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配置模式

2024-10-26

优化配置模式(精选11篇)

优化配置模式 篇1

土地是生活和生产的基础, 更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如何才能够很好的利用土地资源或者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 是我国以及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话题, 土地的持续发展应该如何实现, 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工作和难题, 更是当代土地资源领域之内研究的重点。

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现状

各国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观察存在很多差异, 在国外的土地制度的建立时就开始相继进行, 传统的土地制度, 经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利用完全合理的布局理论, 这些都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基本理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 随着世界工业不断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始和时期, 很显然这种发展是迅速的, 但发展过程中, 完全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 最后导致土地形成了退化和一些环境遭到了污染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几十年以前, 工业的发展快速, 这样的因素和影响直接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在一些土地资源的利用上有了很明显的变化, 导致了各国的人口迅速的增长, 给土地的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慢慢的一些问题就凸显出来, 其他一些国家, 在土地资源配置研究的工作上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最近几年的国外土地资源和环境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不管是在规划上还是模式上, 都积极的全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等工作,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得到了很大关注和重视。然而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洗礼, 在古代已经有了研究土地资源的工作者, 但都没有详细的计划和规划, 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的土地资源研究工作慢慢的走向了正轨, 有了完美的计划性, 一个崭新的转折阶段, 一些科技型的技术不断发展, 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在优化配置上严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进行了学术讨论和会议的召开, 实施了有偿使用制度的深化改革, 广泛开展了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特征

1) 整体性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很多的条件组成, 需要利用很高的结构系统整体的功能, 在这之间应该完全的保证各个系统中的协调关系, 从而实现, 整个结构系统的功能优化。

2) 灰色性

土地资源的配置关系到很多个因素和条件, 有一些是确定的, 而有些是不确定的, 比如说, 在一些微观的经济、生态因素等, 具体的工作必须用灰色理论来分析抽象的土地利用系统。

3) 多目标性

多目标性其中包括很多效益问题, 其中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 在确定目标之前, 一定要准确和及时, 这样才能够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进行, 在优化中除了对重点目标进行配置外, 更多的还要考虑次要目标的实现, 从而使各个目标达到权衡。

4) 时空性

一些土地的利用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中要随着土地结构的变化和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仅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还相对具有空间性。

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当代的发展非常迅速, 科学化、现代化的科技业在快速发展, 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将数学方法和GIS的功能性实现了很好的结合, 从而完全的实现了土地资源在数量和空间上较好的结合和合理的配置, 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GIS功能现在火热, 在土地扩大的优化配置建模中都已经应用了这种功能技术, 成为当代研究的重要工作和热点, 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上应该多学习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 并且要结合在一起运用到工作中, 这样才能够实现共同目标, 这一项重要的工作, 同时也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4 总结

我国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厚, 地域跨度巨大, 土地面积也相对很广, 地形地貌也很复杂, 作为一种不可以再生的资源, 应该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利用, 真正做到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和优势, 强加土地资源管理, 同时还要科学合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这是我国现在及未来势必要面临的重要工作, 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前提, 因此, 今后土地资源在优化配置方面的工作, 必将成为我国土地资源发展的方向, 从而提高我国的土地资源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萍, 吴群, 刘勇, 胡立兵.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 2003, S2:340-346.

[2]汤菲.论学报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04:94-96, 109.

[3]刘锐, 王兆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哈尔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08:103-105.

[4]商晓帆.关于政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思考[J].现代情报, 2007, 11:69-71.

[5]谭惠.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13, 11:111-112.

[6]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 2003, S2:340-346.

优化配置模式 篇2

班级:物流*** 姓名:***** 学号:*********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摘要

装卸搬运设备能力的配置直接关系到仓库、配送中心等场所的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往这类问题的研究多是从技术的角度,或是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设备的配置加以分析。本文考虑使用数学规划方法,以间歇性装卸搬运设备为例,考虑不同装卸搬运设备之间的配套问题,结合仓库、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等方面来探讨装卸搬运设备的配置数量的优化问题。关键字 小蜜蜂 物流 设施 设备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目录

1公司简介.....................................................................................................................3 2公司现状.....................................................................................................................3 3改进措施.....................................................................................................................4 4装卸搬运设备配置的原则.........................................................................................7 4.1适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7 4.2经济性原则..........................................................................................................7 4.3系统化原则..........................................................................................................8 5 优化装卸搬运设备配置的步骤..............................................................................8 5.1作业流程分析......................................................................................................8 5.2设备类型分析......................................................................................................8 5.3设备品牌选择......................................................................................................8 6 建立优化模型..........................................................................................................9 6.1模型假定..............................................................................................................9 7 实例........................................................................................................................12 8 结语........................................................................................................................14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1公司简介

广州市小蜜蜂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其前身是广州铁路局联营业务单位。公司业务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是一家集货运咨询,货物运输和配送(公路运输、铁路整车和集装箱的发送和接收)、仓储管理、装卸服务、货物包装及仓储、办公场地租赁等多方面业务的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其前身是广州铁路局联营业务单位。公司业务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是一家集货运咨询,货物运输和配送(公路运输、铁路整车和集装箱的发送和接收)、仓储管理、装卸服务、货物包装及仓储、办公场地租赁等多方面业务的物流公司。

2公司现状

小蜜蜂物流的商业模式就是基于配送的仓储服务。制造商或大批发商通过干线运输等方式大批量的把货品存放在小蜜蜂物流的仓库里,然后根据终端店面的销售需求,用小车小批量配送到零售店或消费地。目前,小蜜蜂物流公司为各客户单位每天储存的商品量达2.5万元。最近,这家公司还扩大了6万平方米的仓储容量,使每天储存的商品量达10万元左右。按每月流转3次计,这家公司的每月物流量达30万元左右,其总经理运用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使得小蜜蜂物流成为浙江现代物流业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一匹“黑马”。小蜜蜂物流为客户提供仓储、配送、装卸、加工、代收款、信息咨询等物流服务,利润来源包括仓租费、物流配送费、流通加工服务费等,业务流程如下:小蜜蜂物流的仓库全都是平面仓。部分采用托盘和叉车进行库内搬运。少量采用手工搬运。月台设计很有特色,适合于大型货柜车、平板车、小型箱式配送车的快速装卸作业。与业务发展蒸蒸日上不同的是,小蜜蜂物流的信息化一直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只有简单的单机订单管理系统,以手工处理单据为主。以小蜜蜂物流目前的仓库发展趋势和管理能力,以及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的要求,其物流信息化瓶颈严重制约了小蜜蜂物流的业务发展。直到最近开始开发符合其自身业务特点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小蜜蜂物流在业务和客户源上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如何迅速扩充仓储面积,提高配送订单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影响力已经成了小蜜蜂物流公司决策层的考虑重点。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小蜜蜂物流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客户的需求,并为客户规划出多种增值服务,期盼从典型的仓储型配送中心开始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从简单的操作模式迈向科学管理的新台阶,小蜜蜂物流的管理层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决策层的先进思路是完全不够的,此时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和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所有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能够严格的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并且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使得小蜜蜂物流的管理体系能够上到一个科学管理的高度。

3改进措施

最优的内部库位布置形式及堆垛方式是在物流中很好解决的初级问题,根据小蜜蜂物流的特点应是产品与厂家的划区来分布,因为是大型的产品些,所有堆垛方式很明显应用大的架子与机械设备依据相关物流计划模型和物流发展战略模型,分十二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下:

1、服务的市场华东地区快速流通民用消费品市场

2、服务的主要产品以民用消费品为主,具体为:家用电器(冰箱、洗衣机、冰柜、电视机等)、酒类(白酒等)、方便食品(方便面、矿泉水等)和其它快速消费品(纸张类)等。

3、主要合作伙伴

公司在广州拥有大型物流基地四个,共计仓储经营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从事专业的仓储、装卸、配送、中转运送、零件代行货运等服务,可提供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策划服务。秉承着良好的服务与开拓的精神,目前,公司已拥有一批固定、长期的知名企业合作伙伴。如: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明和产业 中粮集团 上海朗特 新日石石油 富田-日捆物流 五羊-本田摩托 统一企业

顶新集团(康师傅)伊藤忠商社 三菱公司 海尔集团 杜邦化工 宜家家居

尧丰纸业集团 南粮集团

丹阳同乐面粉 潜江同光面粉 长乐东方面粉 上海索尼电子 大连东芝电子 开平嘉士利集团

4、主要作业流程可以分成二块,具体为:

(1)仓储区作业流程生产工厂整车货物→经过干线运输送达仓库→仓库区收货、编组、验货、分类、搬运入储货区库位→对分拣区进行取货补货。

(2)配送区作业流程分拣、组货、检查与验货、包装、发货→配载与装车→送货→交付货物与单证签收。

5、货流量分析货流量可以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一是商品价值,二是商品吞吐量(吨位数),三是实物流量,以单位时间内的箱数、托盘数、整车数、集装箱数计量;不同的分类,存在不同的作用,从物流作业安排的角度,按实物流量计划最有利。具体分析如下:

