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事故(共12篇)
建筑基础事故 篇1
1 建筑基础的重要性
建筑基础位于建筑物下, 承受其上的全部荷载, 是建筑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筑基础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石, 没有地基基础工程可靠的质量保证, 基于其上的建筑物就失去了立根之本, 就不能有效地发挥构筑物的使用功能, 建设工程安全更无从谈起。地基基础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往往会引起构筑物整体结构的破坏, 引起重大的质量事故, 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保证地基基础的质量, 有必要研究和分析引起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
2 建筑基础引发的工程事故
地基基础质量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 不易被人们发现, 轻的引起主体结构局部破坏或裂缝, 重的使主体结构丧失承载能力, 工程报废, 甚至倒塌。而建筑物一旦投入使用, 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由此带来的损失远比基础工程建设本身投入要大。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因地基基础问题导致的房屋倒塌屡有发生, 例如南方某地8层酒店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在结顶后坍塌, 华东某地两起在建基础发生基坑坍塌, 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造成基础事故的原因有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失误, 环境气候的变化, 乃至使用的不当, 有时这些原因可能同时存在。著名例子有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挪威5000立方米油罐地基失稳、巴西里约热内卢n层大楼因桩基破坏而倒塌等。
3 造成建筑基础事故的原因
天津市建委研究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阶段性成果认为, 酿成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多发的原因:一是由于勘察、设计人员经验不足, 对地基动态性质认识不足, 设计本身存在缺陷所致;二是施工阶段易受自然环境影响, 土层的扰动、雨水的浸泡、地基土受冻等处理不当所致;三是地基基础埋藏于地下, 与地球表面连为一体, 周围干扰易引起的损害所致;四是使用过程中各种不利环境的影响, 也是造成质量问题的潜在因素;再加上地基基础属于地下隐蔽工程, 出现质量损伤, 难以及时发现, 因此建筑基础是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的重要部位, 具有质量事故多发性特征。
3.1 勘察阶段对地质自然条件认识不足
地球表面是自然形, 其组成结构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没有均匀固定的模式, 因此地基本身的结构形式复杂多样。由于土层的复杂性和勘测工作的有限性等因素, 使得对地层的认识和探索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也成为工程师最难把握的问题。而任何一项工程的基础勘察都是基于取样分析所归纳得出的结论, 勘察点的局部性和地球表面结构组织的多样性, 即便是定桩定点, 由于桩径远大于取样孔径, 也无法绝对全面的反映出地基结构的全貌。在工程实例中, 尤其是高层建筑, 既要满足建筑物承载力的需要, 又要保证规定的埋置深度, 地层常出现溶洞现象, 还有些工程地基为页质石灰岩, 或有同一孔的桩底一半是基岩, 一半是泥浆, 这都就给保证基础工程的质量提出了难点。
3.2 设计阶段对地层不断变化估计不足
事实上, 并不是每个基础工程设计都是成功的。宇宙万物是不断地变化的, 地球表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使地基本身具有动态特性, 周围的振动、各种浸蚀也在不时地危及地基的稳定性, 这自然决定了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可变性。由于地基本身的自然演变运动, 地基会发生不均匀变形, 基础之间产生差异沉降, 基础发生挠曲或倾斜, 上部结构将因此受到影响, 产生倾斜、扭转、挠曲, 可能造成结构的损坏, 这不仅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有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而地基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建设期的要求, 还要考虑到工程使用期内的动态变化。另外勘察报告具有不完全性, 就要求基础设计复合勘察报告的同时, 要结合地基开挖后的现场勘测进行及时修正, 达到设计的综合性和前瞻性。
3.3 施工阶段对基础建设重视不足
基础工程质量事故频发的另一个原因是业主和施工单位忽视基础施工, 对施工的各工序、各环节的质量活动和质量行为重视不够, 质量投入严重缺乏, 尤其是对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的现场施工处理不重视, 缺乏科学依据。有些施工单位和业主甚至认为基础工程是潜藏于地表之下的隐蔽工程, 因而偷工减料、粗制滥造, 不顾工程质量, 私下交易, 进不合格材料, 搞豆腐渣工程, 以次充好, 使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屡有发生。
3.4 竣工阶段对地下隐蔽工程难以检测
基础工程从地基处理到桩基工程, 具有明显的隐蔽性, 其竣工交付使用后, 将埋藏于地表以下, 而且工程使用期间的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 一旦发现, 常常酿成无法修补的质量事故。因此说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 其质量监测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往往造成基础工程潜在的质量事故。
4 建筑基础事故处理的难度
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可能发生在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等各个阶段, 可能是技术、管理、经济上的问题, 也可能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质量责任具有明显的多层次和多元性。因而基础与其它部位的事故处理相比难度较大, 一是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 操作困难;二是基础承载上部结构, 处理不当将引发连锁反应;三是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引发的其它部位的破坏和损伤, 处理费用较大, 甚至会比重建费用大。因此, 对基础工程质量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稍有疏忽将产生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修订稿) , 2005, 3.[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修订稿) , 2005, 3.
[2]施建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2]施建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3]邱莞华等.现代项目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3]邱莞华等.现代项目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陈玮柯, 黄艳敏.工程风险与工程保险[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4]陈玮柯, 黄艳敏.工程风险与工程保险[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建筑基础事故 篇2
摘要:基桩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隐蔽工程,但桩基工程质量受多项因素的影响,如工程勘察、基桩设计、环境变化、施工质量等,尤其施工质量最难控制,对桩基工程质量影响最大,所以熟悉桩基础施工中常见质量事故以及事故发生原因,并了解常见质量事故的处理方法,才能有效控制桩基工程质量,保证整体工程的安全。
一、桩基础事故定义及桩基础事故原因
桩基础事故是指由于勘察、设计、施工和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桩基工程完成后其他环境变异原因,造成桩基础受损或破坏现象。
由桩基础事故定义可看出桩基础事故主要原因有:
1.工程勘察质量问题
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桩基建议设计参数不准确,尤其是土层划分错误、持力层选取错误、侧阻端阻取值不当,均会给设计带来误导,产生严重后果。
2.桩基础设计质量问题
主要有桩基础选型不当、设计参数选取不当等问题。不熟悉工程勘察资料、不了解施工工艺,主观臆断选择桩型,会导致桩基础施工困难,并产生不可避免的质量问题;参数指标选取错误,结果造成成桩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或造成很大的浪费。
3.桩基础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质量问题一般是桩基础质量问题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桩基础施工质量事故原因很多,人员素质、材料质量、施工方法、施工工序、施工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质量检验方法等各方面出现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施工质量事故。
4.基桩检测存在问题
基桩检测理论不完善、检测人员素质差、检测方法选用不合适、检测工作不规范等,均有可能对基桩完整性普查、基桩承载力确定,给出错误结论与评价。桩基础常见质量事故及分析
5.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软土地区,一旦在桩基础施工完成后发生基坑开挖、地面大面积堆载、重型机械行进、相邻工程挤土桩施工等环境条件变化,均有可能造成基桩严重的桩身质量问题,而且常常造成的是大范围的基桩质量事故。
二、几种主要桩型常见施工质量事故分析
1.打入式预制桩
①桩身本身质量问题。主要原因有预制桩生产过程中材料、胎膜、生产工艺、养护龄期等控制不严导致桩身强度不够,桩身几何尺寸偏差大等质量问题,装卸、运输、堆放不当造成桩身裂缝等缺陷,在施工前又未能及时发现。桩身本身质量有缺陷的桩经锤击打入后,将严重影响基桩承载力,造成的事故是很难处理的。
②接桩质量问题。主要原因有接桩材料、接桩方法等原因,如上下节平面偏差、焊接不牢、焊接后停歇时间过短、螺栓未拧紧、胶泥质量差等。可采用对接桩部位进行补强的方法处理。③桩身垂直度问题。原因很多,如施工中垂直度控制、布桩密度、打桩路线、持力层面坡度、地面超载、基坑开挖、相邻工程挤土桩施工等,造成基桩倾斜,严重影响桩身质量及基桩承载力。处理方法将根据事故原因采用纠偏补强、补桩等方法。
④“拒打”造成的质量问题。打入式预制桩施打过程中常出现送桩困难或无法送桩现象,桩长达不到设计要求。主要原因有勘察资料失实,设计参数、桩型、持力层选用不当,施工中采用的锤重锤垫不当,停歇时间长,或出现复杂地质现象(如夹砂土层等硬土层、地下孤石等),过多的重锤打击,易导致桩头碎裂,桩身损伤。
⑤“上浮吊脚”造成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在深厚软土地区,已打入的桩在施工其相邻基桩时,往往会发生整桩“上浮”、桩端离开持力层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基桩承载力影响很大,但如果采取措施将“上浮吊脚”桩压回原位,一般说其承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
⑥锤打出现的桩身质量问题。当重锤打击桩头时,由桩头向桩身射入的压力波,当桩长较长、桩尖为软土层时,桩尖将反射回拉力波,此时的拉力波往往会集中在桩的中部0.3~0.7倍桩长的位置;当桩尖为硬土层时,桩尖将反射回压力波,压力波到达桩顶后又产生拉力波,该拉力波一般集中在桩头部分。如果拉力波产生的拉应力超过预制桩桩身混凝土抗拉强度,混凝土将会出现裂缝,形成断裂面。应选用合适的桩型,采用合适的重锤与锤垫,避免锤打中出现桩身质量问题。
2.钻(冲)孔灌注桩
钻孔灌注桩施工包括泥浆护壁、水下成孔、水下下笼、清孔、水下灌注等工序,每道工序多或轻或重会出现一些缺陷。
①钻孔倾斜。在钻进过程中,遇孤石等地下障碍物使得钻杠偏斜,桩倾斜程度不同,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不同,由于该类事故无法通过基桩质量检测手段测定,所以施工中的垂直度检验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大直径钻孔灌注桩。
②坍孔。易造成断桩、沉渣、孔径突变等缺陷。主要原因有:
1)由于护壁不力。如泥浆质量差,易沉淀,比重小,护筒内无足够压力水头,护筒埋深不够,导致筒底漏土等。
2)钻进速度过快。
3)操作碰撞。如下落提升钻具、放置钢筋笼时碰撞,由于无导向装置的正循环钻机,钻杆细,刚度小,摇晃大而造成钻头导向圈碰撞孔壁。
4)土质原因。如粉砂土等粗颗粒土层以及松散地层中成孔时,常易发生坍孔事故。
