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古建筑调查报告

2024-07-01

永昌县古建筑调查报告(通用7篇)

永昌县古建筑调查报告 篇1

永昌县城关二小

关于开展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自查报告

永昌县双联办:

我校自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来,学校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迅速行动,按照省、市、县委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响应号召,加强领导,精心安排,广泛宣传,创新载体,开展结对帮扶。目前,我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起步良好,进展顺利。但由于帮扶的对象年龄偏大,丧失劳动力等原因,帮联工作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现将我校“双联”工作开展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一阶段工作小结

(一)迅速传达学习,统一思想认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之后,我校认真学习了省委王三运书记以及市委市政府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组织学校教职工学习了《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方案》。通过深入学习,为积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安排部署。为保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顺利开展,学校党支部召开支部会议,专题研究“双联”行动帮扶事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书记为副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领导小组,制

定了实施方案,由专人具体负责“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联络和信息报送工作以及日常事务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有效保证了“双联”行动的有序开展。

(三)深入现场对接,落实帮扶责任。

一是合理筛选重点帮扶对象。我校领导干部共帮扶黄家学村5户农户。学校要求帮扶干部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明确帮扶方向,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

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我校帮扶干部与该乡村干部一起走访了困难户,同他们交流、座谈与沟通,详细了解帮扶户的家庭人口情况、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看病就医、农作物耕种、养殖等相关情况,查看农户家庭的住房、生产生活用具,询问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同时与村委会干部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村情民情,并与乡村干部共同商讨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对帮扶对象今后发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会诊”,初步明确了帮扶的基本目标,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力所能及为帮扶对象提供了一些帮助。在群众春耕备耕关键阶段,我校帮扶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为困难农户送去了慰问金,解决了帮扶户春耕阶段的燃眉之急。

四是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了使帮扶村民深入了解“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联系户干部更加方便与村民联系,我校与黄家学村建立了长效联系机制,及时

了解帮扶对象情况,制定了帮扶干部帮扶制度,只有做到肯下去、常下去、真下去,做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才能真正做到联村联户又联心、为民富民真惠民。

二、“双联”行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帮扶对象所在的黄家学村人均耕地面积少,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资金缺口较大。

(二)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宣传不够。由于宣传不够,部分群众对“双联”行动认识不到位,片面地理解为帮联单位和干部下来就是为帮联户给钱、给项目、给物资的,导致帮联户期望值过高,好多急需自主推进的事情,完全依赖帮联单位和干部,主动性不够,自我发展信心不足,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三)帮联村整体规划缺乏统筹安排,虽在帮联单位的帮助下,都作了规划,但由于缺乏专业部门和专门人才的指导,存在规划格式不

一、质量不高,专业性、前瞻性、指导性不强,实际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三、下一步的打算

(一)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双联”工作的知晓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载体,丰富宣传形式,多措并举,大力宣传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双联”行动这一关注民生、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向群众讲清楚,特别要向那些未列入干部帮联的群众说明白,提高

“双联”行动的知晓率,纠正帮联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识偏差,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并结合我校业务工作,通过在学生中间宣传,进一步提高该村农户对“双联”工作的知晓率,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健康支持。

(二)依托县上项目,提高贫困户造血功能,为农户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三)坚持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意愿,帮助群众理清思路,依托现有条件,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展致富增收渠道。

尽管 “双联”工作开局良好,但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今后将积极争取,主动对接,充分发挥每个联系干部的优势,紧盯黄家学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目标不放松,创新思路,创新方法,确保“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取得实效。

永昌县城关二小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永昌县古建筑调查报告 篇2

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在如此蓬勃发展的环境下, 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 与工业、农业、文化等产业不断融合。近几年来区域旅游竞争已经进入形象竞争的阶段, 旅游形象定位是区域旅游竞争的关键环节, 准确进行旅游形象定位有利于扩大旅游地的影响力, 而且更有利于对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分析与设计, 促进县域旅游的发展, 提升县域的品味,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旅游地的开发方向。

鄱阳湖最长、最宽、最窄、最险的地方都在都昌县, 都昌也的鄱阳湖区域岛屿最多的县, 都昌资源特色鲜明, 关于都昌旅游形象定位, 九江学院李松志博士基于都昌的老爷庙及周边景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 提出将老爷庙旅游区打造成为湖滨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区, 将其形象定位于:“神奇东方百慕大, 多彩鄱湖沙漠园”。但他并没有就都昌全县的旅游形象进行设计。其它学者更没对其形象进行研究。对于一个资源特色鲜明而旅游知名度不高的县份而言, 其旅游形象定位变得尤为重要。

二、都昌县旅游地形象调查

旅游地形象的调查往往采取社会学的市场调查方法和技术, 基本的调查过程包括:确定调查目标, 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 选择抽样调查方法, 拟定调查问卷。现对都昌县旅游地形象进行调查, 调查方案如下:

(1) 调查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分析都昌县旅游消费群体的行为和习惯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现状, 来丰富旅游地形象设计特别是县域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 扩大旅游的影响力, 促进县域旅游的发展, 提升县域的品味等。

(2) 调查对象:针对都昌的游客发放调查问卷, 并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 咨询。

(3) 调查方法:现场问卷调查。

(4) 问卷针对人口统计学信息、年龄、职业与受教育程度、对都昌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内容等几方面的设计。

三、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

为了更真实, 更具体的分析都昌县旅游地形象的初探, 笔者对都昌县的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了《都昌县旅游地形象初探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是于2015年10月1日在都昌县县城开展的调查, 当场发放问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 回收100份, 回收率100%, 其有效问卷60份。通过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个人基本资料可得本次调查成员中女生占53.3%, 男生占了64.7%;年龄在15岁以下的占了8.3%, 15-20岁的占11.7%, 21-25岁占31.7%, 26-30岁占15.0%, 31-40岁占11.7%, 41-50岁占8.3%, 51-60岁占5.0%, 60以上的占8.3%;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占25.00%, 2000-3000元的占30.00%, 3000-5000元的占31.67%, 5000-10000元的占10.00%, 1万以上的占3.33%;职业分布中, 全日制学生占23.3%, 公务员占11.7%, 企事业单位人员占18.3%, 技术人员占1.7%, 销售人员占6.7%, 教师3.3%, 财务审计人员3.3%, 其他31.7%。根据调查我们可以把都昌县旅游的目标群体主要定位在青少年和成年人当中。

