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效机制(通用6篇)
增效机制 篇1
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是全面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阅, 毕业设计是学生专业技能、艺术才华与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示, 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理念、培养质量的一次检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考评体系的标准化建设是因为这一教学环节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在综合性大学发展的新形式下巩固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果, 不断地深化和细化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具体考评指标, 建立考评体系模型并研究其增效机制是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不断关注的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考评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层面
由于综合性大学在毕业考评上学科间存在的差异, 导致毕业考评的形式和内容多元化, 统一的标准难以适应艺术设计各学科的教学要求,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又要求学生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达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以及使学生能够深入地对一类问题或一个问题进行方案构思、设计创作、模型演示、效果展示等全面体现, 以往的结果考评侧重了学生论文撰写能力和毕业设计的效果,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培养却显得不足, 也不能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最终环节注入新的活力。
2. 学生主观层面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不足和教学条件的制约, 毕业生往往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认识程度不够, 出现选题范围过大或过小、学术性不强、创新点不突出、抄袭现象严重等问题, 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毕业设计虎头蛇尾, 预想高过实际设计的目标, 展示效果欠佳, 实物模型的设计制作草率粗糙, 如何来规避这些问题和增效值得深思。
3. 管理层面
毕业论文与设计课程设置在第八学期, 这个时期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在校学习、社会实践、择业就业存在很多时间上的冲突, 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较大波动, 不利于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和创作毕业设计, 往往顾此失彼。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需要进行图像、图版、实物、模型等形式的展示, 在各评价指标分层制定的同时, 学生能否得到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 也是从这个层面探讨的问题之一。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考评模型
1. 考评体系构建
以“过程+结果+展示”三位一体的模式作为考评体系的制定依据, 考评指标的逐层细分。过程考评不仅能提高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显著增强学习效果, 而且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全面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方案进展情况, 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阶段目标完成的好坏。在设计教学中, 学生往往存在“会做不会说”“会画不会写”的现象, 将结果考核始终作为评定设计优劣的主要依据。毕业设计这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就是毕业生向自己、向学校、向教师、向家长、向社会交的一份答卷, 必然要接受大家的检阅。
2. 参评主体构成
建立以“指导教师评价+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评价+网上投票”构成的参评主体, 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进行多角度评价。指导教师是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的直接参与者, 所以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毕业答辩更像是一次检阅, 答辩委员会在毕业答辩时给出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公正的, 学生在答辩时的综合表现因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气质、答辩技巧的强弱作为评价指标。在校园数字网络的快速发展下, 传统的评价方式要适应现阶段的校园生活方式, 建设专业的网上投票系统能够让更多的师生参与毕业设计的评价。
3. 审查监督
采用“教研室自查+专家盲审+教学督导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论文和设计进行审查和监督, 增设用于网上投票的展示平台和评价平台。审查监督是在教学管理机构对毕业考评进行综合性的运行保障机制, 可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 可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审查纳入督导组的督导范围, 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三、考评体系的增效机制
1. 深化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人才需要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 不断调整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将“过程+结果+展示”的考评系统逐层展开, 每层指标建立详细的子系统, 进行一般问题的梳理和特殊问题的列举, 然后对问题进行排序和考核等级层次的制定, 最后对考核分值的进行分配, 对初步建立的系统模型。
2. 学生主观驱动
艺术设计是社会性的行为, 但由于学生缺乏社会与文化责任感而没有强大的使命为驱动, 知识储备不足的同时又面临诸多就业的压力, 面对知识信息大爆发所往往出现了浮躁与急功近利的现象, 内在的学习动力不足。评价指标可细化可深入至出勤率、同导师的沟通次数、方案草图环节、定稿、制作、选材、印刷打印等, 各环节进度形成相应的书面材料进行归档整理, 有效的避免学生无计划的实施和不按进度完成的情况, 并能够保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和效果。
3. 管理的操作机制
毕业设计是全面系统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系统整合性课程。因此, 本科四年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贯穿创新这个基本原则, 毕业设计也不例外, 对于最终的考评子系统模型保留修改和增减项目的空间, 保证系统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此外, 学校各部门可将毕业设计展与企业人才招聘会相结合。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答辩和人才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四、结论
教师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利用分层法和阶段定位法, 对学生在该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完成质量和效果进行考评, 以及将毕业设计达到的不同展示效果和社会反响等指标, 纳入这一考评体系, 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综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 并通过毕业考评增效机制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 方可提升高校内涵建设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袁心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与管理方法的探索.科技创业月刊, 2012.12.
