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内化教学(精选10篇)
开发内化教学 篇1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人人具有智慧, 人人具有不同的优势智慧。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 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 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 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 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系统。可能力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 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有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开发就是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潜力, 成功素质教育开发每个学生的成功素质, 内化成功素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培养目的就是“三习”, 即预习、练习、复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内化学到真本事。就成功素质教育而言, 内化成功素质, 成功有三条件:环境、机遇、成功素质。
今年, 武昌理工学院在赵作斌校长的带领下, 学校从教学入手, 大刀阔斧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 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教学而言, 教学本质即开发与内化, 开发学生内在潜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 启发学生, 与学生互动, 启发学生的心智和思维, 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关于开发内化教学法, 笔者认为它的目的与总体要求如下。
一、目的
(一)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 促成学生独立思考, 创新思维, 研究式学习。 (三) 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潜力, 成功素质教育开发每个学生的成功素质, 内化成功素质。
二、要求
(一) 不搞形式主义, 务求实效。 (二) 体现不同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 (三) 教师是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主导, 学生是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 可创造性的推行。
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使用粉笔加黑板为主的传授方式, 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把大量的知识、信息, 科学快速有效地传输给学生, 这是当今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一大挑战。“当今中国教育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 就是发展高质量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就是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亚太地区教师发展和管理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时说。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的重点。我们该如何提升教师的素质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教学主导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对教学成果的成败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所以, 我认为学校要尊师重教, 大力的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学校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制度, 鼓励教师学习, 鼓励教师发展。现阶段, 很多学校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走入了一个误区, 学生的地位提高的同时错误地降低了教师的地位, 是教师的积极性大幅度的遭到了打击, 这是非常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 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 学校也要非常重视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借助专家队伍的智力支撑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快速通道。最后, 教师应该积极学习, 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 积极思考, 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不断的完善专业素质和对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理解。
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中,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模式, 而不是单一的提高学生的地位。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教与学无法互动。其最终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大大扼杀, 对学习感到厌烦和不满, 创造性被泯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无从谈起。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中, 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 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 开发学生潜质潜能, 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成为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中, 学生要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内化的关键, 自主学习程度的好坏, 关系到素质内化的成败。制定严格的学分制度, 将制度变成压力, 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 学校要花大力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树立学习榜样, 让学生争先恐后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 大力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对学校, 教师及学生都有严格的要求, 务必使学校毕业的学生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摘要: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当今世界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就是在素质教育开发内化教学观的指导下, 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 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 开发学生潜质潜能, 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成为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发就是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潜力, 成功素质教育开发每个学生的成功素质, 内化成功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更加适应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
关键词:开发内化,知识,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品德内化 篇2
一、真正的教育在于心灵的唤醒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重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对技能的演示,而缺少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强化了教书的任务,而弱化了育人的功能,甚至于死记硬背所谓的知识点。真正的教育应该落在育人上,净化学生的心灵,唤醒其思想和行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强化教学方式的调整,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迁移和感悟,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需求;创造对话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明辨事理,将道德意志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境界;组织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和探究,将道德行为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习惯。
二、开展体验式课堂教学
