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研究

2024-09-30

内化研究(精选10篇)

内化研究 篇1

本世纪初, 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 探讨师范院校教学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今天我们的学生如何理解参与课堂, 明天我们的教师就会如何组织、设计自己的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会学习, 有些学生有学无习, 基于此, 我们提出了教学的“教”、“学”、“习”互动模式。“教”是指教师利用个人所拥有的知识, 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收知识的过程。这两个环节的完成标志着学生接收了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 , 这时的知识是一种物化的知识。根据心理学所讲的遗传规律, 如果所获得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 那么所获得的知识就开始遗忘, 并且开始的遗忘速度很快, 一星期以后所保持的量只占总量的20%左右。这就在于学生的所谓学习仅仅停留在“学”的环节, 就是从教师那里接收了知识, 而没有把这些知识转变为活的知识, 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习”的实质是对“学”到的物化知识进行分析、归类、编码并贮存, 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也就实现了知识的内化, 而知识的内化是学生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习”的实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与实践性。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从课内、课外和倡导反思式学习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课内探索的几种方式

1.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种情景的重复或者未来生活预演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既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能动精神, 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探究问题, 激发学生知识的再加工, 完成“习”的环节, 实现知识的内化。

2. 录像教学。

录像教学是一种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相关教学录像, 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弥补了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教学过程中, 录像教学也确实起到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掌握, 同时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精神, 落实“习”的环节, 实现知识的内化。

3.课堂讨论。由于每位学生对课堂的关注程度不同, 因此每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程度不一, 往往存在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在系统讲解知识后, 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 并依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实现不同认识的相互碰撞, 以产生思维的火花, 促进学生“习”的能力的提高, 达到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的目标。

4.情境体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了一些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完成“习”的环节, 促进知识的内化。

以见习为主的课外实践

1.观摩学习。让学生观看教师教学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情况, 以第三者的视角了解知识由物化向活化的转变过程, 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转化过程以及知识转化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提高知识转化的能力, 实现知识的“习”, 完成知识的内化。

2.教学练习。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 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来教学。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必须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的组织加工, 将物化的知识转为活的可以灵活运用的知识。结果表明, 教学练习充分发挥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主性, 提高了学生“习”的能力, 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以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 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

见习中参与所在学校学生的活动, 能够使学生获得“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易于接受。既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增强了学生知识理解的能力, 促进学生“习”的完成, 实现知识的内化。

4. 与见习学校教师座谈。

安排学生就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与见习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听取教师的见解, 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过程中理解的偏差, 再次完成“习”的环节, 实现知识的内化。

倡导反思式学习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反思。传统的教学过多的强调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 即反思的过程, 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形。由此, 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反思不仅是课内的反思, 也包括课外的反思;反思不仅是对教师教学的反思, 也包括学生学习的反思;反思不只是对新知识的反思, 更重要的是对知识构建过程的反思。因此, 我们倡导学生进行反思式学习, 使学生通过反思正确理解“教”、“学”、“习”教学模式, 理解“习”的实质, 从而更好地完成“习”的环节, 实现知识的内化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注重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师指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等方面培养学生“习”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努力, 我们提出了“教”、“学”、“习”互动模式, 特别是对“习”这一环节的研究, 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以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关键词:学生,学习,知识内化,研究

参考文献

[1]程亮.“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3) .

[2]李森.论教学论的基本类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12) .

[3]王亚娟.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习”分析[J].校园心理, 2010 (5) .

内化研究 篇2

关键词:应试教育;高中生;课堂学习;动机内化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及其内化程度历来受到关注。外部动机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内化,以及内化程度如何,学术界已经有了部分研究,但这类研究大多在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下进行[1],与自然教学情境当中的情况有多大的相似性还不得而知;尤其是而当高考在中国成为一种“图腾”[2],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高中学生为外在功利目的而学习的情况就显得非常常见,可以说,外部动机成为调节高中生学习行为的主要动力。那么,高中生的外部动机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能否得以内化,内化程度如何,其机制又是怎样的,有必要对此做一次专门、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来把握以下问题:高中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哪几种类型的动机,来自学校、教师和高中生自身的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动机内化,是否存在学校、年级和性别差异,等等。

二、调查内容设计及调查实施

1.调查内容设计和研究工具编制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问卷根据R.M.Ryan和J.P.Connell编制的《学习自我调节问卷》[3]修订而成,在修订问卷时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①原始问卷共包括4个维度,条目数较多,在本研究中可根据研究需要对一些不必要的条目进行删减;②高中生课堂学习的动机内化可能在年级、性别、学校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③高中生课堂学习的动机内化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来自学生本人、教师以及学校的多方面因素均可能对高中生课堂学习的动机内化产生影响,而此前的研究并未回答到底哪些因素会发生作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因此,我们在修订问卷之前对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前期访谈,将教师和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作为问卷题目修订的重要参考,经多次讨论修订后最终形成《高中生课堂学习动机内化问卷》。

2.信效度检验

我们在113名高中生当中进行了预调查,利用回收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了信效度分析。

通过分析可知,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KMO统计量为0.797,Bartlett’s球形检验卡方值为793,p<0.001,达到显著,可以认为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过两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了8个在各因子上的负荷量均比较低的条目,得到了一个稳定的因子结构。共提取出4个公因子,分别是外部调节、知识调节、自我调节和参与调节,其中,外部调节指学生主要依赖于教师、家长的期许和意愿来进行学习;知识调节指学生主要出自对知识重要性认识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自我调节指学生出自自身学习的好奇和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控制学习进程的过程[4];参与调节则是指学生出于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的目的来调节自己的学习。其中,外部调节和参与调节属于依赖外部动机来调节自身学习,自我调节更多的属于依赖内部动机来调节学习行为,而知识调节则间于二者之间。四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66.286%,方差解释率较好,各条目的共同度均在0.5以上。信度检验表明,问卷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4,分半信度为0.756。在四个具体维度层面,外部调节、知识调节自我调节和参与调节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5、0.749、0.652和0.716,分半信度分别为0.888、0.732、0.652和0.717,均拥有较好的信度。检测数据表明该问卷信效度较高,可以作为测量我国高中生课堂学习动机内化情况的有效问卷。问卷因子结构和信度系数见表1:

3.调查实施

我们于2013年春季学期,在某省9所中学的高中学生当中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学校中包含“省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2所、非重点中学5所。调查对象涵盖从高一到高三各个年级,总共发放调查问卷409份,回收问卷404份,我们将问卷中1/3以上题目未答或明显乱答者定为无效问卷,筛选出有效问卷共350份,有效回收率为85.57%。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对各类中学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再进行后期访谈,以补充解释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在问卷中设置的高中生课堂学习动机内化情况包括四个维度:外部调节、知识调节、自我调节和参与调节。问卷采用5分量表,每个维度下各条目的平均分为学生在该维度的自我调节指数。指数越高,表明高中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该调节机制的运用越频繁。

1.均值比较

问卷统计结果发现,我国高中生在外部调节、知识调节、自我调节和参与调节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44、3.81、3.20和3.17。其中,知识调节维度得分最高,说明为知识而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外部调节维度得分也相对较高,说明在高中生当中,以教师、家长的期许和意愿来调节自身学习动机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自我调节维度得分较低,说明高中生较少从自身好奇和兴趣出发来调节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内化程度不足。我们通过两组多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比较了性别(男、女),生源地(城、乡),年级(高一到高三),学科(文科、理科),学校类型(省重点、市重点、非重点)等因素对高中生在上述各维度的自我调节方面造成的差异,见表2和表3:

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高中生的课堂学习在知识调节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均值比较结果发现女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城市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参与调节维度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维度不存在主效应。在自我调节维度存在着年级和学科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LSD多重比较发现,在二年级,文科生自我调节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而到了三年级,理科生自我调节维度的得分则反超文科生。

2.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期访谈中教师和学生的看法,我们将如下几项可能对高中生课堂学习动机内化造成影响的项目列为考察对象:在个人因素方面,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在教师因素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和教师教学态度是否认真负责。我们将上述因素和高中生动机调节机制各维度之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意愿、学习自信心,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因素,和高中生学习动机内化的外部调节、知识调节、自我调节和参与调节四个维度之间,普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外部调节与各因素之间呈负相关,其他调节机制与各因素之间呈正相关。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我们将个人因素和教师因素中的五个项目作为预测变量,以量表中的四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

