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2024-08-23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通用8篇)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篇1

法律关系新论(四)──调整论关于法律关系的理论

4.“目中无物论”的根源是唯心主义和法律形式主义

(1)“目中无物论”与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排斥,主要表现为唯意志论、先验的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先验的唯心主义(transcendetal idealism)是一种哲学态度,它的最极端的表现形式是把人的思想变成“宇宙的唯一支柱”。正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德国,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潮达到其发展的顶峰。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公元1724~1804)就是一个先验的唯心主义者。他认为,自由与人之理性的世界即本体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物理性质和因果关系的经验世界即我们通过有色眼睛所看见的现象世界却只是一种虚幻的世界。[88]需要指出的是,康德受笛卡尔和牛顿的“主、客二分法”思想影响很深,笛卡尔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牛顿把物理世界视为一个受永恒不变的因果关系法则支配的实体,康德则认为法律这个术语乃意味着一组不变的原则。[89]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公元1762~1814)将先验的唯心主义(transcendetal idealism)发挥到顶点,他认为所有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都是而且必须是理性人的自我,人所认知和感觉的内容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理性归于个人的明智,“所有存在,即自我的存在和非自我的存在,都是意识的一定形式。没有意识,就没有存在”。他的哲学是一种不受约束的人类能动主义(human activism),认为人的意志能够改变世界;理性人的自我是自由的,人的行动只为其本身意志所决定;非我即客体世界只不过是人之行动的一种目标。[90]德国哲学家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公元1770~1831)将先验的唯心主义从主观论发展到客观论,认为“客观精神”是理性的主要承载者。他在《法哲学》中的名言是“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real),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如果只看个别词句,我们会认为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黑格尔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精神高于物质。[91]

黑格尔哲学体系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哲学凌驾于科学之上,靠哲学思辨来解释和预言科学的发展,这种做法遭到科学家们的鄙弃。[92]最早起来反对黑格尔的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他在黑格尔哲学盛行之时就预示了其没落,并尖锐地指出,现在德国哲学是吹牛的骗子和假充内行的骗子的产物,其中假充内行的骗子即指黑格尔。[93]叔本华是康德的`忠实继承人,他主要通过发展康德的如下观点来批判黑格尔: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理论理性不能纯粹,实践理性必须纯粹,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叔本华的贡献是发展了一套意志主义的主体性哲学;他的意志是本体论的概念,是客观的、普遍的意志;在主体和客体这一对范畴中,他认为主体决定客体、优于客体。他宣称:“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既然我们最熟悉自己的意志,就让它成为支配外部世界的决定力量吧;意志在永不停止的流转变化中产生出世界万事万物;意志不但是认识的主体、身体的主体、行动的主体,也是世界的主体;人的一半是主体,一半是客体(身体);不但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整个世界都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意志高于理智,世界万物都是意志的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他认为:“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他说,“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94]他声称,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地球。”[95]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认为:叔本华哲学“适合于庸人浅薄思想”,“是由已过时的残渣杂凑而成”。[96]

关于意识和存在的关系,一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在20世纪初,新黑格尔主义开始在世界各国传播,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建立了一个

[1][2][3]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篇2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 婚姻一直被视为家庭活动和性生活的前提。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思想的日益开放, 中国人的婚恋观随之重组。特别是近几年来, 生活压力显著增大,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迟结婚年龄, 非婚同居的队伍大幅扩大。但在法律方面, 我国《婚姻法》并未提及非婚同居关系, 法律调整几乎空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法律的欠缺导致非婚同居双方利益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济。本文试对非婚同居进行分析, 并在对于这一现象认识的基础上, 旨在对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调整上展开探索。

二、非婚同居的概念认识

非婚同居涉及法律、道德、伦理等多发面的综合社会因素, 对于其概念的基础性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非婚同居含义的界定, 法律学界的各方观点存在争议。笔者认为, 非婚同居, 是指无配偶的两性双方未形成程序上的婚姻要件, 自愿建立的具有相对持续与稳定性的生活状态。

非婚同居概念常常与非法同居相混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 非法同居指的是“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由此可见, 非法同居中的当事人以及第三人均认为双方存在以夫妻形式生活的主观意识。而非婚同居中, 着重强调无婚意同居。“法无明文禁止则自由”,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排除无婚意同居, 所以非婚同居不应被认为“非法”。而且, 如果将非婚同居等同于非法同居, 将给那些并未违反法律的同居者造成不公。因此, 应当将非婚同居与非法同居相区别。

非婚同居作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具有一系列构成要件。第一, 同居双方主体要求:非婚同居双方应当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无配偶的男女异性。同性恋者不是合格主体, 一方或双方有配偶的同居是违反婚姻法规定的非法行为, 不能构成非婚同居;第二:同居双方主观要求:同居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生活模式, 这种生活体包括性生活。现代非婚同居中, 虽不以是否有结婚意图为限, 但主要是指无婚意同居;第三:同居时间要求:非婚同居应当持续一定期间, 才能保证持续性与稳定性, 这与“一夜情”等其他行为相比具有时长特点。

三、非婚同居的法律调整

非婚同居队伍迅速扩大, 由此引发的民事争议也随之增多, 但是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在这一领域尚未做出专门规定。大量纠纷的存在与现行法律的缺失之间的矛盾, 使得相关司法实践阻力加大。所以对于非婚同居现象进行立法调整成为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非婚同居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以下将从这两类不同法律关系的角度入手探究其法律调整的问题:

(一) 人身关系

非婚同居与正式婚姻相比最显著的区别为前者没有依法进行婚姻登记程序, 因此非婚同居双方不具有法律承认的配偶身份, 无法形成基于合法婚姻而产生的与对方亲属的姻亲关系和婚生子女关系, 基于婚姻人身关系而产生的同居义务、忠诚义务等就无复存在。非婚同居的人身关系又可以分为同居双方的人身关系和亲子关系, 其具体表现为:1、同居双方之间不具备合法配偶关系, 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自然延长而转为配偶。双方不存在基于婚姻而产生的抚养关系与继承关系;2、同居双方所生子女为非婚生子女, 与婚生子女具有同等的权利, 享有第一顺位继承权, 适用亲属法中的相关规定。

(二) 财产关系

非婚同居的财产关系是指同居双方之间财产的归属、管理、处分, 以及债务的清偿、同居关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方面的社会关系。我国现行婚姻法对于非婚同居中的财产问题的处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仅在《若干意见》第10条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 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 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但这一规定针对的是“非法同居”而非“非婚同居”, 并且“一般共有”的规定较为宽泛, 不利于实践操作。

非婚同居具有缺乏婚姻形式要件、但是建立在一定感情基础之上的特点, 因此不能简单按照夫妻财产制度或者一般合伙关系处理其财产问题。根据我国现实情况, 笔者认为, 在根本上作为一般民事行为的非婚同居, 根据“意思自治”原则, 通过订立财产协议无疑是解决其财产问题的高效方式之一。同居双方当事人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对于双方在同居期间的所得财产以及所负债务进行约定, 只要该约定符合民法中合同生效要件, 则可按其处理非婚同居时的财产关系。其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1、对于财产分割问题:双方有约定的, 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的, 一方的个人财产仍为一方所有, 同居期间双方共同取得的财产为共同财产, 无法分清是否是一方财产的一般认定为共同财产, 按共同共有处理。即以个人所有为原则, 以共同共有为补充。分割共同财产时, 应按贡献大小、出资比例等进行分割, 并适当适用照顾女方和无过错方的原则;2、对于债务承担问题:约定优先。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同居双方当事人的个人债务由本人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清偿责任, 共同债务应由同居双方承担连带责任, 债权人可以向任意一方请求给付。

四、结语

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婚恋思想的日益开放, 两性相处结构更加多元化。非婚同居作为新型生活方式, 没有违反法律规定, 应当受到法律适当的保护, 同时由此引发的纠纷, 也应依法处理。对于现行婚姻法律体系进行完善, 并提高非婚同居当事人以契约方式明确权利义务的意识, 利于使这一日渐增多的社会现象纳入法制轨道处理。

摘要:近年来, 非婚同居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日益盛行, 与之相关的法律纠纷也随之增加。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针对非婚同居做出明确规定, 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不便。本文试通过对于非婚同居现象加深认识, 对其在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上进行探究, 以期对相关立法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婚同居,非法同居,构成要件,法律调整

参考文献

[1]厦吟兰, 蒋月, 薛宁兰.21世纪婚姻家庭关系新规制——新婚姻法解说与研究[C].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 2001.05:244.

