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国际职业教育 打造现代技工体系

2024-11-06

接轨国际职业教育 打造现代技工体系(精选3篇)

接轨国际职业教育 打造现代技工体系 篇1

接轨国际职业教育 打造现代技工体系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广东省开始加快完善 “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 的技工教育格局。到2017年,广东省将基本建立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模式多样、体制机制灵活、体系结构合理、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高质量就业相适应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沙角A电厂,这些年来创造了一系列奇迹: 累计发电1795亿千瓦时,安全运行3945天……

“这多亏了企业里有一批技能人才。”分析奇迹产生的原因,沙角A电厂副厂长黄又根如是表示。通过技术革新和技能提升,这些技能人才每人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20万—30万元。

技能人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企业自然对职工技能培训不遗余力。黄又根介绍,作为获得全国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的单位,沙角A电厂近年来每年都投入300万—400万元用于职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强大的技术团队,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安全运行。黄又根告诉记者,虽然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的东莞市虎门镇,辖区企业用电需求强烈,但这些年来无论暴雨雷电还是台风冰雹,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停电现象。

沙角A电厂把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珠江三角洲的工业企业,这里生产的产品也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然而,同样的地方,历史和今天却有两般不同的景象。历史上,英国人在这里向中国输送鸦片; 而今天,中国人在这里向全世界输出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

虎门,见证了中国那段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悲怆历史; 虎门,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大国崛起、技能强国的中国力量。

大国崛起 技能强国

拥有世界工厂美誉的东莞,除了大朗的毛织产业,还有虎门的服装、厚街的家具、石碣的电子、长安的模具产业……单是一个石碣镇生产的电子零配件,就有8种产品的产量排名世界第一。

近年来,民工荒、技工荒频频在东莞出现。尤其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莞市开始思考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经过一番缜密分析,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经济“腾笼换鸟”战略,并投资21亿元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育高技能人才。

“这是东莞的正能量!” 当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看到记者微信中发布的德国BBW学习型工厂在东莞技师学院挂牌的照片时,如是进行点评。

“鸦片战争时,虎门炮台最好的两门炮是德国制造的,可当时就是没打响。” 有东莞人半开玩笑地问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豪奇这个问题时,豪奇也不失幽默地回答: 这很有可能是士兵培训没到位。的确,德国制造和德国的职业教育举世认可。当投资21个亿的东莞职教城决定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时,如何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实现本土化,如何让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真正落地,很多人还是有怀疑的目光。

东莞技师学院院长刘海光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在东莞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联手德国职业教育部门先后成立了德国手工业协会培训鉴定中心(中国总部)、德国工商联合会培训鉴定中心(中国总部)、德国BBW职教集团学习型工厂与培训中心(中国总部)。同时,还与英国知名学府沃索学院及英国Asfi行业技术认证中心联合创立了东莞认证中心,这是其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有颁证资格的行业技术认证中心。

2014年3月24日,首届中德合作班在东莞市技师学院职教城校区如期开学。这标志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东莞落地生根。从此,东莞有了以德国标准培养世界领先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东君凭雨润红姿,开遍南国此一枝。

东莞技师学院只是广东技工教育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这些年来,广东省的技工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广东共有技工院校243所,其中技师学院31所、高级技校46所、国家级重点技校61所。2013年,全省技工院校招生27.3万人,共设立覆盖约20个行业的近400个专业,在校生达到87.6万人。

这些年来,广东省技工院校招生总数占全国的20.49%,稳居全国首位;在校生人数占全国22.6%,位居全国首位;校均有学生3605人,位居全国首位;应届生就业率98%,位居全国首位;教研成果一等奖占全国55.6%,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年来,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总量为31.4万人,位居全国第一;技工院校年培训4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技能鉴定人数为17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奖牌总数占全国50%,奖牌数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年来,广东省在全国首创智力扶贫工程,在全国首创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在全国首创校企双制办学制度……

校企双制 不设 “口水专业”

“德国宝马汽车企业把价值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汽车送给广州交通技师学院,送给我们的学生实习用,就是看中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有真才实学。”广州市人社局副局长何士林说,广州的技工院校坚守的底线与原则,就是要让学生能实打实地学到真本领,绝对不设夸夸其谈、误人子弟的“口水专业”。

“在高校录取的时候,当一些朋友问我们是本A还是本B的时候,我们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们是本C的。” 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留任广州工贸技师学院的冼星文幽默地告诉记者,本C的广州话谐音就是本事。

学生靠本事吃饭,学校靠真功夫办学。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院长冯为远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主动找上门来招聘学生、合作办学的企业络绎不绝。