都昌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 调查者们对旅游地的评价是:认为都昌拥有独特风俗习惯或持中立态度的人占76.6%, 只有1.7%的人对此观点持非常不同意的态度 (如表1) ;80%以上的人认为都昌有吸引力的文化历史景观 (如表2) ;36.7%的人认为都昌的建筑业是有特色的;休闲娱乐上非常同意的人占了13.3%, 非常不同意的占了3.3%, 中间人数最多。由此可见, 都昌县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景观还是很受旅游者欢迎的, 在对其进行规划和形象定位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抓住这点优势发挥其长处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在都昌县的休闲娱乐的内容上明显不够丰富, 对了发达的旅游业来讲这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个致命的原因。要想做大做好都昌县的旅游业, 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必不可少。

在购物多样化上, 调查者们赞同的有23.3%, 一般的33.3%, 不同意的25%, 总体来说都昌县的购物大体上还是得到认可的。但是这还不是最完善的, 旅游的六要素:游购娱, 食住行, 这六要素缺一不可, 同样的, 一个旅游地把这六要素做好了完善了才可以称为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都昌县在完善购物内容上不仅要增加扩大购物的种类, 更要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 在旅游产品中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都昌县的人文景观, 水资源和自然环境, 交通环境, 住宿业, 酒店 (旅社) 基本配套设施, 购物环境和当地自然环境方面, 被调查者们, 基本呈一般到同意的状况, 但是仍然有对其非常不满意的地方。都昌县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 水资源丰富的县域, 从这方面来看, 对都昌县的休闲度假, 生态游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上, 都昌县发展的还不成熟, 有待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来完善当地的旅游业的配套设施。如在住宿上不需要多么的豪华但一定要整洁干净, 客房内该有的设施要齐全, 做到最大限度的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在饮食上不但要突出当地的特色而且食物要多样化, 满足来自不同地区, 不同宗教信仰或是不同国家游客的口味;旅游交通既要方便又要保障游客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都昌县最突出的形象:根据调查, 对于旅游者来说最突出的就是它的湖乡田野, 著名的鄱阳湖就位于都昌。大多数游客来这旅游主要是热爱这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旅游地突出的形象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对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和形象设计产生实际上的意义。这是立足于旅游者的角度看问题, 根据旅游者的兴趣爱好提供给他们满意的旅游产品。就都昌县的旅游业来说, “湖乡田野”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重点是如何把它的地位发挥到极致对于要发展该地的旅游业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深度研究的课题。

四、结论

从本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游客对都昌县旅游要素整体的印象还是较好的, 尤其是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方面很突出, 这也正是都昌县发展旅游的优势所在, 因此我们可以把都昌县的旅游形象定位在闲适自由和江河湖泊的旅游资源上。但是在住宿, 购物, 娱乐和物价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应尽力做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发展都昌县的旅游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相关企业加强自身的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旅游环境。所以, 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都昌县的旅游业, 我们要采取两手抓的政策, 既要发挥其优势, 在吸引旅游者的资源上, 积极开发新的能够与时俱进的旅游产品, 更需要通过旅游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发展来提升都昌县整体的旅游形象。都昌县是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域, 不仅历史文化景观突出, 自然风景更加宜人。这就造就了都昌县能够发展成为旅游地的先天优势, 后天再配上良好的交通, 住宿, 娱乐, 购物等环境就能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旅游地。做这份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都昌, 为都昌的旅游形象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做出恰当的形象定位。毫无疑问, 根据上面的调查, 我们应该围绕“田园”“江河湖泊”“生态”“古朴”等关键字眼来对它进行形象定位和设计。

会昌县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篇3

一、会昌县乡村集体经济基本情况

(一)乡村集体经济资产情况。目前,会昌县19个乡镇资产总值为1976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695.09万元。243个行政村共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43个,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354.9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4.05万亩、园地12.95万亩、林地300.25万亩、草地0.86万亩、养殖水面6.03万亩、其他10.74万亩。村集体资产总额19641.73万元。

(二)乡村集体经济债务情况。全县19个乡镇负债总计7910万元(2014年底统计数)。243个行政村负债总额5207.79万元,其中经营性负债259万元,举办公益事业负债1917.03万元,当年新增负债70.5万元,经营性固定资产原值299.8万元。

(三)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2014年,全县19个乡镇经济总收入因种种原因未作汇总,仅统计了烟叶税收补助收入1684.94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基金补助收入4561.2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567.16万元,其中经营收入684.45万元,发包等收入165.1万元,投资收益8万元,补助收入1879.00万元,其他收入830.61万元。当年无经营性收入的村126个,占53.85% 。

乡村两级收入渠道大体相同:一是资源性收入。主要是利用集体的林、地、水等自然资源和撂荒地、空闲地、机动地和集体林地,通过建办种苗繁育基地、引资开发、出让承包等方式增加的集体收入。二是资产性收入。主要是有效利用闲置资产,如通过出租、出售闲置厂房和生产设备等方式创收。三是其他收入,主要是通过土地征收获得的补偿款、社会抚养费返还款、烤烟生产奖励等收入。

二、会昌县乡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认识不到位。从调研走访的乡镇了解到,大部分乡村干部都能客观地认识到乡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一现状,但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改变目前乡村集体经济的状况。个别乡村干部虽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却感觉力不从心,有想法没办法,认为有上级财政拨款、烟税、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土地出让金等收入,能够维持正常工作,缺乏主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举措。

(二)乡村集体经济的产权不明晰。村级集体经济名义上是归村内集体成员所有,但长期由村委会管理,由于缺乏技术、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集体经济中的个体所占份额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人都有,人人没有”的怪象,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三)发展不平衡,收入来源单一。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各行政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些村资源性优势明显,纯收入较高;有些村基础条件较差,加上历史原因造成的债务,集体经济负债累累。县城周边、交通便利行政村的集体经济状况普遍好于偏远、交通落后的行政村。据2014年底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报表显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最高的筠门岭镇与最低的洞头乡相差91倍。大部分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依赖政府补助和政策性补偿。由于管理方式粗放,产业单一,层次低、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很难适应市场化要求,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资产运营管理不规范。长期以来,村级集体资产的运营控制权由村干部掌握,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相关监督机制又不规范,致使民主监督很难到位。一些村干部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不作为,怕作为,集体资产管理混乱,严重阻碍了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一些村干部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随意挥霍,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农民权益无法保障。受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和发展理念的影响,大部分行政村的资产收入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但受财政实力的影响,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另外,相关部门的结对帮扶大多只注重个体农户,往往忽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而项目资金大多是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资金很少,集体经济的实力无法增强,长效增收机制无法建立。

