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2024-06-07

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共12篇)

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1

“聚焦课堂, 减负增效”已成为数学教学中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减负, 不减质”这一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下面, 笔者以数学学科为例, 就“减负增效”这一话题, 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创新备课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断树立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新观念。教师要从“生本教育”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方案, 自己充当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即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研究教学方法时, 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 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同时还要设计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 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既要熟练地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还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组织学生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大胆改革教法, 探索和采用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发展个性的教学手段。

二、优化课堂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减负”的实质是“增效”, 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要把课堂作为实现“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减负增效”对教师来说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精讲精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创设适宜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使师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无疑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因此, 教师要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并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学习。同时, 教师还要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 帮助学生较长久地保持这种心态, 从而较长久地维持这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精心设计作业是减负增效的重要环节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学家波利亚说:“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 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通过这道题, 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 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由此可见,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研究, 加强对典型题型的研究。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注重作业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劳动。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避免枯燥无味的劳动。增强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 大力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作业速度和作业质量, 达到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虽然教师设计作业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 但学生可以因此跳出“题海”, 享受到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注重教后反思是减负增效的必要补充

新课标强调,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 要以此理念为指导, 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一是对数学教学理念的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二是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否为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三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是否做到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 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 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在反思中实践时, 教师才能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 从而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 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广大教师还任重道远。只有着眼未来, 立足课堂,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注学生成长, 才能使“减负增效”之路走向坦途。

关键词:数学教学,减负增效,备课,创新,课堂优化,作业设计,教后反思

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2

宝华中学陈平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

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⑤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4、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篇3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习中的主人。从知识建构理论来看,人类的知识并不是被动接受得到的,而应该是在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建构形成的。因此,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有悖于新的教学理念,无法与建构知识理论相契合。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要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对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和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地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使用大量的讲述进行课堂教学,也不能给学生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课后习题巩固学生的所学。这种教学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但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效率,更容易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抵触和抗拒情绪。

例如,在小学语文的生字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按照生字表让学生跟读,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完成巩固。此时,教师可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罗列出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利用字典将生字词的拼音和注释掌握透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抽学生进行组词和造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在利用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去探索知识和建构知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同时也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要重视课前导入的作用

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教师就需要重视课前导入这个环节,要进一步发挥课前导入的功能和效力,使学生的情绪变得激昂,愿意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更为关键的是,做好课前导入工作能够让学生从抵触和抗拒转变为主动的配合,这就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获得快乐,不再将语文学习当作负担,而是一种获得知识、收获乐趣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前导入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能再用严肃和拘谨的态度面对学生,要用亲和的神态让学生感到亲和和亲切,愿意对教师拉近距离,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信赖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前使用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情景进行课前导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提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灰雀》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大家在玩耍时是不是经常看到灰雀,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灰雀的外表和飞行的姿态,有没有发现灰雀已经慢慢淡出了自己视线。”通过教师的导入,学生开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开始对灰雀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快速进入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使负担转变为学生的乐趣。

三、要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

另一方面,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通过课前预习,教师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能够罗列出学习中的疑难点,他们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小学语文课堂的课前预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的课后作业进行改革,不再以大量的习题作为唯一的课后作业。换言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预习,并且要提高对学生预习结果的检查力度,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和意识。

例如,在《亡羊补牢》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在头一天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提前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尝试不依靠工具书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探究如下问题:亡羊补牢想要表达的寓意是什么?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哪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不用在课后完成大量机械的课后习题,这就极大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不用在熬夜完成课后作业。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第二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预习,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掌握课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去攻克难题,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同时,通过预习,教师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减负增效,数学教学如何备课 篇4

1. 正确理解“减负”,备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的,这显然是片面的。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各地出台的“减负令”都对学校考试的类型和频率作出限制性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的弊端。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学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心智成长为标准;教师以什么的方式教学生,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学习更新和自觉践行,是本轮减负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否则只会把课内负担转移到课外,陷入越减越负的怪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只有正确理解增效的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理念,才能有效解决当下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等诸多矛盾。

