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楼(通用12篇)
中小学教学楼 篇1
引言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自然现象, 抗御地震是人类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 6度~9度地震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0%。自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至今, 中国大陆发生5.0级以上成灾地震约60余次, 其中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所引发的严重伤亡, 再次引起我们对特大地震灾害中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注。四川汶川地震造成7千多所中小学教学楼倒塌, 众多学生遇难, 未倒塌的教学楼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震中60%以上的教学楼成了危房, 需要拆除重建。汲取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 深刻认识到抓好抗震设防地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 是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最积极、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安徽省作为地震灾害重点监测地区, 安徽省人民政府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中小学现有校舍 (不含在建项目) 进行逐栋排查, 按照抗震设防和有关防灾减灾要求, 形成对每一座建筑的鉴定报告, 建立校舍安全档案。本文从既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学楼的抗震鉴定报告统计分析出发, 探讨了地震区中小学教学楼的合理结构形式, 并提出了中小学教学楼抗震结构形式的合理建议。
1 安徽省中小学教学楼结构形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 安徽省中小学教学楼在抗震排查与鉴定中不得降低抗震设防标准, 其主要内容为:首先, 搜集房屋建筑的勘探报告、施工图纸、竣工图纸和工程验收、加固维修等方面的原始资料。资料不全时, 应进行必要的实测。在有详细资料的基础上, 还应对建筑的现状进行调查, 掌握建筑的现状与原始资料的吻合程度。然后根据各类建筑建造年代和依据的设计规范、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 开展构造鉴定和抗震承载力验算, 对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结合安徽省中小学教学楼抗震鉴定与普查, 对安庆市和合肥市部分中小学教学楼结构形式进行调查与统计 (见表1) , 发现中小学教学楼主要以单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为主约占70%, 部分为砌体结构体系约占20%, 内廊双跨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约占10%。
1.1 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施工工艺简单, 造价相对较低, 在中小城市及村镇中小学教学楼多采用砌体结构体系。本次调查中发现, 中小学教学楼多采用单侧悬挑走廊不封闭砖混结构体系。教室进深一般在6~7m之间, 横墙间距一般在7~9.6m之间。外廊是在悬挑梁上搁置空心板。楼房层数多在2~3层。中小学教学楼教室为满足使用功能性, 采用大开间、大门洞、大悬挑, 甚至通窗效果等, 从而削弱了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砌体结构是由脆性材料组砌而成, 主要依靠墙体为承重构件, 其刚度比较大, 结构自振周期较小, 当发生地震时,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使地面上下颠动水平晃动, 墙体受到反复剪力作用形成“X”形裂缝和贯通窗间墙的水平裂缝, 部分结构没有混凝土垫块和圈梁, 梁与砖柱在构造上无法保证刚
性连接, 在地震作用下, 结构的抗侧刚度全靠教室的横墙和纵墙提供, 缺少多道设防措施, 承重墙体失去承载力将导致房屋发生突然倒塌现象。国内外历次地震中均证明, 无筋砌体房屋, 6度时就开始有损坏, 9度时有倒塌, 10度及10度以上, 90%的砌体房屋严重破坏和倒塌。其震害主要表现为: (1) 墙体开裂、破坏 (2) 墙角破坏 (3) 纵横墙连接破坏 (4) 楼梯间破坏 (5) 房屋倒塌 (6) 楼盖与屋盖破坏 (7) 附属构件的破坏。
1.2 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历次地震中抗震性能表现良好, 特别是按现行规范、规程设计和施工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较轻, 主体结构基本完好, 只是局部损伤或填充墙破坏比较严重。其建筑平面布置灵活, 可以提供较大的内部空间, 在竖向可以通过框架梁的外挑或内收, 或者设置构架等方法, 形成较为丰富的立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学楼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本次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学楼教室为满足建筑功能需求多采用外挑单面走廊不设柱单跨框架结构体系, 以合肥市八中1号教学楼为例, 其教学楼外观 (见图1) ;建筑平面图 (见图2) 。该结构形式横向只有一跨, 两根柱子支撑, 冗余度小, 整体刚度不大, 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过大位移, 填充墙开裂严重, 缝间墙体砂浆易被震松、墙体易被压酥;另外, 教室的大跨度空间, 使得跨中正弯矩钢筋配置较多, 由于人员疏散要求, 外挑单面走廊悬挑长度较大, 使得梁端负弯矩偏大, 负弯矩钢筋配置较多, 形成了框架梁端抗弯承载大于柱端抗弯承载, 形成了柱铰机制而不是梁铰机, 没有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抗震设计原则。同时震害表明该结构形式没有多道防线, 一根柱子被破坏, 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故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定:现有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宜为双向框架, 不宜为单跨框架, 乙类设防时, 不应为单跨框架结构。