(五)发展集体经济的人才匮乏。大部分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理念滞后,思想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市场经济意识薄弱,能力不强,思路不清,大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面对新形势束手无策,整体素质很难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加上大量劳务输出,又造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素质高、懂市场、会经营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

(六)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的资金和资本。从目前村级经济现状看,全县村级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100个,占41.15%。在3567.16万元收入中,补助性收入1879.00万元,占52.67%,投资收入仅为8万元,占3.29%。加上村集体固定资产大部分是非经营性资产,如村委会大楼、学校等,难以形成资本。部分有山林的乡村又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没有创造经济效益,乡村两级基本上入不敷出,更谈不上有资金发展集体经济。

三、进一步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明确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一是提高乡村干部的认识。乡村干部要增强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摒弃“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思想,要有领头羊的责任和担当。二是要增强乡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自觉性。要通过考核激励措施,提高乡村干部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要把发展集体经济纳入乡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乡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乡村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

nlc202309021550

(二)明晰产权,管好用活乡村集体资产。乡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乡村两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一是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域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加强清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建立资产增值机制。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三是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化解乡村债务。严格收支审批,控制不必要开支。进一步完善财务代理制度,规范代管手续。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并将控制和化解债务纳入对乡村两级的考核内容,积极探索并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长效机制。

(三)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现有资源。发展乡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乡村集体经济实力。要大力培植“一村一品”、“一村一业”,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近郊和偏远乡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群众素质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如国省道沿线乡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特别是像周田镇、西江镇、筠门岭镇这样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明显的乡镇,适合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利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当地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三是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添一条途径。四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产、供、销服务,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壮大集体经济。

(四)强化管理,保障乡村集体资产收入。一是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对现有集体土地、集体林场、山塘水库等发包经营项目,依法补充完善承包合同。二是强化集体资产民主管理。建立健全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真正让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三是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组织成立以村民为主的监督委员会,专门负责对集体资产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

(五)做好培训,强化基层组织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扩大民主,选用一些懂经营管理,有一定理论素养,乐于奉献、敢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进入基层班子,尤其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选好发展集体经济的带头人。要充分利用“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优势,大力引进优秀大学生包村驻队,充实基层组织队伍,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专题培训、集中培训和基地培训等多种方式,转变基层干部思想观念,增强新形势下经济工作能力,提高服务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三是组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乡村干部,尤其是乡村集体经济负责人走出去,选择到基础条件相似且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参观学习,借鉴成功做法,因势利导,强身固本。

(六)倾斜政策,加大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结合精准扶贫,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级财政安排相应的资金,采取适当的形式,重点支持集体经济“空壳”乡或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降低贷款门槛,专门支持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允许乡村以山林、固定资产等抵押贷款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永昌县古建筑调查报告 篇4

------------------

发表日期:2007年9月6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陈田明本页面已被访问 2280 次

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重庆市荣昌县农业局2007年6月对全县20个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路、措施和建议,为我县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全县农业户数19.21万户,农村人口65.16万人,农村实有劳动力39.86 万个,户均劳动力2.1个。截止2007年6月30日,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户数13.19万户,占全县农业户数68.66%。转移农村劳动力23.42万人,占全县实有劳动力的58.74%。其中转移男劳力13.19万人,转移女劳力10.23万人,分别占实有男、女劳动力的62%、55.32%。转移户中户均转移劳动力1.77个,占转移户均劳动力2.1个的84%。预测年务工收入106785万元,劳平0.456万元。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耕种全县46万亩耕地需要9万个农村劳动力,目前我县有剩余劳动力7.44万人。

转移户中家庭承包面积34.47万亩,占全县家庭承包面积的74.24%,其中已流转面积

7.17万亩,占全县家庭承包面积15.37%,占全县流转面积的83.95%。转移户中撂荒地面积0.46万亩,其中季节性撂荒0.43万亩,占撂荒地面积的93.47%。常年撂荒0.03万亩,占撂荒地面积的6.53%。转移户中宅基地面积1513.1万㎡,宅基地建房面积1144.73万㎡,人均宅基地面积32.77㎡,人均建房面积24.79㎡。

根据对转移户中农民意愿调查显示,转移户中愿转为市民的7.14万人,占转移户中农业人口15.46%。愿意退出承包地的农户2.04万户,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2.03万户,分别占转移农户的15.47%、15.39 %。愿意退出承包地面积4.09万亩,退出宅基地面积131.24万㎡,分别占转移户中承包地、宅基地面积的11.87%和8.67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通过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六高、三低”的态势。

(一)转移户数占全县农业户数比例高。全县共有13.19万户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占全县农业户数的68.66%。其中有10个镇达70%以上,最高的峰高镇达82.1%。

(二)转移户中劳动力转移比例高。全县转移户中实有劳动力30.55万个,已转移劳动力23.42万个,占转移户中实有劳动力的76.66%,其中比例达70%以上的镇有17个,达80%以上的镇有7个。最高的路孔镇达90.37%。

(三)转移劳动力中从事二产业比例高。转移劳动力中从事二产业的劳动力达13.31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56.85%。其中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纺织业和建筑业,分别占转移劳动力的21.24%、13.21%和22.4%。主要从事的工种集中在机械工、建筑工、装修工、手工业制造、维修工等10余个工种。

(四)转移劳动力中青壮年转移比例高。全县18—40岁内转移的劳动力达21.14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90.28%,特别是25—35年龄段内转移的劳动力达13.74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58.68%。45岁以上的劳动力转移率低,占转移劳动力的9.5%。

(五)转移劳动力中向市外转移比例高。全县市外转移劳动力达17.51万人,占转移劳动力74.8%,其中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占市外转移的48.73%。本县内和本市内转移比例低,分别占转移劳动力的16.88%和8.3%。国外劳动力转移逐步起步,全县已有106人向国外转移。

(六)转移劳动力中常年转移比例高。全年累计在外劳动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为22.65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96.75%。6个月以下季节性务工只占转移劳动力的3.25%。

(七)转移劳动力中参加培训的比例低。全县转移劳动力中通过定点专业培训的人员只有1.70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7.25%。

(八)转移劳动力中有组织输出的比例低。全县通过政府和中介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为0.79万人,只占劳转移动力的3.37%。通过自主转移和亲朋介绍外出的占转移劳动力的96.63%,有组织转移率低。