[2]董海芬.论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7:24.

[3]王益峰.浅析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调整[J].党史博采 (理论) , 2006, (11) .

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法律调整 篇3

关键词:政府与市场;法律调整;经济法制建设;资源配置

1我国现如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分析

法律的调整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具体的调整,稳定的社会需要由法律制度来规范,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就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护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法律法规对现代化的社会会起到一定的规范性作用,政府作为一个大的环境,需要为社会做出更有利的保障。上世纪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风暴种,各个国家中都出现了经济低迷现象。通过完善现有的政府与市场经济体系来更好的实现法律关系的调整,如何构建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关政府部门应该设置不同的法律调整体系,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法律调整意识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推动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长期发展[1]。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法律调整

2.1法律体制为市场辩证带来发展方向

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两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要想实现创新式的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性。站在政府的角度上去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正处于落后的状态,政府与市场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市场需要发展,科学技术需要进步,要想实现创新式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我国现有市场关系与政府之间的法律认识。很多时候市场经济的变化需要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只有不断的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和法律体制,才会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给予更加有力的保障。“双向运动”与辩证实施不仅会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还会为促进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给予更加有力的保障。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与政府部门的政策和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市场要想更加高效的发展,就必将会与政府部门的政策实现共同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信息化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是维护市场长期发展的必要保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政府部门在管理市场经济的时候还存在着法律体制不健全的问题,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要想实现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就一定要不断的引入先进的理念和法律体制,争取在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中实现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双向发展。

2.2“二元配置”与简政放权

2.2.1法律的双层配置重在限权与放权相结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与政府等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研究学者曾表示,双层配置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的加强对政权的管理和意识,才会更好的实现创新式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无论是市场发展方面,还是政府法律制度规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创新式的发展,就一定要不断的对其进行管理。双层配置可以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高效运转奠定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我国的财政收支正在大规模的进行着,尤其是征税权、发债权以及政府采购权等,这些权利的支配能够让政府的职能发挥出最大,在我国政府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政府职能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推动我国市场与政府两者之间的长期发展,为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与管理高效發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双层配置”的发展过程中,限权与放权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宽松的政策有利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但是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还是应该坚持长期的发展方向,不断的对我国现阶段的政府法律进行调整,只有选择科学有效的法律法规才会更好的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为实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合理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刑法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近些年我国的刑法正在不断的完善,也不断的推出了一些关于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高科技犯罪的案例,一些非法分子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窃取市场上的商业机密或者是危害社会的发展,这些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其具体的内容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因为很多时候一些不法分子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市场的经济实行干扰,这将会严重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严重的情况将会触犯我国的刑法,所以近些年我国刑法中对于该种情况已经实现了进一步的完善。

2.2.2法律的双向配置:重在经济自由权的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必将离不开信息化的技术,对于我国而言,经济自由权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市场主体都是向着经济效益最大化方面发展的,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都是希望将自身的市场效益最到更好、更广的地步,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双向配置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从根本上意识到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法律关系,只有加强对政府部门法律意识的管理和建设,才会更好的推动我国政府法律意识的提升,为实现政府法律和市场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宏观的调控和市场监管权作为政府重要的经济职权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与市场之间实际上是两个单独的整体,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政府与市场之间又有着一种微妙的关系,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对于市场经济效益的长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2]。市场的运行是受法律保护的,对于我国而言,信息化的技术将会引领市场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高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很多不法分子已经盯上了经济时代的市场,在新闻中经常会看到经济犯罪等,对此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下达了严格的法律条文,对于严重触犯刑事法律者必将会给予严重的处罚,不仅如此,我国的民法和刑法在该方面都加强了管理力度和重视力度,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部门将会对我国现有的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规划,有关的法律法规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3立法转变与法律意识提高

2.3.1立法转变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市场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有着一定的联系,然而市场经济的变化必将与政府立法转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时期的立法会存在不同的形式,一般情况下立法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设定,通常有管理型立法、治理型立法,这些立法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将会推进法治建设,为实现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仅仅维系在主体与客体中,还对相关的立法宗旨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和管理。无论是基本原则还是具体原则都将会得到充分的体现。立法要想体现出最本质的内容,就一定要转变立法结构和立法内容,有些立法思路或立法精神的转变将会联系到市场经济的开发和建设,所以在实际的市场发展中,政府有关部门就应该不断的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增强市场发展的方向。只有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管理,才会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无论在市场经济发展,还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方面,都具有着很多的方式和方法。这将会对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立法转变对于保证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立法是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去进行法律的制定和规范,而市场的长期发展必将离不开可靠的法律,所以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对其加以重视,只有不断的完善现阶段的法律法规,才会更好的实现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变,我国对税种的设立、说率的确定和税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偷税漏税行为必将会给予严厉的批评和处罚,严重的将会涉及刑事责任。尤其是一个私营的企业,经常会出现偷税漏税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仅是道德素质的问题,更是触犯到了我国的法规,必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2.3.2法律意识提高

无论是传统的社会中还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法律意识的加强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完善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才会更好的帮助我国市场经济实现快速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信息化的技术必将会起到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然而对于政府与市场的法律关系而言,能力的提升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宏观调控非常重要。无论是任何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企业竞争力,然而在现阶段的社会中,仅仅拥有较强的企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坚实的后盾,只有这样才会为实现市场经济体系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经济治理体系是经济治理能力的基础性内容,只有通过立法来转变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才会对推动经济治理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但是在法律法規的制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性,所以加强对该方面的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市场经济是一项法治经济,一个优秀的市场经济必将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所以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加强人们对法治环境的建设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确保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接触的法律法规都是符合情理的,周围的法治环境都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等,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确保法治环境的安全性。这将会为人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给予有利的保障。上述笔者简单的介绍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法律调整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约束力,首先政府的法律法规对于市场的未来发展有着较大的约束力,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3法律调整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未来的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国家与全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全新的关系,现如今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一种比较新的宪法关系,现代世界各国宪法呈现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国家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职能,而不是单纯的政治统治,因为不管对社会有何种认识,人们的生存都需要由宪法来保护,所以法律的调整必将会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政府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于市场的未来发展必将会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想帮助我国的市场实现长期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对现阶段政府部门法律法规的管理和认识,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在现阶段的社会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已经让人们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了政府法律调整的重要性,只有采用科学有效地方式对政府法律进行调整,才会更好的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会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会与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只有不断完善现阶段的法律法规,才会更好的实现创新式的发展,为实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长期发展给予有力的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法律调整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政府与市场经济之间已经有了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法律调整必将会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信息化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我国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已经赢得了很多人们的喜爱,如何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实现经济体制的创新式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重视,并且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体系才能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摆正政府与市场的位置,并从法律的维度加以审视和保障,这样才会为我国市场关系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凝,王宝月,李明阳.法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法律调整[J].法学杂志,2013(09):134—156.

