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县十二五专题调研报告(共6篇)
孝昌县十二五专题调研报告 篇1
湖北省孝昌县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调研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学院;机械与材料学号:2010105143 姓名:魏思未
摘要:自1978年我在我所在县对农民进行了走访,并通过问答调研等形式初步了解了农村地区的基本状况,我想通过这些可以帮助领导人更好的了解农村地区的状况。通过走访,调查我发现了巨大变化。
关键字:改革变化巨大
一、孝昌县农业经济及农民收入基本状况
孝昌县国土总面积为1217平方公里,折合182.55万亩,其中常用耕地44695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48%,人均耕地0.77亩;园地5625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8%;水面面积7975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37%。孝昌县土壤类型为水稻土、黄棕壤、潮土、紫色土与变质石灰岩。土壤有机物含量在4%以上,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生长,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籽、花生、薯类、豆类、甘蔗、蔬菜等。主要名特优农副产品有太子米、凤凰茶、冬枣、管氏茶叶、鹿园春酒等。2007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004866亩,较上年(下同)增17513亩、增1.77%。主要农产品中,除果茶受气候影响产量有所下降外,其他作物产量都呈增加趋势。
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从长期看,政策增收因素将不明显,农产品价格也很难维持较大涨幅,加之农资价格上涨加大生产成本,要继续保持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掌握科技文化程度的高低,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着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高低,若农民掌握一技之长,他们在从事农业生产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就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机动性。
农民是国家的主体,农民增收是十二五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一)调整农业结构,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一是突出抓好板块基地建设。立足资源,围绕“三优四特”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种植业发展板块基地,畜牧业发展养殖小区,大力建设28万亩优质稻、9万亩优质果板块基地和5—7个畜牧养殖小区,努力改善品种、品质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和产品科技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和板块经济的成果,必须用推进产业化经营来巩固和发展。孝昌县现有的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如太子米公司、绿丰源、、冠昌源、鹿园春等企业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对这些龙头企业,今后应加大扶持力度,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原则,实现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带动力强、竞争力强的龙头,以此逐步改变现行农业生产格局。
三是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反哺条件已经成熟。要特别重视加强农
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农村水利、道路、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方面努力,以此为农民增收。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最终要靠科技进步和科技的应用。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落实“农业安县”战略,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一是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县乡两级公益性农业技术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并结合各乡镇的地理、交通条件、农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等,科学确定并落实农技推广人员的编制。人事部门,要坚持按需设岗、竞争上岗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聘用工作人员,签定聘用合同,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体制。
二是尽力实现农技推广多元化。农业部门要针对农资市场出现品种多乱杂、假冒伪劣多、农民用种用药用肥不放心的问题,要继续完善“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公告制度”,让农民获得可靠的技术信息。以实施农业部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为契机,重点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一菜两用等先进实用技术和高产、高效模式,大力发展各类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营组织、专业协会等组织,开展技术承包、转让、培训、咨询等服务,逐步实现服务全程化,推广多元化。
(三)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必须先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因此应该: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惠农政策。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农业、富裕农民的好政策。要组织干部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宣传政策,确保农民得到实惠,用政策激励群众,引导群众发展生产。
二是深入实施阳光工程。转移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现实途径。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认真把握和顺应这一趋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开拓农民增收的渠道上去,坚持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路道。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培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力度,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技能上努力,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过去简单的数量输出向质量输出转变,由体能型、劳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三是努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孝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虽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贫困发生率较高,扶贫开发还任重道远。针对目前贫困人口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扶贫开发 数字之变:28.6倍、25.4倍、38.5倍、69倍……30年间,孝感各项经济指标一路走高,诠释着一个个经济奇迹
市委书记黄关春描绘了一幅30年发展的“红色K线图”——
去年底,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28.6倍和25.4倍,人均生产总值为38.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6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倍和31倍。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是15年前建市时的10.9倍,建市以来,城区面积和常住人口增长一倍,等于新建一座孝感城……“速度快”的同时,“质量好”的优势凸显:在壮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质产业,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突飞猛进,去年完成增加值103.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7.2%;全市贫困人口比扶贫开发初期降低八成以上。
数字之变,尽显发展之美。
面貌之变:湖泊密布、阡陌纵横的“自然美”,叠加上高楼林立、路网如织的“现代美”,涵养出一个润泽的孝感
“航拍前想象过孝感之美,可当它出现在镜头里,我还是被震撼了!”刚拍完“空中看武汉城市圈”的摄影记者郑元昌感慨。市建委主任王建华告诉记者,孝感所辖7个县市区,有10条快速通道直通武汉,公路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通过建设一条铁路客运专线、一条城际轨道交通、两条高速公路、4条快速通道、5条联络线,将最终形成孝感至武汉“半小时经济圈”。30年实践让孝感认识到,城镇化与工业化有着天然联系。目前,汉川、应城初步形成中等城市框架,安陆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云梦、大悟、孝昌按照小城市的要求不断完善功能。全市城镇化率达38.5%,比建市之初提高23.5个百分点。
结构之变:从农业独大,到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孝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具有强大竞争力
30年,孝感实现了优美转身。
1978年,孝感三次产业结构为61.2∶19.7∶19.1,农业占大半;2002年,结构为32.1∶34.6∶33.3,二产首次超过一产;去年底,进一步优化为22.7∶39.7∶37.6。
优化的不仅是结构,还有内涵。
在稳住粮食生产的同时,孝感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30%以上的农产品就地转化,农产品增值率达160%以上。
工业“短腿”如何强壮?孝感选择以优化结构、创新体制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700家,形成汽车机电、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金属制品五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多家,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
市长梁伟年坦言:“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从“增长”到“发展”,孝感正深刻体会着科学发展带来的盎然生机。
活力之变:从禁锢封闭到海纳百川,从畏首畏尾到放开手脚,孝感正日益成为活力之城、创业之城、魅力之城
近年,孝感出现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回归。在外打拼的近千大小老板回到家乡创业,投资总额近80亿元。
从较早开始的国企改革脱困,到提高政府效能;从敞开胸襟融入武汉城市圈,到打造投资软硬环境,孝感以改革创新聚集源源不断的活力。
活力带来引力:法国雷诺、德国西门子、日本松下、比利时英博等世界500强来了,中国航天集团、青岛啤酒、广东维达、福建恒安、大洋电器等国内名企来了……改革开放以来,孝感累计拥有三资企业300余家,实际利用外资7.87亿美元;承接东部沿海企业629家,承接金额60多亿元。
