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作文教学(共12篇)
中小学生作文教学 篇1
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如何教会学生写作, 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甚感困惑的问题。作文是一种对生活进行再创造的劳动, 而创新能力是这种劳动的核心。但是, 现在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 习作缺乏真情实感。一些学生走入了写作的误区, 以为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多看作文书, 结果是人人面前摆着厚厚的作文选, 却还是个个“望书兴叹”, 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原因何在?将作文与生活分离, 只为应付“作文”而“作文”, 怎么可能有写作的欲望和冲动呢?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使学生摆脱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呢?下面谈谈我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写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大千世界, 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 然而, 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 用眼睛去观察, 用耳朵去倾听, 用心灵去体味。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无尽的遐想, 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这个斑斓绚丽的世界, 就能写出充实鲜活的文章。
二、激发学生的热情——写作的引擎
面对一些学生在作文课堂上“横眉冷对方格纸, 俯手咬烂铅笔头”的情形,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困境呢?这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热情时, 才会自觉地去探索与创新, 只有当学生想写、愿写时, 才会觉得写作是一件乐事。
为了诱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先后尝试了办手抄报、搞演讲比赛、组织春游等多种方法。其中效果最好的一种便是游戏作文。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 既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提高兴趣, 调动积极性, 又可以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 将游戏融入课程中, 让学生在玩中写作,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作文教学方法。例如, 我曾在作文课上和学生玩了一个“猜词游戏”, 规则是一个学生看了老师指定的词语后, 用动作表达出来, 让另一个学生猜词语。我把学生分成四组, 比赛哪一组猜出的词语多。游戏中, 学生都表现得很兴奋, 场面很热闹, 我在旁尽量用轻松的语言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游戏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游戏结束后, 我让学生谈谈这次游戏的感受, 并写下来。这一次学生的作文写得自然真实, 情绪场面及游戏者的动作、神态, 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样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 不可遏止, 习作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写作的翅膀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 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发散思维,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则可以启发学生:月亮除了像小船, 还像什么?答案可以是镰刀, 可以是豆角, 可以是橘瓣, 甚至可以是妈妈笑起来时弯弯的唇角。看到太阳出来了, 写“太阳像个大球”;看到树叶落下来了, 写“黄蝴蝶飘舞”;自己吃雪糕时树上掉下一颗水珠, 写“树在流口水”。这是何等精妙的想象!
在习作中我设计了《二十年后的今天》这样的题目, 充分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自然地步入科学的奇妙世界里,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鼓励他们绘画作文, 把自己心中所想, 眼中所见, 发挥丰富的想象, 然后用画笔表现出来。对绘画水平不作要求, 能表达意思就行。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时讲出图意, 又很好地进行了口头作文练习。这样的设计给学生以很大的空间, 符合儿童爱幻想的年龄特征, 使学生在画画写写中享受到了创造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广泛阅读, 丰富积累——语言是插花
一篇文章, 有血才有生命, 有肉才能丰满, 平平常常的意象并非文章的全部。正如江南, 要有雨、有伞、有歌、有船、有故事。而伞要有少女撑着, 歌声要穿越时空, 船要系着岸上的柳, 故事要长满胡子。这样整个文章才能活了起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鲁迅先生讲过, 要把作文写好, 最可靠的是看课外书。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 把文章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 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为写作做好铺垫, 这样在作文时肯定有词可用, 有话可说。
采用修辞手法是增加语言亮点的法宝。在一次作文《我的第一次演讲》中,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刚一上台, 我紧张得心怦怦直跳。”我在这一句旁边批上:假如能换上比喻句, 效果会更棒些。过后, 这位学生就改成了“刚一上台, 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 怦怦跳个不停。”很明显, 修改过的句子更富于感染力, 让作文增色不少!
摘要:作文教学历来比较让人费心, 往往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 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 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此, 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十分重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学会发展。
关键词:写作,观察,积累,想象
中小学生作文教学 篇2
扶沟县崔桥镇岗子小学王龙
语文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荟萃,文学作品的文娱性是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的。每学期发放新的教科书时,学生最先看的必然是语文教材。一课课、一篇篇,那种专心致志的态度和表情,常常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不免陶醉而忘情。学生们那么喜欢语文,他们的语文积极性学习必然要高于其他学科吧,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啊!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真正表现却又不得不让每一个语文教师忧心忡忡。在很多学校,语文已经被沦落成为哪个老师都能教,只要多找一些资料来备课都能教好的学科。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往往被人为地分解为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讲台上,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挥笔疾书,洋洋洒洒。狂风暴雨后,老师悠闲自得,巡回辅导,学生念念有词,死记硬背。好的语文老师仿佛都变成了解牛的庖丁,看谁能游刃有余的在语文模块间纵横驰骋。语文的文学性在被大卸八块后不得不被销蚀殆尽,成为了一块块弃之有肉,食之无味的鸡肋。这也难怪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越来越被动,语文水平愈来愈下降。
教师常常被世人誉为辛勤的园丁,我想除了为学生挥洒知识雨露和阳光的含义之外,还应有更为广阔的延伸和外延。就给我们这些园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不应是教给学生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而是应该让他们明白他们要学习什么,学习过后又能得到什么。
如果把一篇好的课文比作一位漂亮的姑娘,她的美应该是她身上所有的特征所共同组成的。如果我们非得把她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脸蛋等一一割裂开来,像解剖课上那些血淋淋的器官,我们无论如何
再也不能找到一丝一毫的美丽可言。文学被分割成为一段段的字词和句子,文章被撕裂成为破碎不堪的断臂残肢,这是文学的悲哀,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作为国文的语文课学生竟然能听不懂,平时说话滔滔不绝的孩子们竟然面对稿纸而苦不堪言。这所有的一切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到底是要做庖丁还是园丁?
