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减负”(精选12篇)
中学生“减负” 篇1
2011年9月, 重庆市教委召开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万人大会, 出台并解读了“重庆减负十条规定”, “学生减负”再次成为热点。不由得引人深思: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 “减负”热潮已经经历了60年, 为什么至今“负担”仍重?由教育行政部门带头推动的新一轮“减负”前景如何?当前“减负”结果表明, “减负”并非为短期内即可以完成的任务, 是较为漫长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图重新构建“学生减负”的逻辑框架, 回答“学生减负”的基本问题。
一、“学生减负”的实质内容
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指什么?是人在学习中对认定的目标、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所带来的压力的一种体验以及为之消耗的生命[1]。它既是一种主观体验, 又是一种客观消耗 (生理、心理、时间等) 。当前中国学生知识记忆学习负担过重是普遍问题, 而思考、实践、动手等学习负担则过轻。所以, “减负”的实质是对每个人合理的学习负担的追求。教育需要满足多元智能基础所带来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因此学校课程的丰富化与可选择化成为必然趋势。
二、“学生减负”的社会原因
学生负担从哪里来?事实是, 过重负担是“无解循环”的应试“漩涡”所催生的产物。家长无奈于就业市场中唯高学历、重点大学学历的用人现状;学生无奈于家长、教师、考试评价对分数的不断强化和升学竞争压力;教师则无奈于同类学校不减负带来的竞争压力和家长不愿减、学校还要评的多重压力;教育管理者也很无奈: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 学校升学率是考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政府也无奈: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考察教育部门的升学率……当短期指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矛盾时, 短期指标的仓促完成阻碍了人的长远发展。因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中国的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 这一观念与诉求在中国有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它的解决需要政府不断提高家庭与社会福利, 不断完善不公正的社会用人机制和大学招生制度。学生减负的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因此, 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学生减负”的社会原因后, 我们应当适当区分“学生减负”与“学校减负”, 形成明晰的思路, 准确定位, 各履其责。
三、“学生减负”中学校承担的责任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本校与其他学校共同制定了相关规划, 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三类任务。一是短期内将“减负十条规定”中的指标视作大多数学生的合理负担, 以各种行政手段推进“减负”。既在时间、课程、作业、考试、教辅等方面达到或靠近规定标准, 又同时使学生考试成绩达到区内一流水平, 实现“必须减下来”的短期目标。二是将学生负担情况作为学习成本纳入学校质量标准体系内, 变革学校管理机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两所学校特有的四维质量评估体系, 即结果维度 (学生分数指标) 、过程维度 (教师教学过程优化情况) 、外在维度 (家长与学生反馈意见) 以及内在维度 (学生学习负担控制) , 四个维度都已有相应数据收集系统和制度设计, 与教师绩效工资全面挂钩。因此, 中期目标即维持态势良性发展。三是将大面积提升教师能力与建设丰富可选的课程体系作为长期任务。目前, 我们通过覆盖所有学科的十余个课程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以及“十二五”规划课题“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自觉的学校机制研究”的开题和深入推进, 以教师技能大赛和家长开放日活动为载体, 通过微格分析, 磨砺教师能力,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若能配合外部政策与制度的改进, 促进家长观念的逐步转变, 我们相信, “轻负高质”的教育理想终能在学校“围墙”内实现。
参考文献
[1]肖建彬.学习负担:涵义、类型及合理性原理[J].教育研究, 2001 (5) .
中学生“减负” 篇2
2011-09-07 08:39:29 来源:重庆商报 作者:记者秦健
【字体:大 中 小】
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领到新书本的一年级学生欢呼雀跃。记者 徐元宾 摄(资料图片)
商报图形 李璐 制 午休上作业辅导课、周末把学生叫到家里补课、每次考试都排名……这些违规行为,新学期将被严禁。今天,是重庆市500万中小学生秋季新学期第一天。昨日,市教委下发“十项规定”,减轻小学、初中学生负担,严重违反规定的,相关责任人将被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十项规定” 解决五个问题
“如今能力更重要,那种依靠„过重负担‟培养出来的„解题‟式人才,越来越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需要我们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市教委主任周旭说,因此,市教委专门出台了针对小学、初中学生减负的“十项规定”(见附表)。
“有的学校艺体学科经常被挤占;有的学校午休时上作业辅导课,小学一二年级留家庭作业,让家长批改;有的教师周末把学生叫到家里补课,让学生到指定书摊买教辅读物,这都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周旭说,“十项规定”将着力解决五个问题(见附表)。
为孩子减负 可多开社团
“„减负‟并不是不要质量,合理的学习„负担‟是必须的。”周旭表示,“减负”只是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
老师们要将“超标”的教学要求、“超限”的教学时间、“超量”的课外作业、“超重”的考试评价减下来。同时,适当增加学生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比如,学校多开设社团等等。
各中小学校长作为“减负”第一责任人,要让学生的书包轻起来,比如将学生的字典、水杯等留在学校,不用孩子天天背来背去。
教辅有些啥 学校要公示
为真正“减负”,市教委要求,学校要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备案和公示制度。各学校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要将课程安排、作息时间、教辅资料使用、考试安排、素质评价等材料报区县教委审查备案;市教委直属学校报市教委备案,并通过宣传手册、张贴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同时,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开展减负专项督导,对违反减负规定的学校和个人,将追究相关责任。市教委将建立“减负”专项督导检查制度,聘请学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员等人士担任监督员,不定期开展“减负”明察暗访。对管理不力、辖区内多次出现“减负”违规行为的区县教委,市教委将通报限期整改,跟踪督查,直至问题解决。另外,市教委要求各区县教委要设立公开举报电话、投诉电子信箱,不定期开展随访督查,对违规事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情节严重的,当年评优评先、晋职晋级一票否决,责任人考核定为不合格;情节特别严重的,校长免职,其他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
解读
课程:每周要开4节体育课
学校要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中小学每周开4节体育课。
一二年级每周安排2节写字课,三至九年级每周安排1节写字课;一至六年级每周安排音乐、美术课各2节(或艺术课4节);七至九年级每周安排音乐、美术课共3节(或艺术课3节);三至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按课程计划上足课时。任何学校不得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提前结束新课。
睡眠:小学生每天至少10小时
学生上午上课时间,小学不得早于8点半,中学不得早于8点,学生下午上课时间不早于14点。严禁教师“拖堂”或采取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严禁组织学生上早自习、午自习,严禁强迫走读学生上晚自习。寄宿制初中每天晚自习时间不超过2课时,晚自习不得上新课或集体辅导。保证小学生每天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的睡眠时间。
补课:组织学生补课将被罚
“临近期末考试前的几个星期,各个学科老师都希望拿晚自习多给我们补点课”、“放寒暑假时,有的科任老师会发短信给家长,暗示让孩子参加补习班”……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家长、学生对此颇有微词。
“十项规定”明确提出,学校不得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或变相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同时,严禁在职教职工举办或者参与学生有偿补习活动。一经发现,将给予相关处罚。
作业:初中每天作业不超1.5小时
“我的孩子才读小学二年级,每天下午回到家,作业做不完,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总是打瞌睡。”家住渝中区的学生家长黄女士说。“十项规定”提出,义务教育一、二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课外作业总量原则控制在1小时以内,七至九年级每天课外作业总量原则控制在1.5小时以内。不得布置午间作业,不得以任何理由惩罚学生做作业。
考试:严禁入学测试 不得搞排名
“十项规定”要求:一至六年级只能组织期末考试(考查),七至九年级只能组织期中、期末考试(考查)。小学毕业考试和初中毕业生学业暨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题,都不得超出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入学考试或入学测试。
同时,各级教育部门不得再对学校和教师下达升学人数、升学率或者其他类似指标任务。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
教辅:初中主要学科“一教一辅”
“十项规定”要求,一、二年级严禁使用教辅材料,三至六年级提倡不使用教辅材料,七至九年级主要学科坚持“一教一辅”,其它学科一律不得使用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辅材料。
就新政看学生的“减负” 篇3
下面我来给学生的“学业负担”分分级。首当其冲,高考和中考;次之,小学升中考;最末,近年来的小学基础教育群体。当然,以上的受压对象,主要是学生。但是,随着社会加速发展,基础教育工作者,却越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负担,正在呈现有过之而不及的劣态。
针对课业负担,一线教师,每天的教学实务里,总会有“作业”这项,这次的《指导意见》对作业这块的解释是:学校要建立学生作业总量控制和协调机制,做好各学科作业量的平衡工作,保证学生休息和睡眠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它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问题控制在1小时以内。优化学科作业设置,杜绝机械性、重复性作业,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研究性和选择性作业,不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任何教育政策的执行或者说最后落实都未必“事与愿和”。对于学习负担一说,谁最有发言权?从法律角度来说,任何片面之词在公正面前都是显得势单力薄。那就分别道来吧。
