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

2024-10-16

创新平台(共12篇)

创新平台 篇1

前不久,北京市科委出台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两个管理办法的一大亮点是支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北京市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探索更加适应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各地政府均大力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客观的说,在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放大经济效益等方面,依然存在薄弱环节。

因此,北京市以企业为依托组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途径。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开发中心,一个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另一个以推进成果转化为目标,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对于企业而言,重点实验室是负责企业研发及承担科研项目的主要科研力量,实验室平台的搭建,帮助员工快速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将设计、研发、制造、生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动企业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而工程开发中心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

此外,两个管理办法均特别鼓励产学研结合,这抓住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重大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管理办法的出台将促进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北京市及全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日报》

创新平台 篇2

努力提升奶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齐齐哈尔市畜牧兽医局

2011年5月16日

我市是全省奶业重点发展地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政府“千万吨奶”工程战略,高度重视奶牛产业发展,制订了完善的加快发展奶牛业战略,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坚持规模化饲养、良种化繁育、科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使我市奶牛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市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截止去年年末,我市奶牛存栏58万头,同比增长13.3%,鲜奶产量132万吨,同比增长7.4%。全市现有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16家,去年企业新增产能117.7万吨,同比增加1.27倍。

在奶牛产业块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还存在着规模化养殖比例较低、奶牛产奶水平较低、高附加值奶制品比重较低、生鲜乳价格较低以及奶农与奶企关系不理顺、奶源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奶业服务措

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与现代奶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拯待转变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为此我市以建立奶业信息平台为契机,力求通过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奶业管理水平。

一、奶业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1、形成共识,通力合作。

2、先行试点,逐步启动。

3、建立平台,完善监管。

4、拓展功能,加强服务。

5、全面推广,注重实效。

二、奶业信息平台作用情况

三、奶业信息平台发展前景

一、建立奶业信息平台的意义和作用

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标志,建立奶业信息平台既是现实需要,也是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1、转变发展方式。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先进的行业、领先的的产业、优秀的企业都以信息化为支撑,发展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信息化。我市奶业发展的现阶段,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指导方针,加快提档升级,进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实行信息化管理正是利用现代管理手段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

要途径。

2、是服务范围的拓展。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为相关产业、企业以及其他从业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信息化对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改善政府职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建立奶业信息平台可以更好的保障奶农、乳企、奶站等各方利益。奶牛贷款担保、奶牛保险、饲料联合采购销售服务,扶持政策公示等均可以在此载体上高效运行。广大奶农以及相关从业者可以免费获得政策法规、科学养殖、防疫灭病、专家咨询等各种信息服务。在生鲜乳购销上,通过 POS机和手机的相互确认,可以将当期的奶量、奶价、累计数量、奶资金结算等情况输入,减少矛盾纠纷,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3、提升监管能力。生鲜乳质量监管环节多、难度大,现行监管措施难以适应需要,建立奶业信息平台,是运用国家倡导的物联网技术,结合射频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可以将奶业政策法规咨询、宣传引导奶业动态、数字统计、情况分析等实行综合管理。通过在奶站以及生鲜乳运输车上装置监管设备,以及监控中心管理系统,不仅可以随时监控生产一线情况,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对强化奶站日常监管,规范数字统计,提高标准化水

平,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添加行为,保证生鲜乳和乳制品质量安全都将到重要作用。

二、奶业信息平台的建立方式

中国电信在信息平台建设上,研发能力强,队伍素质高,服务质量好,因此决定与中国电信齐齐哈尔分公司合作建立奶业信息平台。中国电信齐齐哈尔分公司无偿提供信息平台所有软、硬件设施,包括无线手持POS系统机、奶农手机、手机卡、流量卡,以及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和应用培训、维护等一系列技术。市局负责组织协调县(市)区畜牧部门推进此项工作。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狠抓落实。通过在两个区试运行,奶业信息平台所涉及的奶农、乳企、奶站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积极性,在全市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各地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指定一名副局长专门负责,奶业办公室具体落实,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今后在全市奶牛产业化考核评比的工作中,将以奶业信息平台体现的数据为准,如因奶业信息建设滞后而影响考核结果,责任自负。

2、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这项工作涉及群体较大、范围较广、信息较多,各地畜牧部门要积极与电信部

门配合,切实搞好组织协调工作,重点协调好奶农、奶站、乳企等相关单位和个人,使之运行顺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信息平台建立和运行中的技术工作由中国电信负责。

全球化创新平台 篇3

“创新对于创业公司,就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北京明致无限科技有限公司CEO王伟说,他认为,创新是创业公司在与已经建立规模的公司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在如今不容乐观的全球经济大势下,创业公司正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能以创新赢得机会,成为每一位创业者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已满18年的DEMO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众多国家的创业者展示自己创新技术和项目的平台。DEMO进入中国近三年来,恰逢又一轮创业大潮涌动,迅速被创业者接受和认可。很多创业者都表示,通过这一平台受益匪浅。

参加了去年DEMO CHINA活动的上海麦路总裁朱建秋直言,“我们去年参加DEMO时还很粗浅,怎么赚钱没有想清楚,因为当时产品本身也不太成熟。”最近一年来,这家互联网推荐服务提供商进一步明确了商业模式,并完善了产品,已将多家网站发展成为客户。而九华互联也在参加DEMOCHINA活动后迎来了许多新客户,创始人王商武表示,其中不少都表示因为看到他在活动上的演讲而找上门来。

全球化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即便是正在创业途中的小公司也要具备国际视野,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动漫产业空间巨大,但本土企业早已在国内面临着国际巨头的挤压。已坚持16年原创动画节目制作的北京青青树并没有因此而退缩,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将自主版权的动画片推向国外市场,以国外收入作为企业生存的资金保证。

而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抗原抗体生产商的深圳菲鹏生物也在近年来进军国际市场,产品已经为全球3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客户试用并获得部分订单。创始人崔鹏为自己定下了远大的目标, “希望未来能够成为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华为”。同处深圳的华为是为数不多能在主流市场与跨国巨头竞争的中国企业,已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标杆。

不容回避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还不具备进行原始创新的能力,仍处在模仿——本土化改进的阶段。李卓桓创立的叽歪网就被视为Twitter的中国翻版,为了寻求市场突破,他们推出了叽歪大屏幕服务,这种基于短信与各种IM工具交互的互动营销平台已赢得了部分客户。

在本土企业学习外国同行、进军国际市场的同时,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中国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创业企业和投资人的关注。台湾省方面的资策会就组织了11家创业企业前来参加DEMO CHINA2008活动。在今年DEMO春季展上获得大奖的“地图日记”网站,就欲通过DEMO CHINA活动于内地寻求融资机会,并想通过合适的方式取得运营资格。而在美国DEMO活动上进行过展示、创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朱敏,变身投资人后,就将事业重心转移到了国内。

