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方式(共9篇)
接轨方式 篇1
1 研究目的
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能否有效地识才、育才、用才和留才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成败。2008年的奥运会举办权的获得,大大提高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重视,为此,各大高校都把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纳入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之中,这在客观上为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但事实上,摆在研究生面前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1]在当今这个富于竞争的社会,社会用人体制逐渐走向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社会不用庸才,不用书呆子,他们需要的是英才,是智商和情商的双“高型”人才,这样就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单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用人单位对已就业的研究生的满意度如何?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否完善,存在那些问题以及如何应对?为了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本研究就基于以上方面的问题加以研究,试图促进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顺利接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三所高校的培养方式
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
2.1.2 八所大学对于体育学科研究生的满意度及需求现状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长江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学科研究生就业与人才需求的研究文章和相关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对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6份,回收问卷132,有效回收率为90.4%,并对问卷进行检验,结果是有效的。
2.2.3 访谈法
走访了8所高校体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共8人。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用人单位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满意现状
体育课的设置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需求的调查发现,体育学科研究生进入高校,主要是教学与训练和科研两大部分。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着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责任。而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效果,不仅影响学生的培养,更重要的影响学校全面的、多元化的发展。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中体育硕士的比例与日俱增,但用人单位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满意度却普遍不高。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所进体育学科研究生非常满意的最多只占3%,比较满意最多的还不到整体的1/6,一般与不太满意两者相加最小值超过了50%,最大值竟然达到91%,而对于非常不满意占3%-5%。(见表1)
调查结果说明:高校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满意度普遍不高,与学校自身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发现,导致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1)科研能力不强、专业技术水平不精湛,不能做到一专多能,同时上几门不同的体育选修课;(2)缺乏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裁判能力;(3)缺乏组织校内外体育活动的经验。从调查中还得知,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硬件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2 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现状
3.2.1 体育院校专业技术课时数偏少,教师授课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学生提高专业技术的要求
专业技术课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主要途径之一,专业课开设情况反映了学校对体育学科研究生业务素质的要求和重视层度。通常课时越多,授课质量越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得就越快。
表2的调查可以看到:大多存着专业技术课时数安排偏少的现象,这与目前研究生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差而需提高的实际不相适应,也与社会对研究生的专业技术要求趋高的实际不相适应,这是造成高校对研究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由于学生的来源、职业和年龄等问题的差异,学校对研究生专业技术课时数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培养单位,或导师自行安排,这就要求学校、导师必须从根本上对专业技术课重视起来,加大课时量,提高教师授课质量,以量变到质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3.2.2 专业技术培养方式五花八门,有待寻求一套合理完善的培养方式
授课方式是否合理是能否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研究生技术授课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自己练习、导师辅导、专业训练课、跟专选班上。(见下图)
但这四种方式各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自己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级别和层次练习,循序渐进的提高自己的技术,不受任何的约束,但其容易放任自流,会因为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以致技术提高慢、出现错误动作;导师辅导——避免了自己练习的不足,但一般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有限,不能形成班、队进行教学训练,缺乏一定的环境和氛围,程度不同地影响提高的效果;专业训练课——根据自己的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比较适合绝大多数研究生,但它不能系统地、全面地将以前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巩固和提高,缺乏内容完整性;跟专选班上——较好的弥补了专业训练课的存在的问题,但上课的内容多、训练量大、人数多、教师无暇顾及、场地不足等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研究生上课积极性不高,间接影响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次,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安排专门的技术训练课的内容和计划,这些都是阻碍研究生技术水平提高,导致学校对其满意度不高的突出原因之一。因此,寻求一套合理完善的培养方式是培养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3.2.3 对专业技术教学实践重视度不够,学生缺乏良好的授课能力
