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教学

2024-05-24

减负增效教学(精选12篇)

减负增效教学 篇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国范围“减负”“增效”的氛围高涨, 社会、校园乃至家长, 从以前追求和重视孩子单一的学习型转化到综合素质型的能力培养上来, 因此, 当前素质教育更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减负”又是素质教育的前提。那么, 英语课怎样才能“减负”“增效”呢?

上好每一堂课是减负增效的关键。首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充分条件, 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 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 课堂上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课堂教学的原则要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应师生互动, 且动而不乱。上课做到明白、准确、新颖、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第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综合利用。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另一方面我认为, 更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继承和创新。

下面是我上牛津英语9A Unit 5 Films Main Task的一篇“减负”“增效”课堂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灌输知识的方式, 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主动获取知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我转变了教育观念, 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 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为主导的“他主学习”, 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 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 营造英语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的独立运用, 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的图文作用, 操练过程中, 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材施教。

2.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时首先要考虑是否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 合作学习的活动设置难度要适中, 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行。难度过高会使学生们无话可说, 甚至无动于衷, 丧失合作学习的信心;相反, 难度过低, 必然造成学生在活动中情绪高涨, 争论不休, 虽然气氛活跃, 但却毫无意义。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 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使之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完善, 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3. 巩固提高运用拓展, 目标检测形成练习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用渠道, 因此学习课本知识重在运用, 运用时也不能仅仅是课本内容的机械的重复, 必须具有拓展性, 其中包括从学到用的拓展, 也应该包括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 以个体向群众的拓展,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开发课程资源的作用。

三、教学分析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 让学生自主探索, 独立思考, 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深化学生的认识, 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 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 实现了五个转变: (1) 变仅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地发展; (2)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而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式学习; (3) 改变追求唯一结论的封闭式教学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研究, 进行多向思维, 鼓励标新立异的开放式教学; (4)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动态教学; (5) 改变教法的单一性成为多种方法结合, 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 千个师傅千种法子, 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在大的教学规则下各自有别, 但归结一点, 那就是:只有在“优化”的课堂里, 才会有“课效”最大程度的提高;也只有园丁真正做到了勤劳而科学的养护, 花朵才能最大限度地竞相开放。从而实现英语课堂的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教学 篇2

一、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教学资源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的阅读面偏窄,学生的语文学习仅靠一本语文课本,严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农村教师大都是代课教师,导致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甚至有些初中生都搞不清基本的拼音规律。

3.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很多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二、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是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学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投入得越多,就越有动力。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越佳。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可以博采众长。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合作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合作是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答疑解惑,这样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恰当地进行课后辅导

数学应用三化教学减负增效 篇3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减负增效提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66-02

“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是个完整的科学概念。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实施这一完整的科学概念呢?我认为,首先要减轻教学内容的数量,即浓缩教材,提炼出智慧含量高的知识教学和作业,采用最佳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例如,教学“工程问题”与“整数、分数、相遇问题”“水管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这样就“少教多得”。因为知识是智慧的结晶,都有一定的智慧含量。研究证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方法)是智慧含量高的知识,它的迁移性、再生力强,又叫“母知识”,也就是举一反三的“一”,触类旁通的“类”。例如:教学“一题多解”的应用题,可运用“归一”、“分数意义”、“倍比”、“列方程”、“按比例分配”、“比例”等的方法来解答,然后从中选择出常用的最佳解法。教师就是将这千千万万的知识,作业题,通过创造性的劳动,选择,提炼出“一”和“类”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一为百,一通百通,“反三”、“旁通”就是发展。这就是“少教多得”,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减负增效提质”。在应用题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一、例题讲解——善于“变化”

我在教学归一问题时,选择最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重点,反映《课程标准》要求的题目,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并有意识地对例题进行变化,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处延。例如:“东方农场3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67.5公亩。照这样计算,8台拖拉机10小时耕地多少公亩?”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后,再进行如下变化延伸。

变化一:1、东方农场3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67.5公亩,照这样计算,增加5台同样的拖拉机,时间增加到12小时,能耕地多少公亩?2、东方农场3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67.5公亩,照这样计算,拖拉机减少1台,时间增加3小时,能耕地多少公亩?

