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昌

2024-09-22

甘肃永昌(精选4篇)

甘肃永昌 篇1

“语文综合性学习, 就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以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沟通, 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活动, 体现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可氛围三类。

一是视听类, 二是图文类, 三是口语类。所谓视听类, 是指学生为探究某个专题搜集、制作的影视资料、音像作品。所谓图文类, 是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资料, 以及自己的感想、体会等。所谓口语类, 是指学生现场进行的演讲、解说、讨论、辩论等。在我的家乡 (永昌县) , 大部它分农村乡镇, 互联网很少, 有些地方甚至没有, 一些音像制品几乎是流行歌曲, 真正能用到课堂中供学生学习的很少, 除此之外, 大部分乡镇学校并没有图书馆, 学生只有自己的课本, 因此视听类学习成果和图文类学习成果无法在农村实现, 唯一可行的是口语类综合性学习, 它可以训练学生大胆的表达能力和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 从而达到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语文口语类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语文口语类综合性学习就是口语交际为基础, 沟通写作、阅读,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活动, 联系生活, 沟通课堂内外, 综合性的开展口语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由此可以看出, 它具有实践性、互动性、综合性、口语性的特点。

二、农村学校开展口语类教学的制约因素

1、农村缺少口语训练的氛围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推广普通话的重视和人口的内外流动, 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试图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但由于多年的方言习惯, 他们很难将自己浓厚的方言土语改正过来。同时, 在农村仍存在着“亲不亲, 乡音亲”的习俗, 只要回到家乡, 所有人都使用方言, 一些大学生起初说几句普通话而被别人笑话, 所以也就不是说普通话了。这无疑加大了推广普通话和进行口语训练的难度。

2、农村教师口语水平普遍低

在我的家乡 (永昌县) ,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 没有讲普通话的意识。就全县的实际情况来看, 普通话达到二乙的比例很低。还有一些老教师, 他们无法清楚的辨别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的差异, 如:“悼念”的“悼”读为“diao”等, 无法清楚的说出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 在日常教学中更热衷于方言教学。年轻教师虽然在教学中加大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但仍以单纯的说话训练为主, 而忽视了说话、倾听和朗读的有机结合, 再加上农村教学资源欠缺, 又成为制约口语类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学生口语素质低

环境决定一个人的发展, 由于上面提到的两个因素, 从而影响学生讲普通话的水平, 导致学生口语素质偏低。例如:在语音方面, 无法清晰的辨别和准确读出“un”和“ong”以及“en”和“eng”前后鼻音;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 既读不准也听不出。在诗歌教学中, 如果让学生听名家朗诵的诗歌, 学生根本听不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即使挺清楚的地方让学生自己来读, 学生一般都做不到。其次, 在学生在课堂中对老师的提问, 只用“是或不是”来简单的回答, 学生基本不用完整的句子来表情达意。由此看出,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没有很好的进行锻炼, 口语水平很低。

三、农村口语类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

1、利用课堂教学, 重视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全日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每个学段应重视朗读。因此, 教师应精心挑选朗读材料, 采用巧妙的朗读方式, 用心辅导学生并纠正错误。通过朗读, 使学生能用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去交流, 在心灵相通处, 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独特审美感受和精神体验, 是朗读成为“获取学养的渠道”、“沟通美的桥梁”和“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2、走出课堂, 设计活动, 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都在课堂中进行, 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 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是仅有的信息源, 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 课堂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农村潜在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实际上, 农村虽然经济落后, 但也有其优势所在, 如淳朴的风土人情, 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 农村学生因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 对大自然的感悟更深刻。同时, 语文教学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时空,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 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

因此,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 结合语文学习的实际, 合理的安排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等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所感悟, 在活动中得到放松,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素质。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 明确目标, 自由组合。每一种活动都要设计明确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 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4——6组为宜, 组员不能过多, 否组会用时太长, 观点容易重复。组员太少, 则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最后, 组内组员应明确分工, 明确个人职责, 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

(2) 个人完成后, 组内交流。通过组员间的交流, 沟通, 先达到组内成员的一致共识, 从而最终达到全班对某一问题的共同认识, 如果讨论中意见分歧较大, 可求同存异。

(3) 集中交流, 总结评价。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改进学习, 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综合性学习课的评价, 将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变现和结论作为评价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 注重过程, 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的评价。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检验和改进学生和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 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如:

