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对联

2024-07-08

中小学生对联(精选14篇)

中小学生对联 篇1

16.寸土为寺,寺旁言诗, 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17.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18.红面关 黑面张 白面子龙 面面护著刘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阴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

19.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 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20.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21.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淸

22.盗者莫来 道者来 闲人免进 贤人进

23.刘伶饮尽不畱零 贾岛醉来非假倒

24.风吹蜂 蜂扑地 风息蜂飞 李打鲤 鲤沉底 李沉鲤浮

25.鹰立树梢月照斜影鹰不斜 猫伏墻角风吹毛动猫未动

26.水陆洲 洲停舟 舟行洲不行 天心阁 阁落鸽 鸽飞阁未飞

27.鸚鵡洲 洲上舟 水推舟流洲不流 洛阳桥 桥下蕎 风吹蕎动桥不动

28.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29.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30.风竹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中小学生对联 篇2

对联,不唯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体,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奇珍。因为在世界各国的各种文字中,只有中国的优秀方块汉字,才能形成对联,才能竖立写联读认,其他横写横读的文字,是不可能竖联成对的。所以,对联是世界文学当中独一无二的一种文学样式,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珍。

为了使这一奇珍在我国更为发扬光大,就必须后继有人。这个责任应该落到我们教育者的肩上;这个目标应该落实到青少年的身上。为此,特拟就了这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对联》的稿件,以便逐步进行。

一、应引导学生对对联有所认识,提高他们对对联的兴趣和爱好

应该告诉学生们,对联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且是非常贴近人民生活的;它不单只为上层文人学士所爱好,同时更为广大百姓所应用。在过去,无论城乡,每逢喜庆的日子,都要在家屋前门两边,用大红纸写上对联贴上,表示喜庆团圆,增加精神希望。尤其是每年的春节,百姓们都叫“过年”,人们除了准备许多食物享用外,还要为孩子们购制新衣,但最重要的,还得买好红纸,在节前请有文化的人编写对联,于春节前一天,贴在屋前大门两边,家家皆此,使得一城、一村、一街、一巷,都是一片红色喜气,安乐景象。虽说现今城市的民居建筑已无前庭后院之式样,多是高楼大厦,不易贴对联,过年庆节贴的人家少了,但在乡村贴的人家还是很多的。喜庆节日的气氛还是不减。这说明对联这一文化已深入百姓生活之中,成了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再说,中国的优秀汉字和众多的精美词语,能在对联这一文体中广泛应用,灵活多样,这对学习祖国的语文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高考时的语文试题中,有时也有对对联的试题出现……等。

能引导学生对对联的学习有兴趣,他们对学习对联这一文体,就会采取主动方式,多方接触,容易进步;而且更会逐步深入,成为对联这一文体的能者。

二、必须引导学生懂得一些对联的基础知识

对联必须是两双配合成对互联,对联称为“副”。一副对联的两条,分别称为“上联”及“下联”。对联的字数是没有限度的,最少的只有二至三字,最多的可到几百字甚至千字。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下联所用的词语,必须要与所描述的事物内容相吻合,要能表达一定主题。而对句要求对仗工稳,上、下联的词语一定要相对,词性一定要相对或相同。句式一定要一致,即上联某句是两个字,则下联同一位置的某句仍须两个字;若是三字或四字,则下联同位句式仍须三字或四字。另外,上、下联不能用相同的字混杂使用,要用相同的字,必须同在一定的位置上。如果上联中有数字性的字句出现,那么下联中也要对上数字性的字句才行。其中包括拾、百、千、万、亿等字句。总之,上联中有何种形式的词句出现,那下联中也一定要对上相似的词句才行。

三、平仄要相对

这是对每个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一般人,将平声和仄声都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即平声为“一”,仄声为“I”。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要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平仄声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势必显得单调乏味。对仗,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如果平仄声完全相同,平对平,仄对仄,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在一副对联中,上下联一三五等单位置里的字音,可以不相对,相同的声律也不论;但上下联二四六等双位置里的字音,一定要相对,声律不能相同,平对仄,仄对平必须分明,必须讲究才行。此外,对联还有一条铁律,就是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这是不得违反的。初学对联的人,对有些汉字难于分清平仄,这可查阅现行出版的“学生字典”、“新华字典”等词书,就知道了。另外应该知道,现时的诗词对联等文体的音律中,多提倡应用普通话的现代音律,所以词书上都标明的。

对联创自我国,是我国独特秀美的一种文学文化。长期以来,它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爱,贴近人民生活的各个部分。融入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形成了对联的许多类别,如:1.节日联:节日联里又分春联、其他传统节日联、现代节日联等。2.喜庆联:喜庆联中又有婚联、寿联、其他个人贺联、团体活动贺联等。3.挽联:挽联有挽伟人、名人、烈士等,挽亲友联包括挽祖父、祖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岳母、伯、叔、舅、姨、夫、妇、兄、弟、姐、妹、子、女、老师、朋友、学生等。4.行业联。5.胜迹联。6.宅室联。7.题赠联。8.谐讽联:包括两类:讽刺联、谐谑联。9.杂题联,不属于以上八类的对联,统归入杂题联。如文艺联、某些集句联以及其他。

最后,特录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楹联教育委员会主任谷向阳先生的一幅题联于后,说明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朝代发展的重要性:

汉赋唐诗明朝小说;宋词元曲清代楹联。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对联的特点和对联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使学生对祖国的这一奇珍有所了解,对初学对联者有引导作用。

学生写给我的对联 篇3

最近,我在重新整理归纳成百上千封学生来信时,仿佛又回到了学生们身边,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其中的两副对联让我感到格外亲切。

其一是1991年考进大学读中文的王一荣同学的一副数字长联。

上联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笑容,再有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天下。

下联是: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写得绝妙,上联从一到十顺写,下联从十到一逆写,各用十个数字按顺序排列,实为不易,用心良苦,生动地写出了人民教师甘为蜡烛愿为春蚕的崇高精神境界。

其二是1994年考入大学读数学的张杨明同学的一副对联。

上联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下联是:平面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深情。

小张不愧是一位在中学时的数学课代表,联中巧嵌数学名词,写得贴切自然,读来耐人寻味,表达了莘莘学子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学生们的来信让我感动,才子的妙联令我欣慰,本来我只想收获春天的花朵,没想到拥抱的却是整个春天!

学生的对联 篇4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 ,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杰。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

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

高三学生对联 篇5

万丈豪情千秋伟业敢对苍穹我是英雄

2、燕赵多壮士十年铸剑肯盼明朝建功业

颐和有雄才一心读书力争大考展宏图

3、携一缕春风伴一窗明月颐和苦读当属我

抱万种情思翔万里云天华夏风流要争先

4、难也易也苦也乐也人人奋勇精神健

强者弱者进者退者日日攻坚斗志高

5、青春多壮志鹏程万里登绝顶

人生需奋斗翱翔九霄击云端

6、励志笃学求古今智慧

厚德敦行做中华栋梁

7、学无止境何处是境

生逢其时贵在惜时

8、卧薪尝胆风华岁月添壮笔

披荆斩棘艰苦历程著华章

9、意志为犁耕耘知识沃土

美德似水润泽你我心田

10、物华天宝看此处钟灵毓秀

人杰地灵是我等卧虎藏龙

11、春秋冬夏勤学苦练看谁人蟾宫折桂

德智体美博学多才有我辈九天摘星

12、为自我为将来谁言辛苦

比学业比收获莫做逃兵

13、世纪风时代潮敢担重任

师生情父母意学会感恩

14、求学不惧风霜雨雪

报国还须诚信忠良

15、登极峰,做强者,挥洒青春热血

小学生简单对联 篇6

1.上联:你之心,在书林里

下联:我的脑,在学海中

2.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3.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

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4.上联:百世岁月当代好

下联:千古江山今朝新

5.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

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6.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7.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

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8.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

下联: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9.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

下联: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10.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

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11.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

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12.上联:红梅含苞傲冬雪

下联: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13.上联:日出江花红胜火

下联: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14.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15.上联:日日财源顺意来

下联: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16.上联:迎喜迎春迎富贵

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17.上联:创大业千秋昌盛

下联: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18.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

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19.上联:精耕细作丰收岁

下联: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20.上联:发愤图强兴大业

下联:勤劳致富建小康

横批:科技致富

21.上联:欢天喜地度佳节

下联: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22.上联:迎新春事事如意

下联: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23.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

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

24.上联:和顺门第增百福

下联:合家欢乐纳千祥

25.上联:冬去山川齐秀丽

下联:喜来桃里共芬芳

横批:新年大吉

26.上联:感事为文,载道须读书万卷

下联:逢时立志,达峰总有路千条

27.上联:故作轩窗掩苍翠

下联:要将弦诵答潺湲

28.上联:身体好,学习好,品质更须好

下联:做题难,练字难,用功都不难

29.上联:国考选真才,烟雨潇湘谁遂愿

下联:大比凭实学,风云岳麓我争先

30.上联:郡庠朴实有苍楠郁梓盈庭秀色千重干云梦

下联:学子沉毅凭硕识雄才致胜凯歌万里到天心

31.上联: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下联: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32.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

33.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34.上联: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

下联: 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

35.上联: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下联: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36.上联:数声吹起湘江月

下联:一枕招来巫峡云

37.上联:松叶竹叶叶叶翠。

下联:秋声雁声声声寒

38.上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咩咩。

下联: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角,哞哞哞

39.上联:曲溪曲曲龙戏水。

下联:陇埔陇陇凤簪花

40.上联:龙怒卷风风卷浪。

中小学生对联 篇7

一、小学对联教学现状

信息时代, 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针对现代小学生而言, 缺少相关的对联知识, 甚至不知道对联是什么, 关于对联的印象仍旧停留在“春联”层面, 这是因为在孩子接受的教育体系中, 根本没有涉及关于对联的教育, 致使对联教学陷入困境, 处境十分尴尬。 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对对联文化缺乏清醒的认识, 不能发现对联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应试, 忽略对学生进行对联知识、习惯的培养和指导, 更别说为学生的对联创作提供机会和平台;第二, 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合适的对联教学方法, 而且在业余时间没有主动地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学习。 这样的冷眼旁观, 显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第三, 应试教育体制, 直接决定了各个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致使对联教学一直“被冷落”, 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