变化二:1、东方农场3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67.5公亩,照这样计算,8台拖拉机耕地1482公亩,需要几小时?2、东方农场计划耕地1482公亩,3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67.5公亩。照这样计算,余下的由5台拖拉机完成,还需几小时?这样,通过变化,把简单归一,复杂归一,正反归一问题都沟通、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知识链”。体现了“少教多得”、“减负增效提质”。

二、习题归类——善于“类化”

应用题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集中力量和时间解决同类题中的典型问题。并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例如:1、两人同时从相距20千米的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每分钟行800米,乙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相遇时,甲比乙多行多少千米?2、从甲地到乙地,货车需8小时行完,客车需6小时行完,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几分之几?3、一项工程,甲队独立修建10天完成,乙队独立修建8天完成,甲乙两队同时合修,完工时,乙队比甲队多修几分之几?4、有一水池,单开甲管8小时可将全池水放完,单开乙管6小时注满全池,甲乙两管同时开,几小时注满全池的 ?上面这四道题,虽然情节不同,但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相同,第4题稍有变化,通过这样的归类训练,使学生把已掌握的解题技能从一个题迁移到另一个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了由“整数相遇问题→分数相遇问题→工程问题→水管问题”的良好知识结构,达到了“缩时增效”之目的。

三、解题思路——善于“优化”

引导学生应用题进行“一题多解”,加以比较,从选择出最佳解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少先队员在山坡上种桔树和梨树共180棵,桔树是梨树的4倍,种的桔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根据倍数、分数、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如何将“桔树棵数是梨树的4倍”进行转化2、每个转换句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

根据讨论得到解答应用题的各种信息,先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教师有目的地巡视指导。分类整理全班学生的尝试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几种解法,然后从中找最佳解法,并对解法多的学生给予鼓励。

通过一题多解的尝试练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一题多解的解法系统,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解法网络。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水平,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减负增效提质”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建联.例谈初中数学复习中“四化”[J].福建中学数学,2002(5).

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4

一、创新备课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断树立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新观念。教师要从“生本教育”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方案, 自己充当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即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研究教学方法时, 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 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同时还要设计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 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既要熟练地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还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组织学生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大胆改革教法, 探索和采用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发展个性的教学手段。

二、优化课堂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减负”的实质是“增效”, 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要把课堂作为实现“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减负增效”对教师来说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精讲精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创设适宜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使师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无疑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因此, 教师要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并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学习。同时, 教师还要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 帮助学生较长久地保持这种心态, 从而较长久地维持这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精心设计作业是减负增效的重要环节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学家波利亚说:“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 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通过这道题, 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 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由此可见,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研究, 加强对典型题型的研究。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注重作业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劳动。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避免枯燥无味的劳动。增强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 大力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作业速度和作业质量, 达到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虽然教师设计作业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 但学生可以因此跳出“题海”, 享受到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注重教后反思是减负增效的必要补充

新课标强调,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 要以此理念为指导, 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一是对数学教学理念的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二是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否为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三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是否做到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 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 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在反思中实践时, 教师才能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 从而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 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广大教师还任重道远。只有着眼未来, 立足课堂,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注学生成长, 才能使“减负增效”之路走向坦途。

英语教学减负增效 落实三个注重 篇5

长春街小学

赵晏妮

背景分析:

知识在更新,人类在进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育新思想。为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减负增效。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减负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我认为,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活动设计上做到三个注重。

下面以Join in Book 1四年级教材中第三单元Unit 3 School things第九部分的故事教学Timmy一课为例,谈谈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

1.T shows some cards of school things, Ps look and say them out.(教师出示本单元学过的文具单词,并遮住单词中的有些字母,让学生尝试拼读出整个完整的单词。)

2.When pupils play the game, T will give the winner a prize.Then saying: Here’s your prize.(拼读正确的学生教师给与奖励Here’s your prize.并奖给学生相应的文具)

3.Ask the pupils who get the prize show their prize to other pupils and help them to say: Here’s my prize.(帮助拼读正确的学生学说句型Here’s my prize.)