从表5回归模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看出,量表中的四个维度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高中生课堂学习动机的内化情况,主要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高中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自信心);教师因素只影响外部调节和知识调节两个维度。其中,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是影响高中生动机内化的最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对高中生课堂学习动机内化的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对其动机内化不产生显著影响。

四、简要的结论

从上述数据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高中生群体内部具有较大差异,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会对高中生动机内化的知识调节和参与调节两个维度造成显著差异;而年级和学科两个因素则在自我调节维度上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交互作用。

(2)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内化情况和高中生自身的学习成绩、学习意愿和学习信心,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态度之间,普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3)高中生学习动机内化中的知识调节、自我调节和参与调节三个维度主要受其自身学习意愿和学习自信心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分别对外部调节维度和知识调节维度产生显著影响,而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则不产生显著影响。

五、讨论和建议

统计数据显示:性别和生源地均会对高中生知识调节维度造成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城市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这说明在课堂学习当中,女生相对于男生,城市学生相对于农村学生,会更加看重知识本身的价值,为获取和探索高深知识而学的特点较为显著。我们认为,由于女高中生在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等方面都强于男生,且女生的阅读速度也较男生快,在作文及语言的运用水平方面,女性也占优势[5],因此女生更容易在知识的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更大的学习信心,从而在知识调节维度得分较高;而男生则相对更难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这自然会对男生的知识调节维度产生不利影响。这虽然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也容易成为男生为自己学习落后、成绩较差的借口。在高中教育当中,男生在知识学习和掌握方面落后于女生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男女生在语言、阅读、记忆方面的差异并非不可逾越,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笔者认为,男生应不断反思自身的学习,将和女生之间的差距作为学习的动力,而非作为自身成绩落后的挡箭牌。本研究同时发现,城市学生在课堂自我调节的知识调节维度得分高于农村学生,这说明学校在对农村生源高中生学习的帮助上还有进一步作为的空间。如何帮助农村生源的高中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课程学习,帮助他们调节好学习方法,这是今后在对农村学生的教育工作当中可以进一步开拓的地方。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自我调节维度存在着年级和学科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通过后期访谈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二年级,文理科学生均刚选定自己的方向不久,都还处于适应过程中,因此自我调节维度得分不相上下;而到了三年级,文科学生逐渐对死记硬背各个考点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反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下降;而很多理科生则已经习惯于“题海战术”,数理化等科目的教师喜欢“将训练的题目分成若干种问题类型,将每种类型题目的解题套路作为教学重点,即所谓的‘分类型,记结语,套解题模式’”[6]。很多理科的学生们甚至对这种学习应考模式产生了依赖,因此理科生的自我调节得分逐渐反超了文科生。

内化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要点,内化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提示, 但这并非要弱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而是告诫教师要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 科学梳理文本要点、合理归结关键节点、努力探索学生认知特点, 帮助学生明确阅读认知目标, 消除阅读认知桎梏, 构建阅读认知体系。

一、梳理文本要点, 明确阅读认知目标

教材文本内容呈现个性差异, 文体、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自身特点, 从不同角度展开阅读, 可以获得不同阅读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思维, 通过阅读目标设计、阅读疑惑解读、阅读思维矫正等方式, 帮助学生理顺阅读路线, 顺利抵达阅读认知彼岸。梳理文本要点方法有多种, 教师可以分条列举, 可以利用问题引导, 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归结。在学习《烟台的海》时, 教师设计一组阅读思考问题: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作者运用了哪些特点鲜明的词呢?你喜欢烟台哪个季节的海呢?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 快速展开自主阅读和讨论。在成果展示时, 有学生说:烟台的海非常美, 我最喜欢烟台夏天的海, 水平如镜, 像温柔的少女, 海边日出更是如同仙境一般;也有学生说:我更喜欢烟台秋天的海, 海水明亮起来, 到处是忙碌的人们, 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从学生认知情况可以看出, 教师利用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维获得了成功。学生阅读文本常常关注的是情节,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行看热闹”。教师占据认知优势, 自然要多给学生以阅读认知引导, 对文本要点进行梳理, 学生很快就找到阅读方向, 收获阅读认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归结关键节点, 消除阅读认知桎梏

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对文本要点进行解读引导, 还要对阻碍学生阅读认知的多种因素进行深度挖掘, 并设计多种解决预案。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生成情况, 及时发现学生阅读学习遇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 并及时进行教学调整。通过对关键节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 理顺学生学习思维, 消除学生阅读认知桎梏, 提升阅读认知效率。学生对孙悟空的形象有深刻记忆, 当教师让学生复述课文《三打白骨精》时, 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生涩感, 不仅语言干瘪, 连基本情节都交代不清楚。教师根据学生具体表现, 发动学生对孙悟空三次打白骨精典型词语进行梳理总结, 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学生给出分析结果: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时用的典型词语有“睁开”“一看”“认出”“举起”“打”“朝妖精劈脸一棒”, 表现孙悟空果敢精神;第二次棒打白骨精时用的典型词语有“见”“当头就是一棒”, 表现孙悟空嫉恶如仇、坚定的决心;第三次棒打白骨精时用的典型词语有“藏在身边”“迎着”“笑道”“瞒不过我”“抽出”“抡起”“打死”, 表现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精神。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课文复述, 其效果显著提升。教师让学生从典型词语分析入手, 体会其表达效果, 对人物描写形成重要认知突破。学生的复述顺畅表明,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典型词语解析, 发挥了关键作用。复述课文是阅读成果检验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文本内容, 不仅要求学生对文本内涵有深入理解, 还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探索认知特点, 构建阅读认知体系

学生认知基础、阅读习惯、阅读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其阅读认知自然呈现多元性, 遇到的阅读困惑也具有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不同群体学生阅读认知特征展开深入探究, 针对学生阅读实际给出科学引导。学生阅读认知个体差异巨大, 教师要有充分思想准备, 针对不同群体学生阅读实际需要制定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最大的麦穗》结尾一段揭示的道理是: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完成当前的任务, 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教师在阐释这个道理时, 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抓住眼前的机会, 是不是要放弃长远追求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 立刻引发学生热烈议论。教师立刻给出针对性引导:我们追求长远目标、为理想不懈努力, 这与抓住眼前机会、完成当前任务并不冲突, 有目标不要好高骛远, 珍惜眼前是为更好地前行。从不同视角展开思维, 便可以获得不同的认知体验。学生听教师解读之后, 逐渐形成认知共识:文本从一个角度阐述道理, 我们不应该肆意引申, 以免出现认知偏差。教师针对学生个性质疑展开引导, 对学生认知特征进行全面解析, 很快给学生以明晰思维方向, 学生学习认知自然达成统一。学生出现认知偏差是常见现象, 教师要有洞察意识, 及时发现教学生成, 快速进行反应, 矫正学生阅读认知, 解除学生认知困顿, 帮助学生展开多元认知, 构建崭新的学习认知体系。

四、结束语

语文阅读教学,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为疏通学生阅读内化渠道, 教师需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挖掘, 对学生阅读个性特质进行深度剖析, 找到文本和生本思维衔接点, 展开针对性启发和引导, 激活学生阅读思维, 形成重要的感知内化力量, 赢得阅读学习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樊永军.浅议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7) .

