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生

2024-12-17

美国中小学生(精选12篇)

美国中小学生 篇1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青少年教育专家, 曾在一年的时间里考察了伊里诺依州81名优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并采访了他们的家长, 在最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 专家们总结出了这些学生的五大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美国的“五好学生”是什么样的。

●极其努力

优秀学生都毫无例外地把学校当做生活的中心, 他们的家长也往往十分勤奋, 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17岁的约翰逊·帕里斯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他的双亲都是外来移民, 父亲通过艰苦奋斗终于创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 母亲是一名普通秘书, 尽管家务很忙, 却一向忠于职守, 十几年来从未请过一天假。从父母那儿, 帕里斯学到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老师们都认为, 他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他不仅担任了校数学、化学竞赛队队长, 而且还是校运动队的骨干成员。

●乐于学习

亚特兰大的安得里克·艾奇在童年时曾因病长期昏迷不醒, 医生认为其智力已严重受损, 但其母亲切尔坚决认为, 只要使用恰当的办法就一定能使孩子乐于学习、其智力仍有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育孩子时, 她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设计出新颖、有趣、多变的方法来激励孩子的想象力, 并把学习贯彻至日常生活中。后来, 艾奇通过“快乐的学习”, 智力水平终于赶上了正常孩子, 到了高中阶段, 他竟成为全班学业最优秀的顶尖学生。

堪萨斯州鲁滨逊中学里有许多聪明、努力的好学生, 但即使在他们中间, 12岁的泰勒·艾默生仍是引人注目的。老师们反映说, 泰勒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总比其他人来得深, 而且其丰富的想象力总是能将大家引向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据了解, 其父母都是律师, 从他10个月大时就开始给他读有趣的故事, 15个月大时就让他自己读书。他自称从来不像其他同龄人那样感到学习枯燥乏味, 相反觉得其乐无穷。

●不过分看重分数

心理学家发现, 当孩子由于分数好而受到称赞时, 他们往往不再愿意主动去尝试新的事物, 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 但他们因尽到努力而受称赞时, 却往往会更有进取心和自信心。事实上, 美国有许多学者都批评目前的教育制度过于强调考试成绩, 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们对知识发自内心的追求会被对分数的追求所取代。教育专家提醒:每天孩子学习结束后, 不要总是问“做得怎么样”, 而应多问问“做了什么”。

●对某些事物有较大兴趣和热情

波士顿中学的麦克特里从小就对汽车很着迷, 在车展上常常流连忘返, 房间里也贴满了各种赛车的广告画。老师们一开始都有点担心他会不务正业, 但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 对汽车的兴趣引发了他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强烈兴趣。教育专家说, 其实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如能在孩子很小时就有意识地鼓励其广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将有助于帮助其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事实上, 美国不少大学在选择新生时, 往往倾向于吸收那些有着自己独特爱好和追求的申请者。

●父母热心参与其校内外活动

据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学业优秀学生的父母都与学校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 并热心参加家长会、球赛、文娱演出等课余活动。值得一提的是, 即使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并不突出, 家长们也总是予以积极肯定, 并为他们能勇于参与而感到高兴乃至自豪。

(本文摘自《教师·综合》)

美国中小学生 篇2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Uncle Tom’s Cabin(by H.Beecher Stowe)汤姆叔叔的小屋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

The Grapes of Wrath 愤怒的葡萄

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红色英雄勋章

Fahrenheit 451华氏451度

The Call of the Wild野性的呼唤

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

Invisible Man隐身人

美国中小学生的太空教育 篇3

太空总署没有“保密”的资料

美国太空总署成立五十多年来,通过阿波罗登月任务、国际空间站项目,以及太空探索任务,积累了大量的太空资料。

太空总署没有把这些资料当成“机密”尘封起来,而是整理成精美的可视化资料,作为公共资料对中小学生完全开放。

有了这些由“机密”变成的公开资料,中小学生通过观看太空总署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个个都是“太空通”。

当然,太空探索的技术含量高,且周期又很长,如果中小学生看不懂资料,很容易对太空探索感到盲然,从而失去对太空探索的持久兴趣与关注。为了让太空资料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口味”和知识水平,太空总署还费尽心思地把一些难懂的资料让太空画家或是漫画家进行“改编”,编制成中小学生容易看懂、便以理解的内容,供他们“研究”。

每一次太空探索活动,太空总署都会及时向校园释放大量的太空资料。比如这次“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后,美国中小学生和太空总署的专家们在“同一时刻”看到了“好奇号”传回的火星地表照片。让中小学生与专家同步识别太空资料,一直是太空总署的责任。

美国太空总署向校园编制开放太空资料,点燃了中小学生们飞向太空的科学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成为美国太空探索的后备力量。

把学生的东西带上太空

美国太空总署调动中小学生参与太空探索热情的方法可谓是层出不穷。

太空总署的工作人员会到学校与中小学生互动,让中小学生为航天器提供搭载方案,并征集发射到太空的私人物品。

太空总署认为,让中小学生全面地参与到航天活动中来,是美国航天科技保持永远动力的最佳方法,这或许就是“群众基础”。

近些年来,美国的航天器已经将许多中小学生的“签名”送到了太空。比如“卡西尼”航天器正带着数十万中小学生的签名围着土星轨道旋转;又比如“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曾经把许多中小学生的艺术作品带到了火星。还有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里贮存了许多中小学生对“外星人”问候语的录音。美国太空总署还举行了一次“在太空露脸”的校园活动,征集中小学生的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发送到太空。

就连“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的名称,也来自校园征集活动。太空总署在启动这次火星探测计划之初,就向全国中小学生以征文的方式征集这个探测器的命名。中小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了这项活动,为太空总署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探测器命名。一名叫马天祁的华裔女孩给探测器起的名字“好奇号”被选中,于是马天祁被隆重邀请到航天器发射中心,近距离地参观“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并且在探测器上亲自写上了自己的英文和中文名字。

不难想象,当太空的飞船里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物品,有自己的照片的时候,这会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掀起怎样的参与热度呀。

美国太空总署与中小学生的互动,成为太空教育的 “绝技”。

有争论就有教育

中小学生愿意与人争论。美国太空总署深谙中小学生的这一天性,并且把这一天性当成了激发中小学生参与太空探索的一种动力。

太空总署会“挑起”一些事关太空探索是是非非的争论话题,然后引导中小学生参与争论。其实,争论也是中小学生接受“太空教育”的过程。

在美国的航天史上,最有名的争论莫过于“美国登陆月球是一场骗局”。

最初,一位有航天“背景”的人报料,说美国登陆月球的事存在“造假嫌疑”。此料一出,立即吸引来了“围观者”,其中有许多中小学生。

于是,大家对登月的细节开始了“排查”。有人发现月球上的旗子在“飘”,按照月球上没有风,旗子不会飘,得出录像有假的结论;有人发现照片中物件的影子方向不一致,按照地球常识,得出照片有假的结论;还有人发现月球车在月球上留下了车辙,认为月壤没有聚结力,不会留有车辙,由此得出照片有假的结论……

人们对“月球登陆造假”的事争论不休,就等着太空总署出面“澄清”,可是,太空总署如哑了聋了一般,对于争论是不理不睬,任由人们争个天翻地覆。

太空总署为什么不出面澄清?因为太空总署发现争论可以向中小学生普及太空知识。有争论,就有教育——经过四十年的争论,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学生认识了月球车,了解了月球构造,知道了飞船发射与返回的机制等太空知识,大大丰富了中小学生的太空视野。

因此,可以说“挑起争论”,是美国对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教育的一计“阳谋”。

美国学生酷爱中国书法 篇4

在上海师范大学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艺术节”展演、展示活动中, 来自美国瑞德福大学“中国文化之旅”的师生代表团特别引人注目。瑞德福大学外语系中文教研室教授傅亦平博士、生物系教授JeremyWojdak博士带领15位选修中文课程的学生进行海外课程研修, 学习中国书法、中国画、太极拳以及汉语等, 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上海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经过十多年努力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 傅亦平教授连续数年率美国学生来上海师范大学学习中国书法、中国画、太极拳, 成绩合格者可获得4学分。中国书法已成为瑞德福大学中文课程中的一个品牌。该校还连续几年邀请张信教授赴美讲学, 并带学生访问美国, 展示中国书法艺术,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据悉, 2010年春节, 瑞德福大学又将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师生访问美国, 并举办书法、美术作品展览。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三字经》后, 在谈到个人感受时说, 讲述《三字经》的过程, 不存在启蒙者和被启蒙者。“我和读者一样都是接受启蒙的, 我小时候背诵过《三字经》, 后来就没有背诵过。此次再讲, 是又一次重新学习和启蒙教育。我发现能够背诵到《三字经》20句以后的, 我的朋友圈没有一个;全社会能背诵到前8句, 就是很好的了。”时代在进步, 为什么反而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他认为,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与现在不一样, 不大会考虑小孩是否理解, 考虑的是能不能让他多记一些东西。不见得都懂, 但是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或者说, 随着你人生阅历的增加, 温故而知新, 总会懂的。传统教育中让孩子死记硬背的做法, 是遭遇过批评的, 但现在反观, 有些时候是可取的。关于传统教育, 钱教授是这样理解的:“现在我不急着向你灌输一种理解的工具, 是怕这一套东西约束了你。古代童蒙读物和我们现在最大的不同, 在于今天课本的字都是无意义、毫无关联的字。而古代童蒙读物每个字都有意义。把意思放进简单的字里, 实际上是对接受教育的人, 对他的消化能力与接受能力, 抱有更大信心。”因而, 钱教授强调, 死记硬背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美国中学生 篇5