体验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形象、具体、生动的学习场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身心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其感悟、反思和内化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道德标准的认同感的一种教学策略。按照体验的目的可以归纳为学新知体验、情感迁移体验、学以致用体验等。通常的活动形式有角色扮演、教学游戏、模拟操作等。如教学《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让学生充分观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生活起居,特别是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包括对儿女的培养、关心、思念等。询问老人的愿望和想法,体会过节时家人团聚老人的心情,家人生病时老人的举动。个人充分地了解和思考是创设体验式课堂教学情境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常年求学在外的学子假期归来,展现老人的无限思念、谆谆教导和殷切关爱。活动中的调控和情境渲染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这期间,教师要做好语言的渲染和氛围的掌控,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观察、思考和体验,实际上就是入境。活动结束后应加强问题的思考和挖掘,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和关爱自己的长辈上,还要拓展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聚焦到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开展体验式课堂教学,创境是前提,入境是关键,升华是根本。“课标”指出:“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三、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矛盾冲突、价值选择,引导课堂中的主体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明辨事理,解决道德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教学策略集中为人的道德意志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平台,起到了事理越辨越明、越论越透的作用。教学的主要形式有问题讨论、观点分享、生活故事论坛等。教学过程中组织好学习主体间的“争论”对学生善恶标准的建立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约束性。如教学《从看电视说起》一课,教师首先为学生的交流抛砖,创造出民主、平等、宽容的对话交流氛围。在对话交流活动中,不限制对话范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不排斥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说出真实的所思所感,让学生敢于说出真话,敢于质疑。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教师,不愿与教师坦诚相待,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学生围绕着看电视拓展视野等好处,谈了收获,表达了想看电视的渴求,又谈论了长期看电视的弊病,看电视应该注意保护视力、注意内容的选择、注意不能打扰别人等问题,教师顺势引导上网应该注意什么。言行化春雨,润物细无声,学生畅所欲言,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受到了教育。
四、开展践行性学习活动
品德行为的持久定型离不开践行,但很多人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课堂上夸夸其谈,生活中依然我行我素。原因在于在品德养成时期,自身的管理能力或规范内化能力的局限,在实际言谈举止中出现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上的背离,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言行不一”。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问题,这是新时期作为品德教师育人的重要方面,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上实践方案的设计、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撰写反思性的日记等多种方式,帮助学习修正自我,强化品德行为。如教学《美丽的生命》一课,在学习中学生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生命是美丽的,是来之不易的,是独一无二的。珍惜生命有着普遍的意义,给学生布置些实践性的作业,如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在树上刻字、随意折枝采花、虐待动物等,对这些行为进行劝说。动手制作设立一些公益标牌:“爱护花草树木,人人有责”“小草微笑,请你让道”“动物是我们的朋友”等。这样的践行性活动更利于学生认知、明理,并内化为行为。课标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拥有着美好的未来。品德教育工作肩负着唤醒灵魂、塑造人格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今天我们在学科育人上播撒汗水、辛勤耕耘,明天让我们一起静候花开。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之我见 篇3
(一) 开发内化教学法的特点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真本事、成功素质的抢手人才为目的, 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 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 开发学生潜质潜能, 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是当今世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具有领先水平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以下两点特征:一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流, 使学生通过自学、自问及教师的释疑, 活跃思维, 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与运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 与学生互动, 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二)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环节
该模式的五个教学环节如下: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包括参考资料和阅读书目、思考题、作业和练习等。其中文科类、外语类每次课程阅读量一般在2小时左右, 学生用于思考题的准备时间一般在2小时左右, 练习要求全批全改。2.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在第一环节布置的任务。3.检查检验:可通过提问、展示等形式进行, 每次课不少于3个问题;36学时及以上的理论课每人回答问题不少于3次。4.随堂小测验或课堂讨论:每学期2次/学分, 一次15分钟左右。5.讲授与答疑:讲知识点、重点、难点和方法, 讲授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 一次课答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此外, 为促进学生快速接纳新教学模式, 还提出加减分方法。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言和有相关的创新性成果的, 任课教师可酌情加分;如有旷课, 迟到或早退的, 可酌情减分。雷同作业的视为抄袭, 课程成绩记0分。
二、开发内化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观点导向不一致
部分大学生觉得该种教学模式的压力过大, 好不容易熬过了高中那种紧张的生活, 原本以为到了大学会轻松许多, 结果却发现大学的学习压力不亚于高中, 实际的大学生活与想像中的大相径庭。
(二) 学生投入时间的制约
由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 在一次课 (90分钟) 中, 学生为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如果所有的课程都按照此要求进行, 学生没有办法保证时间的投入。这样就会使该模式只停留于形式, 不能保证实际效果。
(三) 班级人数过多带来的制约
该教学模式要求关注每位学生, 通过良好的互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当前我校一般班级的人数都在60人左右, 如此背景下推行该模式, 教师无法迅速洞悉每位学生的要求, 这便与该模式的初衷相违背。
(四) 目标不明晰带来的困扰
在学生不了解自己的目标时, 就只能按要求花时间在每门课程上, 客观而言, 每个学生的兴趣不一样对每门课投入的时间肯定有差异;并且同样的课程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要求不一样, 如果每门课程都按该模式进行, 会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时间投入相应减少, 从而影响专业知识的足量获取。
(五) 资源获取的难度
在该教学模式下, 每门课程都会指定相应的参考书目, 每堂课会布置相应的课后阅读资料。而这些资料大多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 如果靠学生自费购买成本太高也不现实。
三、对该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大学绝对不是吃喝玩乐的天堂, 而是为走向社会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积累阶段的场所。只有在大学期间付出加倍的努力, 才能为踏入社会储存足够的知识与能力, 从而在未来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 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 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度
国外很多大学实行的是自由选课制度。每个学生在入校后可以在学校网页上下载4年的课程安排,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 必修课程必选, 选修课程达到相应的学分即可。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基于学习兴趣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三) 实行小班教学
如果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无法快速熟悉每位学生的姓名, 即使课堂中洞悉学生的疑惑, 也无法立即释疑, 学生便会产生失落感, 良好的互动也就无从谈起。为保证教学效果, 应实行小班教学, 从而为每堂课每位学生的参与提供条件。
(四) 学校提供资源支撑和制度保障
一是进行课程网站的建设, 将课程要求等明晰化,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并方便课程资料的下载;二是学校图书馆应为各专业购置一定数量的指定参考书及阅读书目, 方便学生获取相应的资源, 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天梅.论知识内化教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8.