[2]颜运秋,李东学,王阳辉.论市场经济计划关系的法律调整[J].法学家论坛,2014(04):176—187.

作者简介:

交通事故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篇4

原创文章 作者:杨霄时间:2010-07-22 18:18:48

从交通事故的参与者数量来分,机动车交通事故分为单方交通事故、双方交通事故、多方交通事故。这有点象相声,分为单口、对口、群口。单方机动车交通事故即只有一辆机动车一方参与,一般是司机开车与固定物体发生碰撞、刮蹭等。该类事故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简单,一般由司机负全责。双方交通事故即交通事故参与者为两个,一般是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或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之间。该类事故责任认定相对较为复杂,分为全责、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即使机动车无责任也要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其它情况下,各方一般依照公安交通支队做出的责任认定书承担赔偿责任。多方交通事故是指超过两个以上的交通参与者参与的交通事故,常见的是多车追尾。该类事故的处理一般与双方交通事故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把每个交通事故分解开来,再行单独处理。

有关交通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害赔偿问题较为简单。一般是先由保险公司定损,再修理车辆等等,处理周期也较短,故本文不再赘述。而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相对较为复杂,同时由于人身体受到伤害后治疗周期较长、后果较为复杂,对受害者造成的经济损失涉及面广,各种费用较为繁杂。下文着重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谈谈有权要求赔偿的人有哪些,即什么人可以要求赔偿。诚然,如果交通事故未造成受害人死亡,则要求赔偿的人就是受害人本人。如果受害人是未成年人或者其他尚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比如精神病患者、智力残疾人),则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驶权利。如果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则有权利要求赔偿的人为受害人的近亲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其中的子女不仅包括亲生子女,也包括继子女、养子女;父母不仅包括亲生父母,也包括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养父母。如果上述近亲属均没有,则由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来主张赔偿的权利。同样地,这些亲属不仅包括亲生的,也包括继亲属、养亲属关系的。

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可以要求赔偿的项目包括误工费、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康复费等。如果受害人死亡的,还要可以要求赔偿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费等。受害人或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还可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那么上述各项费用的数额是如果确定的呢?笔者结合笔者在法院诉讼中的经验对相关费用的确定的一般原则做一阐述。误工费是指受害人因为交通事故受伤害后无法正常工作而减少的收入。误工费多少的确定一般要结合误工时间来确定,而误工时间一般要根据受害人就医医院的医生出具的假条确定。对于受雇于某单位的员工而言,其收入往往只是工资和奖金等,相对比较简单、明确。而有些受害人是自主经营者或其从事的工作的收入并不固定,其收入要根据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确定。而很多自主经营者或收入不固定的人往往没有证据证明其近三年的收入。这时就只能按照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同工种平均收入确定。如果受害人没有收入的,就没有误工费损失,就不能要求赔偿误工费。医疗费一般要求由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出具的发票、收据确定。如果受害人自行到药店买药品,则要有相应的处方加以佐证。护理费依照期限和护理人员收入确定。护理期限长短由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确定,一般要明确标明“生活不能自理”或“需要陪护”等字样。护理人员一般为两种,一种为受害人的亲属,一种为专职护工。由受害人亲属护理的,则护理费为护理人员因为从事护理工作而无法从事其原有工作从而减少的收入。如果参与护理的亲属没有收入的,则护理费按照一般专职护工的工资确定。如果聘用专职护工护理,则护理费为向护工支付的工资。专职护工的工资参照一般平均情况确定,不能过高。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为一人,如果确实病情严重需要两人的,则必须有医疗机构的明确的证明。否则一律按一个护理人员计算。

交通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受害人治疗或者转院等发生的交通费,一部分是护理人员因为护理发生的交通费。出租车票和专门的汽车租赁公司开具的发票一般可以得到法庭的认可。但交通费的数额应当符

合常理,不能太高。而且出租车票上载明的时间等应当与实际就医的时间吻合。

住宿费是指受害人必须到本县市以外的地区就医,而又因客观情况无法住院,只能自行到旅馆住宿或者租房住宿而产生的住宿费(包括护理人员的住宿费)。

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受害人住院天数计算,北京地区目前一般按照每天50元计算。如果属于“必须到外地治疗而又无法住院”的情况,则住院伙食补助费还应将护理人员计算在内。但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属于“必须到外地治疗而又无法住院”几乎不存在.一般情况下,营养费需要有医生的医嘱才能获得法庭的支持。

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伤残等级和受理案件法院所在地的收入情况确定。目前我国把伤残等级分为十级,一级最重,十级最轻。伤残赔偿金一般是一笔可观的赔偿数目,以北京地区为例,如果能评上最轻的十级伤残,受害人是居民户口的,则可获得近五万元的伤残赔偿金。而且十级伤残对病人的要求并不高,有些关节或肢体弯曲功能受限制往往就可以达到。司法实践中,有些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由公安交通支队出具一份委托书,自行到伤残鉴定机构去做伤残鉴定。并以此鉴定报告为依据诉至法院。但这种鉴定报告有可能得不到法院的认可。所以在诉讼之前做伤残鉴定需谨慎。最稳妥的办法是诉至法院

后,由法院委托鉴定机构进行伤残鉴定。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伤残赔偿金的计算是按照户口加以区别的。城镇居民户口一般要比农民户口高出一倍以上。这就是曾经被媒体热炒的“同命不同价”的问题。残疾辅助器具费一般指残疾人需要配置的轮椅、假肢等物品的购置费用。目前我国法律上认可支持的残疾辅助器具是指能满足基本功能的普通器具。如果受害人安装了一副上百万元的假肢恐怕只能自掏腰包了。

如果受害人死亡或因伤致残并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则可以要求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被扶养人一般包括未成年子女和父母,父母要求是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没有退休金的或者虽未达到退休年龄但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的。对未成年子女要扶养至十八岁,对父母要扶养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如果受害人有其他兄弟姐妹的,则对父母的扶养费要按照兄弟姐妹的总数分摊。

如果受害人死亡的,受害人家属还可以要求赔偿死亡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数额相当于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二十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民人均纯收入,即如果受害人是居民,则依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如果是农民则依照农民纯收入计算。以北京地区为例,如果是居民户口,则死亡赔偿金为近五十万,如果是农民,则为二十万多一点。但受害人是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篇5

一、境外上市简介

境外上市是指国内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并在境外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我国企业境外上市有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两种模式。

境外直接上市即直接以国内公司的名义向国外证券主管部门申请发行的登记注册,并发行股票(或其它衍生金融工具),向当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交易。即我们通常说的H股、N股、S股等。H股,通常,境外直接上市都是采取IPO(首次公开募集)方式进行。境外直接上市的主要困难在于是:国内法律与境外法律不同,对公司的管理、股票发行和交易的要求也不同。进行境外直接上市的公司需通过与中介机构密切配合,探讨出能符合境内、外法规及交易所要求的上市方案。由于直接上市程序繁复,成本高、时间长,所以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了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以间接方式在海外上市。

