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建筑设计

2024-10-06

标准建筑设计(精选12篇)

标准建筑设计 篇1

编写单位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启动时间:2013年5月28日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2012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 (建标[2012]192号) 进行编制。2013年5月召开了图集编制启动会;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 编制组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开展了日间照料中心的考察及调研工作, 完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 并完成了图集内容的初步绘制工作。2014年1月召开了图集技术条件审查会, 进行了阶段性编制工作成果汇报。现正在继续完善编制内容, 预计于2014年6月完成送审图, 并召开审查会。

1 图集的编制背景

(1) 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 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 主要面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本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提出, 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 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 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其中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重点建设任务。到2015年, 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

(2)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仍存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 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 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但是, 仍然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 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 北京市城乡已先后建设社区托老 (残) 所4397个。但目前, 部分托老所闲置, 多数托老所混同于社区活动站, 为老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3) 各地方积极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2013年9月, 《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发布, 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并提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m2的标准, 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 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各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以北京为例, 北京民政部门将通过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 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小区“找地儿”, 普建社会托老所, 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落实《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规定, 新建小区配置的养老服务设施, 采取无偿使用或通过建设支持、租金补贴等方式, 统一移交到民政部门, 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按照规定, 将改造中扩建、腾退的设施改建成社区托老所。

2 图集的编制原则

(1) 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 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 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 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3) 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 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 保障使用。

(4) 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3 技术考察及调研情况

(1) 收集技术资料情况

本图集主要参照的技术资料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43-2010) (下简称《建设标准》) 。其重点针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面积指标等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 是确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本图集的编制主要以《建设标准》为基准, 对相应的功能空间提出设计要求, 并给出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方案。

本图集收集的其他技术资料包括:

◆国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主要通过调研的途径获得。

◆国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相关设施的设计标准、设计图纸等。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获得。

(2) 调研情况总览

编制组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赴上海、北京、大连、长沙、兰州5地开展了实地调研, 共考察了14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 并访谈了多位地方民政局相关领导。调研信息汇总如表1。

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日间照料中心的普遍规模偏小, 面积范围通常在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 一般不超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中的三类建设指标 (750m2) , 远小于二类 (1085m2) 、一类指标 (1600m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人数通常不超过30人。多为旧建筑 (如空置的公共建筑、居委会、住宅等) 改建而成, 或是与社区或街道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与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合建。相关数据情况见表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多为健康、自理的老人, 主要解决其就餐和白天活动问题。以上海为例, 设施无车接送, 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 (或由其家庭成员接送) 日间照料中心。以兰州为例, 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设施和人员, 暂时不能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提供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常会出现一室多用的情况, 例如活动室兼做餐厅、休息室 (图1) 。南方地区 (如上海、长沙) 的休息室通常不设床, 而是采用躺椅、折叠椅、休息沙发, 供老人午睡休息 (图2) 。北方地区 (如大连) 单独设置的休息室虽然布置了床, 但利用率并不高 (图3) 。

◆沐浴间、公共卫生间设备条件较为简陋, 无障碍设计不到位 (图4~6) 。

◆由于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 因此通常不会单独设置厨房。以上海外滩社区为例, 是几家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助餐点共用一个社区厨房, 每天午餐、晚餐由厨房统一配送 (图7) 。

◆日间照料中心的室外空间普遍有限, 活动场地狭小、局促, 部分无停车场地。

(3) 典型调研案例分析——上海咏年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设施基本信息:

上海市外滩社区咏年楼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是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是由非政府组织 (NGO) 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和上海外滩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创办的服务于失智、失能老人及家庭照料者的项目。由政府出资和协调, 新途健康促进社组织策划, 利用外滩社区的街道居委会旧楼进行改建而成。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建筑的首层, 面积约150多m2, 能容纳20位老人在此活动。目前实际使用人数为16人。具体信息见表3。

该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社区内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 比如家里住房紧张、经济收入不高或者独居生活有困难的人, 也接收失智和半护理老人, 但由于设施无车接送, 街道环境也无法做到完全无障碍, 所以老人 (或其家庭成员能够协助老人) 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内容:

早上9:30左右, 老人陆续到达设施后, 工作人员开始为老人读报, 讲新闻, 并组织老人集体做操;中午11:00前后, 由附近的助餐点 (集中厨房) 送来午餐, 工作人员分餐后并安排老人吃午餐;就餐后至下午2:00为午休时间, 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在休息室或多功能厅进行休息。下午2:00~4:00为自由活动时间, 老人们可以进行看电视、聊天、打牌等娱乐活动。在告知工作人员的情况下, 老人可以自由使用设施内的洗浴设备。下午4:00以后, 安排老人吃晚餐, 其后老人就可以自行回家。

◆建筑空间及使用现状分析:

日间照料中心共一层, 面积约150m2, 包含活动室 (兼餐厅) , 开敞式厨房, 卫生间 (含洗浴功能) , 休息室, 及办公室 (图8) 。

4 图集的编制内容

图集的主要编制内容包括: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规模、用房配置、面积指标说明, 设施的选址及规划布局, 设施功能关系及空间组织, 各类功能用房平面及室内设计, 不同规模日间照料中心的建筑设计, 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等。

图集的阶段性图纸见图18~图22。

标准建筑设计 篇2

一、开发商:

二、项目名称:

三、地块位置:

四、项目用途与性质:

五、场地环境与交通条件:

六、规划要求:

七、提供资料:

1、红线图、宗地图及电子版;

2、园区电子地图;

3、拍卖文件及前期批准文件;

4、水(供、排)、电(强、弱)、气接驳位置;

5、地块现状查看及答疑;

八、设计总体要求:

1、建筑布局:建筑组团、公建、配套设施、停车、地下车库

2、总体风格:

3、交通流线分析:人流、车流、货物流、消防车道

4、景观、架空层分析:

5、分期分区建设分析:

6、周边环境及项目潜力分析:

7、功能可调整性分析:

九、建筑设计内容和要求

1、住宅部分

房型配比:

各房型面积:

2、商业部分

业态形式:

各业态面积:

业态数量配比:

3、公建部分

必须考虑垃圾房、变电房、水泵房、门卫室、物业用房、公厕、围墙、燃气调压房等合理规划位置、面积、数量。

十、设计深度

(一)方案深度:

设计概念说明、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商业分析、档次定位分析、经济指标(含各期指标)、交通(含消防)分析、人防地库、停车位、架空层、日照分析、彩色效果图(总平、鸟瞰、沿街立面(天际轮廓)、单点透视、内街效果、夜景)、区位图、总平图(要画出垃圾房、变电房、物业房、门卫室、围墙、燃气调压房、公厕、水泵房等位置)、单体平立剖、户型图(要画出空调室内机、室外机及其关系)、分期分区建设分析、总平定位、竖向标高、景观绿化(含视线效果)方案、场地剖面、房型分析、户型分布图。

(二)扩初深度:

(1)区域位置图

1.地形和地物;

2.城市坐标网、坐标值;

3.工程场地范围的测量座标或尺寸;

4.场地附近原有或规划的交通线路及公用设施,本工程道路、铁路接线点及进入场地的位置、坐标和标高;

5.场地附近河道、水库的名称、位置、主要高程;

6.场地附近大型公共建筑的位置和名称;

7.指北针、风玫瑰图;

8.区域位置图可视工程规模等情况与总平面图合并。

(2)总平面图

1.地形和地物;

2.测量坐标网、坐标值,场地施工坐标网、坐标值(或标注尺寸),规划红线;

3.建筑物、构筑物、出入口、围墙位置,其中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坐标(或相关尺寸);

4.废旧建筑物的拆除范围、相邻建筑物的名称和层数与相邻建筑物的距离、日照阴影图;

5.道路、铁路和排水沟的主要坐标(或相关尺寸);

6.停车库(场)的车位布置、消防登高场地、绿化及美化设施的布置示意;

7.指北针、风玫瑰;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工程量表;

9.说明栏内应有尺寸单位、比例、场地施工座标和测量座标的关系、补充图例及必要的说明等。

(3)竖向布置图

1.场地施工坐标网、坐标值(或尺寸);

2.建筑物、构筑物的名称(或编号)、室内外设计标高;

3.场地外围的道路、铁路、河渠或地面的关键性标高;

4.道路、铁路、排水沟的起点、峦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等设计标高;

5.用坡面箭头表示地面坡向;

6.指北针;

7.比例、尺寸单位;

8.当工程简单时,可与总平面图合并。

(4)内部作内图

1.道路、排水沟、挡土墙的断面、尺寸、用料;

2.工程复杂时,专业管线干线需进行综合。

(5)平面图

1.表明轴线、轴线编号、变形缝的位置;

2.表明墙、柱、幕墙、内外门窗、天窗、楼梯、电梯、作业平台、吊车类型、吨位、跨距、行驶范围、铁轨、地坑、阳台、雨蓬、平台、台阶、坡道、散水、水池、卫生洁具及与设备专业有关的设施等;

3.注明各房间、车间、工段等的名称和房间的特殊要求(如洁净度、恒温、防火等),给出有特殊要求的主要厅、室的具体布置及等土建有关的主要工艺设备的布置示意;

4.标明轴线间尺寸、外包轴线总长及其他尺寸与轴线的关系;

5.标明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和各层楼地面标高;

6.标明剖切线及编号;

7.底层平面上标明指北针;

8.多层或高层建筑标准层、标准单位或标准间,需要时绘制局部放大平面图及室内布置图;

9.单元式住宅平面图中应标注技术经济指标和标准套型,大开间住宅应绘制分隔示例系列。

(6)立面图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繁简,选择绘制有代表性的立面,立面图应包括:

1.立面外轮廓线、门窗、幕墙、雨蓬、檐口、女儿墙顶、屋顶、平台、栏杆、台阶、变形缝、主要装饰材料选用;

2.标注各层标高、室外地坪至女儿墙顶或建筑檐口的总高度、各层之间尺寸和其他必须的尺寸(室内外高差、屋顶层女儿墙顶、屋顶突出物等);

3.关系密切、相互间有影响的相邻建筑部分立面(如沿街立面图、保护建筑等);

4.特殊造型或必要的建筑构造图;

5.建筑两端部的轴线、轴线编号。

(7)剖面图

剖面应剖在层高、层数不同、内外空间比较复杂的部位,绘出如下内容:

1.墙、柱、内外门窗、幕墙、地面、楼面梁板、屋顶、檐口、女儿墙、出屋面烟囱、吊车、吊车梁、吊顶、天窗、档风板、楼梯、电梯、平台、雨蓬、阳台、地沟、台阶、坡道、散水;

2.剖视方向的投影(包括室外和室内局部立面);

3.轴线和轴线编号;

4.标注各层标高、室外地坪至檐口或女儿墙的总高度,各层之间的尺寸、室外地坪至最深一层地下室地面的尺寸。

十一、其它

设计公司应根据设计阶段,前往我司汇报成果。深化阶段每周一次。施工期间,设计公司应设工地代表指导施工。

十二、设计周期

方案设计周;

扩初设计周。

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管理部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节能量估算 篇3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评价

中图分类号:TU201,TK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48-02

引言

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口的增加,能源消耗也更加严峻。我们都知道:煤炭、石油等这些都是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影响到空气质量,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现代社会就必须要考虑这些实际的问题,必须要改善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现代建筑设计就要充分的考虑节能设计,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这样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尽可能的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

