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减负措施

2024-07-18

初中语文教学减负措施(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学减负措施 篇1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它是老话题, 也是新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减负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作业设置和作业批改上减负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理念, 减轻学生作业量, 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减负不减效, 历来是我们所倡导的减负原则, 减负增效才是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找准切入点, 建立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设置模式, 才能让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的作用。

(1) 作业巧设置。在作业设置时,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价值度不高, 趣味性较差, 或者纯粹是机械性的作业, 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强烈反感, 厌倦作业。因此巧妙布置作业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在布置作业时, 采取了分类分层次的方式,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分类布置, 就是将作业和学生进行分类, 一个类别的学生做一个相应类别的作业。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 我拿出四个题目作为课外作业:1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词语, 3仿写句子, 4阅读文段。学生分学优组、进步组、提高组。学优组选做其中三项作业, 进步组选做两项, 提高组只需选做一项。题目一出, 学生大多兴高采烈。因为有选做的自由, 分量也不重。学生分组还可以灵活多样, 不一定要按照学习成绩来划分, 分片分列都可以。

给作业分类给学生分组, 这算不上什么创新, 关键要看操作者的操作技巧,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这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首先, 要在作业内容上想办法, 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挖掘教材资源, 作业内容突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材与生活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与校园活动以及课外阅读相结合。其次, 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对作业量和难度进行分层和控制, 体现因材施教的细化教育, 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权力。再次, 作业的形式要开放, 不必拘泥于传统白纸黑字的书面作业模式, 多开发一些新的作业形式, 如自主设计型作业、操作表演型作业、调查反馈型作业等。这样不仅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2) 作业巧批阅。批改学生作业是教师比较纠结的问题, 如果自己不批阅, 就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如果自己全批全改, 又没有这么多精力。有些教师让家长负责家庭作业的批改, 这当然是不合适的, 不仅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 而且也给家长增添了负担。而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作业有错, 非打即骂, 这样也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对此教师可以培养几个得力的“助教”, 先让这些“助教”批阅, 找出有问题的作业, 教师再集中看这些“有问题”的作业, 这样批阅作业就可以有很好的针对性。特别是高年级学生, 可以采用互批互改的形式, 先让学生操作批改, 然后教师抽查批阅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分组批改或者免批免改, 未必每一次作业都要全批全改。作业巧批阅, 这样在给学生减压的同时也给教师减压了。

二、在课堂教学上减负

课堂设计是教师备课中最重要的内容, 要尽量做到一个“巧”字。我听过一位老教师的课, 感觉他的课堂设计特别好。

这位教师上朱自清的《春》。这是写景散文的典范, 一般教师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了朗读、背诵和赏析上, 一节课下来, 根本就处理不了多少内容。教师讲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也很累。而这位教师不是这样处理的。他只是在黑板上列举了几幅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春草图、春人图。然后让学生自选一幅图做赏析, 并且给出一些提示:这幅图好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精彩描写?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因为任务比较单一, 学生做起来很轻松, 非常投入。学生做完之后, 同桌交换修改, 然后集体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 进行逐一点评。接着教师列出学法指导:赏析=切入角度+表达效果+情感连线。接着进行轮换, 让学生换一幅图, 用这种方式进行赏析。学生不但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而且效果相当好。

虽然一节课就做这一个赏析, 但是学得很扎实, 学生对赏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 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也轻松。由于教师的巧妙设计, 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什么也没有抓着的尴尬。

课堂究竟需要怎么安排, 不同的课堂模式有各自不同的追求, 实用不实用,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实际, 我们的学习模式不能照搬现成模式, 别人的教学经验只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听、说、读、写都是必要的环节, 但不是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要进行这些训练, 一节课有一个侧重点, 就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 要是一节课安排四个侧重点, 恐怕一个点都练不好。课堂减负增效, 还是要靠教师的巧妙设计。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遵守基本的原则和策略。首先要熟悉和吃透教学内容, 备课时以各个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为出发点, 思考从哪个角度、从哪个侧重点去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 确立适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设计上多准备几套不同的方案, 以备不时之需。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 指导学生改进完善学习方法, 积累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每个单元突出一个重点, 或重点训练阅读方法, 或重点训练写作方法, 让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能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课堂, 将课堂上的45分钟真正利用起来, 才能确保学生不必花课后更多的45分钟, 实现减负增效。