4.When T shows some school things to pupils, she found her pencil case lost.So T says to Ss: “Where’s my pencil case? Where’s my pencil case?”(当教师奖励给学生奖品的时候,故意藏起最后一个学生拼读正确的单词pencil case,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并引出句型Where’s my pencil case?)设计说明:

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是全部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自然地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合理利用,巧妙创意、精心安排,就犹如奏响了课堂教学的前奏,既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增添趣味性、生动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在这个导入的教学片段中,我设计了猜单词的游戏教学,不但让学生们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同时我根据单词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水平的学生作答,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自我的同时,渗透句型Here’s my prize.让学生得到奖励的同时,学说“Here’s my prize.(这是我的奖品。)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运用了本课的重点句型。并且我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环节,故意藏起最后一个学生拼读正确的单词pencil case,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并引出了本课又一重点句型Where’s my pencil case?从课堂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为学生创造了情感交流的机会,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立起了师生之间的”信息沟“,这种积极的情感交流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堂迅速膨胀起来,并引出了新知,为新课的教授奠定了基础。教学片段二:

1.When T shows some school things to pupils, she found her pencil case lost.So T says to Ss: “Where’s my pencil case? Where’s my pencil case?”(教师课前故意藏好最后一个需要猜的单词pencil case,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地引出本故事的重点句型Where’s my pencil case?)

2.T pretends to find her pen, and saying: “Help me, please.” Try to help Ss understand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and help them to say:OK.(教师边寻找,边向学生们求助“Help me, please.”并且帮助学生说出答句OK.)

3.T continues to find the pencil case, then nodding her head and saying: “It’s not here.”(教师边寻找丢失的pencil case,一边摇头示意“It’s not here.”不在这儿。)

4.After a while, T found the pencil case, and said: “I’ve got it!”(最后,教师找到了pencil case,并对全班开心地大声说“I’ve got it!”我找到啦!)设计说明: 新授内容的呈现,是课堂教学的主干,是一堂课的主旋律。一个成功的呈现,能引起学生最大的兴趣,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激发情感上最强烈的共鸣,帮助学生取得学习的最好效果。

Here’s my prize./ Help me,please./Where’s my(pencil case)?/ It’s not here./ I’ve got it!是本课故事教学中的重点句型,我把这几句毫不相干的句子组合在一起,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发现pencil case丢失了,到寻找出pencil case的一个过程,巧妙地把这几个句型串联在一起,单调的句子被置于语篇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一个个句子,也自然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在这个设计中,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挖掘和编制,把它们加工成一个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进行整合的学习材料。教学片段三:

Play a guessing game.选一生上讲台背对大家,一起藏起他的一种文具,然后他向大家求助:Where’s my …? Help me, please.大家一起帮助他寻找告诉他信息:It’s not here.最后知道该生在限定范围内找到他的文具并向大家宣告:I’ve got it!设计说明: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

只有给孩子们最真实的体验,才能学到最真实的语言,所以我充分考虑教学重难点的要求,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游戏环节来巩固本课故事教学中的重点句型,游戏的活力在于它具有极大的乐趣和竞争性,所以这一环节中利用游戏进行巩固,激励了学生积极进取,张扬个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运用知识,从而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我执教的Join in第一册四年级Unit 3的故事《Timmy》教学中,将以上三点融合于其中,学生们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对本篇故事的理解与使用。

1、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只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课堂教学的平台,给了我们一个基本的文本内容,但是教师不仅是这个文本内容的教授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文本设计我采取了分——总的授课设计,先以猜物游戏及发奖品的形式渗透了故事重点句型,如Where’s my …? … help me, please.OK!It’s not here.I’ve got it.及 Here’s my prize.然后带领学生听课文,利用已有的思维认知加深对故事情景的理解,从而能更快地了解事件大意。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减轻了学生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负担,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自身的英语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注重多元智能的训练。在复习旧知的环节,通过猜单词的游戏及发奖品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呈现新知环节,运用找奖品游戏,老师很巧妙地将本篇故事中的重点句型渗透于其中,让学生在开心游戏的同时接触并理解了它们的含义及使用。这样一来极好地拆分了整篇故事的理解难度,在故事听读版块中,我又将课前游戏中出现过的句型在课件图片中留出空白,给予学生想象回忆的空间,既降低了难度,让学生锻炼了听的能力。