08:05:14 重庆晨报 分享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一所公立高中蹲点。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

这本书描述了这所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在相似的一所美国高中,华裔女孩田田的经历,也如出一辙。竞争始于开学第一天

田田进入斯卡斯代尔中学,进校第一天,分班考试!原来,学校将对数学、科学、第二外语等科目实行分层教学,光数学就有五个等级的班,自幼成绩突出的田田每个科目都考上了最高等级。和许多美国高中类似,斯卡斯代尔中学要求学生必修数学、英语、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尽管下午3点放学,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作业。有一次,田田花了整整3天完成一份17页纸的小论文。起因是历史老师在课上播放了关于“奴隶制”的三部电影,并据此布置论文:“这三部电影是如何反映美国奴隶制这段历史的?”

中学生写论文要达到什么水准?曾有学生洋洋洒洒地就某一事件写了很多认识,结果被老师痛批。“没有自己的观点,仅仅是材料的堆砌!”

课本就有100多斤

有人曾测算,美国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课本,约104斤。有时老师甚至不上课,让学生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答案没有正确或错误,只是你得有见地,并且自成逻辑!”田田重复着老师的口头禅,美国教育从小强调批判思维,学生压力巨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死记硬背。除了必修课,美国的中学生还须应对大量的选修课。

在田田的高中,几乎90%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期末考试不同,美国的考试次数更频繁,并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前途”相关。

这也夹杂着美式“高考指挥棒”效应。

而当同学们在成绩上难分胜负时,课外活动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战场。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特长”栏,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表格下有“得奖地区:州、全国、世界”的等级提示。如果不是成绩斐然,不算特长,特长必须“与众不同”。特长栏空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据环球杂志

你没法想象,美国中学生有多辛苦

美国学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从学前班到上大学要参加112次大考 多

美国学生从学前班到12年级,平均要参加112个必须的标准化考试。在国际考试中成绩胜过美国的国家,同等学生大约只需要三次考试。

美国的学生一年需要花费20—25小时在考试(不包括学校层面的考试)上。4.04小时4罐咖啡

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给中国孩子的启示

美国教育很“美”?那是误读!美国的中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许我们真的有太多误解。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国移民家庭开始在网上抨击那些短期到访者和交换生构建的美好中学图景,并斥之为“不负责任,哗众取宠”。

当留学日益低龄化,我们或许真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中学生活。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从2010年秋季开始,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这本书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有人说,惠特尼高中并不代表美国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

但是,华裔女孩田田的母亲一直强调:“直到现在,许多人依然在误读美国的中学生活、美国的中学生。事实上,美国有一大批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追求卓越。

中国卓越在分数上,美国卓越在能力上,但都要求卓越!日前,美国首份关于国内最大的66个学区的综合性调查发现,大多数公立学校要求学生参加了太多的标准化考试。调查显示,过去10年间,美国学生从学前班到12年级(类似中国的高三)平均要参加112个标准化考试,其中多数是多余的,学生们一年需要花费20~25小时在考试上。

据美国媒体报道,为改善这一状况,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社交网站脸谱网上发表公告承诺,政府将着手减少公立学校花费在考试上的时间,并将这一时间限制在总课时的2%以内。

考得太多

学前班小孩平均参加4.1个考试

在白宫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奥巴马表示,“适度的考试,可帮助我们衡量孩子在学校的进步,也能帮助他们学习。”但是,“我也听到父母对过多的考试表达担忧,老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承担了许多教学压力,而且这剥夺了教育和学习的快乐。”在长达10页的计划中,白宫提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教育者结束不必要的评估方式,并将考试时间限制在总课时的2%以内。

通常情况下,美国学生从学前班到12年级,平均要参加112个必须的标准化考试。而相比之下,在国际考试中成绩胜过美国的国家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只需要三次考试。这份新的调查发现,美国考试负担最重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平均花费25.3个小时在考试上。这种模式甚至影响到了学前班的小孩,他们平均要参加4.1个标准化考试。

调查还发现,学生们的考试似乎集中在二月和五月,其中许多为冗余考试,同一门课程,学生需要参加结课考试、预修课考试以及期末考试。在40%所调查的学区中,考试结果往往等到下一个学年才会出来,这对想要通过结果帮助调整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完全没有用处。研究分析了2014至2015学年66个学区的考试,不包括平时老师们所出的小测验次数,也没有将学生为了准备考试而所花费的时间计算入内。研究显示,学生们的课堂被试卷塞满,试卷包括来自国会、教育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所下达的考试指令。

考得有理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一刀切“每个人都有责任。”负责该调查的伟大城市学校委员会执行主任迈克尔·卡西里表示,“这是多方角色要求、督促和鼓励,才导致因为不同原因而出现了过多的考试。”

其实,美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向推崇多元化、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强调学生个体的自由成长,排斥一刀切的培养模式。然而这一传统被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颠覆。该法案将标准化考评机制和相应的问责制作为一项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要求在特定时间内,学校必须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州的学术标准,以缩小在不同种族、民族、性别、语言习惯的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

按照法案,所有3年级到8年级学生每年都必须进行一次数学和阅读考试,高中生只需要一次即可。未能达到标准的州府将面临一系列后果。因此为了应对考核,州和区学校不得不增加更多的考试以便学生能跟上脚步。

政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使该趋势升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或在某个项目中赢得政府拨款,或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获得豁免权,州府学校不得不将学生得分作为考评老师的一部分。虽然联邦法律仅要求对部分年级学生的数学和阅读进行考试,州政府却在社会研究、科学、语言等方面设立考试项目,以便对老师进行考评。

考得心烦

美国多个州已陆续减少考试次数

杰弗瑞是一所学校的二年级老师,即便他的学生不在联邦法律要求的标准化考试之列,但学校仍要求他每年对学生进行三次阅读考试。由于该考试需要一个个进行,每个都要90分钟时间,杰弗瑞花了三周时间才将班上所有学生测试完毕。“这需要大量时间,”他说,“我可能要花费60个小时做这种考试评估,而不是在教孩子们如何阅读。”

事实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一经推出就遭到了不少人的诟病,包括老师、学生和家长在内的多方对这种考评制度的批评之声始终不绝于耳。迈阿密戴德县公立学校今年早些时候甚至将最初的300次结课考试减到10次,而且全体小学生都不再需要参加结课考试。还有许多学校也在采取类似措施。三周前,加州取消了其高中毕业考试,加入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州、阿拉斯加州和罗德岛州之列。弗吉尼亚州也减少了其州级考试的次数。

美国学生吃火锅 篇6

我们一大桌人坐下后,服务员递上了自选菜单,菜单上有中英文。服务员等了几分钟,让我们先确定锅底。我的想法简单,选个鸳鸯锅底,吃辣的、不吃辣的都可以满足。但我很快发现自己错了:他们先要我解释鸳鸯锅,然后问锅底里有什么,配料是什么。我不得不叫了服务员,服务员也解释不清,主管出面。弄清楚锅底里有荤油后,一个学生提出要素锅底,不要味精、不要荤油、不要有任何他不认识的配料……端上来的这个锅底是白汤,我尝了尝,是真正的白开水!

