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历史考察

2024-09-01

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历史考察(通用10篇)

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历史考察 篇1

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历史考察

校长发展在美国在研究当今我国中小学校长角色与职能时,常有人喜欢借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校长特点来说明。那么美国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到底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陈如平为我们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考察和梳理。 观点提示 纵观美国教育史,可以这么认为,美国中小学校长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校长首先被当作一门职业,就像教育界的许多职业一样,带有深深的历史文化印迹。作为职业的校长,特别强调要具有职业精神,通过接受专门的管理培训,来获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以满足领导和管理学校的各种需要。而近一二十年来,美国教育界主张“专家治校”,强调要提高校长的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强调校长要随时应对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的变化,采取灵活的学校管理策略和领导模式,如校本管理、构建学习型组织等,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新的需求。 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教学的监督和领导、学校――社区关系的协调和维护,20世纪初,校长的基本职能已经确立。 专职校长的诞生 从校长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美国中小学校长是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管理专业化的产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18世纪中期的殖民地时期。那时,美国的中小学规模通常很小,往往只有一名教师负责全部教学工作,少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则由“外行”的教育董事会负责。18世纪后半期,随着美国人口的扩张以及上学人数的增加,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不得不组织多班学校,让几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共同从事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某些专职人员来协调全校的教学和后勤服务。另外,由于学校工作的复杂化,“外行”的教育董事会无暇也无力处理学校的各项工作,诸如决定上下学时间,安排上课时间,获取资源和设备,管理和维修校舍等,他们不得不任命“首席教师”来完成这些任务。 根据史料记载,美国中小学校长的正式选派发生于19世纪中期的辛辛那提市,但他们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学校领导人。美国早期的学校管理研究者皮尔斯曾指出,在1850年以前,“外行”的学校董事会为校长规定的许多职责具有“办事员的特征”。当时的校长主要职责和任务分配是:58.8%用于记录和报告;23.5%是与学校的组织事务有关的;11.8%的职责是关于校舍和设备的;5.9%的职责是关于纪律和学生问题的。这组数字无疑反映了当时被称为“首席教师”的校长职责。当然,除了这些办事员式的职责外,多数校长还具有教学的职责,并没有成为专职的校长。 到19世纪末,美国中小学校长的主要职责已从保管学校记录和报告等方面转向“学校的组织和一般管理”。1853-1900年,美国校长职责的调查表明,在校长的全部职责中:40.5%是与学校组织和日常管理有关的,15.2%是与设备和供需有关的,13.9%是与记录和报告有关的,12.7%是与处理学校纪律和学生有关的,7.6%是与校舍和训练场地有关的,10.1%是与其他职责有关的。此时,校长已成为指挥学校工作的管理者,而不再是“首席教师”。在此期间,校长在管理学校日常工作中已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责,并获得了许多权力,包括允许学生毕业的权力,向教师提出命令和建议的权力,保护学生健康的权力,监督和评价教学的权力,要求家长合作的权力,以及征用教育必需品的权力,等等。无疑,这些权力大大提高了校长职务的威望。在美国中小学校长发展及权力的扩大中,至少有三个因素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一是1850 ̄1900年期间美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以及学龄人口的增多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第二是在学校的等级化过程中,为加强学生的合作和课程的协调,存在一系列急需解决的学校管理问题;第三,学校的重新组织及职能部门的设立和巩固,需要一名行政人员来领导各部门的工作,并免除其教学职责。 进入20世纪后,美国学校不断发展,学校必须雇佣越来越多的新教师和未受过严格培训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学校董事会很快发现,监督教学工作越来越费时费精力,他们不得不把监督教学的权力委托给校长,这导致了作为“教学领导人”的校长角色的产生。实际上,校长监督教学的职能从19世纪中期就初见端倪了。例如,在辛辛那提市,当时的校长已参与了听课、测量学生的进步、评价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工作。皮尔斯指出,校长已开始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难,通过诊断教与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困难来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他们的这种行为无疑反映了美国校长对领导和监督学校教学工作是十分热忱的。 早期的美国校长除了承担学校的“组织与管理”和“教学监督”的职责外,还参与“学校――社区关系”的事务。1894年,美国建立了第一家母亲俱乐部,这一举动引起了校长对社区的关注。该俱乐部十分关心儿童的健康、娱乐和学习,并定期在学校集会,由于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校长则不得不斡旋于家长和社区之中,试图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美国,教育领域中的公民参与以及“学校就是家庭的延伸”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全国家长和教师代表大会在历史上就一直是校长与家长进行交流的中介。近年来,美国学校中的社区参与扩大了,出现了公民顾问委员会,这就要求校长通过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总的看来,到20世纪初期,美国中小学校长对内负责全校工作,对外代表学校的角色已建立起来,具备了三项持久的基本职能,即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教学的监督和领导、学校――社区关系的协调和维护。这些职能延续至今仍没有本质的改变,美国的中小学校长通常不再或很少从事教学工作。 随着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和校长职位的逐步确定,美国教育协会(NEA)还于19成立了美国中学校长协会(NASSP),19又成立了美国小学校长协会(NAESP)。这两个校长的专业组织积极倡导和鼓励开展校长工作的研究,被视为改善和提高校长工作的重要转折点。 人们认为当今校长应扮演双重角色:一个是学校管理的执行官,另一个是学术带头人。 校长职责的变化 关于校长的角色与职责,美国学者克罗奇曾在1926年所著的《小学校长之地位》一书,谈到早期美国中小学校长的演变过程。他把校长职责的历史演变分为六个阶段:(1)单一教师,主责教学;(2)主任教师,主责教学兼及训导;(3)部分时间的教学校长,负责教学以及向上级报告学校情况;(4)全部时间的学舍校长,负责事务管理;(5)全部时间的视导校长,负责视导教学;(6)全部时间的校长,负责事务管理与视导教学。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管理的早期研究者巴顿经过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地位和工作方式发生变化较大。 校长是教育工作者。大约在1865-1885年间,美国中小学校长是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而从事某些学校管理工作的。这一时期的`校长大多是比较优秀的教师,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管理方面的训练,仍要从事相当部分的教学工作,是其他教师的教学榜样,起到教学法教师的作用。因此,被称为“教学性教师”。 校长是应用哲学家。随着学校的进一步扩大,学校管理人员必须更多地“关注和指导”学校的教育方案。