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平台

2024-09-30

SaaS平台(共12篇)

SaaS平台 篇1

摘要:随着云的兴起, 云计算的服务化产物之一, SaaS软件即服务, 一种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兴起的完全创新的托管式应用服务模式迅速占领的市场。在此模式下软件以服务的形式开放在互联网上, 用户无需购买软件和部署软件所需的相应的软硬件资源, 只需浏览器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软件上所有服务功能, 近几年来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关注和快速的发展。本文以LAMP为开发环境, 实现基于SaaS模式的企业社交协作平台。

关键词:SaaS,企业社交协作平台,LAMP

一、SaaS模式

Saa S (Software as a Service) 翻译成中文为软件即服务, 它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兴起, 是一种采用第三方托管、依靠租赁服务盈利的应用服务模式, 开创了全新的软件服务化运营模式。在此模式下, 软件以服务的形式供用户租赁, 用户只需要付租赁费用, 无需承担任何开发成本、开发风险以及运维费用, 不再需要购买和部署软件所需的相应的软硬件资源, 只需浏览器作为入口, 网络畅通, 就可以使用软件上的所有服务功能。近几年来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关注, 也迅速占领了市场, 特别是基于此模式上CRM等企业应用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Saa S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B/S模式, 浏览器作为入口登陆平台即可使用所有功能;

>无需购买软件以及传统软件的硬件设备, 直接付租赁费用即可;

>无需人员维护;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随时使用;

>多租户共用一套系统, 基于Tennant ID完成数据隔离;

>数据第三方托管。

二、构建基于SaaS企业社交协作平台的必然性

近年来, 社交网络用户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爆发式增长, 对于企业而言, 社交网络不但可以为员工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协作桥梁, 同时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管理。而今, 我们还看到更多的企业开始向社交商务转型, 人们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依靠社交网络才能得以推进, 企业社交软件的兴起也促使企业管理开始转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IDC预计, 全球企业社交软件应用收入将从2011年的8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45亿美元, 复合增长率达到42.4%。因此各大软件厂商看到了企业社交的美好前景纷纷推出了企业社交软件和解决方案。

所以把社交网络带进企业势在必行, 首先员工通过该平台可以清晰的了解公司每个成员及其工作的情况以及公司的新闻动态, 其次利该平台可以很好的管理公司的所以运行项目及人员的工作分配情况, 再次员工通过该平台可以相互学习并进行及时沟通同时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基于SaaS企业社交协作平台的构成

1) 权限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用于角色管理和组织管理。

角色管理用来对不同级别的用户所拥有的权限进行设置, 可以分为总管理员和企业员工用户, 如果该企业愿意租用此社交协作平台, 那么接口人会首先注册, 随即成为总管理员, 总管理员需要经过简单的选择依照企业的自身需求定制功能, 然后按照所选择的定制功能中的信息字段批量导入企业员工的信息, 使得其他员工根据企业邮箱可以直接登陆。

组织管理, 自然就是公司的行政层级, 从董事长往下, 部门、领导、员工的所属关系非常清晰, 总管理员在初始阶段需要根据该公司的组织管理来确定权限分配, 一些功能只能是上级对下级单向的, 例如分配工作。

2) 工作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用于项目管理以及团队管理。

项目管理, 在此姑且把所有的工作细称为一个个项目, 项目负责人发布新的项目, 然后将项目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加入到该项目组, 与此同时, 项目组所有成员均会自动发布新的工作状态, 项目未完成以前, 所有该组成员可以在该项目主页发表见解, 互相讨论, 得到的方案或者是与项目相关的各种文档均可上传分享, 每个项目在项目负责人创建阶段都会明确设定起始时间, 系统会进行相应的时间提醒。

团队管理, 如今在各企业中, 一是方便员工了解自己所属部门的动态以及其他员工的工作, 二是每个项目都可能会遇到之前完全没有合作过的人, 跨部门的合作也是常有的事, 利用此平台, 方便你了解即将合作的同事的基本信息, 也为此搭建了很好地沟通协作平台, 更永远的留住了这层人脉关系。

3) 知识分享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用于工作团队的内部分享, 员工可以就近期工作所得进行分享, 亦或是各种知识资源文档的共享, 同时员工间可以相互查看他人的分享, 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学习交流。

4) 消息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在于每个用户与其所关注的或所在的团队的交流沟通, 同时增加了发私信的功能。员工可以及时收到所属的任何工作团队新的工作状态消息;也可以给相互关注的人发私信。

5) 人员信息管理子系统:

企业员工进行个人信息管理:员工直接通过帐号登录后可对自己所展现的信息进行个人修改。由于该系统是基于Saa S模式下, 所以数据库亦是可定制的, 从而能够为每位员工提供对于员工信息展示可定制的功能, 基于初始数据是由总管理员导入的, 且必须考虑到中小型企业并非都具有足够的数据完整性与规范性, 亦或是总管理员的初始需求并不够完善, 所以特提供个人信息的定制功能。在一个企业中, 个人信息页面的展示是互相认识的初始基础, 所以提供可定制的功能是非常合理且贴心的。

四、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该平台的核心也是难点, 同时也是创新点, 结合硬件软件以及成本的考量, 最终在数据库的设计上选择采用“共享数据库, 定制扩展集”的形式, 对于定制可直接由总管理员配置协助完成。

五、系统实现

1) 开发环境与工具

开发环境:选择当前业界流行的互联网开发环境LAMP, 具体如下表所示:

开发工具———以前后端角度分开归纳, 如下图所示:

2) 运行环境

IE7.0+及其他主流浏览器。

结束语

Saa S是当前业内最火热的软件应用模式, 无论是它的发展潜力还是社会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 它对企业的信息化将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灵活运用, 加快实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SaaS平台 篇2

内容提要:本文从商业模式、开发模式和应用模式客观地分析了SaaS所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

关键字:SaaS,客户个性化,构件化,产业链

一.商业模式面对的问题和对策

1.解决客户个性问题是SaaS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

Internet 和Internet相关技术的发展,新一代ERP系统应运而生。新一代ERP系统的核心特征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基于Internet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与价值链管理(VCM)。从企业内部来看,ERP本身并没有实质的变化,但企业对外经营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如其说是软件商业模式的改变,倒不如说是人们观念上的改变;过去软件商想方设法将软件产品销售给客户,现如今要借助全程电子商务平台给客户提供全面服务。

这需要真本事。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客户个性化”可谓瓷器活,没有实用而有效的客户个性化解决方法和工具,揽了瓷器活也是瞎耽误工夫。

“客户个性化”可简单归纳为5个方面:

⑴输入(界面)个性化

⑵输出(展示,表格打印)个性化

⑶使用权限个性化

⑷流程个性化

⑸数据综合分析个性化

“客户个性化”即是技术活又是艺术活,必须在产品自定制功能方面下足工夫。

用户不需要具备任何编程知识就可以自行根据需要添加、删除或是编辑应用列表,而且这些动作都是在自己的界面上实现,不会影响到提供上的后台管理以及其他应用此软件的用户。只有这样,SaaS才有“底气”应对用户如此复杂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应用要求。

理论上,前3个性化问题的解决不会太难,但流程个性化和数据综合分析个性化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彻底解决“客户个性化”问题的道路还很漫长。

我们应该注意到,SaaS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仅仅只是研究探索阶段,在国内的市场上成熟应用在短期内是极不现实的,更何况国内的ERP传统开发商已经在低端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了,SaaS供应商如果仅仅想依靠低价策略来获取这个低端市场的份额,风险可想而知。

因此,SaaS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需要清除。

2.安全性是进入SaaS时代的先决条件

安全性问题是客户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市场信心建立的先决条件。

安全性可归纳为:

⑴服务商的安全诚信度

⑵服务保障机制

⑶网络传输安全和稳定性

⑷数据存储安全性

⑸商业机密保护手段

一旦企业的SaaS业务系统全面运行,企业的命运就掌握在SaaS供应商的手里,企业必须不断支付费用才能得到SaaS服务商持续、稳定的服务,一旦SaaS服务商出现什么麻烦或风险,直接殃及企业自身的系统运行。因此,服务商的安全诚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市场信心的建立。

即使SaaS开发商费尽辛苦,成功将SaaS实施于企业,接下来的问题还有不少,最主要的问题是SaaS系统的正常运营:如何保证应用系统的稳定性,如何保证网络畅通,如何处理大量并发和海量数据,如何进行数据备份,这些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我们的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吗?

服务商的数据安全采用什么存储保护模型、采取了什么备份复制策略,是否有能力抵御互联网黑客和病毒的攻击。

一旦出现重大问题时是如何恢复数据的?有没有业务连续和灾难恢复保障策略?有没有实现灾难异地恢复方案?其中,在解决和处理数据恢复和备份时,是否需要用户中断业务操作等。

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往往至关重要,尤其是财务数据和客户信息,这些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机密,将这些至关重要的核心数据放在第三方的服务器上,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特别是服务器和网络有时会遇到不可预知的故障,而如果一个企业进行关键业务的时候发生这些故障,那么这种服务就会被质疑。

文档安全也是用户关注的焦点之一,在SaaS模式下,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需要SaaS提供商来负责保护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当然,涉及一些核心、机密的信息,如国家的电子政务应用方面的信息和数据等。用户还希望采用自定义的加密手段来保护数据,由用户自己决定安全度,可以增加用户的信心度。

二.开发模式面对的问题和对策

1.软件走工业化的道路势在必行

实施过ERP的企业往往怨声载道;是什么原因导致ERP如此尴尬的境地?

