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减负

2024-08-06

小学生减负(精选12篇)

小学生减负 篇1

2011年9月, 重庆市教委召开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万人大会, 出台并解读了“重庆减负十条规定”, “学生减负”再次成为热点。不由得引人深思: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 “减负”热潮已经经历了60年, 为什么至今“负担”仍重?由教育行政部门带头推动的新一轮“减负”前景如何?当前“减负”结果表明, “减负”并非为短期内即可以完成的任务, 是较为漫长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图重新构建“学生减负”的逻辑框架, 回答“学生减负”的基本问题。

一、“学生减负”的实质内容

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指什么?是人在学习中对认定的目标、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所带来的压力的一种体验以及为之消耗的生命[1]。它既是一种主观体验, 又是一种客观消耗 (生理、心理、时间等) 。当前中国学生知识记忆学习负担过重是普遍问题, 而思考、实践、动手等学习负担则过轻。所以, “减负”的实质是对每个人合理的学习负担的追求。教育需要满足多元智能基础所带来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因此学校课程的丰富化与可选择化成为必然趋势。

二、“学生减负”的社会原因

学生负担从哪里来?事实是, 过重负担是“无解循环”的应试“漩涡”所催生的产物。家长无奈于就业市场中唯高学历、重点大学学历的用人现状;学生无奈于家长、教师、考试评价对分数的不断强化和升学竞争压力;教师则无奈于同类学校不减负带来的竞争压力和家长不愿减、学校还要评的多重压力;教育管理者也很无奈: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 学校升学率是考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政府也无奈: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考察教育部门的升学率……当短期指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矛盾时, 短期指标的仓促完成阻碍了人的长远发展。因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中国的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 这一观念与诉求在中国有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它的解决需要政府不断提高家庭与社会福利, 不断完善不公正的社会用人机制和大学招生制度。学生减负的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因此, 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学生减负”的社会原因后, 我们应当适当区分“学生减负”与“学校减负”, 形成明晰的思路, 准确定位, 各履其责。

三、“学生减负”中学校承担的责任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本校与其他学校共同制定了相关规划, 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三类任务。一是短期内将“减负十条规定”中的指标视作大多数学生的合理负担, 以各种行政手段推进“减负”。既在时间、课程、作业、考试、教辅等方面达到或靠近规定标准, 又同时使学生考试成绩达到区内一流水平, 实现“必须减下来”的短期目标。二是将学生负担情况作为学习成本纳入学校质量标准体系内, 变革学校管理机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两所学校特有的四维质量评估体系, 即结果维度 (学生分数指标) 、过程维度 (教师教学过程优化情况) 、外在维度 (家长与学生反馈意见) 以及内在维度 (学生学习负担控制) , 四个维度都已有相应数据收集系统和制度设计, 与教师绩效工资全面挂钩。因此, 中期目标即维持态势良性发展。三是将大面积提升教师能力与建设丰富可选的课程体系作为长期任务。目前, 我们通过覆盖所有学科的十余个课程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以及“十二五”规划课题“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自觉的学校机制研究”的开题和深入推进, 以教师技能大赛和家长开放日活动为载体, 通过微格分析, 磨砺教师能力,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若能配合外部政策与制度的改进, 促进家长观念的逐步转变, 我们相信, “轻负高质”的教育理想终能在学校“围墙”内实现。

参考文献

[1]肖建彬.学习负担:涵义、类型及合理性原理[J].教育研究, 2001 (5) .

小学生减负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 “规范办学行为、优化教育环境、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区”为宗旨,落实省、市、区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作用,努力形成减负工作的长效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减负落实到教育全过程,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具体措施

(一)坚持正确方向,建立“减负”的保障机制

1、组织学习。结合我校实际,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市区教育局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给学生减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减负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做好减负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成立减负工作领导小组。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检查。组长:杨景明(校长)

副组长:李金英(副校长)

成员:张晓兰(教务主任)张少丽(教科研主任)

寇丽芳陈改华赵丽(教研组长)

3、自查自纠。根据省市区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实事求是地组织老师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制定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责任分工。

5、学校将与教师签订“减负”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减负”工作职责。并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情况列入教师年度(学年)考核内容。

(二)坚持科学施教,建立减负的管理体系

1、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负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备好课,我校建立了备课制度,加强备课管理。在备课管理中,做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个人备课体现“三级跳远法”即拿教材备课、看教参备课、参阅名家备课。对集体备课的要求是:坚持“一责”,即每个领导负责全过程参与一个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保证“四定”,“定时间”(每周一、五下午4:30—5:00);“定地点”(各科任教师在各科办公室);“定主备人”(参加人员为本教研组全体成员和学校领导,不得无故缺席)“定主题”紧紧围绕学校的科研专题。集体备课每周一次,形成我校独特的集体备课模式。即自主备课、集体研讨、上课观摩、交流反思。把“减负”与课改结合起来,与推进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2、认真执行“三个严格”

(1)严格开设课程。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不得擅自调整课程计划,随意加深课程难度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

(2)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

一、二年级不留书面课后作业,三年级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45分钟,五年级、六年级书面作业总量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精选、全批并及时反馈。坚决杜绝给学生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得加大作业量。不准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3)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严格控制考试频率。学校和班级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或对班级、学生进行排名。全面落实等级制。考试结束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学生知识掌握上的不足,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认真实行“三公开”。