2. 深入把握教材,备内容

教材各章节内容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大的教学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清哪些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哪些是高难度的技巧,既要防止学生对基础学习不到位,又要防止学生在高难度“动作”上反复操练,从而人为加重学生负担。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调序、变通,创造性地驾驭教材。所备的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思路要清晰。例如必修1的教学,应突出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强调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与之相关的内容需用足够的课时讲解,而对于复杂的函数值域的求法、奇偶性的判断等内容要大胆地舍弃。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都有体现,教学中何处可以加大难度,何处可以加强技巧,教师要有所把握。同时教师要整体安排教学进程,分散难点、分解压力,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3. 调查分析学情,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想知性的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开展网上知识的获取、分析和应用教学及其能力培养。再次,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因素,课堂上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具有高创造才能的人往往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长。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学生有疑惑才有探道的这些问题是否能够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学活动这样设计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有哪些?针对不同回答该采取什么对策?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以后,教学时就会准备更多的立体几何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在直观模型与抽象图形之间进行转换训练;创设新奇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去进行探索,进行抽象的推理证明,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4.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备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习应该是在他人的协助下形成的一种对信息独特的加工过程,以建构出更符合意义的东西;关于学习的条件,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作用,要强调学生间相互讨论学习。备课中要体现4个转变:(1)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过程。(2)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过程。(3)把对知识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变为对知识检索和探索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4)把单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

在必修2§2.1.4《两条直线的交点》中有一道例题涉及经济学中的“平衡价格”,教学时若单纯由老师讲解,需要很长时间,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未必能听懂。于是我布置了如下任务:请同学们调查我国的“家电下乡”政策,该政策中为什么要有“政府补贴”,该政策中“政府补贴”影响家电“消费量”的数学原理是什么?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对其进行调查和学习,不仅理解了“平衡价格”的概念,而且了解了经济学中“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甚至有学生对教材例题的表述提出了质疑。有效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在课堂中既动脑又动手,全方位调动各种感官,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收到很好的效果。

5. 以合理有效为标准,备作业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寻求着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我在长期的教学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才有更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作出解释,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不受伤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愿学习某一学科,大部分就是该科老师的教学态度不好所导致的。教师还可以知识体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多思考内部逻辑关系,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设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体系构建于生活之上,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知识扎根于“生活”土壤才会生机勃勃。

效能在创新教学中彰显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初探

卞成顺

(盐城市楼王中学,江苏盐城

创新是适应形势发展,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随着新课标要求在学校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创新能力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提升素养的重要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创新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的要求。我根据自己几年来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的策略和措施。

一、放大数学生活特性,找准有效衔接点,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释放潜能。

数学学科作为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丰富性和生动的生活性等特点,发挥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内在欲望得到释放,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掌握数学知识内容体系,找准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的有效街接点,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创设出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情

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增强和提升。

案例一:某一酒店为了扩大营业规模,准备进行装修,在大厅的主楼梯上铺设某种红色地毯,已知这种地毯每平方米售价30元,主楼梯宽2米,其侧面如图1所示,则购买地毯至少需要%%元。

这是我在教学导入时设计的一道

解直角三角形的具有生活性的练习题。传统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三角形性质定理内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三条教学策略。

5.1 精选数学作业,使学生脱离“题海”。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应精心选择,使学生脱离“题海”。教师不仅要选配适当的基础性训练题,以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熟练基本方法之效,而且应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教育,特别是要审视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教师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相应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每次作业题最好都能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选配一些常规习题,还可以编纂一些错题辨析、悖论质疑与无定解的开放性习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地舍弃。

5.2 作业设计类型的多样性。

学生面对数学作业普遍具有畏难情绪,感到枯燥乏味。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负担,原因之一就是,数学作业形式单调,机械重复和繁杂运算太多,缺乏能让学生主动创新

容的讲解和教授。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将生活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创设生活性问题的方式,进行有效导入,凸显“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思想基础。

二、紧扣问题发散特性,凸显知识关键点,让学生在变式教学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作为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实践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所言:“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六年中磨掉了他们的天资。”由此可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教师可以有效采用“问题教学”手段方式,运用数学问题这一载体,通过采用“一题多问法”、“一题多用法”、“一题多变法”、“一题多联法”、“一题多解法”、“一题多思法”等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从而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学习中获得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二: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R。

(1)求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2)利用(1)的结果填写下表:

观察上表,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n的增加,正多边形的周长(面积)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与圆的周长(面积)进行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在此题解答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反思,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条件和内在关系有了深刻认识,使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实现发散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三、突出主体能动特性,拓展实践着力点,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自主探究。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对象,具有的成分。教师可以在作业的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比如让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给学生布置一些数学研究的小课题,当问题较难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等等。

5.3 必备的基础性练习尽可能在课内完成。

课堂作业能让学生及时获得正确的反馈,并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还能避免学生课后做大量的作业。

参考文献

[1]朱文芳.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学,2005,5.