原来,软件工程师进行高科技软件产品的开发,还在使用极端落后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软件产品一直还停留在“手工作坊”的生产阶段,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50多年来,重复着高技术人才低效率劳动的局面,严重制约了软件产业的发展,尤其是ERP系统的低效率开发更是引发ERP发展危机的主要原因。

大家知道,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从19世纪的手工单件生产进化到后来的大工业生产,一个决定性的飞跃就是出现了标准化的零部件,产品可由现成的零部件装配而成,从而使生产走向了规模化。

同样,ERP软件的开发、生产的根本变革就是转向建筑在标准化零部件或成为软件构件基础上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新型生产方式。

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方式亟待彻底变革!其根本出路就是走构件化、工业化的道路;信

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已势在必行。

ERP工业化具有以下四个重大意义:

⑴从根本上改革ERP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从手工编码方式转向面向构件的ERP业务组装的生产方式。

⑵从根本上解放落后的ERP的生产力:免编程的面向构件的快速搭建ERP系统的开发方式大大解放ERP的生产力。使得ERP的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缩短了开发周期,大大节约了开发成本与实施成本。

⑶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ERP的生产关系:基于构件化的ERP平台可以建立一种崭新的ERP产业链联盟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是十分有利于ERP业界社会分工的、十分有利于用户的利益的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社会关系,这时的ERP商业模式自然可以SaaS了,可区分为ERP构件生产商、ERP平台提供商、ERP应用系统生产组装商以及ERP项目服务商等专业分工,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保护产业链中各环节角色的利益。

⑷构件化为打造SaaS生态链提供技术支持。

长期以来,ERP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也是引发ERP危机的主要原因。

SaaS客观上要求软件行业进一步分工:

①构件制造商—研发和发布各种功能的构件(或中间件)

②平台运营商—SaaS平台的管理服务商

③咨询服务商—由管理行家组成的管理顾问和技术督导的专业公司

④数据库管理中心—服务器租赁和数据库管理的专业公司

⑤信息服务商—数据挖掘和进行信息资源交易的专业公司

SaaS重在服务,以“专业、周密、廉价、安全”的优质服务赢得市场。

“专业”通过专业分工保障

“周密”的服务源自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个性化服务理念

“廉价”建立在可控的低成本上

“安全”以专业和严格的服务机制作保障

2.SaaS应当以开放标准为基础

常听到“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的抱怨。

“规范的管理模式”是什么?有标准吗?“世界500强”的管理模式适合我们的企业吗? 只能“抱怨”电脑技术发展太快,加上企业管理太复杂,理论界和人们的认识还没有跟上电脑技术的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网络发展之快得益于网络协议;电讯业务发展也离不开行业规范。

不容质疑,电脑及其网络是管理工具;如何有效地用好这些工具,有必要制定相关标准,以免软件商继续无序竞争、重复开发,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使众多企业蒙受损失。

统一的标准是SaaS行业分工协同工作的前提。

完善的标准是SaaS健康发展的基石。

业务标准化不是技术问题,但严重制约SaaS的发展;同样,SaaS平台技术开放标准也

亟待制定和推广;这些问题的解决,行业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责无旁贷。以开放的、统一的SaaS标准为基础,营造平台、开发软件、提供服务,可望打造大型SaaS企业。

3.SaaS平台的核心是服务平台

SaaS平台技术上应该是众多接口协议和服务机制的集成。

因此,SaaS平台的定位要明确,重点是功能,而不是具体内容。

原则上,平台独立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

平台采用可伸缩架构

平台具有免编程的二次开发能力

平台的兼容性可通过协同开发不断丰富和完善功能

平台的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创新,不能简单地利用外来技术组件/模块,否则,根本不具备傲视群雄的技术优势。

三.应用模式面对的问题和对策

1.SaaS的专业化服务是保障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服务必须专业,专业应该规范。

专业化服务理念是打造SaaS产业链的主线。

如何推动Saas产业链的建立,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可定制、可整合、端到端的SaaS服务呢?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发展壮大,走向规模化,产业链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以SaaS平台的管理服务商为核心,构件制造商、信息服务商、数据库管理中心、以及面向最终用户的咨询服务商各种不同的角色的分工合作。

平台的管理服务商为大家提供软件服务运营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运营保障。而构件制造商则可以根据市场来开发SaaS软件并部署到运营商的平台上,不需要直接面对最终用户,可能是由大量的咨询服务商来为SaaS用户提供SaaS服务的实施,整合等服务。

而对于SaaS用户来讲,他们不再需要面对多个不同的软件开发商和运营商,而只需要选择合适的咨询服务商即可。而SaaS相关的行业规范也可以确保不同软件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应用、服务、数据、信息是可整合的。

2.SaaS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是SaaS专业化服务的关键。如:

⑴服务人员需要相关资质认证

⑵服务商需要评估

⑶第三方监理和监督

这是打造SaaS生态链的必要环节。

四.前景展望

1.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研究面临机遇

目前,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尚未成熟,理论界也存在一些困惑。

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是重要的,通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也是对的。但问题是管理本身也需要成本,规范企业管理所引发的管理成本,企业是否能承受,是否值

得。因为广大的中小企业还面临生存问题。

因此,结合中国国情,将管理思想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探寻企业信息化有效的解决方法大有可为。

SaaS的宗旨是服务,站在企业角度,如何打好信息化基础,如何在企业适当的阶段使用适合的软件来改善企业管理,实事求是地帮助企业;这方面,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面临挑战。

理论上,信息化本身管理方法和信息处理方法还需完善;实践上,软件商要创新,要练好内功。

信息化本身的问题解决了,管理信息化的方法明确了,才能指导SaaS服务及培训体系确实建立起来。

2.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势所趋

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创意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时代充满着创意,但创意生成的新技术或方法必须和实际接轨才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创意需要环境保障,既需要机制来形成氛围,使创意源源不断按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信息化过程就是创意的过程。

工业化发展需要借力信息化,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的结合大势所趋。以主导型企业的经销网络拉动整个产业基地内企业之间的协同生产,用电子商务手段构建供应链商务关系,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让区域经济踏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将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探索中国信息化的未来之路,规模化、专业化将成为趋势,而自主创新和不断探索是信息化的发展之路,SaaS在未来拥有更多机会,“有容乃大”,谁的心胸更开放,谁才有可能会成功。

3.传统管理软件与SaaS模式会长期共存,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SaaS模式适用于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没有定性,主要取决于用户的消费观念。

SaaS提供的主要是通用的功能软件,对于那些特殊的功能要求,通过付费定制仍然有较大盈利空间。

传统管理软件与SaaS模式会长期共存,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传统管理软件(ERP)所遭遇的问题不能归罪于商业模式,应归罪于落后的生产方式; ERP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客户对ERP实施的效果不满意;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没有达到造成的。

传统管理软件(ERP)生产方式的创新,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效地解决客户的个性化问题,定制软件开发市场将会有新的气象。

未来的ERP将更加关注用户个性化和协同互动,ERP系统将从单纯的企业信息资源平台演变为社区企业电子商务平台。

4.SaaS服务及培训体系研究是新的热点

建立网络化服务模式与传统服务模式互补的新型信息化服务及培训体系;

建立技术导航、网络模拟、远程培训等服务平台;

面向产业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为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与示范提供共性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撑。

形成行业服务规范,使每个行业服务机构集群能满足重点行业大部分企业的服务需求。SaaS服务及培训体系研究将成为新的热点。

5.职业教育是新的盈利点

SaaS的成败在于服务,其中,主要因素是人,需要大量懂管理又懂应用的人,这些人

应该是经过职业训练的专业人士。

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盈利模式,人才“自产自用”,一来保障SaaS服务的专业化,二来通过教育促进SaaS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三来能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真是好处多多。

SaaS平台 篇3

对中国创业公司来说,究竟是经典的SaaS模式更符合国际趋势,还是采用中国特色的流量变现模式去解决收入?通过中美同行业公司的对比,或许能得到答案。

从功能领域去对比

竞争激烈导致的效率驱动,云计算基础架构的日益成熟,以及企业主接受程度的提高,是我们看好企业服务领域的根本因素。

美国很多企业服务公司的主要客户为大型民营企业。然而,中国的大企业较多是国企或央企,BD成本高,销售难度较大。相反,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更大,更活跃、灵活从中小企业开始切不失为另一个好的选择。

商业模式上,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遵循在美国已经得到验证的经典SaaS模式来运营,同时,以中小企业客户为主的公司也开始尝试类似B2C产品的流量变现模式。钉钉、纷享销客等已经证明了企业端流量的潜在商业价值,但是模式是否能跑通还需要时间检验,我们总体上认为值得尝试。

我们可以从整体流程的标准化程度、安全性和敏感性、整体的市场空间、信息化的程度、技术的难度和移动化的可能性等几个方面来判断SaaS领域的发展进程。拿HCM(Human Capital Management)和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作对比,两者的市场空间、信息化程度、技术难度、移动化的可能性都相当,但HCM的个性化程度、安全性和敏感性都高于CRM,这导致HCM的SaaS化程度要稍晚一些,难度大一些。

市场营销:工具层面,美国的营销人员有多种数据工具监测当前数据,并使用数据和智能技术进行预测和实施。渠道管理层面,美国的营销渠道多,大的就有Facebook、Twitter、Yelp、Pinterest等,同时整体数据意识较强。

在中国,由于数据意识缺乏,工具层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工具的智能数据服务由于工具层面的不成熟也处于早期阶段,“工具+数据服务”是比较好的方向。

销售:在美国,销售相关的企业服务和工具已经上升到智能化阶段,CRM、智能销售线索、自动化营销工具3个层面可以实现销售的自动化。此外,美国的CRM市场相对集中,营销工具也比较成熟,所以在销售线索发现和筛选上有较多公司。

在中国,CRM市场的集中度不高,自动化营销工具缺乏,它的发展可能和市场营销方向类似。

服务支持:美国企业由于竞争激烈和内部对效率提升有强烈要求,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趋势。大到IT服务,小到清洁办公室和前台访客登记等等,都有创业公司切入。

在中国有类似的背景和需求。解决的方法通常是技术驱动、模式驱动或者二者的结合,将成本降到最低。挑战可能在于技术、角色和服务流程的切分以及服务的标准化。C端O2O公司的一些经验值得采用众包或直营的服务型模式公司去借鉴。

财税和法务:这类公司在美国相对成熟。在中国,电算化带来了用友和金蝶的高普及率,纯粹从这个点去切入较难,报销、税务服务等痛点明显的角度值得尝试,尤其是税务作为企业的高频刚需服务值得研究。

在中美两地,法务SaaS相关的大公司很少,因为法务的服务个性化差别比较大,流量获取有难度,通过工商注册、商标等相对高频低价的需求获取的流量由于用户认知和服务品质的原因又难以转到高价低频的服务上,最好相对谨慎。

HR:HR相关领域在美国是SaaS崛起最早也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有较多公司在尝试“企业Sourcing+招聘管理”、招聘智能化和薪酬保险福利。

在中国,有效的招聘渠道依然是最大的杀手锏。无论是做垂直行业还是重塑猎头流程,或是形成全新的招聘方式(利用雇主、CEO、HR之间互相推荐,内推,等等),都有不同的SaaS公司在尝试。薪酬保险福利领域竞争激烈,通过补贴获客的方式较为普遍,但较难用服务的品牌留住,但这个领域和税务一样也是高频刚需的服务,期待好的模式。

协同:在美国,一个思路是把轻量灵活的SaaS工具在线化,再加上协作的功能,然后做成服务、产品或招聘的Marketplace。

在中国从协同切入并不容易,工作和生活习惯的原因导致协同的关系链较多地留在了强大的QQ或者微信上面,且随着阿里和腾讯分别在钉钉和企业微信大动作,纯协同工具的竞争可能会非常激烈。先做好一个带协同功能的SaaS工具,尤其是对垂直行业或者垂直人群,更有可能异军突起,同时由于在垂直方向上扎得比较深,面对巨头时更容易建立“护城河”。

中国公司面临的3大挑战

首先,在商业模式上,创业公司究竟是做经典的SaaS模式还是尝试有中国特色的流量变现模式?