一、中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建筑节能这一个项目进行研究和探讨了,最开始是对北方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的采暖能耗进行调查和研究的,这是由于北方地区集中供热面积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占大约一半的国家住房建设,每年为3~6个月采暖期,数量多面积大,采暖能耗是整个社会建设耗能的主体。自2000年建设部组织编制中部(夏季炎热和冬季寒冷地区)和南部(夏季炎热和冬季暖和地区)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过对集中地区的研究和探讨,我国建设部在1986年颁布了“民用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JGJ 2686),这次发布的标准主要目标就是以1981年的能耗作为基础,要节能30%。1995年国家建设部批准了修订草案,自1996年7月1日,这次的节能目标是50%。2001年国家建设部发布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1342001),于2001年10月1日实施。之后,2003年又实施了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03,这两个标准都是要求居住建筑要通过节能设计的要求,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提高节能效果。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温度的前提下,比没有采取节能措施时,全年空调和采暖能耗降低50%。为了从设计阶段控制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建设部于2002年批审“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该标准计划在2004年完成。

1.嚴寒和寒冷地区的居住建筑标准。

在第一次节能住宅设计标准的颁布之前,原建设部对北部地区的一批典型建筑群进行了调查。在1980年到1981年采暖期测量采暖能耗,将测量的能量消耗热值设定为100%,通过相应标准的颁布,要达到节能在30%,50%和65%。标准主要是通过对北方的居民生活进行研究和探讨出来的,与实际生活是相似的,从而节省能源的计算差异不大。其次,在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城市居民住宅设计和施工过程(不包括集中供热管网系统与热源部分),也是完全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因此,在供热管网系统和热源部分还需要有关部门继续努力,从而实现真正的节能效果。

2.公共建筑节能标准。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是在2005年提出来的,其算法和居民住房的算法有所不一样,公共建筑节能标标准提出能源消耗的计算要利用建筑的进度计划,按工作日,休息日,白天和黑夜的差别对设备设定启停情况,但它仍然是基于空间、时间的做法。因此,100%的节能标准是在用全空间,全时间的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建筑围护结构性能优化和效率的设备系统的实现。目前在中国,全空间,全时间的模式主要存在于大型公共建筑之中。一般公共建筑占约国家总公共建筑的90%,但仍主要采用室内环境部分空间和部分时间的模式。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公共建筑,节能标准也是虚拟的,不能直接与实际使用的能耗进行比较。

二、建设节能设计标准的重点

建筑节能作为建筑行业中关系到建筑功能的环节,设计时需要一定的节能标准。2010年中国颁布的《JGJ134-2010区域建筑能源效率标准》规范了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的节能设计基本标准,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北方由于寒冷,较南方多了采暖的这部分耗能(平均下来北方采暖耗能是南方的2.5倍),所以北方的节能设计的效率和结构的要求更高;

2.从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来关注,住宅建筑的规划明显多于且复杂于公共建筑,同理,其节能设计也更加高要求。

节能标准的使用更多的是在日常建筑的能源消耗中,影响能源消耗的建筑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门、窗、墙等维护结构,这些结构由于不同的地理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耗能也是大有不同;第二类,生活风格类装饰、建筑功能结构、温度湿度要求等;第三类,设备系统,这类系统常用于应对突发性事故,耗能的大小也由实际情况而定。施工过程中应该利用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各因数耗能的最大额度,该额度就是一个明确的参数,量化了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正确实现建筑物的节能设计。

三、基于建筑节能标准的能源估算方法

根据建筑节能标准和前文的分析,我们估算能源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概念性问题:

1.不同地区的100%的能耗基准值有差异。

由于不同地方的地形和温度的差异,100%的能耗基准在不同地点的建筑物中的标准不尽相同,例如寒冷和严寒地区的100%的能耗基准是采暖耗能,而冬冷夏热、冬暖夏热地区的住宅的100%的能耗基准是采暖和空调能耗;但公共建筑的100%的能耗基准指的是采暖、空调,通风和照明的能源消耗。

2.100%参考值的计算条件。

以1980年我国在建筑围护结构上的研究与实践为例来设立100%参考值,得出的1980年代的能源效率水平和能耗分析结果来看,在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能量值和80年代实际集中供暖能耗一致;在冬冷夏热和冬暖夏热地区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由于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的方式与标准上的差别,100%的基准值远高于能源消耗的实际调查结果。

3.节能百分比目标应遵循“差异性设立”原则。

节能标准百分比目标设立首先需要一定的假设条件,假设在生活方式和室内环境的条件下,依据标准中规定的围护结构和系统设备建筑物规范,将现有的节能标准与20世纪80年代的典型建筑进行比较,就可以建立出相应的节能百分比目标。例如,已经算出的大连,属于较寒冷地区,其相应的节能标准《JGJ26-1995》提出了50%的节能目标。其基准值100%值得是集中供暖耗能(由全空间、全时间方式下进行的实际调查所得)。由于建筑中的集中供暖系统的设备效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能源效率标准有差异,所以建筑物的节能百分比比例并不一定与标准的目标完全对应。

总结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能源消耗日益增强,这对人类生活乃至自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认识到节能的好处,这不仅能减少大量的建设资源和非再生能源,同时我们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了自然的生态环境,实现建筑节能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能源节约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依照现代的科技条件来看,基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估计建设的节能量是比较科学的,只要有100%明确能耗基准值的内容和计算条件,明确条件建立节能的百分百目标,可以精确计算出百分比的节能目标,建设工程设计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实用价值与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杨秀,张声远,齐晔,江亿.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节能量估算[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110):171-213.

[2]孙连强.大连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应用与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3):102-112.

[3]董孟能,丁小猷,姜涵,吴波,何丹. 重庆市十一五建筑节能贡献率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30)3: 108~110.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方法与研究 篇4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使用安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 形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基于绿色建筑定义的层面, 可知绿色建筑的使用对人、建筑、资源、环境提出了高层次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建筑、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必须协调统一。并在此前基础上, 保障人类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安全舒适。通过这一方式达到人类与建筑、资源以及环境三部分的有机统一。对绿色建筑科学内涵地解读同样也体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文件之中, 文件指出绿色建筑不仅要考虑到人、建筑、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 还要通过相应的设计手段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辅相成, 和谐共生。

1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科学内涵

基于绿色建筑的概念,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该做到以下标准:

(1) 绿色建筑应尊重历史与当地的人文景观, 提高建筑对资源的使用, 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 减轻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 绿色建筑要保证人居住环境安全舒适, 因此可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 有条件甚至可将自然空间引入到建筑空间中, 形成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的居住环境。

(3) 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绿色建筑空间及使用功能符合当代特征, 建筑有应具备弹性空间, 同时具备包容性,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特点。

(4) 绿色建筑不仅应当具备地域性特色, 还应当具备独特的建筑风格、艺术表达形式。把生态文化和审美意识通过建筑的语言渗入到现代生活环境中, 形成现代与传统对立统一。

2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在制定出绿色建筑设计设计原则和目标时, 应当充分考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及复杂的社会因素。通过这些设计原则和目标可对绿色建筑宏观发展水平进行调控。在设计中, 要充分的把握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 人居环境为保障, 对设计原则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

2.1 局部与整体环境优化原则

在整个建筑设计环境中, 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其设计因子都应与其所属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形成完整的系统。这样建筑在才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相互统一。因此, 在设计建筑时, 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景观, 区域特色, 能尊重场地现状, 挖掘出场地独特的优势, 达到与周围环境相融, 突出传统环境特色, 保护传统生态环境的三大效果。

2.2 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不同等级标准的绿色建筑对能源的利用都有不同的标准, 最高效的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避免带来传统建筑的一系列污染。如柏林的“被动式节能住宅”, 这种绿色节能建筑通过再生能源, 提供相应的材料, 辅以相应的设计施工手段就可实现, 并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此外, 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可提高建筑的的包容性, 增加建筑的其他功能, 打破传统建筑的弱点。

2.3 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的原则, 在设计中, 设计师应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让人们在健康舒适的建筑里生活和工作。这就要求设计队伍对建筑的通风, 采光等技术方面有严格的把控标准, 从而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

3 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3.1 建筑单体设计方法

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时, 不仅仅要保证建筑单体外观的美观效果, 更重的是要结合以上原则, 达到绿色建筑科学内涵的标准。因此, 对建筑的选址, 采光等方面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以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让建筑的采光、通风更好, 避免后期能耗加大。此外, 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 需要对层高进行控制, 尽量降低建筑物体型的凹凸变化程度。

3.2 区域建筑总体环境设计方法

绿色建筑设计应不仅仅局限于对建筑单体的设计, 更重要的是对该地区的总体建筑进行分析解读。从整体环境出发, 按照总体规划要求, 结合区域特征、场地特点、水文条件、气候条件使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与城市相辅相融。

(1) 保留区域自然、人文景观的设计理念

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在区域空间上进行划分, 可以确保本地区的自然景观及历史文脉得到长久的沿袭。为避免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流失, 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 应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 人文环境, 让其与城市一同发展。

(2) 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

不同的场地有不同的地理特征, 不同的用户对建筑的要求也不同。建筑师在设计中应结合不同的环境特点, 采取适应地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 提高建筑的使用周期, 增加使用的功能, 达到即满足功能要求, 又与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建筑濒临水域或附近有优质的自然风景资源时, 可设计一些视线通廊, 把自然引申到建筑内部, 让用户真实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感。

3.3 生态环保型设计手段

生产建筑的过程必然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大量的负担,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 应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相关要求, 避免使用能耗大的建筑, 选择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小的生态材料, 如生态水泥、高性能长寿建筑材料、家居舒适化和保健化建材等, 还可使用预制的建筑构件来减少传统房屋建筑设计中所产生的垃圾。

结语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召开, 智慧城市理念掀起了新的浪潮, 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核心理念就是坚持生态原则, 注重城市整体生态建设。绿色建筑作为城市生态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设计环节是确保绿色建筑发展重要环节之一, 离不开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为保证绿色建筑的稳步发展,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 不断创新, 我国建筑事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摘要:十三五规划的召开对我国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必然的趋势。绿色建筑的提出为我国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对绿色建筑的内涵、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行了初步探讨, 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了提供了新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标准

参考文献

[1]朱海峰.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7) :181.