二、将对联教学融入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 进行故事教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 往往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充满畏惧和厌倦感, 但喜欢听故事,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避免对学生进行枯燥的理论讲述, 而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文化及艺术的熏陶。 同时, 在每一个脍炙人口的对联背后, 其实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委婉动听, 有的跌宕起伏, 有的诙谐幽默, 有的趣味横生。 试想, 教师若主动地将这些有趣的故事融入对联教学过程中, 那么不但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 反而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听故事”中对对联文化有所了解, 有效激发学生对联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二) 读写结合, 用读促写。

课堂是教学环节的关键,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强调,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不仅要能读、会读, 还要能写、会写。 对小学高段的语文教材进行细读后, 就不难发现与新课程改革尚未实施之前的语文教材相比, 阅读课文的篇幅明显增多, 且增设以对联、对句为主要内容的“语文园地”。 另外, 在许多版本的教学参考或教学指导等书籍中, 明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文园地相关知识的学习, 通常以诵读的方式, 让学生记住这些对联或对句, 最终通过熟练地记忆, 在潜移默化中对这种文学表达形式有所了解。 然而当前形式下, 要实现学生对联知识和对联创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做到“读写结合, 用读促写”。 值得一提的是, 许多学生不愿意接收相关的对联知识, 认为对联的应用面窄, 出现率不高, 没有进行系统学习的必要。 殊不知, 在传统古诗词中蕴含大量的对联, 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等朗朗上口的对仗联句。 语文能力及素养的提高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 还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有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 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使得相关的创作能力不断提高, 读写结合, 感受对联的魅力。

(三)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因此, 在落实对联教学走进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做到循序渐进, 切忌急于求成、突飞猛进, 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浅入深, 由简到难。 例如在进行对句创作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进性反义词的对句, 最初可以是一个字, 然后是一个词, 最后到一句话。 这样进行反复练习, 不厌其烦, 日积月累, 并且及时地温故知新, 自然会有效提高对仗联句的应用及创作能力。

新世纪, 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潮流。 为摒弃应试教育的旧模式, 提高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 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基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 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联对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 只有正视传统对联文化面临的困境, 并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国的传统文化才会更璀璨夺目, 融入对联教学的语文教学自然更有趣、有效。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联一直有独特的魅力与个性,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获得了很多人的青睐, 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传统文化渐渐被人“冷落”。本文以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为例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将对联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高段教学,对联,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淑莲.对联教学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 .

[2]彭小明.对联与现代语文教学[J].兰州学刊, 2013 (4) .

让学生从校庆对联中吸收语文营养 篇8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认识对联,但真正了解它的却很少。上百条校庆对联悬挂在教学楼前,似红瀑在秋风中飘逸,淡淡的墨香弥漫着整个校园,成了最靓丽的风景。同学们在对联前驻足、品读、流连……他们似懂非懂、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看着他们那好奇的神情、探索的目光,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去欣赏这独特的文化风景,去品味语文的香甜。

一、 走进对联,了解历史渊源

校庆对联在校园中随处可见,我带着同学们在校园里走了一圈,站在对联前让他们说说印象。他们说“很壮观”“很气派”“很喜庆”“气势宏伟”“气势非凡”……一个个优美的词汇从学生的口中飞出。“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对联吗?你们了解对联吗?”我问。学生们摇着脑袋,一副漠然的样子。于是,我提议:“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对联,我们比比谁知道得多。”交流时学生们有的说:“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有的说:“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的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悬挂桃符用来驱鬼压邪。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有的说:“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联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对联有咏物言志,有写景抒情。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有的说:“对联可以写在布、纸、墙壁等处,不同的事写对联的纸布颜色也不相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此时的我是一个听众,而他们完全成了老师、学者。他们亲身实践,动手、动脑、动口,独立探索,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查找资料、处理信息和自学的能力。

二、 欣赏对联,感受文字魅力

学生对对联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校庆对联中深奥的文字很难理解,也有许多字不认识。为了配合学校校庆的系列活动,我对学生说:“学校要开展诵读对联比赛,我们先小组比,然后班级比,读得最好的同学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比赛,你们必须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你们要将所有的对联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理解对联中的生字新词,比赛时能接受其他小组的检测。”我将学校打印好的几十副对联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精心准备。接下来的几天,课间常常看到学生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一起交流字词、讨论朗读技巧,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专注和投入,那一幅幅画面就像是在准备一场盛大的学术研讨会。三天后比赛开始了,每组选一个人做评委,我将对联排号,然后小组代表抽号每人读五副。比赛时,每个代表都精神抖擞地诵读着,有的还做起了动作。最有趣的是对选手的提问,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上教育苍穹揽月,树育人典范春色好;下文化蟾宫折桂,立爱生榜样栋梁多”。有个学生向选手提问“蟾宫折桂”是什么意思?只见小选手很从容地回答:“‘蟾宫折桂’是个成语,‘蟾宫’,指月宫,原指攀折月宫桂枝。后比喻应考得中。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他的回答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还有人问:“‘华诞之日动人心魄,同窗之谊历久弥新’中的‘历久弥新’怎么理解?”学生回答:“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学生通过提问理解了“钟灵毓秀、莘莘学子、励精图治、硕果累累、人才济济、白驹过隙、海纳百川”等词义;认识了“毓、莘、掬”等几十个字;欣赏了“朝霞喷彩,绿柳垂青,五秩年华滋树润;红蕊含芳,洁花献玉,三千桃李沐春风”等上百条佳句。他们穿行在对联的语言文字中,享受着中华文字的香甜。