[2]蔡琦.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时代教育, 2009.09.
[3]高职环艺专业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杨广荣, 2012 (29) .
增效机制 篇2
“六查六整顿”工作从3月7日至6月3日实施以来,我站对“六查六整顿”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验收,我站按照公司的要求和部署,分四阶段开展“六查六整顿”活动。
1、宣传动员阶段。3月7日至3月25日,我站组织全站人员对“六查六整顿”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学习,使每位员工明确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和措施,做“六查六整顿”工作的领头和表率,立足高标准、严要求,整顿工作作风,熟知“六查六整顿”的内容和宣传标语口号,并实行了条幅、公示栏,要求每位员工通过学习后,书面形式写出个人心得体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六查六整顿”工作。
2、查摆问题阶段。结合“六查六整顿”工作,我站组织员工对思想观念、加油站管理、经营管理、设备、设施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检查,检查出的问题有六条:①优质服务上,我们还做得不够,如给顾客倒水、擦车等。②对设备的保养和管理进行了设备“三定”管理制度,但不能及时的进行保养和维修。③加油站现场管理方面,员工没有按照“十三步”法的要求去做;④加油站的地平有严重的下沉;⑤厕所、住宿房有严重的裂缝;⑥卸油口有渗水现象及裂缝。
3、问题整顿阶段。对所查出的问题能够整改的进行立即整改,整改不了的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反馈。①优质服务上,我们还做的不够,如给顾客倒水、擦车等,整改办法,对员工从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要求积极上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为顾客进行全面的服务,认清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责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并设专人为顾客每日提供服务用品、擦车、加水等;②对设备的保养和管理进行了设备“三定”管理制度,但不能及时进行保养和维修。通过“六查六整顿”工作学习,对设备、设施实行了重新编制,实行定人,定岗,设制保养卡,员工对自己所编定的设备,能够坚持日、周、月自查和保养,并对自己所保养、维修的经过按规定填写记录;③加油站现场管理方面,员工没有按照“十三步” 法的要求去做,自从学习“六查六整顿” 工作,在现场管理方法,由站长亲自指挥、引导、组织全站员工对加油站现场管理进行了学习,并在实际操作岗位上,对每个员工进行了现场操作。目的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使员工对“十三步”法能够熟知,做到动作规范,语言文明,热情服务;④加油站地平有严重的下沉;⑤厕所、住宿房有严重的裂缝;⑥卸油口有渗水现象及裂缝,我站向上级部门进行了反馈,反馈后5月23日华兴公司基建队来站对地平下沉、房屋裂缝等正在施工维修。
4、总结。通过学习“六查六整顿”活动,全站员工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积极上进,优质服务明显提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为顾客进行全面、全过程,全心全意的服务,始终将顾客放在首位。在服务上学习雷锋精神,做到“五个一样”和加油员操作“十三步”法。认清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责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总结过去,审视现在。立足高标准、严要求,整顿工作作风,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用户的思想,切实解决矛盾和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敢抓敢管,会抓会管,坚决抛弃因循守旧,推诿扯皮,不思进取 的不良作风,积极倡导说实话,办实事,提高办事效率,为创建一流的业绩,建设一流的销售企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全面落实以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的各项管理制度,每一个管理人员,操作人员都要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本岗位涉及的相关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坚决杜绝违章操作、违规经营的行为。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国石油品牌形象,全面落实《中油甘肃销售分公司员工奖惩条例》,做到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罚,不断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鼓励全体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以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再做贡献。
静宁界石铺加油站
增效机制 篇3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开始实施以来, 渔业技术推广部门围绕技术研究、推广和示范这个主题, 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为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为提升渔业产业素质和增加渔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 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关于公益职能、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做出了全面部署;2012年中央以1号文件的形式, 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的高度重视。
1 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渔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水平
