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护理模式

2024-10-06

门诊护理模式(共12篇)

门诊护理模式 篇1

我院自2009年以来对传统门诊护理模式和工作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改进, 取得较好的成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部设专业诊室56个, 其中普通诊室32个, 专家诊室24个, 日均门诊量为1 500人。护理人员包括门诊手术室、换药室、妇科手术室、挂号室、咨询室、专家诊室、导医等部门, 共有36名护士, 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 主管护师6名, 护师4名, 护士24名。由门诊护士长负责管理。

1.1 方法

根据我院搬入新门诊大楼4年来的管理运行情况, 逐步建立起门诊护理质量管理标准, 借鉴美国JCAHO持续质量改进程序模式[1]。门诊护理质量管理是在护理部质量控制小组指导和门诊护士长的领导下, 全体门诊护士共同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对照标准针对科室重点项目进行自查, 护士长每周重点抽查各科室对护理制度、工作职责、操作规程、工作流程的完成情况及病员意见反馈、投诉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寻找原因, 采取改进措施。

1.2 传统模式缺陷

1.2.1 门诊护理岗位中的问题

因为门诊护理岗位不值夜班, 工作量不大的特点, 传统工作安排大多将年老体弱或业务技术水平稍低的护士安排在门诊护理岗位, 使门诊护士高龄、低学历的比例增大。护士理论知识和技能差距较大, 有的不能自觉更新知识, 导致门诊护士整体素质不高, 使门诊护理队伍缺乏整体活力和创造性。

1.2.2 病员与工作人员的问题

门诊接待病人数量多。我院门诊平均每天就诊人数约为1 500人, 就诊人数多与门诊护士少、护理岗位多存在矛盾, 高峰时更为突出。个别护士服务意识不强, 态度差, 医生不按时出诊, 解释不仔细, 造成病人对医院产生怨气。人群杂、病种多, 有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和抵抗力较低的病人, 有一般急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 易造成交叉感染。

1.2.3 流程中的问题

传统门诊就诊流程模式下, 形成了挂号、就诊、检查的“高峰”期。病人看一次病至少需要排5次队 (挂号、候诊、付费、取药、领取检验报告) , 就诊时间主要消耗在非医疗时间上。标识设计和安放位置等与病人就诊知识之间存在差距, 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往往依靠询问或盲目寻找要去的诊区、科室, 就诊过程中多次往返于各部门反复的排队、等候, 导致门诊拥挤, 延长了病人在医院的无效时间, 这与病人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和医院的门诊流程安排不尽合理有关[2]。

2 改进措施

近几年来, 我院护理部根据护士的专业水平、服务素质、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了人员的合理搭配, 通过招聘将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充实到门诊岗位, 使门诊护士的年龄逐步年轻化, 工作能力与精神面貌逐步提升。护理班次根据工作量随时动态调整人力, 弹性排班, 保证了各班次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满足了病人的需求, 使有限的护理人力得到充分地利用, 解决了阶段性忙闲不均的现象。

2.1 采用多种挂号形式

门诊部除保留传统的集中挂号方式外, 还增加了网上预约挂号、电话预约挂号、现场预约挂号等方式, 挂号实行分层挂号、挂号窗口提前半小时上班等措施, 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了病人候诊的时间。这样使病人可选择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方式挂号, 减少了挂号排队的时间, 减缓了门诊就诊高峰时的压力。

2.2 检验、检查结果领取问题

病人等候检查和检验结果时间过长是病人对医技科室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导诊护士要加强与医生、技师、病人之间的沟通, 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合理安排检查秩序, 保证病人能及时得到检查。实行分楼层领取检验报告 (即病人在哪层就诊, 就在哪层领取检验报告) , 减少病人来回奔波及等候的时间。

2.3 优化环境, 简化就医程序

为病人提供导医、导诊服务, 并护送行动不便的病人就医、做检查、电话咨询, 为病人提供轮椅、担架、推车及一次性茶杯、开水等。门诊护理组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严格岗位职责, 为病人提供热情主动的服务。通过现场讲解、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宣传册、设置健康宣传栏等形式为病人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增加医生及专家的坐诊次数, 开展无假日门诊, 在不同程度上缓解空间、人员不足造成患者就诊时间过长的矛盾。并在门诊大厅设置专家介绍栏, 通过LED播放当日坐诊专家信息, 方便患者选医就诊。门诊禁止吸烟, 保持候诊大厅及诊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就诊环境。

2.4 提高门诊人员素质

门诊部由专人负责定期对门诊病人随机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了解病人对护士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就诊环境、等候时间、流程安排、医生的解释、诊疗过程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每月月底将统计的病人满意率、病人建议和意见由护士长汇总, 定期向门诊部公布病人满意度调查结果,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拟订整改措施并及时向病人通报反馈意见。定期组织门诊工作人员学习, 规范服务用语, 从自身做起, 一切为病人着想,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增强职业道德观。

3 小结

随着现代化护理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服务对象的日趋扩大, 门诊护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护理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3]。要满足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性格和不同病人的需要, 门诊护理管理人员必须注重自身和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护理质量标准根据护理模式的转变、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完善, 才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对我院门诊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并进行统计分析、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4], 加强护理服务人员的质量管理教育, 规范咨询、导诊行为 (导医站立、微笑、热情主动服务) , 规范服务流程, 强化服务意识, 建立医院首问负责制, 重视医患沟通, 做到了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4年来减少了各种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保证了医疗安全,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最终提高了病人的满意率。新的护理管理模式能使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率, 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爱萍, 孙红, 姚莉,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2) :123-124.

[2]黄光耀, 赵俊碧.门诊流程优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医院, 2008 (3) :119-120.

[3]黄建英, 应文娟, 李一鸣, 等.ISO9000标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4, 18 (8) :1484-1485.

[4]刘世晴, 黄厚娟, 廖俊峰.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5, 16 (5) :45-47.

门诊护理模式 篇2

1、门诊提供“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服务”明确设立导诊、咨询、预约、便民措施四大功能。导诊:导诊人员要主动靠前服务,提供义务导诊,介绍就医流程使患者能顺利到达各诊疗、检查目的地。咨询:设立现场咨询和电话咨询,咨询人员要落实“首问负责制”,语言文明、态度热情,负责提供患者各类检查、检验信息和报告。“一站式服务”为患者提供饮用水、笔、信纸、信封、胶水、胶带、爱心雨伞、轮椅等便民服务措施。预检分诊:每日准确公布各科室医生出诊信息,指导病人就诊。根据就诊者主诉、基本体征和表现,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疗信息,指导病人准确填写就诊信息,准确就诊。

2、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门诊现已开通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和现场预约系统。电话预约:向社会公布预约电话号码,安排专职人员接听电话,并做好相应登记,及时落实相关预约信息。网络预约:安装集约式网络预约平台,可同时接受全省各地就医患者的预约信息。现场预约:在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预约诊疗登记口,对有预约需求的患者,给予接待登记,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待预约患者就诊的准备。

3、开辟就诊、急救“绿色通道”。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就诊患者,导诊人员为其提供挂号、陪检、轮椅平车护送等服务,对危急重症患者立即护送到急诊科救治。