在1888 ̄19期间,校长不仅要具有高尚的理想,掌握教育和教学的真谛,而且要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来处理一些实际问题,诸如选拔教师、安排课程、选择教材、安排教室和学生等,并积极致力于探索“理想”的教育。 校长是商业经理。20世纪初期,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受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学校也要像商业和企业一样,应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效益去经营。著名教育学家克伯雷曾把学校描述成“一所将原料制成各种产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的工厂”。这就要求校长和教师遵循规范化的学校工作程序,一分一秒地计算标准工作步骤,充分利用每一天的时间。无疑,生活于这种社会环境中的校长,要想维系学校的存亡,就必须具有经营意识和经营技巧。 校长是社会代理人。1930年起,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罗斯福新政的出台,民主思想以及人人都可以参与学校决策的观念的深入人心。美国中小学的校长们感到,他们难以按照原有的管理模式去领导学校,仅仅用制定图表、设置目标、建立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的方式去管理学校,是不符合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的。受人际关系思想的影响,他们特别强调要改善学校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把教师和学生视为“社会人”,重视士气、团体的凝聚力、合作以及维系学校成员感情因素的非正式组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校长是行为科学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中小学校长在不忽视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同时,更重视学校正式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例如,对教师和学生采取激励措施,以满足他们的高级需要,包括自尊、自主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领导学校工作中,尽可能少地采用行政命令,更多地利用人际关系的支持;不仅注意个人的士气,而且更注意发展整个学校的积极的组织气氛;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积极促进和领导学校的变革。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校长仍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教学性教师”,而其他人则把自己看作“应用哲学家”、“经理”,或具有专门知识,特别是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人员”。 进入80年代后,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浪潮。到80年代末,有关学校管理人员的问题引起了管理人员和学校改革者的重视,人们期望中小学校长既成为强有力的“教学领导人”,又成为有效的“学校管理者”。经过广泛而持久的讨论,人们认为当今校长应扮演双重角色:一个是学校管理的执行官,另一个是学术带头人。作为管理的执行官,校长应以成功的管理来向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作为学术带头人,校长应是教师群体的领导。但事实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校长维系这种双重角色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学者曾在90年代中期对500名校长做过调查,只有27.5%的校长认为自己是“学术带头人和主要行政领导”,其余的校长都强调他们是专业人员和资深教师。校长们普遍认为,他们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管理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管理者和教师具有同样的职业背景,其管理形式则容易被教师接受。因此,绝大多数校长都是出色的教师,具有专业资格和专业经历。 近一二十年来,美国教育界主张“专家治校”,强调要提高校长的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 校长的专业化 近年来,美国特别强调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问题。许多研究表明,作为一个成功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有在领导岗位上有效行使权力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必须能为提高他们管理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包括认识周围世界、在复杂环境下积极管理、开发人力资源、具有战略眼光和善于沟通等。具体点讲,校长有效管理学校应具备的技能应包括:(1)理解有关适应变化的学校理论和实践;(2)具有修改课程、发挥教职工才干和与家长、社区联系的能力;(3)具有贯彻学校一体化计划的知识;(4)制订学校目标和活动计划的技能;(5)能帮助教师增强多民族观念和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能力。 校长应有的职责,从法律观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行政和财务方面,校长的基本职责是进行人员、物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对全体员工行使等级权力,批准预算中的支出,监督教职工的工作,保证行政部门的正常运转等。教学方面,校长的主要职责是干预课程设置和管理(依据学校拥有的自主权),干预教学,干预评价学生的过程,干预特殊教育政策的实施等。内部关系方面,校长的基本职责是激励工作人员,给予学术指导,处理各种矛盾,发展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等。对外关系方面,校长代表学校,协调学校与家长、其他学校、地方当局及其他团体之间的关系。 然而,校长应具备的素质和职责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代中小学校长正面临着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各种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对学校工作产生影响。美国小学校长协会1986年在《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素质》一文里,围绕八个范畴,列出了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74项技能,到增至96项。,美国小学校长协会对全国小学校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校长们报告他们应承担的责任量与以往相比有显著的变化。其中,“通过市场运作、政治手段等等,学校赢得支持”,增长70%;“与社会工作者合作”,增长66%;“计划或实施教师员工实地培训”,增长65.5%;“教学方法开发”,增长63.5%;“课程开发”,增长62.4%;“与当地各种机构、协会合作”,增长61.6%;“对各种潜在的、可能引起法律纠纷问题的关注”,增长58.1%。在以上项目中,校长应承担的责任量均增加了55%以上。这些改变说明了由新的工作压力带来的新责任。 与这一状况相关的,美国许多州都提高了选聘中小学校长的门槛。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19对全美中学校长所受教育的调查,发现美国中学校长拥有硕士学位者已占97%,且95%以上的人获有教育学或教育行政学硕士学位。目前,美国各学区又提高了校长证书的要求,中学校长不但要选修更多的学分,而且要学习特定种类的课程。美国法律规定,中小学校长在取得教师资格的基础上,必须修满校长资格培训课程。美国有的州还规定,校长不仅上岗前要接受培训,任职5年后,还要继续参加培训,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鉴于此,除了一些专业团体外,众多著名大学都开设高级教育管理培训课程。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就面向中小学校长提供教育管理博士课程。要求报名者有三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学和管理实践经验,具有硕士学位或修完45个学分的硕士课程。学习期间还要求进行至少320小时或8周的学校实习。总的看来,校长培训工作的加强,不仅提高了校长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而且大大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化进程,对推动美国中小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落实美国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也有积极的意义。