[2]田中,徐丙龙,张奠宙.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研究探索,2003,5.

教师如何减负增效 篇5

减负增效一直以来是教学中所面临的较为复杂的议题,既要减负但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实践中往往又把握不住分寸,正像付炳建老师所说的“向着真理的方向多迈一步,真理将变成谬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跳进了题海不能自拔,学生漫无边际地做着一张张试卷和一页页练习题,身心疲惫。教师中也经常听到同样的抱怨:“看我给他们做了那么多练习,考出的成绩仍然那么差!”声声叹息中有着学生的无奈,教师的失望。我感到事态发生至此也有其客观原因:教材的不断更改,内容的不断加深,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不科学,课外辅助教材的随意拔高令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进入了误区。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新教材的教学也曾经感到过迷茫。现就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粗浅的谈几点: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根本。要教改,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也就是说,教师是要塑造灵魂而不是禁锢灵魂。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做到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二、教师给自己加压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教学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为此,教师应化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

三、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减负增效的关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备课本是剧本。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这出戏才演得好。若光有好剧本,导演平庸,演员散慢不用心,这戏肯定演砸。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要把握好几点是关键。

第一是课堂教学的原则要体现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应师生互动,且动而不乱。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教学,注意双边活动来引起学生注意力。上课做到明白、准确、新颖、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试想,教师上得很认真,学生不积极参与,不认真听讲,有何效率可言?

第二是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和综合利用。任何事作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一方面要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

第三是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物理,更要让学生会学物理。“给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长期成为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思路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地应用物理,这是减负增效所需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第四是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师不能不知,在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很必要的。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很多,可提问一些中差生,可面向整体学生发问,可让学生上黑板练习,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知识点、某一练习后让学生举手示意获取反馈。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直到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止。

第五是恰当分配时间,优化课堂结构。有些教师上课时没有时间概念,上到哪里是哪里。若没有完成原本应一堂课完成的内容,就延长一节课时间或教学时数,把完整内容分割开完成,这是不可取的,不符合最优化原则,也加重了学生负担,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艺术性。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负增效,教师应把握好一堂课的时间结构,优化课堂结构。

做到了上面课堂教学的几点,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学生的心理和课务负担减轻,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能力明显增强了。因此,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四、当堂作业是减负增效的重要措施。

课后做作业,学生虽然完成了,但有一部分学生是抄抄了事。教师批改后不能所馈到真实信息,学生也没有起到巩固练习作用,课后作业成了一道虚设的工程,费时费力无效果,且形成恶性循环,逃学、厌学者应运而生。

五、认真批改作业和及时评讲、辅导是减负增效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及时批改课堂作业,决不能拖拉,以获得及时信息进行评讲和纠正典型错误。存在问题多的个别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真正搞清课堂上应掌握的内容,这样才能消化下一节课的“食粮”;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拣一个时间或在下一节课5分钟的复习时间里去重点澄清。倘能长期地坚持这样做,定能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定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质量。

“减负增效”是项系统工程,它的本质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除了以上介绍的五大方面上坚持不懈以外,减负增效这项系统工程还需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各学科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见成效。总之,我要学习借鉴先进典型,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现有教学模式,狠抓课堂教学中的单位时间效率,合理设计作业,优化评价机制,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减负增效 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繁杂,小学生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实现减负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大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的主体角色不突出。小学语文的评价体系未能及时作出调整,考试模式与升学模式没有相应的变化。升学率仍然非常受重视,一些家长更看重名校,如果学校的升学率低下,那么家长与学生就会选择其他升学率高的学校。这就使得减负计划难以实施。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减负增效的主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策略

减负增效,顾名思义就是减轻负担,增加效益或效能。在教学领域,它是指学生负担减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当前形势下,减负增效是重要的教育任务。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讲,探讨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教师是实现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主力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必须不断充实教学知识,提高专业教学技能,探索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由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繁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督促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自由讨论与提问。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基础、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分别设计“掌握‘坐井观天’成语的意思及运用”、“结合生活中遇到的人与事,谈一谈对坐井观天的见解认识”等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学生在这种教学结构下,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一目了然,清楚自己的疑问所在,及时请教教师。这样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到大大提高。

