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总结

2024-08-15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总结(共10篇)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总结 篇1

二年级数学减负增效总结

郭净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喊“减负”,可是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学生的负担一直都没减下来呢?我认为主要矛盾是“减负”没有与“增效”挂钩。“减负增效”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握不住分寸,特别是数学学科,课堂上该如何“减负”、怎样“增效”?这是令很多教师迷茫的问题。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就是“减负增效”了。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我们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在教学中做法与几点;

一、更新观念,追求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地方。不要让学生觉得“我不行”、“我说错了怎么办”。背着这样的负担,学生永远不会主动参与学习,不会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而只会死记结论。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位学生,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把爱充满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听到老师亲切感人的语言,得到耐心的教导、正面的启发、恰到好处的点拨。

二、认真备课,提高效益

如何在课堂上花最少的时间呢?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教师要寻找一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静心地坐下来,进行思考、比较、创新。

备学生。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如何来因材施教,我们就要要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例如针对不同班级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

备教法。教法应是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是在结合考虑教材、学生、设备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基础上,再以教学法的体系中优选出上好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教育界有个说法:教无定法,但教有法。教法的选择是课堂上突破重点的重要一关,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应该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往往就是一个教师智慧的结晶。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教师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理解图形的一周就叫做周长。

备练习。很多老师认为“熟能生巧”,所以总是给孩子做许多练习。布置的练习不去择优,作业量很多,却没有代表性,学生苦不堪言。其实减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精简习题。一个教研组最好要统一作业,由全体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来商讨并准备,必要时可以集体复印,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二、课堂40分,创造效益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知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能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上的40分钟时间,把该讲的讲明白,把该做的做掉,该批得批掉,这样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一定把不要把问题留到下课以后。

三、良好习惯,服务高效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我们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上节约教学时间的一个好办法。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哪些学习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良好的读题习惯。很多学生到了三年级发现应用题不会做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读完、读懂题目就下手了。所以平时我们要要求学生捧起书就要手中就要有支笔,先读第一遍,要求不添字、不漏字;第二遍默读边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划出来,分析题目意思,还要把自己不懂得句子反复的读,直到读明白为止。这样慢慢的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题目解答题目的水平。

独立思考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以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思想十分严重,在思考的时候如果老师不多加要求和鼓励,他们就懒得动脑经筋,作业喜欢照搬别人。所以,平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不要照老师的背背说说。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限时练习,增强效益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限时练习,既有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又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麦耶思说过:限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和求成功动机,集中注意力而加速学习。所以学生上课就会更专心,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果能在课上进行限时练习,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治,而且这样做,减轻了学生课后的负担。学生就能“上课学得主动,下课玩得轻松”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总结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教材,课堂,练习

在生活中, 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 而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 压力过大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给孩子减负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作为教师, 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 请别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师是主力军。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举重若轻地把握,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减负增效应该从教材、课堂、练习三个层面来组织实现, 相互作用, 缺一不可。