个体经济的发展或许最有说服力:1979年,孝感个体从业者1270人;2007年,31.5万人,年均增加8.2%。“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30年的改革开放,孝感从“农业为主”加速向“工业引领”转型,多年积聚的经济内生能量与东部沿海产业大转移相结合,已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动力。有理由相信,如今的孝感正如蛟龙出水面,必将向更广阔的天空腾飞。的合力,提高农民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
注释
参考文献
孝昌县十二五专题调研报告 篇2
“十二五”期间, 我省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 开创了学前教育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两期行动计划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曾长期是我省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 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区域发展不平衡、幼儿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十一五”末, 我省有幼儿园2407 所, 在园 (班) 幼儿38.73 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39.68%。
为解决“入园难”问题, 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我省先后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 年) 》《甘肃省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规划 (2011-2015 年) 》等文件, 抓住发展机遇期, 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加大经费投入、扩大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自2011 年甘肃省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 经过三年的发展, 截至2013 年底, 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6.15%, 共有幼儿园3141 所。其中, 公办幼儿园1613 所, 民办幼儿园1528 所, 在园幼儿 (班) 54.98 万人。
省、市、县三年累计投入28.69 亿元用于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 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1300 所。同时, 部分市县积极探索名园办分园、民办公助、强园帮弱园、集团化发展等多种办园模式, 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初步缓解。
虽然我省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学前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依然短缺等结构性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为此, 省上在2014 年又启动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持续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 我省坚持“扩资源、建机制、强师资、提质量”并重的原则, 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4 年, 投入资金5.612 亿元, 完成省政府“为民办实事58 个集中连片贫困县316 所乡镇幼儿园改造建设”任务, 实现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镇幼儿园全覆盖。全省新命名18所省级一类幼儿园, 省级示范园达到51 所、省级一类园达到105 所, 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有效扩大,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
2015 年, 我省又将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 启动实施“7+1”精准扶贫教育一揽子专项支持计划和革命老区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推动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在集中连片贫困县和藏区分别新建幼儿园939 所、113 所, 全省58 个贫困县2000 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
在甘肃省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五年间, 全省新建、改扩建2555 个农村乡镇和行政村幼儿园。
除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外, 我省还通过增设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利用富裕校舍改建幼儿园、鼓励民间力量和个人兴办幼儿园等多种途径,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十二五”期间, 部分市县通过减免税费、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 积极规范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2015 年, 全省新建民办幼儿园125 所, 认定、奖补300 所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落实资金3185.32 万元。
过去的五年, 学前教育资源成为我省各阶段教育资源增速最快的部分。截至2015 年底, 全省在园 (班) 幼儿70.1 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 比“十一五”末提高35.3 个百分点, 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10 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 全面实现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5%的目标要求。
建立师资补充机制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我省学前教育硬件资源不断扩大, 园位不断增多, 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幼儿园建设速度并不匹配, 师资短缺、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0 年底, 全省在园 (班) 幼儿38.73 万人, 有专任教师13668 人, 生师比的配置难以满足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为确保教师队伍有效补充, 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 自2011 年起, 我省全面启动实施了“幼儿教师特岗计划”, 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大专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分配到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各地则通过公开招考、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班等方式充实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提高师资水平。
同时,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拥有学前教育专业的省内相关院校, 均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增加了学前教育的招生计划, 全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也积极增设学前教育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教师紧缺、素质不高的状况。
2013 年, 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结束时, 我省幼儿园专任教师达到20621 人, 比2010 年增加6953 人, 教师补充渠道逐步拓宽, 幼儿教师数量得到扩充。2014 年, 全省幼儿教师数量进一步增长, 幼儿园教职工数达到37023 人, 其中, 专任教师数达到26097 人。
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后, 我省按照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 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力度, 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
2015 年, 全省共招录幼儿教师5846 人。选拔3520 名高校毕业生, 采取“点对点”形式精准分配到939 所行政村幼儿园任教;招录500 名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招录400 名“顶岗支教”志愿者到藏区幼儿园任教。
“十二五”期间, 我省不断拓宽师资补充渠道,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教育部特岗计划等实施效果明显, 共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32344 名, 其中, 幼儿教师10603 名。随着专任教师数逐年增长, 全省幼儿园生师比总体呈下降态势。
在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补充的同时, 从2011 年开始, 我省还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着力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2011 年-2012 年, 在省级财政的支持下, 全面推行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 全省范围内共培训幼儿园教师19341 人。其中, 国培计划2787 人, 省级培训300 人。
在组织好国培计划的同时, 还通过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定期开展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2013 年, 省教育厅出台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 (试行) 》, 将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和完成学分的情况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优晋级、职务评聘等的必备条件之一。
自2014 年以来, 我省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 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 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 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4 年, 将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 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省培项目和各类基金会项目等, 全年共培训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校长、园长、教育管理人员等14.3万人次。