即便是融资阶段靠后的企业,也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户收费和续费问题。在中国可能光卖软件或SaaS不太好赚钱,一方面to C的免费模式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国内客户心理上需要看到与他们付出的成本相匹配的服务。所以创业公司光卖SaaS不一定够。如果能在SaaS上加一个服务,可能更容易卖,也卖得更好。

其次,客户定位也是一家SaaS创业公司必须花时间思考的问题,即把产品卖给什么规模的公司。

卖给小公司能很快起量,但小客户付费能力差导致客单价有天花板,先天流失率高导致留存率有天花板,因此,你的用户基数必须够大才能保证公司良好运营,销售和运营相对辛苦,商业模式上也需要更多探索。

做小企业生意,一定是产品和市场导向。产品一定要设计好,切刚需的点。小企业的痛点主要是开源、节流和效率,通常没有太多管理的需求,因此SaaS产品方向选择上一定要能解决小企业的痛点。

大企业的生命周期长,更在乎功能、稳定和服务。但卖给大企业存在其他问题:公关成本高,考验销售能力,决策流程长;存在灰色收入;账期比较长,且催收困难。

此外,从运营角度来看,大客户对SaaS往往有较多的定制需求。如果SaaS创业公司为大客户做了太多定制,不停地投入人力物力配合它们改需求并给它们加特性,可能跟过去卖软件没有差别,甚至会沦为一个传统软件公司或者大客户的附属,规模上不去,SaaS效应也起不来。

第三,面对不同客户应该如何变现。

做中小企业生意,需要时刻关注中小企业作为流量的价值。既要关注用户总体带来的广告或者交易导流的价值,也要关注基于用户间的数据和联系衍生的交易平台等商业模式的机会。

做大企业生意,是销售驱动。潜在upsell/cross-sell机会大,丢失客户机会成本高,因此需要持续做客户成功管理。美国SaaS上市公司平均将约50%的成本用于营销和销售,这50%中,大概一半用来获取新客,另一半用于老客维护和用户留存,两者同等重要。客户最好分散、多元,不要因为丢掉一个客户大幅度地影响收入。

最后,不管做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一定要重视销售,创立初期销售能力弱的公司最后一定要补强销售。

SaaS平台 篇4

在全球信息协同化大背景下, 展会供应链上的各方参与者对资源信息化管理和协同的需求日趋强烈, 缺乏信息化管理工具, 尤其是展会信息网络化的不足已经严重局限了展会的贸易效力的发挥。

1 会展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传统的B2B电子商务平台

传统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 虽然在信息发布、管理、查询、沟通体验上不断在功能和技术上得到完善, 但一直停留在技术营运商的水平, 没有能从提高贸易双方专业匹配、提高成交量等营运管理上得到突破。而在线下, 由行业专业营运机构组织的实体展览交易会、采购洽谈会, 显然在B2B交易营运上能为供求双方提供更加专业和细致的资源及服务。

1.2 用于单体展会的展会管理信息化系统

专业展览会和采购会是实体的B2B商务平台, 一个展会的信息管理链包括展会组织方管理、展馆管理、服务商管理、展商管理、客商管理等内容, 目前国际知名展会一般使用自有的管理系统, 市场上基于C/S架构的展会管理系统相对成熟, 基于B/S架构的展会管理系统也日趋完善。对于每个展会而言, 展会管理链上不少环节如客户管理、场馆管理等是重叠的, 对展会管理流程进行整合, 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大的效益。但是, 现有展会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满足众多展览会对于管理链和资源整合的需求, 只能对单个展会进行管理, 尚无基于SAAS模式的、能把众多展会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管理、并能集成和整合相关的商务功能和管理关系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平台。

1.3 网络虚拟现实展览

随着三维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运算速度以及网络传输速度的不断提升, 开辟网上虚拟展会近年逐渐起步, 基本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同步实体展览会移至网络成为实体展的网上展;另一种是构建虚拟的交易大厅并提供虚拟商务功能。目前这两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均不成熟。

1.4 多媒体网络互动直播技术在会展中的应用

富媒体网络互动直播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 出现了很多高可靠性的技术营运商, 但是应用领域相对比较分散, 目前主要应用于视频会议和在线培训、演讲。目前行业内主要是技术营运商为主, 缺乏专业的行业商务营运商, 在展会也有应用, 但是不系统。

2 基于SAAS模式的展会管理平台构建

展会所涉及管理链复杂, 由展览组织方、展馆管理方、展览服务商、出展商、采购商等构成, 对于众多展会来说, 很多管理环节是重叠的, 可挖掘的管理整合效益很大, 而现有展会信息化管理系统只能满足单个展会管理, 不能满足众多展览会对于管理链和资源整合的需求。

Saa S是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即服务) 的简称, 中文名称为软营或软件运营, 是基于互联网来提供软件服务的一种软件应用模式。随着应用软件的成熟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Saa S作为一种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 是软件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它与“on-demand software” (按需软件) , hosted software (托管软件) , the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 应用服务提供商) 类似, 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的模式, 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 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 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 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 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 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 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 软件厂商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 也提供软件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 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

基于SAAS模式的会展管理系统为众多展会提供展会管理服务, 提供突破地域限制的网上虚拟大厅和各种交易服务, 构建强大的商务个人管理中心, 再利用展会积累的庞大的客户资源开发虚拟会展和提供各种B2B贸易服务。系统把众多实体展会的各方管理构建在SAAS模式的管理平台下, 并利用富媒体技术进行展会活动网络直播和互动, 能降低各环节管理成本并增加资源共享后的大量新功能。在展览会系统和庞大的B2B资源的基础上, 在实体展会外构建网上虚拟常年展览会, 完善其中商务功能和逻辑, 实现与实体展览会系统集成和用户在集成系统下统一认证, 构建成众多实体展览会在线营运和虚拟常年展览会互补并存的、更具营运效率的B2B电子商务平台, 系统功能和架构逻辑图见图1。

摘要:现有展会信息化管理系统只能满足单体展会管理, 不能满足众多展会对于管理链和资源整合的需求, 而传统的B2B电子商务只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和沟通的平台。笔者设计的展会管理系统在一个基于SAAS模式的管理平台上构建众多实体展会的各方管理, 并利用富媒体技术进行展会活动网络直播和互动, 降低各环节管理成本, 在展会系统和庞大的B2B资源的基础上, 构建网上虚拟常年展览会, 实现众多实体展览会在线营运和虚拟常年展览会互补并存的、更具营运效率的B2B电子商务平台。

关键词:展会管理,会展信息化,SAAS

参考文献

SaaS企业如何避免死亡之谷 篇5

据OpenView 的研究显示,SaaS企业平均有9家竞品,而该数据仅为2家。试想一个,当客户想要交易时,他需要衡量9款不同的产品。当然,市场仍留有给1-2个主流产品的空间,但其他七家公司是够能否取得成功呢?所以市场产品匹配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初期,企业如果想哟赚到第一个100万美元就得重视这一点。

所以什么是市场-产品匹配呢?简单来说:你的产品满足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你需要成为第一或第二个吃螃蟹的人。

在十多年前的一篇博客文章中,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写道:“市场需要得到满足,而市场也将得到满足,因为第一个可行的产品将会出现。但是,在一个糟糕的市场中,你可以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和绝对的杀手级团队,而且即使失败也毫无关系。”为了赚到第一个100万美元,SaaS企业不需要过于担心推出最强、功能最集中的产品。相反,他们应该快速推出一款像样的产品。

在我们公司成立之前,我们的母公司也有同样的意识。它的业务遍及零售领域,但在,它意识到自己做得太多了。广泛涉猎并不奏效,企业被迫以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业务:我们的强项在哪?市场的趋势是什么?我们的商业模型如何才能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扩张性?从那时起,它剥离了许多业务,更重要的是成就了我们的今天。四年后,我们达到了100万美元。

1000万美元的思维

每个成长阶段都有这一阶段的挑战,如果你在每个阶段都持相同的心态,你就无法成长。如果你足够幸运,找到了市场匹配的产品并且做到了100万美元,你就进入了另一大阶段,如《掌握洛克菲勒的习惯》(Mastering the Rockefeller Habits)一书的作者凡尔纳·哈尼什(Verne Harnish)所说的,你现在是一只瞪羚,一家正在经历高速增长的小公司。这将是你成长过程中最注重执行的阶段,也是建立评估和决策过程最关键的阶段。

如果你有幸雇佣了一个非常好的团队,这将是锦上添花,他们将会给你不错的想法和思路。但是执行这些想法将会减缓你的步伐。作为一只瞪羚,你需要执行最正确的想法,而对其他好点子和尚不适宜的好主意说不。在这一阶段,成功的SaaS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可以明确他们首要任务和目的,集中精力调整一些事物,例如人、资金和落地。

这一点上我们有一些个人经验。在,我们看到了我们产品的发展势头,行业很热,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知道保持领先优势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在进军美国市场上迈出了一大步。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们是如何预见这一点的呢?我们从桌面研究开始,开发里程碑,当每一个里程碑都达到后,我们就开始下一步:雇佣当地的销售代表,然后是执行顾问,最后签署足够支持一个三人团队的项目,并签署一份办公室租约。

冲刺5000万美元,解决管理问题

人们不够买产品,他们购买解决方案。为了达到5000万美元的营收,SaaS企业需要在扩展产品的同时增强其可操作性。持续产品开发是产品长期生存的关键。更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潜力。

你需要有团队来支持产品和执行。我们最近回顾过去,意识到我们从来没有以雇主身份投资我们的品牌或招聘能力。寻找合适的人才成为了我们整个增长策略中的瓶颈。如果没有搭建产品的人,那又何来产品之说。我们开始招聘足够优秀的候选人。但是这一切进行太快,引发了一些代价昂贵的错误。随着我们国际扩张,组织架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复杂性产生了三个基本障碍:无法培养足够的领导者;缺乏合理扩张的系统和基础设施;无法应对市场动态。随着我们向5000万美元营收的目标推进,我们将主要的注意力用于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一些来自于重新思考我们的组织如何定义领导者。但是每个组织都有不同的挑战。

当SaaS遇到社交网络 篇6

SaaS破解不了的难题

来自市场调研机构的众多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报告显示,当前厂商的服务不能满足中小企业需求是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难以突破的重要因素。SaaS模式虽能大幅降低信息化的初期投资成本,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和资源受限的问题,然而,SaaS服务本身并没有改变传统软件复杂难用、以流程为中心、忽视最终用户需求和体验的问题,而这却是影响软件使用效果和价值的关键因素。

目前,市场上的各种企业应用软件大多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以流程为中心的软件思想的产物。在过去20多年间,这一点没有任何实质变化,大而全、复杂难用、僵化、以管理层需求为出发点、忽略用户体验和感受是这类企业软件的共同特点。这类软件在制造业等以资源优化为主的行业或企业的财务等后台部门的管理和资源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同样的思想理念被移植到办公(OA)、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以人和关系为主的前台系统中时,却往往不能发挥预期的业务效果。

这种不适在中小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中小企业需要高效、灵活、务实、创新的运营体系。当它们部署传统的以流程为中心的套装软件后,整个运营体系被固化甚至是僵化,这就给企业的管理运营带来挑战。此外,今天大量的中小企业属于知识/服务型企业,知识的沉淀和分享、团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及围绕客户需求的团队协作对于公司的高效运营至关重要, 而这些需求恰恰是传统流程导向的管理软件难以支撑甚至会抑制的。