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千挑万选,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能选进教材之中的那些文章,除了其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外,还在于它们能够更好的贴近儿童这个阶段心理发育的特征,能够更好地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文化熏陶。任何脱离了课文而单独去讲解知识点的方法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都无异于画饼充饥,都是徒劳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地为学课文而去讲课文,为写作文而去讲作文。课文其实才是最好的作文,不管你相信与否,这都是铁的事实。
作文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的集合,是学生利用文笔进行情感展示的舞台。依据通常的观点来说,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打牢了,他的作文水平就应该想当然地达到一个相应的高度。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却不得不发现这个规律其实是不太准确的。每逢星期五,那些在内心深处害怕作文的学生却往往是我们在思想也意识上对他们抱定积极乐观态度的所谓“放心学生”。
千篇一律的作文命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作文讲授方法,已经被几代人都描摹过的事件,都大大地降低了学生进行写作的热情。使得中小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都不得不陷入了一个教师苦讲,学生苦背;学生苦练,教师苦改的误区。习作课上同学们满脸的愁思和紧缩的双眉仿佛给我们自认为精彩的语文教学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中小学语文和作文教学应该从哪里跳出师生思想意思相互抵触的怪圈,使国文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的乐事呢?笔者在这里提出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愿与大家共勉。
一、从课文到作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每一篇课文都会有它独到的美丽,或许是文学特征,或许是思想情感,更或许是带给人们的教育和启迪。我们讲解每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都应该把握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它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哪些是我们能在以后实际应用中能用得上的?我们只有首先为学生的前行点亮一盏明灯,我们的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以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西师版语文课标教材为例,在讲解《我们的学校》时,一定都会让学生细心体会“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像喜鹊似的飞进了教室”中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但却很少有人去讲解其中的内涵。里面的“喜鹊”符合孩子们天真快乐的性格特点,“飞”恰恰反映出了孩子们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的渴望。我们在以后描写不同的人物时都应应用什么来比喻,譬如写爷爷奶奶、老师和父母。学习过《可爱的大熊猫》,我们不能仅仅去品读“它的身子胖胖的,尾巴短短的,皮毛滑滑的,头……可爱极了”的描写,还要因势利导给学生补充描写其它动物的外形,并在课下或作文中写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仿照此类的外貌描写。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切实做到课文与作文的有机统一。学习过《地球的清洁工》、《三袋麦子》等课文,我们还要及时给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告诉他们:动物是可以说话的,树叶可以是去旅行的。要鼓励他们刻画出儿童心中对生活的幻想和冲动。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我们还要给学生讲解家乡的四季美景,让他们也学着按四季的顺序来描写家乡。在学完《巴
金给家乡孩子的信》,我们不能只给孩子们讲解书信的格式,还要鼓励他们给远方的亲人尝试着沟通。学什么就练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要努力把空洞的对作文的说教能落到实处,让学生绞尽脑汁的思考转化为对课文的模仿。写作就似乎多了一条捷径,课文也势必能增添几分灵气。学生的作文简单化,呆板的课文趣味化。一石二鸟的结果,也许能皆大欢喜吧。
二、作文教学也可是“积木游戏”
中小学作文无怪乎是一些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不管写人也好,记事也罢,都需要让学生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我要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还是渺小?我怎样才能把他的高大或者渺小更清楚展示在作文中?任何事件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更离不写人,事件无法离开人物而独立完成。所以,人和事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作文的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最最浓缩的反馈,相当一部分作文我们往往只读了题目就能了解一些该文的意思。所以,分析题目对学生的作文是十分必要的。如《照片里的故事》,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该文写的是一件事,而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照了一张照片作文时,教师就应首先询问学生平时生活中有哪些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最有话可说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做游戏,因为做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也最有话可说的。那就让孩子们从做游戏开始来写,只要在游戏的高潮时用一张照片把这个镜头定格一下也就是了。比起来一些教师本着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让学生充分参与的目的,让学生首先从自家的相册里挑选出自己喜欢的照片,然后又让学生当堂讲述这些照片的来由,最后再让学生修习成文的方法,这种方式则更为直接。因为照片不只是在相册里,它更在学生的思想里。我们把这件事稍稍修改一下开头或者是结
尾,它就又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一次难忘的经历》、《童年趣事》、《做游戏真有趣》等等许多学生们经常会遇到的文体。教师只要通过分析题目就可以让孩子们利用有限的积累去完成更多的任务。我们要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那些积累就好比一块块积木,可以随意拼凑成任何自己想要努力表达的东西。
三、教会学生认知范文,点睛成龙。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孩子能掌握和阅读一定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的确,相当一部分学生也能从别人的作文学习到一些好的句子和描写方法,并在自己以后的作文中加以运用。不过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有限、水平不高的现状又使得他们不能较好的分析出他人佳作的高明之处。别人的作文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他们全然不懂。如果缺少教师的点睛指导,他们也只能生吞活剥地去摹仿别人,而并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这就像一个人,虽然每天山珍海味但消化系统出了毛病,他仍然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而呈现出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不少学生离开了作文书便口不择言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他人佳作学生固然要读,但更需要教师为他们指出这些文章好在哪里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以后在自己的作文中该怎样去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们的理解和吸收注入一支催化剂,让孩子们在遨游书海之后是满载而归而不至于是宝山空回。看似简单的点拨,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这就是教会学生认知范文,点睛成龙的根本所在。
四、教会学生整合拼拆,多面组合。
在讲授课文《家乡的红橘》时,我们不能单单教会学生能够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写事物,还应告诉他们那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些植物。要让他
们学会由抽象的红橘这种亚热带植物转而过渡到我们身边的所觉的桃、杏、梨、苹果等丰富的家乡资源。学会利用范文中固有的结构拼成自己熟悉的多篇文章,如《家乡的梨》、《家乡的杏》等。通过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要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春夏秋冬中最美的东西。让他们明白春华秋实,夏露冬雪的特点。让他们明白春天是七彩的,夏天是茂盛的,秋天是飘香的,冬天是洁白的。要教育他们四者分开可以描写家乡四季,四者整合便能赞美家乡。把看似不可分割的内容分解,把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拼接。一些不变的东西经过简单的组合就会成为我们学生手中百战百胜的法宝,让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以固定的积累去从容应对不同的困难。
中小学生跳绳的意义及教学 篇3
摘 要:跳绳作为一种简便易行、不受场地、年龄限制又易于开展的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体育教学中,将跳绳作为一种辅助活动可以起到各种良好的效果。现就从跳绳的作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各种跳法、应注意的事项四个方面阐述了跳绳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跳绳;教学;跳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53-01
经常练习跳绳对促进运动器官的发育和内脏机能的发展有重要用,可以起到增强心肺功能、锻炼肌肉和骨骼、消减脂肪、增强能、锻炼人体的协调能力、训练节奏感等功效。跳绳需要四肢、手、脚、腕、肩有规律、有节奏地相互配合,能促进孩子左半脑和右半脑的“共同进步”,培养孩子身体的平衡感、协调性、敏捷度、节奏感、耐力和爆发力。两脚心不断地与地面“碰撞”,通过足反射区刺激脑下垂体,能增强脑细胞的活力,使孩子的思维反应能力和想像力得到“升华”。教孩子边跳绳边数数,将所数的“数”与跳绳的次数建立起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字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能帮助孩子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形成“数”的概念,提高记忆力。体育教学中,跳绳作为一种辅助活动同样可以起到各种良好的效果,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合理的使用跳绳,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就跳绳的作用、跳绳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跳绳的各种跳法、跳绳注意的事项四个方面阐述了跳绳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跳绳的作用