2015 年, 培训公办幼儿园教师、园长3600 名, 培训民办幼儿园教师、园长7750 名, 全省共培训幼儿教师18520 人次。
规范办园管理行为 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办园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水平。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后, 我省不断加大力度改善办园条件, 对幼儿园进行分类管理, 分级指导, 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规范办园行为, 有力地促进了学前教育发展。
2011 年以来, 出台了《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甘肃省幼儿园保教管理指导意见 (试行) 》《甘肃省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 (试行) 》《甘肃省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全省进一步实行政府统筹协调、地方分级办园、部门分工负责、教育归口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建设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多地成立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与服务。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幼儿园办园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促进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15 年, 我省出台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三个标准、一个办法”, 投入1724.55 万元免除了57485 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的保教费。
在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方面, 我省则采取了加强保育教育教研与指导、探索建立学前教育研训基地等多种方式。
成立了全省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 举办全省幼儿园教师基本功大赛、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观摩展示、幼儿园青年教学能手评选、校地学前教育合作等一系列活动, 组织研发了 《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资源包》《甘肃省级示范幼儿园科学保教实验课程资源包》等。
此外, 还建立了全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学前教育宣传制度和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 通过举办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推进科学保教实验区工作、开展“小学化”现象排查等形式, 提升了学前教育质量。
孝昌县十二五专题调研报告 篇3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幼英,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丁志坚,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等领导纷纷出席,沪港两地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在主题演讲环节,政协委员分析了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与会专家展望了“十二五”期间沪港两地经济发展前景。在自由发言时间,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领导还围绕“十二五”沪港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合作、城市发展与管理合作等专题研讨交流。
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与上海产业结构转型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王新奎
未来10年间,新兴国家的增长200年来将超过发达国家。这种增长不仅能创造新的中产阶级,还会推动产品设计、市场基础设施价值链的大改革。同时,发达国家需要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生产力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西方最大的创新可能还是那些能增加经济生产力的创新。
上海作为一个已经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自身有要求产业结构转型的内在压力和动力。同时,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具备接受发达国家这一轮产业结构转型的技术外溢效应的优势,产业结构转型得到我国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强有力的支撑。
“十二五”时期香港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港澳研究所研究员 蔡赤萌
就香港而言,“十二五”时期的5年,也是香港推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香港面对新的竞争环境、重建竞争新优势的有利时间。目前“中国内地因素”对于香港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正起着的日益巨大的影响,“十二五”规划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发展重点,以及香港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被视为香港发展的重要“大订单”。因为在“十二五” 制定过程中以及规划出台后的宣传与推广过程中,香港特区政府、商界及专业界、主要政党、学界及研究机构,均表示出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与主动性,这一变化背后的动因及实质,体现着内地的经济快速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
“十二五”沪港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 谭惠仪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国家‘十二五’规划 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公布的金融措施表示:1、支持香港使用人民币在境内直接投资。2、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法”(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3、出港股组合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这一措施的提出,是将沪港区域合作的战略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显示国家对沪港区域合作战略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发现沪港经济合作中的四大机遇和四大挑战。机遇:1、发展空间大。2、互补性强。3、中央政策支持。4、配合相互经济发展。挑战:1、寻找错位发展定位。2、专业人才的互动参与。3、体制环境的接轨。4、市场开放的速度。
“十二五”期间上海航运中心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与香港的互动合作
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局长 许培星
“十二五”期间护理工作规划专题 篇4
“十二五”期间,紧跟卫生部医疗改革发展方针,本着卫生工作“三贴近原则”(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社会),根据部厅“十二五”期间护理工作规划及关于优质护理、岗位管理等文件的精神,以及院重点工作,不断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护理服务整体内涵,拓展专科护理,不断完善护理服务内容,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医患和谐,调动全院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重点,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能力,立足院情、科学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促进我院护理工作适应医学技术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
(一)深化改革,突出重点。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重点解决增加护士队伍总量,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改革护理服务模式,加强护理内涵建设等问题。
(二)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服务规范和工作标准,推动护理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促进护士职业生涯发展。
二、主要目标
坚持以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丰富护理内涵,提高服务能力及拓展服务职能为重点,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和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突破口,以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等为抓手,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与医院规模和发展相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全面开展能力管理,明确各能级培训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特别重视对规范化培训、专科能力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各专科均有1名临床型护理人才。
——到2015年,全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有效的模式,完善各相关环节,保证模式的有效性,全面落实护理职责,加强内涵建设,各专科均形成一定专科特色的护理。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到2015年,为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对护士的合理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实施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到2015年,为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细化出院患者的护理服务,利用我院老年医学科齐全的优势,推广发展老年护理,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试点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四、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1.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维护护士合法权益,增强护士依法执业的法律意识,做护士的代言人,及时反映情况,促进院部职责的有效落实,保证护士配备达到标准,使医院护士数量与临床工作量相适应。到2015年,争取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平均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借助信息系统,根据护理工作量,科学配置护士,保障临床护理质量。