地下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篇5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地下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DESIGN CODE FOR UNDERGROUND LIGHTING CECS 45:92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批准日期:1992年12月1日 前 言

现批准《地下建筑照明设计标准》CECS 45:92,并推荐给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单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北京市车公庄大街19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采光照明委员会(邮政编码:100044)。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1992年12月1日 1 总 则 1.0.1 为使地下建筑照明设计能够满足长期使用的视觉功效、保证技术先进、使用安全、维护方便,特制订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地下商场、旅馆、医院和停车场的照明设计。

1.0.3 地下商场、旅馆、医院和停车场的照明设计除遵守标准外,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人防工程应执行人防工程的现行规定。2 名词、术语

2.0.1 过渡照明 为减少建筑物内部与外界过大的亮度差而设置的使亮度可逐次变化的照明。

2.0.2 散射照度 全阴天时室外水平面的照度。

2.0.3 年平均散射照度 日出后半小时到日落前半小时,每小时测得的散射照度的年平均值。3 照 度 标 准 3.1 一 般 规 定

3.1.1 地下建筑照明照度值按以下系列分级:0.5、1、2、3、5、10、15、20、30、50、75、100、150、200、300和500lx。

3.1.2 照度标准值是指工作、活动或生活场所参考平面上的平均照度值。

3.1.3 照度标准值是为维护照度值,维护系数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注:①对特别清洁的房间如手术室可取0.80;

②本表适用于荧光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当采用卤钨灯、白炽灯时,维护系数可提高0.05。

3.1.4 各类建筑物的不同活动或作业类别,照度标准值规定高、中、低三个值。一般情况下取中值,可根据建筑规模、使用情况、所处地区等因素,从中选出适当的照度值。3.2 照 度 标 准

3.2.1 地下商场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应符合表3.2.1的规定。3.2.2 地下旅馆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3.2.3 地下医院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应符合表3.2.3的规定。

注:不包括手术台无影灯照明。

3.2.4 地下停车场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3.2.5 设备房间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应符合表3.2.5的规定。

3.2.6 通用房间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应符合表3.2.6的规定。

· 指附建地下室过道。4 照 明 质 量 4.1 照度均匀度

4.1.1 工作房间一般照明的照度均匀度按最低照度和平均照度之比确定,其数值不宜小于07。

4.1.2 直接连通的相邻房间的平均照度之差不宜超过5:1 5 4.2 反射比与照度比

4.2.1 长时间连续工作、生活或活动场所,其反射比宜按表4.2.1选取。

4.2.2 长时间连续工作使用的地方,其照度比宜按表4.2.2选取。

4.3 眩 光 限 制

4.3.1 直接眩光质量等级可按眩光程度分为三级,其眩光程度和应用场所宜符合表4.3.1的规定。

4.3.2 室内一般照明的直接眩光应根据灯具亮度限制曲线进行限制。限制方法应符合《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 133-90附录二的规定。

4.3.3 需要时,应从灯具造型、布置和室内装修等方面控制房间内的反射眩光。4.4 光源的颜色

4.4.1 室内光源的色表可根据其相关色温按表4.4.1分为三组。

4.4.2 光源的一般显色指数可按表4.4.2分为四组。照 明 设 计 5.1 一 般 规 定

5.1.1 地下建筑各类房间和活动场所均应设置一般照明,手术台、收款台、登记处等工作部位宜增设局部照明,营业厅货架、办公室、客房、检验室等,必要时可设置局部照明。5.1.2 地下建筑应设置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和过渡照明。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和安全照明。

5.1.3 值班照明宜利用备用照明或疏散照明中能单独控制的一部分或全部。

5.1.4 地下建筑应采用高光效的光源,如荧光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需连续调光、防止电磁波干扰、频繁启闭或特殊需要的场所可选用白炽灯或卤钨灯。

5.1.5 地下建筑应采用高效率、配光合理的灯具,灯具造型和布置应与建筑相协调。

5.1.6 照明线路应选用铜芯导线,进入地下建筑的外部线路应埋设电缆。

5.1.7 照明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应采用TN-S或TN-C-S接地系统。5.1.8 照明装置和配电箱应选用可靠耐用、节能高效和防潮性能好的产品,潮湿场所应选用防潮防霉型产品。

5.1.9 灯与插座、房间照明与通道照明宜分别接自不同回路。照明系统中每一单相回路不且超过16A,单独回路的灯具数量不宜超过25个,插座数量不宜超过10个(组)。5.2 设 计 要 求

5 2.1 地下商场照明

5.2.1.1 货架的垂直照度可以用一般照明或局部照明实现。5.2.1.2 营业厅照明装置的布置位置宜具有灵活性。

5.2.1.3 局部照明宜采用荧光灯,灯具的长轴方向应与柜台的走向平行。

5.2.1.4 采用荧光灯时,宜用开启式灯具。

5.2.1.5 对显色性要求高的场所,宜选用显色指数较高的光源。5.2.1.6 必要时可对某些商品设置点照明。5.2.2 地下医院照明

5.2.2.1 病房的一般照明不应对仰卧病人产生直接眩光。5.2.2.2 病床应设置单独开关的床头灯。

5.2.2.3 医护人员和病人活动区应设值班照明,地面水平照度值宜为0.5lx。

5.2.2.4 通道照明灯具和安装位置应有利于减少对病人产生直接眩光。

5.2.2.5 手术室的一般照明不应对患者产生直接眩光。

5.2.3 地下停车场照明

5.2.3.1 通道灯具的长轴方向应和车辆进出方向相一致。5.2.3.2 停车场仅有一个进出口时,应设置车辆进出的显示信号。5.2.3.3 停车位应设车位灯。5.3 应 急 照 明

5.3.1 疏散照明应由安全出口标志灯和疏标志灯组成。5.3.1.1 安全出口标志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下建筑各厅、室出口、出入口等应设置安全出口标志灯;(2)地面水平照度不宜低于0.5lx。

(3)安全出口标志灯宜安装在疏散出口和楼梯口里侧上方,距地高度不宜低于2m;

5.3.1.2 疏散标志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疏散通道及其交叉口、拐弯处、安全出口和楼梯间等处应设置疏散标志灯;

(2)疏散标志灯应设置在安全出口的顶部,楼梯间、疏散通道及其转角处应设置在距地面高度为1.0~1.2m的墙面上,不易安装的部位可安装在顶部,疏散通道上的标志灯间距不宜大于10m。(3)地面水平照度不应小于0.5lx。5.3.2 备用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

(1)营业厅、餐厅、急诊室、值班室、消防控制室、变配电室、柴油电站、消防水泵房、排烟机房、电话总机房、计算机室、楼梯间等应设置备用照明;

(2)消防控制室、变配电室、柴油电站、消防水泵房、排烟机房等工作部位的备用照明应保持正常照明的照度,其它场所不应低于正常照明的1/10,但最低不应小于5lx。

5.3.3 手术室、急救室等房间应设置安全照明。5.3.4 应急照明光源应符合下列要求:(1)疏散照明宜采用荧光灯或白炽灯;

(2)安全照明宜采用卤钨灯,也可采用瞬时可靠点燃的荧光灯。5.3.5 应急照明电源应符合供电方式,转换时间和持续工作时间的要求。

5.3.5.1 应急照明电源除正常电源外宜选用下列供电方式之一或适宜的组合:

(1)另一个正常电源或另一路供电线路;

11(2)独立于正常电源的柴油发电机组;(3)蓄电池组;(4)自带电源型应急灯。

5.3.5.2 正常电源故障后应急照明投入的转换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疏散照明不应大于15s,商场营业厅等人员集中场所不应大于5s;

(2)安全照明不应大于0.5s;

(3)备用照明不应大于15s,收款台、消防控制室等与消防有关的房间和商场营业厅等人员集中场所不应大于5s。

5.3.5.3 应急照明电源的持续工作时间不应少于30min,与消防有关的房间其备用照明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120min。5.3.6 应急照明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备用照明为正常照明的一部分同时使用时,应分别设置配电线路和控制开关,备用照明仅在事故状态使用时,正常照明熄灭后备用照明应自动投入工作;

(2)平时不使用的疏散照明应在控制室、配电室或值班室集中控制或自动控制,不允许就地关闭;(3)应急照明回路上不应设置插座;

(4)蓄电池为应急照明电源时,应具有自动充电功能;(5)应急照明严禁使用调光装置。5.3.7 应急照明线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个防火分区应有独立的应急照明回路,穿越不同防火分区的线路应有防火措施;

(2)疏散照明线路宜采用耐火电线、电缆明敷,或电线电缆穿阻燃性硬质管明敷,或在非燃烧体内用电线、电缆穿硬质管暗敷,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cm。5.4 过 渡 照 明

5.4.1 各类地下建筑出入口部分均应设计过渡照明。

5.4.2 过渡照明设计中宜优先采用自然光过渡,当自然光过渡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加人工照明过渡。5.4.3 过渡照明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白天入口处亮度变化宜按10:1到15:1取值,夜间室内外亮度变化宜按2:1到4:1取值。

(2)出入口的人行速度宜按2.5km/h取值,车行速度按5km/h取值。

13(3)亮度—时间曲线如附图A所示。

(4)各地室外年平均散射照度宜按附录B取值。附录A 过渡照明计算

对于地下建筑,为使人们进出时眼睛对周围的亮充处于适应状态,应该考虑过渡照明的设计。

人们周围的亮度发生变化后,人眼为了适应变化后的亮度,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时间。亮度和适应时间的关系如附图A所示。

过渡照明的设计应考虑四个问题:(1)室外亮度或照度;(2)室内表面亮度;

14(3)根据室外亮度差确定适应时间;

(4)根据适应时间、人行速度确定所需距离的长度。

以下是供计算用的参考数据:

(1)全国各地室外散射照度列入附录B;

(2)入口处室内外亮度变化可按10:1~15:1考虑;(3)亮度—时间曲线如附图A所示;

(4)清洁程度一般的水泥地面反射系数为15%;水磨石为60%。(5)人行速度为2.5km/h;

(6)漫反射表面的亮度、照度和反射系数的关系如下:

式中——地面亮度();

——地面的反射系数; ——地面的照度(lx)。

过度照明计算示例:

北京地区某附建式人防旅馆,从入口门厅地下室过道入口处需行走15s,计算地下室过道入口处及楼梯拐弯处所需的照度。

计算步骤:

a.由附录B可查出北京地区室外散射照度为11000lx,设室内外地面均为水泥材料,又按室内外亮度变化可为15:1,所以按照度计算,室内门厅照度为11000/15=733lx b.由下式计算出室内入口处的亮度

经15s后的适应亮度约 c.从亮度—时间曲线可知,从亮度351.3。此即地下室过道入口处的亮度。

d.由公式计算出地下室走道所需的照度值。

e.行人到楼梯拐弯处约需7.5s,由亮度一时间曲线上查出此处的亮度约为5,则地面照度为:

说明:考虑亮度时应考虑人们主视线方向的亮度,对于附建式建筑如旅馆、医院,人们需经楼梯进入地下室,此时人们视线的主要方向 是楼梯台阶台面及地下室入口处地面,而对于单建式建筑如地下商场,人们进门后主要视线是室内空间,所以对计算的亮度宜具体分析。附录B 全国各地年平均散射照度

附录C 本标准用词说明

为便于在执行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附 加 说 明

主 编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 编单 位: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所 北京市人防办公室

主要起草人:彭明元 施佐康 张耀根 赵玉池 条 文 说 明 前言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地下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CECS 45:92 条文说明 1 总 则

1.0.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1.0.2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1.0.3 本《标准》和其它标准、规范的关系。2 名词、术语

本章所列3条名词术语是根据照明手册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编写的。照 度 标 准 3.1一般规定 3.1.1 照度分级引自《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 133—90,为使照明设计中照度取值规范化,特列本条文。

3.1.2 取平均照度值为照度标准值,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表征一个场所的照度水平。以便于计算。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这一规定。3.1.1、3.1.2中的平均照度值指的是照明装置运行期间维护周期末工作面上平均照度

表3.1.3中的维护系数是根据地下建筑照明设计人员的经验并参考GBJ 133—90确定的。本《标准》编制组所进行的现场实验证明这一推荐值是可行的。.1.4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场所的情况差别很大,为使设计人员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并体现节能精神,将照度值规定为高、中、低、三个值,目前国外也流行这种作法。3.2 照 度 标 准

本节从3.2.1~3.2.6所列照度值是根据对国际上最新资料的分析、我国最近的科研成果、现场实测结果、调查意见、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回函意见,并参照《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 133-90、《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送审稿,1990年)以及《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 79-88,试行)综合平衡后确定的,现分述如下。(1)国外研究情况

1)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室内照明指南》第一版(1975)在“无窗房间”一节中有如下叙述:

“无窗房间”的电气照明设计可以严格地遵守本指南前面几章中的建议。这样的房间要比有窗的房间容易形成良好的亮度比。根据两点理由,选择照度需要特殊考虑:

a 为了弥补天然采光房间所具备的那种生动效果,设计水平可能要比适合于有关作业的数字大些。

b 为了增强由自然光下面进入房间里的人的适应性,并且使房间对那些适应了自然光水平的人看起来有充分的吸引力。

对无窗的工作区推荐的最低照度应当比表中相应的数字(CIE《室内照明指南》第一版(1975)中表1—2对室内各种类型的活动推荐的照度值——引者注)高一级,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低于500lx。1986年公布的CIE《室内照明指南》第二版对“无窗房间”的叙述中删去了“提高一级,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低于500lx”的提法。

我们认为,对无窗房间的照度要加以“特殊考虑”的原因是为了“易于适应”和“具有吸引力”,而这两个方面都属于改善视觉舒适感和心理反应。而不是为了视功能水平。

2)根据资料,美国密苏里大学心理系的约瑟夫和罗伯特于1984年在他们对地下工作环境心理反应的研究报告中提到:“研究指出,对于大多数作业来说,400lx已经足够”。

美国菲利普·C休斯博士在其题为“模拟自然光在地下掩蔽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引用了上述关于照度标准的提法,并且指出,400lx相当于黎明时太阳完全在地平线以下,即太阳高度角等-0.8时室外自然光的照度。

资料表明,400lx正是欧美国家地面建筑大多数视觉作业人工照明的照度300~500lx这一水平。

(2)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在《平时长期使用的防空地下室照明设计标准的研究》工作中,进行了一项“防空地下室照明现场试验”,通过该项实验,得出了三点结论:

1)在相同的人工照明条件下,在地面有窗房间和地下无窗房间中,若进行的视觉作业相同,则其效果是相同的。(甚至在地下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效率还有略高于地面有窗房间中工作效率的趋势);

2)从生理量的测量来看,室内有窗和无窗、地上或地下等因素对被试人员的心率和脉率没有影响;

3)从心理反应来看,88%的被试者认为地上有窗房间和地下无窗房间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没有影响,甚至有的人虽在地下工作环境中工 22 作,却还没有注意到房间是有窗或无窗。(这种反映是和英国斯坦利·L·莱昂斯的调查结果一致的)。另有11%的被试者明确表示地下环境有利于工作。

该项研究在分析了各种资料之后认为:

a 对于相同的视觉作业,地面有窗房间和地下无窗房间人工照明的照度水平是相同的,即在平时长期使用的防空地下室的照明设计中,原则上遵守《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关于照度值的规定。b 在具体取值时,鉴于平时长期使用的防空地下室比同类地面建筑用电量大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应该适当调整。在经济条件许可时可适当提高照度标准。

(3)对本标准中涉及的几类建筑的照明进行的现场调查结果如下: 1)商场

照度值 设计人员及使用人员意见

①150~250lx 普遍感到满意

②200lx 根据已建工程的使用情况取该值为初始照度

③130~140lx 认为可以

④100~200lx 根据经验,维护照度应不低于100lx,不高于200lx 23 ⑤165lx(柜台)业主普遍感到满意

⑥200lx以上 反映不大

⑦200lx 从电力考虑可以满足要求

⑧200~300lx 就设计商场不算高。

我们对8个商场柜台实测照度的加权平均值为156lx。

根据对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将商场柜台照度定为100—150—200lx。2)医院

由表3.2可知,所调查医院各个场所照度水平均在地面医院所规定的照度范围内且能满足使用要求(除病房外),因此,按地面综合医院照度标准取值。病房的照度是根据调查并与《综合医院设计规范》的编制人员交换意见后确定的。

“分类厅”的照度是参照其它视觉作业确定的。

· 引自《平时长期使用的防空地下室照明设计备准的研究》。3)旅馆

根据调查结果,旅馆客房一般照明照度实测值加权平均值为40lx,根据“回函意见”,定为30~50~75lx。其余场所参照GBJ 133—90确定。4)停车场

该表中所列“内外车道”及“停车区”的照度均按“回函意见”确定。

3.2.5、3.2.6 根据“回函意见”并参照DBJ 133—90确定。4 照 明 质 量

本章内容是参照GBJ 133—90并根据“回函意见”确定的。5 照 明 设 计 5.1 一 般 规 定

5.1.1 地下建筑照明方式应以一般照明为主,照度要求较高的工作部位宜增设局部照明,如手术室的无影灯等,对于营业厅货架、检验室药柜等一般照明达不到垂直照度要求时以及办公桌、客房床头等部位必要时可设置局部照明。

5.1.2 按地下建筑照明的实际情况,照明种类主要有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和过渡照明等四类。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第49号出版物,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和安全照明。

5.1.3 由于地下建筑值班照明的重要性,确定不宜从工作照明中引接,主要应利用部分或全部疏散通道的疏散标志灯或房间与场所部分备用照明。

5.1.4 为节能或减少经常性电费开支,无特殊要求的场所应采用发光效率高的新光源,对于有具体要求和特殊需要的场所不适宜采用荧光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等高光效光源时,采用白炽灯或卤钨灯比较适宜。5.1.6 根据地下建筑环境条件较地面建筑条件为差,铝芯导线受潮后氧化严重,国家对使用有色金属不再提“以铝代铜”的要求,因此,规定 26 照明线路应采用铜芯导线;地下建筑进户线不使用架空线而用地下电缆有利于安全,并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1.7 地下建筑采用电源中性线(N)和保护零线(PE)分开,有利于人身安全,从当前大量地下建筑的实际情况基本上也是这样使用的。5.1.8 潮湿场所采用防潮防霉型电气照明装置和配电箱以保护安全可靠运行。

5.1.9 为使灯与插座、房间照明与通道照明互不影响,规定且由不同回路供电,以防止故障后影响面不致太广而限制一定的负荷以及灯与插座的数量,并与1991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报此稿)的规定相一致。

5.2 设 计 要 求

5.2.1.1 这样规定使设计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的余地。5.2.1.2 地下商场营业厅柜台的位置与地面商场不同,往往是不固定的,因此灯具的安装位置应考虑变化的可能性。5.2.1.3 目的是为了重点保证柜台和货架的照度。

5.2.1.4 为了提高灯具效率、空间照度、也是为了便于维护。5.2.1.5 商店出售的商品种类繁多,有些对显色性没有太大要求,有些则不然,因此应区别对待。5.2.1.6 突出重点,显示展品的外形和质地,也有吸引顾客的作用。

5.2.2.1 病房的一般照明是必要的,但应避免对仰卧病人产生直接眩光,以利病人休息。

5.2.2.2 床头设局部照明并单设开关,既可满足病人看书等活动的需要,又不影响别人。

5.2.2.3 值班照明是为了便于病人的夜间活动,但照度不能太高,以免影响别人。

5.2.2.4 避免对手术车上仰卧病人产生眩光

5.2.2.5 为了避免对接受手术的人产生直接眩光,手术室的一般照明应根据手术台的位置和方向合理布置。

5.2.3.1 这种布灯方式一是照度分布比较均匀,一是能降低眩光。5.2.3.2、5.2.3.3 均出于安全考虑。5.3 应 急 照 明

5.3.3.1 安全出口标志灯的要求参照北京市标准计量局颁发的《应急灯安全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DB1100A7001-90)的有关规定和地下建筑实际情况制订的。

5.3.3.2 疏散标志灯的疏散要求与《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J 98-87第7.2.3条和第7.2.4条基本一致;疏散照明地面水平照度不宜低于0.5lx,主要考虑安全通行,这较CIE要求最小为1lx为低,但按不小于0.2lx可以避免人员碰撞障物的要求,考虑我国地下建筑的实际情况,取不宜低于0.5lx较适宜,并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45-82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相一致。5.3.2 备用照明的设置场所主要按正常照明熄灭后需要继续和暂时继续工作或活动的房间和场所确定的,主要由人员密集场所、重要房间和与消防有关的房间等三部分组成。消防控制室等与消防有关的房间由于在火灾初期需紧张工作,需保持正常照明的照度,考虑到地下建筑内与消防有关房间数量较多,大中型工作面积可达几百至上千平方米,为节省备用照明的费用,主要是采用自带电源型应急灯时更为明显,但又要保证工作需要,因此规定在工作部位需保持正常照明的照度;其它房间的备用照明照度与正常照明照度的百分比与CIE标准相一致。5.3.3 手术室急救室等房间在正常照明发生故障后会使危急病人处于危险状态,因此必需设置安全照明。

5.3.4 应急照明光源的选用主要考虑在满足转换时间的基础上节能的要求,采用光效高的光源。

5.3.5 应急照明的四种电源是当前地下建筑中最常用、并能有效地保证应急照明供电可靠性的供电方式,可根据工程实际选用;在设置自备柴 29 油发电机组的地下建筑,为满足部分应急照明投入的转换时间为5s及以下时,宜同时设置蓄电池组或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灯,但蓄电池的持续供电时间可适当减少。

5.3.9 应急照明的控制要求,主要以线路、开关、附属设施等方面的控制作出具体规定,以满足应急照明对可靠性的要求。

5.3.7 为保证应急照明的可靠性,每个防火分区应有独立的应急照明线路和穿越防火分区应采用与疏散照明线路要求相同的防火措施,即按第5.3.7条(2)的规定,不致因某防火分区发生火灾时影响其它部位应急照明的正常工作。

根据国内生产导线和电缆的实际情况和地下建筑的实践经验,规定对疏散照明线路的要求,并与《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J 98-87第7.1.6条的规定基本一致,按近几年国内部分工厂已生产耐火电缆、电线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线路直接明敷的内容,如苏州电缆厂生产的NH-VV型聚氯乙稀耐火电缆和NH-BV型聚氯乙稀耐火电线,其耐火性能符合IEC331的规定,在750~800℃火焰中燃烧3h后,在额定电压下不击穿的要求;北京市东风电缆电厂生产的BTT型矿物绝缘电缆又称防火电缆,裸电缆长期使用温度为250℃,短时或非常时期可接近1083℃,由于价格较聚氯乙稀绝缘电缆贵7~10倍,需控制使用范围,所以未予推荐使用。穿管明敷要求采用阻燃性硬质管主要按近年来国内已生产阻燃型硬质塑料管(PVC)较使用金属管外涂防火漆可节省钢材、费用、且施工方便等优点;暗敷可采用硬质管,不强调用金属管。5.4 过 渡 照 明

5.4.1 地下建筑场所的照度和地面室外照度相差很大。人们的视觉从明适应到暗适应有个时间过程,而这个时间的长短又与明视场和暗视场的亮度差有关。因此,人们从室外环境到地下环境的过程中视场亮度的变化应符合人眼的适应速度,否则人眼会感到不适甚至会发生事故。5.4.2 采用自然光过渡能节约用电。

标准建筑设计 篇6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居住的环境越来越重视,因此对建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的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基于此对LEED标准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模式。

关键词:LEED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模式

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是为了把建筑和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可持续的生活居住环境,因此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1]。为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质量,需要我们积极促进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我们应当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深入把握、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建筑的各个方面加强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LEED标准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首选评估系统,我们要以LEED标准为基础加强绿色建筑设计,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促进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水平。

一、LEED标准的概述

LEED是leadership in energy andenvironment design的简称,在我国被翻译为“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LEED标准实质上是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它由美国的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它可以帮助绿色建筑设计确定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从根源上实现建筑的绿色化。

LEED标准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评估体系,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愿采用的评估体系,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绿色建筑的概念个设计模式更加规范和统一,防止绿色建筑设计的混乱。一般情况下,LEED标准从建设场地、水资源利用、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设计等主要的角度来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2]。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3]。基于LEED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本文认为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节能环保原则