作为一种全身性的锻炼方式,跳绳是花样繁多,容学习,属耗时少、耗能大的有氧运动。跳绳对增强人体心血管、吸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可让血液获得更多的气,使心血管系统保持强壮和健康,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同时又可培养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尤其对发展弹跳力和提高灵敏、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有显着的效果。不同的跳绳方式可带来同的锻炼效果,如花式跳绳或变速跳绳可以锻炼跳绳者的灵敏、调能力;匀速持久的跳绳或计时跳绳可锻炼跳绳者的心肺功能和力等。从运动量上来说,跳绳十五分钟,相当于单打三局网球;在九分钟内骑自行车四点五公里;在二十三分内游泳六百三十七米。
二、跳绳的各种跳法
跳绳一般情况下可分为跳短绳、跳长绳两大类,在长期实践的础上又演变出长绳内跳短绳和跳双长绳等新跳法。在实际的课堂学中,可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及学生掌握跳绳的程度选择不同的跳法。
1、跳短绳。跳短绳可分为单人短绳和双人跳绳。单人跳绳的法有单摇跳、双摇跳、和多摇跳。每往上跳跃一次,绳子从脚下过一次叫单摇跳;每往上跳跃一次,绳子从脚下通过两次叫双摇;每往上跳跃一次,绳子从脚下通过三次以上叫多摇跳(如三摇、四摇跳)。其中单摇跳又可分为原地跳、跑动跳、前摇跳、后摇、单脚跳、双脚跳等不同的种类。为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乐,在教学过程中可鼓励学生玩出各种花样。双人跳绳是在单人跳绳的基础上演变出来一些跳法,如一人带一人跳、一人跳一人助摇、二人轮流跳、二同时跳(前后站、并列站)等跳法。通过练习各种双人跳绳可促进学生的团结协助精神和双人配合的协调能力,练习过程中应注意醒学生注意跳入时机和跳入位置。
2、跳长绳。跳长绳可分为普通法跳长绳和花样跳长绳。普通跳长绳的跳法有单人跳和多人跳两种。单人跳中包括普通跳、附动作跳、双摇跳和单人鱼贯式跳长绳等跳法;多人跳包括转圈跳、字跳、多人鱼贯式跳等跳法,此种跳法适合学生较多或集体练习使用。花样跳长绳是在普通法跳长绳和单人短绳基础上演变出的一些跳法,如长绳内跳短绳和跳双长绳等跳法。长绳内跳短绳括原地跳和跳入跳等,在原地跳和跳入跳中又可加入单人短绳中单摇跳、双摇跳等技巧,以增加学生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过程应注意提醒学生长绳短绳同时跳,节奏要一致;跳双长绳是普通跳长绳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跳法,由两侧摇绳的学生两手各持一根长绳,有规律的均匀摇动的一种跳法,这种跳法难度较高,应先学摇绳后学跳,跳双长绳可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跳法,如连续跳双长绳、鱼贯式跳双长绳和双长绳内跳短绳等。
三、跳绳应注意的事项
1、掌握正确的跳绳方法
跳绳的跳法是两眼直视前方,用前脚掌起跳和落地,切记不可用全脚或脚跟落地,以免内脏、骨骼或脑部受到震动。当跃起时,身体成自然弯曲姿势,同时,呼吸要自然有节奏。
握绳方法是两手分别握住绳两端的把手,以两脚或一脚踩住绳子中间,两臂屈肘将小臂抬平,绳子被拉直即为适合的长度,跳绳时不必跳得过高,以能让绳子通过为宜。绳子转动时,每次应稍接触地面,这样既较省力,又易判断绳子的长度是否适宜。跳绳时大臂靠近身体两侧,肘稍外屈,上臂近似水平,用手腕发力作外屈内旋运动,使两手在体侧做画圆动作,把手臂的力量全都集中于手腕爆发出去,绳子的转动应均匀而又节奏,并保持圆弧形。
2、选择适当的场地
跳绳应避免在灰尘多或有砂砾的场地及凹凸不平的水泥地上练习,最好选择软硬适中的草坪,木质地板或具有弹性的PU场地。
3、穿着适应的服装
跳绳时最好穿运动服或轻便服装,穿软底布鞋或运动鞋。
4、做好准备活动
跳前放松肌肉和关节,让足、腿、腕、踝等部位或关节充分活动开,避免受伤。
5、要循序渐进
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 篇4
第一, 努力开掘题材领域, 拓宽学生视野,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丰富学生的想象, 把文格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起来, 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沟通, 帮助学生打开心窗。只要一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 我就和学生探讨, 比如:有一天, 我校的王老师骑摩托车去人民医院看病, 到医院门口时, 他被一位刚好看完医生的二中陈老师误以为是送人的司机, 这时天将下雨, 王老师急人所急, 及时送他回家, 但不收车费……就这件事我要求同学们进行多角度写作, 从王老师或陈老师两个不同的角度, 用第一人称写一篇记叙文。同学们在真实的事例中激发了写作热情, 大家进入意境, 奋笔疾书。有的从自己是王老师这个角度写了题为《还是先送他》的文章, 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致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 生动地刻划了王老师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有的从陈老师的角度写了题为《这人真好》的作文, 运用悬念误会的手法, 进行对话、动作等细节描写, 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通过这种训练, 使同学们懂得写作时要进入角色, 想文中人所想, 说文中人所说, 让人物“鲜活”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生练习作文, 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 而决不是教他们学会一种诀窍, 能够收集空话, 像搭七巧板那样拼凑成篇。”让学生享受抒“真情”之乐, 要注意, 首先要解放思想, 还给学生“自由”, 儿童有自己的情感, 要让他们实现“以我手写我口, 以我口表我心”的愿望。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事, 批改时发现一位同学写的却是他上街看见流氓殴打一位群众, 人们袖手旁观, 和他气愤的心情。老师一气之下笔重重地写下了“离题万里, 罚你重写”, 还在作文讲评课上批评了一通。这位同学当场哭了, 站起来争辩说:“真事为什么不可以写!”随即把作文本撕了个粉碎。看来把他的积极性大大地挫伤了。那篇文章是学生真情的流露, 要是能在肯定他表达了真情实感的同时, 帮助他全面地看问题, 于作文于育人, 效果可能要好得多;其次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主人。写作的激情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心有所动, 总想表达出来。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爱星星、月亮、大地、花草树木, 更要爱国、爱人民、爱劳动, 产生各种情感体验, 酝酿一吐为快的欲望。
第二, 发扬民主作风,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 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 我也深深地感受到, 仅仅让学生有情感体验是不行的, 有的时候, 她们能想到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为了让他们真正能提高作文水平, 我觉得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一定要坚持, 就是课外联系生活多读多写, 课内结合教学方法, 鼓励创新。
首先, 要广泛阅读夯实基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是杜甫总结出的写好文章的千古诀窍。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发展思维, 积累知识, 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打下基础。广泛阅读首先要重视语文课的阅读。在熟读教材的同时, 每学一课都补充一篇课外相似的文章, 用投影仪打到屏幕上, 让学生集体朗读, 体会其思想意义和写作特点。
其次,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读文章千字左右。班里常年订有《语文报》、《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等, 供学生在课间或活动课时阅读。并鼓励学生自己订阅报刊。每星期举办一次课外阅读欣赏课, 鉴赏和评析中外名家精品。寒暑假要求学生至少读一本中外名著, 写出读书心得, 开学后互相交流。我还让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摘抄本, 课前, 我还补充一些名言、名句, 或者他们自己随时摘抄精悍的短文、精采的片断和精练的句子。为提高课外阅读效果, 我经常提醒学生, 一要有选择地读书, 自觉与好书交朋友。二要学会泛读、速读、跳读、精读、比较阅读等有效的阅读方法。三要学生阅读时从思想意义、写作技巧、语言技巧分析文章的所以然, 日久天长, 渐渐摸索写作规律。学生在广泛猎取知识信息的同时, 还应尽力多背一些诗词、名篇、名言、警句。多读多背既是知识的积累, 也是经验和方法的积累, 积累得多了, 写作自然会出现质的飞跃。
第三, 尊重学生个性、写充满个性的作文, 培养学生写作文, 要说真话, 不仅仅是作文的教学需要。俗语说:“文如其人”见到一篇好的文章, 就如同见到了文章的作者, 一睹作者的精神风采,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要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作文习惯,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学校乃至全社会都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其次生活本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也就是说生活就好像一弘泉源, 作文时取材于生活, 内容来源于生活, 我们的习作素材才会取之不尽, 用之即有。写出来的文章就犹如潺潺溪水, 有了生活的感受, 文章才会显得更加明朗, 更加有味道, 更加个性化, 才会生生不息。
写了这么多, 做了这么多, 就是为了使沉闷的作文课生动活泼, 丰富多彩, 学生喜欢学作文, 爱上作文课。在多写多练中感悟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 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和学生作文一定会充满鲜活与个性。
摘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本文就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如何让学生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指导,学生,真情实感,作文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中小学生作文教学 篇5
一、以小故事入手,积累成语
下笔无语,主要是胸中无点墨,学生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词语匮乏。但是若让孩子一味的背诵词语,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增加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和厌恶。小学生对神话故事非常感兴趣,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也愿意学。根据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把神话故事和积累语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积累知识。每天班内有两个学生负责给全班学生讲故事,并在黑板上写下成语,班里的孩子把成语抄在本子上,而后全班诵读成语。虽然每天两个,但是一直坚持的话,一年下来孩子的词语积累就完成了。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积累词语,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胆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注重平时积累,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欣赏好词好句,并训练学生应用,从而掌握好词好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从而培养语感,感知语文文字的知识和规律。在读中让学生感知文本,理解情感,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写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摘抄好词好句,并附上自己的体会。这样孩子随时记录,不断表述,慢慢能搞自己的写作能力。