当中小企业在下决心购买管理软件后,却发现让员工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软件的复杂难用和不为企业产生价值的事实,让很多用户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这在CRM之类软件上尤为明显。在尝试厂商建议的各种强制措施一段时间后,很多软件也就被束之高阁了,这种失败的体验让很多中小企业对进一步信息化失去信心。

把移动和社交融入SaaS

中小企业呼唤更加简单、实用、灵活并能为员工提供直接价值的新型软件服务,然而仅仅靠将传统软件搬上互联网来交付的SaaS模式,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管理软件本身必须改变,而日趋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让这个变革成为可能。

在过去20年间,互联网经历了以门户为代表的Web 1。0、社交网站崛起的Web 2。0和当下的移动互联三个主要发展阶段。Web 1。0与管理软件的结合产生了云模式(SaaS),Web 2。0技术与企业应用的结合则将企业带入更关注互动、协作的企业2。0时代,而移动互联与商务的结合则让随时随地办公成为可能。当这几种技术同企业应用有机结合时,企业应用才可能真正步入以用户为中心、更加易用、实用且灵活的时代。

SaaS云模式的优势已经被讨论多年,不再赘述。当很多人还在怀疑社交网络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时,巨头们已经在这个领域展开激烈争夺。云计算的代表企业Salesforce。com已经重新定位为社交企业,微软近期收购企业社交服务商Yammer,还有SAP、Oracle、IBM 等巨头围绕企业社交网络布局,说明企业社交应用不仅是流行还是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社交网络技术被应用到企业后, 将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核心价值:

1。 让企业应用回归以人为中心。企业社交网络将企业中的人和组织关系搬上网络,从而完成企业软件由流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这种架构除鼓励员工参与外,还能够有效支撑中小企业灵活多变的特点。

2。 高效的知识沉淀和信息共享。中小企业大量的知识和非结构化数据,如扫描文件、视频等散落在各处,而Web 2。0技术鼓励全员参与贡献,帮助企业有效沉淀和分享知识资产。

3。 促进团队协作、创新。社交网络同业务流程的结合能大幅增进团队的协作能力,而知识的沉淀和流动,则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

4。 打破传统企业软件边界。基于社交技术的企业应用首次能够突破企业防火墙的边界,将客户、合作伙伴等方便地拉入系统,同它们直接互动和沟通,这对于企业前端应用如CRM等,将是革命性变革。

简而言之,中小企业需要简单、实用、灵活、免维护、低成本的企业应用来支撑它们业务的快速发展。而单纯的SaaS 应用模式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为SaaS模式并没有改变传统软件复杂难用、大而全、不重用户体验和价值的问题。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的技术是让企业应用以用户为中心,更关注实用、体验的技术推动力。只有将云(SaaS)、社交、移动技术同企业应用无缝结合,才能真正突破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瓶颈。

作者简介

SaaS平台 篇7

SaaS体系[2]建立在IaaS层之上, 建立标准化、高成熟度的SaaS的首要条件是可扩展、高自由度的IaaS的建立, 在IaaS建设方面, OpenStack[3]发展迅速, 大批企业都开始使用和支持OpenStack, 早在2010年10月, 微软表示支持OpenStack与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整合, 近日, IBM宣布推出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方案。在此之前, 包括惠普、VMware等企业也均发起推出OpenStack的解决方案或者提供支持。OpenStack项目是由OpenStack基金会管理的一套开源的云平台搭建工具包, 包括Keystone、Nova、Glance、Horizon、Swift、Cinder、和Quantum这7个组件, OpenStack正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因此, 本文基于OpenStack搭建IaaS层。

结合SaaS的发展与成熟度模型进行研究, 本项目建立了基于OpenSatck第四级成熟度模型的SaaS平台, 基于软件实例的扩展服务, 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为高成熟度SaaS平台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1 方案设计

1.1 SaaS模式分析

当前国内SaaS模式的代表性产品是金蝶和Salesforce的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4]。这类系统属于第三级成熟度SaaS模式, 其特点是一次开发一次部署, 这类产品仅是具备第三级成熟度SaaS的特征, 能满足用户数量的伸缩性, 并不能满足软件类型的可扩展性。

本文所建立的SaaS系统中的服务由软件实例提供, 用户不仅可以定制使用软件中的特定模块, 也可以更换、增加或减少软件实例的类别, 属于第四成熟度的SaaS体系。通过这种模式, 用户无需下载和安装软件, 既节约了硬盘又避免了程序兼容性问题, 实现了项目中所有软件“随时随地跨平台使用”, 与当前市场上面向特定用户的仅具备SaaS特点的产品有着本质区别。

1.2 OpenStack简介

SaaS平台的性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赖的IaaS, OpenStack是专业IaaS平台搭建工具包, Nova (OpenStack Compute) 是运行在主机操作系统上潜在的虚拟化机制交互的驱动, 并提供基于Web的API功能[5]。Swift (OpenStack Object Storage) 提供可扩展的对象存储系统, 可以用来创建基于云的弹性存储。Glance (Image Service) 是虚拟机镜像的存储、查询和检索系统。Keystone (OpenStack Identity) 是服务认证组件, 为运行OpenStack Compute上的OpenStack云提供了管理员认证和OpenStack服务注册等服务。Horizon (OpenStack Dashboard UI) 是OpenStack的Web管理控制台, 可以通过Web界面访问的方式来操作管理网络和虚拟机实例等。Quantum提供了虚拟机集群网络组建和IP地址管理服务[6]。

1.3 架构设计

本文所提出SaaS平台通过B/S架构提供服务, 用户打开网页注册账号后在存储层中生成用户资并分配存储空间。

高成熟度SaaS模式要求无限扩展、能够满足用户的变动, 因此本项目采用层次化的设计理念设计架构, 项目包括提供操作界面的服务层、提供软件运行环境的设施层以及存储虚拟机镜像信息的存储层, 本文采用Web 2.0技术构造服务层, 基于OpenStack中的Nova建设设施层, 存储层则使用OpenStack中的Switf进行搭建, 项目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账户后, 向服务端发送服务请求, 服务端打开设施层中虚拟机上的软件实例并建立用户与软件实例对应的Agent映射, 从而提供服务。

在软件的使用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镜像将存储到存储层中, 采用Swift进行搭建的存储层具有高扩展性, Glance组件能够检索虚拟机镜像, 从而设施层能够快速读取用户所需的软件服务所在的虚拟机。

2 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2.1 基于Nova的设施层

设施层的建设需要部署Keystone、Nova和Quantum用于虚拟机的管理以及网络组建。本文采用软件包方式安装Keystone与Nova。设施层搭建步骤如下:

(1) Keystone部署流程。在部署0penStack过程中, 首先要安装Keystone并在Keystone中注册Nova、Swift和Glance服务, 使得各项服务可以被授权和使用。Keystone的部署流程如图2所示。

(2) Nova部署流程。Nova的安装包括nova-compute、nova-network、nova-scheduler、nova-api和nova-volume等子部件。Nova的部署还包括配置时间同步与创建并同步Nova数据库。图3为Nova的部署流程。

2.2 基于Web 2.0的服务层

2.2.1 前台设计

项目采用网页界面与软件界面关系映射的方式进行交互, 具备网页交互的速度。网页界面相比于软件实例的界面更具备表现灵活性, 更方便添加信息。网页界面采用HTML5与CSS3进行设计, 与软件实例的界面保持一致, 在功能上定义映射关系。用户对网页界面的操作由Agent代理转化为用户对软件实例的操作。

采用Ajax技术, 网页客户端能够与云端进行无刷新交互, 有效增强用户的体验效果, 同时, Ajax是一种独立于Web服务器软件的Web浏览器技术, 不受硬件设备的影响。

2.2.2 Agent代理

项目采用Agent代理技术处理客户端网页界面对虚拟机中软件实例的操作, 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用户直接操作虚拟机及软件实例, 有效保证了SaaS体系的安全性。利用多线程技术, 一个Agent维持多个映射, Agent运行时序如图4所示。

网页界面的操作请求和数据发送到对应的Agent, 再由Agent根据用户与软件实例的映射关系、操作类型以及数据生成操作指令发送到相应的软件实例上, 操作指令触发对应的控件进而软件实例运行相应的服务, Agent感应软件实例的状态并将状态与结果反馈给网页界面, 从而完成用户对软件实例的操作。

2.2.3 资源调度

在云计算中, 资源调度模型直接影响云计算平台的资源利用率和可扩展性, 本项目设计基于资源占用率的检测程序, 用户请求新的软件实例或释放软件实例都将触发检测程序, 检测程序在运行过程中进行进程保护, 以避免异常[7,8]。

定义 正在运行的虚拟机实例全体由集合{VM}表示, 虚拟机资源占用包括内存与CPU占用, 内存由m表示, CPU由c表示, 为保证用户体验效果, 虚拟机资源占用由虚拟机中软件实例的最大需求决定。软件实例的最大资源需求用p表示, 其中max表示虚拟机中软件实例的个数

pi=n=1max, i=c|m (1)

资源调度算法流程如下:

(1) 增加软件实例。1) 用户打开响应网页界面时, 服务端的检测程序被触发。2) 检测程序按照资源剩余量递减的方式排序虚拟机集合, 得到栈VM[n]。3) 判断剩余量最小的虚拟机VM[max]能否容纳新增软件实例的资源需求。判断成功则转向4) ;失败则转向5) 。4) 在虚拟机VM[max]中开启新的软件实例, 转向步骤7) 。5) max>0则自减, 转向步骤3) ;max等于0则转向步骤6) 。6) 开启新的虚拟机, 压入栈VM[n]中, 转向步骤4) 。7) 更新Agent代理中的映射列表, 检测程序挂起。

(2) 减少软件实例。1) 当用户关闭网页界面时, 界面所映射的虚拟机中软件实例被关闭, 触发检测程序。2) 检测程序按照资源剩余量递减的方式排序虚拟机集合, 得到栈VM[n]。3) 判断VM[max-1]中资源剩余量能否满足VM[max]中的软件实例需求, 满足转向步骤4) , 不满足则转向5) 。4) 在VM[max-1]中开启软件实例, 迁移VM[max]中的用户数据。数据迁移成功后关闭虚拟机并弹出VM[max], max自减并转至步骤3) 。5) 更新Agent代理中的映射列表, 检测程序挂起。

2.3 基于Swift的存储层

存储层的建设需要部署Swift以及相应的镜像检索引擎组件Glance。Swift与Glance采用软件包方式安装。存储层的安装、配置的步骤如下:

(1) Swift部署流程。

Swift组件的配置流程如图5所示。

首先需要配置代理服务器 (pmxy server) , 对于每一个请求, 代理服务器将在环 (ring) 中查找用户 (account) 、容器 (container) 或者对象名 (object) , 将请求对应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对代理服务器的配置主要有代理服务器的绑定地址和端口以及Keystone对应的地址和端口。完成代理服务起的配置后, 需要创建环 (ring) 文件并配置存储节点。

