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多元化

2024-08-17

建筑设计基础多元化(共5篇)

建筑设计基础多元化 篇1

教育评价的概念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泰勒1933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和教学方案中究竟被实现多少的过程。教育评价概念自上世纪6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 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实行很多年了, 但是基础教育评价仍然是一种以考试为核心的、不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评价中小学生的必要手段, 基础教育评价应该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服务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应该以生命为基础, 把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作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所以, 教育评价不应过分强调其选拔和甄别功能, 而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应只关注学业成绩, 而应关注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创新、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建立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 使教育评价以人为本, 真正为教育目的服务。

一、教育评价多元化的理论依据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指出, 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可分为8种: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所呈现的方式不同, 组合的方式也不同, 所以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 我们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习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 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观。教育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 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能力。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与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学生的出发点, 以此为依据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使教育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教育评价多元化的建立途径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改进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评价多元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 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 而是处于主动的积极状态, 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目前的评价主体,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来说, 评价者既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家长, 还可以是学生自己以及同学, 从而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 (1) 自我评价, 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 生生互评, 建立学习小组, 明确分工。学生要定期对小组同学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 内容分为学习质量 (符号式评价与学习态度 (语言评价) , 每个学生都由其他学生对其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这种评价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家长评价, 家长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是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能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 也便于教师与家长携起手来共同教育学生。 (4)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种评价要注意及时、贴切, 要充满对学生的关爱。在日常学习活动中, 学生应该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 帮助自己认识不足并加以改进, 从而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2. 教育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评价一个人的发展不仅要考查知识与技能, 还应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等。而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的发展如何评价, 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有关专家认为, 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 无论怎样的考试都不可能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 教育评价更多的要靠日常观察, 并将观察结果整理成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比较, 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结果以显示每个人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 以此来评价其能力的高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的评价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吉尔福德智力结构测验就是预测一个人创造能力大小的。笔者相信, 随着我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人的生命关注程度的加深, 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编制出更多有效的量表来测验感情、态度、价值观等难以精确量化的内容。

3. 教育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 是一种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作出结论性的评价, 其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但应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

明确教育评价的发展性目标。所谓发展性教育评价, 是从目的与功能的角度来界定的, 是相对于鉴别性教育评价而言的。我们要改变教育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 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应该是多层次的、发展的, 对所有学生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评价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促进教育发展, 包括促进教育系统、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现在, 很多学校开始改变过去的评价方式, 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记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相结合, 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正是运用发展性思维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

三、教育评价多元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元化教育评价是以人为本的, 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一种人本位的评价体系, 所以在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上要反对“社会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现今的教育评价大多都过于强调“鉴定”的目的, 过于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 常常表现为外在的、强制性的“社会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倾向, 存在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视通过发挥评价的管理功能和人才选拔作用为社会服务, 忽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发展作用, 忽视教育主体的发展价值, 以致教育评价成了隶属于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如在基础教育阶段,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 对学生的评价集中于知识的记忆, 忽视学生高级智慧技能的发展;注重认知层面, 忽略技能与情感层面, 特别是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价。所以, 应该从学业成绩、健康情感态度、良好价值观的建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

教育评价多元化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由于传统的评价手段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束缚, 客观上看我们以往的教育评价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以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虽然前途光明, 但道路曲折。不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发展, 人们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和改进, 教育评价必将向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演变, 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峰.关于教育评价的若干思考[J].科技博览, 2009, (6) .

[2]朱益明.对我国教育评价实践的审视[J].教育测量与统计, 2009, (8) .

[3]顾明远.思考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郑日昌.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6]张晓青.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研究 篇2

【摘 要】本文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入手,以近10年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例较少为切入点,分析造成其投资现状的原因,并从投资主体单一角度出发,民间资本、村镇银行和引入外资3个角度诠释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内涵,意在促进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民间资本;村镇银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分为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型,主要包括电力建设、水库建设量、农田水利以及用于其他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指用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以及其他农村社会福利的投资。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特殊性,诸如包括的范围广泛、自然垄断性和投资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投入期限较长,短时间内投资回报率较低。近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虽然都在上升,但是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上升比例较小,同时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如下图所示)这一现状显然与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八年明确提出的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一号召相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问题及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关注力度与其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额较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财政支农资金长期不足

近年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直线上升,但是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在内的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支出总额的占比重却非常少。

2.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不足

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其职能是办理粮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小型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其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农发行要完全服从国务院和财政部门的指令,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灵活性;机构庞大,办事效率较低;在履行政策性职能时,不计经济成本;我国粮油等农产品的购销渠道逐渐拓宽,农发行的支持作用日趋下降;农发行的职能定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资金支持。