平时积累的好词句就像盖楼用的建筑材料,是不能偷工减料的。例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从海面、海底、海滩等几个方面来描写西沙群岛,每一方面都有具体的描写,例如描写岩石有的像一朵小花,有的像一个鹿角。这样的句子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切近生活,容易理解。我让学生用同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这样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并让学生抄下句子,旁边写上自己说的类似的句子。
三、感知生活,依实而写
写作不是凭空而写,不是浮想联翩,空洞的文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写不出的,这也是学生不愿写作的原因。他们不知道写作应该写些什么。写作不是空洞的内容,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现实感受来写,也就是“我手写我心”。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的越厚实,写作越有基础。但是写作不是累积的堆砌,写作是根据现实社会生活,运用积累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知生活,留心生活。灌输给孩子真实的描写自己生活的思想,从而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源泉。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四、渗透情感,适当修饰
文字是有生命的,也是有温度的,只有打动读者的文字才是有力量的,而打动读者情感的必定是作者的情感。情感是通篇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没有情感的文章不是好文章,也是行不远的。文发乎情,文章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情。情是文章的催化剂和源泉,文是情的依托和表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文章中一定要渗透自己的情感,是文章具有生命力和温度。
文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章的语言不是平淡无奇的,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修饰,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可以看出修饰的重要性。写作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引起学生的创新欲。这样学生才能大胆的创新,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的开发。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积极批改,多用鼓励的言语
最近发现学生的作文本上都会写很多在课文中学到的句型,我问了几个学生才知道是鼓励的话语起到了作用,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每次作文练习,我都会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1、抓住题目,紧扣主题。这样就不会跑题,也明白了写什么的问题。
2、确定脉络,明白文章的中心。知道为什么写的问题,手头情感。
3、选择词句,适当修饰。让学生明白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更好的为中心服务,更好的表达自己。每次的作文我都会让学生自己反复读流畅。交上作文之后我会一句一句的读,把孩子好的句子给画出来,并在最后面写上鼓励的话语。写的不通顺的句子我会标上符号,让学生及时改正。这样即使的批改有助于学生即使改正错误,鼓励的话语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作文?它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它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和学习、认识自我并用真挚的感情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依然强调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但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往往受制于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地方性语言的影响,其作文的素养与能力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旧习多、习惯差、自我认识不足、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欠缺。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愉悦、和谐的写作氛围,放飞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写作天地里自由翱翔,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水平。
一、刨根揭底,找弊端
新课标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仔细观察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写作现状,就可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不是死背硬写优秀作文选上的范文,就是粗制滥造地改写范文,再者就是拼凑优美语段,来达到获取高分的想法。这样的情况,表现在学生平时的作文练习上甚至考试时的作文中。作文即做人,文品即人品。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我们教师要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作文”的观念,为此就得“刨根揭底,找弊端”。
(一)现行的考试、升学制度以及评价体系
老少皆知:现在的教育虽然强调“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决定学生命运的就是那么几场考试;社会现实更是这样,农村中小学的家长,只看到这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市级初中或四星级高中,考上的学生人数多了,就说这个学校不错,反之是吐口唾骂;许多农村学校的领导甚至与教师签订责任状,如果因为语文考试成绩而导致学生没有考上市级初中或四星级高中,就扣罚绩效工资等等。导致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目标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他们只重视切合实用,能拿高分,忽略了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考试前押题、猜题现象盛行,分析往年的作文题预测今年的作文题,再要求学生自做,教师修改,接着学生背熟,最后参加考试获取高分。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作文的进步和提升。
(二)农村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能同步发展
据调查:农村90%的學生家长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得出人头,就在书中求”。他们强迫学生学习,日夜做习题,没有给学生自由积累与思索的时空,看到孩子沉入堆如小山的书堆里,埋头苦写,家长就高兴了,他们才欣慰今天艰辛的打工值得。这样就逼得学生们无所适从,在困惑之中,为了走“捷径”、拿高分,为了对得住家长的期望,为了自己美好的将来,他们把各种题材的文章都事先写好一篇,再通过资料进行修饰和补足,然后把这些都熟烂于心,等考试时应急之用。其实这些学生在平时作文甚至与他人交流时,大多是语感较差,语病较多,思路俗套,思维混乱,缺乏词汇的。因此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不能同步发展的问题。
(三)教师的业务素养期待提高
当前许多农村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因为学校教师资源问题,所学专业与所教不对口,学非所教;还有一部分是民办教师通过政策转正的。这些老师由于过去所学专业问题几乎不读文学作品,文学修养欠缺,写有一定质量的文章比较难,文章鉴赏能力也不高。他们对作文的教学模式就是应试教育模式,缺乏对作文教学革新的意识。因此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应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二、依托农村的优势,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利用农村的自然和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强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农村地域广阔,四季的变化明显。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观察并掌握家乡四季不同特点,以及与之对应的农作物的变化,这比城市的学生误把小麦当韭菜强多了。同时让他们将观察的所见所想写成日记或短小精悍的文章,积累素材。另外,由于现在的农村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要求学生留心生活,观察新人新事。
(二)让学生利用学校或班级组织的节日活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学校和班级组织的主题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周、植树节和国庆联欢会等,这些都是写作的题材,都是学生亲自经历的,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展开想象;让学生形成书面文字后,再让全班学生进行交流,优文共赏。
(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让学生直接写出一个复杂的场面,一定会因困难大而出现语无伦次、顾此失彼的现象。教师可创设情境,也可事先准备好“下水文”。有了铺垫,学生就会跃跃欲试,有了写作欲望。对于习作教学,还要体现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可先训练学生写小片段,再训练学生写成篇的习作。教师还应加强过渡性写作训练,即先出示提纲性的话,再鼓励学生对各方面进行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生动。这样,学生先学到技巧,再逐步加以提高,最后达到习作有血有肉的高度。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迷思及其返正 篇7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迷思种种
1.教学意义:是备用更是应用