3、活动设计,注重对语言的体验。体验型教学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也是英语教学中减负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具体体现于①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生在寻找被藏起来的文具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使用Where’s my „? Help me, please.It’s not here.I’ve got it.同时也为课文篇章教学疏清了障碍。②小组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重点句型认知中,采用小组表演读的方法,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下能够将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中生动地完成文本朗读。③游戏增趣,让学生在娱乐中体验。学生通过找自己的文具、听录音补全空白框、组织课文大意等游戏及练习的体验,充分把握了本篇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为学生在最后对Emma及Timmy的总结打下了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6

【关键词】减负;增效;有效教学;优化作业;指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减负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作业量过多,学习负担过重而实施的以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减负增效”,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要减负,教师必须增负

既要学生减负,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做到这些只有教师主动增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教学不只是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参与把握知识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知识的爱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为高效率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从根本上扭转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多”“三少”(即教师注入多、学生吸收少;死记硬背多、独立思考少;课外作业多、文体活动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尽量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在教与学的行为方式上,由原先的“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意图,正确、到位地把握课文重难点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的学习变成问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师生一同在想想、议议、练练和讲讲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学到位,不需要“题海战术”就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变学生苦学为乐学。

三、优化作业设计与讲评,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初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教辅资料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盲目“发挥”,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

鉴于此种情况,我主张:一、要精选作业题。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习题册中精选作业题,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题,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做到少而精。二、要分层布置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编排不同学习小组,按学习小组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包括完成作业量的层次和作业难度的层次。这样做,使后进生感到完成作业不吃力,学优生感到吃得饱,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三、要丰富作业内容与形式。作业形式要多元化,有书面的、口头的、实践操作性作业和趣味表演性作业等。课余开展丰富的班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氛围中接收信息,愉快学习。

作业设计要优化,讲评和反馈矫正也要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评判要及时,讲评要有典型性、启发性,抓住倾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反馈矫正可以纠错,也可采用“同题测试”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是“减负增效”需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常常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要作好预习、在课后要及时复习。但是,预习什么,复习什么,怎样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往往知之甚少,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走马观花,复习就是做做题,完成了事。我们可以作一些预习指导,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给学生指点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课文阅读的思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各种方法。

总而言之,教学的根本是为了学生,减负与增效也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只要把这两个关系协调好,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更有成效,学生也会更加快乐地成长。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减负与增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更新观念,携手合作,齐抓共管,才能承担起减负与增效这一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许秀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减负与增效[J].《成功(教育)》,2009(06).

减负增效教学 篇7

一、问题启发,难题化解

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做了精心的设计,但是仍会存在一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我们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强行打断,处理不当,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影响下面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如:我曾经上过一节与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有关的课,这是一堂练习课,本堂课以下面一道证明题(课本中的一道习题)为例。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上课,我既不对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进行复习, 又不回顾特殊四边形的有关判断,而是单刀直入地写出上面的命题,我想学生该不会觉得太难吧。谁知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几分钟后,我发现情况不妙,学生愁眉未展,这时我才意识到这道题对学生来说不简单。该怎么办呢? 教案上可没有备这种情况啊,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当时我试图提出几个问题:

(1)要证明一个命题应有那些步骤 ?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

(3) 题目中已知线段中点 , 会让你想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4)从这道题的条件看 ,你觉得判定平行四边形从边、角还是对角线考虑更合适?

