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共8篇)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篇1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矛盾,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研究并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经济手段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1 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
1.1 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水资源是采用计划手段通过行政指令进行配置的,政府是社会各用水层次的唯一投资与配置主体,配置目标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平和福利上,因此,用水主体没有任何节水的激励机制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机制,导致水资源在全社会的大量浪费。由于用水主体的用水量不确定性,政府又收集不到用水主体的有关信息,故经常出现决策失误,导致计划机制的失效。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体现了效率至上原则,有利于克服管理水资源出现的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弊端。但是,由于大部分水利设施具有投资额度大和公共或准公共物品的属性,水资源流域间及流域内调度也存在规划和不同利益的协调问题,市场机制在社会用水公平分配上就显得无能为力,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由于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利弊,所以在水资源的配置中,只有将2种机制进行有机耦合,才能达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样就产生了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对水资源配置的总体原则是效率为主、兼顾公平,或者公平和效率两不误。利用有计划市场配置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这是因为,计划机制在公平领域的分配是有效的,市场在效率领域的分配是有效的。凡涉及公平领域的水开发、水分配、水环境治理等都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即计划机制,比如水资源规划、公共水利设施的建设、水生态保护等都需要政府介入,政府通过特有的财力、机构体系和组织能力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管理与调控以实现水资源公平配置目标。同样,凡涉及效率领域的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分配、水资源利用等都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对于除了居民、农业、生态等基本用水分配外,其他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均使用市场机制来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将水资源从效率低的地区和部门转移到效率高的地区和部门,进而实现节水和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1.2 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特点
从有计划市场配置的概念来看,水资源配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公平与效率目标得到兼顾,2种机制得到有机结合。
有计划市场配置机制充分利用2种机制的长处,避免其短处,让2种机制有机偶合在一起,达到“1+1>2”的效应,达到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续性利用。水资源不仅是自然界的生存资源,也是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自然资源,更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经济资源。从而,在水资源的利用问题上,产生了涉及公平目标的生活和生态用水,也产生了涉及效率目标的经济发展用水。其中一些仅与公平目标有关的水资源配置内容完全由政府行政管理实施,一些仅与效率目标有关的水资源配置内容完全由市场来实施,还有一些准公共性质的水资源开发项目就由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来实施。
(2)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和行政手段共同作用追求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对水资源进行有计划市场配置时,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他通过水权转让的水资源再分配,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实现水资源从低效部门到高效部门的转变。不过,政府的力量也不可替代,尤其在涉及社会、生活、环境等体现公平目标时更是如此。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制度,也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监督和协调,这是一种混合调控机制。水资源配置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水资源有计划市场配置使这个过程更加完善和加快。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目的是,效率与公平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最大。而对水资源进行配置时采用有计划市场配置,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市场机制保证了效率的目标,而计划机制保证了公平的目标,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使综合效益达到最大,使水资源配置不断得到优化。
2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机制和手段
2.1 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的基础
水权是有计划市场配置的基础。简单地说,水权就是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构成水权体系的权利主要包括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利。
水资源具有典型的“公权”性质,水资源所有权应为公有。我国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国家只是具有代理人的身份,对水资源负有管理、监督和使用的职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即是将水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社会公民即资源的开发利用者。故所有权是水权其他权利的母权,是第1位的权利。
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使用权的表现形式为取水权。经营主体经过办理手续后获得取水权,具有从地表水域或地下取水的权利。取水权的行使遵循法规等多方面的约定与约束。同时,取水权的获得者也有权对政府提出取水权权益受到保护的要求。
水资源的收益权可分解为2个层次:一是水资源所有权人的收益权;二是生产者的收益权。国家作为水资源所有权的代理人,不仅拥有水资源的管理权,同时也需要体现其所有权人的收益权。生产者使用水资源,应该向政府交纳水资源使用费。政府收取水资源使用费,目的是用来保护公民的生存发展权。生产者获得初始水权后,可通过使用水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产品获得收益,这是生产者水资源收益权实现的一种形式;也可以将水权进行转让而获得收益,这就形成了水权的二级市场。水权在二级市场的转让是生产要素的市场流通过程,按生产要素市场规律进行。
处分权是指权利主体对其财产在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处置,由此决定物的命运的权能。处分权是所有权内容的核心和基本权能,通常包括事实处分和法律处分2类。国家作为所有权人拥有对水资源的全部和最终处分权。生产者在水权初级市场上获得的水权包括部分的处分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权和法律上的处分权。事实上的处分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物的物质形态发生变更和消灭。法律上的处分是指依照所有人的意志,通过某种法律行为对财产进行处理。
2.2 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
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利用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有机结合,并通过水市场来进行的。水市场既是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载体,又是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表现。水市场的建立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水市场,水才能作为商品在市场中进行交易,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作用,还可以用价格杠杠的作用来抑制水的过度消费,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影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市场要素是水权和水价。水市场建立的前提之一是水权是有价的,是可以转让和可以交易的,是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服务的。建立水市场,必须建立完善的水权制度,实行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实现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在水权转让和交易过程中,还必须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在获得水权和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水污染处理、保护生态环境等责任。水市场建立的另一前提是水具有商品属性,是有价的,并且水价是可以核算的。在水资源产权明确的前提下,为有效发挥产权的作用,保证水资源优化配置,还必须有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完善的价格体系,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只有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才能促使人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水市场在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中有以下几个作用:①水市场的建立将推动水资源配置前期工作的开展,从优化水资源配置角度来讲,最根本的是达到总量的供需平衡。要实现供需平衡,必须搞好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建立水权和水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②借助于水价的杠杆作用,调节水资源的配置。水价可分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3个部分。在水资源的供求平衡计算基础上,通过实行合理的水价确定方式,制定最优水价浮动范围,就能达到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目的。③通过水市场的建立,变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市场的建立,将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变革,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水市场建立的前提,统一管理体现了市场经济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也体现了效率至上原则。④通过建立水市场,完善水利工程配套,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完善配套的工程设施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
2.3 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
水价是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资源是天然的没有价值的,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水资源,它们都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是有价值的,这在水资源市场上就体现为水资源的价格。
水资源价值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系统。因而,构成水资源的价值因素就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水资源价值模型可以用函数简单表示为:
式中:V为水资源价值;X1,X2,…,Xn分别为影响水资源的价值因素,比如水资源量、人口密度、经济结构、技术影响水资源成本等。
现行水价理论将水价分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3个组成部分。资源水价是体现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制定的水资源的价格,包括水资源耗费的补偿和水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水资源保护、促进技术开发、促进节水、保护水资源和海水淡化技术进步的投入等;工程水价即是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包括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环境水价是经使用的水体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环境,为治理污染和保护水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水资源的价格体系见图1。
其次,行政手段也是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之一。利用法律约束机制和行政管理职能,直接通过行政措施进行水资源配置,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调节地区、部门等各用水单位的用水关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优化调度管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主要体现在流域的统一管理和地域的(主要是城市的)水务统一管理2个方面。
3 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式
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分为2种:一种是“计划配置”,满足配置的公平目标;另一种是“市场配置”,满足配置的效率目标。这2种配置方式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计划配置”以公平为基准,解决水资源量在各用水部门之间协调分配的问题。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对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统一配置。在保障生活稳定、生产发展的同时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经济建设用水挤占生态与环境用水,以及经济发展用水中城市用水挤占农牧业用水的问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物生命的物质基础;同时水资源问题也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水资源配置的许多方面不可能形成市场或者不能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因此水资源配置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例如干旱地区的农村,往往是贫困地区,这里的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很难用成本定价。在公益性用水和缩小地区间差别方面,没有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是不可能达到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原则的。
“市场配置”以效率为目标,解决水资源量在各用水部门之间优先分配的问下,鼓励水资源流转到效率高的行业、企业或其他用户中,促进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最好的效益。解决中国水资源的最有效方法是市场化。通过水市场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强化经济手段配水,并按照水市场规律强化水事统一管理,逐步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原来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水价不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资金来源单一、严重不足,水利建设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应当指出的是水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具有一般商品市场的共同特征,是一个不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对于这样的供水市场,国家应针对其特殊情况实行相应的市场经济政策。
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配置方式应该是将“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2种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一个区域的水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即使综合效益达到最大。这种配置方式既解决了各用水部门之间协调分配的问题,又解决了各用水部门之间优先分配的问题。既保证了公平,又不失效率为先的原则。在公平领域内采用政府定价原则,确保各部门基本用水后,剩余的部分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价格即采用市场定价。在保证各部门生活等基本用水的同时,实现水资源从低效部门到高效部门的转变,最终实现综合效率最大的目标。
4 结 语
本文总结国内有关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其配置的内涵、配置的特征、配置的基础(水权)、配置的机制(水市场)、配置的手段(价格)和配置的方式等各方面阐述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框架,丰富和发展了有计划市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完善该理论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新程.水资源有计划市场配置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王士武,陈雪,郑世宗.水资源合理配置诠释[J].浙江水利科技,2006,(5).