三、在备考时减负

学生学业负担重是心理压力大的体现, 它的根源还在应试上。因为考试这个杠杆的制约作用, 才让家长和教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当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虽然是无形的, 但是其沉重程度不容小觑。教师如何给学生解压, 是减负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首先是复习不搞题海战术, 不用频繁的考试练习来备考。因为现在的试题内容大多是考查学生能力的, 纯粹的知识考查所占比例非常小, 平时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搞复习得不偿失。因此在复习时, 教师要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整合, 培养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意识。这样就可以从大量讲义试题中解放出来, 教师省心学生省劲, 两全其美。

其次是教给学生一些考试时注意的事项和技巧, 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如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审题的窍门、阅读如何提速、作文如何取得高分等。像时间分配问题, 这是很多学生都不会特别注意的事情, 结果就会出现时间失衡的问题, 有些题目用时过多, 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有的学生对作文处理不够上心, 只用很少的时间和精力, 结果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初中语文教学减负措施 篇2

小学语文作业改进措施 2016.3.25 3.1

谈教师负担轻,学生负担重,是误人子弟的教学;教师勤钻研,学生负担轻,才是减负增效的教学。那么什么是减负增效呢?我认为减负增效中的“减负”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减少,也不等于学习时间的减少。“减负”不单纯是学生课业负担数量上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渐进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否则,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天可能被减下来了,但在明天却又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附加上去。教学减“负”不减“质”,在“减负”的同时又要“保质增效”,这才是真正的减负增效!我想,这一观念的出现其实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正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我尝试着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摸索,优化课堂结构。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兰·达本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在上第七册课文《小镇的早晨》时,课前我请孩子们各自画一幅小镇早晨的美景图。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来呈现他们脑海中的小镇。不少同学都画出了他们心目中不同面貌的小镇。当我请他们来介绍自己所画的画时,惊喜地发现在绘图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位同学在画上画了街道和摊位,小摊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他告诉我们他所画的是热闹的小镇,结合他和妈妈去市场买菜时看到的场景,他的图中许多人们在街上买卖蔬菜水果,熙熙攘攘,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他的画和介绍,让我们领会了文章的内容,不仅看到了、更感受到了小镇早晨热闹的景象。这堂课在同学们自己介绍讨论,师生互相交流的热烈气氛中结束了。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这一举措,无疑是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意愿。这时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个体发生的探究意愿。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拉近了课本和生活间的距离。因此,课堂上,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还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在减负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针对所教班级学生喜爱表演的特点。我还在课内、课外设计了一些活动,让他们一展所长。例如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同学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就显露出强烈的表演欲。于是,我们就用了一堂课的时间。请学生自由组合,以课本剧的形式将笋芽儿成长的过程表演了出来。那堂课可谓是精彩纷呈,笑声不断。课前孩子们忙着写剧本,选角色,安排场景道具,忙活着却又快乐着。最后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各种版本的,经过改编后的《笋芽儿》,有各自的特色却又不脱离课本。这样的一堂课,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演能力。其次是实施差异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而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我分了一些层次。有些作业中,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比如在完成拾贝集,即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何乐而不为呢!以上这些就是我在教学中一点粗浅的尝试。“减负增效”并非一句口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苦功,向各位老师多多学习。希望能让学生们学得轻松,快乐,扎实!有所悟,有所得!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3

【关键词】减负;增效;有效教学;优化作业;指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减负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作业量过多,学习负担过重而实施的以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减负增效”,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要减负,教师必须增负