(二)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实现小学语文的减负增效,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实现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总结与拓展,在分析过程中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获取知识,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如在记忆策略中可以实施:复习策略、联想记忆、歌谣记忆、口诀记忆等。学生根据个性特征选择相应的记忆方法。再如教师作文教学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摘抄经典名句、背诵名家名篇、积累经典美文等积累写作素材,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与目的,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完成作业,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如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中,教师明确教学重点,通过大自然辨别方向,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并根据近义词组“诚实和忠实”、“紧张和慌张”设计了选词填空:

(1)小花不说谎话,是个( )的好孩子;狗是人类( )的朋友。

(2)因为没复习好,小明在考试时非常( );看他( )地走出考场,估计是没有考好。

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我对这两组近义词作了简单、通俗的解释:“诚实是不说谎话,忠实是很忠心;紧张是因为害怕而产生的情绪,慌张是不够冷静。”这样学生对两组近义词有了基本的了解,再加上题目设计得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一定的体会,通过练习便理解与掌握了。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如果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快乐的节日》这一课,要求全文背诵。如果是纯粹地背诵,学生任务繁重,就会产生畏难和抵触的心理。教师可以将课文制作成课件,以《我爱记歌词》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填空,在个人赛、小组赛中相互比较,直到背诵得滚瓜烂熟。也可以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动画图像,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看着动画便能想起课文内容,轻松地完成课文背诵。

总之,减负不能以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让减负增效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获得新知,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晓伟.“减负增效”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师作深层次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13).

[2]江小姜.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增效减负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3).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7

一、学生要减负,教师必须增负

既要学生减负,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做到这些只有教师主动增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教学不只是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参与把握知识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知识的爱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为高效率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从根本上扭转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多”“三少”(即教师注入多、学生吸收少;死记硬背多、独立思考少;课外作业多、文体活动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尽量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在教与学的行为方式上,由原先的“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意图,正确、到位地把握课文重难点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的学习变成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师生一同在想想、议议、练练和讲讲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学到位,不需要“题海战术”就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变学生苦学为乐学。

三、优化作业设计与讲评,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初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教辅资料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盲目“发挥”,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

鉴于此种情况,我主张:一、要精选作业题。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习题册中精选作业题,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题,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做到少而精。二、要分层布置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编排不同学习小组,按学习小组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包括完成作业量的层次和作业难度的层次。这样做,使后进生感到完成作业不吃力,学优生感到吃得饱,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三、要丰富作业内容与形式。作业形式要多元化,有书面的、口头的、实践操作性作业和趣味表演性作业等。课余开展丰富的班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氛围中接收信息,愉快学习。

作业设计要优化,讲评和反馈矫正也要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评判要及时,讲评要有典型性、启发性,抓住倾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反馈矫正可以纠错,也可采用“同题测试”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是“减负增效”需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常常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要作好预习、在课后要及时复习。但是,预习什么,复习什么,怎样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往往知之甚少,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走马观花,复习就是做做题,完成了事。我们可以作一些预习指导,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给学生指点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课文阅读的思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各种方法[1]。

总而言之,教学的根本是为了学生,减负与增效也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只要把这两个关系协调好,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更有成效,学生也会更加快乐地成长。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减负与增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更新观念,携手合作,齐抓共管,才能承担起减负与增效这一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篇8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 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习中的主人。从知识建构理论来看,人类的知识并不是被动接受得到的,而应该是在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建构形成的。因此,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有悖于新的教学理念,无法与建构知识理论相契合。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要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对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和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地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使用大量的讲述进行课堂教学,也不能给学生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课后习题巩固学生的所学。这种教学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但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效率, 更容易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抵触和抗拒情绪。

例如,在小学语文的生字教学 中,教师不能再按照生字表让学生跟读,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完成巩固。此时,教师可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罗列出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利用字典将生字词的拼音和注释掌握透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抽学生进行组词和造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在利用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去探索知识和建构知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同时也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要重视课前导入的作用