教学实践是研究生投入工作后具备良好授课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单位对教学实践的要求直接影响学生的授课能力,授课能力的差别将直接影响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表3中可见,体育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时间主要集中在3、4、5学期,其中武汉体院和华中师大时间周期均为4∽8周,且都没算入学分,而湖北大学的实践周期为36学时,且有2分学分。
可见体育院校对研究生专业技术实践重视度不够,实践周期短,实践学时没做具体安排,浮动性大,由于不占学分,同时也降低了研究生自身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缺乏良好的授课能力,也是引起学校对研究生满意度不高的突出原因之一。
3.2.4 学校开设技术选修课总体意识不够,可供选择项目少,开设学时不足
技术选修课是培养体育学科研究生一专多能主要途径之一。高校不断发展,一专多能且全面的体育学科研究生,是日后培养高质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核心力量。
从表4中可见,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院校对于选修课开设情况不一样,在调查的院校中,仅武汉体院开设了技术选修课,其余两所则没有开设选修课。武汉体院开设选修课主要在第3、4学期,由学校确定项目后由学生自由选择,每学期开始时选择本学期选修科目,最多可选2门,每门课开设学时大约为24学时左右。
可见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院校对于开设技术选修课的总体意识不够。已开设的院校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意愿,但可供选择的项目少,开设的学时数不够。
4 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及对策
4.1 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
从产生的原因看,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从客观原因看,体育院校为了改变社会对体育学科长期以来重术科、轻学科,重实践、轻理论的看法,导致了多数高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学生技术的训练和培养。其次,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很多跨专业考生,他们以前大多几乎从来未接触过体育,报考体育学科研究生完全由于自身对于某项体育运动的一种热爱,或者是因为对他们来说,报考体育类研究生相对较容易。因此这类考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完全没有任何基础。而高校对于体育科学研究生的要求主要以教学训练为主,体育院校对于学生技术培养上的忽视,势必造成与社会需求无法顺利接轨。
从主观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培养方式的制定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调查显示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培养方式简单,不系统。[2]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忽略了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只流于形式,技术培养方式的滞后,影响和制约了研究生专业技术的提高。没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2)专业技术培养缺乏有效手段。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中,专业技术的培养在各个培养单位制订的培养方案中都被明确提出,并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调研中发现,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却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实施。由于教学时数、授课方式、授课质量等等的不足,导致对专业技术的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都未达到,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提高技术的渴望度。(3)忽视了体育这门学科自身独特的特征,加上专业技术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生自发组织或自己自觉练习的现象较少。而且大多研究生未意识到目前就业的困难,忽视了一专多能力对于日后就业的重要性。这些也是造成体育学科研究生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影响因素。
4.2 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改变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轨的现状,需要多方面的工作,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努力。目前首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转变体育院校培养观念,将只注重研究生科研理论水平的培养,转变为科研水平与技术水平并重,加大对研究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力度;(2)培养院校应认真落实制订的专业技术的培养方案;(3)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感,加大对学生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制订相应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为学生创造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4)营造良好的专业技术学习氛围,增加学生自发训练的意识。
5 结论
通过对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现状及对社会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满意度的调查发现,高校对体育学科研究生满意度普遍不高,与学校自身期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造成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客观原因:体育院校为了改变社会对体育学科长期以来重术科、轻学科,重实践、轻理论的看法,忽视了对于学生技术的训练和培养;研究生的扩招,吸收了一批几乎没有专业技术基础的学生。主观因素:培养方式的制定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专业技术培养缺乏有效手段;体育学科研究生自身的对专业技术不重视。
针对这些情况,为了促进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顺利接轨,对培养单位提出以下建议:转变体育院校培养观念,加大对研究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力度;培养院校应认真落实制订的专业技术的培养方案;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感,为学生创造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营造良好的专业技术学习氛围,增加学生自发训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正伟,张鸽盛.对研究生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征研究[J].科技信息,2007,(1):117-118.
[2]王新华,刘波.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6):107-108.
[3]张海军,金碧辉,郝斌.5所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1]:12-14.