既要学生减负,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做到这些只有教师主动增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教学不只是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参与把握知识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知识的爱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为高效率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从根本上扭转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多”“三少”(即教师注入多、学生吸收少;死记硬背多、独立思考少;课外作业多、文体活动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尽量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在教与学的行为方式上,由原先的“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意图,正确、到位地把握课文重难点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的学习变成问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师生一同在想想、议议、练练和讲讲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学到位,不需要“题海战术”就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变学生苦学为乐学。

三、优化作业设计与讲评,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初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教辅资料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盲目“发挥”,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

鉴于此种情况,我主张:一、要精选作业题。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习题册中精选作业题,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题,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做到少而精。二、要分层布置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编排不同学习小组,按学习小组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包括完成作业量的层次和作业难度的层次。这样做,使后进生感到完成作业不吃力,学优生感到吃得饱,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三、要丰富作业内容与形式。作业形式要多元化,有书面的、口头的、实践操作性作业和趣味表演性作业等。课余开展丰富的班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氛围中接收信息,愉快学习。

作业设计要优化,讲评和反馈矫正也要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评判要及时,讲评要有典型性、启发性,抓住倾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反馈矫正可以纠错,也可采用“同题测试”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是“减负增效”需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常常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要作好预习、在课后要及时复习。但是,预习什么,复习什么,怎样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往往知之甚少,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走马观花,复习就是做做题,完成了事。我们可以作一些预习指导,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给学生指点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课文阅读的思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各种方法。

总而言之,教学的根本是为了学生,减负与增效也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只要把这两个关系协调好,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更有成效,学生也会更加快乐地成长。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减负与增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更新观念,携手合作,齐抓共管,才能承担起减负与增效这一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许秀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减负与增效[J].《成功(教育)》,2009(06).

初中语文教学减负方法探讨 篇4

一、提升教师的备课效率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认真充分地备课,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教学目的。首先,教师要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对一学期教学内容的总括,代表着教学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就要深入地研究和了解教材,了解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各单元教学目标的联系,进而在备课的过程中选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熟练地把握每一课教学的重难点,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真正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相同的课文,面对的学生群体层次不同要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而科学地设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地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减负;最后,要将课堂教学与中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认真地研究中考题,将解题思路和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日常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在中考中做到思路清晰地答题。

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减负的关键,如果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语文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养,真正地学好语文,那才是真正的减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切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积极地开展对话,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思考和追问,思考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或者说是否真正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对于一些在回答问题时思路不清晰的学生要进行恰当的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只有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才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其次,语文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根据自己固有的观念来引导学生。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多思考“为什么”的问题,通过这类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作者的想法中,走进自己,走进生活实际,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思想情感,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科学合理地练习

有效的课堂练习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或者是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练习不在乎数量的多少,而要在乎练习的质量和效果。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不能够通过单纯的“举一反三”式的练习来实现的,它需要的是学生在生活和课堂中的积累和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使用“题海战术”,要求学生做很多的试题,但是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积累,而不是在于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然后设置一定的练习即可。如在教学一篇散文后,教师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即“知人论世”、“抓文脉”、“悟情感”,然后找出一篇或者是两篇散文,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科学的训练,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

四、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学中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在关键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认真地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总计归纳,做出恰当的点评,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优势或者是不足并积极地改进。这就要求教师的点评要有针对性,要有新意。同时,在点评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层次性地进行点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主要是让学生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总之,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真正为学生减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初中物理教学中减负的尝试 篇5