一、读透教材, 细析学 情

1. 把握本质, 读透教材。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吃透教材, 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 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的思路, 选择最佳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和形成过程以及背景知识, 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数学本质, 读懂教材。只有这样的设计, 教师走进课堂才能任务明确, 教路清晰, 优质高效。教材作为一个载体, 只是为有效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教师只有尊重教材, 理解教材, 才能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比如 :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二年级《确定位置》时, 对教材提供的书架进行了创造性加工 (如下图) , 除了适当增加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看的图书, 还对第一层的图书大量增加并进行“模糊”处理。特别是这种“模糊”处理, 使学生自觉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图书的位置, 达到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2. 把握学生, 细析学情。备学生是备课中的重要一环, 即与学生对话, 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善待这种资源 ;学生是独立的人, 教师要尊重学生 ;学生是能动的人,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备课要全面地关注学生, 立足共同提高, 重点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会学。通过观察、谈话、前测调查等一些科学的方法, 客观地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掌握程度。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真实学情, 必须清楚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 哪些内容学生尚未掌握, 哪些内容学生可通过认知迁移独立学会, 哪些内容学生可通过伙伴合作学会, 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学会, 这样才可帮助学生掌握会学的金钥匙,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动态生成, 追求高 效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交流场, 也是“减负增效”的主战场。新课程实施以来, 出现了一些核心的课堂新概念, 比如 :生成、情境和探究等。如何理解和实施这些新概念, 成为衡量当前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 动态生成, 成就精彩。新课程实施以来, 为改变课堂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现象, 生成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实施生成教学中, 常常出现无效生成或无引领的生成等现象。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生成”走向“有效”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生成常常会偏离教师的预设, 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再好的预设, 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必须作精心的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 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深思熟虑, 正所谓 :“预设为了生成的有效, 开放为了生成的精彩!”当学生的生成偏离了教师的预设,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 顺着学生的思路, 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这样的生成才会显得自然、流畅。所以, 在生成性教学中, 我们应该追求自然、真实、有效的动态, 真正精彩的生成恰恰在“合乎情理之中”, 又“出乎意料之外”。

2. 创设情境, 追寻价值。皮亚杰认为 :“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 或由他重新发明, 至少由他重新构建, 是不能草率地传递给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知识学习从“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有利于学生立足原有知识和经验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饶有兴趣。但在数学情境的问题上, 课堂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有的教师设置的情境不合理, 有的情境偏离教学目标, 有的情境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 二是有的教师不会用好数学情境, 没有发挥好情境的功能, 使情境在使用中偏离了目标。因此, 我们在设计数学情境时应尽量设计一些省时高效的情境,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 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把握数学价值, 追寻有效。

比如 :特级教师刘永宽教学《周长的认识》中情境创设的片断实录。

师 :老师带来了许多图形, 请大家给这些图形取个名字。

(教师依次出示下面的图形, 让学生一一说出图形的名称, 并请八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分别举起已说过的图形。最后两个图形同学们为它们取名为阶梯形、树 (冠) 形。)

师 :你们最喜欢哪个图形?

生 :我最喜欢五角星。我们学习好, 就会得到五角星。

生 :我最喜欢月牙形。

生 :我最喜欢树形……

(学生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 结果选择月牙形、五角星、树形的人多些, 选择长方形、正方形的人相对少些。)

师 :现在, 请喜欢某个图形的同学们选一名代表, 到前面来指一指你们喜欢的图形的周长。

(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边指边说。)

在案例中, 刘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其有意义的数学价值情境作为本节课的导入,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以极短的时间引导学生对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进行提炼, 逐步引出了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题。正如特级教师朱德江所说 :“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 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数学情境不等于生活情境, 它可以是源于生活的有丰富现实背景的生活情境, 也可以是源于数学自身的纯数学的问题情境, 还可以是源于其他学科的生活常识或科学探索类的情境。”

3. 合理探究, 追求高效。探究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概念, “哪些数学知识应该让学生进行探究, 有效的探究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 应该注意哪些”等等,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关系到课堂减负增效的重要内容。

比如 :特级教师刘永宽教学《周长的认识》中交流探究圆的周长片断实录。

师 :刚才, 我们分小组探究了同学们喜欢的图形的周长, 现在请大家说说你们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怎样求的。

生 :我说说圆的周长是怎么求的。我可以用一根线绕着圆围一周, 然后再量一下线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 :好, 我这儿正好有一根线,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试一试。

(两位学生到前面来用线绕着圆围了一周, 量出了圆的周长。)

生 :我们小组还想出了一个办法。拿一把尺子, 将圆沿着尺子滚一周, 然后看看它滚到什么刻度, 就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了。

师 :我这儿也为大家准备了一把米尺。谁来试试?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通过滚的办法求出圆的周长的。