“德国西门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和我们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西门子自动化技术联合实训示范基地。”冯为远说。根据“校企双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制定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并编写了7本工作页和9本工学一体化教材,培养了机电一体化学生1000多人,打造了学校的品牌专业。

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广东省充分发挥了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 “校企双制” 办学制度。

通过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培养和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培训,广东省共培养高技能人才5.9万人,培训在职员工8万余人次;30所试点院校在168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5个,共建生产实训中心75个;协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工艺改进44项。

深圳技师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蒂森电梯公司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共同制订详细的招工招生计划。在3年的教学计划中,有18门课程(近50%课时)由蒂森公司专家授课并提供教材。同时,计划中有两周的企业现场教学和一个学期的企业生产实习,由企业提供教学课题、教学场地及师资。

深圳技师学院院长黎德良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捧。深圳技师学院2013年高中起点考生录取1522人,其中达到专科录取线以上的有944人,占录取总数的62%。

同时,深圳技师学院还通过“校企双制”,在企业设立技师工作站,与企业合作培养技师。物流技师班的刘琪同学在UPS技师工作站完成的课题成果被企业采用,年直接经济效益超1200万美元;以首饰设计专业预备技师班汪茜同学为首的设计师团队开发设计的“烤彩”系列珠宝首饰产品成功申请国家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后十分畅销,为企业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产值。

搭建平台 校园对接产业园

招工难,招熟手技工更难;招技工难,稳定员工更难;稳定员工难,提升员工素质更难。当前,广东省诸多产业园区企业正遭遇这样的困境。

为促进这一问题尽快解决,广东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建设36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通过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及创新转出地、转入地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转移,促进中心与外围互动发展,助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赶超发展。

自2012年10月开展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以来,广东省已有21个市的人社局和82所技工院校,与各产业转移工业园的262家企业对接,共达成1880项对接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广东省技工院校紧紧瞄准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广东省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我省大型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指导意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共建生产实训中心、实行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深度合作形式,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科研紧密融合,“零距离”实现从学生到现代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加快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一流技工队伍。

2010年以来,广东省共有38所技工院校与113家大型骨干企业开展了对接合作,占全省155家大型骨干企业的73%;为这些企业优先输送毕业生3.89万人,培训在职员工8万余人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实训中心260个。

春江水暖鸭先知。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数量、类型、层次的需求,谁最清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遨游的一家家企业,无疑有着最敏感的反应。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要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就必须紧贴企业,通过多形式的深度校企合作,形成与市场 “零距离”。与经济转型升级频率同步,号准经济发展之脉,才能在支撑一家家企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锻造出一批批高级技能人才。

在技工教育方面,广东无疑正在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

接轨国际职业教育 打造现代技工体系 篇2

一、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技工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缺乏稳定性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缺乏稳定性是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技工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以前我国的师范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会由国家统一颁发教师资格证, 使学生拥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资格, 但是, 近年来我国对教师资格证的颁发进行了改革, 只有通过专业的考试才能够获教师资格证, 使得拥有教师资格的人数大幅度的下降。其次, 据统计, 我国师范学校内的学生毕业后只有很小一部分的毕业生会选择从事教师工作, 其余学生均应聘了其他的工作, 导致我国师资队伍数量的大幅度的减少。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增加, 使得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这些使得职业教育对教师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 导致“双师型”教师普遍工作量繁重, 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要求下, 往往只能求量舍质, 繁杂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自身没有更多的时间进修提高。

2、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

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是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技工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双师型”教师师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本身条件要素的数量构成比例及其组合关系, 如‘双师型’教师的年龄、学历、职务、性别、职称等各种数量比例, 以及‘双师型’教师群体内相互之间的配合关系”。由于在教师师资结构这种存在许多的问题, 因此, 本文主要介绍教师职称评定中缺乏的合理性。由于技工学校在我国的建设的时间较短, 因此, 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 特别是在教师的职称结构上, 更是落后于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 因为我国人们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认为技工学校不够“体面”, 在技工学校上学的学生都是成绩不好或者家境不好的, 以至于技工学校在各方面的建设都落后于普通高校, 特别是教师的职称评定方面, 普通高校的教师只要工作到一定的年限就能够评职称, 但是技工学校的教师却很困难, 导致教师师资结构职称评定中出现问题。

二、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技工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措施

1、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确保师资充足

由于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缺乏稳定性是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技工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想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确保师资充足, 解决这一主要问题。造成我国技工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于颁发教师资格证的要求过于严格, 导致许多的高校毕业生想要从事教师这一行业, 却没有教师资格证, 因此, 为了增大师资队伍数量, 我国应该放宽授予教师资格证的标准, 或者增加每年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次数, 以此来增加师资队伍的数量。

