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通用4篇)
促进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篇1
审计资源, 是审计执行主体权力所管理或掌握的人员、信息、财产、技术和方法等, 是国家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要素, 它包括审计力量、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审计成果、审计信息、审计环境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要素的集合体, 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从现在起到2011年, 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 担负着依法审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任务, 责任重大, 审计机关应该适应政治、经济、法制环境的变化, 适时调整对审计资源的安排, 以符合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和人员“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职责需要。
配置审计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项目分工和成果利用配置不平衡。
一是审计对象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大多数审计机关各业务处室的设置是按照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划分实行归口管理, 各处室人员在相对平衡的条件下, 由于审计对象的规模、公权力大小、资金量、风险度等审计资源配置在时间、空间上不均衡, 因此会出现有的处室“吃不饱”, 有的则“吃不了”的情况, “苦乐不均”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审计实施过程的效率亟待改进。主要体现在时间效率和审计效果两方面, 有的项目从审计调查或审计进点到审计报告完成前后历时数月, 有的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审计未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成果转换不畅。有时候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按一般审计程序处理后就了结, 未将审计情况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反映, 审计信息对外发布滞后, 审计转化为成果的推动力不够。
2、审计人员素质与审计任务不匹配。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 审计地位和作用被广大决策者们和社会广泛认可, 审计任务越来越重, 加之临时审计任务, 工作状况日趋饱和甚至是超负荷运转, 一是审计人员数量无法满足项目任务安排的需要, 二是审计人员结构比较单一, 大多毕业于财会专业, 相对于具备法律、金融、财政、投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复合型人才较少。三是审计组人员组合不佳, 通常一个审计项目的人员组合选择的范围是以业务科室为主, 任务分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配置, 未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专长, 形成根据审计任务进行人员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平台。
3、审计技术和方法应用创新性不足。
我们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方面还存在误区。在思维方式上, 专注微观、就事论事的思维定势, 未树立从宏观着眼、胸怀全局、善于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在审计目标上, 单纯查错纠弊的狭隘观念, 未树立真实、合规和效益审计并重的审计理念;在审计方法上, 盲人摸象、凭经验查帐的落后习惯, 未树立总体把握、系统分析、打空间战、打立体战的审计模式。
促进审计资源优化组合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应结合自身的实际,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从科学管理、整合资源角度出发,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强化审计资源的优化组合, 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 牢固树立绩效审计理念。
《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 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逐年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审计署2006年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 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要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效益审计亦称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 概括地讲提出了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关系, 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因此, 我们不仅在思想上要牢固地树立起绩效理念, 还要把绩效理念贯穿项目立项、工作计划、审计过程等一系列的具体审计实际, 用绩效的理念来梳理审计内容, 用绩效的理念促使和改进审计方式方法, 用绩效的理念推动审计事业的不断创新。
2、整合审计资源,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各级审计机关内部之间的资源共享, 特别是建立审计机关上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 使各级审计机关所拥有的丰富审计资源能够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进而促进和带动审计工作的发展。首先要理顺关系。在体制上明确各级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 确定审计机关业务指导的方式和方法, 形成审计机关内部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的合理分工。二要建立统一的可操作执法标准体系。目前, 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技术和方法以及审计评价的过程中, 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用与不用, 在什么时候用, 如何使用, 都没有规范和约束, 导致整个审计系统标准不统一, 质量没有保证。建议在审计机关内部加强调研, 制定规范性的操作手册, 把审计技术与方法融入到规范的审计程序之中, 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
3、加强管理的科学性, 发挥审计潜在效能。