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历史考察 篇2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美国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千米, 疆域辽阔, 面积约达欧洲的四分之三, 它占有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约占美国全部土地面积二分之一的中部大平原, 不仅是美国, 而且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 其可耕地占总面积的40%。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横跨中央低地北部、绵延近1600千米的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 其所积蓄的淡水大约占到全世界淡水总量的一半。它蕴藏有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 其中许多种产量居世界前列: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2/5, 铅约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5, 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1/6, 金占世界总储藏量1/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储藏量1/5, 褐煤占世界总储藏量1/8, 还有数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对于美国自然条件的优越, 一般美国学者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美国大百科全书》说:“美国的繁荣大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美国地理环境的优越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理位置。斯大林在和美国共和党一位活动家谈话时说:“美国的情况不坏。美国有两个大洋保护。北与弱国加拿大为邻, 南与弱国墨西哥为邻。美国用不着怕它们。”事实上, 正是由于有两洋之隔, 美国本土不仅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未受任何损伤, 反而可以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自美国独立战争和1812—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之后, 美国本土从未遭受过外国军队的入侵。在世界上,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大国享有如此优越的条件。

二、求实创新的民族精神

美国是由一个移民和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 美国靠移民而建, 因移民而兴。1820年到1860年, 美国迎来了第一次移民浪潮。这一时期, 大约有500万人移民美国。从1860年到1920年, 美国又迎来移民的第二次高潮。这期间, 有3000多万移民来到美国。

当年来自欧洲的移民中, 绝大部分是受生活所迫和宗教迫害的劳动者。他们历尽艰辛漂洋过海来到美洲, 在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上, 为了争取生存和发展而披荆斩棘, 从而形成了自强图存、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由于要和陌生的土地和人打交道, 由此培养了求实精神, 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邻里间相互照顾、彼此携手战胜困难的习惯。移居北美的居民在18世纪与英王室和封建主争夺西部土地的斗争, 以及在美国建国后百余年内从东向西、横跨北美大陆的拓殖运动, 不仅体现了北美殖民者的反抗精神, 也造就了他们习惯于不断变动的民族性格。由于美国没有封建传统的束缚, 也由于美国是由世界各地的移民在一块新大陆上创建起来的, 因此美国人最富于创新精神。

三、利用战争进行扩张, 增强经济、军事实力

在对外扩张中, 两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利用远离欧洲战场的地理优势, 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中立, 和交战双方大做军火生意, 大发战争横财。美国在战争中乘机发展军事实力, 1900年时美国仅有武装部队13万人, 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扩展到近500万人, 开始向军事强国迈进。战争也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契机, 美国的政治野心急剧膨胀, 试图按自己的意图结束战争和安排战后世界。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一跃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又一次极好的机遇。美国在二战中以损失20多万人的代价赢得了无与伦比的实力和国际地位, 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 经济上无人超越, 军事上无人匹敌, 政治上举足轻重。可以说, 没有二战, 就没有今日的美国。杜鲁门总统在1945年12月的国情咨文中说:“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四、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与网罗人才

美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早在1636年, 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成立才6年, 一所学院就建立起来, 这就是两年后以约翰·哈佛命名的哈佛学院。马萨诸塞一位致力于公共教育与学校改革的福音派教徒霍勒斯·曼甚认为:“只有消灭无知, 才能消除不幸、犯罪和苦难的根源。”到了19世纪中期, 免费初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高等教育。建国200多年来, 美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 无论从学校总数、在校生总人数、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以及他们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看, 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美国具有重视科学技术的传统。早在1727年, 年轻的富兰克林即已建立了一个名叫“会社”的小型科学团体, 组织一些博学之士对自然科学或经济问题进行研讨。及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美国全国的科学实验所已经非常普遍, 并与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 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 美国几乎在每一个科技领域都具有明显优势。自诺贝尔奖创立以来, 全世界获此殊荣的600多位科学家中, 美籍科学家占了40%以上。2003年以前10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中, 有70%是美国公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越来越重视从亚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挖掘人才。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 1960年到1987年共有82.5万专业人员移居到北美, 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三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数字显示, 1995年, 该国科学和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达1200万, 其中72%的人员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法国报界指出, 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的40%被吸引到了美国。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拥有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力量。200多年来促使美国迅速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美国,崛起原因,多种因素

参考文献

[1]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1.

[2]陈春锋.大国的崛起与衰败九讲.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9.5.

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历史考察 篇3

4月25日上午,安徽阜阳校长考察团一行来浮山镇中心小学考察参观学校的悦纳教育。

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活动及校园设施设备。观摩了解老师的悦纳教学课堂展示课,听取了校长题为《悦己纳人 幸福成长》的报告。在报告内,校长向客人们详细介绍了学校悦纳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成效。考察团一行对悦纳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实用而又先进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丰富的特色教育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赞赏。考察团的校长们还围绕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话题,与学校领导进行了真诚的交流。

美国小学数学教育考察报告 篇4

2004年4月27日至7月20日,笔者有幸参加深圳市组织的第三期海外培训,到美国学习、参观和考察。期间参观了大学和中小学,听了不同年级的课,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感受到了极具特色的美国文化风情。

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有着较大的分歧。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尽管教材有计算器的介绍,但教师总担心学生会依赖计算器,因为考试时学生是不允许带计算器的。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使用很普遍。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国教育的侧重“基础”,是让学生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我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侧重“基础”,是让学生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闭卷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我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我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我国的教育卓有成效,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更胜一筹。

