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性优化配置

2024-09-30

科学合理性优化配置(共9篇)

科学合理性优化配置 篇1

拖拉机的选择 (发动机型式及功率、行走机构、传动机构和电控系统等) 取决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条件、耕作制度、农艺要求、作业项目、作业条件 (土壤类型、地块面积、道路情况等) 、使用维修条件以及配套农具等诸多因素。

对于使用者, 选定拖拉机型号仅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 拖拉机配置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但在实际生产中却往往被忽视。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拖拉机制造商在基本型基础上提供不同配置供用户选择。拖拉机配置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与作业性能直接相关的配置, 称为“作业功能的配置”;另一类为与作业性能无直接关系的配置, 如与安全、舒适有关的配置, 包括驾驶室的类型及其装置配备。本文所研究的拖拉机配置属第一类, 主要包括拖拉机的轴距 (前、后轮轴的距离) , 即长、短轴距的选定;后轮单、双轮的配备及前、后轮胎规格的选定;前、后轮上配重和前桥±配重的选定, 前、后轮上配重的分配;液压输出联接点组数的选定;液压悬挂装置、拖拉机动力输出轴转速和尺寸的选定等。

1 拖拉机选型和配置要点

1.1 根据作业项目选择拖拉机的结构重量, 自重轻的拖拉机经济性好, 耗油少。

1.2 轮式拖拉机要选用四轮 (前、后) 驱动型。同一机型的拖拉机, 四轮驱动比两轮驱动可提高20%~30%的牵引力。

1.3 选定足够的配重以达到必须的使用质量。现代拖拉机设计理念, 是通过增加配重来满足使用质量的要求, 从而降低拖拉机的金属消耗和减少牵引负荷作业对土壤的压实。有些国外大功率拖拉机, 配重总质量为拖拉机结构质量的20%以上。

1.4 通过配备后双轮及选用适当的轮胎规格 (宽轮胎) 提高附着能力。

1.5 为提高后悬挂农具机组的纵向稳定性, 在拖拉机的配置上, 要考虑选用大轴距的配置和足额的前配重。

1.6 拖拉机液压系统排量应满足配套农具的要求, 中型拖拉机至少有一组液压输出, 大型拖拉机至少有两组液压输出, 输出接头标准化;农机具尽可能应用液压元件, 如大中型农机具的位置调整、机架折叠、升降起落、犁架的翻转、耙架的折叠等方面, 满足农具多点调整的需要。

2 液压悬挂装置

拖拉机的液压悬挂装置由悬挂装置、液压系统、操作和耕深控制机构等组成。按其在拖拉机上的布置分为前悬挂、后悬挂、侧悬挂及轴间悬挂等类型, 大多数为后悬挂。悬挂装置的功能是挂接和升降农具, 并传递牵引力。悬挂装置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影响到作业项目的数量和作业质量。

2.1 悬挂装置的要求

(1) 各杆件的位置和连接尺寸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2) 应使耕作机具具有良好的入土性能, 在较短距离内达到预定耕深, 并使耕深耕幅稳定;

(3) 限位机构应使横向摆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4) 农具在运输时要有足够的高度;

(5) 使用说明书中要说明最大提升农具质量。

2.2 后置式三点悬挂装置技术要求

后置式三点悬挂装置分为0类、1N类、1类、2类、3类、4类, 其装置尺寸适用标准和配套动力见表1。

2.3 前置式三点悬挂装置技术要求

该装置的型式、尺寸和要求, 应符合GB/T10916-2003《农业轮式拖拉机前置装置第一部分:动力输出轴和三点悬挂装置》。

与后置式三点悬挂装置不同之处:

(1) 上铰接点的布置应使立柱倾角从垂直位置起, 在-3°~3°;在运输位置时, 立柱倾角在8~12°。

(2) 没有自由扭转浮动量和水平调整量的要求。

(3) 类悬挂的最小运输高度为850 mm, 3类悬挂的最小运输高度为965 mm。

(4) 下悬挂点距前轮的最小间隙为250 mm。

3 动力输出轴

拖拉机动力输出轴是向其驱动农具输出动力的轴头, 分1型、2型、3型三种类型, 其转速、轴头形式、尺寸及其允许传递动力等主要参数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以便与不同的农具配套使用。

3.1 动力输出轴的类型和结构

3.1.1 按转速分

标准转速式:转速与发动机转速成比例关系, 1型为540±10r/min, 2型和3型为1000±25 r/min (在发动机转速不低于80%标定转速时) 。

同步式:转速与行驶速度成比例关系, 转速约在3.4~9.8 r (拖拉机每行驶1 m距离时动力输出轴的转数) 范围内。

3.1.2 按位置分前置、后置、轴向

两轴头不同标准转速可以在相同位置输出, 也可以不同位置输出。前动力输出轴由发动机曲轴前端引出动力, 并专设离合器和减速机构。轴间动力输出一般由动力输出传动系中引出。

3.1.3 按传动方式分

非独立式、半独立式、独立式。

由于半独立式与独立式相比, 结构简单, 成本低, 常被国产拖拉机所采用。

3.2 动力输出轴主要结构参数

结构参数应符合GB/T 1592-2003《农业拖拉机后置动力输出轴1, 2和3型》, 主要参数见表2。

在节能减排要求逐步提高的今天, 科学合理的选用拖拉机, 不但是农民经济上的要求,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合理的配置拖拉机, 可以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 间接地减少排放, 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 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试验和总结, 就会使拖拉机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

注:a对于轮距的最小调整值≤1 150 mm的拖拉机, 可以减小到350 mm。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机械设计手册[M].2007.

[2]曹东林.浅析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关系[J].石河子科技.2006, 2.

科学合理性优化配置 篇2

科学配置的探析

停征“两费”以来,工商职能面临重大转折。“以收代管”,收费工作做得好就可以“一美遮百丑”掩饰其他监管职能落实不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基层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基础和“拳头”,它直接面对市场,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本力量,是服务人民群众,树立良好工商形象的重要窗口。大力加强和推进基层工商所建设,优化基层工商所科学配臵,是实现工商职能转变,体现科学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商部门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优化基层工商所科学配臵,笔者结合所在工商所工作的实际情况,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就此问题表述浅薄之见。

一、当前工商所在基础建设、配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监管责任上有心无力,监管职能落实乏力。一方面,工商所的监管责任被无限“放大”。个体登记、年检验照、市场巡查、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清理无照、执法办案、商标广告、红盾护农、打击假冒伪劣、专项治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受理处理消费者投诉、企业监管等等,无论是硬指标或软指标,凡是上级下达的指标全部分解下派到工商所,除了要对外开展各项工作,还要马不停蹄地向上级汇

2、设备装备的配备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基层信息化是工商系统信息化的基础,事关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局。但是目前基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基层工商所,计算机配备不到位;各地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运用程度不高;一些业务应用软件兼容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市场业态多样化、交易手段科技化,对我们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高效能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工商所为例,目前工商所辖两镇三乡,配臵小型客车(面包车)1台、电脑两台(其中一台相对老旧,经常出现故障)、打印机2台、扫描仪1台、POS刷卡机1台,一个U盘,电话机1台,相比于一些偏远的工商所来说,这些配臵已经算是比较完备了。但仍然无法满足工商所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监管的需求。仅有的两台电脑,工商所几乎所有职能业务都要用到。要进行个体登记、打印执照,要建立电子档案,要办《食品流通许可证》,要进行编码管理,要报报表、写总结,要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收发文件,要制定内部制度,要打印办案文书,要接收和上报消费者投诉等等。以受理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为例,对经营者进行名称预先核准,填表、审核、打印文书、绘制平面图和地理位臵图等一系列繁琐程序,办理一个《食品流通许可证》就要占用一台电脑半个工作日的时间,如果遇到

懂法规、通电脑、会办案、勤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基层干部没有过多的机会参与培训,即便偶尔参加培训也是分局(县局)短期组织的业务培训,有很多年纪大的基层干部有学习使用电脑的欲望,却没有学习的途径。导致但凡涉及到使用电脑的工作,基层工商所全所的工作都堆积到一两个会操作电脑的人手上。一方面,基层工商所又在抱怨人手紧缺;另一方面,又有一大堆人闲着。从人的层次上讲,当前很多工商所缺的不是人手,而是能做事、会电脑、精业务的人才。如果不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谈信息化监管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说的再好也就那两个人在那瞎忙活。