内化研究 篇4

摘要: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时代契合度的比较分析,提出传统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三层次维度分类体系有必要引入党建和经理人制度等新范畴作为中观维度,以党建工作为平台树立国有企业开拓创新意志,以经理人制度为基础树立国有企业市场竞争意识。与此同时,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与TPP、TTIP等国际市场规则相适应,政府应当加紧推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由履行向制度内化转型,将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升级到2.0版本,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宣传、打造“优质企业”品牌效应,以便融入国际市场秩序、引领制定市场竞争规则。

关键词:分类改革;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内化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化原则,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以保值增值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公益类国有企业则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指导意见》要求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区别考核经营指标。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当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指导意见》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明确的要求,在分类推进市场化运作和进一步对接国际市场秩序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一般社会责任和特殊社会责任的分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内化趋势。

一、 问题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最早由Oliver Sheldon(1924)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论战自此开始,期间虽然有Levitt(1958)“政府的工作不是企业的,企业的工作也不是政府的”和米尔顿·弗里德曼(1970)“企业唯一的责任就是在规则内获取利润”等不少的反对声音,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却在各种反对声音中不断前行。

200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作为研究热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一般社会责任与特殊社会责任的界定,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评级指标体系等研究文献大量涌现(李正,2006;沈志渔、刘兴国、周小虎,2008;徐传谌、刘凌波,2010)。研究表明,相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更加关注对员工、消费者和政府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则更加关注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根据2009年~2011年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者、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与社区、环境等六方面指标比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相对好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徐珊、黄健柏,2015)。然而,这些政府文件和相关研究都只是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国有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外在目标。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不断发展,Sandoval(2015)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同时关注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这两个目标难以避免会有所冲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经常被质疑和批判。思考企业社会责任不应当仅限于企业经营的角度,更应该从责任—社会—企业的角度出发。Kirat(2015)指出,卡塔尔石油和天燃气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初期也相对忽视了劳工权利、劳动条件等问题,随着近10几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不断深入,卡塔尔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制度,与企业发展策略、企业改革和企业战略相融合。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有企业的分类、定位和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应当与时俱进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相同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对接国际市场秩序,在负面清单管理的模式下,我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约束不仅来自于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约束,更应当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制度约束。总地来说,目前我国应当着手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实现的长效机制(彭红利,2015)。

二、 与《指导意见》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新范畴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利润目标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国有企业则是更加特殊的企业。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弥补市场失灵;第二,发展战略性民族产业;第三,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前两点源于市场经济的共性,是各国国有企业都具有的特征;后一点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国有企业的利润目标决定了国有企业一般社会责任,与之相反,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或社会性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特殊社会责任。杨静(2015)指出,国有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地位难以取代,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并不互相冲突,国有企业财务效率的提升会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相辅相成,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也是《指导意见》中国有企业分类的主要标准。《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在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要与时俱进,增加和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的范畴,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相一致。

传统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涉及到宏观、微观和企业内部三个维度,就业、宏观调控职能、社会稳定与进步、公益事业、商业道德、环境保护、客户至上品质第一、经济利润实现、法律依法经营、员工发展与培训等10方面内容。如图1所示,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内部虚线所包围的代表企业内部组织层面。微观层面是宏观层面的支撑;企业内部组织层面保障了整体结构框架的稳定。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三层次维度模型是以经济责任的利润实现和法律责任的依法经营为基础。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体系中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是总体都不会破坏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三层次维度划分体系的平稳性。

根据《指导意见》的最新要求,现代企业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当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等三个指标也应当被纳入到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中。从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从就业、宏观调控职能、社会稳定与进步、公益事业、商业道德、环境保护、客户至上品质第一、经济利润实现、法律依法经营、员工发展与培训等10方面扩展到党务建设、现代经理人制度及以上共12方面主要指标。党务建设和现代经理人制度作为中观指标,连接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商业类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应当更偏重于模型的下半部,公益性国有企业应当更偏重于模型的上半部。连接上、下两部分的中观指标在两类企业中都很重要,是贯彻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内化需要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提出与深化改革开放时代背景相融,与2008年前后国有经济功能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大讨论的背景不同,当时争论的背景是中国发展道路问题。目前中国发展道路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即明确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做大做强发挥国有经济功能的优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深的改革,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遭遇了TPP、TTIP等国际市场规则的限制。以国有企业助力中国发展,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必然要解决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对接国际市场规则等问题。

随着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储备货币行列,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有了标志性的突破。但是人民币能否有足够的强势地位还取决于人民币的购买能力,这就要求中国的市场主体足够强大,市场秩序被国际投资者认可。以上问题都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定向补贴不符合准入前国民待遇的要求,不但阻碍了国际企业和战略合作伙伴的“引进来”,还直接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走出去”。这将直接造成国有企业改革脱离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阻碍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行。

面对以上问题,如果全面取消补贴会导致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过高,反而会产生对国有企业的不公平待遇。对此,中亚和西亚的资源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Kirat(2015)指出,卡塔尔石油和天燃气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初期也相对忽视了劳工权利、劳动条件等问题,随着近十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不断深入,卡塔尔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制度,与企业发展策略、企业改革和企业战略相融合。将企业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制度和企业营运标准有如下几点好处:第一,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内化建设,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内化过程是企业社会责任由外在条文向内在人文转变,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升华,可以称之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2.0版本;第二,融合企业社会责任的更高水平企业制度,等同于企业有更高的员工、环境、国民经济安全标准,对企业提出更符合利益相关者诉求的相关标准与TPP、TTIP等国际市场规则并不互相冲突,即以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更高标准推动市场社会和谐发展,符合国有企业引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理论,也有利于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形成。第三,目前的国际市场秩序以美国为首的“先发国家”为核心建立,前国民准入待遇等同于赞成先发国家的企业可以更加环保、更加有助于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却以相对国内更低的标准运行,这等同于制度掠夺,后发国家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的标准要求先发国家履行与其国内标准相适应甚至更高的准入标准更有利于公正公平的国际市场竞争秩序的塑造。

目前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推动已经7年有余,成果显著。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成果和前期沉淀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应当进一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由外在条文向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内在制度转型。如果说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推动的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改革与中国发展道路的结合问题,是强制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问题,是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1.0版本;那么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深化改革开放相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将关注的重点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转向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内化问题,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提升到制度层面和内在自发层面,是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2.0版本。综上,目前我国政府有必要推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内化建设,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秩序,以推动国有企业为主体引领的国内市场秩序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 推动国企改革与国企CSR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1. 以党建工作为平台树立国有企业开拓创新意志。《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是我国新时期新常态下,指导和推进中国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强党的领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首先,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共同富裕和二次分配财政来源的重要基础,是“铁打的营盘”,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建设好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成熟期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标志。其次,作为“铁打的营盘”,应当坚决拥护党的正确领导,以党建工作为平台,树立国有企业开拓创新意志,动员以大无畏的责任感和勇气,投身于开拓创新事业。再次,开拓创新是新时期新常态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以党建工作作为平台树立国有企业开拓创新意志是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思想保障,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内化引领更高水平的国际市场秩序是平等对话TPP、TTIP等国际市场竞争新秩序的重要桥梁。

2. 以经理人制度为基础树立国有企业市场竞争意识。“铁打的营盘”需要“流水的兵”。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全民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国有企业需要杜绝小集体和小圈子的做大做强。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背景下,引入现代经理人制度有利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现代经理人选拔—淘汰制度,可以有效地结合市场化经营理念以及市场化考评目标。同时,现代经理人制度相当于在“铁打的营盘”引入了“流水的兵”,以经理人制度为基础树立国有企业市场竞争意识,打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只上不下”的管理困局,与开拓创新意志相辅相成,推动国有企业现代治理转型,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3. 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内化打造“优质企业”品牌。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对接TPP、TTIP等国际新市场竞争规则,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应当由履行考核转型成为内在制度,塑造人力、环境、经济社会贡献等指标的企业运营高标准。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内化促进国有企业融入TPP、TTIP等国际市场新规则,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经营高标准引领制定市场竞争规则。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打造融入企业社会责任成绩的“优质企业”品牌,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的品牌效应。

4.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与“优质企业”宣传力度。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存在冲突,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优质企业的衡量标准也不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也在不断趋向于同步。在同等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相信品牌企业,购买品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有理由支持在员工、环境、公益和社会贡献等诸多方面做得更好的企业。王文成、王诗卉(2014)研究表明,当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存在联动性,但并未展示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公众媒体应当加强舆论监督,积极跟踪并正向宣传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通过媒体宣传和形象工作提升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对国有企业的正向认知,以便于形成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相适应的品牌形象,促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向关联。为进一步推进分类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内化,政府和媒体都应当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与“优质企业”的宣传力度,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2] 沈志渔,刘兴国,周小虎.基于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3] 徐传谌,刘凌波.我国国有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研究[J].经济管理,2010,(10).