创新活动的地域界限越来越模糊,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者的成功机会更大。Pleo,这个由Ugobe公司历时5年研发的智能机器人玩具,长相类似一个小恐龙,一经在DEMO活动上展示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台湾省的电子制造巨头鸿海集团已入股Ugobe公司,并在生产制造上提供支持。

创新平台 篇4

创新作为发展重要驱动力,经历了线性创新到网络化创新转变,以产学研合作为特征的协同创新正成为新的创新范式。企业作为重要经济主体,其创新能力已成衡量一国( 地区) 综合创新水平的重要参考。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大、分布广、多样灵活,为经济社会增添活力。但创新常需一定高投入,受资源能力所限, ( 除科技型企业) 多数中小企业仅把技术作应急手段,不愿积极对待技术创新。以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及技术转移为目的的创新平台常被视为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上,欧洲超过日本接近美国,但欧洲的中小企业占其企业总数2 /3,分散且能力不一而影响创新合作。1984 年,欧洲实施 “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在第4 “框架计划”下,1995年,欧盟研发信息服务委员会实施 “创新驿站计划”( Innovation Relay Centre,简称IRC) ,创建促进跨国技术转移和提升创新服务的泛欧洲平台。2008年,欧盟又整合欧洲信息中心组建欧洲企业网络,进一步升华IRC内涵。欧洲各国都有各自科技服务体系,但IRC作为连接欧盟各国综合创新平台,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挖掘其技术需求,整合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信息,实施技术供需匹配,其双螺旋式并能自我增强的跨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广泛认可。目前,欧盟创新驿站已覆盖世界30 余国发展近百站点,促成至少12 500 个技术转移协议,成为全球五大技术交易平台之一。

平台是随双边市场研究兴起的概念,指连接两个或更多特定群体,为其提供互动机制,以满足所有群体需求,并利用群众关系形成网络效应的现实或虚拟空间[1]。平台机制指平台运行的内部结构、工作方式及与外部环境互动关系的总和。2010 年,我国启动IRC试点工作,由于起步晚,目前还处摸索阶段,主要服务仅限企业技术及人才需求信息发布[2]。平台机制是平台运作的灵魂和核心,对欧盟IRC平台机制研究有以下实际运用价值:

( 1) 为形成技术需求导向的技术转移路径提供指导。技术转移作为我国创新体系最薄弱环节,对欧盟IRC技术需求导向的技术转移路径剖析,有助解决我国技术供给导向的技术转移路径下创新要素流动缓滞、资源分散、专业服务水平低等问题[3]。

( 2) 为协同创新实践提供平台战略及方法参考。2012 年我国启动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而平台本质是市场工具化、具体化、自组织化[4],对欧盟IRC实现和保证协同创新的知识创新及平台治理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协同创新实践中利益失衡、各自为政、协同意愿不足等产学研脱节问题。

( 3) 为网络经济、服务经济趋势下平台商业模式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对欧盟IRC精准定位、用户过滤、用户黏性、平台领导分析,为知识增值型及服务型创新平台( 及平台企业) 抢占产业链顶端并形成平台竞争优势提供借鉴。

同时,对欧盟IRC平台机制研究还具有以下理论价值:

( 1) 改变以往线性创新范式基于要素及过程的研究,将主体间非线性互动关系作为系统,从系统输入到输出所形成结构及功能变化视角分析,形成研究视角创新。

( 2) 弥补以往相关研究多关注创新资源、创新主体( “白箱”) 而忽视创新文化、团队信任、冲突管理、内组织关系( “黑箱”)[5]等不足,完善研究对象及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欧盟IRC作为创新平台,其平台作用机制( 内部结构、工作方式与外环境互动关系等) 是什么? 欧盟IRC运作时,如何实现并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 围绕上述问题,按以下思路安排内容: 首先,对欧盟IRC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及业务特点分析,明确平台要素部件及结合方式; 其次,重点对知识创新机制和平台治理机制分析,明确平台运作时能量交换过程规律及实现保障协同创新的途径原理; 最后,形成结论。

2 欧盟IRC平台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及特点分析

2. 1 欧盟IRC平台组织架构

欧盟IRC各站点主要设在大学技术中心、商会、发展创新部门等公共机构,这些机构富有技术转移经验及研发示范能力,并熟知区域创新现状及企业信息。各国都由一个协调中心( National Coordina-tors,简称NC) 负责本国各站点的管理,不同协调中心通过商业公告板系统( Business Bulletin System,简称BBS) 连接,并受位于卢森堡的网络秘书处( Network Secretariat,简称NS) 总体协调,网络秘书处则由欧盟企业总司( DG Enterprise) 管理( 如图1)[6]。

2. 2 欧盟IRC平台业务流程

经长期发展,欧盟IRC平台形成以下业务流程:

( 1) 走访企业。IRC各站点都有专门技术经纪人,企业通过网络发布技术需求信息,技术经纪人将信息汇总转入线下走访并鉴别真伪; 同时,通过对本地区企业筛选,主动联系并推广理念,使其认可并接受服务。

( 2) 识别挖掘技术需求。通过技术评估系统( Technology Audit) 应用,对企业技术能力、技术环境进行评估,以形成企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定位。

( 3) 寻求欧洲合作者。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整理成技术简介( Technology Profiles) ,通过互联网、贸易代表团( Trade Missions) 、技术展览及交易会等寻找合作者[7],形成供需匹配。

( 4) 提供支持和意见。技术供需匹配后,继续对融资、知识产权等问题提供专业建议,协助建立技术转移的产业化定位。

( 5) 帮助签订合同。提供协议起草及修改、洽谈安排等服务,帮助技术创新合作落实及技术转移合同签订。

2. 3 欧盟IRC平台业务特点分析

欧盟IRC工作重心在于技术转移交易。技术作为非标准化商品,无法在有组织的集中场所交易,为降低技术市场长期割裂状态的市场失灵,IRC形成以下业务特点:

( 1) “企业技术需求→技术解决方案”的技术转移路径。传统技术转移多为 “技术成果供给→企业技术吸收” 模式( 直线型) ,由于学、研机构科研成果产业方向不明,导致企业投资风险大,技术转移效率低。而 “企业技术需求→技术解决方案”模式( “C”型) ,一方面为学、研机构提供产业化方向,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获得个性化技术解决方案,提高技术转移成功率和效率( 如图2) 。