4、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是制约基层工商所人员服务基层、扎根基层思想的桎梏。一是基础设施条件需改善。近年来,各级工商机关均加大了基层建设力度,但全系统仍然有一部分工商所办公用房存在老化、急需改造的现象,部分工商所执法用车老化严重,夏天坐车车内温度高达40多度,雨天坐车四个门都漏雨,冬天又四面进风,乡镇工商所有的时候需要到偏远企业去巡查,走山路、烂路坏在路上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实行“阳光工资”后,工商所的津贴补贴进一步规范,但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跟上,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得少错的少,干得多错的多”的现象,虽然从精神上鼓励大家多干、干好是对的,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干得多的反而因

层工商所责任被无限“放大”,工商所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布臵的各项软指标和硬指标。二是基层工商所工作任务繁杂,要处理的日常事务较多,对新政策缺乏全面的了解。三是缺少学习,对新政策缺乏深入的理解,有的甚至根本完全不知道。

二、加强工商所建设、优化科学配臵的意见和建议。

1、介于监管责任力不从心,监管职能落实乏力的问题,建议:一是基层工商所的上级机关对于工商所在遇到问题、难题时,要做好基层工商所的业务指导,切实帮助基层工商所解决问题和难题,而不是坐在局机关“纸上谈兵”,制定一系列不符合基层工商所实际情况的举措。二是上级机关部门要敢于担当责任,不能一味地将所有的监管责任都加注在基层工商所的身上,应当为基层工商所开展各项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基层工商所想做事的人敢于做事,让不想做事的人想做事。三是上级机关股室能够处理的工作、事情,应当尽量不往基层工商所安排,减轻基层工商所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在布臵各项工作时,在不违背原则、不影响工作效能的情况下,能简化的程序尽量简化。比如有的专项治理工作,原本基层工商所只要开个会,详细布臵一下专项治理工作安排,接着全面抓落实就可以了,不必要每项专项治理工作工商所还要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措施,中途工商所对工作、活动开展的报表、数字上报,专项

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的,当然,这与当地的监管形势、经济规模等因素直接关系。但就当前我市工商系统或者说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在信息化物质技术条件方面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到2011年基本实现基层工商所人均1台电脑,保证基层配备的计算机能够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笔者认为,在信息化配臵方面,应当依据当地的经济情况、监管形势、监管需求等科学合理配臵。基层工商所执法车辆配备依照监管地域广隘、监管主体的多少配备,但至少应当配备一台执法车辆,农村所在监管区域超过4个乡镇的,应当至少配备执法车辆2台;城镇所在监管经营主体超过500户的至少应当至少配备执法车辆2台。电脑配备,至少平均2人一台。打印机配备根据基层工商所的大小、监管经营主体的多少配备,至少配备1台,监管的经营主体以每500户的至少2台打印机配备。复印机、扫描仪基层工商所至少配备一台。数码相机、录音笔、U盘至少各配备一台(件)。电话机1台。

3、针对人员配备的建议。随着基层工商所向责任、任务更重,信息化需求更大的转变,在配臵基层工商所人员方面应当更注重实际效用。按照“小局大所、精局强所”的理念优化队伍结构,遵照机构改革方案规定及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根据基层工商所监管的市场主体总量,机关和工商所在人员配备的比例应在3:7,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新招录的公

做到相互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配合衔接。

4、对于基层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建议。一是扩大公务员比例,让懂法律、能办案、精业务的公务员来基层工作;让懂法律、能办案、会办案、精业务的职工有机会获得执法资格,避免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在执法,有资格但不会执法办案的现象发生。二是尽快建立培训学科库和培训师资库,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保障基层工商所在业务、法律、电脑方面的基本需求,既要培养“多功能”人才,又要提高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工商所干部除上岗外基本上没有安排培训,全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积累工作经验,摸索工作方法,可以说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吃老本,这在当今职能转变的情况下是很难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因此加强学习、加强培训十分必要。三是定期开展办案能手、登记能手、维权能手、巡查能手、监管能手、写作能手、法规能手、微机操作能手等的竞赛,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5、针对环境相对较差,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基层工商所人员不愿扎根基层的问题,建议:一是按照“向基层倾斜”的原则,优先保障一线,重点解决基层工商所装备设备落后的问题;本着“节约、合理、有效”的思路,妥善处理好装备更新与有效使用的关系,盘活现有资源,避免造成浪费,实现基层装备资源效用最大化;机关部门有条件的,要加强工商所基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备、设施在不影响

16、提高基层队伍行政执行力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是保障工商管理部门履行职责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基层工商所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是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综合运用四种手段的能力。积极引导基层干部综合运用行政强制、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和信息约束等四种手段,切实发挥基层监管的整体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法规理解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职工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培训,帮助基层干部熟练掌握监管服务设计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解能力、法律适用力和执法办案技巧,努力建设一支会服务、会监管、会办案、会维权的复合型基层干部队伍。三是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的行政程序意识,把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作为提高基层行政执行力的重要内容,努力将执法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步骤程序化,让基层同志有所遵循,避免执法的随意性;教育和引导基层干部牢固树立程序意识,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四是着重健全基层行政问责制,按照责权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健全完善基层行政问责制,强化行政问责。积极督促基层工商干部严格依法行政,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严肃追究责任。

7、针对基层工商所经费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基层工商所工作正常运转。一是在经费向下倾斜的3

何恒瑞 2010年9月5日

关于加强基层工商所建设、优化基层工商所

科学配置的探析

停征“两费”以来,工商职能面临重大转折。“以收代管”,收费工作做得好就可以“一美遮百丑”掩饰其他监管职能落实不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基层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基础和“拳头”,它直接面对市场,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本力量,是服务人民群众,树立良好工商形象的重要窗口。大力加强和推进基层工商所建设,优化基层工商所科学配臵,是实现工商职能转变,体现科学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商部门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优化基层工商所科学配臵,笔者结合所在工商所工作的实际情况,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就此问题表述浅薄之见。

一、当前工商所在基础建设、配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监管责任上有心无力,监管职能落实乏力。一方面,工商所的监管责任被无限“放大”。个体登记、年检验照、市场巡查、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清理无照、执法办案、5

个号”,发挥不了其相应的职能作用;三是相对任务重的专业骨干得不到基本的假期保障,公休假不说,连事假都不敢随便请,一旦离开工作岗位,工商所该项业务就处于“休业”状态。

2、人力资源匮乏,是工商部门现代化、信息化监管的瓶颈。工商系统干部大多是上世纪80、90年代进入的,在编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新生力量很难很快进入。随着时代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干部自身素质都不能满足现代化监管的需求。基层工商干部,尤其是乡镇工商所和农村工商所,有相当数量的干部长期服务基层,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工作模式,停征“两费”后工商职能迅速转型,对懂法规、通电脑、会办案、勤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基层干部没有过多的机会参与培训,即便偶尔参加培训也是分局(县局)短期组织的业务培训,有很多年纪大的基层干部有学习使用电脑的欲望,却没有学习的途径。导致但凡涉及到使用电脑的工作,基层工商所全所的工作都堆积到一两个会操作电脑的人手上。一方面,基层工商所又在抱怨人手紧缺;另一方面,又有一大堆人闲着。从人的层次上讲,当前很多工商所缺的不是人手,而是能做事、会电脑、精业务的人才。如果不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谈信息化监管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说的再好也就那两个人在那瞎忙活。

4、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是制约基层工商所人员服务基层、7

工商所出,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种种原因导致基层工商所人员,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人员在基层安不下心、沉不下心,一有机会就想办法往机关调,往城里“挤”,造成“大局小所”,即使呆在基层工商所的也有人会觉得是被“流放”,或有被认为没什么“本事”的感觉,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根本无心工作。

5、基层队伍行政执行力偏弱,政策落实不到位。行政执行力使工商系统的生命力,是检验工商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一项好的政策,如果执行不到位,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工商系统如果没有坚强的执行力,就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公信力。造成执行力偏弱的原因,一是上面提到的基层工商所责任被无限“放大”,工商所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布臵的各项软指标和硬指标。二是基层工商所工作任务繁杂,要处理的日常事务较多,对新政策缺乏全面的了解。三是缺少学习,对新政策缺乏深入的理解,有的甚至根本完全不知道。