(2)中国农业银行.随着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中独立出来,农业银行的业务重点逐渐向其他盈利性更强的商用贷款转移,涉农贷款比重逐渐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四大行为提高盈利,加大撤并县域机构网点;农户资金需求规模有限,涉农贷款收益较低,因此农业银行只吸收农户存款而不放贷,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加大。

(3)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性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目前,信用社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包括不良贷款率高;由于缺乏竞争,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由于机构网点的分布优势,信用社较易吸收农村存款,但其用于涉农的贷款比重却逐年下降,没有全面发挥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等等问题。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从上文可以看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主要是因为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我们可以从以下视角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1.扩大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是与时俱进的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6.7%,比国有单位投资高出近10个百分点,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基础设施建设更要走“政府出题目,社会做文章,民间资本干”的路子。运用BOT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如泉州刺桐大桥就是应用BOT投资模式的成功案例。将民间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较好地补充财政支农资金的不足。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可采用不同方式明确其产权关系、利益关系和责任主体,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2.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的村镇银行是顺应时代的正确选择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可以较好地补充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中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因其特殊性村镇银行必须注意以下问题:要吸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严重的教训,加强贷款风险控制管理,建立相应的风险缓释机制,其中包括构建自然风险缓释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以及构建信用风险缓释机制(推行联户联保贷款)等等。

3.在合适的条件下吸引外资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将本国与外国资本良好结合的国家能有效促使本国经济和谐发展。但外资投入也是存在原则的,即要求投资回报率与利润最大化。因此,大部分外资主要集中在东北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市、沿江地区,以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率为目的。而对广大内陆和农村地区的投资是非常少的,尤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就更少。促进外资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力度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田国双王敏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探析学术交流2011年10月.

[2]曹芳蓓村镇银行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经济论坛2011年8月.

作者简介:

李晓阳(1990—)女,汉,山西省朔州市人,金融学硕士,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建筑设计基础多元化 篇3

一、中职机械基础的多元化教学现状

就当前中职机械基础的多元化教学现状来讲,该课程作为一门机械类学生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在遵循职业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采用理论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和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还应该让教师的日常教学建立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开展。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往往是被忽视的教学对象,在教师的眼里往往是后进生,在家长的眼里往往是坏孩子。鉴于这样的一种现实情况,在日常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中职学生经常表现出的是学习上不思进取,课堂纪律上自由散漫,对于一些基础性的课程没有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机械基础这样的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课程来说,这些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

另外的一个多元化教学现状就是,当前的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是理论知识多于操作性的知识,中职学生的特点就是他们还不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采用更多的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部分中职学校认为这样一门基础课程不够重要,而忽视了建设教学实训设备的预算,学生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实验设备,纯粹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纯理论的教学内容,自然也就丧失了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中职机械基础的多元化教学评价

在中职机械基础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而且能够提升教师参与到日常的教学全部环节当中,还能够有效地提升中职机械基础的教学效果。这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学生所掌握的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有效地提升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来进行一定的机械理论的操作能力。另外,还可以不断地提升对于教师备课环节的评价,对于教师备课环节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就是对教师课前准备的内容进行检查,让教师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果和目的。其次是要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动手操作环节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能够不断地督促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动手来进行日常评价的目的。从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职学校就是要培养那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到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和水平。同时,不断强化对该课程工学结合的有效评价,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都能够从应用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完善,以充分发挥出其积极的一面。最后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该结合机械基础培养的目标,让教师能够带领这些学生到生产的第一线去参观和学习,在机械加工、生产一线参照实物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样让学生能够对机械产生感性的认识。在参观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学生跟企业的工人学习在机械基础原理中学习到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一定的理论知识,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学到具体的应用情况,这样才能够为机械基础的多元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机械基础的多元教学评价还应该利用的就是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现实的多元教学评价全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有效地提升多媒体对教师教学手段进行完善的能力。这项评价内容的出现将会有利于促进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来认识机械运动的原理、机械运动的情况以及机械运动的整体状况,将会为机械基础的教学搭建好有效的平台。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机械基础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不仅需要从教师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而且需要从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来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对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红艳.中职《机械基础》学习多元评价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83).

建筑设计基础多元化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实用合理 多元化

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之一,但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一是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大多借用《大学语文》,以文学鉴赏为主,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精神相去甚远;二是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与专业学科间相互协调不够,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怎样在实用合理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这已经成为优化高职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就这些问题,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实用合理的语文教学

如果说,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那么,高职语文应该是高职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是他们现在学习,将来工作和科研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实用与否、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关系到语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更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用问题的关键是要将学科教学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加强语文各学习阶段与其它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

1.语文教学的横向联系

横向联系是指语文课程同其它各个专业、竞争、谋生等的联系。目前,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没有学问的标尺,而且还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高职语文应该与普通语文不同,高职语文的独特性主要应该表现为:实用、实践以及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质,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研究有关论文的写作,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促进各学科间的合作协调。同时,各种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就存在相互迁移的可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高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定性,要求语文教学要植根于职业的“土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专业艺术的使用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内在成因,在传授专业艺术的同时,要将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人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尤其要将艺术的发展方向,对艺术现有争论介绍给学生,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追问。