每个美国学生都向服务员要了一份菜单看起来,10分钟后没有一个人挑好,他们拿着菜单仔细地看,还不时地讨论几句,有的人竟拿出纸记笔记,架式真像研读论文。15分钟过去了,大家还在埋头苦看。我有点小急,想索性各种菜都点些,烫熟了一起吃。但他们不同意,一定要弄清什么东西才点,还看清楚价格。足足40分钟,所有人才点好单。等待上菜时我请他们把蘸料选了。本想各种蘸料都点一些,各种口味都可以尝一下。但他们还是要求问清楚后自选,这可真难为我了,菜单上的蘸料只有英文名称,没有标明蘸料的成分。我不得边查词典边告诉他们。有的人对花生过敏,有的人对海鲜过敏,还有的人不吃香菜,不吃酱油……

菜终于一盘盘地端上来,我第一个动作是想把菜往火锅里倒,学生们却问:“这是谁点的菜?”问清楚之后,把那道菜递给点菜的人。点菜人会仔细端详一下菜品,考虑一下放进哪个锅里,再小心翼翼地一次只放几片肉或几根菜。我哭笑不得,这么斯文,得吃到什么时候!我给学生示范:可以一次倒半盘或一盘菜,等水滚开了就可以吃。所有的人眼巴巴地望着火锅,讨论什么样才叫水滚了。

大家正准备大快朵颐,一个女生却尖叫起来:“It’s alive! It’s alive!(它是活的!)”原来是一只小乌龟,它不仅是一只完整的乌龟,而且脖子还在动,两只小眼睛正在和尖叫的女生交流眼神,女生吓得眼泪都出来了。我赶紧叫来服务员,请他把这盘菜端走,他瞪大眼睛说:“活的说明我们店里的食材新鲜啊!”我向他解释:“美国人一般都不会把这些菜原样端上来,要切开处理成看不见活着的样子才行,更不会直接吃活的。”然后我又对美国学生解释了中国人对食物新鲜程度的理解,也告诉大家这种把活的东西端上桌的状况并不常有,除了醉虾,我自己就没有见过其他的。

终于可以开吃了,火锅的香味早已把大家的馋虫勾上来了。吃的过程非常愉快,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对着菜单看一道道菜。吃得半饱时,他们相互挑战,看谁敢吃鸭舌、泥鳅、牛百叶、鸭肠、鸡血、猪脑等。学生们一边做着“真恶心”的鬼脸,一边试着吃。这些东西挑战他们的视觉和味觉,他们甚至向餐厅要了点餐单,要带回美国,一是学中文,二是向朋友炫耀。

买单时,学生们纷纷掏钱包拿零钱,他们按各自点的菜算钱。我不解,之前已告诉他们我请客。难道他们这么客气?我再次向学生申明我请(invite)他们吃饭。学生们点点头,“是啊,谢谢你请(invite)我们吃饭,帮我们挑选餐厅、预定位置。”然后把钱递给我,我更困惑了,“我请客的意思就是我付钱(pay the bill),为什么还要给我钱?”“是吗?”学生们狐疑地相互看了看,明白我的意思后一阵欢呼。

敢情他们一直以为这顿饭是AA制,怪不得有专人做笔记,原来是在记各自点的菜多少钱。哦,我还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要确认是谁点的菜,并把菜递给点菜的人。同样是AA制,我们习惯平摊,美国学生习惯于只付自己所点菜的钱。怪不得我把整盘菜倒进火锅时有人惊呼,因为我做了那些菜的主,而不是点菜者来做主。

美国现代学生指导简述 篇7

一、职业指导是美国现代学生指导的最初形式

学生指导首先在学生选择职业这一问题上,转化为学校的一项专门工作。所以,概念化的指导最初产生于职业领域。这一情况的发生,与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19世纪后半期,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大量移民涌入城市。这种情况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一起,使学生就业成为一大难题。然而,由于学生个体情况不同,开设统一的就业课程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概念化了的、逐渐具有专门人员和组织的现代指导首先在指导领域出现。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兴起。被称为现代指导之父的帕森斯(Frank Parsons)①和民众服务处一起创立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并于1909年帮助波士顿的公立学校建立了职业指导系统。[1,1]在1918年全美教育协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导已经被当作帮助学生为职业做选择、规划和准备的持续不断的进程,被看成是美国中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战结束时,指导的观念已经非常清晰,中学咨询员也开始出现了。[1]

职业指导产生后,如何使指导更为有效的问题便凸显出来。教育测验运动、心理卫生运动、教育评价运动恰逢其时地兴起了。它们将科学测验和个别咨询的方法用于学生指导,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指导工作更具科学性。另一方面,指导是以学生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其教育性不容忽视。当时实践中流行的“帕森斯模式”强调对学生个人的分析和对工作的分析,以将二者加以配合。这一模式赋予指导科学性,在当时影响重大,却对学生少有教育意义,比如,它把个人和工作简单地加以匹配,过早地给学校中的和即将离校的学生贴上标签、分等、分类、排序,等等。[3]

二、美国现代学生指导的发展

虽然现代指导在职业领域已经被概念化,然而,过于狭隘的指导概念和教育意义缺失的指导理念使其难以在学校中立足。于是,实践的需要推动着现代指导的发展。20世纪,指导理念在范围、教育性、形式和地位上都有所变化。

(一)全面指导扩大了指导涉及的领域

我们通常把人的活动分为学习、工作、生活三种类型。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通常仅限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接受,除此之外的成长都涵盖在生活方面,最终的结果是就业。既然如此,学校教育逃离不出这三个领域之外。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指导,历来潜移默化地在这三个方面发挥着帮助学生成长的作用。鉴于19世纪初美国一些城市的就业难题,指导首先在学生就业方面概念化了。要寻找好的、合适的工作,不仅需要了解职业方面和学生个人能力、爱好方面的信息,还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所以,职业指导自然地涉及到学业、生活等方面。随着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内容的逐渐增多和成熟,他们要求从职业指导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指导领域。

帮助学生选修课程,以为将来从事适当的职业做充分准备的学业指导,由于它与职业指导天然的联系,在稍后就出现了。学生生活指导却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成为现代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学生还要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并且较早地承担了社会责任,没有时间和精力与既定的规则对抗。而且,他们在实际做的过程中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就很少出现难以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家庭承担了解答学生个人困惑、纠正儿童偏差行为的主要责任。相对来讲,学校在这方面的责任就大大减轻了。

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与苏联竞争,加强了学校对学生智力训练的职能,从而忽视了儿童的道德教育。同时,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的稳步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引起了巨大的文化变迁,这一切都使得学生成熟过程中的个人问题越来越多。再者,随着婴儿潮的出现和城郊高速的扩展,美国家庭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家庭规模的缩小增加了学校在指导学生个人生活方面的责任。从这时候起,学校越来越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个人问题,在职业指导和学业指导之外,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生活指导。

实践中的需要也反映在教育理论上,敏感的教育学者提议扩大指导的涵义。如普罗克特(W.M.Proctor)、库斯(Leonard V.Koos)、凯弗维尔(Grayson N.Kefauve)等学者认为应该把“指导”从单纯的职业指导扩展到学校的教育经验方面,并提出“教育指导”[4]的概念。他们强调,指导概念应包括分配和调整两个方面。所谓分配,是指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社会、公民、休闲以及其他方面的追求,在学生面对多种机会时,帮助其选择,使效益最大化。所谓调整是指当学生不能将个人目标和环境现状加以统整、理解时,帮助他们适应,使学生达到适应教育和职业环境的最佳状态。[5]这就为涵盖就业、学习、生活三个方面的全面指导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发展性指导理念更具教育性

学校是进行教育的场所,指导要在学校中立足,必须具有教育意义。虽然指导覆盖了职业、学业和生活三个方面,由于它总是充当“救火队”的角色——于问题出现后进行,其教育性仍不明显。所以,随着指导范围的扩大,其理念也应有所发展。反观指导发展的历史,果然出现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从最初针对问题学生的矫正性指导发展为将问题排除在发生之前的预防性指导,继而又出现了发展性指导。

现代指导产生之初,被称为矫正性指导。这种强调指导分配和适应功能的指导,由于其只适用于问题学生而受到批评。正像藤田英典对日本生活辅导的描述一样:“生活指导员的工作是对有被欺侮、厌学等各种烦恼的孩子进行指导。这种工作不是对以强凌弱、拒绝上学的事先预防,而是事后处理。”[6]所以,矫正性指导往往被指责为只能事后弥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预防性指导的概念出现了。与“事后处理”的矫正性指导所不一样的是,预防性指导注重对问题发生之前的预防。这种指导针对经常发生的某个问题或事件,预先对学生做出指导,以使学生能自我调节,从而预防问题的产生。

但是,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即使是预防性指导,在很多情况下仍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发展性指导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果说,矫正性指导和预防性指导都是针对学生已经或将要产生的问题的话,那么稍后出现的发展性指导更加致力于学生一般能力的增长。发展性指导早期的代表人物麦修森提出,“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指导随个体朝向成熟地发展而改变,以帮助个体获得自我理解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念”。[7]也就是说,发展性指导强调指导的正面功能,强调被指导者的自我功能和自我观念。它认为指导的目的是使被指导者真正地了解自己,让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充分发展,从而使个人和社会都从中受益。即使是对于学生已出现的问题,它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把这些问题看作是学生可以进一步成长的基础。这一概念的提出,大大扩展了指导的内涵。从以前针对学生困惑、问题的指导,增加了发展学生能力以预防问题发生的功能,加强了其教育性。

发展性指导还是一种较为全面的指导概念。它假定人一生都需要指导,并且认为指导的工作和效果是可以积累的;它还把指导的对象扩展到全体学生。正像利特尔(W.Little)和彼特斯(H.J.Peters)所主张的,指导是从幼稚园到成人教育都需要的延续性的过程,学校中的指导应该是咨询员、行政人员、全体教师相互合作,整合社区资源,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8]正是受到这种指导观念的影响,主张全员参与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有计划的综合性指导模式开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流行起来。

(三)指导的“课程化”