生 :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在圆的边缘的某处, 用铅笔做一个小小的记号, 然后把这个记号对准米尺的0刻度, (他边说边做) 就可以滚起来了……好, 现在已经滚了一周了, 原来圆的周长是31.5厘米。

师 :很好, 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动脑筋!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 刘老师帮助学生确立了恰当的探究点“圆的周长是怎么求的”这个主要问题, 让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 掌握了问题解决的方法, 而且显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圆的周长探究中, 有的学生想到用软尺量, 有的学生想到用线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还想到了在直尺上滚的办法。这样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深 度, 使学生人人都获得了思维的发展, 体现了“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所以, 在探究性教学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比较、判断与推理、归纳与综合, 体验与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多次对不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 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所以, 我们应该追求生动、合理、有效的探索, 充满活力的探究学习要体现问题意识、过程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优化设计, 减少有 形

1. 善于筛选, 精心布置。首先要善于设计练习。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合理地安排和运用教材的练习题, 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练习, 要有丰富练习类型, 通过积累性的练习,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通过实践性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趣味性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开放性练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自主性练习, 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体现练习的多样性原则。其次要善于筛选练习。教师要有火眼金睛, 筛出知识的关键部分, 挑出最能反映数学本质的、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典型题目让学生练习,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最后要精心布置数学作业。作业布置在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绝对不能随意, 要讲究针对性, 考虑学生负担, 控制作业量, 主张少而精,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练出水平。

2. 减少有形, 增加无形。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技能, 练习是否得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练习应该始终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 气氛下进行无形练习, 要减少知识点或题型的重复练习即有形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投入到观察、操作、猜测与交流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之中, 一方面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合作与交流机会, 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 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 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完成了练习, 减少了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有形练习, 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

[2]黄忠敬.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7.

[3]俞正强.数学课中的“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J].小学数学教师, 2004, 4.

[4]朱添斌, 张君霞.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06, 7.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总结 篇3

一、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1.吃透教材

要反复看教材,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静下心来,去研究,去比较、熟悉。

2.了解学生

要用心去充分了解所教班级的每个学生,通过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游戏、小组竞赛、图片、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等等,增强课堂气氛的生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给学生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感受参与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3.快乐上课

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学、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才会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设计有效作业是“减负增效”的保证

1.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游戏性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做作业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如,学了“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拿钱去超市合理地选择购买商品,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2.设计作业要有层次性、多样性

由于每个学生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解题技能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教师布置作业时切忌采用统一的原则,免得优生厌倦、学困生吃力。设计作业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作业设计要有现实性、时限性

只有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设计出有实用性的数学题,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针对有的学生速度慢的特点,老师布置作业时要规定时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有紧迫感,力求作业完成得又对又快又好。

“减负”是减去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以外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开发学生智能无用的作业练习,减去过时、烦琐、与实际应用无关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放弃违反教育规律、简单粗暴、落后的教学方法,革除教学理念中仅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教育成果的不当做法。

三年级数学减负增效措施 篇4

张虹(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育教学知识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学生犹如一颗刚刚生长的幼苗,教师则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其次要经常参加教研活动,与同行进行学术与知识的的交流,汲取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

2、精心准备的教案是向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基本保证。

进行精心的备课。高质量的教案是向40分钟要效率的基本保证。优秀的教案设计要达到重点要让学生牢牢掌握,难点要能使学生彻底解决。

3、适宜的教学教法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率的关键。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快乐,这难道不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吗?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教学特点,设计出新颖、富有活力的教学过程

(二)巧妙布置作业

学生作业安排的精、巧、细、量,关乎孩子学习负担重、轻与学习兴趣浓、淡。我们数学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业的有效设计、安排与实施的有效教法,统筹安排科学搭配,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达到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总结 篇5