一要梳理工作思路, 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当前审计工作要紧紧抓住预算执行审计这个龙头, 将其与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促进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同时积极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审计专项调查, 促进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 在方式方法上注意抓“点线结合”, “点”就是上级领导和部门关心的热点、经验性的亮点、深层次的难点。“线”就是善于寻找共性的规律性和解决对策, 为改进各方面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二要制定科学合理, 既能操作又符合效率原则的审计计划。在制定计划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全面审计, 突出重点”的指导思想, 在对被审计单位保持持续的监督, 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又要合理确定重点审计项目, 集中精力取得突破。三要全程控制审计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 严格把好审计质量关, 推进审计规范化进程。四要在审计项目分工上, 要以实现审计力量配置效果最大化为目标, 突破当前审计机关内部按被审计单位经济性质设立处室条块管理模式, 探讨实行由计划部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领导小组安排或各处室制定审计方案进行招标的办法来配置审计项目。五要对审计成果进行总结、提炼, 不仅要总结出对今后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方法经验, 也要利用审计掌握的资料对我国经济进行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分析和探索。
4、以人为本, 不断优化人力资源。
一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在新的审计形势和任务面前, 必须用新的视野来看待审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自觉地把对人才的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牢固树立起超前培养、复合培养的新观念。二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高素质新型审计培养目标体系是一个系统, 包括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原则, 培养速度和质量效益指标, 以及保障目标实现和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等。三要在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速度目标上, 要逐步实现整体素质的复合化。在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结构目标上, 大力培养具有复合型、创新型素质的年轻审计人才;在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机制目标上, 逐步走人才培养制度化、人才合理流动的路子。四要拓宽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途径。紧紧围绕当前审计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整合培训资源, 挖掘培训的潜力,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工作。同时,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把审计实践作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的第一跑道, 努力在审计实践中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五要营造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成长的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是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条件。要在审计系统大力倡导并努力形成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努力为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良好的平台。六要建立公开公正、奖惩分明、注重效率的用人考核机制,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注重在服务改革促进发展的实践中发现、识别和检验审计干部, 使想干事的有机会, 能干事的有岗位, 干成事的有地位, 把审计干部的心思和注意力凝聚到为加快发展服务上来。
5、整合信息资源, 提升审计成果。
整合信息资源注重二方面工作, 一方面, 应当看到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 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 不仅是审计手段和技术方法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 在信息化条件下, 整个审计工作的思路、程序、管理都要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抓紧部署和运用O A和A O两大系统, 切实抓好计算机审计的培训, 通过培训和运用, 培养一大批复合型人才,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要充分利用“金审工程”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的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的共享交换, 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资源, 实施联网审计。另一方面是促进信息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建立有序的信息管理机制, 将信息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媒体以及审计系统内部简报交流审计信息, 适时运用媒体的力量为审计工作服务, 实现审计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 来提升审计成果。
促进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篇2