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 “减负增效”,教师就需要重视课前导入这个环节,要进一步发挥课前导入的功能和效力,使学生的情绪变得激昂,愿意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更为关键的是,做好课前导入工作能够让学生从抵触和抗拒转变为主动的配合,这就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获得快乐,不再将语文学习当作负担,而是一种获得知识、收获乐趣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前导入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能再用严肃和拘谨的态度面对学生,要用亲和的神态让学生感到亲和和亲切,愿意对教师拉近距离,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信赖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前使用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情景进行课前导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提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灰雀》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大家在玩耍时是不是经常看到灰雀,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灰雀的外表和飞行的姿态,有没有发现灰雀已经慢慢淡出了自己视线。”通过教师的导入,学生开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开始对灰雀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快速进入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使负担转变为学生的乐趣。

三、要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

另一方面,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通过课前预习,教师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能够罗列出学习中的疑难点,他们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小学语文课堂的课前预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的课后作业进行改革,不再以大量的习题作为唯一的课后作业。换言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预习,并且要提高对学生预习结果的检查力度,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和意识。

例如,在《亡羊补牢》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在头一天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提前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尝试不依靠工具书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探究如下问题:亡羊补牢想要表达的寓意是什么?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哪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不用在课后完成大量机械的课后习题,这就极大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不用在熬夜完成课后作业。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第二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预习,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掌握课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去攻克难题,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同时,通过预习,教师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减负增效 篇9

要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绝不能简单地认为, “减负”就是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 减轻学生的作业量, 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减负增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 驾驭好课堂教学艺术的改革.下面就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数学减负, 谈谈本人的做法:一、减负增效首先要打造高效课堂1.减负增效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是减负的重要实施者, 只有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狭隘的教育观,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育人观.从根本上解放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 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己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才能真正的达到减负增效的实施效果.2.减负增效需要教师精心备课作为教师, 我们都知道,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环节排在第一位, 它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因为老师和学生知识交流的主阵地是课堂, 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要想向40分钟要质量, 教师必须下工夫、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认真学习和钻研新课程标准, 理解和吃透教材内容, 找准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分解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3.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互助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发生过程的学习, 杜绝消极被动地获取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去发现规律, 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探究创新的状况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必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创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打造高效课堂, 使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 使学生乐在其中, 减轻数学课堂上的枯燥无味, 实现正真意义上的减负增效.二、减负增效就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1.恰当地运用实物、教具, 引导学生轻松学习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教学过程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思维层次, 必能使学生深入浅出, 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过程, 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增加学习效果.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 通过以教室里的某名同学为坐标原点定出横、纵轴, 让学生在教室里找朋友,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用数学思想去认识现实世界.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 变静止为动态, 增强形象性如在“平移”、“多姿多彩的图形”等教学时, 用多媒体展示变幻的画面, 精美的图案, 使学生在享受数学之美时其乐无穷, 情绪高昂地投入其中. (2) 化抽象为具体, 增加直观性把代数问题, 以一定形式加以演示, 变抽象为具体, 通过数形结合, 相互印证, 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三、教师“增负”换回学生“减负”, 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满堂灌”只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安慰, 要使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 教师必须先跳进题海, 我们努力用教师的“增负”来换取学生的“减负”.实现有效教学, 并不是要减少投入, 而是不要盲目投入、无效投入.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 教师的时间、精力投入多而教学效益低, 其弊不在投入本身, 而在于师生的所有精力、时间、追求都用在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 以及超越身心承受力的加班加点上.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 强迫灌输, 结果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现象层出不穷.在新课程背景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需要重视投入的质量和效益.课堂教学的有效, 教师的少投入、少讲, 完全依赖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有效预设.教师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究教材、课标, 更要研究学生, 研究教法, 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否则便不能超越传统教学的思维束缚.对学生来说, 在死记硬背上多投入, 只能增加知识积累, 而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挖掘自身潜能,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创新上积极投入, 才能有效地获得知识、能力和智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靠无限地延长时间来获得成功是愚昧的.新的教育形势, 要求我们重新准确定位我们的学生观、质量观、成才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重要的在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向上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克服了题海战术和满堂灌的陋习, 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也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还给学生, 学生才会乐学、愿学, 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最终实现减负增效.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正确理解课堂的含义, 关键是正确理解数学活动的中心———“学生”, “学生”不是为学习而生, 而是为作人而生.充分注意到教与学是双向的, 互动的有机系统, 重点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 强化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并在课堂上要创设开放、民主和实践的学习气氛.采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 必将对学生学习数学减轻负担.

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10

我认为必须做到两点:作业优化和作业分层.