三、 解读对联,品味丰富内涵

对联除了语言文字外在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深刻的内涵。校庆上百条对联,是社会各界、上万校友和全校上百名教师才智的结晶,它有太多的含义。怎样让五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些对联的内涵呢?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校庆时抽空采访对联的作者和各界宾朋,问题自己设计,两天后展示成果。汇报课上,一位小组代表说:“我们采访的是86岁高龄的学校第一任校长——张爷爷,他向我们介绍了50年前实小办学条件很差,只有六间教室和一个办公室,12名教师和215名学生。但一代代实小人凭着一种韧劲,辛勤地耕耘着,创造了许多辉煌,现在的洪泽实小声震楚淮大地,名扬大江南北。”有的说:“我们采访了‘五十载自强不息,耕耘沃土,吐蕊绽芳幸福向上;半世纪开拓进取,培育桃李,积荣累光共享成长’的作者,他是一位语文教师,他的对联有三层意思:一是讴歌学校五十年辉煌的历史,二是赞扬我们学校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精神,三是让全体师生牢记校训——‘向上’,校风——‘做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通过采访,我们真正理解了这副对联的意思。”还有的说:“我们采访的是一位明星校友,他从百忙中抽空来参加校庆。他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过去,还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学长取得的成就,他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母校争光。我们也因此理解了对联‘桃李盈门,校友芸芸,共贺母校五十华诞;芝兰满堂,学子莘莘,同绘实小千秋蓝图’的意思。”

一副副对联镌刻着实小昨天的辉煌和明天的梦想;书写着实小人奋斗的足迹和“成长”“向上”的追求;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校园和日新月异的家乡……学生们真的陶醉了。

四、 模仿对联,创作对联

我们的学生通过品、赏、悟,了解了对联、触摸了对联,为何不能让他们也试着写写呢?于是,他们也写出了“全校师生埋头苦干,共同庆祝五十华诞。”“校内书声琅琅幸福成长,校外捷报频传创造辉煌。”……尽管他们的笔墨还很稚嫩,但他们会永远铭记这一刻,我做了我是快乐的。

当我再一次把学生带到对联前,他们说:“满校园的对联是一部校史,是一本辞海,是一本诗集,是一本相册,还是一本语文书。”……

大学生励志对联 篇9

有无不争家之乐,上下相亲国乃康。

敬老尊贤道德好,爱少惜才风尚新。

富强由勤俭做起,幸福从奋斗得来。

祝祖国繁荣昌盛,愿子孙幸福无穷。

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

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海,让我们游泳;书林,让我们欣赏。

你之心,在书林里;我的脑,在学海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老有所为,莫为利己损人事;书宜常读,多读修身治国篇。

荐能举贤精选良材担重任,择优拔萃广开学路育英才。

欲破难关须向书中求巨斧,要攀高峰还从实践寻天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故作轩窗掩苍翠;要将弦诵答潺。

天资聪颖慧根尚在;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新年给学生的对联 篇10

1、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2、一年四季年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庆迎新年

3、年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年节

4、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5、庆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庆迎新年

6、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7、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8、年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年意盎然

9、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年

10、五湖四海皆年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11、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12、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13、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年 横批:年回大地

14、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15、一年好运随年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16、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年 横批:福满人间

17、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年

18、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年风 横批:莺歌燕舞

19、年花含笑意 爆竹增欢声 横批:庆气盈门

桃符 春贴 对联 篇11

桃 符

传说在黄帝时代,沧海之中有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枝干屈盘起来荫遮了三千里的地面。大树东北有一座鬼门,鬼界里所有的鬼都从这里出入。桃树梢上站着一只金鸡,当太阳露出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它身上的时候,就会鸣叫起来。夜里出来游荡的万鬼不等鸡叫就要赶紧跑回去。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在鬼门外把守着,查看那些形形色色的从人间游荡回来的鬼,如果发现哪一个鬼在人间残害了好人,兄弟俩马上就用苇索把他捆起来喂老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汉王充《论衡·订鬼》)

神荼、郁垒执鬼的故事,春秋时已有传说,并逐渐演变成了民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载:

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福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乘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

这段记载前半段除“神荼”作“荼与”外,其余同《论衡》所述基本相同。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县官”作官府解,说明东汉末年过年时在大门两边用桃木装饰成人形驱鬼辟邪,已成为习惯;二是每年春节前夕都要以新装饰的桃人换去旧桃人,可视为日后“桃符”的张本。

饰桃人,画老虎,毕竟有点麻烦,后来人们为了简便,创造了“桃符”以取代桃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元旦“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从这段记载看,南北朝时桃人已被桃符所取代。

桃符是什么样子呢?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写桃板”条引《皇朝岁时杂记》有较详细说明:

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写祝祷之语,岁旦更之。

桃符不但可以辟邪,而且可令人“如愿”(见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一“岁华节次”条),这就赋予了桃符驱鬼辟邪之外的另一职能:给家庭带来福祉。因此人们就给它赋予了神的功能,尊称其为“门神”。

“门神”一词,最早见于东汉郑玄注《礼记·丧服大记》“君释菜”:“释菜,礼门神也。”据《岁时广记》卷五载:“岁旦绘二神,披甲执,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时的门神仅限于神荼、郁垒。