2.以实行岗位管理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护理人员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奖金分配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等。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完善护理岗位设置并将岗位职责任务化、任职条件;实施全面垂直管理,完善与护理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度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将护理工作量、岗位、岗位工作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及医德医风与绩效考核挂钩,使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更加注重临床护理实践,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建立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临床护士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在排班中探讨更人性化的排班方式,更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三)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质量。继续扎实推进“优质护理工作,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拓展专科护理、人性化护理、康复护理等,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争取建立床旁移动系统,提高护理服务的安全和效率。不断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通过信息系统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开展对出院患者的回访护理服务。积极申报成果和立项,运用科研的方法研究解决临床的护理问题和患者的痛苦,推广新业务的开展。发表论文每年200篇,成果奖励院部不少于30项,院外3项。
(四)建立按能级进行岗位培训制度。在完善护理岗位设置的基础上,确定临床专科护理岗位,坚持“以用为本”,立足临床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完善能级进行岗位培训制度,突出专科性,采取学分制,并将参加培训和考核情况与护士的年终考核、奖金、晋升等挂钩。开展专项培训。充分发挥专科学组对专项工作的培训,成立并有效运行护理专业学组10个。
(五)加强护理管理岗位队伍建设。加强医院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与国际及
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结合实际需求,细化培训计划和内容,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不断优化护士长队伍,进一步规范新上岗护士长的带教工作,并建立院内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训。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护理管理队伍。
(六)探索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根据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要求,结合我院的特点,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拓展护理服务领域,研究制订老年病科、慢性病患者、出院患者的护理规范及指南。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科室要充分认识提高和发展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将护理工作发展与各科发展实际及科室专科发展计划相结合,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
孝昌县十二五专题调研报告 篇5
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云南省旅游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目 录
一、“十一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回顾..................(一)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1、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旅游产业素质明显提升.....................3、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强.............4、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二)旅游产业促进取得可喜成绩...................1、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2、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3、旅游市场开拓不断深入.....................4、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5、旅游产业促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6、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二、“十二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一)“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2、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3、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4、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十二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激烈竞争加剧,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云南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3、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环境,对云南旅游产业应对危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思路...................2
(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2、坚持统筹发展原则........................3、坚持深化改革原则........................4、坚持扩大开放原则........................5、坚持科技创新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发展方向.................................1、推动旅游要素的集群化发展................2、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3、促进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配臵................4、推进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进程................5、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6、实现旅游环境的优质化发展................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一)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1、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展格局........2、推动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1、提升旅游餐饮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完善旅游住宿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3、健全旅游运输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创新游览组织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5、提高旅游购物比重............错误!未定义书签。
6、打造旅游娱乐精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1、丰富提升观光体验旅游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2、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3、积极开发专项旅游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优化旅游市场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优化旅游市场消费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一)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1、推进企业所有制改革......................2、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3、拓宽投融资渠道..........................(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做大旅游市场主体规模....1、培育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2、扶持区域性骨干旅游企业..................3、支持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4、帮助微型旅游企业发展....................(三)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做强旅游市场主体实力....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2、加快品牌企业培育........................3、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六、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协调推进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旅游公路运输网络建设..........2、大力推动旅游铁路网络建设................3、着力提升旅游航空网络体系................4、加快推进旅游水运通道建设................(二)协调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推动建设游客服务中心....................2、改造提升游客休息站......................3、规划建设旅游厕所........................4、规范提升旅游公共标识系统................5、大力建设自驾车营地......................(三)健全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1、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事故预警机制............2、健全旅游安全应急工作机制................3、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4、完善旅游保险保障体系....................(四)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体系建设................1、构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平台................4