5)有较强的承压水,并且水头较高,易造成孔底翻砂和孔壁坍塌。
③充盈系数过大。一般设计要求混凝土浇灌充盈系数在1.05~1.25之间,但由于成孔的工艺,地质条件等原因,造成充盈系数超过1.3,甚至于达到1.6或更大,这都属于施工不正常现象,它既造成材料的浪费,也造成左右桩刚度不一致的弊病。
④桩身缩径、夹泥、断桩、离析,均为不同程度的桩身质量问题,对基桩承载力有很大影响,一般说发生原因有:
1)断桩。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导管不慎拔出混凝土面,或由于堵管、停电等原因而采取的拔管措施,或软土层中流土,砂土层中流砂挤入钢筋笼内,或是导管大量进水。混凝土灌注中出现的这些事故,会使混凝土灌注面与护壁泥浆混合,形成断裂面。此外,采用机械挖土时,机械设备对桩头的碰撞易使桩浅部断裂。钻孔灌注桩在使用商品混凝土时,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由于坍孔较大,实际灌注的混凝土量大大超过预估的混凝土量,在再灌时的混凝土超过原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产生桩身浅部局部裂缝。
2)夹泥。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出现坍孔和内挤,坍落和挤入的土体混入混凝土中,这是一种严重桩身缺陷。
3)离析。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初灌量过小、导管进水、导管埋深不足、在混凝土初凝前地下水位变化等,造成桩身局部断面混凝土胶结不良,离析。
4)缩径。钢筋笼设计太密,如果混凝土级配和流动性差时,造成桩身某些断面尺寸达不到设计要求,或地下承压水对桩周混凝土侵蚀。
⑤孔底沉渣。孔底沉渣对端承桩、摩差端承桩来说,孔底沉渣对其承载力有着致命的影响,处理也很困难。施工中未按有关规范要求清孔、清孔后未及时灌注混凝土、下钢筋笼时碰撞孔壁、混凝土初灌量太小、混凝土灌注前出现坍孔,这些现象多会造成孔底沉渣超标,采用正循环法施工时沉渣问题更为突出。
⑥初灌方法不当造成的质量事故。在混凝土初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如采用阻球法进行初灌时,如果桩径较小,阻球常夹在导管与钢筋笼之间而无法上浮,采用混凝土块法又易堵塞导管,采用砂袋法时,由于砂袋密度与混凝土接近,但强度低于混凝土,一旦沉于桩底易造成沉渣,夹在桩身造成桩身质量缺陷。故建议采用混凝土袋法,能达到不堵管,不造成沉渣,满足桩身强度的要求。
⑦桩头浮浆。这是正常现象,但桩头必须处理后才能使用,由于桩顶是承受荷载最大的部位,所以这里着重要提出的是如何处理桩顶浮浆,对大直径钻孔桩,建议先采用气泵等机械方法进行上部清桩,在距设计标高0.5米时,必须采用人工凿除法,对小直径桩建议采用人工凿除法,避免机械施工。另外,对现场灌注桩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加大超灌长度。
3.人工挖孔桩
理论上讲,人工挖孔是最容易控制施工质量的桩型,但实际施工中应保证以下的施工质量:
①桩底积水。桩底积水如果可以人工清除,必须清除、擦干。如果存在地下渗水,人工无法清干,必须采用机械降水,否则极易造成桩底混凝土离析,由于一般的挖孔桩属端承桩,桩底混凝土离析造成的事故很难处理。
②桩身混凝土的灌注。对桩长较短的桩,可采用滑板法灌注,不应采用直接倾倒法。桩长较长的桩,严禁直接倾倒,否则极易造成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夹气、夹泥;不应采用滑板法,也易造成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夹气、夹泥;应采用导管法送浆,边送边采用机械振捣。
4.沉管灌注桩
在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就地沉管灌注桩与其技术经济综合比较上的优势被广泛采用。沉管灌注桩为挤土型桩,桩径一般为Ф377、Ф426,桩长20m左右。近些年由于施工设备与技术的提高,桩径有着逐步增大的趋势,出现了Ф500、Ф550桩径的沉管桩,桩长在浙江省宁波地区最长达到45m左右,长径比达到80~90。沉管桩有振动、静压等施工方法,鉴于沉管灌注桩截面尺寸的特点,无论哪种施工方法,施工中易产生以下质量问题有:
① 缩径、夹泥、离析。混凝土充盈系数硬土中小于1.1,软土中小于1.2。原因主要有:
1)土的性状原因。在软土中沉桩时,土受到强制扰动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在桩管拔出后挤向刚灌注的混凝土,使桩身局部缩径或夹泥。所以软土层中一定要控制拔管速度。在软硬土层交界处,也极易发生缩径现象,如回填的池塘,回填土下夹有未被清除的河底淤泥,在这种地层中沉管施工,缩径往往发生在淤泥地层中。在桩身埋置范围内的土层中有承压地下水,桩身会产生局部缩径现象。
2)拔管速度过快。施工中不按有关规范要求,拔管速度过快,造成管内混凝土高度过低,使得混凝土的排挤力小于地层地侧压力而造成缩径夹泥。
3)管内混凝土量少。管内混凝土应保持2m左右高程,并高于地下水位1.0~1.5m或不低于地面高程,否则管外土体挤入造成缩径夹泥。
4)混凝土质量差。坍落度小,和易性差,拔管时管壁对混凝土产生摩阻力造成缩径离析。
5)桩间距过小,邻近桩施工时挤压也有可能造成缩径。
6)采用反插法施工工艺时,反插深度太大,易把孔壁周围的土体挤入桩身,形成夹泥。
7)桩身渗水引起的离析。沉桩时,土受到强制扰动产生超孔隙水压力,桩周土如果为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时,在桩管拔出混凝土灌注的过程中,土中的超空隙水压力会向尚未初凝的桩身混凝土中渗透,沿桩身向水压力较小的桩顶上移,常见桩顶冒水现象,造成桩身上部混凝土离析,这种质量事故很难控制,施工中应加强观察。
②断桩。一般为贯穿全截面的水平向裂缝,造成断桩的原因与缩径基本相同,主要是工程地质、施工工艺、混凝土质量、设计桩距、挖土碰撞等原因。尤其在软土地区,当布桩密度较大时,邻近桩互相水平向挤压,常常在钢筋笼底部形成断裂面,断桩严重程度大于缩径。
③“吊脚桩”。桩底混凝土架空或桩底进泥砂,在桩底部形成薄弱层,造成原因一般有:
1)预制桩尖质量差。在沉管时,桩尖由于强度不足被挤压破损后进入桩管,在振拔时未能将桩尖压出,直到管拔至一定高度才落下,但未能落到原标高,形成“吊脚”;或者桩尖被挤压破碎后,泥砂和水从破损处挤入桩管,与桩底混凝土混合成松软的薄弱层。
2)桩长度较长时,活瓣桩尖被周围土体包围打不开,拔管至一定高度后才打开。
3)混凝土级配不合理,和易性差,在拔管时,混凝土拒落,造成桩尖下没有混凝土或量少,一般称为“软桩”,类似这种故障可使用大流动性的混凝土或如压拔管的办法来杜绝事故的出现。
5.环境变异
导致桩基础事故的环境因素很多,常见的因素有:
①基础开挖对工程桩造成的影响。例如,机械挖土时,挖机碰撞桩头,一般容易导致桩的浅部裂缝或断裂。在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时,基坑支护结构出现问题时,会使基坑附近的工程桩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灌注桩桩身中上部会裂缝或断裂,薄壁预应力管桩桩身上部裂缝或断裂,厚壁预应力管桩与预制方桩在第一接桩处发生桩身倾斜,基坑降水产生的负摩阻力对桩身强度较差的桩产生局部拉裂缝。
②相邻工程施工的影响。间距较近的邻近建筑施工密集的挤土型桩时,如不采取防护措施,土体水平挤压可能造成桩身一处甚至多处断裂。
③地面大面积堆载,桩身倾斜,桩中上部裂缝或断裂。
④在刚施工完成的桩基础上重型机械行进,尤其是预制桩桩基础工程,对桩头水平向挤压造成桩头水平位移,桩身中上部裂缝或断裂。
三、结语
浅谈建筑施工事故控制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事故;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X928.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042-01
1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在我国相对比较落后,而且在社会的快速发展情况下,各个职能部门或者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逐渐的对建筑领域的安全管理问题有了一些研究。但是研究的过程主要是效仿国外的一些成熟的安全管理,将国外的一些已经的出现的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经验的总结,或者直接将国外的安全管理方法、模式引进来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安全管理手段,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落后的安全管理措施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一些学者也在逐渐的探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管理措施,其中包括方东平等人对我国建设项目的具体的安全投入和安全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与投入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取得了一定得研究成果。
2事故分析
建筑施工作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它由人、物、环境、管理四个因素制约。而且这四个要素之间又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事故的直接原因由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直接影响,同时受到管理要素的制约。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不光要研究这些因素中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且要对间接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时,不光要了解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原来事故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对整个工程中各个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同时结合自身建筑施工企业作业中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建筑施工事故进行科学的分析。
物体打击事故:物体打击事故是指作业人员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他物体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打击人体所造成的伤害事故。造成物体打击事故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没有设置安全通道,而且现场的防护措施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机器设备没有安全防护装置;作业人员或者现场人员没有配备防护用具;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距离狭小;作业现场环境措施不安全,由于作业人员的操作失误导致事故发生。现场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来约束作业者的行为。
机械伤害事故:建筑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安全管理措施僵乏,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往往文化素质不高,对一些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了解不够深入,而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措施有无法得到保证,导致机器设备在作业过程中不能正确操作,从而中导致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机器设备组装、安装完成后,未通过验收而投入使用导致事故发生;操作人员擅自拆除安全防护装置,导致作业过程中出现事故;施工现场环境条件差,施工人员误操作导致事故发生。
触电事故:施工现场的电器连接部位的绝缘性表现都比较较差,但其使用频率却很高,所以经常的拆装就容易导致磨损、破损甚至老化;现场的低压设备通常都比较简陋而且没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施工人员缺乏电气安全知识;施工作业中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施工现场没有安全防护措施或者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等都会引起触电事故。其具有季节性,通常多为低压触电事故,常发生在各个电器的联接部位,且施工现场可移动的电动工具导致触电占大多数。
高处坠落事故: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由于作业人员在作业现场位置不固定,并且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是多工种交叉立体作业,而且作业过程中经常搭建临时设施,现场作业环境条件也比较差,因此,各种不安全隐患就比较明显,高处坠落事故也就经常发生。
起重伤害事故:造成起重伤害事故的原因主要有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由于起重机械是特种设备,所以操作起重机械需要严格按照其安全技术要求来做,如果对机器设备性能不清楚,极易发生事故。
坍塌事故:坍塌事故波及范围广,危害严重,大多由于施工质量不合格、偷工减料、管理不到位,强度未达到设计标准而强行施工造成。造成坍塌事故的事故类型包括模板坍塌、土方坍塌、围墙坍塌、楼板断裂坍塌、拆除旧房坍塌。
3安全控制措施
3.1开展安全教育