(2) Glance部署过程。

Glance组件用于检索存储层所存储的虚拟机镜像, 其安装过程如图6所示。

3 系统测试与优势分析

3.1 系统测试

基于Openstack的高成熟度SaaS平台能具备良好的性能与可扩展性。平台上已部署VC++6.0, Dopdf, Matlab等软件, 操作流畅, 可以满足用户对软件的需求。

以本项目中VC++6.0软件为例进行测试, 用户只需打开浏览器即可使用VC++6.0软件进行编程。经谷歌插件测试, 本系统客户端网页的内存使用和百度、QQ邮箱等网页内存占用率如表1所示, 能够满足用户体验。

图7中, 百度和天猫等网站的内存占用在30 000 kB以上, VC++6.0网页 (本系统的客户端) 的内存占用是28 772 kB, 本平台的使用并不占用较大内存。本平台软件完全可以取代PC机上安装的VC++6.0软件, 图7是内存测试图。

3.2 优势分析

本项目属于第四级成熟度模型SaaS体系, 具备可伸缩的多租户架构, 能够实现一次开发无限扩展。在用户数量大增的情况下, 无需更改架构, 只需要增加硬件设备便可以满足需求。

相比于金蝶的CRM, 本项目能够实现应用程序级的扩展, 并不局限于CRM, 在灵活度与市场生命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9]。

在当前网速条件下, 图像传输速率远不及网页标签的更改速率, 相对于一些在线Office产品所采用图像传输的交互方式, 本项目所采用网页界面与软件实例界面映射的交互方式具备更好的用户体验。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SaaS模式并设计了第四级成熟度模型的SaaS平台, 层次化的架构有效提升了性能与可扩展性, 采用网页界面与软件界面功能映射的交互方式能够有效降低了平台对网速的需求, 增加了用户体验。在用户大量增长的情况下, 仅需要增加硬件设备, 并不需要更改架构, 维护简单。基于OpenStack搭建的IaaS具备更好的系统兼容性, 能够运行各类虚拟机, OpenStack提供了完善的IaaS建设与管理工具, 使得SaaS平台的搭建与管理简单可行。本项目不仅能够满足多租户的要求, 而且更够扩展软件类型, 突破了传统SaaS产品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许四平.SaaS软件即服务模型研究[J].硅谷, 2009 (4) :9.

[2]金珊, 吴国芳.基于SaaS模式的SOA服务分析与设计[J].信息系统工程, 2009 (7) :115-118.

[3]李小宁, 李磊, 金连文, 黎德生.基于OpenStack构建私有云计算平台[J].电信科技, 2012 (9) :1-8.

[4]齐少磊, 林惠苹.一种适应SaaS多租户模式的数据迁移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 (32) :65-70.

[5]李知杰, 赵健飞.OpenStack开源云计算平台[J].软件导刊, 2012, 11 (12) :10-12.

[6]李晓娟.OpenStack能否引领云革命[J].金融科技时代, 2012 (11) :47-49.

[7]董鑫.开源云计算技术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16) :17.

[8]邓红, 王东兴.基于开源云平台OpenStack的存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32) :134.

SaaS平台 篇8

关键词:SaaS模式,敏捷供应链,平台构建

0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仅依靠企业内部资源的竞争形式显得力不从心[1]。突破企业边界,在企业间形成可以快速重构的动态联盟,才能快速响市场变化,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2]。敏捷供应链(Agile Supply Chain)就是以动态联盟的快速重构为基本出发点,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提高大型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将供应链主体集成到一个统一的、无缝程度较高的网络链条中,致力于支持供应链的迅速结盟、优化联盟运行和联盟平稳解体[3]。

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 S)是Saa S运营商以租赁的方式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是一种可以快速、灵活地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软件服务方式。对于软件用户来说,Saa S服务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因为Saa S运营商提供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的所有网络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即可通过互联网使用信息系统。它以低建设投入、低维护成本、低应用门槛、低投入风险的优势以及这种强大的灵活性,成为敏捷供应链快速构建的重要解决方案。

1 敏捷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构建模式

一条标准的供应链主要包括供应商、研发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信息服务商、物流服务商、消费者八大主体[4],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直接信息交互与间接信息交互。直接交互即为企业间通过自身建立的内部信息系统,一方企业直接把对方企业传递来的信息存放在自己的数据库中,共享信息在不同数据库之间通过数据接口进行传递;间接交互是指上下游企业间将共享信息存储在第三方数据库或共享信息平台上,各企业根据权限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从而形成企业间的信息交互[5]。本文分析了基于企业信息直接交互的传统供应链构建,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供应链企业间接交互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基于Saa S的敏捷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构建。

1.1 传统供应链管理构建。

构建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需要较高的成本,小企业无法仅靠自己的力量构建一条供应链,传统的供应链构建通常是由某一核心主体运营并集成其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以某一特定产品为核心构造的产品供应链,如丰田汽车供应链;也可以是某一公司为核心的基于多种产品的企业供应链,该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主导者地位,拥有主导权,如沃尔玛公司的供应链。

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主体都会至少有一个上游或下游的主体与其连接,相互连接的主体进行信息的相互沟通,形成一条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供应链主体都有可能以核心企业的身份构建供应链管理系统,因此在行业内会形成众多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分别连接各自上下游节点进行交互的供应链网状系统。即行业中可能存在某一供应商与多个零售商链接,某一零售商同时与多个供应商连接的状况,如图1所示。供应商与零售商仍然可以分别向上下游扩展,从而在各主体之间存在很多交叉节点,这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构建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方式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1)供应链系统依赖于核心主体、覆盖范围小。构建一套供应链管理系统投入成本较高,只有某些核心主体才有实力构建供应链管理系统,并对各节点企业提供数据接口,对于没有信息化建设的中小企业来说,仍然需要高昂的系统开发和实施费用,而已有信息系统的中小企业要也需承担较高的集成费用,高昂的投入成本成为中小企业加入供应链的重要障碍。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无法加入到核心企业构建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因此这种模式下的供应链系统覆盖范围有限,不利于供应链的长远发展。

(2)供应链各节点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集成接口、交互困难。在这个以众多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交互的供应链网状系统中存在很多交叉节点,系统交互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作为供应链中的主体,自身系统与其上下游企业间系统的交互,其次是不同供应链的主体之间系统的交互。不同系统之间由于可能依赖不同的硬件平台和实现技术,存在异构性问题,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因此导致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交互困难。

(3)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缺乏灵活性。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通常需要与若干个上下游节点进行业务交互,这就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可以与多条供应链交互的;而传统的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由于系统的异构性问题,企业的系统通常只属于某一条链,一个企业如果想加入多条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必须付出较高的成本。这种构建模式缺乏灵活性,使得某一条链上的节点企业加入到另一条链带来集成技术和集成成本上的障碍,不利于供应链的快速构建和解体,因此给敏捷供应链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2 基于Saa S模式的敏捷供应链管理构建。

Saa S服务模式是一种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创新软件应用模式,Saa S运营商负责运营,软件供应商提供可扩展的通用软件服务,Saa S模式在运营方式上则由第三方运营商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在软件供给上采用向多个用户同时租赁使用的方式,具有可扩展性和定制性。供应链管理系统是由若干个功能模块组成的,Saa S模式下可以将这些功能模块进行集成,并提供各模块之间的统一数据接口,企业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定制某一模块的服务。

图2是基于Saa S的敏捷供应链管理平台中各主体的交互模式,它由传统的以众多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网状结构转变为以Saa S平台为中心的星状结构,基于Saa S模式的敏捷供应链构建具有以下特点。

(1)有利于供应链各节点间信息交互。Saa S平台提供敏捷供应链中各主体的功能模块,同时提供各模块之间的统一数据接口供各主体间进行信息的交互。一旦企业连接到敏捷供应链的Saa S平台中,即可获得其所需的功能模块,同时可以获得与其上下游企业间进行交互的数据接口。因此基于Saa S的敏捷供应链可以将供应链内原来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各企业及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主体的信息系统进行横向无缝集成,提高供应链管理系统各模块的使用率。

(2)促进敏捷供应链的快速构建与重组。基于Saa S模式的敏捷供应链以低建设投入、低维护成本、低应用门槛、低投入风险的优势正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方案。Saa S运营商为供应链提供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以租赁的方式获得这些资源和服务,免去软件的开发或者购买成本、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降低了企业进入某一供应链的门槛,使得供应链的各主体可以快速加入到基于Saa S的敏捷供应链中,扩大了供应链的参与规模。同时当企业需要退出某一供应链时,通过退订Saa S服务即可,退订代价小,有利于供应链的快速重组,这种快速的构建与重组增强了敏捷供应链的灵活性。

2 基于Saa S的敏捷供应链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基于Saa S的敏捷供应链管理平台,为供应链各主体提供软件服务模块,同时在各模块之间建立统一接口,使企业可以快速地进入供应链并与其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将根据供应链中产品流动的方向将供应链主体分为三类:产品提供者(研发商、供应商和生产商)、产品配送者(物流商)、产品销售者(分销商和零售商)。下面从三类主体的基本功能需求及其各自特殊功能需求出发,分析基于Saa S的敏捷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

2.1 基础功能模块。

对于供应链中所有节点,办公自动化、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日常办公必须的办公自动化模块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问题如邮件、通知、电话簿、大事记等;客户关系管理模块基本功能包括客户管理、联系人管理、时间管理、潜在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电话销售、营销管理、电话营销、客户服务等来记录客户信息,使企业充分理解顾客的需求并制定营销政策影响客户行为,从而实现顾客数量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保留客户以及提高客户忠诚度;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主要是企业内部人事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员工信息、劳动合同管理、员工变动、薪资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培训考试、办事指南等功能。财务管理软件主要功能包括财务处理、银行对账、往来账管理、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

2.2 产品提供者功能模块。

对供应商和生产商来说,这些基础模块只能满足其内部管理需求,需要ERP系统对其内部复杂生产制造流程进行统一管理。ERP系统可以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上游企业的制造资源集成在一起,融合企业内部管理的软件功能,对所有环节进行管理,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服务和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等,是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方案[6],ERP中的某些功能可以作为子模块被使用。

2.3 产品销售者功能模块。

分销商和销售商作为主要的销售主体,需要POS系统管理模块管理销售终端。同时随着开放性互联网的发展,分销商、零售商往往也会开展其电子商务业务,因此Saa S平台需提供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一个具有产品管理、商店管理、客户管理、购物车、商品检索、订单管理、在线支付、评论管理、论坛、链接管理等功能的网络交易环境。

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多数销售者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在国内中心区域建立了“产品存储与服务网点”,用于存放待销产品,并委托本地物流公司负责配送。由于各区域服务网点的库存量是一个动态随机变量,受客户订单、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为了防止服务网点库存量过剩或短缺情况产生,需要对其服务网点建设进行决策分析,需要通过“网点布局决策模块”对销售、客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来对其网点建设及优化提供建议。

2.4 产品配送者功能模块。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构建自己的产品配送服务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但仍然无法达到专业高效的水平,同时影响了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现代企业通常将产品配送服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物流配送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第三方物流,物流信息系统需包含的功能有物品管理、存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与调度、客户服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

综上所述,Saa S平台提供的功能模块包括办公自动化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客户关系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ERP系统模块、POS系统管理模块、电子商务平台、网点布局决策支持模块、物流配送模块等,图3为敏捷供应链Saa S平台架构。随着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业务界限并不那么明显,因此任何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Saa S平台租用这些模块。Saa S平台的这些功能模块之间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同时Saa S平台提供各模块之间交互的数据接口,方便供应链各实体间的信息交互,能够快速的构建一条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

3 总结

敏捷供应链是为了响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而将制造业中的敏捷性思想应用于整条供应链上而提出的,敏捷供应链就是使企业间的应用可以快速整合与重组[7]。Saa S架构是目前很多企业信息化问题的主流解决方案,该架构可以为软件用户节省成本,降低风险,加快行业信息化进程。本文从敏捷供应链的快速构建需求出发,分析了敏捷供应链以及Saa S模式中的所有主体及其交互方式,并就供应链主体的功能需求提出基于Saa S的敏捷供应链管理平台,使得敏捷供应链更具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叶飞,李怡娜.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运营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9(6):743-744.