间接上市又称红筹上市,即国内企业在境外注册公司,境外公司以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取得国内资产的控制权,然后将境外公司拿到境外交易所上市。间接上市主要有两种形式:买壳上市和造壳上市。买壳上市又称反向收购,指一家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融资能力已经相对弱化的上市公司来取得上市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境外上市的目的。造壳上市是指公司在境外注册公司,或收购当地已存续的公司,用以控股境内资产,而境内则成立相应的外商控股公司,并将相应比例的权益及利润并入境外公司,以达到上市的目的。两者本质都是通过将国内资产注入壳公司的方式,达到拿国内资产上市的目的,壳公司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拟上市公司。间接上市的好处是成本较低,花费的时间较短,可以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

二、境外直接上市涉及的中国法律问题:

(一)境外直接上市的主体及设立

1、主体:股份有限公司《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第二条】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批准,可以向境外特定的、非特定的投资人募集股份,其股票可以在境外上市。

2、设立:发起设立,募集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转变。

3、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特殊条件: 《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95年1月10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5年第1号令发布)

(1).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000万元。

(2).外国股东购买并持有的股份应不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25%。(3).企业的经营范围符合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政策。

(4).已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如申请转变为公司的,应有最近连续3年的盈利记录。

(5).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如申请转变为公司的,该企业至少营业5年并有最近连续3年的盈利记录。

(6).股份公司申请转变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该公司是经国家正式批准设立的。

(7).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报商务部批准。

(二)境外直接上市的条件

根据中国证监会1999年7月14日发布“证监发行字【1999】83号”文《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申请境外上市的条件如下:

1.符合我国有关境外上市的法律、法规和规则。

2.筹资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及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立项的规定。

3.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并有增长潜力,按合理预期市盈率计算,筹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

4.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较稳定的高级管理层及较高的管理水平。

5.上市后分红派息有可靠的外汇来源,符合国家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

6.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 上市地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定。

(三)境外直接上市报送的文件

1.申请报告

2.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公司境外上市的文件。

3.境外投资银行对公司发行上市的分析推荐报告。

4.公司审批机关对设立股份公司和转为境外募集公司的批复。

5.公司股东大会关于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决议。

6.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评估的确认文件、国有股权管理的批复。

7.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土地使用权评估确认文件、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的批复。

8.公司章程。

9.招股说明书。

10.重组协议、服务协议及其它关联交易协议。

11.法律意见书。

12.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盈利预测报告。

13.发行上市方案。

14.证监会要求的其他文件。

(四)境外直接上市申请及批准程序

1.公司在向境外证券监管机构或交易所提出发行上市初步申请(如向香港联交所提交2.3.4.5.6.A1表)3个月前,须向证监会报送本通知第二部分所规定的(一)至

(三)文件,一式五份。

证监会就有关申请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以及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立项规定会商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

经初步审核,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函告公司是否同意受理其境外上市申请。

公司在确定中介机构之前,应将拟选中介机构名单书面报证监会备案。

公司在向境外证券监管机构或交易所提交的发行上市初步申请5个工作日前,应将初步申请的内容(如向香港联交所提交A1表)报证监会备案。

公司在向境外证券监管机构或交易所提出发行上市正式申请(如在香港联交所接受聆讯)10个工作日前,须向证监会报送本通知第二部分所规定的(四)至

(十四)文件,一式二份。证监会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批复。

(五)境外直接上市的操作程序

1.拟定股份制改组总体方案。2.资产评估立项和财产清查。

3.聘请中介机构开展工作,进行土地资产评估、资产评估、财务审计及法律方面的尽职调查。

4.确定重组方案,申报公司重组报告。

5.申报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公司创立大会,进行工商登记。6.选聘境外上市中介机构,制定境外上市方案。

7.向中国证监会报送有关文件,进行公司境外上市的预申请。8.向境外交易所提出上市的初步申请。

9.召开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关于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决议。10.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有关文件,申请在境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11.向境外交易所提出上市的正式申请。

12.公司进行路演及股票公开发行,并在境外交易所挂牌上市。

(六)关于外汇管理问题

1、涉及主体

(1)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指在境内注册、境外上市的公司

(2)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指在境外注册、中资控股的境外上市公司

2、境外上市股票外汇登记制度

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的境内股权持有单位应在获得中国证监会关于境外发行股票及上市的批准后30天内,到外汇局办理境外上市股票外汇登记手续。

3、募集资金管理制度

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应在募集资金到位后6个月内,将扣除相关费用后所余的资金调回境内,未经外汇局批准不得滞留境外。所调回的资金视同外商直接投资资金进行管理,经外汇局批准可以开立专户保留,也可以结汇。

4、减持股票、出售其资产(或权益)所得外汇资金的管理

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的境内股权持有单位通过减持上市公司股票、或者通过上市公司出售其资产(或权益)所得的外汇资金,应在资金到位后30天内,将扣除相关费用后的所余资金调回境内,未经外汇局批准不得滞留境外。该项资金调回后,应经外汇局批准结汇。

5、境外注入资产或权益的管理 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的境内股权持有单位向境外注入资产或权益的境外投资行为,应按规定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拟注入的资产或权益应进行评估,境外投资的金额不得低于评估价值,涉及国有资产的,需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定履行资产评估及确认程序。

6、规范回购行为

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如需回购本公司境外上市流通的股份,应在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后,到外汇局办理境外上市股票外汇登记变更及相关的境外开户和资金汇出核准手续。

7、其他行为的规制

境内机构以境内注册、境外私募,或者境外注册、境外私募的方式进行境外股权融资的,以及以其他类似方式进行境外股权融资的,应办理外汇管理有关手续,办理时应提供私募方案等相关手续。

三、境外间接上市涉及的中国法律问题

(一)境外间接上市得现状:逐渐放开

2005年10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汇发〔2005〕75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允许了境内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可以通过特殊目的公司的形式设立境外融资平台,通过反向收购,股权置换,可转债等资本运作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从事各类股权融资活动,合法地利用境外融资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允许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完成境外融资后,根据商业计划书载明的资金使用计划,调回应在境内安排使用的资金。但境内居民从特殊目的公司所得的利润、红利等收入应在180天内调回境内。

(二)跨境换股规则

跨境换股是指境外公司的股东以其持有的境外公司股权或股份作为支付手段,收购境内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股份。

(三)境外间接上市的架构

1、决定境外上市;

2、境外注册壳公司;

3、收购境内公司股权;

4、境外IPO(首次公开募集)上市;

5、募集资金调回境内或自主决定投向。

(四)境外间接上市前的重组:考虑外商投资产业政策

1.国务院2002年2月11日第346号令《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2004年11月31日第24号令《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3.《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是指导审批外商投资项目的依据,海外上市企业在进行重组时,以进入境内企业所在的行业,并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对外资的开放程度,确定该行业是否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根据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高等教育机构限于中外合资、合作。

4.在境内企业所在的产业不允许外商独资的情况下,重组则需采用不同的方案。通常做法:根据美国会计规则下“可变利益实体”(Various Interests Entity, VIE)的要求,通过海外控股公司在境内设立外商独资企业,收购境内企业的部分资产,通过为境内企业提供垄断性咨询、管理和服务类和(或)垄断贸易等方式,取得境内企业的全部或绝大部收入。同时,该外商独资企业还应通过合同,取得对境内企业全部股权的优先购买权、抵押权和投票表决权。通过以上安排,将企业变为海外控股公司的可变利益实体,实现海外控股公司对企业财务报表的有效合并。