深府〔2013〕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创新工作思路,以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重大意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但同时也率先遇到了空间资源紧约束问题,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给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保障重点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是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必然选择,对打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本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深圳质量的理念,更加突出规划统筹,推进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优化;更加突出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以结构性、差别化的土地供给,引导空间资源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限制、淘汰落后产能;更加突出节约集约,加大土地利用强度,促进优质要素资源向产业基地和园区集聚,提高空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更加突出改革创新,着力在土地整备、二次开发利用、产业用地用房供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释放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少的空间资源消耗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
二、创新城市空间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三)统筹产业空间规划。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布局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统筹规划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空间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引导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向深汕特别合作区和对口共建的省级专业转移工业园转移,实现产业布局的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
(四)加强产业空间分区规划指引。推行产业分区规划管理,引导新增产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强重点片区规划布局,推动建设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体和复合型城区。注重产业分区的均衡化布局,加快特区一体化协调发展。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清退与线外新增建设、建筑物功能改变和容积率提高等挂钩机制,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产业转型升级给予一定的支持,推动企业转型和生态环境恢复。
(五)探索规划服务产业发展新方式。建立以空间二次开发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上限、预留产业发展空间资源、集约布置配套设施、规范土地的弹性引导与量化控制等措施,满足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产业项目规划审批效率。
三、创新空间资源供给,支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六)完善空间资源供给模式。房地并举,优先供房,建立“以房招商、以房养商、以房稳商”新机制。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成长型企业、中小企业空间需求,引导企业优先采取租赁、购买的方式解决生产及配套用房。挖掘存量用地潜力,鼓励项目企业和土地使用权权属企业合作,加强对社会存量资源的充分利用。
(七)强化土地供应的产业导向。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完善产业供地预申请制度,对不同产业用地供给方式和供地年限实行差别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土地供应的针对性、导向性和有效性。支持土地混合开发利用,鼓励发展产业综合体。探索经营性配套设施用地和产业配套设施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方式。出台完善产业用地供应机制拓展产业用地空间办法。
(八)实行差别化地价政策。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研发及总部,给予地价优惠支持;对容积率较高的新建产业项目,给予地价优惠鼓励;对在我市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和产业项目,采取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成本等限制政策,逐步转移、淘汰。出台宗地地价测算规则,推动差别化地价政策落实。
(九)创新特殊功能区土地政策。以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结合特殊功能区定位,根据区内产业导向,实施特殊的土地政策。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土地供应、地价管理、招商引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收益调节等方面先行先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严格土地管理,规范市场运作,保障产业发展;支持国际低碳城积极探索土地开发利用与绿色低碳发展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形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空间结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区推进城市更新,拓展空间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人文和生态环境。
(十)加大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筹集力度。制定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和收购投资计划,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取得新增建设用地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支持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落实城市更新项目按一定比例配建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定。对已出让的产业用地,鼓励提高容积率并按一定比例配建创新型产业用房。出台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办法。
(十一)优化创新型产业用房配置。按照租售并举的原则配置创新型产业用房。采取租金补贴或租金优惠等措施,重点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创新型产业用房市场,允许以“限销售对象、限销售价格、限二次转让周期”的方式向市场流通创新型产业用房。
(十二)推进工业楼宇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修订深圳市工业楼宇转让暂行办法,规范流转管理,盘活工业楼宇存量资源。适度放开工业楼宇分割转让范围,建立转让时限控制、准入资格审查、政府优先购买和转让增值分配等制度。