唐代以后,门神逐渐多了起来。明无名氏《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云:

门神乃是唐朝秦叔保、胡敬德二将军也。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臣平生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何惧魍魉乎?愿同胡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警。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太宗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手持玉斧,腰带鞭练弓箭,怒发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到了宋代,门神继续增加。据宋袁《枫窗小牍》记载:“汴中门神多翻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以至浑金饰之。”此后民间所奉祀的门神,已不仅限于秦琼、敬德,善于捉鬼的钟馗以及《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小说中塑造的英雄如赵云、燃灯道人等都成了供奉的对象。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门神》载:“门神皆甲胄执戈,悬弧佩剑,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其实皆非也。但谓之门神可矣。”《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均有卖门神的记载。

从上述史料可知,至迟到了唐代,已有了钉桃符、贴门神的习俗。

春 帖

五代十国时,桃符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变成了工丽的联语。清梁章钜《楹联丛话》自序中说:“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

按此,桃符板上书写联语,有史可查者始于孟昶。《宋史·五行四》中对此记载颇祥,孟昶为蜀主时:

每岁除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昶以其年正月降王师,即命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太祖诞圣节名也。

《宋史》中这段话,是作为谶纬讲的,但964年除夕蜀主孟昶题写的联语,可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还可以推测,孟昶934年任后蜀国王,965年亡国,其时间长达30年。“每岁除夕”,说明他就位之初就命词臣题桃符;“以其非工”否定幸寅逊的题联,说明当时(964年)已十分重视对联的写作技巧,对联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另外,《茅亭客话》中说:“孟蜀太子善书札,自题策勋府桃符曰:‘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则孟昶做太子时已题过桃符,此联当比“新年纳余庆”早30年以上。

且从下面几条资料来看,南北朝、隋、唐时已有联语出现,向义编纂之《六碑龛贵山联语》有如下记载:

萧梁刘孝绰屏门不出,为诗十字,以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语见元树坤《诚斋杂录》。此真是大门之楹联矣。

刘孝绰是南朝梁人,其被免职时昭明太子还在世,此联应作于530年前后。

《旧唐书》卷六十三载:唐太宗评价萧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因赐萧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唐太宗这两句话对仗工整,自是联语。

宋代文莹《玉壶清话》卷六,记载了一个故事,五代时曾任后汉户部侍郎的范质,后周初年(951年)因兵乱避居民间:

一旦,坐对正巷茶肆中,忽一形貌怪陋者前揖云:“相公相公,无虑无虑。”时暑中,公持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一联在上,陋者夺取扇……忽去。

上述3条,创作时间均早于孟昶,而且都可以看作联语,只不过不是除夕时挂(贴)在门上的春联。

春联在宋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宋制,翰林学士一年八节要撰写帖子词,或歌舞升平,或寓意规谏,贴于皇宫中的门帐。立春日撰写的帖子词,称春帖子。宋仁宗在御阁看到帖子后很高兴,便令翰林学士书写春帖子,在立春那一天剪贴于宫中门旁,并命名为春端帖子。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七载:“欧公与王禹玉、范忠文同在禁林,故事进春帖子,自皇后贵妃以下,诸阁皆有。”春帖子多为五言、七言绝句,其体工丽,且有一定格式。南宋遗民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立春”条记载:“学士院撰进春帖子,帝后、贵妃、夫人诸阁,各有定式。”北宋词臣宋祁、欧阳修、苏轼、周邦彦等都撰写过春帖子词。苏轼元元年秋为翰林学士,当年十二月五日即进春帖子词18首,其中皇帝阁4首、皇太后阁6首、皇太妃阁5首、夫人阁3首。现录二首如下(均皇帝阁):

霭霭龙旗色,琅琅木铎音。数行宽大诏,四海发生心。

圣主忧民未解颜,天教瑞雪报丰年。苍龙挂阙农祥正,老稚相呼看藉田。

这种春帖子虽然不是对联,但都是挂在阁门两边,还要切合情景,已与楹联相去不远。清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下》在论及春帖子时说:“其立名也,始乃桃符之称,今成楹联之号,中更门帖,亦云堂对,或以春帖为邻,亦与书辞相符。”可见春帖亦桃符之演变。受春帖的影响,联语的用途渐渐扩大了。

由于皇家提倡,桃符、春帖其风迅速传至民间,均为春节必备之物。《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条载:“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竟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犰、虎头,以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

但是,初时人们把春帖看得很神圣,加上受文化条件的限制,一般人不贴春帖,仍钉桃符。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苏轼在黄州,某年将近岁尾,造访王文甫,见其家正做桃符,遂挥笔题下一幅对联:“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这可以说是春帖与桃符的结合,即将对子写在桃木板上。北宋王安石脍炙人口的《元日》诗,也反映了春帖与桃符并行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联语在北宋时代的用途日益扩大,已不只限于节日,凡人有婚、丧、寿等红白事,寺庙、宫观、楼阁等建筑,都要挂联。这些挂在柱上的对子,称为楹联。有人说现存最古的楹联应推湖南岳阳楼三楼檐柱上的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因为此联语落款为“长庚李白”,但不为学者所共认,真伪待考。除此之外,应属广州真武庙中苏轼的题联为最早,该联云: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见常江编《中华名胜对联大典》卷26)