指导本来致力于学生个体特殊的需要。后来,社会的快速变迁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于是,类似的困惑或问题出现在某一部分或全体学生身上。同时,也出于效率的考虑,学生团体指导渐渐出现了。“所谓团体指导,就是藉团体活动来施行指导,包括班级内和各种团体内所进行的各种指导工作”。[9]团体指导的方法有很多,如个别报告、演讲、表演戏剧等,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在良好的领导者的指导之下,团体成员作非正式的讨论。

随着发展性指导的流行,学校给予每位学生以指导,来发展他们的一般能力。因此,这些一般能力变成了指导相对固定的内容。这就更进一步推动了团体指导的发展。团体指导得以广泛应用后,学校中的指导活动不仅通过个别交流的形式实施,而且通过集体参与的团体活动来进行。指导不但照顾到学生个体,也就共同的话题面向学生群体展开,由关注个体的特殊性到兼顾群体的共性。随着团体指导的普遍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被指导的对象。于是,指导活动不得不有计划地实施,指导逐渐具有了“课程”的性质。总结下来,“课程化”的指导有以下几种形式:

指导逐渐“课程化”的趋势,使指导的实施融入学校教育的主流,得到时间上一定程度的保证,让学校的指导职能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指导技术的发展,给予指导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原本弥补教学之不足的指导越来越趋近于教学,“课程化”的指导失去了其关注学生个体、内容方法灵活的特点。虽然如此,这种“课程化”指导毕竟不同于教学,它的内容相对固定,却还不如学科知识恒久和系统;它的对象虽为群体,却是具有相似问题的学生。所以,“课程化”的指导部分地借用了教学的组织形式,秉承的仍旧是指导理念。

(四)学生指导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指导涵盖学生就业、学业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当指导致力于发展所有学生的一般能力,当指导趋向于有计划的“课程化”时,指导就成为学校的一项有意识的常规工作,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学生指导体系的建立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证明。

20世纪70、80年代,综合性指导模式开始在美国出现。其中有三种影响较大:

80年代,米瑞克(R.D.Myrick)[10]设计了一种发展性指导和咨询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强调三个方面:在指导的对象方面,它强调为所有学生服务;在指导的组织、实施方面,它主张组织、计划、并按一定的顺序安排指导课程,但相对其他课程更为灵活;在指导的施与者方面,致力于制定包含所有学校职员的整合的方法。[11]

第二种模式是由S.K.约翰逊(S.K.Johnson)和C.D.约翰逊(C.D.Johnson)在80年代设计出来的,称作“以能力为基础的指导”。他们自称这个模式为“把学生当作首要对象、随学生发展的全面学生服务计划”。[11]他们强调,这个计划把重点放在全体学生能力的增长上,进而促进学生在学校中、在升学时或在找工作时获得成功。

第三种模式是70年代由盖思博斯(N.C.Gysbers)和摩尔(E.J Moore)[13]设计的,盖思博斯和亨德森(D.Henderson)在后来15年的时间里改进了这个模式。这个模式关注结果,强调一个有组织的结构。这个结构包括内容(能力)、组织框架(结构性的要素和服务要素)、资源(人力、财力、政策)三个部分。学校咨询员的时间围绕指导课程、个体规划、应答服务和系统支持四个服务[14]要素来分配。目前,估计一半以上的州已经采用了综合性指导和咨询服务。[15]

以美国爱达荷州的指导模式为例:综合性指导模式为指导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组织框架。这一模式践行了发展性的指导理念,与之前的指导相比,这一指导模式具有学校职员合作进行、发展学生能力从而预防问题发生、有计划、有安排的特点,逐渐融入学校教育的主流。至此,专业指导才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直到此时,原本就是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指导,在其概念化以后,又再次融入学校教育之中。

三、美国现代学生指导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指导制度、指导组织

虽然我国的指导制度和组织不一定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完全一致,然而,建立专门的指导制度和组织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而且,在我们越来越需要学生指导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指导组织和制度已经成为必要。如果说班主任制度、德育老师制度、周讲评制度、国旗下讲话制度等相互交叉,已经构成了指导制度,那么,这一指导制度是极不成熟的,很容易被其他事务所干扰。我们需要的是独立的、能够保证指导活动正常实施的指导制度。如果说把政教处、德育处作为学生指导的组织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建立学生处来实施学生指导则更为合适。

(二)培养指导意识

美国中小学生 篇8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1) 美国中小学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倡导研究性学习。在我们考察的十几所美国中小学中, 所有学校都把信息技术课和其他学科融合进行教学, 而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的操作。信息技术课的内容都是完成一项任务, 或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美国学生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以及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他们通过电脑、网络去搜索信息、加工整理信息, 最后完成任务, 整个过程就是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的过程。在美国, 小学生都已经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性质的信息作业, 信息技术素养非常之高。

例如, 我们在考察中看到的一节课——P.S.69公校的小学生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科学课butterfly的研究。学生首先登录网站查找资料, 整理信息, 最后完成一个关于蝴蝶的文字报告 (如图1) 。

(2) 美国学校的“笔记本计划”。在美国的很多中小学中, 都有这个笔记本计划, 目的是让学生人人有电脑, 每堂课都可以利用电脑进行项目学习。

例如, P.S.69公校的“time to know”计划试点项目, 是纽约市五个试点项目之一, 倡导的口号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学校在四、五年级每个班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作为每节课的学习工具, 学生在课堂可以登录一个特定的学习网站进行各学科的学习。

另一所学校PS/IS223-The Mott Hall School则是第一所“桌上电脑学校”, 在2012年以来每个班都有笔记本电脑。该校倡导的理念是:把技术融合到所有学科里。现在, 尤其是在数学学科成效较大。除此之外, 该校还在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 像iPad、电子书包等。

2.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在考察的纽约十几所中小学校中, 我们发现了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特点, 概括归纳如下:

(1) 课程设置层次灵活、多样。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规定, 各州、市根据实际情况, 分层次开设。美国学校中, 小学都开设有信息技术课, 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类内容, 基本的应用能力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完成;少部分初中开设有信息技术课;高中几乎都没有开设专门信息技术课。

(2) 选修、必修相结合。美国的中学几乎都开设了信息技术选修课,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学分可作为大学的学分使用。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的Java、Visual、C++、APP软件设计等, 以及网页设计和网络类的Flash、Dreamweaver等。不同类别的课程根据学生年龄水平差异、思维层次不同, 内容设置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长岛的私立学校The Portledge School高中部和High School for Math, Science&Engineering at CCNY就是两所很好的高中, 开设有非常精锐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

(3) 课程名称不同, 各有特色。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是由地方、学校制定的, 不同学校课程名称也不相同, 但是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例如, 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名称为科技, 有的为计算机科学, 有的为技术教育, 虽然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名称不同、课程开设情况不同, 但最终都体现了一个目标:把电脑作为工具,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3.信息技术硬件、软件配置

(1) 教室电脑及Smart Board电子白板。美国中小学的教室里都配备有2~3台电脑, 供教师上课分组布置任务及学生课间随时使用, 这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学校的教室里都配备有Smart Board电子白板, 与我国的电子白板相比, 它更小巧精致, 反应灵敏, 并且具有手指书写、板擦清除的功能。

(2) 电脑室及移动电脑车。美国小学都有专用电脑教室, 每个班的信息技术课是一周一节, 这与中国情况相同。另外, 美国几乎所有中小学都配有移动电脑车, 这种车子分多个小格, 每格可以放一部笔记本电脑充电 (如图2) 。在笔记本电脑充裕的学校, 每个教室都有一部这样的移动电脑车;而在一些笔记本配置较少的学校, 这种移动电脑车就要被推到需要使用的各个课堂上。

(3) 苹果电脑使用日益广泛。苹果电脑以其时尚的外形、亮丽的屏幕、优质的硬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我们在考察中发现, 纽约大部分中小学的电脑是新颖的苹果电脑——学校使用苹果笔记本及i Pad进行教学, 学校图书馆和办公室使用苹果台式电脑办公 (如图3) 。苹果电脑有越来越普及的趋势。

(4) 美国中小学校教学软件丰富。在我们考察的学校中可以看到, 美国学生上课用的软件丰富多彩、趣味性强, 有游戏类的拼字、图画软件, 也有学术类的科学知识、撰写报告软件。这些软件大部分是学校与公司合作开发, 或者直接向公司购买的, 可见学校对软件的投入比较大。另外, 据统计, 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学接受企业的捐助。Microsoft公司就对美国多个州的中小学校提供一些免费软件, 并允许各学校以比市场低得多的价格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电脑离不开软件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所以对软件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1.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它必须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还游离于其他学科之外, 相对独立。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在教学方式上变革, 多设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任务。要把信息技术当作交流、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2. 考虑设置灵活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国家统一制定的, 从小学到高中均有课程, 全国统一。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式, 一般性操作技能与复杂性技能相结合, 必修和选修相结合, 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国地域特点灵活设置课程。