学校实行“三公开”,即课程表、作业单、作业时间表实行公开。各位老师不得占用学生法定节假日、午休和自习时间组织集体补课。严禁教师有偿补课,严禁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教辅材料实行“一科一辅”制,任何人不得组织学生违规订购教辅材料。

(三)坚持“三项制度”,建立减负的监督体系

1、建立和实施学生课业负担公告制度

学校要在每学期开学初将本学期各年级的课程安排、作息时间、每天的作业总量要求等教学活动安排报区教育局,并通过致家长信等途径向家长和社会公告,主动接受监督。任课教师要通过家校联系本等形式将学生每天的作业告知家长,接受监督。

2、建立和实施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

(1)建立并实施学校自我监测制度。

由学校教务处负责对全校各班级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监测。每天各教师要将作业上报教导处,以便教导处随时掌握各班作业量。并通过定期检查、家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校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监控,并将监测检查的结果定期在校内通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2)建立家长监督机制。

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对学校和教师减负工作给予评价,并建立备查记录。家长对任课教师有意见的,可随时通过电话、举报信箱等方式向学校反映。举报电话是:3261927。对实名举报,要做到凡报必查,有错必纠。

3、建立和实施减负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学校与教师要签订减负工作责任状,明确责任。要加大对减负工作的责任追究力度,凡经查实没有执行减负相关规定的,要立即予以纠正。对违反规定的责任人,要按情节分别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撤销先进称号、取消评优资格等处分。

就新政看学生的“减负” 篇3

下面我来给学生的“学业负担”分分级。首当其冲,高考和中考;次之,小学升中考;最末,近年来的小学基础教育群体。当然,以上的受压对象,主要是学生。但是,随着社会加速发展,基础教育工作者,却越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负担,正在呈现有过之而不及的劣态。

针对课业负担,一线教师,每天的教学实务里,总会有“作业”这项,这次的《指导意见》对作业这块的解释是:学校要建立学生作业总量控制和协调机制,做好各学科作业量的平衡工作,保证学生休息和睡眠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它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问题控制在1小时以内。优化学科作业设置,杜绝机械性、重复性作业,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研究性和选择性作业,不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任何教育政策的执行或者说最后落实都未必“事与愿和”。对于学习负担一说,谁最有发言权?从法律角度来说,任何片面之词在公正面前都是显得势单力薄。那就分别道来吧。

一、教师说

对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对此教育问题,真是“恨铁不成钢”。首先,现时代教育改革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相对改革开放时期的教学,从科目、从内容、从量和质上都有了增加,总的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落实。不难算出,“负”多了。再加之教育者教育水平等客观因素,本来1+1+1+1+1=5的事就加了码,最后成了1.5+1.5+1.5+1.5+1.5=7.5。“担”就重了。那从近十年看教育,应该可以排除以上的“教育科技含量落后”之嫌了吧?事实不尽然。社会改革下的副作用出现了,诸如学校升学考试制度、教育行政与学校评价制度等“祸首”。这时不得不问一个伤IQ的问题了:教育为了什么?教育最原始的本质是什么?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教师会给学生施压:重复性的背诵性的抄写式的作业,题海战术,老师课堂上采取的灌输式教学……本来有趣的知识学习,扭曲成“喝中药”,教育者摆脱不了生搬硬套,学生被迫式接受,试问:人的情感首先就是不愉悦的,还要其接受,这难道不是隐性学习负担吗?

我们不难找到下面的影像:孩子一脸的凝重与疲惫,终日难见笑容;没有了与父母的亲昵,成天无奈地坐在书桌旁;动人的音乐与假日的旅游成了难得奢侈的享受。人的主观性被破坏,能动性从何而来?谁来帮教育者们验证“我们是否正做着表面事半功倍实际却事倍功半的教育事业”。教育者是成年人,统筹好教育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别忘了,教师是被定位为专业技术人员一职的,如何对受教育做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成人子弟,是这一教师职位所赋予职责,做不到,从法律上判,就是失职。

二、家长说

教育组成因素里,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因为地域的客观原因,深圳存在着关内(深圳市内)与关外之分,种种因素造就了家庭教育这块的质量差。尤其对身处宝安(关外)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监护人素养。从一线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大额班里,受到家长关注的孩子的学习专注度和各项习成均优于放任散管的孩子。家长方其实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的,对于后者,他们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学校,绝大部分原因归究于民生问题“养家糊口”,减负对他们即意味着卸压,让孩子玩去吧,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行,成绩在次,谋生才是硬道理;对于家庭物质条件较优厚却“找不出时间陪伴孩子”的,作业没有了,午托班晚辅导还要不要上?这是让他们感到纠结的地方。没有实质数据支撑,估且按照中国人“孩子要富着养”的伪心态,选择要上吧。那素养较高的家庭对此政策又是如何反应?以下是减负文件实施一个个月后在家长群中收集到的调查反馈。

家长一:孩子本来就不太自觉,现在这一个月来几乎没去做过数学作业,问他为什么不做,就一句话没有作业,数学对他来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语文和英语就完全比以前要下降,真担心这样下去他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家长二:现在他真以为是完全意义上的没作业,不会像高年级的孩子一样主动复习预习,等习惯养成了再减负也不迟,所以对低年级的孩子还是不能减负,害了他们。

家长三:孩子变得慵懒了,回来书包一丢,我们家长布置的作业根本是不予理睬。如果减负就是让老师课堂上不再布置,那么是不是要对现下的应试制度做下改革呢?是不是以后的高校名校都不再对孩子择优录取了呢?只是一个减负并不能解决问题的矛盾根源。