(1)按商品价值分析每天储存的商品量达2.5万元,最近扩大仓储容量后,每天储存的商品量达10万元,按每月流转3次计,每月物流量达30万元;:如果仓储运输费用按商品价值的10%计算,则该企业的月营业收入应该为30*10%=3000万元,年营业收入为3000*12=3.6万元)。(2)按商品实物流量分析(很可惜,未具体提供)

6、库位安排与堆垛方式

(1)库位安排方法:一般有二种方式,随机库位安排和固定库位安排;由于小蜜蜂货流量大、客户及货物品项多,可以采用二种方式的结合方法;即:对各供应商库存区采用固定库区,即对每一家主要供应商采用固定储货区域,而同一供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应商产品库位采用随机库位法储存,这样,有利于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又有利于出库时及时、准确地寻找到目标商品。

(2)堆垛方式:由于商品流量大,要求仓储的空间利用要尽可能高,因此,建议货物托盘化堆垛后,采用货架式储存;对单个品项储货量大的,可以采用驶入式托盘货架(Drive-in Pallet Racking),其空间利于率特别高;对品项多、储量小、托盘货物高度差异大的货物,可采用可调式托盘货架(Selective Pallet Racking),以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对一些重量较轻、体积不大的货物,可采用移动式托盘货架(Mobile Racking)等等选择。

(3)搬运设备与分拣设备:由于采用以货架储货为主要方式,因此,要匹配相应的搬运设备;库内存货设备与取货设备以电动前移式托盘叉车为主,并根据货架高度,也可匹配一定量的臂式堆高机,对重量大的货物,可采用平衡式燃油叉车;库内水平移动采用座驾式电动叉车(距离长)、自走式电动叉车(距离短)为主,并配一定量的手动托盘叉车;分拣设备以多层分拣车为主,并配少量的(根据货架高度)高位分拣机。

7、当前主要问题与当前重点工作

(1)当前主要问题:信息化严重制约物流业务的发展,具体表理是只有简单的单机订单管理系统,以手工处理单据为主;也就是说,订单处理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2)当前重点工作:重点工作有四项,一是迅速扩充仓储面积,二是(增加人员)、提高配送订单的处理能力,三是(通过增加物流服务的市场份额)、提高区域影响力,四是开发符合其自身业务特点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

11、企业发展战略从典型的仓储型配送中心向(供应链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并提供多种增值服务。

8、质量管理与全员教育培训按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所有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严格的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在岗培训与教育。

9、相关建议根据本案例提供的资料,针对该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提供以下建议,希望对该企业和相关人员有所帮助,具体建议如下: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4装卸搬运设备配置的原则

仓库的装卸搬运设备是仓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直接影响到仓库的自动化水平、运作流程和效率。为保证装卸搬运设备系统的高效、经济,在进行设备配置时应考虑如下原则:

4.1适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装卸搬运作业的类型、作业环境、作业量、搬运距离、货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决定了装卸搬运设备的类型、额定作业能力和数量。装卸搬运设备的配置,必须以能够适应作业的需求为基本原则。仓库的作业量大、作业频繁时,需要充分掌握作业发生的规律,考虑配备作业能力较高的大型专用机械设备;作业量小、作业不频繁时,只要根据作业量的平均水平,配备构造简单、造价低廉而又能保持相当作业能力的中小型通用机械设备即可。

此外,装卸搬运设备都有一定的经济寿命,因此在配置设备时,还要充分考虑仓库或配送中心未来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设备能够在其经济寿命周期内保持适当的技术先进性和作业能力空间。

设备配置就是要在设备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之间寻找一个适当的均衡点,使设备既能满足需求,又不因为配置过高导致投资过大及作业能力的浪费。

4.2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是衡量装卸搬运系统的重要指标。装卸搬运是一个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物流作业环节,装卸搬运设备的购置成本和使用及维修保养成本就直接反映了该环节的经济效益。设备配置的目标就是在满足作业需求和合理的技术先进性的前提下,实现设备在整个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内的总成本最小,即设备的LCC(Life Cycle Cost,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4.3系统化原则

装卸搬运设备的配套,是保证前后作业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保证装卸搬运工作连续稳定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进行设备配置时,还要对整个装卸搬运系统进行流程分析,充分考虑各个作业工序之间的衔接,以使配置的设备相互适应,减少作业等待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在新建仓库和配送中心时,应将搬运设备的配置与仓库的布局、设施的规划设计同时考虑,使装卸搬运设备与场地条件、周边辅助设备相匹配,这样才能够实现仓储作业的整体最优。优化装卸搬运设备配置的步骤

5.1作业流程分析

仓库或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分析,是明确作业类型、作业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而确定装卸搬运设备类型,明确各装卸搬运设备之间的配比关系的必要环节。在这一步骤中,需要明确仓库的布局、货物的出入库流程和库内作业流程,确定各环节中所需设备的基本类型,如是否需要吊车作业、需要何种类型的叉车、是否需要连续输送设备等。

5.2设备类型分析

在作业流程分析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种装卸搬运设备的类型。如需要吊车作业,要明确使用的吊车类型,如塔吊、龙门吊、汽车吊等。各种叉车的类型也需要明确,针对其动力装置,即叉车的结构和用途明确所需叉车的类型如手动叉车、电动叉车、内燃叉车的选择。

5.3设备品牌选择

设备品牌选择是设备配置优化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各种装卸搬运设备品牌的初步选择,可以大大减少最优配置的搜索范围,提高优化模型的效率。在设备的品牌选择中,需要对供应商的资质、设备的各种技术参数、作业性能等进行综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合评价,并可以结合现场操作人员的口碑,对设备品牌和供应商初步进行筛选,确定备选的设备品牌与供应商的范围。

完成以上工作之后,就可以进入设备配置优化的下一步工作,建立优化配置模型。建立优化模型

6.1模型假定

(1)作业流程假定。作业流程不同,对设备的需求也会不同。这里假定仓库的入库作业流程包括两个主要环节,一是使用龙门起重机从卡车、火车等运输工具上将货物卸下,二是使用叉车将货物运到指定的储存场所。其中一部分货物从卡车、火车上卸下后可以直接存放在站台附近的露天货场,另一部分货物需要再使用叉车到其他储存场所存储。入库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出库作业流程则与之相反。

(2)设备性能假定。考虑不同型号的叉车、汽车吊之间的替代作用,这里假定在具体作业中可以用较大吨位的设备替代较小吨位的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将 9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降低。为保证实际作业的便利性和不过度损失设备的作业能力,本文只允许相邻吨位的设备才可以替代。

6.2建立模型因在作业流程分析

(l)起重机数量配置模型。设根据设备类型分析所确定的适合现场作业的起重机有n种类型(按额定起重量分类),将需要采用起重机卸下的货物也进行相应分类,见表1。其中,起重机类型按吨位数由大到小排列;货物所占比例除考虑重量外,也可结合货物的尺寸、性质进行分类,是需要使用起重机装卸的货物占全部货物的比例;B是日平均吞吐量的预测值,α和B可综合考虑仓库或配送中心的现状与计划期的发展进行估算。则起重机数量配置模型如下:

其中,i-备选的起重机的品牌,i=1,2,...,m;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j-适合的起重机的类型或吨位,j=1,2,...,n;

cij-i品牌i型号起重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按经济寿命折算后的值,由于不同型号的设备的经济寿命会有所差别,按折算之后的数值会更有可比性。

xij-配备的i品牌i型号起重机的台数,必须为整数;

pij-i品牌j型号起重机的小时作业能力,可根据相应公式计算得到;

tij-i品牌i型号起重机的日作业时间。

式(1)表示使起重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式(2)表示最大吨位的起重机的作业能力要满足相应货物的作业需求;式(3)表示相邻的大吨位的起重机可以和小吨位的起重机一起完成相应吨位货物的作业;式(4)则表示在单班作业下起重机的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