4、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更新观念,提升思想认识;加强门诊护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每月实行两名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小讲课,不断扎实护理人员的理论基础,严格规范护理操作,避免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工作过程中,认真全面落实护理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标准,规范护理行为。仪表、举止端庄,做到微笑服务,关注患者身心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根据门(急)诊量、治疗量及门诊手术量等综合因素合理安排配置护士,护士排班兼顾门诊工作需要和护士意愿,体现人性化的管理。

5、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发放门诊就诊患者问卷调查,对问卷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查找原因,改进工作。

20XX年下半年按照卫生部优质护理工作的要求将重点推进门诊优质护理工作,对照标准,查找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提高。

1、提高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在门诊的问卷调查中,患者得到护士主动服务的占较少一部分,要强化护士服务意识,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对就诊患者给予积极主动服务。

2、加强门诊护士沟通能力的培训:组织年轻护士学习护患沟通技巧,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发现问题,及时指教。

3、加强门诊各诊室护士的培训:现门诊各诊室护士在患者接诊、病情观察、就诊秩序、特殊病人优先安排就诊等方面能够按照要求工作,但对候诊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

门诊儿童输液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 门诊;儿童;输液;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23-01

门诊儿童静脉输注是治疗轻症患儿的有效手段,我院门诊小儿静脉输注量每日平均110人次,其中5岁以下患儿占90%以上。门诊输液工作极其繁重,短时间内大批输液工作极易出现护理缺陷;小儿缺乏表达能力,给输液操作带来很大难度,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注的管理,可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成为门诊儿童输液区护理管理者重视的问题。现结合临床实际,对我院门诊儿童静脉输注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如下。

1 门诊儿童输液治疗的安全隐患

1.1 护理方面

1.1.1 护士心理压力大 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年龄小、陪护多、治疗时间集中、病情复杂多变,家长对静脉穿刺要求高,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紧张、急躁情绪,影响穿刺一针成功率[1]。由于工作量大,护士对病人解答不耐心、操作不细心,亦可引发护患矛盾。

1.1.2 执行查对制度难度大 门诊儿童输液区患儿多,陪护多,加之患儿哭闹,环境嘈杂;患儿重姓重名现象时有出现,护士确认名字时不够专心,家长容易错误应答;使用输液床位或座椅相对不固定,均增加了查对难度。

1.1.3 责任心不强 个别护士专业技能不扎实,工作态度不认真,不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到位,巡视患儿不及时,均可导致护患纠纷。

1.2 医生方面 有些医生处方字迹潦草难认,对药物规格、剂量及适应证了解不够,不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不标注输液滴数。

1.3 药物因素 近年来临床上联合用药的情况越来越多,增加了药物配伍禁忌的几率[2]。有些抗生素溶解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药物的颜色会出现变化,不及时用药则降低药效、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环境因素 在输液高峰季节和高峰时段,病人相对集中,易出现排队等候家长不耐烦现象,造成环境嘈杂、拥挤、家属满意度下降、投诉增多,此时护士工作量大,精神疲劳,也容易出现失误。

1.5 患方因素

1.5.1 家长方面 小儿患病需要输液时,家长往往急躁、迫切希望护士优先给自己的孩子输液,输液后为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愿待在治疗室内,私自脱离护士视线带孩子到治疗区外输液,护士无法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家属期望值高,要求护士输液时一针穿刺成功,如事与愿违,家属便难以接受,引发护患纠纷[3]

1.5.2 患儿方面 婴幼儿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治疗,输液时肢体难以固定,注射时哭闹、天热出汗等原因导致胶布固定不牢,容易出现针头滑脱或静脉破损;反复穿刺不仅加大感染发生几率,且使患儿对输液更加恐惧。这些均引起患儿家长不满,易引发纠纷。

2 门诊小儿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

2.1 护理管理

2.1.1 强化护士职业道德 培养护士“慎独”意识,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能力;认真带教护生,强化护生风险意识和沟通能力。

2.1.2 加强岗位训练,提高操作技能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学习药品说明书,明确配伍禁忌;强化技术训练,提高穿刺技术;总结拔针技巧,减轻患儿疼痛。

2.1.3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在护理人力安排上实行动态调整、弹性排班、优化组合[4]。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每班安排经验丰富、穿刺技术好、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本班负责人;排班上按岗设人,设立机动班,遇到突发事件或输液病人猛增,电话通知机动班支援,以缓解人员不足的矛盾。

2.1.4 应用警示标志 因门诊输液不同于住院,没有固定的床位,容易导致错误发生。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我们自制输液牌号和温馨提示卡片,在每次接诊、摆药、配置、穿刺及更换液体时,均增加核对卡片的环节,有效杜绝了差错纠纷。

2.2 规范操作流程

2.2.1 接药流程 接诊护士仔细核对患儿门诊病历、处方、药物,如有疑问,及时与门诊医生电话沟通,确认无误后,为患儿家长发放一个输液牌号,同时在处方左上角处标注牌号,右上角注明日期,并在每组液体前标注瓶次,按照输液次序抄写每天的输液卡,输液卡左上角同样标注牌号;详细告知家属患儿需输液的总天数、每天输液瓶数、特殊药品注意事项,并告知下次输液需要携带的药品及要报的牌号后,将当日所用药品、处方、输液卡一并放入盒中传递到摆药窗口。

2.2.2 摆药流程 摆药护士认真核对处方、输液卡和药品,在瓶签左上角用记号笔明显标记输液牌号,不是整瓶液体的注明液体量;并标记输液总瓶数-现瓶次,在瓶签右半部依次标明患儿姓名、药名及药物剂量后,将处方、输液卡、液体和药品传递给配药护士。

2.2.3 配药流程 配药护士认真核对处方、输液卡、液体、药品,按照瓶次顺序摆药,套上输液器后,将配置好的药液传送到穿刺窗口。

2.2.4 穿刺流程 护士核对药品、处方、输液卡后,与患儿及家属共同核对牌号、姓名,确认无误后穿刺,调节滴速,向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填写输液卡,由巡视护士送患儿至座位或观察床上。

2.2.5 巡视或换药流程 巡视护士负责输液巡视,随时观察病情、及时更换或拔除液体工作。每次更换液体时,要求护士必须在治疗室于处方背面填写更换时间并签名,更换前核对患儿的牌号和姓名,待家属确认无误后方可给予更换,调节滴速,填写输液卡,告知注意事项及是否还有下一瓶,只要发现输液瓶颈上挂有提醒卡片提示患儿还有续液,绝对不能拔针,这样有效杜绝换错药或孩子未输完液就拔针的现象发生。输液流程优化是细化护理工作内容的具体体现,明显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两种自制的警示卡片温馨实用,有效杜绝了差错纠纷,保证了护理安全。

3 健康教育

输液全过程中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向患儿和家属提供有关疾病的预防、治疗配合、饮食等健康教育知识,让患儿家长了解药物名称、作用、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自行调节滴速的危险等。嘱家长在患儿输液过程中不要带领其随处走动,以免影响病情观察而延误治疗时机[5],这些措施均有助于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4 小 结

通过落实以上具体措施,我院门诊儿童输液区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患纠纷明显减少,病人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秋虹.门诊静脉输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1):80-81.