[3]姜文来.水权基本理论研究[A].陈美章.中国水价水权及水市场研讨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4]黄河.培育和发展水市场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Z].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2002.
[5]吴琼,王丽学,赵志刚,等.“引细入汤”工程水权转让探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3):57-58.
[6]何逢标,唐德善.塔里木河流域水权管理体系初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3):34-36.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篇2
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前三个单元分别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角度,阐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四单元探讨了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经济生活基本背景。本框题主要分析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市场调节的不足,与下一框题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十课的重要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平时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知之不深,因此会感兴趣,会产生一种深入求知的欲望,通过对前几课知识的学习,又为本框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从能力方面看,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开始留意的关心身边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看,高一学生开始思考一些为人处事的问题。因此,可结合本课内容,教育学生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等,结合经济生中的实际事例,能够初步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从而做到准确理解市场调节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事例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力,以及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树立起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的观念,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
[教学方式]
本框题分析的是资源配置方式,是有关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与规律,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验,但缺乏理性认识,不能上升到理认的高度去看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我采用典型事例进行直观教学,运用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并辅之现代教学手段,如图片、投影等,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教法的实施,体现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创造一个活跃的竞争气氛,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认真地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另外,在讲授本框重难点时。需涉及第一课知识,由此可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原理对市场如何配置资源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构思]
一、教学重点
1、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二、教学难点
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时间:1课时 2.教法和学法:
用典型事例进行直观教学,同时运用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进行教学。3.教学媒体: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市场经济是什么?市场配置资源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的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第一框题“市场配置资源”
(二)讲授新课 1.市场调节
(多媒体显示:教材P92图)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最大可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人类社会必须对有限资源的利用作出合理的安排。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手段,两者各有所长。
当然,还有如习俗,组织等方式也可以起资源配置作用。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过渡)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呢?
(多媒体显示:P93“购销两旺的汽车市场”)提示:1.为什么大量企业涉足汽车产业?
2.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
4.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归纳)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需求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不仅汽车生产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许多原本不生产汽车的企业也涉足汽车行业,汽车产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这种变化又反映在价格上,即各家企业纷纷大幅下调汽车价格。各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更新设备、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推进性能更好、乘坐更舒适的新车型。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条件、有能力这样做,这样,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必然会向经营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由上例可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的。
(多媒体显示:“广州房地产近况”)
(归纳)在这则材料中,我们更能看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过渡)刚才大家在阅读材料时,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句话“随着市场发育日趋成熟、行业准入‘门槛’逐步抬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2.市场秩序
(多媒体显示:教材P94探究题)(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只有具备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
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作作出具体规定,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信。
(设问)如果经济活动者不遵守市场规则,市场交易会不会有风险?怎样来避免呢?(多媒体显示:P94探究题)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归纳)
(归纳)避免这些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多媒体显示:“诚信”缺失带来的损失)
(归纳)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诚实守信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这种声誉会形成无形资产,所谓的名牌效应,也就是信用精神在企业和产品中的凝结。
(多媒体显示:“史玉柱”图片、资料)
(归纳)“诚信”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自古以来,都是崇尚“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史玉柱,以及许许多多的“史玉柱”一样令人钦佩的人,赋予了其更深的内涵。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知法、守法及诚信观念,从而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过渡)市场配置资源是不是完美无缺呢?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多媒体显示:P95探究题)(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有些领域市场是不能调节的,即使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市场本身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甜苹果”变成“伤心果”的例子,正是市场调节三个弊端的集中反映。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而市场的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但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为此,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四)巩固练习(多媒体显示习题)
五、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
1、教学是一种再创造,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教材悉心作一番开掘、梳理和引申工作,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流畅。本框题的第二个探究活动“购销两旺的汽车市场”,我设计了四个有梯度的思考题:(1)为什么大量企业涉足汽车产业?(2)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后会出现什么情况?(3)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4)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这样在学生分组讨论时能集中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使讨论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学生过于发散的思维。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篇3
石油生产企业的生产调度负责的内容主要有:原油储运、原油加工配比、成品油调和、成品油储备运输、成品油供应等。为了完成调度任务, 调度计划安排必须要考虑到各环节的需求, 包括成品油的加工流程、市场对不同型号油品的需求、当月生产计划等等很多方面。
由于石油化工要考虑的内容多种多样, 各种因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相互影响, 所以可以利用数学建模的形式进行管理, 建立一个生产调度优化系统,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任务和个环节要求, 借此来帮助工作人员灵活地处理调度任务, 减小工作的强度和难度, 提高调度方案的质量。
2 调度优化方法
2.1 模拟型方法