家长四:我们家女儿完成了其他作业之后就会自己拿练习辅导册出来做。英语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每天都是把所有学过的读一遍。从第一单元开始。

家长五:我发现小孩不爱做作业了。以前有作业回来就做,现在先想着是玩,要到晚上八点钟才开始做。

除了以上反馈,我们也不排除理性家长对孩子抱有的非理性期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能上好学校才能找好工作,好的影响才能造就好的人才等等,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长自行给孩子“加码”,减负就被挡在了家门口。

政策的发布实施,科技人文含量多少,相信以上数据是具公信力的,切切实实来源于政策受者,这也应证了那句话:“政策是一回事,执行中又是另一回事。”

三、学生说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化学特级教师罗滨曾去一所小学调研,和一位五年级孩子的对话,让她印象深刻。她问孩子:“如果你给老师当老师,你最想做什么?”孩子说:“最想给老师布置作业。”罗滨很好奇,接着问:“给老师留什么作业呢?”孩子回答:“让老师抄课文。”“抄多少遍?”罗滨随口问道。“抄50亿遍。”孩子说。“这个回答,让我一辈子难以忘记!”罗滨说,“50亿遍,可见孩子多么讨厌老师布置的重复作业。”

学生对课业的憎恶感为何如此强烈,当然,需要从各方理性角度思考。首先,学科特点的影响。如,数学学科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英语语法及单词识记的枯燥性等。教育者常说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保证每位学生对学校科目都能一一热爱,一旦兴趣不到位,后续的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就略显“强买强卖”了,打个比方,“对于一个喜爱游戏的学生,让他在电脑旁坐一整天,他不会觉得累,因为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对于一个不愿动笔写日记的学生,哪怕让他一学期只写一篇日记,他也觉得是一种负担”;其次,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而又没有能力解决时,不善于向老师、同学求助,落下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不愉快和自卑的体验使他们陷入痛苦、忧虑之中,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本文上面已经提及,家庭教育因素的重要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任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暗示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动机。如溺爱,如期望过高等;最后,学校教育的因素。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否欠妥,师生关系的处理问题,对学生评价的公正性,民主性。

减负措施的出现,说明教育自身有了病症,除了做好对症下药,还需保证良药下了肚,后续还须按时复诊。教育就像一杆秤,一边是教育对象,另一边是教育影响,只有二者均衡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小学生何以率先实现减负 篇4

至于小学生何以率先实现减负, 先需要再次厘清一个人们似乎熟悉的问题———“为什么?”

前不久, 有位“老教育”谈到一件闹心事, 听了着实让人“纠结”。他的外孙在一所“名校”读六年级。自从春节以后, 老师就开始“紧扣”, 为了备考“小升初” (这是坊间“俗称”, 因为确实“升”学管用, 其实早已规范为“六年级期末考试”了) , 每天的作业总要写到晚上11点以后。虽然孩子一直“坚持”, 但是“坚持”状态可想而知。后期, 或是因为烦了, 或是实在累了, 反正不那么顺条顺理儿了。于是, 老师便给家长支了个“招儿”, 说孩子要是困了, 就让他先洗个澡;如果还困, 就再用冷水给他擦把脸。这些办法实在有些“那个”, 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其间, 姥爷真够细心, 每天借着“家长签字”的机会翻看作业, 原来作业内容大多已经重复多遍, 偶尔也能遇上眼“生”的, 连他也不会做。于是, 他大惑不解了:小学用得着这样吗?那心疼的样子, 也着实让人心疼;那焦急的神态, 也着实让人焦急。毕竟他已年过古稀, 毕竟他是教育前辈。于是, 在替他心疼和焦急之余, 不能不替他问问: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 这个情况仅是限于城市“特供”。就全国范围而言, 大量小学还保留着“原始”状态, 根本没有这些事儿。问题都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 特别是那里的中心城区。但是, 这些“城里现象”影响之大令人不可小觑。校内有加课, 校外再家教, 课上忙考试, 课下找“教辅”……“无奈”的办学行为和“非常”的市场手段已经相伴而生, 甚至相互借势, 而且开始“传染”给学前教育。近几年“小学化”似乎已有蔓延之势。

其实, 这个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关注。有人“考证”过, “减负”似乎还是由此创造的一个“新词”。1996年第三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没有“减负”一词。经过短短3年, 到1999年进行第五版修订时, 才把“减负”正式纳入其中。最可笑的是, 你要是使用“搜狗”, 在电脑键盘上点击“JF”, 立马儿“减负”二字就在眼前。可见, “减负”的使用频率, 一直也没能让它自己“减负”。一些专家、学者还运用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教育统计的技术, 使“减负”由一般性讨论深化为学术性研究。负担过重的种种后果, 或曝光于媒体, 或公开于网络, 谁看了心里也不是滋味儿。

其实, 就这个问题已发过多次“禁令”。10年前就有人做过统计:教育部的“减负”文件已经发了49个, 涉及一日在校时间、每周课时安排、作业总量、考试次数等。如果再加上地方文件, 大概近乎“海量”。6年以前, 天津的6个中心城区还签了一份“共约”, 尽管依然重复那些内容, 但是由于做了, 还是得到了社会认可。后来“共约”瓦解了, 大家明知“不对”, 可不得不继续“不对”。“减负”再次陷入窘境:谁都有想法, 谁也没办法。

