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化论文

2024-11-11

文化内化论文(共12篇)

文化内化论文 篇1

相对于复杂的校外社会环境, 国内高校校园内显示着比较健康向上的风貌, 但在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愈加多元的时代潮流中, 高校中逐渐滋生出更多的腐败事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于教育系统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十分关注, 并提出要创新教育反腐机制, 提高反腐力度, 为新时期的高校廉政建设设立坚实保障。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化”视角阐释

“内化”视角下的高校廉政文化要求行为对象将廉政理念扎根头脑深处, 将其作为指导客观行为的思维方式。“内化”视角下的高校廉政文化系统而广泛, 涵盖以下具体方面:在精神层面, 是指高校教师队伍中主动带有的廉洁意识和价值观念等, 在廉洁自律上有很强的自觉性。例如依托师德师风带动, 在教师队伍中充分发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德价值。发挥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促进良好廉政文化氛围的塑造。在制度层面, 高校往往规模较大、组织机构复杂, 应当建立起相应的科学制度保障, 包括校院级领导干部追责制、教师职业道德准则, 还有基建招标、招生等重点工作的廉政风险控制细则等, 有效规避和约束高校中不利于廉政建设的行为。在行为表现层面, 学校依托科学管理制度, 使高校内的领导管理层和教师队伍表现出风正气清的廉洁行为, 结合各自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点, 展现出独特校园廉政文化风貌。

二、“内化”视角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探寻

(一) 增强管理力度, 建立长效机制。

一方面要增强管理力度。高校各层级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沟通协调, 组织高标准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队伍, 对相关工作合理细致的分工, 确保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都涵盖其中, 不留“死角”和“盲点”。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 并将这些机制充分落实到校园工作的日常管理中, 形成稳定的、常态性的制度细则。

(二) 创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形式。

结合自身展开廉政建设的实际情况, 探索多样化的廉政设施设置和廉政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首先校园中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可充分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的, 包括各种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社会劳动等;其次应当致力于凝聚文化建设合力, 将管理层级与规模较大的师生群体有机结合, 体现团队优势, 如树立模范先锋典型等;最后还尝试利用新兴网络媒体, 借助新媒体覆盖范围大、效率高、互动功能突出等长处, 以建立校园廉政文化交流平台为例, 引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 凸显廉政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 促进相关理论研究更加全面。

充分发挥高校中强大的学术研究实力, 组织专家学者对廉政文化理论建设理论进行探讨和研究, 抓住与院校联系密切的问题, 或者备受社情民意关注的热点话题, 围绕反腐的机制原理、教育方法、监督手段等进行研究;基于高校自身的独特身份和特征, 分析其相对应的廉政文化建设定义与特点, 给出可操作的改善意见;在大局上准确洞悉国内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点与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高校廉政建设与国家反腐建设统筹的联系, 力争建设出适合高校特点的廉政文化体系。

(四) 推进主体教育实施更加深入。

廉政文化的主体教育对象包括领导管理层与教师队伍, 推进主体教育实施更加深入, 在领导管理层首先要加强对廉政规范的基础学习, 组织高校内管理层进行讨论探究;其次, 高校应当进行岗位规范培训, 使管理层加深对自身岗位的理解, 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再次, 应当组织法律知识讲授活动, 使高校管理层知法懂法, 明确贪污腐败行为将承担的法律后果, 时刻铭记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最后, 要在高校管理层中推出典型, 加大宣传力度, 烘托出各部门极为重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领导群体的思想观念。在师资队伍的廉政文化教育方面, 可以依托师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首先, 可以组织爱岗敬业教育, 强化教师对“教书育人、爱岗敬业”这一教师天职的认同, 热爱职业, 无私奉献,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职业中得到自我实现。其次应当组织学术道德教育, 在师资队伍中明确学术规范的鲜明准则, 要求教师绝对维护学术良知。最后还应当进行为人师表的职业教育, 鼓励教师注重维护严肃、向上的教师形象, 改善自身文化专业素养, 彰显“学高为师”的人格魅力。

(五) 力争校园廉政文化更具特色。

高校中种类丰富、个性张扬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号召力, 将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与这些校园文化相互结合, 能够有效的增添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如在校园晚会中编排能够表现廉政价值取向的相声小品、在话剧社组织排演能够表现廉政文化风貌的剧本。各个高校都在长时间的摸索和尝试中, 建立起具备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这些校园文化往往也是符合学生特点和当地文化背景的,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如果将这些出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廉政文化的“顺风车”, 以山东临沂地区为例, 依托古代书法大家王羲之一直以来在临沂故里的影响力, 临沂大学掀起“廉政楹联书法展”的活动, 结合了地域特色, 迎合了师生的兴趣需要, 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三、“内化”视角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总结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在促进校内腐败防微杜渐、规范校内廉政行为、改善校内师风面貌等方面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为。立足于“内化”视角, 在精神层面, 要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充分认知和认同, 能够对改善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起到明显作用;在制度层面, 要高逐步完善本校彰显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在行为表现层面, 高校要拓展对廉政文化的实践形式, 尊重自身发展情况与师生兴趣, 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摘要:精神层面、机制层面、表现层面的“三内化”构成了“内化”视角中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实现行为对象的内外转变为首要目标。本文从促进高校的廉政制度更加完善、形式更加多样、理论更加全面、教育实施更加深入、文化建设更具特点的角度出发, 对“内化”视角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廉政文化,高校建设,“内化”视角,廉政制度

参考文献

[1]吴雪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三维”困境及路径选择[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11 (02) :P119-P121.

[2]侯丽静.关于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理论, 2014 (14) :P239-P240.