(2)叉车数量配置模型。叉车数量配置模型原理同起重机数量配置模型。设根据设备类型分析所确定的适合现场作业的叉车有。种类型,将需要使用叉车装卸搬运的货物进行分类。

其中,叉车类型按吨位数由大到小排列;货物所占比例为货物占所有需用叉车作业的货物总量的比例,其总量为B1=B(1-α)+Bα(1-β)=B(1-αβ),α、β的含义同起重机配置模型。则叉车数量配置模型如下: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其中,i-备选的起重机的品牌,i=1,2,„,m;i-适合的起重机的类型或吨位,j=1,2,...n;cij-i品牌j型号起重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按经济寿命折算后的值,由于不同型号的设备的经济寿命会有所差别,按折算之后的数值会更有可比性。

xij-配备的i品牌l型号起重机的台数,必须为整数;pij-i品牌j型号起重机的小时作业能力,可根据相应公式计算得到;

tij-i品牌j型号起重机的日作业时间。

7实例

某储备仓库的设施与作业情况如表

3、表4所示。为简便起见,这里假定备选的起重机和叉车只有一种品牌,经济寿命周期相同,利用上述模型进行计算后得到该仓库装卸搬运设备的配置方案为配置32吨及20吨龙门起重机各1台,配置10吨叉车1台、6吨叉车1台,5吨叉车2台、3吨叉车2台。经分析发现,此配置方案虽然满足了该仓库日常作业的需求,但也发现设备有很大一部分的作业能力闲置了,究其原因是该仓库的业务量过小,储备的货物又必须有相应吨位的起重机或叉车作业,因此该仓库需要做的进一步工作是加强业务拓展,提高仓库作业量。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方案

8结语

股市走进资源优化配置时代 篇3

今天,中国股市终于走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时代。我们不妨来看几个例子。

一是长江电力。公司出资31亿元,以增资扩股方式战略投资湖北能源集团,获取其45%的股权,并将尽快推进其改制实现整体上市。由于湖北能源本系长江证券二股东,长江电力得以间接参股长江证券。一个是将非上市公司尽快实现整体上市,一个是成为正在借壳上市的长江证券的第二大股东,这两块资源本来与长江电力并不搭界,可由于长江电力是绩优蓝筹股,一优化配置,就配置给它了。

二是沪东重机。去年8月23日,沪东重机刚刚以14.5元的增发价非公开发行2100万股,募资3亿多元。可不到半年(1月29日),该公司又公告将以30元/股的价格,向大股东中船集团等定向增发4亿股,中船集团的造船资产得以整体上市。若放在从前,一次增发后不到半年是断然不可能提出再融资申请的。可如今,再融资已没有时间限制,一切不可能的都变得可能了。再说,沪东重机及其大股东中船集团也好,还是这次共同参与增发的宝钢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中国人寿等也好,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大集团,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就这么着,也倾斜给它们了。

三是南山铝业。上述两例都是央企,南山铝业只是山东省的一家村企改制的上市公司,可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却颇具特色。去年8月,南山铝业计划定向增发7亿股,收购大股东的铝业资产。但当时说好只有增发在10月底前完成,大股东铝业资产所产出的净利润才归上市公司所有。可最近突然改口了,大股东决定将铝业资产自去年7月至今年4月底的净利润全部让利给上市公司,一让就让了2亿多元,而南山铝业2006年全年净利润不过1.7亿元。

从上述几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中国股市资源优化配置的几个特点。

首先,强势企业率先配置。当然,最强势的是央企,其次是地方国企。它们背靠各级政府,拥有最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资源,就像长江电力那样,原来不搭界的都可以变着法子拿来。当前整体上市、券商借壳最热。就拿整体上市、券商借壳资源来说,长江电力可以这样做,工行、中石化、国寿等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这种强势企业率先配置,其实质是政府主导型的“强者先得”。这就告诉我们,在资源配置已逐渐成为中国股市第一功能之际,国企(特别是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机会远比民企或其他类型的个股要多得多,也强势得多。而且投资人的思路要放开一些,不能光看大股东拥有多少资源,还要看大股东能调动多少资源。

第二,配置方式多采用非公开发行(条件较宽松),且多为高价股的“市价配置”。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实施非公开发行的近70家上市公司,平均增发价超过10元,最高的宝钛股份增发价为31元。高价增发其结果是以尽量少的股本扩张,尽量多地增厚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可以预计,它们中的一部分公司,今年还会像沪东重机那样,在更高价位上吸引更广泛的社会优质资源,以最紧凑的方式,加快向上市公司集中。至于那些股价不甚高的公司,则要想尽办法在抬高股价后推出增发和资源配置方案。即如长江电力,短短三四个月,股价从6元多涨至12元多,各种资源配置方案便随之而来了。

第三,如果大股东是民企,调动不了那么多资源,就来个先吃亏再占大便宜。即如南山铝业,大股东让出了2亿多元利润,可这一让,上市公司预期利润多了,股价涨了,就把什么都给补回来了。更别说整体上市后大股东增大持股,市值膨胀更以数十亿元计。

从资源配置视角优化预算管理模式 篇4

一、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观

“资源”的定义范围相当广, 这里的“资源”指那些能够以货币计量, 将来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 这个定义与会计中资产的定义相似。具体来说是可以纳入预算体系进行管理的资源, 包括人、财、物、信息、商誉以及技术和知识的积累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

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对市场资源进行了初次分配, 要想实现初次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就要对投入的资源进行二次优化配置。预算管理通过企业预算的编制, 实现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通过预算的执行与控制使企业的发展与所拥有的资源及自身的经营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从而也保证了企业资源投入产出比最大, 最终也就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 在2002年推出了资源消耗会计, 它创造性地将美国的作业成本法 (ABC) 和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中的精华相结合, 取长补短, 形成了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 它更有利于成本管理和控制。要发挥预算管理在企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就应该引入资源消耗会计这个成本创新方法, 对企业的资源消耗的成本计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此外, 还应该优化预算管理的编制与执行、控制与考评, 这是实现预算管理对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保障。

二、资源消耗会计概述及其在预算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 资源消耗会计概述

在资源消耗框架中, 主要是基于计量的成本分配 (计划与实际) 。资源消耗根据数量加以核算, 并按每一资源单位进行评价。因此, 这些成本从资源结集点向成本对象 (例如, 作业、项目、产品、顾客等) 进行分配。在这种处理方式下, 资源消耗会计注重成本性质的分析, 并为实现收益目标而致力于E/I产能 (剩余/闲置生产能力) 的管理。

符合资源消耗会计特征的基本原理有如下八个方面 (Benjamin、Simon, 2003) :对所有资源结集点的产能进行定量化地处理;对E/I产能进行精心的管理;深刻了解资源结集点的相互关联性;将所有的关联成本灵活运用作业成本进行归属计算;确认被投入资源的成本的性质, 在当初以及在资源消耗点上的变化;有的关联成本进行归属计算;基于多元收益性目标的层面, 仅局限于集中计算和吸收固定费用, 而不对产品/顾客的全部成本进行集中计算和吸收;在操作方面, 不仅是战术层次, 且在战略层面也支持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决策。

(二) 资源消耗会计在预算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引入资源消耗会计后的预算管理本质上是一个以预算为标准的管理控制系统。它从战略的视角, 以资源数据为基础编制预算, 运用资源消耗会计的这个成本创新方法, 达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并最终达到企业目标。

企业管理层通过预算的方式确定工作任务和业绩标准, 由企业的全体成员进行执行;为了保证预算的执行过程符合预算规定的目标和标准, 企业管理层必须设置专门的组织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经行监控和计量;然后进行比较并提出优化建议和业绩报告, 最终达到完成预算目标的目的。

三、引入资源消耗会计后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

引入资源消耗会计后的预算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起点的, 预算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所需资源需求数量及价值进行编制的。根据已经编制的预算, 利用资源消耗会计的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出剩余/闲置产能, 对剩余/闲置产能充分利用, 重新编制新的预算, 然后进行预算的执行, 当然要在企业管理层支持的情况下, 带领全体成员执行, 并且各个部门相互协调, 将预算执行好。在预算控制中首先要进行前馈性预算控制, 包括进行组织设计和设置相关指标等。预算执行的实际计量和实际运行结果要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 从而进行反馈性预算控制, 即对实际运行结果与预算指标进行差异分析, 进行反馈、提出进行下次预算编制的优化性建议, 最后得出业绩报告。就这样不断地循环下去, 最终实现预算目标。在实施引入资源消耗会计后的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深刻理解这个以所需资源需求数量及价值为核心的动态循环过程, 对于保证引入资源消耗会计后的预算管理有效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四、资源消耗会计在预算管理中的具体操作

引入资源消耗会计后的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它包括编制预算、审批预算, 以及预算的执行、前馈性预算控制和反馈性预算控制等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1.预算编制按照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编制。各个资源需求部门根据以往资料及其所细分的资源结集点将所需资源制定成某部门预算表草稿, 所有资源需求部门将预算表草稿上报给企业预算管理部门, 预算管理部门根据汇总的预算表草稿编制成企业预算表草稿, 上报给企业管理层, 企业管理层根据企业战略及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对草稿进行修订, 审批预算, 最终形成企业的预算。