1.3 钢结构
钢结构跨度大可以使建筑空间比较灵活, 同时其具有优越的强度、韧性, 其抗震性能明显优于砖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目前, 轻型房屋钢结构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 它的结构特点体现在自重轻、地震作用小、基础简单同时建筑表现力强、美观且用钢量低, 较传统钢结构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钢结构建筑节能环保, 钢材能够回收利用。但其造价明显高于砖混以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当地经济能否承受昂贵的钢材保养费也是一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 由于焊接、连接、冷加工等工艺技术以及腐蚀环境的影响, 钢材材性的优点将受到影响。震害调查表明 (见表2) , 钢结构较少出现整体倒塌破坏情况, 主要震害表现为构件整体或者局部失稳、节点破坏、基础连接破坏、构件破坏等。
1.4 木结构
木结构是我国传统结构, 木材是较好的弹性材料, 木结构建筑的韧性大, 在震动时有很好的吸震作用, 但在农村、小镇的木结构往往节点连接处理不好, 整体性差, 木屋架容易被震散架。
2 提高中小学教学楼抗震能力的措施与对策
2.1 抗震概念设计
地震具有随机性, 难以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一个地区的设防烈度, 由于历史地震资料数量有限, 以及地质背景的不清晰性, 在一个地区发生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是完全可能的。建筑场地随着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和传播路径中土层性质而改变, 故地震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 不能单纯依赖数值计算追求结构的抗震能力而必须合理运用概念设计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2.1.1 合理选址
地震灾害表明, 我们应根据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有关资料选择地势开阔平坦, 土层坚硬厚实, 地质均匀的抗震有利地段, 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地段, 如:滑坡体、悬崖边及崖底、风口、泥石流和洪水沟口等。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2.1.2 优化建筑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应选择平面形状规则、对称, 竖向质量、刚度连续均匀的结构形式, 避免楼板错层。简单、对称结构的计算假定与实际工程情况符合程度较好, 计算结果可较好估计建筑在地震时的反应, 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和细部处理。中小学生为逃生能力较弱的人群, 建筑层数不宜超过四层。平面形状以正方形、矩形、圆形为好, 为满足建筑用地、建筑艺术、城市规划和使用功能等多方面要求, 也可采用正多边形、椭圆形, 避免出现L形, U形等不规则建筑;立面外形最好采用矩形、梯形等均匀变化的几何形状, 避免出现过大内收或外挑。中小学教室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应减小抗震横墙间距、减小开间、增大进深, 采用方形或横向矩形的教室, 从而大大提高中小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
结构工程师应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密切与建筑师配合, 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建筑平、立面, 使建筑平面规则, 立面简单, 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2.1.3 构件的概念设计
⑴砌体结构构件应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设置构造柱、圈梁、芯柱。
⑵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应合理选择尺寸和配筋, 保证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强锚固的梁柱破坏机制。
⑶预应力结构抗侧力构件应配置适量的非预应力筋, 预应力筋应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⑷非结构构件 (建筑物非结构构件) 应加强与结构主体的整体拉结, 避免地震时倒塌脱落伤人。
2.2 抗震结构体系
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对建筑安全性、经济性起决定性作用, 是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最关键问题。中小学校舍应限制采用外廊式单跨多层砖房或外廊式单跨钢筋混凝土框架, 禁止使用预制空心楼板和预制楼梯, 大空间校舍宜优先采用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地震区优选内廊式双跨框架结构体系, 同时应加强、改进疏散通道楼梯。灾难来临时, 中小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习惯性跑向“向光性”和最熟悉的出入口逃生。故楼梯间应具有良好的采光性, 楼梯间应布置在建筑平面的中间, 内廊式框架教学楼在满足建筑功能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楼梯间数量, 从而提高疏散速度, 减少疏散时间。另外, 应适当加宽休息平台和走道的宽度避免在转折处发生拥堵现象, 从而达到迅速疏散人群的目的。