(五)返程投资的法律问题

1、返程投资的含义

“返程投资”,是指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对境内开展的直接投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购买或置换境内企业中方股权、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及通过该企业购买或协议控制境内资产、协议购买境内资产及以该项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向境内企业增资。

2、设立特殊目的公司(1)相关概念

 “特殊目的公司”,是指境内居民法人或境内居民自然人以其持有的境内企业资产或权益在境外进行股权融资(包括可转换债融资)为目的而直接设立或间接控制的境外企业。 “境内居民法人”,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企业事业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

 “境内居民自然人” 是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或护照等合法身份证件的自然人,或者虽无中国境内合法身份但因经济利益关系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自然人。 “控制”,是指境内居民通过收购、信托、代持、投票权、回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取得特殊目的公司或境内企业的经营权、收益权或者决策权。(2)设立程序: A.境内公司向商务部提交提请境外投资申请核准,所需文件为:(a)《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要求的文件;(b)特殊目的公司最终控制人的身份证明文件;(c)特殊目的公司境外上市商业计划书;(d)并购顾问就特殊目的公司未来境外上市的股票发行价格所作的评估报告。

B.受理后15个工作日,商务部予以核准,向境内公司颁发《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批准证书》。

C.设立人或控制人应向所在地外汇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相应的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3)特殊目的公司上市

(a)境内公司应境外公司完成境外上市之日起30日内,向商务部报告境外上市情况和融资收入调回计划,并申请换发无加注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同时,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告境外上市情况并提供相关的备案文件。境内公司还应向外汇管理机关报送融资收入调回计划。

(b)如果境内公司在前述期限内未向商务部报告,境内公司加注的批准证书自动失效,境内公司股权结构恢复到股权并购之前的状态。

(c)境内公司取得无加注的批准证书后,应在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外汇管理机关申请换发无加注的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外汇登记证。

(d)自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1年内,如果境内公司不能取得无加注批准证书,则加注的批准证书自动失效,境内公司股权恢复到并购前的状态。

(e)特殊目的公司的境外上市融资收入,应按照报送外汇管理机关备案的调回计划,根据现行外汇管理规定调回境内使用。融资收入可采取以下方式调回境内: 向境内公司提供商业贷款; 在境内新设外商投资企业; 并购境内企业。

(4)特殊目的公司境外上市要求: A.特殊目的公司境外上市交易,应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B.特殊目的公司境外上市所在国家或者地区应有完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其证券监管机构已与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签订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保持着有效的监管合作关系。

C.在境外上市的境内公司应符合下列条件:(a)产权明晰,不存在产权争议或潜在产权争议;(b)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良好的持续经营能力;(c)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d)公司及其主要股东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3、外汇登记

 境内居民设立或控制境外特殊目的公司之前,应持以下材料向所在地外汇分局、外汇管理部申请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1)书面申请(应详细说明境内企业基本情况、境外特殊目的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境外融资安排);

(2)境内居民法人的境内登记注册文件,境内居民自然人需提供身份证明;

(3)境外融资商业计划书;

(4)境内居民法人的外汇资金(资产)来源核准批复和境外投资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5)境内居民法人填写的《境外投资外汇登记证》,境内居民自然人填写的《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外汇登记表》(附表);

(6)其他真实性证明材料。

外汇局对上述材料审核无误后,应在《境外投资外汇登记证》或《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外汇登记表》上加盖资本项目外汇业务专用章。

 境内居民将其拥有的境内企业的资产或股权注入特殊目的公司,或在向特殊目的公司注入资产或股权后进行境外股权融资,应就其持有特殊目的公司的净资产权益及其变动状况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变更手续,办理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境内企业与特殊目的公司的股东与股权变更过程、境内企业与特殊目的公司资产或股权的定价方式);

(2)境内居民法人填写的《境外投资外汇登记证》,境内居民自然人填写的《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外汇登记表》;

(3)外商投资主管部门对返程投资的核准、备案文件;

(4)涉及国有资产的,须提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境内企业资产或股权价值的确认文件;

(5)特殊目的公司的境外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

(6)其他真实性证明材料。

 特殊目的公司发生增资或减资、股权转让或置换、合并或分立、长期股权或债权投资、对外担保等重大资本变更事项且不涉及返程投资的,境内居民应于重大事项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外汇局申请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变更或备案手续。

4、资金调回(1).特殊目的公司完成境外融资后,境内居民可以根据商业计划书或招股说明书载明的资金使用计划,将应在境内安排使用的资金调回境内。

(2).境内居民从特殊目的公司获得的利润、红利及资本变动外汇收入应于获得之日起180日内调回境内,利润或红利可以进入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或者结汇,资本变动外汇收入经外汇局核准,可以开立资本项目专用账户保留,也可经外汇局核准后结汇。

5、款项支付

境内居民按规定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及变更手续后,可向特殊目的公司支付利润、红利、清算、转股、减资等款项。

(六)外资并购的法律问题

1、主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09年第6号,《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10号文修改后重新颁布)

2、并购方式:

(1)股权并购方式:(a)指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内公司”)股东的股权;(b)指外国投资者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

(2)资产并购方式:(a)外国投资者先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且运营该资产;(b)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

3、并购要求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1)遵守中国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

(2)遵循公平合理、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3)不得造成过度集中、排除或限制竞争;

(4)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不得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6)应符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投资者资格的要求;

(7)应符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涉及的产业、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政策要求;

(8)依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不允许外国投资者独资经营的企业并购不得导致外国投资者持有企业全部股权;需由中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产业,该产业的企业被并购后,仍应由中方在企业中居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禁止外国投资者经营的产业,外国投资不得并购从事该产业的企业;

(9)被并购境内企业原有所投资企业的经营范围应符合有关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先进行调整;

(10)根据需要增加规定的其他要求。

4、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涉及到六个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职能和需要列示如下:

(1)审批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或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对特殊目的公司并购和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并购事项,一律报商务部审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无权审批。

(2)登记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

(3)外汇管理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支机构。

(4)国有资产管理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省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当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涉及到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事宜的,应报有权审批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关审批。

(5)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如果被并购企业为境内上市公司和特殊目的公司拟进行境外上市交易的,应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核和批准。

(6)税务登记机关:国家税务总局及地方各级税务机关,在完成外资并购后境内公司或其股东凭商务部和登记管理机关颁发的无加注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到相应的税务机关办理税务变更登记。

5、有关并购后所设企业待遇

(1)外国投资者在并购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中的出资比例高于25%的,该企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2)外国投资者在并购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中的出资比例低于25%的,除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该企业不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其举借外债按照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举借外债的有关规定办理。

(3)境内公司、企业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设立或控制的公司名义并购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境内公司,所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不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但该境外公司认购境内公司增资,或者该境外公司向并购后所设企业增资,增资额占所设企业注册资本比例达到25%以上的除外。根据该款所述方式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实际控制人以外的外国投资者在企业注册资本中的出资比例高于25%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此处外商投资企业待遇主要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举借外债方面的优惠。

6、并购对价的支付时间

(1)外国投资者在注册资本中的出资比例高于25%时,外国投资者购买股权或资产,营业执照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3个月内向出售方支付全部对价,特殊情况经审批,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支付全部对价的60%以上,1年内付清全部对价;对境内企业增资,申请营业执照时缴付不低于20%的新增注册资本。