[2] 尚银鸽.小儿输液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0A):2667-2668.

[3] 李丹雯,蒋俊.门诊小儿输液护理风险与防范[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8):67-72.

[4] 孙艳新,韩爽.门诊小儿输液的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6):347-348.

门诊护理模式 篇4

1 方法

1.1 跟诊模式是保证患者任门诊有良好的就诊持序的同时,有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检查、用药等健康教育、以及各区域的指引,减少病患在医院的盲目走动.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就诊环境。

1.1.1 跟诊模式的执行,开诊医师每诊次就诊病患大于30人次,安排一对一跟诊,对于少于30诊次的诊间安排一对多的跟诊,最多不超过3诊间。

1.1.2 资深护士完成门诊各专科的工作,如:各科室的处置室、门诊换药室、注射室;妇产科诊区的产检室、计划生育室等;儿科诊区的儿童健康门诊、哮喘专科、儿童智力发育护理训练以及高压雾化、清洗鼻腔,超声导入治疗等。

1.2 跟诊模式和优质护理服务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

1.2.1 跟诊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对在岗人员科室定期培训,业务知识更新.要求熟练掌握相关专科的观察常规、常用药物的作用、相关检查的注意事项等,科室定期进行考核并与当月绩效挂钩。

1.2.2 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质及内涵,专业的礼貌礼仪,微笑服务,淡妆上岗,专业的健康教育,以及内、外、妇、儿4个诊区结合自身特点推出自己的亮点服务、特色服务。

1.2.3 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配合医院在门诊开展的新业务,必要时安排院外培训等。

1.3 运用护理跟诊模式做好门诊优质护理服务

1.3.1 门诊跟诊人员合理配置,弹性排班,依据开设诊间进行人力调整。处置室资深护士可以替换跟诊护士,但是资浅的跟诊人员不能替换处置室护士。

1.3.2 跟诊过程中每一位患者均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跟诊护士的关注,给予合理安排就诊,配合医师执行电子叫号系统,每位病患都能安心等候就诊。

1.3.3 跟诊护士在整个跟诊过程中全程注意保护病患隐私、保持就诊环境安静,就诊时医师只面对一位病患,诊间门保持关闭。有外科男医师或妇产科男医师给女病患做检查时有跟诊护士在诊间内协助完成,更加人性化服务,

1.3.4 在神经内科、心内科诊间的跟诊护士对于特殊病患给予关注,可以尽,早发现病患的突发情况,在第一时间给予专业的急救,第一时间启动CPR流程,为突发的心梗、脑梗等患者争分夺秒,提高急救成功率。

1.3.5 跟诊护士在内分泌科针对糖尿病病患进行血糖监测,病患看诊时给医师提供参考;妇产科孕妇常规检查跟诊护士依照医师的预约内容给予其相关检查的健康教育,完成必要的检查后再看诊,减少病患反复等候看诊的时间。在儿科诊区,跟诊护士对所有候诊病儿,给予测量体重及耳温,书写在其挂号单上,以方便病儿在就诊时医师参考,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以减轻病儿家人焦躁的心情。

1.3.6 跟诊护士能第一时间帮助退费病患,减少病患不知如何面对的问题,必要时可以请门诊大厅导医台的人员给予协助。对于有特别需求的病患及家属给予必要的支持,如:行动不便的就诊病患,给予轮椅的提供。

1.4 接受院、部级主管的不定期检查反馈以及各项支持,不断完善跟诊模式

各部门对门诊的关注,定期检查门诊各区域全院的分布图是否完整、指引是否到位、,提供开水机功能是否正常、各级流程是否顺畅,完善更人性化服务,依据医院的发展,需求是否到位,在特需区域的诊区给予特别设置,如:儿科区设置温馨的哺喂室,解决病儿的哺喂隐私性;内分泌时刻备有糖果、巧克力等预防突发的低血糖候诊病患等;心内科、神经内科门诊开通绿色通道给突发心梗、脑梗病患直接进入导管室进行检查治疗。妇产科急产孕妇的绿色通道。

2 成效与体会

自医院开业以来,门诊一直推行着跟诊模式,在医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让南京市民以及周边城镇的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服务模式,在门诊任何区.域、诊间都可以随时看到护士给予其必要的指引和交流。第一时间解决病人及其家属在就诊过程中与医院之间的交流互动。门诊优质护理服务中运用护理跟诊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专业知识、健康教育、突发情况的专业化流程处理真正融入到门诊的每个角落,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效深入人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和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勤,谢小华,肖建萍,等.细节护理在门诊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33 3235.

[2]刘茂荣.台湾护理质量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5):574-575.

[3]王秀菊,刘明,于淑玲,等.推进医院门诊优质的实践讨论[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4):77.

[4]姚玉娟.开展门诊特色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工作质量[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83-84.

门诊护理工作计划 篇5

发布时间:2016-11-29编辑:健聪手机版

篇一:2017年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

急诊科护理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执行医院的工作安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主题,为更好地适应急诊医学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急诊护理工作的管理,特制定出本的工作计划。

一、要不断加强急诊护理站的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

1、加深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群体意识,定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业务目标训练,培养急诊专业合格的护理人员。

2、不断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人员的法律意识。

3、推进各项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二、重点抓好“三基”训练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

1、熟练掌握常见病情的判断及抢救流程及护理要点,实行定期考核。

2、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抢救技能。

3、熟练伤口的处理和包扎止血技术及伤员的心理护理。

4、熟练急救时的催吐、灌肠、注射、给氧及体位一系列操作技术及病情监测等专业技能,要求准确及时到位。

三、严格抢救室、处置室的管理,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机

1、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并保证其性能良好,随时备用。

2、各类抢救药品、器械由专人负责,定时检查、定点放置、定期消毒、维护药品基数与卡相符,严格急救药箱管理,保证院外急救的正常使用。

3、各类急救药品使用后及时清理、补充、记录,保持整齐清洁。

四、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标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有效及整体护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护理程序,以增进或恢复病人的健康为目标开展整体护理,从生理上、心理上、生活上关心体贴病人,推行人性化服务。

3、严格执行“十二项核心制度”

4、加强废旧一次性物品的妥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篇二:2017年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

20XX年的一年中,我院急诊科护理方面所有的工作人员吃苦耐劳,坚守在急诊的第一线,我们的付出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受到许多病人的拥护与认可。新年的来临,我们都制定出了20XX年护理工作计划,时刻警示我们更是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20XX年是我院„二甲‟评审后重要的一年,也是我院急诊科适应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将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工作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20XX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增加院前急救设施,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如车载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等。

20XX年将是我科一个新的起点,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急诊设备参差不齐,医护人员技术有待加强等。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全科职工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拼搏,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更好地促进两个效益双赢。

篇三:2017年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

在医院“创二甲”的主旋律中,新的一年如期而至,这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人心,认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我们将以“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立题,现将急诊科护理计划拟定如下:

一、强化护士的“三基”训练及专科技能训练

1.熟练掌握常见

病得判断及抢救流程及护理要点,实行定期考核;

2.熟练掌握心肺复苏、除颤仪、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抢救技术;