2、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五)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1、完善旅游标准体系........................2、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六)全面实施人才强旅和科技兴旅战略............1、制定符合客观需要的旅游人才政策..........2、构建科学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3、强化旅游教育与培训..........错误!未定义书签。
4、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5、推动旅游科技创新应用....................七、发挥旅游综合效益,充分释放产业功能..............(一)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发展................1、推动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2、促进与第二产业互动发展..................3、带动第三产业协调发展....................4、深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科学规划旅游城镇布局....................2、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3、进一步扩大城乡旅游消费..................4、着力提高城乡旅游就业水平................(三)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1、强化旅游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要求............2、坚持旅游开发中保护性利用原则............3、推进全行业节能环保标准..................(四)推进和谐社会构建..........................1、努力营造良好旅游环境....................2、积极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八、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一)深入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创新统筹协调机制........................2、转变旅游行政管理方式....................3、规范旅游市场管理........................4、健全旅游行业协会........................5、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和引导机制..............6.全面落实旅游税费改革制度................(二)深化旅游资源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1、完善和发展旅游要素市场..................2、进一步理顺旅游资源价格关系..............3、探索建立旅游产权保护制度................(三)深入推进改革试点建设工作..................1、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2、全面启动专项改革试点....................3、鼓励各个领域改革探索....................九、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一)积极推动旅游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1、进一步优化旅游对外开放环境..............2、更高水平引进国内外旅游企业..............3、更大力度推动旅游企业走出去..............(二)不断深化国际国内旅游交流与合作............1、继续深化区域性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2、积极推进全方位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3、不断强化国内旅游交流与合作..............(三)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国际化水平............1、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服务标准接轨..........2、加快推进融入国际服务标准体系的进程......十、“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二)强化规划指导,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四)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6
一、“十一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战略决策,认真落实旅游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总体要求,努力建设旅游强省的开局阶段和关键时期。五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具体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省旅游行业以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为契机,有效应对了诸多突发事件的挑战和考验,努力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影响,全面完成了各项预定的工作任务目标,旅游产业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一)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6年—2010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81万人次增加到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6.58亿美元增加到13.2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接待国内游客从7721万人次增加到138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447.1亿元增加到916.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38%和15.45%;旅游总收入从499.78亿元增加到1006.8亿元,年均增长
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明显。
4、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随着我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现。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达345.12亿元、380.8亿元和4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1%、6.17%和6.23%,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9%、40.8%和 40%,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五年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正式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全省已有十五个州市明确将旅游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牢固。200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居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位,继续位居全国旅游市场前列。
(二)旅游产业促进取得可喜成绩
1、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200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我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开放”三大任务,着力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工作,并取
得了阶段性成效。成立了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全省各州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继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健全了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省政府先后与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签订了《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的合作协议》和《关于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研究制定了《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等纲领性文件,强化了对旅游改革发展的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形成了各地、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推进的发展体制和工作机制。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保山腾冲、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地区、昆明世博新区四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跨境旅游、企业改革、投融资机制改革、旅游循环经济、旅游与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的专项改革试点工作,也正全面加快启动。
2、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推进旅游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的实施,通过建立旅游重大(重点)项目督查制度和报告制度、旅游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度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强了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协调力度,特别是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