[2]Li Li-qu,Yan-Chen.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gile Supply Chain based on Service-oriented Technology[J].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2009(1):351-354.

[3]焦永兰,毕晓航,吴海滨.敏捷供应链构建模型研究[J].物流科技,2008(7):28-29.

[4]王迎军.供应链管理实用建模方法及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梁静,蔡淑琴.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及其共享模式[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4):83-87.

[6]程控,革扬.MRPII/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12.

SaaS平台 篇9

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仍未遏制住,安全生产还存在明显漏洞和薄弱环节,特别在中小企业的监控管理方面。由于企业过于分散、规模较小,如果采用传统软件许可的模式,将使得企业需要搭建较为复杂的IT环境,一次性购买软件使用权的投资过大,从而使得安全生产中完全、及时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而从AS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演变而来SaaS应用模式,使企业和各级监督机构都可以跨越地理区域、时间限制,参与到企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检查过程中来,加速了信息上传下达的周期,使生产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提供数据进行监控和管理变成可能,同时因为企业不需要额外购置基础设施和维护应用程序,不会对企业造成太大的成本负担。

软件即服务SaaS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的软件模式,它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与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而是通过登录互联网的账号来使用软件[1,2]。SaaS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从AS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演变而来,但现在所谈论的SaaS模式则和早期的ASP模式有着较大区别,第一,SaaS对于企业级应用来说,更强调应用的可定制性,SaaS的定制能力使得SaaS应用能适合更广泛的企业用户,特别是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第二,SaaS应用拓展了ASP的应用范围,使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应用系统托管,而更着眼于提供更多的服务,例如安全生产监控、销售管理、仓储管理等[3]。

由于SaaS系统更关注于应用的敏捷性和多种服务的整合,同时强调对多用户的并发支持,所以在开发时应该更多地从实现一个能够承载高并发、高数据量的应用系统出发,并能够很好地支持较高的性能和伸缩性。目前主流的SaaS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在此架构中,软件服务供应商在负载均衡服务器上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主机服务,在同一代码库上运行多个相同的应用实例(同构实例),每个应用实例服务于一定数量不同需求的客户,通过授权和安全策略来确保不同的客户访问各自权限范围内的数据。负载均衡服务器作为用户交互的统一入口,结合可配置的元数据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最终用户察觉不到是和其它用户共享一个应用。为了屏蔽服务层对底层多个数据库的数据访问操作,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源代理”机制,这样既能提高系统的性能,又能够最大化实现不同用户间的资源共享。

企业用户登录之后,根据负载均衡原则从实例群中分配一个同构实例为其服务,并且把用户的目录服务结构和元数据配置信息写入该实例的用户群信息表。同构实例和用户群信息表绑定在一起,用于数据安全认证和资源授权。这种绑定能够避免“受信任的数据连接”的资源权限验证瓶颈的产生。

1SaaS模式下的安检监控平台分析及设计

安检监控平台需要覆盖20多万家企业用户,并以中小企业居多,它们对实施成本比较敏感,并且不希望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数据被别的企业所看到,而安监局需监控所有管辖企业的安全生产实施情况。因此,基于SaaS模式的安检监控平台既要考虑到企业对数据的安全要求,又要考虑到监管部门对数据的集中需要。同时,由于企业对平台的操作时段比较集中,安监监控平台需充分考虑平台的高并发性能、大数据量的处理能力、灵活的可配置性以及数据的安全性[4]。

1.1安检监控平台业务模型分析

安检监控平台主要有两个参与主体:一执行安全生产的企业,企业按照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相关流程执行生产、操作过程,并设定相关安全生产部门作为监管单位的对口部门,聘请或培训安检员进行日常的安全生产检查,排除一般安全隐患,上报安全生产事故;另一个是监控安全生产的各级安监局,他们通过例行检查、专项检查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对辖区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控制,如果发现相关隐患,会发出整改通知并复查整改情况,如果整改不彻底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可以进行立案,调查取证并给出相关的处理意见,具体的流程由图2所示。

1.2SaaS模式下安检监控平台对象层次分析

通过对安全监管平台的业务模型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参与本平台的角色主要有系统管理员、安全检查员、企业安全部门、安全监督员以及监管部门各级领导。他们拥有不同的功能职责及作业需求,如图3所示。

1.3SaaS模式下安检监控平台架构设计

基于安检监控平台的业务模型及对象层次,结合SaaS模式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多用户,共享数据库”的平台架构设计来解决不同企业之间数据独立存储的问题。通过逻辑授权让不同级别的监管部门能够实现对所管辖的企业进行集中数据监管的业务需求。结合SaaS的体系结构特点,利用负载均衡器的机制实现企业应用实例的可扩充性,并对千万级访问提供支持[8]。该方案允许多个企业客户之间采用相同的数据库和物理表结构,通过元数据定义及逻辑数据切片从逻辑上区分每个企业客户的业务数据[6,7],同时通过相应的配置和授权使企业客户只能操作属于本公司的数据,而安监局可以从全局去监控所有的安全生产数据。该方案最大化了企业客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减低了系统成本,并通过最新的.Net技术和基于服务的设计原理来实现系统的可扩充性。如图4所示。

(1) 通过负载均衡器提高平台并发性能

高效的多客户支持是本平台架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当公司客户通过本平台来访问业务数据时,它所连接的应用可能正同时被来自不同企业的成百上千个终端用户所使用,此时所有用户理论上并不知道其他并发用户也在访问平台。在此架构中,安检平台在负载均衡器上为不同的企业客户提供应用服务,通过Web Farm的技术,在同一代码库上运行多个相同的应用实例(同构实例),每个应用实例服务于一定数量的客户,从而实现对访问用户的分流,降低了多用户访问给单一实例的压力。企业用户登录之后,负载均衡器根据负载均衡的原则从实例群中分配一个同构实例为其服务,并且把用户的元数据配置信息写入该实例的用户群信息表。同构实例和用户群信息表绑定在一起,用于数据安全认证和资源授权。

同时,通过元数据来为终端用户配置界面和交互行为,同时确保配置软件的整个过程简单易用。

(2) 共享数据库,减低成本

这种在SaaS模式中极为常见的场景要求平台在支持多用户间最大程度共享软硬件资源的同时,还要做到严格区分和逻辑隔离不同客户的数据。最关键的问题是决定如何在数据的共享和隔离之间求得相应的平衡。

在本方案中,采用逻辑隔离的方式,给不同的企业分配唯一的身份识别号码,在相关的业务实体数据表中,通过身份识别号对应到用户信息表和安全生产数据表来达到数据逻辑分离的目的。依据安监局组织级别不同,管辖企业范围不同的特点,采用树状结构的不同节点来唯一确定安监局的组织识别号,把组织识别号和企业身份识别号以及用户ID进行关联来达到不同等级的安监局管理不同企业数据要求。这种设计思路借助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原理,通过父子关系和一对多的关系实现数据的逻辑分离,这种方法可以保证不同的企业和安监局之间共享一个数据库,又能随意扩展安监局之间、安监局和企业之间的数据所属管理,从而实现数据的逻辑分离。

(3) 利用元数据,提高可配置性

在本方案中通过元数据服务来实现企业业务需求的变化以及业务逻辑行为的差异。元数据服务为客户提供了服务定制和配置功能,以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功能树为不同的客户配置不同的功能展现。

第二,用户可以自定义自己页面的风格,如个人工作台、页面风格等相关内容。

第三,不同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则会有所差别的。客户在不改变核心流程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情况自行配置应用的工作流程,以满足个性化业务需求。

(4) 复合的安全控制机制

平台安全性在任何架构中都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SaaS平台的先天特性使得安全性成为架构的重中之重,且特别为客户所关注。在本SaaS平台中,主要从访问安全和数据安全两个方面考虑,通过基于角色的认证和授权机制以及混合加密方式给出解决方案。

第一,SaaS平台一般授权客户来负责创建和维护其终端用户帐号,这种流程称之为“隔离授权”,在这种流程下,客户独立创建自己的终端用户帐号,但服务供应商则负责认证这些帐号,同时通过不同角色对平台的操作许可来实现不同客户的授权控制。

第二,对业务数据的敏感信息进行加密,这样即使加密后的数据意外泄露到了未授权人的手中,也无法对其进行解读。考虑到平台架构的性能,本平台采用密钥组合方式来对客户数据进行加密。每个客户在平台最初创建工作环境时会获得三把密钥:一把单一密钥和一对公钥和私钥。单一密钥用于加密客户的关键数据,而公钥和私钥将被用来保护这一单一密钥,从而增加了密钥保护的安全性。

(5) 共享数据库设计

在数据库的设计中,采用PowerDesigner对支持多客户的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进行设计,并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表达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①配置不同公司用户所拥有的功能操作权限,通过用户和公司的逻辑对应关系,关联到不同的角色,通过给不同角色配置不同的权限来实现功能的可配置性。②从数据逻辑上定义不同公司的业务数据,通过公司和检查单、重大事故实体表的对应关系,逻辑上区分了不同公司的业务数据。如图5所示。

1.4SaaS模式下安检监控平台核心类实现

在软件设计上,借助组装的理念实现功能展现(Web)和业务逻辑处理之间的层次分离,通过抽象不同的服务组件来保持业务处理和页面展现的松耦合性,以便后续应用的装配性,增强对定制化需求的灵活支持性。如图6所示。

核心类通过.Net2.0技术来实现,通过IhopeSoftServiceHelper建立业务逻辑处理类和对应接口类的桥梁,通过接口类(IsaferService、IAdminManagerService、IPersonalService)提供对外部的方法,而业务逻辑处理类(saferServiceImpl、AdminManagerServiceImpl、PersonalServiceImpl)真正处理业务逻辑,并通过实体类(AD_SaferInfo 、AD_CompanyInfo、AD_UserInfo)作为数据的载体,通过DAC实现对物理数据的操作。如果业务逻辑发现变化,只需要修改业务逻辑处理类的处理方法,而无须变更相应接口,这样外部的所有接口调用将无须改变。