烟台是全国渔业大市, 全市海岸线长909千米, 海水养殖面积213万亩, 年产量107万吨, 产值116亿元;工厂化养鱼面积226万平方米, 产量2.4万吨, 产值24亿元;水产育苗水体220立方米, 是全国最大的海参、大菱鲆、海带、扇贝苗种生产基地;水产加工企业434家, 加工总量150万吨, 产值221亿元, 出口创汇12.4亿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 500元。烟台渔业经济之所以发展迅猛, 取得如此成效, 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市有县级渔业技术推广站12处, 沿海乡镇渔业技术推广站65处, 基本建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市、县、乡三级渔业技术推广体系, 承担着渔业技术推广的任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改革, 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职能更加向多功能、全方位发展。许多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承担技术推广的同时, 又复合了养殖病害防治、渔业资源修复、水产品质量检测、转产转业渔民培训、渔业职业技能鉴定等多项职能工作, 其公益性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1.1 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提高科技兴渔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烟台渔业进入了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各级渔业推广机构立足生产实际, 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开发项目, 解决多个生产中的技术难关。在水产新品种引进和技术推广方面, 率先在国内攻克了大菱鲆、半滑舌鳎、条斑星鲽、漠斑牙鲆、杂交鲍人工育苗技术;成功地引进了俄罗斯扇贝、大西洋牙鲆、欧洲鳎等10多个国外名优新品种, 培育的海水养殖品种达到43个;探索全封闭海水工厂化养鱼的新工艺;示范和推广了池塘养参和综合利用实用新技术。通过连续几年实施良种工程, 全市每年都有1~2个新品种引进推广, 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培育的“901”海带新品种比普通品种增产50%以上, 在我国北方沿海大面积推广, 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克隆技术成功培育出“东方2号”杂交海带新品种, 产量较“901”增产30%,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被农业部列为水产优良品种向全国推广。
1.2 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开展配套技术和生产服务,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确保技术推广职能充分发挥。一是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每年全市都举办海洋捕捞、海珍品人工育苗、名优高效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科学用药等多种内容的技术讲座和培训班100多个, 培训渔民总数达25 000多人 (次) 。二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每年建设科技示范户2 000户, 辐射带动周边2万多户养殖户。采取发放明白纸、现场咨询、车间技术指导等形式, 不断深入基层,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了广大养殖业户的技术水平。定期组织专家, 对苗种生产、病害防治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进行推广示范, 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3 抓好示范带动, 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
基层渔业技术推广机构肩负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 积极与国内大院大所开展协作攻关, 建成渔业科研、中试和推广基地,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相继建成2处国家级水产良种产业化基地, 1处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北方基地, 12处国家“863”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 5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原良种场, 6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 20个市级渔业示范基地, 成为推动渔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引擎”。
1.4 转变职能, 积极承担社会公益工作
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给渔业生产带来许多新问题。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大量社会公益事业落到了渔业技术推广部门。近年来, 渔业技术推广部门除了做好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外, 承担了大量社会工作, 如养殖病害的测报和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渔业资源修复工程的实施、转产转业渔民的培训和职业鉴定等。这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2 高度重视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
渔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面临的新问题对渔业技术推广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推广机构普遍存在底子薄、经费少、组织弱、人才缺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直接影响到渔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
2.1 重视程度不够, 影响了推广职能的正常发挥
农村乡镇体制改革对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冲击较大, 部分地区对技术推广工作热情不够高, 片面认为推广部门可有可无。技术推广机构是否保留, 推广经费是否保障, 人员编制是否压缩, 工资福利是否维持等一系列问题, 使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着人散、线断、网破的危险, 使得渔业技术推广人员信心不足。
2.2 总体投入不足, 制约了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技术推广机构经费短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部分地区的县级推广机构一直没有业务经费, 许多地方连人头费也难以足额到位。有经费的机构也只能维持工资, 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科研和技术推广。多数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福利待遇差, 服务手段落后, 人员素质不高, 运行机制不活等, 都与经费投入总体不足密切相关。工作经费没有保障已成为影响技术推广体系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问题。