文化内化论文 篇2

内化于心

固化于制

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2014年以来,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外观形象、宣传引导、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初步构建起了领导重视、人人参与、全员认同的企业文化建设良性机制,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稳步快速发展。

一、坚持外化于形,不断提升企业形象

外观形象是企业的门面,直接影响到企业在社会各界中的直观印象。公司从高处着眼、细处着手,统一规范公司的企业形象,从而固化、强化了公司在社会各界中的良好形象。

一是全面推广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统一公司对外形象。大到宣传牌、旗帜徽标,小到宣传品、办公文具,全部根据企业的统一要求印制,做到整齐划

一、标准一致,树立起了公司作为国有企业的良好形象。公司**个在建工程无一例外地全部推广了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并获得各地方业主高度评价。

二是深入提炼企业文化精神,扩大宣传力度。将企业的核心理念、专业理念加以提炼并上墙,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屏等载体广泛加以宣传,强化“***”的使命,“***”的愿景,“***”的形象。通过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在广大员工中普及企业文化理念,理解内涵,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员工道德与行为规范,推进企业标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紧密结合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实际,适时提炼出符合本公司实际的企业文化精神,作为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与行为规范。强化“大企业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践行“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信息化、人本化”;抓住源头、过程、细节、问题四个关键;落实捍卫质量、确保安全、严格履约三项工作;达到工地

配置了专职或兼职通讯报道员。公司领导、各部室、各工程负责人高度重视企业的宣传报道工作。宣传工作开展的情况纳入考核,作为评先的重要条件。各报道小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为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通过社会各媒介,宣传企业双文明建设成果,塑造公司形象。

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真解决员工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通过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公司领导一线座谈会、各类问卷调查等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使广大职工切实感受到了来自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同时,对职工生日及重要事件慰问、为职工送清凉、向困难职工送温暖、为一线员工体检等工作进一步的制度化、规范化,使公司的严格管理之外多了一层亲情化色彩,广大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企业环境。

四是加大培养人才力度。以深入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以及“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通过定期开展业务技术比赛、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岗位能手评选等活动,不断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员工的职业环境进一步优化,成长空间进一步开阔,“比学赶超”的氛围进一步浓厚。

三、坚持固化于制,不断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并加以提炼升华,建立起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公司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做到了“三个常态化”:

一是制度建设的常态化。**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宣传报道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通过严格考核,将企业文化建设抓细、抓实、抓紧、抓出成效。二是活动开展的常态化。各类文体活动对于活跃气氛、结完善企业价值观体系,规范落实企业文化的识别系统,完善行为文化体系的制度建设,使礼仪文化、廉洁文化等在全企业范围内落地生根。

(三)依托工程工程推进先进企业文化的宣贯工作。工程部是施工建筑企业的最基层单位,是统一职工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经济收益、文化建设的战斗堡垒,是企业效益的源头。工程文化是企业文化在工程上的延伸,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支撑点,它从工程管理的基础工作提炼升华而来,反过来引领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各在建重点工程工程为重点,实行工程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坚持“五个融入”,把文化建设融入到“施工生产、安全工作、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协作队伍”,有效促进生产提速,强化管理,推进品牌创建,赢得经济效益,实现企业预期目标,从而培育和提炼具有特色的工程建设精神。通过对工程建设精神的总结提炼,制定企业关于加强工程工程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实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精神。将企业企业文化不断延伸,为企业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内涵,才能使企业不断优化和深入,从而增强核心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促进企业发展。

感知·认同·内化·践行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课堂;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33-04

思想政治课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中,哲学对于陶冶高中生求真、崇善、向美的任性,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独特功能[1]。笔者尝试沿“感知——认同——内化——践行”之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之中,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合作探究中感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涵了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即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推进。高中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已接近成熟,思维力正从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急剧转化,兼具独立性和逆反性两大心理特征。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佐藤学曾说过:“‘同步教学’的风景在欧美各国正进入博物馆,‘合作学习’的课堂风景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上所有课堂的典范。”[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从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教学“求索真理的历程”时,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策略,事先布置了小组合作探究作业,将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分别承担6个课题:

课题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课题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具体历程

课题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解读

课题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解读

课题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价值准则解读

课题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时代意义

每个小组除了完成本组课题研究外,可就其他课题提出书面质疑,并写进报告。完成合作探究学习后,每个小组以PPT的形式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并结合其他组的书面提问予以解答。一个小组展示结束后,其他组还可即时口头提问,展示组再予以当场解答。当6个课题研究完成后,每一位同学都比较全面地感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

在此基础上,笔者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指出其哲学理论依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由此,在学生全面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升华。

这样的学习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书面提问和口头提问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自身所研究的课题,并对其他课题有所涉猎。学生积极查阅相关网络媒体资料,有效拓展了视野,全面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为后续学习夯实了基础。

二、在辩证交流中认同

辩证思维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宝贵思维武器。引领学生以哲学思维看待与分析社会及各种现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身的行动。因此,哲学课堂可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为学生创设思辨交流的平台,以触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意识,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这里的交流应是立体的、多维度的交流,可以涵盖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亲子交流,甚至是学生与自己心灵的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面对百舸争流的观点与思想,审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辩证思维认清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学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时,笔者围绕“意识的本质”和“真理是客观的”这一学习难点,组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趣谈活动,邀请学生家长、科任教师等走进哲学课堂。在探讨“文明”“诚信”时,语文老师的说文解字引发了师生和家长的热情,大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了对“文明”“诚信”的认识和理解。

有家长在谈到“诚信”时讲到:“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守信,但这种诚信应该是双方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比如现实生活中,商家不能伪劣假冒、弄虚作假,同时消费者也不能恶意欺诈、投机钻空子。”有同学则是这样理解诚信的:“对好人,我们要诚信,但对坏人,则不能讲实话。”有老师补充道:“生活中也会需要一些“善意的欺骗”,比如当我们面对癌症病人时,就不能马上把所有的实情都讲。”……最后,笔者总结说:“诚信应该是做人的方向标,讲究的是大诚大信,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实话。”

从“文明”与“诚信”古往今来的含义与变迁中,学生深刻理解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认识”;“真理是客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自发组织大家朗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童谣:“我的梦,中国梦,距离我们不遥远/敬敬业业即爱国,诚信友善温暖人心/要想自由和平等,依法治理显公正/民主文明促和谐,国家富强指日待/上下大小一条心,实现你我中国梦。”这样的课堂灵动而丰盈,多视角的交流触发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辩证解读和思考。由此,学生自然地理解并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nlc202309040418

三、在价值选择中内化

在多元社会背景下,哲学课堂更要以哲学理性引领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澄清价值,真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的“自我认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理论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自我”[3]。实现自我认同需要两个要件,一是通过个人经历建立内在参照系统,二是通过自我反思性,吸收外界新的信息不断完善已有的内在参照系,在不断自我认同以后实现自我。

当下,道德混乱甚或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冲击,还是现实生活带来的道德“两难选择”,都会使高中生通过个人经历建立的内在参照系产生价值多元化的摇摆。为此,哲学课堂应注重创设道德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从而及时及时修正已有内在参照系中不合理的部分,重塑价值,在不断自我认同后实现新的自我。