二、加强工商所建设、优化科学配臵的意见和建议。

1、介于监管责任力不从心,监管职能落实乏力的问题,建议:一是基层工商所的上级机关对于工商所在遇到问题、难题时,要做好基层工商所的业务指导,切实帮助基层工商所解决问题和难题,而不是坐在局机关“纸上谈兵”,制定一系列不符合基层工商所实际情况的举措。二是上级机关部

现场核查材料交企业负责人,再由企业负责人或委托人到上级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七是加强基层工商所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精通多项业务股室职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基层所人员人人都熟悉几项业务股室职能。

2、针对设备装备的配备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的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化监管已经是基层工商所现在乃至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上海工商系统为例,目前每个基层工商所(队)配备执法车辆3台、台式打印机7台、便携式打印机1台,摄像机1台、录音笔2支,人均配备电脑1.2台,每个所(队)平均配备数码相机2.6台,所(队)内每个监管组、办案组配备手提电脑1台。在信息化方面,上海无疑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的,当然,这与当地的监管形势、经济规模等因素直接关系。但就当前我市工商系统或者说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在信息化物质技术条件方面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到2011年基本实现基层工商所人均1台电脑,保证基层配备的计算机能够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笔者认为,在信息化配臵方面,应当依据当地的经济情况、监管形势、监管需求等科学合理配臵。基层工商所执法车辆配备依照监管地域广隘、监管主体的多少配备,但至少应当配备一台执法车辆,农村所在监管区域超过4个乡镇的,应当至少配备执法车辆2台;城镇所在监管经营主体超过500户的至少应当至少配备执法车辆2台。电脑配备,至

继续安心为基层服务,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对于人员数量配备方面,建议原来以划片巡查、划片监管为主的“大包干”分组巡查体制,统一调整为“一室两组”,即综合办公室(负责后勤服务、文秘档案管理、数据统计、总结上报、编码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投诉分发和处理结果上报、政策法规咨询、办照等);市场巡查组(负责市场管理及行政指导、市场巡查、年检验照、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消保维权、公共服务、综合治理等。)原则上按照城镇工商所每300户配备一人,农村所每100户配备一人的比例装备;执法办案组(负责专业市场整治、行政执法办案、打击传销等)。形成监管与登记分设、执法与服务并存的监管执法新格局,做到相互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配合衔接。

4、对于基层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建议。一是扩大公务员比例,让懂法律、能办案、精业务的公务员来基层工作;让懂法律、能办案、会办案、精业务的职工有机会获得执法资格,避免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在执法,有资格但不会执法办案的现象发生。二是尽快建立培训学科库和培训师资库,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保障基层工商所在业务、法律、电脑方面的基本需求,既要培养“多功能”人才,又要提高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工商所干部除上岗外基本上没有安排培训,全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积累工作经验,摸索工作方法,可以说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吃老本,这在当今职

完善工商所的全面考核评价机制,检验工商所的履行服务能力,激发工商所干部职工的集荣誉感。要突出重点,强化规范履职考核,通过科学设定考核评价的指标,将注重基层干部“干得怎么样”的效果主导型考核与注重“怎么样干、干什么”的行为主导型考核机制有机化结合,促进行为规范,实现基层监管执法标准化;要权责统一,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将考核评价与日常监管服务绩效紧密挂钩;要注重激励,深化考核结果应用,把考核中的数据和评价判断,充分运用到工作决策、人员培训、物质奖励和干部选拔等多项工作中,激发基层工商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完成工作的好坏、工作量的大小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和惩戒。

6、提高基层队伍行政执行力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是保障工商管理部门履行职责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基层工商所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是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综合运用四种手段的能力。积极引导基层干部综合运用行政强制、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和信息约束等四种手段,切实发挥基层监管的整体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着重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法规理解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职工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培训,帮助基层干部熟练掌握监管服务设计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解能力、法律适用力和执法办案技巧,努力建设一支会服务、会监管、会办案、会维权的复合5

阶》——刘玉亭,2010年4月8日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

3.《郴州市工商系统基层建设的调查报告》——郴州市工商局调研组,《郴州工商》2010年第2期。

4.《加强基层工商所建设的对策与措施》——杨序清,《湖南工商行政管理》2010年第3期。

5.《依托高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上海市工商局,《工商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

6.《停征“两费”后工商所职能转变的思考》——广东省工商学会、梅州市工商局课题组,“工商研究工作网”。

科学合理性优化配置 篇3

关键词 管理;教育;农村教师

结合“农村学校师资队伍薄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笔者认为合理配置农村教师队伍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控制教师的无序流动,缩小差距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必须控制优质教师资源的无序流动,某种程度说,防止义务教育优质教师资源的过度集中流动,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这是义务教育均衡的真实体现。强化管理职能,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高质量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际举措。

资源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义务教育就近入学遇到阻力主要原因是学校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师资水平的差异而造成的教育水平的差异,薄弱学校及农村部分学校教师队伍原本相对较弱,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从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出发,教师资源配置及教师流动政策的导向上要遏制优质师资资源向部分学校集中的趋势,配置好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二、合理教师结构,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要做到这点,必须强化管理职能,合理配置农村教师队伍。新的教育发展观、教育理念的内涵也就是强化管理职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小草和鲜花都享有同样的阳光……让每一个孩子——无论是生活在繁华都市还是边远乡村,无论是家庭条件优越的还是家境贫寒的,无论是身心健康的还是身有残疾的,都能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这无疑是教育发展的最美好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执著追求!

要保证每一所学校的正常的、健康的发展,就要有一个全局的、科学的发展观,要以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利益为重。不能因为经济的原因,而只重点发展好几所学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某一个区域内,个别优质教育的发展,破坏了区域内的教育发展的平衡,造成区域内教育的整体水平的下降,最后受到受害的不仅仅是那些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通老百姓,还有教育自身。

薄弱学校的治理,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硬件上。学校的发展,有物的因素,如硬件、经费等,但更多的是人的因素,包括管理、师资、生源等。在人的因素中,师资又是最重要的,因此,对薄弱学校的治理,还要在师资的配置和流动上,给与政策的倾斜和保护。只有提高了师资水平,才能留住生源,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薄弱学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薄。

三、实现教师的有序流动,取长补短

教师的流动并不都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教师的无序流动才会破坏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有序流动有利于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对流动教师个体而言,一则可接触地域特性不同、教育传统不一、个性特征各异的学生,以验证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工作;二则可与不同教育风格的教师交流探讨,参与校本教研,理性反思,博采众长,提升教育技能;三则为适应环境树好形象,就会自我加压,积极奋进,加快专业成长,于己于生于校大有裨益。按照“鲇鱼与沙丁鱼”原理,学校原有老师也如同遇到了“鲇鱼”,产生紧迫感、危机感,从而积极、主动、勤奋工作。

教师有序流动有益于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教师流动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事业越发展,对教师的优化配置程度就越高,必然要求教师流动;另一方面教师合理流动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调动教师积极性、改善教師整体结构,促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在人们日益追求优质的基础教育,期望子女皆能成龙成凤的今天,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尽力使每个少年儿童成长成才,已成为人们最为关切的事情。教师合理适度流动,挖掘师资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办好每所学校,缩小校际差距,从而为确保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扩大教育公平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证。

筑路机械合理配置的优化方案研究 篇4

关键词:筑路设备,优化配置,实施决策

1 引言

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 施工设备的合理组合与配置是一项难度大且繁杂的工作, 其要求施工组织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建设经验。一般, 其工作程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依据施工类型确定设备的种类, 二是通过评估工程规模和作业量对所需设备的数目进行组合和配置。工程组织者依据施工机械的不同功能和工作效率, 运用常规的核算手段予以组合。然而, 此种机械配置方法已难以达到目前设备组合的优配要求、甚至会影响设备工作效率的极致发挥。因此, 研究并开发新型、有效的优配方略已成为筑路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 筑路机械的优化配置

筑路机械的优化配置, 主要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以作业设备群体为研究目标, 依托概率运算、逻辑思维、系统控制、比拟仿效等手段, 通过深入考量、评估、研判等过程, 构建系统运作模型, 并且选取最优化措施以获取其实效运算结果, 将设备系统中各类型装备及设施在性能指标上取长补短、密切配合, 在工作程序上恰到好处、精准发力, 进而获取工艺上先进、操作时稳定、投资小成效高的作业设备集群体系。