“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这是教育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阶段过重课业负担所作的整体判断。仅就小学生而言, 如果由此对于他们稚嫩的身体、脆弱的心灵所形成的“损害”可以进行“测量”的话, 恐怕程度更为“严重”。要是因此失去童年的享受而造成他们的终身缺憾、要是因此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也能“测量”的话, 大概“损害”的程度还会更深。

教育规划纲要正是在人们面对过重课业负担的“顽疾”, 先是无奈、继而苦恼、最终开始麻木的特殊时期, 提出了关于“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的政策要求, 可谓意义非常。综观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论述, 确实让咱们看到了一个拐点, 这是在小学教育改革漫长过程中的重要拐点。因为它不仅前所未有地表达了落实国家意志的严肃性, 同时也前所未有地强调了遵循教育规律的迫切性。所以, “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与以往完全不同。教育实在等不起了, 孩子实在耗不起了。这个拐点就是一次机遇, 而且稍纵即逝。

至于小学生何以率先实现减负, 更需要切实搞清一个人们曾经不断探索的问题———“怎么办?”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全国小学教育改革出现了一次高潮。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好像是上海一师附小先推出了“愉快教育”, 北京一师附小又推出了“快乐教育”。从他们确定的改革主题就能看出, 减负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不然“愉快”和“快乐”怎么实现?就在这时, 咱们也没“闲”着, 塘沽实验小学推出的“和谐教育”上了《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教育》。尤其是“半日上课, 半日活动”“作业分层, 当堂完成”等思想和实践, 今天看来仍然很有价值。虽然随着时间流逝渐被淡忘, 但是当时他们的改革气魄和创新精神着实令人敬佩。要知道那时的素质教育还只是号召, 并不是法令。倘若反思这次潮起潮落, 一个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系统设计。因为系统设计在任何时候都是解决“怎么办”的关键所在, 减负也不例外。

当然, 这个系统设计不能没有制度体系。既然是制度体系, 就既要设计内部, 也要设计外部;既要搞基层设计, 也要搞顶层设计。其中, 顶层设计统揽全局, 更为重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统筹”和“整体”绝不是一般的“状语”, 应该是设计乃至实施制度体系的基本思想。比如, 顶层设计肯定会有若干“不得”, 包括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进行分数排名、不得随意提高难度、不得随意增加课时、不得依据竞赛招生、不得订购教辅材料等, 都是为了“阻断”加重负担的“后路”。然而, 现实是制度确实都好, 就是落实不了。种种原因之中, 执行含糊和配套不力应该是最主要的。执行要是含糊, 推进肯定缩水。特别是个别的“特例”一旦“撕开”口子, 那些看似刚性的“不得”必然由弹性变柔性, 最后变成一纸空文。早就有人建议:要想真正减负, 就得全面“裁军”。任何制度一旦“刚性”, 就要一“刚”到底。所以, 强化督导, 实行问责, 应该作为制度的保障机制。另外, 配套要是不力, 必然难以操作。新办法没能及时跟进, 旧“章程”自然乘机回潮。控制教辅材料就是一例。现行教科书提供的练习明显不足, 可教学过程又必须有一定的练习。教辅材料过多、过滥, 加重学生负担, 可教辅材料毕竟又是一个练习载体。显然, 如此实实在在的矛盾, 仅靠一条“不得”化解不了。因此, 就需要政策配套。听说有的地区已经实行区域编发练习, 政府负责买单, 应该不失为一个“良方”。符合本地实际的练习资源, 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尝试创新。

当然, 这个系统设计不能没有教学标准。有人论及修订以后的课程标准, 觉得还是过于“原则”。作为“一线”教师很想知道自己所任学科、所教年级到底应该达到什么具体水平。“粗”线条的课程标准很重要, “细”一些的教学标准更需要, 否则全凭各自理解, 都在各行其是, 不乱才怪!这些年, “六年级期末考试”总有打不清的“官司”, 就是因为没有一套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标准。试卷一下来, 教课的说超出课程标准, 出题的说符合课程标准。当然, 最后教课的争不过出题的, 因为话语权在出题的一方。再加上出题的得到了授权———体现“区分度”。这样一来, 教课的只能去猜出的题, 根据猜的确定教的。其实, 体现“区分度”也没有什么高招儿, 不是“设套儿”, 就是“拔高儿”。“设套儿”是在题型上变花样儿。比如, 选择题的第一题让你选“全对的”, 第二题就让你选“全错的”, 第三题又让你选“不全对的”。孩子经得起这么“绕乎”吗?难怪家长戏谑此事:敢情考试还带“急转弯儿”啊!再如, 本来数学课程标准只是要求掌握简单的数量关系, 听说有份考卷居然“冒”出了初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题目。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解不出来, 因为他们只学过简单方程。本来两年后唾手可得的东西, 非现在拿来拉开“档次”, 家长怎么不急?“这不是成心往校外‘提高班’上引吗?”有位既干过行政又管过教研、被大家公认的专家型“老领导”, 看了全套小学教科书以后说, 书上的东西根本不难, 要是考的没了“准头儿”, 负担只能越来越重。这话, 的确值得回味。特别是课改以后考试的功能已经定位在增强自信、挖掘潜能上, 不再强调甄别和选拔。谁都知道, 选拔功能也是客观需要, 起码现在谁也不敢说“真没有”,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可以有”。关键是一定要有教学标准, 而且考试要依据教学标准, 不能随意提高标准, 不然“一线”必然乱了方寸。专门请教过一位中学特级教师出身的教育局局长:初中最需要小学干什么?她说:“保护好兴趣, 培养好习惯。”实在经典之极。究竟教学标准定在什么高度, 已经不言而喻。