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作业中的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安全教育也会进一步的加强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安全教育工作主要从管理者的安全教育和作业者的安全教育开展,对管理者的安全教育可以提高整体的安全意识,而对作业者的安全教育能够保证作业者免受伤害。
1)为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客观、有效的安全生产现状评价,对不能满足要求的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而这样培训的培训可以加强企业整体的安全意识,对管理者的培训主要从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投入与经济的关系、安全生产责任制等方面进行,通过培训提高企业整体的安全意识,从根源上确保围绕安全施工进行。
2)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一些特种作业场所,要保证作业者具有作业资格,而且对于作业者的技能要进行教育培训与考核。目前的作业工人的安全教育主要是从作业过程中的安全规章做起,而对于作业者的技能教育培训较少,需要将规章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本质安全的安全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对作业人员本质性的安全教育。
3.2全面发展安全科学技术
1)清除潜在的事故隐患:通常做法是用新的科学技术或者新的施工工艺取代原有的旧的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工艺过程,从而实现消除事故隐患的目的。如用防爆技术的产品或者工艺来代替原有的可能导致施工现场爆炸事故的产品等。
2)建立故障—终止连锁装置: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建立一种故障—终止连锁装置,从而保证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其故障状态就会导致作业终止,从而确定系统的安全。
3)降低能量伤害的原则:在建筑过程中,应采用各种防护设施来降低外界能量对作业人员或者机器设备的伤害,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
4)伤害转移的原则:在事故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采用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完成某些操作,从而避免事故对人体的伤害。
5)能量转移原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设置其他的薄弱环节,将局部的损失获得整体的安全,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6)增加个体防护装备的原则:在作业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作业环境以及作业类型,采用能够保障自身免受伤害的个体防护装备,通过选用防护装备来减少对身体造成的损失。
3.3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对建筑施工企业依法进行全面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检查力度,在监督过程中要监督施工企业现场的作业管理状况,包括对施工中人、物、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匹配性进行的检查,不仅要检查作业人员是否依照法律进行规范性的生产,还要监督检查作业现场的各种机器设备、物料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中规定的要求,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是监督过程中的重点,要监督企业制定规范的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操作规章制度,并且要确定在施工过程中是否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是否具有必要的应急救援设施,将政府的监督职能落实到实处。
4结束语
建筑基础事故 篇4
关键词:PHC管桩,承载力,施工质量
一、引言
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简称PHC) , 因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工期短, 单桩承载高, 造价便宜, 施工现场整洁文明等优点, 近几年在福建地区桩基础施工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经济日益发展的和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 一些管桩生产商对于管桩的生产质量控制不到位, 施工单位对场地地质条件的认识不足及施工质量控制不严等综合因素, 导致PHC桩基础施工及验收时出现较多的质量事故。
福州某高层建筑, 基础采用PHC的管桩, 施工结束后对桩基工程进行静载试验检测,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检测结果与设计指标相比, 大部分桩承载力严重偏低且数据离散性大, 5根试验桩仅1根满足设计要求, 同一场地、同样地质条件、同样桩型, 单桩承载力相差一倍以上。以下本文通过对场地地质条件、桩基检测结果的分析, 探讨产生桩承载力异常的原因, 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二、工程概况及场地地质情况
某32层高层建筑, 设有三层地下室, 上部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础采用Φ500-125mm的预应力管桩, 桩长35-48米, 桩端持力层为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等, 设计单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2500kN, 设计PHC管桩的中心距大部分为1300-1600mm, 桩间距较密。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地面下1.50-3.00m, 地下水位较高。场地周边为市政道路和密集高层建筑。场地内地质条件见表1。
三、工程桩的施工与检测
该高层建筑工程桩总桩数224根, 施工采用静压方式沉桩, 施工时间为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 由省某建筑公司完成。施工的PHC管桩均有厂家的合格检验证书, 使用前外观经过现场检验合格, 正式施工前由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制定试桩标准, 终止沉桩标准以压桩终压力控制为主, 桩端标高控制主辅。施工的压桩机压力表已经过相关质检单位检定合格, 终止沉桩时压桩力均大于5000kN。
由建设方委托某检测机构对预应力管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委托最大试验荷载均为5000kN, 试验加荷方式为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检测桩的Q-S曲线见图1, 检测结果见表2。
检测结果发现该场地预应力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数据离散性大, 同一场地、同样地质条件、同样桩型, 单桩承载力相差一倍以上, 且有几根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仅相当于桩的侧壁摩阻力, 且与压桩终压力相比严重偏低。
四、质量事故原因分析
因本工程单桩承载力数据离散性大, 数据相差一倍以上, 且同一场地、同样地质条件、同样桩型, 有这么大变化, 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原因的深究。根据勘察报告、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记录、持力层验证报告、检测报告等资料, 笔者对可能出现桩的质量事故原因进行一番分析:
1.首先工程技术人员一般会怀疑地质资料出问题, 但该工程的勘察是由笔者负责的, 对场地地质资料真实性无可置疑。
2.桩长不足。这种情况也是笔者较为担心的, 从施工记录书面数据上看, 桩大部分进入强风化持力层, 部分桩位于全风化花岗岩层上。
试验桩静载检测后, 由建设方委托另一家勘察单位对桩端持力层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桩底持力层达到设计要求的强风化持力层, 持力层的性质与勘察报告提供的资料基本一致, 以此推断的桩长与施工记录的桩长基本一致。因此, 可排除是地质条件不准确或桩长不足造成桩承载力的异常。
3.断桩。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但检测单位对试验桩采用低应变动力检测法进行检测, 通过静载试验前后的动测结果分析, 试验的异常桩桩身质量均为Ⅰ类桩, 证明静载试验异常桩均不存在断桩的现象。异常桩静载试验前后典型的动测曲线见图2、图3。
4.浮桩。根据设计单位提供桩基图, 设计的PHC管桩的中心距大部分为1300-1600mm。场地内土层以粘性土为主, 且周边为密集高层建筑和市政道路, 施工时未采取预防挤土效应的措施, 当在场地内进行大面积密集沉桩, 将产生较严重的挤土效应, 导致已施工的工程桩产生一定程度的上浮, 从而造成桩承载力的严重不足。经计算, 异常桩的承载力大小仅接近达到正常桩桩侧摩阻力正常发挥时的水平或略高于桩侧摩阻力发挥的水平。因此, 可以认为, 浮桩是产生本工程桩承载力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5.桩端土遇水泡软。本场地桩端持力层为砂土状强风化岩, 该持力层遇水易产生软化。本场地管桩采用十字桩尖, 现场焊接, 施工中管桩接头焊逢不够饱满。本场地内地下的水位较高, 地下水或雨水可能从桩顶或桩侧焊逢不够饱满接头处流入, 沿焊逢不够饱满的桩尖缝隙渗入桩端下岩土层, 浸泡持力层, 引起桩端持力层产生软化, 导致桩端土承载力急剧降低。因桩上浮程度不一样及桩底土遇水泡软程度不同, 致使承载力降低程度不同, 数据离散也就较大。这是41#、70#、167#、178#试验桩承载力偏低, 且承载力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6.试桩中203#桩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经分析, 该桩为桩基全面施工前的施工试打桩, 该桩施工时绝大部分工程桩尚未施工, 故不存在由于“挤土效应”产生桩的上浮问题。因该桩为试打桩, 桩尖及桩的焊接质量经建设方、监理、设计人员、施工方等共同检验, 桩身质量及焊接质量均符合要求, 基本上不存在地下水下渗, 引起桩端土泡水软化的问题, 故, 总体上该桩为正常发挥的工程桩, 承载力能达到设计要求。
综上数据分析, 笔者认为, 由于大面积密集沉桩产生的挤土效应引起桩身上浮是本工程桩承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管桩桩尖接头焊逢不严, 地下水下渗, 造成持力层软化是导致本工程桩承载力偏低并产生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五、质量事故的处理
针对预应力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情况, 建设方也多次召开专题补强方案会议和专家论证会议。首先考虑的处理方法之一是借鉴其他工程处理类似质量事故的经验, 采用高应变锤进行重新复打, 而后再进行静载试验。但是本工程桩长较长, 高应变锤锤击能量衰减快, 可能效果不佳, 因此未采用此方案。最后讨论结果还是采用最可靠、最直接的补桩方案进行处理。补桩设计标准确定为:对于已施工的承载力异常桩, 承载力的特征值取1000kN, 承载力不足部分采用补桩处理, 设计时考虑承台底的地基土与工程桩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增补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取2500kN。经计算, 最终确定补桩数量为78根, 同时, 为避免桩尖钢板焊缝不严, 产生地下水下渗, 对桩端持力层造成影响, 降低桩的承载力, 补桩桩型采用Φ500-125的自带桩尖的预应力管桩 (桩尖与管桩连成一体, 由管桩厂一次浇灌成型) , 沉桩方式改为锤击式沉桩。
按上述方案进行补桩处理后, 抽取3根补桩进行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检测, 检测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试验结果见表3。
六、结语
1、PHC管桩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工期短, 单桩承载高, 造价便宜等优点, 但其承载特性除受场地地层条件限制外, 还受到施工因素等的影响, 这在设计及施工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在场地地质条件以粘性土为主的情况下进行大面积密集沉桩, 易产生桩身上浮, 造成桩的承载力严重降低。因此, 对大面积密集沉桩的PHC管桩, 宜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减少桩基挤土效应的措施。
3、由于施工时桩尖焊接质量不好, 造成地下水下渗引起桩端持力层的软化, 将造成桩承载力的降低, 因桩底土遇水泡软程度不同, 致使桩的承载力降低程度也不同, 因此, 施工中应加强对PHC管桩施工质量的控制, 尤其是桩尖等连接部位焊接质量的控制。