(ADB)、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亚太旅游协会(PATA)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协商、沟通平台。加快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等国际旅游经济合作及黄金线路的开发,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签订了16份旅游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完成了《金四角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规划》和《香格里拉—腾冲—密支那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的规划编制工作,国际区域合作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在国内旅游区域合作方面,加强了横向旅游经济联合与协作,积极推动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和滇沪、滇浙、滇港、滇粤、滇黔桂等国内区域旅游合作,并与西部十二省区、9+2各省以及上海、天津、陕西等省市共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31份,与台湾签订了多边旅游合作协议,推动了协作机制建立,国内旅游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6、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
建立了省、州(市)、县(区、市)、企业四级培训体系,在全行业开展岗位资格培训;加强了与旅游院校的合作,着力推进了高水平旅游人才教育体系的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高、中、初级旅游教育及旅游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云南旅游研究院”,并以此为依托,积极推进“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咨询顾问
团”、“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三支队伍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科技在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云南旅游政务网、云南旅游外宣网站(英韩泰文版)、云南旅游资源及服务信息数据库、卫星账户、景区和项目库系统、网络营销、数字景区及12301旅游服务热线等旅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逐步采用低碳、环保的高科技技术,形成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旅游强省的科技支撑。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相比,和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从思想认识方面来看,还存在上下认识、决策与执行不够一致的问题,各地、各部门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二是从支撑保障条件来看,管理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还需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在旅游用地、项目审批、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需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性投入需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尽完善;智力支撑不够,高素质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人才不足,旅游科研工作和旅游科技创新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从产业自身发展来看,还存在产业要素不配套,区域结构、产品和市场结构
101112
关联度较强的特点,在我省全面推动“桥头堡”建设中,将能够依托于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和我国内陆腹地三大市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排头兵、推进器和先导产业的作用,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面推进与国际市场接轨进程,率先加快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将云南省作为推进改革试验工作联系点。为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国家旅游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决定把云南省作为全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试点省份。2010年7月,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订了《关于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确定共同探索建立旅游土地利用新机制和新方式,积极促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工作。《规划纲要》批准实施和更加紧密部省合作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云南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已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并将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指导、支持和帮助,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全面推动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切实解决当前加快发展迫切需要克服的问题和矛盾,加快推进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十二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旅游继续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间,围绕旅游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集中凸显,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
1、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激烈竞争加剧,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更多的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采取加大促销力度、签证便利化等多项鼓励政策,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同时,随着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国内许多省份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形成了产品、市场、投资、人才和品牌等全方位竞争的格局。全国已有27个省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国家在推进旅游综合改革方面,已经初步构建了以海南岛、云南省、桂林市为支撑的“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云南旅游产业将在更高发展层面,迎来更多的赶超对手,面临着更加激烈市场
5161718
城乡发展、推动生态建设、促进文化传承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产品和新业态,全面增强旅游产业的带动力和推动力。
(三)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取得实质性进展,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全面增强。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旅游产业功能释放进一步加强,旅游支撑和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旅游综合效益和产业素质显著提高,旅游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旅游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树立“度假云南、风情云南、生态云南和休闲养生云南”四大旅游品牌,初步构建起较为科学、完备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真正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推进器和先导产业的作用,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性区域旅游集散地和重要通道,建设成为全省以旅促农、以旅脱贫、以城带乡的典范和以繁荣旅游经济促进沿边开放、建设和谐边疆的现行样板,和谐平安旅游的示范窗口。
到2015年,力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
翻一番。其中,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8亿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超过550万人次),年均增长14.87%;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4.7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从2010年的6.23%提高到10.8%。
(四)发展方向
1、推动旅游要素的集群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资金、资源、技术等生产力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发挥要素聚合效应,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走区域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旅游发展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2、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
依托优势资源,应对实市场需求,改造、提升原有产品,加快培育新业态、新产品,努力推动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特色化发展,不断完善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领域,逐步实现由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向以观光、度假为主,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并存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变,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推进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进程
加快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积极学习和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在经营管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行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国际服务标准,探索制定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服务规则,争取国际社会认可,加快实现我省旅游服务与国际旅游服务标准接轨,全面提升云南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4、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
合理配臵全省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及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自驾车营地和游客休息站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分布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旅游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全面提高云南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进程,提高通关流程的自动化和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