下面将平时观察到的若干过度现象加以分析研究,以寻求“适度”。

一、整合过滥,偏离学科本位。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美术课程标准》有了“综合、探索”领域后,经常可以看到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整合”方面所做的.努力。许多教师为了体现这一新理念,动不动就在美术课上用大量的时间安排跳舞、唱歌等“非学科因素”,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语文、思品、科学、音乐等其它课。殊不知,不恰当的“整合”,会失去美术课本来的学科特色,会让人觉得牵强附会。如,一堂以“春天”为题的绘画课,教师往往会介绍与春天有关的文学素材,在诗歌、散文、词汇上大做文章,也会在课堂上教学生唱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甚至还会讲授许多在春天发生的动植物知识和自然现象等等。也不可否认,这些内容对于“春天”的美术课内容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引导和扩散作用,可以让学生很快感受到春天的氛围,对春天发生正面的兴趣。但是,当这些环节完成之后,老师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看一些绘画作品,然后就说:“同学们,下面请大家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天。”这话说完,一堂美术课的讲授就算完成了。象这样的整合,更象是一堂文学欣赏课或是一堂科学课,虽然看起来他把文学、音乐、科学和美术整合了,但并没有在教学环节中真正涉及到美术本身,缺乏对春天色彩的的认识,对春天景色描绘的指导,严重脱离了美术课本质。许多教师认为,只要通过很多话题“带出了美术”,就算是讲授了美术。我们说,让学生在“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是要教给学生怎样通过视觉艺术去观察、记录、描述和表现“春天”。这里,对“春天”的兴趣并不等于是对“美术”的兴趣,“广泛的文化情景”不是美术本身,只是认识美术原理的一种手段,而美术本身的认知才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根本上说这堂课已经偏离了作为美术课的基本意义。

二、合作频繁,重形式轻实效。

现代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是一种常用形式,一种教学策略。它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互动,也重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随着课改的深入,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美术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比如有一种所谓的合作,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分组,展开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仅象征性合作一两分钟,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就结束了,然后教师请各小组代表发言。这种合作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合作,其真正意义并未达到。还有,有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独立解决,却偏偏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只是从形式上接受新的理念,一味追求形似而非神似,没有把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合作学习的真正效果。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深入到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和合作内容,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合作的途径与方法,适度地开展合作学习。

美术教师要担当好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深入学习小组倾听、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展情况,要揣摩他们的认知心理,体察他们的学习困难,适时的教给他们合作的技巧,组织他们讨论的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不要笼统的提醒学生该怎么样做,不该怎样做,要有针对性,帮助他们将美术学习活动开展起来。

三、媒材滥用,片面迷信多媒体。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一是传递大量的图片信息;二是利用音响、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创设动人的艺术情境和氛围;三是插入视频图像资料,展示动画特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等。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如果我们不能发挥多媒体的长处,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手段而手段,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教师基本功得不到展示。美术教师过多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必要的技巧演示步骤和制作过程就会被一张张冷冰冰的画面所取代;就会忽视美术课不仅需要大量的范画赏析,还需要教师对绘画、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这一特性。此外,还有相当多的教师选择在学生进行创作时不断播放精美的图片或动画作品,这些画面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或分散学生的注意,是不符合学习者心理要求的。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把电脑当作一种“高级板书演示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地方评价一堂美术课的优劣,把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一项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来进行操作,而不管运用得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片面、浮浅理解,给美术教师形成一种误导: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如果哪位美术教师不会运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则是一件怪事。由于过多依赖多媒体,使美术教师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一节课下来,原先在黑板上漂亮的粉笔字板书没有了,精彩的范画也不画了。这样一来,不但掩盖了教师美术基本功的不足,而且不利于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由于过多地采用“电灌”,使教师对问题引领与讲解的意识逐渐缺失;过多的人机对话,使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还有一些美术教师整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的内容,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资料堆砌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看似热热闹闹一堂课,又是音乐,又是图画,又是动画,但学习的目标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学生也不知道教师在讲些什么,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又没有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评花俏,求面不求质。