4、大面积密集沉桩产生的挤土效应引起桩身上浮是本工程桩承载力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管桩桩尖接头焊逢不严, 地下水下渗, 造成持力层软化是导致本工程桩承载力偏低并产生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福建建筑技术研究—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45周年院庆论文集1958-2002.[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 106-200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建筑基础事故 篇5
根据四川电力超高压建设管理公司川西业主项目部文件《超高压路川西项安„2010‟4号》文,结合2010年“安全生产月”,在公司及项目部总监、总监代表的正确指导下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安全主题活动提出的要求,结合我部实际情况,监理项目部决定从6月1日开始至2010年底,在整个施工现场大力开展“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 安全主题活动。并于6月1日—6月30日在项目部内开展一次安全大检查活动。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 安全主题活动,提高我监理项目部全体监理人员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并结合“三个不发生”目标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消除施工隐患,进一步营造和浓厚安全生产氛围,确保实现监理项目部2010年安全工作目标。
二.组织机构
成立了“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基建安全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骆宏
副组长:张建、翁邦跃
成员:石强、丁正宁、胡佳林、安纪新、黄守旗、朱荣成
加强该活动的督查工作,严格按国家电网公司及业主单位“方案”开展学习、检查。
三.工作开展及成效
1.进一步落实各级监理人员的安全责任、管理责任和工作责任。监理项目部要求各专业监理工程师要亲自部署本次活动,并深入施工现场督办。确保各监理人员和各施工单位安全员到岗到位。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安全分析会,加强安全工作的动态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以落实全省电网建设里程碑计划为主线,以安全管理为重点,以创优质工程为目标,实施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明确提出安全目标为:
在工程建设期内不发生人身死亡事故、重伤事故、重大机械设备和火灾事故及重大交通事故,不发生因施工原因引起的电网事故,不发生因设计、施工质量原因而引起的电网运行事故,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垮塌事故,不发生大面积传染病和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实现安全、质量事故“双零”目标。
在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按照“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的要求,提高全体参建员工的安全意识,夯实思想基础;开展基建安全制度清理活动,进行制度梳理,确保基建安全管理与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要求保持同步,提高落实国家电网公司要求的执行力,夯实管理基础;通过基建安全管理创新推进活动,推进交底录音、动态风险提示、安全文明施工器具统一配送等做法,夯实安全管理的创新基础;通过开展基建安全管理流动红旗活动,强化过程检查,夯实奖优罚劣的安全管理导向基础;通过开展基建安全全员教育培训活动,全面推行考试制度,将国家电网公司培训要求落到实处,夯实人员素质基础。
2.按监理项目部的统一部署逐一落实,认真执行《监理工作制度—安全巡检及旁站监理制度》及《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危险点辨识及预控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要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不留死角。进一步检查、完善安全设施,检查大型机械安全管理情况和机械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作业人员的精神状态。高处作业必须设置防坠落装置(攀登自锁器或速差自控制器)和便于悬挂安全带的挂点;对不能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和因健康原因不适宜高处作业的人员不允许强迫安排高处作业;检查临时用电是否按标准化配置漏电保护装置;检查施工在用电缆是否处于良好状态,绝缘是否可靠、铺设是否规范,同时进一步加强电动工具的检查校验工作。
进一步检查在用机械是否处于良好安全可靠,是否设专人负责,并挂状态牌。检查大型机械是否定期检查、修理。检查重大危险性吊装作业时,相关单位领导和安全员到位督导情况。
进一步做到准确把握基建安全主题活动工作重点。在抓基础方面,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教育,杜绝习惯性违章,强化监理人员及施工人员个人安全行为。在控风险方面,准确判断乐沐500千伏线路和沐川500千伏变电站的复杂
程度,实现对施工风险的准确识别、合理评估和有效预控。在防事故方面,细化分解主题活动50条重点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除差距、防范各类事故的具体措施在乐沐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检查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频繁的检查,不仅强化了每个参建单位、参建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有效地控制了各类风险。
通过开展安全大检查,国家、国家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的相关部署得到更好的落实;通过开展专项安全检查,线路跨越、大型脚手架、大型机械拆卸等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范;通过开展冬季安全检查,工程上存在的管理风险得以消除;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检查活动,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在工程各施工现场,临时施工电源架设规范标准;施工脚手架严格按规范要求验收挂牌投入使用;严格落实安全文明施工方案,实施功能化区域划分;场地警示标志、标识齐全;施工机具隔离防护及设备管理责任人明确;施工现场配备紧急救护药品到位;野外施工现场采用的坑口防护措施合理;监理项目部建立了明确的安全管理职责及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监理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手册的要求实施项目管理;针对施工作业环境的多变性,对乐沐线施工项目及沐川变施工项目,监督施工单位严格落实“一单位工程一方案”的安全施工作业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3.准确把握基建安全主题活动载体。从安全措施编制入手,重点检查安全措施方案是否执行编审审批,是否存在审批不严,方案不具体、不完善、不准确、可操作性差等问题;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要求召开以“三交”和“三查”为主要内容的站班会。
重点解决施工中安全隐患大、施工安全方案编制执行不到位、分包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重点强化监督检查和动态评估,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提高及安全性评价活动。
重点做好与“安全生产年”、“三个不发生”安全活动、基建安全策划动态优化和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基建安全主题活动取得实效。
乐沐线及沐川变工程施工单位均制定了施工方案,内容详细并严格按照方案施工;现场警示标志齐全、醒目,有效保证了现场施工安全;现场配备了灭火器和急救箱,有效保证了现场设备和人员的安全;现场防护用品及工器具集中定点摆放,便于集中管理;线路登塔安装人员配备了攀登自锁器,有效保证了登塔人员的人身安全;铁塔受力点采用麻袋包裹,有效保护了塔材镀锌层;现场塔材摆放整齐,采用枕木与地面隔离;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良好;施工项目部建设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各种施工方案和措施报审、签字盖章手续齐全;施工材料供应商及检验记录齐全。
四.存在问题及体会
尽管“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卓有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全员参与“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内容和形式较为单调。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A.思想认识到位,才能认真搞好“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活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行动难以到位。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活动,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了,安全生产事故下降了,对工程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B.领导重视,才能给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C.把握创新,才能使“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活动不断引向深入。D.突出重点,才能达到开展“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活动的最终目的。开展“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安全生产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着力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在活动中,我们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上,通过全体监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发现和消除了一大批隐患,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
我们将认真总结本次开展“抓基础、控风险、防事故”活动的经验教训,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努力搞好来年的安全生产工作。
四川电力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沐川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监理项目部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预防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一、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具有复杂性,尤其是一起高空作业更是容易出现很多安全事故,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时期,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与控制,促进安全生产已经势在必行。
二、常见建筑安全事故的类型
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建筑群的施工都是由许多不同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所组成。而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施组织设计、不同的施工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法、不同的施工工艺、不同的施工技术和不同的施工机械来完成。此外,一个建筑物的各个施工过程和一个建筑群中各个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可以有相同的施工顺序,也可以有不同的施工顺序。再者,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建筑群的施工地点都是固定的,而施工人员都是流动的,施工环境都是变动的;加之建筑施工露天作业多,高处作业多,交叉作业多,手工操作多,施工现场不安全因素多,因此,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据《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04-2007年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主要有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施工触电、起重伤害五大类型,占事故总数的90%以上。事故统计表明,这五大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临边、洞口、肚口手架、塔吊、井字架、龙门架、外用电梯、模板、施工机械和施工用电10个方面。而人和物在这些方而的各个环节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而,建筑施工中要重点关注人和物。