2005-6-15 14:46:17 来源: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二中学

随着提高学生素质改革的不断深入,减负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在 具体的教学中

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减负措施。

第一、从优化课堂方面减负

课堂是传播知识的主阵地,遗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取“四主”,“三同步”的新教学模式。四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师生双边活动积极,使每位学生很主动地去思考,积极思维,思维与练习,讲解与思考,解答与听课,紧密相联,相互补充,步步深入。三同步是知识、方法、能力同步走。教师把基础知识的讲解、理解、记忆当作基础工程去抓,同时对每种习题类型加以归类,注重学生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向40分钟要质量,提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例如:在初三物理学习中电路设计题是一个难点,学生缺乏驾驭的能力。为此,作了以下工作。首先通过课堂透彻分析,讲解电路的特点,使每一位学生会讲、会分析,然后带着理论知识进入实验室,认真准确的验证,最后再回到练习中。循序渐进,突破了难点。这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己动脑、动手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理解透彻,记忆牢固,应用自如,逐渐地,学生越学越爱学,弄懂了,搞清了,方能手到擒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课下做题的时

间变短,因而达到了减负的目的。

第二、从心理方面减负

学生认为物理是高科技的知识,有“物理难学”的思想包袱。这种想法对学生学习物理非常不利,应及时给予改变。首先,初中物理刚刚开设,名人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做为一名物理教师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从学生上第一堂物理课开始,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环境,提供充分而又必要的实验条件,使学生都能手脑并用地学好物理知识,同时受到多方面的训练:树立科学的思想,端正科学态度,训练科学作风,形成科学习惯,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技能,发展科学思维,陶冶科学情操和提高科学素质。通过这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了更强的求知的欲望,克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另外,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例如:在讲光学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家电维修组,也可以进行知识抢答,基本规律猜谜等形式。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创设一个自设、自制、自演、自归、自激的“五自”的新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某方面都有展露的机会,有精彩的一页,以成功激情趣,从而达到减负效果。

第三、从考试评定方面减负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策略 篇6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这一策略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是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学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听说训练中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听说训练机械单调,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为初中生制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听说训练要求和计划。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包括听同学的发言,能够对老师或者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其次,课堂上要大胆发言,并且能够在发言中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第三,引导就课本中的问题或者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言等。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投入的越多,就越有动力。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样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越佳。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合作可以博采众长。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合作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们这里说的合作是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解疑答惑,这样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了。

例如,在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来分组讨论一下愚公精神。各小组经过讨论,分别从愚公的有毅力、坚忍不拔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愚公精神也不值得提倡,没有效率。既然在山里居住不便,为什么不搬家呢?那岂不是更方便?效率也更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学生干脆提出“愚公精神就意味着没有效率,根本不值得学习”。发生分歧后,我马上引导学生就此问题继续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真正地做到了自主学习。

这样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恰当地进行课后辅导

由于农村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有针对性的恰当的课后辅导能够实现培优补差的目的。可是,大多数学生对课后辅导都比较反感,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课后辅导面积不宜过大,而应该选择那些真正需要辅导的学生,并且要把辅导的重点放在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的角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这样远比辅导其做几篇阅读要有效得多。第二,在进行辅导时,主要是要知道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三,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帮互助,让优等生来辅导学困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他们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一些。总之,在进行课后辅导是一定要注重实效,切不可走形式主义,表面热闹,实际上学生却一无所获。

四.分层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

例如,在不知作业时就可以进行分层,基础题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完成的,还可以再布置一些有难度的附加题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如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而学困生则可以要求他们摘录课文中的好句好段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外,还有许多减负增效的措施,这还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研究。在这里我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同仁共同努力,把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减负增效”工作进行到底。

初中语文课堂师生减负的思考 篇7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化解师生心理负担

语文学科和数、理、化相比,是一门充满感情色彩的学科。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同时,还要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建立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实践表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要建立这种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使学生享受语文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中的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信任友善,同时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感化鼓舞和指导帮助。学生对老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依据教学目标,明确课型特点,重视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针对语文学科特点,依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运用好语文课程资源,设计好课型,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课型粗略分为讲读课、阅读课、语言实践运用课和复习课四种,每种课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具体来讲,讲读课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和训练,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学懂、学会;阅读课和语言实践运用课,其中包括作文教学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要求学生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加深知识理解,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复习课是以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为主要任务的课,其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在备课中只有充分考虑到不同课型的特点和任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种课型的功能,使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得轻松。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环节的最佳组合,提高教学效果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上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减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量,增加学生的活动,拓宽学生的参与面,鼓励学生自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因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环节的最佳组合,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为师生减负。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确定教学环节,尽量避免教学活动中的形式化和无效劳动;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全面优化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将多个教学环节综合成一个有序的操作系统,更好地发挥其整体结构功能。四是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课内45分钟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重点有突出,难点有突破,以保证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