(1) 结合学生生活, 选题要从小到大, 逐步提高。由于环境的缘故, 他们视野较窄, 交往较少, 口语交际能力低。要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选择他们最感兴趣、最熟悉的话题进行讨论, 进而逐步提高要求, 谈论个人理想抱负等人生追求方面的话题。

(2) 听、说、读有机结合。有关言语交际功能资料表明, 人们在日常言语活动中, “听”占45%, “说”占30%, “读”占16%, “写”占9%。也就是说人们有一半的时间在“听”, 可见“听”在日常交际中的重要地位。因此, 在口语教学中要知道学生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如:坚持讲普通话;说话时要自然大方, 有礼貌, 要尊重对方;鼓励大家学会交往, 学会合作, 学会倾听等。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 口语交际得到重视。学生在开展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过程中, 通过亲自准备、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 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农村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聂鸿飞.中学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 2004, (10) .

[2]陈理.语文教学与研究[J].长江文艺, 2004, (11) :20-22.

[3]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甘肃永昌 篇2

2008-06-25

本报记者 康艳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措施。永昌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有农业人口19.17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4.9%。近年来,永昌县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和农民就业意向,以劳务形式输转的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已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现状:五年转移富余劳动力2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6.82亿元

永昌县水源镇杜家寨村4社的朱金芳,被镇上统一组织输送到深圳电子耀莹厂打工,已经有两年,现在她的月工资达1600多元。“听了朱金芳在外打工的事迹,我也想趁着年轻学一门技术,到外面好好闯一闯。”今年春节后不久,在水源镇劳务输转座谈会上,朱金芳的父亲作为出外务工典型代表讲述了女儿务工成功的故事后,很多年轻人纷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天,就有14名青年到镇劳务办报名参加了金川集团公司技校培训,36名青年报名准备外出务工。

朱王堡镇头沟村十社王兴全多年在酒钢公司做工,通过个人诚实劳动,得到了务工单位的信任,承包了酒钢公司一处装卸任务,先后带出本村20多名富余劳动力长年在酒钢公司务工,人均月收入达到1500多元。梅南村七社李刚在辽宁建筑工程承包18年,先后带动其家族5户到辽宁搞建筑。梅北村二社蒋培国于2001年到深圳做厨师,后来举家来到深圳,并把本社蒋培刚等多人带出去务工。

据统计,五年来,永昌县通过政府组织、能人带动等方式共转移像朱金芳、王兴全这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近7亿元。县劳务办有关人员介绍说,从统计情况来看,永昌农村富余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2%,而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达到户均1人,人均劳务收入1556元,占全县人均纯收入4568元的34%,劳务输出的人数更是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永昌县“十万”农民技能提升实施方案》等方案,提出五年内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规定每年县财政至少安排20万元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乡镇安排相应资金予以配套,几年来县上实际投入培训经费达到100多万元,使所有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都能获得一次由政府“买单”的培训机会。并建立了由农业牵头,教育、劳动等部门组成的培训协调体系,制订了县、乡两级培训计划。基本形成了分级管理,明确责任的城乡一体促进就业培训服务体系。

县委、县政府还在全县10个乡镇,城区10个社区建起了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窗口,为就职择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劳动力供需双方铺路搭桥。同时,还注重总结推广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树立和表彰了一批外出务工致富、回乡自主创业、务工能人、劳务培训服务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利用新闻媒体及务工青年返乡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创业经验,教育引导农民,收到其良好效果。

特点: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民收入成正比,二、三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

“去年3月份,我的两个姑娘在乡政府领导的动员下,到江苏常州服装公司务工,各方面都相当不错,技术熟练了以后,每月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同时,我觉得姑娘们眼界也开阔了,也懂事了,今年我决定放心地让她们再出去。”外出务工人员赵丽霞的父亲——红山窑乡红山窑村二社的赵德永这样说。而水源镇宋家沟村七社的康玉蓉,也是在江苏省常熟市一服装厂打工,打工期间不仅学到了技术、挣到了钱,还把本村的9名青年带出去打工就业。

记者从永昌县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现在外出务工人员从业工种已逐渐由纯体力型工种向技术型工种扩展,由一味地就业向创业转变,从业方向也逐步由本地向外地转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民收入成正比。据了解,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以像赵丽霞、康玉蓉这样的青壮年为主,大概占到富余劳动力的85%左右,而这部分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据调查,现在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以上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据永昌县有关部门调查表明,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民收入相关程度非常密切,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51元、3556元、4568元、5676元和6689元。二、三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逐步改变以往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的状况并向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2001年永昌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比例为44.27:26.96:18.77,2006年为27.34:45.73:26.93,其中农业5.7万人,工业2.3万人,建筑业1万人,交通服务等2万人,二、三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据测算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的非农收入比重达到34%左右。