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内化”策略 篇4
[关键词] 品德课 内化 策略
2500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要达到“礼”与“仁”就要做到“内省”、“改过”、“克己”、“力行”。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们从外部获得道德、知识、智力等素养的关键是内化,而形成、获得与发展道德、知识、智力等素养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可见,内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关键环节。要提高品德课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内化”这一环节。
一、当前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品德课教学定位在德育为先的地位,但农村小学的品德课普遍没有专任教师,往往是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兼任,因此导致品德课教学随意性大;脱离实际,空话连篇;许多实践活动环节被省略;教师无所事事,以练代讲,打发时间,甚至挪作他用等问题。这样就不可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更没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通过活动去实现内化。
二、促进小学品德课教学“内化”的策略
品德课活动教学,是运用学生多种感官的主体参与体验,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这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悟,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在实践中内化。
1.从直接相关事件中引发主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可见,教师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从直接相关事件中引发主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内化。我们对教材的主题设计进行探索,从中更好地引发主题:(1)直接从生活中引入主题。如《祝你生日快乐》、《自画像》等。(2)需要生成主题。即需要根据已有的主题,结合本班、本校、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生成新的主题。(3)对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如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等远离学生生活的主题,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出与学生生活相近、与原有主题相关的新的主题。
2.审视“生活事件”,获得内心感悟
“内化于心”是品德课教学的主要策略。社会一件件活生生的事件是感化、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引导学生审视“生活事件”是品德课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也是促进学生体验、感悟、内化的策略之一。实质上,审视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就是学生内化的过程。如教《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一课,教师这样设计:小明的爸爸妈妈希望儿子有特长,长大有出息,硬逼着小明去学钢琴、学唱歌。可是小明自己不喜欢音乐,而是喜欢足球。小明的爸爸妈妈这样做是否侵犯了小明的人身自由权?为什么?请同学分组讨论。最后结论是:按“情”是父母一番苦心;按“理”是父母侵犯了法律赋予的人权。接着,又请同学们帮助小明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通过对这一“生活事件”的审视,使学生对权利意识得到了感悟。
3.产生情感共鸣,获得道德体验
每一个教育者都知道,“在孩子的心地上,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然而,“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品德、从品德到命运”的转化过程,其实质就是情感内化的过程。如教学《我们的家园正在……》,我对教材分两部分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对家乡的水污染、白色污染和空气污染进行调查,使学生产生对破坏环境者在情感上的憎恨;再让学生设想如何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就能促进其获得道德体验。
4.整合学科课程,搭建内化平台
学校各类课程和活动都含有品德课教学的元素,只要我们构建把品德课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阅读写作课程、班队活动课程等有效融合起来,搭建内化平台,品德课程才能发挥得尽善尽美。如与语文写作课程整合,我们可以围绕主题进行“体验作文”教学,有亲情的,如《我的母爱》;有乡情的,《家乡小溪在哭泣》;有友情的,《我终于说出:对不起,我错了!》……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够统筹各学科的教育资源,必将会搭建内化平台,收到共赢的教学效果。
5.课后延伸,升华内化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品德课教学的策略。课后的实践活动是内化的升华。课后活动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
在品德课教学中,外化是追求的目标,内化是一个关键环节。要实现教育影响的内化,教师必须从品德教育的整体出发,寻求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2.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0)
3.洪 业《春秋经传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作者单位:临海市桃渚镇沙门小学)
开发内化教学 篇5
在武昌理工学院全面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大潮中,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首次提出的“开发内化教育模式”为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认为教学本质不是灌输, 而是激发;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不在知识本身, 而在获取知识的方法。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有着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2 传统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中的常见问题
“听”、“说”、“读”、“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四个基本环节。其中听又是摆在第一位的。所以听力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但我们的有效课时是非常有限的。此外, 将听力训练仅仅放在课堂进行, 也远远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怎样在有限的英语课堂时间里让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得到一个很大幅度的提升呢?这是我们英语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内容。
3“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运用于听力教学的优势与特点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潜力, 从而帮助学生内化所学, 该模式着重强调了“三习”, 即预习、练习、复习的重要性。
(1) 以任务为教学主线
以任务为主线就是在课前布置我们的教学任务, 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定我们的教学任务。然后落实到学生之中。学生依据教学任务来展开我们的听力学习。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学习方式不在乎学习的手段, 而重视英语听力的学习结果, 这样能更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2) 以教师为教学主导