(十三)健全产业配套住房政策。全面推进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工程,以“租、售、补”相结合的方式保障企业职工住房需求。在产业集聚园区科学布局保障性住房,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在符合规划控制原则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在产业用地内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对产权归政府、由政府统一调配的公共租赁住房,可配置一定房源给重点企业用于解决人才住房需求。出台加快发展产业配套住房实施意见,健全产业配套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四、创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十四)整备产业用地资源。结合全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资金等多种手段,加快整备成片土地资源,保障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土地整备政策,强化市、区联动,建立健全各区(新区)土地整备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机制。对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原使用土地纳入土地整备范围的,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十五)引导社区土地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进一步规范社区土地资源管理,按照“集中布局、周边配套”的原则,调动社区股份公司、保有富余产业用地企业的积极性,鼓励社区企业以资金、土地、厂房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项目建设,提高社区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
(十六)推进旧工业区拆除重建升级改造。通过政策优惠、手续简化等手段,加快推进旧工业区拆除重建类升级改造。提高工改工项目比重,支持拆除重建的旧工业区项目升级改造为我市鼓励发展的工业产业园区。
(十七)鼓励旧工业区综合整治。支持旧工业区实施综合整治和功能改变等混合类城市更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效益产业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对于涉及旧工业区局部加改建、部分功能调整等改造的,在规划、土地和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创新监管服务,保障产业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十八)搭建企业空间供需服务平台。建立全市统一、公开、常设性的企业空间供需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与空间资源供应信息的高效链接。健全企业用地用房申请联动联审机制,由市产业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进行初审、联审,快速高效地明确供地、供房顺序和规模、标准,为满足企业空间需求提供便利。
(十九)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市、区协调和部门联动,明确各方监管责任,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采取检查、考评、通报等措施,及时监测、分析产业项目用地用房利用效益。健全产业项目用地用房准入、退出机制,鼓励和引导低附加值、低效能产业有序退出,为优质生产要素提供发展空间。
(二十)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贯彻执行国家对闲置土地处置的有关规定,出台实施意见,加强对建设用地出让后的监督管理,有效遏制建设用地供后闲置行为。对符合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允许限期开发的闲置产业用地,可以通过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等方式予以利用,提高闲置产业用地处置水平。
深圳市人民政府
促进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成为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确保高质量课堂顺利实现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语文课堂质量进行概述,以期能够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教师要有“走出去,引进来”的意识,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保障工作。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听课、评课、同课异构以及公开课等方式来学习其他同行的优点,同时,通过教研组的评课来找到自己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还能促进教育的公平,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以“学习”的态度在优质资源共享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为语文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打好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1.同学科资源的整合
所谓的同学科资源的整合就是将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在教学《怀念母亲》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也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将本文与之前所学过的《慈母情怀》《梅花魂》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与《慈母情怀》进行对比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思想;与《梅花魂》进行对比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总之,同学科资源的整合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2.跨学科资源的整合
跨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授课的时候,我结合历史教学中的“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知识与本节课的内容相结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要合理优化教材资源,并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育公平,进而在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程度的提高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利用课外资源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优化信息技术资源,合理利用课外读物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效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桂林的山和水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中心思想,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在确保教育公平的情况下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劉丽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0).