[4]朱慧.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谈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接轨方式 篇2
乘地铁的人,两点一线,简简单单,这是许多人的奋斗轨迹。然而,地铁生活却并不简单,每天都有无数故事在地铁里上演。一次顺其自然的让座,一声关爱的叮咛,一个善意的提醒,折射出人间温情。人山人海中的一声断喝,一把推搡,一句辱骂,显示了自私与傲慢。而面对偷窃、打架、病弱者乘车困境的无动于衷,让我读到小市民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迷茫的人坐地铁,目光涣散,步履迟疑;焦虑的人坐地铁,眉峰紧蹙,独肃其身,容易激动;快乐的人坐地铁,神采飞扬,妙语连珠;蛮横的人坐地铁,动作夸张,得寸进尺。地铁小天地,人生大舞台。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每一个站台,每一班地铁都在上演,都在讲述。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相遇。我珍惜每一次相遇,因为下次不一定遇见。我们曾经和今后都会星散天涯,在人生的某一个时点聚在一起,向同一个方向前行,同感地铁的脉动,这何尝不是因缘!地铁走走停停,人来人往,缘起缘灭。转瞬之间,旅伴或可成为密友,从此结缘,相知相契;抑或彼此仍为依稀路人,擦肩而过,永不再见。
农药残留标准与国际接轨 篇3
I Hot Issue农药残标准与国际接轨2014年8月1日, 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2763-2014) 正式实施。我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将由现行的2 293项增加到3 650项, 新增1 357项。作为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 该标准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对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 严格监管乱用、滥用农药, 保证“产“出安全食品和“管”出安全食品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推进绿色生产,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新发布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2763-2014) 在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上都有显著提升, 力求用最严谨的标准, 为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法定的技术依据。新标准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在新发布的标准中,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已制定限量标准的有1 999项。其中, 1 811项国家标准等同于或严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 占90.6%。在标准制定过程中, 所有限量标准都向世界贸易组织 (WT0) 各成员国进行了通报, 接受了各成员国的评议, 并对所提意见给出了科学、令人信服的解释。新标准施行后,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 (GB2763-2012) 同时废iho为增进广大标准使用者和读者对我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理解, 本刊邀请国家标准起草人撰文详细解读新标准, 介绍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现状, 以及新标准制定的原则、标准主要内容和使用注意事项等。_
地铁接轨梦想作文 篇4
爷爷拉着我的手,往左边走,我觉得莫名其妙:地铁明明在右边,怎么往左走了呢?来到一个无人售票机面前,爷爷突然停住了脚步。哦!原来爷爷是来购票的。只见爷爷把钱币塞进那个机器里,不一会儿,从机器的右侧上方滚出一个像硬币的黑黑的圆东西,我问爷爷:“这是什么?”爷爷笑眯眯地望着我说:“这是坐地铁的通行证DD车票。”我恍然大悟,想着售票也用这种先进的方法,心想叔叔阿姨们真是了不起啊!
我们站在地铁月台上等待着。
地铁站里铺了两条看上去一直延伸的长长的光溜溜的铁轨,列车从黑暗的隧道里静静地驶来了。我们登上列车进了车厢,列车开动了,速度飞一般快。驶进隧道后,顿时,眼前一片漆黑,幸亏这隧道里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小灯,好像是星星的眼睛,一闪一闪地。乘地铁跟乘火车的感觉迥然不同。平平稳稳,坐上去一点儿也不颠跛。人们都安逸地享受着这高科技的地下火车,连晕车的妈妈也安谧静美地享受着……
到终点了,我这才在神游的梦境中醒悟过来,恋恋不舍地下来了。
听爷爷说,这个城市底下一共有三道地铁线,我们乘的只是第一线,下面还有二线和三线,一共距离地面有几百米。听爷爷说完,我默默地在心中称赞着设计和修筑地铁的人们,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敬佩之情,不仅为这精湛的技术而感叹,而且为我们国家有如此雄伟的建设而自豪!
让数学学习与生活接轨 篇5
一、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思维从动作开始, 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发展。”数学是一种高结构化、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抽象符号系统, 有意义的数学涉及对这些关系认识的主动建构, 这种建构是以孩子已有的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同时, 数学学习存在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已有经验。
( 一) 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时时处处会碰到数学问题。但是, 幼小的孩子并不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因此,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敏锐地捕捉数学学习的契机, 引导孩子积累数学经验。如: 幼儿园的早上点心环节, 值日生每人负责一个小组, 首先要了解本组今天来了几个人, 要分几份吸管和几片饼干, 然后一一数好放在桌子中间。等一组孩子洗完手后, 他们再把每人一份的牛奶、一根吸管和一片饼干一一对应摆放好。值日生轮流担任, 每个孩子都有锻炼机会。在与孩子谈话活动中, 老师让值日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分好这些牛奶和饼干的。孩子们不知不觉就习得了数出总数、一一对应等经验。
( 二) 有意识地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数学的学习是无意识的, 更多是一种渗透式的感性经验积累, 但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渗透作用, 离不开老师有意识地创设。例如, 孩子每天喝牛奶时, 教室里的时钟, 让孩子知道我们要在9: 05 分 ( 长针指在1 上的时候) 要喝完牛奶准备上课, 数学区为孩子准备了多种形式的时钟数字的摆放, 通过简单的入园、离园时间记录, 让每个孩子可将自己的入园、离园时间简单记录下来, 看似随意的区域活动, 确实老师精心安排的, 目的是帮助孩子积累有关时间和看钟表的经验。
二、让孩子尝试自己在生活情境中提升数学经验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往往是零散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孩子提升这些感性经验, 而不是去教那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关系的抽象的数知识。因此, 我们模拟生活情景开展有母的数学活动, 帮助孩子梳理、提升数学经验。
( 一) 模拟真实情景