该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论”, 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知识的灌输者和讲授者, 而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安排和设计任务, 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 (即“三习”) 的过程中体会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3)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 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和知识的过程。学生必须主动地在课前完成预习任务, 下一步的教学才能进行;同理, 学生也必须对课堂所学进行仔细复习, 才能融会贯通, 加深理解。所以, 该模式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和独立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在听力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将“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运用于听力教学, 学生能完成多出课堂训练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听力材料, 保证足够的训练量, 从而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同时, 学生在完成听力任务的过程中, 在教师的适时帮助和指导下, 能总结听力技巧和方法, 积累语言知识和技能, 有效提高了高校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笔者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指导下, 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 对英语专业本科大二年级的听力教学主要进行了教学环节上的改革与转变。
传统听力课堂的教学环节比较单一, 基本就是90分钟的课堂, 以几篇不同的听力材料进行时间上的自然切分, 重复着“学生听录音—教师提问题—学生做回答—教师讲答案”的教学环节。
(5) 改革的听力课堂是“四环节”紧紧相扣, 相辅相成
“任务检测”环节对学生课后完成的大量任务进行抽查和检测, 既能督促学生课后自学, 也能帮助教师在讲课前了解学生的复习预习情况, 以便后面的环节针对性更强、重难点更突出。
“学习训练”环节要完成的是传统听力课堂的全部内容, 由于上一环节使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 学生的“练”与教师的“讲”就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形成了目前的“大量训练—精要评讲”的形式, 这样一来, 通常只用一半的时间就能完成两倍以上以前课堂的训练量, 这也符合听力水平提高的规律。
“答疑总结”环节更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将传统“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转变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 引导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这样, 学生就能在“思考—提问—求解—反思”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
“任务布置”环节虽是最后一步, 但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下次课的教学效果。在该环节, 教师统一布置听力的复习和预习任务, 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由于下次课会对这些材料进行检测, 学生自然不会怠慢;同时也弥补了课堂时间有限而训练量不足的缺憾, 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训练量,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 结语
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所以在实际的英语听力教学之中采用开发内化的教学模式, 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英语听力是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听力训练是英语学习之中最基本的训练。综合考虑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听力水平提高的途径, 笔者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指导下, 对英语听力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与相关探索。
开发内化教学 篇6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经济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运用较多的数学语言及公式讲述经济现象, 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目前, 大多高校仍沿用的是“黑板经济学”教学模式, 即以教材和灌输为中心, 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按照书本从理论到理论, 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缺乏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 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知识较难掌握变得越来越缺乏兴趣, 课前不能主动预习, 课上被动接受知识, 课后不能主动复习, 自主学习能力弱, 因此,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提问式和案例教学法, 与之相辅的还有因果式、启发式、动态式、推论式和对比式等方法[1~2]。
一、开发内化教学法解析
素质理论认为, 内化是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内化教育观的含义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为素质[3]。素质内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学生主体性, 即学生运用自己身体各部位的功能, 通过听、看、触、做、想 (包括感觉、体验、体会) 等, 把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融入自己的心灵, 变成“忘不掉后剩下的东西”, 这就成了被内化的素质了。因而, 教师教学只能为主体素质的内化创造条件, 引导或促使其内化而不能代替其内化, 不能把素质直接传递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更重要的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触摸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欲望, 引导学生的思维, 开启学生的智慧, 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 开发学生的优秀潜质, 最大限度地为自主“内化”创造条件, 从而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 能力得到拓展, 方法得到开启, 情操得到陶冶, 观念得到深化。开发内化教学不再是灌输式、被动式、接收式的, 而是一种创造各种条件,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共同作用的主动式、互动式、内化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力和创造力, 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潜力, 给学生更多自主时间, 让学生更自信、自由, 最终通过内化学到真本事。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与运用是开发内化教学法的两大优点[4]。
二、开发内化教学法的实施
开发内化教学法将教学基本环节分为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检查检验、随堂小测验或课堂讨论及讲授与答疑等基本环节。
1.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课外学习任务, 主要包括参考资料和阅读书目、思考题、作业、练习等, 布置任务一般在每次课最后5分钟内进行。首先, 每次课给学生推荐国内外经典的阅读书目、报刊、杂志等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资料;其次, 针对教课内容和阅读材料给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综合性、启发性的预习性思考题和复习性思考题, 以便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最后, 针对讲授后内容布置适当的课后练习, 以便下次课前检查。《西方经济学》比较经典的教材如曼昆、萨缪尔森、高鸿业、尹伯成等编著的书籍可以推荐给学生, 建议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及国内外时政要闻阅读参考消息等期刊杂志。
2.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参考资料和阅读书目并预习教材;认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复习;针对教师布置的思考题进行独立思考, 力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和练习。以上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事实表明, 国内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学生课程压力大没有时间课外自主学习或者根本不愿意去自主学习, 加之从事课外活动占用一些学生的大量时间以致无力落实, 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不够, 于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就成为当务之急。另外,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数理知识, 而经管类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薄弱又不能很好讲数学知识与经济学内容进行有机糅合, 所以使得自主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逐渐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质疑问难和探索求解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使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协同性学习得以体现, 从而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检查检验。