2.3 配套法律法规保障不充分, 影响了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国发【2006】30号明确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然而这些公益性职能具体落实到推广工作时, 存在保障不充分、配套不健全、职能有交叉等问题, 影响了公益性职能的建设和拓展。《农业技术推广法》中的一些内容不能适应新形势技术工作的需要, 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工作机制, 需要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规划和指导。
2.4 设施简陋, 技术手段落后
渔业技术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科研仪器等基础设施简陋、科研仪器陈旧、技术手段落后, 许多基层推广机构没有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实验设施, 很难解决快速发展的渔业经济所带来如生产环境日趋恶化、病害加剧、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产品质量下降等实际问题。
2.5 队伍不稳定, 影响了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些地区工资待遇低、工资拖欠现象严重, 推广人员福利待遇差, 许多养老、医疗保险得不到落实, 无法留住优秀专业人才, 导致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下降、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 而且长期得不到补充。部分基层渔业技术推广站, 有站有人, 但工作职责不明确, 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推广上。大量常规性、基础性技术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和推广, 难以提升渔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2.6 定性不准, 困扰着技术推广体系发展
长期以来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目前, 从经费拨付的形式上看, 有全额拨款单位, 有差额拨款单位, 还有自收自支单位, 待遇不同势必影响渔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有关条款也不相符。
3 创新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思路
技术推广是将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与途径应用到渔业生产上, 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推动渔业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机构”, 这是加强渔业技术推广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
3.1 进行管理体制创新
在管理体系中可考虑建立渔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综合站;整合资源建立县技术推广站派出的“区域站”;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可将技术推广与研究所合二为一。
3.2 进行运行机制创新
在管理方面可实行责任渔技员制度, 建立“渔技110”技术服务体系, 鼓励推广与协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结合。
3.3 进行服务方式创新
在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可采取科技下乡、技术指导、建立技术示范点、技术承包、推广+企业+农户、推广+科研+企业+农户等多种形式。
3.4 进行服务内容创新
在服务内容上可拓宽到养殖疫病监测、预报与防治、科学使用渔药、饲料等投入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灾害的应急反应与救援等领域。
4 渔业推广体系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渔业技术推广是科技兴渔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烟台市渔业经济发展迅猛, 但要进一步促进渔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必须有科技创新的切实支撑。在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新型渔民, 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都需要科技支撑。如何巩固机构, 稳定队伍, 更好地发挥技术服务效能, 是当前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4.1 加强机构建设, 构筑完善的渔业技术推广体系
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 依法稳定和完善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落实政策, 提高对技术推广机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经费落实到位。要明确职能, 理顺体制, 尤其是乡、镇渔业技术推广部门, 要逐步增加投入, 稳定技术人员队伍, 确保技术推广机构职能充分发挥, 工作正常运行。
4.2 加快科技队伍建设, 健全技术人才储备制度
渔业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 要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 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和有关激励政策。对于长期在基层从事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 在技术职务聘任、福利待遇、学术交流和出国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鼓励年轻的科技人员到基层锻炼和提高。加速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从工作上支持他们, 生活上关心他们, 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搞好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 提高业务素质, 增强为渔业技术推广而努力工作的本领, 建立起符合生产实际情况、高效合理的基层推广体系。
4.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渔业产业素质