经过一番引导,分解了问题的难度,很快就有学生解答出来,我想大家要完成这道题只是举手之劳。

二、例题变式,活用教材

接着我按照教案的设计进行变式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到位。在探索特殊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特征时,我对特殊四边形进行分类变式。

变式一:四边形分成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六种情况,进行变式;

变式二: 顺次连接怎样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矩形、正方形?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 要求画出图形、作出判断、给出证明。为了小组的利益,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小组同学一起画图、思考……最后由小组汇报探索的结果,大部分小组都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老师只需作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两组变式训练都是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探究结论的。变式一的设计目的在于以习题为前提进行变式, 借一题变多题熟练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变式二是通过变式一进行探索、总结规律。我设计这堂再平常不过的练习课的初衷是尝试活用教材、把常规题改为开放题, 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探索空间,由于当时感觉课堂气氛还不错,我也就不太在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机会检查这节课的效果时,我才愰然大悟:原来,当时的气氛是在个别尖子生的带动下而随声附和的结果。真正能从这节课中受益的只是极少数学生,真是太失败了。我很想知道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在哪里。

三、电脑辅助,形象直观

带着问题,我的脑中反复重现这节课当时的情景,经过细心分析,我终于找到这堂课的不足之处:首先开头太难,有想置学生于死地之势。虽说发现学生不能顺利完成时,我以步步设问来做补救,但这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已受打击,他们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非常被动。我想如果当时先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为这道题做好铺垫,由浅入深,让更多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效果应该会更好。其次在变式训练时,未能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机会让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图形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果。我想如果当时利用电脑演示,顺次连接形状、大小不断变化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提出两个问题:

(1)所得的四边形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 ?

(2)这些四边形随着什么变化而变化 ?

这动起来的图形更能刺激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到答案,不但节约了时间,还为学生创造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的机会,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

在这段课后反思,让我感到只把教案写得详细,然后拿着教案去上课,布置作业,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想法实在是太幼稚了。课后对所得、所失、不足,只有常思才能不断更新自我,才能使新课标的要求不只是一句空话。我相信教学反思应该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减负增效,数学教学如何备课 篇8

1. 正确理解“减负”,备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的,这显然是片面的。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各地出台的“减负令”都对学校考试的类型和频率作出限制性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的弊端。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学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心智成长为标准;教师以什么的方式教学生,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学习更新和自觉践行,是本轮减负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否则只会把课内负担转移到课外,陷入越减越负的怪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只有正确理解增效的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理念,才能有效解决当下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等诸多矛盾。

2. 深入把握教材,备内容

教材各章节内容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大的教学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清哪些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哪些是高难度的技巧,既要防止学生对基础学习不到位,又要防止学生在高难度“动作”上反复操练,从而人为加重学生负担。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调序、变通,创造性地驾驭教材。所备的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思路要清晰。例如必修1的教学,应突出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强调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与之相关的内容需用足够的课时讲解,而对于复杂的函数值域的求法、奇偶性的判断等内容要大胆地舍弃。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都有体现,教学中何处可以加大难度,何处可以加强技巧,教师要有所把握。同时教师要整体安排教学进程,分散难点、分解压力,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3. 调查分析学情,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想知性的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开展网上知识的获取、分析和应用教学及其能力培养。再次,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因素,课堂上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具有高创造才能的人往往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长。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学生有疑惑才有探道的这些问题是否能够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学活动这样设计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有哪些?针对不同回答该采取什么对策?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以后,教学时就会准备更多的立体几何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在直观模型与抽象图形之间进行转换训练;创设新奇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去进行探索,进行抽象的推理证明,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4.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备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习应该是在他人的协助下形成的一种对信息独特的加工过程,以建构出更符合意义的东西;关于学习的条件,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作用,要强调学生间相互讨论学习。备课中要体现4个转变:(1)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过程。(2)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过程。(3)把对知识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变为对知识检索和探索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4)把单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

在必修2§2.1.4《两条直线的交点》中有一道例题涉及经济学中的“平衡价格”,教学时若单纯由老师讲解,需要很长时间,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未必能听懂。于是我布置了如下任务:请同学们调查我国的“家电下乡”政策,该政策中为什么要有“政府补贴”,该政策中“政府补贴”影响家电“消费量”的数学原理是什么?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对其进行调查和学习,不仅理解了“平衡价格”的概念,而且了解了经济学中“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甚至有学生对教材例题的表述提出了质疑。有效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在课堂中既动脑又动手,全方位调动各种感官,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收到很好的效果。