(2)外国投资者出资比例低于企业注册资本25%的,投资者以现金出资的,应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3个月内缴清;投资者以实物、工业产权等出资的,应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缴清。

7、有关并购交易的作价

(1)并购当事人应以资产评估机构对拟转让的股权价值或拟出售资产的评估结果作为确定交易价格的依据。并购当事人可以约定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应采用国际通行的评估方法。禁止以明显低于评估结果的价格转让股权或出售资产,变相向境外转移资本。

(2)并购当事人应对并购各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进行说明,如果有两方属于同一个实际控制人,则当事人应向审批机关披露其实际控制人,并就并购目的和评估结果是否符合市场公允价值进行解释。当事人不得以信托、代持或其他方式规避前述要求。

8、外资换股并购及其程序

(1)股权并购的条件

(a)对境外公司的要求:合法设立;其注册地具有完善的公司法律制度;公司及其管理层最近3年未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除特殊目的公司外,境外公司应为上市公司,其上市所在地应具有完善的证券交易制度。

(b)境内外公司股权应满足的条件:股东合法持有并依法可以转让; 无所有权争议且没有设定质押及任何其他权利限制; 境外公司的股权应在境外公开合法证券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除外)挂牌交易(不适用于特殊目的公司); 境外公司的股权最近1年交易价格稳定(不适用于特殊目的公司)。

(c)并购顾问的要求:外国投资者以股权并购境内公司,境内公司或其股东应当聘请在中国注册登记的中介机构担任顾问。并购顾问应就并购申请文件的真实性、境外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并购是否在交易作价、境外公司主体资格及境内外公司股权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作尽职调查,并出具并购顾问报告,就前述内容逐项发表明确的专业意见。

并购顾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信誉良好且有相关从业经验;

(二)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三)应有调查并分析境外公司注册地和上市所在地法律制度与境外公司财务状况的能力。(2)境外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的审批程序:(a)境内公司报有关文件到商务部审批,商务部自收到全部文件之日起30日批准或不批准;

(b)符合条件的,颁发批准证书,并在批准证书上加注“外国投资者以股权并购境内公司,自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

(c)境内公司应自收到加注的批准证书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外汇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d)境内公司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时,应当预先提交旨在恢复股权结构的境内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股权变更申请书、公司章程修正案、股权转让协议等文件。

(e)登记管理机关、外汇管理机关分别向其颁发加注“自颁发之日起8个月内有效”字样的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和外汇登记证。

(f)自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境内公司或其股东应就其持有境外公司股权事项,向商务部、外汇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登记手续。

(g)商务部在核准境内公司或其股东持有境外公司的股权后,颁发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批准证书,并换发无加注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h)境内公司取得无加注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后,应在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外汇管理机关申请换发无加注的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外汇登记证。

(i)自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如果境内外公司没有完成其股权变更手续,则加注的批准证书和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批准证书自动失效,登记管理机关根据境内公司预先提交的股权变更登记申请文件核准变更登记,使境内公司股权结构恢复到股权并购之前的状态。

四、有关境外上市的利弊分析以及陷阱

(一)境外上市的有利之处:

1.上市时间可控性强,效率较高。2.扩大融资渠道,解决外汇来源。3.便于引进国际人才、先进技术设备。

4.便于提高海外知名度和品牌,开拓国际市场。5.增发股票融资效率和效果优于国内证券市场。6.更灵活多样的金融工具支持公司发展需求。7.提升公司与股东的价值。8.提高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

9.容易引入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进入。10.实现股本全流通,推行股票期权和股票购买计划。

(二)境外上市的不利之处

1.上市费用较国内高,融资额低于国内。2.上市地选择不当会使企业得不偿失。

3.法定披露使公司一些资料公开,并增加各种成本。

4.市场监管严格,企业适应能力差,面临信息披露的压力。5.股价异常波动给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6.有被恶意收购的潜在威胁。

7.股民对利润的增长有一定要求,会给管理者带来压力。8.须遵守上市地和国内有关的法规,受两地监管。9.上市公司董事局有其他代表,减弱大股东的控制。

10.管理者不熟悉境外市场,有可能因管理不当而引起刑事或民事责任。

(三)境外上市的陷阱:

1、外部陷阱:主要由中介机构的职业道德所致,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

陷阱一:片面夸大上市作用。有一间来自浙江的企业,听信香港投资顾问信誓旦旦之言,花了上千万元的上市费用,获批在海外创业板上市。但到最关键的认购新股时刻,投资顾问才告诉企业,本地投资气氛不好,企业素质又吸引不到投资者等等。陷阱二:中介漫天收钱。一些中介常通过种种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和股权,例如在反向收购中,壳公司所占的股权一般不会超过总股本的12-15%。壳费用最高不会超过40-50万美元。但很多中介机构却利用信息不对称,索要高价。

陷阱三:有些中介利用做市商名义向企业收取高额费用。实际上,美国NASD严禁做市商以任何的名义直接或间接地从公司获得报酬,包括现金、股票和礼物等。陷阱四:粉饰自己将别人的案例据为己有。有的中介对上市后融资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以及帮助企业进行财务包装和粉饰。更有甚者,在反向收购中中介还会找一些劣质壳资源来充数。

 规避外部风险的方法:

1、慎重选择中介机构,货比三家。

2、不要一次性支付中介费用,待上市成功后再支付全款。

3、一定要选择有经验的中介公司。

4、不过早签订过多中介,以免导致成本增加。可先寻一家有经验的财务顾问公司,将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解决后,再与保荐人、承销商、会计师及律师联系。

2、内部陷阱:主要由企业对海外市场与自身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陷阱一:过高估计自身价值,IPO定价太高。根源在很多内地公司的管理者不了解海外IPO同内地的区别。

陷阱二:错误选择上市时机和地点。

陷阱三:轻视经营,粉饰业绩。上市前做一些关联交易,公布一下盈利预期,只要不违反公司法,都可以接受,但上市后,如果不为业绩负责,或出现管理失误,股价就会立刻为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并影响公司的再融资。

陷阱四:轻视投资者关系。国外投资者非常理智,如果不熟悉这家上市公司,股票交投一般不活跃。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篇6

身份证是一个人身份的凭证,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证代码。因此,一旦身份证因丢失而被他人冒用,并办理电话、通讯业务及其他商务性事务时,这将会给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当您的身份证丢失后,而又不幸发生上述情况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证明那件事情不是你做的,从而免除自己承担本不应当由你来承担的法律责任。去年公安部门有关负责人在回答网民提问时曾表示,公民遗失身份证后,无需再办理挂失和登报声明。如果居民身份证丢失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审查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证件丢失者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讲法曾在一些媒体登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许多读者纷纷来电来信询问。

为此,记者专门 采访了陕西秦岳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翟永宏主任

记者:请问公安部门这位负责人所说的是否可靠?

翟律师:应该讲这负责人说冒用者及审查部门应承担身份证被冒用的责任是没错,因为冒用者是违法冒用身份证作案,而审查部门未严格把好身份证审查关是负有责任的。但这位负责人说身份证丢失者无需办理挂失和登报声明,都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我不赞成这说法。这位负责人不是法官,并且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而不是人治,身份证遗失被冒用该不该负责任,不是由某个人说了算,要由法院和仲裁机构依法裁判才能界定责任。

记者:为什么您这样说呢?