四、开展有效评价,启迪学生智慧,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愉悦并能更好地促进课堂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进行测验,引导学生对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进行反思,而且要指向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好”、“很棒”式的单调化、泛化、模糊化的评价或不当评价、不适时机的评价,只会让学生感到“漠然”而“无动于衷”。相反,情真意切、因势利导而又恰如其分的、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恰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人回味,有利于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体现出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评价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奋进的动力,成为指点学生迷津的灯塔,成为启发学生深思的钥匙,成为放飞灵性的翅膀。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减负” 篇8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大多数中学生比较愿意上历史课。因为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历史知识,教师往往要联系、引进相应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否则,学生理解记忆某个问题时,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记忆困难。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当课文缺乏故事性时,笔者在备课时就根据需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中国历史》第四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约350字,包含的内容较多,且不容易记。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5分钟内难以完成,即使是当场记住了,过后也容易忘记。为此,笔者联系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水平的提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溯根追源,过渡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一起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一是确立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二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三是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四是对全国人民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是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六是对以前重大错误进行了纠正。为了强化对这些问题的记忆,由教师引导学生一一划出这些问题的重点词语,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联系内容进行口述。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除此以外,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身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推波助澜,培养能力

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基础,不断采用各种方式促进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能力,升华他们的认识。在教授《亚洲封建社会》一章时,课名中有“幕府制度”这个名词,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日本军国主义根深蒂固的历史由来,笔者提出问题:“日本是怎样一个封建幕府制度的国家?”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运用重点词语进行口述。通过读书,学生划出了“为了”“形成”、“落后”、“取得”、“建立”、“控制”“成为”、“一直掌握”这些重点关联词语。教师在和学生一起运用这些词语的过程中,边板书边陈述“幕府制度”的概念,使学生记住了这个名词。这种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组织问题答案的能力,使问题当堂解决,避免课外再花时间和精力,从而减轻了学生负担。

三、通过方法,交给学法

从方法的角度讲,教学有两层含意:一是教法,二是学法。只有教师的教法得当,学生的学法有效,才能减轻学习的压力。历史课教学的特点是历史事件多,发生事件的年代十分纷乱,记起来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笔者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顺口溜记忆。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1922年初的“沙田惨案”,1923年1月的“二七”惨案,1925年5月的“五卅惨案”,1926年6月的“沙基惨案”。为避免学生记忆起来张冠李戴,笔者在让学生弄清楚先后顺序的基础上,为他们编了“田二卅基”的顺口溜,使学生听起来顺耳,说出来顺口,记忆起来不会颠倒。二是理解记忆。《中国历史》第四册中的1935年12月9日的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四个要牢记的年代。这四个历史事件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讲授历史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前提下,强化对时间的记忆,效果较佳。三是机械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但又必须与机械记忆相结合。对于不便于推算的历史年代,则采用“路标性”记年法指导学生牢记。如《世界历史》中的前3100年古埃及王国建立、奴隶社会开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封建社会在西欧确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世界近代史开端;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世界现代史开端。对有特征的历史年代,可以指导学生用特征强化记忆。教师在复习时给学生归纳点拨,会使学生节省时间,记忆牢固。

初中物理教学“减负增效”之我见 篇9

一、明确如何“减负”

首先, 应该明确减什么.“减负”应该要减轻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两重负担.譬如, 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又对发展学生智能无用的作业, 放弃“满堂灌”、“题海战术”等违反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愿意学, 喜欢学,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 增长知识、发展智能.具体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操作.