强烈地震是小概率事件, 参照国外的做法, 学校应设计成周边地区的紧急避难场所, 学校建筑应重点设防, 为达到这一目标, 主体结构推荐采用轻钢框架-支撑结构, 墙体可采用轻质、保温隔热板, 楼板和屋面板可采用轻质板, 减轻结构自重, 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3 结语
根据安徽省既有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普查与鉴定的统计分析, 重点从抗震结构体系方面提出了新建教学楼优选内廊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推荐采用轻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楼抗震防灾能力, 以期为今后的抗震防灾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柳炳康, 沈小璞主编.工程结构抗震设计[M] (精编本)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马成松, 苏原主编.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郭樟根, 孙伟民, 倪天宇, 丁帅, 沈丹.汶川地震中小学校建筑震害调查及抗震性能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1 (1) :49-54.
中小学教学楼 篇2
福建省中小学
教学楼建筑节能设计指导意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09年11月
2南方建筑节能主要措施,教学楼建筑节能设计应优先考虑建筑外遮阳和外窗外遮阳。
(2)设置遮阳设施时,应综合考虑地区气候特征、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满足建筑夏季遮阳、冬季阳光入射、自然通风、采光、视野等要求。
(3)建筑南向的外窗宜利用南面外廊实现外遮阳,其它朝向的外窗宜结合建筑立面设计采用百叶遮阳、综合遮阳、挡板遮阳等形式。
(4)外遮阳装置应进行结构安全设计和连接安全设计。
四、电气设计
1、教学楼的电气设计应优先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能效比标准和谐波电流发射限值的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型电器产品。
2、教学楼宜对空调用电、动力用电、照明及特殊用电等各部分能耗进行分项计量。
3、走廊照明宜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避免“长明灯”现象;楼梯间应按相关规范设置消防疏散照明,以防止在楼道发生学生意外踩踏事故。
4、教学用房及走廊、楼梯间的照明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照度、色温、显色性、眩光影响等因素,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要求:
(1)教学用房在课桌面达到300 lx的照度(美术教室500 lx),教学用房黑板在黑板面达到500 lx的照度,显色指数Ra≥80,统一眩光值UGR≤19,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大于11 W/m2(美术教室18 W/m2);走廊、楼梯间的地面达到50 lx的照度,显色指数Ra≥60,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大于3 W/m2。
(2)教学用房照明应选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如T8、T5三基色直管荧光灯,并配电子镇流器等;走廊、楼梯间宜采用紧凑型节能灯。
5、教学用房内照明灯具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
(1)灯具布置应采用长轴平行于学生主视线,尽量使得光线从侧面引入,并合理布置黑板灯,以减少光幕反射和眩光的产生。
(2)若教学用房内设有吊扇,应配有吊扇调速开关;照明灯具应采用吊装方式, 与课桌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7 m,但应低于吊扇,防止吊扇旋转时产生光影。
(3)黑板照明开关应单独设置。
6、教学用房内照明灯具宜按以下方式分组控制:(1)普通教室应使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2)多媒体教室等应按离讲台的远近距离分组。
五、给排水设计
1、应制定给排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2、应通过合理选用优质管材、设备等有效措施,避免管网的漏损。
3、生活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城镇给水管网的压力直接供水,系统中应采用合理的减压限流措施。
4、卫生器具、配件和设备宜选用节水型产品。
5、雨水丰富地区,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建筑雨水利用的可行性和雨水集蓄、利用方案。
浅谈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教学 篇3
一、研究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是衔接教学的前提
小学和中学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学的要求和层次有所差异。小学英语重在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戏等活动奠定语音和书写基础,获得一些学英语的感性知识,为进一步学英语打下初步基础。进入中学后,英语教学目标较高,要求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激发、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是衔接教学的关键