以往的数学教学, 我们常常会挖空心思去创设一些虚假的情境, 把一些数学知识牵强地组合进去, 造成“数学学习脱离生活情境, 为学而学”的现象。我们在组织数学集体活动时, 把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如, 中班“牛奶包装上的秘密”, 我们在活动室里布置了一个小货架, 上摆放一些各品牌、各包装的牛奶, 请孩子去挑选, 引出牛奶包装上有哪些数字, 它们都代表什么? 知道可以通过看数字来了解这包牛奶的生产日期、出厂日期和保质期, 净重的重量, 厂商的电话, 邮编等。在这种模拟情境中学习, 孩子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 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 更体会到了数学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 二) 对接真实情境
孩子的数学学习如果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境, 就会变成一种为学的枯燥练习。因此, 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环节中需要的数学经验机会, 让数学学习和真实的情境对接, 从而有利于孩子提升数学经验。如: 中班数学活动“给动物匹配食物”, 以前, 我们往往会设计小动物分点心这样的情境, 学具也是食物图片。现在, 我们直接拿出当天点心时间吃的夹心饼干和小动物饼干, 对孩子说: “今天上午我们要吃这些饼干, 怎么分才能每个一样多呢?”引发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讨论和交流。孩子有的说一片片分, 分完就好了; 有的说先分3 片, 还有多的就再分, 老师再根据孩子的反馈及时梳理他们的经验。教学活动结束后, 到了点心时间, 教师真实地按照孩子讨论的方法分配点心。
三、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数学经验
幼儿数学学习的落脚点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它需要孩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我们要注重孩子提供实践机会, 使之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 接受挑战, 提高能力。
( 一) 设计问题要结合经验
生活中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因此, 我们根据孩子经验和生活实际设计略有挑战性的“小环节”为孩子们创设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 每天让孩子对来园的晨检牌进行统计, 今天学号的孩子没有来上幼儿园, 哪些孩子今天晚上幼儿园拿的是绿牌子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记录、统计等。又如, 天气预报员当天要记录天气和温度, 也要学会书写数字等, 这些活动由孩子轮流承担, 给了孩子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 二) 利用家园共育优势提升幼儿能力
幼儿大量时间是和家长度过的, 而且家庭学习具有一对一的优势。因此,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亲子活动, 发动家长帮助孩子提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三八节前夕, 幼儿园发起“为妈妈挑选礼物”的活动, 要求家长给孩子10 元钱, 请孩子说说有多少种购买物品的方案。然后请家长带孩子亲自去超市实践, 并记录不同的方案, 第二天和同伴分享。孩子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己面临的小难题时, 真正的数学学习便产生了, 并且伴随着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能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用, 家长也懂得了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数学。
浅谈中华才艺接轨汉语教学 篇6
关键词:中华才艺,汉语教学
一、中华才艺接轨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 开展中华才艺教学有助于汉语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中华才艺课程的设置能够增加汉语课堂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加入了中华才艺教学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任何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才艺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华才艺的同时也建立了对学习汉语的兴趣。同时中华才艺课程能够从侧面加深学生对汉语基础知识的记忆, 与中华才艺有关的很多词语, 我们无法在其他语言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含义和表达形式,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授中华才艺, 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相关词语的内涵,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 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汉语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中华文化, 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程度决定他能否正确自如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适当地在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加入中华才艺的教学,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不同的学生所感兴趣的中华才艺也不同, 学生对中华才艺的好感能够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很可能成为他们日后坚持学习汉语的重要学习动机。
其次, 中华才艺课程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华才艺是中华文化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 承载千百年来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 中华才艺由中华文化演化而来、聚集而成, 经过不断地打磨、提炼, 最终作为中华文化的缩影展现于世人面前,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艺术性, 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人民有以柔克刚的太极拳, 有行云流水般的书法, 有形象生动的剪纸, 还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和民族乐器等文化表现形式。这些中华才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我国在国内外开设对外汉语教学, 不仅是一个汉语推广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 在汉语教学中开设中华才艺课, 不仅有助于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 而且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华才艺接轨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中华才艺课程对教师个人素质要求高, 汉语教师师资力量有限。任何中华才艺的教学都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目前对外汉语教师群体中同时掌握多种中华才艺的教师并不多, 而能将自身所掌握的才艺经过合理加工应用于课堂的教师就更少了, 上课前需要老师做多种准备工作, 准备相关的教案、讲义和多媒体材料, 工作量大, 另一方面, 才艺教学需要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和要求, 有时还会涉及到才艺背后的文化教学, 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还有中华才艺门类众多, 内容庞杂, 专门从事中华才艺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汉语老师本省才艺技能薄弱, 掌握中华才艺较少, 使得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程。