例如,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笔者选取了2014年春晚小品《扶与不扶》、“中国好大爷”王福顺、“最美考生”勇夺刀斗凶等素材,以三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就“扶与不扶”展开讨论。

“实话实说”。问题设计:(1)如果我是小品中的小伙子,路遇大妈摔倒,我扶不扶?为什么?(2)如果我是路人甲,我会怎么做?为什么?(3)如果我是路人乙,我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坦诚自身的价值认识,而不急于做道德评判。

“价值判断”。问题设计:(1)对于大妈的行为你是如何看待的?(2)对于小伙子的行为你是如何评价的?(3)对于路人甲和乙的行为你认为可不可取?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鼓励学生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不急于分辨正确与错误。

“心灵拷问”。问题设计:这个社会既有被人扶起却反讹诈别人的老人,也有被撞倒后却说“我没事,我有医保”的老人,如果你遇到了老人摔倒的情况,扶还是不扶?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这句经典台词叩击着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在价值反思中不断产生“裂变”,在价值摇摆中重塑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走出“扶与不扶”的困境。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受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4]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真实的道德两难选择,引发了学生的道德反思。经由价值反思——裂变——重塑——完成稳固的自我认同,诚信做人、友善待人,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其道德行为准则。

四、在行动亲历中践行

哲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是哲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不以认识世界为终极使命,而是为了指导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这也是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思维方法。哲学课堂要要回归生活,走向社会,拓展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在行动亲历中践行,掌握大智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承载的教育是有限的,而亲身践行获得的领悟则是无限的。例如,学校由政治教研组牵头,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在启动仪式上,特级教师胡兴松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雷锋式的幸福”这一新概念[5],号召学生像作为普通人的雷锋一样,在平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并外化为自己的的行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与享受幸福。由此,学生开始用自己的行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二女生李嘉琪赴尼泊尔做义工而成为“义工达人”,让她一下子成为深圳校园的明星。回国后,当同学和朋友羡慕的同时,表达了要做志愿者的愿望。于是,李嘉琪发起并成立了“琪心公益”,在深圳中心书城开展了尼泊尔慈善助学义卖活动……“琪心公益”引发了学校的公益热潮,学生还参加了由壹基金、大福基金联合推出,深圳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主办的“蓝色行动·关注自闭症儿童”大型倡导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徒步宣传、体验“今天不说话”等方式,与市民互动,倡导百万人爱心接力,共同关注自闭症儿童,共同营造和谐社会。学校借此还开展了“信仰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手拍”活动、“杜鹃”爱心慈善活动、微公益“快闪”行动……

在丰富多彩的践行活动中,学生们真正领悟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以正确的价值观作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在价值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无须抱怨世风日下,也无须羡慕纸醉金迷,只须在心中充满哲学的智慧,以此来引导和激励每一位同学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德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光全.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J].中小学德育,

2014(5).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胡兴松.雷锋式幸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广东深圳 51805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文化内化论文 篇4

1 教师职业文化的含义

要说明的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师职业文化的内涵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这里笔者就目前的情况对其内涵的主要方面进行一点阐释。

1.1 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是教育的一座超越时空、永不磨灭的价值丰碑

每一种职业都对它的从业者有着一定的要求, 教育、教师更不例外。所谓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 外界看到的就是教师得体的衣着、端庄的举止、优雅的谈吐, 听到的可能就是某某老师爱护学生、课讲得精彩、学生回家就向家长炫耀“我们老师……”等等之类的话语。但究其源, 这恰恰就是教师优秀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

尽管现代社会快速发展, 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但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和要求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或者准确点说, 人们对教育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和要求, 当前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某些方面的怨言和指责应该是其反面的体现。因此教师一定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 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爱岗、敬业、创新, 把自己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言行高度完美地结合, 让自身完善和谐的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 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 以良好的职业形象为教育树立起一座超越时空、永不磨灭的价值丰碑。

1.2 教师高水平高层次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是创造职业成就的保障

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两个重要的构成方面。

职业意识简单讲就是你以什么态度对待你所从事的职业。仅为谋生?出于兴趣?源于一种责任和使命?为谋生不容否定, 但仅为谋生就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职业意识。社会和教育要求的是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并且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增强科技意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等途径加以提高。

毋用置疑, 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唯有迎头赶上, 才不会被淘汰, 才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职业成就。

1.3 教师职业要求每一位从业者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应该有学习的素质, 要以学习的精神感染学生, 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己任, 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推动教育和教学的发展。

新时期为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 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要把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学习当作“终身大事”, 了解和学习新的科学技术, 扩充知识容量, 不断调整和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 吸收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 增强实力, 博学多识, 才能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

1.4 教师职业应该具有合理的职业期待

职业期待分为物质性职业期待和精神性职业期待。物质性职业期待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职业活动中对物质的向往, 它包括工资待遇、生活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 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欲求;而人的精神性职业期待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职业活动中实现其精神追求的向往。比如文化环境、学习条件以及对某种职业从小的景仰等。

要消除教师心中的那份困惑和矛盾, 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讲, 重视教育, 承认教师劳动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苦性, 那就应该满足教师合理的职业期待, 这是最起码的物质保障。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讲, 自己的职业期待一定要合理, 选择这个职业, 你就应该接受这个职业带给你的要求约束甚至是暂时的困窘, 而且我们都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期待都能变成现实, 即使能, 也会有一个过程。我以为, 阿Q一点, 教师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 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带给你的精神期待和充实满足是很多职业无法比拟的。

2 内化教师职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2.1 内化教师职业文化, 才能使教师产生一股“我要学”的内驱力, 让校本教师培训收到实效

目前初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 而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步履艰难, 经济基础、评价制度、校本文化等成为制约高中课程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教师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体和生力军, 课程和教材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得到实施。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与广大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如何让广大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业界有识之士一致认为:校本培训是一条最为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的实质是什么?就两个字:学习。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只有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应该学习、需要学习、必须学习、学习就是自己生活工作和生命的一部分的时候, 才会心甘情愿、全心投入乃至主动获取, 这样的校本培训才会真正收到成效。

2.2 内化教师职业文化是一门重要的隐性课程, 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及途径是其显性体现。

内化教师职业文化, 让教师明白:教师是一种职业, 教育是一项与生命价值相联的事业, 需要有比较高尚的职业操守, 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它们从哪里来?从自己多年来包括大学所受的教育积淀而来, 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唯有坚持学习研究。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学学本校名师的敬业精神, 研究一下大师上的功夫课找找自己的差距, 几位教师先不商量上同一篇课文、互相听课然后加以比较提升, 自己读书, 到互联网上获取信息, 与教研组或备课组的同伴探讨交流, 请教专家或者就所发现的问题一个人或几个人合作来搞个课题研究……这不恰恰就是校本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吗?