5. 以合理有效为标准,备作业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寻求着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我在长期的教学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才有更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作出解释,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不受伤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愿学习某一学科,大部分就是该科老师的教学态度不好所导致的。教师还可以知识体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多思考内部逻辑关系,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设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体系构建于生活之上,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知识扎根于“生活”土壤才会生机勃勃。

效能在创新教学中彰显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初探

卞成顺

(盐城市楼王中学,江苏盐城

创新是适应形势发展,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随着新课标要求在学校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创新能力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提升素养的重要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创新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的要求。我根据自己几年来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的策略和措施。

一、放大数学生活特性,找准有效衔接点,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释放潜能。

数学学科作为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丰富性和生动的生活性等特点,发挥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内在欲望得到释放,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掌握数学知识内容体系,找准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的有效街接点,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创设出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情

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增强和提升。

案例一:某一酒店为了扩大营业规模,准备进行装修,在大厅的主楼梯上铺设某种红色地毯,已知这种地毯每平方米售价30元,主楼梯宽2米,其侧面如图1所示,则购买地毯至少需要%%元。

这是我在教学导入时设计的一道

解直角三角形的具有生活性的练习题。传统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三角形性质定理内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三条教学策略。

5.1 精选数学作业,使学生脱离“题海”。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应精心选择,使学生脱离“题海”。教师不仅要选配适当的基础性训练题,以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熟练基本方法之效,而且应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教育,特别是要审视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教师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相应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每次作业题最好都能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选配一些常规习题,还可以编纂一些错题辨析、悖论质疑与无定解的开放性习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地舍弃。

5.2 作业设计类型的多样性。

学生面对数学作业普遍具有畏难情绪,感到枯燥乏味。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负担,原因之一就是,数学作业形式单调,机械重复和繁杂运算太多,缺乏能让学生主动创新

容的讲解和教授。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将生活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创设生活性问题的方式,进行有效导入,凸显“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思想基础。

二、紧扣问题发散特性,凸显知识关键点,让学生在变式教学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作为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实践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所言:“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六年中磨掉了他们的天资。”由此可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教师可以有效采用“问题教学”手段方式,运用数学问题这一载体,通过采用“一题多问法”、“一题多用法”、“一题多变法”、“一题多联法”、“一题多解法”、“一题多思法”等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从而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学习中获得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二: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R。

(1)求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2)利用(1)的结果填写下表:

观察上表,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n的增加,正多边形的周长(面积)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与圆的周长(面积)进行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在此题解答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反思,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条件和内在关系有了深刻认识,使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实现发散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三、突出主体能动特性,拓展实践着力点,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自主探究。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对象,具有的成分。教师可以在作业的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比如让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给学生布置一些数学研究的小课题,当问题较难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等等。

5.3 必备的基础性练习尽可能在课内完成。

课堂作业能让学生及时获得正确的反馈,并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还能避免学生课后做大量的作业。

参考文献

[1]朱文芳.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学,2005,5.

[2]田中,徐丙龙,张奠宙.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研究探索,2003,5.

减负增效教学 篇9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 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不难看出,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所谓发展, 就其内涵而言, 并不只是传统教学中所强调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 (三维目标) 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 有提高, 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的定义, 必须把握以下几层涵义:

其一,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 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是否有效, 关键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 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 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并提高了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其二, 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如果背离或片面地强调“三维目标”, 这样的教学只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其三,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获得的。“合规律”, 就是教学效果的取得和学生的进步、发展, 不是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有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取得的, 而是从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来实现的。“有效果”, 主要是指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 更要看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率”, 主要是指通过教学活动, 让学生以较少的学习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 诸如知识、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等。“有效益”, 就是要求教学有效果, 而且效果与教学目标要相吻合,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 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取决于教学能否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美好的心灵感受, 能否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 并提高学习能力。简而言之, 有效教学是“轻负担, 高质量;低耗时, 高效益”的教学。

总之,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要“有效益”——检验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高低, 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学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能使学生有效获得知识与技能, 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以学生在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 评价教学质量;有效教学需要不断地反思与创新——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 富有创新精神, 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 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二、有效教学必须是“效果、效率、效效益益”的有机统一