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现在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注意到这点。为了完善我们的教育,有必要对美国数学教育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次调查研究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尔湾学区的中小学教育为主。研究方法主要有:观摩课堂教学,感受美国数学教学理念;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个别或集体访谈;进行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重点查阅的资料有《美国数学课程标准(2000)简介》《近年美国数学课程改革》《国际教学发展的几个新现象》《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美国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讨论稿)》《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数学学习标准》等。

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参观,了解到美国加州学区小学数学教育在“教材编排、环境布置、教学方法、天才教育和家长力量”这几方面的一些做法,[1]特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一)教材编排──难度虽浅,但涉及面宽

美国数学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整体来说,教材虽浅,但涉及的面宽。[2]教材内容有:数和运算;模式、函数和代数;几何与空间观念;测量;数据分析、统计和概率;问题解决;推理和证明;交流;联系;表示;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多,数学作为基本工具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与我国相比,美国数学教材更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让学生看看自己喜爱的书哪一年获得版权保护,估计一下此书的版权保护什么时候终止,渗透法律意识;介绍一些工艺品设计与数学的关系(图案与面积、编织用料与面积等等),渗透艺术理念;介绍五线谱(音符、节拍)与分数的关系,渗透乐理知识;介绍埃及金字塔与数学、玛雅人的记日系统、古罗马的记数系统等,渗透考古意识;介绍人口普查的历史和意义,提出一些与普查所得数据有关的数学问题(人口密度、出生率等),要求学生从年鉴中找资料回答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查资料、用资料的能力)等等,渗透社会意识;介绍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每秒4 900英尺),然后考虑测量海水深度的问题,渗透科学意识。

美国小学数学教材还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知识,例如:价格和购物,钟表与时间,旅行与行车时刻表、行程路线,生活用品中各种物体的面积、体积的计算,邮资与邮价表等。同时,要求学生对某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估测、估算,按生活实际的需要取近似值(四舍五入)。

在讲授数学概念的时候,美国小学数学教材都尽量利用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背景来引入概念,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引入最大公约数之前,提出问题──“Jack有18棵苹果树,42棵橘子树,他想将这些树在花园中种植成若干行,每行树的数目相同,但只种同一种树,在这样的条件下,每行最多能种多少棵树?”在引入最小公倍数之前,则提出问题──“Jack与May在操场跑步,Jack跑一圈需8分钟,May跑一圈需12分钟,若他们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开始跑,几分钟后又可在起点相遇?”这部分内容中国教材是先直接介绍概念和求法,再应用。美国则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概念和求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学得更主动。

(二)环境布置──独具匠心,显学科特色

美国的小学课室布置各具特色,就连桌椅的排列也是各不相同,有大小马蹄形、三角形、菱形等。每个教室里都有舒适的沙发、冰箱、水槽、微波炉、榨汁机等生活用品,并铺着厚厚的地毯。看起来,课室就像一个温馨的家,让人心情轻松、舒畅。

在美国六年级以后,开始实行走班制教学,即某学科教师固定在一个教室专教全年级的某一门学科,学生则利用短短的课间5分钟走到自己需要学习科目的教室。这样教室的布置一般有较明显的学科特色,这是让我最羡慕、最欣赏的学科教室布置。它与我们多学科共享一个教室的做法截然不同。数学学科教室布置得如同一个数学王宫。与数学学科教学息息相关的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和材料等都被固定放置在教室不同的位置。有的放在柜子里供学生观察,有的放在某个角落供学生或教师使用。教室里挂满了优秀数学家的肖像、数字或各种数学公式。设有固定的栏目,如“数学家的故事”,用生动的事例启发学生;也有每天更换的栏目,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教室里只需为一个班人数准备完整的“数学课本、练习纸和一些数学学具”,就能满足全年级学生的需要,既方便了学生,又达到资源共享,充分显示美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用主义。

这种学科教室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学科教室的设计为学生上课创造了一个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始终被学科的氛围包围着;另一方面,这样的布置便于在学校开展学科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科教室,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展个性特长

美国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之教学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每堂课上(50分钟)教师一般讲得很少(不超过10~15分钟),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主动灵活地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有时3~5个学生围成一桌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美国的数学教学非常崇尚合作学习。刚开始是为了方便黑人、白人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而产生的,实践后发现好处不少,现在更为普及。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如果简单地分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合作,会导致有人不参与或者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必须想办法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同舟共济”的关系,为此教师事先都会帮助分工或者分组,而且是煞费苦心,多种策略划分。例如:按学生的能力、相互关系、心理条件分组;随机分组;学生自选合作者;等等。分完组后,每组各有任务,同时组内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独立或合作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评分时,既重视对小组成员的打分,更重视对整组配合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学校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自由发展。[4]在那里,我看到的是每张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的笑容。因为在美国,教科书不需要带回家去。这意味着,美国孩子的双肩是轻松的,家庭作业也常常是一个星期以后交。学校还明确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作业时间量不等。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每天的作业纸上还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做难的或容易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信息。对于学生作业评价,只要能做出来的就是好的。

(四)天才教育──接受挑战,渐完善自我美国人称智力超群的孩子为天才。为适应国际竞争,开发人力资源,早在20世纪初就在大学进行天才教育。[5]现在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专门为“天才”学生开设加强课程,分英文与数学两门。培养的方法就是实行分组教学,加快教学进度,加深教学内容,提高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

年级越低天才生录取的比率越少,加州录取率为5%~10%。越到高年级,因为开的班次和种类较多,学生进“天才班”的机会也越高。华人“天才”学生较多,上数学班的多,而上英文班的为数很少。学校把这些所谓的天才抽出来,决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殊,只是多给他们一个接受挑战的机会,多学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多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天才班”的授课培训,很多学校是利用课表内正常上课时间,一周安排两节或多节。学生自己平时落掉的课,照样要补齐,作业也要完成。而这些所谓“天才”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概念问题。例如,有一个简单且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计算出自己学校10位教师的平均年龄。在美国,问别人的年龄是犯大忌的。一个学生要问多位不认识的教师的年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语言技巧和社交能力。