3 内化教师职业文化的实施策略

3.1 正确的舆论导向

政府和社会尊师重教是好事, 但应体现在对教师价值的认识上, 体现在对教师社会地位的确认和对知识、对教育的重视上。而不应只是一味地给教师戴高帽子, 叫喊几声美丽动听的口号!教育不是万能的, 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活神仙, 教师也会犯错误, 舆论、媒体应该多一些善意的批评指正, 少一些恶意的起哄和炒作。教师是一种职业, 我们认为以教师职业的专业标准来评价教师更科学。

3.2 加强校本学习

3.2.1 加强读书自学

德高博学方为师, 这是教师职业对其从业者的职业要求。马卡连柯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本身就是督促教师孜孜不倦的提高自己, 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十分之快,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更高, 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视野比以前开阔。本人从教十多年, 每次备课时内心都有一种诚惶诚恐之感。我的同行们, 让我们静下心来读读书吧。陶行知先生建议教师每月买三本书:学科方面的书、学习榜样的书与心灵的书。或许我们做不到, 但一定要尽量多读, 杂志、小说、专业书籍皆可。进德、修能然后致用, 定能让你的教学如鱼得水, 定能让你成为一位有魅力的教师。长期地坚持, 也会让读书自学成为教师生活和职业生涯的一种常态。

3.2.2 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

课外阅读课内化 篇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朝阳读书活动

自去年来,我校根据上级<<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实施朝阳读书计划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我在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时,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而是首先想到了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

就学生阅读的时间和对象,可以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是”例子”,那么完成了课内阅读教学后,就像数学教完了例题,还需要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运用,才算真正学会了这个例题体现的知识。因此叶老一再强调”必须在国文课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得到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方法的运用,进而增强阅读能力。因此,我借“朝阳读书活动”的东风,有计划地进行了“课外阅读课内化”的读书指导实践。

一、扩展阅读,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

所谓扩展阅读,就是说我们在课内学习了某一篇文章,以此为一个点扩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作品。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等课文后,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在教学《选举**》一课后,指导学生阅读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在教学《家的序和跋》一课后,指导学生阅读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在教学《范进中举》、《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后,指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红楼梦》、《水浒传》等我国古典文学作品。

在教学《读堂吉哥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课文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堂吉哥德》、《普希金诗集》等外国名著,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且我还在要求学生阅读具体作品时,作了如下指导:

1、介绍要求阅读的作品,点到即止,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2、指导学生了解阅读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及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4、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系。

5、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要求阅读的作品。

二、比较阅读,求得对课内知识的深化

学习了某一篇或某一类文章,可以找与之相似的文章来进行比较阅读。比如我们学习了鲁迅的<<社戏>>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臧克家的<<社戏>>,比较一下两者在内容,写作手法,主题等方面的不同;学习了<<范进中举>>,再去阅读<<变色龙>>,就可以领略中外两位大师在描写胡屠户和奥楚蔑 洛夫这两个人物时的相同手法,理解在”变”中写人物的艺术技巧。

三、提高课内教学效率,使课外阅读进课堂

一般的课外阅读是在课堂外实行,缺少了老师的及时指导和监督,可能会流于形式。特级教师魏书生“每个学期120课时的语文课,他用了不到50课时就教完了,剩下时间则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反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我也借鉴魏老师的做法,在一个较好的班级里搞过为期一学期的大胆尝试.在时间的安排上,把每周用于学习“例子”的5课时压缩为4课时,挤出的1课时用来做“习题”---带学生进图书室。在这里,学生自选书籍,埋头吟读,我则细心倾听他们的阅读感受,指导其写好读书笔记。此外还组织每月出“课外阅读手抄报”1期,出“读写园地”板报1次。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养成了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四、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

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什么呢?王德俊老师有过精要的概括:“这个过程是:老师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弄懂弄透课文和从课文中学得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和规律,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些东西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从而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有意识地经常在课内教学中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积极地指导学生运用于课外阅读.小到读一篇课文,归纳中心,概括段意,划分层次,总结优点等方法,大到某类文体的阅读方法,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等等。还要求学生养成查字词典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摘录词句写读书感受的习惯。当学生在课内掌握了这些方法,再按照前三点要求去课外阅读时,就如鱼得水,大大增强了阅读效果,做到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

识字、悟词、内化、积累 篇6

一、汉字在游戏般的情境中跳动

我们的汉字有着其自身的特性,比如她是“音、形、义”三位一体;她以象形文字为基础,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她形态各异,存在大量的多音字、同音字、一字多义等情况。依据这些特点,我在学生识字的环节中,设计了许许多多的游戏情节,想方设法让生字跳动起来,了然无痕地悄悄地钻进孩子们的小脑瓜里,免去枯燥无味的结构分析和讲解。比如引导学生给生字编顺口溜,边编边猜,边编边琢磨,边编边想象,无形中,孩子们将汉字的音形意都联系起来了。在学习“浇、烧、绕”时,为了克服右上角多一点的错误写法,我引导学生编出几句这样的顺口溜:“浇字多一点,就将花浇枯萎,烧字多一点,火就烧不着了,绕字多一点,就会往水里绕”。

还可以从字形构造入手,编一些字谜,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记忆字形:大王下令。(玲)会说话的羊。(详)千言万语。(够)一条毛巾掉到一口田里。(幅)这样带有童话色彩的情境,学生兴趣最浓,效果较佳。

古人讲究推敲字词,这一点便是依据汉字的多义性、情感因素,在用词造句时也更能体现汉字符号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特殊性。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中,有时细细地品“字”,能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能让孩子们学习汉字的热情高涨起来,也能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感悟语言文字背后丰富内涵,从而喜欢触摸文字,喜欢语文。

二、词语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含情

当语文课堂上缺少了情境,语言中缺少了情感,教学也就会失去生趣。因而在词语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学习它,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品味琢磨。这不仅能品出词语本身的信息,即字典、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而且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内化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是我们老师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怎样从一个字、一个词入手,引导他们去反复推敲斟酌,逐渐领略精髓,悟其真味呢?我还是从造景、造境方面设计,试图将孩子们引入多彩沸腾的生活,在感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天真的同时,收获“一词入口,百味皆生”的快乐。