绿色建筑的最基础性的设计原则便是节能环保,它要求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有限的能源資源,对建筑的材料、环境和空间布局都有严格的要求,建筑在建成以后,其正常运行不能造有过高的能耗和较大的水资源浪费,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原则直接反映了其绿色的本质。

2、和谐统一原则

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因此不能因为过分突出其绿色的特性而影响了居住和使用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坚持和谐统一的原则,它要求绿色建筑的设计以及后期的建设和装修等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有过高的成本造成经济的浪费,同时最关键的是要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适应,努力做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它要求绿色建筑的设计在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得失,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和长远意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模式

LEED标准从建设场地、水资源利用、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设计等角度来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因此本文认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模式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

建筑现场设计是指在选定了建筑的修建地址以后,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对建筑进行设计[2]。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建筑的建设过程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保证建筑能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绿色本质。为了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首先要保证建筑的修建过程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破坏,维护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其次,要减少建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区域内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音污染,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绿色与环保。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措施。

2、建立能耗监测系统

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绿色本质,减少建筑的能耗,需要建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它是能耗的在线监管平台,可以满足建筑节能检测和节能管理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在建筑的各个监测区域内安装测量用电表,对各用电设备能耗进行实时的测量和监控,然后测量的数据会被数据采集装置记录下来并输送到数据中转站,数据在此处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会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这样建筑各用电设备能耗数据结果就会发布到网络上,并以不同的图表展示出来,各用电设备能耗数据一目了然,这样就实现了对建筑能耗的在线监管。该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中心、数据拆分和上传系统以及网页发布系统组成,它可以定时采集个监控点电量仪表的具体数据,用户可以据此及时判断各设备是否存在问题,同时它对各个监控区域的小时用电量、日用电量和月用电量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以曲线图、柱状图和饼状图等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对建筑能耗的全天候无死角的实时监测,有利于有效降低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因此积极建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

3、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

在建筑的设计中推广新能源的应用是促进建筑绿色环保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在建筑设计中比较可行的新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能和地热能。首先,太阳能的基本利用方式是光热转换,因此太阳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取暖制冷以及热水供应。为了实现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在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利用太阳能地板辐射取暖、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中太阳能地板辐射取暖是利用太阳辐射作为热源,然后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进行吸收和储存,然后再进行地板的辐射转换已达到取暖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燃煤取暖而带来的能耗[3]。地热能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促进冬季寒冷地区的取暖节能,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来进行地热能的利用,可以大大减少采用锅炉燃煤供暖所带来的能耗和污染,实现了建筑节能的目的。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加强绿色建筑设计,我们要在明确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建立能耗监测系统并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卜增文,刘俊跃.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04,02:22-26.

[2]李洋.符合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J].给水排水,2012,05:77-80.

标准建筑设计 篇7

1 修订过程

1.1 前期准备

编制组认真总结《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在我国智能化工程设计中的使用情况和研究近年来国内外智能化技术演进状况,广泛调查研究及全面汇总建筑智能化行业对标准的修订意见,并以专题课题研究和示范项目实践的方式进行与标准相关的研究性探索,为标准修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2 修订过程

编制组注重科研推新的成果转换和工程实践的总结提炼,清晰突现务实有型的正向引导,认真把握《标准》条文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此确保提升《标准》的修订质量和创新水平。同时,编制组修订工作计划严谨,进程有序,确保《标准》修订实现工作进度要求。

1.3 工作完成

在编制组齐心努力下,住建部正式发布《标准》批准公告(第778号),《标准》近期已正式出版并于2015年1 1月1日正式实施。

2 修订要点

2.1《标准》内涵作修改、补充、完善,适应现代智能科技可持续发展

编制组提升智能建筑工程设计的科学理念,从而确立智能建筑建设的新目标;适时地全面更新智能工程技术内涵,补充完善技术定义;强化智能建筑应用功能,确保适应实际需求,并有序推进智能建筑科技可持续的新发展。

2.2《标准》贴合信息化技术广泛普及和深度应用发展的主流趋向

研究智能化信息和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化应用,深化智能建筑信息化的核心内涵;助力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演进,引导行业稳健有序的新推进。

2.3《标准》符合各类建筑专业业务应用要求及功能属性的必要性特征

倡导建筑智能工程业务功能信息化、运营模式专业化和应用管理规范化的新方向。

2.4《标准》聚焦贯彻国家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建筑绿色综合性能要求

围绕建筑绿色综合性能的主导目标,务实建筑绿色实施技术有效推行的新迈步。

2.5《标准》着力智能化信息集成化应用和提升现代建筑附加功效

推行依托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有效地挖掘智能化信息交互及共享潜在应用的新空间。

2.6《标准》注重运用智能化系统营造现代建筑综合安全环境的基础保障作用

推进加快安全技术防范基本方式的资源整合或技术融合,搭建数字化技防的大数据平台及大安防保障的新格局。

2.7《标准》突现对行业的可指导性、功效性、标准化

确立智能建筑工程建设以绿色建筑为前导的有形目标,践行功能实用、技术适时、安全高效、运营规范和投资合理的技术路线,推行建筑智能化工程架构规划为顶层设计的工程技术方式,实行按建筑功能属性划分及技术定位的标准化新模式。

3概要介绍

《标准》的结构体系和内容表达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写的规定》的要求,《标准》的修订分为以下四部分:

3.1 第一部分,基本条款

内容包括:第1章总则;修订注重点:规范智能建筑工程“新要求”,清晰智能建筑趋向性“新方向”;修订体现:整体性、导向性、原则性、宏观性;修订要求:确立新目标。

3.2 第二部分,基本定义

内容包括:第2章术语;修订注重点:适时智能建筑“新概念”,完善智能建筑技术趋向性“新内涵”;修订体现:全面性、时效性、典型性、准确性;修订要求:达到新统一。

3.3 第三部分,各类建筑设计标准的基础规定是构成智能建筑的基本素材的完整展现

内容包括:第3章工程架构、第四章设计要素;修订注重点:应用“新技术”,确立智能化系统适时性“新要求”;修订体现:基础性、共同性、统一性、规范性;修订要求:实现新发展。

3.4 第四部分,指导工程设计者为实现各类别建筑“应用功能”目标的标准化设计行为

内容包括:第5~18章,各类建筑的设计标准,在突出建筑物应用需求提升的前提下,以各类“建筑智能工程”的不同设计定位的方式展开,并分别与智能化系统配置表配套,使该技术文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该部分内容对设计标准的确定符合建筑工程实际中的可操作性,以达到全面、科学、合理的目标。本部分章节修订注重点:聚焦“对象”,显现建筑物现代化“新应用”;修订体现:专业性、特殊性、针对性、细化性、操作性、标准化;修订要求:制定新标准。

4若干说明

4.1坚持技术推新、正向引导、绿色目标

注重对标准内容进行技术更新和完善;倡导正面引导,积极、主动地改善行业基本面技术现状;着实贯彻国家关于建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绿色建筑系列方针政策;提升符合现代建筑更注重智能化的综合应用功效的科学理念,突现以需求为基础、运营为目标,务实设计指导文件的应用意义。

4.2 基于文件规范格式做好修订

文件格式表达规范;相关要素补充完善;内容条文修订;配置选项表作细化。

4.3 把握工程建设标准的基本点

标准注重建筑智能化主体技术框架设计和基于立足相关基础性标准和规范为基础。

4.4 增强标准实施指导力

《标准》修订兼顾全国性标准文件的覆盖面、适时性技术的及时应用、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导向,注重实效的可执行性。

4.5 关于若干“强条”的意义

《标准》新版本所列入的强制性条文,强调了建筑安全功能的保障意义,突出了《标准》安全建设的关键环节,提升了《标准》的可指导性,从而更有效地推进行业整体规范化发展。

5.重点解析

5.1 完善标准的适用范围

《标准》展示了各类建筑所应具有的智能化功能、设计标准等级和所需配置的智能化系统,增强了《标准》实施的可操作性。多功能类别组合的综合体建筑或多单体建筑合成的群体建筑等智能化工程项目,应分别以单项功能建筑(或同一建筑物内的单项功能区域)的设计标准配置为基础,按照多功能类别组合的综合体建筑物运营、管理的特征及要求,合成配置智能化系统。

5.2深化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总体要求

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建筑,是国家对建筑工程建设要求的基本导向,《标准》规定了智能建筑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通过智能化技术与建筑技术的融合,从而实现对建筑综合性能的有效提升,同时,明确提出应以应用功能为依据、运营规范为目标、技术适时为前提、经济合理为基础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技术路线要求。

5.3 确立智能化系统工程架构的规定

《标准》规定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整体架构规划,是基于建筑本体物理组态的状况和其实现功能的目标,并以提升建筑的“智能”及信息传递为导向的技术主线渐近展开,从而形成由若干智能化设施或若干智能化系统组合的工程架构形式。

5.4 确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等级界定的规定

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等级应以建筑的建设目标、功能类别、地域状况、运营及管理要求、投资规模等综合因素确立,因此,为满足设计人员适应不同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的需要,并且在实施《标准》时更具有可指导性,《标准》按照住宅、办公、旅馆、文化、博物馆、观演、会展、教育、金融、交通、医疗、体育、商店民用建筑及通用工业建筑,分别编制智能化系统配置表。对不同功能类别建筑物,均根据建筑规模、等级及智能化系统的综合技术功效要求选配相应的智能化系统,并分别以系统配置表的形式列在各项建筑类别的条文中。《标准》为使用者提供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等级定位的比照依据。

5.5 深化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要素的诠释

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要素分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标准》对各设计要素做出概念新提升的诠释:

(1)信息化应用系统,应成为满足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需求及工程建设的主导目标;

(2)智能化集成系统,应成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展现智能化信息合成应用和具有优化综合功效的支撑服务设施;

(3)信息设施系统,应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提供信息资源整合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支撑条件设施;

(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确保建筑设备运行稳定、安全及满足物业管理的需求,实现对建筑设备运行优化管理及提升建筑用能功效,并且达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

(5)公共安全系统,应成为确保智能化系统工程建立建筑物安全运营环境整体化、系统化、专项化的重要防护设施;

(6)机房工程,应成为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向各类智能化系统设备及装置提供安全、可靠和高效的运行及便于维护的基础条件设施。

6实施配合

《标准》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坚持:

(1)学研推新,是《标准》适时吻合现代智能科技发展的首要前提;

(2)要点突现,是《标准》更有效呈现规范性和指导性作用力的必要条件;

(3)技术深化,是《标准》确保实施可依、可循、可行的重要基础。

浅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与照明设计 篇8

关键词:建筑照明设计,照明设计,标准

电气照明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缺少的条件, 不仅涉及光学和电学, 也涉及建筑学、生理及卫生学, 必须统筹兼顾, 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建筑照明设计, 既要执行照明设计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 以满足视觉功能的要求, 又要考虑人们的审美需要, 满足其视觉的心理机能要求。

1当前有的照明设计存在的问题

1.1照明设计多迁就甲方或业主要求, 随意降低或提高场所的照度标准。

1.2在选择灯具方面, 缺乏根据不同场所对灯具的防护等级、亮度限制、噪音限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

1.3设计中很注重属于强制性条文照明功率密度LPD指标, 却不注重场所的实际照度。

1.4照度计算流于形式, 或不做照度计算, 仅凭经验做照明设计。

1.5没有计算照度均匀度, 或仅用灯具的距高比来校验房间的均匀度。

1.6没有通过计算, 校验房间的眩光指标UGR (统一眩光值) 。眩光是影响照明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现代办公环境必须严格控制眩光, 否则会明显地影响人们的工作。