2.当一个资源消耗部门有多个不同“产出”时, 就要将这一个资源消耗部门按不同的产出分成不同的资源结集点, 即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产出”。一个资源消耗部门只能由一个负责人负责, 但是一位负责人可以同时负责多个资源消耗部门。资源消耗部门的负责人将预算目标进行细分至其下的若干资源结集点, 使得相关责任人对具体的资源结集点负责, 做到层层负责, 层层把关, 保证预算的执行, 从而达到前馈性预算控制的目的。

3.设置预算监督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以最小的单位资源结集点为基础进行控制。在计算差异时, 由各个资源消耗部门的负责人将其负责的资源结集点的实际资源消耗情况与预算数进行比较, 从其自身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形成预算差异分析报告, 上报给预算管理部门, 预算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外部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对可以优化的差异提出建议。从而为下次编制预算提供参考, 也形成了动态的循环。

4.企业管理部门根据预算差异分析报告及业绩报告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在差异分析报告及业绩报告上可以清晰看出每个资源结集点的执行情况及其投入产出情况, 企业管理层可以据此进行考核与评价, 实现预算管理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这样就达到了反馈性预算控制的目的。

五、小结

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对预算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通过引入资源消耗会计, 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使得企业计划工作很好的开展与完善, 减小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企业预算管理的制定、执行、控制和评价预算过程, 是企业采用量化的工具, 达到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其所面对的经营环境保持动态一致的过程。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 它将企业的短期经营目标与长期战略目标相结合, 以其具有的机制性、战略性与全员参与性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及实践界的关注。本文通过资源配置的视角, 将资源消耗会计引入预算管理, 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 通过配置投入资源以及控制投入产出比的过程, 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 也为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进行探索, 并为我国企业实行引入资源消耗会计的预算管理提供了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Benjamin, L.and T.Simon.A planning and control model based on RCA principles[J].Cost Management, 2003, (7-8) .

优化思想资源配置助推一汽 篇5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一汽集团紧紧抓住“思想资源配置”这个思想管理工具,做实“0”和“1”,形成了一套符合企业特色的思想资源配置工作体系,并在这个体系的指导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方式方法创新。

优化思想资源配置实现政工观念创新

丰富完善“思想资源配置”概念,形成了一套符合企业特色的思想资源配置工作体系。思想资源配置是一汽从实际出发,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探索。所谓思想资源配置,就是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及时有效地配备可保障企业目标实现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使其与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一样,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时代感、敏锐性、亲和力、真实性的思想资源配置基本原则;明晰了以建设“有责任、有激情、有技能、有市场竞争力”的员工队伍,引领舆论,凝聚人心,优化基因,为实现自主百万和“三化”战略目标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环境的思想资源配置根本任务;把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武装、形势任务教育、用第一汽车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理念体系规范和指导企业和员工的言行、强化责任意识、市场意识、自主意识、诚信意识作为思想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

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营管理的结合点,积极推进,提炼形成具有一汽特色的文化理念体系。我们在总结一汽50年发展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3年准备工作,于2003年推出了《第一汽车、第一伙伴》文化读本,形成了第一汽车核心理念体系,即核心价值观:第一汽车、第一伙伴;企业精神: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经营理念:用户第一;管理思想:耐住寂寞,从“0”和“1”做起,人赢则赢;生存哲学:狮子与羚羊赛跑;产业梦想:让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汽车;提炼形成规范处理企业与外部、内部关系的12条基本价值理念和文明公约。这个凝练了一汽50年历史精髓的文化体系,正在成为统领集团意志、凝聚员工信念、为一汽赢得未来的思想纲领。

用良好的思想资源配置实现政工实践创新

坚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发挥思想流的引领作用。每年我们都把策划、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作为优化思想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基本载体,使之成为引领企业舆论的主旋律。2002年,面对“入世”带来的观念冲击,我们适时提出要从追求生产第一、质量第一、效益第一,转变到追求用户第一,开展了“用户在我心中‘四W’主题教育活动”,公司上下内外明晰“我的用户是谁?我的用户需要什么?我为用户做了什么?我还能为用户做什么?”,推进了企业重建管理基础、再造管理流程,使企业实现从“以效益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变革。2003年,在一汽建厂50周年的时候,我们组织开展了“我与一汽同行”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昨天、今天、明天的对比与展望,激发员工的自豪感、责任感、紧迫感。2004年,在企业实施新一汽发展战略的起步时刻,我们开展“我为三化做了什么”主题教育活动,通过61场宣讲会,使员工明确“三化”与企业发展、员工发展的内在关系,调动员工建设新一汽的职业激情,“三化”新一汽愿景深入人心。2005年,在企业遭遇市场竞争严酷挑战的关键时刻,我们开展了“迎挑战、共抗争”主题实践活动,围绕这一主题,组织部在党内开展了“迎挑战、当先锋”活动;工会在群众中开展了“迎挑战、比贡献”活动;共青团在青年中开展了“迎挑战、求发展”活动;统战部在各界人士中开展“爱一汽、献良策、作贡献”活动。党委和各党群部门通过工作推进会、现场交流会、典型示范会等各种形式合力配置思想资源,为支持和服务企业收益最大化提供了精神动力。

灵敏感知企业各个角落的脉搏与呼吸,提高思想资源配置的精准度。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及发展的不平衡,带来员工思想活动、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趋向。在强化国家、市场、企业战略和领导层的主流声音的同时,我们加大对员工思想、情绪的跟踪和管理。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制定并实施了《舆情报告管理规定》程序文件,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规定范畴,定期收集社情民意,了解员工中具体的、局部的思想变化和利益诉求,建立起相应的下情上达的传导机制和分析整理、协调处理的工作机制,探索拓宽民意表达的有效途径,探索加强员工思想、情绪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

抓住班组这个基层管理细胞,把思想资源配置扎进班组。思想政治工作能不能落到基层,关键在班组长。2004年、2005年,一汽思想资源配置的核心词是“打赢百万”和“巩固百万量级成果”。为了把公司的意志和目标变为员工的追求和行动,我们连续在两个新年上班第一天召开千人班组长大会,集团公司党政领导面对班组长代表讲形势、讲任务,交流把班组长岗位当作事业干的体会,由班组长代表向班组长发出坚定打赢信念的倡议。我们还从班组长需求出发,发动班组长来办好《班组长》月刊,通过开设“决策参考”、“班长在线”、“管理技巧”、“成长笔记”、“技术擂台”等16个栏目,促进了公司领导与班组长之间的信息交流,推动了班组之间专业技能的复制推广。《班组长》成为了班组长工作中的伙伴。

构建思想资源配置基础管理体系,探索思想资源配置的闭环管理。思想资源配置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管理的升级及数字化发展要求,为打好思想资源配置工作标准化、模板化、流程化的基础,我们本着管干分开的原则,从最基本的日常工作着手,拆分做好从明晰依据、确定主题、配置内容、寻找载体、选择路径、过程控制、服务保证、结果评估等基本工作形态各环节的“0”和“1”,形成2个系统程序文件、6个工作作业指导书和工作流程、35个工作模板。为了增强企业思想资源配置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开始实行以“能够发现当期制约本单位实现经营指标的思想障碍,针对这些思想障碍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引领员工解决这些障碍”,作为党群系统对子公司进行运控评价的主要标准,实施季度评价,纳入集团管理运控体系,体现对基层思想资源配置的绩效导向。

以企业文化建设开拓思想资源配置新路径

敏锐感知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适应国际化竞争、构建企业主体个性思维的必然要求。为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建设中央企业企业文化指导意见的精神,在总结提炼形成一汽核心理念体系的基础上,一汽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化宣贯,推进理念进制度层、操作层。我们通过组织企业文化试点单位书记培训、宣传系统业务骨干培训、公司各级管理干部培训、班组长和工段长培训、新入厂大学生培训等,通过集团主流媒体和各基层单位宣传阵地的交叉联动宣贯,使员工对“第一汽车核心理念”的认知度达到了76.8%。通过组织一汽文化建设研讨会、交流会、对话会、座谈会,达成文化建设共识,明晰阶段推进重点,探索文化管理的方式方法、工作原理和运作机制。

打造“思想产品”品牌,使思想资源配置及时化、日常化、持续化。思想教育的功效体现在潜移默化、持之以恒上。在员工接受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化和现代信息传播的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员工的偏好和企业发展实际需要,努力生产、制造优良的“思想产品”,精心打造各种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产品”品牌,比如:《员工教育宣讲提纲》、《高级经理特供信息》、《文化PARTY网》、《拉开一汽大幕向外看》、《班组月刊》等,通过不同渠道,定期、持续地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行业发展资讯、企业经营战略。尤其是针对基层员工需求特点,我们选编大量耐人寻味的理念故事来启迪心智,把像《把信送给加西亚》、《邮差弗雷德》这样描写普通员工敬业的经典文章印成《激情》口袋书下发,深受员工喜爱,有的员工甚至念给自己的孩子听,参与撰写心得体会的员工就有2 000多人。