《父亲和鸟》是一篇非常感人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课文。文中鸟儿们的快活跳跃情景与父亲爱鸟、懂鸟、护鸟是分不开的。孩子们在感受鸟儿们快活的同时,也体验了一次心理历程。在学到“快活”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想象鸟儿快活的样子,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中快乐情景,试着用“快活”一词说一两句话。学生们先是说鸟儿们很自由、很舒服、很轻松、非常开心等,找到了快活的感觉,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一幅幅地呈现出来:

生: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小白兔快活地采起蘑菇来。(富有童话色彩的生活情境)

生:当我们认真听课时,老师心里一定很快活。(善解人意的课堂生活情境)

生:“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快活地唱起歌,跳起舞。(还具有真实情感体验的集体生活情境)

生:我爸爸回来了,我们一家人都很快活。(温馨的家庭生活中亲情体验)

生:我帮妈妈做家务活,我俩心里很快活。(找到了幸福的感觉)

孩子们在这里再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情景,调动了他们的生活体验、情感积累。由这个词品味出每个人的幸福快乐人生。

执教《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逢三八妇女节,许多学生送我鲜花。上课时,我灵机一动,拿着一支鲜红的玫瑰花走上讲台,逐个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板书“玫瑰”二字。识记字形后,我再次举起手中的玫瑰花说:“你觉得这朵花怎么样?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生:玫瑰花很红。

生:这朵玫瑰花很漂亮。

生:玫瑰花散发着香味。

生:这朵玫瑰花开得很鲜艳。

生:玫瑰花显得很娇嫩的样子,很新鲜,是刚采下来的。

看样子,玫瑰花的美好形象已深入孩子们的心了,相机导入新课,并且为后面体会“惋惜”的心理活动埋下伏笔。

《笋芽儿》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笋芽儿成长过程中的坚定、美好、收获,抓住“终于”、“自豪”二词,仔细揣摩:从“终于”一词中你知道笋芽儿钻出地面前经历了些什么。学生从很长时间向上钻、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自己很弱小、周围漆黑一片、它很累)、很勇敢,坚持不放弃几个方面理解。从“自豪”一词中,学生们也感受到笋芽儿努力地长大了,很了不起!它冲出黑暗,真勇敢!能感受到笋芽儿心里的兴奋、喜悦。孩子们在童话情境中、在生动的形象感染下,知道要像笋芽儿那样积极努力地健康成长。

总之,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一方面靠他们自己大量的阅读和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对词语进行有效学习及语感分析,学会内化语言文字,积淀语感。

文化内化论文 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认同,文化反思,文化内化

独立学院是新形式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但其校园文化建设从“零”开始,既面临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学院硬件设施的建设自然放在了首位,而对于精神层面的建设,如学风、校风、教风等的营造则略显不足,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氛围普遍不浓。发展过程中,不少学院过分地依赖甚至照搬母体高校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使得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脚步更为迟缓,办学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也使得独立学院很难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独立学院要立稳足、扎平根、求得发展,就必须树立文化是“立校之根”的观念,学习内化才是文化建设的本体性方式。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师生参与学习并形成惯习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没有“化”的过程,就形不成真正的文化。

1、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文化类属、文化区辨和文化定位四个基本过程。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得到群体积极主动的参与,甘心情愿的接受,并在实践中多次反复锤炼,才会有价值认同,而价值认同不是强力所能够实现的。只有校园文化普及和参与,才能形成校园文化认同,假如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实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认同得以实现的一个条件就是学习,不仅要求学院中的高层和教师要善于学习,也要求学院作为一个组织养成学习的惯习。首先,学院高层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推手的作用,充分利用制度中介作用来激活全体教师的学习潜能。其次,搭建愿景平台,激活学习需求。愿景是学校理念文化的表征方式,表意着学校的文化品质,具有方向性、动力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

2、文化反思

在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反思是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理论背景,思考自我的思维方式,如果反思以“自我”为圆心,以他人的智慧与知识为半径,进而与已有之“我”的文化积淀形成融合,这样的反思是自我成长的一种内在思辨。

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反思是不断探寻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由来、发展历程以及其走向的过程,是将学院和自我文化相融合、相提升的一个过程。反思本身就是一种探究,人为对自身命运前途的理性的认识和把握,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对学院前途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继而自己意识到这种信念和准则,并主动将之付诸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

文化反思是一种觉悟,首先在于觉悟到校园文化的作用,促成文化自觉;文化反思是一种途径,是一个对自己文化自知的基础上求得提升的过程。以实际行动来认同和更新校园文化,只有校园人能自明文化的基因、察觉文化的优劣,并用优秀的文化来管理学校,用文化自觉化人时,当代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3、文化内化

校园文化的内化表现为组织成员间的默契,形成“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内隐规矩”是组织成员已经接受的习以为常的做事方式。

适用的校园文化一旦建立,便立刻对学院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风以化人”指的就是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影响的潜移默化和持久稳定性。校园文化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学院建设的活动,在参与建设中不断与文化碰撞,最终从内心深处接受新的文化,并逐渐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行为中,最终成为自己做事的方式和价值判断的标准,实现文化与人的“深化”交融。校园文化的内化最终形成了“文化人”和“文化力”。学校中的组织成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注重独立人格的构建和追求,符合文化人的特质。而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培养人才是学校的首要特征。校园文化以学校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造就一代又一代独具校园风格的“文化人”,这就是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雕琢的成果。校园文化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能对学院人的行为发挥有效的影响,干预引导和调节行为,这种影响力就是文化力。校园文化内化后是“文化人”的形成,学院人的素质决定管理的方式,以文化管理学院,作用形式便是文化力。文化力作为软性的合力,一方面在价值、精神层面上调节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培育、激发人的内在信念、情感和理性的文化能量,人们源源不断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进而转化成物质力量有效地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凤荣.我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透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罗正云,李娟.浅谈独立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6.