学习动机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在于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其中附属内驱力是儿童时期最突出的表现。在初一衔接教学阶段,教师一方面应尽量保留小学生英语课的活跃气氛,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寓教于趣,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要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逐步从模仿、机械训练过渡到交际运用,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学方法是衔接的关键。教师应注意准确的把握教的方法选择,关注学生学的方法的指导;要善于观察、研究、把握时机,培养学生独立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保护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承认,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教学方法也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三、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搞好英语衔接教学的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要看到养成学生良好习惯对其人生成功的巨大影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所在。在衔接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衔接教学,乃至整个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几个习惯:
1.朗读背诵的习惯。背诵课文、单词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并非难事,但有的学生则不然。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使其养成背诵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背准,背熟,直到烂熟于心,脱口而出。
2.听写习惯。听写是综合听、拼和写的一种基础的练习。利用早读或课上5分钟听写单词、句子或对话、课文。听写的内容应预先布置,由易到难,由慢到快,长期坚持,督促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3.勤记笔记,独立思考的习惯。应要求学生记随堂笔记,将老师解释的重、难点随手记下,字迹要清楚,重点要突出,便于课后复习。
4.培养有错必改的习惯。许多学生忽视练习中的错误订正,一错再错,并形成固定的错误思维方式。所以,有一个改错本是很有必要的。养成将弄错的单词、短语、句子、语法随时记录下来的好习惯,附以出错的原因分析,经常翻看可以少走弯路。
5.善于归纳、总结的好习惯。教师应指导并要求学生进行单元小结,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掌握。
6.及时预习、复习的习惯。预习、复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以为教给方法最重要。对此我的做法是:告诉学生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新单词、新课文、练习册。在习惯养成之初要时不时地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抽查。同时,要求基础好的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课外参考书或网上资源初步解决疑难问题,熟读甚至背诵对话或短语;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能熟记生词或含有生词的句子,结合句子记忆生词的意思,能流利地朗读对话或短文。预习为上课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学生听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主有次,才能在课堂上把注意力集中在预习时不甚理解的问题上,既学起来轻松,又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提供了时间保障。在复习这个环节中,我在学生中提倡:“看书不练习---练习不看书---问题书中查”。即:练习前要看书(复习),练习中把不会的先保留,练习后再看书(再复习),解决练习中的疑问。平时教学中通过布置默写作业,分层要求,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坚持日常复习的习惯。
当然,学生每届不同,情况不一,衔接教学面临不同的问题,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中小学教学楼 篇4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 中小学教学楼倒塌十分严重, 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由于学校建筑一般处于城镇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区域, 而震害倒塌后果又具有集团伤亡特征, 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因此, 对现有的中小学教育用房实施抗震加固改造, 避免中小学建筑倒塌及将其地震伤亡减至最低程度, 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目前, 国内研究人员已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2,3]。本文以山西省某实验小学砖混结构教学楼为例, 根据现行规范[4,5,6,7,8]对其进行了抗震鉴定。经分析, 确定了其加固部位和加固方案。
1 工程概况