1.5SaaS模式下安检监控平台部署及功能应用

为了满足对多用户应用的要求,提高系统的性能,降低使用成本,本平台在部署结构设计上充分利用了B/S网络体系结构特点,采用 “统一平台,协同应用”的结构,由“运营中心”、“企业局域网”以及“政府内部网”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如图7所示。

其中,安全监控平台部署在“运营中心”,企业向运营管理部门提交相关企业基本信息,运营管理部门对其进行验证和注册,并反馈唯一的企业身份识别码及企业级的系统管理员账号,企业级系统管理员依据内部用户角色建立不同操作权限的企业用户,企业用户通过在企业局域网内部通过浏览器访问安全监控平台对外提供的URL对本企业的数据进行访问。而各级安监局同样提供本局的基本注册信息及对应的上级部门名称,由运营管理部门负责建立相应的层次结构树,并创建对应的管理员账号,管理员依据安监局的不同角色建立不同用户权限的账号,安监局用户通过相同的URL去访问自己辖区的数据。以安全检查单为例,企业管理员具有设定和调整安全检查模板的权限,各级安监局具有不同级别的审批权限,安检员则可以依据安全检查模板进行安全检查,并填写和提交检查结果,各级安监局可以审核所属的检查结果并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整改并提出整改意见。以上操作功能和操作数据权限的控制都通过元数据表和数据逻辑关系定义来进行配置,图8是安检员对安全检查单的详细操作页面。

目前,安检监控平台已经完成了小范围的试点工作,注册企业为1000家,覆盖各级安监局,注册用户为10000个,目前计划向所有的企业进行推广。

2SaaS模式下安检监控平台的创新价值

基于SaaS的安检平台通过应用先进的模型及先进技术,减少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程序的成本。

(1) 规模化带来价格优势

规模化提供服务的方式使平摊到每个付费企业的成本得以降到最低,各安检企业不需要配备服务器以及服务器所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病毒防护等正版软件,这样每家至少节省了5万元以上。

(2) 技术架构先进

基于SaaS的实现架构考虑到了多用户定制、可扩展性、数据扩展以及隔离等问题,其元数据的可配置使得平台底层具备可定制能力,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并实现对企业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5]。

(3) 使用门槛较低

企业不再负担IT基础结构以及应用程序的管理、监控、维护和灾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安检企业信息化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

(4) 集中化管理的便利

使用基于SaaS的安检系统多用户模型,各安检企业的数据已经集中在数据中心,使安监局和各管辖企业之间的数据传递更轻松、更及时,从而为安监局提供了全面的一线数据。能够做到及时的监控和事件处理。

(5) 随时随地使用

互联网的优势使系统的应用摆脱了地域和时空限制,经过授权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只要连接互联网即可使用系统,这样就给企业用户和监管机构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安全生产情况与报表等数据,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3结语

SaaS作为一种正在在全球兴起的新型软件应用模式,引发了一场软件业的革命。紧跟其发展步伐,深入开展研究和具体应用,提出适合安检行业特点的SaaS多用户模型及具体的实现,降低了企业应用的门槛,减低了实施、使用和维护成本,并为监管机构及时获取安全生产数据,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提供第一手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李智.SaaS架构新特性[J].软件世界,2007(20):36-37.

[2]方东.SaaS与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285.

[3]安康.SaaS全新的软件世界[J].软件世界,2006(15):25.

[4]陈鹏,薛恒新.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SaaS应用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37(1):10-13.

[5]耿冰,于修理.SaaS与传统软件的比较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1):84-86.

[6]昌中作,徐悦,戴钢.基于SaaS模式公共服务平台多用户数据结构的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2):7-11.

[7]杨渊,邵贝恩.ASP模式中面向服务的应用系统设计方法及实践[J].计算机工程,2005,31(22):218-220.

SaaS平台 篇10

1 SaaS(软件即服务)的概念及优势

1.1 SaaS的概念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方式实现的软件服务使用的全新模式。它能够大大降低终端客户企业搭建以及维护基础设施的麻烦,通过使用互联网账号的登录方式向用户企业提供模块化服务。在此种方式中,客户所使用相关软软件的开发以及运维工作等均由网络服务提供商负责,然后通过租赁在线使用权限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完备的软件服务,实现盈利。它使终端用户在任何可接入互联网的地点,均可使用模块化软件服务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4]。

1.2 SaaS的优势

1)开发成本低廉。各类用户无需专业技术人员、无需耗费巨资采购设备、服务器、和建设机房等。只需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定制费和定期的软件租赁服务费。

2)使用方便快捷。SaaS模式的软件服务可以在任何可接入互联网的地方与时间使用,在软件升级和使用服务等方面简单。实行按照服务模式付费灵活。

3)研发周期较短。SaaS服务通用性强.产品化程度高,具有“一次开发、多用户使用”的特点,即便是企业需要“定制”,也是软件服务提供商在实施,成熟度高,所以必然会缩短开发周期。

4)实施风险较小。基于SaaS模式的软件项目可避免软件部署失败的风险,减小企业的研制软件系统风险;并且此模式应用门槛低,减小企业的应用风险。因而基于SaaS的企业信息服务模式在当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正是由于此模式的众多优点,SaaS从产生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功地应用到企业信息管理的多个方面。

总之,和传统模式相比,SaaS具有更低的建设成本、更低的维护成本、更低的应用门槛以及更低的应用风险等特点。

2 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模块

根据现场调研的情况,我们规划并实施了“SaaS模式下某区域铁路物流信息平台”的项目建设工作,目前基本已经完成了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软件的系统主体开发工作,整个项目也已接近尾声,下一步就是对整个平台系统进行测试。项目的目标就是建成区域铁路物流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

2.1 计划管理模块

计划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月计划管理、日常计划管理、日计划管理、重点车管理四个方面的业务功能。计划管理主要是指铁路运输、协调与管理,主要服务于多元中心运输经营部、各物流公司生产调度部、客户/网站/基地、路局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

2.2 基础信息设置模块

基础信息设置服务于计划管理功能模块,提供下拉框列表或系统运算规则,用于基础信息的录入和维护。该模块包括:限装条件管理、大口管理、站点管理、去向管理、车种管理、专用线管理、物流基地管理、计划品名管理。

3 SaaS模式平台体系架构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模块的划分情况,建立了基于SaaS的多元中心物流信息平台,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非本地化的数据存储以及单代码库对应的多个应用实例。所以在平台的建设时需要对数据的系统管理与整体安全问题给予明确的分析解决办法。如果将浏览器直接接入负载平衡器的传统模式显然无法对大量用户的数据安全起到任何保护作用,也无法适应铁路物流企业业务的灵活多变性。基于上述考虑,该文设计了如图2所示体系结构。

本架构中,软件服务提供商在负载均衡器上为多个客户提供软件服务,在同一层级上运行四个不同的功能模块服务,各服务模块都可以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所要管理的对象。每个客必须先要通过“SaaS物流信息平台门户”进行登录,它的功能是认证与授权用户有资格使用的权限,并且通过这种途径实现对不同用户的鉴别与管理,它还能管理不同用户访问与其有关联的数据库地点,这使得平台门户能明显提高对用户数据安全的保护。下一层的负载均衡器(用户统一管理)是一个进程服务器,它与物流信息平台的门户相连是为用户提供具体服务的统一接口,又与下面的功能模块相连管理着各个应用服务,同时也能够实现各应用服务模块资源的最大化共享。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作为一个监管层介于负载均衡器(用户统一管理)与底层数据库之间,如果不同用户在同时访问相同的应用服务时它的作用就是使他们之间互相不会感知到对方的存在提高了服务效率。

在本体系结构中,为降低服务程序对系统底层数据库的频繁访问,本架构新增了数据源代理服务让其与底层数据库相连,在平台使用高峰期时它能使大量的访问用户减少对数据库信息的频繁调用和存取,进而对系统性能的提高发挥作用。另外,要发挥SaaS模式的优势,就要对平台底层另行增加一个“元数据”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客户对自身情况的需求,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所以本结构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自身具有可配置性。

在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铁路物流企业最终用户如欲登录平台时,网络系统随即展开对平台运行和工作状态的查询,同时进程服务器的负载平衡功能将会被启动,它将较为空闲的应用模块服务分配给这些企业最终用户,另外进程服务器还具备改写用户群信息的功能,它可将用户的相关信息、服务目录结构、元数据配置文件授权给应用模块,这样就为改写用户群的信息提供了基本条件。这种方法最终实现了企业用户的安全认证和数据授权,它正是通过负载均衡器将应用模块服务与企业终端用户信息表相绑定来实现的。

在用户管理员得到权限时,就能够在平台系统的具体操作中执行创建、修改、删除本地数据模块信息等管理操作。因SaaS模式的铁路物流信息平台结构采用了非集中式的认证系统,为确保服务器能准确识别不同用户信息并分配适合其自身的使用权限,必须使企业用户的账户与其自身的本地目录服务证书相绑定,因此系统采用了联合服务结构从而提高了服务器识别用户和分配权限的可靠性。如果企业用户试图连接系统,系统的联合服务机制就会启动对用户的本地身份识别操作,随后将提供一个安全指令使得平台系统能够接入应用服务程序。这个认证过程都是基于SSL(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层协议层)技术实现的,这样可以充分保证用户和系统的整体安全。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很多行业都在推广和应用SaaS架构模式,该文提出了SaaS模式下区域铁路物流信息平台解决方案,该架构除了能够为客户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外,还能够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该文以区域铁路物流信息化建设为出发点,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以SaaS模式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架构体系,建成的平台提升了铁路运输管理的水平和管理效率,满足了区域铁路行业对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迫切需求和现代物流运输与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周华,李鹏.一种基于SaaS模式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架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6):43-47.

[2]朱永生,王军.基于SaaS的软件服务模式在公共气象效益评估评估平台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8):42-45.

[3]刘谦,何彦如,田大卫.采用SaaS模式构建区域化中小医院信息平台[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9):19-22.

[4]邬志华.基于SaaS模式的中小型航运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关键技术[J].水运工程,2011(12):36-39.

[5]李蜀湘,张拥华.SaaS模式下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J].商业时代,2010(24):29-30.