作文教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行动。张中行先生认为:作文是写作练功的场所,是“备用”,不是“应用”。不少教师对此曲解为作文教学的价值就在于“练”。从教学实践看,将作文教学价值定位于训练,这无可厚非而且十分必要。关键是这种训练应该是系统、全面的训练,而且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应该得到实践的检测。命题应该“上天下地,外界己身,泰山沙粒,现实梦幻”无所不包;表达应该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无所不及;文体、布局、措辞、章法等也应统筹兼顾。但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这种练习割裂、残缺的毛病相当明显。譬如作文教学中重文艺文、轻应用文就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养兵贵在于用兵。作文教学的“练”,真正的落脚点在于“用”。其实不仅是作文,其他学科也是一样,任何技能的掌握只有在鲜活的生活实境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生成个人的真正素养。譬如最近几年不少学者提出“数学生活化”的理念,道理也在于此[2]。作文作为建筑于社会生活之上的能力,如果画地为牢、自我封闭,这样训练出来的能力是没有实践意义的。不少大学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中的文艺腔、学生腔一直十分头疼。问题就出在:一方面在于我们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在文体方面“吃偏食”,另一方面就与只练不用有密切关系。这种作文教学价值观反映到教学实践上,必然导致教师的作文教学以考试为中心,考啥教啥、考啥练啥。
2.教学资质:要会教也要会写
笔者曾经对某地区上世纪后十年中小学教师更替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提前离岗或改任其他工作的语、数、外三门学科教师中,数学、英语教师居多。原因或者是学历低,或者是哑巴英语,导致无法继续教学。似乎语文教师最“坚挺”:一个80年代的高中生,没有进行学历提升却能屹立讲台数十年不倒。有人戏谑说,语文教师最好当,学生要读的自己不要读,学生要写的自己不要写,永远只做导师和裁判。不少人批评当下的教师读书少,其实写得更少。有的教师甚至是语文教师三年五载不写一篇文章。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学要合一,“先生不仅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如果我们的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茫然无措,那么很容易让人怀疑他在课堂上的讲与评是否地道和内行。
会教不会写从作文教学资质来说,显然是专业水准不到家甚至是专业结构缺损。有人可能会质疑:会写的也不一定会教。虽然这种情形还缺少较多样本数据来支撑,但有一个基本事实和判断:会写的一般都会教,而且教得肯定比不会写的教得好。教师会写就必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能够站在学生角度,真正了解学生作文心理上的畏惧到底“怕”哪里,行动上的艰难又“难”在何处,不至于使作文教学陷入“师傅不高,徒弟累弯腰”的尴尬境地。
3.教学策略:需创设更尚激发
毋庸置疑,作文质量优劣的确与学生生活广度、厚度有密切关系。自己体验、经历的东西写出来往往更丰满、更容易。有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便着意通过实物观察、参观走访、视频展示、活动游戏等方式,努力再现、创设逼真、感性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具体可感中去观察、感悟、思索,并因此衍生出体验作文、生活作文、情境作文等诸类名派,洋洋大观,喧闹一时。这些探索对于改进作文教学确是产生积极推动,尤其对于小学低、中年级作文教学促进作用明显。但这种以“创设”为手段的教学策略,由于停滞于感性层面,暴露出诸多问题,费时费力。譬如写景状物,组织一两次户外集体活动似乎可行,学生自我观察也不可能遍观所有,如果硬要写啥就看啥、参观啥,这根本做不到。写作心理学研究发现,作文所涉及的关键内容,主要是储存在作者记忆里有意义的信息,包括生活经验、人生阅历、阅读思考等,而这些是日积月累而成。有学者指出,学生写作,不是缺生活,而是缺体悟[3]。作文教学过程,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构造生活”,而在于唤起、激发学生对文题蕴含的意味和已有积淀体悟的对接、调用。如果教师能够唤起、激发学生内心的“那一点”,那么人物、事件、情感、态度、判断等便会蜂拥而至,像马正平先生所说那样“生长开来”。
4.教学主体:依一科更需多科
长期以来,教学作文似乎成为语文教师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认识实际是把作文“窄化”的结果。其实在我国颁布的现行各科课程标准中,都十分强化学生的写作要求。譬如初中物理学科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活动的教学形式上提倡“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等表现与分享活动成果”。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窄化”,使作文教学过度地强调工具性,导致学而不用,同时更使作文成为学生学习手段的丧失,导致其他学科教师在学生作文训练、指导与应用方面置身事外。
国家现任督学李希贵先生1984年提出“作文教学同语文教学从学科上分离,独立成科”。虽然这种提法争论颇多,但国外已成经验表明,作文教学确实并非语文一科能够荷此大任,应该多科予以“集体供养”。日本2008年修订课程纲要,在表述修订目的时就强调“加强读、写技能教学,加强短文写作和其他学科关联的读、写技能”[4]。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长期割裂的主因在于:专业教师对专业熟悉,但不一定具备教授和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既要求教师熟悉作文教学,又要求他对其他一些学科有基本了解,这两个要求对很多写作教师来说,确实很难,但并不能因此成为绕着走的理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小学培养全科教师的迫切性。
二、中小学作文走出迷思的路径
1.系统性:作文教学由割裂走向连贯,使作文教学梯级分明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认为: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很难拼接形成学生听说读写一生有用的语文能力[5]。此论虽然稍显激进,但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语文教学的事实。这种“零碎性”体现在作文教学上,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低到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笼统。虽然课程方案中对作文要求在文本表述上体现阶梯性,但实际上不清晰,难执行。二是教师本身缺乏系统作文教学观。为数甚多的教师对小学到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缺乏全程、整体把握,对不同文体、题材、语体等方面缺乏统筹安排。而且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整个教学队伍的专业水准也难以达到系统化的需要。有的教师只能教低年级,不能教高年级;有的教师长于叙事,只擅长教记叙文,有的教师长于说理,只擅长教论说文。此种情状导致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脱节、断层,衔接不畅;也因不同学段执教人不同,时常出现“炒冷饭”现象。因此,教师作文系统教学培训十分必要。但当下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师资培训却是凤毛麟角。
2.综合性:一科作文向多科作文发展,使论文成为教学目标
王小波先生说:“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而在于思想。”文章的真正价值也就在其思想性。当下我们的作文教学重形式、轻内容,重应试、轻长远,重人文、轻科学,重情性、轻理性,重文艺、轻应用的倾向和弊端明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两个方面花大力气:
一是解决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分离的问题。面对学生假大空、高虚上、无病呻吟的作文,不少人总是抱怨学生的生活积累贫乏。其实学生生活的主阵地在学校,他最熟悉、最有东西写的是他们的学习生活。而在其学习生活中,占时最多的就是学科学习。学科学习中既有对人、事的记忆,体现学习的喜怒哀乐,也有对天地万物的发现、探究,能够在学习中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接受科学和理性精神熏染。如果作文教学能够渗透于其他学科,譬如一个学段物理、化学要求完完整整地写这么几篇实验报告,生物、地理要求写上几篇科普小论文或者地区地情报告,政治、数学能够要求通过几篇文章把一个理论、定理说清楚。这样不仅写作会成为学生学科学习的好帮手,而且通过这种作文活动,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内容的源流问题[6]。
二是解决“分体训练”有余,“综合使用”不足的问题。长时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通常以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为主。小学高年级是简单的看图写话及记人记事;初一着重记叙文练习,初二着重说明文练习,初三着重议论文练习。高一是复杂的记叙文(如报告文学)练习,高二是复杂的说明文(如科普文)练习,高三是复杂的议论文(如评论)练习。这种安排,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就是三类文体由易到难、交替平行“轮回”。但就是缺少“交叉融合”和“综合使用”,即缺少融记叙、说明、议论于一体的综合训练与运用。学生学了12年的写作,仍然不能写出足以“经国、治事、理政、交际”的文章来。有学者批评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伪能”,笔者深有同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专家建议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一边进行分体训练,一边进行融叙述、说明、议论于一体的“论文”写作训练,把学生的论文写作作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此论真实反映了作文教学的旨归,应该成为我国当下作文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7]。
3.示范性:教师具备高度专业自觉,使写作成为职业习惯
有学者说“教育是一种唤醒、推进与拯救”。教师怎么唤醒、怎么推进?只有让教师个人多多参与实践,教学才会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尤需如此,无数优秀教师的作文教学事实也证明这一点。只有教师亲自写了作品,对写作原理才会感受得更深,理解得更透,说得更明白,做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教师自己示范文章中饱满的人文精神与较为成熟写作技术的交融,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激励和引导,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幸福的体验”[8]。这一点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是如此,能够恰如其分地给学生提供本学科的原创性文本示范,不仅能够给学生以正面引导,而且能够给予学生关于学科知识最清晰、最富有亲和力和可接受性的表达,一举多得。
不仅如此,教师经常性的写作是促进教师由讲课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迈进的重要路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T.Posner)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 = 成长。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只能永远停留在新手教师的水准上[9]。但如果教师仅仅对教学进行散漫式的反思,没有或者不能进行清晰的表达,那么这种反思永远是一种零碎的臆想,对于改进教学和影响他人没有任何实在意义。当然,教师反思的表现方式也有多种,譬如对话、实施微格教学、创建档案袋、行动研究,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写作反思日记[10]。只要持之以恒,写作就一定会成为教师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凭借和利器。
摘要: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甚至反效饱受诟病,其关键问题在于教师队伍的作文教学观出现偏差,对作文教学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担当、作文教学行为的策略实施以及作文教学的学科主体等方面存在认知迷乱。基于此,提出作文教学由割裂走向连贯、由一科走向多科、教师由旁观走向在场等主张,以实现作文教学的系统性、综合性和示范性。