教师检查检验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形式不限, 可提问、检查作业、演示、展示等多种方式, 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活跃课堂气氛。《西方经济学》课堂提问经常出现老师提出问题后,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 无人应答的情况, 因此, 教师必须精心准备所提的问题 (要么是上次课布置的作业, 要么是对预习内容的延伸, 这样即考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积极的竞争导向) , 力争使教师扮演一个归纳、总结和评价的角色使问题贯穿起来, 这就迫切需要取得学生的配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和探索。当学生哪怕有一点点进步或他们的思维方式被认为很独特时, 教师就应真诚地给予鼓励和表扬,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好的独立学习习惯及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并及时批阅, 鉴于国内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大的特点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助理 (可以是高年级的学生, 或研究生等) 制, 以便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帮助教师批改作业, 减轻教师的负担, 最终使作业能迅速批改并反馈给学生分数。课堂演示或展示主要是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下搜集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准备课堂汇演并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陈述总结发言, 之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互相提问, 逐渐消除疑惑, 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插播有相关广告片、宣传片的幻灯片也可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
4. 随堂小测验或课堂讨论。
随堂小测验的方式可以提前告知学生, 也可以随机进行,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章节的知识点掌握情况, 同时据此对学生出勤进行考评。随机的讨论或固定时间及主题的讨论都需要学生和老师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结果应安排学生课后进行归纳整理, 并进一步查阅资料, 以便下次课分小组发言。《西方经济学》的很多内容都是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 因此可以根据身边的现实问题或者最近发生时政要闻安排时效性强的课堂讨论甚至辩论, 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
5. 教师授课与答疑。
《西方经济学》的第一堂课一定要运用现实案例结合机会成本、资源稀缺性及资源优化配置等内容讲清楚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意义, 以便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列出相关的参考书目, 说明考试成绩规定及有关上课、听课要求;把课程教学大纲 (包括课程描述、课程要求、教学进度表、成绩评定、阅读小知识、作业等) 转发给学生, 这就为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课前预习提供便利。《西方经济学》的正常课堂讲授要精讲, 主要讲知识点、重点、难点、方法、观点、学术前沿动态等;关于具体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讲解较少, 主要给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教师对知识点的教学是点到即止, 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 以及独立精神。因此, 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同时也是积极发起者。这就使得学生独立主动地探索、思考学习, 而不仅是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和规定的学习材料。教师尽量利用教学主题、精选的教学事例, 经由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良好互动来实现教学价值观的对象化, 以此达成教学目标。开发内化教学对教师安排多少时间对学生辅导答疑也有相应的要求。主要有课堂答疑: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点, 每次课前给10~20分钟大力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办公室答疑:教师第一节课会把自己有效的办公室时间公布给学生, 以便学生能随时找老师解答问题。网络答疑:为了弥补课堂答疑时间的不足, 教师也可以采用课下网络辅导答疑的方式, 比如利用网络邮件、QQ、师生交流互动平台等。
6. 考试与测验。
考试是检测教育成效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通过考试可以达到评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水平和标准, 可以检测学生知识、能力等的掌握程度, 以供老师调整和改进教学。国外大学的考试方法相对灵活, 主要有小型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外考试等。而开发内化教学对考试也进行一定的形式创新, 即考核学生是由平时成绩 (50%) 和期末考试成绩 (50%) 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分为课堂提问、作业、随堂测验、到课情况、课堂分组讨论和课堂提问及互动等。期末考试内容要涵盖教材及所列参考书目的一定内容。为促进学生快速接纳该教学模式, 课程成绩也适度采取加减分策略, 即对于积极主动发言, 敢于质疑, 有批判精神、创新思维的学生, 教师可酌情加分并做好加分理由的记载;开课学期内, 有与课程相关的创新性成果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高级别专业证书、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等) 的, 课程成绩可直接适当加分。对于旷课、迟到或早退的及课堂上不作答或作业抄袭的学生进行适当扣分。
结语
开发内化教法是以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为主要目标, 注重适应学生认知需要,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开发内化教学法,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提升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开发内化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在勤师、严师、名师上下工夫, 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 认真落实开发内化教学的基本环节。鉴于实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可以借鉴美国高校采用的教学助理制度。同时,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要求关注每位学生, 通过良好的互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因此, 非常有必要推行小班教学制度, 目前四川大学已进行的“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试点值得借鉴。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理论性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开发内化教学法,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使经济学知识得以内化为学生的成功素质。
关键词:开发内化,《西方经济学》,成功素质
参考文献
[1]崔木花《.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160-161.
[2]左正强.浅议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4) :232-233.
[3]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127-130.