当然, 这个系统设计不能没有方法改革。方法决定效率, 效率决定负担, 这是明摆着的理儿。它正是减负的关键所在, 也是减负的难点所在。十个手指不一般长, 何况有这么多学校、这么多老师。但是, 有了思路, 才有出路, 这也是明摆着的理儿。这些年, 高效教学在一些学校不也成功了吗?特别是他们在改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把探索教学规律作为基础, 更加具有推广价值。只是这样的学校还不多, 所以减负的势头还不够。因为每个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即使效率不高, 他用惯了, 也不好改, 更别说有的还不愿改, 何况“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的理论还能当“挡箭牌”。要破解这个难题, 只能加大行政力度。先帮助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进行同类“样本”的实践验证, 待形成教学模式之后全面普及。让大家都能按照规律进行教学, 这不就是“教学有法”吗?至于“教无定法”与之并不矛盾。在普及有效方法的基础上, 谁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所变化。但是, 不允许“穿新鞋、走老路”。咱们要是再落实了“全面裁军”的制度, 封死随意加课加点的“后路”, 减负效果一定会凸显出来。

小学生减负自查报告 篇5

学校将始终坚持“三个面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教育软实力,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向往,家长认可,社会满意的地域优质学校。减负工作从思想根源上重视、摆正,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采取“三减”措施

在实施减负工作过程中,我们采取“减作业量”、“减学生在校时间”、“减师生心理压力”的“三减”措施。

(一)减——作业量

我们要求同一备课组内科学设置作业,统一作业的量、质和要求,由备课组长统一落实和监督,同时要求能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做到练有针对,练有重点,练习宜少宜精,力求当堂完成;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特别是减去机械重复、单调枯燥的作业,增加开放性和实践性作业,例如学生可以放学回家把学过的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给家长听;可以观察某一自然现象写一写观察日记;还可以做一做数学和科学小实验,或为研究性学习收集一些素材……同时,在作业的批改中强调“双因素评改法”,既关注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出台了相关的检查监督措施,实行各科布置作业记录制,学校统一发放记作业本,每天由各班的班长记录好作业,班主任每天检查作业量并签字,再由学校检查作业量并进行作业量的协调,定期听学生反馈意见。

(二)减——学生在校时间

充沛的精力是保证学生一天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的前提条件。所以学校将在校时间做了合理的调整,把规定学生早晨7:40和中午1:10到校调整为推迟10分钟的弹性时间。这样的时间安排避免了孩子早餐和家长接送之间的矛盾,也照顾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能够有充分的午休时间。保障学生合理分配作息时间。

(三)减——师生心理压力

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是减负工作的有效保证。

一是教师层面:一种策略是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对自身的评价。我们在教师座谈会上开展“夸夸你”的活动,教师在交流中互相挖掘他人的闪光点,让每位教师及时“发现自我”,在活动中有的老师说道:“哦,原来在大家眼里我有这么多优点呀!”同时,我们既为青年教师安排固定的教学导师,又结合每次教学活动安排不同的中老年教师与他们谈师德、论教法。在这样的实际情境中,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对自身的评价,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

另一种策略是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和新意。教师每一节课从教学设计到讲授,从作业批改到辅导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倾注自己的创新,当自己讲授的一节课得到学生好评时,当自己设计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动时,当找学生谈话后学生进步时,当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升入理想中学时,我们难道不感到快乐吗?难道没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吗?我们就这样通过师生互评、家长座谈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学会感受快乐,感受教育成功后的`喜悦。

二是学生层面:我校长期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建设。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针对我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有道德会做人、有能力会创新、有智慧会学习、有个性会合作”的基本定位。

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角度出发,不断挖掘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的模式,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和网络平台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在学校宣传栏中开辟“心灵之窗”专栏;各班利用板报和手抄报形式拓宽宣传途径;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利用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平台和社区力量开放办学,促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

三、强化“三加”管理

为保障学校教学质量,我们强化“三加”管理,即加强常规管理,保障措施落实;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课堂质量;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一)加强常规管理,保障措施落实

我们层级落实,由抓教学的行政领导担任组长,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分成小组,以组长为龙头,定期不定期检查、抽查学生作业量(包括数量、质量),教师批改情况,学生学习习惯等,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我们还认识到考试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以“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加强平时、分项考核、综合评定”的检测做法为原则,对考试内容、时间、形式合理组合,在一个学期内的全时段中,分散安排,有些项目在轻松的气氛中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课堂质量

一是加大力度进行教师基本功培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学习内容、定期考核。二是坚持辅导教师学习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还继续开展一人一课活动,学期开始实行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制,目的是深入课堂,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在听课和平时的观察中,我们要及时了解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与教师交换意见,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老师们互相听课、评课,推介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辅导学生的做法,使老师们逐步找到如何保证落实教学质量辅导中下生过关,尽量少把尾巴留到课外的方法,从而促进全校的教学活动。

(三)加强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课业负担的减少,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时空。使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自由地驰骋,在游戏中探索知识,在交流中完善自我。

我校积极响应市、区教委关于在校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的号召,树立“每天运动1小时”的健康理念,让全体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积极推行体育艺术“2+1”活动。由学生自主进行两个运动项目的申报,结合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体育教师在活动中进行针对性辅导,使每位学生都能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