一、教师说
对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对此教育问题,真是“恨铁不成钢”。首先,现时代教育改革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相对改革开放时期的教学,从科目、从内容、从量和质上都有了增加,总的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落实。不难算出,“负”多了。再加之教育者教育水平等客观因素,本来1+1+1+1+1=5的事就加了码,最后成了1.5+1.5+1.5+1.5+1.5=7.5。“担”就重了。那从近十年看教育,应该可以排除以上的“教育科技含量落后”之嫌了吧?事实不尽然。社会改革下的副作用出现了,诸如学校升学考试制度、教育行政与学校评价制度等“祸首”。这时不得不问一个伤IQ的问题了:教育为了什么?教育最原始的本质是什么?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教师会给学生施压:重复性的背诵性的抄写式的作业,题海战术,老师课堂上采取的灌输式教学……本来有趣的知识学习,扭曲成“喝中药”,教育者摆脱不了生搬硬套,学生被迫式接受,试问:人的情感首先就是不愉悦的,还要其接受,这难道不是隐性学习负担吗?
我们不难找到下面的影像:孩子一脸的凝重与疲惫,终日难见笑容;没有了与父母的亲昵,成天无奈地坐在书桌旁;动人的音乐与假日的旅游成了难得奢侈的享受。人的主观性被破坏,能动性从何而来?谁来帮教育者们验证“我们是否正做着表面事半功倍实际却事倍功半的教育事业”。教育者是成年人,统筹好教育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别忘了,教师是被定位为专业技术人员一职的,如何对受教育做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成人子弟,是这一教师职位所赋予职责,做不到,从法律上判,就是失职。
二、家长说
教育组成因素里,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因为地域的客观原因,深圳存在着关内(深圳市内)与关外之分,种种因素造就了家庭教育这块的质量差。尤其对身处宝安(关外)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监护人素养。从一线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大额班里,受到家长关注的孩子的学习专注度和各项习成均优于放任散管的孩子。家长方其实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的,对于后者,他们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学校,绝大部分原因归究于民生问题“养家糊口”,减负对他们即意味着卸压,让孩子玩去吧,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行,成绩在次,谋生才是硬道理;对于家庭物质条件较优厚却“找不出时间陪伴孩子”的,作业没有了,午托班晚辅导还要不要上?这是让他们感到纠结的地方。没有实质数据支撑,估且按照中国人“孩子要富着养”的伪心态,选择要上吧。那素养较高的家庭对此政策又是如何反应?以下是减负文件实施一个个月后在家长群中收集到的调查反馈。
家长一:孩子本来就不太自觉,现在这一个月来几乎没去做过数学作业,问他为什么不做,就一句话没有作业,数学对他来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语文和英语就完全比以前要下降,真担心这样下去他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家长二:现在他真以为是完全意义上的没作业,不会像高年级的孩子一样主动复习预习,等习惯养成了再减负也不迟,所以对低年级的孩子还是不能减负,害了他们。
家长三:孩子变得慵懒了,回来书包一丢,我们家长布置的作业根本是不予理睬。如果减负就是让老师课堂上不再布置,那么是不是要对现下的应试制度做下改革呢?是不是以后的高校名校都不再对孩子择优录取了呢?只是一个减负并不能解决问题的矛盾根源。
家长四:我们家女儿完成了其他作业之后就会自己拿练习辅导册出来做。英语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每天都是把所有学过的读一遍。从第一单元开始。
家长五:我发现小孩不爱做作业了。以前有作业回来就做,现在先想着是玩,要到晚上八点钟才开始做。
除了以上反馈,我们也不排除理性家长对孩子抱有的非理性期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能上好学校才能找好工作,好的影响才能造就好的人才等等,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长自行给孩子“加码”,减负就被挡在了家门口。
政策的发布实施,科技人文含量多少,相信以上数据是具公信力的,切切实实来源于政策受者,这也应证了那句话:“政策是一回事,执行中又是另一回事。”
三、学生说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化学特级教师罗滨曾去一所小学调研,和一位五年级孩子的对话,让她印象深刻。她问孩子:“如果你给老师当老师,你最想做什么?”孩子说:“最想给老师布置作业。”罗滨很好奇,接着问:“给老师留什么作业呢?”孩子回答:“让老师抄课文。”“抄多少遍?”罗滨随口问道。“抄50亿遍。”孩子说。“这个回答,让我一辈子难以忘记!”罗滨说,“50亿遍,可见孩子多么讨厌老师布置的重复作业。”
学生对课业的憎恶感为何如此强烈,当然,需要从各方理性角度思考。首先,学科特点的影响。如,数学学科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英语语法及单词识记的枯燥性等。教育者常说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保证每位学生对学校科目都能一一热爱,一旦兴趣不到位,后续的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就略显“强买强卖”了,打个比方,“对于一个喜爱游戏的学生,让他在电脑旁坐一整天,他不会觉得累,因为他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对于一个不愿动笔写日记的学生,哪怕让他一学期只写一篇日记,他也觉得是一种负担”;其次,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而又没有能力解决时,不善于向老师、同学求助,落下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不愉快和自卑的体验使他们陷入痛苦、忧虑之中,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本文上面已经提及,家庭教育因素的重要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任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暗示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动机。如溺爱,如期望过高等;最后,学校教育的因素。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否欠妥,师生关系的处理问题,对学生评价的公正性,民主性。
减负措施的出现,说明教育自身有了病症,除了做好对症下药,还需保证良药下了肚,后续还须按时复诊。教育就像一杆秤,一边是教育对象,另一边是教育影响,只有二者均衡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生减负“三法” 篇4
笔者以为, 时下减负从教育本身来说, 重要的是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减负, 从课本上开始
课本, 教师教学之本;学生学习之本。减负能否得到真正落实, 必须首先从课本上做起。课本容量多寡, 程度难易, 编排当否,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仍然存在着内容上偏大偏全、要求上偏难偏高的问题, 编排上也存在着内容搭配或衔接不当之处。比如语文, 初中除了课本还有读本, 高中有必修、选修和读本。一套语文课本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的经典。另外, 课本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章也偏多, 还有大量课外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要求。再有, 现今语文课本 (包括教师用书) 的注解也偏多, 甚至还都有提示和分析。表面上看, 这样做方便了师生阅读, 但实际上不仅增加了课本的容量, 更降低了师生自己动手查阅和动脑思考的要求, 自然也就弱化了他们应有的能力。
其他学科的课本或多或少也都存在着一些不尽相同的问题, 有的是直接增加了内容和难度, 把不适合某年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安排进来, 或者提出了过多过高的要求;有的是在内容编排上不甚合理, 前后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 学科之间彼此照应不够;有的是习题设计的量和难度不够, 与课本内容的要求不匹配, 习题看似少了简单了, 但要真正消化吸收课本上的知识, 达到应有的能力, 还需要到课本外去补充;有的是知识交代如蜻蜒点水, 虽浅但不显, 表述含混不清, 不完整, 或如鸭子啄食, 东一口西一口, 不成系统, 却让学生自己去猜想, 去探究……凡此种种的问题, 都会给学生造成不应有的负担。另外, 我们现行的高中课本分设必修本和选修本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究竟有多大, 是否也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值得进一步思考。
笔者无意否定新教材, 也无意否定教材编写应贴近生活, 鼓励探究, 引导创新, 但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递进性;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一定要好看好用, 还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 减负必须首先从课本上做起。对于现行的不同学科课本, 应当或减量, 或降低难度要求, 或重新考虑内容的编排和衔接。要体现先知识, 后能力;先基础, 后创新。每学期每学科一本书, 将每节课、每单元课后的小练习、单元复习以及整本书的总复习, 都穿插在课本内, 不给学生再发任何教辅书或练习册。减少课本注解, 去掉“学习指导”或“提示”内容。课本目录应能概括出本册书的基本内容。除却必要的插图, 课本一律黑字白底。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页面看似直观、活泼, 吸引学生眼球, 实际上既分散了学生对课本文字的认读, 不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吸收内化, 又影响视力。课本文字不宜排得太密, 要留白, 便于学生在书上作简要笔记。另外, 笔者特别建议, 依我们的国体民情, 中小学课本还是由国家统一编写为好, 地方教材 (包括校本教材) 可以有, 但作为中考、高考命题还是要依据国家统编教材, 这不仅为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 也为适应随人口流动孩子入学的需要。
二、减负, 从考试上导向
考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前面讲了, 减负要从课本上做起, 但课本只是个开头, 终端在考试。如果考试这个环节没有把握好, 与课本不搭, 那么最终减负还是要落空。
我们通常说, 考试是指挥棒, 而实际上真正起指挥作用的是中考和高考。因为从目前来说, 中考和高考的权威性是其他考试不可替代的 (恐怕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仍是不可替代的) 。这个指挥棒的问题不解决, 减负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最终解决。