抓好理论中心组学习,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配置力度。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领导干部,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党委的历史责任。我们以制度文件形式下发《管理、技术人员理论学习规定》,把它作为年度思想资源配置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每月一期的《高级经理特供信息》为广大领导干部持续配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理论。另外,我们还创办“高级经理学习论坛”,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来讲学,起到了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的作用;组织高级经理集中学习“精益思想”、“6西格玛”等,推进企业管理提升。

(沃仲声系中国一汽集团宣传部副部长,邹系中国一汽集团宣教室主任)

优化配置模式 篇6

1 护理管理模式优化方法

1.1 常组织。

所有护士都参与科室管理, 共同制订完善的工作制度及规范的标准操作规程, 工作中才能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因为完善的制度才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次护士长将科室内各项工作按自愿原则进行分配, 做到项项工作有专人管理, 事事有人做, 有事做, 既分工, 又合作。护士长根据每天工作需要, 实行弹性排班, 做到合理安排, 每周进行工作总结, 每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 学习新制度、新业务、新技术及药物配置质量情况分析, 发现新问题及时处理, 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1.2 常整顿。

所有物品有其固定的存放位置, 并明确分类和清楚名称, 30 s可取出和放回原位, 提高工作效率, 用尽的物品及时补充, 并保持完备状态, 每个操作台的护士每天检查存放的消毒物品及一次性消耗物品并及时补充, 护士长定期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并写在班表上, 及时反馈给大家, 情况严重的在每周工作总结会上进行讨论。

1.3常清洁。

规定配置台物品不能摆放太多, 配药前使用75%乙醇喷洒, 配药后先使用清水清洁, 后使用75%酒精消毒台面, 还包括传递窗口、治疗车。配置间地板每天用0.5%健之素消毒, 每周进行一次墙面、货架、工作鞋子等的清洁消毒。严格按抗感染管理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配置间紫外线消毒2次/d, 非配置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并设质控督导员负责监督检查, 负责控感人员坚持每月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以便随时进行整改, 台护士负责每天记录工作区域温度湿度情况, 以便及时地对设备进行清洁维修保养。

1.4 常规范。

要求任何物品都有固定的存放位置和摆放整齐、标签明显, 在每次使用后及时补充和归位, 有菌、无菌物品严格分区、分类放置, 制定配置程序及措施, 规范配置人员行为, 避免污染药物及环境, 配置的药物达到合格标准。

1.5 常自律。

护士长带头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严格管理, 人人根据常规和制度进行工作, 养成取放物品规范, 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 还包括配置工作服的整齐穿戴, 使配置人员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制订配置间的纪律要求, 使配置药物人员保持认真、严谨、慎独的工作态度, 同时做好自查、自纠与互查、互纠, 主动寻找改进的机会, 提高静脉药物配置速度和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2 结果

实施优化护理管理后效果, 见表1。

3 讨论

静脉配置中心的工作管理还属于一个新领域, 各项措施和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配置中心的工作与外界相对分隔, 大多数操作都是在无人监督下执行, 加强配置人员的素质教育, 提高道德水平, 加强自律能力非常重要。优化护理管理模式是用来提高安全, 改善品质、环境, 增加效率, 提升企业形象及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技术。我科室通过实施优化护理管理, 从表1可见优化护理管理实施前物品没有明确的摆放, 寻找物品很消耗时间, 实施后工作场所整洁, 物品摆放一目了然, 取物方便, 增快配药速度。PIVAS摆药区、成品区空气洁净度保持在30万级, 一更区10万级, 二更区、配置间1万级, 配置工作台局部100级, 空气细菌培养合格。病房无反馈患者因PIVAS配置的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全体护理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充分体现合作精神, 配药速度增快, 药物按时送到病房, 减轻病房工作量, 沟通小组定时深入病房了解情况, 护长就跟进措施, 从而提高病房满意度。总之, 将优化护理管理运用到医院管理工作中, 既改善了工作环境,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形象及竞争力, 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凝聚力, 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沈建平, 宗希乙.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8

[2]马瑞生, 谢广艳, 翟所迪.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输液配伍禁忌的调研[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 3 (5) :9-10.

[3]刘晨, 马全武.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77例不合理配伍处方分析[J].安徽医药, 2008, 12 (10) :971.

优化配置模式 篇7

高职院校的财务资源是指以货币形态存在的教育资源, 在入口处具体表现为以各类货币形式体现出来的教育投入, 在出口处表现为高职院内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消耗的货币形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形式存在, 其可以供给学校的各种日常活动开支, 也可以转化为其它资源形式, 是高职院正常运营、谋求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之一。

高职院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就是将教育投入所形成的财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用于进一步丰富高职院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具体耗费, 并根据这些具体耗费对教育产出所具有的重要程度确定在某方面的财务投入量, 使高校有限的财务资源在合理配置后对高职院教育产出形成的贡献达到最大值。

二、高职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二级管理指高职院校在学院二级建制的基础上, 赋予二级学院一定的职责, 并根据职责的需要将部分人权、财权、物权下放, 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管理模式, 使二级学院在高职院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 拥有足够的权力和利益, 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这种模式通过重心下移, 增加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性,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 激活基层的办学活力, 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财务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院财务资源结构分配不合理

一些二级学院出于争取资源的目的, 往往夸大需求, 造成资源浪费。一些高职院尝试对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对资源进行整合调配, 但由于会计核算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 导致定量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不长, 十一五期间主要是外延式的发展, 如进行新校区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 因此各院校的财力资源主要分布在硬资源方面, 而相应地在软财力资源如师资培训、知识产权的培育、对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二) 财务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公办高职院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事业, 具有投资大、周期性长、非盈利性的特点。它产生的效益是长远效益、宏观效益。高职教育的准公共性, 决定它不是一种完全经济型的事业, 因此高职院财务资源与一般的企业财务资源是有区别的, 它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被物化为学校的固定资产, 例如房屋、设备、图书资料、运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另一种为教职工的工资、奖金、学生奖学金等货币资金形态, 用来维持高校的日常开支。由于学校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单位, 使得很多高校缺乏资金成本意识、资金增值观念和整体观念, 这些都影响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 造成高校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下降。

(三) 二级学院 (部门) 预算意识淡薄

高职院预算是学院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 是学院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可见, 预算具有对高职院财务资源进行整合规划的功能, 具有协调高职院内部各二级学院、各部门之间的资金分配关系, 使高职院有限资源达到高效配置的作用。

目前, 高职院校预算编制基本上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学校上下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级学院 (部门) 预算执行经常出现脱离预算控制的情况, 使财务预算流于形式, 不能发挥预算的事前控制作用。

四、高职院优化财务资源配置的途径

(一) 确定合理的分配要素, 构建新的预算分配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促进高等教育从外延式简单扩张的发展模式 (数量规模型) 逐步发展为内涵式发展模式 (质量效益型) 的决心。高职院应该积极响应这一重大部署, 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调配, 充分发挥资源效能,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研制高精尖的科研成果, 努力实现“精”办教育的目的。

在高职院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下, 必须确定合理的分配要素, 建立科学的分配模式, 实现学院财力资源在学院与二级学院之间以及不同二级学院之间的合理配置。在分配要素的确定上, 其指标体系应包括学生人数 (注册学生数、当量学生数) 、教职工人数 (教职工职称结构) 、学科特点等;在预算分配模式的构建上, 按照保障基础, 兼顾绩效, 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原则, 根据二级学院的办学规模、学科特点、事业发展、绩效管理等因素核定二级学院年度预算经费, 包括绩效工资经费、公用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管理经费、学生管理经费、后勤与安全保障经费、思政工作经费等。

(二) 完善二级学院财务管理制度、创收分配制度

健全的二级学院财务管理制度不仅对二级学院的财务活动起着良好的规范作用, 也可以加强对经费支出的控制, 减少不合理资金占用, 把有限的经费安排到更需要的地方, 提高二级学院资源配置效率。各二级学院应在学校财务部门的指导下, 以国家现有的财经法律法规为指导,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二级学院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或办法, 包括内部审核制度、内部分配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 明确二级学院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 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确保二级学院财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保证二级学院的各项收支规范有序。

学校需要在宏观政策方面起到导向作用, 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二级学院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引导, 使二级学院的财务活动不偏离学校财务的中心工作, 使二级学院在经费使用和开支方面符合管理要求, 既有自主性又有约束性。

完善创收分配制度是一项敏感而必要的工作, 关系到学校的团结稳定和健康发展, 收入分配既要不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调控能力, 又要有利于促进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各二级学院组织创收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创收分配制度, 实现创收分配制度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调动二级学院多渠道组织创收收入的积极性。有些二级学院创收能力较强, 运行良好, 有些二级学院创收较少, 资源利用率较低。学院应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办法缩小各二级学院贫富差距, 既不能打击高收入学院的积极性, 也不能养成低收入的依赖性, 找到平衡点, 以促进各学院更好地发展。