天才班的教师对我说:“实际上,让‘天才班’的学生多学一点数学和英文并不是最关键的,我们更重视的是他们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而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去做。我们给他们一个工具,让他们去发现怎么用,何时用。最终,自己再发明工具。”这就是美国教育的特色。它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而是培养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问题,不断完善自我。

(五)家长力量──教育伙伴,助学生发展

你听说过学校里有义工父母吗?在美国考察期间,我亲眼目睹父母到孩子就读学校做义工。让我感觉到美国的家校合作教育的确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

美国学校教育的社会性,要求学校在最大范围内为社会的每个人服务,同时社会也给予学校教育最大的支持与关注。研究表明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测验成绩就比较高。父母到学校做义工,比起其收入及教育程度对孩子成功的影响更为重要。我们在参观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非常肯定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现在美国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每个班级的家长一个月到学校做二至三次义工,协助教师工作,大多帮助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负责学生的午餐分配,学校资料的整理,在图书馆帮忙或者准备学校活动。节日聚会、学生汇报表演,就是学生家长大显身手的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往往全家人一起出动参加,从策划到组织、实施的各种细节,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给教师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和工作量。这样既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又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很好的辅导和帮助。

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国家的家校合作比较薄弱,美国的经验给予我们相当多的启示。如果借鉴他们的方法去帮助孩子们,也许可以解决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管不过来的问题。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我国小学生知识水平高,美国小学生思维活跃,潜力大。两者长处相结合,应成为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正进行教育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已注意借鉴国外经验,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6]通过对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联系实际教学,笔者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学生发展要个性化

要控制课程门数及课时量,缓解升学压力,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削减书面作业,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作业布置形式要多样化。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应该不同。每天作业纸上可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让学生自由选择。

(二)教室布置要学科化

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让学生走班上课,便于教室布置学科特征化。一方面,为学生上课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容易在学校开展学科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科教室,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材编排要时代化

教材的内容应该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生活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多,教材编写除了增加数学史话、小知识外,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加涉及其他学科的阅读材料。一方面要注意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知识,应尽量提前安排。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安排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安排应用题。

(四)家长帮助要普及化

在深圳,许多家长素质都很高,而且班级学生人数又多。若能得到家长的帮助与支持,设立班妈妈或班爸爸,定期帮助教师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布置教室、收集资料等。既能减轻教师工作量,又能让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面对美国小学的数学教育,我们应当反思,辩证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研究期间我还重点看了美国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数学课本。一年只用一本教材,造成数学课本太厚(大约四五百页)、太重,即便学生不用带回家,在课堂上使用时也极不方便。成人把书拿在手里都觉得有分量,不知一年级的学生如何使用,再加上书本页数太多不容易查阅,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我国的数学教材编排是一学期一册,显得很合理、很人性化,应保持。

美国教材编写不注重算理的渗透,导致课本里机械化的练习重复过多,我国教材就比较注重算理的渗透。例如,一年级学了数的分解与组成,再学加减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会从数的分解与组成的角度去想加减法的计算结果,如计算“2+3”时,学生会想到2和3组成5,所以2加3等于5。计算“6-4”时,学生会想到6可以分成4和2,所以6减4等于2。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算出结果。这本来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可是现在新版教材中,就有个别版本模仿国外将数的组成与分解这部分内容删去。现在大家也许看不出它有什么不妥,因为现在的一线教师已有经验,在教学时,尽管教材缺了这部分内容,也会教学生利用数的组成去理解加减法。等这些教师逐渐退休后,新上来的教师又缺了这方面的教学经验,这时就有可能出现美国的情况。算理不明确,只好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掌握技巧。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一定要做好分析,以免丢了自己的优势。

三个月的美国学习,获益非浅。如何将这些好的教学理念、方法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值得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美国加州旧金山公立学校董事会制定:《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数学学习标准》,2001年3月。

[2]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制定:《美国数学课程标准(2000)简介》,2000年。

[3]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制定:《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1998年10月。

[4]美国数学教师协会编制:《美国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讨论稿)》,1989年。

[5]孔企平:《近年美国数学课程改革》,/asp/info。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校长外出考察体会 篇5

4月23日至27日,在隋局长带领下到苏州进行考察学习,认真参观了所考察学校的校园和设备设施,详细听取了关于学校常规管理、尝试教学、校园文化、高效课堂、办学特色、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经验介绍,与有关学校领导、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感受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办学理念很先进。被称《人民教育》誉为“最中国的学校”的苏州十中,提出了“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的办学理念,全校上下合力共同营造理念氛围,共同构筑理念深入的过程,共同贯彻理念的效果。

感受二:校园文化创设有风格。苏州十中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人文气息浓厚,大到整个学校的布局、各种色调的搭配,小到教室及走廊每一个角落的布置,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感受三:教师队伍培养重专业。苏州十中根据学校特点提出并推行“诗性教育”理念,以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位师生,充分尊重师生生命个体,建设和谐校园,推动师生共同发展。

感受四:办学特色有个性。苏州十中着力打造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高效课堂,推进学校发展特色,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实现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培养个性鲜明的学生。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老师不全盘肯定获否定,而是通过各种论证和思维碰撞,让学生体会与感悟,并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考察,我体会到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扎实抓好学校内部建设和管理,依据自身条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学期以来,**中心初中按照市教体局“深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要求,加强“和

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辖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邀请市教研室有关教研员到校听取指导该校莱阳市名师工程培养人选及莱阳市学科带头人讲课,全校其他教师参与听评课。