要加强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渔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目前, 我国渔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据统计, 全国接受过短期技术培训的只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 而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竟高达76.4%。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依托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三下乡”活动、渔民转产转业培训、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 切实提高渔民的科技素质和增收能力。
4.4 加大投入, 提高科技兴渔水平
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承担着开发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重任。要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的投入, 提高渔业科技水平。一是加强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以健康养殖、质量安全、渔业资源养护、节能减排等四大领域为重点, 强化新技术和新模式的集成创新、示范推广, 促进健康养殖技术升级。二是加强水产养殖良种化技术支撑。积极开展新品种开发和引进, 加大优良品种繁育技术推广力度, 提高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加强良种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 使渔业技术推广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4.5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示范基地是开展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几年来, 各地基层渔业技术推广机构,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 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 积极开展示范基地建设, 比如牙鲆、海参池塘养殖、大菱鲆井水大棚养殖等示范基地建设, 均取得良好效果。在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 上述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成为各地渔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各级渔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组织重大、关键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4.6 建设保障体系, 拓宽公益服务职能
挖潜增效 篇4
挖潜增效是企业降低投资成本、降低采购成本、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管理成本、降低流转成本、优化质量成本的一项重要举措。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市场脉搏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决策,离不开不断开发的新品和员工的同心协力,也离不开管理上堵塞漏洞、开源节流、挖潜增效。企业的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挖潜也同样如此。在工作和生产中,挖潜增效的关键是管理,管理是对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而资源的浪费就意味着成本的浪费,它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宣传、沟通、交流、表彰等形式来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勤俭节约意识教育,改变以往浪费企业资源无关个人痛痒的陋习,引导和树立积极的、健康的节约意识。让员工们应该懂得,节约也是每位员工的事情,只有真正做到节约每一项可以节约的成本,企业的效益才会真正体现,员工的利益才有保障,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地发展。经过多年全集团范围内持之以恒地开展挖潜增效活动,勤俭节约的意识已经深入到很多员工的心中,集团已经形成“节约从我做起,从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开始”的良好习惯,形成“涓涓细流汇大海”的良好风尚。但是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不等于就做好了“挖潜”这项工作。节能降耗是挖潜的一个方面,挖潜还表现在不断地改善工艺、不断地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它是“挖潜”最大的“金矿”,因为伴随着创新的成功,带来的都是企业内的低消耗、低浪费,产生的是高附加值、高效益。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共识,尤其是这两年金融海啸的袭击,更多的企业充分认识到“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许多公司一直注重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人才来创新。在集团的第七次挖潜活动中,红豆棉纺厂通过更新细纱机配件,延长配件使用寿命,每年可节约成本约17万元,通过调整细沙机罗拉隔距,减轻摇架压力,每年可节约电费约49万元;红豆西服一厂通过重新核定面辅料单耗定额标准,并实施奖赔考核,预计全年可节约成本138万元。正是通过上述点滴的创新改进,效益的点滴积累,才有集团每年效益的大幅增长。
挖潜还表现在对公司现有管理的一次梳理。管理再完善、再规范的企业也不可能说没有任何管理漏洞,而每年的“挖潜”,通过对公司每一个管理细节的仔细梳理,总会找到可以提升的地方。
在人力资本攀升、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的高成本时代,如何在管理上赢得最大利润,无疑是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中国企业相对粗放的管理,再加上不断创新的挖潜方式、方法,也使“挖潜”潜力无穷。
下面,我就开展“挖潜月”活动讲以下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挖潜增效年”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深入挖潜增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公司管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唯有自加压力,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加强企业管理,深入挖潜增效,把我厂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资源,巩固并提高公司地位,为