[4] 徐珊,黄健柏.企业产权、社会责任与权益资本成本[J].南方经济,2015,(4).

[5] Sandoval, M.From CSR to RSC: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J].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47,2015,(4):608-624.

[6] Kirat, M.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Qatar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41,2015,(4):438-446.

[7] 彭红利.构建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基于“政府—企业—社会”框架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1).

[8] 杨静.国有企业效率考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4).

[9] 王文成,王诗卉.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大课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项目号:13ZD022)。

作者简介:徐传谌(1953-),男,汉族,山东省东平县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产业经济学;陈黎黎(1978-),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理论与产业政策。

内化研究 篇5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化”视角阐释

“内化”视角下的高校廉政文化要求行为对象将廉政理念扎根头脑深处, 将其作为指导客观行为的思维方式。“内化”视角下的高校廉政文化系统而广泛, 涵盖以下具体方面:在精神层面, 是指高校教师队伍中主动带有的廉洁意识和价值观念等, 在廉洁自律上有很强的自觉性。例如依托师德师风带动, 在教师队伍中充分发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德价值。发挥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促进良好廉政文化氛围的塑造。在制度层面, 高校往往规模较大、组织机构复杂, 应当建立起相应的科学制度保障, 包括校院级领导干部追责制、教师职业道德准则, 还有基建招标、招生等重点工作的廉政风险控制细则等, 有效规避和约束高校中不利于廉政建设的行为。在行为表现层面, 学校依托科学管理制度, 使高校内的领导管理层和教师队伍表现出风正气清的廉洁行为, 结合各自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点, 展现出独特校园廉政文化风貌。

二、“内化”视角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探寻

(一) 增强管理力度, 建立长效机制。

一方面要增强管理力度。高校各层级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沟通协调, 组织高标准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队伍, 对相关工作合理细致的分工, 确保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都涵盖其中, 不留“死角”和“盲点”。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 并将这些机制充分落实到校园工作的日常管理中, 形成稳定的、常态性的制度细则。

(二) 创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形式。

结合自身展开廉政建设的实际情况, 探索多样化的廉政设施设置和廉政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首先校园中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可充分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的, 包括各种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社会劳动等;其次应当致力于凝聚文化建设合力, 将管理层级与规模较大的师生群体有机结合, 体现团队优势, 如树立模范先锋典型等;最后还尝试利用新兴网络媒体, 借助新媒体覆盖范围大、效率高、互动功能突出等长处, 以建立校园廉政文化交流平台为例, 引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 凸显廉政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 促进相关理论研究更加全面。

充分发挥高校中强大的学术研究实力, 组织专家学者对廉政文化理论建设理论进行探讨和研究, 抓住与院校联系密切的问题, 或者备受社情民意关注的热点话题, 围绕反腐的机制原理、教育方法、监督手段等进行研究;基于高校自身的独特身份和特征, 分析其相对应的廉政文化建设定义与特点, 给出可操作的改善意见;在大局上准确洞悉国内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点与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高校廉政建设与国家反腐建设统筹的联系, 力争建设出适合高校特点的廉政文化体系。

(四) 推进主体教育实施更加深入。

廉政文化的主体教育对象包括领导管理层与教师队伍, 推进主体教育实施更加深入, 在领导管理层首先要加强对廉政规范的基础学习, 组织高校内管理层进行讨论探究;其次, 高校应当进行岗位规范培训, 使管理层加深对自身岗位的理解, 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再次, 应当组织法律知识讲授活动, 使高校管理层知法懂法, 明确贪污腐败行为将承担的法律后果, 时刻铭记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最后, 要在高校管理层中推出典型, 加大宣传力度, 烘托出各部门极为重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领导群体的思想观念。在师资队伍的廉政文化教育方面, 可以依托师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首先, 可以组织爱岗敬业教育, 强化教师对“教书育人、爱岗敬业”这一教师天职的认同, 热爱职业, 无私奉献,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职业中得到自我实现。其次应当组织学术道德教育, 在师资队伍中明确学术规范的鲜明准则, 要求教师绝对维护学术良知。最后还应当进行为人师表的职业教育, 鼓励教师注重维护严肃、向上的教师形象, 改善自身文化专业素养, 彰显“学高为师”的人格魅力。

(五) 力争校园廉政文化更具特色。

高校中种类丰富、个性张扬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号召力, 将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与这些校园文化相互结合, 能够有效的增添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如在校园晚会中编排能够表现廉政价值取向的相声小品、在话剧社组织排演能够表现廉政文化风貌的剧本。各个高校都在长时间的摸索和尝试中, 建立起具备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这些校园文化往往也是符合学生特点和当地文化背景的,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如果将这些出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廉政文化的“顺风车”, 以山东临沂地区为例, 依托古代书法大家王羲之一直以来在临沂故里的影响力, 临沂大学掀起“廉政楹联书法展”的活动, 结合了地域特色, 迎合了师生的兴趣需要, 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三、“内化”视角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总结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在促进校内腐败防微杜渐、规范校内廉政行为、改善校内师风面貌等方面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为。立足于“内化”视角, 在精神层面, 要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充分认知和认同, 能够对改善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起到明显作用;在制度层面, 要高逐步完善本校彰显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在行为表现层面, 高校要拓展对廉政文化的实践形式, 尊重自身发展情况与师生兴趣, 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摘要:精神层面、机制层面、表现层面的“三内化”构成了“内化”视角中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实现行为对象的内外转变为首要目标。本文从促进高校的廉政制度更加完善、形式更加多样、理论更加全面、教育实施更加深入、文化建设更具特点的角度出发, 对“内化”视角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廉政文化,高校建设,“内化”视角,廉政制度

参考文献

[1]吴雪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三维”困境及路径选择[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11 (02) :P119-P121.

内化研究 篇6

一、研究背景

生态德育已有13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态环境教育目标后, 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九十年代初, 我国学者将“生态”和“体验”引入德育并将“生态”作为我国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据与内容, 而把“体验”作为德育途径与方法创新和科学化的理论突破口之一。随后, 围绕“生态德育”问题展开持续的分阶段研究与探索。

学校德育, 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 忽视了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化。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仍然以说教为主, 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 导致了生态危机, 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我们认为,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就需要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 在生态德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摒弃传统的说教, 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使学生通过心灵感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 由我校李小松校长牵头, 申报了“小学生自主‘体验—内化’型生态德育模式研究”课题, 并立项成为2011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

二、研究理论依据

1.生态体验论

2.德育的整体性原理

3.生态哲学的理论

三、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培养学生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 形成生态德性和健康人格。

2.以学生为本, 以活动为载体,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内化”为核心的自主型生态德育模式。

四、研究内容

1.自主“体验—内化”型生态德育的方法、途径、策略研究;

2.自主“体验—内化”型生态德育的评价研究。

五、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观察法、案例研究法

六、研究过程

研究的时间自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 研究周期为2年。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 面向全校师生, 人人参与研究。具体过程 (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构建了“体验—内化”型生态德育模式

所谓“体验—内化”生态德育模式, 就是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生命体存在, 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命性、主体性, 教师必须注重同家庭、社区及身边人的沟通, 丰富德育内容和文化内涵, 在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同时, 还必须把德育同自然环境、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自然、领略人生, 要把教师所传送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 然后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 扩展和丰富精神世界, 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其流程为: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反思性表达=>提升道德境界。

1.营造体验场

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 超越枯燥说教, 显现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德育文化魅力。

2.开放式对话

对话师生及生生要怀着开放的心态, 用心倾听, 搁置己见。暂时搁置起自己的想法和念头, 放松对自己观念的坚持, 站在他人的角度、不带任何偏见、不试图对对方施加影响、不预作评判地去听取他人的想法, 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 接受别人的意见, 详尽、认真、入神、敏锐地感知和领会他人所说的话及其话语背后的意义。

3.反思性表达

生态体验的反思性表达具有体验者之间及其自身的体验诱发与评价价值。生态体验需要有生态阅历作基础, 但它还必须有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相互诱发体验的反思性表达。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的, 除了口头和书面语气的表达外, 体态语言的表达是一种富有享用和评价价值的表达。

4.提升道德境界

让体验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得到一种快感、快乐, 把德性提升作为一种享受, 体验者德性境界的提升与其享用价值同比增长。