3. 优化学校硬件设备, 加强软件投资

在美国, 学校的各种设备是物尽其用, 没有浪费现象。但同时在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购置上, 他们又非常具有前瞻性。我们走访的纽约十几所中小学里, 大部分学校的电脑都更新为苹果电脑, 学生用的苹果台式机、Mac Book、i Pad, 教师及图书馆办公用的苹果一体机, 甚至在纽约教师工会、纽约大学图书馆看到的电脑都是豪华的苹果台式机。

苹果电脑正以其艳丽的色彩、稳定的性能、优良的触摸操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苹果电脑用于中小学生的教学上, 也必将给学生带来更多趣味性, 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美国中小学生 篇9

1.“发展学生”是当今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有一个鲜明特征, 即始终以丰富的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和基础。1937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学生人事工作宣言》, 标志着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在美国高校中地位的确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大致经历了替代父母 (In Loco Parentis) 、学生人事工作 (Student Personnel Work) 、学生服务 (Student Services) 、发展学生 (Student Development) 等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分别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萌芽”、“形成”和“重要转变”阶段。“发展学生”阶段则表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深化。其奉行的“发展学生”理念是旨在发展学生的理性和心智、全面培养人的教育理念, 主张教育所有大学生要关注人的价值与意义, 尊重生命, 弘扬个性, 促成学生提升生存意义和完善人格。正如哈佛大学首任女校长Drew Gilpin Faust所指出的, “在这个变动的时代中, 应始终坚持教育的功能和理想乃是致力于照亮人性之美, 这一原则应该被奉为高等教育的灵魂”。

2.“发展学生”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根本追求。

“发展学生”的教育理念在1994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发表的《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含义》[1] 报告中有较为明确的阐述。报告提出, 学生事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和个体的全面发展。报告指出, 传统高等教育把它的活动划分成学术事务 (学习课堂教育认知发展) 和学生事务 (课外学生活动、居住生活、感情或个人问题) 两种, 不利于学生大学以后的生活。因为很显然, 一个成年人的许多能力例如领导能力、创造力、公民权、道德行为、自知自学和自我锻炼等等, 并不能截然分为情感和理智两个方面。因此, 美国高校强调应在教育管理中致力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应面向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一阶段学生、考虑到不同需要的学生 (包括特殊群体) 来设计教育方案、开展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个性和学习上得到并驾齐驱的完美发展, 以此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根本追求。

3.“发展学生”也是美国高校所有教育者的一致共识。

事实上, “发展学生”是包括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内的所有教育者的共同追求。他们认为, 各种各样的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的经历都同样有助于学习和个性发展。从校长、教授到每一个教职员, 都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有教育意义的、有目的的活动上, 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人际的相处,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任务。高校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 强调以学生为本。例如, 高校董事会一般都会有一到数名学生代表参与其中, 以保证在管理中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在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 学生俱乐部均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指导是不计报酬的, 但校方将其作为教师晋升教授所必须承担的一种服务工作予以考核。该达特茅斯学院从管理人员到教学人员均须向本科生公布自己的接待日, 鼓励学生有问题直接与相关人员沟通, 接受辅导[2] 。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发展学生”的实践

1.专业化队伍是“发展学生”的基本保证。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20世纪末实现了专业化。美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 (NASPA) 明确了学生事务工作者的职业定位: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二是帮助学生进行学术和职业的决定, 辅导学生, 帮助发展领导能力;三是满足学生的需要, 提供一系列住房、餐饮, 保健服务, 娱乐设施[3] 。针对这样的职业定位, NASPA提出了多达18条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细化标准: (1) 专业服务; (2) 与学校的发展任务和目标一致; (3) 有效管理学校资源; (4) 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5) 协调好利益冲突; (6) 拥有合法合理的自治权; (7) 平等对待其他师生员工; (8) 引导好学生行为; (9) 健全信息调查机制; (10) 充满职业自信; (11) 加强学生情况的调研力度; (12) 体现出专业水准; (13) 有选择地促进专业实践; (14) 发挥指导参谋功效; (15) 清晰界定工作权限; (16) 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 (17)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18) 及时评估工作绩效[4] 。这些专业标准均基于“发展学生”理念而提出。为此,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人员一般至少持有学生人事服务、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心理咨询、学生事务等专业的硕士学位。较高职位人员大多要求拥有高等教育或其他学科的博士学位[5] 。在美国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 设有专门的学生事务或学生人事管理研究方向;其所开设的62门高等教育博士课程中, 关于高校学生的就达12门之多[6] 。为保证学生事务人员拥有“发展学生”的足够能力, 专业协会致力于学生事务学术研究项目的发布和组织以及学生事务队伍的学术培训, 如NASPA提供的学生事务人员专业发展课程培训, 是个矩阵式课程结构, 具体包括学生事务的价值观、历史和哲学, 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 评估和研究实践, 领导、执行和管理, 文化、环境和组织发展, 法律、支配和政策等六门结构化课程供学生事务人员选择[7] , 基本是研讨式教学, 广泛运用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甚至还运用数学进行建模分析“发展学生”中遇到的问题。

2.经费与设施是“发展学生”的物质基础。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不仅有完善的机构体系, 而且有比较充足的经费。公立院校学生事务的部分经费来自州政府和学校财政拨款, 一般占总经费的30%—50%左右[8] , 其余的来自学生缴纳的学生事务专项杂费等。南加州大学每年有4700多万美元用于学生, 大多来源于学生缴费。而在公立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除部分学生经费来自州政府和学校财政拨款外, 与学生事务相关的杂费, 其中有关学生生活与活动方面的费用则按学期收取, 如:体育运动中心使用费为90美元;学生活动中心费用为79美元;学生活动经费28美元等。学生事务管理经费主要用于以下项目:招生与入学服务、帮助高中生入学、运动设施与项目、学生健康与保健、学生支持项目、就业服务、国际中心、行政管理、学生生活管理、、学生政策与法律事务、学生体育运动等。

3.提供项目是“发展学生”的主要方式。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服务的类型众多, 范围宽泛。学习方面涉及入学与招生、注册、定位服务、学术咨询与支持等, 生活方面涉及住宿、饮食、体育活动、健康服务、财政资助等, 此外还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司法服务、社区服务和领导能力发展服务, 以及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学生的国际学生服务、残疾学生服务、儿童关爱服务、学生宗教课程、妇女和少数民族学生服务、走读学生服务等等。在履行职责、发展学生的服务中, 有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项目来实现目标, 也就是将所有服务内容设计成工作项目, 供需要的学生自由选择,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例如针对大一学生所设置的新生教育项目, 其目标就是帮助新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顺利参与校园事务 (课堂外的学习、能力锻炼) 及社区活动。再如规模较大的院校设置了学术咨询办公室, 帮助学生选择学习课程——除了给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外, 还将需求大的共性问题设计成学习项目, 以帮助那些在某一方面需要特别强化的学生。又如, 在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上, 有很多细化的服务项目。南加州大学职业发展计划就由若干项目组成, 包括:建立庞大的校友网络;开设求职技巧短期课程;实施全球使者实训项目 (该项目向学生提供到海外参加实习实训的机会, 学校向每位申请成功者提供7000美元的资助)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导师计划, 等等。为了有效地实施这些项目, 工作人员需要与学生、教师、企业、公司、社区以及提供机会的政府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该校每年有75%的毕业生通过这些项目的服务找到了工作。

4.学生社团组织是“发展学生”的有效载体。

许多美国大学对学生社团积极鼓励和支援。在美国, 高校学生组织是一种公司性质的非盈利组织, 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社团, 通过向学生收取会费、自我经营收入、学校拨款、接受校友和社会捐赠等形式获得经费来维持运行。如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学生组织作为该校一个注册的非盈利性公司, 是有组织的学生管理机构, 致力于在学校和社团内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该组织资助那些关注学生发展的大型校园计划, 包括儿童中心、娱乐运动组织及泰坦学生会等。每名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学生都通过每学期的付费维持会员身份。这些费用用于为学生提供服务和计划, 并通过学生选举出的董事会以及相关行政人员进行管理。ASI一年收取学生费用约630万美元。该校有30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时向其申请经费。众多社团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而有效的载体。

三、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1.应将“发展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理念。

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等教育必须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元选择、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教育理念。相应的, 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将“发展学生”作为重要理念予以确立和坚持。要坚持将“发展学生”作为统筹学生工作的出发点, 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来思考、谋划学生工作, 使得学生工作的目标、要求、措施、活动等, 都围绕“发展学生”来设计和展开;要坚持将“发展学生”作为提升学生工作的着力点, 以“发展学生”为要旨, 将之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要坚持将“发展学生”作为创新学生工作的突破点,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将“发展学生”作为整合资源的结合点, 主动与课堂教学等环节相衔接, 与社会相对接, 有机整合校内一切教育资源, 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效教育资源, 使其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将“发展学生”作为评判学生工作的检测点, 以学生发展是否全面、是否完善、是否适应社会需求为标准, 检验学生工作队伍的教育能力, 衡量学生工作的实际成效, 以此推进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