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课程设置单一, 形式简单。汉语教师在教授中华才艺多采取讲授法和视听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讲述中华才艺的相关内容, 视听法是通过视频, 音像和图画来进行中华才艺教学。讲授法虽然可以使教师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 但是中华才艺是一门技能课, 学生仅仅听教师说不够的, 要掌握一门中华才艺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 视听法能够带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要想真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还需要教师亲自教学指导。而且, 教师们往往在教授这些才艺课程时, 不予以重视, 没有精心设计, 多是开设简单的讲解和实践课程, 没有精心设计好好挖掘才艺背后所关联的知识与文化, 从而使课程多流于表面, 只是起到娱乐课堂的作用, 没有真正促进教学。
3、考试方法简单, 流于形式。中华才艺的课程考核比较困难, 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难以量化。大多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放松娱乐的手段, 提高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汉语学习者不能从根本上很好地掌握中华才艺的的技能, 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包含的汉语基础知识, 很难实现教学的目标。
4、相关教材缺乏, 很难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学模式。综观国内外, 专门从事中华才艺研究的教师不多, 关于中华才艺的研究著作也乏善可陈, 常见的相关教材内容匮乏, 质量也不高, 不能很好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汉语教学真正的结合起来, 所以真正实用的教材也就少之又少, 导致中华才艺教学效果不显著。
三、中华才艺接轨汉语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汉语教师素质。对于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 在其本科阶段, 加强中华才艺的教学比重, 严格进行考核, 确保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或两门中华才艺。在汉语志愿者选拔过程中, 优先选择具有某种中华才艺的候选人。
2、编写和选择科学的教材。分别组织各类精通中华才艺的专家编写合适的教材。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阶段, 将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对应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的学生选择实用性强的教材。教学对象为低年级学生的应以趣味性为主, 教学内容为高年级学生, 应以技能性为主。以书法教学为例, 低年级学生的教材应以书法欣赏为主, 而高年级学生的教材则要加入技能训练的内容。
3、加大重视程度, 完善高校课程设置。随着汉语热的兴起, 我国高校纷纷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 其课程设置还不完善, 很多高校并未开设中华才艺课或者只是作为选修课开设。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置, 开设形式多样的中华才艺课, 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才艺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掌握汉语知识和中华文化。中华才艺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而应是一个贯穿本科四年教学过程的课程体系, 这一体系应由核心课程辅助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三大模块相辅相成, 贯穿年本科教学, 形成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的科学课程体系格局, 从根本上提升汉语教师的培养质量。
4、在教学中要注意难度和深度的把握。首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 课堂设计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既要让学生理解中华才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又不能设计过于艰深晦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汉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开展生动的才艺教学和语言教学, 让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是教师应予以重视的问题。其次, 才艺教学不可喧宾夺主。才艺教学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贯穿课堂, 是汉语语言教学的辅助形式之一, 课堂的主体还应该是与之相关的汉语知识教学, 如果教师忽略对课堂的把控, 跟随学生意志将才艺教学当成课堂的主体, 汉语课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长此以往, 反倒耽误了汉语教学的正常进行, 学生也没能系统性地学习中华文化知识, 得不偿失。还有, 教师在选择才艺教学内容时, 要选择能与相关汉语知识紧密结合的才艺, 利用才艺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利用所学汉语知识进一步理解才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者相得益彰, 不可将才艺教学和语言知识教学割裂开来, 如果单单为了教授才艺而教授才艺, 课堂环节的安排就显得突兀、缺乏联系性, 也不利于发挥才艺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助力作用。
四、结语
在如今汉语教学日呈蓬勃发展之际, 如何找到一种更加适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教学方法是广大学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中国传统才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 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在汉语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总体看来, 以中华才艺教学辅助汉语语言教学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尚未形成明确有效的教学体系, 华夏五千年文明史, 中华才艺当然不只有书法和京剧, 还包括中国剪纸、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太极武术等等, 只要条件允许, 都可以作为一项中华才艺引入课堂, 但是使中华才艺真正地接轨汉语教学,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需要我们的汉语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精通多种才艺, 而且还有我们的教学研究人员不断推陈出新, 结合中华传统才艺, 设计出更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更科学的课堂教材。
参考文献
[1]王红.论对外汉语专业中华才艺研习课程的教学策略[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04.