(二) 探索出了五条有效策略

1.使生态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有机结合, 让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使生态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有机结合, 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生态环境, 懂得尊重和爱护自然万物, 养成生态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进行分层主题教育活动, 增强生态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加强八个主题教育。按月份, 每月重点落实一个主题, 每学期重点落实四个主题。每学年第一学期进行礼仪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学期进行生命教育、网络文明教育、感恩教育、绿色生态教育。

(2)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分阶段分重点开展系列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具体为:低年级:以入学适应性和自信教育、礼仪教育、养成教育和学会做人做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强化行为规范教育;中年级:以公民意识教育、诚信教育、合作教育、法制教育和学会关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提高学生自主、自控、自强的能力;高年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和学会生存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3.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体验教育。

要求各学科老师, 找出学科与生态德育、绿色环保意识的联系, 以点带面, 全面强化师生的生态德育意识。教师结合具体教学活动, 有意识地把生态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中, 让学生受到生态教育的熏陶。

4.寓生态德育于学生体验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精心设计, 让生态德育工作蕴涵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采取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 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 形成良好的循环效果。如开展花草树木领养工程、垃圾分类工程等活动。

5.融学校、社会资源于一体, 开展生态德育。

(1) 把生态德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要成为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实践示范者与道德楷模, 积极营造生态德育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使学生浓郁的生态德育教育氛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使学生把生态德育意识、环境意识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付诸实践, 并与老师一起为共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献计献策, 作出贡献。

(2) 主动与社区、企业、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为学生开辟生态德育第二课堂。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到当地大中型企业、建筑工地、社区参观、访问和考察;察看河流污染情况, 分析水质受污染程度;登上高楼或山顶察看烟尘排放情况, 分析大气质量等。让学生投身到环境实际中, 设身处地感受不同的环境, 引导启迪学生思考人类对环境应承担的责任, 激励学生将生态道德意识内化为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三) 建立了激励性的评价体系。

(1) 评选“十佳文明礼仪之星”、“文明礼仪之星”、“十佳学习习惯之星”、“学习习惯之星”、“十佳行为习惯之星”、“行为习惯之星”、“十佳生活习惯之星”、“生活习惯之星”等主题之星活动。

(2) 设立进步奖。凡本学期自己与自己比较, 不论是思想表现还是各学科学习有较大的进步, 期末都能获得进步奖。

(3) 实行文明班级申报制。每学期初, 由各班主任和学生一起讨论, 向学校德育处申报参评学校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学校每周进行考评。学期末, 学校德育处根据平时考评的结果, 凡达到要求的班级, 都授予“学校文明班级”称号。

(四) 研究的实际效果

1.学生彬彬有礼, 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通过实施养成教育“355”工程, 开展八大主题教育活动, 推行鞠躬礼, 实行文明班级申报制, 开展评选习惯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活动, 德育成效显著。学生彬彬有礼, 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以爱育人形成共识。

我校以“以学生为本, 以爱育人”为生态德育理念, 形成共识, 实施全员育人工程。我校以班级管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为抓手, 建设了一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育人团队。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形成了生态德育合力。

3.我校夏毅伟同学的义工事迹传颂全国。

2012年3月, 《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台》专门邀请我校学生夏毅伟同学去讲述他做义工的先进事迹, 在全市甚至全国影响较大。

4.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特色学校, 德育工作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

我校获得福田区首批创建德育特色学校资格、深圳市创建德育特色学校资格、深圳市德育工作标兵学校、福田区文明礼仪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

(五) 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观点

1.“体验—内化”的生态德育模式, 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2.主题教育活动, 有利于学生内化自己的品德信念并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

3.要使学生言行一致, 德育必须回归社会生活, 让学生去体验, 去感悟。

(六) 研究的主要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研究案例。

3.专著。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生态德育要让更多的教师能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去研究。

生态德育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目前更多的研究者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围去研究, 而我们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去研究, 促使学生提高道德素养, 构建和谐社会。但我们仍有一部分教师总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去研究, 忽视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

内化研究 篇7

1.1 油气资源开发企业环境问题的基本研究

从油气田企业环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角度出发, 研究分析其合理的治理办法。国外一些学者充分探究环境的本质, 深入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利用资源绝对稀缺论和资源相对稀缺论, 论证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家将环境的特征归纳为稀缺性和外部性。在肯定外部性存在的前提下, 却在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观点上存在着分歧, 阐述了经济生活中存在环境生态边界的观点, 其中代表人物的观点有人口论、地租论、静态经济和极限增长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 以资源节制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并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李嘉图的地租论侧重强调劳动报酬的观点及存在的合理性, 结合当前应重视污染单位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循环, 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指经济内部自发地进行创新而有周期的改变自身。发展就是循环轨道的变更, 是均衡状态自身的移动。麦多斯 (1972) 倡导的极限增长论认为人类生存的地球存在极限性, 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都关系到地球的前途, 阐述了经济生活存在生态边界的观点。哈丁 (1968) 认为如果每个人利用公地获得的收益全部归自己, 那么在这种自由使用的公地环境中, 每个人本能的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将负效应施加在整个公地上, 负效应累积汇总后就会对公地造成不可弥补的毁灭性破坏。这种自由使用权的泛滥将给全球带来的是毁灭。他指出, 环境恶化就是这种基于使用权滥用的悲剧效应。环境的公共品属性, 导致企业不负责任的不断向外界排放污染, 哈丁认为, 从环境公共品的属性角度着手, 研究治理环境之道, 真正解决污染单位环境问题。戴尔斯 (1968) 在科斯定理的启发下提出污染权交易理论, 政府是公共资源所有者的代表, 也是公众利益的代表者, 在环境污染可控范围内, 允许市场上按每单位计算污染的排放量, 出售一定数量污染权, 创造在市场上的交易形式, 以付费方式来解决污染单位对社会的负外部性问题, 政府用所卖污染权的收入来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1.2 油气田企业自身特征及环境内化管理体系的研究

瑟金 (1998) 曾建立模型, 说明由于每个污染单位自身特征的异质性, 决定了对待外部环境污染问题的策略要因势利导, 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在认为污染单位主动控制污染的成本低于政府强制治理的成本, 强调内化管理的重要性。利维 (1995) 、格雷 (1996) 、达斯古普塔等 (2000) 共同认为, 污染单位规模越大, 实力越强, 就越有优势完善内化管理并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出突出的能力和优势, 对提高技术水平、改善财务健康状况和深化环境管理水平会有明显的启示。通过把研究着眼点放在美国油气田企业的经济实力规模与环境绩效水平之间关系上, 收集了一些污染单位的数据, 并总结了相关的油气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内部环境绩效和企业文化理论。通过研究发现, 油气田企业组织资源中特别是企业规模、领导者管理承诺等是内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环境管理员工的数量、任期和经验培训是环境内化管理发展的动力。油气田企业对环境绩效监测体系的建设与利用是完善环境绩效的根本。对先进方法的采用等, 如果油气田企业要在环境绩效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也要重视先进方法的采用。

对污染单位自身的特征有了了解, 即可结合特征创建环境管理体系并制定环境标准, 研究污染单位的清洁生产问题。斯蒂格 (2000) 在界定重污染单位的环境管理体系方面做出了突破的一步, 并认为对于污染单位创建环境管理体系是解决自身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海因茨、瓦尔纳、彼得 (1999) 认为, 污染单位如果从外部构建环境治理机制, 那么很难使之持续发展, 只有依靠污染单位的内化环境管理创新, 从自我做起, 完善环境内化管理机制, 才能真正使外部环境问题转化为内部的有效管理, 稳定环境绩效成果, 提高绩效水平。卡纳 (2001) 基于对污染单位资源环境管理的深入研究, 归纳了三种环境内化管理类型:一是通过自身努力建立环境行为代码, 改善环境绩效, 实施效果突出;二是污染单位遵守由贸易联盟指定的代码和准则, 实施效果稳健;三是污染单位实现认证组织的环境绩效标准, 如ISO14000系列标准等, 实施效果准确。但由于每种方法的单一性, 所以结合使用是完善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的不要选择。传统派认为, 油气田企业从事环境内化管理必然引起成本增加, 影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是必然存在的不良后果, 所以着手解决同时带来的负效应。修正派认为, 油气田企业从事环境内化管理, 不断地培育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督促了自身生产发展的停滞性, 创造自身提高的新领域和发展方向, 从而将暂时存在的环境内化管理成本归为一项远期投资支出, 而等待将来其为组织本身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1.3 油气田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内化管理关系的研究