笔者愚见, 就目前来说,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 完全下放给各学校还不适宜, 由国家统一组织仍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命题上, 中考是否可以再多靠近一些课本, 即真正以课本为“例子”和“样品”来命题, 让师生都感觉到, 只要把课本学好, 就可以取得好成绩, 很多课外负担就少了。考试侧重考基础, 大部分考生得到较高的分数是正常的;反之, 则应视为不正常。这样做更不必担心考生之间拉不开档次, 不利于选拔, 档次一定会有的, 不过是分差大小而已。目前, 各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最大差异, 不是师资, 不是办学硬件设施, 也可以说不是管理水平, 而是生源。因此, 全面提升中考成绩, 减少差距, 会更有利于缩小各校之间的办学水平、促进各校办学均衡发展, 进而也就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整个高中教育水平。否则, 高分学生都流向了所谓的好学校, 低分学生都集中到了所谓的“二类校”“三类校”乃至不入类的学校, 怎么设想实现各校之间均衡发展?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怎么能减得下来?
目前, 我国已有十六个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在不能完全放给大学自主招生的情况下, 高考仍由国家统一命题组考为好。现在各地方的教材有所差异, 高考命题的题型、材料、量度和难度等也都有所差异, 但均应是大同小异, 因为考的都是基础教育, 应有着同样的信度。教材统一和考试统一的好处是, 一是从备考上就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二是为大量借读生回户籍所在地参考提供了方便, 三是对备考资料泛滥会起到一定遏制作用。还有就是十六个省市都有自己的考试院, 都要组织自己的命题专家, 都要编写自己的考试说明、备考资料等供师生使用, 国家统考也减轻了各地方的负担。
可能有人会讲, 统考是计划经济时的产物, 我们已经改革了, 怎么能走回头路、开倒车?国家一张卷统考是存在问题的, 但与当今我们高考面临的问题相比, 统考会减少许多问题。再说今天我们实行统考, 并不就是走回头路、开倒车, 我们的课程标准、命题思想、考核内容等都不会成为上个世纪的统考。即使就是走回头路、开倒车也没有关系。
三、减负, 从教学上落实
学生课业负担重否, 应当说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上。因此要真正落实减负, 关键是要给教师减负。作为各级领导, 要给教师“松绑”, 让教师有着一种放松的心态, 干着有规律的工作, 过着自己能主导的生活。
但现在的情况是, 在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对教师“考核多、评比多、比赛多、研讨多、要求多, 自主支配的时间少”的现象。此种情况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身心和手脚, 他们只能是被动地工作, 而不是主动地工作。
作为教师本身而言, 首先, 要相信减负增效, 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考试, 不是给得越多、要求越多、占的时间越多, 效果就会越好。当然也要明白, 减负不是没负, 更不是减效。
另外, 近些年来, 被冠之以各种改革创新的理论文章和实践经验不乏见诸各种报端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以及专家、学者的讲座上。对此, 教师不应盲从。浮躁的心态、盲从的表现、做秀的展示、急功近利的追求带来的不仅是给自己增负, 也会给学生增负, 更会影响教学效益。我们说这不是改革和创新, 只能是“折腾”。重要的还是要遵守教学常规, 扎扎实实地上好每日、每节的常规课。
因为教学常规、常规课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而传承下来的。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常规, 还是学生的学习常规, 都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有序运行的保证。动辄拿打破常规说事, 难免事与愿违, 甚或造成如古人所讲的“惑乱之道”。就目前来说, 我们的大多数学校虽都有自己的常规存在, 但除在内容上有所异同、表述上有所详略外, 更在落实上有所虚实。要在教学上实现减负, 学校一定应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常规, 教师一定应严谨执行教学常规。
中小学生减负 篇5
不久之前读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姜伯驹先生对“新课标”提出的批评我完全赞成,我说这些话不是打顺风旗,而是当“新课标”的教材一出来的时候我就大致看了一下,非常吃惊。正如姜伯驹说:“这跟减负没关系。我们要问:是现在的学生负担重,还是过去的学生负担重?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说,现在的学生负担重。从数学课来看,现在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比过去多。而且,不是学得多负担就重。相反,老师讲得越少、考得越刁,学生的负担越重。现在学生们都陷在„题海战术‟里,考试不是考学生的能力,而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因为考试往往有选拔的意义,如果你就学一个„九九表‟,怎么考?只能千方百计出怪题、偏题,把考试搞成„脑筋急转弯‟。”今天推行了“新课标”,老师教学还要靠“教辅教材”,没有“教辅教材”整个应试教育无法应付,那么“新课标”又起什么作用?学生也就成了做习题的机器。
姜伯驹还说:“比如„三角形内角相加是180度‟,你真用尺子去量,可能会有误差,也许就得不到这个180度。现在这些概念都不讲了,只让学生认识一个具体的角,这还是数学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一个并不复杂的证明被取消了,似乎在减负,但是却违背规律,忽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一个经典的基本原理的证明不要了,但无用的习题让学生做个没完没了,一点用处都没有。而学生的沉重负担就从这里产生,心理压力由此产生。
据《扬子晚报》报道“五一”期间“去心理咨询室做心理调适的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其中,仅厌学一项就高达八成。”5月5日的这篇报道说:“部分学生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虽想学好,但太过焦虑紧张,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引发厌学情绪;二是学生自己感觉没信心,不想学,从而厌学。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厌学原因是:长期学习带来的心理疲劳。另外,师生关系的生疏以及个人的情感变化都会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报道还说:“另一方面,带着孩子前往就诊的家长绝大多数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似乎并不了解孩子之所以厌学的根本原因,只是一味地给孩子请家教,想以此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此,周医生建议,家长应多和学生沟通,明确孩子厌学原因后,再对症下药。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中科院社会心理研究所林春教授认为:“目前,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导致产生越来越多的学生暴力,并且,年龄普遍趋小。”
学生厌学,学校暴力频出,这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负担,这种压力问题不都是能通过心理咨询和适当的心理沟通能够解决,因为源头是学业负担和压力。这种负担不仅反映在学生身上,也对教师产生影响。升学率的考核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的心理和身体也出现一系列问题,让人忧虑。因此减负的另一个意义也是给教师减负。
文章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阐述了“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影响“减负”的思想观念、社会环境、教育体制、教师素质等因素;并从宣传舆论导向,制度建设,教学模式的改进及教师素质和提高等方面提出了落实“减负”的建议性对策。[关键词]学生
减负
必要性
对策
“减负”,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课业负担,是关系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淡一些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但收效不大。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因此,减低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习负担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减负”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里所指的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素质教育方面来看,主要指用于单纯的知识记忆、书本知识的掌握、机
械重复的时间过长过多,占有了学生过多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
第二,从生理方面来看,由于学习过长、作业量过多、考试频繁,造成学生生理负担过重。在过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不得不牺牲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缩短正常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减少娱乐、体育活动等来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从心理方面来看,由于学习上的竟争、升学、择业、就业上的压力,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对未来的前途担忧,心理上过度焦虑、忧郁,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造成学习心理失衡,引发一些恶性事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减负”工作的必要性的紧迫性。
1、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影响。这种忽视全体学生、全民族的、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如不根本改变,其危害是很大的,不仅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亿万劳动者素质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减轻学生负担是提高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我国在21世纪竟争能力的需要。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减轻学生负担不仅关系到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3、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以提高民族素质、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为此,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二、影响减负的主要因素