1.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减轻学生心理上的负担

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民主平等的, 但师生在年龄、知识面、人生经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造成了师生交往的障碍;为此, 教师可主动关爱学生, 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对学习的感受、困惑等, 并经常换位思考, 替学生着想, 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师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为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漫骂和污辱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不在公开场合“教训”学生;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经常鼓励学生, 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主动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等.

2.着力做好“堂堂清”工作, 课后少留书面作业, 减轻学生生理上的负担

每天的课外作业压缩在30分钟以内, 可有可无的作业坚决不布置.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如果课堂效果好, 家庭作业的数量必然能大幅下降.所以学生要减负, 教师就要增效,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

二、明确如何增效

1.改进物理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题教学效益

初看起来, “减负”和“增效”是一对矛盾, 历史经验证明“又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是绝对行不通的.但我们每一位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扪心自问: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有效的吗?我们布置的每一道习题都是有效的吗?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授课方式都是有效的吗?我们对每一个难点的突破方法都是最佳方案吗?可见, 只要我们积极探索,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进, 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化, 减掉无效和低效课, 减掉无效的作业, “减负”的同时“增效”, 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1)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就决不去教;能让学生自己回答的问题就绝不会从教师口中说出;能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实验就不要再由教师演示; (2) 对于物理概念, 坚决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 提倡教给学生理解概念的方法和记忆的规律; (3) 课堂上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 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更多的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⑷课堂教学要详略得当, 重点内容可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 一般内容少涉及, 超要求的内容坚决放弃;⑸不让物理课堂学习枯燥无味,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或感兴趣的例子, 通过实验、故事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譬如, 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或高科技中的应用) 等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与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融合.这样, 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而又能完成教学目标.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不断变换教学方式, 防止学生出现视觉或听觉疲劳.通常的做法有: (1) 加强师生互通、生生互通; (2) 比一比, 看谁能回答的问题多;⑶利用听录音、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提供文字阅读资料等.

3.优化训练练习

适量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作业的有效性, 我也做过一定的探索、研究, 如, 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既不能过于简单, 不需要动脑筋, 又不能过于复杂, 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多设计些实践性的练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可能设计些趣味性作业等等.只要努力提高所设计作业的针对性、趣味性、科学性, 学生定会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从而发挥其学习潜能.

总之, 只要我们积极思考, 勇于探索,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作业训练, 要做到在“减负”的情况下的“增效”, 还是有较大空间的.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应该以探索“减负增效”的方法为己任.

摘要:明确从学生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来减负, 通过改进课堂结构、调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训练练习等方法来增效.

初中语文教学减负措施 篇10

一、转变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迫切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 因此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技能, 至于学生考试以外的能力并不关心, 因为学校衡量教师教学的优劣的标准就是分数, 就是升学率。而家长似乎很配合教师, 他们在升学的压力下殷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接受一些知识, 从而在升学考试中“名列前茅”。在此情况下,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以致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有些学生感觉学业负担太重, 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甚至放弃了学习;有些学生即使能考好试, 但能力不强, 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能适应工作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减负增效, 必须转变教学思想, 以学生为本, 全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学会学习、学会探知, 从而提高自身再学习的能力。

二、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智力因素, 很大程度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的智商挺高的, 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好, 也有很多学生智力一般, 但他们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他们的成绩在班级是名列前茅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影响。当前, 学习无用论又有所抬头, 这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了他们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发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让学生明白学习在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法指导, 尤其对学困生不能怠慢, 要多给予关心与指导,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树立学习的信心;重视感情培养, 让他们觉得老师是最亲近的人, 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同时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加倍爱护学生, 不能因为他们思考不出问题而批评他们, 更不能因为他们答错问题而讥讽他们, 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 鼓励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很浓的兴趣, 他们会产生很强的动力, 并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现实中不难发现, 即使教师没有布置作业, 但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地做些资料或者看看化学方面的书籍。可见, 兴趣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减负增效的重要的教学措施。那么, 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呢?