另外,虽然在永昌就近就地转移的比重仍然比较大,但到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已成富余劳动力的首选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新疆已越来越成为劳务输出的重要阵地,有的跨出国门到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及刚果务工、经商。目前,全县已有100多人在境外就业。

难点: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外出务工者还多为劳力型

永昌县城关镇北海子村九社鲁婷被城关镇政府组织输转到北京务工,她先是在北京西客站从事乘务员工作,后来,凭着年轻人的聪明好学和西北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北京、上海新概念服饰公司站稳了脚跟,被该公司提升为库管经理,工资待遇也大幅度提高,由起初的月薪1600元提高到3000元。去年,她被城关镇政府和县总工会评为“外出务工劳动模范”,并受到了表彰奖励。

但是,像鲁婷这样能走向企业管理岗位的外出务工者毕竟还是少数,据永昌县劳动保障部门介绍,目前,永昌县外出务工农民普遍存在素质较差、文化水平低的状况,许多人无一技之长,在非农领域技能低,择业受限,外出务工者多为劳力型。主要原因是:

受农民素质和择业观念制约,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不足,多数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涉足非农产业普遍缺乏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相当数量的农民缺乏对自身素质和就业形势的把握,对于技术要求高的工种干不了,对收入低、体力型的工种又不愿干。特别是部分城乡结合部的被征地人员,择业要求相对较高,“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现象并存。

甘肃永昌 篇3

学校在“现代化、小班化、寄宿制”的基础上将办学特色提升为“构建和谐校园,创和美教育”。“和美”,即和谐,尚美,以“和”为美,以“和”至“美”。总目标是“修德”成人,“启智”达人,“尚美”为人。

学校先后荣膺国家级“全国中小学价值教育校本化研究先进单位”“人教数字校园实验学校”“信息技术幼苗培养基地”“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级“校风学风建设示范学校”、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家长学校”等称号;保山市“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市级“绿色学校”“保山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保山市文明单位”等十多个奖项;区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学校”“常态课教学先进单位”“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您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把您的孩子放在心中”!

永昌县县域村庄布局现状研究 篇4

关键词:永昌县,村庄布局,现状,村庄变迁,土地流转

甘肃省永昌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祁连山浅山地带, 人口密度低, 是甘肃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永昌县农村人口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向城镇集中速度加快, 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 农村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同步累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城乡公平发展、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正在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村庄是农村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地域单位, 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基础, 又是经济社会的“稳定器”和“减压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本文依托《永昌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成果, 以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对永昌县村庄布局调整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空间布局与制度安排推进永昌县城镇化发展进程, 为我国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1 永昌县城村庄布局现状影响因素

永昌县村庄布局现状受到经济发展、土地流转、人口流动、村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1.1 经济增速较快, 但总体收入水平一般

2013年初永昌县生产总值达到51.8亿元, 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人均GDP达到21903元, 年均增速在15%左右。GDP总量在金昌市所占比重维持在20%左右。虽然县域经济增长较快, 但在整个区域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提升却相对滞后。农民人均纯收入7610元, 总体收入水平一般, 低于国家示范新农村标准。永昌县是甘肃省主要产粮区和肉羊产业大县, 国家啤酒大麦标准化种植基地, 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工业以化工、能源、冶金、建材和农畜产品加工为主。

1.2 土地流转规模扩大, 速度加快

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土地流转显现出规模扩大, 速度加快的趋势。

1) 流转规模不断扩大。近年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土地流转的规模扩大, 速度加快。2010年初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0.137万hm2, 截止2013年初已达1.42万hm2, 显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如图1所示。

2) 流转形式多样化。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无偿转让、地块互换的流转逐渐减少, 转让、出租成为流转的主要形式, 部分地区出现了以股份合作方式的土地流转。

3) 流转主体多元化。永昌农村土地主要流转给私人承包者、多人联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政府承包和企业公司等对象, 经营主体流转的面积大, 资金也投入较多。

4) 流转期限以短期为主, 趋于中长期。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示范点中, 流转期限基本分布在1~30年。流转期2~5年的占总量的47.57%。但随着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企业公司 (工商企业、龙头企业) 所占份额增加, 流转期限将趋于以中长期为主。