在大课间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丰富的活动内容:一年级学生利用沙包开展投准及连续踢活动发展学生上下肢的协调能力;二年级学生利用沙包和短绳做抛接轻物和跳短绳活动;三、四年级学生做立定跳远、夹沙包对抗活动。五、六年学生开展小篮球运球、传接球、跳长绳、跳皮筋等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项目的轮换,使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运动意识和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和身体得到锻炼。

学校全面开放校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房及其他专用教室。组建了合唱队、舞蹈队、美术组、书法组、泥塑组、计算机组、科学组等二十余支活动队。通过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

四、存在问题:

(一)对于“减负”工作中的评价制度还有待加强。

(二)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存在差距。

五、努力方向:

通过减负实践,我们认识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切实的措施,要有严格的督查,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我们将:

1、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加强学习,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发展全体学生。

2、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狠抓教师基本功,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

3、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辽宁定点监督中小学减负 篇6

据了解,包括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在内的20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大连市格致中学、本溪市实验小学在内的2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热点校”。沈阳市飞跃教育培训学校、铁岭市外研口语培训学校等20个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也在当地比较知名。对这些办学主体进行全面督导监察,可以有效引导学校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步入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使規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据悉,对2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要监督学生上下学时间;寄宿制学校学生起床时间、就寝时间;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及作业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情况;学校、教师违规补课情况;教辅材料征订情况;规范考试情况;学校是否按规定招生。对20个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主要监督是否按照审批许可的范围开展文化补习;是否以某中小学名义开办直升班、预备班;是否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上课。

也谈为学生减负 篇7

一、学生要减负教师是关键

教师是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 教师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为此, 为学生减负首要的任务就是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能力。“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如果我们的老师没有坚实牢固的文化基础和传播知识的能力, 教育就无从谈起。其次, 为学生减负, 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还必须讲究, 做到精讲、精练和精学。也就是说,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 才能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吃透了教材, 才能提升教材的内容;只有提升了教材的内容, 才能做到精讲, 才能举一反三的让学生练习, 学生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和用最少的精力学习到最多的知识。

二、加大课改的步伐, 是实现学生减负的有效途径

1. 树立课程意识, 实现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的有机结合。

过去教育教学论强调的是怎么教的问题, 这是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意识, 不足之处就是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周详考虑;而新教育课程论强调的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先确定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再考虑教师如何去教, 学与教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2. 大胆尝试问题教育与去问题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

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 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国教育的特点:“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老师通过讲解、提问、作业等方式消除学生的一个个问题, 最后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美国的教育特点:“问题”教育, 学生总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 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 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 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 年级越高, 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 那算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美国的学生年龄越大, 年级越高, 越富有创意, 越会突发奇想。

中国教育, 学生虽然学懂了知识, 但却失去了思维;而美国教育, 学生的知识量虽然比同年龄的中国学生少很多, 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却比中国学生强很多。中国灌输式的教育, 培养了学生大量的摄取知识的能力, 美国放开式的教育,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因此, 我们要把中西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有机的结合, 形成:问题———去问题———问题的教学模式, 放飞学生学习的情趣, 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3. 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 它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艺全面发展的同时, 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专长, 使他们的需要、兴趣、爱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专长得到充分展现和发展, 做到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较好结合, 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 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 把分数与升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分数与升学不是它的目的而是结果。注重学习过程, 关注学习能力, 特别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能使学生摆脱应试的缠绕而轻松地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它把学生好学、乐学, 教师喜教、乐教作为我们教育教学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的实现, 才能实现学生的最终减负。

三、用好网络这一时代的教师

小学生减负 篇8

曾几何时 , 家长望女 成凤, 望子成龙心切, 一切以学生学习为重;学校争名求利, 一切以学生成绩为先。学生在双重压力下, 身心疲惫, 苦不堪言。学生眼睛近视了, 身体孱弱了, 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见兔而顾犬, 未为晚也;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善者行, 恶者改, 是该“减负增效”了, 这确实事关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事关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富庶文明幸福中国的建设的大局。我们从不反对培养人才,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国家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学校怎样培养人才。毫无疑问, 中国需要培养学术一流、创新一流、道德一流的人才、要成为技术对外输出、学术对外输出、文化对外输出的人才大国。中国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有技术特长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学校应格外注重“寓教于乐”“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蔡元培先生曾说“与其守成法, 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减负增效”就要“堵疏并举”, 发展个性。要想“减负增效”就应该严控学生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 拒绝超负荷补课, 同时将重点转移到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 研究课堂教学上来。这是一个“细致活”,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发社会关注, 引导家长重视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要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 引导大家正确认识, 引导家长正确对待。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减负”忧心忡忡, 他们担心“减负”后学生不学习, 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 无人管;“减负”是一阵风, 过一段时间又是老样子。我们要让人们有一个正确认识、深入理解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家长与学校思想统一, 相互配合,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否则就可能出现“校内减负, 校外增负, 老师减负, 家长增负”的现象。我们要让人们明白, “减负”不是没有负担和任务, 不是没有作业, 不是“放羊 式”的课 后自由。“减负”是要减掉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现在学生课业负担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 “超标”, 学生接受困难;学生学习“超时”, 加课、补课, 不按时放学, 双休日照常上课、补课, 上校外补习班等;学生作业“超量”, 资料多、作业多、考试多。幼小的身心, 难堪如此重负。为数不少的学生丧失信心, 厌倦学习, 甚至产生焦虑、忧郁、恐惧等心理疾患。“减负”不等于“无负”, 有些方面还需要“加负”。“减负”要减去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事倍功半的“高投入, 低产出”的“过重负担”, 适当的学习负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需, 适量的作业有利于促进其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家长应与孩子多一点沟通, 多一点理解, 多一点鼓励, 让他们快乐多一点, 成就感多一点,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选择未来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 并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自己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名牌大学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 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 量体裁衣, 量力而行才是理智的选择。