二是开展小学数学观摩课活动。由莱阳市学科带头人宫翠琴老师、**镇骨干教师孙达雷老师为全镇小学数学教师展示优质数学课。

三是推出小学语文课堂高效阅读典型李姣云老师。4月1日,市教研室在**中心小学举行了南半市小学语文课堂高效阅读教学成果展示研讨会,会上,李姣云老师从穴坊、羊郡、高格庄、吕格庄初中的语文老师带来的四篇初中教材中的文章中随机选取了一篇文章《迟到》,展示了“感悟·合作·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受到了与会领导和教师的好评;4月12日,在九中(南校)礼堂,举行的全市小学语文课堂高效阅读教学成果展示研讨会上,李姣云老师和她的52名学生,现场展示了“感悟·合作·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受到与会领导与教师的一致好评。

下一步,我镇将牢固树立“莱阳教育,我的责任”理念,继续扎实开展“深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坚持走“以德治校、依法执教、科研兴校”之路,推进学校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平安、绿色、和谐和节约型校园。

一是牢固树立“科研兴校”意识。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坚持追求质量不动摇,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努力打造特色学校。有效开展“校长、中层干部走进课堂”活动,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狠抓备课、上课、教学反思、作业批改、教案检查、信息反馈等环节,努力

打造高效课堂。从小课题研究入手,选准突破口,针对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加强教师间的合作,集中力量开展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在中学加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学习借鉴实验中学 的“说讲研磨”教研活动,提高各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落实《烟教科〔2011〕11 号关于大力推行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模式、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更广泛地推行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模式,促进语文教学效益全面提高。

三是在小学推行 “感悟·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推行**中心小学李姣云老师的“感悟·合作·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全镇小学语文课堂高效阅读教学再上台阶,再出成果。

四是在全镇中小学开展“书法进课堂”活动。总结推广中心小学的“加强写字教学研究,推进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活动,进一步实施科学规范的小学写字教学,促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写字基础,提高教师自身的写字水平,增强写字教学能力,也借此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学校的写字教学特色。

五是举行全镇中小学均衡发展观摩活动。六月份,组织全镇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对全镇各中小学从教学教研、教学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艺术展示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以此促进各中小学规范化管理,在镇域内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

校长外出考察报告 篇6

一、这次培训给我的启示

(一)理解更深刻。这次的网络培训,从专家教授所做报告、讲座中深刻认识到学校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心底更踏实。我是刚提上来的校长助理,在管理中缺乏管理经验,通过这次的培训我发现心里踏实了,有底了,在管理中更加理解了学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三)取到了真经。在网络论坛交流中,学到了不少经验,有些经验直接可用,有些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间接地得到启发。

二、校长要明确办学理念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引领者、教育改革的指导者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而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没有科学理念的办学行为是盲目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校长的办学理念被教师认同,内化为全体教师理想和行为的共同愿景,就会焕发出学校发展的巨大潜能。因此,任何一个成功的校长,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必须首先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二、校长的定位与职责

校长是学校的、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科带头人,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工作是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统筹全校工作,正确的确定一定时期内学校的重心、中心及发展规划,并组织、协调、实施这些工作任务,务必得到预期的效果。

三、校长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学习的意识

社会的发展寄托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看校长。校长要善于学习,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生机和活力。要当好一名校长,首先必须勤于学习,学习是进步的先导,不学习是落后的象征。作为一名合格的校长要认真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和相关的教育法规,做刻苦学习的典范,才能做到工作有思路、有创新。

(二)服务意识

一名好的校长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当好师生的公仆,站起来能当伞,俯下去能做牛,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镇守住自己的学校,正确处理好班子间的工作、生活关系。当好主管而不主观,处事果断而不武断,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互相支持不拆台,做到思想同心,事业同干,做到层层分工,层层把关,层层负责。从各方面关心好每一位同志,建立好友谊。

(三)教育质量意识

校长工作的核心是务必狠抓教育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师生的荣誉。一所学校质量的高低,是否有竞争力,关键看这所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

(四)创新改革意识

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课程观、人才观、价值观,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以科研为先导,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倡导教师改革创新出效益,教师必须不断认真学习、领会。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农村教育可以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做为农村校长必须心系农村,立足实际,不怕困难,敢于奋斗,以“质量立校”,以“科研强校”,在自己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汲取名校长的理论指导,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使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真正把学校办成“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学校。

校长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篇7

考察报告

为学习教育管理先进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校长业务水平,于2011年11月18日赴广深珠等地学习考察,收获颇多。考察团每到一所学校,都和学校领导认真交流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新课程理念、特色学校创建、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时也听取了各校领导经营管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及所取得的成就。考察学习中的所有信息和场面不断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并且不时地在我们思想中与我们的办学实际形成碰撞,使我们感受颇深,回味无穷,也深受鼓舞。现仅就真如中学创建特色学校方面学习考察收获汇报如下:

当我们踏入真如中学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思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些冲击主要来源于真如中学在 “发展办学特色,创建特色学校”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个性特色。对学校而言,就需要思考如下问题:如何找到学校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如何站到只属于自己学校的发展新起点上;如何使学校走上充满活力的个性化发展之路。因此真如中学在 “发展办学特色,创建特色学校”的塑造中努力地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内涵

1、学校特色

●特色:指事物的特殊色彩和风格,独具特点的或者与众不同的。

特色是根植于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学校显在或潜在的办学资源,着眼学校过去的传统以及今天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等,作出的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选择。特色就是个性。

●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发展需求、反应学校自身特点,经由学校长期努力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美誉度的学校实践行为。

●基本特征:个别性、独特性、先进性、稳定性、社会性、群体性。

2、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一句话概括: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

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项目,更是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果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