促进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篇4
1 基本思路
(1) 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系统将充分利用嘉兴市现有的信息化资源, 共享嘉兴市农机管理站、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人才资源, 整合共用农民信箱联络体系、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体系等资源, 集聚农机作业、机具保有、农业生产、油料供应、农机维修、技能培训及技术咨询等信息, 统筹规划, 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互联互通。
(2) 业务协同、安全可靠。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加强业务相关单位的联合与合作, 推动农机相关行业的协同发展。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和制度建设, 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保障系统顺利运行。
(3) 应用主导、实用为主。通过抓落实、抓服务, 切实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 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 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普及和应用,
2 网络平台建设
2.1 研发内容
(1) 技术培训模块。建立农机电子图书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库和农机专家库, 提供远程技术培训服务。
(2) 信息互动模块。建立农机技术社会化服务的标准化格式信息发布平台, 提供农机生产商、农机维修网点、加油站、农机服务组织及广大农户信息发布和检索服务。
(3) 技术交流模块。建立服务技术多媒体可视化语音交流平台, 实时提供技术咨询、信息交流。
(4) 信息管理模块。设计一套管理软件, 提供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统计、分析有关信息数据, 以利于科学决策。
(5) 内容保障模块。适时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等服务;采用基于GIS技术, 多指标分层次地分析农机服务信息, 并提供嘉兴市各县市农机服务市场系统分析报表, 为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维修企业等相关实体提供指导性意见, 确保嘉兴市农机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系统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2.2 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ASP.NET技术实现, 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ASP.NET可以无缝地与WYSIWYG HTML编辑器和其他编程工具 (包括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一起工作。这不仅使得Web开发更加方便, 而且还能提供这些工具必须提供的所有优点, 包括开发人员可以用来将服务器控件拖放到Web页的GUI和完全集成的调试支持。SQL-Server是桌面型数据库系统, 优点是操作灵活、转移方便和运行环境简单, 对于小型网站的数据库处理能力效果不错。可以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共享数据库信息, 并将数据库信息与Web结合在一起, 为通过Internet关系数据库信息提供了基础系统。系统应用结构如图2所示。
2.3 安全技术
(1) IIS配置是对Web服务的虚拟根目录启用匿名访问, 主要方法是使用IIS MMC管理单元。
(2) ASP.NET安全配置。 (1) 将ASP.NET账户 (用于运行ASP.NET) 的密码重新设置为一个更安全的密码。 (2) 配置ASP.NET, 使用窗体身份验证。
(3) 配置SQL Server。 (1) 在SQL Server数据库上创建一个和ASP.NET进程账户匹配的Windows账户。用户名和密码必须和ASP.NET应用程序账号匹配。 (2) 配置SQLServer, 使其使用Windows身份验证。 (3) 为自定义的ASP.NET应用程序账户创建一个SQL Server登录, 授予对SQL Server的访问权。 (4) 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用户, 并将登录名映射为数据库用户。 (5) 创建一个用户定义的新数据库角色, 并将数据库用户添加到该角色。 (6) 为数据库角色确定数据库权限。
2.4 技术关联
(1) 与农民信箱实现信息互联对接, 实现用户资源最大化。农民信箱是利用因特网和现代通信技术, 立足用户需要, 方便实用, 具有真实注册、手机邮箱捆绑、农民坐等服务和各级共同管理等特点, 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获取信息零成本、联系政府零距离和防灾预警零时间的信息需求, 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自2005年, 浙江农民信箱工程启动以来, 嘉兴市已注册包括各级农业部门、合作社、种养大户及普通农户等在内的农民信箱用户18.7万户, 信箱启用率达到97%。通过有针对性地向特定地域、特定产业用户群发送信息, 有效提高了农机作业供需双方的信息对接。
(2) 与农机服务热线电话信息互联对接, 实现信息资源多元化。IVR (交互式语音应答) 系统是目前用户自我 (自助) 服务的最佳方法之一。它具有语音清晰, 导航菜单简单明确, 语音流程由用户控制, 随时获得自动语音帮助等优点。IVR系统还有多语种选择、语音信箱、自动话务员、语音合成和语音邮件等功能。
对IVR系统进行“脚本”编辑, 根据农机电话服务热线的需要, 调整语音流程, 增加特色的服务和功能。利用IVR技术统一语音接入号, 通过导航菜单分门别类地将热线电话转接至语音终端。
3 队伍体系建设
(1) 建立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嘉兴市县两级农机推广、管理部门有一批综合性农机技术人员, 参与系统建设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有一支研究型专家教授队伍, 农机生产企业则有一批实用型农机技术人员, 通过整合这3支农机技术人员力量, 建立一支由嘉兴市农业机械管理站及各县 (市、区) 农机推广管理部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市农机协会以及相关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的农机技术服务专家队伍, 开展农机技术信息服务。
(2) 建立农机信息采集体系。经过4年农民信箱工程的建设, 嘉兴市已建立起完善的市、县、乡及村4级联络体系。2006年, 嘉兴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建立了有一个固定场所, 一台电脑, 一个全村知晓的固定电话, 一位较熟练操作电脑的兼职信息员, 一块农民信箱村级联络点的牌子, 一批农民信箱用户, 一套信息服务制度以及一个对外信息发布栏的“八个一”的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系统与农民信箱共建信息联络体系, 解决了系统运行的人员、设备和设施问题, 拓宽了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