( 2) 技术经纪人与IRC “工具箱”配合。技术交易不具有一般商品交易特征,无法完全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交易; 加之企业出于商业安全考虑,不愿公开技术需求 “短板”,技术经纪人素质能力直接影响技术供需双方沟通、谈判、签约。IRC还有类似 “工具箱”的服务规则及操作标准和技术经纪人形成配合( 如图3) 。

其中,技术观察( Technology Watch) 通过让企业获取相关技术和市场趋势及竞争、立法等信息,诊断是否存在相应技术迎合当前需求,并对企业技术创新程度识别,帮助技术创新投资规划[8]; 技术评估( Technology Audit) 对企业核心技术资产及创新合作能力系统检测,以确定需求范围及具体技术的市场价值; 信息自动匹配工具( Automatic Matc-hing Tool) 根据技术需求关键词对数据库进行个性化搜索,实现客户资料和技术档案自动匹配[9]; 产权工具箱( IP Toolkit) 包括使客户获取进一步支持的机构或会议、知识评估工具、相关问题解决参考范例等。

( 3) 服务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 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产品的中间产品性质及非标准化形成小众市场特征,限制创新平台容量规模。以往创新平台多关注大企业,事实上,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更具借助技术转移实现创新的潜在需求。欧盟IRC以占欧洲企业总数2 /3 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更大范围整合创新资源及能力,形成良好的平台战略定位,有效解决平台规模容量问题。

IRC平台与传统技术市场的业务特点对比具体如表1 所示。

3 平台作用机制与协同创新

3. 1 欧盟IRC的知识创新机制

技术转移基本是具体的知识转移过程,该过程依赖于知识的价值链整合、吸收能力演化及传播策略[10]。知识创新( Knowledge Innovation) 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常和知识创造( Knowledge Crea-tion) 混淆。

Nonaka[11]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知识创造SECI模型。一些研究将 “Knowledge Crea-tion” 直译为 “知识创新”,将SECI模型误视为知识创新模型,而彼得·德鲁克[12]认为知识创新是“赋予知识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Amidon[13]将其定义 “为实现企业成功、国民经济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市场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因此,知识创造在于提出新思想、新观念,知识创新则强调新思想、新观念转变新产品、流程和服务[14],知识创新包括创造新知识和采用新知识。开放式创新下,知识创新对于知识流动、共享及转变方式依赖度渐增[15]。以下以知识在业务流中的转变增值来分析知识创新机制( 如图4) 。

( 1) 知识创造准备。企业根据价格、供需、对手反应等形成对市场现象混沌表述,即现象知识。技术经纪人进行企业走访,通过技术评估对其核心技术资产及创新合作能力进行检测,帮助将现象知识抽象编码为学术知识; 同时,通过技术观察,让企业获取市场趋势及学、研机构科研信息,补充其学术知识。

( 2) 知识创造过程。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知识创造主要经原型知识、作业知识、专有知识、系统知识等转化实现价值提升,过程分为: 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共享、知识增值[16 - 17]。知识获取阶段,各方不断互动并对本组织外知识搜索、评估、修订,将学术知识转变为与新产品原型或技术概念相关的原型知识。企业获取学、研机构技术供给信息; 学、研机构获取企业技术需求信息; IRC获取各方技术供需信息。知识消化阶段,各主体结合自身知识情景,将获取的知识重新编码以融入本组织隐性知识库,原型知识转变为作业知识。企业消化学、研机构提供的初步技术解决设想; 学、研机构消化企业需求信息明确产业方向; IRC消化匹配信息以巩固各方合作。知识共享阶段,各主体将所学习的作业知识抽象,形成在本组织共同分享利用的专有知识,通过团队学习形成团队认同。知识增值阶段,各主体将知识进一步编码嵌入业务流程及知识系统中,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专有知识转为系统知识。

( 3) 知识应用过程。该过程是知识从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的过程,通过对知识创造产生的新知识应用进一步打破知识静止,拓广增值空间。企业将获得的产品方案用于提供满足市场的新产品并提升竞争力; 学、研机构将技术方案归纳、发酵,为新技术产生形成积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IRC将形成的流程方案总结形成案例库,用以服务流程优化再造并指导其他合作。

由于知识外部性及溢出效应,具有公益性的IRC平台进一步形成更大范围的知识社会共享,同时,系统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新。

3. 2 欧盟IRC的平台治理机制

IRC的平台协同创新实现取决于平台治理效果,有效的平台治理能约束各方行为,避免信息不对称及契约不完全的谋取私利,减少成本并促进主体间协同。IRC实现从 “科层制”向 “分布式治理”转型,体现自治、合作、多元、非层级、柔性、网络化等特点[18]。

从当前治理研究看,治理机制从结构上大致分两方面: 正式契约和关系契约。前者是对权力、责任、利益的正式化表述,以监督主体行为; 后者旨在增进了解、传递信息、培育感情和信任、缓解冲突[19]。

( 1) 正式契约的监督。和其他创新平台一样,IRC会和产学研各方签订正式服务合同,技术供需双方也有彼此责任条款。正式契约明确规定各方权力、责任及利益分配,具有法律效力,通过相应惩罚措施对各主体监督。

( 2) 关系契约的协调。正式契约常需强有力的他方权力机构实施,而他方机构很难对机会主义水平及事后影响有效评估,这就需具有关系嵌入性、时间长期性、自我约束性、条款开放性的关系契约协调。基于共同利益及价值观认同的信息共享、诱导动员、沟通对话等构成IRC平台中关系契约主要内容。信息共享主要是技术供需信息共享,任一站点只要遵守规定,都可获取并发布信息,且各站点与数据中心形成不完全相互依赖的弱连接,可随时加入及注销,任一站点断开仅使得信息减少,并不影响其他站点运作。诱导动员既包括欧盟委员会引导IRC平台参与社会创新的诱导动员,又包括IRC平台对组织成员吸收及合作的诱导动员。前者涉及对IRC各站点及经纪人激励、遴选等; 后者主要通过促使各主体围绕使命、职责及关系网络中蕴含的可转移创新资源,借助宣传、说服、参与教育等实施。沟通对话既有平台系统对外沟通对话,又有平台系统内主体间沟通对话,特别是后者,主要通过技术经纪人作为桥梁职能发挥,并借助组织网络消除界面管理中文化冲突、目标差异等。

( 3) 介于正式契约与关系契约间的信任。以往多把基于声誉的信任视为关系契约部分,而从开放系统视角看,IRC平台中的信任介于正式契约与关系契约间。一方面,欧洲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很多国家是征信国家,有专门机构依法对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评估,以满足信用交易需要,曾颁布的 《个人数据保护纲领》成为欧盟第一个涉及个人征信的公共法律,因此,欧盟IRC平台中信任具有一定正式契约性质; 另一方面,企业出于商业安全考虑,不愿将技术 “短板”告诉他人,加上技术转移高风险、技术市场复杂性等,要求必须依靠非营利机构开展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科技服务[20]。IRC由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技术经纪人为获得企业信任,常需4 ~ 5 次走访[21],以良好信任形成合作基础,良好合作效果对信任进行反馈并强化,形成合作型信任( 如图5) 。