一般情况下, 施工设备的选择与合理配置以筑路工程规模和建设进度为标准, 同时, 还需考虑到施工设备的维护保养成本、所需操作配员、安全稳定指标要求以及转运、组装、调试和控制的标准规程、注意事项、便捷情况等, 尤其还要控制好保护环境质量这一关。总结施工设备配置的一般流程为:认清工程总量———依照工程施工总量展开施工设备的初步选型———构建设备组合方案模型, 实施设备的优质选配[1]——拟定优化选配方案。

3 筑路机械优化配置模型的建构

3.1 筑路机械优化配置模型的建构规则

依照我国筑路施工的设备条件, 运用优化和运筹方法构建一套新型的施工机械优化配置模型, 除满足设备选配的常规性原则之外, 还需遵循以下几项规则:

1) 应符合筑路施工过程对设备需求规模的要求, 同时还需严防设备选配与用量上的无计划性。针对相异的施工对象与工程规模, 应采取不同类型、不同数目的施工装备, 以便符合工程建设作业的需求[2]。

2) 在对所需作业设备总量进行核实后, 应合理选择各机型所选配的比例, 依照工程作业指标、总量、场地及计划的需要, 确定各不同机型所用的匹配数量。

3) 由于受到设备数量固定的限制, 对一个工程或多个工程要选配一类或多类互有区别的设备配置模式[3]。

3.2 筑路机械优化配置的建模

本文采用优化和运筹方法构建一套优化决策模型, 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甄选出合适的机群配置方案、以保证机械的配置达到最优。一般, 在作业设备优化配置方案模型中, 通常按不同施工内容的设备类型、施工对象及台班出力率做为选配方案中的变量因素, 将施工设备的有限存有量作为限制参数, 将工程规模或施工总量与施工期限作为被动变化函数[4]。

拟定作业于第m项工程的第n类设备有Mnm套, 总体工程竣工期限所需时间为X, 各类设备单元时间内施工的工程量为Q, S为台班生产率, 欲实现单元时间内最大的工程作业量, 而且实现各个工程段能同步完成其工作量, 设备优化匹配的方案模型为:

约束条件包含:配置的机械数量 (Mnm) 不能高于共有机械数量;配置的机械数量必须大于0, 且必须取整数;单日作业能力必须高于其紧后工序单日作业能力。式中, Snm表示第m项工程的第n类设备的台班生产率, a为施工设备类型, b为任务量。

4 筑路机械合理配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河北102国道某改建区间路基施工工程, 通过勘测, 工程队确定此区间路基建设应分3段施工来完成, 分别是:采取挖土方式建设的路基, 工程量为52×104m3, 挖掘深度低于0.6m以下;挖掘和填土两种样式工程量各占一半的, 合并工程量为32×104m3, 属中级土壤类型;单独填土方式建设路基, 其工程量为32×104m3[5]。此筑路工程队具备TY120型推土设备12套, 在此区间路基工程三个施工段的台班施工效率分别为315m3、219m3、335m3;TY220型推土设备10套, 其在三段路基施工中的台班施工效率分别为522m3、348m3、515m3;T140推土设备8套, 分别在上述三段路基施工的台班工作效率分别是215m3、420m3、315m3。

4.1 施工设备的初始选配

依照路基施工的作业特点和工程设备的选配规则以及各类设备的工作特性对施工设备实施组合与配置, 配置方式见图1所示。

图1代表了各类型设备与施工任务之间的匹配, 其各单条直线代表一类设备匹配的适宜方式, 给后续最优化设备配置方案在模型构建中配比变量的确定创造了条件。

4.2 施工机械优配方案中的变量选取及限制参数的拟定

施工设备优配方案的实际选取见表1所示。

设备优化组合与配置限制参数的拟定包括施工单位拥有的作业机械台数限制及施工期限作业时间的限制, 其分别可用对应的方程式来表达[6]。

注:表中A、B、C分别代表三个路基施工区段。

4.3 施工机械优化配置目标函数的拟定及结果评析

根据前文介绍的施工设备优化配置建模的约束条件与施工作业设备匹配优化对应函数方程, 依托电脑配合运算可得最优化作业设备配置结果是:M11=4, M21=9, M31=7, M12=5, M13=3, M43=7, M41=M22=M53=M24=M34=0。

设备配置目标函数Q=22351, 通过运算结果可以得出:

1) 对于路基开挖的土方工程施工, TY120型、TY220型与T140型推土机作业设备的数目分别为4套、7套和5套时, 其单套班最高运作效率达7 215m3;

2) 对于挖填各半的路基施工土方任务, TY120型和WY100型开挖设备的数目分别为6套和9套时, 单套班最高工作效率可达4 312m3;

3) 对于填土型路基的土方施工任务, TY120型推土设备和CL7型铲倒设备的数目分别为3套和7套时, 单套班最高工作效率可达4 335m3;

4) 单套施工设备每班能实现的最高工程量可达22 351m3, 圆满完成三个施工路段路基构建总体任务需要利用施工设备工时72.5台班[7]。

5 筑路机械优化配置的注意事项

当今时期, 筑路工程机械化程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技术水平, 特别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自动、高效、智能化机械控制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得公路建设作业设备优化组合过程充实进了很多新的内涵。其极大促进了公路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给筑路建设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施工人员在对施工机械设计配置方案的时候, 应尤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兼顾多方面因素, 注重扬长避短。在合理组合和配置施工设备时, 我们不但要依据建设方提供的工程类别、施工规模及建设周期等限制指标, 依靠分析和精密运算, 快速拟定出符合本工程实际条件的高效设备组合匹配程序, 做到扬长避短。其次, 综合整个施工过程。在公路实际施工过程中, 制约设备组合配置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施工约束条件也较复杂, 所以要纵观整个施工全过程以便动态调配施工机械作业。使用严谨的数学方法求得的优化配置模型, 往往会得出过于苛刻的状态需求, 导致放弃了最优的组合配置。故一定要综合考虑, 掌握和利用好配置条件, 以取得最佳配置成果。

6 结语

依托所构建的施工设备优化配置模型及应用核算案例可知, 设备配置结果与初步选取的作业设备配置方案, 在具体数量上尚存在着一定幅度的差别, 针对某一工程施工初步选配的作业设备在优化配置过程中并未真正得到使用, 其原因主要是出于追求最高施工效益的目的。故这款设备的优化配置模型及选配手段对工程施工决策者具有重要作用, 其可为科学调控工程作业进程, 最大限度提生设备利用率, 减小工程建设投资, 压缩施工周期发挥出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宝刚.公路养护机械的维修保养与管理工作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2 (6) :68.

[2]边巧绒.做好公路养护机械管理工作的方略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5 (10) :89.

[3]唐桦林.浅析公路养护机械管理现状及对策[J].民营科技, 2014 (2) :105.

[4]刘羚丽.浅析农村公路养护机械的现状及合理配置[J].山西科技, 2014 (3) :125.

[5]刘羚丽.浅析农村公路养护机械的现状及对策合理配置[J].科技与企业, 2014 (10) :156.

[6]马广强.公路养护机械维修与管理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 (04) :89.