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一直减不下来,成为长期困扰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观念上的因素。目前“减负”工作实效性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人才观在人们心目中仍根深蒂固。现代人受传统教育“重教轻学,重师轻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情感”等影响较深。因而,在人才观上倾向于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知识型人才,而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健康人格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只有按部就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上大学、上名校才能成才,才能有所作为;加之传统的人才观形成的时间较长,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所以“减负”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收效甚微。
2、环境方面的因素。社会大环保的诱导,就业竟争压力的增大,也增加了“减负”工作的难度。“学而优则仕”,读了大学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也能找到好的工作或合适的工作,增加就业机会。而就业上的竟争必然引起升学上的竟争。于是,“优胜劣汰”的选拔教育,以升学为目的应试教育在现代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占据了主导。不少教师为应付“选拔考试”,必然加大教学难度,增加教学时间和作业量,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体制因素。造成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教育状况而引发的一种链锁反应。我国人口基数大,落后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为人人提供中、高等教育的机会。正是由于教育规模的限制,决定了在学生升学考试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影响了社会、学校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影响到了用人制度,助长了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所有这一切的不良导向,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竟争、升学、就业包袱,造成学习负担过重。
4、教师素质因素。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也是影响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教师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加重学生的负担。有的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认为学生重复练习次数越多越好,布置大量的作业,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三、落实“减负”工作的基本对策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减量问题,更不意味低质量的标准。要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必须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抓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人才观。首先,要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素质教育的舆论氛围。逐步转变用教科书里的知识传播的学习来衡量教学质量的传统教学质量观;转变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传统学生观念。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的新型人才观。素质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要求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开拓型人才。为此,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双基”,更重要的要学会怎样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和解决未来生活中的新问题打下基础。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教材教法,既注重知识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健康与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要转变观念。从整个社会来讲,也应建立一种多样性化的人才成就价值取向体系和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价值观,以促进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从根本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需要在改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投入、分配机制等进行相应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规范管理,使“减负”落到实处。尤其要改革传统的以单一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标准的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积极性的新型教育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制度的导向激励功能。同时,学生在“减负”之后,课余活动时间增多,作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应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采的课余文体活动,调动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课业负担,做到“减负”不降质,必须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打破课堂内容和形式的封闭,在开放中构建新的模式:一是可以采取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教师讲解、师生一问一答等多种教学形式,把学生从“笼”中放出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兴趣;二是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室、教材、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等都应成为课堂,并向社区、工厂、农村扩展,向图片、画报、影视等延伸,实行开放性教学,拓宽学生视野;三是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认识心理表明: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约20%来自听觉。应用电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视觉和信息接受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践行减负增效 让学生快乐成长 篇6
一、严控招生人数,实现小班化教学
由于本地区学生数量的减少及我校自身发展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在招生规模和招生人数上有了大幅度缩减;但设置的班级数没有变,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随着我校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显得更加灵活,教师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课堂的密度、强度和有效度有了大幅提高,学生有了更多成为“主角”的机会,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随着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有了能够对学生逐一实施“等距离教育”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发展水平与需求,寻求每个人“最近发展区”,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这就避免了以前“抓两头,促中间”的尴尬局面,也尽可能地保证了每位学生获得均等教育的权利,从而提高了整体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今,我校的小班化教学已经初见成效。
二、增强课堂高效性,使“减负”落到实处
一是着力打造校本课程,提升教师品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课堂的建设需要高质量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学生相结合。近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方面加强了投入和建设,旨在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打造了江苏省情境英语教育基地,经常邀请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为师生做讲座,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让学生开阔了视野;组织校内外各种类型的骨干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四十多门选修课,既有实用性很强的《西点制作》《视频编辑与制作》等课程,也有学科研究类的《品三国看人生》《天文学漫步》等课程,还有启迪学生思维开发智力的《国际象棋》《桥牌》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是落实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重心”的教学质量观,创新“高效课堂”模式,将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全力构建生态型、人文性的育人课堂。让学生平等参与课堂,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思考,在参与中提高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在备课时精选习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以此来提高课堂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后,严控学生的作业总量,除正常自修课外,一般不布置课外作业。同时,规范考试次数,每学期只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让学生劳逸结合,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是改善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教学资源。近年来,我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大型体育馆,修建了学生活动中心——海韵馆,图书馆也增设了学生电子阅览室,在校园内还修建了不倦亭、学海、溯源舟等人文景观……所有这些都使校园里的每一角落体现育人功能,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为“减负增效”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四是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师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我校制订并实施了“多元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促进其个性发展,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等。我们每学期都要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分别从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学业成绩、个性特长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考评依据,还要以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家长、学生的评价与满意度作为考评参考。我们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叉的教学评价,使及时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设特色校园文化,让学生快乐成长