5、促进旅游环境的优质化发展
突出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产业替代,推进生态补偿试点,控制旅游环境容量,构建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发展的新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深化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旅游市场经营行为,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旅游旅游市场环境。发挥旅游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和促进居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旅游发展的受益面,提高社会对旅游发展的认同度和游客满意度,在全省形成“人人为旅游、人人促旅游”的良好风气,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旅游环境。
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总体发展要求,以构筑区域旅游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产业要素均衡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为目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产业要素结构、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
依托全省经济发展格局、城镇体系布局和交通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面向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在全省范围内对旅游生产力进行优化调整布局,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
展新格局,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1、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展格局
强化一个中心,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客源地、连接东盟旅游圈和中国旅游圈的枢纽。优化六大旅游区,根据旅游资源禀赋一致,充分体现旅游发展延续性并与城镇建设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做强滇中国际旅游区,做精滇西北香格里拉国际旅游区,做优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和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做大滇东南卡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和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实现省内各大旅游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更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培育七条旅游走廊,在进一步完善五条传统精品旅游线路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按照旅游经济带的概念和内涵,以全省综合交通体系为依托,努力构建昆明——曼谷、昆明——河内、昆明——仰光、昆明——腾冲——密支那;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昆明——昭通——成都(重庆)——三峡——“长三角”、昆明——文山——北部湾——“珠三角”等七条联系周边、延伸国内、辐射国际的旅游经济廊道。
2、推动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
按照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交通运输便捷、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则,大力推进以昆明为中心,包括区域中心
城市、重点旅游县市区、边境城市在内的多层次旅游城市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旅游城市在各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中心城市聚集,进一步突显旅游城市的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重点选择,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协调推进旅游城市、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40个旅游城市、60个旅游小镇和200个旅游特色村的建设工作,并以此为依托,以全省旅游重大(重点)的开发建设为支撑,以旅游项目产品和旅游生产要素的聚集为手段,着力打造各种类别的若干旅游经济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产出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
卫星账户显示,我省旅游基本消费(含吃、住、行)占总花费的53.8%,非基本消费(含游、购、娱),占总花费的46.2%,产业要素结构有待优化。“十二五”期间,应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品牌打造和模式创新为重点,努力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和水平,提高旅游非基本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达到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形成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要素产业结构。
1、提升旅游餐饮水平
实施“美食天堂”建设工程,推动旅游餐饮品牌化、体系化建设。打造滇菜“健康、有机”品牌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餐饮品牌,面向广大国内外游客,以开发特色鲜明的养生餐、风味餐、民族餐、田园餐等旅游餐饮为主,加快建立高、中、低档次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消费体系。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构建由旅游餐饮原材料生产、旅游餐饮策划传播、实体销售、配送经营、网点分销等多业态组成的旅游餐饮业链条。到2015年,重点扶持200户龙头特色餐饮企业,其中10户年营业额过亿元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
2、完善旅游住宿结构
以管理精品化、服务国际化、设施现代化为发展方向,适应不同层次旅游者消费需求,不断完善旅游住宿业结构。认真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加快我省度假酒店建设的意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建设和管理一批高端休闲度假型和商务观光型酒店建设。继续巩固和提升一批传统商务观光型酒店,积极发展家庭旅馆、汽车旅馆、民居客栈、青年旅舍等方便性接待设施和经济型酒店建设。延伸旅游住宿设施等级评定工作,加紧制定其他类型住宿业态的评定标准,加大推广实施力度,提升旅游住宿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到2015
年,新建改造高端度假商务酒店150家(其中,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管理集团管理50家),发展经济型酒店200家,规范发展民居客栈3000-5000家。
3、健全旅游运输方式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运输资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旅游运输方式满足不同游客出行需求,降低出行成本,打造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协调推进形成省内航空旅游环线,加快推进“旅游空中巴士”计划的实施,积极引进1-2家小型机观光游览公司,开通空中游览线路。积极发展专列旅游,增开昆明前往热点旅游城市的专列旅游线路,重点开发“夕阳红”等品牌专列旅游产品。根据全省旅游市场增长的趋势,在稳步增加旅游大巴的基础上,重点加大旅游商务车的数量和比重,积极推动旅游房车发展,重点引进1-2家房车集团企业,在全省建立房车系统。依托省内内河航运,重点开发一批集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中小型邮轮;利用高原湖泊资源,适度发展环保型的私家小型游艇。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工具租赁业务,培育和引进相结合,规范开展旅游包机、旅游包车、特种自驾包车和自行车连锁租赁,培育5家大型连锁租赁企业。
4、创新游览组织模式
积极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和规律,推进旅行社商业服
7282930
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云南省旅游用地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建立协调推进省发改、国土、林业、环境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落实重大(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协同推进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着力推进285个重大项目和88个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提升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复合型产品62个,酒店、住宿类产品80个,旅游购物、商场类产品15个,休闲、度假、运动、温泉SPA类产品66个,旅游小镇、古镇类产品37个,自然观光、生态旅游类产品49个,国家公园、主题公园类产品9个,公益性设施、基础设施类产品15个,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类产品27个,旅游地产类产品6个,科普、探险、漂流、自驾车类产品4个,商务、会展类产品2个,红色旅游类产品1个,努力实现完成旅游投资1500亿元—2000亿元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优化旅游市场结构
以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更加丰富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为支撑,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市场多样化战略和开放战略,强化“七彩云南、旅游天
堂”的整体品牌形象,面向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进一步整合宣传促销资源,建立健全“省级联动、州市配合、内外联合”的促销机制和奖励机制,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及促销手段,科学构建旅游营销体系,全面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优化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努力形成更加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格局,切实提高旅游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
1、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