它又被称为系统仿真法, 它利用动态模拟的形式, 把涉及所有环节的离散事件建立起一个调度系统, 就是离散模拟系统。这种方法是调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实际环境的直接模拟, 避免了实际工作中理论分析与现实计算之间的困难, 能够将事情快速而高效的解决。因此, 通常的调度模型是以图形化的方式作为基础流程的, 利用模拟仿真系统, 对调度的可行性方案进行评估和测验, 并通过图形化的方法把结果表现出来。
一开始的时候, 模拟型调度方法只是对调度方案进行简单的模拟和评估, 并不能进行优化, 后来, 智能优化型的调度方法不断出现, 人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才使得模拟型调度系统的优化功能得到实际发挥, 效果也被很好的反映了出来。目前, 很多石油化工掉的系统中都有这种模拟型系统的功能包含其中。
2.2 数学规划方法
就是利用数学方法, 把生产调度问题转化为数学规划模型, 采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混合整数线性规划以及决策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帮助解决调度优化中所遇到的问题, 使其达到优化或者近乎优化的程度, 因此也被称为严格优化调度法。
在真格的调度模型中, 存在很多连续性甚至离散的变量, 所以在调度建模时广泛地使用数学法来进行测算。利用这种方法, 有利于对任务的分配和排序进行全局化的合理布局, 所有环节都能够同时进行。但是, 也应该认识到的一点就是, 数学规划方法是一种比较精准的测算求解方法, 需要把所有调度进行统一建模, 任何一个参数的变化都会影响算法的重用性。因此, 这种方法对于大规模和比较困难的问题不能实现完整的覆盖, 智能实现局部的优化。
2.3 智能优化型调度方法
这种调度方法主要是通过获取调度人员的调度经验, 从而模仿调度人员的调度决策。它使用不同的调度方法和工作原理, 把抽象的东西做一下具体生动, 便于表达地经验处理, 然后建立模型。再根据前面的调度经验具体到实际的具体调度当中, 根据实际中的应用, 来获取调度问题的最优解或者是局部的最优解。因为使用的方法和原理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只能优化型调度又能分为规则推理型、网络方法、逻辑优化型、智能搜索型和约束导向型等。
3 资源配置优化方法
3.1 实施科学有效的科技人才管理措施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在生产力的众多要素里面, 劳动力资源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动资源, 在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中都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使人力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就必须先保证人力资源的结构, 优化队伍建设结构, 确保人尽其才, 都能得到最大而充分的利用。另外要改变企业单位内不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管理机制, 奖励与约束并存, 最大限度的调动起科技人员的生产积极性。
3.2 加大资金在科技上的投入以及管理
要想最大程度上推动科技大发展与进步, 壮大科技发展队伍, 首先就应该加大对科技的经费投入。值得注意的是, 一定要调节好科研经费的投入结构, 突出工作的重点和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对于有利于石油开发管理方式和优化配置方法上的资金投入应该加大力度。另外, 可以采用融资的手段来解决本身资金不足的问题, 然后通过项目的推广和成果转化来确保石油生产的收益。最后就是加强资金的管理, 经费支出必须要按照合同的规定来执行, 掌握好预算, 确保资金的各项分配能够达到最优, 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
3.3 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信息保障机制
技术的进步也会给企业的外部环境带来很大变化, 能够为企业提供财富来源的只有知识和信息, 要想把这一理念进行强化, 就应该建议其良好的信息保障机制, 及时与外部市场交流, 了解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工作方向。
第一步是对现有资源与信息进行整合, 帮助内部信息的规范、收集和整理, 建立起专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中心, 明确各个部门对待信息的态度与职能, 并把信息作为一项重要资源来经营。第二是加强各种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起网络交流平台, 实现了信息的有效管理。第三是加强与有关单位或者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利用他们在这方面的优势,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获取、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最后, 一定要加强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跟踪研究。既要关注他们内部的技术运用, 也要关注世界上在此方面的发展动向。通过这些条件与环境的变化, 依据市场环境调整生产调度工作, 优化产业科技配置。
4 结束语
目前, 我国应对市场经济环境, 已经在石油生产调度和资源配置优化上获取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在指导实际调度上发挥出了很大作用, 但仍然缺乏行之有效技术方法。因为生产调度系统与整个生产计划是相连接的, 所以, 利用先进的调度模型系统指导调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工作中把调度优化系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才能实现调度系统以及资源配置的最优。
参考文献
[1]李成其.石油化工总公司生产调度信息管理系统[J].软件世界, 1999 (08) [1]李成其.石油化工总公司生产调度信息管理系统[J].软件世界, 1999 (08)
[2]刘涛, 王华.炼油化工企业生产调度系统优化方法[J].石油规划设计, 2007 (06) [2]刘涛, 王华.炼油化工企业生产调度系统优化方法[J].石油规划设计, 2007 (06)
[3]李明, 李歧强, 郭庆强, 丁然.基于炼油过程生产特性的优化调度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0 (03) [3]李明, 李歧强, 郭庆强, 丁然.基于炼油过程生产特性的优化调度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0 (03)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篇4
一、适度调整重组, 优化教材结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新教材主要按照生活逻辑, 并辅之以学习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 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 以相应的学科知识为支撑, 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所遇到的问题, 按照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反思生活、创新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建构的。这一教材建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形成了新教材特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为教材有普适性的特点, 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位学生的学和每位教师的教, 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重组教材, 从而优化教材结构。具体要做到:根据教与学的需要, 在教材的基本框架内, 对教材的逻辑结构、内容的前后程序作一定的调整重组, 形成合理、清晰、流畅的教学结构, 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的调整重组包括:某一框题内部内容的调整重组;同一课内不同框题内容的重新布局;相关内容归类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复。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例, 其逻辑结构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规范市场秩序→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教学中笔者把这一逻辑结构调整为:
具体有两处调整:一是调整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规范市场秩序”教学逻辑结构。这样调整有助于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市场调节, 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市场经济;突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 强调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教学逻辑更为严密。二是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联系起来, 都作为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性, 拓宽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 调整也要有所侧重, 本课时着重教学“规范市场秩序”这一内容, “加强宏观调控”只是提一下, 放在在下一课时重点学习。
二、促进意义建构, 内化教材内容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 他们已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积累了不少或直接或间接的知识经验。因此,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 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 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形成对新知的某种理解, 建构意义。因此,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另起炉灶, 从外部装进新知识, 而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当然, 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目标之间找到相互作用的方式, 通过恰当的情境探究活动促成这种相互作用的发生。
设置情境探究活动应做到:一要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用现实生活呈现问题、把理论观点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之中的思路设置有意义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要。二要考虑问题设置的思考价值, 使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 能引发学生思维, 诱导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 问题的设置还应具有梯度性、启发性, 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循阶而上, 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情境探究活动, 能让师生围绕情境共同探索, 相互交流、质疑,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意义, 达成内化教材知识的目的。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优点及弊端”这部分内容时, 笔者先设置如下问题情境。
材料一:2007年受“蓝耳病”疫情影响生猪价格创下历史新高。2008年生猪价格连续下滑, 2009年年中生猪价格持续下跌。2010年年中生猪市场的供需缺口逐渐扩大, 生猪价格进入上涨周期, 2011年生猪养殖盈利情况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多年来, 我国生猪价格走势形成了一个轮回:价高的时候大家蜂拥入市;价低的时候亏得一塌糊涂, 纷纷离场。今年生猪价格再度上涨至历史高点, 当前已经出现盲目补栏的苗头, 让不少业内人士开始担心价格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行情再次上演。
材料三:有关媒体曝光了河南生猪产区养猪户利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瘦肉精”喂出“健美猪”, 其中有少量流入南京生猪市场。
要求学生回答:
(1) 请结合材料一, 试分析2007~2011年生猪价格为什么会起伏不定?