弗里德曼 (1970) 认为,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污染单位与相关投资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在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 会引起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污染单位的社会责任要高于法律和经济所制定的责任, 并保证环境生态的平衡发展。衡量污染单位的成功运营目标是财务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和谐发展, 埃尔金顿 (1980) 的观点是污染单位需要致力于盈利、社会责任和环境平衡目三者的相互协调。社会责任要求财务目标是最求盈利最大化, 结合最终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达到这种综合目标的平衡。油气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时刻从环境保护理念的角度重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银行集团作为国际金融机构对污染单位的社会责任界定为,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社区和环境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 从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角度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欧盟把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资源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国际标准化组织已成为社会责任工作小组, 通过制订国际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研究的开展正是基于污染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虑而进行的。很多学者认为, 通过对污染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实现了污染企业从经济人向社会人的演变。保罗霍肯 (2007) 认为, 不要仅仅把重污染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归结成社会责任问题, 否则企业会存在依赖性而尚失动力去寻找更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法。

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1 油气田企业环境问题的基本研究

由于油气田企业的自身特征和其环境管理的新领域, 研究其环境内化管理的国内文献不多。厉以宁 (1995) 在国内开始介绍环境经济学理论, 对国内环境管理学术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马中 (1993) 认为, 目前污染单位的理念中, 并没有认识到环境价值的未来重大作用, 由于市场检验环境内化管理的经济效果很缓慢, 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单位在环境管理上的进展不显著, 生态平衡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杨瑞龙 (1995) 认为, 环境外部性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根源, 只有很好的把外部性和内部管理结合起来, 才能更有效的发展生态保护。盛洪 (1999) 认为, 以政府有效干预为前提, 推进环境宏观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加快污染单位自身的制度创新, 激发其治理环境的主观意愿。张五常 (2001) 从交易费用和合约结构的角度研究了外部性问题, 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市场机制自发的调控环境治理, 使之内化成污染单位自身的管理项目, 并利用政府交易费用和法规约束的宏观手段, 强化其内部管理与外部控制的结合。沈满洪 (1997) 系统地研究了环境保护的外部性问题以及治理环境的经济措施, 由于重污染单位过度重视经济增长, 才导致环境污染标准的制定存在着模糊性。

2.2 油气田企业自身环境内化管理体系的研究

苍靖 (2001) 构建了污染单位环境内化管理与其经营业绩关系的理论模型, 论证了强有力的环境内化管理能增强污染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加大市场收益的同时降低成本。杨东宁、周长辉 (2004) 认为, 污染单位环境内化管理的组织能力是联系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纽带, 从而提出“基于组织能力的企业环境绩效”的理论模型。彭海珍 (2004) 从所有制结构的角度, 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不同所有制结构下环境内化管理的绩效情况, 指出私有制特征是提高污染单位对市场环境变化敏感度的基础, 保证污染单位准确对外界各种环境情况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毕军 (2008) 对影响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的绩效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提出了污染单位规模与经济实力是两个重要的内生变量, 把握好内生变量, 激发企业自觉环保意识、加强企业环境内化管理的政策建议, 达到一定的环境内化管理效果。余宇新 (2001) 认为, 目前的五维竞争模式, Q质量、C成本、T时效、S策略和E环境模式必然要取代传统污染单位应用的是四维竞争模式, Q质量、C成本、T时效和S策略模式。环境管理的成效如何已成为污染单位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孔令玉 (2004) 综述了污染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含义与运行模式, 认为构建和实施环境内化管理系统是企业节约资源和增加环境效益乃至综合效益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是污染单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秦颖 (2006) 针对油气资源开发企业的绿色”, 建立了评价企业绿色度的指标体系, 对污染单位进行评级。周浩和曾又其 (2008) 推导出污染单位环境管理的整合模型。秦颖、吴春友 (2008) 引入技术变量, 充分研究了影响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综合效应的因素, 用负的二项式模型、泊松模型及有序概率模型进行估算, 完成对环境管理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环境内化管理是规则、市场及企业自身属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 油气资源开发企业社会责任角度的环境内化管理研究

金乐琴 (2004) 将可持续发展与污染单位的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认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升华, 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基础上, 重视社会责任不但促进了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保证了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叶敏华 (2007) 进一步指出, 油气田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这是污染企业社会责任的广义理解, 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污染单位自愿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站在商业角度的, 是生产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油气田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这种新的竞争力伴随着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竞争, 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中的环境责任, 才能保证污染单位基业长青, 前景乐观。

3 研究文献评述

通过对以上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 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丰富而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发现了当前相关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 为本研究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3.1 相关理论研究初步规范, 但由于实证研究的角度不同, 则给出的意见也有所区别。

由于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主要是围绕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而展开的, 相对比较成熟。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发现, 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问题的解决模式及方法的相关成果较少, 一些理论在实践效果方面差异较大, 各自所站的立场不同观点也难免会不同。所以只有扩宽研究的视野加大研究的深度, 才能进一步补充完善已有的理论成果, 并建立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问题解决路径。

3.2 多数研究是以静态标准研究污染企业环境内化管理问题的, 这使得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脱节。

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 它们都无法深入地阐述油气田企业的自身特殊性。但是油气田企业有着突出的异质性特征, 使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复杂化的特征, 从而造成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存在着脱离企业自身现实的问题, 无法创设出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环境内化管理流程和机制, 不能切实可行的结合环境政策。由于油气田企业存在异质性、有限性、多样性、随机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在目前研究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问题成果相对缺乏的情况下, 从演化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出发, 研究油气资源开发企业环境内化管理问题值得去探究一下。

3.3 应该针对油气资源开发企业主体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但已有的多数研究立足于与油气田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外部影响因素。对于污染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外部因素研究, 理论与实证成果都比较全面。但对于油气田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内部组织的运作机理及其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很少涉及, 建立油气田企业实施超标准的环境内化管理的方法和依据, 研究仍处在乏力而不全面的状态下。要想彻底解决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的黑箱问题秘密就要从非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 积极探索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内部影响因素, 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4 基于大部分都是以单一视角来研究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问题的, 而综合与交叉研究则相对较少。

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研究系统是一个模糊系统, 多数研究都是从一个侧面或某个因素进行研究, 没法真正全面的反映驱动其自身实施环境内化管理的动力源泉, 不能保证其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问题研究本身涉及多门学科, 需要很多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理论的交叉性而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研究是必要的。

结束语

本文针对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首先通过研究总结了已有的理论基础和范畴界定, 其次, 更加深入的提出了油气田企业环境内化管理所需要完善和优化的理论内容及实践方向。以希望能在实践中建立更有效提高油气田企业环境保护绩效的实施措施。倡导油气田企业主动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 不仅有助于油气田企业自身在转型阶段能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 更是从宏观上促进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哈丁.生活在极限之一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2]厉以宁.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

[3]安德森.从相克到相生:经济与环保的共生策略[M].北京:巨流图书公司出版社, 1995.

[4]张金川, 金之钧, 袁明生.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J].天然气工业, 2004 (7) :15-18.

[5]徐祖新, 郭少斌.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 (6) :122-124.

[6]朱跃中, 美国能源管理体系及能源与环境领域发展趋势[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3) :72-74.