集团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实现“打造千亿集团”的目标。在认真研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分析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以增储上产和节能降耗为目标,以优化增产措施、细化能耗管理为重点,通过全员参与、重点突破,提高全员的效益意识和成本意识。通过全员参与和正确项目的实施,达到优化系统运行,降低生产能耗的目的,全面提升我厂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的队伍素质,为打造“千亿集团”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坚定挖潜增效目标,全面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今年挖潜增效任务的顺利实现。在实际工作中请大家继续做深入工作,各部门继续细化方案,认真抓好有关措施。深入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全厂职工群众性节能降耗活动。在优化系统运行,降低生产能耗,实现科技降本方面。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和各类能工巧匠的作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和小改小革活动。通过全员参与,共同努力,确保今年挖潜增效任务的顺利实现。
三、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发动,确保“挖潜增效年”活动见到成效为有效开展好“挖潜月”活动进行了精心部署。各单位、各科室都要迅速行动起来,确保各项措施尽快落实、见到成效。
第一,把思想统一到厂整体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当前我们一定要克服两种思想倾向,一是要克服自满思想,二是要克服畏难情绪。有句格言“每一个人现在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是看不见自己身上隐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企业也是如此。”我们厂发展面临许多难题,但是我们在看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看到机遇和潜力。我们开展这次“挖潜月”活动,就是激发每个部门和每位员工的潜能,要在全厂范围内建立一种管理水平持续攀升的长效机制,顺利实现打造“千亿集团”宏伟目标。各部门领导在“挖潜月”活动中,要亲力而为,层层落实。这次活动效果怎样,关键在于各部门领导,在于领导的认识水平,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各部门要把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厂的决策上来,组织研究好各自的方案,抓好动员并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思想发动、组织领导、查摆问题,整改实施、强化考核等工作都要迅速开展起来。第二,集思广益,找差距、定措施。挖潜增效是一件永无止境的工作,挖潜增效要集中所有人的智慧。要通过深入的讨论、研究、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挖潜措施。各部门主管领导工作一定要到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汇集大家的智慧开展攻关。各部门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摸清自己的底数,认真分析目前管理现在是什么水平,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拿出计划,制定目标。
第三,要处理好挖潜增效活动和日常工作的关系,开展活动要与阶段性重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按计划有步骤开展好“挖潜月”的各阶段工作,与安全生产、措施上产、设备检修、技术改造、工程建设、示范岗建立、内控体系建设、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重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处理认识上的二个关系。
第四,要注重搞好宣传发动。各部门要把本次大会的精神向基层传达,使全厂上下人人重视、自觉参与,广大干部员工要积极投身到“挖潜月”活动中来,为加强管理、挖潜增效献策出力。宣传系统要集中报导“挖潜月”活动中的突出事例和典型人物,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创造良好的活动和舆论氛围。各单位要注重总结经验和先进典型,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广,为广泛深入地开展“挖潜月”活动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同志们,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大家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抓紧部署、抓紧落实,抓出成效,确保“挖潜月”
增效机制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激励机制
一、民营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现状
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对于一般的民营企业来说, 他们只是片面的认识人少就会支出少, 成本低, 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费用更高, 所以, 也就不会有实力的和竞争能力提升, 致使企业生存始终会受到威胁与挑战。
1、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劣势
因为认识和实力不足, 造成民营企业与国企的人力资源的差距, 这不仅仅是企业原有规模上的距离感, 更主要的是找不到适应自己企业发展的特色人才, 这样就在品牌特色上没有竞争力, 也就没有自己独到的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2、民营企业的家族观制约优秀人才发展
在这一点上, 民营企业者一定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来定位自己, 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不是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技术, 管理, 销售等各个方面是不是经得起市场的挑战。要按现代企业发展思路, 寻求更广大的天地。