[2]李亚男.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华文化素养提高途径探索[D].渤海大学, 2014.35.
[3]谭薇.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华才艺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 2013.14.
[4]陈慧.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中华才艺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3, 06.75.
接轨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 篇7
关键词:专业文化,企业文化,专业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 将办学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 专业建设体现了五年制高职院校的特色与办学导向。专业文化的完善程度反映出一个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 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五年制高职专业文化建设指导与规范着专业中每位学生的行为[2], 并有利于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及其工作质量的提升。为了实现校企人才供求的无缝对接,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建设与药品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中药类专业文化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契合点
职业教育最初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 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专业文化是企业文化某种程度上的衍生。随着校企关系愈来愈紧密, 逐渐出现校企一体化的局面, 2者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要求员工能够诚实守信、谦虚好学、热爱工作、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这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吻合。五年制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技能操作训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养养成[4]等方面, 使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 为企业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资源。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5]。
2 结合药品企业文化特点, 建设专业文化
药品企业文化是药品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经营观念或价值体系, 强调对人类健康的关怀, 其独特性体现在4个层面, 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6]。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有六大中药类五年制高职专业,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 结合药品企业文化的特点, 学校以“走出去、请进来、自主创新”为指导思想, 将药品企业文化理念引入专业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努力做到岗前零培训。
2.1 物质文化建设
药品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指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 引申到专业文化建设中则指所有学生共同营造的学习环境、专业标语、实训基地等。学校围绕中药产业链建设专业文化, 集药用植物种植、中药炮制、中药制剂、药品质量检验、药品销售为一体, 尽量突显专业文化特色。
学校药用植物园种有药用植物400余种, 供学生参观、学习, 培养学生对中药材的认知、种植与管理能力, 使学生树立GAP意识;学校中药炮制实训中心即校饮片厂有20余台先进中药炮制设备, 承担生产与教学任务, 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学校药物制剂实训中心拥有与制药企业生产一线同步的先进制剂设备40余套, 模拟制药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 让学生充分体验企业的管理氛围, 熟悉GMP管理理念;学校质检中心分别与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共建实验室并设立奖学金, 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先进设备, 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指导学生按中国药典要求对药品进行质量检验;学校药品营销实训中心以药品包装盒的陈列模拟药品超市的布局及管理, 构建真实的药品经营环境, 并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及物流等方面的培训, 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以便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此外, 学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百草工艺品公司, 由学生担任总经理及其他职务, 专门制作中草药标本工艺品, 并对外出售, 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
2.2 精神文化建设
药品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指药品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 是一种群体意识,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专业文化建设中, 同样需要精神力量作为支撑,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进而和企业精神文化有机结合, 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对于中药类专业的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贯彻“安全生产、质量第一、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理念, 在各实训基地张贴醒目的警示语并建设和完善荣誉墙, 突出强调药品质量的好坏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专业、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
2.3 行为文化建设
药品企业的行为文化是指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交往、文娱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学校参照药品企业的行为文化特点, 在中药类专业的行为文化建设中作了尝试。
学生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 走进小区, 为老人做推拿、按摩, 宣传中药养生知识, 体现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通过经营、管理模拟药房和百草工艺品公司, 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制药机械博览会, 使学生增长了见识, 近距离地接触了现代企业, 关注药品行业的发展;安排学生到亳州中药材市场见习, 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组织学生上山采药, 使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 锻炼了学生意志, 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形成了具有中药类专业文化特色的行为团体, 树立了良好的专业形象。
2.4 制度文化建设
在药品企业文化中, 制度文化是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结合的部分, 是企业行为得以贯彻的保证。在中药类专业文化建设中, 专业制度建设是实现专业文化建设目标的保障。专业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合理利用专业物质文化, 有效管理专业行为文化, 形成具有中药特色的专业精神文化。通过校企合作, 成立企业“冠名班”, 将合作企业严明的管理制度引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践等环节中, 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 制订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专业规章制度, 并制作成墙面文化, 培养学生“做好药、做良心药”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以便将来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现代药品企业的岗位要求。
3 抓住关键问题, 建设规范专业文化体系
专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协调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 需要通过校企合作逐步引进和吸收优秀企业的文化, 以丰富专业文化的内涵。专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 抓住关键问题, 重点突出地建设与规范专业文化体系。
3.1 注重以人为本
专业文化建设应以学生为核心, 需要学校、系部等各级行政部门的支持, 需要领导、专业带头人、普通教师的紧密配合。由于不同部门的人员结构各不相同, 工作习惯有所差异, 如何做到优势互补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中药类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实行校系2级管理, 给各级管理人员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各部门相互尊重, 加强沟通, 使工作平稳、高效的进行, 最终实现专业、系部、学校的共同发展。
3.2 明确目标
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专业文化建设的定位必须准确。它要服从于专业、学校和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提高就业率;有利于发挥学校为企业生产一线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社会服务功能。
3.3 注重质量, 打造品牌
对于药品企业这一特殊行业来说, 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即将面临的职业岗位, 学校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质量理念, “质量意识在我心中, 药品质量在我手中”等口号已经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 打造品牌中药专业, 并和各大药品企业长期合作, 取长补短, 以专业品牌树立学校品牌。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影响着专业和学校的发展。实践证明, 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企业, 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将企业文化理念引入校园, 融入专业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营造良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氛围,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有利于增强专业生命力, 有利于校企合作关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隆亮, 王敏军.融入行业引进企业校企合作特色发展——江苏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7:28~29.