(2) 假如你是养殖户, 今年你是选择继续养猪还是杀猪?请说明理由。
(3) 上述材料反映出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弊端?为什么有这些弊端?
设置这一问题情境的目的, 在于引导学生在情境探究中回顾并运用“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及“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等已有的知识分析经济生活现象, 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优点及弊端, 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经过师生充分互动、交流后, 学生获得如下认识, 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价格、供求、竞争。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 市场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 传递供求信息, 实现资源配置。 (启示:树立市场意识) (2) 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 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 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启示:树立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市场配置资源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三、挖掘德育功能, 深化教材价值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以学生的公民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 具有多学科知识兼容性、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统合性、徳智共生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等主要特征。可见, 思想政治课既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 又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责任,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内化, 还必须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 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从而深化教材的价值。具体做到:一是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或只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不挖掘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或脱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为德育而德育。正确的做法是,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统领, 以知识与能力为支撑, 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二要找准教材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 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三要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发展, 鼓励学生围绕情境充分交流思想观点, 沟通情感;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影响道德行为,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实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德育价值。
在“市场秩序”教学中, 笔者设置如下问题情境。
由于养猪周期短、密度大, 一些猪患上了病毒性疾病, 有的病猪甚至开始死亡。这时, 猪贩子上门来收购, 愿意以每头100元的价格收购病猪。
(1) 你会不会把染上疾病的猪卖到市场上去?为什么?
(2) 如果有人把病猪卖给猪贩子,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做?
该情境基于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卖掉病猪, 从眼前看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出售病猪不诚信, 违反市场规则, 是对他人、社会不负责的行为。该问题情境设置的目的, 在于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讨论、探究出售病猪的行为对个人、消费者、其他经营者、市场秩序的影响, 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最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市场规则, 维护市场秩序, 以公正、公平态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观念, 以及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道德品质, 自觉做一个讲诚信的公民。
类似于“市场秩序”教学中挖掘教材德育功能的例子很多, 如通过对“资源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矛盾冲突的认识, 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 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通过教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及优点”, 让学生明确依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 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 并引导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认同感。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篇5
一、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 人才竞争向高层化发展
人才竞争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日渐激烈的竞争当中。由于经济的发展, 人才有很大的自由权而不受制约, 因此他们就能够有更多、更好的岗位选择。但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日益激烈, 所以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切实提升企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就需要高级管理人才, 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
(二) 人才要求企业多样化
人才管理在传统意义上往往是以丰厚的报酬作为吸引人才的筹码,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种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要求。大多人才管理除了必要的物质需求之外, 更注重人才的精神发展和其他方面的不同需求。例如良好的成长空间、学习环境或工作氛围等。所以, 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人才管理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不仅满足人才的取之需求, 更要为他们提供其他方面的发展条件。
(三) 人才流动频繁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发人才流动, 随着经济大快速发展, 人员流动也会越来越频繁。人才的流动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但越来越频繁的人才流动却会给市场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因此企业要切实加强人才流动的管理和疏导, 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才管理。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 核心人才的终身雇佣制
1. 人才岗位流动的配置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岗位的配置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在企业的岗位流动方面, 实行能总能横、能上能下的职业生涯流动计划。而人才的流动是需要根据个人或企业的实际需求,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成绩优异的核心人才进行适当的升迁。而对于不愿意升迁的优秀核心人才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发展条件。另外, 对于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需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例如降级处理等。这样流动的岗位配置机制不仅能够满足人才的个人发展需求, 可以让企业的核心员工获得更多的知识, 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另外, 还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使企业拥有具有无限活力的人才, 利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 人才定期的培训计划。
人才管理一定要为人才详细制定出有效培训计划, 从而让人才通过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并获得更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人才的培养计划要与企业人才的培养有效结合在一起, 从而更好地满足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3. 完善法律依据。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法律合同就成为人才和用人单位双方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约束工具,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人才自身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 企业也能够具备较为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双方可以商讨合同的服务年限, 并对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做出详细、明确的说明, 真正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 外沿人才的灵活雇佣