(九)转移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低。转移劳动力中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12万人,占转移劳动力9.05%。大部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达21.29万人,占转移劳动力90.94%,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劳务工作组织机构不健全。全县无统筹综合的农村劳务组织机构,没有形成劳动力输出、管理、服务、教育、培训为一体长效管理体制。

(二)各镇劳务转移不平衡。各镇近年来都加大了劳务转移的工作力度,但仍然存在工作不平衡的现象。劳务转移好的镇转移户数高达82.1%,转移劳动力达75.77%,低的镇转移户数比例只有48.5%,转移劳动力43.38%。

(三)大龄劳动力转移难。由于受文化水平和年龄限制,全县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较低,占转移劳动力的9.5%,大龄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困难。

(四)部分培训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存在培训规模小、力量分散、形式单一,培训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不能很好地面对市场,寻找订单力度不够,培训与输出没有很好地衔接,制约了输出的速度和规模。

(五)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收集难。劳动力资源信息库输入了全县每个劳动力的详细资料,但由于镇劳动力信息员不稳定,资源库中的数据仍存在收集难、更新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等现象,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在劳动力输出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六)资源、培训、输出三大系统还没有完全连接互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缺乏必要的输出组织,资源信息不能更好地为培训输出服务。

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和长远的结合认真研究探讨,以取得促进农民增收的预期效果,长远研究探讨如何建立和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各镇、各有关部门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度上充分认识和增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组织领导、政策措施、统筹规划、部门分工、综合协调、经费保障、信息服务、维权解难、目标责任、检查指导各个环节上建立推进机制,给农民一个好的信息向导,合理有序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从长远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立足于当地,必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县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平台。加快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尽量多的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就业成本,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各镇、各有关部门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充分发挥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为拓展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搭建平台,尽量多的增加岗位,促进农民增收。

(四)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在现代化生产方式条件下,要想有充分的就业,就必须有充分的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工程,县、镇两级政府要把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抓好农村普九教育的同时,创造条件开拓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特别是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研究建立新型的、城乡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我县目前已有经验来看,可试行推广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为当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短期引导性培训;二是立足当前的产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适用型人才培训;三是定向输出农村劳动力的校企联合办学;四是举办综合高中和初中、高中“3+1”(即三年初、高中基础教育、一年技能教育)教学体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必须有充分的经费保障,县政府应按国家有关有关规定足额配套培训经费,并列入预算。同时应视县财力可能,尽量增加培训投入,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五)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社会环境,切实维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目前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有的社会环境条件难以维护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出现了农民不愿转和不敢转的现象。因此,各级各部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法制化程度上,创优农村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有:一是依法推进农民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县政府出台各类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三是清理各类歧视、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规定,改革现行的就业管理制度,帮助农民实行公平的就业竞争,给农民公平的市民待遇。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劳动力的信息化建设,扩大劳动力市场的覆盖面,从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尽快扩大到为面向社会劳动者服务。建立双向交流的信息网络,一方面向求职者及时准确的提供企业用工信息,一方面向用工企业提高提供我县劳动力资源信息。五是对进城农民消除歧视、消除偏见,并给进城务工、经商就业的农村劳动者较为充分的生活保障,如,最低工资制度,廉租住房和子女入托、入学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制度,建立农村劳动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六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维权力度。县政府及其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督和督察力度,对侵犯和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必须坚决打击,如“工资兑现问题、工伤事故处理、扣押身份证、交付押金等,这些应明确部门职责,强化责任,确实起到维权的作用。

(六)加大对大龄劳动力就地转移力度。据调查,年龄在45岁以上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转移难、收入低、就业不稳定等问题,但这部分人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可结合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引进业主和龙头企业,使大龄劳动力进入业主和龙头企业,既发挥了他们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从农民变为产业技术工人,又有效地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永昌县古建筑调查报告 篇5

中共平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 关于作风整顿活动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的报告

县作风办:

按照平昌县干部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第二阶段验收标准的通知》要求,为了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我局围绕转变工作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集中整顿活动。在作风整顿查摆问题阶段,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并针对意见和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

我们采取发送征求意见函、走访药品经营企业、召开座谈会、组织干部职工自查、设立意见箱和公开举报电话等6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全面查找问题,通过对各种渠道征求意见、建议和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找出了我局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执行制度不够严格,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职工队伍涣散;

二是股室之间工作协调不够;

三是职工中存在工作纪律性不强的现象,个别职工迟到、早退时有发生,上班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等问题;四是个别职工业务素质不够,不爱钻研业务,工作标准不高;

五是开拓创新意识差,等靠思想严重,工作效率低;六是执法队伍需要加强。

二、整改措施

局党组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有决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全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形成管理规范、工作有序、服务热情、风清气

正的良好局面。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要建立完善以下制度:《平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问负责制度》、《平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限时办结制度》、《平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平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作风监督检查管理办法》、执法监察方面制定了《平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试行)》、《平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系统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平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违法行为查处程序及执法时限》和《平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等制度。二是提高队伍素质。对职工不断进行政治理论、宏观经济知识和业务知识能力的强化教育。深入学习法律,增强法制观念,在全系统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学习,使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每一位同志都能熟知法律法规,正确运用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全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加强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建设学习型班子、谋事干事型的班子,提高班子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把本系统领导班子建设成对上有影响力、对内有凝聚力、对下有号召力、整体工作具有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四是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推行首办负责制、限期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行阳光行政,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在办证大厅制作统一的告示牌、办事流程图、办证指南牌,提倡人性化服务。

二〇一二年二月三日

主题词:作风整顿问题整改工作报告

永昌县古建筑调查报告 篇6

自查报告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为全县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认定贡献力量,我校依照《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和《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就我校有关迎评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孝昌县北部重镇——小河镇镇区北端,毗邻小河明清一条古街,东南距国家4A级风景区——观音湖风景区仅1千米,这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得到优先发展。

我校是一所县级示范学校,招生范围辐射一个小河溪社区和25个行政村,辖区人口3万余人。现有在校生818名,学校17个教学班,班额48人。专任教师90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40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1人。学校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20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523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900平方米,生活用房9390平方米。现有图书21000册,生均图书25.7册。学校十“室”两“场”齐备:理化生实验室阅览室图书室微机室各一间、音体美活动室各一间、劳技活动室一间、标准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1个、田径场一个(面积达8000 m2,内含300米环形跑道)。学校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学装备齐全:多媒体、“班班通”电子白板教室16间,电子备课室一间,教师办公室和各处室办公均有电脑上网学习或查找资料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