科学合理性优化配置 篇5

1 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和特征

1.1 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

21世纪人类社会正跨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们把信息看作除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之外的,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等活动的第三大资源。卫生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卫生信息资源的含义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卫生信息资源是指卫生系统内所有的卫生信息内容和卫生信息载体本身,它包括国家卫生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医疗信息;妇幼保健信息;药品信息;卫生服务价格信息;预防、康复、健康教育信息、计划生育信息、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等等,它也可称之为卫生信息的软件资源。广义的卫生信息资源除了指狭义的卫生信息资源的内容外,还包括与之相联系的卫生信息设备、人员、系统和网络等,它又可称之为卫生信息的软硬件资源[1]。科学界定卫生信息资源的基本内涵,有利于我们分析它地位作用、存在的问题、基本特征,有利于我们研究和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我们遵循规律,驾驭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制定科学决策,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2 我国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

我国卫生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既有与社会信息资源共同的性质和特征,譬如价值性、可传输性、可储存性、共享性和时滞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以下与之不同的特殊性质和特点。

1.2.1 卫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

从我国卫生事业所有制结构来看,公立医疗机构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95%,而非公立医疗机构仅占5%左右。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制度决定了我国的卫生信息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并重的"方针。2008年举行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强调:“卫生事业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疗患者而获取经济收益。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如不有效解决,不仅无法保证群众‘病有所医',而且将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严重影响。"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和陈竺部长的讲话都说明了我国卫生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由此推论,我国的卫生信息资源也是具有公益性的资源。

1.2.2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协调性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协调性,主要是指我国城乡、地区卫生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一般来说,卫生信息主要依靠卫生服务者、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机构、互联网等进行传播。但是这些卫生信息硬件资源在我国分布是不合理不协调的。譬如我国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不足30%的卫生资源。相反,占全国人口30%的城市人口却占有近80%的卫生资源,而且集中了高精尖医疗设备和高技术人才,卫生资源配置出现相对过剩。在信息化程度方面,我国城市与农村同样存在巨大差距。从1995年到2002年底,中国城市电话增长了近3亿部,而农村只增长了7000多万部。2004年底,我国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没有通电话。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7年1月23日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亿人,但农民只占0.4%。也就是说,现在只有54.8万农民上网。根据国家农业部发布的《2005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数据,2003年,中国总人口为12.9227亿,其中乡村人口为9.3751亿。这表明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极低[2]。由于卫生信息硬件资源分布不合理必然导致卫生信息软件资源的分布出现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1.2.3 卫生信息资源的专用性

卫生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相比,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它的专用性特别强。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卫生信息资源的内容来看大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专业特色,相对于非专业人员是难以看懂、理解、掌握和科学利用的,从卫生信息服务技术、手段和过程来看也都有严格的专业操作程序、严格的质量标准、规范化的专业知识要求,不是一般人员所能操作使用的;另一方面,卫生信息服务是对人而非物的服务,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和生命安全。从上述两方面看出,卫生信息资源大都需要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技术人员收集、开发、创新、整理、传输和使用,是非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难当此任的。否则,会使卫生信息失真,造成医疗差错和事故,进而危害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影响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卫生信息资源是与其他信息资源有较大不同、专用性很强的信息资源。

1.2.4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

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主要的是表现在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卫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往往在医疗市场上表现为参与医疗市场主体的信息供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通常拥有比较完全的医疗专业知识和信息,而需求方(患者及家属)则处于相对的信息劣势。从医疗服务的消费信息来看不对称的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医疗消费是一种供方主导型的消费,在医患关系中,医疗服务供给方完全起主导作用。医疗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方医疗信息的匮乏和无知会导致其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相反,医疗服务供方因其在与患者的博弈关系中处于天然的信息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且成为需求方的代理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疗服务消费者的需求,甚至为了自身利益而诱导需求、创造消费,加重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3]。

2 从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看城乡的科学合理配置

2.1 坚持公益性,需要确立政府卫生投入的主导地位,制定和健全城乡卫生信息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政策

这是坚持和落实卫生信息资源公益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否则坚持卫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就是一句空话。为此,一要强化政府责任和卫生信息资源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譬如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卫生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中起主导作用。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信息资源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收入支出的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二要打破城乡、地区界线,建立新的更加科学的城乡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配置指标体系和规划,改善农村、西部地区卫生服务条件,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三要制定《社会保险法》,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法律保证的社会保险。制定《农业投入法》,通过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西部地区卫生资源投入,支持和保护卫生事业发展。

2.2 克服不协调性,需要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卫生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机制

一要建立城乡卫生技术人力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培养留得住、走不了、用得上、适合农村需要的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城乡卫生技术人员定期互动机制,即城里卫生技术人员定期下基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按时到医学院校和城市大医院培训进修;城市大医院与乡镇医院组建医院集团,由集团统一调配医生轮流到基层和农村医院工作,这样可以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基层和农村医院人才短缺的问题。二要建立城乡卫生信息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卫生信息鸿沟是造成城乡卫生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互动信息网建设;充分利用城市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扶持农村卫生事业;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及时向广大农村发布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等信息,支持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通过城乡医疗卫生互动信息网建设,有利于城乡、上下级医院的沟通,方便急诊、急救,促进基层医院专门人才的培养,实现医学人才的合理调配,提高各级医院的工作效率,节约卫生成本。例如:将乡镇医院各种检验数据资料、X线照片、超声波图像传到大医院,由专家做出及时的诊断后,再将诊断报告、治疗方案和药方传乡镇医院。同时该网络系统也有利于急救和应付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利用。三要建立城乡文化信息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薄弱。应加快城乡文化交流与整合,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投入。改善农村卫生文化信息建设环境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进一步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2.3 解决不对称性,需要加强卫生信息资源管理

为了克服卫生信息不对称性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配置效率低下、医疗经营暗箱操作、市场欺诈,保护患者的弱势地位和利益,必须加强政府对卫生信息的管制。一要国家加强卫生信息网投入和建设,通过网络向广大群众普及卫生科普知识,提高农民健康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二要政府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信息披露制度。构建信息平台,通过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来营造公开、公平、透明、安全和规范的信息环境,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平等的使用医疗卫生服务信息。

摘要:卫生信息资源的特征是该资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表现,它又是目前解决我国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和广大群众尤其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民生问题,从制度层面搭建起城乡统一的卫生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根据,因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我国卫生信息资源的基本内涵、特征,据此,进而深入探讨我国城乡、地区卫生信息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新举措。

关键词:卫生信息资源,特征,合理配置,举措

参考文献

[1]刘雯薇,卫生信息资源特征简析[J].法治与社会,2007年01月.

[2]金红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EB/OL].2007年8月8日CI0时代网.

[3]郑大喜.试论医疗服务市场失灵、信息披露及其管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4):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科学发展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科学发展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任何组织或企业, 要保持合理、高效的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 保证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科学确立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

二、笔者所在企业内外环境分析

(一) 外部环境分析

1. 国内电力市场广阔。

当前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资,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 一贯在国家加大投资力度, 拉动经济增长中充当先行者的角色。根据已有资料显示, 2009年广西电网公司电网建设规划投资108亿元, 掀起了新一轮电网建设高潮, 电网建设的大发展成为铁塔加工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2. 区内同行业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区内两家较大的民营企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并对我们厂的技术型员工进行挖掘, 试图带走更多的技能人才。这就给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 内部环境分析

1.2008年的生产经营情况。2008年是我们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铁塔厂 (以下简称铁塔厂) 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各方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产量6万吨, 全区220kV及以上线路铁塔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 区内总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但由于本厂现有产能已达到极限, 场地和规模无法扩张, 新厂的选址和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2. 内外部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电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大, 铁塔厂为实现“抓住新机遇, 实现新发展, 力促铁塔厂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既定目标, 应该尽快落实新厂址并加快新厂的建设, 牢牢把握核心业务, 不断扩大核心区域的铁塔供应;积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新型人才, 加快管理、技术和操作技能三支队伍建设步伐;规划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组织模式、组织结构框架类型, 完善人事管理配套制度, 把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分步实施, 稳妥推进, 不断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 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铁塔厂的全面发展。

三、员工队伍现状分析

(一) 员工总量分析

铁塔厂现有员工人数961人, 其中管理人员90人, 占全体员工比例9%。

(二) 员工总体结构分析

1. 身份结构

正式工229人, 聘用制员工33人, 劳务工699人。

2. 年龄结构:

总体平均年龄为36.38岁。其中30岁以下276人, 占全体员工比例28%;31~40岁450人, 占全体员工比例47%;41~50岁175人, 占全体员工比例18%;50岁以上60人, 占全体员工比例6%。

3. 学历结构: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119人, 为员工总量的12%, 中专、技校和职高515人占69%, 初中及以下358人占36%。近年来中专高中技校学历逐年递增, 初中及以下的学历逐年递减, 大专、本科生及以上高学历员工增长缓慢, 企业整体学历水平还是较低。

(三) 三支队伍分析

铁塔厂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 (服务) 三支队伍的人数分别为16人、74人、893人, 比例为:1.6%、7.5%和90.8%。经营管理人员比例略低,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操作技能 (服务) 人员比例偏高。操作技能 (服务) 队伍相对比例较大的主要是因为铁塔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需要大量的操作技能 (服务) 人员。因此, 企业需要较多的高素质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从事经营管理协调工作与技术管理工作。