●要素:独特的办学思想、特色的教师群体、校本化的课程体质、高水平的特色项目、个性化的学校文化等。

●几点认识:

特色学校与重点校、示范校是有区别的,特色学校是可以推广的。特色学校不是偏科发展,或者是特色学校不是偏科学校。

特色学校不等同于特长学校,更具有文化价值的要求。

特色学校是独特的,但不是唯一的。

特色学校即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教育的目的使人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

3、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关系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个性与共性,局部与整体、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学校特色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特色学校则是学校特色的发展和升华。

●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发展是一个长期又艰巨的过程,因为特色学校的形成,意味着一套文化模式的构建,一种组织精神的确定,一所学校个性风貌的形成。

●特色学校成因:校长的理念,他所崇尚和他志趣所在;

名师的教学特色;

地理的历史文化;

践行的中外政治家、教育家的思想;

特殊的生源和特色项目。

二、真如本意的学校特色追求

1、学校已有“特色”项目分析

●社区教育:学校是国内社区教育的发源地,有一定影响,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与时俱进,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艺体项目:足球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学校自身又是市足球项目的体育传统学校。但男足体制背景、政策导向、运动水平都制约发展。京韵鼓队初显成效,但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大。

2、真如本意的特色学校诉求

●创建特色学校的价值取向是独特而多元。

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与优化。在观念上,表现为“对学校本身教育资源和办学客观规律的科学而独到的认识;在过程上,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学校优化过程,即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创设有自己学校个性特征的教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在实践中,学校特色主要表现为特色项目建设中,这符合当前学校的发展实际,充分认识到学校特色独特而不独有的开放与多元,充分认识到只有量的积累才能生成质的生命力。任何特色学校的创建都是以点为突破口而开始的资源优势的主动选择,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形成整体的综合的特色,特色资源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充分认识到特色创建源于历史与现实的和谐。

●创建特色学校的价值观是参与与发展。

创建特色学校的价值观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实质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学校个性化、人本化和特色化建设”。其基本内涵是立足于学校、强化学校的共同参与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创建特色学校重要的是培植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尊重学校的主动发展愿景,促进学校建立立足学校的办学价值观。借助创建平台,学校可以促进自身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再向文化管理发展;正确地自我评价学校发展阶段,通过“合格—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四阶段发展战略”,推动学校管理从“规范管理—个性发现—特色塑造—文化认同”的价值观念的转变。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和史密斯指出,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著称,这个文化要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将使教师和学生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

●创建特色学校标准的构成要件是:理念、方式和环境

学校特色是由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和教育文化环境三大要素

熔炼而成。以校长的价值观念的呈现方式为主的学校价值理念,重要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校长价值的引领能力,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学校决策是否体现了管理团队参与的民主机制。通过特色项目的建设促进学校教育行为方式的转变,突出过程,发展和参与性。学校文化的形成和自觉是学校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关注管理团队办学理念的和谐共振程度,关注特色理念与落实措施之间的落差与改进。

●特色学校评价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和特色

特色学校评价模式表述为:基本评价+特色评价。基本评价重在评价特色项目对于师生参与的广度,关注整体性和稳定性,特色评价则关注独特性和多样性。

三、创建特色学校的行动要点

理念先行、队伍建设、评价导向、课题带动是学校特色推进的四大要素。

1、思考并制定在学校三年规划框架下的特色发展计划。

特色发展计划以提炼和形成学校特色、学校文化为目标,通过对学校特色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凝练学校的教育哲学,以特色项目建设作为特色发展计划的重点,并注重计划的实施。

2、寻求并建立特色项目。

课程建设方面,继续以“标准校本化、专题课程、训练系统”的建设为主要载体,通过聚焦课堂,以教师实践知识增长为抓手。学科方面,继续把京韵鼓队、男足为重点,进行扩张性地建设。德育方面,以系列主题教育和志愿服务为抓手,同时要拓展社区教育的内涵、功能和方式。继续进行深化提升,逐步将学校特色由单一向综合发展。

3、加快自培与引进特色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特色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研、培、促、导”加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人人都有一技之特的教师团队,同时要整合全社会特色人才资源为我所用。

4、创新督导评估机制,完善特色管理标准制定,健康引领学校特色建设科学发展。使特色建设与提升质量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两翼。“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扬长发展、多元发展、特色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胜人一筹。

【收获与反思】

本次学习考察之行,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全方位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推论,只有给予校长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才能让校长了解新理论、新方法,进而切实提高校长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动教育工作全面发展。

副校长推荐(考察)材料(精选) 篇8

一、基本情况:

李五,男,汉族,奉节县XX镇人,1983年1月生,2002年9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现为奉节县XX中学教务处主任,中学一级物理教师。

二、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

Xxx,60岁,父亲,务农;xxx,55岁,母亲,务农;xx,27岁,妻子,XX中学教师;xxx,2岁,儿子。

三、学习工作简历

1、学习经历:

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xx中学读书(初中);

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在xxxx读书(中师);

2002年8月至2005年6月参加涪陵师范学院电子技术与计算机专科函授; 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参加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函授。

2、工作经历:

2002年9月至今在XX中学工作,其中:

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担任教务副主任;

2012年2月至今担任教务主任。

四、主要获奖情况

2005年获学校优质课竞赛物理学科第一名;

2007年毕业成绩获全县综合排名第7名;

2010年11月,在学校的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

2005年12月,论文《浅谈物理教学转化差生的措施》获县级二等奖; 2007年12月,论文《巧用提问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获县级三等奖; 2011年,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或县级三等奖;