4 总结

欧盟IRC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形成 “技术需求→解决方案”的技术转移路径,通过技术经纪人主动性发挥和IRC “工具箱” 应用,促进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产学研合作中,知识随走访企业、识别挖掘技术需求、寻求欧洲合作者、提供支持和意见、帮助签订合同等业务流程进行转化并不断提升价值,形成以知识创造准备、知识创造、知识应用为过程的知识创新机制,通过正式契约的监督、关系契约的协调,形成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产学研合作,并以主体间资源、行动的协同保证协同创新目标实现。

结合我国现状,引入和实践IRC模式还需注意:

( 1) IRC最早是在西方体制背景下形成,外部环境场提供创新服务所需资源并形成其内在规定性[22],因此需甄别不同体制下平台机制适用性,依托我国既定体制条件,加强对市场缺失职能补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平台模式。

( 2) IRC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我国尊重知识的风尚还缺乏,学术独立性、社会宽容失败的氛围还不够,需强化政策激励,形成良好的创新激励体系及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平台发展提供支撑。

( 3) IRC在不同阶段由不同因素主导,初期受技术需求容量及技术供给非市场性主导,而后受平台临界容量及用户需求价格弹性影响,我国需首先培育技术供给方市场,再吸引技术需求方进入以形成平台临界容量,进而引爆双边规模突破点,吸引更多加入者,以双边市场互动关系及网络效应实现平台自组织化。

囿于方法所限,本文对平台机制的分析主要从系统视角对其平台内外创新资源及条件、主体间互动关系所产生的协同创新机理进行研究,事实上,平台机制不仅促进技术合作交易增加,还应在改变主体创新态度、形成创新意图、营造创新文化等方面发挥作用,尽管这些无形资产不易测量,但将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摘要:立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明确创新平台对其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价值。围绕“创新平台作用机制是什么”及“如何实现协同创新”两大问题,以欧盟创新驿站为例,对其形成背景、发展概况、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及特点等描述分析。以知识在业务体系中流动及转变为视角,对知识创造准备、知识创造、知识应用所构成的知识创新机制进行分析,并对监督、协调、信任、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平台治理机制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对中国相关实践的适用性及借鉴价值。

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设计 篇5

王雪原 王宏起

2012-11-30 14:17:21 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1期

【内容提要】区域创新平台在经历初步发展后,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阶段。传统的平台管理研究一方面因缺乏有效依据,导致提出的建议可信度差;另一方面因缺乏对研究成果实践指导作用的分析,难以为平台管理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区域创新活动主体对创新平台提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平台发展的动因,并以此确定平台的基本功能;基于对平台功能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从平台功能定位与战略调整、平台布局、协同模式与机制等方面,设计了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旨在为区域创新平台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关 键 词】区域创新平台 管理框架 基本功能

0引言

区域创新平台具有整合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实现区域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的作用[1],其组建与发展得到各区域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经过初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创新平台趋同,平台服务功能冗余与短缺并存、平台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进入“十二五”时期,如何提升区域创新平台组建与发展、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实现区域创新平台的科学布局与有效运行,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学者们关于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研究为平台管理思路与框架的设计提供了有效参考,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关于平台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思路设计等的研究,虽然给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2,3],但是缺乏设计依据,导致一方面不具备足够的信服力,另一方面难以明晰采取各种措施的目的,无法结合平台当前的功能问题与运行缺陷等,选择科学的优化与完善措施。二是对平台组建与发展动因、平台功能与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分析虽然比较多见[4],但是缺乏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且没有明确这些研究的具体应用以及为平台管理实践带来的指导作用等。因此,分析区域创新平台组建动因,进而明晰其应当具备的功能,针对影响平台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提出创新平台管理思路与框架,对提升平台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具有重要大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1组建与发展区域创新平台的动因

区域创新平台的发展目标是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持,而明晰区域创新平台的组建动因,不仅有利于确定区域相关主体对创新平台提供服务的功能要求与期望,而且有利于科学判定区域创新平台的努力方向与发展目标。因此,为了有效开展区域创新平台管理工作,应当首先结合区域内部各主体的创新服务需求来确定平台的组建思路。

(1)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为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实现区域科技与经济的跨越发展,也为了避免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直接干预,各区域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与优化管理工作。具体为通过区域创新平台,集成区域内部与外部闲散、冗余的资源[5],并根据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统一配置创新资源或引导资源向既定方向流动;通过共享区域创新资源、集中研发与攻关、实现技术扩散等,推进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

为了提升政府部门制定创新政策的科学性、及时性与针对性等,政府需要通过平台,汇集产业技术研发动态信息、国家与省市相关政策信息,以及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主体对政府行为的建议信息等,在系统梳理、解读以及综合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政策制定与决策参考依据。

另外,将政府科技计划对区域创新项目研究的直接支持,以及通过平台建设,为区域创新提供稳定、持续的间接服务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实现政府部门的短期与长期目标。

最后,政府部门通过平台的人才培养、创新方法学习、创新优惠政策发布与实施等多项功能,可将自身的意志有效传达,实现引导创新主体行为的目的。

(2)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伴随合作的国际化、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化为产业技术联盟、产业集群等整体创新能力的竞争。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中明确指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由此可见,产业技术水平与发展前景等会对区域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区域内部产业为了在全球、全国范围内占领高端市场。实现产业技术与国际接轨,保证产业内的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维持持续与快速发展势态,需要在产业领域内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的服务支撑平台,具体包括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行业检测中心、中试基地以及特色产业基地等,以为区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支持,通过产业范围内的技术指导、示范与技术扩散等效应,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跨越发展。

(3)企业创新主体功能有效发挥的要求。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创新活动以及促进科技成果扩散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创新成本的激增以及创新资源争夺的日益加剧等,使企业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来及时完成研发创新任务[6,7],从而能有效控制市场先机、占据优势竞争位置。因此,企业需要从外部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支持,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各种创新资源的瓶颈问题,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与外部主体开展合作与联盟,虽然可以起到创新资源优势互补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掌握信息的限制、交易成本与响应时间的约束等,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符合自身创新需求的伙伴。而区域创新平台针对创新活动各环节需求,可以提供多种创新资源供给服务。同时,在区域内具有较好的服务信息宣传与供给渠道,便于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及时选择服务需求对接平台。另外,由于与企业没有直接竞争关系,故成为企业实施创新战略、开展研发活动的有力支撑。二是区域创新平台的完善,一方面便于企业嫁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将其投入到实际生产与市场运营中;另一方面便于企业之间联合开展成果对接、专利许可、成果转让等,实现技术在整个区域产业范围内的有效扩散。可见,区域创新平台的组建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8]。