二、自查情况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工作力度,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学校”的创建工作确定为全校的大事之一。依据孝昌县教育局相关的会议及文件精神,我校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评工作动员大会,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召开了教师会,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安排部署各项创建工作任务,稳步推进了全校创建工作的开展。自查中,我们依据相关指1

标体系,坚持边督查边整改,及时纠正学校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力保全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达标。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标情况

依据《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自查中,15项学校办学基件数据达标:学生818人,办学规模适中;班额48人,达到省级评估标准;生均用地面积41.6平方米,高于省级评估标准的25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8.97平方米,高于省级评估标准的6.66平方米;学校绿化率100%,绿化用地14300平方米,绿化率42%,高于省级评估标准的30%;环形跑道300米,高于省级200米的评估标准;学校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理化生实验室、音乐美术教室和体育器材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均达到省级评估标准;生均图书册数25.7,高于省级25册的评估标准;合格学历教师占比100%;师生比9.1,低于省级评估标准的19.3的控制线。

依据《湖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我们对照5个A级指标,12个B级指标和28个C级指标评估标准,5个刚性指标对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自查,经认真自查评估,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分为96分,具体自查情况如下:

(一)政府重视支持(25分)

A1B1政策规划(本项5分、自查5分)

C1:近年来,孝昌县政府非常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制订出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领导机构及相应的评估考核制度,并将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C2:孝昌县政府一是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目标责任制度;二是建立了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和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校园治安秩序良好,无安全事故发生。

C3:孝昌县教育局经常性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活动,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库,对辖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进行逐校监测和分析。学校也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做到项目分工负责,形成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有效的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

A1B2经费投入(本项15分、自查15分)

C4C5C6C7:我校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教学设备、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添置了多媒体“班班通”电子白板教学设备,各学科教学器材也陆续配备到位。上级财政部门对我校申报改造工程给予大力支持,投入近四百万元,我校硬件设施大为改观:。

A1B3经费管理(本项5分、自查3分)

C8:孝昌县政府能按上级规定将义务教育经费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义务教育。但教职工工资没有高于上年,生均公用经费也没有高于上年,按照《湖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权重》,扣2分。

C9:孝昌县政府及教育局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二)学校标准化建设(10分)

A2B4学校规划和计划(本项6分、自查6分)

C10:学校有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学校布局规划设计图。制订了办学章程,每学年计划齐全且科学,学校简介详实,学校荣誉录记载了学校取得大重大成绩。为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让偏远农村的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撤观山中学并入我校,配备了学生食堂及学生宿舍,集中了资金的有效投入,也有效合理的利用了教育资源。

A2B5学校建设(本项4分、自查4分)

C11:近几年来,我校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努力推进提档升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投资近四百万元整修了教学楼综合楼,修建了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楼,改造了学校运动场,硬化了学校主干道,绿化了学校花坛书坛绿化带等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校内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大门及围墙,校园内绿树环抱,花坛别致,鸟语花香。

孝昌县政府及教育局一是认真研究制定了“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计划和逐校逐栋改造方案,并逐步得到落实;二是新建或改、扩建校舍都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三是不断添置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

学校近三年基础设施建设档案资料齐全,学校固定资产统计清楚,有固定的资产台账,各专室均有管理制度,且使用记载分一目了然,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一览表清楚。

(三)教师队伍建设(35分)

A3B6教师队伍基本情况(本项10分、自查9分)

C12C13: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现有专任教师90人,专任教师学历均为专科以上,其中本科学历的40人,占44.4 %,专科学历的 50人,占55.6%,岗位学历合格率为 100%。教师配备比例为1:9.1,但就本校情况还存在着短学科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

(1)教师队伍趋于中、老龄化。专任教师50岁以上教师18人,占36%。(2)学科结构比例不合理。信息技术、艺术学科教师紧缺,各班此类课程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

A3B7教师管理与培训(本项15分、自查15分)

C14: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干部教师交流的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城乡之间定期轮岗交流,科学合理的配置师资均衡,学校副校长王黎明于2011年10月到武汉市卓刀泉学校挂职锻炼,学校在2013年9月选派一名教师(朱志刚)到新疆支教,选派三名教师(舒国洲、黄标、鲁诚意)到镇中心小学支教。

C15:近年以来,学校一是照省、县安排部署,积极开展“比教学、访万家”各项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教师、学生参与率均达到100%;二是研究制定了.“比教学、访万家”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三是市教育局对“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突出的教师给予了表彰。2012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先进单位。

B8教师培训(本项4分、自查4分)

C16:学校每年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工作要点,培训经费有保障,根据学校目前的师资状况,本着实际需要的原则,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领导班子岗位培训,师德培训,教师业务培训,班主任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形式与方法采取以会代训,电脑自主学习,分组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

B9教师待遇(本项6分、自查5分)

C17C18:教师按照国家和省政策规定应该享受的工资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已基本得到落实。学校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学校积极推进绩效工资考评和发放制度,并按标准全额发放。教师周转房建成,有24名教师入住,教师住宿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教育教学质量(20分)A4B10办学行为(本项8分、自查8分)

C19C20:我校班额48人,符合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规定,没有大班现象。全校无办重点校、重点班、无利用节假日、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有偿补课、无乱订滥印教辅资料等现象。县教育局、学校都制定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措施,学生课业负担控制在合理范围。

A4B11教育质量(本项12分、自查12分)

C21:几年来,由于我们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了《义务教育法》,全面落实了新课程目标,使我校普及程度等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1、适龄儿童入学率:近三年来,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

2、辍学率: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辍学率为0。

3、弱势群体入学率:近三年来,女童、留守儿童已全部入学就读,入学率为100%。

4、在校学生巩固率:近三年在校学生巩固率100%。

5、建立了网络学籍档案体系,及时记载学生变动情况,加强对学生流动的监控。

C22:我校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按照时间表、课程表上课、放学。执行地方课程设置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地方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切实保证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活动,做到:开学有计划,有方案,有活动过程资料及评价细则,学期结束有总结。坚持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统计,及时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C23:我校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教职工普通话水平达标率为100%,全体教职员工在教学、会议和集体活动中均能自觉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学校定期举行学生普通话演讲比赛和书法竞赛,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

C24:县教育局及学校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质量均衡考核评价机制,并对教育质量均衡实行每学期考核评价。

(五)义务教育关爱(10分)

A5B12关爱机制(本项10分、自查10分)