作业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规环节, 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形成的一种信息反馈.学生可以通过数学作业的完成达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而老师则能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取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所学知识, 能否灵活运用已有的技能的信息.好的作业设计, 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要求掌握的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拓展学生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优化数学作业是在作业上减负增效的第一步.

一、作业的多样性

数学作业给人的影响是枯燥乏味的, 只与几个数字符号和图形打交道, 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很不高, 也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应将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多元的作业.如预习性作业、设计小练习、实践操作竞技、自己当老师、竞赛性作业等.

在八年级“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预习家庭作业, 由于这章内容较简单, 而且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来学习, 所以先让学生自学, 完成简单的知识性练习, 到课堂上教学时学生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上台讲解、演示, 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提升了掌握知识的主动性.

二、作业的实践性

数学教学不应是一种死板的教学模式, 而应该多结合一些实践性的元素在内, 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图形的变换”一章的教学过程中, 我留给学生的作业就是实践操作竞技的作业,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对图形进行平移、翻折和旋转的演示, 并进行评比, 让学生牢固掌握三种变换的性质, 并能在实践中学, 在学中实践.

三、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游戏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新鲜感和好奇心使他们对有趣的事物尤为关注和喜爱、如果教师设计出来的作业能让学生兴致勃勃的去完成, 那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七年级数学中“角”这节课后, 为了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二十四小时内, 分针与时针共形成多少次90度角?在应用题作业中, 趣味性题设计较多,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四、作业的拓展性

作业中也要设计部分拓展性题, 让部分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试试就能成功, 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增加自信心, 也能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综合素养.在一些作业中我注重添加设问, 有层次地进行拓展.

如有一种白鱼, 从海上捕获后放养在鱼缸中最多只能存活两天, 如果放养在池塘内, 可以延长存活时间, 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白鱼死去.现有一经销商, 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白鱼1000千克放养在池塘内, 此时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据测算, 此后每千克活鱼市场价每天上升1元, 但是, 放养1天需各种支出400元, 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白鱼死去.假定死鱼均于当天全部售出, 售价都是每千克20元. (1) 如果放养x天后将活鱼一次性出售, 并记1000千克鱼的总额为y元, 请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 该经销商将这批鱼放养多少天后出售, 可获最大利润, 最大利润是多少?这是一道方案探索题, 这道条件拓展题的问题中要求设计不同方法, 并寻求最佳方法, 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在拓展题的设计中要注意, 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 其内容是有趣的, 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 也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

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完成一些拓展题和综合题, 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能力不同的学生, 完成作业的量也应该是不同的, 所以, 对学生进行作业分层是减负增效的第二步.

我把作业分成了基础题、综合题和拓展题三类.基础题是每名学生都必须要做的;综合题除了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做外, 中档以上的学生也是必须完成的;拓展题是针对一些有余力、能进一步提升的学生设计的, 所以要求部分学生完成, 同时用这些题来提高学生的作业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这样作业分层的好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避免学困生抄袭作业, 提高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 见到数学作业就害怕, 而且由于自卑, 害怕同学老师耻笑, 不敢问同学和老师, 长此以往, 对于数学作业只有害怕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抄袭别人的作业.如果能让学生积极选择做部分力所能及的基础题, 并及时给予鼓励, 他们会重拾信心, 积极地面对每次作业, 并且, 慢慢地会摆脱“学困生”.

(2) 作业分层能有助于优秀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作业的分层, 教师可以在作业中掺进拓展性和综合性的题, 加深优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减负;增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64-01

减负增效一直以来是教学中所面临的较为复杂的议题,既要在减负的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的认识教学现状,认识减负增效,积极的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提高备课的质量,优化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全方位的去实现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肤浅教学见解: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效率依然不高。首先,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依然传统化,或是“新策略”和“传统式教学”并用,实质上就是打着课程改革的旗号搞传统式的教学,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大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的主体角色不突出,无法实现减负增效。其次,课堂形式比较单调。由于观念的传统化,教学方法的按部就班,致使其课堂的形式单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负担较重。最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冲击,教师无法正确抉择,加大了减负增效的难度。我国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致使教师、家长与学生都关注分数,升学率成为了评价学校、教师的指标,最终导致学生将面对众多的作业与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加之素质教育的冲击,很多的教师陷入迷茫中,不知应是“抓成绩”还是“抓素质”,使得教学一会儿注重素质,一会儿又回到了成绩上,不利于减负增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的“减负增效”,其实也就是在减少负担的同时增加效益,但并不是减少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是减少上课时间,而是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就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减负增效势在必行。通过减负增效,学生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实现师生互动,实现二者的共同学习与进步。主要是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教学,并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增效减负的目的,这既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摆脱文山题海,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课堂效果,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减负增效有效策略分析