(4)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的要求。高校在传统教学、科研功能的基础上,拓展了其社会服务功能。依托高校丰富的师资队伍与创新团队,培养的大批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丰富的技术资源等,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等,有利于高效集成高校内部创新资源,并通过平台,实现社会创新人才培养、联合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对接与扩散等社会服务功能。

(5)创新平台自我发展的要求。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集团等一些拥有丰富创新资源的主体,在满足自身知识创新、技术开发与新产品试制需要而组建创新平台的同时,希望平台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可通过与外部合作与资源交互等,拓展平台创新服务质量与功能,为自身研发与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可利用创新平台的研发服务能力及引介、桥接作用等,为外部相关需求主体提供有效服务,以获得可观的收益回报。因此,从自我发展的角度讲,各创新平台也希望能够融入区域创新平台范畴,成为面向区域创新活动、能提供有效技术服务的区域创新平台网络成员。

2区域创新平台的基本功能

为了实现区域内部各主体对区域创新平台发展与服务提供的要求,应当进一步明确其定位与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1)创新资源集聚功能。为能有效提供各种创新服务,区域创新平台需发挥集聚效应,即联合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或联合共建等,将区域内部不同主体的优势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在形成资源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资源供给的丰富化。

(2)创新资源对接服务功能。在区域创新平台获取的各种创新服务供给信息与需求信息之间,存在匹配与对接关系。当区域创新平台因缺乏有效创新资源与能力来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时,可行使其服务对接功能,为各方提供相关对接信息,并在平台的监督与控制下,保障对接过程顺利开展。

(3)创新资源整合功能。将各种创新资源汇集到创新平台后,应当通过对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攻关需求的调查,将各种资源整合为现实的服务能力,如人才培养能力、技术研发与项目攻关能力、方案论证与决策咨询能力等,以满足区域各创新主体对创新服务的要求。

(4)创新活动服务功能。区域创新平台汇集各种资源,需要付出成本与代价,如为了持续、稳定地获得资源供给,需要为供给源提供可观的利益回报,以产生充足的动力,促使供给源进一步提供更多数量与种类的创新资源。因此,平台需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服务支撑,从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等处获得平台持续运行所必需的经费与资本。为创新活动提供服务支持是平台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平台最根本的功能,无论是提供免费或收费服务,平台都会因此获得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空间。

(5)创新资源共享与扩散功能。区域创新平台汇集的创新资源,除了供平台提升自身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扩散。通过区域创新平台内部的子平台、平台与合作主体、平台与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对象之间的创新资源共享,发挥资源扩散的乘数效应,将区域内部有限的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活动的贡献无限放大,从整体上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3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影响因素

虽然区域政府、产业、企业、高校及平台自身期望区域创新平台得以有效发展,然而区域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功能的丰富程度、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平台发展势态等受到区域多种因素与条件的限制。明晰这些影响因素,利于有针对性地设计区域创新平台优化管理框架,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水平。

(1)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达地区集聚了许多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并经过多年知识创新与技术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研发所用仪器设备、知识文献、数据资料、技术工艺、专利成果、研发技巧与研发合作管理经验等资源,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动态也进行了紧密跟踪,可以说具有丰富的技术创新服务资源。因此,科技发达地区良好的创新资源供给可为区域创新平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区域开放度。有效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会弥补区域自身科技实力不强的缺陷,即以开展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创新资源交互,将其它区域先进的人才、知识、技术等引入本区域,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积累。可见,较高的区域开放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促进创新平台发展的外部助推作用。

(3)企业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强、创新思维活跃、创新活动开展频繁的企业,对区域创新平台提供创新服务的需求相应较高。因此,追求技术领先型企业在区域所占比重越高,对区域创新平台的服务需求就越旺盛。可见,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服务需求是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根本动力。

(4)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压力。企业所在产业的垄断程度越低、竞争性越强,企业获得生存、发展的压力就越大,企业就越有动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期通过创新改革,实现突破与跨越发展,进而赢得丰厚的超额利润,获得持续发展的市场空间。因此,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压力是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催化剂,通过激发企业创新意识,达到扩大技术创新服务需求的目的。

(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企业自身创新资源数量、种类等限制,从外部获得有效的创新服务支持,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提升创新水平与谋求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因此,发达的区域经济可为区域创新平台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便于平台发挥创新资源的汇集、整合、研发与扩散等功能。

(6)区域创新平台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要实现区域创新平台的各项功能,满足各主体对区域创新平台的服务需求,良好的区域创新平台管理能力必不可少。平台的内部制度越规范、运行机制越有效、矛盾纠纷处理得力、对外合作与社会网络关系维护的能力越强等,平台功能的实现就越有保障。可见,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内部保障。

(7)政府部门对平台发展的支持力度。区域创新平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9],尤其在企业对创新活动重视不够、对创新服务需求认识不足的区域,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与战略部署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政府部门通过政策、项目等方式引导企业创新需求,积极鼓励多方参与创新平台共建等,可有效整合区域内部闲散资源、吸纳外部可用资源,完善区域创新平台服务体系,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可见,政府部门对平台发展的重视与支持是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外部保障。

4区域创新平台的管理框架

在掌握区域创新平台发展动因、服务功能以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可以提升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4.1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核心思想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区域创新平台就是汇集各种创新资源并将其有效整合,在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为区域创新提供服务支持的作用,实现创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共享与扩散,最终满足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创新服务需求的,介于市场配置与企业配置两个层面之间的组织形式。因此,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重点对象是创新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切实满足不同主体对平台创新服务的各项需求,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

4.2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重点内容

为了实现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目标,应当从平台管理的重点对象入手,开展系列优化工作。

(1)区域创新平台基本服务功能的确定与动态调整。在明晰区域政府部门、产业、企业等相关主体创新服务需求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创新平台的基本功能;根据区域创新平台当前的功能布局,确定平台的服务优势、冗余功能以及尚需增添或完善的功能,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内区域创新平台的发展战略与调整方向。