(三) 建设节约型校园,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据国家教委统计, 全国高校仪器设备有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 价格昂贵的大型科研装备的利用率最高不过15%。高校物力资源出现多重浪费, 如:二级学院实验室和不同课题组的导师购买相同的设备, 造成多重购买浪费;校图书馆、二级学院重复购书也造成浪费;各高校间的资源不能实现共享, 造成各高校间重复购买形成多重浪费。

建设节约型校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以节约资源为重点, 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 是高职院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 是用尽可能少的教育资源, 培养更多的人才, 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对实现我国高职院的科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强化二级学院预算功能

预算工作不是简单的数据汇总, 预算工作者必须熟知学校现有财物资源利用状况及近几年学校发展规划, 各二级学院应成立预算工作小组, 根据学院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 详细分解、落实各预算资金, 科学合理编制预算。预算工作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 年度预算一经确定, 就要严格执行, 不得随意更改。财务部门对于各二级学院上报的预算, 应认真审核, 科学论证预算报告中收入和支出的可行性, 排除预算方案制定过程中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二级学院也应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通过与年初预算相比, 找出问题、发现问题, 为以后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五) 构建财务资源配置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是财务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依据, 通过对高职院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 可以促进高职院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改善二级学院财务基础管理工作, 实现高职院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源分配内在挂钩, 可以有效引导和规范资源配置行为, 引导高职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良性发展。

学院可以引入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年度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对超额完成任务的二级学院进行奖励, 对没有完成目标的二级学院适当扣减第二年度预算经费总额, 并逐步过渡到最终的绩效拨款。绩效拨款不仅可以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 以相对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 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公平、公正、科学、规范、透明、高效的竞争机制, 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 将有限的投入配置到条件较好的地方, 有利于产生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敏, 唐任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理论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5) .

[2]杨秀芹, 范先佐.高等学校行为的博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5) .

[3]尚海磊.对高等教育资源浪费根源的制度性分析及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4]王大勇, 解建立.高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9 (4) .

优化配置模式 篇8

1 广告信息资源流动的构成要素

根据信息资源的传播过程, 即信源、信息、信宿。我们将其延伸到广告传播领域包括广告源、广告信息、广告对象三个主要构成部分。在具体的广告行为中, 广告源是广告信息传播的第一个环节, 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 也是传播信息的发出者, 主要是指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代理人等, 广告主可以是政府、企业、团体组织或个人。通过一定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将广告源的产品或服务信息表现出来, 既是广告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将其广告信息传播到特定的广告对象, 这样完成一次的传播活动。看似简单的信息流动过程却在其中暗藏玄机, 因为, 广告源与广告对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2 广告信息资源配置具有的特性——不对称性

广告信息的信源是广告主 (生产经营者) 、广告公司、媒介、代理人等, 他们作为拥有信息绝对优势的交易者, 为了在交易活动中取得主动权, 往往会产生垄断谋些真实信息的动机, 有的交易者甚至会发出虚假信息, 误导交易对方, 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广告对象——消费者, 作为信息劣势方的交易者, 从理论上说, 可以通过搜寻大量的交易信息, 以取得比较完全甚至完全的信息。但事实上, 搜寻信息是需要成本的, 消费者可以花费时间、精力和交通费用在所在区域发现“全市最低价”或“质量精品”等, 而消费者搜寻信息越努力, 他们所发生的搜寻成本就越大。因此消费者就要权衡搜寻成本和搜寻收益, 只有这个收益大于成本时, 才会刺激消费者去继续搜寻有关信息。反之, 当搜寻成本大于搜寻收益时, 消费者就会停止搜寻有关信息。在这一信息搜寻过程中, 广告是消费者获取信息最方便、最快捷、成本也最低廉的一种方式;但如果消费者获取的广告信息有很多是虚假信息时, 消费者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必然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 而广告主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3 广告信息资源配置的不对称表现

下面就信息流动的构成要素, 主要阐述广告源与广告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

3.1 广告信息资源的信息量不对称

我们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数量方面, 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受众三者之间的信息总量, 信息拥有量呈递减分布。广告主拥有的信息量最充分、最完备, 信息质量也最真实最准确;广告公司次之;广告受众最差。质量方面, 广告传播一向遵循的是“一面提示”而非“两面提示”, 即广告主只会向广告公司提供部分的而且是“好的、有用的”产品或劳务信息, 而广告公司在进行创意时, 由于受到刊登版面或播放时间的限制, 一向遵循“USP”经典理论—每次只诉求一个强有力的销售主张, 有意制造和强化不对称信息分布状况, 也有一些广告公司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与广告主合谋向公众发布虚假的或不全面的广告信息, 从而造成三者之间广告信息质量也呈不对称分布。

3.2 编码与解码不对称

根据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型分析, 广告源的编码过程与广告对象的解码过程增加了广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影响编码与解码的主要因素是经验范围, 经验范围是广告传播过程的核心概念之一, 指的是个体的全部生活经历。广告源与广告对象之间共同的经历越多, 相互分享的思想越多, 交流的可能性就越大。作为传播者一方的广告人的工作,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调查结果, 对视觉或听觉的符号进行编码, 向消费者传播广告信息。作为接受者的广告对象, 他们的全部生活经验将影响其解码活动。在整个解码过程中, 每一种驱使受众的因素都是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组合的一部分。为了形成有效传播, 广告传播者必须依据其对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经验范围的了解, 选择和运用文字、图形、色彩等要素进行广告创作, 即编码的内容及其表现方式。传播的信息是否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不仅取决与传播者的水平和能力, 更取决于受众的经验以及心态、认同能力等。但是在具体的广告实践活动中, 编码者更多注重广告主、广告公司的利益, 了解广告对象的经验范围过少, 导致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信息分离, 形成编码与解码的不对称性。

3.3 势能不对称

根据势能理论, 广告信息始终是从广告源流向广告对象。广告源的广告信息传播是受利益驱动的“本能行为”, 具有“有谋而为”的主动性, 广告主经常在广告中刻画自己的目标受众, 希望目标受众个人会将自己与广告联系起来, 进而注意到广告信息;而广告对象虽然具有广告信息需求驱动, 但这种信息需求驱动只是在特定时期的特殊行为, 并不是其信息获取行为的全部, 具有偶然性和被动性。因此, 广告信息传播是一种“单向性”信息传播活动, 是广告信息从广告主到广告对象的单向信息流动, 在这个过程中, 广告源处于主动地位, 而广告对象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广告源总是占有社会的优势资源, 而广告对象相对于广告主而言处于劣势。广告信息传播是从“高势能”到“低势能”的流动过程, 广告主在经济关系上的比较性优势, 从根本上决定了广告源在广告信息中的强势话语权。

3.4 利益不对称

经济利益关系是一切利益关系的基础。广告主和广告对象都是依附一定的经济关系而存在的, 其经济地位决定了其话语权的大小。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市场主体都是受经济利益所驱动的, 其市场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广告源和广告对象都是作为市场主体而出现的, 其行为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因此, 广告源 (广告主) 为了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 不得不尊重广告对象的经济利益。对双方来说, 广告信息传播的最优结果, 就是广告主和广告对象的利益都获得最大化。但这仅是一种理想化的结果, 由于广告主和广告对象的“最大利益”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 再加上广告代理商和广告媒介的介入, 更使得这种各方利益均最大化的设想几乎不可能实现。广告主占据着优势资源, 在与广告对象的利益争夺中始终占据着优势, 社会现实利益不断地从广告对象流向广告主。

4 建立广告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模式

广告信息资源从信息量、编码与解码、势能、利益等四个方面表现为配置的不对称, 这种不对称现象给消费者、广告行业、甚至是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因此, 有必要构建广告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式。

从系统结构构成的角度, 广告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模式应该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发展, 建立接收者信息库与监测机构构成的反馈系统, 与广告源、广告信息和广告对象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结构, 应具有构造功能和解释的功能, 以及具备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相互关系, 该模式即有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考虑, 又能实现广告源与广告对象之间的信息“双赢”的目标。在这个系统中, 借广告对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扩大广告源与广告对象二者之间交叉的经验范围, 力图实现广告编码与解码之间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 通过监控系统的建立, 对广告信息资源实施秩序管理, 同时建立及时接收广告对象的反馈性息, 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形成良好反馈, 是整个系统良好地运行。