内化研究 篇8

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自觉参加体育学习,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学走出学校,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重要基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内化极为关键。但是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在体育课堂成绩、体育测试达标压力等外部规约下进行体育学习,这不利于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不仅良好的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难以企及。如何干预大学生学习动机,形成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研究者深受自我决定理论的启发。

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二元动机划分方法,不将动机视作单一的概念,而是将动机按照自我决定的程度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一端是无动机,另一端是内部动机,中间则是外部动机。从无动机到外部动机,再到内部动机,是一个从自主性最弱到最强的自我决定连续体。无动机是指完全无目的、无意向、无自我控制的状态,个体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对活动往往产生低价值感和低效能感。外部动机是由外部压力影响下的动机,激发的行为往往是工具性的,通常不是自发生成。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挑战和新奇、学习和勇于探索的先天倾向,与个体的兴趣、满足感等内在因素紧密相关、完全自发形成的高度自主的动机,内部动机下的行为代表了个体自我决定的原型。所谓自我决定是有关经验选择的心理潜能,在充分认识环境信息和个人需要的前提下,个体对自身行为所做的自由选择[1]。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并非完全排斥和对立,当个体进行学习时,个体对行为动机的调节程度可以沿着从无动机到外部动机再到内部动机这一连续体,使动机逐步内化,在这个内化程度逐步增高的过程,即是个体对自身行为调节自主程度逐步增高,行为逐渐自觉的过程。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中核心理论,其依据大量的实证研究,区分出人的3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3种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个体内部动机生成和外部动机内化的养料。认知评价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另一重要亚理论,认为对个体动机影响的因素环境包括3种:信息性、控制性、去动机性。如果环境给予个体支持性信息,如果个体感受到环境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支持(如民主参与、选择机会的支持等),会使个体感受到自主感、能力感和关系感,会增强内部动机,容易形成自觉主动的参与;这得到了来自体育运动领域相关研究的证实[2,3]。

2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干预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内化的路径

2.1 提供自主性支持信息,增加学生自主性感,满足自主需要

教师的自主性支持信息包括语言自主性支持、暗示自主性支持、行为自主性支持。在语言自主性支持方面,在课堂中提供“你也许想要”等可控选择的语言,而非“你必须”“你一定”等控制、强迫的语言。暗示支持是指通过表情、神态、手势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支持,教师一个手势、神态,甚至微小的表情,都能让学生感受到鼓舞,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在练习中的自主性发展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适时介入暗示的能力。

行动自主性支持是指教师在通过学习内容、练习方式等具体行动中给予学生的自主性以支持。目前,“三自主教学”(学生自主选课程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已成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尽管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局限,一些高校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但学校的这种自主性支持对于教师实行行动的自主性支持已建立了良好的背景。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内容、练习方式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当然,提供的学习内容和练习方式应该从较易程度入手,否则学生会因难以掌握而放弃选择。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任务允许学生自编自创。如准备活动以及一些简单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编自创的权利,只要能做好热身、达到目的即可,不一定非要做整齐划一的慢跑、徒手操练习。教师提供给学生自编自创的学习内容还应该相对安全并适当指导,否则有可能发生受伤的危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设目标、自我执行、自我调整等自我监控。在体育课堂实践中,教师常常给予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多的自由练习时间,让他们在练习中自我监控,而对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给予更多的外显性指导的控制,教师扶持弱者的心理当然是出于师者的好意,但这些学生也需要一定的自主监控,过多的外显性指导不仅不能提高其成绩,反而增加了他们的无助感,逐渐失去了体育学习的信心和内部动机。因此教师也应该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其增强对学习活动的监控感。

那么,促进学生的外部动机内化后,如何维持其内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由于内部动机的维持涉及价值观、限制、意外状况或调节的吸收,需要将维持动机的结构或价值置于特定情景之中,例如,Deci(1984年)发现,针对接受的任务,一个有意义的理由会使人们的内部动机得以维持。这启示我们,教师在给予学生自主性支持时,还应深化学生对体育学习多元价值的认识。一般来说,大学生随着元认知的发展以及中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对体育学习的益处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体育学习的多元价值缺乏全面的认识,应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一些体育学习任务对学生的生存、逃生、工作、生活等多处领域具有价值,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动机的内化,而且能维持学生内部动机。

2.2 提供能力支持信息,适当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设置适宜的挑战任务,满足学生能力需要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成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确切信念,对于满足学生的能力需要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阶段,通过中学时期青春发育期,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得到迅猛提高,而且他们敬佩和喜欢模仿意志力坚强的英雄人物,敢于做较为惊险的动作,勇于承担较大的运动量,但也时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适当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非过度膨胀对他们的能力信念,

其次,设置适宜的挑战任务。研究表明,设置适宜的挑战任务,有利于学生内部动机的生成[4]。由于“挑战内容的目标预设性和新颖性不及或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的能力感会丧失”[5],因此挑战内容的适宜性应该表现在:难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能力感。

2.3 提供关系需要支持信息,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新型体育课堂人际关系,满足学生关系需要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以及与成人间关系的改变,使大学生感受到已经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在体育学习中他们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但他们心理并未完全成熟,遇到困难容易沮丧和灰心。与这种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是他们极强的自尊心,在体育学习中希望教师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自我决定理论相关研究表明,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心,即使学习成绩不理想,仍会有较高的学习动机[6]。

这种成熟与幼稚共存的特征提示我们,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自主权,又要机智地在恰当时机对他们指导和关心,以尊重、信任、平等、民主的新型体育课堂师生关系为出发点,积极与学生感情沟通,理解、欣赏、尊重学生不同于教材的观点,及时帮助学生在技能练习中的困惑,时常向学生传递对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的期望和信心。在同学关系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多创立合作性体育课堂意境,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在合作性意境下,学生在技能练习中遇到困难在自我解决的基础上集体解决,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成绩评价及奖惩以小组成绩为根据,如在篮球选项课堂,学生分成两队分别进行篮球依次罚篮练习,奖惩以两队罚中篮球的个数为依据。这不仅减少了学生因担心投篮技能不佳而缺少运动动机的现象,而且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关系需要,产生对合作团队的归属感,进而增强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

参考文献

[1]刘海燕.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6):1115-1116.

[2]孙开宏,季浏.体育课上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0(17):64-68.

[3]D.K.Chan,Hagger.Trans contextual dewelepment of motivation in sport injury prevention among elite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2(36):661-682.

[4]魏瑶.目标定向对大学生内在动机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142-145.

[5]Deci.Need satisfaction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learing[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6(8):165-183.

悟理·内化·导行 篇9

一、善借学生“错问”,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启发学生主动发问,因为思想的财富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才能享用,要想获得,首先必须学会提问。“品社”教材大多比较简略,课文中已有一些问题,应引导学生初读图文并茂的文本,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大胆提问,即使是“错误的问题”也欢迎提出来。教师若能善借学生的“错问”,经过“过滤、加工”,转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去年,我在执教四(上)“品社”《真正的友谊》一课时,就鼓励学生先提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概括,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反问大家:“某同学不为我说好话、不帮我做难题,能算我的好朋友吗?”一“问”激起千层浪,立即引发了同学们的入境解疑,弄清了“批评自己做错事、启发自己解难题”是好朋友的美德,我们应该交“说真话,严是爱、松是害”的真朋友。

二、捕捉学生“错议”,生成讨论话题

儿童对文本中的生活现象常常会发表一些好奇的看法,由于年幼无知,缺少经验,错误的议论不可避免。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议”,寻找教科书与儿童“错议”的联结点,即兴生成恰当的“话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放手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充分对话讨论。这种“话题”讨论,有助于对话者间的认知、情感与经验的互动、互补,涌动起生命成长的灵性。

我在导学四(上)《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时,有些同学私下议论:“我偷看网络刺激的内容……”“上网没人知道的事,我说出来反而挨批评。”……我得知少数学生的这些“错议”,即兴生成了一个新的讨论“话题”:“上网偷看垃圾内容不说,好不好?”一下了激活了学生小组、全班的大讨论,让学生在多维互动的“对话”中逐步明白了:下流、暴斗等“垃圾”类的网络信息决不能偷看,它会像“海洛因”一样腐蚀人健康的心灵;隐瞒不说,既不诚实,更会上毒瘾,对儿童有百害无一利。

三、巧用学生“错答”,增设探究辩题

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网络观点不同,真理往往与谬论混杂难分,因而采用合适的辩题,不失为“品社”课让儿童辨析真假是非的“高招”。教师要学会巧用学生的“错答”,经过精选,增设感兴趣、可辩性的探究性“辩题”,发动学生收集事实与观点作为论据论证,展开争论,既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提高学生多向思维、概括提炼、口头表达等等的综合能力,让“道理越辩越明。”

例如,我在三(上)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时,从学生的各种“错答”中,提炼出一个有争议的“辩题”:“小学生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行了吗?”引发了“唇枪舌剑”般的辩论:

正方A:我妈妈叫我只要把分数考上去就行,别的事由她来做。

反方A:学生不但要搞好学习,更重要的是学做好人,要全面发展。

正方B:请问对方辩友,现实中考上好高中或好大学,是分数决定还是其它?