2、拓宽教师培训渠道, 保证师资质量

拓宽教师培训渠道, 保证师资质量。是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技工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现代社会中, 教师只有终身接受教育、终身学习, 才能迎接挑战, 才能生存, 而学习的途径之一是参加在职培训。特别是技工学校的教师, 需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职业技能, 如果不能够经常的接受培训, 就会导致教师教授的知识落后于世界的水平, 影响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培训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提高其知识技能, 增强其专业发展的后劲。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技工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有许多不足之处, 这方面严重制约了技工学校的发展, 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解决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够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技工学校的发展, 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即墨市第一职业中专课题组:王联军, 江守广;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结题报告[A];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山东课题组结题报告[C];2012年.

接轨国际职业教育 打造现代技工体系 篇3

【关键词】现代技工教育 政策思考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56-01

目前的人才市场出现了两种怪现象: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技工荒”并存,二是大学生“找工难”与企业“招人难”并存。这种怪现象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方面的供需失衡产生的矛盾。高级技能人才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承担起在科学实验、科学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攻关能不可替代的重任。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政策,培养技工方面人才,是解决眼下“技工荒”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就业矛盾的关键,更是促进经济良性发展,追赶并超越世界其他国家高新技术的需要。

1.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面临的问题

1.1 对技工教育存在着认识视觉上的狭窄

尽管在改变,在进步,而社会对职业教育仍存在偏见,大部分人对技工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读技工是考上不好的大学的无奈之举,技工工作脏累差,技工生低人一等,受到歧视。

1.2 政府对技工教育的重视度不足

政策支持不足,如高校有“211工程”“985工程”院校,相对比之下,职业技工院校建设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规模小、专业少,大部分为民办,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而且职业技工学校学习商业化气息浓,学习风气差。与市场衔接程度不够,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1.3 技工教育体系的学生素质不高

技工教育体系招生困难,为了吸引更多人报到,都是低门槛甚至无门槛入学。办学层次低,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特长。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培养的是中低级技工或短期培训生,学校的教育设备、实习设备也远远落后于普通设备,培养的学习存在着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普遍素质不高的情况。这种教育机制下,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缺乏创新能力。技工院校更关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人文素养、健全人格方面的培养。

1.4 技工教育体系现实上的封闭,学生的发展空间受限

技工教育在教育水平上的享有的平等权,能否最大限度地与社会衔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需要依赖于教育体制上的开放、企业的实际接纳。而目前我国的技工教育体系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技工教育与高等院校教育水平存在脱节现象,技工教育的学生“不入主流”。就像自学考试属于国家承认的高等成人教育,其含金量却不能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生相提并论一样。技能职业类的人才的地位近年来提高了不少,依然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2.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相关政策

2.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为全国技工院校综合管理部门,2014年12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1]。

《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技工院校新一轮改革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一,推动技工院校多元化办学;其二,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其三,深化校企方面的合作;其四,完善扶持政策;其五、加强基础方面工作。

这些政策对进一步促进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证。

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六章十四条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纲要中明确了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3.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政策的建议

3.1 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构建完善和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政策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工人才,有较好的“待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而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般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职业教育体系。教育、就业、再教育、再就业……这是发达国家中学习型社会对人才成长的最基本路径,如瑞士、德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有打破、打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的堡垒和界限,才能更好地衔接教育体系内的各种教育,才能改变“只有课堂学习才是学习”的观点,认可课堂以外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与就业贯通。

3.2 完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予以技工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技工教育院校的规模发展与质量并重,需要技工教育资金和科研的支撑。技工教育体系的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技工教育科研。其次,技工教育体系的生源危机问题:高等院校的扩招,技工院校的无序竞争、招生秩序混乱需要体制机制及社会的配合,政府要严格审批制度,清理规范办学机构,加强政府统筹管理系统保障,强化学籍管理。再次,疏通技工教育出口需要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技术研发及质量管理的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需要转变观念,社会及企业对技工人才不仅限于给予相对等的待遇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高级技工人才的社会地位。构建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更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支撑能力:创新优化技工教育招生制度,强化技工教育学籍管理;加强技工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技工教育院校与企业的衔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若干意见》的出台,对于推动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的相关的政策保障。我国越来越重视技工教育,旨在适应经济变化,改革当前教育环境,解决就业和用工双方面的问题同时,推动我国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到技工高级人才行列,为我国技术的改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讲文明重礼仪我先行下一篇: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