文化内化论文 篇8

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 首先考虑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问题, 在系统理论教育的同时又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强调知行统一。我们根据这一原则开发了各种道德体验实践活动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道德体验的各种情境与道德实践的机会, 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实践体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在小学阶段让自己的人性得到发展。

一、目标定位

体现学校特色, 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葛洲坝实验小学因兴建葛洲坝水电工程而建, 随葛洲坝水电工程发展而发展, 见证了葛洲坝的沧桑变故。而学校招收的2 000多名学生, 主要来源于葛洲坝片区的居民。这群孩子的祖辈都曾经是葛洲坝的建设者, 而他们的父辈一般都子承父业继续水电工作, 因此这是一群留着几代水电工人血液的孩子。他们父辈所具有的“敢为人先、敢于超越、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永不满足、永争一流”的水电精神也传承下来。特殊的办校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源确定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它包括弘扬葛洲坝水电文化精神, 开展实践活动, 涵养内化, 铸魂育德。

二、课程内容

学校以“水电”为载体, 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为目标, 通过环境熏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三条渠道, 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等品德教育。

(1) 环境再现历史岁月, 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校园里“寻迹园”里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 再现了葛洲坝人30年风雨兼程、与大坝为伍的艰辛历程。每一年的开学典礼, 孩子们围绕着寻迹园, 聆听着高年级小导游的讲解, 让父辈们坚定、执着、敢为天下先的情境重现, 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践行园”里展现了一届届同学们在参加学校实践活动中留下的印迹。一首首诗歌、一篇篇论文、一个个小制作, 向每个师生传达着“我们是葛洲坝人, 我们踏着父辈的脚印, 走得坚实”的精神。

(2) 课堂教学感悟生命价值。学校将成功的经验积累起来, 形成比较科学的体系和实践内容, 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出来, 以便传承。学校自2008年以来, 根据“寻迹践行、铸魂育德”的构想, 编制了《我爱水电城》的校本教材。

这套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教学内容的校本教材, 通过一件件事例、一个个人物、一处处景观的再现, 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葛洲坝水电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到进一步体验、感受、认识和理解精神内涵, 一直到发展和创新。全套书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葛洲坝水电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套教材因它的原创性、科学性和发展性得到了《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活动启迪心智, 润泽心田

在教学中, 我们抓住“四童、五小、六探”这几个活动, 让学生在画一画、写一写、唱一唱、演一演的活动中, 加深对葛洲坝水电文化的了解, 在当小故事家、当小记者、当小导游、当水电小专家、当小收藏家的体验活动中, 追寻老一辈的足迹, 在科学探究、文化探讨中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评价机制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 我们改变单一评价模式。

(1) 多元评价孩子的闪光点。我们在“五小”活动中, 发现孩子家长和孩子通话的内容比较单一:身体情况、学习分数。单维的评价很容易误导学生片面发展。我们建议家长从知识、能力、习惯、情商、性格、规则、健康、幸福感等角度评价孩子。

(2) 多元评价学生的缺点。虽然我们倡导教师和家长在评价中以鼓励为主, 但是评价孩子还要发挥“啄木鸟”的作用, 对于学生出现的缺点及时纠正, 发现学生缺点要从多个视角去寻找本质所在, 然后理性地给予评价。

(3) 多元的评价方式。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单独评议的方式, 评价呈现多元化, 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缩短评议时间, 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 并及时反馈给家长。评价的方法采取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记录袋等, 使评价真正能起到提高德育质量的促进作用。在每学期期末, 我们还召开了成长答辩会, 让每个孩子讲述一学期中自己德育变化的过程。学生开学初根据评价细则, 确定自己本学期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并通过互评产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效应, 在分享彼此的奋斗历程、艰辛努力、欢笑与苦痛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真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4) 团队的评价作用。学校分层开展的“四童、五小、六探”活动, 每次活动分成若干小队, 每个小队强调分工合作, 活动结束后团队交流、评价, 将活动组织形态、寻访体验过程与学生行为教育有机结合, 并且在活动中邀请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共同策划参与。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大坝徽章”记录着他们活动的印记, 也评价着他们在活动中的德育成长。

情感润泽内化品德 篇9

一、巧用文本, 以情激情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编排了“美文赏读”“诗歌诵读”。这些文本不但文质兼美, 更重要的是蕴涵着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的熏陶。小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产生情感效应的主导作用是教师。品德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和激情的人, 这是引发学生情感的前提。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巧妙地利用文本中激情的语言传送给学生情感的信息。我们的品德教育伴随着情感进行, 道德行为将会更持久。《爸爸妈妈, 我想对您说》一课中的诗歌《寻求一窗灯火》, 语言清新自然, 情感真挚感人, 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孩子对父母的热爱, 感激之情。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学生理解、关心、体谅父母的难处, 从而更热爱父母的教学效果, 课堂中, 在同学们交流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后, 伴随着优美、舒缓的乐曲, 我深情并茂地朗诵了诗歌《寻求一窗灯火》, 学生深深地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文章不是无情物”, 巧用文本, 以文本的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潜移默化中为养成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和积极健康的人格夯实基础。

二、巧设问题情景, 以情导行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 而且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 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从而内化为能力和觉悟。在教学五下《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这一主题时, 学生们观看南京大屠杀的声像资料时, 个个满脸愤怒, 有的边看边握紧了拳头, 有的女生在恐怖愤怒时流泪, 也有的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索性站了起来……观看完毕, 组织学生讨论时, 学生辉就义愤填膺地说:“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太可恨了, 等我长大了, 我一定要打到日本去, 为死去的同胞报仇!”“对!杀了日本人!”“拒绝和日本人交往, 把日本人从我国赶出去。”……教室里一片沸腾。突然, 班长润站起来说:“不!我们不能这么做!”“为什么?”一时教室里争论不休。我忙抓住契机, 将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分成一组, 就这一问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同学们经过长时间的激烈的辩论, 观点渐渐地明朗了。最后由班长润为代表的胜方总结陈词:“作为中国人, 我们不能忘记昨天的耻辱, 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繁华之地曾是昔日日本侵略军的杀戮之地。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古训。我们的心中都有一种愿望, 但愿天下不再有战争、不再有恐怖。我们要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听着同学们的肺腑之言, 我很感动。这不是教师灌输的理念, 是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交流、探索而获取的知识, 形成的道德观点。像这样具体生动的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 学生会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 从而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更利于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多方位体验, 以情移情