三、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探讨
1、承包管理体系不健全
现在很多工程项目都是低价中标,中标企业为了取得利润将工程转包给低资质的企业,中标企业只管协调、收费和整理资料以便交工使用,施工由分包单位自行组织。分包单位为了抢工期和节约资金,便一切从简,工程项目即使有施工组织设计也只是为了投标而编制的,不是用于指导施工的。其他的安全制度,也是能免则免,不能免的也只是走走形式。并且当前,工程项目不论具有多高资质的施工企业中标,基本都是由在劳务市场上招聘来的民工施工。据统计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已经达到3 100万,占建筑行业从业人数80. 5% 。建筑业吸收的农民工最多,据调查只有4. 3%的民工进行过不到二周的企业知识与技术培训。这些民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使得建筑施工中安全生产有关的法规、标准只停留在项目管理班子这一层,落实不到施工队伍身上,操作人员不了解或不熟悉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又因缺乏管理,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2、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在施工场所和作业项目之中由于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造成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如:电缆绝缘层破坏会造成人员触电;压力容器破裂会造成有毒气体或可燃气体泄漏导致中毒或爆炸;脚手架扣件质量低劣给高处坠落事故提供了条件;起重机钢绳断裂导致重物坠落伤人毁物等。
3、安全管理缺陷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缺陷包括技术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防范措施不当、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等。管理缺陷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
4、缺乏建筑工地安全环境文化
建筑工地的环境色彩在建筑物未装饰装修之前,是以混凝土的青灰色和建筑材料的土黄、土红色等沉闷的色彩为主色调的,其不仅对作业者心理产生影响,而且是诱发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95%以上的作业者表示,当离开建筑工地,接触到鲜艳多彩的颜色和绿色植物时心理就会有极大的放松感,看到趣味内容的安全卡通画时紧张的心情和烦躁的情绪迅速能得到缓释。大多数人认为建筑工地的色彩和安全生产有密切关系。建筑工地的高空作业,交叉、流动性作业多,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重复单调,长年在此环境中作业,容易使人产生郁闷、烦躁的情绪。当作业者受到生活或工作上意外的刺激时,其视觉和心理再受到建筑工地浮躁色彩及杂乱环境的影响,便更激化了其焦虑、忧郁和不安的情绪,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四、加强建筑安全事故控制的对策分析
1、规范承包管理体系
(1)建立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层企业结构的建筑业市场,总承包企业要做大做强,提高科技水平;专业承包企业要做精,提高技术水平;劳务分包企业要规范,也要提高技术水平。就目前来讲,要大企业比例关系。
( 2}取消“包工头”交易環节,把农民工直接纳入劳务分包企业管理。“包工头”群体滋生的真正土壤在于专业承包企业与劳务分包企业为了企业利益,用工不规范,专业承包企业与劳务分包企业为了减少工程成本与一线工人的管理成本,尽可能使用廉价农民工,但由于招工渠道不畅通与单一,这些企业只好与“包工头”合谋,一是利用“包工头”的招工“通道”,二是利用“包工头”对同工进行管理,因此取消“包工头”环节,加大对专业承包企业与劳务分包企业的用工违规惩罚力度必不可少。
2、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安全事故的物质基础,要针对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不同属性,从不同侧面去研究和把握,要将其综合起来,并根据建筑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部门和有关管理人员分别主管工作的范围有重点地去实施管理,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为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企业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培训体系;设立内部监督检查机构,结合企业实际,有针对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监督检查体系;加强对施工现场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措施、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应急响应体系等。
4、优化施工作业环境
用绿色来调节作业者紧张、烦躁的情绪,更可增添其安全作业的信心。根据作业环境的光照,设计适宜的采光。在建筑物室内适当增大照明,偏多采用中性色彩。对光照不足的作业环境,操作工具的色彩要有明亮的色调,以此增强作业人员的信心,对激发作业者的劳动情绪,提高生产效率,减小外来干扰,抵御事故潜在因素都有一定的作用。在危险作业处使用“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的同时,再辅之以色彩鲜艳、活泼逗人的卡通人物画来提示,使有危险行为的作业者在临近不同的危险区域时,被醒目有趣的卡通人物提示或制止,通过情趣调节,诱发人快乐的感觉,在瞬间缓解烦躁、忧郁、紧张的心理.从而使不安全的作业行为在轻松中得到纠正。
五、结束语
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健全安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隐患,从而促进施工的安全性,实现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人本效益。
参考文献
[1]耿亚杰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预防与控制 郑州大学 2009-12-06 硕士
[2]段联保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与对策 建筑安全 2011-11-05 期刊
[3]蒲小平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长安大学 2012-09-28 硕士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预防 篇7
这些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地基失稳造成工程事故
建筑物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超过地基承载力, 地基产生剪切破坏使建筑物下沉倒塌或破坏。
2、地基渗流造成工程事故
渗流造成潜蚀, 在地基中形成土洞或土体结构改变, 导致地基沉降, 严重的可造成工程事故。
3、地基变形造成工程事故
地基总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超标, 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倾斜, 及上部结构构件的开裂及破坏建筑物室内外连接, 导致水、电、暖管道断裂。
4、土坡滑动造成工程事故
建在土坡上或土坡顶和土坡坡趾附近的建 (构) 筑物会因为土坡滑动产生破坏。
5、地震造成工程事故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与地震烈度有关, 还与建筑场地效应、地基土动力特性有关。在同样的场地条件下, 粘土地基和砂土地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地基上房屋的震害差别也很大。地基对建筑物的破坏还与基础形式、上部结构的结构形式和刚度有关。
6、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
特殊土主要指: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以及盐渍土地基等。
7、其他地基工程事故
地下工程的兴建, 地下采矿造成的采空区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 均可能导致影响范围内地面下沉而造成地基工程事故。另外, 各种原因的地裂缝也能造成工程事故。
8、基础工程事故
基础工程事故可分为基础错位事故、基础构件施工质量事故以及其他基础工程事故。
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原因有:
1、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设计计算错误2、施工质量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3、对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4、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5、其他原因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要预防这些事故就要做到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尤其要处理好软弱地基的设计。
软弱地基建筑物设计的总原则:
1、采用合理的建筑体型;2、建筑应遵循单元组合的设计原则;3、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 (对砌体结构尤为重要) ;4、合理布置纵横墙;5、采取措施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6、适当加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7、合理设置沉降缝和连接体的构造;8、合理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9、减小基底附加荷载;10、充分利用表层硬土;11、合理安排施工顺序;12、合理控制活荷载的加载速率;13、采取减小建筑物相邻影响的措施;14、采取减小地面荷载影响的措施;15、采取恰当的地基处理措施, 减小或消除局部软弱地基的影响。
软弱土地区建筑布置的基本要求:
1、建筑物的下列部位宜设置沉降缝。
(1) 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2) 高度突变或荷载突变较大处; (3) 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4)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5) 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6)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2、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
3、应将复杂平面分割为简单平面。
4、不同结构单元、荷载及刚度相差较大时, 应采取措施确保各结构单元自由沉降。
5、应考虑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6、相邻高耸结构或对结构或对倾斜要求严格的构筑物的外墙间隔距离, 应根据倾斜允许值计算确定。
7、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标高, 应根据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 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 应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建筑物各部分有联系时, 可将沉降量较大者提高。 (2) 建筑物与设备之间, 应留有净空。当建筑物有管道穿过时, 应预留孔洞, 或采用柔性的管道接头等。