1. 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只有好的企业才可能真正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而好奇业的标准之一就是企业如何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 因为只有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人才的信任和认可。当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企业文化的张兜里和凝聚力作用时, 才能使人才更好地位企业做出自己的岗位贡献, 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企业人才的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在管理制度中企业可以有效运用权变的思想, 更好地让使用者和管理制度进行结合, 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的作用, 也能够尽可能避免企业制度管理的僵化。因此, 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企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能够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运作中的重要作用, 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保持企业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 通过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管理, 有效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从而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才能和强大优势, 进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彪.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现代商业, 2008 (05) .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篇6
一、文献综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将文化产业定义为: 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此过程当中,文化资源是主要的生产资料,通过对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进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同时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与其它产业相类似,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发展也离不开劳动、资本、需求和体制等基本要素。
首先,劳动投入在创意形成以及文化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密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5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是,同一个歌女,被剧院老板雇用,老板为了赚钱而让她去唱歌,她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DCMS( 1998) 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当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 任何源自个人创新思维、技术及才能,并可以通过知识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而创造财富及就业机会的产业。Banks( 2010) 指出,不仅要培训合格的手工业者,而且还需要提供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这是促进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欧阳友权( 2006) 看来,文化产品属于智力密集型产品。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竞争的对象。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当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够较好地解决国内文化市场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的结构性问题。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张友臣,2006) 。李新市( 2010) 断言,农村文化人才短缺是文化产业结构性缺失的产物。文化产业人才和基础设施大多数都集中在城市里面,这样的布局结构不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资本对于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而言也十分重要。赵彦云等( 2006) 曾经尝试着采用多个指标衡量国内各个省、区、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竞争力。这些指标包括: 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或者当年完成投资的绝对数额和人均数额,以及投资规模绝对数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欧阳友权( 2006)指出,以资本为中介的战略重组有助于改变国内文化产业“诸侯割据”的分散格局,促使产业价值链变得更加紧密,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齐勇锋( 2011) 发现,除了生产周期长、制作成本高、资金回收慢等原因之外,国内大部分的文化企业属于民营中小型企业,投资风险相对较高,也是金融机构不愿意介入创意开发( 特别是前期开发) 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提供资金支持。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 明确提出,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并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进行上市融资,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余晓泓( 2008) 和龙怒( 2011) 认为,完善的融资体制、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第三,需求波动和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等其它因素也影响着文化市场的各种经营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2—2013) 》中指出,2000年10月出台的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政策性建议开启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红利期”。经过10年发展,文化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向“短缺”与“过剩”并存。市场竞争、产业融合、宏观经济周期的冲击、产业政策效应减退等因素共同导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11—2012年出现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的迹象。刘启宇和刘红红( 2007) 认为,广东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全,体制和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除了人才培养之外,孙艳红等( 2014) 还强调了资源整合与均衡发展等因素对于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性。
笔者注意到: ( 1) 在已有的文献资料当中,关于城乡文化经营机构在人、财、物等经济资源配置方面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涉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经营机构的定量研究成果则更加稀缺。( 2) 生产函数能够为优化经济资源或者生产要素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然而,目前鲜有文献关注文化市场经营机构生产函数的定量研究,尤其缺乏生产函数差异对城乡文化经营机构的经济收益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所以,笔者接下来将以广西城乡文化市场经营机构的生产函数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文化市场内部经济资源或者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及其对各层次文化经营机构经济收益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二、生产函数模型与实证分析
( 一) 模型设计与参数估计
1. 模型设计。经济学文献经常引用广义的Cobb - Douglas生产函数Y = AKαLβ。其中,A是效率参数,Y是产出,K、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α、β分别度量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当α + β = 1时,企业生产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征,即严格的Cobb - Douglas生产函数( Cobb和Douglas,1928) ; 当α + β> 1时,企业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 当α + β < 1时,企业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减的特征。