反方B:品德不好,身体差了,就是上了好大学,将来人民也不欢迎。

正方A:我爸爸人品很好,考大学差了几分也上不了。所以,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最重要。

反方B:美德是做人的根本,身体是学习的保障,学生搞好学习是本职,德智体一样不能少。

……

当然,这样的“辩论”还在向课后甚至家庭延伸,从短期、长期、个人、家庭、祖国等不同角度看,答案不会相同,但这样尖锐争辩的火花会引发小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立足长远、个人与祖国发展整体的角度来说,“德、智、体皆好”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

四、精选学生“错题”,制作辨析课件

“品社”课少量的课内外作业与开闭卷考试中,常常有学生回答的“错题”,里面也有一些可供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之改编、重组,制作成“判断正误、辨析明理、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源于儿童真实笔下、动感十足的生活场景课件,极易调动学生参与评析的积极性,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如在学习四(上)《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前,我从往届学生作业与试卷的“错题”中选择若干典型,改编制作成图文交叉、动感鲜活的“我叔叔卖快餐,用泡沫盒又省又轻巧”“塑料袋超市购物对不对”“塑料袋倒垃圾好不好”等课件,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少减轻“白色污染”的好方法。

五、智取学生“错行”,体验扮演活动

主题活动体验是小学“品社”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会让学生吸取教训。我们可以智取学生的“错行”,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促进学生换位思考,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主动体验,从内心感受“为什么不该这样做”,进而获得“应该怎样做的感悟收获”。

如学习四(下)《在公共汽车上》,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婴儿、孕妇、盲人、学生等,多次再现乘车高峰时的不同活动场景,尤其促“抢座位”、“不让座”、“不道谢”者换位思考,谈真实的心理感受,促进了扮演者从他人(弱者)的角色思考,并让没有扮演任务的同学也来当评委,进行心理换位,获得了“说教式”难以达到的体验实效。

六、宽容学生“错想”,点拨反思悟行

学生的日记、周记、作文、网聊、微愽中,常常会流露出对某些事、人的真实想法,其中有些是错误的想法,教师要宽待、包容这些“错想”,善于智慧地点拨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会反思,感悟错因,内化导行。宽容学生的“错想”,巧妙点拨学生“过电影”反思,追因刨根,并将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悟理内化导行,这是反思活动深入良性发展的体现,也是一种“心理自助”的自我教育形式。

例如,四(下)学习《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时,我发动学生办出了反思性专题小报或网页,如《砺志会学习、错点变亮点》、《Good bye,娇童》、《自己纠错我能行》、《失败是动力》、《反思错因成长快》、《告别惰性,贵在践行》等,无不涌动着学生“寻错点、找错因、自纠错、快成长”的自育灵性。

当然,“品社”课“智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亮点”的操作性策略远不止上述六项,还有讲述失败故事、调查失足成因、倾吐心中苦水、采访落选感受、参与吃苦活动、启动微博反思……。但无论采取何种策略,均贵在智慧引导,生成教学亮点。

探索上述策略时,还引发了我的两点思考:

第一,“品社”课教学改革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错导学为辅”的方向。“品社”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着眼学生的终身与全面发展,面对多元文化、各种思潮并存的现实与网络环境,我们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错导学为辅”的方向,用正确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先进的文化消解错误思想、落后观念、腐朽文化的影响。要善于发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思想与文化的各类资源,切不可过多地盯着学生的缺点与错误,那样就可能导向灰色与阴暗。即使开发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也应精选少量典型、有价值的错点,隐去姓名,注重“正面化解、生成亮点、体验内化,走向自我教育”,才能从小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为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才奠基。

第二,从课内到课外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纠错贵在“悟理内化导行”。应将“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力促学生“明错害、析错因”,体验生活悟理,进而内化导行,自纠错误,通过反省,真正变为自己的内在道德认识。

内化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有一群较为特殊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被定义为“特殊群体”———艺术类学生。这类学生一般在高校中的二级学院(单位),有着单独的学院设置、独立的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这类学生群体在高校中数量相比较小,但其往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校园里时常被认为是“非主流”的主力军。

一、高校艺术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艺术生主要是指高考报名参加高校招生报考的艺术类学生,在本专科提前批录取,并不包括其他有艺术天分的各专业学生。走上艺术类学生有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本身具有艺术天赋,从小励志勤学,目标较为单一,后天为之不断努力,与高考关系较弱;二是先天有一定天分,文化课水平较高,由于高考想读更好的大学,在高中时期选择了艺考的道路;三是本身天赋并不好,由于爱好或者高考选择,走上了艺考道路。研究过程中,本文称其为专业艺术生、泛艺术生和具有艺术特质的学生。

专业艺术生的知识学习以增强艺术表达为出发点,其思想较开放,不易接受思想教育,易剑走偏锋,独立创作能力强,就业集中于艺术型岗位;泛艺术生相比专业艺术生艺术造诣有差距,专业通识学习较扎实,综合素质相比较高,在各行各业中都能发挥艺术生优势,就业较为广泛,行业专业性较差但事务性、社会性能能力较强,就业岗位广泛;有艺术气质的学生相比而言,专业素质较差,接受思想教育困难,学习主动性弱,成长环境复杂,社交能力较广、思维活跃,纪律性、规矩性较差,工作有韧性、克服困难能力强,就业岗位以社会型为主,广泛涉猎各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岗位。

二、目前高校艺术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困难

1.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艺术生培养中重视程度不够。

2. 艺术生的教师队伍与思想政治队伍在学生培养观念上不一致。

3. 艺术类学生文化底子较薄,且其接触社会新鲜事物较前卫,推进互联网思政教育要求高、成效慢。

4.“学院-家庭-社会-网络”四角关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对称。

三、“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中蓬勃开展与网络思政课堂推进。

马院利用互联网优势,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其优势,有效地解决了思政课堂的枯燥问题,把马克思等理论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互联网媒体。并且,还有针对性地开了网络思政选修、必修课,有效推进了思政工作的开展。

2. 新媒体打破传统的宣传工作,学生工作队伍与时俱进,继续发挥基层一线重要作用。

学生思政工作队伍通过新媒体模式,拉近网络中与学生距离,建立互动、及时、传播、教育等多维载体,及时有效地宣传、教育、引导青年思想活动,并试图培养学生群体中思政教育的积极分子。

3. 注重学生群体思政教育的同时,加强了教师队伍的相关培训教育。

高校对教师加强了意识形态教育,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开展互联网+思维工作,与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等相统一,树立学生群体互联网+思维下学习、专业成长的意识。

四、“互联网+”思维解决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政教育内化效果途径

1. 高校党政要重视艺术生思政教育工作,督促相关部门开辟艺术生网络空间的互动平台。

2. 注意加强艺术类教师的思想教育和统战工作,尤其带动青年教师参与创造思政互联网平台。

3. 提高学工队伍业务水平,发展、培养艺术群体中网络大V,在新媒体中发挥艺术群体优势特质。

4. 在互联网中建设家校社“同心教育”交流平台。

互联网+时代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离不开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重视和关注,尤其是在学生思想方面可以借助时代平台,创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艺术生密切联系家校社,广泛吸纳专业教师队伍参与,搭建互联网互动、交流、传播、宣传等平台,以核心价值为导向,以弘扬正能量为主旋律,为艺术生创建良好的新型思想教育平台,内化实践效果,促进其健康、优质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子娟.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J].祖国,2016,(15).

[2]李杨,张璐璐.初探地方高等院校艺术生的德行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8,(30).

【内化研究】推荐阅读:

行为内化07-14

内化途径05-18

内化外化06-19

感悟内化06-23

内化06-29

开发内化07-22

内化问题07-25

德育内化09-19

开发内化教学08-17

内化与升华09-03

上一篇:SaaS平台下一篇:理想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