1. 联系学生的生活

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常常特别感兴趣, 新课改要求化学教学应从生活走向化学, 再由化学走向社会, 因此, 联系学生的生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重要的方法。比如市场上卖的蜂蜜常常加兑了玉米糖, 从表面上或者口感上是很难区别的, 但加兑玉米糖的蜂蜜里面含有淀粉, 只要用碘遇淀粉变蓝色的原理就能鉴别出来, 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生活问题, 还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 常常被奇特的、鲜明的化学实验现象所深深地吸引, 如果化学课上做实验, 他们的兴趣就浓, 思维就活跃, 注意力能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上, 学习的效率就高。因此, 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 可以补充一些趣味实验, 如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等;也可以将常见的实验稍稍改进, 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检验甲烷燃烧的产物时, 可以先用排水法收集一瓶甲烷气体, 再点燃瓶中的气体, 用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等火焰熄灭后, 向集气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 振荡, 这样实验现象较明显, 学生印象深刻。

3.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 它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极大的冲击。尤其它处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好奇心, 既使学生容易理解化学原理, 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例如分子、原子等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 利用多媒体课件, 就能很好地向学生展示分子、原子的结构与运动规律。

四、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不能满堂讲解, 向学生硬灌知识, 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设计实验去探索问题。这样, 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掌握学习、探知的方法,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精讲精练, 培养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不能满堂地讲, 而应该有的放矢地讲一些典型题目, 再精心地设计一些典型练习, 目的是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要设计一些能一题多解的化学题目, 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是机械地重复地多做习题培养出来的, 而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培养思维习惯慢慢积累起来的。

总之, 想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 优化教学结构, 以生为本,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化学的愿望,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臧如金.试论“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汉文版) , 2000 (3) .

初中英语教学的减负与增效 篇11

随着减负增效教学观念的逐渐深入,我们作为英语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逐渐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以下是笔者在“减负”并“提效”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减负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和谐、平等、安全的课堂氛围。”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也可以通过爱屋及乌,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科目的喜爱和课堂的参与性。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良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应不断地充电,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技能,将最新、最纯正的英语教给学生;其次,要做好“益友”。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内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设身处地地体谅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困惑,尊重学生的思想,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加以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二、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提效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堂课都是40分钟,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公平且公正的。然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这除了和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有关之外,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讨论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上,教师只要教授给学生正确且适合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学。学生只有会学了,才会对英语这门学科感兴趣,接下来的学习才会是真正自发的、专心的,乐此不疲的,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减负措施 篇12

一、阅览史书, 激发兴趣

爱迪生孜孜不倦地搞发明, 源于兴趣;比尔盖茨搞微软, 源于兴趣;赵本山搞小品, 源于兴趣。兴趣是第一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爱历史、学历史、用历史的兴趣, 我们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需要, 由学校图书馆购进了许多历史书籍供他们阅读, 让他们涉猎。这一举措颇受学生欢迎, 活动课上大家争相阅读, 形成了氛围, 产生了兴趣。

二、精选资料, 设置背景

在组织教学前, 我们根据所教内容要精选大量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 力求把相关的知识放到广阔深刻的背景情境中去,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形成理性的知识认知。如在教《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 我们就为学生准备了以前英国、葡萄牙窃取港、澳的相关片断, 准备了歌曲《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等。熟悉了这些相关背景, 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学习不但十分轻松, 而且印象颇为深刻,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三、先学后教, 共同探究