采取合理的结构措施可以较好地解决软弱地基上建筑物的沉降和差异沉降问题, 满足使用要求。当基础埋深相同时, 上部荷载较大的基础, 其底面积可适当加大;当基础形式不同时, 应加大对沉降敏感的基础底面积, 例如:同时采用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时, 一般可适当加大条形基础的底面积。对于建筑体型复杂、荷载差异较大的框架结构, 可采用箱基、桩基、筏基等加强基础整体刚度, 减少不均匀沉降。对于砌体结构, 要增强其整体刚度和强度, 墙体内宜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钢筋砖圈梁;在墙体上开洞时, 宜在开洞部位配筋或采用构造柱及圈梁加强。
地基冻融对建筑物也会产生很大危害, 主要有:墙身开裂、天棚抬起、倾斜及倾倒、室外设备管道拉坏, 轻型构筑物逐年上拔、门前台阶冻起、散水坡冻裂或形成倒坡等。降低或消除切向冻胀力的措施有:基侧保温法、基侧换土法、改良水土条件法、人工盐滞化法、使土颗粒聚集或分散法、增水处理法以及基础锚固法。
综上所述, 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首先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 这是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关键。
其次要做到精心设计。在全面、正确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 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基, 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 正确估计施工后沉降, 并控制建筑物施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内。最后要做到精心施工。合理的设计需要通过精心施工来实现, 要杜绝施工质量事故。
摘要:地基基础工程事故是由建筑场地不利条件和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 要预防这些事故就要精心勘察、设计、施工, 尤其要处理好软弱地基的设计
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事故预防,软弱地基
参考文献
浅谈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 篇8
1 常见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包括地基工程事故和基础工程事故两大类。
1.1 按土力学原理, 常见地基工程事故分类如下
1.1.1 地基变形引起的事故
地基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降, 当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超过地基变形允许值时, 将会导致建筑物产生裂缝, 影响结构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严重时会导致上部建筑结构破坏甚至倒塌。
1.1.2 地基强度及稳定性引起的事故
当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承受地基所受的压力设计值时, 地基就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 即地基丧失了稳定性 (失稳破坏) 。
1.1.3 地基渗透或液化引起的事故
渗透是由于地下水在运动中出现水量损失, 或潜蚀和管涌。液化是在动力荷载 (地震、机器以及车辆振动、波浪和爆破等) 作用下, 饱和松散粉细砂产生液化, 使土体失去抗剪强度, 近似液体的特性。
1.1.4 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
特殊土地基主要是指湿陷性黄土 (大孔土) 地基、膨胀土地基、软土地基及冻胀上地基等。
1.2 按工程事故分类
1.2.1 地基失稳造成工程事故
建筑物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密度超过地基承载力, 地基将产生剪切破坏。地基产生剪切破坏将使建筑物下沉倒塌或破坏。
地基破坏的形式与地基土层分布、土体性质、基础形状、埋深、加荷速率等因素有关。土体不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深时将形成冲切或局部剪切破坏;土体容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浅时将形成整体剪切破坏, 产生整体剪切破坏前, 在基础周围地面有明显隆起现象。
1.2.2 地基变形造成工程事故
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降, 当总沉降量或不均匀沉降超过建筑物允许沉降时, 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造成工程事故。地基总沉降过大, 不仅容易使散水倒坡, 而且建筑物室内外连接, 内外网之间的水、电、暖管道断裂, 都需付出相当代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时, 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倾斜, 及上部结构构件的开裂。
1.2.3 地基渗流造成工程事故
1) 渗流造成潜蚀, 在地基中形成土洞、溶洞或土体结构改变, 导致地基破坏。2) 渗流形成流土、管涌导致地基破坏。3)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基中有效应力改变, 导致地基沉降, 严重的可造成工程事故。
1.2.4 土坡滑动造成工程事故
建在土坡上或土坡顶和土坡坡趾附近的建 (构) 筑物会因为土坡滑动产生破坏。造成土坡滑动的原因很多, 除坡上加载、坡脚取土等人为因素外, 其中土渗流改变土的性质, 特别是降低土层界面的强度, 以及土体强度随蠕变降低等是重要的原因。
1.2.5 地震造成工程事故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与地震烈度有关, 还与建筑场地效应、地基土动力特性有关。在同样的场地条件下, 粘土地基和砂土地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地基上房屋的震害差别也很大。
2 地基与基础的工程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1 因工程地质勘查中的错误而产生的事故
许多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源于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没有正确了解建筑场地土层分布、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就错误估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特性, 导致发生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造成设计人员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主要有下述情况:
1) 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没有按规定要求进行工程勘察工作, 如勘察布孔间距偏大、钻孔取土深度太浅, 造成勘察取样不能全面反映场地地基土层实际情况。也有在取土、试样运输和土工试验过程中出现差错。2)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非常复杂。有些工程地质变化很大, 虽然按规定进行了勘察, 但还不能全面的反应低级土层变化情况。如地基中存在尚未发现的古河道、古墓。古井等。这些情况导致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为数不少。3) 没有按规定进行工程勘察工作。这些情况虽然很少但绝不是没有, 尤其是在一些乡镇地区。
2.2 因建筑物基础底面土压力过大超过地基承载力造成的事故
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各类地基承受基础传来荷载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这一限度, 首先发生的是建筑物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引起房屋开裂;如果超越这一限度过多, 则可能因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而整体滑动或急剧下沉, 造成房屋的倾倒或严重受损。
2.3 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设计计算错误
设计方案不合理, 主要是设计人员不能根据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平面布置、高度、体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合理选用基础形式, 造成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它的要求, 导致工程事故。
设计计算错误, 主要包括:荷载计算不正确, 基础设计方面错误, 地基沉降计算不正确导致不均匀沉降失控。
2.4 因地基中暗沟、古墓等旧构筑物影响造成的事故
建筑物地基基槽开挖后, 可能遇到许多局部异常的情况, 例如:在地基土中存在有暗沟、古墓、古井、旧基础等已废除了的构筑物, 其中在暗沟、古井内往往填充疏松的建筑垃圾或淤泥软土, 形成局部的松软部位, 可能引起基础局部严重下沉。导致上部墙体或结构开裂;如遇古墓、防空洞等中空构筑物, 则可能引起塌陷事故;至于遇到旧基础、废化粪池等构筑物, 它们往往比周围天然地基坚实得多, 形成软硬突变, 也会造成上部结构开裂。因此在开槽验槽过程中查明局部异常情况是十分重要的。
2.5 施工质量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未按设计施工图施工, 未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
2.6 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环境改变常见下述情况:地下工程或深基坑工程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地基与基础的影响;建筑物周围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地基附加应力增加, 导致建筑物完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一步发展, 建筑物周围地基中施工振动或挤压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3 工程地基基础事故预防
3.1 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全面、正确了解
根据建筑场地特点, 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察的目的、任务, 工程勘察报告要能反映建筑场地地质和水位地质情况。
首先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首先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 这是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关键。
3.2 要做到精心设计、施工
在全面、正确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 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基, 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 正确估计施工后沉降, 并控制建筑物施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内, 还要做到按设计资料和施工规范的要求精心施工。
综上所述, 虽然引发地基基础事故的原因很多, 但我们还是可以有效的杜绝它。要想彻底的杜绝地基基础事故, 我们只有对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只有正确的分析, 才能发现事故的原发症结, 明确事故的责任;只有正确的分析, 才能找到今后应吸取的教训,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也只有正确的分析, 才能制定出适宜的防治措施, 防患于未然。对于结构设计, 施工技术和使用中的错误引起的, 其中大部分是主观性的错误。我们只有严格遵守勘查、设计与施工的标准文件的规定和相应要求, 才可能彻底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摘要:根据统计资料显示, 其中地基和基础工程的质量问题, 占总事故的确21%。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最难驾驭的并不是上部结构, 而是该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工程的问题, 对于建筑群所在场地的地下土层分布则不然, 一般地说, 人们只能在设计前通过几个钻孔的土样的试验得知其少数信息, 也只能在施工后, 槽底的钎探结果了解其表层信息, 至于更深层更全面的情况却不能全面的掌握, 以致造成对建筑物建成后的损坏, 而且, 地基基础都是地下隐蔽工程, 建筑工程竣工后, 难以检查, 使用期间出现事故的苗头也不易察觉, 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 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工程地质
参考文献
[1]陈希哲.地基事故与预防—国内外工程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崔干祥.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科学出版社, 2002.