到了南宋,联语的应用更为广泛,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士大夫行酒令、开玩笑都要出对,居室、书斋也要配上联语以烘托气氛。朱熹知漳州时,于天宝镇开元寺后建书舍,并题联云:

十二峰送青排,自天宝以飞来。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其题建宁府学明伦堂联云:

师师僚属,居安宅而立正位。 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以上见《楹联丛话》卷一)

看来宋时人们已喜欢在亭堂前的柱子上挂(或刻、贴)对联,并且已相当普遍。

春 联

“春联”一词起源于明初。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说》中有一段记载: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首。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经政府倡导,贴春联开始盛行,而钉桃符板则慢慢失传了,于是人们便把桃符作为春联的古语,常常在文中互相替代。清陈康祺《郎潜纪闻》说:“京官家每岁易桃符,多书‘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十字。内城满洲宅子,尤比户皆然。”《燕京岁时记》也说:“春联者,即桃符也……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庭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不得擅用。”从上述引文可知,明清以后,桃符、春联二词是等同使用的。

明太祖朱元璋常常作一些对联赐给臣下,以示恩宠。据明周晖《金陵琐事》载,朱元璋曾先后把两幅春联书赐中山王徐达。其一曰: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建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其二曰: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另据《明史》卷一百三十六载,朱元璋赐翰林学士陶安御制门帖子:“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不但喜欢作对,而且善于出对,出联别致,颇为难对。如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欲进攻吴王张士诚,意未决,出联给刘基(伯温)求对:“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天下口是“吞”字,天上口是“吴”字,合为“吞吴”(指张士诚),字形意思,殊难为对。刘基不假思索,写出了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人中王为“全”字,人边王为“任”字,合为“全任”。朱元璋看后大喜,遂发兵一举打败了张士诚。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都善于题联、出对,文人学士如纪晓岚、刘墉、曾国藩等都有许多妙联传世。春联更加成熟,除夕贴对联已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喜庆活动之一。《红楼梦》第53回就写到了这一习俗:

已到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有的读者不免发生疑问:既然说春联、桃符是一回事,《红楼梦》为什么既说换了联对,又说油了桃符呢?联对是写在红纸上,贴在门两边的,此处的桃符是专指刻在木板或木柱上的联对。今天在古建筑如故宫等处还可见到这种木制(瓦形或平板形)联语。《红楼梦》所写的贾府是豪门贵族之家,正房廊柱上挂的对联不少是木制雕刻的,平时挂了一年,风吹日晒,油漆已经退色、剥落,年前重新油漆一遍,显得清新明亮,所以说“新油了桃符”。

《红楼梦》第17回写贾政同众人游大观园时,宝玉在沁芳亭、稻香村等处题联;第53回记贾氏宗祠大门、抱厦、正殿等处各有一幅对联,可见作者生活时代对联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并要切景切情,方为合适。

《楹联丛话》把联语分为故事、应制、庙祀、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杂缀等10门,可见联语已无处不有。清吴昌炽《客窗闲话》续集卷四“许宗伯”条记载,许汝霖未达时依寺僧训蒙度日,“每闻僧作法事归,必聚论人家字画,有云堂幅好者,有云单条佳者,有云横披更妙者,有云楹联出色者,争论不一。”可见民间对联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

清代联语的创作,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质量,都达到了极盛,且有许多妙语传世。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撰写的六十自寿联,就颇耐人寻味: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枚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民国范范《古今滑稽联话》)

此联将其落拓不羁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近现代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中共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留下了不少名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书赠郁达夫的名联。“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 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这是毛泽东1946年以中共中央名义挽“四八”烈士的联语,全联以白话文写成。

中医对联趣话 篇12

一钱罄矣还栽菊;四壁萧然不卖琴。

宋代四川名医石藏用, 医术名扬成都及四周, 他治病善用热药, 疗效显著。同时期的杭州名医陈承与石氏相反, 立方用药喜用寒凉之品, 治病也获良效。有一文人撰一对联将他二人迥然不同的用药风格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藏用檐头三斗火, 陈承箧里一盘水。

清代江苏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 学养宏深, 医术高超, 求治者日逾百人。他曾两次被召入京, 为皇太后治疗肺痈和为道光帝治疗失音, 均获良效。道光皇帝特赏赐御联一副:

著手成春, 万家生佛;婆心济世, 一路福星。

清朝中叶, 江苏名医之冠何书田, 治愈巡抚林则徐的夫人所患的肝病顽疾。何氏博学多才, 林公与之谈论诗文, 十分投机, 因而结成至交。此后, 何书田研制的戒鸦片烟丸和所著的《救迷良方》, 在林公主持的禁烟运动中大建奇功。在何氏60岁寿诞, 林则徐撰书一联相赠, 一时传为美谈:

谈史有怀经世略;验方常著活人书。

清代名医薛雪, 医学上与叶天士并世齐名, 称为“叶薛”。薛氏除医外, 还工书善画, 并酷爱诗联, 著有《一瓢诗话》。他性格孤傲, 蔑视权贵, 为显示清高, 曾自题一联曰:

九重天子垂青问;一榻先生卧白云。

曾经两被乾隆皇帝召入京都治病的名医徐灵胎, 一生博览群书, 通晓多学科知识, 尤善诗文, 道情写得自然率真, 文学史上他占有一席之地, 对联也写得不同凡响, 曾自题一副不断进取, 活到老学到老的忠实写照联:

一生哪有真闲日;百岁仍多未了缘。

尤为奇特的是他在临终前, 为自己撰了两副墓联:

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

魄返九泉, 满腹经纶埋地下;书传四海, 万年利济在人间。

清末湖北名医何九香, 他的老母逝世, 在悲痛中他题写了一副挽联贴在门口以表哀思:

独有痴儿惭远志, 更无慈母望当归。

学生版 对联 考点阐释 篇13

【考点阐释】

对联题是历年来中考所热考的一种题型,这种题目,具有很强的测试功能,能够有效、快速地检测出应试者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为名句默写、选择填空、赏析式等。常结合文言知识、修辞手法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真题解析】

一、压缩对联题型。

所谓压缩,即把试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压缩即为下联。

例1.(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语段下面的文字,请你为三坊七巷中衣锦坊的一幅楹联选择恰当的下联。

在福州三坊七巷,曲艺文化是最时尚、最风雅的视听盛宴。观戏听曲历来是百姓喜乐之事,有些富贵人家热衷于在自己家里搭设独具特色的宅院戏台,时常唱演这些福州的伬唱、戏剧等曲艺节目,为坊巷的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衣锦坊的郑氏宅院里保留着福州城内唯一流传至今的水上戏台,其设计精美,意境雅致。夜晚听戏,更以隔水听音的效果为人所称道。

上联:春暖华堂人衣锦 下联:(只填序号)A.管竹琴弦乐其鸣 B.婉转莺歌凌紫烟。C.千秋雅调幺相闻 D.月明水榭客听歌。

二、补充对联题型。

所谓补充,即补充所缺的上联或下联。有的是给定主题的补充。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把对联中所缺少的词语补充完整。

例2.(2016年山东省淄博市)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信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发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下联:陶渊明。

三、搭配对联题型

命题者把两幅对联的顺序打乱,让考生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搭配。例3.(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赏花,广州市有关部门透露:今年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点的建设;每月的主题花分别是一月樱花,二月桃花,三月木棉,四月紫荆,五月杜鹃,六月凤凰木花,七月荷花,八月向日葵,九月小叶紫薇,十月玫瑰,十一月兰花,十二月白梅。

⑴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

⑵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花做宣传。濯清涟 冬梅 出淤泥而不染 夏荷 远群芳以无争 傲霜雪

四、人物对联题型

关涉到一些人物,特别是一些古人的故事、对联、姓氏、字号、别称等联系对联进行命题。

例4.(2016年湖北省随州市)下列对联对应的作家、作品,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⑴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笫一家。⑵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⑷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A.⑴杜甫 ⑵《岳阳楼记》 ⑶《西游记》 ⑷鲁迅

B.⑴李白 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⑶《聊斋志异》 ⑷老舍 C.⑴李白 ⑵《岳阳楼记》 ⑶《聊斋志异》 ⑷鲁迅

D.⑴杜甫 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⑶《西游记》 ⑷老舍

五、对联赏析题型

对某一副对联从某一方面进行赏析,这个要求有相当难度,牵涉知识很广,因此一般试题只要求考生从一两个方面做简单赏析。例5.(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为了表达对陈忠实离世的缅怀之情,学校文学社撰写了一幅挽联。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这一幅挽联。

忠于人民 忠于生活 忠诚觅得原上鹿 实为楷模 实为经典 实业赢得举世名 内容: 形式:

六、评判对联题型

命题者给出几组对联,让考生对其判断,那个是属于对联,那个不属于对联题,其判别方法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判断。

例6.(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对联。

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做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试题演练】

1.(2016年贵州省安顺市)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⑴上联: ①,下朕: ; ⑵上联:,下联:。

2.(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开班会拟标语】九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请你帮帮他。

3.(2016年广西省南宁市)下面是备选的一副对联,只有上联,需要续写下联。

上联:阳春白雪传雅曲 下联:。

4.(2016年山西省)雁翔同学有手机对联并归类的好习惯。现在他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A.大力可能通纸背,尖豪仍觉吐花香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贮水养来青玉案,和烟磨成紫云溪

5.(2016年吉林省)学校“语文节”即将拉开序幕,届时要开展“书法展示”“诗词吟诵”“国学品读”“名著赏析”“戏剧表演”等活动,让翰墨书香、清音雅韵流淌校园。

请依据活动内容,自拟一副对联。(每联不少于5字。)

6.(2016年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7.(2016年内蒙古包头市)完成下面的对联

聚焦中考对联题 篇14

第一种题型:对联链接。即把对联与名句默写、名著阅读等结合起来考查。

例1.(2014年四川省绵阳市)一位对联爱好者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上联征求下联,我们可以用毛泽东《沁园春·雪》 中的“ ___”应征。

例2.(2014年北京市)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去老范一千年,后___先___ ,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___ ,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喜八百里大湖B.乐忧大湖八百里