五、德才表现

李五同志从2002年9月分配到XX中学工作到现在,思想纯洁,谦虚谨慎,廉洁自律。在党和组织的培养下,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顾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勤于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思维活跃、善于思考问题、工作思路清晰;为人宽厚、好相处、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工作认真负责、敢于坚持原则、性格直爽。自从担任教务副主任以来,不论是教育教学还是行政各方面的工作,任劳任怨,扎实肯干,勇挑重担,该同志始终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徇私,不特殊,走在教师的前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始终保持青年干部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一心一意为老师和学生服务,能主动为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

六、民主推荐情况及使用建议

参加校长培训班考察材料 篇9

一、校长有先进的办学思想体系和对教育执着的追求。

考察期间,我们了解到了沈阳实验学校一班人对教育工作的执着的追求和对教育工作的深深的情结。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培养品德、极具爱心、有良好习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他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的。所以我觉得作为校长,就应该站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管理学校,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他们是这样说的,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端正教育思想,校长负有重要的责任,实践证明,全面育人的学校,它的升学率也不会低,学校本身和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在推行素质教育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终极目的”。教师的所有聪明才智都应该用在让学生“愿学、会学、学会”六个字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为学生提供思维、兴趣空间和发展空间,尊重学生应成为今天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具有爱心比具有知识更重要,严字当头,爱在其中,这种尊重教育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我想他们的教育思想站在了教育的前沿上,紧紧抓住了“人本”规律的核心,并且展现出他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二、加强环境建设,煅造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校园环境建设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自然环境包括学校的硬件建设、校舍专用设备的现代化程度等等,这些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应该是每个学校建设中追求的高标准。但在校园中营造出健康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这决定着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沈阳实验学校努力做到:这里只有任人唯贤,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接受工作和纪律的考验的校园风气。创造一切条件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宽松环境。他们在环境建设中做到四点,即:(1)努力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2)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3)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提出因为有了你,我们的群体才会和谐,不要因为有了你,我们的群体多一些麻烦的口号。(4)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

在培养教师队伍上,学校着重的是师德建设,他们看重的是教师对事业的激情,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理想。他们说,教育是事业,收获的是快乐;教师象一把火,不仅要点燃自己,还要复燃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光、发热,自己去燃烧;没有坏孩子,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一位优秀教师常能给他的学生以终身的影响等等。这些思想反映出他们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到位和工作到位。

在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上,学校提出了老师角色的几个转变,即:教师由教学实践者向实践者与研究者并重的转变;二是由课程的实施者向实施者与开发者并重的转变;三是由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者与学习者并重的转变;四是由教案的执行者向课堂教学、智慧的实践者转变等等。这些转变无疑使教师对教育方法、本身业务能力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学习,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标志是如何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他们紧紧抓住三种人的培养,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无带头人的队伍会走向平庸,充分发挥和挖掘教师的才干;二是班主任队伍的培养;他们认为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一批好班主任就成就了一所好学校;三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只有培养出了品德和业务双高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办出高质量的学校。

三、德育工作注重实效。

校长外出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凤城六中建构的“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模式和“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思”的教育原则,以及每天一节学生的反思课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阳光大课间操学生情绪饱满,精气神十足,学校的精神文化在学生身上得到了最好体现。六中的德育工作科学细化,竞争无处不在,处处都在育人,真正成为了学生习惯养成,个性健全的人生课堂。六中的教育真正做到了成就生命,唤醒灵魂,不抛弃,不放弃,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一、感受分组联动,和谐高效的课堂

凤城六中的课堂上,采用的是“分组联动,和谐高效”的教学方式,五大板块环环相扣:前奏版——课前展示;启动版——创境激趣;核心版——自主探究;拓展版——展示汇报;升华版——实践创新。五大要素融于其中:“分组”为学生提供空间;“自探”让学生有了主动;“展示”使学生树立了自信;“竞争”激发了学生的智慧;“成功”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上课时学生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小主持人主持课前活动,举止大方,声音洪亮有档不紊。

学生的发言各具特色,以小组为单位,全员参与。上课了,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有时认真听讲,有时人声鼎沸,大声讨论,甚至学生下地活动,到四周黑板上展示本组作品。课上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学生主动追求的责任。

二、创新德育是成就学生一生的基石

凤城六中副校长的一个多小时经验介绍和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后反思课,让我们更加感到六中德育管理的真正实质和作用。德育管理就是让学生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做起,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规范其行为,提高其认识。凤城六中在校长的领导下,做了大胆的探索,提炼了128字的六中品质,各28字的男生风范、女生风范,填写学生成长日记,开展评星晋级,对学生进行精神充电,引入国际ISO900管理理念等多种形式,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他们的学生因为有这样的理念熏陶,行动引领,学生讲文明、懂礼貌,有责任心,团结互助,充满自信。

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活动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最有效的方式,他们开展的主要活动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家长会、会操比赛、春游远足(模拟红军长征)、体艺节、才艺展示、演讲比赛等,这些让学生终身难忘的活动,成为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开展的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学生能力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自信心,磨练了学生意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为了将所学方法和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我的想法:

一、不断学习,完善自我

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工作,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做到给学生们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要使这桶水常满常新。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知识,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从而更好的驾奴课堂,赢得学生们的尊重和敬佩。在两四节常规课中,听了两位优秀教师出色的课堂教学,使我认识到,我还需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我们应该以一颗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每一节课。这样,师生才会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改变理念,以德促教

德育和教学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存在,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此次六中考察学习之后,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没有较好的德育工作,学生们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学习质量。所以,我们应该既要做好教学工作者,更要做好德育工作者。

处处是教育的场所,时时是教育的契机。在德育的工作中,一定要从点滴抓起,不能只限于早会,班会,节日,走形式化。应将德育落实到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正体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敢于放手,相信学生

六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分组联动,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过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敢放手去让学生们做一些事情。现在,我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们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把学生们从应试者的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兴趣和发展还给学生,最终使学生们负担减下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素质提起来。

上一篇:小学音乐研修日志下一篇:快乐工作开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