2.语文教学的纵向联系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课程与其它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同时更应加强各个学习阶段的语文课程的纵向联系。加强语文课程的纵向联系,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系统化传授和学生语文能力的阶段性发展。首先,要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其次,教材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多选自学生生活和时代,旨在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不仅如此,语文教材在文体的选择上,要选择了大量的实用文,如消息、书信、研究报告、广告等,都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目的是提高学生实用阅读水平。然后,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头、笔头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报道、客观描述、清楚阐明自己的观点,能议事论理、正确阐释、自由发言,并能作报告,使学生具有高职院校所要求的一般性科研工作能力。

二、多元化的语文教学

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使得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语文教学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也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面对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应形成多元化特征。

1.多元化的语文教材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人员素养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语文在建立“对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能力”的“实用语文”观念基础上,教材在内容、形式上都应突出多元化。

首先,语文教材内容的多元化。近来重读了《德国教育》,纵观德国的语文教材,多选德国近代文学与散文,也节选德国文化的精品及名家佳作,旨在使学生爱好语文、用好语文、欣赏语文、研究语文,使语文成为一种文化修养的课程。教材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具体包括名人轶事、广告、作家传记、叙事诗、报道、圣经文章、书信、卡通、文件、歌曲、卷宗、漫画等。此外,不同性质学校语文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也有自己的侧重点。有的贴近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包括家庭和团体、学校和教育、劳动和教育、劳动和就业、政治与公众、文化生活、业余生活、信息与交际等内容;有的包括交际語言、媒介教育、文学课、论文写作等,其教材中也出现更多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加入文学与生活,大众传媒等内容。在当前德国的语文教材中还加入了介绍欧共体成员国的一些文学作品,反映社会时代的飞速变化和知识的快速发展,使语文教材更具时代感,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欧洲意识,促进欧洲认同性,也为学生今后进入欧洲大家庭创造有利条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专业人才规格要求的不断推进,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更应多元化。因为高职语文教材必须既考虑它的学习对象——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理论知识不及普通大学生牢固、兴趣爱好广泛、热衷时代热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等,同时又要考虑到它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有关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的特点,在选编内容上要考虑“因人施教”,做到既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宽泛性、易学性又要充分照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并具有选择性。教材编排上可以精选思想内容高尚,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顽强意志,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可以选编名人传记,从内容上使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文体上让学生会写作自传、个人履历等,教育学生从其不顾私利、为国让贤的行为中懂得识大体、顾大局,要有合作观念和集体意识;可以选取带有争议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讨论、评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以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去深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如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说”、“爱情说”还是“双重主题说”等。

其次,语文教材形式上的多元化。教材形式上的多元化,可以反映在语文教材编排形式多种风格上。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学习德国语文教材,如果条件允许,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语文教材可采用不同的编排体例。如同一语文教材常常被分为“基本教材”和“附加教材”,一部分学生主要学习基本教材,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另外一些同学可进一步学习附加教材,如“语言训练”的一些教材,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更要加强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等综合语文能力,以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多元化的语文课堂设计

多元化的语文课程内容可设计、开发多种具体形态的课堂形式。如可以开设经典赏析课,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可以开设语言艺术、口才训练课,训练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可以配合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影视欣赏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可以开设辩论讨论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与生活相结合的课。美国的华特教授曾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果单是凭借语文课本有限的篇幅,课堂教学未免狭隘了一些。如能把生活引进语文教学,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效果,提倡生活处处皆文章的大语文观,可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结构,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比如笔者经常配合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把影视和音乐作品引入课堂,配合“两课”将当今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介绍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等等,极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

3.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在评价时,我们应关注学生在实际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提问的能力、寻找答案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评价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上,而不仅仅是如何判断学生的能力。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破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富实效。因此,高职《大学语文》应全面公正地評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将“考”立足于学,将考试注入更多的学习、探索、思考内容,把考试的过程变成学习、探索、思考过程的考试,也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展示学生个性的考试。许多学校都这样在做,如有的学校将考核内容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每人一篇论文(2000~3000字,20分),自由默写(要求在60分钟内随意默写书上的有关作品,20分),期末课堂作业(教师当堂出题,20分),集听课、评课、阅读理解作品、课堂讨论述评、课后心得感受、课下练习于一体的“笔记”(20分),上课考勤情况(10分),参与课堂讨论、语文课外活动(10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职语文公正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姜太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

[2]宋园园.关于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实用性与教法的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周济.高职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文摘周报,2005.7.