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实践,经常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新一轮的课改呼唤有“质”感的评价,面对形形色色的评价方式,要自醒。不要一味追求评价的外在形式,过度追求“外在美”,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真实有效,所以需要“瘦身”。怎样的评价方式更适合被评价者?从哪个角度评价对被评价者更有价值?只有适时适度地开展适合个性发展的评价,才是有效的。

1、过“滥”的表扬

新课程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更多的视角用来关注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赞赏、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们充分注意了评价语言、方式的多样性,于是美术课堂出现了“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眼光真锐利”、“你画得真好”的掌声;出现了“你真会动脑筋”、“说得太好了”之类的评价;出现了点点头、摸摸后脑勺等体态评价语;学生的额头也贴上了红五星、智慧星等。短短几分钟时间内,竟然每个发言的学生都得到了老师及全班同学的赞赏。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评价表扬的频率明显过高,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而发言。再细看,学生赢得表扬时所回答的问题以及对美术作品的点评有不少是很浅显的、很笼统的、没有针对性的,学生的回答也不至于反映出学生的“真聪明”、“真棒”。这样过“滥”的赞赏,甚至还有明知道学生画得不对不好,教师也会给予赞赏:“很好,不错。”如此种种,显然是曲解或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很有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足,盲目乐观。同时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也会对这样的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产生反感,影响他们的学习。

2、过“花”的形式

一年级语文减负增效总结 篇6

王学香

当今教育的主题是素质教育,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应当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那么,语文课怎样通过减负增效以扎实推进素质呢?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个语文老师都必须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源头活水。既要减负但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实践中往往又把握不住分寸。

就拿我所教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孩子学习的语文知识较多,生字也多,有些内容难于理解。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难以完全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我班孩子三分之一自制能力较差,让他们自己在课上学习所学的知识,课后读背所学知识,很少有学生能自觉地做到。小学低段,不管从哪方面,对于孩子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不过,“减负”的实施,使我充分看到孩子们愉快、轻松、灿烂的笑脸,是我能及时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又可以防止抄袭作业,作业书写质量有所提高,也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不过感觉自己的每堂课都是很紧,平常使用的语文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也随之改变。但是由于低段语文教学内容多而杂,学习时间紧迫,孩子们当天的知识掌握没有以前学习效果明显,最为明显的就是当堂生字听写合格率不是很高。一天两节语文课,一节课要给孩子讲解课文,另外一节课要留给孩子做当堂作业,甚至有时要辅导一下能力差点儿的孩子,还要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背书。并且每天的家庭作业只能布置孩子在家长督促下读背一下课文,并预习一下新课文,有多少家长能像老师一样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适时地督促指导孩子学习,督促孩子倍数复习功课呢?这对工作压力大的家长来说,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总的来说,这样的“减负”,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教材内容的实质并不变。的确,“减负”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增效”,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发展。减负并不是要把学生应知应会的学业负担中的某些部分减去,减负不等于不要质量,减负不等于不要管理。相反教师的工作负担不仅不会减,相反将会更加艰辛。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是呀,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第一生命线。而要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是最主要的阵地,也是最直接与有效的途径。我认为首先是要提高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要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进行备课,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认真探索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接受你所讲的内容,经常给自己“充电”,多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我认为好的教学设计,是“减负增效”的必要条件,精彩的讲解,精妙的教学设计,能够引人入胜,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手到,使学生最大程度的投入到你的教学中,把课前预习、当堂指导、当堂检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但由于小学生对各类知识的兴趣不同,这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这样的话,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主动地学习,课堂的听课效率自然水涨船高。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总结 篇7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论述

1.作业设计要与章节授课内容相一致

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在作业设计时,其内容要与章节授课内容中的重、难点内容保持一致,实现作业与课堂的统一,摆脱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脱节带来的进度错位的问题,提升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另外,教师要科学安排重、难点知识在作业中的比重与分布,使学生整体都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相对的进步与提升。