2.打造专业队伍, 提升发展能力。

首先, 强调职业准入标准, 增强队伍“发展学生”的引领能力。学生工作者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掌握高校学生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国家通过设立学生工作的博士、硕士专业或专业方向, 培养专门人才, 使其在学业发展、人格发展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学生前瞻性和方向性指导。其次, 强调专业执行标准, 增强队伍“发展学生”的指导能力。高校之间应对学生工作设立行业通用的专业目标和执行标准, 经常性地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 适时地根据时代要求修订标准, 以确保队伍在指导学生发展上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相切合。再次, 强调行业考评标准, 增强队伍“发展学生”的评估能力。建立行业内的学生素质发展的考评办法和标准, 既便于评估和比较各高校“发展学生”工作的成效, 也利于各高校内形成内部工作成效的评估体系, 以系统、科学、有效地推进学生工作发展。

3.创新评价体系, 形成发展导向。

“发展学生”教育理念的落实, 实质上是教育者将培养理念内化为受教育自觉追求的转化行动。这种转化过程有赖于受教育者对教育理念的认识、理解和认同, 在认同的基础上再上升为自我的人生信条, 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这一教育转化过程中, 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是最关键的环节。评价体系如同指挥棒, 引导着学生成才的方向, 引领着学生素质完善的路径。因而, 学生评价体系, 应注重大众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体现出国家大众化教育要求、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性成长需求相结合的特征;应注重规律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体现出一般人才规律性的普遍要求和当前学生成长所处时代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相结合的特征;应注重学校、专业和个人的统一, 体现出学校的人文传统、专业的特殊素养和个人的专长爱好之间有机结合的特征。

4.丰富选择内容, 搭建发展平台。

只有构建起有效的平台, 才能帮助学生达到评价体系所要求的发展目标。高校应大力构建各种育人平台, 将评价体系所要求的项目变成若干个教育单元, 以丰富的教育形式, 供给学生菜单式的发展内容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搭建学生发展平台, 要寓理论引领于实践活动之中, 将崇高的政治信念、深奥的政策理论、抽象的专业理论等, 设计成寓教于练、寓教于乐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信念、理解政策、掌握理论;要寓个性需求于集体活动之中, 通过大力发展学生社团, 将学生个人专长爱好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心理的完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集体归属感、荣誉感的培养结合起来;要寓社会需求于校园活动之中, 通过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密切合作, 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校园活动中予以传递, 使学生提前规划职业生涯、磨练职场素养, 更多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性。

摘要:“发展学生”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目标。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充足的经费设施保障、项目化的教育管理、学生社团的有效组织等保证了“发展学生”目标的实现。我们应将“发展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理念, 通过打造专业队伍、创新评价体系、丰富选择内容, 达到“发展学生”的目标。

关键词:发展学生,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于伟, 韩丽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基础与职能[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4) :40-44.

[2]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12.

[3]Consider a Career in Student Affairs[EB/OL].http://www.naspa.org/career/default.cfm2008-10-08.

[4]Roger B.Winston, Jr, Don, G.Geamer, Theodore K.Miller and Associ-ates.The Professional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or:Educator, Leader and Manage[M].Taylor&Francis Group, 2001.431一434.

[5]wikipedia.prepar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 work[EB/OL].http://www.answers.com/topic/student-affairs, 2005-12-17.

[6]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9:228-229.

[7]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EB/OL]http://www.naspa.org/programs/profdev/default.cfm, 2008-11-03.

美国中小学生 篇10

近30年来,雷夫一直担任洛杉矶霍伯特小学5年级的教师,并且从未离开过56号教室。56号教室的学生违反班规后,所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些年来,他从孩子们那儿听到的最不公平、最不合逻辑的处罚常常是这样的:因为某个孩子在教室里捣蛋,结果老师就决定全班下午都不准打棒球。雷夫的学生们每天都会打棒球。孩子们都知道,如果相互之间不团结的话,他们就会被从场上替换下来,“坐在一旁看大家很高兴地玩”。上雷夫的科学课,所有的学生也都知道,如果有人只用实验器材玩耍的话,他会被要求站到10英尺之外看其他的同学快乐地做实验。

一些参观者看到这种情况后,担心如果学生耽误了这些科学实验,可能就学不到这种技能了。“对,他可能学不到,但是,那是他自己做出的决定。”雷夫回答说。这种惩罚的手段很管用,因为学生们不愿意中断他们喜欢的教学活动。

(摘自“好研网”李斌文)

中国学生“兵败”美国高考 篇11

中国学生考美国高考仅7% 及格

中国学生一向以擅长考试而世界闻名。不过美国的高考试题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并不是这么回事。

10月28日,北京教育培训机构杜克教育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分析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早在去年,该教育机构发布的类似报告就曾指出,中国学生SAT的平均分比美国学生落后300分。

SAT考试直译为学术评估考试,是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的重要考试,它同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一起,作为一些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俗称美国高考。美国排名靠前的学校,包括文理学院,一般都要求SAT考试成绩,这也是很多学生赴美就读优质大学的一个敲门砖。

中国学生为何玩不转美国的高考呢?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出现了比较热烈的讨论。

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教育训练

据了解,美国的SAT一般三个科目,即为批判性阅读、数学和写作,三部分各800分,加起来共2400分。由于美国的中学阶段数学教学水平一般低于国内,因此国内数学成绩良好的学生考美国的高考数学只要在语言方面没有障碍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其失利常常发生在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两个部分。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中国学生在美国高考中遇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所谓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指的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范先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学生往往更习惯于知识记忆和经验积累,而美国实施的完全是素质教育,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没有什么升学的压力,他们在教学内容上也更加民主和自由,很少有什么禁忌和限制,因此学生往往更具备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也更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

“ 实际上,不仅仅是美国,现在很多国家中小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都要比我国强得多。”范先佐表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教育缺乏让学生自由思想、敢于质疑的环境。在很多学校,如果学生学习时思想活跃,经常反对老师的观点,往往还被当成“刺儿头”受冷落。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以前相比,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了许多,但依旧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中国学生美国高考失利有多种因素

不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毕诚也认为,中国学生参加美国高考的成绩不理想,并不值得外界大惊小怪,人们不应对它过度解读。

毕诚表示,中国学生参加美国高考,首先语言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他们从整体上无法和美国的高中学生竞争。另外,中美课程设置完全不一样,中国学生如果没有系统地学习美国的这些教育课程,想取得好成绩自然要难得多。

毕诚也坦言,中国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美国是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方面中美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范先佐表示,由于参加美国高考的学生并不多,通过这个考试的结果来分析中国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和水平的确存在很大的漏洞。但目前中国的一些考试考题过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未来,我国也应该借鉴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改革标准化考试,在考试命题中,多出开放式、思辨性强的题目。

不过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要将其落到实处面临着很大的难题。目前,我国依旧实施的是升学集中录取制度,按照分数高低排序录取,往往1分之差就可能影响甚至是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如果实施开放式的命题,如何来保证考试评分的公正性呢?另外,如果考试实施开放式的命题,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再实行灌输式教育,也要求阅卷老师不能仅判断学生观点对错,还要分析学生是否言之有理,有没有用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而言,几乎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过早送孩子出国有风险

近些年来,我国留学生年龄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范先佐认为,将孩子过早地送出国,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一方面,孩子天性爱玩,对自己缺乏约束力和控制力,如果在国外没有一个合适的监护人,孩子就不会将大量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另外孩子出国过早,成才关键阶段对汉语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将来回国,就会面临一些新的障碍。

美国中小城镇商业的启示 篇12

硅谷不仅科技发达,商业也是当今世界顶尖水平。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在狭长达60英里的圣克拉拉山谷中间,包含圣塔克拉拉县和东旧金山湾区的费利蒙市。从旧金山湾南端沿着101高速公路,从门罗公园、帕拉托经山景城、桑尼威尔到圣克拉拉,再经坎贝尔直达硅谷的中心城区圣何赛,再向南25英里是Morganhill市,继续向南15英里即是我们居住的Gilroy小镇。整个硅谷只有不到200万人口,由10个小城市(镇)组成。圣何塞市是硅谷的中心城区,目前有98.29万人,我们居住的Gilroy (俗称大蒜城)位于硅谷的最南端,仅有5.06万人口。

圣克拉拉山谷其实并非是山间峡谷,而是两边环山的一大片开阔平川,翻过不足500米的山脊,即是风景秀丽的太平洋,美国的西海岸。

硅谷实际上是在山谷和农田环绕中建设起来的。早在195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佛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m)利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充足的土地资源,建立了斯坦福研究园区,也就是紧连着校园的高科技园区。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这里汇聚了威廉·肖克利(贝尔实验室创始人)、诺宜斯·摩尔(摩尔定律创始人)等著名的科技精英,这里最初是为斯坦福大学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实习、创业的基地。随着科技精英和创业企业不断汇聚,这里的微电子工业渐渐成了气候。硅谷(Silicon Valley)的名称是1971年1月11日正式在《商业周刊》上启用。从此,这里成了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和半导体超微科研创业基地。硅谷地区的风险投资总额占全美三分之二以上。著名的Adobe Systems、苹果、易趣、Google、惠普、英特尔、Lntuit、Mozilla、甲骨文、雅虎、超微半导体(AMD)等公司云集。硅谷已经跻身全美国前十大经济中心城市之列。