移情是儿童对他人情绪、情感做出的相同或相似的情绪性反应和理解, 是一种对道德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社会性情感。移情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或者“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换位体验为学生的移情奠定了基础, 是学生移情的切入点。在学习“关爱残疾人”主题时, 在一系列的体验残疾人生活的活动之后,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 并适时抛出“此时, 如果有人嘲笑、挖苦你, 你会怎么想?你的心情如何?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的问题让学生站在残疾人的角度去思考。通过换位思考, 学生明白与他人交往中不仅要推己及人, 还要为他人着想, 才能善待他人。在学习《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主题时, 设计练习:期中考试结束了, 你的成绩不理想, 请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 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当你向爸爸妈妈提出无理的要求, 遭到拒绝后大发雷霆时, 他们的心情如何?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 学生体会了父母的唠叨基于爱, 感受与父母相处的甜酸苦辣, 学会欣赏、理解、谅解父母, 进而更加热爱、尊重父母。在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的方式, 让学生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 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 课堂中我们有意识地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 安排辩论、小品表演、情感面对面等形式,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 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让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得到体验和升华。有效地引导学生向课程的教学目标发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发展或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授给人, 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 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获得。”

重视内化过程提高德育实效 篇10

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人们从外部获得道德、智力等素质的关键是内化, 形成并发展道德、智力等素质的过程就是内化过程。所谓德育内化过程就是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的主体素质。

衡量学校德育工作优劣的标准不能只看学生是怎么说的, 更要看学生是怎么做的。说的要转化成做的, 这就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德育既要教给学生道德规范, 又要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实际上, 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对道德概念、规则、准则等早已耳熟能详, 很多时候, 他们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而是知道怎么做而不去做。我们要清楚, 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等于道德行为的产生, 在认知与行为两者之间, 还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德育内化的规律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又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德育内容 (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方面) 要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 其内化过程一般通过知、情、意、行这四个阶段。例如,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要经历由道德认识到产生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的强化到道德行为的自觉调控这一基本过程。道德情感的产生要有认知作基础, 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 情感就无从产生, 或者充其量也不过是缺乏理智的情感冲动。一定的道德认识只有同相应的道德情感产生强烈共鸣时, 才能激发道德行为的动机, 产生推动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的心理调控力量, 一个学生能否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 往往要取决于他的道德意志。道德内化的标志在于人的道德行为独立于外界压力的程度。当人们觉得有义务遵守某一种道德规范而不考虑外界威胁或惩罚时, 则某一道德规范便可以被认为已获得内化, 而且一个人对外界监督越不注意、越不在乎, 那么, 他的道德内化的程度就越高。

德育内化的思考与做法

1.德育目标要有层次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学德育大纲已分层次地确定了中学各阶段德育工作的目标。在工作中, 我们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 按大纲要求制订出具体的德育内容和方案, 从而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反对那种无系统计划、“信手拈来”的做法。在实施德育方案时, 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知识和思想特点,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我们反对不顾学生实际, 企图一步到位的德育方法。

2.德育活动系列化。德育内容抽象、杂乱无章不成系统的话, 必将导致学生找不到内化的“切入点”, 只能蜻蜒点水式的凑凑热闹, 教师也难以操作, 无所适从。在多年的实践中, 我们紧紧围绕德育目标, 初步形成了德育内容系列化, 变“无形”为“有形”, 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德育活动体系。如, 在时间序列方面是这样安排的:三月份“讲文明、树新风”, 四月份“办好艺术节、陶冶情操”, 五月份“发扬优良传统”, 六月份“遵纪守法、当好公民”, 九月份“我爱我校见行动”, 十月份“热爱祖国、振兴中华”, 十一月份“团结友爱、热爱集体”, 十二月份“树立远大理想、开拓美好未来”。在时间序列基础上, 各年级施教内容又有所侧重, 如高一突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如何迈好青春第一步”的教育, 高二突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教育, 高三突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教育等。这样, 使德育活动内容纵向上的梯次性和横向上的多样性交叉错落, 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熏陶、感染, 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

3.突出德育主体。过去的德育工作往往只注重德育目标的制订和道德规范的灌输, 却缺乏对人的关注, 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和学生主体性。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德育内化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是“内因”, 起决定作用, 学校和教师是外部因素, 起教育主导作用。因此, 凸现德育的主体,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得到体验和省悟,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人格,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让德育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譬如, 每周一节的班会, 如果都是班主任满堂灌, 脱离学生实际空谈道理, 强行要求学生应该怎么样, 不该怎么样, 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不会有好效果。若班主任能让学生共同参与班会 (特别是主题班会) 的设计、组织和开展, 激发学生参与班会的兴趣, 使他们成为班会的主体, 班会自然就开得活,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可得到能力的锻炼。

我们认为, 目前学生比较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 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 缺乏直接体验。所以, 在组织德育活动时, 一定要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上, 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 而不是推一推才动一动的木偶。鼓励学生参与, 加大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 是一个参与者, 一个提供信息的人, 一个指导者。

4.重视意志锻炼和行为强化。意志是学生在坚持政治原则、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毅力和精神。它在由认识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定向的作用, 我们时常发现, 有的学生既知道理, 也有行动的意愿, 但由于意志力薄弱, 往往不能作出相应的行动;有的学生虽然能付诸实行, 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诱惑而不能坚持到底。在当今社会环境复杂、消极负面影响较严重的形势下, 指导和训练学生提高抗干扰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学生有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得到强化, 才能做到知行统一,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持之以恒。因此, 在德育过程中,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学生, 善于调整外在的教育条件以适应学生的思想心理基础, 培养学生的耐挫折心理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这是德育能否达到内化从而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

5.增强师生情感沟通。人的认知活动是伴随着人的情感因素的, 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德育与智育相比, 困难的不在认知过程, 而是在认知后的情感上的认同。一个人产生行为的动机, 不仅要有“知”, 还要有“情”。如果学生缺乏自身的情感体验, 就不能把外在的教育要求与自己的内在需求融合起来, 就缺乏行动的内部动力, 其认识就多停留在口头上, 更淡不上形成信念。“情通则理达”, 德育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师生关系融洽, 教师的意见就容易被学生接受;反之, 即使教师讲的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通过学生的心理“过滤”, 也可能遭到拒绝。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讲个没完, 要善于以“情”育“情”, 运用情感激励, 感化和熏陶学生。当外部教育影响与学生的情感需求相一致时, 内化过程就能顺利进行。

体验成功,内化兴趣 篇11

一、利用实物,培养学生识记单词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兴趣还不稳定,对于抽象、模糊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小学英语教师更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让小学生乐于接受。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所教的知识内容,注意利用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7 On the farm这一单元所学习的单词都是与农场上的动植物有关的,如:pig, cow, chicken, duck, apple, pear, orange等。学生应做到能够对这些单词熟记、认读、拼写。在学习这些单词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把动物玩具或者水果带到教室。当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学生找到对应的事物,让抽象的单词与食物建立起联系,学生识记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当识记单词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玩具进行分类处理,在进行分类处理时,会让学生明白:很多apple 在一起就会成为apples,很多pig在一起就会成为pigs,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知道英语中名词会有复数形式。