眩光包括直射眩光和反射眩光。限制直射眩光, 一般是从光源的亮度、背景亮度与灯具安装位置等因素加以考虑。限制反射眩光的方法一是尽量使工作者不处在照明光源同眼睛形成的镜面反射角内, 二是使用发光表面面积大、亮度低的灯具, 或使用在视觉方向反射光较小的特殊配光灯具。

1.7设计人员对光源产品了解不够, 设计图纸未注明有关参数, 致使市场上6000K以上高色温、低显色指数、低光效的荧光灯管充斥建筑工程。

有的设计人员没有按照明设计的先后顺序, 而是采用所谓的倒推法。如:普通办公室标准规定的LPD限制值为11W/m2, 就取小于此值如9W/m2, 然后倒推房间的总功率, 倒推到所推的灯具数量, 这样, 永远也不会违反强制性条文, 而且省事省力, 但由于没有对照度进行实际计算, 没有采用高效的光源、高效的灯具和附件, 该房间的实际计算照可能只有200LX。从表面上看是不违反强制性条文, 但如果把它换算到照度标准值300LX时, 该房间的实际LPD值为13.5W/m2超过限制值11W/m2, 实际上它是违反强制性条文。用降低照度来满足LPD指标, 并不能达到节能的目的, 也违背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把LPD指标定为强制性条文的初衷。

2照明设计正确的程序

照明设计正确的程序应该如下:

(1) 根据工程性质及计算确定照度标准。

(2) 根据规范对该计算地点的要求选择适用的灯具及相适应的光源。

住宅室内照明光源也应依据房间功能的不同, 合理地选择光源对光效、显色性、寿命等光电特性指标, 同时综合考虑住户的装修饰面的颜色、材料对光源光电参数的影响以及住户本身视觉的好恶来确定。住宅室内照明应优先采用高光效光源, 达到节能效果。但采用高效光源的同时, 还必须采用显色指数Ra值高的光源, 这样才能使被照物体的色彩充分显现, 而要做到这些, 设计中首选的光源应是白炽灯与荧光灯 (白炽灯Ra=1, 荧光灯Ra≥0.9) 。设计中所采用的光源还应考虑其色温的影响。当光源的色温低时, 光色显现出暗色, 造成温暖、欢快、稳定的环境气氛。相反, 则造成清凉、爽快、流动的环境气氛。所以设计中可以利用不同色温的光源的组合变化来创造不同的居住室内照明环境, 达到住户的要求。

(3) 根据房间尺寸及灯具安装高度和房间各反射面材质, 查找厂家灯具对应的利用系数表或者查找万能固有利用系数表, 求出利用系数。

(4) 计算出所需的灯具数量, 并根据房间结构和自己的审美观点, 确定灯具数量和灯具布置方式。

(5) 用逐点计算法计算房间的平均照度, 照度均匀度、UGR指标、LPD指标。

(6) 最后再与规范或标准对该场所的要求值进行比较, 判断此照明方案是否节能, 是否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的要求。

3积极推选专业照明设计软件的应用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对照度的误差范围要求较严格 (仅为标准值的+10%的误差) , 若非精确计算, 仅用估算很难达到, 而且又多出了一个量化的UGR指标, 照明的计算既抽象、繁琐、又枯燥无味, 若要求设计人员进行手工计算, 工作量实在太大, 花的时间太长, 这也是设计工期所不允许的。因此应该大力推广应用专用照明设计软件, 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4照明设计应该成为照明节能的排头兵

目前,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而能源却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能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 有数据表明按单位GDP消耗能源数量计算, 我国的能源损耗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数倍, 是世界上产值能耗较高国家之一。能否降低能源标准, 提高能源利用率, 已成了我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已于2004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大幅度或成倍地提高了工作场所的照度水平, 一方面是与国际标准接轨;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体现。如果还采用老式的照明方法, 采用低光效的光源、低效率的灯具、高损耗的传统镇流器, 则照明的用电量也将大幅度或成倍地增加, 这是目前我国供电状况所不能承受的, 所以节能势在必行, 该标准把照明功率密度LPD指标提高到强制性条文的位置, 足见国家对节能的重视, 该标准极力推荐采用高光效的三基色荧光灯和低损耗的高频电子镇流器和节能型电镇流器, 力求在使用场所的照度标准有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 不增加或仅小幅度增加总耗电量, 若能切实实施《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 , 在达到相同标准的前提下, 比传统老式的照明方式节约耗能30%应该不难。如此之大的效益,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共同参与, 从身边做起, 把节能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工程项目上。

高层建筑标准层层高设计探讨 篇9

关键词:标准层,层高,净高,梁高,吊顶

高层建筑标准层层高指楼层结构面到结构面的高度,一般由本层楼面面层高度、房间净高、吊顶高度以及上层楼板结构厚度四部分组成。标准层层高与建筑标准、造价、规划控制高度、楼宇智能化程度以及设备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层高的研究对高层建筑设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功能房间的净高要求、结构构件高度、设备管线排列要求以及房间面积等都会对层高产生影响。在种种影响标准层层高的因素中,房间的净高尺寸是决定层高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吊顶,第三种对层高影响较大的因素是采暖楼面和智能化楼面。从技术设计的角度看,吊顶高度的设计较为复杂,是建筑师和设备工程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而楼地面的设计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因此下面首先讨论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标准层吊顶高度的设计

一般吊顶内所要安排的设备管线很多,对建筑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影响大,确定吊顶高度的基本原则是合理确定梁高、合理布置管线以及合理压缩吊顶内的空间高度。影响吊顶内空间高度的因素主要是相关结构主梁和空调、排烟设备和自动喷水消防管道(简称喷淋管)等,如图1~2所示。在结构跨度不大(即梁高较小)和管线不复杂的情况下,这一空间高度大约为0.9~1.1m;在结构跨度较大(即梁高较大)和管线复杂(智能化办公楼)的情况下,吊顶要求略高,高度一般多在1.1m~1.6m之间取值。不过,随着各类建筑设备及配件的发展,吊顶高度将会逐渐减小。

1吊顶剖面透视

1结构楼板2结构主梁下皮标高3消防喷淋干管可以穿梁4风管及保温或保冷层5电缆桥架6灯具嵌入吊顶2吊顶剖面示意

1. 梁高的确定

我国高层建筑楼面大部分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系,梁高一般取跨度的1/12~l/10,照这样计算:8m的柱距就需要0.67~0.8m的梁高,占去了吊顶的大部分空间。因此,要减少吊顶尺寸,首先要求优化结构设计,降低梁高尺寸,在层高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可参考下例的做法:

宁波鄞州商会大厦主体高27层,裙楼四层,建筑控制高度为99.9m,塔楼为矩形平面,框筒结构。建设方提出层高设计的基本原则是:100m不能超;27层不能减;装修后办公空间净高不能低于2.7m,因而标准层层高只能取3.5m,设计人通过采用下列技术措施,保证了办公空间净高为2.7m。1)

(1)合理布局建筑功能、核心筒及柱位,通过在核心筒外圈增设一排柱(两者之间为环形走廊),即通过减小结构跨度降低梁高。

(2)将环形走廊上部作为设备通廊,通过加厚板厚(150 mm)的做法取消了梁,满足核心筒连接的强度与刚度要求。板下净高为3.35m,所有设备管线在设备通廊内汇集进入核心筒内的设备管井或进入各办公区域。

3复合楼面体系

4深圳商务中心吊顶内空间扁形风管

(3)框架梁采用宽扁体系。7m跨框架梁断面为600×500,梁的高跨比仅为1/14,在柱边局部加腋。但应注意利用宽扁梁结构,框架梁的配筋比常规梁的配筋高约15%~20%。

(4)将沿设备通廊外圈框架梁断面放大为600×1075,梁上开洞,供所有设备管线穿梁进入办公区域布线。

通过减小结构跨度降低梁高的做法有时会妨碍空间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要降低梁高尺寸,应考虑能否采用诸如双向密肋板等有利于减小梁板厚度的其它结构形式,争取将梁高压缩在一定的范围内(如将8m柱距的梁高压缩在0.45~0.6m范围内)。国外有的高层公共建筑特别是高层智能化办公楼采用复合楼面体系,一般做法是将混凝土浇在折形钢板上,不但减小了结构高度,还可在楼盖内布置管线(图3)。

2. 吊顶所需高度

吊顶内可能容纳的设备很多:空调设备:各种形式的送风管、回风管、顶装式风机盘管(后者现在较少使用)等;消防设备:各类防火报警器、消防喷淋器、紧急照明灯、紧急广播设备等;照明设备:各种暗装或半暗装的照明灯具及各类电缆、电线等;自控设备:温度感应控制设备、通风量感应控制设备等。这些设备之中对吊顶高度影响最大的当属风管和喷淋管。

5深圳商务中心吊顶内空间消防管穿梁

1)风管形式及吊顶高度估算

风管一般有矩形及圆形两种形式。风管所占高度视风速和风量的大小有所不同,且有关规范规定风管断面宽高比一般不宜≯4:1。高层民用建筑一般主风管断面高度在200~500mm之间,加上保冷(保温)层厚度,断面高度在300~600mm之间,变化幅度很大。而新风支管断面高度尺寸则相对小一些,不同保冷或保温材料需要的材料厚度亦不相同,应通过计算确定(表1)。

此外,高层旅馆标准层风机盘管在吊顶内的空间高度一般需要400 mm左右。空调管道及喷淋管都在走廊吊顶内时,管道所需空间高度从梁底起至少需要400~600mm。

在不影响风量的情况下,可采用增大风管的宽度,减小其高度的做法(风管太扁不利节能)来适当降低吊顶高度(图4);或将风管经过主梁时做弯曲处理(需复核风压使其满足使用要求));或调整材料类型减少保冷(保温)层的厚度(如将岩棉变更为橡塑)。当然,也可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选用一些对高度要求较低的空调系统,如VRV空调系统等等。

2)吊顶高度设计原则和步骤

确定吊顶内设备系统所需高度时,应严格遵循小管让大管,水电分立和检修方便的原则。首先需要在平面上确定梁与风管的位置特别是空调主风管的位置,其后,才能进行其余管线的垂直和水平排列,再依次安排吊顶龙骨、灯具、出风口、进风口、烟感探测器、消防喷淋口等设施。显然,仅有平面设计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剖面设计以精确定位梁、风管、灯具、电缆桥架、消防喷淋管的竖向位置,并优化组合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取得吊顶的最小尺寸。如喷淋管需占空间一般约为150mm,建筑结构跨度较大时,一般考虑在管上方穿梁来降低层高(图5),不方便穿梁时喷淋管也可在梁下做弯曲处理。当然,如果设备管道外置或外露则更有利降低层高。

KPF设计的布鲁塞尔罗杰尔国际中心采用了设备周边服务策略,避免了设备管道穿越楼层,尽可能地降低了层高。主立面全部覆以双层玻璃,构成气流管道容纳空气,供应主管道并作为空气回送风管道,这种构造在办公空间周围形成高效率的气温缓冲空间,图6。

二、采暖楼面构造对层高的影响

一般楼面构造对标准层层高影响不大,楼面面层加找平层构造厚度按50mm考虑一般已能满足要求,但采暖楼面构造厚度则大得多,对层高有较大影响,需引起建筑师的注意。

采暖楼面构造的基本原理是楼板辐射散热。按加热方式划分,主要有低温热水楼地面辐射供暖和电加热楼地面辐射供暖两种形式:按敷设方式来分,楼地面供暖形式大体可以归结为直埋式和组合式两大类,目前最常用的是直埋式低温热水楼地面辐射供暖方式。