全面发展国内旅游。主动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国内大众旅游蓬勃兴起的趋势,全面落实旅游消费促进政策,在积极争取扩大总量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国内旅游市场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方向转变。深度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地区市场,吸引更多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入滇旅游,不断提升旅游消费水平,打牢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基础。继续巩固提高四川、重庆、广西等周边省份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确保国内游客的稳步增长。大力开发华中、东北,积极开拓西北等新兴市场,深入挖掘巨大而深厚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为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紧紧抓住寒暑假期、黄金周、小长假以及双休日等关键时间点,以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产品为主要内容,围绕昆明、曲靖、玉溪等中心城市,依托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的短线游、周边游,推动形成“1+N小时旅游经济圈”,加快推进省内各区域间客源的相互流动,3343536
(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做大旅游市场主体规模
1、培育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
坚持以培育具备较强横向和纵向整合能力的综合性大型旅游企业为目的,鼓励大型国有企业依托自身拥有的行业资源优势和积累的旅游人才优势,不断整合内部资源要素,积极拓展产业边界,优化资产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实现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及地产、旅游会展等业态的多元化经营。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吸引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为产业化、集团化的发展和规模经济、品牌经济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发展成为对全省旅游行业具备相当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集团。鼓励大型有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强对全省战略性旅游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掌控力度,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合理利用,确保生态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使用,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培育10家以上综合性旅游龙头企业集团。
2、扶持区域性骨干旅游企业
支持昆明、大理、丽江、迪庆、版纳、玉溪、楚雄、保山等热点地区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商业经营模式,改善内部管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发展成为主业清晰、竞争优势明显,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推动作用的旅游骨
干企业,努力形成专业化分工细致,上下游合作紧密的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区域性骨干企业开展金融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广泛筹措资金,不断做大做强,力争发展100家专业程度较高、经营实力较强的区域性旅游骨干企业。
3、支持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
实施旅游“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促进中小企业规范成长。分类选择一批具有成长型的旅游中小企业作为银行贷款、财政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和服务的对象,通过资金投入、智力支持等具体措施,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力争形成1000家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中小型旅游企业。
4、帮助微型旅游企业发展
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分步实施、定向扶持、防范风险”的原则,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的旅游创业积极性,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以及有针对性开展创业培训、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为农家乐、家庭旅馆、特色餐饮、民族工艺品生产加工等微型旅游企业,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和前期孵化条件,推动形成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浓郁、比较优势突出和发展潜力较大,“小而精、小而强、小而特”的劳动密集型旅游企业。
940
伍和管理团队,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鼓励旅游企业建立健全形象标识系统,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和软实力建设,努力提升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牢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六、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按照“区域规划最佳、设施配臵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的要求,从更好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合理配臵全省公共服务资源,协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推进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逐步形成“分布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协调推进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紧紧依托全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大协调力度,以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为主线,以统筹区域、城际、城乡交通发展为重点,以统筹客运“无缝化衔接”和“零距离换乘”为根本要求,推动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由分散、独立发展转变到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全力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旅游综合运输体系。
1、进一步完善旅游公路运输网络建设
围绕全省公路网规划中的国家级、省级高速公路和省内骨干联络线路网建设。积极推动以昆明为中心延伸至省内各大旅游片区和重要旅游城市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协调推动实施一批制约全省六大旅游区形成旅游环线的断头路、二级干线公路的建设项目,力促建设完成连接全省六大片区旅游交通环线,以及连接主要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公路建设。改善云南通往内地和东南亚、南亚的通达条件,连接延伸至国内重要旅游客源地的高等级公路,增强云南旅游的可进入性,不断完善全省旅游公路运输网络体系。
2、大力推动旅游铁路网络建设
在协调推动全省铁路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促成增开昆明—丽江—香格里拉、昆明—蒙自—河口,昆明—大理—瑞丽的旅游专列。在相关铁路沿线协调增设旅游城市、重要景区景点和公路节点的站点,建设完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电子商务、医疗救助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构造铁路旅游经济产业链。围绕滇中城际高速铁路建设,通过站点设立、线路延伸,推动形成高铁与旅游公路的联运方式,改善通往沿线重要景区景点的通达条件。
3、着力提升旅游航空网络体系
依托昆明新机场建设,巩固云南至东南亚国家的航线,争取开通昆明至中东、欧美地区重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的新航线。积极支持开通省内主要支线机场直飞华东、东北、华南、华北、华中等重要客源市场的新航线,积极推动省内重点旅游城市机场间的环飞航线,逐步形成空中“旅游巴士”体系。进一步协调推进红河、会泽、怒江、泸沽湖等省内支线机场建设,改造和提升西双版纳、腾冲等一批省内机场,鼓励引进更多国内外航空公司,在省内各地设立飞行基地。协调省内各机场简化登机手续,缩短登机时间和换乘时间,设立完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外币兑换中心、旅游电子商务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提供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4、加快推进旅游水运通道建设
孝昌县十二五专题调研报告 篇6
专题培训班”的通知
中高协字(2011)003号
各有关单位:
2011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帮助企业和有关单位深入理解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思路和主要内容,把握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决策,及时准备组织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充分用好国家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及资源,我协会定于2011年4月25日—28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暨项目申报、财务管理专题培训班‛。届时,将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就“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申报、科技经费管理、R&D费用加计扣除及R&D统计等进行专题培训。
欢迎各地科技管理部门、高新区管委会、创业服务中心、各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有关人员报名参加。
会议具体内容、拟邀请专家和日程安排及有关事项,详见附件
一、附件二。
会务组联系人:张志年王峰郭磊
联 系 电 话: 010—***158684518
***362886492
中国高新区协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010
【孝昌县十二五专题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永昌县古建筑调查报告07-01
永昌县职业中学联村联户调研报告11-29
宕昌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工作自查报告11-11
四川省平昌县12-22
重庆市荣昌县12-27
新昌县茶叶种植收购合同10-24
会昌县国家税务局文件09-30
南昌县公安局李强11-06
遂昌县实验小学消防安全演练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