翟律师:根据有关规定,遗失房产证、国土证和有关证件必须要登报才能补发,否则不予补办,这是强制证件丢失者向社会履行公示义务,声明遗失的证件已作废,禁止和防止证件被冒用。虽然公安机关为改善便民措施,改变登报挂失强制性做法。但同样这道理,其它证件遗失要登报挂失,身份证遗失也应当登报挂失。否则,免不了被认为未履行身份证作废公示义务,未声明禁止冒用自己遗失作废的身份证,实际上是放任自己身份证被他人冒用。身份证如果被冒用时,不但冒用者和审查部门负有责任,而且未登报挂失,放任身份证被冒用的被冒用者同样是负有责任的。

记者:按你这样说身份证登报挂失就不用负责任了?

翟律师:如果身份证遗失,除及时到公安机关办理补发外,还到有取得报刊登记证和专控刊号的合法报纸登报挂失(如本市的法制晚报和北京晚报),即使身份证被冒用,依法是不用承担责任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到公安机关补办身份证而未登报声明作废的,裁判机关可能会以你放任身份证被冒用,视你放弃自己的抗辩权利,有可能要你承担被冒用的相应责任。

记者:在实践中有没有遗失身份证不登报挂失被追究责任的?

翟律师:有,甚至很多。他们遗失身份证后没有登报挂失,有的被冒充装电话、手机、借款、购物、抵押、订合同,有的被冒充作案,等等。由于他们身份证遗失不登报声明作废,结果当作“替罪羊”被追究不同程度的法律责任。 chen 近日南方都市报《借招工骗身份证资料办63张卡狂刷300万 》、湛江晚报《公务员冒名办卡套现85万 》,也报道了身份证遗失不登报挂失被冒用的案件。这教训很值得人们吸取和警惕。

记者:身份证遗失登报作废的声明怎样才能查找呢?

翟律师:如果身份证挂失后,应保留该报纸作为发生纠纷的抗辩证据。如果你不保留该报纸的,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例如,你在电脑上输入“北京晚报×××身份证遗失声明”,就可查找到你遗失身份证作废的声明,这网络上登载报刊的身份证作废声明,裁判机关是认可的证据。身份证登报挂失能起防范作案和举证作用。其实遗失身份证登报挂失补办花二百元左右,既可免除自己的法律责任,也防止身份证被冒用作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应有的麻烦,是非常有必要,是有利无害的,可以直接咨询陕西声明公告网 专业高效 权威发布 咨询电话:***

那么,在面对身份证丢失而被他人冒用带来的麻烦时,怎样做才能减少和避免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后果呢?可以采取登报声明。

登报声明可以成为证明身份证作废的最佳凭证;

声明样本一:

遗失声明 :本人xxx 20xx年x月x日不慎遗失第二代身份证,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声明作废

声明样本二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篇7

摘要: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书均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 学生就业时只签就业协议书不签劳动合同和只签劳动合同不签就业协议书的做法都是欠妥的, 应先签就业协议书再签正规劳动合同, 这样才能切实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书

参考文献

[1]关怀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全兴主编.《劳动法》.法律出版社, 2004

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篇8

船舶融资租赁有助于船舶经营者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有利于优化航运金融资源配置,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船舶融资方式。但由于船舶融资租赁市场尚不够成熟,实践中操作不甚规范,导致实际融资额超过船舶价值从而引发融资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宜从当事人客观行为的角度对合同进行解读,在充分尊重商事主体意思自治的基础上,依据公平原则,客观评估船舶的市场价值,同时适当考虑商事纠纷处理的经济效益目标和金融纠纷处理的风险防控需要,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案情〗

原告:上海亿洲航道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洲公司)

被告:邱某

第三人:中信富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公司)

2012年10月19日,原、被告签订《船舶买卖合同书》,约定原告以人民币1 100万元(以下货币均为人民币)购买被告所有的“汇通3”吸砂船;原告通过融资方式筹措购船款,被告配合原告办理融资手续;若双方于当年12月31日前未能与原告指定的金融机构签订相关融资租赁协议,则该合同解除。

2012年12月5日至2013年1月8日期间,原告与中信公司就“汇通3”轮融资租赁事宜进行协商。中信公司告知原告需由被告提交的材料和办理的手续,原告以电子邮件等形式转告被告。应原告要求,被告将其个人银行卡及网上银行安全认证设备(以下简称“网银”)交存于原告处。

2013年1月8日,涉案三方当事人签订《船舶买卖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船舶买卖合同》约定:被告以3 800万元将“汇通3”轮出售给中信公司;中信公司把购船款汇付至中信公司与原告共同开立的监管账户(户名为原告),原告收到购买款后汇付至被告指定账户。《融资租赁合同》约定:中信公司将“汇通3”轮出租给原告,租赁本金为3 800万元,利率为央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3倍;原告按约付清全部租金、利息及其他应付款项后取得租赁物的所有权。

2013年1月14日,中信公司向上述监管账户汇入扣除保证金、手续费后的全部购船款项共计3 040万元。同月17日,原告通过监管账户向被告汇款2 660万元。次日,被告向银行办理了银行卡和“网银”的挂失。同月29日和同年2月8日,被告先后向原告法定代表人及其妻子的账户汇付600万元,共计1 200万元。此后,原告通过监管账户又向被告汇付尾款380万元。

上海海事司法鉴定中心经鉴定认为,“汇通3”轮在2012年10月19日至2013年1月8日期间的价值不超过1 200万元。

原告诉称:根据《船舶买卖合同书》,“汇通3”轮的真实交易价格为

1 100万元,被告有义务配合原告办理融资手续,并在收到船款后将差价返还原告。为此,被告将其银行卡和“网银”交存于原告处。但被告在收到首笔船款2 660万元后即挂失银行卡和“网银”。后经原告催讨,被告仅返还600万元。故请求判令被告将已获得的3 040万元款项扣除真实船价1 100万元及先期已返还给原告的600万元后的剩余款项1 340万元及利息退还至前述监管账户。

被告辩称:2013年1月8日中信公司和原、被告三方签订《船舶买卖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时,原、被告双方签订的《船舶买卖合同书》已经解除;“汇通3”轮最终以3 800万元成交,原告请求被告返还差价没有依据;原告曾以协助被告向中信公司出卖船舶为由要求被告支付回扣,被告无奈才支付其1 200万元。故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三人述称:原、被告签订的《船舶买卖合同书》并未约定买受人的义务和标的物的转移交付等内容,其真正目的是对船舶融资所得款项在双方之间作出分配;中信公司与原、被告三方签订的《船舶买卖合同》真实有效并已实际履行;中信公司认同原告有关将船舶融资款项退还至监管账户的诉讼请求。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审理认为,《船舶买卖合同书》签订后,原告始终与中信公司联络沟通融资事宜,被告则配合原告办理手续。虽然《船舶买卖合同书》约定有终止期限,但双方在该期限届至的前后一段时间内始终连续履约,且被告将自己的银行卡和“网银”交存于原告处,足以使原告对被告产生信赖,故《船舶买卖合同书》对双方仍具有效力。此后,被告又向原告法定代表人汇付1 200万元。在没有其他合理解释的情况下,该行为显然与原告关于双方约定的船舶真实交易价款为1 100万元、融资所得超出部分应由被告向原告返还的主张更为契合。