[4]贾月.大学语文教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杨忠慧.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6]刘淼,肖颖.实用有序基础上的多元化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3,4.

[7]李其龙.德国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多元经营要拓宽 主业基础应夯实 篇5

报业原有的经营模式,主要是靠发行、广告、印刷三大部分。报纸成本很大,绝大多数报纸发行是亏本的,发行越多亏得越多。报纸印刷如果交给外单位代印,花费也很大,因此规模较大的报社自己都有印刷厂,并承接对外印刷业务,综合来看有一定的效益。绝大多数报社最为重要的收入就是广告,广告太少就很难支撑运营成本。中国改革开放后勃兴的广告业,给报纸经营带来了生机。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曾有过的“暴利时代”是广告带来的。伴随着广告,报业进入到了繁荣昌盛阶段。

报业出现困境之后,多元化经营提上议事日程。报业的经营困境最直接的是广告困境,起初是行业自身带来的,也就是报业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广告的经营困境。一方面报纸之间为了夺得广告竞相压价,影响了广告效益;另一方面,报纸为了赢得市场,大规模扩版,加大了成本,仅靠广告来支撑,以致压力越来越大。有的报纸出版逾百个版,每份报纸成本就要3元,而报价才1元。1元也收不足,还要给报摊和邮政发行费。版面多、发行量大的报纸,几个亿甚至上十个亿的广告也没有多少利润。

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又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各类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抢走了报纸的部分广告,报纸的广告竞争从行业内部扩展到内外夹击。目前,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残酷的经营现实表明,摆脱完全依赖广告的单一经营的现状实属无奈之举。当广告勃兴之时,没有多少人会花太多精力去思考这类问题。

无可奈何去应对,其实也是消极做法。业界应从“无可奈何”转变为“积极应对”,即便至今广告经营仍比较好的报纸也应介入多元化经营。当然,进行多元化经营也必须克服盲从性,有几方面需要厘清。

第一,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消极放弃原有的广告经营。尽管广告等原有的经营模式遇到困境,但报纸依然有其优势,目前对广告客户依然有吸引力,重要的是应创新广告的经营模式。要让客户感受周到的服务、让用户对广告有深切的体验,并能让客户对广告效果认可。中国的经济还在增长,对广告的拉动也会加大,报业还能与新媒体共同瓜分广告市场这个“大蛋糕”。

第二,多元经营首先应在相关联的产业上拓展,先做“熟”再做“生”。要吸取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的经营教训,当时有些报业曾盲目上项目引发危机。当然,当今的情况与那个年代不同,现在会比那个时候理性,也有更成熟的思考,条件许可时可以跨领域、跨行业发展。

第三,要以报纸品牌为依托,将报纸作为“营销传播”的平台。许多报纸有很好的品牌效应,可借助品牌延伸出新的盈利场,而这种盈利场需要纸媒“营销传播”平台的支撑。失去了这个平台,失去了品牌的影响力,如何在延伸出去的多元盈利场上经营?作为报纸,办好报纸及报纸的新媒体,提升其品牌和传播的影响力,这是做好多元经营的基础,失去了基础难以成功。

基于对第三点的认识,我们可以回答多元化经营是不是不务正业的问题了。如果说经营者已经不把报纸当作一回事,办报和向多媒体转型随随便便应对,把精力都转移到多元化经营上去了,那真是不务正业。但如果能像大众报业集团那样处理好多元化经营与主业的关系,这样的多元化经营值得赞许。山东的大众报业集团2004年的利润为3750多万元,到了报业“寒冬论”开始在中国出现的2005年,利润为5200万元。在“寒冬论”面前,报业迷雾重重,如何走出困境成为业界和学界议论的热门话题,过去曾提出的多元化经营的思路,又反复被业界提起。然而,如何处理好主业与多种经营的关系成为业界的一个难点。大众报业集团的经营者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他们强调要拓展经营面;另一方面,他们非常明确要将报业作为集团主阵地,“一心一意干报业,风吹浪打不动摇”。这几年,大众报业集团除了办好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市场化程度极高的《齐鲁晚报》等报刊之外,又根据自身优势,兼并重组了一批地市报和行业报,组建起了山东的报业旗舰。在拓宽相关领域的基础上,根据自已的现有条件和能力,介入物业、资本运营等方面业务,努力拓宽经营面。2010年,大众报业集团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实现利润等综合实力评价,进入全国报业前六位。到了2011年利润达到近4亿元,2012年利润跃升至7亿多元,现有14报5刊1网站并全部实现赢利。多元化经营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据是,2012年因广告市场的变化,大众报业集团的广告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了8%,但年利润却增加了3亿多元。坚定主业的信心,坚持多种经营的思路,使大众报业集团异军突起,成为了中国报业中的佼佼者。

上一篇:开发内化教学下一篇:持续静脉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