SaaS买家享有“基本权利” 篇11

分析师Ray Wang在报告中写道,尽管人们觉得SaaS易于购置,但是云合同要求企业预置型许可软件具有严谨性,并经过了尽职调查。“首席信息官、首席营销官、业务主管、采购经理和其他企业负责人应确保,自己在预置型许可软件方面所犯的错误没有继续存在。”

报告称,被提供商锁定始终是预置型许可领域挥之不去的阴影,使用SaaS后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举例说,SaaS是租用的,而不是通过永久许可证销售的,因而限制了用户的权利和控制。虽然客户控制着自己的数据,但是由于提供商架构、元数据模型和其他因素方面的差异,另换云服务提供商成本高、难度大。

“基本权利”

SaaS客户会要求提供商提供好处,落实许多关键方面的政策。一个方面是总的用户体验。报告分析认为,客户会要求对方的管理团队明确责任。产品和销售方面的责任应与具体的人员联系起来,而客户满意度应与薪酬衡量标准联系起来。提供商还应该将产品路线图、价格模式和人员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变更告知客户。

客户应不必为访问自己的数据而操心,可以随时清楚地了解提供商的财务状况,并有机会先试用软件再购买,事先获得价格和折扣方面的衡量标准。

此外,如果客户想换另一种产品,SaaS提供商必须帮助客户,无论是提供“必要的转换工具”,比如临时托管和数据迁移,还是让客户可以购买源代码。

双保险

一名所在公司大量使用SaaS的IT专业人员接受采访时,从另一个角度畅谈了SaaS客户应享有的那种权利。一种权利是“安全或泄密通知,” Genomic Health公司的企业架构和安全高级主管Ken Stineman说,“如果提供商出了故障或弄丢了我们的数据,我们要求对方在48小时内告知我们。以前很难谈成这个条款,而现在这样的要求几乎所有的SaaS提供商都能保证。”他表示,Genomic还要求“提供商证明安全方面做到了尽职调查”,比如客户可以查看SaaS提供商的安全漏洞报告,而且有权对提供商的服务进行自动化测试。

这家公司有20多个SaaS应用程序,现使用一款名为Okta的工具来管理员工对这些SaaS应用程序的访问。Stineman表示,除了使用这类工具帮助管理外,Genomic还一直在修改之前的一些SaaS合同。

SaaS平台 篇12

高校数字资源主要包括学科及文献数据库、网络课程、在线考试及个性化题库、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是实现数字化教与学的基础[1]。目前, 各高校的各类数字资源极其丰富, 积极地促进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但是这些资源只局限在各高校校园网内部, 仅在网内流动, 而一些优势资源又往往掌握在实力雄厚的高校, 普通高校如果要获得优质资源则需要花昂贵的费用, 这样的低层次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数字资源也无法得到最优化利用, 因此, 集成数字资源, 扩大资源共享, 研究切实可行的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方案与共享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理论对信息资源共享行为做了分析。国内马费成教授第一次引入了馆际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分析体系, 马费成也利用团体消费模型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进行了分析, 认为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互利的行为, 信息资源共享拓展了信息用户的信息消费能力, 增加了信息福利。李纲教授则利用共享成本对馆际互借行为第一次在公共刊物上做了经济分析[2]。另外, 还有一些学者从技术角度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资源共享模式和方式的变化进行研究。郑建明等对数字时代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及其管理做了一系列的探讨, 指出馆际资源共享必须要有法律、国家政府的支持, 并提出馆际资源共享具体的做法:进行图书馆联盟、采取开放式服务[3]。张银犬以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为例, 从减少信息服务成本、节约社会资源角度出发, 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 探讨了基于P2P技术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4]。连宇江以BT和数字证书技术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体系[5]。邢惠丽、何晓敏提出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网格技术的模型构建[6]。

1999年Timecruiser Computing Corporation (TCC) 率先在美国教育市场推出了教育企业级门户Campus Cruiser, 向美国大专院校提供基于互联网的SaaS服务[7]。目前, TCC向美国近100所大学、80多万学生和5万多教师提供服务, 支撑35万个在线课程应用, 每小时的网页浏览数达20多万页。它也是美国最大的教育企业级门户的ASP。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 我国十分重视数字资源共享的建设, 并且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论证数字资源共享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但是我国目前关于数字资源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资源的共享建设上, 对除图书情报资源外如何使各高校的数字资源能被其他高校利用以及对共享机制的系统研究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将借鉴美国TCC的经验, 依据SaaS理念设计一个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并对其共享机制进行研究, 希望能为国内高校数字资源的共享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1SaaS简介

软件即服务 (Soft as a Service, SaaS) [8]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 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 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 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 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 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其本质就是通过在线租赁的方式替代信息化建设投资, 并享有信息化技术的便利、效率和专业的信息化服务。

对高校用户来说, SaaS的优势在于[9]:

(1) 从技术方面来看。高校无需再配备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同时又能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 满足高校对信息管理的需求, 降低了高校管理的复杂性与成本;

(2) 从投资回报率来看。相对于而传统管理软件通常是买家需要一次支付一笔可观的费用才能正式启动来说, 高校只以相对低廉的“月费/年费”方式投资就可以开始使用SaaS软件服务, 不用一次性投资到位, 不占用过多的资金, 从而缓解高校资金不足的压力, 并且不用考虑成本折旧问题, 还能及时获得最新硬件平台及最佳解决方案。当高校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使用该种应用功能时, 也不会面临大量已购置的设备、软件、人员的处理问题;

(3)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看。SaaS供应商是按照客户所租用的软件模块与用户数量来进行收费的, 因此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按需订购软件应用服务模块, 按照高校规模订购用户许可, 所订购的模块与用户数量的多少, 完全可以随着高校发展、规模变化等情况随时调整, 真正做到既需即用;

(4) 从软件操作的角度看。只要能连上互联网, 高校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软件应用提供的各种功能, 操作简单方便、效率高;

(5) 从维护和管理方面来看。由于高校采取租用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 也不需要为维护和管理人员支付额外费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校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

2基于SaaS的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设计

目前各高校都在着力建设各种数字资源以及教育管理系统, 积极地促进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但是这些资源只局限在各高校校园网内部, 没有实现高校数字资源之间的共享, 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数字资源也无法得到最优化利用。本文基于SaaS的分布式层次结构的思想, 设计了一个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统一的接口, 高校用户可以通过统一接口进入数据库资源, 获取所需的信息, 而各校也可以将自己的特色资源上传至平台中, 分享给不同高校的用户。通过此平台, 高校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丰富而优质的资源。

如图1所示该平台系统包括:用户层、信息门户层、业务管理层、系统平台层、业务服务层、数据库层和安全平台。

(1) 用户层提供将多种终端设备统一接入到系统的资源和服务。并提供用户信息的单独存储和身份的统一认证;

(2) 信息门户层负责终端设备的界面设计、接口规范以及资源信息门户的统一管理;

(3) 业务管理层负责各种业务的管理, 包括用户管理、服务管理以及资源管理;

(4) 系统平台层是系统的核心, 负责数据库管理、设备管理和同步管理;

(5) 业务服务层负责各种服务管理, 包括图书馆服务管理、网络课程服务管理和在线考试服务管理等;

(6) 安全平台负责系统的安全管理, 它跨越业务管理层、系统平台层和业务服务层;

(7) 数据库层负责数据的访问链接及控制。

在设计平台数据模型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数据的共享和隔离之间的平衡[10]。基于对平台提供的服务数量、用户数量以及开发和维护的成本等因素的考虑, 本文采用共享数据库单独模式, 即所有客户使用同一数据库, 但各自拥有一套不同的数据表组合存在于其单独的模式之内。这种模式使数据在共享和隔离之间获得了一定的平衡, 它既借由数据库共享使得一台服务器就可以支持更多的客户, 又在物理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据隔离以确保数据安全。

3共享机制研究

高校的数字资源要想真正实现共享, 除了技术上提供保证之外, 还要有相应的共享机制, 促进高校数字资源共享的有效运行, 使之系统化、制度化, 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统筹资源的共享。

3.1 数字资源共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高校数字资源能够实现共享, 有必要在建立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 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 通过组织结构来对平台进行管理、监督、测评和协调。该组织结构通过与各高校协商成立并独立于各高校, 组织结构内各机构间相对独立、相互协调, 保证共享平台的稳定运行。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整个平台的管理, 包括资源管理、用户管理和平台的维护等;决策机构主要对共享内容、方式进行规划, 制定共享方案、相关制度以及政策;检查机构主要负责对共享行为进行检查、监督, 检查各高校共享的进展情况、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调解共享纠纷、均衡共享利益等。

为了保障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和运行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 制定相关政策导向, 鼓励高校进行资源共享。如以省、市为单位成立高校数字资源共享领导小组, 对共享建设进行立项资助, 对共享建设进行管理与规范, 制定和执行重大决策。

3.2 数字资源共享的标准化

长期以来, 各高校都在建立自己的数字资源, 但是由于在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 很多资源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 同时这也是造成目前数字资源难以交流和共享的一个原因[11]。

因此, 在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中必须要考虑数据标准化的问题。数据规范标准是保障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根本措施, 政府部门应规范国内数字资源建设的标准化, 尽快制定国家级的数字资源开发的相关技术标准, 用标准化的办法保障网上数字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

3.3 资源共享建设的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高校参与资源共享建设的积极性, 资源共享系统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在制定时应遵循利益均衡、适当奖惩的原则, 以促使和吸引更多的个人、集体参与共享, 扩大共享范围, 提高共享水平。如共享系统可以采用会员积分制, 每个参与的单位会员或个人会员都会获得初始积分, 会员拥有浏览、下载资源、上传资源、发帖等权限, 发帖或上传资源都可以获得积分奖励, 个人会员获积分奖励同时相对应的单位会员也获积分奖励, 下载资源需消费积分, 上传资源被查为无效资源或长时间不登录系统的会员则扣除相应积分。政府职能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 检查机构定期对会员使用系统情况进行检查, 对积分获得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同时在评教学奖项时给予适当的倾斜。

4结语

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建设不仅涉及到技术架构, 与之相应的共享机制也尤为重要。本文基于SaaS思想设计了一个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此平台高校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丰富而优质的资源, 对于为高校减少物质支出, 推动高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共享机制进行了研究, 为资源共享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晓青, 柯和平.高校三级资源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3) :79-81.

[2]陈克勇.我国高校数字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3]郑建明, 陈雅, 陆宝益.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写在《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发表之后[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24 (2) :13-15.

[4]张银犬.基于P2P技术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5 (5) :25-27.

[5]连宇江.BitTorrent技术和数字证书技术与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2) :81-83.

[6]邢惠丽, 何晓敏, 司莹莹.网格技术应用于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7) :5-7.

[7]IT168.中国SaaS发展概况及典型应用分析[EB/OL].[2010-03-23].http://cio.it168.com/a2009/0511/275/000000275779.sht ml.

[8]黎宇.详解SaaS解决方案[EB/OL].[2009-03-23].http://www.kuqin.com/cio/20080830/15722.ht ml.

[9]佚名.SaaS软件服务的优点[EB/OL].[2008-03-23].ht-tp://www.hoti me.cn/201008/ht ml/xwzx/saas/185.ht ml.

[10]佚名.SaaS系统中的数据模型设计思路[EB/OL].[2007-05-23].http://saas.e800.com.cn/articles/2009/226/1235612796282_1.ht ml.

【SaaS平台】推荐阅读:

逻辑平台07-14

融资平台07-14

平台软件07-15

咨询平台07-21

攻防平台05-11

维修平台05-13

平台网纹05-13

三维平台05-15

平台安全05-16

学习平台05-16

上一篇:善待自己的作品下一篇:内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