优化配置模式 篇9

一、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

作为学生工作负责人的班主任, 其职责是在学校的领导下, 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协助学校开展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一般, 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 而学生又都是独立的个体, 所以班主任一人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班主任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知识也是相对一定的;影响学生的空间范围是有限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些做法不可能与全体学生都“合拍”, 因而班主任一人难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实行德育导师制, 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有利于弥补班主任一人管理的不足。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将学校德育的部分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担任“德育导师”的任课教师及部分聘请的校外专业人士身上。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 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 竭诚交流、以情动情, 刻意磨练、以志励志, 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 既教书又育人, 既管教又管导, 从而形成整体合作, 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德育导师制也是目前破解德育困境的最好机制之一。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德育工作渠道单一, 方法机械, 德育实践与德育效果严重脱节。而在德育导师制中,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QQ、信件等形式与导师交流, 交流方式多样、途径多样, 因而德育导师制中学生更自觉, 德育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问题, 他们有哪些实际的困惑, 需要哪些帮助, 在德育导师机制下, 导师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 因而显得更富实效性。

2. 是尊重学生个性, 因材施教之必要。

五年制学生绝大多数好学上进, 主动发展, 集体归属感强, 生活自理和自主能力较强, 有较明确的理想、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是非曲直观念, 认同和接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但也有为数不少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显然不能令人满意。诸如厌学早恋、抽烟酗酒、离校 (家) 出走、勒索钱物、打架斗殴等品行不端和违反法纪的事件时有发生。学生中存在着诸如“逆反心理”、“学风浮夸”、“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现象。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心理脆弱、叛逆、焦虑等不良倾向。实行导师制, 教师指导的学生少, 因此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差异,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开发潜能, 因人而异制定教育计划,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出客观分析与评价。近年来的实践表明, 这种专门用于指导“特别学生” (德困生) 的导师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绝大部分德困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进步, 正在向文明健康、好学上进的方向前进。

3. 是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实现全员育人的需要。

新形势下, 德育工作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德育教师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 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们必须整合教育资源, 发动教师各展所学, 使之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以迎接全员德育时代的到来。德育导师制能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 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 重视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力量的整合, 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使学校德育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德育导师制的推行, 改变了许多教职工习惯把大学生德育工作看作是党团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的工作的片面认识, 树立了全员育人意识, 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责任心。一是专职教师改变了过去的“重教书轻育人”的做法, 强化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实施学科渗透德育, 把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二是其他人员增强了管理育人意识, 积极参与德育导师制的工作。可以说,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真正调动了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营造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4. 德育导师制实施成功经验的借鉴。

导师制的教导方式在我国古代早已萌芽, 其创立可以上溯到先秦私学中的教学。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是最典型的导师, 从“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到“言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他不但教学生, 还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 开创了我国古代重视学生学的优良传统。而高校导师制源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 即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 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不同, 各国家、地区、各高校实行“导师制”有不同的模式。目前主要的模式有牛津、剑桥模式;普林斯顿大学模式;郑州大学模式;上海医科大学模式;台湾模式;北大、清华模式等。后来, 在高校“导师制”内涵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萌生了中学德育导师制。目前, 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试行德育导师制, 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和学校的校情、学情不同, 各地区、各学校实行的中学德育导师制采用了不同的模式, 但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在我国, 导师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学徒制, 学徒制是最古老的专业技能培训方式之一, 是今日导师制的雏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高等教育的导师制定义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沟通任何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长进, 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职业道德、技术与技能、求职能力和创业意识形成的教学指导制度。

从大德育角度分析, 德育导师制定义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以政治思想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能力, 正确处理、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 开拓进取, 积极向上, 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模式。

所以, 在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与过程性中, 我们创造性地将导师制引入到学生德育工作中, 旨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 尤其是用来对“特别学生” (德困生) 进行个别辅导, 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个人修养。德育导师对学生进行的引导分四方面, “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可以说, 这四个“导”既是德育导师的职责所在, 又是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三、德育导师制的具体实施

1. 建设德育导师队伍。

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足够的德育导师队伍是成功推行德育导师制,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学校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及导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运用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为每位教师提供恰当的个别化的导师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导师工作制度, 制定导师工作职责, 明确担任导师的条件, 实行导师聘任制;学校聘请教育专家和有丰富德育工作经验的老师, 组建学校德育导师专家指导委员会, 随时为德育导师提出建设性、富有创意的意见, 在实践中培养导师,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 建设一支优良的德育导师队伍。

2. 发扬导师团队协作精神。

对于担任导师的教师来讲, 他不可能完全了解所辅导的学生, 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帮扶方案, 这就需要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帮扶的切入点、方法和步骤, 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交流、不断更新方案才能取得实效。因此, 在帮扶工作中导师必须团结其他课任教师齐心协力、群策群力, 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3. 利用广泛的社会德育资源。

在我们沂蒙山区有许多优秀人物, 如有具有红色精神的沂蒙六姐妹, 已经退休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丰富人生阅历的离休老干部、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工作者等都可以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生活的导师。这些都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的德育资源, 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从而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

4. 建立导师考核制度。

学校每学期对德育导师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分三部分:一是导师个人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的文章, 二是各系 (部) 导师制领导小组对照导师职责逐项考评的结果, 三是听取学生评议。学校根据德育导师考核结果, 评选优秀德育导师, 并给以表彰。一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二能保证德育的实效性。

5. 采用科学、实用的办法。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简而言之是为家校全面提高素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化整为零分块教育———及时反馈共同提高。具体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 建立谈心与汇报制度, 进行家访或电访, 给学生设立读书时间, 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游戏、演讲、辩论会、表演、唱歌等活动, 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

6. 坚持有效先进的原则。

坚持科学性原则,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水平, 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科学规律。

坚持人本化原则, 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 真诚关爱受导学生, 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导师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 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坚持个性化原则, 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 开展个别化的教育,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德育导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 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 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摘要:“德育导师制”是近年来对当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后, 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德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利用的德育模式, 其实施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德育资源优化,整合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彭国华.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德育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2, (10) .

[3]李晓丽.德育导师制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4) .

[4]高存升.导师制在德育中的运用初探.宁夏教育科研, 2008, (3) .

论我国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 篇10

关键词:司法体制改革;法院职权;优化配置

一、当前我国法院职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1.法院职权地方化现象严重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决定我国必须奉行统一的司法权,地方人民法院作为最贴近老百姓的基层审判机关,其审判活动人民群众影响很大。但是我国地方法院财政主要由地方政府拨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法院审判受制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对审判活动的干预已严重影响司法的公正和正常实施,不但极大挑战国家司法权威,更使广大人民民众受害匪浅。进而频频出现冤假错案,这种地方不良风气的盛行,使得法律权威大打折扣,因此法院职权去地方化迫在眉睫。

2.法院职权行政化现象盛行

我们知道,法院之间以及法院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并非不分家的,而是建立在合作之上的相互监督关系。这就决定各机关内部以及各机关之间不可能是相互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各机关各系统内部并非传统意义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隶属关系,而是监督和案件审判中的指导和领导关系。尽管法院的设置基本和行政区划是基本对应的,但这只是方便管理和领导审判事务的产物,故法院系统内部以行政机关那种批复和指示等方式是将个人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以职权的形式实现的渎职行为,严重的法院职权行政化在弱化司法权独立的同时,滋生了司法腐败,使得人审代替司法审判。

3.审判权与法院行政管理权的混同

审判权与法院行政管理权是两类性质不同的权力,审判权是司法权,而法院的行政管理权却具有行政权的性质,两类权力的行使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规律。若将两者混为一谈,极易出现未审先决的局面,进而解决司法权受到行政权束缚而难以独立行使的问题。

综上所述,建立法院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中央高层推动将使司法改革和法院职权优化配置进程加倍。适逢反腐,因着重规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现代法院管理和审判体制,建立审判和行政管理相区别的内部组织势在必行,这是优化法院职权配置必须做的。

二、法院职权优化配置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腾飞阶段,各种矛盾、问题日益集中显现,机遇和挑战并存,法院工作的地位、作用、影响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因此进一步深化人民法院改革,优化法院职权配置,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是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严格、正确的执行和实施。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今后我国法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案件的专门机构,不仅自身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保证公正司法;建设公正、高、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化人民法院改革,优化法院职权配置,确保法院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才能保证司法独立、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要严守公平、正义这两条司法的生命线。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如今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短期内仍难以得到扭转,不稳定的因素任然存在,因此法律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类型和手段日趋增加,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全面巩固和深化阶段,健全和强有力地法律可为我国经济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3.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公民的法制意识、权利观念逐渐增强,诸多矛盾纠纷在私力救济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法律手段成为调节纠纷的重要手段。人民群众的权益保障与法院职权的行使密切相关。社会公众要求对法律的期望以及对权利、特别是人权保障的渴求,对法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享有知情权、表达权,而且要求享有参与权、监督权。当前,公众日益的诉求和法院职权行使的缺位之间的矛盾已变得日益尖锐,这些问题,是对人民法院办案能力的考验。所以优化人民法院职权配置,完善司法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三、法院职权优化配置的措施

