地。支持现代物流企业拓展网络服务体系, 加快形成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及供应链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群。鼓励完善提升物流园区功能、鼓励物流服务外包、支持连锁经营、专业化配送、大型批发采购分销网络等现代商业组织。

(四) 高端旅游

哈尔滨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出境游集散地之一。充分利用哈尔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将哈尔滨打造成为吸引海内外友人旅游和投资的桥头堡;推动旅游业成为哈尔滨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经济增长点, 必须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整体服务形象和涉外服务的水平;不断增强哈尔滨旅游业竞争力, 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

发挥自然风景秀丽,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业。加大高科技游、工业游、地方文化游开发力度, 加快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和旅游标准化建设步伐。推出一批名牌旅游商品, 提高旅游商品文化含量,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大力引进国际知名酒店连锁管理集团和国际旅游代理商。重点推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门户网站,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大型旅游景区、高星级度假酒店、高端综合旅游休闲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国际性旅游活动、国际会议、国际体育赛事等, 发挥旅游产业链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提升高端旅游总体水平。

政府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三是招商引资落实投资预算, 建设旅游业配套设施。

参考文献

[1]杜人淮.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及举措[J].现代经济探讨, 2007, (11) .

[2]陈自芳.促进自主创新与高端服务业的紧密互动[J].浙江经济, 2008, (13) .

[3]徐伟金, 周世锋, 秦诗立.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重点选择[J].产经, 2009, (8) .

上一篇:工艺设计安全探讨下一篇:临床生化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