1、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观念决定一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减负增效,我们应积极的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此外,教师还应要有明确教学的目标意识,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方法,甚至决定着教学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有了目标,才有教学的针对性。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仔细斟酌,学会结合学生,结合实际,结合教学大纲,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学时间,以实现减负增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注重备课,优化教学环节

备课作为教学的初始,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减负增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改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认真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从备课环节入手,注重对课堂质量和内涵的深层次挖掘,注意到课程内部所能够蕴含的知识点,提高备课的质量,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从而实现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在备课环节中,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备课时,教师要静下心来,反复研读教材和各种资料参考书,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次,教师要读透学生。充分的搞清楚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水平、个性差异以及学习的兴趣动机。最后,教师要学会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结合学生学习方法,综合考虑教材、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通过比较和分析而得出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充分的去提高备课的质量,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减负增效。

3、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减负增效,不仅要关注课内,也要重视课外,更要注重教育学之间的互动,更需要看到效益和减负之间的互相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我们教师还应重视其质量,减少其数量。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注重方法,讲究科学性、合理性,对作业的安排教师要以“精”“少”为原则,结合课堂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而且要力求让学生在学校内完成作业,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这样,课堂内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总结: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减负增效策略,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得以落实的需要。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方法,不断的去探究教学途径,让减负增效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侯艳梅.减轻小学语文课业负担的几点做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

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12

关键词:减负,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一、突出练习题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当你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去了解它、学习它和掌握它。小学生的大脑尚未完全成熟, 学习知识的天赋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 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练习创设一定的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复习完“计量单位”后,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填空题《小明的一天》:今天早上7 () , 小明从2 () 长的床上起来, 用了10 () 很快刷完了牙, 洗好了脸, 吃了大约200 () 的早饭。就背起2 () 重的书包, 飞快地向400 ()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上了体重55 () 的小胖子东东, 和他一起到了学校。放学后, 我一回到家, 马上拿出1 () 长的钢笔和1 () 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 () 动画片开始了, 看了大约半 () 。吃完晚饭后, 复习了一会功课, 就上床睡觉了。这样的练习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境的“日记”,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充满情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练习题的针对性, 练习内容紧扣教学要求

(一) 紧扣教学重、难点

在巩固练习中, 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 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这使得我们在练习设计中, 更要有针对性, 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 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

(二) 突出学生的知识缺陷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往往对某些问题掌握得不是很准确, 有些知识本身也容易发生混淆。教师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练习设计, 纠正学生的错误。例如:学生在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 常常丢掉0。为此, 教师可设计如下练习题目。

1. 先观察商是几位数, 再列竖式计算。

2.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 拓展练习

(三)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不同, 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 切忌“一剪子齐”, 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以起到“培优补差”的作用。可专门为差生设计一些基本知识的练习, 以巩固;可为好的学生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智力题、趣味题, 以发展思维能力。因此设计作业时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 对一般同学来说教师要切合课堂教学内容, 出的题目要有典型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或课本的基本原理, 而不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2)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说还应适当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参考作业, 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有一定挑战性, 但是作业还要有明确的要求, 为了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充分发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三、突出练习题的多样性, 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练习的设计追求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把学生抄题、做题的纯粹机械动手练习变为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练习。例如, 概念课可设计填空、判断、连线、选择等形式的题目;计算课可设计口算、笔算、听算、简算、估算以及改错“诊断”等形式的题目;应用题可设计找中间问题、补充条件或问题、拆题、编题、一题多变等形式的题目。对于公式、法则、性质的推导, 则可设计动手操作的题目, 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计算以及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等。而且在练习时既可以让学生集体练习, 还可以有独立练习, 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练习。

四、突出练习题的可操作性, 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 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 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的, 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 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 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

简单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放一放”“量一量”等操作活动, 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 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减负增效”一直是教学中长期讨论的话题, 除了在数学课堂上努力以外, 还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需要各学科的平衡和协调, 统一思想

上一篇:经营管理思想下一篇:再就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