操作技能 (服务) 队伍的技能等级相对较低, 同时缺乏高技能的操作人员, 技师仅15人, 且生产一线专业的技师数量极少。这部分员工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 其中专科及以上6%, 高中及以下学历占94%。

四、人力资源及管理问题

1.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从输变电铁塔制造发展的趋势看, 现有员工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 人员结构性缺员严重, 存在大量紧缺专业和急需人才。受员工个人素质的限制, 目前铁塔厂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辅助性岗位人员比较富余, 数控操作、铁塔电焊、组装专业方面复合性人才缺乏。制约铁塔厂进一步开拓市场和经营发展的人才问题, 尤其是懂得外语、对外贸易、电力行业等相关知识并具有一定开拓市场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和外向型人才紧缺。

2.个别技术型员工队伍存在流失性大和流动频繁。现有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标准一定程度上与南宁市最低工资标准接近, 随着物价上涨, 他们的工资标准在同类企业中已经不占任何优势;加上区内两家较大的民营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 近年来已有十余名在铁塔厂工作了3~6年的熟练工人跳槽到同类型的民营企业, 这两项因素导致了电焊、组装、数控操作等员工队伍的不稳定。

五、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向和措施

(一) 人力资源引进和培养的主要专业方向

1. 管理专业。主要是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有关专业。

2. 技能专业。重点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以及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3. 经营管理。主要集中在营销、对外贸易、外语等有关专业。

(二) 调整规划

1. 员工队伍总体调整措施。

按照“控制总量, 盘活存量, 优化增量”的总体思路, 积极推进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转变, 抓好员工队伍总量的宏观调控。

(1) 控制员工总量, 确保队伍精干。一是严格控制入口, 除适量引进急需和紧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以及部分高层次人才以外, 严格控制新增员工;二是正确处理劳务派遣工就业问题以及劳动关系管理问题。

(2) 积极畅通出口, 为企业减员增效创造条件。一是对符合退休和提前退休条件 (员工自愿提前退休) 的, 及时办理退休手续;二是及时清理劳动合同, 对合同到期, 表现较差的, 要及时终止合同, 探索通过劳动合同的规范运作为减员畅通出口;三是强化员工业绩考核, 促使工作表现平庸的员工受到触动。

(3) 内部挖潜, 优化配置, 满足人员需求。一是对新增岗位员工配置, 尽量采取公开招聘办法, 用市场手段配置人员;二是积极推动组织变革, 优化组织结构;三是通过技术改造、优化流程、优化操作规程、推行系统化操作等措施, 优化生产操作人员配置。

(4) 不断加大力度, 引进铁塔厂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一要避免专业断层, 加强人员接替工作, 不断引进相关专业的新增大中专毕业生, 确保人才后继有人。二要引进各类技术过硬、业务上精通、理论扎实的现成人才, 经常性地调整和补充人才断层, 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

(5) 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采取内部培训与送外培训相结合, 岗位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 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追求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一方面要加强送外培训力度, 另一方面对各层次员工要视其情况分类培训, 对拥有较强理论知识, 年富力强, 有一定培养潜力的员工加大岗位培训力度, 要注意在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 加压力, 促进其尽快成长, 迅速成才;对有一定实际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业务骨干, 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 对他们定期“充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确保其跟上时代步伐。

2. 员工队伍结构调整措施。

细分人才素质标准, 建立健全专业标准, 务实打造三支队伍。

(1) 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1) 进一步完善管理岗位人员选用机制, 逐步优化各级管理人员结构。要建立管理人员量化评价标准体系, 从胜任特征入手, 将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人动机、人格品质等特征进行量化, 实现管理人员选用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加强后备干部和技术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 将培养锻炼计划与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给他们压担子, 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使其尽快成长起来。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考核, 及时将业绩平平、不思进取的员工调整出去, 将业绩突出、德才兼备的员工吸纳进来。

(2)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实践能力为重点, 抓好岗位培训。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员工个人愿望与企业需要相结合等方式, 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覆盖率在95%以上, 平均每人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50课时。

(3) 操作 (服务) 人员队伍建设。 (1) 加快内部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操作员工培训的经费投入, 形成重视技能、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 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兼职操作工教师队伍。 (2) 组织参加厂外的技能大赛, 或在厂内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 推行技能大比武, 开拓操作人员视野, 使其热衷于技能钻研, 不断提高操作人员技能。 (3) 不断提高技能鉴定水平, 加大操作人员的考核力度。加快职业技能开发培训建设, 实现技能鉴定的标准化、现场化, 争取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和规模。对违反操作规程、职业技能鉴定复审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 要实行强制培训或待岗培训。

六、总结

当前为应对金融危机, 党中央和政府为保发展、保民生, 采用各种非常规手段, 大力推动基础建设, 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 这是铁塔厂面临的重大机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和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时代的要求。因此, 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完善企业的人才管理, 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规划结合起来, 稳定员工队伍, 留住人才, 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参考文献

[1].王爱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7年6月 (下旬刊)

科学规划调整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 篇7

但是,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 引大入秦工程最初确定的功能定位已不适应受益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单一的农业灌溉用水, 不能满足多元用水结构的需水要求, 制约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致使工程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一、供水结构优化调整的必要性

㈠工程原目标定位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目前, 工程原确定的发展灌溉、增产粮食、解决温饱的三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灌区农业、生态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农业实现了旱田变水浇地的历史性改变。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灌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 生态建设和农林牧工商综合开发等对用水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引大入秦工程建设周期长、时间跨度大, 原工程设计为单一农业灌溉的工程定位已不适应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约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灌区城镇化、工业化的起步与发展, 生态建设和农林牧等综合开发对供水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灌区单一的农业灌溉供水模式和灌区内缺乏必要的调蓄工程, 不能满足灌区多元用水结构的要求。

㈡工程引水规模效益未充分发挥, 部分灌区开发难度大, 投资高

原规划范围内的部分灌区土地条件差、开发投资成本高、偏远、零散, 开发和运行都十分困难, 原定的灌溉效益无法全部发挥。目前尚未建设的16条支渠, 大部分为提灌支渠, 自流灌溉部分, 也多处于偏远沟岔、分布零散、人口稀少, 投资及运行成本高, 效益差。同时, 也存在土地条件差、配套难度大、成本高, 以原概算投资标准, 根本无法实施灌溉开发。

㈢单一的农业供水结构, 无法支撑工程的良性运行

单一的农业灌溉供水结构, 不仅水资源产出效益低, 而且制约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区综合开发。单一的农业灌溉供水模式和灌区内缺乏必要的调蓄工程, 不仅制约了灌区大规模种植结构调整和现代高新农业的发展, 使得灌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和农林牧工商综合开发没有基本的用水保障, 难以实现成本收费, 也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不能满足灌区多元用水结构的要求。

㈣灌区后续移民安置困难重重

移民搬迁补助低, 后期扶持措施不力, 部分安置移民尚未脱贫致富, 移民的难度大。

㈤目前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但水价机制、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管理设施传统落后、设施陈旧不全, 工程难以维持良性运行。

二、科学规划, 调整任务和目标

遵照温家宝总理引大工程建设要吸取教训、解决问题、调整规划、转变用水思路、发挥应有效益的批示精神, 根据国家新时期治水方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结合甘肃省兰州大都市经济圈的规划思路, 立足供水区的水资源条件, 通过修建必要的调蓄设施, 实现由季节性供水向常年供水的转变;由农业灌溉工程向以灌溉为主, 兼顾城乡生活、工业及生态供水的综合性供水工程的转变;由节水扩灌向节水增效的转变。同时, 在不新增灌溉面积的前提下和保持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提出兼顾城乡生活、工业、生态建设及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供水工程总体布局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方案。

㈠调整的任务是通过供水结构优化调整

将引大入秦灌溉工程由农业灌溉工程调整为以灌溉为主, 兼顾城乡生活、工业及生态供水的综合性供水工程。一是根据现状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调整水资源配置方案, 确定适宜的灌溉规模。二是按照本次调整的原则, 合理确定与水资源配置方案相匹配的供水工程总体布置方案。三是提出机构改革方案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完善水资源调度、管理措施。

㈡调整的目标是在不突破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和国家批复投资的前提下, 以适应受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及工农业发展的要求, 使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得到优化配置设计水平年, 使受水区形成城市化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合理、供水系统较完善、生态环境较好的发展布局