[3]罗福干.建筑结构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防治[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建筑安全事故形成原因 篇9
直接原因:
人、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直接原因是指物、环境以及人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机械、设备老化不良, 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它们构成了施工中的隐患和危险源, 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转化成事故。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包括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会增加施工难度, 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会引起工人的情绪变化, 增加其疲劳强度, 这些都使得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大。人的不安全状态通常是指工人生理状态不稳定或处于病理状态, 也包括工人的技能不熟练、知识水平不够, 甚至还包括工人的性格是否适合本职工作。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工人大脑意识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其正常反应, 造成建筑事故。
间接原因:
建筑安全管理缺陷和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建筑安全管理缺陷包括技术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防范措施不当、管理责任不明确等。比如:劳动组织不合理会造成施工场地狭小、相互干扰, 从而引起交错事故的发生;管理责任不明确进一步可以分为承包商责任不明确和业主责任不明确。对于承包商责任不明确, 虽然《建筑法》明确规定承包商必须为工人投保, 但投保只是转移了承包商安全管理的风险, 并没有实质上减少建筑工人作业的风险, 相反却削弱了承包商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承包商的责任;对于业主责任不明确, 主要体现在业主只关心工程投资、质量、进度等问题, 经常要求施工单位抢进度、赶工期而忽视施工单位人员的安全状况, 而一旦出了事故, 业主却一点责任都不承担。这些因素均为建筑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基础原因:
教育、体制及社会原因
基础原因包括教育原因、体制原因以及社会原因, 总体上涉及经济、文化、学校教育、民族习惯、社会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比如教育原因, 建筑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工人中都是很低的, 具体到我国, 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存在, 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虽然《建筑法》明确规定要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 但是, 实践中某些管理人员往往忽视或者不情愿花钱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或者只是将安全教育走走过场, 使建筑安全培训不能彻底实行, 最终导致工人缺乏必备的安全施工知识而引发安全事故。
_2012年, 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487起、死亡624人, 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减少102起、死亡人数减少114人, 同比分别下降17.32%和15.45%。 (《2012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
建筑火灾事故调查方法 篇10
1 建筑火灾事故危险性
建筑消防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建筑消防安全是城市消防安全的最重要部分, 建筑也是人员进行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比较集中的地方, 也关系到城市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因素集中。因此, 建筑的人员数量比较多, 规模也比较大, 人口密度大, 引发火灾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一旦引发火灾, 人员是非常聚集的而且人员情况也比较复杂, 很多还有公共的人流, 疏散渠道也比较狭窄, 这样所造成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 会引起人员的烧伤和中毒, 甚至出现群死群伤的现象。
建筑的消防设施设备会比较多点, 功能也多元化, 这样的故障率也会不断上升。这些建筑占地面积也比较广, 行政执行力也会相应的变差, 技术规范太繁多, 法制体系依然不够完善, 建筑需要配置很多的消防设置, 而且种类非常繁多且复杂, 差异非常大, 由于消防设施产品质量以及维护保养力度不够, 或者维护管理部门重视力度不强。这样一来, 容易造成建筑消防设施故障以及损坏, 这样发生火灾了, 消防设施等于瘫痪了, 无法保证正常发挥作用。容易造成报警晚, 火势会继续扩大, 从小火变成大火, 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 建筑电力设备会比较多, 引发火灾的不确定因素也会相应的增多。例如:各种照明设施、取暖的设备、娱乐的用电设备, 而且各自线路交错在一起, 线路非常复杂, 电力超负荷运作。特别是一些场所存在违规装修, 违章用火用电用气、吸烟等现象, 造成电气、明火等点火源多, 容易引发火灾。
2 建筑火灾事故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火灾事故调查中, 虽然已经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查了, 也能找出一些引发火灾的事故原因, 也能消除一些不安全因素, 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建筑的消防管理环境, 建筑消防环境还有存在着很多的不安全因素, 消防设施老化非常严重, 很多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 缺少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建筑火灾调查人员没有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分析, , 调查出来的很多情况也是比较模糊的, 有些调查人员丢失了很多存档时间较长的消防资料, 对整个建筑的规划以及格局都不了解决。调查人员经常发现发生火灾时, 人员流动起来, 很多人就找不到安全路口, 这是火灾造成群死群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此外, 建筑火灾调查任务重, 调查质量低下。虽然近年来在调查力度上有较大提高, 但是有很多地方的火灾调查任务还相当繁重, 而且火灾调查工作周期较长、繁琐, 加上调查工作人员能力有限、责任意识淡薄和业务素质水平低下, 火灾调查疲于应付和糊过且过, 导致火灾调查率、查清率、办结率也非常低下。
在建筑消防控制室中, 火灾调查人员流动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在某些重点调查岗位。有些调查人员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就进行上岗了, 还有些调查人员没有证书就上岗了。此外, 所雇佣的调查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调查以及管理效率低下, 法律意识淡薄, 根本不能完全掌握自动消防设施的使用。有些调查人员是因为工作需要而进行四处调动, 这为建筑的消防安全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正是由于建筑火灾事故调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不能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 造成各项制度沦为空话, 管理效力低下, 自防自救能力差, 调查能力低下, 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3 建筑火灾事故调查方法的研究
首先, 可以进行现场探测法。针对以上建筑火灾事故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要对建筑火灾事故调查采取逐级调查的模式, 要把建筑按层次区分开来, 要根据现场每个建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调查方法。对于现场发生火灾的酒店以及商城, 这些地方的火灾风险评估等级会比较高, 针对这些地方消防大队要积极带头,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 合理协调各个部门的分工以及合作, 合理设计和规划, 认真做好安全调查工作, 成立专门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小分队。这个技术小分队要认真履行调查职责, 对与上述这些地方要全面系统的调查论证,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改造方案。
其次, 我们可以进行经验体验法。毕竟火灾事故调查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又非常复杂并且难度系数会比较高的工作, 涉及的领域非常广, 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在建筑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 进行调查的工作人员要认真仔细对火灾事故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运用以往的调查经验, 再联系哲学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知识, 对火灾发生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以及火灾现场的事实进行研究, 找出因果关系, 这样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 为现场调查指明放心, 也为最终确定火灾原因做出科学的结论。
最后, 在建筑火灾调查分析中, 还可以综合运用剩余法和演绎法。通过上述的现场调查以及经验体会法之后可以获得很多的火灾事故信息材料, 要对材料进行认真仔细分析研究。在调查的工作中, 还可以用到剩余法和演绎法。剩余法也就是可以判明事件因果关系的重要方法。剩余法的运用可以发现火灾事故多种原因的可能性, 要对火灾原因进行认真审查, 利用好手上的证据, 利用排除法进行逐个排除, 剩余最后一个就是建筑火灾事故真正发生的原因。演绎法就是对是由一般原理推得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对建筑火灾事故原因进行现场演绎, 也进行逐个排除, 最后可以认定引发火灾事故的细节原因。
4 结论
在火灾事故调查的过程中, 可以用上述几种方法进行调查, 这些方法运用是前提条件就是事物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 要以哲学上的观点去看问题, 去发现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火灾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并最终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在调查以后, 要建立起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体系, 提高监督服务管理能力。我们应综合调查影响建筑消防管理能力高低的安全因素, 要建立起来消防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摘要:目前我国建筑消防管理能力普遍比较低下, 消防警力也比较落后, 矛盾冲突很大。本文先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然后再研究了建筑消防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论述了建筑火灾事故的调查方法以及火灾事故预防对策。
关键词:建筑,火灾事故,调查,危险性
参考文献
[1]王杰.建筑火灾事故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11 (2) .
[2]陈美家.如何提高消防服务管理能力[J].消防教育研究, 2011 (1) .
建筑基础事故 篇11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类别;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业日渐兴旺,已经成为继工业、农业和贸易之后居第四位的支柱产业。但建筑业也是一个危险性高、易发生事故的行业,是我国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据统计,全国建筑施工事故在各行业中仅次于交通、矿山,居第三位,建筑安全愈来愈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和分析建筑施工多发性安全事故的成因,探索预防对策和措施,对建筑企业施工中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建筑施工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主要类别及原因分析
(一)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主要类别
当前,建筑施工中的安全事故主要类别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和触电。这五类安全事故的死亡人数,平均每年占因工死亡总数的90%以上,其中高处坠落占46%左右,坍塌占19%左右,物体打击占12%左右,机械伤害占7%左右,触电占6%左右,这五类事故被称之为建筑施工中的五大伤害。
(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任何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从我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引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机械、设备、用电线路老化不良,材料质量不合格,安全保险防护设施缺乏或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等等。它们构成了施工中的隐患和危险源,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转化为事故。
2.人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状态通常是指工人生理状态不稳定或处于病理状态,也包括工人的知识水平不够、技能不熟练、操作错误、忽视安全警告、手工代替工具操作、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使用,甚至还包括工人的性格不适合本职工作。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工人大脑意识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他的正常反应,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
3.建筑安全管理缺陷
建筑安全管理缺陷包括技术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防范措施不当、管理责任不明确等。目前部分建筑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意识错位、重视不够,粗放的“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时松时紧,治标不治本,加之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劳动纪律松懈,使安全事故有了可乘之机;有些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高,借口工程造价低、资金不到位等原因,压缩安全支出,致使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没有得到具体落实;有些建筑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为减少部门和人员,盲目撤并安全管理部门,致使安全管理工作上下断档,缺乏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教育培训。以上管理体系的原因造成企业整体安全生产意识比较淡薄,安全检查和防护措施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职工安全教育跟不上导致企业职工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能力差。这些因素均为建筑施工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二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对策研究
为了有效预防及减少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针对以上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原因,特提出如下对策。
1.隔离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安全事故的物质基础,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率的首要工作就是将物的不安全状态实行隔离。比如:建筑企业采购、租赁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电器)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查验。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资料档案,按国家规定及时报废;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违规操作;现场安全检查人员要经常巡视施工现场,密切注意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规章制度;要加强用电管理,实行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一保护,严禁一箱多机,电工每天认真记录《电工巡视记录》,不能记流水账;要确保企业安全资金及时到位,不得随意挪作他用;要配备足够的安全防护工具、服装等,并简化安全防护工具和服装的领取手续。
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人性化原则。建筑企业要树立“安全无小事”的观念,将安全人本管理意识辐射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乃至追究刑事责任。实行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对安全生产做出成绩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团体要进行必要的奖励;对造成安全事故的个人、团体要坚决处以罚款。
其次要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这是减少“人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职工的培训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建筑企业要经常性的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劳务队伍和新入场工人及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建筑企业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要实行安全教育培训合格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人员入场施工。使安全教育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要实现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现象,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
另外要尽量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设计,避免在施工后期为赶工期而延长劳动时间,造成工人身心极度疲惫,从而引发安全事故。要实行老工人带新工人的制度,避免技术不熟练的新工人独自上场操作。对于工作中危险性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序,安排工人时要综合考虑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性格和气质等方面的因素。要尽量为工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注意做好通风、照明、除湿度、减噪声等工作,在现场提供开水、洗浴、卫生间等生活必需设施。要经常了解工人在家庭生活、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并及时给予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帮助,使他们摆脱忧郁、焦急的困境,专心从事工作。
3.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在于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顺利地进行。具体说来,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将企业中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办法制定成统一标准,纳入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安全标准体系;在企业中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企业各部门、各级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权限,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责任制体系;严格执行未经岗前安全教育培训不得上岗的制度,对全体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培训体系;企业内部成立检查小组,经常性进行现场检查,并自觉接受行业专门检查机构检查,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稽查体系。
三 结语
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有着其偶然性,不可以完全避免,但是通过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完全有能力去预防去控制它的发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消除其对人身安全的伤害,降低事故发生造成的各种损失。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施工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可顾此失彼,要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不断增强实现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为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永华.关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探究与思考[J] .中国房地产业,2012,(01).