(2)区域创新平台布局结构的确定与调整。区域创新平台的综合布局应当考虑产业领域、地区空间结构、依托主体、平台种类、服务创新环节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①根据区域科技、经济发展与开放情况,区域拥有创新资源的数量、种类与创新资源分布情况,结合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压力、企业创新意识等,判别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以及企业所需平台的类别、数量与层次,以此科学确定区域创新平台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以及依托主体结构等;②依据区域创新活动各环节,如创意征集、创新方案设计与选择、研发项目任务分解、技术研发、项目任务整合、新产品开发、新产品试制、新产品产业化、技术标准化等所需提供服务的内容、重要性以及所需数量等,确定区域创新平台在各创新环节上的综合布局,以保障平台功能的完善;③依据创新活动所需人力、财力、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类别,确定区域创新平台在种类上的布局,如人才培训基地、投融资平台、重点实验室、信息交流中心等的数量与具体布局等,以保证各种创新资源供给在解决区域创新瓶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的边际贡献率大致相等。

(3)依据网络功能由网络节点结构及节点关系决定的原理可知,要有效发挥区域创新平台的网络功能,还需要对处于不同分布结构内的子平台开展进一步的联结关系优化。①设计处于主导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等领域内的创新平台以及处于经济科技辐射区与发展区等有关地区内的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如优势平台示范与带动模式、引导型平台成长模式等;②设计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集团、政府部门的创新子平台协同发展模式,如基于依托主体的区域创新平台三螺旋发展模式;③设计处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等不同创新环节的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如基于创新链的区域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④设计以提供不同创新资源为主的各类平台协同发展模式,如人力资源引导型平台发展模式、技术领先型平台发展模式、信息催化型平台发展模式等。

(4)确定平台的功能、结构与模式后,还需要配备良好的内部机制和外部保障,以促进平台功能的有效实现。①实现不同子平台协同发展,就是指能够存规范、科学与先进的制度约束下,实现创新资源在不同平台间以及平台与外部主体间的有效流动、整合与再配置,因此应当首先设计创新资源的交互路径与规则,保障创新资源在交互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捋顺与拓展创新资源交互路径的同时,减少资源在交互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集成、按需匹配与及时响应;②完善创新平台的考评机制与平台竞争机制。依据平台的类别、重点提供服务的内容、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与外部建立的联系以及参与考评的主体等,结合权变思想,设计科学合理的区域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的权重与考评方法。根据考评结果。确定区域内部的优势平台、冗余平台、短缺平台等,并针对不同的平台设计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发挥带动作用、合并与剪裁、重点支持与引导等;③政府部门应当首先针对平台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因素、区域发展与产业转型等相关战略,制定推动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引导政策,实现区域创新平台布局的均衡化发展;另外,需采取有关措施,积极鼓励企业、高校等相关部门参与平台建设与管理,有效吸纳各方创新资源,扩大区域创新平台的规模,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

4.3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模型

区域创新平台的各项管理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与依存的关系,任何一项管理的成效都会对其它方面的管理效果产生影响。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平台的服务水平,应当将不同管理内容有效衔接,形成多方联动机制,实现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结合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核心思想与重点内容,设计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管理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

5结语

区域创新平台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发展得到了各区域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在研究区域创新平台发展动因、基本功能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平台管理部门应当调查不同创新活动主体对平台服务功能的要求与期望,明确平台发展动因;其次,在确定区域创新平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情况等,确定区域创新平台的发展战略与调整方向,明晰服务优势、短缺功能等;再次,结合不同主体、产业、地区、创新环节等的创新资源拥有与需求情况,确定区域创新平台综合布局;再次,管理部门需采取措施,促进不同布局结构下子平台的协同发展;最后,需完善平台运行机制、优化外部环境,以保障平台的有效运行。本研究可为区域创新平台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与方法支持,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对区域创新平台的战略制定、布局优化与模式设计等管理内容,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提升其实践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篇6

为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建议如下:

1.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列入国家财政专项持续支持。鉴于该项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将其列入国家财政专项持续支持,以便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布局,满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支撑行业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求。

2.加大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力度。重点建设以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目标的前沿技术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以及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要健全平台运行体制与机制,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工程化一体的行业技术创新“一条龙”机制。

3.确保“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质量与效益。建议教育部、财政部成立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加强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统一领导和协调,通过“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确保执行情况与业绩挂钩,实行竞争和动态考核,确保建设质量。平台所在高校要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创新平台 篇7

一、高校搭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必要性

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国家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 即科技创新一般都需要以专业学习为基础, 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 善于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另一方面, 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素质, 需要多领域学科知识的支持, 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 因此科技创新对知识的需要可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主动性。

2. 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面临的问题。高校作为智力密集型场所,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3]。但长期以来, 由于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在不同轨道运行, 未能深入融合, 导致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此外, 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即教师通过课堂传递知识,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学生不仅仅希望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知识, 还渴望获得具有实用性的知识, 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价值观不同, 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因此, 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 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3. 协同创新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我国目前在知识创新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存在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等诸多问题[4]。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资源的集散地, 作为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必须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为此, 教育部适时启动了“2011”协同创新工程[5], 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 集聚一流的创新团队, 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 巩固一流的创新成果, 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 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 逐步形成‘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的办学新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在新的形势下, 探索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理念, 积极开展协同创新,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具有协同创新意识、协同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而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协同意识不强、实力不高等问题, 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首先要在实践中锤炼、积淀、提升。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 高校教师可以到企业一线进行技术锻炼, 使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技术进一步融合与提升, 同时企业为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生产实践环境, 使高校教师有更广阔的科研创新平台, 让教师的自身专业得到充分发展。此外, 协同创新为教师提供了跨学科、跨团队、跨系统的高水平研究平台, 通过团队式的交叉协作, 教师间的交互合作, 最大限度地形成创新合力,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研究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高校教师的学生指导能力, 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加强大学生协同意识和能力。协同是指各参与者在整体发展中的协调与合作, 其与合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协同强调各成员之间的互动、沟通以及配合。因此, 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与同伴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和协同能力。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可增加大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 让大学生通过共同的兴趣、目的, 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沟通, 充分发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优化大学生的能力结构, 提升大学生的协同创新素质, 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创新的基础, 只有拥有了基本的实践能力, 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探索创新。而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 只是机械吸收知识的问题, 因此,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协同创新平台可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 建立一个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校的人才培养平台, 发挥协同中心人才资源优势, 聘请协同中心科研院所、企业优秀专家为导师, 组成指导小组, 并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技术或专题报告。倡导寓教于研的育人理念, 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开展校企合作, 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 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将实践创新贯穿于培养过程中,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 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可进一步以科研项目为牵引, 将科学研究贯穿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来协同创新中心讲学和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采用先进教材, 现场英文授课、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支持学生参与最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 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

总之,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与复杂的过程, 高等院校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既关键又特殊。随着协同创新的概念被研究者与高校管理者逐渐熟识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等院校应积极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3) :16-19.

[2]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7) :29-31.

[3]曹静, 范德成, 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27 (1) :18-21.