一是论证选定合理的灌溉面积及种植结构。灌溉规模按现状已确定配套面积4.898万公顷 (其中农业灌溉4.41万公顷, 绿色生态走廊林地面积0.489万公顷) , 设计水平年将不再增加灌溉面积。其中农业灌溉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草种植比例调整至51:27:22。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方案。增加秦王川地区及其周边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比例, 优化水资源配置方案,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设计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由原设计的农业:生活及其它用水=92:8, 调整为城乡生活:工业:生态:农业=16:10:3:71。三是提出与水资源配置方案相匹配的水利工程布局调整方案。根据论证选定的灌溉规模、面积分布以及相对集中的生活和工业供水区域, 提出输水和调蓄工程建设调整方案。四是移民安置。引大灌区移民由原规划的8万人规模调减为现已安置56442人的规模。原工程概算补助资金2010万元不作调减, 剩余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已安置尚未摆脱贫困移民的节灌配套及人畜饮水工程补助, 改善其生产、生活等条件。通过加大土壤改良、产业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扶持力度、尽快扶持移民脱贫致富, 同时将2813户、11566人的移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使他们尽快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 实现引大灌区整体繁荣富强。五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设施, 理顺运行及水价机制, 为高水平、高效率的管理奠定基础。

三、调整供水结构, 优化水资源配置

按照引大工程建设现状和土地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本着引水规模和工程总投资尽可能不突破的原则, 确定灌溉规模, 维持现状配套面积不变, 形成多元化的供水结构, 使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水资源得以合理配置, 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调整后的供水范围可用六个点和七个片来概括。六个点是:将周边可发展的供水对象皋兰县城、白银市区、景泰县城及原供水区内作为重点小城镇发展的中川镇、秦川镇和西岔镇, 按照重要供水对象考虑, 通过修建调蓄水库, 保证常年供水;七个片是:将原供水范围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 总干沿线片、庄浪河沿岸片、东南丘陵片、北山丘陵片、秦王川片、电灌分干渠片和黑武片。并在原规划供水范围内, 将中川卫星城、秦川和西岔三个小城镇单列, 同时将皋兰县城区、白银城区、景泰县城、中川机场到兰州城区绿色走廊生态工程新纳入供水范围。

水资源配置以农业灌溉为主, 优先满足生活、工业用水, 其次满足生态用水, 配置优先序为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灌溉、生态。根据确定有灌溉规模和供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引大入秦工程年总调水量为4.43亿立方米, 其中至2015年引水量为42818万立方米, 预留水量为1482万立方米。水资源配置结果为, 非农业配水量为12366万立方米, 占总调水量的28.9%。其中, 城镇生活供水4837万立方米, 农村生活供水1902万立方米, 工业供水4175万立方米, 生态用水 (绿色走廊生态建设用水) 1452万立方米, 农业配水量为30452万立方米, 占总调水量的71.1%。

四、加快调整项目建设, 促进引大科学发展

科学合理性优化配置 篇8

关键词:深层低渗油藏,合理井距,井网密度,沉积相带

1 合理井距论证

低渗透油层渗流阻力大, 注水难见效, 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驱动体系和较大的驱动压力梯度, 合理的井网方式及井距对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至关重要。对低渗油藏合理的井距主要考虑两点:一是井网密度必须适应储层物性与连通性, 尽可能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和采收率;二是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将极大地制约了井网密度的选择, 井网密度保证足够的单井控制储量。这两点要求截然相反, 因此要达到这两点要求就必须优化出最佳井距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和较高的采收率水平。

1.1 从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的角度分析确定井距

单元可采储量表示为:

式中:N—地质储量 (104t) ;Nr—可采储量 (104t) ;Ew—水驱采收率 (f) ;Es—天然能量采收率 (f) ;P—井网控制期望值 (f) ;Pw—水驱控制期望值 (f) 。

马26块空气渗透率为27.45m D, 地下原油粘度为0.78m P.s, 故k/μ值为35.19, 该区采收率和井网密度曲线在图中红曲线与绿曲线之间, 从图上可以看出, 当井网密度为15口/km2, 采收率增加幅度开始减缓, 折算井距为258m;, 当井网密度为20口/km2, 采收率增加幅度开始减缓, 折算井距为223m。

1.2 有效驱替压力梯度下的最大注采井距

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研究了低渗透油田的渗流机理, 确定了极限供油半径与有效驱替压差、储层渗透率、地下原油粘度的关系式:

式中:k—有效渗透率;Pe-Pw—有效驱替压差。

低渗透油田渗流理论研究表明:合理注采井距应为水井极限注水半径与油井极限供油半径之和, 并且极限供油半径 (或极限注水半径) 受有效驱替压力梯度的制约, 而有效驱替压力梯度的大小与储层渗透率、流体的地下粘度有关[1]。

利用深层低渗油藏岩心建立的有效渗透率与空气渗透率的关系为:

利用上述公式, 可以确定不同类型储层在不同生产压差下的极限注采井距。根据生产资料统计, 目前马26块有效驱替压差为12MPa左右, 平均空气渗透率为27.45m D, 计算得出极限注采井距为207m左右, 根据图版为190m左右。

1.3 注采启动压力与见效情况确定井距

统计马厂油田部分注水井的启动压力测试结果, 通过线性回归表明:注采井距250米以上, 储层孔隙度在12%时, 注水启动压力33兆帕;注采井距180-250m之间, 储层孔隙度在12%时, 注水启动压力27兆帕;注采井距120-180m之间, 储层孔隙度在12%时, 注水启动压力21兆帕;合理注采井距一般应选择200m左右, 注水启动压力为25-30兆帕之间, 更有利于实现有效注水开发。

按照注采井距不同, 对水井正常注水压力、注水量、及所处相带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如下:在水下河道微相200m左右注采井距条件下, 能够有效开发。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马26块设计注采井距为180-220m。

2 井网的配置与优化

井网配置与优化的目的:在以经济与社会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下, 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油井产量、开采速度和采收率;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节省投资、减少费用和降低成本, 实现储量动用、能量补充动用最大化, 具有较好的后期可变性, 达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2.1 不同油藏类型井网部署

马26断块属于复杂断块油田, 油藏的类型也是以断块为主, 因此, 井网部署主要针对断块油藏部署研究:油水边界距断层距离大小布井方式:

(1) 小于200m, 采用一排定向井的布井方式, 油井轨迹与断层平行, 水井井斜角可适当减小, 采用分割注采井网。

(2) 200-400m, 采用高部位一排定向油井、低部位水井的三角形井网的部署方式。

(3) 400m以上, 高部位一排定向油井, 其它采用三角形井网的部署方式。

2.2 不同储量规模井网部署

储量小于7×104t, 无法进行井网完善;储量大于7×104t才可能形成注采井网。

(1) 储量在7×104~15×104t, 部署高部位油井、低部位水井一采一注井网;

(2) 储量在15×104~30×104t, 可采用一注二采、二注一采、二注二采三角形井网的部署方式;

(3) 储量大于30×104t则可采用正常的井网部署方式。

2.3 低渗油层均质程度决定井网部署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几何形态、连续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变化等引起的非均质性, 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注入剂的平面波及程度。生产动态表明, 注入水往往首先沿高渗带方向驱替, 低渗油层表现的更加明显, 非均质较强的油层即使在同一个块内, 也会因为致密条带的存在而产生能量补充阻断, 使得分割的两侧地层能量不一, 因此在井网部署时要充分考虑油层的非均质性。在致密条带分割开的相对均质的区域分别部署注采井网;也可考虑利用水平井穿过致密条带进行注采[2]。

2.4 根据沉积相带部署井网

研究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储层物性的变化, 在同一微相的延伸方向上, 孔、渗的变化缓慢, 一般在与同一微相延伸垂直的方向上, 孔、渗变化较快。低渗油藏的注水开发实践表明, 注入水容易沿高渗相带渗流, 根据研究及生产情况表明, 河道注水, 河道和其它微相采油效果较好;相反则较差。为了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系数, 宜将注水井部署在高渗相带, 采油井部署在低渗相带。因此部署注采井网时充分考虑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点, 用不规则三角形面积井网, 水井尽可能在主河道内进行井网部署。

3 结论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结合马26块的构造、储层、温压、微相等实际情况, 井网部署采用高部位部署一排油井, 低部位与油井呈45°角部署注水井, 不均匀井网 (在剩余油富集区打高效调整井) 与均匀井网相结合的不规则三角形井网。