关键词:中小学作文教学,教学观,迷思
参考文献
[1]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罗新兵,李晶.数学生活化的含义与功能及其情境标准[J].数学教育学报,2011(4).
[3]陆锋磊.“写体悟”指导:让写作与美好的生命相遇[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
[4]亦瞩.2008年日本即将发布新的课程纲要[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5]王旭明.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N].中国教育报,2014-11-15(03).
[6]张松祥.学科作文的教改价值与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6).
[7]潘苇杭,潘新和.写作“共能”“异能”论:“议论”体式写作应成为中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点[J].语文建设,2011(10).
[8]刘占泉.多写“下水文”[J].语文建设,2006(5).
[9]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3(4).
浅析体育教学中小学生的技巧培养 篇8
一、教师示范演示, 让学生掌握体育技巧
习近平总书记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让我想到在工作中, 作为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界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么首先为师者应该对本专业有极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正确、准确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动机, 尤其是技巧教学更为关键。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示范, 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扼杀, 相反, 如果教师的动作做得规范、漂亮、利落, 学生会投以羡慕赞扬的目光与掌声, 这会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二、由简到难, 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教学要讲究方式方法, 如果在教学中, 开始就让学生感觉到难度极大、完成有困难,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给今后的教学埋下隐患。因此, 我在教学中会选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 刚开始接触时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 又极易完成的动作, 如定位体前屈在教师保护下的垫上前滚, 此动作中教师的保护很重要, 保护过程中要用语言鼓励学生, 增强学生完成动作的勇气和信心, 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让他们觉得有老师的保护, 不会有危险, 待掌握动作要领后自然没有了顾虑, 增强了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与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完成动作后给予表扬与赞美, 让他们心中有种成就感, 自己对自己说:我能行。
三、竞赛交流, 教学相长, 树立榜样, 增强信心
通过技巧能力的教学,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能力后, 要经常开展学生之间的分组竞赛。通过比较让学生观察各自存在的缺点不足, 自身应加强哪方面的提高, 教师及时给予总结归纳, 对学生的评价做出判断与指导。往往这种竞赛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规范地完成技巧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在竞赛与交流过程中他们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 所以, 需要整体完成规定动作, 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此时他们会主动地互相帮助、互相指导, 相互提高, 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总之, 体育教学中学生技巧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规范正确的教学, 也需要教师良好教学方法的指导。
摘要:通过体育教学实践, 提出了体育教学的培养技巧, 对小学生体育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小学生作文教学 篇9
观察指导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观察能力,就是观察周围事物及生活的能力。这是学生获取素材及提炼主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老师和学生都要有观察意识
对于老师来说,要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意识,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平时在教学和生活中,利用身边的景物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告诉学生: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捕捉细节,就能写出好文章。
对于学生来说,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观察意识。赞可夫告诫他的学生说:“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身边。”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很多,列举如下:1.今天听到了什么新闻,读了什么文章,有什么感想?2.你今天做了一件什么事(好事、坏事),经过怎样?3.老师对你表扬还是批评,当时心情怎样?4.在你的周围,比如公园、田野、街道……看到了什么变化?5.学校或班级里举行了什么活动,从中收到了哪些收获?6.今天看了什么电视,电影,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7.在学习中碰到了什么难题吗?你是怎样解决的?8.学校里的树木。花草有什么变化,包括颜色、性质、动静态的区别。9.接到过好友的来信或来电吗?你有什么想法?10.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你能通过观察他的外貌、神态习惯加以描述吗?11.语数外数理化音体美各学科内容特点和形式各不相同,你能分科观察描述吗?通过上述提示,学生随时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终会汇成奔腾江河。
二、观察指导作文教学的实践活动
1. 单一静态事物的描绘。
这是观察作文的基础,初中起始班还得训练静物素描,提高学生描写的能力。我曾拿出自己喜爱的工艺品(用贝壳做成的小狗),这种工艺品体积小,构造简单,颜色鲜艳,学生容易抓住要点进行写作。在教室里展示后,就和同学交流几个问题:(1)你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名称)(2)这个东西是什么形状的。(外形)那个物体和其形状相似?(3)这个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注意质地)(4)这些东西是什么颜色的?(注意颜色)(5)这个东西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结构)(6)每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特征)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这些特点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清晰起来。写完后师生共同总结:观察一件东西,可从颜色、质地、形状、构造、特征等方面去考虑。
2. 各种自然景物的描写。
神奇的大自然是我们写作的源泉。老师可以就地取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春天的绚烂多彩,夏天的葱茏茂盛,秋天的枯黄飘落,冬天的“春色依旧”。老师可以引导学生:(1)你们看到了什么景物?(2)你觉得这个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请用几个词语作一概括。(3)景物的颜色好看吗?在早中晚有变化吗?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绵绵的细雨中和平时有什么细微分别吗?(4)这个景物的形态如何?你能有一两个比喻来描绘吗?(5)如果它是一个人,那它又像是哪一类人呢?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觉得:要写成一篇作文,除了仔细观察,还要发挥想象力,要把它当作人,觉得它有人的性格、品质。教学结束,师生总结: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对景物做具体的描绘,展开丰富的想象,表现植物的“人格”特征。
3.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能有效地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有方位概念,能从某个角度去观察整个空间位置,交代时做到有条不紊;(2)描述时要抓住环境中的主要物件,来反映人物的情趣爱好。写作素材可从身边去找,如描写校园的某个专用教室,如音乐室、美术室。这些教室和普通教室的明显区别在于布置上带有鲜明特征。
4. 人物交际活动的描写。
年龄的增长,初中生自主意识逐步提高,与他人交往的心理就会变得更强烈。老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既缓解同学学习的压力,又可提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和同学一起回顾:(1)同学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很好,你能说说某个同学他是怎么做的?他先是怎么做的,然后呢?最后做什么动作。用一两个或一系列动词来说说。(2)某个同学在本次活动中和哪些人说过哪些话?(3)说话时各自的表情如何?手势怎样?(4)他们是围绕着什么在说?(5)周围的同学又是怎么表现的?在交谈过程中有怎样的氛围?(6)本次活动你觉得有什么意义?
学生掌握好一般的描写手段后,随着训练的深入,学生感觉有话可写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的写作要求:写记叙文,内容具体。只要仔细观察,笔下就不再枯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会继续留意中小学生的写作实践,不断加以总结,逐步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初一农村学生,普遍惧怕写作。观察指导写作是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在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指导学生可从单一静物描写、各种自然景物的描写、人物交际活动的描写、房间陈设和周围环境描写四方面入手,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指导,衔接教学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2月第一版
[2]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3]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谈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 篇10
策略一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提问”是在教学时避不可少要运用到的教学手段.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多样的巧妙的提问,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优点和正视自己的缺点, 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精神.