[2] 涂向阳.引发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及预防措施[J] .陕西建筑,2011,(03).
[3] 王保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J] .建筑与发展,2010,(04).
[4] 李娇,丁增会.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之我见 [J] .建筑安全,2009,(06).
作者简介:潘毅,男,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井三处助理工程师,从事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与工程技术工作。
建筑基础事故 篇12
由于技术和设备限制, 在以往的反事故演习中, 相互间只能通过拨打电话来了解演习进程, 演习完成后通过各单位录制的视频和汇报材料来总结。这样的条件既不能将各种突发情况及时反馈到总指挥处, 又不能体现逼真度和实时性, 极大影响了活动开展的效果。因此建设全方位的反事故演习综合平台, 增强演习的逼真度和实战性, 最大程度地锻炼队伍, 提高了各参演人员的积极性和反事故水平, 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势在必行。
1需求分析
1.1
演习场所较多, 涉及范围广且场所不固定, 根据职责和功能的不同, 至少应包括观摩室、导播与控制室, 调度指挥中心、部门指挥中心 (检修工区、五个县供电公司) 、变电站、95598、发电厂、大用户、供电所、重点小区等演习地点。
1.2
各个场所要至少具备视频或音频信号, 并能同步交流, 保证各项命令的及时传送。
1.3各参演点功能要求
(1) 观摩室及时收听收看各参演地点的演习情况, 并能实现现场指导。 (2) 调度指挥中心:a及时向上级部门、观摩室汇报演习情况, 包括负荷控制、倒闸操作情况等;b收听收看各参演地点的演习情况。 (3) 部门指挥中心 (检修工区、五个县供电公司) :a及时了解并向观摩室、调度指挥中心等上级部门汇报演习情况, 包括准备情况、现场抢修情况等;b收听收看各参演地点的演习情况。 (4) 变电站、95598、大用户、供电所、重点小区等演习地点:a及时向部门指挥中心汇报演习情况, 包括准备情况、现场抢修情况;b收听收看各参演地点的演习情况。 (5) 导播与控制室:a为观摩室、调度指挥中心、部门指挥中心 (检修工区、五个县供电公司) 、变电站、95598、发电厂、大用户、供电所、小区等参演点切换音视频信号;b对各路信号进行录音录像, 以便为电力新闻发布、技术培训提供实战教材。
1.4各参演点接入信号
(1) 观摩室:具备收听收看会议设备、手机、固定电话等设备的音视频信号的条件; (2) 调度指挥中心:需要具备接入会议设备、手机、固定电话等设备的音视频信号的功能。 (3) 部门指挥中心:可接入会议设备、手机、固定电话等设备的音视频信号, 以及县级电台电视台的信号, 并能根据现场情况为导播与控制室提供本部门各类信号。 (4) 变电站、95598、发电厂、大用户、供电所、小区等演习地点, 为部门指挥中心提供本部门各类信号。 (5) 导播与控制室接入会议设备、电视台音视频信号, 电台、手机、固定电话等音频信号。
2反事故演习平台机构
公司反事故演习平台采用四级结构 (见图1) :即观摩室为一级机构, 调度指挥中心为二级机构, 部门指挥中心、95598、发电厂、大用户等为三级机构, 变电站、供电所、重点小区等为四级机构。
3现状分析
3.1晋城供电公司现有以下几套独立系统
(1) 1套视频会议系统, 与省公司相连, 接入了1个主会场, 6个直属单位分会场 (检修工区、五个县供电公司) 。 (2) 1套DTS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 是一套可为调度员提供一个逼真的培训环境, 以达到既不影响实际电力系统的运行, 又能得到实战演练目的的计算机系统。 (3) 1套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 接入了38座变电站共计400余个地点的视频信号。 (4) 1套供电所视频监控系统, 接入了95598以及供电所的视频信号。 (5) 7套调度录音系统, 单套系统容量31路, 可同时对4路电话进行监听。 (6) 1套万门程控行政交换机, 在公司所有办公室、站点均安装有固定电话。
3.2结合现状, 我们对演习设备和场所进行选择
(1) 由于公司视频会议系统覆盖面广, 辅助系统功能强, 已经有多套系统接入, 经过改造, 能够作为反事故演习平台使用。 (2) 由于生产例会视频会议室功能齐全, 作为观摩室, 供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观摩反事故演习的全过程, 以便及时掌握演习情况。 (3) 由于生产例会视频会议控制机房通信、辅助设备齐全, 作为导播与控制室, 以便为各参演会场及时切换信号, 供参演单位观摩反事故演习的全过程, 及时掌握演习情况。 (4) 调度DTS室由于和调度室隔离, 不影响正常生产运行, 因此可以作为调度指挥中心来用。 (5) 检修工区和五个县支公司由于各有1套视频会议设备, 可以作为部门指挥中心使用。 (6) 95598客服中心机房作为95598演习中心。 (7) 变电站、发电厂、大用户、供电所、小区等其他演习地点根据需要待定。
3.3通过下表1, 可以明确信号有无 (“-”为不需要)
4接入电网
根据需求分析, 结合现状, 将各种类型站点进行分类, 逐一设计接入方式和方法, 以便接入电网反事故演习平台。
4.1调度指挥中心由于其重要性, 单独为其安装一套视频会议系统设备, 通过敷设2m线缆接入电网反事故演习平台。另外在DTS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计算机上安装双流信号传送程序, 保证指挥中心的图像信号和计算机信号同时上传至电网反事故演习平台, 使所有参演人员能看到调度指挥中心的操作。针对听不到调度员通过电话联系的操作命令的问题, 可从调度录音系统至导播与控制室的调音台敷设2条屏蔽音频电缆, 演习前将该号码接入调度录音系统, 同时打开该路电话的监听开关, 就可让参演人员听到声音。
4.2变电站视频监控信号接入检修工区的方法, 是在导播与控制室和检修工区会议室各新装1台变电站视频监控工作站, 将该计算机的VGA信号一分二接入VGA矩阵, 再将矩阵输出作为双流信号接入视频会议系统。针对听不到变电站值班人员通过电话联系的操作命令的问题, 解决方法同4.1。
4.3解决95598和供电所的视频信号接入演习平台的方法, 是在导播与控制室新装1台内网计算机, 通过连接供电所视频监控系统, 并将该计算机的VGA信号一分二接入VGA矩阵, 再将矩阵输出作为双流信号接入视频会议系统。针对听不到95598值班人员通过电话联系的声音问题, 解决方法同4.1。
4.4针对抢修场所、发电厂、大用户等无音视频信号的问题, 解决方法双方均安装一部可以输出音视频信号的手机, 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和上级指挥中心进行联系。在上级指挥中心演习地点还需将该手机输出的音频信号接入调音台, 而将视频信号接入视频矩阵。
4.5在导播与控制室和各县供电公司还需要安装广播电视机顶盒和收音机, 将音频信号接入调音台, 将视频信号接入视频矩阵, 以便及时收听收看政府部门的通知、各类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4.6下面是以导播与控制室为例的接线示意图
5联合调试
5.1在各参演点设备全部配置齐全后, 2011年4月, 首先对部门指挥中心的操控人员进行了培训, 主要是实际操作训练, 包括对中控系统操作顺序、输入音视频信号的切换操作、调音台输出通道选择等。
5.2 2011年5月, 反事故平台进行了首次模拟演练, 通过操控人员的积极配合, 熟练度、画面切换速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3经过两年来国网公司、省公司、分公司组织的多次反事故演习的考验, 反事故演习平台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为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技术保障。
5.4不足之处是手机由于受地形影响, 有的地区移动信号太弱, 导致无法正常对话。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