参考文献

[1]王卫芳.深层低渗透油藏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 (05)

[2]刘吉余.流动单元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发展, 2000, (03)

科学合理性优化配置 篇9

1 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近年来, 随着公路养护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 大道班的组建切实改善了职工居住、养护条件, 特别是高速公路养护工区的不断建设, 逐渐形成了集科学化、专业化、机械化养护于一体的养护模式。无论是高等级公路, 还是普通二级以上公路养护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交通量和过往车辆轴载剧增, 路面常遭破坏, 使养护工作量和难度增加;二是社会公众对公路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三是社会公众法制意识逐渐增强, 公路养护部门涉路案件逐年增多;四是养护材料的价格和人工工资不断增长, 养护成本不断增加;五是劳动保护安全施工要求越来越严;六是机械配置规划滞后, 不够科学, 不切实际。近年来养护管理部门由于主观上存在着重建设、轻养护、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 致使养护机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如工程施工机械。这些困难都强烈地要求机械化养护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2 机械设备选型前的准备工作

1) 对本单位现有机械设备的技术装备进行分析。包括机械设备本身的配套制度、机械设备的品种、规格、主要性能参数、数量, 利用情况, 完好程度以及工地维修条件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机械装备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方案;

2) 研究养护工作。设备选型前要了解养护任务, 诸如:养护路段路况水平、段与段之间的距离、地理条件、环境、运距等, 这样才能使所选的机械设备适合养护生产, 才能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

3) 收集有关资料。通过调查及日常的积累, 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动向, 收集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资料, 对有关内容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比较, 做到心中有数;

(1) 技术方面的资料。包括各种机械的规格、性能, 技术参数, 动力情况、材料、环境污染、可靠性, 备品配件的供应、运输安装条件等;

(2) 经济方面的资料。包括有关机械设备产品的市场情况, 设备的价格、运杂费, 人工费, 相应的配套工程投资、安装费, 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费、能源消耗、效益分析等。

此外, 对厂家的售后服务也要做全面了解, 特别是对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及零部件的供应是否及时, 价格是否合理, 设备零部件的更新升级程度, 机械设备操作及维修人员的业务培训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要选择那些信誉较好的厂家作为选择设备的供应商。

3 机械配备的原则

养护机械配备原则:养护机械的配备应体现经济、适用、高效、环保等原则。养护机械配备应体现主动预防性养护和道路病害维修相结合的原则, 养护机械配备应体现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原则。养护机械种类应大、中、小相结合, 专用机械与多功能机械相结合。机械配备应遵守七个优先:即: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作业的机械优先;代替人力, 完成大作业量和大劳动强度养护任务的作业机械优先;作业质量必须由机械技术性能水平保障的机械优先;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施工和养护任务的优先;配套成龙, 技术成熟的机械优先;具有环保功能的机械优先;能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设备优先。

1) 先进性。所选设备的技术必须成熟、可靠、易操作。同时, 选择设备的先进性应和操作维修人员的技术素质相适应。有的进口设备功能很多, 技术也很先进, 但是不会用或者用不好, 就不能发挥其作用。有的厂商, 为了推销产品往往打出什么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旗号, 其实这些东西有的效果不明显甚至技术不成熟, 有的不实用, 有的仅仅是旧技术新包装而已。所以, 在选购设备前, 查阅相关资料, 看一看实际效果, 听一听行业内已使用单位的意见, 也可以聘请机械设备专家做好充分的考察论证, 这样才能确保选出合适的设备;

2) 适应性。在车机设备选型时要有前瞻性, 力求克服盲目性, 同时也要注重机械设备的实用性, 避免只求“高、新、全”的作法。过去购置的部分设备技术含量太高, 功能全面, 功率过大, 荷载过高, 使用起来成本太高, 却不实用。选择机械设备时, 应根据养护施工作业的特点以及路面等级、路面常见病害来确定, 不能盲目追求大型号、自动化、多功能或者高价位, 以免造成设备使用效率降低, 而应当从现实需要和可靠性出发, 实事求是地加以确定。配置车机设备切忌一次性到位, 这样容易造成设备购置的盲目性, 使有些设备长期闲置, 增加维护费用, 致使资金浪费。在配置时应根据路面病害情况以及多年来总结的养护规律, 制定科学的配置计划, 分批购买设备, 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对一些利用率低、社会上广泛使用的车机设备可通过租赁方式解决, 对单位利用率高且社会上稀缺的设备应根据单位养护任务适当配备。象有些地区更适合一些小型的养护设备, 如:小型振动压路机, 小型拖式保温沥青撒布车、小型农用自卸运输车, 沥青路面铣刨机和小型挖掘机等;

3) 可修性。养护设备要能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操作灵活, 维修方便, 能够适应多种作业需求。特别要注意机械设备易损部件的可修复性。不应选择那些有一点毛病就花大量维修时间的机械。此外, 不易选择那些维修费用很高的机械, 争取发挥机械的最佳经济效益;

4) 经济性。公路养护部门担负着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的职责, 但是, 养护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配置日常维修设备时, 应优先选用多功能养护设备, 由于专项养护设备的投资较大, 不经常使用的大型设备, 在使用时可采用临时租赁的方法, 可节省投资。慎重选配进口设备, 不但价格昂贵, 一旦出现故障, 维修不方便, 配件价格高;

5) 配套性。公路养护是一个流程性的作业, 从公路病害的发现到修复完好, 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关键设备要具有先进性, 设备之间要相互配套, 机械化程度要高, 一是要尽量减少机械的组合数。机械的组合数越多, 作业效率越低, 组合越多, 停工的概率也会增加;二是应对组合的各种机械作业能力进行平衡。在养护施工中, 往往是两种以上的机械联合作业, 这就要求各种机械的生产率能相互适应;三是组合机械时, 力求选用的机型统一, 以便于维修和管理;

6) 环保性。选用机械应符合环保要求, 即设备的噪音和排放的“三废”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要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7) 安全性。机械对生产安全的保障性能, 机械的安全性能主要取决于机械本身结构设计是否合理, 所用材质的优劣, 另外, 还要取决于机械是否配有预防发生事故的各种装备, 如安全阀、压力表、自动报警器、自动切断动力和停车的装置、防倾翻装置等, 从而可以提高设备安全生产性能。

4 养护机械的需求方向

4.1 预防性养护设备急需开发

随着养护工艺的更新和发展, 必须彻底改变单一的被动养护局面, 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 要防患于未然, 应逐步采取先进的路面检测技术, 应用高性能的路面质量评估系统, 建立公路信息库, 制定预防性、主动性修复养护计划。所以, 现在的检测设备厂家要想在以后的公路养护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加大新型道路探测设备的研发力度, 使养护单位真正做到公路病害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

4.2 加大再生设备的研发力度

目前的公路养护, 尤其是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对机械设备的要求更高。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改性沥青SMA磨耗层、橡胶沥青等各种沥青路面再生重铺技术、高质量的快速修补和冷补工艺、有效的防水材料和裂缝修补技术、路面排水技术等, 都需要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才能完成。并且再生设备的开发利用, 既有利于废旧沥青的重新利用、节约资源、节省资金, 又利于环境保护。

4.3 大力提倡采用养护设备租赁方式, 使养护走向市场

养护质量的提高, 新型养护设备要不断涌现, 但对养护单位来说, 资金和管理能力有限, 不可能配齐所有养护设备, 所以, 对于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方式是必然趋势, 这样可合理调动社会资源, 确保资源共享。

5 结束语

车机设备的配备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既要满足当前需要, 又要考虑将来养护生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要进行总体规划, 科学选择, 结合养护生产各种机械的配套问题, 不但要考虑单一设备的先进性, 还要通盘考虑整体配套能力, 以求养护生产工作质量最好, 机械化性能和作用发挥最佳,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公路养护事业的不断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使用, 新设备也应运而生。实践证明, 只有技术含量更高的养护设备才能满足未来的养护需求, 合理选配和科学使用养护机械设备, 不仅关系到公路养护单位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减少安全风险, 而且还与公路养护的质量、成本和效益息息相关。就如何合理配置养护机械设备, 优化资源配置浅谈笔者的看法。

上一篇:路基桥涵下一篇:功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