小学生语言内化教学管窥 篇7
一、感悟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 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感悟”是语言内化的前提。即以词语而言, 其内容包括:
1.感悟词语的准确性
只有准确理解词语, 才能准确运用词语。尤其对意思相近的词语要通过比较, 弄清细微差别。如《月球之谜》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教师故意把“月球尘土”说成“月球土壤”, 进而引导学生“纠错”, 再查找“土壤”的词义, 使学生通过比较明白:“土壤”是专门指地球上的, 能供植物生长的土, 其物质含量与月球的土不一样, 所以应称为“尘土”。
2.感悟词语的深刻性
只有深刻理解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的意思, 才能感悟其深层次内涵。如《长城》中有“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其中的副词“才”,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 深刻体会其深刻内涵:一是说明长城修建难度大, 建成不易;二是表达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3.感悟词语的形象性
语文教材中不乏经典文学作品, 而文学又是语言的形象艺术。如《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 王安石几经修改, 最终吟得“绿”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 感悟“绿”字的形象美:不仅展现了春天的颜色美, 还体现了春风吹绿大地的动态美。
二、积累
积累是内化语言的基础。学生在对好词佳句进行理解感悟之后, 再将这些语言材料贮存于自己的语言仓库之中, 一旦需要, 就能下笔成章。因此, 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1.机械记忆积累
这是最基本的积累方式。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 还要补充一些不要求背诵的内容, 如四字词、佳句、重点句段、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让学生摘抄背诵。此外, 还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积累。比如《祖父的园子》可以针对ABB式的重叠词如“胖乎乎、圆滚滚、毛嘟嘟”等, 引导学生记忆积累。再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四字词多, 《小英雄雨来》象声词多等, 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积累背诵。
2.拓展延伸积累
随着课文阅读量的增多, 学生接触的语词也越来越多, 为了将其化为学生的语言, 可抓住重点词语有机引导, 由一词带一串。如学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写花的两个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更多写花的成语。
3.随机穿插积累
为了更好地内化学生的语言, 教学中往往需要随机穿插一些语言训练环节, 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和积累。
一是在搭配中积累。《猴王出世》中有“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一句,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完成“钻 () , 找 () , 爬 () , 拔 () , 听 () , 看 () ”之类的搭配训练。
二是在替换中积累。《荷花》一课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 教师可以先引导品味动词“冒”的妙处, 再引导学生用别的词来替换。
三是在补白中积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有“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 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 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 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一句, 可以让学生想象补白:文中的树木还有可能“变成 () 的 () ”?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四是在概括中积累。如《火烧云》一课,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之后, 要求用一个词把这些颜色概括起来, 如“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绚丽多彩”, 等等。
三、运用
语言的运用是内化的关键环节, 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积累, 活化积累。教师要善于架设语言转换的阶梯, 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拾级而上。
1.在仿说中运用
利用课文中现成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进行仿说训练。例如, 《夜莺的歌声》中有一句小夜莺回答德国兵的话:“你们说的是一种蘑菇吧?没有,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 还有洋蘑菇。”可以让学生把“蘑菇”换成别的词, 再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把小夜莺的话说一遍。如:“你说的是一种野兽吗?没有, 我们这里只有狐狸、黑熊, 还有饿狼。”这一仿说学习课文一语双关的手法, 又一次巧妙谩骂了德国兵, 比原文更胜一筹。
2.在仿写中运用
利用课文中现成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例如《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后有一道填空题:“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 也是一处你随时随地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 也是___________。”可以用来让学生做仿写训练, 引导学生把喜爱的书比作自己喜欢的人、事、景、物, 他们自然会联想起“老师、爱人、亲人、电脑、床、摇篮、游乐园”, 等等。
3.在自主说写中运用
内化语言:语文教学的有效尝试 篇8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大纲又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语言内化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最主要的一个环节。
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文艺性散文故事、诗歌占总篇目的94%左右。如何能够紧紧抓住教材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促进语言内化是关键所在。教学中, 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创设情境, 补充内容。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 通过深度品读课文, 把学生引入那多姿多彩, 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 激发学生对蝴蝶谷、蝴蝶的喜爱, 引发交流的兴趣, 再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 再现课文中景色, 勾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 调动多种感官, 把蝴蝶的美补充完整, 以达到语言内化的目的。
2. 领悟内容, 扩展思维。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要在把握新大纲, 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加强练习指导, 有效地组织学生进交流,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能力。
(1) 故事新编。在学习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之后, 让学生自己改编结局,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言内化的实践活动中来。如讲《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心里会产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从内心深处里不喜欢这样的结局。这时老师把握这个契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改编故事。这样就可促进语言内化, 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2) 复述内容。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后, 往往老师总是习惯于问学生:“你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没有学会?”这时学生会睁大眼睛看着你, 好像他们什么都学会了, 即使有问题, 他们也不知如何去说, 如何去问。不如改变一种方法, 让学生去复述所学的课文, 将课文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活动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的语言内化。
(3) 训练说话。在语文教学中, 古诗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也编写在教材中, 以往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会背、会解释, 拘泥于传统的古诗教学的格局中, 而现在应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古诗句说话, 这样就把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完成语言内化, 并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如《登鹳雀楼》古诗中有一名句“更上一层楼”。老师就在帮助学生学懂诗句外, 还应让学生把这一句古诗运用到生活中, 用它造句。教师在指导时应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 使学生学有样子, 用有材料, 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4) 辩论感悟。在语文课中, 我们应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 特别是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 更应让学生品个够, 议个透。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 发表自己的见解, 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辩论品评活动中自己去尝试鉴别语言, 理解语言和学会运用语言。对于学生的见解, 不论是否正确, 是否完整, 只要在思考, 只要敢说, 就应表扬、鼓励, 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如《放小鸟》这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 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这么喜爱小鸟, 为什么还要放走它?”这时, 笔者并没有着急自己去回答, 而让学生自己开展辩论, 最终学生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3. 手脑携同, 促进内化。