C.喜悲大湖八百里D.忧乐八百里大湖

例3.(2014年辽宁省大连市)有一位同学读了《水浒》之后,写了一副对联,请判断对联说的是哪个人物,并概述对联中提及的一个情节。

对联:打山门拔杨柳洒家自洒;闻潮信圆六和吾身非吾。

人物:___

情节概述:___

解析:先看例1,作答本题时,需要在心中默诵一遍《沁园春·雪》,从中选取恰当的六字句来应征。参考答案:江山如此多娇。再看例2,联想《岳阳楼记》 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先排除A项和C项;再考虑与“老范一千年”的对应,可选出正确选项为B。 至于例3,解答这道题,首先应分析“对联说的是哪个人物”,依据“拔杨柳” 等,不难判断说的是鲁达 (鲁智深);然后是“概述对联中提及的一个情节”, 考生自选熟悉的一个来概述即可。参考答案:人物:鲁智深。情节概述:打山门: 鲁智深在五台山醉酒,打坏门前金刚,被长老打发到大相国寺。拔杨柳: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与泼皮饮酒,嫌树上老鸦吵闹,倒拔垂杨柳(绿杨),泼皮拜倒在地。闻潮信圆六和:鲁智深在六和寺夜闻钱塘江潮信,想起师父偈语,便在椅子上坐化了。

第二种题 型 : 补全对联。即填补对联中空缺的某个(些)字,使对联属对工整。

例4.(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对联很精妙。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___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A.相 B.自

C.急 D.少

例5.(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忠厚传家久。

下联:诗书继世___下联:诗书继世 。下联:诗书继世___ 。

例6.(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网友们观看湖头端午活动网络直播后,想“拼凑”一副对联表达感受,邀请你参与,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祭关帝歌招魂传统习俗独具特色;

下联:宅家中聚网友___。

例7.(201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走进一个宁静的乡村,村庄道路宽阔平坦,古朴而又充满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气息。遗憾的是寨门上的对联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只留下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运用所学对联知识补全对联。

扮靓铺就乡村道路 康庄美丽

上联:勤劳和汗水___

下联:智慧与真情___

解析:例4,考虑点主要有二:一是词性与下联的 “相”一致(不能依然用 “相”),二是要突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当选的无疑应是B项。例5,与上联的“久”匹配,下联中该补入的应为形容词;进而斟酌与“诗书继世”合理相承,可填入的词语有“长(远)” 等。例6,关注与“传统习俗独具特色”的对仗,以及“端午活动网络直播”这一主题,补充示例为“现代科技异彩纷呈”“虚拟社区畅所欲言”“网络科技趣味横生”等。例7, 着眼于动宾关系等,参考答案为“铺就康庄道路;靓扮美丽乡村”。

第三种题型:对联撰写。即要求考生根据一定的限制, 对出下联(或上联),有时则是自拟一副对联。

例8.(2014年吉林省)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班级开展以 “毕业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毕业季·编写留言册”环节中,编委们设置了属对专栏。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长亭外挥手别知己;

下联: ___下联: 。下联: ___。

例9.(2014年湖南省娄底市)湖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将于今年9月在娄底举行。红山学校九年级5班的同学们积极参与筹备委员会对省运会主题口号的征集活动。他们根据“突出娄底特色,彰显湖南亮点”的要求,用对联的形式已拟出了主题口号的上句,请你运用对偶知识拟出下句。

上句:展娄底青春风采;

下句:___下句: 。下句:___ 。

解析:例8,本题规定了具体情境,所拟下联内容应突出 “毕业季”这一主题。答案示例:古道边伤心忆故人。同样的道理,例9这道题也应同时满足对联的规定与内容、情境的限制,答案示例为:显(扬)湖湘热血精神。

第四种题型:对联赏析。这种考查形式,在目前的中考试卷中出现得还不多。

例10.(2014年福建省厦门市)下面是三副红砖古厝的对联,请选择其中一副,谈谈你对它内涵的理解。

1族本中郎派;家承学士风

2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解析: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考试水平分四个层级:A (识记),B(理解),C(应用),D(欣赏评价)。这道题属于D级(欣赏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赏析时可以从思想内容(对联1指向“官位显赫”“家风儒雅”,对联2指向“个人修养”,对联3指向“胸襟”“志趣”) 和表现形式两方面着手。这样就能把握答题要点,准确地加以鉴赏了。参考答案: 1上联表明古厝主人祖上是官宦人家,家族显赫,下联表明古厝主人是书香门第, 家风儒雅。2上联的“室雅”和下联的“花香”都表明古厝主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注重个人修养,志趣高雅。3上联体现古厝主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下联体现其至大至刚的浩然志趣。

[强化训练]

1.请运用对偶知识对对子。(任选一道完成)

(1)上联:滚滚波涛蕴宝藏;下联:___ 。

(2)上联: ___; 下联:海洋乃人类未来粮仓。

2.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楹联应对活动,其中给出的一则上联是“品美文若饮甘露”,请你对出下联。

3.对对子。

出句 : 屋后松竹 添秀色;

对句: ___。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石头城对燕子矶,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乌龙潭对___ ,莫愁湖对___ ,总统府对___。

5.对偶体现了语言的对称美。请你使用对偶的方法,补全 《西游记》第七回的回目。

___;五行山下定心猿。

[提示]“五行山下定心猿”指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心猿”指孙悟空。第七回前半部分内容精选: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这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捂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 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

6.下面有个上联,请你试试对出下联。

上联:雪中送炭,贫困子弟登学府;下联:___ 。

参考答案:

上一篇:合约个人工作年度总结下一篇:如何突破高考“独词类”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