2.保证作业的设计与课堂教学运用的实例相一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作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实际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可以通过作业来进行拓展与提升,因此作业设计不仅应当与章节教学内容保持一致,还应当与课堂教学运用的实例建立相关的联系,使实例的运用能够与作业设计的题目类型保持一致,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实现学生作业正确率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方法

1.教师要重视题目的难易分配比例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注意对其中的难易程度安排进行调整,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基础题、中等题和提升题,其中最佳的题目难易比例是基础题占60%、中等题30%、提升题10%。以函数章节的作业布置为例,教师可以基本上布置六道题目,其中诸如“求函数关系式”之类的题目可以布置三道,提供含有未知数值的一次函数然后求解未知数值,例如“已知n是整数,且一次函数y=(n+4)x+n+2的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则n的值为多少?”此类题目,剩余的一道题目可以设计“将函数与图像相结合进行题目结合的或者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作业题目”,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在作业安排上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层增加难度,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2.引导学生遵照先复习后做作业的模式进行学习

教师对作业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之后,还应当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进行科学化的引导。以“函数的概念及图象”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对历年关于此章节内容考核的相关考题进行甄选,当设计的作业题目为概念性的题目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先对课本的相关概念进行复习与记忆,然后再去完成作业,这样就能够减少学生在做题时遇到阻碍再去翻书情况的出现,有效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作业完成的效率。不仅如此,在做作业之前先进行复习相较于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翻书查找对于巩固知识点、加强学生记忆更有效果。

3.强化作业的创造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作业作为课堂知识点的延伸,是需要体现创造性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合理地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开展学习,对作业题目的涉及内容与范畴进行限定,然后由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与良性竞争对题目进行设计。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章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分配给每一名学生3道题目,要求每一道题目都是一个类型。例如,根据已给出的二次函数图象来选择二次函数、根据给出的抛物线表达式来判断经过哪几个象限以及走向以及相关的选择题等三种类型。学生可以在教师设定的题目范畴中自行调节进行创造性设计,在自主设计题目的过程中激发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透过自己设计数学题目来掌握数学学习的重要着手点,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

教师在“减负增效”的教学背景下,应当以学生为核心开展作业的设计,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掌控好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在作业设计的比例安排与题量调整,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学生做作业时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点,高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在科学教育推进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各门学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推行“减负增效”,可以说,“减负增效”已经成为当前教学中普遍遵守的理念内容。“减负增效”的真正实现需要对作业的设计进行改革,既要保证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又要保证学生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作业布置的科学化方式,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针对减负增效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展开了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减负增效,小学数学,作业,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振阳.减负增效对教师的新要求[J].新课程(中),2014(11).

优化数学作业 实现减负增效 篇8

目前减负增效的顽疾,主要还纠结于过多的作业甚至重复的作业,使小学生只能为完成作业而不停地奋笔作战,最终使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只能纸上谈兵。因此思考如何优化数学作业,做到减负增效,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合理优化数学作业,拒绝重复练习

我今年上半年任教四年级数学,现晒一晒我们的配套用书:《口算心算天天练》《数学补充习题》《与课堂同行》《口算心算天天练》《数学AB卷》《数学练习簿》,按要求凡上级发的习题本,我们都要让学生做,凡学生做的教师都要改,学生整天忙于做,教师整天疲于改,碰到需要面批的作业,也只能挤一点时间来面批(面批很少)。我们提倡的减负与增效,要的是精练而不是滥练;我们要的不是书面上的“效”,而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方位的“效”。课改的今天,我们天天在喊减负,但是我们应如何做到真正减负并增效呢?