3、熟练伤口的处理和包扎止血技术及伤员的心理护理。

二、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提高护士的集体素养

参加学习医院、护理部举办的护理文化学习如礼仪、沟通等,强化护士的现代护理文化意识,提升自身素养。

三、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科水平

科室有计划的向医院申请选送部分护士外出短期进修,学习,提高护理水平。

四、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

1、加强护理安全监控管理,科室护士长每月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及做好护理差错缺陷、护理投诉的归因分析和科室护理人员一起提出改进措施;

2、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3、每周对科室的急救用品、仪器性能进行常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持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100%。

五、院前急救工作和抢救室管理

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科人员均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与保养,抢救药品专人负责,定时检查,定点放置,基数与实数相符,使用后及时补充记录。

六、服务态度

浅谈门诊患者心理护理 篇6

1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烦躁不安,急于就诊 病人特别是初次来院的患者,由于环境生疏,就诊程序复杂多样,患者文化层次不同,加之疾病为患者带来的痛苦,常导致患者烦躁不安,有一种恐惧感,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急于就诊。

1.2 受尊重心理 被尊重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受到疾病折磨的患者更是如此。患者到医院就诊,总担心受到不平等对待,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

1.3 心理变化不定,心境欠佳 患者生病后,在疾病的折磨下,会陷入不同程度的痛苦之中。这些痛苦除躯体性的外,还有心理性的,如因躯体不适引起的心理失调,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等 ,易于激动,易和护理人员发生磨擦。

2 心理护理

2.1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及过硬的专业本领。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时时处处真正地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过硬的专业本领,扎实全面的医学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灵活、机智、正确地对待及处理门诊工作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各种层次的、多种多样性格的患者,以及多种多样与门诊分诊有关的专业问题。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信心十足、服务热情,耐心、细致、周到,工作条理分明,忙而不乱,从而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维持良好的工作秩序,为患者提供快捷、有序、准确的服务,创造条件,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提供相应的服务,达到使患者尽快就诊的目的。

2.2 要关心、尊重病人。被尊重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受到疾病折磨的病人更是如此。尊重患者是整体护理过程中处理护患关系的最基本条件。不要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上,把病人看成单纯生物学的人,而要以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不能忽视心理因素。因此,我们要设法想法满足病人受尊重的心理。要真正转变以往病人“求医”的旧观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新观念,必须改变潜意识中服务低人一等的观念,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是患者的服务者,必须增强病人意识,将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地做到“病人就是上帝”,改变以往坐着等待的被动服务方式为站立迎接的积极主动服务方式,转变、更新服务观念,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的多方位的需求,重视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多使用文明、礼貌性语言,杜绝“冷、推、硬、顶”的现象,杜绝服务忌语,因为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随着我国加入WTO,各行各业都投入到激烈的竞争中,我院护理部为强化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率先提出了争创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ˉdardization)护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提出了“热心周到、严谨求实、至爱至诚、经典卓越”的护理质量方针,使我们的护理工作日益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从某种角度讲,这正是满足患者受尊重心理的最好体现,我们应当强调这种处处为患者为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让患者满意的服务意识,病人来到我们的医院,就是我们的“上帝”,应当以患者为中心,树立“病人至上”的护理观念,对待病人要语言温和、理解患者的艰难处境和焦急心情,细心揣度病人的心情需求,以“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心理去换位思考。和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让患者知道你和他是站在同一立场,为的是一个共同目标,不要带有抵触和防御情绪,因为我们是在和病人一起工作,而不是在对抗。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基础,以患者满意为目标。

2.3 针对患者心理变化不定,心境欠佳的特点,我们应当 明白“患者就是上帝”,遇到问题,首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在门诊有时对个别病人的偏激行为,如,有时在门诊,病人感觉基础方面受了损伤,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也可能是病人的误解,但无论是对是错,在患者进一步提出多种需求之前,真诚的道歉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应当宽宏大量,善于宽容和接纳患者,一切从大局出发,注重医院的形象,尽管有时我们可能受到委屈,要善于从心理护理的角度去体谅、理解和忍让,要有坚强的自制力,不要与病人发生争执、冲突,致使病人心境更加不佳,矛盾升级,影响门诊的正常工作。

2.43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门诊患者集中、人流往返、病种繁杂,以及患者相互拥挤、嘈杂、候诊时间长等,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门诊护士要热情接待,主动协助患者就诊,使患者感到亲切和温暖。还应主动协调,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氛围。根据病情做好分诊工作,耐心、细致、亲切地解答患者的疑问,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向候诊患者介绍门诊的环境及布局,以减轻患者的生疏感以及忙碌奔波的劳累。给患者一个舒适清洁和安静的就诊环境,有利于患者产生稳定、愉快的心理,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缩短患者的候诊时间,减轻患者的焦急感和减少交叉感染。相互信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基础和前提,为患者保守秘密和隐私,理解和体谅患者的痛苦和烦恼,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因泄密给患者带来危害和发生护患纠纷。

3讨论

普通患者了解病情,经过适宜治疗,身体很快康复,呈现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慢性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表现焦虑、忧郁、烦躁不安。疑难患者病情较重,诊断、治疗难度较大,表现忧心忡忡。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分别给予相应的心理安慰、鼓励、支持、暗示、疏导,使患者面对现实,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患者在患病期间,感情敏感,依赖性比较强,希望得到周到、方便、快捷的诊治服务,门诊护士必须处处为患者着想,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关爱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交流过程中,要善于发病患者的思想变化和情緒波动,给予恰到好处的心理指导和护理,从而减轻患者的病痛,消除其烦恼。总之,门诊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患者心理特征及规律,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护士要了解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即患者想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把问题找准,做到心中有数,为超前服务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超前服务,让患者能够处处感受到门诊护理人员的温馨服务。把心理护理有机地渗透到工作中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患者将更加满意,效益也会因之提高。只有正确掌握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才能真正地做好“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病人满意为目标”的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 周碧兰.门诊护理工作与情商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6,14:2219.

[2] 辛静.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3(8):720.

[3] 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中医杂志,2004,39(5):396-398.

门诊护理模式 篇7

一、4P模式的涵义

人力资源管理4P模式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 以企业里“人”和“岗位”为两个立足点, 进行素质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 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匹配。

早在2001年林泽炎博士首次从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 即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 并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实践。然而, 随着经济、信息及知识的发展, 注重岗位忽视人本身的3P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人们在3P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4P模式。

二、4P模式在门诊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院门诊护理人员包括预检导医、分诊管理、预约服务、治疗操作等40余人, 2006年开始进行部门人事改革, 由传统的分科管理模式, 逐步统一成门诊部综合管理, 并将4P模式渗透到门诊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去。

1. 素质管理。

所谓素质管理就是构建基于医院战略、组织结构和工作岗位的素质模型, 对员工进行素质增进的过程。依据人与岗位匹配的原则, 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让其发挥聪明才智, 使其素质得到充分利用并促使其潜能得到充分激发。

2. 岗位管理。

门诊4P模式岗位管理与以往一劳永逸的岗位设置和岗位分析不同, 主要通过通过对岗位的管理, 开发出与医院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 并通过岗位再设计以适应劳动力多元化,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岗位管理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动态考虑, 从而判定到底是“因岗设人”, 还是“因人设岗”。