二、苦练“内家功夫”, 科学指导学生

学校不能把目光单纯地锁定在升学率上, 如果学校成了书院, 学生读死书, 死读书, 变成了读书的机器, 路子会越走越窄。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锤炼, 激励成绩优秀的学生上高中, 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到中职技术学校读书。学校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学校领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让教师给自己加压是减负增效的前提。“减负”应以“增效”为前提。“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如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 课堂教学效率又没提高, 教育质量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重视课堂教学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积极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这是“减负”之后仍可“增效”的重要保证。这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 才有给学生“一杯水”的资格。学校有责任鞭策教师履职, 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格特点、能力、价值观确立理想的职业目标, 通过探索职业需要和体验职业过程, 锻炼学生查找信息、解决问题、适应社会、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教师本身不要有认识误区, 减负不能被曲解为“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 而不是不吃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要减负, 教师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 让学生听明白, 不出错误, 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的职责应在于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均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通过预设学习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减少时间的浪费, 提高学习效率。计划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制定计划不要空, 不求大, 不追远, 不要脱离学习实际, 要符合自己目前的学习水平。激励学生逐步执行自己的计划。对于执行得不好的地方, 要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 然后调整修改计划, 使计划越定越好, 使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能力越来越强。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家庭作业。作业要能够被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顺利完成, 让学生明确教师对作业质量的要求, 注意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

教师更应该因材施教, 为孩子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减负给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教师有必要引导家长针对孩子在学业、习惯或综合素养方面的实际情况, 实施一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对于学业稍显不良或者存在偏科现象的孩子, 家长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对症下药、查漏补缺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对于习惯不良的孩子, 家长可以趁机和孩子从头做起, 从一件事做起, 打一场培养好习惯的家庭持久战。学校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开展自主读书活动, 参加各种辩论赛,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定期组织报告会;可以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还可以进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社会, 了解社会。这就为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三、加强家校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有责任开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可以使家长学习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 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进而加强“减负增效”的时效性, 从而实现由经验型育人向科学型育人的转变。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 家长委员会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家长委员会可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参与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利用“迎进来、走出去”的形式, 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开拓教育资源的新空间。可以根据家长的专业特长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这样, 可有效地挖掘家长资源和潜能, 发挥家长所长, 使家长成为学校工作的大后方, 为“减负增效”“添油加醋”,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教育资源、人力不足的问题, 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

浅谈中小学生“减负” 篇9

关键词:减负,素质教育,必要性

一、“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但收效不大。因此, 减低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习负担已刻不容缓, 势在必行。

首先, 从素质教育方面来看, 主要指用于单纯的知识记忆、书本知识的掌握、机械重复的时间过长过多, 占用了学生过多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

其次, 从生理方面来看, 由于学习过长、作业量过多、考试频繁, 造成学生生理负担过重, 学生不得不牺牲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 缩短正常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减少娱乐、体育活动等来完成学习任务, 导致学生睡眠不足, 体质下降, 引发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 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再次, 从心理方面来看, 由于学习上的竞争、升学、择业、就业上的压力, 学生对未来前途担忧, 心理上过度焦虑、忧郁, 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造成学习心理失衡, 引发一些恶性事件, 造成社会问题。

二、“减负”的作用

1. 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 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影响。这种忽视全体学生、全民族的、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 如不根本改变, 其危害是很大的, 不仅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健康成长, 而且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提高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3.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其实质就

是以提高民族素质、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为此, 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三、“减负”策略

要给学生减负,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家长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思想观念问题, 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协调好学生减负问题。当前急需解决下列问题:

1. 给教师“加负”。

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加负”则是要求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教育方式的改变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 形成以“务实、高效、创新”为标志的教学风格, 使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2. 改变以“分”看人的做法。

作为学校领导或上级领导, 应该是“减负”的主要源头, 因为领导看人一般都看分数, 如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教师的教学实绩, 所以形成“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因此, 领导眼睛里千万不要只有分数, 看人也只看其分数, 就连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领导注重教师的教学实绩, 教师就会加强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这本无可厚非, 但有些老师通过增加过重课业负担来提高“分数”, 达到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 学生的负担就不会减轻, “减负”还只是空谈。

3. 教育部门加强出台文件的落实。

虽然各地都根据教育部的“减负”精神相应地出台了一些强制性的“减负”规定, 这些规定、措施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上给予了一定的保障, 但真正落实的情况令人堪忧, 如果上级领导来检查时, 只是看看资料了事, 根本不去真正过问落实的情况, 这些规定、措施到了下面落实时, 大都成了表面文章。所以给学生“减负”, 应加大对文件的落实。在必要时, 应制定硬性规定, 强制执行, 确保这些“减负”文件真正落到实处。

四、取得家长的支持

给小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篇10

小学生的负担明显越来越重, 不仅留有书面作业, 也有各种大小不同的考试, 从课堂测验到期中期末考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现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问题不在教育本身, 而是源自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就拿家长盯得最紧的“阳光入学、均衡编班”来说, 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学到更多的知识, 家长便不惜一切代价, 双休日、节假日补课, 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无疑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从2013年8月22日起, 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征求意见稿) , 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就涉及到了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书面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禁止违规补课、一天锻炼1小时、强化检查等10个方面的内容。