第一,相关部门应抛弃片面提高升学率的观念。目前中考、高考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得不到改变,减负成为形式和口号,这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现行的分数只是众多考量面中的一个点。

第二,有关部门应该淡化相关的利益观,为学校合理化配制教辅用书,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首要,以培养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目标,正视素质教育,切实为减负增效创造条件。

第三,教师要合理优化数学作业,拒绝重复练习。学生应有选择权,适合自己的就做,无兴趣可以不做;去做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作业,这样才会使数学学习有效高效。如《口算心算天天练》,顾名思义,里面全是清一色的计算题,一页上面都有约100道计算题,更有甚者,部分配套用书里面的习题还是基于老教材,题目偏难偏繁,每天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不佳。机械地重复数学训练固然可以提高某一方面技能,但却不能保证整体能力的提高,更不能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更与我们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因此,教师要大胆地取舍,拒绝重复。

二、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让学生乐于完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从兴趣开始,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前进。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乐于完成作业。

例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知识”后,课后就不需要布置书面作业了,可让学生回家看一看,找找家里的椅子、凳子、桌子等有没有松动的,如有则可用钉子和木条钉一个三角形,看看它们是不是变牢固了。活儿虽然不多,但是也够小朋友们忙活的了,可以想象得出他们忙得开心。这样的作业有现实意义,趣味性强,学生也乐于完成。

三、设计可操作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实践数学

对于数学,单纯注重书面上的“纸上谈兵”,有悖于我们的素质教育要求。如果不让学生去实践,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所形成的结论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案例]实践出真知

在教学苏教数学版第十册第三单元时,待学生学习了倍数、因数、公倍数、公因数的知识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包含除”的知识准备,即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想求形如“A里包含了多少个B”可用A÷B的方法去做的思想),我在家庭作业练习纸上,设计了两道题目:1.一张长36cm,宽8cm的长方形纸,剪成边长是4cm的正方形,最多可以剪成多少个?2.一张长36cm,宽8cm的长方形纸,剪成边长是3cm的正方形,最多可以剪成多少个?

作业要求:

(1)算一算:把你的算式写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列出算式。

(2)剪一剪:用剪刀剪一剪,看一看大长方形纸一共可以剪多少个小正方形。(注意用剪刀时不要伤了自己的小手,可以和爸爸、妈妈、同学一起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通过这次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写下来,明天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来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自我反思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第二天的集体分享,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因为4既是36又是8的因数,所以能用“大面积÷小面积”,而3虽然是36的因数,却不是8的因数,所以不能用“大面积÷小面积”。同样的数学问题,只是数据有所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不同,算理也就不同。

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让学生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课改的今天,我们要的不是表面上的减负,也不是单纯书面上的“增效”,我们要的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方位的“效”。合理科学的课外作业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现实问题,从课堂理论走进生活实际,懂得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喜欢做这样的作业,学习效率自然就高,而高效的学习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必要条件。

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活动总结 篇9

减负不等于学生什么都不要做;减负不等于不要教学质量。相反,在减轻学生过多课业负担的同时,要保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减负增效”的教改实际上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永恒的主题,也是办学的宗旨。提高教学质量不是靠增加学生的作业量,搞题海战术。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一定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的主阵地。既要“减负”又要“增效”,唯一的办法是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要把“减负”真正落在实处,必须深入到课堂教学的领域中去,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实现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应注重以下四个环节。

一、树立信心,提高兴趣

首先,教师的形象,语言态度,与学生的感情,学识基础,授课艺术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得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与师德修养。

其次,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最优教学时间是上课后的3至25分钟。在这时间内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老师适时

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增强教学效果。

二、点燃激情,愉快学习

充分利用情感交流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师生平等、民主地融洽相处,可减轻学习过程的压力。一些学生学数学过程中,难免方法欠佳,遇到一些挫折,心理素质差些,信心不足的可能因此掉队。关注到这类情况后,应关心、帮助他们,课后辅导,教予方法,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的评价,哪怕只有一点的改变。

三、完善方法,培养能力

为了减负,要把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更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培养创造力,增强实践,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一要优选新的课堂结构。传统的五环课堂结构将一节课的中心环节安排在非最优时间内。优选新的课堂结构要根据不同课型,保证在课堂最优时间内完成课程的主要任务。

二要选择最优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优选是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主要方案之一。优选教学手段,要以能否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为依据。