直埋式低温热水楼面辐射供暖方式大多采用绝热层(亦称保护层)上敷加热管(亦称加热盘管或地暖管)、填充层和地面层的作法(图7)。根据绝热层材料不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简称泡沫聚苯板,多用),一种是采用发泡水泥.根据管材特性不同,有塑料管(多用)及铜管两种加热管材料。

直埋式低温热水楼面绝热层一般采用20mm厚,20 kg/m3的泡沫聚苯板;填充层为细石混凝土,厚度不宜过小(含加热管直径30mm,因而最少需要50mm,房间面积较大时(公共建筑)填充层厚度应适当增加),否则人站在上面会有颤动感。因此,同一建筑采用采暖楼面比采用非采暖楼面的层高增加约70~100mm,同时楼面荷载亦会相应增加。

三、几种主要使用空间层高

1. 办公室层高设计要点

1)净高的确定

房间净高确定的依据是房间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其最小值应按相关规范要求。净高太低,空间容易产生压抑感,净高太高则会加大空调与照明能耗,不利于噪音的控制,造价亦不经济。据国外资料:如果层高增加10%,造价就要增加2~4%。2)

按照我国《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一类办公建筑办公室净高不得低于2.7m;二类办公建筑办公室净高不得低于2.6m;三类办公建筑办公室净高不得低于2.5m。实际工程中一般还要综合面积因素考虑建筑层高,表2是办公室净高与楼面面积关系:

智能化是办公建筑的基本要求。按照国民的平均身高和通常采用的空调和采光方式,综合功能、房间等级、舒适度、建筑节能等因素考虑,我国智能办公楼净高的取值范围在2.5m~3.0m之间,实际工程中多取2.6m;欧美国家一般取2.6~2.75m。注意如果采用反射型顶棚照明,与标准荧光灯相比需要额外增加0.25m的高度。3)

2)智能化布线对层高的要求

智能化布线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通常是指在智能办公楼内为了满足智能化的需求而采用的设置各类电线、电缆和馈线的方式。智能化布线是智能办公楼的“神经系统”,不仅与办公楼内的自动化工作站息息相关,和室内的陈设及装修紧密相联,更和建筑物的层高、总高及主体建筑结构选型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在智能办公楼内,为了满足智能化的需求,往往需要布设比普通办公楼多几倍的管线,为了保持室内良好的观瞻,并同时起到保护作用,这些管线通常被隐藏在吊顶以上或地板以下,这是普通办公楼和智能办公楼的最大差别。

智能化布线有多种类型,其中对层高影响较大的一是架空双层地板布线方式,亦称OA地板或抬高地面,构造高度60~150mm,用于电气和智能布线,准确高度由办公自动化等级与地板下的设备以及是否采用地板下空调系统等决定(图8、9);二是顶棚布线方式,导致吊顶高度增加100mm以上,设计还需与吊顶其它设施协调处理。

智能化布线中的其它方式如地坪线槽布线(图10)、单元式线槽布线、干线式布线、扁平电缆布线(地毯下布线)以及网络地板布线等对建筑层高均有一定影响,这些方式主要通过加大楼板的厚度实现。表3为不同布线方式所需空间尺寸。

3)智能办公楼层高的计算

根据智能办公楼净高在2.5m~3.0m之间,吊顶的高度1.1m~1.6m左右,而地面布线所占高度随布线方式的不同在0.02m~0.35m之间取值,照这样计算(不考虑采暖地面高度),层高的取值一般不会低于3.8 m,显然,智能化设施的大量应用不应以不断增加层高的方式来解决。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到诸如造价、施工习惯作法、业主要求和规范等等因素,智能办公楼的层高以3.8~4.2m的居多。如广州粤海天河城大厦标准层面积约2270m2,层高4.05m,减去结构设备及130mm厚的架空地台以及吊顶后净高为2.8m。

对于智能办公楼的层高来说,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大规模集成技术的应用,电缆、电线、接线盒、探测头等部件将变得更小、更薄、更集中,吊顶和地板布线所要占用的空间将不断减小。增大净高尺寸、减小层高尺寸将是智能办公楼层高的发展趋势,建筑师应通过运用合理的设计及采用先进的设备与施工技术,努力减小吊顶及结构高度。

2. 客房层高的确定

我国《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90)规定:客房部分净高度,当设空调时不应低于2.4 m;不设空调时不应低于2.6 m,客房层公共走道和卫生间及客房内过道净高度不应低于2.1m;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为客房时,应至少有8m2面积的净高度不低于2.4m。

7直埋式低温热水(楼)地板构造示意

8惠州富力国际中心架空双层地板构造展示,架空高度100mm,上层面板为8mm厚钢板,注意楼板下面的智能化布线槽和地面的接口关系。

9架空双层地板布线方式

6布鲁塞尔罗杰尔国际中心

建筑师设计高层旅馆时一般将截面较大的干线、干管布置于走廊的吊顶内,以充分利用走廊空间。相对而言,高层旅馆较高层办公楼塔楼结构跨度小,如果公共走道的吊顶净高取2.1m,横穿公共走道的结构梁可做到≤400 mm(含楼板100mm),吊顶梁下总高≤500 mm(包括新风管高300 mm,吊顶板30 mm),楼面面层加找平层厚50m m,则该旅馆公共走道层高最小值为:2.1+0.4+0.5+0.05=3.05m,如果采用采暖楼面则层高还应增加0.07~0.1m。

如果客房采用3.2m层高,则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入口上方结构梁和风口高度的要求:即新风管及风机盘管需250~300 mm;梁高约600 mm;门高2200 mm;楼面面层加找平层厚取50mm;所以,需要的上层楼板底至下层楼板面最小高度为:2.2+0.6+0.25(0.3)+0.05=3.10m。但如果采用采暖楼面(层高还应增加0.07~0.1m),或者结合旅馆建筑中供水压力的要求(即每若干层需设一层水主管道层,该层层高需额外加高200 mm),因此,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旅馆建筑标准层层高一般应取3.3~3.5 m。

此外,还应注意层高与空调系统的分布形式有密切关系:垂直分布系统时,空调管道全部在管道井内,走廊吊顶内只有自动喷水消防管道及照明灯具,最低层高可降至2.8m(非采暖楼面,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湖天宾馆等),一般以3.0~3.3m居多;水平分布时,所当高度小于60mm时,地板造价相对较高有空调管道及自动喷水消防管道都在走廊吊顶内,即使不设采暖楼面,旅馆标准层层高仍需要3.3~3.5m。

10地坪线槽布线方式

3. 住宅层高的确定

因为采用局部空调方式和结构跨度较小的原因,相对于高层公共建筑,高层住宅标准层层高较少受到设备管道空间和梁高的限制。高层住宅标准层层高基本上根据有关设计规范、房间面积大小、室内采光通风质量要求以及物业档次等因素来确定。

我国《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规定:卧室、起居(厅)室内净高不低于2.4m,局部净高不低于2.1m(注意局部净高面积不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利用坡顶内房间作卧室、起居(厅)室,其1/2使用面积的净高应不低于2.1m。走道、厨房、卫生间的净高虽然没有规定,但工程实践中一般取2.1m。高级公寓中,如考虑设置集中的空调,则设备所需的空间还会增加层高的高度。

根据我国国民的平均身高状况及卧室内采用的空调和采光方式,卧室适宜的净高数值一般在2.4~2.8m之间,实际工程中多取2.6 m,当然卧室的面积越大,净高也应相应提高;而起居(厅)室中需要有大屏障电视、音响系统等,要求有比较开阔的视觉与听觉效果,且厅一般面积较大,因此起居(厅)室的净高应大于卧室。但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起居厅室与卧室的净高差别在小套型中较难体现。综合经济和结构等因素,一般住宅层高取值为2.7~3.0m,多取2.8m,平层面积超过180m2套型(地产界称大平层)层高取值一般不宜小于3.1~3.2 m。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住宅特别是所谓豪宅局部层高常常超过3m,从住户对厅堂空间的心理效应考虑,面积超过30m2的起居厅层高宜在3.1~3.5m之间;复式结构的起居厅一般局部挑高,层高宜在3.5~4.5之间,实际工程中多为4~6m。

我国《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9.1.6款规定:当住宅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计算,余数不足或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这条规定意在控制住宅层高和销售面积的关系,解决安全和经济性的矛盾。建筑师应切记住宅设计有很强的政策性,层高的取值涉及到楼面地价的计算,超过基本层高3m的部分应尽量利用规范规定的层数计算的余数调整,否则会增加楼面地价。

综上所述,确定高层建筑标准层层高最主要的前提是项目定位,而智能化程度和地产策略是影响项目定位的最重要的方面,设计中应避免因盲目提高办公楼的智能化程度而攀比办公楼的层高,避免因追求豪气或规避楼面地价而盲目提高住宅层高,以免造成结构安全隐患和空间浪费。

参考文献

[1]窦志.智能办公楼的层高设计.建筑学报,1999(2).

[2]许笑冰.鄞州商会大厦标准层层高研究与分析.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4).

[3]宋波,邹瑜,黄维,杜国付.地面辐射供暖工程中敷设方式的探讨,建筑科学,2004(8).

标准建筑设计 篇10

据介绍,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国家标准已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是总结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此外,《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等也已颁布实施,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这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EDGE是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一个创新工具,适用于近百个新兴市场国家的绿色建筑标准、认证体系和建筑设计工具,它包括了住宅、酒店、医院、写字楼和商场建筑模块。EDGE能帮助在早期设计阶段找到降低运营费用和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基于用户输入的信息和选择的绿色措施,E D G E可计算出预计节省的运营成本和碳减排量。整体性能为建造绿色建筑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商业案例。E D G E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如果选用这些措施,就能降低建筑物的运营能耗、固有能耗和用水量。采取其中的一些措施,就可以实现更好的建筑性能,以降低运营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实现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而要符合E D G E标准,建筑物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实现比当地基准高于20%的节约率。

标准电子机箱的参数化设计 篇11

【关键词】结构设计;顶层参数;参数化设计;表达式链接

Product Electrical System Design Automatio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opological structure similar case,by different stylist design,dynamic,and old duplicated error probability and could cut a repeated the same mistake.And after cutting sometimes parts processing,appear unable to assembly needs to repair to use,the serious influence product development cycles,thus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power decrease.Through 1/2ATR and 3/4ATR size of box/structural parameter technology research,built chassis parametric design system,and experience,with test satisfactory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Make this kind of product design,built good and trees become public resources system reusable,make a design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greatly increased.