如图1所示,理性的生产者一般会选择在两条脊线( ridge line) OJ与OH之间的区域内从事生产活动,例如将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配置于等产量曲线BC、DE或者FG等区段。在这些区段上,等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为负。为了维持相同的产量,增加( 减少) 资本要素的同时,必须减少( 增加) 劳动要素。在脊线之外,等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为正。从B点移动到M点或者从C点移动到N点,即便同时增加资本和劳动要素,产量也无法增加。相反地,从M点移动到B点或者从N点移动到C点,虽然同时减少资本和劳动要素,产量却未必降低。很明显地,在脊线之外的生产要素组合是缺乏效率的。所以,脊线范围内的区域也被称为生产经济区域( economic region of production) 。理性的企业通常会在这个区域内安排生产活动,并且要求追加的资本和劳动要素必须能够带来更多产出,边际产出和,即α > 0和β > 0。否则,理性的企业不会增加新的要素投入。更进一步地,如果人们约定资本和劳动要素在广义Cobb- Douglas生产函数的边际产出递减,即和,那么就可以推导出0 < α < 1和0 < β < 1。
然而,一方面,现实的生产者未必是完全理性的,在脊线外的要素配置可能使得α < 0或者β < 0。例如,保持劳动要素不变,而将资本要素配置从R( V) 点提高至U( S) 点,于是产量就会从等产量曲线Ⅲ( Ⅱ) 的产出水平YⅢ( YⅡ) 降低( 提升) 至等产量曲线Ⅱ( Ⅲ) 的产出水平YⅡ( YⅢ) ,即α < 0( α > 0) 。类似地,保持资本要素不变,而将劳动要素配置从P( S) 点提高至R( Q) 点,于是产量就会从等产量曲线Ⅱ( Ⅲ) 的产出水平YⅡ( YⅢ) 提升( 降低) 至等产量曲线III( II) 的产出水平YⅢ( YⅡ) ,即β > 0( β < 0) 。
另一方面,人们无法绝对排除要素边际产出递增的可能性,即α > 1或者β > 1。例如,保持劳动( 资本)要素不变,并且等量地追加资本( 劳动) 要素,使得要素配置从W( M) 点经过V( P) 点移动至S( R) 点,WV =VS( MP = PR) 。此时,如果等产量曲线Ⅰ、Ⅱ、Ⅲ所代表的产出水平能够满足不等式YⅢ- YⅡ> YⅡ- YⅠ,就说明随着资本( 劳动) 要素的增加,产量将会以更大的幅度扩张。换言之,资本( 劳动) 要素的边际产出是递增的,,即α > 1( β > 1) 。当然,如果YⅢ- YⅡ<YⅡ- YⅠ,那么资本( 劳动) 要素的边际产出就是递减的,,即α < 1( β < 1) 。如果YⅢ- YⅡ= YⅡ- YⅠ,那么资本( 劳动) 要素的边际产出就是不变的,,即α = 1( β = 1) 。
简单归纳起来就是:
( 1) 在生产经济区域内的等产量曲线,α > 0、β > 0。
( 2) 在脊线外、靠近资本要素坐标轴一侧的等产量曲线,α < 0、β > 0。
( 3) 在脊线外、靠近劳动要素坐标轴一侧的等产量曲线,α > 0、β < 0。
( 4) 要素边际产出是否递增( α > 1或者β > 1) 、递减( α < 1或者β < 1) 或者不变( α = 1或者β = 1) ,甚至于规模报酬是否递增( α + β > 1) 、递减( α + β < 1) 或者不变( α + β = 1) ,都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只要α、β取值适当,这些不同的规模报酬状态既可以出现在生产经济区域,也可能出现在非经济区域。
与许多已有文献仅仅分析要素配置处于生产经济区域时的情况不同,一旦考虑了生产经济区域和非经济区域,那么广义Cobb - Douglas生产函数的α和β 取值范围将会比前者更加自由,而未必局限于0 < α < 1和0 < β < 1。笔者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学理论通常假定人是“完全理性”的。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脊线”以外的区域从事生产,于是理性生产者所选择的要素组合只能处于“脊线”内的经济区域。相应地,Cobb Douglas生产函数最常见的形式是α > 0或者β > 0。尽管α > 0或者β > 0是最常见的形式,但这并不是Cobb - Douglas生产函数的唯一形式,而且经济学从来都不排除α < 0或者β < 0的可能性。而“行为经济学”假定人是非理性的或者不完全理性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理性经济人”。如果生产者是“非理性”或者“不完全理性”的,那么α < 0或者β < 0就有可能出现。事实上,除非获得计量模型回归结果的佐证,否则任何人都不能主观地断言生产要素组合一定处于经济区域,或者一定处于非经济区域。因此,笔者在本文当中并不预先判断α和β 的取值范围,而是希望借助参数α和β 的估计结果,判断文化市场经营机构的要素配置是否处于生产经济区域,是否有效率,以及影响配置效率的直接原因。
于是,笔者根据文献综述假定广西城市( i = 1) 、县城( i = 2) 和县以下( i = 3) 三级文化市场经营机构i的营业收入Yi,t( 千元) 、资产总额Ki,t( 千元) 和从业人员数量Li,t( 人) 等变量遵循广义的Cobb - Douglas生产函数。考虑到城乡文化市场在竞争程度、产业融合与管理机制等方面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设定了包含变系数( variable coefficient) 、固定效应( fix effect) 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如式1所示。其中,yi,t= lg( Yi,t) 、ki,t= lg( Ki,t) 、li,t= lg( Li,t) ,斜率αi、βi以及截矩项c、ci都是待估参数,εi,t是随机误差项,i = 1,2,3。
2. 数据采集与参数估计。笔者从各年度《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当中收集并整理2007—2011年相关变量的统计数据。借助EViews7软件,笔者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1所示,虽然各个变量的水平值存在单位根,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既没有同质单位根,也没有异质单位根。换句话说,各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
备注: ***表示 1% 显著水平。检验采用 SIC 准则,不含截距项和趋势项,滞后阶数为零。
Kao检验采用SIC准则,滞后阶数为零。相应地,ADF统计量为 - 3. 4653,伴随概率为0. 0003。于是,笔者能够在1% 显著水平断定yi,t、ki,t、li,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于可能存在截面异方差和同期相关性,笔者采用截面似不相关加权法估计模型参数,并得到如表2所示的回归结果。同时,多余固定效应的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笔者能够在5% 显著水平拒绝多余固定效应的原假设,即模型引入固定效应是恰当的。
备注: ***、**分别表示1% 和5% 显著水平。R2w、R2uw分别是加权后与加权前的可决系数。
( 二) 回归结果的分析
基于广义Cobb - 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结果,笔者认为广西城乡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至少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资本与劳动要素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实证结果清楚地表明,城市、县城和县以下经营机构的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i( i = 1,2,3) 分别是1. 5614、0. 9285、0. 8210,均大于零( αi> 0) ; 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i分别等于 - 5. 4994、- 0. 8476、- 0. 4081,均小于零( βi< 0) 。这说明,文化市场经营机构的资本与劳动要素组合处于脊线外、靠近劳动要素坐标轴一侧的等产量曲线,例如图1当中等产量曲线I的CN区段。沿着CN曲线,增加( 减少) 资本与劳动要素,产量保持不变,单位要素的平均报酬减少( 增加) ,要素使用效率降低( 提升) 。
2. 县城和县以下经营机构的资本要素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假定其它条件相同,而仅仅考虑资本产出弹性对产出的影响,那么城市机构的资本要素每增长1% ,产出就会相应地增长大约1. 56% 。与县城和县以下机构相比较,城市机构的这个指标高出68% ~ 90% 。如此明显的经济利益差异,极有可能驱使文化市场内部的资本要素流出县城和县以下经营机构,不断地汇聚到城市经营机构。所以,缩小城乡文化经营机构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机构之间的均衡发展,除了依靠市场对资本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之外,“看不见的手”有时候也应该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
3. 劳动要素配置不合理是影响效率的最主要原因。由于资本边际产出和劳动边际产出是否大于零,分别取决于它们各自的产出弹性系数α和β 的符号,所以,在资本( 劳动) 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是城市、县城还是县以下经营机构,只要这些机构追加了劳动( 资本) 要素投入,那么产出都会减少( 增加) 。
可见,缓解各层级文化经营机构的劳动要素冗余,是解决配置效率问题的重中之重。从长远来看,各层级文化经营机构都应该采取“精兵简政”的策略。然而,一旦所有的经营机构都同时释放出冗余的劳动要素,那么劳动要素在短期内的集中转移就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尤其是职业转换过程中的结构性就业压力。因此,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必要的政策措施,科学地引导各层级文化经营机构逐步地、有序地释放出冗余的劳动要素。例如,尽管各层级经营机构都存在着劳动要素冗余问题,但是问题的严重程度有所区别,β1< β2< β3< 0。政府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将劳动要素冗余问题最严重的城市经营机构的从业人员暂时地转移到冗余程度相对较轻的县城和县以下经营机构。这不仅可以减缓城乡文化经营机构集中释放劳动要素对其它产业劳动要素市场的外溢冲击,而且能够为文化经营机构的人员转职培训争取时间。另外,在城乡从业人员转移的过程当中,城市经营机构由于精简人员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县城( |β1| < |β2| ) 和县以下( |β1| < |β3| ) 经营机构新增劳动冗余所引起的损失,这也有助于提升整个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内部的劳动要素配置效率。
4. 县以下、县城和城市机构的规模报酬依次递减。在各级经营机构的生产函数当中,αi+ βi( i = 1,2,3)分别等于 - 3. 938、0. 0809、0. 4129,均小于1。不同层级经营机构的规模报酬递减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资本与劳动要素同时增加1% 时,城市经营机构的产量不升反降,大约减少3. 94% ,规模报酬最差; 县以下经营机构的产量增长最多,大约增长0. 41% ,规模报酬比县城经营机构多出大约0. 33% 。