(1) 画一画。在教《美丽的丹顶鹤》时, 当学到丹顶鹤的外形时, 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 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给一只没有涂色的丹顶鹤涂上颜色。老师请一位画对的同学讲一讲为什么自己这样画。再读关键词语“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读懂———画好———读懂”, 让学生在比较中亲历发现问题, 这是一个语言领悟内化的过程。
(2) 演一演。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是一种乐学形式。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 把知识、能力和情感联系起来, 把语言积累、理解和运用联系起来, 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课本为蓝本进行再创造, 如扮演角色演一演, 开个故事会, 争当导游, 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内化。
如在讲《会走路的树》一课的时候,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请学生演一演“小鸟第二年回来后, 跟着小鹿去见到了鹿爸爸”的情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用心去揣测两个人的心理, 在演的过程中不断的找出不足, 弥补不足, 达到了更深一层理解课文中动物之间的和协相处。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满足于学生口头的读懂, 而是要创造一个情境, 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再经讨论发现问题, 改正错误, 这看似平常, 实乃精彩之笔, 是一个领悟内化的过程。
二、语言内化活动需注意的问题
1. 语言内化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把握教材, 深究教参, 明确学科性质及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生背了一大堆词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除了应付考试之外, 对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并无多大作用。对小学生来说, 主要是“学习”语文, 而不是“研究”语文。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 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 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而是习得的。”因此, 儿童要学会语言, 必须与语言使用者进行直接的交往, 亦即要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 将语言内化。学习口头语言是如此, 学习书面语言也是如此。
2. 语言内化活动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教师切忌越俎代庖,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 让学生随意的内化。要在内化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要增强“导”的意识, 在“引导”上下功夫, 而不要把自己易位为“演员”, 在“表演”上白费力。
3. 促进语言内化的手段无疑应该形势多样, 活泼有趣, 但决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的趣味生动, 而忽视语文学习的扎实有效。要考虑怎样的活动过程适用什么样的内容, 对学生语言内化起促进作用。
4. 要通过各种形式促进语言内化, 老师的要求应恰当, 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发展水平。如演、画本来是学生自己喜欢的活动, 但要求若是过高, 学生也会厌烦。因此, 对各种促进语言内化的活动中不要提过多过高的要求。唱是发自心灵的唱, 演是兴之所致的手舞足蹈, 画是随意的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语言内化的要求。
5. 在促进语言内化过程中, 要全员参与, 让每个个体都动起来, 一定要在人人参与的基础上体现实践的特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内化的各种活动中来, 完成“点”与“面”的结合。
开发内化教学 篇9
摘要: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归纳翻转课堂在课堂内化阶段的三种不同教学方式,即达标—拓展型、释疑—点拨型和探究—拓展型,为中学地理教师进行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知识内化阶段;教学方式
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和乔哈里视窗都证明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扩大“公开区”,其学习效果是单一听讲的十倍左右。翻转课堂正是将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颠覆性教学活动,成为当前全球教育界最为关注的教育改革与创新话题[1]。目前,国内众多学者把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分为课前(传递阶段)、课中(知识内化阶段)、课后(巩固阶段)三个阶段,但现有研究忽视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课堂内化阶段进行设计和研究,使翻转课堂内化阶段的教学模型过于单一,教师没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流于形式。实际上,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其课堂内化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探索课堂内化阶段的不同模式,为中学地理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一、课堂内化阶段实施翻转的三种方式
1.达标—拓展型(图1)
学生在课前通过对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后基本没有疑问,且任务单完成质量较高,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点拨后,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深化拓展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或活动,这个课题尽量基于学生的兴趣并体现地理学科应用。此模式下的课堂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
例如,课标对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一要求实际是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的内容,即课标对第一节没有要求,尽管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也是重要内容,但相对而言,本节的课程内容较少,从学情方面考虑,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已学习了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我国主要铁路线,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已对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因此教师只需在检测学生课前自学情况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疑问,稍加点拨,重点让学生理解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即可,最后可选择经过学生家乡的交通干线或交通点,着重拓展它们的布局影响因素。
2.释疑—点拨型(图2)
若学生在课前通过对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后,提出少量一般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花费时间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后直接释疑,在学生达标检测基本合格后进行总结,最后根据课堂时间进行少量拓展。此模式下的课堂注重对学生问题的直接解答和对课堂内容的总结。
例如,课标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有三个重难点内容,其中学生通过过程演示型微课等其它学习资源基本可理解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以及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而教科书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仅列出四条内容并没有详细解释,很多学生对此会有疑问,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法或提供素材举例引导学生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如长江水东流入海不枯竭、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与水循环的关系、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拓展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旨在让学生形成遵循水循环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的理念。
3.探究—拓展型(图3)
该教学模式包含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顺序性较强,适用于大部分课程内容,其核心是学生独立或协作探究问题,教师需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类型进行分组,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不同的环境。
例如,课标对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难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课前教师可通过微视频或动态示意图展示三圈环流,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过程,课堂上将学生分组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这样不仅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进行检测,又可培养学生动手画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然后请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并归纳其分布规律。最后点评学生的表现并适当总结拓展相应内容。