1.3 农村人口流向城镇趋势明显

2013年初永昌县全县有7.37万户、户籍人口25.24万人, 常住人口23.68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9.78万人, 城镇化率为41.3%, 户籍非农化率为38.74%。

年龄结构———根据永昌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0~1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5%, 20~59岁人口占到63%, 60岁以上人口占12%, 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7.7%, 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

就业结构———永昌县从事农业的人口占劳动年龄内人口的比重除河西堡镇 (36%) 和红山窑乡 (38%) 以外的其他8个乡镇都超过了50%。永昌县多数人口仍以从事农业为主, 但未来受到土地流转规模扩大, 产业结构优化等因素的影响, 从事农业人口比重将逐渐下降。

变化趋势———永昌县农村人口从2003年的18.8万人减至2008年降至18.23万人, 6年间下降0.47万人;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活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 2009-2012年期间, 农村人口下降趋势更加明显, 从18.33万人降至13.9万人, 近4年农村人口减少4.43万人, 2003-2012年10年农村人口下降26%, 如图2所示。

1.4 村庄变迁情况及动因

全县共辖6镇4乡, 111个村, 916个村民小组。近十年, 全县行政村数和村民小组数未发生变化。近十年全县建成农民住宅小区5个、商住楼150万m2, 吸纳东西河和城郊地区近1.8万户农户进入县城置产兴业。水源、朱王堡、河西堡三乡镇打破村社界限, 在镇区建成农民住宅小区6个、住宅楼21万m2, 在中心村建成集中居住点7个、高标准农宅410套, 农村危旧房改造9600套, 共有3500多户农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聚集。

村庄变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村内大多数中小学生选择到县城就学, 部分农户在县城购房或租房。 (2) 从事二、三产业经营或种养大户, 为方便出行在县城购买或租赁房屋。 (3) 土地流转后, 外出务工人员, 为方便出行在县城活周边租赁房屋。 (4) 子女结婚在县城或其它地区购房或租房。第五类, 城镇建成区扩大、市政设施建设、大项目建设等导致建设拆迁征地, 促进农民进城居住。

推动永昌县村庄变迁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产业结构优化。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 非农就业机会增加, 加速了永昌县村庄变迁。如河西堡镇工业发展较快, 二、三产业能够吸收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 农民进城后家庭收入主要靠务工获得, 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大幅增长。

2) 土地流转加速。土地流转加速推动农村劳动力工作方式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到非农生产。种植规模扩大, 有效提高农民收入。随着非农收入比重的提高, 推动了农户间土地相对集中的现象, 户均种植规模会逐渐提高, 种植大户得到发展。

3) 教育变迁, 就学模式转变。如图3所示, 近年各乡镇学校数量、学生数量都处于不断下降趋势。近10年, 随着中小学教育网点调整, 农村学校调整较大, 但农民对下一代的教育质量要求逐步提高, 因此多数家庭选择到县城就学。为了照顾子女上学, 部分农户会在县城购房或租房, 并进城务工。

4) 生活消费方式转变。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外出务工人员提高了家庭整体收入, 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方式由改善型消费需求向发展型消费需求转变, 农村居民对居住, 消费品等品质期待提高, 增加了农村居民与经济、商贸、物流、服务条件相对较好地区的联系。

2 村庄布局现状

永昌县境内分布有111个行政村, 村庄密度为15个/km2。2013年初全县农村人口为19万人, 共4.9万户, 平均每户3.88人;全县耕地总面积约为5.3万hm2, 人均耕地面积约0.26hm2;县域村镇房屋面积908万m2, 农村人均居住用房面积40m2。

从空间分布来看, 永昌县内人口较大的村庄主要分布在西大河流域和东大河流域, 人均年收入水平较高的村庄集中在县城、河西堡镇、朱王堡镇周边, 以六坝乡和东寨镇村庄耕地资源最为富集, 人均耕地面积约0.53hm2。

且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及生活习俗略有差别, 布局形式有所不同, 呈现块状、带状、散点状等多种形态, 布局较为松散。

块状聚集———呈现块状分布在空间较开阔、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人口和用地规模较大且相对集聚度高;交通相对发达, 与周围村庄联系较紧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布置集中, 使用效率较高。

带状延伸———村庄多数沿主要交通线路或河流两侧分布, 并沿其延伸发展。该布局方式决定了耕作范围垂直于聚落延伸方向发展, 耕作半径较小。此类村庄聚集度较低, 管理不方便, 已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且后期完善困难。