规模报酬的这种变化特征暗示,“优化增量”与“盘活存量”是改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两种可选择路径。一方面,假如广西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获得新增资本和劳动要素,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仅仅考虑规模报酬的影响,那么资本与劳动要素应该优先考虑投放到县以下文化市场,其次是县城文化市场,最后才是城市文化市场。另一方面,假设广西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没有新增资本与劳动要素,而仅仅是将原有生产要素在文化经营机构之间进行重新配置,那么就应该将城市经营机构所拥有的一部分资本和劳动要素转移到县城和县以下经营机构,这样既有利于缓解城市文化经营机构的生产要素冗余问题,也使得这些曾经冗余或者说“被重新盘活”的生产要素能够在县城和县以下经营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获得比原来更多的生产要素报酬。
5. 县和县以下经营机构的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包含固定效应的变截矩模型是显著的,所以各层级经营机构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都有可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模型截矩项c + c1= 20. 7637、c + c2= 3. 9117、c + c1= 2. 4881,这表明,城乡文化市场经营机构的发展环境相差悬殊。为了实现城乡文化市场经营机构的均衡发展,财政补贴文化产业创新、政府采购文化产品和劳务等扶持政策以及文化产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应该落在县城和县以下文化经营机构,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的有序调整,为资本与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营造良好的宏观市场条件。
三、结论
基于2007—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广西城乡文化市场经营机构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资本与劳动要素组合处于生产的非经济区域。这是生产要素平均使用效率偏低的直接原因。为了提高生产要素的整体配置效率,首先要解决劳动要素冗余的问题,其次才是资本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问题。在此过程当中,除了依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之外,财政扶持、转职培训、管理体制改革等措施对于改善城乡经营机构要素配置效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要通过必要的政策设计与激励机制,实现“优化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科学地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有序地流向县城和县以下经营机构,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之间的差距,促进各层级机构之间的均衡发展。
摘要:2007—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广西城乡文化市场经营机构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资本与劳动要素组合处于生产的非经济区域。因此,要想提高生产要素的整体配置效率,首先要解决劳动要素冗余的问题,其次是要解决资本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问题。在此过程当中,要通过必要的政策设计与激励机制实现“优化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科学地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有序地流向县和县以下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之间的差距,促进各层级机构之间的均衡发展。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篇7
目前,接入DG的配电网规划研究大多在被动配电网背景下,主动配电网背景下研究较少。文献[2]研究了支路电流和节点电压约束下光伏发电最大准入容量的计算方法;文献[3]在功率平衡和分布式电源容量约束下,以有功网损和电压偏差最小为目标对DG进行规划;文献[4]提出了规划目标中DG的环境效益,并应用改进遗传算法验证其必要性;文献[5]提出综合费用模型,将诸多费用成本组成同一目标函数优化;文献[6]在主动配电网下考虑不确定性,进行多阶段规划方法研究,提高系统经济性。
不同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规划模型和求解方法进行研究,但所用概率模型相互独立,几乎未考虑风速、光照及负荷变化的关联关系:风电与光伏发电出力受一次能源即天气环境影响较大,呈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但同一区域光照强度、风速和负荷变化趋势存在某些特定关联关系。一般而言,负荷的变化趋势与光照强度一致,而光照强度、负荷的变化趋势与风速相反[7,8]。光照、风速间的关联关系,同时使风机与光伏的出力变化也具有相应的变化关系。当DG大规模接入时,将对网络运行产生重要影响[9]。
因此,为使模拟计算更贴近实际情况,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计及风速、光照及负荷变化的关联关系,提出用Kendall系数来表征,建立符合市场中涉及多方利益的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提出蒙特卡洛模拟嵌套改进多目标和声搜素算法以及模糊决策方法,以实现市场化配置方案的选取。
1 DG和负荷的概率模型
1.1 风力发电概率模型
目前一般认为,风速近似服从两参数的威布尔分布[10],风机出力与风速的关系如式(1)所示。
式(1)中:PDWG_n为风机额定容量;Vn、Vci、Vco分别为额定风速、切入风速和切出风速。
1.2 光伏发电概率模型
太阳光照强度近似服从Beta分布[10],光伏发电出力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式(2)所示。
式(2)中:r为光照强度,rmax为光照强度最大值;PPVG_n为光伏额定功率。
1.3 负荷概率模型
有功负荷概率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10]
式(3)中:PL为有功负荷,μP、σP2分别为有功负荷的期望和方差。
2 主动配电网DG容量规划模型
2.1 目标函数
从我国电力市场化进程,以及配电网的经济性、安全性等问题考虑,选取配电公司和新能源发电商较为关心的分布式电源年投资运行成本、有功网损和电压指标三个优化目标。
目标优化函数f1为年投资运行成本最小,考虑主动管理成本,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折算到年的投资建设费用CDG、DG的年运行维护费用Cm和主动配电网中与DG配套的控制设备的年维护费用Coper,具体计算表达式为
式(4)中:nDG为DG个数,a为贴现率,为现值转等年值系数,m为DG规划年限;Pk DG、rk、wk DG、Tk DG、λoper分别为第k个分布式电源的容量、单位容量建设费用、单位发电量DG运行维护费用、年利用小时数、单位发电量通信和控制成本;ξk为主动管理执行系数,当主动管理策略被应用于第k个DG时取值为1,否则为0。
目标优化函数f2为网络有功损耗最小。
式(5)中:Pkloss为第k条支路上的有功损耗;L为支路总数。
目标优化函数f3为节点电压偏差最小,这里取DG接入后各节点电压与正常电压偏差绝对值之和。
式(6)中:Nnode为网络节点总数,Uj分别为网络接入DG后节点j处电压,Ujdef为正常节点电压。
2.2 约束条件
从网络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考虑,约束条件如下。
(1)节点功率平衡约束:
式(7)中:节点i与节点j为相连节点,Pi、Qi为分别为节点i注入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Gij、Bij分别为节点i、j间电导和电纳参数。
(2)电压上下限约束:
式(8)中:Vimax、Vimin分别为节点i电压的上下限。
(3)支路潮流约束:
式(9)中:Skmax为支路k的容量上限。
(4)待规划节点DG容量约束:
式(10)中:Pi DG为节点i处DG规划容量,Pi DGmax为该节点最大DG安装容量。
3 关联关系处理及优化模型求解
3.1 基于Kendall系数的关联关系表示
采用Kendall等级相关系数(简称Kendall系数)表征各随机变量间的变化关联程度,这里随机变量即某时间段内实测风速、光照强度和负荷数据。假设任两个随机变量X和Y具有相同的样本数量,则Kendall系数τ(X,Y)取值范围为-1~1。若τ为正,则X、Y具有一致的增减性,若τ为负,则X、Y具有相反的增减性。
K个随机变量间的Kendall系数即可用Kendall系数矩阵Τ表示。
式(11)中:τij表示第i个与第j个随机变量间的相Kendall系数。
3.2 关联关系样本生成
采用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进行潮流计算,通过多维分层采样,获取分布更加均匀的样本达到计算精度要求,减小计算量[11]。在采样的过程中,结合Cholesky分解产生特定关联关系的随机变量样本。
假设K个随机变量的累积分布函数为Yk=Fk(x),各随机变量间目标Kendall系数矩阵为Tτ,需产生采样规模为N1的关联关系样本。均分0~1区间成N1个子区间,以每个子区间中间值作为概率值,利用累积分布反函数得到初始采样值。
式(12)中:xk_n为第k个变量的第n个样本值,所有初始采样值组成初始采样矩阵XK×N。
新的采样矩阵GK×N由XK×N的每一行重新随机排列得到。GK×N的Kendall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接近。然后Cholesky分解目标Kendall系数矩阵Tτ,如式(13)所示。
生成D为下三角矩阵,并得到最终采样矩阵S,如式(14)所示。
经过上述步骤得到采样规模为N1,满足目标Kendall系数矩阵Tτ的K个随机变量的样本矩阵,即S的Kendall系数矩阵近似等于Tτ。
3.3 应用IMOHS进行模型求解
和声搜索算法(harmony search,HS)是于2001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启发式搜索算法[12],现提出一种基于Pareto最优解集的改进多目标和声搜索算法(IMOHS)进行模型求解。
在种群选择时,首先按非劣标准排列种群,并得到每个非劣等级中个体的排挤距离,然后应用Pareto支配排序和排挤距离比较,按锦标赛选择策略选择下一代种群。
鉴于IMOHS算法为复杂的非线性搜索过程,固定的调节步长bw不能很好地适应每一维和声,因此提出一种自适应调节步长,如式(15)所示。
式(15)中,bu、bl为第i维和声的上界和下界。
将蒙特卡洛模拟嵌入IMHOS中,应用节3.2中生成的关联关系样本,采用前推回代法进行概率潮流计算。该方法计算速度较快、简单易实现,尤其适用于DG接入的辐射状配电网。
应用IMOHS求解主动配电网下DG容量规划模型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4 市场化方案的选取
决策者需根据实际情况,从Pareto最优解集中选择最优折衷解或个人偏好解,确定最终容量规划方案。现对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多目标决策方法[13]进行改进,应用于最终方案的选取。设定决策者对目标函数值的满意度为该目标函数值的模糊隶属度,创建目标函数值模糊隶属度函数。