“效果、效率、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是我们对有效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过去我们过多地注重教学效果, 以教学效果的好坏来评价教学的得失与价值, 没有或者很少考虑教学的效率与效益。这种只问结果不看过程, 只看今天不想将来的做法, 再加上没完没了的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教师间的评比, 使我们的教学日益畸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 单纯追求教学效果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 人们已经看到, 那种不顾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比, 用较高的代价换取较低效益的做法, 实在是得不偿失。

效果, 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效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益, 是指“效果和利益”。“效益”的着眼点在“教学效益”, 它主要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其一, 就教学效果而言, 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二, 就教学时间而言, 具有高效率, 即所花的时间达到尽可能的优化状态。其三, 就教学思想而言, 教师的作用在于主导, 他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加学生单位时间内的投入量, 减少教师单位时间内的“投入量”。其四, 就教学氛围而言, 具有和谐、民主、活跃的教学气氛, 师生之间具有浓厚而良好的情感交流。其五, 就教学目标而言, 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如讲解“科学发展观”, 假设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相差不大, 但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纸上谈兵, 实际生活中照样浪费资源, 破坏环境;而另一位教师则身体力行, 时时处处都注意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他们的教学效益就有很大的差别了。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其实就是关注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而后面的两个维度 (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都直接或间接指向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教学的效益。不注重效益的教学, 是短视的, 是没有质量的或者是低质量的教学。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性原则。

就是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 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布鲁姆指出,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 有效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 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进行, 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 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成就感, 这样就可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糊所带来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低效性。

2.科学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科学严谨, 尊重客观事实, 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充分反映学科教学的应用价值及育人功能。这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科学, 推理论证要合乎逻辑,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教学规律, 而且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因素,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日常教学之中。

3.人性化原则。

有效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贯彻人性化原则, 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学有所得, 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有所进步。教师教学要善于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做学生成长的推手, 而且还应该成为学习者, 与学生一起学习,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发展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既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工作的归宿, 也是衡量教学工作有效性的标准。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5.差异性原则。

有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由传统的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学转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有序推进教学进程, 尽可能地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准确把握对不同学生的评价尺度。

6.反馈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并据此及时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及时、有效地调节教学, 可以迅速并大大改善教学进程, 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诚然, 上述各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予以充分关注, 并加以灵活运用。

摘要: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 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必须是“效果、效率、效益”的有机统一, 应该遵循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关键词:减负增效,有效教学,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B.S.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10

一、学生要减负,教师必须增负

既要学生减负,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做到这些只有教师主动增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教学不只是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参与把握知识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知识的爱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为高效率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从根本上扭转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多”“三少”(即教师注入多、学生吸收少;死记硬背多、独立思考少;课外作业多、文体活动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尽量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在教与学的行为方式上,由原先的“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意图,正确、到位地把握课文重难点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的学习变成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师生一同在想想、议议、练练和讲讲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学到位,不需要“题海战术”就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变学生苦学为乐学。

三、优化作业设计与讲评,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初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教辅资料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盲目“发挥”,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

鉴于此种情况,我主张:一、要精选作业题。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习题册中精选作业题,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题,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做到少而精。二、要分层布置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编排不同学习小组,按学习小组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包括完成作业量的层次和作业难度的层次。这样做,使后进生感到完成作业不吃力,学优生感到吃得饱,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三、要丰富作业内容与形式。作业形式要多元化,有书面的、口头的、实践操作性作业和趣味表演性作业等。课余开展丰富的班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氛围中接收信息,愉快学习。

作业设计要优化,讲评和反馈矫正也要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评判要及时,讲评要有典型性、启发性,抓住倾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反馈矫正可以纠错,也可采用“同题测试”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是“减负增效”需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常常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要作好预习、在课后要及时复习。但是,预习什么,复习什么,怎样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往往知之甚少,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走马观花,复习就是做做题,完成了事。我们可以作一些预习指导,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给学生指点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课文阅读的思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各种方法[1]。

总而言之,教学的根本是为了学生,减负与增效也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只要把这两个关系协调好,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更有成效,学生也会更加快乐地成长。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减负与增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更新观念,携手合作,齐抓共管,才能承担起减负与增效这一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增效减负 篇11