【Key words】Struture design;The level parameter;Parametric design;Expression links

0.概述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是现代设计的必备工具,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虽然现有的CAD技术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但大多数企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数化设计。只有真正意义的参数化设计,才能使得产品设计周期大大缩短,设计成本大幅度降低。参数化设计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技术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对于具有相似拓扑结构的光机结构产品,只是为适应市场需求,尺寸和布局发生了变化,如箱体类、轴系类等等零件及装配都可以进行结构的参数化设计。针对不同的设计需求,依靠该结构的全局设计参数,快速自动完成整个结构部件设计。本文可用大型三维结构设计软件-UG5.0软件中CAD部分的Modeling、Assembly和Drafting模块进行标准密封机箱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UG是一套功能强大的三维CAD/CAM/CAE软件系统,其内容涵盖了产品从概念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三维模型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工程图输出,到生产加工成产品的全过程。其应用范围涉及机械、航空航天、汽车、造船、通用机械、医疗器械和电子等诸多领域。

本文对标准密封机箱的参数化设计及应用情况进行论述[1]~[12]。

1.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机箱参数化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零件及装配模型的设计及机箱参数化模型的测试。

1.1设计工作主要内容

参数化模型的设计工作,需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反复的测试与反复修改模型及表达式,主要设计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顶层表达式的建立

首先需要确定机箱的顶层设计参数,因顶层设计参数是全局设计变量,参数化模型就是用全局设计变量来驱动模型的变化。机箱的设计输入即为全局设计变量。

图一 顶层表达式的建立

对于机箱来说,设计输入为机箱的外形尺寸,每块电路板的厚度,每块电路板上冷板厚度,电路板间距,机上安装孔间距等等,这些设计输入都是作为顶层参数来建立顶层表达式。建立的顶层参数的表达式如图一所示。

机箱参数化建模方式

机箱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模。自上而下建立模型,即先建装配,再在装配中建立零件模型;自下而上建模,即零件模型建好后,再装配在一起。根据机箱的总体外形尺寸,在装配粗略建立机箱的前面板、侧板、上盖板、下盖板等零件的外形尺寸,然后再分别对零件进行详细设计。

1/2ATR和3/4ATR两种尺寸机箱装配参数化模型建立

根据GJB 441-1988电子设备机箱、安装架的安装形式和基本尺寸等标准来分别建立两种尺寸机箱。

1/2ATR机箱的外形尺寸为:宽和高分别为:194mm和124mm,长度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外形尺寸如图二所示:

图二 1/2ATR机箱外形结构尺寸

3/4ATR机箱的外形尺寸为:宽和高分别为190.5mm和194mm,长度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外形尺寸如图三所示:

图三 3/4ATR机箱结构外形尺寸

参数化零件及装配设计

机箱零件主要包括两种:加工件和标准件。加工件设计,主要就是表达式的设计,特征的表达式用顶层参数来表达。如后面板的设计,表达式如下:

backboard_W=150.5;

backboard_H=H-T3-T4;

backboard_T=2;

后面板的长、宽、厚都和顶层参数H(机箱总高)、T3(上盖厚度)、T4(底板厚度)相关联。

标准件设计,主要指螺钉等紧固件和插头、插座、指示灯、风机、滤波器等电子元器件和一些外形尺寸固定下来的零部件如搭铁线等,这些都可直接在PDM系统中选取用到装配中。

机箱零件之间表达式的链接

每个零件设计完成后,零件的特征设计用顶层参数来表示,并通过表达式的层层链接,才能实现顶层参数驱动零件的变化。表达式之间的链接如图四所示:

图四 表达式的链接

1.2参数化设计难点及解决措施

1.2.1组合加工件的加工余量及组合加工特征

箱体是整个机箱中的核心部件,箱体就是组合加工件。构成组合加工的零件在设计零件时必须留余量,而在组合加工件中零件尺寸为最终尺寸。还有工艺孔在零件中没有,而组合件中需要。就要考虑零件外形和组合装配中零件外形特征的关系。因此,组合件中就要建立新的特征。

在进行组合零件设计时,通常的方法是在装配中对零件进行提升进行布尔运算后设计新的特征,在以后应用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时往往有无法解决的问题,即箱体无法被顶层参数所驱动,因此机箱的参数化设计就无法正常实现。

解决措施:在装配中不用传统使用的零件提升的方法,而是用装配切割的方法进行建模。首先在装配中建立任意一个特征,用装配切割的方法去切每个零件,然后进行布尔运算,并把装配中所建特征放在不可见图层中,这样组合加工件就可被顶层参数驱动,实现真正的参数化建模。

1.2.2表达式之间的链接关系

参数化设计需要经过很多反复测试和修改的过程。如果模型有问题就要能很快找出问题所在。模型的修改主要是表达式的修改,如果表达式之间的链接混乱,装配中修改顶层参数,部分零部件无法更改,很难查清楚问题所在。

解决措施:每个零部件表达式和它的父部件建立链接,不可同级链接,也不可越级链接,这样的链接关系清晰,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很快就能找到。

2.测试

参数化机箱模型建成后,可能会有很多建模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因此,测试是参数化建模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测试时,需要对各个顶层参数分别进行修改,来测试模型的正确性,并进行反复修改模型,使机箱总装配最终达到通过任何顶层参数驱动都不出现问题。

2.1设计要求

以某机箱为例对参数化设计系统进行测试。该机箱的尺寸参数、设计要求如下:

机箱要求外形尺寸。

机箱长度。

电路板内安装电路板数量。

电路板上插头、插座型号。

板间距及板子排布顺序。

接口尺寸。

每塊电路板的厚度。

每块电路板上安装冷板(或冷板条)厚度。

前面板布局。

2.2测试过程

机箱的可变参数有:机箱长度、电路板间距、电路板厚度、电路板上所装冷板(或冷板条)厚度等等。通过改变这些参数,就可快速改变机箱的三维设计。

测试过程如下:

更改顶层设计参数:先改变机箱长度尺寸为需要的尺寸。

更新三维装配设计模型。

编辑机箱中电路板数量:使电路板数量为实际设计要求的数量,并使插头插座和设计要求相符。

更改每块板子的属性(如名称等等)。

使每块板子的表达式和相应零部件的表达式建立链接关系。

在顶层更改板间距表达式值,使之与设计输入一致。

更新三维装配设计模型。

更改顶层电路板的板子厚度、冷板厚度表达式值,使之与设计输入一致。

更新三维装配设计模型。

3.参数化模型的使用

参数化机箱设计系统建好以后,可以用此系统模型来进行新的机箱的设计。如设计一个新的1/2ATR机箱,就先选用建好的1/2ATR机箱模型,先克隆出一个新的机箱,根据新机箱的实际长度,电路板厚度、冷板厚度、电路板数量及间距,来修改顶层参数,由新的参数驱动生成新的机箱,这是直接可用部分。

需要新做的工作就是,每个机箱前面板上安装的电子元器件不同,前面板需重新设计新的元器件的安装位置,而且前面板上元器件要重新装配。电路板上如果使用的插座有所变动,需更换电路板和母板上的插头和插座。

经过在具体产品中的应用,证明该项研究大幅提高了设计效率,单一任务的设计时间由原来的10天左右,缩短到2天左右。

4.结论

参数化模型经过反复的测试和修改,建成了两种标准尺寸的机载电子组件参数化设计系统。

1/2ATR和3/4ATR标准钎焊机箱参数化结构设计系统通过在实际设计中的使用,说明参数化设计系统合理,表达式及其链接关系符合设计要求。对两种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测试合格。系统使用正常。

通过使用机箱参数化设计系统进行实际产品设计可以发现,产品用传统方法进行设计需要10天时间,用参数化模型设计两天就可完成,设计效率提高了5倍。而且设计差错率也大大减少,从而产品设计及生产周期大大降低。该项研究的成功应用,也为其它成熟零件及部件的模块化设计奠定了基础。该项技术研究对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如瑾编著,陈焱审校.UG CAD快速入门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

[2][美]Unigraphics Solutions Inc编著,洪如瑾翻译,王刚审校.UG WAVE产品设计技术培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龚勉,唐海翔,赵波,陈向军等编著,洪如瑾审校.UG CAD应用案例集(NX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4]GJB441机载电子设备机箱、安装架的安装形式和基本尺寸.

[5]Q/13S 1103-2005 标准机箱印制线路板结构外形尺寸与安装布局.

[6]章兆亮编著.UG NX5.0宝典.电子工业出版社.

[7]杨安春,高新红.UG NX5中文版软件速通与实训手册.

[8]张晓红,刘建潮.UG软件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

[9]赵波,陈向军编著,洪如瑾审校.UG NX4相关参数化设计培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10]基于UG的CAD/CAM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11]UG NX系统应用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

东京道路设计标准探讨 篇12

本文所讨论的东京是指东京都。东京都是一个独立的首都行政单位, 包括区部、西部的多摩丘陵地区以及岛屿区域, 由与区部相邻的26个卫星城 (市部) 、5个町和8个村 (郡部和岛部) 组成。东京都总面积为2 186平方公里, 人口1 200多万人, 白天人口 (含流动人口) 接近1 500万, 每天接近300万人从其他地区流入东京都。

一、道路设施

东京中心城 (区部) 道路总长约1.18万公里, 道路总面积9 800多万平方米, 道路面积率约16%, 路网密度为19.03公里/平方公里, 人均道路面积11.4平方米。多摩地区道路总长约1万公里, 路网密度为9.11公里/平方公里, 多摩地区人均道路面积为16.7平方米, 道路面积率约6%。 (表1)

二、道路功能

东京道路功能划分为三类:交通功能、空间功能、构造功能。交通功能:满足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类交通主体出行需求, 为其交通活动与行为提供空间载体。空间功能:满足城市排水、供水、供电、通讯、供暖及燃气等的供应需求;提供城市空气流通通道, 实现导风或防风作用, 为日照提供充裕的间距要求, 有利于城市良好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形成;道路是防灾救援的必要通道, 对防灾、救灾起到巨大作用, 也可以成为避难的场所。构造功能: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骨架, 与建筑、山川、河流等一起构筑城市, 成为城市建筑与活动场所的依托。

三、道路分类与分级

1. 分类

东京的道路等级与我国道路的等级划分基本相同, 分为行政等级和技术等级。按行政等级划分为四类:高速国道、一般国道、县道、市町村道。这与我国的国、省、县、乡道路四类划分基本相同。按技术等级划分为四类:机动车专用道路, 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只供机动车使用道路;干线道路, 承担城市主要交通出行, 构成城市道路骨架, 对应我国的主次干路;街区道路, 街区与干线道路之间的联络道路, 对应我国的支路;特殊道路, 行人、自行车、城市单轨铁路及有轨电车等专用道路。

2. 分级

东京道路的分类总体概括为“2部4类15等级”。根据道路所处地域的不同, 总体划分为两个区域的道路, 即都市部道路、地方部道路;根据具体道路所选线位的地形地貌, 并结合所处区域划分为地方部一类、都市部二类、地方部三类、都市部四类 (表2) ;根据不同的设计标准, 又划分为15个等级。

四、主要技术标准

东京不同分类、不同等级道路的设计车速和车道宽度见表3。由表3可知, 东京道路单车道宽度最大为3.5米, 最小为2.75米。地方部第一类Ⅰ级道路的设计车速最高达120公里/小时, 类似我国高速公路的设计车速;最低设计车速为都市部第四类Ⅳ级道路, 其设计车速为20公里/小时, 与我国支路相当。

五、道路交通运行

1. 交通量分布

东京区部 (中心城) 全日道路机动车交通量约4 244万车公里, 其中白天12小时 (7:00~19:00) 3 400万车公里, 占全日的80%, 高峰小时交通量约340万车公里, 占全天的8%, 占白天12小时的10%。

2. 车速分布

东京中心城区道路网络平均车速白天时段基本维持在18~19公里/小时, 高峰时段车速并不明显。从车速在路网上的分布来看, 中心城区主要环路和放射状道路车速相对较低, 为10~15公里/小时。

六、启发与体会

东京道路的管理水平、市民对交通规则的恪守程度, 以及在道路设计管理上体现的人本思想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此外, 通过对东京道路交通的考察得到两点启示。

一是关于道路设计中的机动车道宽度规范值。东京道路单车道宽度最高为3.50米, 最低仅为2.75米, 车辆运行仍然有条不紊。我国车行道单车道宽度规范值为3.50米、3.75米, 建议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考虑适当修改单车道设计宽度, 以节约稀缺的土地资源, 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效率。

上一篇:机械设备可靠性下一篇:门诊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