式(16)中:hi,j为第i个解中第j个目标函数值,maxhi、minhi分别为所有解中第j个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若进行最优折衷解决策,则按式(17)求取第i个解的标准化满意度值Zi,对应标准化满意度最大值的解即为所求最优折衷解。
式(17)中:m为目标函数的个数。
若决策者对某目标函数有所偏好,根据个人偏好设定期望达到的满意度值Ze,按式(18)进行决策。
即期望隶属度与各目标函数值隶属度之差绝对值最大集合中最小值对应的候选解即为决策者所需的最终单一方案。
4 算例仿真计算与分析
改进的IEEE33节点配电网模型,在原拓扑和电压等级基础上,考虑负荷不确定性给出有功负荷的期望和方差,负荷功率因数恒定,其参数见表1。网络中各节点电压最大允许范围0.95~1.05 pu。
算例中采用的DWG单台额定容量为100 k W,切入风速、额定风速、切出风速分别为4 m/s、8 m/s、18 m/s;PVG单台额定容量为100 k W,额定光照强度为520 W/m2。DWG和PVG的规划年限为20年,贴现率0.1。待安装DWG的节点选为3,9,20,待安装PVG的节点选为15,24,26。各节点单位容量建设费用、可安装容量、运行维护费用如表2所示。
根据某地气象测算数据,认为风速服从两参数k=2.0,c=0.85的威布尔分布,光照强度服从α=0.57,β=1.35的Beta分布,且最大为600 W/m2。结合负荷统计数据,得到风速、光照及负荷间的Kendall系数如表3所示。
在计算中,拉丁超立方采样规模500,蒙特卡洛模拟5 000次,IMOHS算法参数HMCR∈[0.8,1.0],PAR∈[0.20,0.30],终止代数200。
如图2所示为容量规划的Pareto前沿,图3~图5所示为各个优化目标间投影图。可以看出,若要获得较低的电压指标和较少有功网损,需适当加大DG的投资与运行成本。
按节3.4所述方法从候选解中选择最优折衷解和两组偏好解进行分析比较,如表4所示。方案1为最优折衷解,各目标满意度均可达到0.8;方案2为偏好解一,决策者对有功网损和电压偏差满意度要求高达0.9;方案3为偏好解二,决策者对年投资运行成本满意度要求高达0.9。
方案1作为规划最优折衷解,规划目标结果在三种方案的比较中较为均衡。方案2向新能源发电商倾斜,期望加大投资,提高DG安装容量以获得更大收益,故DG总安装容量最大,年投资运行成本最高;方案3向配电公司倾斜,期望获得更大的供电量,故DG总安装容量最低,年投资运行成本为三种方案最低,但有功网损和电压指标为三种方案最高。
对三种方案进行整体分析,并与未安装DG数据进行对比,其节点电压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结合规划结果可看出,每种方案中DG的接入对于降低网络有功损耗,减小电压偏差有都积极作用,只是根据决策者期望在某目标函数的偏好呈现不同程度效果。
考虑到我国电力市场化进程,从Pareto最优解集中根据偏好进行方案选择,避免加权求解多目标的盲目性,便于市场中不同利益代表方进行决策,为主动配电网DG配置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5 结束语
针对主动配电网下DG的容量规划方法进行研究,得到结论如下。
(1)计及了风速、光照和负荷变化的关联关系,提出用Kendall系数表征,采用概率模型,利用LHS采样及Cholesky分解技术得到关联关系采样序列,进行蒙特卡洛多场景模拟计算,考虑因素较全面,得到更加贴近实际的合理结果。
(2)充分考虑我国电力的市场化进程以及配电网的经济性和电能质量问题,从年投资运行成本、有功网损和电压指标三个方面进行多目标建模,并提出一种新颖的多目标和声搜索算法和多目标模糊决策方法,便于决策者根据市场需求从最优解集中进行最终结果选取,具有较强实用性。
(3)合理接入DG对于电力系统和生态环境有诸多益处,主动配电网模式为解决大规模DG接入问题供了新思路,深入研究主动配电网下分布式电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摘要:在风速、光照及负荷各自不确定性基础上,考虑三者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提出用Kendall系数表征,选择市场中不同利益方关注的年投资运行成本、有功网损和电压指标为优化目标,建立一种分布式电源市场化配置模型。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并结合Cholesky分解技术处理关联关系,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Pareto最优解集的多目标和声搜索算法进行模型求解,通过改进的模糊决策方法以确定分布式电源的配置方案。最后立足电力市场,在改进的IEEE33节点配电网模型中进行仿真计算,从不同利益方角度选出不同方案,验证所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创建虚拟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篇8
一、关于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突破企业自身的行政界限、扩大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范围、借用外力加速自身发展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是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企业模式。打造虚拟企业是基于企业实际, 只保留关键的组织部门, 而其他功能组织则用各种合适的方式将其外部化、虚拟化, 对企业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和创新, 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虚拟企业的虚拟形式
虚拟企业的虚拟形式多种多样, 一般表现在功能虚拟化、人员虚拟化、决策权虚拟化和企业虚拟化等。
1. 功能虚拟化。
一般说来, 任何企业自身的资源相对于外部市场来说都是极其有限的, 在企业内部, 总会有一些功能受到资源的限制而显得弱一些, 按通常的思路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 着力强化所欠缺的功能。但是虚拟企业则相反, 是将自身的劣势功能虚拟化, 借用外部力量改善劣势功能, 使之与企业其他优势功能相互配合, 推动企业的发展。虚拟可以针对企业的任一内部功能, 如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等。
2. 人员虚拟化。
在当今科技高速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市场需求变化和产品技术开发的复杂性显著增大, 即便是大型企业, 若要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赢得竞争优势也并非易事。利用外部人力资源, 扩展不在编的技术开发人员、产品营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尤显重要,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借脑”“集智”。精明的企业家认识到“借钱”不如“借脑”, “集资”不如“集智”, 企业要有意识开展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虚拟联合。一些有眼光的国有大企业, 也不再局限自身, 而是把自己的研发中心设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以各种形式引用外界的科研、咨询、信息、管理、法律人才。
3. 决策权虚拟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个标志就是实现了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分离, 总经理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而董事会则进行重大问题决策, 决定“是”与“否”, 起到“开关阀门”的作用。依照我们惯常思维, 董事会成员应该全部或绝大部分由投资者占据,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1992年, IBM公司董事会共由19人组成, 其中公司内董事5人, 外聘董事14人。在外聘董事中, 专家学者达7人, 其中有大学校长、律师及工业专家。专家在董事会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他们是以知识、能力、个人的荣誉利益为砝码, 起到对管理权的监督作用、对重大问题的分析判断作用、对新理论的导入作用, 以减少企业的重大失误。这种决策权力的虚拟化亦即“权力知识化”, 在这里, 知识就是力量。
4. 企业虚拟化。
功能虚拟化的扩展就是企业的虚拟化, 形成企业间的暂时联盟, 即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加盟进来, 组建“虚拟企业”, 实现优势集成, 发挥集群效应, 创造超常的竞争优势, 保证联盟目标的实现, 在结盟中, 各参加企业实现超自身的跨越。通过虚拟化, 联盟的各方达到了提高市场份额, 降低经营成本, 增加企业赢利的目的, 而这种效益水平决非其中任何一方独自为之所能达到的。
三、虚拟企业的作用与在中国的实践
打造虚拟企业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笔者认为, 虚拟企业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如下作用:
一是有助于资产流动, 避免重复建设。国家不必增加太多投资即可最大限度盘活、利用现有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使死滞的资产流动起来, 形成资本市场, 同时, 也减少了重复建设。
二是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优势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有资料显示, 一般永久性商品更新换代的平均周期已由过去的10~15年迅速降低到3~4年, 高技术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甚至只有6个多月。在这种情况下, 谁先推出新产品, 谁就占据了赢得竞争的有利地位。如果仍扩大外延, 新产品下线之时, 可能就是淘汰之日。而虚拟企业正是巧用外部资源, 既推出新品又带动困难企业, 使优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是更易实现跨地区、部门、行业、经济成分的联合。虚拟企业不涉及产权归属的变动, 较之兼并、破产更易为各方接受, 企业间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更易流动。由于虚拟, 扩大了生产与消费在地域上、行业上的统一, 更有助于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封闭状况, 为全国性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创造了先行条件。
四是可降低改革成本, 减少社会动荡。企业破产、兼并这种产权归属的调整, 会形成大量的下岗、待岗、分流人员, 由于现阶段社会保障机制尚有待完善, 大量的人员流动离岗会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其次,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中介机构素质参差不齐, 产权流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而虚拟企业则只是合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 不涉及产权变动, 这就降低了改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