一是发展阳光体育,练就强健体魄。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减负增效”的物质载体,也是教育自身蕴涵的重要内容。为此,我校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育人和育心的功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天上午,学校都要开展大课间活动;下午,还设置了多项适合学生锻炼的体育活动课,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春天的太极拳运动,夏天的大课间操,冬天的跑操锻炼,再加上每年秋季的体育节,通过这些体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了他们的体能,为学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健康心态。我校德育以“立规树德、立德树人、立志成才”为基本框架,明确培养方向,采取特色德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并确定了三个年级的管理目标,即高一“养习惯,打基础”,高二“固基础,防分化”,高三“促全体,创佳绩”。我们围绕“爱国、爱校、责任、担当”等主题,将德育工作深入渗透到每个重大节日、纪念日以及每节主题班会课中,真正做到常态化、制度化。我校每年都要邀请法制校长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校心理活动中心的“雨霁心理协会”对一些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构建了家校通网络体系,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思想优化。尤其是我校的团队主题活动,即高一年级到高校参观学习,高二年级到上海科技馆、南通博物院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高三年级进行成人宣誓仪式,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为我校进行思想教育的品牌活动,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是举办特色节日,发展个性特长。为激发学生们的智慧火花,展现年轻人奋进向上的青春活力,我校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日。如有放飞心声的歌咏节,有热情奔放的艺术节,有龙腾虎跃的体育节,还有活力四射的科技节;同时,还成立了绿岸文学社、英语协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和节日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校园生活中蓬勃地成长,使学校的“减负增效”落到了实处。
尽管教学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但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减负增效不放松,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快乐学习、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改变。相信在不就的将来,我校的新课堂改革将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减负增效“添砖加瓦”。
中学生“减负” 篇7
一、激发兴趣, 促其成功
孔子在其漫长的教育实践中提出:“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窥见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兴趣是人类创造的动力, 成功的先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到“乐学之乐”而无“苦学之苦”, 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创新。
数学学习内容的新奇, 教材中科学的新发明或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事例, 教师新颖的导入、系统而又生动的讲解, 教学中所包含着的游戏和竞争成分, 无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产生浓厚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易于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感, 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剂”。通过教师的努力, 实现“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 便是教育目标”。数学对于不少学生而言是抽象、枯燥无味的, 而学生的数学素质存在着巨大差异, 这样促使每一个学生取得成功获得满足感, 受到学习成功的激励,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数学知识的难易有很大区别, 采取分类提问、分类练习、检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如练习时, 把题精心筛选为三类, 让差、中、优各类学生分做不同难度的题目同台竞技。要关注学习落后和学习超常的学生, 使落后者得到提高, 使超常者得到发展, 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成功而有效的, 学有趣而无劳牍之苦。
二、分散难点, 降低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所掌握的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安排教学重点。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不尽相同, 加之学生的遗忘又较快。所以不能采用一次灌输太多的知识的教学模式, 致使学生消化不了。学生的知识是靠日积月累, 点点滴滴堆积起来的, 每课的学习内容要让其消化并且充分理解, 才能记得牢固。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教学内容要提前合理规划, 将难点分散、使学生分散记忆, 这便在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如死记硬背数学定义、定理, 不如借用语文句式分析, 层层剖析含义, 再综合运用, 可降低难点, 突破难点, 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分式方程的应用, 列方程是重点, 可采用列提纲讨论: (1) 这是什么类型题? (2) 应用什么公式? (3) 题中已知量在公式中的对应关系? (4) 怎么设未知数? (5) 由公式推出题目中未知量, 未知量间什么关系?至此, 学生很自然地列出方程。
三、改进教法, 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
传统的教育模式便是教师讲学生听, 一天下来, 教师累得晕头转向, 也摸不清学生是否把所讲的知识点都理解得了。反而增加了学习的枯燥, 出现厌倦情绪。这便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弊端。
为了改变这一传统教学模式, 可以让学生占据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地位, 教师起辅助引导的作用,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此种教学方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效果良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知识, 展现数学过程,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 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学习。
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及知识认识结构, 使各种教法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其功效。与此同时,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录像、模型等等, 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 加深印象;使其爱学、乐学而好学。
教师要加强学法指法, 把教学目标分解, 帮助学生把挂在枝头的一个个“苹果”自己摘下来, 品尝到自食其力的乐趣, 让学生在自学之后大胆走上讲台试讲, “跳起来摘苹果吃”, 让学生毫无压力的学习, 愉快的接受知识、掌握学生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在引导和组织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提速了学生的负担就相应减轻了。
四、精讲简练, 触类旁通
当前学生感到负担最重的还是教师为了使学生得到高分而采取题海战术, 将大量的资料、习题压给学生, 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既累了学生也苦了教师, 学生做了很多, 但做完之后收效甚微, 有的题不厌其烦做了多次仍然不会做, 有时根本记不起是什么题。
在教学中,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 科学设计讲解, 讲什么怎么讲, 练什么怎么练, 怎么讲让学生听起来有趣, 引人入胜, 使学生百听不厌。练习哪些类型的题提高学生应用与应变能力, 简化练习繁索性题时必须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灵活性、适用性, 难度要适中, 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方法。练习要让学生动手、动脑, 自己完成, 题目不在多而在精,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摘要:学生的学习是在短时间内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 这个过程难免有些枯燥, 学生往往经受不住“学习之苦”而导致负担过重。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和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下, 日益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心理负担成了学生心中的疙瘩。
关键词:中学生“减负”,改进教法方法
参考文献
[1]金玲, 黄宇辉, 毕永竹, 肖绍清.中学生对“减负”的看法.社会, 2000 (10) .
[2]姜志鹏.浅议中小学生“减负”问题.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 .