C25:我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种特殊的生源,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占31.2%。其中贫困生占23 %。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立了“春雨工程”“留守儿童”档案,制定了“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让进城务工子女安心读书。每年都如实整理留守儿童相关资料,进行记录存档,利用德育活动、家访及家长会和爱心电话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和教育。

C26:开展“比教学,访万家”活动以来,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张三洲为组长,校委会及班主任为成员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确保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了使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受到均衡教育,不留盲点,学校实施“梯级包保责任制”,形成了留守学生管理工作“梯级包保,平安创建,亲情感化,活动育人,假期同在”的五大新举措,全力关爱留守学生,取得可喜成绩。2012年2月5日,湖北卫视频道《湖北新闻》专题播出我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取得的优异成绩。2011年、2012年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大家唱 大家跳”艺术代表队代表孝昌县赴孝感市参加第一届、第二届“艺术节”,均取得优异成绩。2012年6月,留守儿童杨茜茜参加孝昌县“爱我家乡,爱我孝感”读书演讲活动比赛荣获初中组第一名。近十年来,共计近三百名学生考入重点高中学习,每年都有留守孩的佼佼者考入省级示范高中——孝感高中学习。留守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评比中获县以上表彰的每学年达百余人次。C27:县政府及教育局积极落实学生课间“营养餐”政策,落实“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

C28:我校建立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名册等工作挡案。近几年,我校服务范围内残疾儿童入学率为100%。

四、主要做法和体会

我校在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中,做出大量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多措并举提升办学素质,以人为本促进均衡发展。

1、规范办学行为,创人民满意教育。

我校将规范办学行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强化引导,严格规范,坚持“三抓三重、五到位”的管理举措,利用宣传栏、公示栏、告学生家长书等宣传阵地,及时将国家、省、市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传达到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家长,确保他们了解、理解、支持我校工作。我校将规范办学行为作为校内各处室有关综合性表彰和奖励、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签订《目标责任书》,把规范办学行为作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这些有力措施,确保了我校在执行课程计划、落实作息时间、严控教辅资料、规范学籍管理、落实“减负”要求方面的“五到位”,2013年学校被评为孝感市首届“最佳人民满意学校”。

2、强化安全教育,创师生平安校园。

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专班,实行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重点抓的格局,学校还成立校务值日和巡逻专班,每天24小时值班,并强化责任。

强化教育,预防为主,防教结合。一是集中教育。每月一次学生安全教育教育会;每学期一次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每学期开学第一课。二是校本教育。学校利用应急疏散演练、国旗下的讲话、班会课、宣传栏、黑板报、知识长廊等有效形式宣传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自护能力、安全意识、交通安全、社会治安安全、预防触电、溺水和煤气中毒、食品卫生与传染病预防等学校内外活动安全知识教育。三是邀请法制副校长、司法所等单位的干警到校进行法制讲座,请县广电局到我校放映法制教育片,还以试卷的形式组织全校师生参加法律知识竞赛。四是利用家访和家长会家校结合,形成安全教育的育人合力。

把握重点,细化措施,确保实效。加强学校门卫管理。专职门卫,24小时值班,确把“入口关”。一是严格门卫询问和登记制度;二是禁止校外无关的机动车辆进入校园;三是任何人不得将管制刀具和其它可能危及学校安全的物品带入校园。加强值班巡逻管理。每天一个2人为组长巡逻专班,重点是上学、放学时段和人群密集处,尤其对学生上下楼梯和骑自行车进出校门进行疏导、监控;夜晚对校园全方位巡逻,恶劣天气还组织教师对学生上学、回家的危险路段(桥面、交通路口)守候护送。加强校园物资安全管理。学校为财务室、实验室、微机室、库房、宿舍等重要部位安装了铁护栏、铁门窗,配备了灭火器、应急灯。一年365天,天天有人值夜班,确保校园财产安全。加强宿舍安全管理。男女生宿舍7

配备专职宿舍管理员,严格学生的请假制度,坚持每晚就寝对号清查人数;安装宿舍防盗网,确保学生住宿安全,保证宿舍通道畅通,若有隐患苗头,及时予以排除。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严禁学生骑摩托车、严禁乘坐无牌无证的车辆,未满十二岁不准骑自行车,学生进出校园必须下车。加强用水、用电、用气和体育课安全管理。定期对体育器械维修保养,每学期不少于2次,寒暑假进行一次彻底检查维修。加强校园饮食安全管理。学校对食品的采购、加工、储存、配餐分发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卫生责任状制度。坚决不准采购“三无”食品;坚决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食堂的厨房和仓库。食堂、超市员工必须持有卫生部门颁发的健康证明。

加强校园周边安全管理。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通信、新闻等部门,依法规范学校周边地区文化娱乐场所,查处、取缔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场所,依法消除校园周边安全隐患。

强化各种集体活动的管理。尽量控制学生集体外出活支的次数和时间,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签订安全责任书,坚决拒绝不必要的社会活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学生集体外出活动。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从事易燃易爆、有毒等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生产劳动活动。

3、强化教学中心,以质量提升学校发展。

把握教学这个中心,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务处继续遵循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按照各级组织的安排,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高层次的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要求六大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综合组按照本教研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比武,全校所有科任教师全员参加了教学比武,涌现一批优秀的教师典型。语文组:王同舟、余冬霞、胡建国;数学组:鲁娟娟、黄建林、李秋军;英语组:黄鹤鸣、谈菊玲、陈丽云、胡文婷;理综组:刘云乔、张汉舟、祝汉林;文综组:汪爱东、邹 兴、王黎明 余志勇;综合组:周慧林、王少员。

以生为本,强力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让他们死读书而导致读死书,除让他们积极参加政教处举办的各项活动外,本学在教务处的统一安排下,语文组的《小荷》第六期已经出版并下发到学生手中,理综组展出了科技报第二期,文综组展出了历史手抄报,综合组展出了美术作品,学生书法展,英语组进行了书写比赛。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8

参与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各学科竞赛,在 “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吴珊、王哲、叶聪、余进伟等十多位同学荣获国家级或省级奖励,在“楚天杯”全国中小学生帅作文大赛中,周文思荣获省一等奖;在全国中学生生化竞赛中,叶聪、王哲等同学荣获省一等奖,吴珊荣获省二等奖;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杨茜茜、李华蓥等同学荣获国家级奖。