二、课堂内化阶段实施翻转的主要环节
1.确定研究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驱动课堂,是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的最好方法,因此,解决问题是课堂内的核心环节,此研究问题应由师生共同完成,一方面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总结出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一般三、五个即可;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课堂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新问题。一般来说每节课都应伴随着一个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引出矛盾,提出典型问题,从而使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产生学习动机[2]。教师最好在一定情境下抛出问题,而不是提出简单而孤立的问题,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行难度分解分层,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2.创建解决问题环境
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有当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究,才能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从而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3]。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类型进行小组分工设计时应创造相应环境,当问题涉及面较广可划分成若干子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当问题涉及面较小,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研究。
3.实施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检测的小测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可成为教师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的依据,在检测过程中,注重教学重难点的检测,最好采用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可快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展示学生自学笔记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形式,但受限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一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笔记进行展示[4]。例如,在安徽省的翻转课堂比赛中,很多教师都选取几位学生的自学笔记在PPT中展示,但很多自学笔记只包含学生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建议让学生将对课本内容或微课不理解的地方也记录下来。
4.进行总结点拨
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后,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基本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但学生依旧没有重构知识,也没有内化知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总结点拨这一阶段可带领学生系统地梳理各知识点的关系,引导学生重构和内化知识。在这一阶段中,最好先由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受,一般由小组成员讨论后选出代表回答,然后教师针对各小组总结时出现的问题集中点拨,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对每组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最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达到深层认知和理性认识的层次。
5.深化拓展提升
深化拓展的教学内容必须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学中的兴趣点。基于学生自学中的兴趣点扩展教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若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且课程内容较简单,教师在总结课程内容后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集中讨论和分析。由于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因此这个话题可让学生通过任务单展示,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拓展。二是地理学科的应用,即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凸显地理学科价值。
翻转课堂在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中国国情与西方国家差异巨大,特别是大班额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本文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探索翻转课堂内化阶段的三种教学方式,可为一线教师实施课堂翻转提供参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主客观条件具体对待、灵活运用和把握,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实现课堂的真正翻转。
参考文献:
[1] 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2] 沈小赔.试论“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实质及合理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4(8):21.
[3] 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10.
浅谈内化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篇10
在对儿童的认识研究中, 不少心理学家认识并总结出了“内化理念”。比如, 法国心理学家让内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成人世界的社会行为方式加以内化, 从而形成个体的行为、认知方式。又比如,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人的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不是在内部自动产生的, 它只能是产生于人类的共同活动与交往之中, 这个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理念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对学生产生影响, 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 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道德素养。可以说, 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内化”的程度与效果是我们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如何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内化”是主体将外界环境刺激向自身转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并在“内化”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1) 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有研究表明, 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教师最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效果也因此而显著提高。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 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呢?首先, 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教师重视他们, 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主动关心学生, 当他们有好的表现时, 一定要给予表扬, 让课堂充满温馨。其次, 要把期盼留给学生。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这时教师应该因地制宜, 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目标和期盼。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我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而对于学困生, 也要把期盼留给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不离不弃, 同时让他们相信, 只要坚持就会迎头赶上。再次, 我们要营造互动互进的教学氛围。知识的内化是一个无形的过程, 交流能使内化提速。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内化知识。
(2) 合理地利用情绪。每一篇课文都有特殊的意韵, 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这样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揭示课文的内涵, 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 得到精神的提升。在走进课堂之前, 教师应该对课文的情感色彩有充分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努力将教学情绪与课堂气氛和谐融合, 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让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情绪变化, 让学生在情感的流动中深入课文的核心, 了解课文的主旨, 感受作者的爱憎。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语文老师能够再现课文的情景, 他们不需要僵化、冰冷的课堂。合理地利用情绪, 我们才能给学生以丰富的精神粮食,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将每一节课上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