随着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人才的聚集,硅谷地区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相当于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房价最高的地区之一。硅谷地区的商业、服务业也日益兴旺。

硅谷处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震带上,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最高的建筑也不超过15层,大多数是1-2层的居家建筑。圣何赛的中心城区是新建的,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也没有中国中等城市的繁华和规模。从圣何塞往南,随处可见的小城镇被农田、牧场和高速公路包围着;蓝天白云下的草坪、葡萄园、菜田、玉米地和果树林被起伏的山峦勾勒出一幅幅彩绘般的田园风光。居民的生活社区大多都远离城镇。通常在社区内没有商业、服务业设施,连便利店、超市都没有,仅有体育场、健身房、游泳池、网球场,条件好的小区还有高尔夫球场,人们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远离喧嚣,过着安静、舒适的生活。

别看这里的城市没有那么集中,也没有那么大的规模,但是由于美国人从16岁开始,直到老死之前,人人都有汽车,距离对于他们不成问题。这里的商业和服务业大多集聚在城镇周边的结合部,城镇中心没有类似我国的商业街,而是组团形成不同类型的购物中心。往往是食品超市、日用杂货超市、食品杂货为主的大卖场、专卖店、餐饮、银行等服务业集聚而成,每个商业组团都有大片停车场地,完全免费,社会共享。

整个弯区拥有3个大型购物中心,每个大型购物中心的面积都在10—20万平方米,拥有大型停车场,聚集了著名的百货店MACI和各种各样的品牌专卖店、食品和餐饮、电器、杂货、玩具等商店。斯坦福大学城旁边的购物中心是室外露天形态,占地在20万平方米,环境十分幽雅。另外两座均是室内购物中心,两层楼,拥有室内停车场。

在圣何赛地区还出人意外的开设了3个奥特莱斯购物中心。过去,我始终以为,奥特莱斯商业形式不能在同一地区设立两家,看来这个观点是不对的。现在,美国的奥特莱斯已经不是欧洲的奥特莱斯,并不是落令的品牌商品处理集散地,而是品牌商品的直销商场。美国出现了几家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开发商,竞争十分激烈。美国人对品牌商品的认识跟中国人的认识也不同,美国人并不认为品牌商品是奢侈品,只是品质和信誉的象征。在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品牌商品云集,价格适中,能满足大多数中等收入人群的需求。在我们居住的GILROY小镇已经是硅谷的边缘,却有一座硅谷地区最大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占地40万平方米左右,分成四大板块,不仅有登喜路、帕罗、花花公子服饰,CUACH、LV箱包,ALDO、CLARKS皮鞋,苹果、博士电子音响等著名品牌,还有J.JILL、Coldwater胖人专卖等中老年品牌服装品牌专卖店共计145家。

位于圣何塞和Saratog两个城市结合部有座汽车销售中心,沿着Steuens Creek大道,长达5公里路的两侧,占地超过500万平方米,汇聚了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汽车4S店30多家,展示陈列的汽车好像排列整齐的“兵马俑”一眼望不到边,十分壮观。我花了整整2天的时间,仅仅参观了部分熟悉的品牌,走了四分之一还不到。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著名品牌汽车,可以任意参观、咨询、试驾、选购。这里有高中低档各种车,有单门跑车、双门家庭用车和商务车,还有5—7人座的箱型车。诸如:保时捷、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路虎、凌志、大众、捷豹、ACURA、尹菲尼克、丰田、本田、尼桑、现代、马之达、MIMI、高尔夫、标志、别克、福特、雪佛兰、雪铁龙、凯迪拉克、美式吉普等等应有尽有。可以说,这里是座常年不落幕的汽车城,集展览、展示、销售、服务、维修于一体的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在汽车城靠近圣何塞市中心的街角,还有一家十分独特的汽车展厅,这就是当今世界独领风骚的TESLA电动汽车销售、展示厅。据介绍,TESLA电动汽车充一次电可行驶400多公里,车速可达140公里/小时,每次充电仅需1一2小时,造型十分气派、漂亮,只是售价不菲,每辆车售价在7—8万美元,在美国比奔驰高级车的价格还贵。TESLA电动车的消费者目前主要是“主张环保的名人”。可能因美国近来解决了石油能源问题,电动汽车的销量始终难于大幅增长,但是工作人员很有信心,预见未来在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市场前景可观。

过去,我们以为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土地开发、市场竞争、社区建设只要有钱,无须规划,什么都可以搞,事实完全出乎我的预料。美国的政府机构虽然小,人员也十分精简,但是工作效率却是很高。一般的城市只有一位市长,设一至两个市长助理,没有副市长、秘书长之类的职务,就是市长助理也没有决策权,只是帮助市长处理些日常事务。通常,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部门就是警察局和税务局,没有管理政府职能的诸多委办局。各级政府受制于各级议会,重大决策必须经过议会授权。例如:政府开支有严格的预算,超出预算部分,必须经过相应的立法机构审批才行。这次,我就遇到美国政府超出预算,造成国家和地方政府部分工作人员放长假,政府“关门”的现象。奇怪的是,在政府“关门”期间,虽然不少公务员放长假,但是整个国家运行和社会治安并没有发生任何震荡。人们除掉感觉邮局(邮局属国家企业)工作时间缩短,出现排队现象,有些不便外别无感觉。

美国的商业和住宅、道路、交通、办公用房、工农业用地的规划一样,完全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

我们生活的小城镇(GILROY)位于圣塔克拉拉县最南边,从圣何塞市中心出发,沿101高速公路向南行车约40分钟左右即能到达。GILROY市(实际是个小镇)的中心区完全是由商业企业组成的,很少居民居住。这个商业中心由3大板块组成。一块是由沃尔玛、Costco、百思卖、Home depot、Lowes等著名商业专业大卖场组成的购物中心,配有汽车加油站、汽车维修站等;二块是由145家著名商业品牌开发商支持的奥特莱斯购物广场和品牌专卖店组成的购物中心;三块是由食品超市、餐饮、蔬果、生鲜食品、医药专卖、银行、邮局等组成的生活服务中心。这三大购物中心布局在1 01高速公路两侧,不仅为周边居民购物提供了方便,也吸引了其他城市居民前来购物。商业集聚形成了人流、车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降低了商业运行成本、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

通常,我们认为,城市的商业规划一定是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但是,在美国,政府不管这些事。一方面,小政府没有专业的商业主管部门;再方面,商业规划会有经济利益转移,也要担负市场责任,因而,这些工作大多是由熟悉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商业运营、组织招商的专业咨询公司来承担。例如,美国近年来已经出现3大奥特莱斯专业开发商,它们从土地开发、商场建设、服务配套、招商引资、商品组织、防止过分竞争等方面,发挥重大咨询指导作用。

生活实践中感觉到,美国的商业在城市建设中是有良好规划的,道路、交通、停车配套全部围绕着商业运行设计,为避免过分竞争,实现差异化经营,服务业配套齐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例如:交通事故处理、领证、验车、残疾人申领驾照、体检等也在商业中心广场办理,真可谓是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每个购物中心都配备足够的停车位,就连邮局、银行、餐饮店、点心店、洗衣店都有停车场地,靠近商店附近都设有残疾人专用停车位、专用通道(并非摆摆样子)。购物中心的停车场与道路交通统一组织,进出流畅、便捷。这些,都使人感受到美国中小城市的建设规划和商业规划密切、协调、统一,给居民提供了生活的便捷。

现代商业是建立在社会诚信基础上的,美国的社会城信水平令人惊讶。

“诚实守信、老少无欺”这是中国商业经营格言。如今,国人对商业企业的诚信大打折扣;然而,这次在美国看到和亲身体验的商业诚信却使我深受感动。

美国的个人诚信制度从每个细节记录着一个人的生存轨迹,每一次坏账、每一笔欠费、每一单罚款、每一张税单、每一笔收入、每一笔消费、每一笔借贷都被详细的记录着,直接影响着对人格价值的评估,甚至影响到升学和工作。这是一个“说谎比犯罪还令人憎恶”的社会,人们轻易不会为一些琐事而降低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说,“诚信是人生信用的积累,破坏个人信用的成本太高”。