3、缺乏整体的远期战略眼光与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一般来讲, 民营企业都是自己一家一户的原本规模, 急功近利的多, 对于企业的长远规划考虑不周, 缺少长期的竞争能力的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 国被调动起来, 就会有无穷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也就有理想的生产力的创造。
2、在“期望理论”中指出, 员工在职位上的贡献所需与企业期望达到一致时就能够形成激励效应。且这样的激励效应就会带动员工的其他情绪的形成, 并且在职业进行中体现出来。
3、相信就是放权让他们可控的发挥自我, 在使用人才上, 就要最大的相信他们, 按不同层次的授权于他们, 在可控的基础上, 不时的给予他们协助和支持, 让他们学做企业主人, 使他们在企业内行使被赋予的权利时感受企业与他们的紧密联系与责任, 并且会叫他们在参加管理中体现创新, 体现企业激励他们带来的效益。
4、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可以为企业储蓄内动力。
会用人才, 也要考虑为企业留住人才。最大化的使人才成本得以回报, 以人为本, 给人才以家的感觉, 自愿的把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使他们与企业有共同的价值观利益观, 激励他们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做为自己的成长目标看待, 使企业有对他们的绝对情感。
三、如何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1、认知人才, 人尽其才, 人力资源就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人才的价值在哪里, 人才的对口引用, 明确合适的人才在企业里的最大作用, 这样就会有对人才的积极态度, 就会去不断的挖掘人才, 正确的使用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分层设置激励办法, 使个人绩效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相一致。
所谓分层的管理就是要做到必要的权利下放, 给下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大的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激励机制多层化, 有效的制造出各个层面的之间竞争, 来多方位的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3、发挥三位一体的协同作用, 凝聚团队力量。
从企业的内部出发, 主要法人要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价值与作用, 适时灵活制订和调整适合企业发展的措施办法, 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办法, 监督执行, 管理部门又要对下面各层面的人力不时的加以统筹协调管理, 不断完善激励办法, 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和对他们予以监督, 及时做出成绩与效果的评价, 使他们总会在激励措施上得以满足强化他们的本企业的归属心态。
4、以核心资源带动总体资源建立前瞻性的弹性激励机制。
一个企业的发展要有人力资源的核心定量和可调节变量, 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有不确定性, 既有商机也同时存在着很严峻的现实挑战。所以, 在一个企业内部就必须具有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现代管理的需要机制。
四、全方位改善建立人力资源的激励体系
1、通过企业的一个时期的发展来不
断的反思企业内部的存在问题, 特别是人才管理和使用方面的经验与问题, 在不断的摸索中不断的总结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使用的紧密关系, 懂得人才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与企业的发展生存的意义。
2、建立良性的人力资源生态链。
要想叫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连续性, 那么人才就是必须一样要具备连续性的因素,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时候, 人才的资源如果产生了断档, 那样就会自然的将企业的发展送上一个断层。
3、形成良好的企业理念, 建立和谐的长效机制, 缩短和大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距离与缺陷。
4、要注意企业本位培养和培训, 对自
增效机制 篇6
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继2003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是加快草原保护, 建设草原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牧民收入的具体体现。落实好这项政策, 要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理念, 统筹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计, 以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为基础, 以推行草畜平衡、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核心, 以保护草原生态安全、保障畜产品供给和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 构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共赢局面。畜牧兽医部门作为草原主管部门, 承担着推进草原保护建设重大政策实施, 促进牧区畜牧经济发展的重任。按照财政部、农业部要求, 在下半年迅速将政策落实到2.12亿亩草原和68.4万户牧户, 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充分认识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 密切配合财政等有关部门, 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把政策研究得更深更透, 把握得更准更细, 发挥技术优势, 整合工作力量, 全力以赴推进政策实施, 尽快将政策落实到牧区、草场、牧户。
2 切实强化推进政策实施的工作措施
今年, 我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包括草原禁牧补助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00万亩、牧草良种补贴860万亩、45.2万纯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及畜牧良种补贴, 补奖资金总额9.6亿多元, 目前已有5.7亿元资金由省下拨三州。
2.1 强化基础工作