三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灵活创新。在练习、作业设计方面也可以做改革,提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合作性的作业。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因此,课外

作业的设计应较好地适应学生智力因素和掌握知识客观存在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设计填空、判断、选择、测量、小制作、猜字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学习24时记时法之后,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汽车票,是从哪儿开到哪儿?是哪年哪月哪日什么时刻开出的?是用什么记时法表示时刻的?如果用另一种记时法该怎么说呢?这个作业可能超时了,但是孩子感兴趣的,他们乐意做的事情,不会觉得是负担。这样的课外作业设计,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并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和数学建立起联系。

四、根据年龄特征,丰富学科活动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样改错的题目,老师语言改变一下,学生的兴趣就不一样。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各层面学生学习上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课外作业,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不能“一刀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课内的学习任务胜利完成,课外的学科活动也应组织起来,充实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视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集体的凝聚力。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特长的发挥,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积极促进的作用。相反,一些家长不顾孩子们的意愿,假日里盲目让他们参加各类补习班、兴趣班,以为这是为了孩子智力的开发,特长的培养着

想。但这样做无形中带来了障碍。

六年级数学减负提质增效方案1 篇10

问题背景:

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素质教育、高效课堂的相关文件精神及县教体局的会议精神,我校被列为岐山县小学减负、增效的试点学校,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能在六年级数学中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增效,特制定本方案。理论依据:

1、实验假设

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教师可以补充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

2、理论依据:

六年级数学属于新课程标准的第二学习阶段,本阶段的三维目标主要有以下3个目标,其中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同属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历数据的收集.理和分析的过程,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经整掌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三、实验目标:

1、科研目标:

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

2、育人目标: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工作目标:

利用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来达到减负、提质、增效。

四、实验对象、方法、手段

实验对象:六年级学生

实验方法: 实验法

实验手段:数据统计

五、实验原则

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作业,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

六、实验内容:

六年级数学作业布置

七、实验过程: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

本阶段充分了解调查学生,分析现在的作业现状,制定有效的作业减负、提质、增效方案。

2、实施阶段(2016年10月-12月)

为了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切实做到减负、提质、增效,我主要围绕作业设计来实施。

科学设计作业,重视分层教学是将减负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作业设置必须体现“巩固和检查、深化和提高、体验和发展”三个功能,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类型、难度、时间的作业,让学生达到通过作业发展提高的目的。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抄袭他人作业现象严重;“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均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基于此,我认为小学数学作业要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需从以下方面做起:

1、作业内容精炼化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冲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实效低。数学老师往往会布置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因素之一。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益低,作业质量差数量多,缺乏典型性。精炼作业,提高作业效应,非常关键!

2、作业形式多样化

传统数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学生做做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教师可以补充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

3、作业布置层次化

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个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基本要素。其中主体性和发展性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的需要。

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如在六年级数学上册中以《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一节为例,习题的层次作如下设计: 第一层练习题:(1)列式计算

①一个数的是36,这个数是多少? ②多少千克的15%是45千克?(2)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上半年生产小轿车15000辆,正好完成全年任务的20%,全年计划生产小轿车多少辆?

第二层练习题:在基本熟悉解题步骤的同时,加深理解(先用线段图表示,再解题。)(1)列式计算

①多少吨的37.5%是4.5吨? ②多少千米的35%是70千米?(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48千米,还剩80%没有修。这条路长多少千米?

在学生训练时,教师及时巡视,及时反馈,加强对中、低层次学生的辅导。对低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进行面对面辅导。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布置作业时,可布置必须完成的基础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巩固需求。

3、总结阶段(2017年1月)

通过对比本学期的成绩和前几学期的成绩,对不足之处和成功之处加以总结。

八、保证措施 49 控制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

九、成果表现形式

通过作业质量、学习成绩来体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的效果

十、课题组构成 各年级数学教师

上一篇:农机作业合理化建议下一篇:经济学大学生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