中学生“减负” 篇8
曾几何时 , 家长望女 成凤, 望子成龙心切, 一切以学生学习为重;学校争名求利, 一切以学生成绩为先。学生在双重压力下, 身心疲惫, 苦不堪言。学生眼睛近视了, 身体孱弱了, 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见兔而顾犬, 未为晚也;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善者行, 恶者改, 是该“减负增效”了, 这确实事关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事关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富庶文明幸福中国的建设的大局。我们从不反对培养人才,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国家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学校怎样培养人才。毫无疑问, 中国需要培养学术一流、创新一流、道德一流的人才、要成为技术对外输出、学术对外输出、文化对外输出的人才大国。中国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有技术特长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学校应格外注重“寓教于乐”“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蔡元培先生曾说“与其守成法, 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减负增效”就要“堵疏并举”, 发展个性。要想“减负增效”就应该严控学生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 拒绝超负荷补课, 同时将重点转移到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 研究课堂教学上来。这是一个“细致活”,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发社会关注, 引导家长重视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要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 引导大家正确认识, 引导家长正确对待。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减负”忧心忡忡, 他们担心“减负”后学生不学习, 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 无人管;“减负”是一阵风, 过一段时间又是老样子。我们要让人们有一个正确认识、深入理解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家长与学校思想统一, 相互配合,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否则就可能出现“校内减负, 校外增负, 老师减负, 家长增负”的现象。我们要让人们明白, “减负”不是没有负担和任务, 不是没有作业, 不是“放羊 式”的课 后自由。“减负”是要减掉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现在学生课业负担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 “超标”, 学生接受困难;学生学习“超时”, 加课、补课, 不按时放学, 双休日照常上课、补课, 上校外补习班等;学生作业“超量”, 资料多、作业多、考试多。幼小的身心, 难堪如此重负。为数不少的学生丧失信心, 厌倦学习, 甚至产生焦虑、忧郁、恐惧等心理疾患。“减负”不等于“无负”, 有些方面还需要“加负”。“减负”要减去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事倍功半的“高投入, 低产出”的“过重负担”, 适当的学习负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需, 适量的作业有利于促进其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家长应与孩子多一点沟通, 多一点理解, 多一点鼓励, 让他们快乐多一点, 成就感多一点,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选择未来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 并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自己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名牌大学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 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 量体裁衣, 量力而行才是理智的选择。
二、苦练“内家功夫”, 科学指导学生
学校不能把目光单纯地锁定在升学率上, 如果学校成了书院, 学生读死书, 死读书, 变成了读书的机器, 路子会越走越窄。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锤炼, 激励成绩优秀的学生上高中, 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到中职技术学校读书。学校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学校领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让教师给自己加压是减负增效的前提。“减负”应以“增效”为前提。“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如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 课堂教学效率又没提高, 教育质量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重视课堂教学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积极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这是“减负”之后仍可“增效”的重要保证。这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 才有给学生“一杯水”的资格。学校有责任鞭策教师履职, 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格特点、能力、价值观确立理想的职业目标, 通过探索职业需要和体验职业过程, 锻炼学生查找信息、解决问题、适应社会、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教师本身不要有认识误区, 减负不能被曲解为“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 而不是不吃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要减负, 教师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 让学生听明白, 不出错误, 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的职责应在于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均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通过预设学习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减少时间的浪费, 提高学习效率。计划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制定计划不要空, 不求大, 不追远, 不要脱离学习实际, 要符合自己目前的学习水平。激励学生逐步执行自己的计划。对于执行得不好的地方, 要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 然后调整修改计划, 使计划越定越好, 使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能力越来越强。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家庭作业。作业要能够被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顺利完成, 让学生明确教师对作业质量的要求, 注意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
教师更应该因材施教, 为孩子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减负给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教师有必要引导家长针对孩子在学业、习惯或综合素养方面的实际情况, 实施一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对于学业稍显不良或者存在偏科现象的孩子, 家长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对症下药、查漏补缺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对于习惯不良的孩子, 家长可以趁机和孩子从头做起, 从一件事做起, 打一场培养好习惯的家庭持久战。学校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开展自主读书活动, 参加各种辩论赛,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定期组织报告会;可以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还可以进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社会, 了解社会。这就为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三、加强家校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有责任开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可以使家长学习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 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进而加强“减负增效”的时效性, 从而实现由经验型育人向科学型育人的转变。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 家长委员会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家长委员会可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参与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利用“迎进来、走出去”的形式, 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开拓教育资源的新空间。可以根据家长的专业特长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这样, 可有效地挖掘家长资源和潜能, 发挥家长所长, 使家长成为学校工作的大后方, 为“减负增效”“添油加醋”,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教育资源、人力不足的问题, 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
浅谈中小学生“减负” 篇9
关键词:减负,素质教育,必要性
一、“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但收效不大。因此, 减低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习负担已刻不容缓, 势在必行。
首先, 从素质教育方面来看, 主要指用于单纯的知识记忆、书本知识的掌握、机械重复的时间过长过多, 占用了学生过多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
其次, 从生理方面来看, 由于学习过长、作业量过多、考试频繁, 造成学生生理负担过重, 学生不得不牺牲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 缩短正常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减少娱乐、体育活动等来完成学习任务, 导致学生睡眠不足, 体质下降, 引发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 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再次, 从心理方面来看, 由于学习上的竞争、升学、择业、就业上的压力, 学生对未来前途担忧, 心理上过度焦虑、忧郁, 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造成学习心理失衡, 引发一些恶性事件, 造成社会问题。
二、“减负”的作用
1. 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 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影响。这种忽视全体学生、全民族的、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 如不根本改变, 其危害是很大的, 不仅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健康成长, 而且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提高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3.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其实质就
是以提高民族素质、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为此, 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三、“减负”策略
要给学生减负,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家长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思想观念问题, 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协调好学生减负问题。当前急需解决下列问题:
1. 给教师“加负”。
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加负”则是要求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教育方式的改变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 形成以“务实、高效、创新”为标志的教学风格, 使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2. 改变以“分”看人的做法。
作为学校领导或上级领导, 应该是“减负”的主要源头, 因为领导看人一般都看分数, 如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教师的教学实绩, 所以形成“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因此, 领导眼睛里千万不要只有分数, 看人也只看其分数, 就连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领导注重教师的教学实绩, 教师就会加强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这本无可厚非, 但有些老师通过增加过重课业负担来提高“分数”, 达到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 学生的负担就不会减轻, “减负”还只是空谈。
3. 教育部门加强出台文件的落实。
虽然各地都根据教育部的“减负”精神相应地出台了一些强制性的“减负”规定, 这些规定、措施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上给予了一定的保障, 但真正落实的情况令人堪忧, 如果上级领导来检查时, 只是看看资料了事, 根本不去真正过问落实的情况, 这些规定、措施到了下面落实时, 大都成了表面文章。所以给学生“减负”, 应加大对文件的落实。在必要时, 应制定硬性规定, 强制执行, 确保这些“减负”文件真正落到实处。
四、取得家长的支持
小学生何以率先实现减负 篇10
至于小学生何以率先实现减负, 先需要再次厘清一个人们似乎熟悉的问题———“为什么?”