(1) 岗位设置管理:从医院战略出发, 根据科学合理的流程和人员素质, 分析讨论确定岗位职责, 进行定岗定编。并且在环境及流程再造的影响下, 及时采取岗位再设计、新增岗位、取消岗位等岗位动态管理;

(2) 岗位轮换管理:通过对一些护理人员进行岗位轮换, 增加技能的多样性, 并可以从中发现人才, 有效的进行特长管理, 将人放到可以发挥其特长的岗位, 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3) 员工上岗和待岗的管理:要做到人与岗位的匹配, 必定是动态的匹配。门诊护理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制, 即年终考核末位的将退回人事科待岗, 新上岗的护士通过一系列培训后被安排至合适的岗位。

3. 绩效管理。

通过对门诊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 根据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 考评其对医院产生的效益。我院门诊部采用KPI和平衡计分卡等方法, 确定总体绩效计划及主要岗位护理人员的绩效计划, 并通过目标管理将绩效目标落实到实处, 制定公平公正的考评程序及考评方法, 对员工进行考核和评定。

最后将考评结果与员工职称职务的晋升、工资福利挂钩, 不断优化人力资源, 激励员工发挥潜力, 提高绩效水平。

4. 薪酬管理。

医院的薪酬是员工向医院提供知识、技术、劳动或服务, 为医院创造效益, 从而获得医院各种形式的回报。4P模式的薪酬管理与传统模式不同, 是交易式工资分配向共赢式薪酬管理的转变。通过了解其他医院的不同级别的薪酬水平, 结合我院实际, 制定薪酬目标。设计各岗位薪酬分配方案, 通过员工代表参与讨论, 实现客观公平。

除了工资福利等物质薪酬, 还包括晋升、荣誉等非物质薪酬。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 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逐渐产生高层次需求。因此给员工提供个人成长空间、工作成就感等非物质薪酬体系在员工的后期发展尤为重要。

三、4P模式在门诊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的意义

1. 有利于优化门诊护理人力资源。

门诊部采用“末位淘汰”制岗位管理措施, 合理适当的给予员工一定压力, 并迫使其转化为工作动力, 激发其潜能, 使其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力量。通过优胜劣汰, 可以将优秀人才继续留在部门, 淘汰不适合门诊护理工作的员工, 从而保持部门的总体素质水平, 并不断的提高。

2. 有利于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

实行按劳分配及绩效考评, 相对客观的反映了员工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绩效及为医院所创造的效益。多种形式的薪酬模式, 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满足了员工的需求。破除了论资排辈的分配模式, 不论年资、职称, 只论所创效益, 为员工努力工作形成一个正激励。

3. 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型组织。

通过员工的各种培训及考核, 使员工的专业技术、服务意识得到提升, 使其树立与医院相匹配的价值观以及优良的职业道德观念。同时员工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 形成一个学习——创新型组织, 这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医院发展来说势在必行, 我院门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4P模式, 充分激发员工能动性, 开发潜能, 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陈月鹏:刍议4P模式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 2009, (8) :31-32

[2]林泽炎: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

[3]佚名:HR管理模式:从3P到4P.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2005, 9

门诊护理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0名儿科门诊护理人员为管理对象, 均为女性, 年龄26~43岁, 平均 (35.3±2.4) 岁;主管护师1名, 护师2名, 护士7名;工作年限:3~6年4名, 7~1 0年3名, 1 0年以上3名。儿科门诊部诊治的儿童均为6个月至14岁, 平均 (7.3±2.7) 岁。实施参与式管理前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 , 接诊患儿973800例;实施参与式管理后 (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 , 接诊患儿1014200例。

1.2 方法

实施参与式管理前行传统集权式管理, 即由护士长全权管理, 分配给护理人员具体工作, 每季度考核一次。

2 01 5年3月起开始实施参与式管理, (1) 团队组建:10名护理人员分为两组, 第一组配备1名主管护师, 4名护士, 负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第二组配备2名护师, 3名护士, 负责门诊秩序、环境维护与突发事件的处理。 (2) 策略制定:组织所有人员学习儿科护理规范和参与式管理的流程, 回顾性分析儿科门诊护患纠纷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 各抒己见, 根据各自任务提出解决措施, 协商后将任务分配到个人。 (3) 策略实施:第一组负责组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每周开展一个主题的学习, 如减少用药错误、提高穿刺成功率、加强护患沟通等, 每周末进行测试, 不合格者重新学习;第二组实施任务包括:优化排班, 增加护理人员巡夜次数;改善就诊环境, 如完善接待设备, 安放导医台等人性化设施;进行突发事件演习, 抽查护理操作。 (4) 质量监察:两组护理人员定期对对方管理工作进行监察, 提出意见, 修正管理方案;同时请上级领导检查, 并将检查到的问题追究到该项任务负责人, 责其立刻进行整改, 提高管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参与式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每项总分均为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护理人员能力越强。 (2) 记录参与式管理实施前后门诊部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 (3) 比较参与式管理实施前后家长满意度, 由护理人员共同制定调查问卷, 主要涵盖就诊环境, 服务态度, 治疗操作告知, 就诊时间等待及便捷服务等方面, 问卷总分100分, 90分及以上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实施前后考核成绩比较

参与式管理实施前,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 (85.7±3.9) 分、 (92.1±2.4) 分;实施后, 护理人员两项成绩分别为 (93.4±1.5) 分、 (95.3±3.1) 分, 实施后护理人员两项成绩均明显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83、2.58, P<0.01) 。

2.2 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参与式管理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22% (210/973 800) , 其中护患冲突100例次, 反复穿刺52例次, 输液外渗29例次, 坠床19例次, 院内感染10例次;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8% (80/1 014 200) , 其中护患冲突29例次, 反复穿刺22例次, 输液外渗15例次, 坠床9例次, 院内感染5例次。实施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 3.7 2, P<0.0 1) 。

2.3 管理实施前后家长满意度比较

实施参与式管理前发放调查问卷750张, 回收有效问卷687张 (91.6%) , 患者满意度为78.9% (542/687) ;实施后发放调查问卷750张, 回收有效问卷690张 (92.0%) , 患者满意度为91.0% (628/690) 。实施后家长满意率明显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 9.6 0, P<0.01) 。

3 讨论

传统门诊管理模式为集权式管理, 由护士长和主管护师强制分配工作给低年资护理人员, 使其被动接受工作, 因而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较低, 责任感意识较弱;且传统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极少, 家长满意度较低[3]。1989年, 亚伦·卡尔金和彼得森提出了参与式管理模式, 该模式旨在让所有人都参与管理, 以此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4]。

我院将参与式管理应用于儿科, 全体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 护理改进措施通过协商制定, 一方面护士对基层护理存在的弊端更熟悉, 由其制定护患纠纷和护理不良事件的解决措施贴合实际, 也更具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每位护理人员都有自己的管理职责, 杜绝以往集体任务中互相推脱责任的缺点[5]。另外, 两组分别负责不同主题, 不仅工作更具条理, 还能起互相监督的作用。第一组主要针对基础护理, 将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细分到每一周, 护士对知识的学习能更深入, 避免以往季度测试复习范围过大, 知识掌握不牢的现象;第二组主要针对护理秩序和机动性, 对常见的护患纠纷、不良事件等进行突击演习, 能提高护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此外, 对排班和环境的优化, 也有利于提高护理效率, 减少院内感染、夜间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文结果显示, 在儿科门诊部实施参与式管理后,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实施前, 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

此外, 实施参与式管理后家长满意率明显高于实施前, 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亲身参与管理后, 责任感增强, 工作积极性更高, 在护患沟通中更有耐心, 不仅有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也提高了家长满意度[6]。

综上所述, 在儿科门诊部实行参与式管理, 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使护理质量和家长满意度也大幅上升。

参考文献

[1]刘丽英.加强儿童医院门诊管理提高服务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3) :453.