[2]段德钧.面向企业, 服务企业, 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与创新[J].特别策划, 2009, 4:7.
[3]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0 (7) :39~41.
[4]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5]李文才, 夏国明, 路文梅.引入企业文化理念构件岗前零培训的培养目标——供用电技术示范专业建设纪实[J].商场现代化, 2008, 7:317~318.
信息咨询业与企业接轨 篇8
1 现状
1.1 科技信息的需求不旺。
社会对科技信息需求意识不强, 没有认识到科技信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尤其企业对信息的重视不够, 他们现用现学, 没有长远的目光面对市场。
1.2 图书情报机构虽然具备丰富的科技信
息资源, 过去只重视为政府机构服务, 仍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没有开拓市场的意识, 使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局限在小范围应用中。另外, 由于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存在着封锁、垄断, 没有达到有效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使真正需要高信息、高技术以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却得不到有用信息。
1.3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及企业行会为企业
高瞻远瞩, 为企业和信息机构构建一座信息桥梁。面临着入世的到来中国企业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咨询服务。咨询机构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四大方面的服务, 即:战略与运营、技术、人员培养、外包。
2 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领导咨询意识薄弱。
一方面, 我国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下, 习惯于政府指令, 习惯于以生产为导向,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仍摆脱不掉老思想、老框框, 不能想方设法凭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 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 有些领导由于不了解管理咨询, 看不出专业管理咨询与一般的研究的区别, 认为与其花钱拢咨询师, 不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他们觉得信息可以在INTERNET网上自己查找, 不假思索的就采用, 但他们忽略了INTERNET网上的一些垃圾信息。
2.2 咨询机构缺乏良好的信誉度。
我国咨询业行业规范性差, 尤其是前几年的“点子公司”, 把咨询市场搞得混乱不堪, 导致国内管理咨询机构的声誉和信誉度直线下降。另外, 极少数信息机构操作不规范, 乱收费, 不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 有的甚至编造假信息欺骗客户, 使人们对各种信息产生怀疑, 不敢大胆相信。
2.3 咨询机构管理体制落后。大多数科技信
息机构仍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办法, 采用计划经济管理, 没有经济上求生存的压力, 也没有走向市场进行有偿服务的动力, 不具备现代管理制度的激励机制, 难以调动积极性。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上上下下“守摊子”。
2.4 人才奇缺。
科技信息业是智力、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人财物均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内整体咨询水平不高, 受过多学科综合培训的人员和高层次智能人员偏少。一些咨询人员不能为企业真正地分析解决问题, 而只是用户提到什么, 他们才做什么。没有为企业提供一些超前的合理化建议的意思。
2.5 政府不够重视, 管理不够科学:
政府给予高科技行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 管理咨询这一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却无法享受。国家统计系统没有建立对咨询产业的一整套准确、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 要么将其纳入“服务业”中, 要么将其归为“信息服务业”;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体系中, 将咨询业混在传统服务业中, 没有针对咨询业的会计核算特点设计会计体系。
3 发展对策建议
3.1 政府引导扶持、行业规范与法律监督并行。
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 从宏观上引导并扶持管理咨询业的发展。管理咨询机构联合组建行业协会, 加强交流、联合与合作, 形成行业规范。尽快制定管理咨询业的法律、法规, 确立认证制度, 为我国企业管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2 咨询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 注重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咨询机构必须处理许多内部管理问题, 如资源利用、时间分配、客户关系、行政支持、专业发展等。把内部管理搞好, 具有优秀的管理, 才能为其它企业“病人”开药方。大凡成功的咨询机构都明晰管理咨询业的结构, 根据自身的条件, 选择适当的市场定位和职业价值观, 并具有较大的规模。咨询业正经历着市场的考验, 进行着自我整合与提升。只有在内部管理、职业价值观和市场定位各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并具有较大的规模, 咨询机构才可能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3 尽快采取措施, 提高咨询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数据—信息—情报”, 是一个层次逐步拔高的过程。