前不久, 有位“老教育”谈到一件闹心事, 听了着实让人“纠结”。他的外孙在一所“名校”读六年级。自从春节以后, 老师就开始“紧扣”, 为了备考“小升初” (这是坊间“俗称”, 因为确实“升”学管用, 其实早已规范为“六年级期末考试”了) , 每天的作业总要写到晚上11点以后。虽然孩子一直“坚持”, 但是“坚持”状态可想而知。后期, 或是因为烦了, 或是实在累了, 反正不那么顺条顺理儿了。于是, 老师便给家长支了个“招儿”, 说孩子要是困了, 就让他先洗个澡;如果还困, 就再用冷水给他擦把脸。这些办法实在有些“那个”, 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其间, 姥爷真够细心, 每天借着“家长签字”的机会翻看作业, 原来作业内容大多已经重复多遍, 偶尔也能遇上眼“生”的, 连他也不会做。于是, 他大惑不解了:小学用得着这样吗?那心疼的样子, 也着实让人心疼;那焦急的神态, 也着实让人焦急。毕竟他已年过古稀, 毕竟他是教育前辈。于是, 在替他心疼和焦急之余, 不能不替他问问: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 这个情况仅是限于城市“特供”。就全国范围而言, 大量小学还保留着“原始”状态, 根本没有这些事儿。问题都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 特别是那里的中心城区。但是, 这些“城里现象”影响之大令人不可小觑。校内有加课, 校外再家教, 课上忙考试, 课下找“教辅”……“无奈”的办学行为和“非常”的市场手段已经相伴而生, 甚至相互借势, 而且开始“传染”给学前教育。近几年“小学化”似乎已有蔓延之势。
其实, 这个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关注。有人“考证”过, “减负”似乎还是由此创造的一个“新词”。1996年第三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没有“减负”一词。经过短短3年, 到1999年进行第五版修订时, 才把“减负”正式纳入其中。最可笑的是, 你要是使用“搜狗”, 在电脑键盘上点击“JF”, 立马儿“减负”二字就在眼前。可见, “减负”的使用频率, 一直也没能让它自己“减负”。一些专家、学者还运用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教育统计的技术, 使“减负”由一般性讨论深化为学术性研究。负担过重的种种后果, 或曝光于媒体, 或公开于网络, 谁看了心里也不是滋味儿。
其实, 就这个问题已发过多次“禁令”。10年前就有人做过统计:教育部的“减负”文件已经发了49个, 涉及一日在校时间、每周课时安排、作业总量、考试次数等。如果再加上地方文件, 大概近乎“海量”。6年以前, 天津的6个中心城区还签了一份“共约”, 尽管依然重复那些内容, 但是由于做了, 还是得到了社会认可。后来“共约”瓦解了, 大家明知“不对”, 可不得不继续“不对”。“减负”再次陷入窘境:谁都有想法, 谁也没办法。
“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这是教育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阶段过重课业负担所作的整体判断。仅就小学生而言, 如果由此对于他们稚嫩的身体、脆弱的心灵所形成的“损害”可以进行“测量”的话, 恐怕程度更为“严重”。要是因此失去童年的享受而造成他们的终身缺憾、要是因此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也能“测量”的话, 大概“损害”的程度还会更深。
教育规划纲要正是在人们面对过重课业负担的“顽疾”, 先是无奈、继而苦恼、最终开始麻木的特殊时期, 提出了关于“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的政策要求, 可谓意义非常。综观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论述, 确实让咱们看到了一个拐点, 这是在小学教育改革漫长过程中的重要拐点。因为它不仅前所未有地表达了落实国家意志的严肃性, 同时也前所未有地强调了遵循教育规律的迫切性。所以, “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与以往完全不同。教育实在等不起了, 孩子实在耗不起了。这个拐点就是一次机遇, 而且稍纵即逝。
至于小学生何以率先实现减负, 更需要切实搞清一个人们曾经不断探索的问题———“怎么办?”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全国小学教育改革出现了一次高潮。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好像是上海一师附小先推出了“愉快教育”, 北京一师附小又推出了“快乐教育”。从他们确定的改革主题就能看出, 减负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不然“愉快”和“快乐”怎么实现?就在这时, 咱们也没“闲”着, 塘沽实验小学推出的“和谐教育”上了《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教育》。尤其是“半日上课, 半日活动”“作业分层, 当堂完成”等思想和实践, 今天看来仍然很有价值。虽然随着时间流逝渐被淡忘, 但是当时他们的改革气魄和创新精神着实令人敬佩。要知道那时的素质教育还只是号召, 并不是法令。倘若反思这次潮起潮落, 一个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系统设计。因为系统设计在任何时候都是解决“怎么办”的关键所在, 减负也不例外。
当然, 这个系统设计不能没有制度体系。既然是制度体系, 就既要设计内部, 也要设计外部;既要搞基层设计, 也要搞顶层设计。其中, 顶层设计统揽全局, 更为重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统筹”和“整体”绝不是一般的“状语”, 应该是设计乃至实施制度体系的基本思想。比如, 顶层设计肯定会有若干“不得”, 包括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进行分数排名、不得随意提高难度、不得随意增加课时、不得依据竞赛招生、不得订购教辅材料等, 都是为了“阻断”加重负担的“后路”。然而, 现实是制度确实都好, 就是落实不了。种种原因之中, 执行含糊和配套不力应该是最主要的。执行要是含糊, 推进肯定缩水。特别是个别的“特例”一旦“撕开”口子, 那些看似刚性的“不得”必然由弹性变柔性, 最后变成一纸空文。早就有人建议:要想真正减负, 就得全面“裁军”。任何制度一旦“刚性”, 就要一“刚”到底。所以, 强化督导, 实行问责, 应该作为制度的保障机制。另外, 配套要是不力, 必然难以操作。新办法没能及时跟进, 旧“章程”自然乘机回潮。控制教辅材料就是一例。现行教科书提供的练习明显不足, 可教学过程又必须有一定的练习。教辅材料过多、过滥, 加重学生负担, 可教辅材料毕竟又是一个练习载体。显然, 如此实实在在的矛盾, 仅靠一条“不得”化解不了。因此, 就需要政策配套。听说有的地区已经实行区域编发练习, 政府负责买单, 应该不失为一个“良方”。符合本地实际的练习资源, 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尝试创新。
当然, 这个系统设计不能没有教学标准。有人论及修订以后的课程标准, 觉得还是过于“原则”。作为“一线”教师很想知道自己所任学科、所教年级到底应该达到什么具体水平。“粗”线条的课程标准很重要, “细”一些的教学标准更需要, 否则全凭各自理解, 都在各行其是, 不乱才怪!这些年, “六年级期末考试”总有打不清的“官司”, 就是因为没有一套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标准。试卷一下来, 教课的说超出课程标准, 出题的说符合课程标准。当然, 最后教课的争不过出题的, 因为话语权在出题的一方。再加上出题的得到了授权———体现“区分度”。这样一来, 教课的只能去猜出的题, 根据猜的确定教的。其实, 体现“区分度”也没有什么高招儿, 不是“设套儿”, 就是“拔高儿”。“设套儿”是在题型上变花样儿。比如, 选择题的第一题让你选“全对的”, 第二题就让你选“全错的”, 第三题又让你选“不全对的”。孩子经得起这么“绕乎”吗?难怪家长戏谑此事:敢情考试还带“急转弯儿”啊!再如, 本来数学课程标准只是要求掌握简单的数量关系, 听说有份考卷居然“冒”出了初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题目。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解不出来, 因为他们只学过简单方程。本来两年后唾手可得的东西, 非现在拿来拉开“档次”, 家长怎么不急?“这不是成心往校外‘提高班’上引吗?”有位既干过行政又管过教研、被大家公认的专家型“老领导”, 看了全套小学教科书以后说, 书上的东西根本不难, 要是考的没了“准头儿”, 负担只能越来越重。这话, 的确值得回味。特别是课改以后考试的功能已经定位在增强自信、挖掘潜能上, 不再强调甄别和选拔。谁都知道, 选拔功能也是客观需要, 起码现在谁也不敢说“真没有”,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可以有”。关键是一定要有教学标准, 而且考试要依据教学标准, 不能随意提高标准, 不然“一线”必然乱了方寸。专门请教过一位中学特级教师出身的教育局局长:初中最需要小学干什么?她说:“保护好兴趣, 培养好习惯。”实在经典之极。究竟教学标准定在什么高度, 已经不言而喻。
当然, 这个系统设计不能没有方法改革。方法决定效率, 效率决定负担, 这是明摆着的理儿。它正是减负的关键所在, 也是减负的难点所在。十个手指不一般长, 何况有这么多学校、这么多老师。但是, 有了思路, 才有出路, 这也是明摆着的理儿。这些年, 高效教学在一些学校不也成功了吗?特别是他们在改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把探索教学规律作为基础, 更加具有推广价值。只是这样的学校还不多, 所以减负的势头还不够。因为每个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即使效率不高, 他用惯了, 也不好改, 更别说有的还不愿改, 何况“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的理论还能当“挡箭牌”。要破解这个难题, 只能加大行政力度。先帮助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进行同类“样本”的实践验证, 待形成教学模式之后全面普及。让大家都能按照规律进行教学, 这不就是“教学有法”吗?至于“教无定法”与之并不矛盾。在普及有效方法的基础上, 谁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所变化。但是, 不允许“穿新鞋、走老路”。咱们要是再落实了“全面裁军”的制度, 封死随意加课加点的“后路”, 减负效果一定会凸显出来。
为教师减负 让学生添翼 篇11
学生既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也应该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开展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宗旨的“三自主”教育教学改革,会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更广的发展空间,能把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繁忙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也可使学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我们应该积极尝试。