[2]吴小君, 应红华, 严跃琴.参与性管理模式在民营医院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16, 15 (4) :377.

[3]王爱丽.加强儿童医院门诊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思考[J].管理观察, 2015, 34 (10) :159.

[4]叶妙满.参与管理模式在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10, 9 (2) :160.

[5]王秀兰, 王洁, 陈俊峰, 等.护理人员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性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 (11) :1065.

门诊护理模式 篇9

为探索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创建了流动式高级专家门诊护理模式,有效解决了患者就医高级专家门诊看病难、护理管理难的问题,提升了高级专家门诊的护理管理质量,现介绍如下。

1 问题与方法

1.1 主要问题

我院是一家省级直属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2009年底引进了全国知名内分泌学科带头人,其2010年1月至6月门诊人数为22~52人/半天(上午或下午),平均34人/半天,患者挂号难、候诊久、满意度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明显,传统门诊护理模式无法有效应对。

对此院方首先采取了如下传统措施:(1)高级专家门诊由1次/周增加为3次/周,增加预约式服务[1]、优化服务流程[2];(2)强化培训门诊护士沟通、协调、管理等技巧[3];(3)加强引导患者就诊普通门诊。但是专家每周工作强度明显增加而每次(半天)可诊治人数仍不能提高,患者候诊时间长、专家诊疗时间短等关键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门诊护理难度和患者满意度均难以改善。

经反复调研讨论,我们认为高级专家门诊存在的供需矛盾是导致门诊护理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关键点:(1)高级专家在问诊、体检及病历书写上花费了大量时间。(2)在专家诊疗一位患者的时候,其他所有患者都处于等待期,患者身体的不适与内心的焦虑持续蓄积。(3)有些检验检查应当在高级专家接诊前完成,待到专家接诊后才开具相关医嘱前去检验检查,则大大延长了就诊周期。

1.2 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流动式高级专家门诊护理模式(图1),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诊前护理问诊与体检。护士在患者接受医师诊疗前进行护理问诊与体检,并记录于规范统一的表格式门诊病历中,减少医师进行基本资料问诊和体检的时间。(2)年轻医师预诊。由3名年轻医师同步预诊不同患者,主要完成进一步问诊、体检和必要的检查检验,并初步完成门诊病历书写,以减少高级专家问诊、体检以及亲自书写病历的时间。(3)护士流动引导高级专家巡视。护士流动观察预诊室,当年轻医师完成预诊后,护士引导高级专家前往预诊室审核指导年轻医师的诊疗方案,提出修正或补充,完成诊疗后高级专家前往另一个预诊室。(4)增加候诊期间贴心护理。包括提供贴心早餐、上网体验、视频教育、“一对一”健康教育、辅助检查的绿色通道,以及引入门诊音乐提高门诊患者的满意度[4]。

1.3 统计学分析

总结和对比对1名高级专家的门诊采用流动式高级专家门诊护理模式实施前后门诊护理质量相关指标。其中实施新护理模式后每位患者就医总时间为估计值,包含患者接受导诊护士护理问诊和体检(平均大致4min/患者)、年轻医师独立预诊(平均大致6min/患者)及高级专家诊疗时间(平均5min)合计15min。患者满意度是指患者对门诊就医全程的综合满意情况,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很满意3个等级,分别在2010年1~6月以及2011年1~6月每月随机抽取3个门诊日最后10名挂号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投诉率=总投诉人次÷总接诊人数。

患者满意度为抽样数据,采用χ2检验,其他指标均为总体数据,直接计算增长率(减少用负值表示)。

2 实施效果

从2010年9月起在1名高级专家门诊开始尝试施行流动式高级专家门诊护理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细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总结并固定了模式(流程示意见图1),拟推广应用于其它具有相似问题的专家门诊。现总结对比2010年1~6月与2011年1~6月1名高级专家门诊护理质量相关指标(表1)。

3 讨论和体会

我国三甲医院高级专家门诊慕名求诊的患者人数众多,普遍存在挂号难、候诊久,患者满意度低、门诊护理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对此,传统的门诊护理管理措施(如增加专家门诊次数、加强沟通解释、劝患者改挂其他医师的门诊号)都收效甚微,而我国现阶段国情又不适宜大幅度提升高级专家门诊挂号费。因此,如何做好高级专家门诊的护理管理成为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

我们建立了流动式高级专家门诊护理模式,并在1名高级专家的门诊护理管理中试行运用,较原有护理模式有如下优势。

高级专家工作效率和接诊人数大幅提升。导诊护士和预诊医师的工作大大减少了高级专家在问诊、体检及病历书写上花费的时间。患者和高级专家直接接触的时间从平均9.2min减少为5.1min,这使高级专家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门诊总次数不变的情况下,接诊人数增加65%以上,而门诊工作时间反而下降7.7%。同时,高级专家在预诊病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一步补充问诊、体检都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快速切中关键,实际上还提高了高级专家的诊疗质量。

患者接受的总服务时间增加,满意度大幅提升,投诉率明显下降。这得益于患者接受了3类医疗服务,其就医总时间大大增加,相应减少了候诊时间。此外,我们还为候诊患者提供了多种贴心体验服务,进一步减少了患者枯燥静坐的等候,因此,不仅显著减少了患者“不满意”比例,而且“很满意”比例显著增高,投诉率显著下降。

此外,年轻医师(预诊医师)得到了锻炼和快速成长。年轻医师的预诊工作要接受高级专家的审核和指导,因此年轻医师的工作能力和诊疗质量迅速提升。

针对三甲高级专家门诊患者就诊难、候诊久、满意度低、护理管理难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流动式高级专家门诊护理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有效增加高级专家的接诊人数,从而较好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了诊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燕燕,王勤关,蒋小佳.门诊预约服务模式的实施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71.

[2]郝明非,魏霞,刘福贞.优化服务流程提供高效奥运门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l):15-16.

[3]沈琴华,沈丽,高芷萍.专科医院提高门诊患者满意度的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71-72.