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是为了确保我国司法制度公正、高效、权威,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主旨,坚持国情和司法规律结合,是深化人民法院改革,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之义。优化法院职权配置不是简单把司法权分配到各级法院,更不是对具体的司法制度的改动,而是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依法对我国现在的司法体制的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

1.法院职权去地方化

优化人民法院职权的配置首先应该做到去地方化,实现人民法院的审判权独立,不受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干预。因此在法院组织管理体系上应该进一步细化,打破以往只按行政区划设立法院,更进一步应该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和专门法院,形成各种形式的法院分工管理、各司其职的法院组织管理体系新格局。推动实行省级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为了跨省之间的民商事案件和省级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行政案件能得到公正处理,应该建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例如设立巡回法庭。巡回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是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不是一个独立的审级,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法院,也和传统的巡回审判不同。破除司法权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方便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降低诉讼成本;也利于降低上访率,节约司法资源进而提高法院判决执行力。在减少人为因素对司法活动干预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冤假错案的出现。

2.法院管理去行政化

(1)理顺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避免行政审批和指示的干预。司法权的独立性并非上下级的领导和指示关系,而是建立在法律授权基础上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避免个人行为替代职务行为,真正意义的做到不办金钱案、人情案、门第案以及徇私枉法,切实做到不权力寻租。

(2)改革审判委员会的职权,推行主审法官负责制。打破传统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审判分离的尴尬局面,充分行使人民赋予法院的审判权利裁判。同时院长、庭长也必须参加到审判来,提高业务能力,对案件的审理做出更加合理的裁判。

3.健全法院的监督机制

(1)严格贯彻落实法院系统内部人员干涉案件的记录和责任倒追制度。对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的人员进行通报和追责,并加大处罚力度。不允许任何党政机关、个人凌驾法律之上,对于干预司法公正实施行为的存在,不姑息,不纵容。

(2)规范法官及其辅助人员工作,建立法官办案入网,增强相应监督机关监督细则;明确法院办案工作流程,规范法官、辅助人员办案登记;明确所有的法官在工作上的权限划分,严格控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恣意行使和范围任意扩大。同时也要严格把审判质量和司法工作人员履职机制和惩戒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4.实行审判和执行分离

优化法院职权的配置,解决执行难的问题,需要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执行难是法院司法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怎么样解决执行难的问题,这是优化法院职权配置的重点。法院的执行权分为两种,一种是执行裁决权,另一种是执行实施权。而执行实施权实际上是一种行政执行权,所以,上下级之间应该是一种领导和服从的关系。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既可以充分发挥执行实施权作为行政权的优势,形成上下统一的执行体制,又可以避免执行裁决权与执行实施分离而影响执行效率、损害司法公信。

参考文献:

[1]张园园.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J].现代商贸工业,2011(1)

[2]杨力.中国法院职权优化配置研究[J].东方法学,2013(4)

[3]何帆.论上下级法院的职权配置——以四级法院职能定位为视角[J].法律适用,2012(8)

[4]杨帆.非诉行政执行的司法职权优化配置[J].法律博览(中刊),2013(6)

作者简介:

园林植物优化配置分析 篇11

1 园林植物优化配置必要性

园林绿化是提升城市环境水平的重要措施, 要想发挥园林绿化的美化环境作用, 必须实现各种植物之间的优化配置,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和经济效益

在园林植物的优化配置当中, 需要根据植物的种类和生长习性, 结合周围的环境要求进行搭配和种植, 能够满足各种植物的经济、实用和美观等多方面的要求, 各种植物高低错落地搭配在一起, 能够提高各种植物的利用率, 从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不仅如此, 园林绿化建设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功能, 园林植物之间的优化配置, 能够为植物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条件, 发挥相互促进、减少病害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美丽的景观, 使更多的市民愿意到这些地方游玩、欣赏, 能够带动周边商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两个角度来讲, 做好园林植物的优化配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有利于解决当前园林植物栽种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各地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主要考虑的是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对当地环境、气候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考虑园林植物配置与园林建设之间的协调性, 植物的配置主要是孤植、群植、对植、篱植、列植等几种, 这种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在过去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园林植物配置上也出现了种草多、树木少的问题, 园林植物的配置受到既成模式影响比较明显, 导致在植物的种类、花色、功能等方面显得比较单一, 没有考虑到不同植物之间的特性及相互之间的作用, 导致配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影响园林绿化的美观性。而园林植物的优化配置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 充分考虑到植物之间的生长特性及相互之间的作用, 使植物搭配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这样以后能实现更好的生态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园林植物优化配置建议

园林植物配置中要想达到优化配置的要求, 必须严格按照植物配置的原则进行, 同时要详细了解植物的特性和生长要求, 尽量达到或者接近自然生长配置的要求。在具体的配置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严格按照植物配置原则进行配置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 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等综合性的效益, 在园林植物配置上也要遵循这一方面的要求, 这就要求在植物配置上必须严格按照绿化植物的配置原则进行。第一, 遵循主题和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每一个园林绿化建设工程都有自己的主题, 有的将其定义为森林公园, 有的定义为城市园林小品等等, 在园林植物配置上要紧紧抓住这一主题, 在此基础上选择主题植物并与其它植物进行搭配种植, 在搭配的时候要注意整体性, 各个植物在配置上应不能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这一点在很多园林绿化建设上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如北京香山的红叶、紫竹院的竹子等等, 这些景观既突出了主题, 又与其它植物有效的协调起来, 形成了良好的整体性, 满足了城市建设文化、景观方面的要求。第二, 遵循适宜、经济和生态建设原则, 在选择园林植物的时候, 要考虑到植物的特性和生长要求, 尤其是对环境、气候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植物在相对比较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在此基础上要考虑所选植物的经济性, 尽量选择能够节水、节地便于进行管理、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 如北方可以种植一些果树等等, 这样既能达到美化环境、提高生态环境水平, 又能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

2.2 将艺术手法融入到园林植物配置当中

园林绿化建设既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 一些园林绿化工程在规划建设中会将规划设计者的美的观念、思想进行加工创造, 形成自己独特的景观。如城市的小花坛当中, 设计人员将花卉按照其颜色栽种成心型、卡通人物等图案, 这样能够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美的享受, 这就是将艺术手法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的结果。而在园林植物的优化配置上, 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的要求, 按照一定的艺术手法对园林植物进行配置。第一, 要保证各种植物配置的动态性和均衡性, 在配置的过程中要实现植物整体姿态的协调, 同时考虑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使一年四季的植物都能在园林中得到运用, 保证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当中都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第二, 在植物的层次性、系统性的搭配中可以采用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 如让高低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 花色、叶色不同的植物进行对比搭配, 用颜色比较浅显的植物烘托叶色比较艳丽的植物, 达到以绿色衬红花的一种效果, 使园林绿化的主题更加突出, 使植物之间的配置呈现出一种起伏感及韵律感。同时可以将花色、花期不同的植物进行相间的搭配, 保障植物配置的层次性, 各种植物的组合形成的群落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艺术性的景观, 错落有致、丰富多彩、主题突出的效果, 给人的视觉带来更具冲击力的美感。

2.3 要保持各种植物之间的生态性和发展性

不管是何种园林绿化工程, 其本身就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 在植物配置上要做好植物的生态融入问题。当然植物的生长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乔木、灌木的生长时间很长, 有的甚至能够达到几百年, 这就要求在植物配置上还要考虑到各种植物的发展性。第一, 园林绿化中栽种的植物形成的植物群落应该与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 禁止出现植物生长冲突和外来植物入侵的问题, 并保持人工植物群落的生长达到一种稳定和健康的生长状态, 满足植物搭配的生态学要求。第二, 在植物搭配的时候要利用好植物之间相互关系, 使各种植物能够达到互惠共生、共同生长的目的, 如在配置上可以将皂荚与白蜡一起种植, 这两种植物在养分的需求上有很大的区别, 彼此之间不会影响到对方的成长, 而且能够形成一种共生的环境, 促进对方的生长。此外, 在植物的选择上, 做好选择当地常见的植物, 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可以与当地的社会文化、人文特点结合起来, 提升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和整体品位, 形成富有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体系。

总之, 园林植物的配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要求园林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植物学、园林景观学知识, 并要详细掌握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等方面的详细资料, 在植物配置中严格遵守配置原则, 并将艺术手法融入到搭配中, 保证人工植物群落的生态性、发展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摘要:在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当中, 园林植物的配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因为不同的城市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园林植物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 那么多的园林绿化植物, 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 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这需要深厚的植物学、生态学知识做支撑。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结合笔者在长期的园林绿化建设上的经验, 就园林植物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展开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以期能够对园林建设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史丽娜, 李璟璇.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 2011 (12)

[2]张俊红.现代园林绿化设计对植物配置的要求[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4)

上一篇:非球面镜下一篇:随笔《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