(3) 建立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建设一支由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教师和嘉兴市农业经济局信息宣传中心技术人员组成的系统运行维护技术队伍, 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安全。
(4) 注重信息员素质的提高。系统建成后, 对市县、乡及村3级信息员进行了培训, 并将每年进行一次轮训和不定期召开信息员座谈会, 提高信息员采集信息和操作网络系统的能力, 同时开展工作交流活动, 听取来自操作一线的意见和建议, 以进一步对网络系统进行完善和提高, 推动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农机信息服务的开展。
4 决策管理机制
(1) 组建决策管理层。建立由嘉兴市农机管理部门、农业信息宣传中心组成的嘉兴市农机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领导小组, 作为系统运行和农机作业调度的决策指挥层。在组织机构、资源配置和工作机制上进行强化, 确保信息系统和整个服务体系的顺利运行, 形成农机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专家咨询决策服务及决策管理为一体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和网络体系。系统管理结构如图3所示。
(2) 运用GIS信息分析技术支持决策。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性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以嘉兴市7个县市为基本单元,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类。然后将评价结果与具有地图化表现和空间分析能力的GIS软件Maplnfo相结合, 生成相应的专题地图, 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并对各类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措施与建议。
(3) 基于“嘉兴市农机服务信息系统”数据库,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抽取, 开展数据分析加工, 形成各种数据分析报表、图形走势, 并辅之农业相关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 建立数据监测和决策管理信息化模块, 为全市农机作业服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4个建”。建设一个由市、县、乡镇 (街道) 及村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建立一套计算机网络运行制度, 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建立一套信息采集、报送和发布制度, 统一和规范农机信息的发布方式、管理权限和范围;建立一套农业机械化信息考核制度, 促进农机信息工作的发展。
5 应用成效
目前, 嘉兴市农机服务信息系统已在全市5县2区的24个镇200个行政村应用, 覆盖农田面积3.5万hm2, 在“嘉兴市农机作业服务信息系统”信息的引导下, 联合收割机日均作业量增加30%以上, 拖拉机日均作业量提高20%以上, 有效地解决了人找机、机找田的矛盾, 优化了农机作业资源配置。系统由此也获得了2009年“创新典范·浙江最具影响力党政工作创新典型”提名。
5.1 经济效益
(1) 连片作业, 机收价格降低, 为农民节本225元/hm2。
(2) 因收割机减少了空转率和转移时间, 减少了收割机转移中机械损伤, 平均为机手节本75元/hm2。
(3) 提高了作业效率, 增加了作业量, 相当于为机手增收150元/hm2。
(4) 通过有效调度, 减少了收割机的频繁进出, 降低了对水利排灌、道路及田埂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损坏, 平均减少损失75元/hm2。
(5) 通过系统的咨询、培训服务, 为农机手减少培训费用、机械修理费用折合45元/hm2。
以上5项合计可以为农民和机手节本增效570元hm2, 每年可为嘉兴农民节本增效2 000余万元, 若在全市范围和各类农机作业服务上普及应用, 年节本增效额将超过1亿元。
5.2 社会效益
(1) 促进了节能减排。收割机及其运输工具转移频次的降低, 减少了燃油消耗,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 降低了事故隐患。外来收割机的到来增大了农村道路的交通流量, 频繁转移也增加了事故隐患, 通过合理调度, 达到收割机的有序流动, 从而减少了事故隐患。
(3) 维护了社会稳定。由于实现了作业信息网上实时更新, 避免了偏远乡村或灾害性天气来临时, 因需求量集中造成抢夺收割机事件的发生。
(4) 推进了粮食安全。系统科学地调度收割机, 确保晚稻及时收割, 从而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如2009年晚稻收割期, 嘉兴市遭遇连续阴雨天气, 晚稻无法正常收割。系统决策层通过“嘉兴市农机作业服务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各地晚稻收割的进度、需机收的晚稻面积和收割机的数量, 并利用农民信箱向全市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了全市晚稻收割有序开展, 保证了晚稻颗粒归仓。
6 结语
“嘉兴市农机服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填补了农机技术信息、作业服务信息和维修信息的空白。系统的运行为农机作业户和农机合作社以及农业种植户提供了有效的双向信息服务, 实现了优化农机作业资源的配置、提高机收效率和增加机收效益的目标, 同时也为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作业动态和决策管理提供了依据, 达到了多方共赢。
摘要:当前农民购买大中型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目的是开展社会化服务, 以收回购机成本和赚取利润。但是, 在作业供需双方都处于分散经营的情况下, 作业信息的沟通存在着严重的瓶颈。浙江省嘉兴市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嘉兴市农机服务信息系统”为供需双方搭起了信息沟通的桥梁, 实现了农机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相关行业和地区的农机信息服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促进优化配置审计资源】推荐阅读:
资源优化配置09-16
医疗资源优化配置10-04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06-28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07-20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途径11-30
优化路网环境,促进襄阳跨越式发展11-02
审计资源优化05-14
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08-29
容量优化配置07-21
配置优化模型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