门诊护理模式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纳入标准

(1) 2011年5月~2012年5月间, 来我院就诊的单胎初产孕妇, 无内科及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 (2) 孕前BMI在18~24之间。 (3) 自妊娠早期 (孕12~13周) 起即在我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并拟于我院住院分娩。 (4) 对护理措施能严格遵守。

1.1.2剔除标准

(1) 双胎、经产妇。 (2) 合并心、肝、肺、肾、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内科及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者。 (3) 产前门诊失访或不能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措施者。 (4) 孕前BMI<18或>24的孕妇。

1.1.3分组

共选取病例160例, 按首次建卡诊室序号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收入80名孕妇。均于确诊妊娠后在我院建卡 (孕12~13周) 开始进入干预组或对照组, 产妇分娩为研究结束。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体重指数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考虑到孕妇的自主性和伦理学等相关因素, 所有孕妇首次检查时自主选择检查诊室产检, 一旦确定后就定室定期产检。

1.2研究方法

1.2.1首次建卡时测身高体重算出BMI, 作为孕前BMI。根据每位孕妇的孕前BMI, 告知孕期体重增加的正常范围。

1.2.2对照组为常规产科门诊产检, 在产检过程中按教科书中的体重增长规定予以常规教育。孕28周前, 每4周进行一次产检, 28至36周每2周一次产检, 36周后每周一次产检, 每次产检均由专人测定, 主要是对孕妇体重、血压、腹围、宫高等进行测定。从孕13周起孕妇体重平均每周大约增加350~500g, 直至妊娠足月体重平均增加12.5~15kg, 按照次变化对孕妇的体重增长情况进行合理的营养指导。

1.2.3干预组增加助产士门诊的护理咨询, 选取一批资深助产士组成助产士门诊, 为孕产妇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助产士门诊人员必须要具备10年以上的专科临床经验, 主管护师以上资格, 具有丰富的产前区、产房及产后病房工作经验, 热衷于助产专业, 爱岗敬业。门诊运作模式采用单双日固定时间点轮值出诊, 在非门诊时间负责各自工作。门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接待首次产检的孕妇;指导整个孕期产检的注意事项;制定有关孕期保健和孕期健康等方面的资料, 按时发放到各产检孕妇手中。自孕18周起, 每2周参加1次1~2小时的孕期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妊娠相关知识、膳食调控, 孕期运动指导、产前产后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针对每位孕妇孕前、孕20周BMI, 个人家庭膳食特点、个人职业和家庭生活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孕期体重增长范围及调控方案并建立24小时咨询热线;孕妇妊娠36周后与孕妇及其家属一对一探讨分娩计划, 让其对整个分娩过程有详细了解, 讲解有关分娩镇痛技巧, 以确保顺利分娩, 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有拉玛泽呼吸减痛法、导乐分娩、家属陪产等非药物分娩镇痛和椎管内麻醉等药物分娩镇痛。同时将孕妇带入产房、病房等进行实地观察, 让孕妇建立起充足的自然分娩信心。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 体重指数变化, 分娩后新生儿体重, 巨大儿、剖宫产、分娩镇痛的例数, 孕产妇的满意度和助产士参与相关工作前后的行为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卡方检验, 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初步获得孕产妇的基本特征。

2结果

2.1两组孕妇孕前BMI、分娩前增加BMI、巨大儿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分娩前平均体重增加为 (12.8±3.5) kg, 对照组的为 (15.6±5.5) kg, 干预组体重增加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巨大儿出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孕前BMI与分娩前增加BMI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两组产妇应用缓解分娩疼痛支持方法情况比较, 干预组产妇采用助产士门诊一对一的产前和孕期健康指导, 指导孕妇掌握分娩时缓解疼痛的技巧 (即非药物分娩镇痛, 包括导乐, 陪产, 拉玛泽呼吸减痛法) , 有的采用药物分娩镇痛。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情况相比, 干预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导乐陪伴分娩质量最高, 无增加药物分娩镇痛, 获得一致认同, 见表2。

2.3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婴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出生率比较, 干预组的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出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婴儿出生体重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两组孕产妇和助产士服务模式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孕产妇对服务模式的满意度为97.5%, 对照组的为90%, 差异不明显, 但相对而言孕产妇比较认同这种服务模式。干预组助产士对自身服务的满意度为92.5%, 对照组的为80%, 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助产士而言可以增强其热爱专业的主观能动性。见表4

3讨论

3.1助产士门诊的优势

(1) 门诊内容具体丰富; (2) 门诊交流形式多样化, 容易记忆和掌握重点信息; (3) 门诊时间跨度长, 产前门诊为期2个月, 满足了不同产妇的需求。产检中有部分产妇提出门诊介入时间有必要延长, 最好能把孕早期、孕中期整个孕期都能涵盖进来, 更利于产妇和新生儿健康。通过助产士门诊的健康咨询和孕期指导有利于孕妇与助产士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孕妇妊娠36周助产士与孕妇及其家属一对一探讨分娩计划, 充分认识分娩, 讲解分娩镇痛技巧, 参照孕妇的信念和偏好制定出合理的分娩计划。

3.2助产士门诊的需求初次分娩对准父母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助产士在分娩体验中起着重要作用。国际上将助产士的职责定义为:提供妇女整个孕期、产时和产后必要的支持、护理和咨询, 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助产接生。就我国助产士的角色来讲,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仅限于分娩时, 没有妊娠期和产后的指导, 而且地点固定在产房[4], 不利于产后母婴健康。但是目前助产士门诊已作为围孕期的重要部分, 在大多数医院已经开始实行, 得到了广大孕妇、家属及助产士的认可。

3.3助产士门诊对孕期体重的有效管理

在崔璀[5]等人的研究中提示, 孕晚期更应关注孕妇的体重增长情况。本研究数据显示根据孕前BMI进行孕期体重管理使孕前各BMI组孕期体重增长适宜, 降低了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助产士产前门诊在日常门诊时提供的一对一服务, 可以根据孕产妇的需求特点, 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及时反馈, 起到了防微杜渐的作用。

3.4助产士门诊为孕产妇及家属提供了科学的认知, 孕妇的亲人、朋友等非专业人员提供的信息都对孕妇有明显的影响[6,7]。孕妇通过参加助产士门诊, 孕妇及其家属能够对分娩过程有详细的了解, 将其对传统分娩认知领域中的错误观念纠正了过来, 增加了一定的应对知识和措施, 同时增进了孕妇和家属之间的互动性, 使孕妇的依从性大大提高了。

总之, 助产士门诊的介入使得孕期中, 孕妇、孕妇家属以及母婴保健专业人员之间建立了相互的信任关系, 使孕妇围生期的实践应对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得到了加强, 有利于分娩经历正性体验的改善。本研究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助产士门诊的实践活动与国际爱母行动目标的一致性。助产士门诊有利于助产专科工作领域的拓展, 将产前、产时和产后服务连接起来, 符合当下提倡的优质护理理念。助产士的工作与母婴安全息息相关, 高质量的助产服务能有效保障母婴安全, 因此助产士门诊的产前护理干预模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庞汝彦.我国助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界, 2010, 7 (7) :293.

[2]邹文霞, 谭霭谊.导乐陪伴分娩对初产妇第二产程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11) :51-54.

[3]彭忠菊.导乐分娩在产科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5) :61-62.

[4]顾春怡, 武晓丹, 张铮, 等.助产服务模式的实践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4) :413-416.

[5]崔璀, 汪之顼.妇女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 8, 4 (45) :381-383.

[6]周英凤, 孟醒, 顾春怡, 等.上海市初产妇分娩意向及方式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4) :38-41.