[4]张永康, 莫纪平.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6 (4) :4-6.

创新平台 篇8

(一) 封闭式创新

作为传统创新的起点, 封闭式创新试图以获得核心能力来创造竞争优势。Whelan (2011) 认为封闭式创新主要是在雇员网络中产生。企业在组织内部进行能力开发, 而这些能力对外界是完全秘密的, 具体的研发模式是封闭式的、高度集权的内部开发模式, 建立在纵深研究结构基础上的中心研发实验室模式, 研发资源自给自足。基于此, 如果创新成功, 则企业会成为市场中的先发者。

(二) 协同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全球市场呈现诸多变化, 加之日益复杂多样的产品, 使得组织很难期望依靠单一能力优势保持竞争优势。以自我依赖和自足性来对应全球竞争及复杂多样产品的研发来说已无法完成目标。因此, 吸纳合适的合作伙伴加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去, 联合企业核心能力与其他企业优势能力, 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开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能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作机会, 形成跨组织的合作关系。

(三) 开放创新

Chesbrough (2003) 提出“开放创新”这一名词作为内外合作创新以此来实现价值创造。与协作创新相同, 开放式创新表现为创新不局限于企业内部, 也包含其他合作主体不同之处是, 开放创新强调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来建构一个覆盖世界范围的价值链。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各类元素可以组成连贯性、具备“无缝”协作安排的价值创造方案。其中, 组织自身能力与外部创新能力的集合是开放创新的核心。

(四) 合作创新

当前, 集体智慧和众包 (Crowdsourcing) 通过正式渠道或社会网络进行传播越发可能。Von Hippel (2011) 强调, 合作创新强调的是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新创意和方法从多元化的、内部和外部源头获得, 以此为股东、消费者来创造新价值和经验。合作创新平台有效稳定运行通常是根据合作主体之间协议、经验及合作来实现。如此, 即使通过竞争也很难实现对创新产品的模仿。

二、安徽汽车行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在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上, Consoli, D等 (2008) 根据菲亚特汽车发展历程, 在各阶段创新模式特征的基础上, 构筑了菲亚特汽车合作创新平台。对中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朱杰 (2008) 从产业集群角度提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的三大创新平台, 包括管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品牌创新平台。对安徽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而言, 也有一些具体平台构建理论研究和实践。如解双青 (2009) 在汽车行业技术战略选择中, 构建了安徽企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郝丹 (2011) 则更为细化地构建了汽车产业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其中, 菲亚特合作创新平台搭建, 将研究视角注入到创新平台微观企业的创新行为及其交互机制上, 对于其他涉及创新行为的影响者, 特别是政府并未做到深入研究, 这可能是因为具体国情上的不同。在研究中国和安徽汽车产业具体创新过程, 均看到了政府的具体行为。其涉及内容在于创新制度环境建设和服务上, 而对于微观力量自发行为或短视特征, 有时需要政府的直接推动和主导。同时, 在安徽汽车产业创新平台建构上, 也是将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一种发展战略, 对细化的合作创新平台构建, 并未涉及较多。具体实践上, 安徽汽车产业正逐步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如2010年成立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涉及23个单位, 包括整车企业、核心部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目标是为推动整个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带动省内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

图1为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第一, 构筑汽车产业合作创新的内部平台, 即以汽车整车企业为核心, 在各类合作伙伴 (供应商、高等院校等) 、外部者 (信息服务公司、培训公司、营销、物流等) 、政府、消费者构建外部联系, 形成集中化的内部网络体系;第二, 则强调与各类国际平台的对接, 包括国外汽车创新平台、整个创新平台上所包含主体的对外连接。第三, 上述内部创新平台和外部创新平台强调并举性, 即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内部平台与外部平台构建的同时性。

三、促进安徽汽车产业合作创新平台发展建议

(一) 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汽车产品创新平台所涉及行为者较多, 内部各创新主体, 包括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企业、整车集成商、与汽车产品关联的电信运营商、IT服务和软件服务供应商, 都需要以自身能力开发为依托, 构建自身优长能力优势, 并结合安徽地方汽车产品实际特征, 注重能力集成, 形成能力体系。

(二) 树立开放思维, 积极探索关联渠道

要求各创新主体能够树立开放思维, 积极探索与汽车产品相关联的渠道, 注重对潜在创新主体的选择, 强调建立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对可能的创新主体进行筛选。注重与各现有和潜在的创新主体的交互, 形成“端对端”的交互机制, 并构建相应的协议安排来维护合作创新各主体的利益。

(三) 深入研究消费者行为

注重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区分影响国内和国际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市场调研, 并针对消费者行为特征开发适应当地市场的产品, 并制定适合的、有针对性的各类营销策略, 做好市场开拓和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Von Hippel, E., Ozawa, S.and De Jong, J.The age of the consumer-innovator[M].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1:27-35.

[2]Consoli, D.and P.P.Patrucco.Innovation platforms and the governance of knowledge:evidence from Italy and the UK[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8, 17 (6) .

[3]朱杰, 李溥.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8) .

[4]解双青.安徽汽车产业技术环境分析和技术战略选择[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9.

创新平台 篇9

1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2006年学校出台《滨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2007年学校制定了《滨州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8年出台的《滨州学院关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对实践教学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均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建设预期目标和实施方法与措施。在此基础上,2009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近期重点推进实践教学十项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对于双师型队伍建设、学生职业能力、专科教育职业化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强社会实践、加强毕业设计管理、组织学科竞赛、提高实验室效益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制度的建设,对于加强和完善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快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推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2 以增强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搭建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建设

2.1 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院校而言,在培养计划中,注重以实践创新培养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狠抓理论教学的同时,改革实验教学,增设独立实验课程,积极推动优秀学科竞赛的成果及获奖项目及时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修订了32门课程实验大纲,增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达到实验总课时的40%,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提高到30%。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配备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增长才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见习就业基地、“服务滨州行动计划”相结合,提高利用率。

高度重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与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教研室在选题论证中的作用,坚持一生一题,并将科研、学科竞赛、考研工作融入其中,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

2.2 改善实践环境,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高校实验室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地,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依托,是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之一。实验室建设层次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水平,影响整个教学质量。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力度,建立了以实验中心为主体、专业实验室为骨干、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创业实验室为特色实验室建设体系。特别是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可让学生有了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搭建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平台。同时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满足学生实践要求,供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提高实验设备和空间利用率。我们还推行实验室开放项目立项工作,并为学生设计多个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扎实推进素质拓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1 学科竞赛