例如, 我在教学“角的认识”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说一说在这一节课中你学得最好的是哪一部分?”这一问题刚一提出, 对于爱表现自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是个大好时机.有的说:“我画角画得最漂亮.”有的说:“我比较角的大小速度最快.”……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追问他们:“你是怎样将角画得最漂亮的呢?你是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的呢?”……这样通过提问和适时的追问不仅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 而且让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更能让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中得到飞扬.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也正是自我评价的目的所在.
策略二设计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精神
学生自我评价的精神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 而自我评价精神的巩固和提高则是在教学中得以实现.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一是比较.在平时的每一节数学课中, 学生若有精彩之处, 我都会奖励数学之星给他们, 在进行单元综合复习时我让学生数一数这一单元中你获得了几颗数学之星.就在互相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对自己又一次进行了自我评价, 亦在比较中发展.
二是交流.让学生交流一下每颗数学之星的故事.学生在交流的同时评价着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着自己的解题能力, 评价着自己的态度与情感.
三是测试.让学生完成一张单元基础知识的测试卷.这些题目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测试情况的好坏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水平.
四是填写单元自评练习题.学生填完后我将他们的情况统计成一张表, 让他们自己对照这张表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评评分.并对优秀的学生大力表扬, 对成绩较落后的学生, 我适时的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样的鼓励, 慢慢地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以上四种自我评价的方式, 使得每一名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自我评价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 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精神在每一次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策略三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生的自我评价改变了学生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 这一转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步和努力的状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评价.因此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教学时我就注意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首先, 帮助学生对自我评价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 创设具有支持性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氛围.每一节数学课上我都会有意识的提问和练习, 课后进行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在自我评价中的困惑和疑虑, 如每一节数学课后让学生都在课后交流本上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并且身体力行我平时在课堂上自己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评价, 并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而创设出平等健康的自我评价的氛围.
其次,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评价的方法.注意帮助学生避免在自我评价中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不足.课堂上我经常对感到有不足之处的学生进行表扬, 表扬他们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 鼓励他们能努力地去克服和改正.二是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在课堂上当遇到有学生因为自己的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而退步或犯错时, 适时的以此为例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
最后, 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评价自己, 让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例如, 和家长建立学生评价交流簿, 在班级开展数学得与失的讨论会、数学成果展示会等等各种活动.学生在写、做、说、比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别人而且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
中小学生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心理效益;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Physical-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attern for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HEN Xia-ni1, ZHANG Jin-q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2. Hena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50, Henan)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tatus quo and features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c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oday. It discusses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method in physical-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benefit, ment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1 引言
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能影响心理健康。适度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够给个体带来情绪的愉悦,并能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形成完善的人格。中小学生处于身心高速发展阶段,身体机能尚不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因此,建立一个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体育锻炼模式,是体育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要求。
2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
本世纪初,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16.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占4.2%〔1〕。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基本支持这一数据,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确不容乐观。河南省2004年对12所中小学5812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中高焦虑水平学生检出率为3.8%,内容量表检出率最高的为自责倾向(9.02%),其次是对人焦虑倾向(8.66%)〔2〕。安徽省2007年对全省20所中小学校6088名学生展开心理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2%,各分量表阳性总检出率为总人数的68.1%,其中学习焦虑因子检出率为57.3%〔3〕;佛山市2009年对市内五区3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抽查结果表明,约18%的学生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其中,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体的6.3%;甘肃省2010年对省内2256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危险率占16.9%,异常检出率为1.9%。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不良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独立意识欠缺,依附性心理强;群体意识差,环境适应能力较弱;意志品质薄弱,调控自我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易产生孤独、寂寞和焦虑、紧张的情绪;大多数中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与合作精神。