自主学习,即通过课前预习、问题引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小组PK、教师点评等活动和环节,使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掌握既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有的年级已在积极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自主管理,即班级交给学生自己管理。通过召开“班级发展,我的责任”“我为班级添光彩”“有我的参与,班级会更精彩”等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自由竞争确立班级管理委员会,担当老师的左膀右臂,协助老师做好班里的各项工作;自由申报并结合各任课教师意见确定课代表。把班上各项事务具体到人,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专职任务,以此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集体责任意识。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检查考核学生履职及违纪情况,明确奖惩制度,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减轻班主任压力,而且能使班级每时每刻处于监管之下,序而不亂。
班主任需要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团结学生。一切从学生中来,一切到学生中去。放开我们的束缚,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中的问题靠学生自己解决,班主任要做的是在背后引导,做学生的靠山。如此种种,学生自主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既减了负,又得到学生及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自主发展,即学生自己自主设计人生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第一,活动引领。学校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开展“军训励志”“感恩教育”“法制宣传”等活动;举办作文竞赛、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学生生活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发现他们的才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引领学生向多元化人才方向发展。
第二,主题展示。结合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召开主题征文比赛和获胜者主题报告会。培养学生尊师爱校,感恩父母的情怀,历练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总之,推行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自主”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会由被动转向自主、互助、合作式小组学习,集体智慧与思维表达能力会不断升华;行为上由被老师管理变为自我管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会伴随着 “三自主”教学改革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会明显增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优秀品质会渐渐养成;人人参与的主题活动,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三自主”会带给我们及学生很多惊喜,会带给学生很多机会,给他们更大的勇气和信心,也会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活泼。学生会在自主中创造奇迹,在自主中收获成功。
中学生“减负” 篇12
一、健全和完善“减负”体系
1. “ 减负” 政策的保障。 一是加强“减负”政策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会议、文件、培训等各种载体渠道, 广泛宣传“减负”的作用和重要性。实行“减负”政策公开制度, 定期在学校宣传栏、公告栏、校园网等平台上进行公开。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由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主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减轻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检查工作小组”, 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切实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是制定专项奖励政策。设立专项奖项, 表彰那些在“减负”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有创新措施、有表率作用、有优异成绩的学校和老师。
2. 改革考试评价和考试制度。为了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性竞争, 近年来, 国家进行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尝试, 将学生的平时成绩、综合表现与考试成绩综合起来考虑, 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限性。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升学竞争的压力, 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走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 要想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就要通过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这势必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因此, 应考虑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对教师进行更系统、更专业的培训, 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 就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强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训, 致力于职业道德的提升,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其次, 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 如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交流, 使他们具有现代化、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并有能力辨别传统教育中什么是优秀的观念、什么是落后的观念, 也使他们在面对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时能够坚决抵制, 而不是盲目地跟从。
再次,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没有认真学习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以及有关专业知识的教师, 就谈不上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也谈不上掌握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更谈不上提高授课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领域内减轻负担。
2. 优化作业结构。 对小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心设计, 优化作业结构, 减少作业过程中的无效劳动, 是“减负”的重要环节。为此, 应改变目前主要由任课教师为全体学生布置统一作业的做法, 改为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必要的作业, 加强作业设计把关, 努力体现重点、难点、多样性、层次性, 达到“减负提质”。
首先, 有重点地布置作业。其次, 作业的形式要有多样性。书面作业, 口头作业作业等, 观察型、讨论、思考型作业、形式多样灵活;既有知识的记忆, 又有探索发现, 既有知识的现实应用, 又有现实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再次, 应分层次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 教师应该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类型”。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 要控制作业的总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间。巩固和掌握新学的知识、技能是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
3.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备课是上课前必须要做的功课之一, 应该加强对教师备课的指导。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案, 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和“同课异构”等方式来提高备课的质量。
4. 切实缩小校级差距,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 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 大众教育应该是高质量的, 应该是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因此,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该均衡发展, 这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来说, 也是至关重要的举措。
【中学生“减负”】推荐阅读:
中学减负工作措施10-22
沙土中学减负工作计划07-15
金胜中学减负工作自查报告10-09
郭河中学“减负万里行”典型经验06-02
初级中学减负工作总结10-17
高庄中学“减负万里行”活动方案11-28
茅栗中学减负提质实施方案06-05
佛崖初级中学减负提质自查报告05-17
小学生减负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