这一案例中,学生的动物玩具或者水果能给学生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感觉,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些实物,并通过单词卡与之建立联系,更能加深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识记程度,记忆效果会更好。

二、善用鼓励,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每个人都渴望被赞美,对于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发现,一旦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夸奖或鼓励,学生就会充满自信,学习兴趣就会高涨。所以教师应该善用鼓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

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8 Dolls 这一单元围绕dolls展开,让孩子们学习一些反义词如small和big, tall 和short,fat和thin等。在这一单元的 “Listen draw and say” 教学活动时,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按照指令画雪人来考察学生是否熟记单词。教师可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去“画雪人”。老师或者学生依次说出“The snowman is tall.”、“His mouse is big”、“His eyes is small.”“His nose is big and red.”到最后师生共同检查,看是不是每位同学都按照指令画出了正确的雪人。对于那些完成得非常好的同学,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Yes! Well done! You really did a good job!”虽然,学生有可能听不懂其中的含义,但可以通过老师的面部表情知晓一二。对于那些出了差错的学生,也不应过分批评,而是通过一些和善的话语或者鼓励的眼神,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

鼓励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就像这个案例中,学生有可能听不懂老师话语的“直接表扬”,但教师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竖起的拇指,都让学生尝到了被肯定和赞扬的喜悦,也收获了学习上的自信。

三、合作表演,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就要做到“学以致用”,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完英语后,能够开口说话,不做“哑巴英语”的学习者。在学习完课文以后,小组合作表演可以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在编排剧本时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制作,进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合作表演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知识,又能在笑声中收获友谊,获得进步。

在学习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当讲完课文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Say and act”把这个小故事表演出来。每组选出一名选手读旁白“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king. He liked new clothes. ” 然后扮演King的小伙伴说: “I like new clothes. Who can make new clothes for me? I will give him a lot of things. ”旁白继续读“One day, two men visited the king.”这时两位骗子上场Man 1:“ My king, we can make new clothes for you. ” The king was happy,所以下令 “Make the clothes for me.”The two men showed the king his new clothes. Man 2: “My king, please try on these magic clothes. 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当这两位骗子给国王穿上“衣服”时,还要假惺惺地问句“Do they fit? ”King: Oh yes. They fit well.当国王穿上新衣服上街时, 曲意逢迎的人们shouted:“What beautiful clothes!”只有一个诚实的孩子说“Ha! Ha! The king isnt wearing any clothes!”

这一故事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掌握长句的能力。学生为了能够表演得更好,会在排练时抓紧时间背诵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熟练掌握课文知识。

从“内化感受”到“外化表达” 篇12

小说演播,是把完整的故事情节, 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口语化的听觉语言,演播者要想把小说演绎得“生动形象”,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艺术功力。播音前辈张颂教授所说:语言艺术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和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由此可见,演播者不仅要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语音知识、要具备良好的声音弹性和较强的语言造型能力,在不断训练和实践中探索,为演播工作创造充分条件。但在一些广播小说作品中,一些演播者忽视了普通话语音的基础训练和掌握,翘舌音zh、ch、sh与舌尖前音z、c、s不分; 读音白字,“信手拈来”的“拈”读作“占”,“狭隘的隘”隘读成益;四声不准造成歧义,“适时”和“实施”等现象,不但给听者造成了歧义,也使一部完美的广播小说作品留有遗憾。

勤感受,外化形象塑造贴切

广播稍纵即逝的声音特性要求演播者在演播工作中要树立“受众意识”。文学作品的底蕴厚重,角色多元化,故事情境描述生动,这就要求演播者对作品要通读,并理顺故事发展脉络,了解体验人物角色的内心感受,细心琢磨角色外部语言的特色塑造,这对于演播者来说是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我们都知道,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不单单体现在语言中,也体现在情景的描述中,播者除了分析小说的每个情节,研究角色的每一句话,在字里行间探索人物性格外, 还要琢磨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出与作品风格与演播风格统一和谐的人物形象来,只有“当事人(演播者)”心里清楚了,我们的受众才方能听得明白,听的有趣,由此,播者外化语言的演绎的才能精彩和到位。反之,连播者都混混沌沌,弄不明白,那么听者又会如何听的有趣?听得入迷?小说演播与我们的播音主持工作不同,在播音主持工作中,我们在话筒前的状态积极地, 对象是一对一的,而小说演播则不同, 是一人一台戏,是从“内化”的众多人物感受到“外化”人物的精彩演绎,因此,播者既要生活于小说的情境之中, 又要有角色的真挚感情和较强的语言控制能力。正如萨尔维尼所说:“播讲者必须勤于感受,但他也必须像一个熟练的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他的感受,因为他要完成双重的任务;仅仅自已有所感受是不够的,他必须使别人有所感受,而如果他不运用抑制,就办不到这一点。”在我国众多的名家名播中,每当听到他们扣人心弦,惟妙惟肖,富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小说作品, 我深感他们靠的不是声音的张扬,而是内在情感的强大张力和外化语言的的融合。由此可见,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口”。

勤甄别,弘扬传播正能量

广播作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我们的宗旨, 广播小说作品的内容宣传更是如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讲的一样,“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一论述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方针,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演播者作为广播小说的主创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说的筛选和编辑工作当中,将具有时代气息,特色鲜明的作品展示给广大听众。

近年来,随着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专业人才的不断注入,一些地方电台热衷于广播小说者跃跃欲试,一部部弘扬主旋律如,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层出不穷,如,2013年12月17日,在陕西铜川包茂高速匝道旁一辆货车侧翻,致使二十多顿橘子散落一地,当地警民联手施救的消息在中央台采用播发后,铜川电台利用地域优势,第一时间制作出三集纪实广播小说《我们村都厚道人》播出,在制作中,以演播者为叙述,以当地童谣方言快板引入,使当事人在演播室中情景再现出寒风中救援外地货车的动人场面,深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好评。

【文化内化论文】推荐阅读:

行为内化07-14

标准内化10-14

内化途径05-18

内化外化06-19

感悟内化06-23

内化06-29

开发内化07-22

内化问题07-25

德育内化09-19

内化研究09-30

上一篇:液压控制回路下一篇:学习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