3体育锻炼的身心效益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都未能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体育教育历来都是中小学教育里不可或缺的科目。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体育活动、体育锻炼,获取体育锻炼的最大心理效益,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发展,是对现代体育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以生理为基础的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NE)的减少可引起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社会活动减少,觉醒状态改变,5-羟色胺(5-HT)减少可导致冲动控制能力减弱,食欲下降和易激怒,而体育活动可以使血液循环中5-HT、NE的含量上升;β-内啡肽可以使人产生欣快感,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改变食欲,降低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运动能引起血浆β-内啡肽浓度的上升。另外有实验表明,运动后脑组织中的核糖核酸会增加10%~12%,核糖核酸能促进脑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多肽组成的新蛋白质分子,有人称之为“记忆分子”,这种物质对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大有益处。身体锻炼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心血管的收缩性和渗透性,健康的血液循环可使体温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经纤维的正常传导性,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可以降低个体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缓解学生的情绪。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情绪、情感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而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是不良情绪宣泄最有效的方法。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主要使用身体语言,易使参与者产生亲近感,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感情交流,由于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获得奋发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当学生顺利完成某项体育任务后,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从中体验到满足、舒适等运动愉快感,产生良好的心境。
总而言之,从体育锻炼的短期心理效应来看,主要是正性情绪体验、宣泄排解心理压力等;从长期心理效应来看,学校体育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归纳如下:一、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感知能力、观察力等认知心理发展;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增强自尊、自信及责任感;提高竞争性,激发进取心;增强学生的自觉性、自制性及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意志,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二、有利于发掘大脑潜力,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有利于消除心理疲劳、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控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改善与提高心理素质与能力,促进心理的协调发展。
4中小学生“体育——心理”教学模式
中小学生年龄跨度大,身体发育特点不一样,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同。通过体育教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以其独特的形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称之为“体育——心理”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应该以预防、发展为主,因此体育运动强度、频率、时间、方式等,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进行设计。
低龄阶段(小学中低年级):该年龄段儿童粗大运动技能发展较好,但精细运动技能处于发展阶段,协调性较低,情绪控制力较低,过难或者过于复杂的体育运动会挫伤孩子的身体及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运动强度不能太大,以保护他们的身体及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应注重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并在体育运动中,让孩子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可多采用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使学生体验到愉快和欢乐,增强学习兴趣。
青春期阶段(小学高年级及初中):该年龄段儿童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出现,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性发展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需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尽量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在这一时期,教学任务除了安排集体项目如球赛、接力赛等以外,还应安排一些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项目如游泳、举重、体操等。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也可使学生对体育课堂保持较大兴趣。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利用课余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和符合自己特点的健身娱乐活动,这样既能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能使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得到宣泄,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沃建中,马红中,刘军.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9-10.
〔2〕肖建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J〕.体育师友,2004(3):61-63.
谈中小学生乒乓球教学游戏的设计 篇12
关键词:乒乓球教学,教学游戏,体育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学,学校体育
目前, 在中小学开展乒乓球教学, 往往面临两个困难。一是球台数量较少, 学生得不到充分的上台练习或比赛的机会和时间;二是学生之间球技差异较大, 如果以正规训练或比赛为主开展教学, 则低水平的学生会因难以适应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有鉴于此, 笔者尝试以乒乓球为主要工具, 辅以其他相关器材, 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游戏。这样, 既克服了球台不足的困难, 又降低了难度, 增强了趣味性, 有利于低水平学生尽快掌握球技。经过实践, 效果良好。
乒乓球的教学游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一、重在参与的趣味型游戏
趣味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活跃学生运动思维的最佳途径。趣味型游戏的设计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因为年龄不同的学生趣味差异很大;二要降低技术难度, 因为高难度是兴趣的阻碍。
例1:接力传球。方法:学生以体操队形排列为若干队 (横队或纵队均可) , 每队第一名学生手持数量相等的乒乓球 (装在盆里) , 第二名学生以一次一球的方式向下一人传球 (传球方法可以统一规定为头顶、胯下、左右等方向) , 以传球速度最快一队为获胜者。
例2:抢收抢种。方法:分组游戏 (每组5到10人为宜) 。以乒乓球为种子。组长将种子撒向一定区域 (播种) , 其他同学争相拾取 (抢收) 。以收获数量最多的学生为获胜者。
以上两种游戏趣味性、参与性都很强, 操作简易, 运动量较小, 适合在体育课的准备和放松活动中开展。
二、提高球感的基础型游戏
球感 (即对乒乓球的感知与控制能力) 是决定球技水平高低的基础因素。球感的形成与提高当然可以通过正规训练实现, 但也通过“玩”球的方式实现。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一些以“玩”球方式获得球感的学生水平甚至高于正规训练的学生。因此, 只要设计得当, 游戏的方式同样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球感的目的。
例3:垫球团体赛。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竞争。各组学生列队, 待教师发令后, 每组第一名同学手持乒乓球拍, 以垫球的方式向前行走, 走至规定点后返回, 将拍与球传给同组下一名同学接力行走。途中如果掉球, 拾起球后必须在掉球处继续垫球行走。完成接力最快的小组获胜。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 这个游戏的难度可以灵活调节:如改垫球为托球, 改行走为跑步等等。
例4:发球精度赛。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竞争。学生以发球的方式击打指定目标, 根据准确程度得1到3分, 每个学生发球5次, 小组内所有人得分相加, 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三、增强体质的素质型游戏
身体素质是影响乒乓球水平的重要因素, 但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因为身体素质训练的枯燥乏味而较少开展, 这对学生乒乓球水平的持续提高是十分不利的。将素质练习融入游戏中, 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力方式。
例5:侧步运球赛。方法:个人竞争游戏。将两只球盆 (一只盆内装若干乒乓球, 另一只为空) 相距3米左右放置 (球盆高度约相当于乒乓球台的高度) 。学生在两球盆之间, 用侧向滑步法将球运至空盆内。滑步一次运一只球, 运完为止。用时最少者获胜。该游戏是提高侧向滑动能力的好方法。
例6:对面击球接力赛。方法:两组相互竞争。每组3到4人, 在球台两端列队站立。指定其中一组第一人向对方发球, 发球后迅速跑至对方队列尾部, 另一组第一人接球后也跑至对方队尾。如击球失误, 由组内下一人继续完成。如此两组接力击球, 以接球一次为有效成绩, 规定时间内接球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这个游戏不仅锻炼学生的接球能力, 而且对体能的训练也很强。
四、训练技术的比赛型游戏
实战比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乒乓技能, 全面检验训练效果, 而且对抗性强,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但课堂时间有限, 难以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的规范比赛。为此, 我们设计了赛程简化的游戏型比赛。
例7:混合升降赛。方法:男女学生分别分组, 每组4人。各组按顺序编列为1组、2组、3组……先在组内进行3分制循环赛, 一轮循环赛后, 小组内成绩最好的学生升至上一组, 最差的学生降至下一组。如第三组第一名升至第二组, 最后一名降至第四组。依次进行下一轮循环赛。这样, 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可以进行多轮循环赛, 升降频繁, 紧张激烈。
例8:排名挑战赛。方法:分组竞赛。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每组设定组内排名。组内学生根据排名发起5分制挑战赛。战胜排名高于自己的人积3分, 战胜排名低于自己的人积1分, 失败不积分。赛后根据积分重新排名。
以上列举的游戏类型和方法只是乒乓教学游戏的一小部分。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以及场地器材等因素, 教师可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 让我们的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增长球技, 增强体质, 磨练意志, 丰富情致。
参考文献
[1]唐建军.乒乓球运动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2]吴纪安.体育教学游戏创编新法及案例.中国学校体育, 200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