情报是经过人的智能参与而得到的东西, 它隐含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需要更加深广的文化支撑。这就对情报人员的文化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 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是信息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和最终归宿。强化对管理咨询人员的培训, 这不仅是对刚入行的新咨询师的要求, 也是对所有有经验的咨询师的要求, 因为企业管理咨询业是一个学习的行业, 咨询师必须接受终身教育, 才能成为称职的咨询师;加大研究力度, 或利用已有数据自行研究。信息资源具有公开性、广泛性、社会性、联系性、时效性等特点。因此, 信息咨询人员在收集信息时应心平、气静, 要求综合分析能力要强。要勤于积累, 善于思考, 努力做到眼勤、脑勤、嘴勤、腿勤、手勤, 要多看、多想、多问、多行、多写。
3.4 通过良好的沟通, 逐步培养中国企业的咨询意识。
沟通存在于咨询师与高层决策者、咨询师与中层管理者及咨询师与普通员工之间。 (1) 经常与企业规划部门、课题研究人员联系, 虚心征求他们对信息咨询服务意见和建议, 重点听取他们对所需信息在具体内容、传递方式、使用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2) 对拟提供的信息反复进行筛选、整理, 以确保其具有可靠性、新颖性和适用性; (3) 从信息使用后的反馈情况中总结经验, 找出不足, 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法, 从而不断改进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沟通可以使咨询师把握住问题的关键, 掌握较充分的信息, 从而提出适合的可行性方案。
3.5 完善我国咨询业市场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咨询业市场的现状分析, 要使我国咨询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市场, 首先应该提高全民信息咨询意思, 以便扩大市场需求, 提高信息咨询产品的质量, 对信息咨询产品做到诚信制, 强化信息咨询业的竞争意思, 完善信息咨询业的法律法规, 健全市场管理机制, 规范市场的行为, 使信息咨询业能够健康发展, 提高咨询服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等。
3.6 结合国情, 提出科学务实的方案, 制定合理的价格。
把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咨询经验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深入了解、真正关注中国企业的需求, 提出符合中国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务实的方案, 并以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为评价依据。
我们相信, 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信息机构的努力, 一定能够在我国构建一个极为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和功能强大的科技信息服务的咨询网络平台,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并充分体现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 使企业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经济信息, 让企业与咨询业与时俱进。
摘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应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资源完善自身;同时咨询机构也应适应市场需求, 发挥自身优势, 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更好地充当企业的“外脑”。
瓷砖企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代接轨 篇9
就当下瓷砖市场而言, 家居卖场仍旧是行业中较为传统并且常见的模式, 然而在互联网模式的冲击下, 家居卖场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房地产市场受到调控, 买瓷砖的客户源少了, 直接影响到卖场的销售。同时, 后起之秀的电商渠道来势汹汹。国内不少卖场开通了电商渠道, 有的卖得甚至比线下要好。在双重夹击之下, 传统的家居卖场不得不面临转型问题。
目前, 传统家居卖场同质化竞争太严重, 要抓住市场, 差异化营销很重要。面对规模、问题和市场优势等方面的差异, 瓷砖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既需要成熟的经验和标准指导, 也要从自身需求出发。这就需要瓷砖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目标。
瓷砖企业虽未到生死攸关的境地, 但需要做的也不仅仅是小打小闹的“促销”, 更应该从根本上审视企业的定位是否符合变化的市场需求, 并走出个性化、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路子。除了与互联网时代接轨以外, 瓷砖企业也必须做好创新工作。在创新道路上, 瓷砖企业首先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技术创新机制, 集中企业的信息、科技、设计、研究等, 成立技术研发中心,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因此, 对瓷砖企业来说, 守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持企业的发展, 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与时代接轨, 用创新迎接未来的挑战, 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