点状分散———形成原因主要为耕地分散, 住宅多围绕耕地进行建设, 住户间间隔距离过大;一些分布于在用地条件较差的地区, 农宅选择在山间平地、地质灾害少等用地条件较好的地点进行建设。此类村庄规模小, 管理不方便,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且已有设施利用率低, 不利于村庄长期发展。

3 村庄布局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永昌县村庄布局现状较为分散, 一部分地区交通运输不便,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或资源浪费, 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村庄未来发展, 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 空间布局较松散。永昌县村庄数量众多, 布局分散。县域范围内111个行政村, 多数为大型行政村 (大于1000人) , 部分村庄人口小于1000人的村庄, 多分布于六坝乡和南坝乡 (六坝乡、下七坝、星海、八坝、九坝、团庄, 南坝乡何家湾村、永丰村、永安村等村) 。从整体看, 200~300人的小型村庄占79.98%, 300~500人的村庄占15.05%, 500人以上的村庄只占4.98%, 村庄规模普遍偏小, 且分布零散。

如图5, 6所示, 各乡镇村庄分布密度略有不同, 多数乡镇密度偏低, 住户聚集程度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及生活习俗略有差别, 布局形式有所不同, 呈现块状、带状、散点状等多种形态, 布局散乱现象较为突出, 亟须进行村庄布局的优化调整。

2) 土地集约程度较低。农村居住用地过多, 农村居民点用地为6617.46hm2, 人均约350m2。另据调研一手资料, 永昌县各村村民宅基地250㎡以上的占到45%以上, 其中400㎡以上的占到13%。均显示本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空间较大。

现状农村住房的建筑面积远高于城镇住宅。虽然农居附带一定的生产功能, 从大部分农居的生产功能逐步弱化的情况看, 这一比值明显过大。如图7所示。

3) 现状农宅近期新建少, 空巢现象突显。永昌县农村住宅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建筑面积以100~200㎡为主, 造价普遍偏低, 近十年来新建住宅极少。受到县域教育资源的吸引, 土地流转规模扩大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人口涌向县城、乡镇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完善的地区, 村庄“十户九把锁”的空巢现象突显。农村居民自主新建、翻修住宅的意愿较低。衰落特征明显, 如图8, 9所示。

4) 基础设施配套效率较低。一方面是道路利用率较低。居民点数量过多导致对外交通和村内道路长度成倍增加。近年农村常住人口逐年递减, 部分村庄人口已比较稀少, 道路却早已修好, 造成村庄地区村庄人均交通面积较高。另一方面是综合管线覆盖率较低。农村给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一般通过沿村庄对外交通道路铺设输配送管线来实现。由于农村人均对外交通道路过长, 道路配置效率偏低, 入村管线成本增加, 工程效益低, 运行费用高, 百姓负担重。而村庄内部高度分散, 提高了管线的入户成本。这就导致了至今仍有不少村庄缺乏基本配套设施。

5) 现有村庄布局形态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村庄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 其结构具有社会经济的大背景。自然村落的形态主要表现为血缘社会形态、熟人社会、同构性较强、价值观相对统一、与外界相对隔离, 耕作半径等影响, 形成一个自闭合的交往体系。村庄的空间结构由于农田的存在, 村庄经济活动呈现面状形态, 且活动较为分散。由于交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区域联系网络, 节点基本由自然集聚而成。受行政区划和历史习惯的影响, 某一范围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比较频繁, 超出范围的联系较少。但是村庄的布局在其经济、社会文化格局以及生态及村落形态等方面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产业结构调整, 土地流转加速,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转变, 交通条件改善, 生活水平的提高, 逐步转变农村生活、消费方式、邻里关系等, 推动村庄结构的转型。原有村庄布局形态已逐渐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4 小结

综上, 永昌县村庄布局现状受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土地流转加速、教育变迁、就学模式转变、农村人口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向城镇集中速度加快、生活消费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 现状存在村庄分布零散、规模偏小, 土地集约程度低, 村庄空巢现象突显, 基础设施配套效率较低等问题, 现有村庄布局形态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亟需科学推进县域村庄布局调整, 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以及集中居住点适度集中, 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镇化进程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启鹏.村庄布局规划理论与实践[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2.

[2]刘科伟, 南晓娜.西部地区县域村庄布局研究—以陕西省凤翔县为例[J].开发研究, 2008 (6) .

[3]王娟.城镇化视角下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分析[J].商业时代, 2013 (36) .

[4]王鹏.永昌县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2.

上一篇:重要专利下一篇:支线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