此外,经司法鉴定可知,涉案船舶时价不超过

1 200万元,《船舶买卖合同书》约定的价格1 100万元更接近其实际价值。船舶融资租赁合同系由原告与中信公司协商缔结,原告是船舶的实际使用人,负有向中信公司支付租金的义务。在融资所得3 800万元远超船舶实际价值,租赁物价值不足以全额担保的情况下,将超出实际价值部分的款项返还至出资方与融资方共同开立的监管账户既符合交易公平的原则,也有助于防范融资风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上海海事法院判决被告向原告和中信公司开立的监管账户返还740万元及相应利息。一审宣判后,原告与被告均提起上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一审判决事实认定基本清楚,判决结果正确,故驳回双方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船舶融资租赁是近些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船舶融资方式。一方面,航运及相关行业经营者可以借助融资解决自行购买、建造船舶时成本高、耗时长的问题,加速资本循环,减少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船舶的固有价值及出资人的全程参与可以保障出资人资金的合理使用与受偿,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资金安全。但在实践中,出租人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往往关注承租人的还款能力超过租赁物的实际价值,造成融资额远高于租赁物实际价值从而引发纠纷。在处理该类纠纷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船舶融资租赁行为的特殊性,从各方客观行为表现中探究商事主体的真实意思 ,在尊重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发挥海事司法专业优势,客观公正评估融资船舶的市场价值,注意维护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nlc202309041332

一、融资款超过船舶价值现象的成因探究及风险提示

租赁物的价值是融资租赁出租人顺利收回出资的重要保证,但要实现这种担保效果,则须确保租赁物的价值足以涵盖出租人的全部或大部分出资,即租赁物的实际价值应当不过分低于出租人向出卖人支付的租赁物价款。这样即使承租人违约,出租人也可通过获得租赁物减少损失。然而,现实交易中,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的或出租人实际支付的租赁物价款高于租赁物实际价值的情况十分常见,其原因多种多样。如租赁物的价值被高估或出租人看好租赁物的未来价值,租赁物正处于增值或市价上涨过程中。又如本案中,“汇通3”轮经鉴定的实际价值不高于1 200万元,而出租人中信公司与出卖人邱某实际约定的价格却高达3 800万元,且最终实际支付了3 040万元,是出租赁物实际价值的近3倍。审理中,亿洲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其租用“汇通3”采砂船系用于承接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而单艘采砂船需要多艘其他工程船只的配套方能顺利作业,故其实际资金需求要远大于“汇通3”轮本身的购置价。对于此种陈述,我们当然无法排除其可能性,但同样无法排除的是各方当事人的相关工作人员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利用船舶融资租赁套现,并用于其他目的的可能性。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如果融资租赁的融资所得远远超过租赁物的实际价值,则出租人的经营风险将大大增加,甚至可能出现多方矛盾。

在本案中,亿洲公司是承担按照超出船舶价值的融资款计算的租金支付义务的主体,但绝大部分超出船舶价值的融资款却已由出卖人邱某实际占有,故亿洲公司按约按期足额支付“高额”租金的动力和客观可能性均大大降低。事实上,亿洲公司与中信公司之间的租金支付纠纷已经另案成讼。而一旦亿洲公司根本违约,不再支付租金,则中信公司必然面临融资款项无法收回且租赁物变价不足以偿抵融资款项的困境,其实现融资租赁合同权利具有现实的危险。易言之,融资款项超过船舶实际价值的融资租赁不仅易引发本案中出卖人(资金实际获得方)与承租人(真正的资金需求方暨融资方)就融资款项分配的争议,还易引发出租人(出资方、出借人)与承租人(融资方、还款人)之间的租金支付(还款)纠纷,融资租赁机构的出资则处于较大的风险之中。

二、船舶融资款过高所生纠纷处理的几点思考

1.尊重“商事理性”和商事主体的意思自治

从理性商事主体的角度考量,出租人理应适当压低租赁物的价格,增厚租赁物价值担保融资款收回的“缓冲垫”,而不应提供过分高于租赁物价值的资金。如前所述,融资款项远超船舶价值的现象极易引发金融风险,是商业主体所应尽力避免。这种现象的背后难脱不规范商业行为的嫌疑,我们当然应给予其否定评价。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商事行为自有其利益驱动下的现实考量,不能以行为不规范为由全然否决其效力。若各方主体缔结合同时意思表示真实,则应遵循私法自治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尽量避免作出商事纠纷处理之外的其他评价。

就本案而言,中信公司作为融资租赁机构,在融资租赁交易前,未对“汇通3”轮进行独立专业的估价是欠严谨的行为,并最终引发了亿洲公司与邱某之间的融资款项分配之争,殃及了自身租金(融资款)的收回。但作为专业的融资租赁机构、工程船舶的经营人、所有人,中信公司、亿洲公司和邱某通过自行协商约定了3800万元的价格,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推定他们系出于商业利益的目的,并对相关风险已有所预判。在无证据证明存在违法行为的情况下,应当着重解决三方之间因不规范操作所引起的利益冲突,而不是简单否定相关商事行为的效力,或作出无助于现有纠纷解决的认定。

2、从与合同文本的契合性、当事人行为的连贯性、理性当事人的信赖利益等多角度解读交易主体的真实意思表示

不规范的船舶融资租赁及相关行为,往往因为合同文本无约定或约定不明而引发纠纷。在融资租赁交易前,亿洲公司与邱某在《船舶买卖合同书》中约定:若双方年底之前未能与金融机构签订融资租赁及配套合同,则该合同书解除。而亿洲公司、邱某与中信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及《船舶买卖合同》的日期恰恰是次年的1月8日。单纯按文义解释,亿洲公司与邱某签订的《船舶买卖合同书》已经无效,邱某可不再受1100万元价格条款的约束。然而事实上,邱某在年底前后一段时期始终按照《船舶买卖合同书》约定配合亿洲公司办理融资事宜,并在三方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及配套协议前,将自己的银行卡与“网银”交存于亿洲公司处,更于收到融资租赁款后将其中的1200万元返还给了亿洲公司。邱某的这些行为足以使亿洲公司相信其将继续履行《船舶买卖合同书》的义务,并返还超额融资租赁款。在此情况下,如对邱某后来反悔的行为予以肯定,则将严重损害亿洲公司的信赖利益。

3、发挥海事司法专业优势,通过船舶价值专业评估,促进交易公平,防范融资风险

以船舶为租赁物的融资租赁或其他金融、商事纠纷多由海事法院专门管辖,海事法官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或通过专门渠道获知租赁物的市场价值及市场行情变动情况。虽然本案“汇通3”轮吸砂船的市场价格会随着港口及沿海工程的开工量,即该类船舶的需求情况而发生波动,但无论如何,其价格不可能在2012年10月至2012年底、2013年初这短短3个月不到的时间内飙升3倍有余。最终,专业的海事司法鉴定亦印证了船舶的实际价值远低于融资额的事实。由船舶出卖人邱某占有超出船舶价值部分的融资款既无助于“汇通3”轮的营运,又显失公平。在亿洲公司已经拖欠中信公司租金,且中信公司明确表示剩余款项退还监管账户有助于亿洲公司履行租金支付义务的情况下,判令邱某返还剩余融资款项无疑更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也更能彰显公平公正的司法理念。

本案所涉船舶买卖及融资租赁的操作不甚规范,融资风险集聚,但木已成舟,与其再行探究木何以成舟,莫若将“舟”的作用发挥好,或者说,为“舟”创造一个适合其发挥作用的环境。考虑案件背后的经济效益与风险防范,兼顾纠纷处理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应是海商事审判秉承的原则之一。

上一篇:《安全标志总动员》大班教案下一篇:社会热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