【关键词】科学的目标 丰富的形式 互动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60-01

时代发展需求教师适当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激发,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主动和自我培养完善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与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其技能,从而其教学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制约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增效减负是必要的。

一、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

当下语文教学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单调的课堂形式,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按部就班的完成其教学内容,致使其课堂的形式单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负担较重。同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枯燥、单调的课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其二,不科学的课标要求,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但教学目标的不科学性、不合理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使教师的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负担,学生不能将其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应用。其三,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致使教师、家长与学生均关注分数,升学率成为了评价学校、教师的指标,最终导致学生将面对众多的作业与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

二、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必要性

语文课堂增效减负势在必行。通过增效减负,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实现师生互动,实现二者的共同学习与进步,最终实现学生的减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吸收知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探索能力的形成。通過增效减负,学生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主要是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教学,并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增效减负的目的,并对学生的日后学习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实现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对策

1.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前提

素质教育改革主要是对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形成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科学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利用教学时间,进而实现增效减负。

2.丰富的课堂形式是基础

小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形式的丰富性,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其好奇心较重、活泼好动,丰富的课堂将实现对学生的吸引,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进行高效的安排,可以利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使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还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丰富的课堂形式还包括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个性、民主、活跃课堂氛围的形成,个性化的课堂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教学,因材施教;民主与活泼的课堂要求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自主、自律发言的教学环境,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活跃,如果用课堂的规则约束学生,将不利于学生观点的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主动发言,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增效减负的目标。

3.互动的教学模式是途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增效减负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从而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小学语文的实用性较强,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其中的知识,还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应用。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等形式进行自由讨论与提问等,从而保证学生的认真听讲与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进互动教学模式的形成,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让学生通过互动,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增效减负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问题:增效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是将作业形式进行转变,让学生通过作业实现其能力的提升;增效减负要避免重复性的作业,从而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节约学生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要求,进行科学、系统的作业设置,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实现作业的完成,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学习要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对语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提升教学效果,保证学习的高效性。

四、综述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篇12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 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习中的主人。从知识建构理论来看,人类的知识并不是被动接受得到的,而应该是在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建构形成的。因此,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有悖于新的教学理念,无法与建构知识理论相契合。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要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对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和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地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使用大量的讲述进行课堂教学,也不能给学生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课后习题巩固学生的所学。这种教学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但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效率, 更容易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抵触和抗拒情绪。

例如,在小学语文的生字教学 中,教师不能再按照生字表让学生跟读,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完成巩固。此时,教师可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罗列出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利用字典将生字词的拼音和注释掌握透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抽学生进行组词和造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在利用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去探索知识和建构知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同时也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要重视课前导入的作用

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 “减负增效”,教师就需要重视课前导入这个环节,要进一步发挥课前导入的功能和效力,使学生的情绪变得激昂,愿意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更为关键的是,做好课前导入工作能够让学生从抵触和抗拒转变为主动的配合,这就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获得快乐,不再将语文学习当作负担,而是一种获得知识、收获乐趣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前导入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能再用严肃和拘谨的态度面对学生,要用亲和的神态让学生感到亲和和亲切,愿意对教师拉近距离,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信赖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前使用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情景进行课前导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提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灰雀》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大家在玩耍时是不是经常看到灰雀,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灰雀的外表和飞行的姿态,有没有发现灰雀已经慢慢淡出了自己视线。”通过教师的导入,学生开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开始对灰雀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快速进入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使负担转变为学生的乐趣。

三、要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

另一方面,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通过课前预习,教师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能够罗列出学习中的疑难点,他们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小学语文课堂的课前预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的课后作业进行改革,不再以大量的习题作为唯一的课后作业。换言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预习,并且要提高对学生预习结果的检查力度,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和意识。

例如,在《亡羊补牢》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在头一天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提前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尝试不依靠工具书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探究如下问题:亡羊补牢想要表达的寓意是什么?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哪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不用在课后完成大量机械的课后习题,这就极大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不用在熬夜完成课后作业。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第二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预习,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掌握课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去攻克难题,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同时,通过预习,教师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上一篇:医保报销制度下一篇:多学科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