教学常规,常抓不懈。教学活动主要有“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辅导、教研和家访”七大环节组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处注重“备课、批改作业、考试、和教研”之间的相辅相成,努力使其形成合力,提高功效。为了落实这四大环节的工作,坚持常规“月查”制度,每到月末,由教务处及各教研组长对所有教师进行常规月查。通过检查我们发现,在教案的撰写中,施友元的简洁;汪爱东的规范;王黎明的过程和方法;管自芳、余东霞、黄建林、付方、胡文婷、肖慧敏的详实;胡小林、王同舟、刘翠萍的俊美,徐海南、江春乔的反思,胡丹、邹兴的前卫和时尚。在作业批改中,张汉舟、胡木全、郭伯桥、刘云乔细致到位。在培辅记载中,汪水舟、祝汉林、黄鹤鸣、曹佩佩的有的放矢。

4、抓住德育为首,以实效丰富学校发展。

突出德育地位,实现全员育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的工作方针,突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爱心育人”四大德育举措。学校政教处团委主抓,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强化年级组的教育管理和协调功能,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课任教师育人功能“四位一体”,持续深入开展“课外访万家”工作,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管理“三结合”,形成四纵三横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畅通了管理渠道,整合了育人功能,形成了最大合力。

找准德育支点,实施有效德育。实施德育研究。政教处,团委以省教育厅开展中小学德育现状调研工作为契机,拟方案,整理德育材料,进行德育调研问卷,撰写德育报告。通过调研,明确我校德育工作的优势和存在问题。针对薄弱环节,重点实施案例研究,上学年我们发动全体德育人员积极撰写了未成人年思想道德案例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班主任刘云桥、余冬霞、管自芳、田海洲等撰写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案例事例典型,研究价值高,被推荐上报市级参评。文综9

教研组利用学科优势,开展学生手抄报的展览。通过德育研究,提高了德育团队的工作水平。

实施养成教育。学校利用宣传橱窗明确德育要求,利用文化墙书写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利用广播室播放健康音乐、温馨提示铃声。各班教室张贴学生日常规范、100个好习惯,目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历来重视“留守孩”管理和教育,登记造册——温馨电话——梯级包保——档案建设等环节都体现出“爱心教育”的特色。校园环境卫生是学校的窗口。政教处绘制校园卫生责任区图,分发各班,一日两扫,全天值守。师生辛勤的努力换来学校每天整洁如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赢得良好的社会赞誉,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获省市级表彰2011年学生徐文丽、2012年黄格同学、荣获湖北省“十佳美德少年候选人”、2013年学生胡可欣荣获孝感市“孝心美德少年”荣誉。

彰显德育实践,突出活动育人。活动是德育的载体,是德育内化的途径,减少空洞的“说教”,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校德育工作努力的方向。利用每周一升国旗奏唱国歌和国旗下讲话;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爱国歌曲全校演唱;清明节,烈士陵园瞻仰;庆五四,革命传统歌曲演唱比赛。感恩教育: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全校学生书写感恩书信、“爱我家乡,爱我孝感”演讲比赛。803班学生杨茜茜在全县健康成长“爱我家乡,爱我孝感”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落实校园阳光体育和艺术教育。学校积极推进“大家唱、大家跳”的推广普及和提高工程,利用大课间和体育课勤学苦练,大合唱、校园集体舞和武术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重视留守孩工作。学期初学校与每个班主任签订留守儿童包保责任书,印发留守儿童登记表,对全校学生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春雨工程”档案,使每个教师、每个班主任做到心中有数。建立亲情热线,聘请爱心妈妈,使留守儿童有了家的温暖。2013年5月22日上午,孝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现场会议在小河中学召开,与会领导参观了小河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展,对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的肯定。

深入开展“课外访万家”。在省厅及县教育局的要求下,我校持续开展“课外访万家”。在访万家的过程中,不走过场,认真向学生家长宣讲党的教育方针、10

政策,交流学生在校、在家情况、了解家长对学校有什么要求。

5、打造一种文化,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挖掘学校文化积淀,确立了以“快乐小河”为主题,“快乐教育”为切入点的校园文化主题。校在花坛、草坪、及校园显眼处设置景观石并刻上校训等警句,请小河镇著名书法家在校园内围墙上书写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宣传语、励志名言等。学校校园文化墙总计管百米,内容有对学生的孝心、文明、安全的教育,也有上学年学生活动、获奖名单、教师介绍、学校介绍、领导关怀等。教室悬挂名人画像,各班教室及各专用功能室布置名言警句、宣传图片,班级文化各具特色,校园内教育氛围浓郁,学校布局合理,简洁美观,四季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确立了“文化特色立校”新校园核心文化: 学校校训:厚德、博学、慎思、笃行。学校校风:勤奋守纪、求实创新。学校教风:敬业、精业、乐业。学校学风:勤学、善学、乐学。学校愿景: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成名。

以上是我们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近几年获得县级以上各种奖励的教师达120人次,有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达38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称评为“湖北省校本教研先进单位”“孝感市德育先进单位”、“孝感市安全文明校园”、“孝感市教科研先进学校”、“孝感市‘教代会’建设合格学校”、“孝昌县文明单位”、“孝昌县示范学校”、“孝昌县十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孝昌县教育教学管理优胜学校”、“孝昌县普法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宿舍”、“放心超市”、“绿色生态校园”、“孝昌县优秀平安校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孝感市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标准化学校”、“湖北省思想品德.政治学科校本教学研究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11“孝感市十佳平安校园”,2012年湖北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先进单位。

今后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优化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积极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使学生享受高质优效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4、加强教师的合理流动,让所有的教师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永昌县古建筑调查报告 篇7

1 会昌县耕地质量现状

1.1 耕地资源数量

会昌县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 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地处江西省东南部, 东邻福建、南靠广东, 属丘陵低山地形、亚热带气候, 辖19 个乡镇、269 个村 (居) 委会、3 100 个村民小组, 土地面积2 722 km2。耕地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 水稻土又以潴育型麻沙泥田为主, 其次是潴育型黄泥田和潴育型紫沙泥田, 还有红壤、潮土、紫色土、及石灰石等。据统计, 2007 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1 223.75 hm2, 而到2014 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9 678.68 hm2, 7 年内耕地面积减少1 545.07 hm2;农业人口43.8 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是673 m2。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等用地速度的加快, 耕地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

1.2 耕地分布

根据农业部、江西省农业厅对耕地地力评价标准和工作要求, 依据耕地所处耕地地力的自然环境要素、土壤理化要素、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将会昌县耕地地力划分为7 个等级, 全县中、低产田面积为18 068.59 hm2, 占耕地面积的60.09%。2014 年全县各乡镇耕地现状情况见表1。