对门诊急诊护理管理的体会 篇11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各行各业的管理者积极提倡和推行的管理方法,将它运用于护理管理中,收到了良好的效益,能让护士把所学的护理知识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并得到患者的欢迎,门诊急诊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最容易产生矛盾,最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的场所,门、急诊科护士比普通病房护士承受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更大,在门、急诊科实施人性化管理,帮助减轻工作及心理压力甚为重要。

1 营造团结、和谐、融洽的护理环境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及时了解护士的压力和困难,为她们排忧解难,与她们保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关系。对老护士多尊重、多关心,在夜班、日常工作上给予适当的照顾。对年青的护士,多指导多鼓励,生活上像长辈一样关心她们。

2 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

2.1 鼓励全员参加管理 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安排参与科室管理活动,护理基础理论扎实和操作技能精的护士参与实习生带教与讲课,工作细心的护士参与手术间及急救室药品器材的管理,处事严谨的护士参与院内的感染管理,并在管理活动中积极的授予权力,使护士的自我实现欲望得到重视和拓展,体现自我价值,使其感到自己是科室的主人,从而调动其人人参与管理的積极性。

2.2 处理问题人性化 当护士出现护理过失或差错时,作为护士长应该理解,不过分指责,并勇于承担管理中的不足,不推卸责任,及时纠正,对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的个别人决不手软,采取批评帮助与资金挂钩,扣发奖金等处理,对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及时处理不放纵,不姑息。

2.3 激励护士工作热情 配合护理部做好“三基”的学习,以及“5.12”护理操作训练及考核,对优秀者考虑评选为优秀护士、年终先进个人,参加评功评奖等评选活动,给予她们积极的鼓励,对她们在平时工作中的表现做出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在科室交班会上给予表扬。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不断加强她们的工作责任感。

2.4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急诊科职业危险因素多,稍不注意将自己的不足完全暴露于患者及家属面前易引发医患纠纷,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法规制度及安全制度。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2.5 总结经验更新知识 门急诊科护士工作经历不够,经验不足,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不断学习和提高,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才能适应和及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

门诊护理模式 篇12

1 门诊分诊工作程序优化和质量管理

1.1 应用多媒体显示系统使分诊工作清晰化、透明化

在原有的工作流程基础上, 引入多媒体系统, 将分诊工作与多媒体结合, 提高分诊效率。门诊候诊区均设置就诊信息公告显示屏, 屏幕滚动显示各科室、专家诊疗情况。分诊护士通过与各诊室的网络信息连接, 及时获知医生的诊疗情况并安排下一位患者就诊。通过运用多媒体显示系统, 分诊护士可以更好地组织有序的候诊, 提高就诊效率, 也减少了等待过程中的医患矛盾。

1.2 对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

1.2.1 端正仪表, 文明用语

按护理部要求统一护士的仪表, 淡妆上岗, 长发盘起, 对护士进行定期礼仪培训, 使护士的服务更亲切, 更加人性化。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良好的语言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的情绪, 更多地了解病情, 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慰藉, 促进其主动配合诊治。因此, 我们非常重视对护士工作用语和语态的规范, 根据不同科室的特点制定了常用语和忌语, 并进行交流训练。提高了分诊护士的亲和力和交流能力。

1.2.2 提高分诊护士分析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 这就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士不仅要有优良的服务态度, 还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对就诊患者做出准确地病情判断, 及时分诊到相关科室, 减少因不正确分诊而导致患者多处就诊, 延误诊治的几率。因此, 不断加强护士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分诊护士掌握本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少见病的症状和体征、化验指标和临床意义等, 科室每周组织业务学习一次, 并要求护士及时了解各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每季度结合三基理论及操作考核对相关的专科理论知识也进行考试。积极鼓励护士参加大专及本科段的学习, 丰富了护士的理论知识, 使护士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分诊质量大大提高。

分诊护士在分诊工作中, 常常会遇到不少危重患者或就诊患者人数多而又集中的情况, 这就要求分诊护士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能够及时有效地疏散分诊危重患者到相应的科室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2]。为此,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定期组织分诊护士进行学习。并组织院内其他科室进行实战演习, 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训练护士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分诊护士对此类情况的应急处理协调能力, 提高其整体素质。

1.2.3 健全规章制度, 落实岗位职责

根据各科室分诊的特点, 制定各科分诊工作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定期组织分诊护士学习, 并进行考核。每月护理部对分诊工作进行定期和随机抽查, 确保制度的实施。

定期对各科分诊单元进行业绩量化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素质 (仪表、语言、行为等) 、设施管理 (工作场所及诊室卫生, 物品管理) 、意见簿和投诉反馈等。通过考核评分情况, 将量化考核成绩与月奖金、年终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 促进护理措施切实、高效地实施。

2 健康教育模式和实施的管理

2.1 采用嵌合式和独立式两种健康教育模式

门诊患者具有流动性大, 病种多, 患者和家属文化层次差异大等特点, 而大多数患者非常渴望懂得更多健康知识。为此我们将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嵌合到分诊、候诊、诊间就诊、各种检查治疗过程中及就诊后等五个流程中, 形成五段式门诊健康教育护理路径[3]。针对不同的流程制定了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 提升了门诊护理服务流程的内涵。另外针对专科特点和患者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独立式健康教育包括:疾病健康教育讲座和科普健康宣传资料、特别病种联谊会 (如哮喘之家、糖尿病联谊会等) 和专家义诊咨询等。通过这两种模式的健康教育的实施, 既满足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又密切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对门诊工作的满意度。

2.2 健康教育实施的质量管理

2.2.1 影响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

影响门诊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护理人员和患者两方面。

护理方面:许多护士仍然觉得健康教育不是她们的职责, 缺少主动进行健康教育的意识, 缺少必要的方法和技巧;护理人员相对不足, 近一半的护士认为缺乏健康教育时间;门诊护士专业知识缺乏及护理程序运用较差。

患者方面:患者地域、文化层次等背景情况的多样化和需求的不同给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困难;由于就诊量过大, 造成护士相对不足, 患者与护士接触时间太少使健康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

2.2.2 管理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 我们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 (1) 明确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职责, 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知识, 按不同专科制定专人负责监督学习; (2) 门诊低年资护士实行轮转制, 安排其到不同科室门诊和病区轮转工作, 从而拓宽专业知识面和锻炼工作能力; (3) 鼓励护士参加学历和人文教育, 定期组织专家讲座, 提高护士的人文素质和宣传、沟通技巧; (4) 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 评估健康教育开展效果。

3 小结

通过对分诊工作和健康教育这两个门诊护理服务流程的重要环节的程序优化和质量管理, 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减少了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提升了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使得患者对门诊服务的满意度大大增加。同时也拓宽了护士的专业和人文知识, 增强了护士的语言沟通能力, 提高了门诊护士的整体素质。然而我们仍需不断地评价效果, 进一步总结经验, 探索更新更好的护理途径,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敏敏, 初玲, 吴心芳.做好门诊分诊护理质量管理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4) :4365.

[2]翠艳.做好门诊护士的几点要求[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0) :1924.

上一篇:标准建筑设计下一篇: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