这次颁布的“减负十条”, 假如真正实施起来, 对于学校来说, 还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学校总是规定实施最先被检查的第一站。但问题是家长是难以说服的, “你不补, 人家在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也会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说到底升学体制如果不改革, 减负始终是一句空话。

在这种形势下, 既要满足家长, 又要顺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 真正做到“减负”又“增效”, 最主要的在教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那就让我们在学生眼前, 敞开途径, 让他们走到藏书楼的书架跟前去, 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 成为青少年时期的好友吧!”所以, 首先我们在思维上要有较深入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进行反思。现在,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经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 因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都提出明确要求, 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些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这样才能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带来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去从各方面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 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考试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质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有些基本知识, 孩子不去牢牢地记住, 就无侈谈一般发展, 因为一般发展就意味着不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 不能靠搞题海战术, 靠死记硬背来实现, 而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热爱学习, 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 让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合理发展, 全面提高,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 使他们终身受用。

再次, “减负”并不是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所能解决的问题, 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因为, 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 恨不得让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 “学尽天下能学之事, 读完世上可读之书”, 所以对于“减负”, 他们心存疑虑。甚至就连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也不免担心, 对他们来说, 升学才是最重要的事。看来, “减负”仅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能解决的, 还需要全社会呼吁, 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最后, 现在的小学生都很聪明, 学起东西也非常快, 而且也很有自己的主见, 作为班主任, 我们可以创建一些与学生父母交流的班级群, 平常与他们在群里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 沟通孩子最近在班里的表现情况, 并且在周末节假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这样不但能加强孩子沟通能力, 也可以让家长放松心态, 消除一些顾虑, 减轻对子女的压力。

摘要:关于小学生减负的呼声已经很久, 这不但关系到每一个家庭, 甚至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既要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又要顺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 真正做到“减负”又“增效”, 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教师, 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考试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质量。另外, “减负”并不是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所能解决的问题, 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本文就这几点对小学生“减负”作出了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减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笑盈.义务教育“减负”之再思考——以河南省商丘市胜利路小学为例[J].科技信息, 2012 (16) .

[2]沈汝发.“减负”和中小学生——南京市中小学减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0 (3) .

[3]刘静.转变家长不合理教育理念——学生减负新举措[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

小学语文教学的增效减负 篇11

【关键词】科学的目标 丰富的形式 互动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60-01

时代发展需求教师适当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激发,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主动和自我培养完善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与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其技能,从而其教学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制约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增效减负是必要的。

一、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

当下语文教学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单调的课堂形式,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按部就班的完成其教学内容,致使其课堂的形式单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负担较重。同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枯燥、单调的课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其二,不科学的课标要求,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但教学目标的不科学性、不合理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使教师的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负担,学生不能将其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应用。其三,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致使教师、家长与学生均关注分数,升学率成为了评价学校、教师的指标,最终导致学生将面对众多的作业与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

二、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必要性

语文课堂增效减负势在必行。通过增效减负,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实现师生互动,实现二者的共同学习与进步,最终实现学生的减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吸收知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探索能力的形成。通過增效减负,学生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主要是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教学,并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增效减负的目的,并对学生的日后学习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实现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对策

1.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前提

素质教育改革主要是对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形成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科学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利用教学时间,进而实现增效减负。

2.丰富的课堂形式是基础

小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形式的丰富性,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其好奇心较重、活泼好动,丰富的课堂将实现对学生的吸引,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进行高效的安排,可以利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使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还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丰富的课堂形式还包括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个性、民主、活跃课堂氛围的形成,个性化的课堂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教学,因材施教;民主与活泼的课堂要求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自主、自律发言的教学环境,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活跃,如果用课堂的规则约束学生,将不利于学生观点的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主动发言,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增效减负的目标。

3.互动的教学模式是途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增效减负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从而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小学语文的实用性较强,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其中的知识,还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应用。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等形式进行自由讨论与提问等,从而保证学生的认真听讲与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进互动教学模式的形成,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让学生通过互动,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增效减负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问题:增效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是将作业形式进行转变,让学生通过作业实现其能力的提升;增效减负要避免重复性的作业,从而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节约学生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要求,进行科学、系统的作业设置,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实现作业的完成,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学习要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对语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提升教学效果,保证学习的高效性。

四、综述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增效减负” 篇12

作业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作业的“增效减负”, 在语文教学中, 我对作业的布置也动了一番心思, 做了一点尝试, 从而让学生感到作业是自己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最好的体现。

首先, 作业的设计要多样化, 有趣味, 有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 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 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 把作者没有写出的内容写出来。如果我们的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想象力, 学生定会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才能发挥其学习潜能。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我在作业形式上力求多样化, 使作业从单一的“写”的形式中走出来, 听、说、读、写全面升华, 并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 让作业富有趣味性, 具有吸引力及想象力。

其次, 作业要有实践性及拓展性。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让作业贴近生活, 让学生走进生活, 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陶行知说:“生活即语文。”因此, 我们可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 把学生作业引向家庭、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向大自然。比如让学生回家后将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说给家长听听, 把新学期的故事给家长说说, 与家长一起阅读等。学了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后, 布置寻找春天的作业, 让学生到大自然里去观察、体验、感受。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 如:路牌、商店名、物品名称、公园里动植物的名称等都可作为学习的资源。这种作业贴近生活, 学生感兴趣, 既拓展了识字渠道, 又培养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从各种课外读物中广泛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心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两法衔接下一篇:带状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