1.3 耕地肥力情况

20世纪80年代之前, 制约全县耕地土壤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是土壤氮磷养分不足, 随着多年来化肥投入量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 耕地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有了较大改进。根据会昌县土壤肥料工作站2012—2014年3年全县采集的2 160个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分析结果, 对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样品分析结果 (表2) :有机质大于30 g/kg的耕地面积比第二次土壤普查低出33.93%, 但在20~30 g/kg的耕地面积高出29.17%, 总体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有效磷大于24 mg/kg的耕地面积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比例基本相近, 但有效磷12~24 mg/kg的耕地面积增加, 比例高达64.05%, 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所提高;速效钾30~100 mg/kg的耕地面积的比例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高出14.02%, 而大于100 mg/kg的耕地面积却远远低于第二次土壤普查, 虽然速效钾含量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但土壤含有效钾并不丰富;土壤酸碱度变化较大,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 p H>5.5的耕地面积占58.39%, 而此次数据分析, 5.0<p H≤5.5的耕地面积占90.93%, 4.5<p H≤5.0的耕地面积占2.69%, 普遍呈弱酸性和酸性。

1.4 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1.4.1 实施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会昌县以实施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契机, 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宣传培训力度, 通过采集土样、养分化验分析、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等, 建立和推行“测、配、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模式, 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实现了因土因作物需求平衡施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既改善了土壤因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和硬化, 土地产出率低、生产成本加大, 农业面源环境污染, 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 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1.4.2 开展耕地地力定位监测, 及时掌握耕地养分变化动态。根据农业部《全国耕地土壤监测规程》的规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点5 个。通过耕地地力定位监测, 掌握了全县耕地土壤类型的养分动态变化情况,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壤改良培肥对策和建议, 促进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开展。

1.4.3 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 培肥土壤。农业部门主动作为, 积极争资争项, 实施了腐秆剂秸秆还田技术, 推广应用面积16 345 hm2以上, 恢复绿肥种植面积2 500 hm2。通过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 夯实了全县耕地质量建设基础。2014 年底, 全县土壤有机质提升0.03%, 土壤各类理化指标逐步优化, 肥力水平显著提高。

2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耕地管理粗放, 农业生产效益低, 耕层土壤板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营方式、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城镇建设等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之带来的耕地数量、地力及其质量的变化很大, 加之土地自承包到户以后, 耕地使用者和耕地占用者对耕地质量不重视, 耕地质量的管理无人问津。种地对比效益低, 使广大青壮年农民大量投入到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中, 在家务农的多是留守儿童、老人, 耕地种植结构单一, 不合理耕作, 过度种植, 重耕轻养, 耕地施肥是以化肥为主的单一施肥, 造成了土壤板结, 通透性不良, 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2.2 耕层土壤养分下降和养分不平衡

长期不施或极少施用有机肥, 耕地里没有必要的有机质补充, 养分非均衡化严重, 土壤板结, 土壤生物性状退化, 耕作层变浅[1,2,3]。化肥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合理, 施肥重氮轻磷钾、轻 (缺) 微肥的现象较为突出, 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 产品质量差、产量低。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土样化验结果表明, 目前全县耕地土壤有效养分补充总量不足, 耕地缺钾严重, 磷含量丰富, 而且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间比例失调, 土壤酸化程度加大, 理化性状变差, 基础地力逐年下降。

2.3 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中化学产品大量投入, 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地膜使用量快速增长,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和废弃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工业和城市排污, 导致最好的耕地土壤酸化严重、结构破坏、农药残留、土壤污染, 土壤生物性状、健康功能严重衰退, 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4,5,6]。

2.4 耕地 “占优补劣”导致局部区域耕地质量下降

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城镇周边、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高产稳产农田大量征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实际情况显示, 耕地占补平衡在耕地面积数量上达到要求, 在耕地质量上达不到要求, 开垦的耕地大多在山区、丘陵, 新开耕地没有形成耕作层或耕作层很薄, 土壤肥力低, 漏水漏肥严重, 绝大部分新增耕地没有进行地力培肥, 甚至有些由于质量差、产量低或种不出庄稼, 无人愿意耕种而被撂荒。

2.5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

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为20 世纪80 年代前修建, 因年久失修, 沟渠设施老化, 防旱、排涝能力差, 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耕层变浅, 土壤板结、酸性化严重, 潜育化增加, 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下降, 中低产田比例大幅度上升。

3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会昌县耕地中的60.09%是中低产田, 中低产田比重高, 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也是农业增产的潜力所在。积极与国土、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协商、密切协作、互相支持, 实施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基本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 (沟) 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土地平整、肥沃安全”的标准。

3.2 示范推广提高耕地质量的关键技术

一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 建立以测土施肥为主, 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体系, 由定性到定量, 进行合理施肥,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施肥结构, 协调氮、磷、钾比例, 做到施肥对路, 搭配合理, 提高效益, 实现作物持续增产。二是大力推广稻草还田技术, 稻草还田是生态有益、经济有效的农民可接受的稻草利用方式, 试验数据表明, 稻草还田不仅能增加土壤养分, 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提高土壤孔隙度, 降低土壤容重, 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 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 而且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三是恢复性抓好绿肥生产, 绿肥是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 它具备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全、肥效大、成本低、改土培肥效果好的特点。四是化学改良酸性土壤, 土壤施石灰, 中和土壤的酸性, 使之符合植物要求, 消除酸性危害。

3.3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 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 科学、合理地利用污水灌溉, 减少农业生产污染。一是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监管力度。二是适当发展和施用商品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三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施用技术, 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四是建立地膜生产、回收、处置利用的长效机制, 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3.4 实施严格的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制度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耕地质量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密切掌握全县基本农田耕地质量状况。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机制, 依法加强耕地质量监管。

3.5 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严防占优补劣

要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 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新开垦的耕地质量不下降。严格按照《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标准》对新增耕地质量定级, 制定科学的新增耕地质量验收标准, 保障补充和新整理的耕地地力不明显下降, 要完善耕地保护考核体系, 严防占优补劣。

参考文献

[1]张英鹏, 李彦, 于仁起, 等.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空间变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8 (增刊2) :310-314.

[2]吴克宁, 郑义, 康鸳鸯, 等.河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9) :49-52.

[3]李文宝, 漆光成, 吕云鹏, 等.桂林市城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6) :229-230.

[4]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8) :61-63.

[5]刘梅.杭锦后旗耕地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 (2) :49-52.

上一篇:爱国书籍下一篇:在蒙氏班的教学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