信用卡制度在美国已经十分普及,在超市、大卖场购买一个面包、一把蔬菜都用信用卡消费,很少现金结算。各商业企业不仅接受金融机构的信用卡,有些企业还为固定消费人群制定银企合作的专用信用卡,实行消费积分制,一方面锁定忠诚消费群体,另方面可拿到银企合作的最低通道费,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商业企业都实行不二价政策,明码标价,老少无欺。不论大卖场、超市、专卖店、购物中心、百货商店、日杂小商品、旅游纪念品店铺、甚至农民家庭开设的农产品商场、菜市场都是明码实价,没有讨价还价的现象。当然,商家也有促销手段,例如:购买达到一定的金额可以给消费者一定的回扣,也可给购物券奖励,还可发放贵宾卡优惠积分等。但这些都不影响“不二价政策”,任何营业人员都无权动用“一品一价”的价格标签,一切都由条形码说了算。不二价政策提高了美国商业信用水平,不像我国的商业企业实行讨价还价,让消费者不知所以,蒙在迷雾之中,总有“老实人吃亏,受骗上当的感觉”。

美国每年的感恩节至圣诞节期间是一年一度的购物高潮,商业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清理库存,适时推出打折销售,大甩卖等措施。在这期间,所有的商业企业也是实行不二价政策,所有的商品按照计算机设置的信息,实行统一扣率,一品一价,绝对不给营业人员和任何顾客有隙可钻。

美国的商业企业规定,凡购物在规定时间(通常一个月内),商品包装完整、商品标签条形码不损、商品不污不染,都可以无条件退货。我在美国体验过无条件退货,确有一种“消费者是上帝的感觉”。这一方面表现出商家的诚实守信,同时也衡量着消费者的诚信水平。

美国的人工成本较高,固定工的平均工资,年薪4万美元,临时工每小时最低工资15美元左右,因而大卖场、超市、专卖店营业人员大多都十分精简,看不到工作人员扎堆聊天,也没有工厂促销人员的“过分热情接待”,商场十分安静、有序。为避免商场结算出现排长队现象,现在大卖场(如沃尔玛等企业)推出了“顾客自行结算平台”,消费者可以自助扫描购买商品的条形码,自己为蔬菜、水果称重,自觉刷卡结算。这又一次考验了消费者的诚信水准,也提升了人们的道德水平。

美国商业的业态跟上海商业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管理水平差距依然十分突出。

从食品安全方面看: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团体或个人未经法律允许,不得私自屠宰家禽和动物,甚至连活鱼都不得自行开膛破肚。因而,在美国如果发现有人屠宰活禽、活鱼,可以随时被告到法院去。就是家中饲养的鸡、鸭、鹅也不能宰杀,如果私宰属违法行为。因而,在我接触的社区内就能看到火鸡、小鹿、野兔自由地窜行,没有人去伤害它们。超市、大卖场、农民菜场(实际也是超市)销售的家禽、牛羊肉、水产鱼类产品都是经过集中饲养、集中屠宰,进入冷藏链,成为冰鲜鸡、冰鲜肉后才能上柜销售。

由于美国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十分强,美国政府才能运用法律武器,严格管理农业、牧业、屠宰、食品加工、物流、商流等环节,市场上没有活禽、活鱼销售,这样才能确保食品安全的进入供应链。多年来,美国很少发现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牛奶添加剂等问题。

我国目前消费者还有很多习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例如:人们普遍认为“活杀家禽新鲜”。其实不然,在菜市场或家庭活杀家禽,没有必需的检测手段,没有适当的环境保障,据说,牲畜在被屠宰的那一刻,还会分泌出蛋白质毒素,只有经过冷藏后才会得到降解,并保持新鲜。为此,我们应该反思,不要再在发生严重疫情时禁止活禽交易,过后又放开,使得禽流感年复一年,不断地传播变异,危害人民群众。

消费者的自我保护和严格自律,商业企业以市场为核心,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政府的严格法律约束,营造了美国式的现代商业运营机制。

在美生活的三个半月,我还亲身体验了实体商业和网上购物的消费差别,实践证明,美国的实体商业和网上购物都处在健康发展阶段,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和便捷。

美国的消费者大多都比较理性,有很好的购物体验和市场定位,根据需要对商圈、商店、供货渠道和供货方式有充分的选择。通常,中产消费者喜欢每周去一次大卖场或超市购物,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性价比合适、食品质量有保障,停车环境较好的购物场所。

目前,美国比较富有竞争力的商业大卖场主要有三家:一是沃尔玛,二是COSTCO,三是BJ。

对于沃尔玛大家都比较熟悉,它创建于1960年代,目前在全球15个国家拥有8400家连锁大卖场,是个庞大的商业帝国。2010年初,沃尔玛的市值达到2115亿美元,位居世界500强之首。沃尔玛在美国仍是为各阶层所欢迎的最重要的日常消费品和家庭食品、杂货供应商。

COSTCO (中译名为好事多)1976年创建,总部设在华盛顿。COSTCO与沃尔玛不同,是典型的仓储式大卖场,与价格俱乐部融为一体。2012年在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开设632家仓储式购物中心,年销售额970.62亿美元,利润17.09亿美元。COSTCO实行会员制(相当于上海的麦德龙)拥有6800万会员,商场结算仅用美国运通银行信用卡(运通银行给它特别优惠通道费),每个会员须交纳年费55美元,同时享受汽车加油、车辆维修、购物积分、商品退换等优惠。COSTCO经营的商品包含生鲜食品、水果、日用杂货、药品、家用电器、服装、节日用品等,只占沃尔玛经营商品的20%,但都是周转最快的那部分,全部采用大包装,批量销售,每购买一次,可消费一周,价格合理,品质可靠,深受中产消费阶层欢迎。

BJ批发俱乐部是COSTCO的竞争伙伴,也是货仓式大卖场,经营方式相似,在硅谷地区凡有COSTCO的地方就没有BJ,以免恶性竞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网上购物发展很快,已经达到社会消费总额10%左右。目前,网上购物和实体店销售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两者可以共生共存。

这次在美国体验网上购物的便捷和配销体系的完善,确实令人惊讶。从纽约购买的蛋糕,可以按照规定时间,准时送到硅谷的小镇,并确保包装内的干冰没有融化,蛋糕形状、质量、新鲜程度完好如初。很多年轻消费者,注册成亚马逊网络公司的会员,每年只需上交80美元的会员费,即可享受在一周内免费收到货物的优惠,从波士顿购买的婴儿尿布,可以免费送到硅谷小镇。目前在美国网上购物的价格超出20美元,如果不要求在规定时间送达,几乎都不收运输成本费。美国各商家的物流体系比较健全,再加上邮政系统、联邦快递公司,形成了物流配送的主渠道,专业供应商也根据商品特点,还雇用了其他渠道的送货商实现配送。

大家都知道,网上销售和实体店的销售成本是有差距的。网上销售没有店铺成本,员工和资金成本较低。可是,在美国,实体店的店铺大多选在城郊结合部,远离中心学区、社区,土地成本大大降低,商业建筑大多是厂房式简易建筑,连锁经营极为普及,物流配送实现信息化管理,商业用工也十分精简,商业成本已经降到与网上购物差别不大的程度。虽然网上购物还有不收消费税的诱惑,但是网上购物在退换货方面还有许多不便,特别在服装、鞋子、食品等日用品方面无法跟大卖场和超市匹敌。然而在家用电器、照相器材、电讯产品、药品、化妆品等方面确实具有一定优势。在美国,目前网上消费仅占10%左右,并没有像我国某些人描述的那么可怕,迅猛发展可以取代实体商业。

网上购物还有个安全问题,在这里不得不提。美国是个社会治安相对比较好的国家,邮递小件商品,可以直接放到马路边的信箱里,大件商品,直接放在客户的院子里'门厅下即可,无需签收,这在我国目前还是难以面对的现实。网上购买贵重的电子产品、照相器材、家用电器通常留有电话,送货员可在家中有人的时间送达,并签收。

美国是个重视私人隐私的社会,通常人们不欢迎陌生人造访,如果网上购物造成送货人员不断造访,那么还不如自己去商业广场购物。

目前,美国很多实体商业企业也搭建了网上购物平台,扩展了销售空间。例如,COSTCO有自己的网站,我有个朋友,在网上购买一台80英寸夏普电视机,当时售价3099美元,网上购买,免费送货上门。过了两个星期,他在COSTCO商场里看到价格降到2899美元,于是跟商店管理部门协商,商店竟然同意退给他200美元货款,使人喜出望外。原来网上购物、网下购物都在COSTCO的一个平台上,这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美国在感恩节到圣诞节期间,是一年一度商业大促销时期,所有的品牌商品都会有25—60%不等的折扣,购物中心、百货公司、专卖店、品牌商店、奥特莱斯都推出减价促销措施。美国人对价格也十分敏感,商场抢购的人群络绎不绝,结算台前排起了长龙,停车场车满为患,一位难求。在这期间,网上购物已经没有丝毫价格优势,人们都蜂拥到各种购物中心去了。

看来,实体商业与虚拟商业的竞争还要持续一段时期,人们期待着中小城市商业的发展,总会有一天在成本和效益上与网上购物取得新的平衡,实体商业永远不会消失。

未来,大城市中心城区空心化的势头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中小城镇的发展,城市商业势必会开辟城郊结合部集群,形成新的商业中心。

上一篇:国际宏观金融学下一篇:鞣制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