开展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出台了《滨州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我系承办学校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已举办5届,共有1600余人次参与。其中,第五届大赛历时两个月,通过广泛宣传,周密组织,严格选拔,最终选出25件作品参加了大赛。学校大赛的举办,为参加全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人才和作品选拔奠定了基础。同时,三年来三年来获得2008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型组亚军、全国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通过建立学科竞赛平台,形成学科竞赛长效机制和工作流程,不断提高校内学科竞赛的水平和参与面,使得参赛人数和获奖层次与质量逐年提高。

3.2 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

以“大学生研究计划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竞赛活动”等素质拓展项目为支撑,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申报前,组织系级初选和答辩,从中评选出优秀项目申报学校立项。如2008年10月,组织了SRTP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系级初选和答辩,近600人次参加了此项活动,有220多个项目参加了初选答辩,从中评选出20个项目,作为学校SRTP立项和2009年省机电设计大赛备选项目;12月份组织了第二次筛选,从20个项目中评选出5项,推荐参加学校SRTP立项评选,5项全部通过学校答辩评审并立项。没立项项目,学校和系资助学生继续科研研究,直至项目结项。2006年项目启动以来,共有14个项目获得学校SRTP立项,成功组织举办三届大学生机电产品科技创新实践成果展,参展人数达6000余人。2009年10月,我系学生的部分专利作品第一次参加全省大学生专利比赛,获得了一个金奖、三个银奖、三个铜奖的成绩。

4 抓好社团组织,注重梯队建设

抓好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实践创新。同时,通过社团建设,组成以高级生为骨干、以新生为成员的科研项目组,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传、帮、带作用,有利于科研梯队的形成。在原有机器人爱好者协会和自动控制与电子爱好者协会的基础上,2009年分别成立了智能车模爱好者协会和工程制图爱好者协会,社团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4个,会员人数由原来2006年的300人增加到目前800余人。国家、省和学校举办的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大都是出自这些社团,或者以社团团员为骨干的项目组。各个协会组织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如举办智能车和各类机器人表演进社区、进幼儿园等科普宣传活动,丰富了校园科技文化生活,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大学生机器人爱好者协会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校内外、社会各届的认可与肯定,该社团2008年被评为“滨州学院优秀社团”,2010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团,滨州电视台、《渤海晨刊》等市级媒体从不同角度,对社团活动进行了报道。

5 结束语

淮安市重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篇10

一是支持重点研发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 (企业研究院) , 分别给予20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是支持企业“两站三中心”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 , 分别给予20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 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 、企业院士工作站, 分别给予最低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创新德育平台 呵护学生成长 篇11

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亲情关爱,一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成为了“问题学生”。为此,郧西县河夹镇中心小学通过德育创新,实施关爱工程,呵护学生成长。

搭建关爱平台,打造留守学生乐园。学校采取自筹、赞助等方式,为学生们配备了游乐场、腰鼓队、心理咨询室、电视房、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阅览室、洗衣室、亲情电话、视频聊天室、形体房等设施设备,为留守学生带来了在家里无法享受到的快乐。学校还组建了电子琴、舞蹈、绘画、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毽球等兴趣小组,通过参加小组活动,那些因缺乏亲情而性情古怪、不善交往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有礼有节。

建立长效机制,让关爱溢满校园。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女生、三困生,建立了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十好五爱”习惯养成教育,“阳光男孩”“魅力女孩”评比活动,教育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关爱工作检查考核机制,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结队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评选出“关爱工作先进教师”,并给予一定奖励。

创设“家”的环境,让校园成为温馨家园。在学校,学生可以免费拨打亲情电话、上网和父母进行视频聊天。同时,学校组建专门的管理队伍,一方面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担任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代理家长”天天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给留守学生父母般的关爱,学业上及时辅导,生活上教导学生如何清洗衣物、整理内务等;另一方面由学校中层干部、女教师、十堰地税局和闻天集团的女职工担任“爱心妈妈”,负责在平时和节假日对留守学生进行陪护管理、爱心帮扶。在留守学生眼中,校园既是他们猎取课外知识的主战场,又是他们静心休息的避风港,从而缓解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远离了孤独和自闭。

创新平台 篇12

一、精心设计实验情境,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学中可围绕演示实验,精心设计化学实验情境,层层设疑,深入探究,不断开拓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尝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质疑,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案例1】:在讲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中“分子”一课的教学时,我在上课前,将一个盛有少量浓氨水的烧杯放在讲台桌上,让氨水挥发到整个教室。上课时,我问学生:你们上这一节课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学生答:闻到了氨水的气味。我又问:你们怎么会闻到氨水的气味?学生答:讲台桌上放着氨水。我说:我将氨水放在讲台桌上,又没有滴在你们的鼻子里,你们怎么会闻到氨的气味?学生答:氨自己会跑过来。我接着问:你们谁看见氨“跑”(扩散)过去了?学生遥遥头说看不见。“是的,氨确实跑(扩散)到你们那儿了,使你们闻到氨的气味。可是,这一千真万确的事实,谁都看不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让学生思考片刻后,部分学生做出了回答:这说明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构成的。我接着讲解:是的,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由于不断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使我们感觉到氨的气味。我们把这种微粒叫做氨分子。就这样,通过对“氨水挥发”这一感性认识的层层分析,形成了分子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二、挖掘“活动与探究”,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新课程化学(九年级)沪教版教材中安排了约50个“活动与探究”专题,安排课时超过授课时数的三分之一。每个“活动与探究”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目标;要保证“活动与探究”的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能准确理解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深入挖掘“活动与探究”的内涵和外延,并正确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案例2】: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不直接告诉学生实验室制备氢气的药品是锌粒,而是给出锌粒、镁条、铁丝和铜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新的信息中多向、多维地思考问题,找出最佳的实验设计方案和结果。从能否产生氢气和反应的快慢同时对照三种金属的不同价格这几方面作比较,得出为何不用镁条、铁丝和铜片的理由是:第一、镁反应虽然快,但是价格比较贵不合算;第二、铁与酸反应的速度比锌来得慢;第三、铜不能和酸反应,所以实验室采用锌与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基础。另外,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选择好适当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积极开展微型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微型化改变了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用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案例3】:在对“氧气的性质实验”中,用燃烧匙盛红磷进行实验,存在的问题是用量过大,燃烧时间长,做完实验后仍有剩余物质,甚至会污染环境。针对这个实验可以将燃烧匙进行改进,制作微型燃烧匙(取一细玻璃棒的一端烧至半融后用镊子压出一个小凹槽);再用医院装头孢或青霉素的透明玻璃瓶替作微型反应容器。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不会产生很多污染物;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设计微型化学实验,并不一定要用现成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而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和适当的化学药品设计具有科学性的微型化、简约化的实验装置。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师生创新实验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剖析一道易错题下一篇:事实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