按照今年1月22日全省实施补奖机制前期工作布置会议要求, 各地开展了统计核查、草原承包等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确保补奖政策顺利启动实施, 当前还要进一步强化六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深化完善草原承包。加快推进和规范草原承包工作, 确保纳入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范围的草原承包到户, 做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 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 保护草原生态的义务和责任。二是科学划定基本草原。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确保基本草原用途不改变, 数量不减少, 质量不下降。三是合理确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根据国家和省禁牧划定标准, 结合草原生态和牧业生产现状, 牧区要科学合理确定草原禁牧区域, 以乡镇或村为基本单元实行禁牧封育管理。把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全部列为草畜平衡区域, 以乡镇或村为单位进行草畜平衡管护, 逐村逐户核定天然草原合理载畜量, 对超载区域和牧户按照“稳步推进, 三年到位”的原则, 制定实施减畜计划, 落实减畜目标, 推进草畜平衡。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都要设立醒目的标识标牌, 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要指定人员专门负责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尽快将牧户信息、草原承包、禁牧、草畜平衡和相关政策等信息资料录入、审核和上传省局, 省局审核后上传农业部。五是完善上报实施方案。三州及48个县畜牧兽医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 按照两部指导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的要求, 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及时完成2011年度实施方案制定工作, 逐级审核上报, 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六是配套制定规章制度。在前期出台《天然草原载畜量及草畜平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省上即将制定出台政策实施管理办法、禁牧及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禁牧及草畜平衡考核评价标准、绩效考核办法等具体标准和办法, 州县要结合实际, 分别制定配套规章, 确保政策实施有章可循。
2.2 强化政策兑现工作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做到“五到户”, 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对违反禁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不按计划减畜的村或牧户, 通过财政部门暂停或取消当年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 从而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补奖政策的实施, 确保政策平稳高效运行。2.3强化政策培训宣传落实好政策, 首要的是要加强对广大畜牧兽医干部、技术人员的政策和技术培训, 确保宣传政策、实施政策不走样。在实施政策中, 要使中央惠牧惠民政策真正做到“入村入户、入脑入心”, 从而让广大牧民群众自觉支持和参与政策实施, 形成促进政策实施的良好氛围。
2.4 强化草原监理监测
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整合力量, 充实人员, 提高工作水平, 完善禁牧管护和草畜平衡核查机制, 加大对享受政策牧民履行禁牧、草畜平衡等相关义务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会同乡村坚决及时纠正牧民违反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
2.5 强化工作纪律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既要统筹兼顾退牧还草工程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 又要按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 充分调动整合基层畜牧兽医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力量, 集中精力抓好补奖政策的实施。在实施政策中, 对牧民反映的意见和问题, 要讲究工作方法, 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和引导, 确保把好事办好, 绝不能激化矛盾, 把好事变成坏事。
3 切实加快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
我省牧区草畜矛盾比较突出, 牲畜超载严重, 牧业基础设施差, 生产方式落后, 加之受传统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牲畜出栏率低, 养殖效益低。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 我们承担着既要保护草原生态安全, 又要促进牧民增收的双重任务和压力。面对牧区畜牧业现状和实施草原新政策要求, 要确保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目标的实现, 改变牧区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 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刻不容缓。3.1科学规划布局我省牧区畜草资源丰富, 区域特色鲜明, 各地要根据国家划分的四大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 从牧区、半牧区、农区资源分布特点和畜牧产业发展实际出发, 科学划定高寒牧区、半牧区和低海拔河谷区三大草原功能区, 因地制宜编制牧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优化区域生产布局, 并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好重点项目, 争取得到国家支持。
3.2 改善生产条件
结合退牧还草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牧区扶贫综合开发工程、优良牧草种植推广、牧草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现有项目和政策, 加大投入, 大力开展人工饲草基地、牲畜棚圈、暖棚、巷道圈和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布局草原围栏、节水灌溉设施和牲畜品种改良点, 添置充实牧业机具, 建立饲草料储备体系, 切实改善牧业生产条件, 提高牧区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抗灾保畜能力。
3.3 转变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