如在教《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时, 我们就采取了先学后教, 共同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创新教学法。我们先投影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学习, 再给出问题进行探究。问题一:请你站在教师的高度, 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洋务运动的概况, 比一比看谁能学高为师。这样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 使学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问题二: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得失?这一问题让学生集思广益, 对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作用、实效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既认识到了它的局限性, 又肯定了其进步性。问题三:维新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对这一问题, 学生能用归纳的逻辑方法, 结合时代的背景探究分析其历史原因, 相互补充, 热情高涨。问题四:为什么要变法?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本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搜集历史信息, 自己完成了对历史的学习, 达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问题五:如何评价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的献身精神?该问题学生观点纷呈, 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学会一些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 我们常采用这种先学后教, 共同探究的方法,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创设矛盾性、开放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高潮,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突破体系, 专题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大胆突破教材体系, 进行纵向串通, 科学整合, 实施专题教学, 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观念。如我们把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等相关的变法连成一串, 让学生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我们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作为一个文化专题, 让学生探究每个时代流行的不同文学体裁的原因, 揭示政治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我们把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历代农民起义作为专题, 让学生进行研究分析, 揭示其起因, 成败得失, 局限性及影响作用, 培养学生比较探究、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活动, 拓展空间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运用历史活动课, 创设一些相关的活动, 拓展学生们的学习空间。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于丹、易中天等知名教授的历史讲座, 体验历史中的人生哲理, 学会用历史的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 使学生在正方与反方的辩论中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 实现升华。如学生关于“人们能否有效地避免世界大战”的辩论就搞得有声有色, 正反两方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寻求相关论据, 由历史到现实, 由现实看未来, 旁征博引, 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问题, 充分发挥潜能。

六、以史为鉴, 谋化未来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 要结合相关内容, 创新独到地提出一些前瞻性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思考寻求对策, 激发其爱国情感, 强化其危机意识, 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如我们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内容时, 提出了中日黄海、东海资源之争、岛屿之争有哪些?如果你是中方的责任官员, 你认为目前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要维护好国家的主权, 使黄海、东海及南海实现长期的和谐与稳定。你认为现在我们应如何发展?未来应如何谋化?这些具有挑战性、前瞻性的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主动查询资料, 各抒己见地提出观点, 在讨论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升, 实现能力、学识、品质的多赢。

七、艺术欣赏, 趣味鉴定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还结合课本内容, 创新地将名人字画欣赏、古钱币鉴定等趣味知识引入课堂。这一举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高雅情趣, 陶治了学生的思想情操。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古玩集当时的生产状况、文化发展、社会经济于一身,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佐证了课本的理论知识。不仅如此, 我们还常常让学生用所学知识, 学会从赏到鉴, 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极致, 寓教于乐, 寓教于鉴, 化枯燥为鲜活。

八、小试刀笔, 体验成功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经常鼓励引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阐述一家之言, 并常推荐他们上校园之声广播台, 进行播讲,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增强学习历史的动力。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质疑》、《开国大典图片中为何没有朱德》等论文演播后, 收到了师生们的较高评价, 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彰显了学生的成就感。

九、技能训练, 展示才艺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不断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指导他们编写历史地图, 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编制历史手抄报, 定期在校园报刊橱窗中进行展示, 充分促进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温故和梳理、钻研和理解, 展示他们的才艺, 增强他们的自信。

十、读书行路, 参加实践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我们还利用双休日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考察历史遗迹, 使历史课真正地活起来。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邵伯的斗野亭, 当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铁牛时, 对前人的智慧和技艺都叹为观止。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扬州双博馆, 使学生对扬州的乡土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参观雕版印刷馆时, 不少学生还亲自尝试了雕版印刷, 痛痛快快地过了一把瘾。我们还组织学生考察了隋炀帝墓, 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一帝王的功过是非。这一创新不仅使历史教学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了学习效果, 实现了减负增效。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主线, 以活动为抓手, 以创新为动力, 采用多种形式, 化枯燥为鲜活, 创新教学, 减负增效, 尽管已收到了一点成效, 但我们坚信创新必将使教学工作“今年花儿红, 明年花更好”。

摘要: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搞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就必须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教学, 才能化枯燥为鲜活, 才能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上一篇: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下一篇:微观世界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