山西省某实验小学4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建设年代为1995年, 平面为“一”字形且是外廊式布局, 建筑总长66.0 m, 宽9.6 m, 层高3.6 m, 建筑总高度14.4 m。无地下室建筑, 屋顶未设女儿墙。有3个楼梯间, 分别位于教学楼的两端和中间位置。每个教室开间9 m, 进深为6.6 m;门宽1 m, 高为2.5 m;窗宽1.8 m和2.6 m, 高为2.2 m。楼板、屋面板采用预制混凝土板, 部分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外墙厚370 mm, 内墙厚240 mm。现已知:地震烈度为8度;楼面结构类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面 (刚性) , 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每层均设有圈梁;墙体材料为烧结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M 5;砖强度等级为MU 10;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 30;钢筋等级为HPB 235;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
2 抗震鉴定
根据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该教学楼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 其后续合理使用年限至少是40年, 应按B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根据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教学楼的抗震措施要按照9度进行复核。
2.1 抗震措施鉴定
对该教学楼的鉴定内容主要有:结构各部位构造尺寸和材料强度等级 (见表1) 、结构体系、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
由表1可以看出, 该教学楼的总高度、总层数、抗震横墙间距、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最小距离、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楼盖内墙圈梁最大间距等多项不满足鉴定标准的规定。
该教学楼采用纵横墙混合承重体系, 纵横砖墙平面布置规则, 上下连续, 立面无变化。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变化均匀, 无刚度和质量突变, 同一轴线上窗间墙的宽度均匀。但有两个楼梯间设置在房屋两端, 故其结构体系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的规定。
该教学楼纵横墙交接处均是咬搓砌筑;预制楼板和屋面板与圈梁均设在同一标高上, 且都有拉结钢筋, 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板端伸进墙体的长度≮120 mm;在走廊处沿横墙设有框架柱和梁支承外走廊, 在教室内部沿横墙方向的轴线上布置有框架梁, 截面尺寸为250 mm×500 mm, 两端各有柱支撑, 故房屋的整体性满足鉴定标准。
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在屋盖和楼盖处, 屋盖和各层楼盖处沿所有横墙上均有。圈梁与预制板在同一标高处。纵向配筋不少于4Φ 12 mm, 截面高度是250 mm, 箍筋间距为150 mm, 故圈梁的设置符合抗震鉴定标准。
构造柱设置在外墙四角, 内墙和外墙交接处, 房屋两端的楼梯间里的四角。由于对教室采光的要求, 外墙上开窗尺寸过大, 所以, 在外墙的窗间墙中也设置了构造柱。构造柱的最小截面是240 mm×240 mm, 纵向钢筋采用了4Φ 16 mm, 柱两端箍筋加密, 间距为200 mm, 构造柱的上述设置满足鉴定标准的要求。
2.2 抗震承载力验算
B类建筑在不满足第1级鉴定要求时, 需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4]。该教学楼抗震承载力验算, 可按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分析。通过PKPM软件中建模分析可知, 该教学楼主要的薄弱环节在部分横墙和位于教学楼两端的楼梯间, 以及位于中部的楼梯间, 此外, 走廊两端处抗力不足, 这些部位属于地震时首先破坏的部位。
2.3 鉴定结果分析
由于该教学楼横墙间距很大 (为9 m) , 且房屋的大部分水平地震力要通过楼盖传至横墙, 这就需要楼盖有足够的强度以传递水平地震力, 而且要有足够的横向水平刚度以限制墙体间的水平变形, 因此, 可适当加固抗震横墙, 增强结构的刚度;由于有两个楼梯间位于教学楼的两端, 其刚度比其他房间的刚度大, 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剥离破坏, 故可通过加固楼梯间的墙体, 使得楼梯间能与其他房间成为整体, 而其本身不至于发生扭转效应。
3 加固方案
根据教室的使用功能并综合考虑加固费用、加固效果和施工操作等因素, 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对教学楼横墙进行抗震加固。对楼梯间的横墙和纵墙也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加固, 并在纵横墙交接的墙角处采用刚拉杆加固。
3.1 加固横墙
为了不改变外部建筑立面造型, 外横墙采用单面加固, 所有内横墙采用双面加固。因实际墙体的承载力与需要的抵抗力相差不是很大, 故钢筋网水泥砂浆做法可按构造要求。墙体加钢筋网时, 应采用喷涂方法, 不仅施工简便, 质量也容易保证。
面层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面层的砂浆强度等级采用M 10,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的厚度为35 mm, 钢筋外保护层厚度≮10 mm, 钢筋网片与墙面的空隙≮5 mm。单面加面层的钢筋网采用Φ 6 mm的L形锚筋, 间距为900 mm, 用水泥砂浆固定在墙体上, 见图1 (a) ;双面加面层的钢筋采用Φ 6mm的S形穿墙筋连接, 间距为900 mm, 并呈梅花状布置, 见图1 (b) 。
钢筋网的网格尺寸为300 mm×300 mm, 钢筋为Φ 6 mm。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与原纵墙的连接如图2所示。当横墙单面加固、纵墙不加固时, 横墙加固锚筋为Φ 6@600 mm, 纵墙应设锚筋拉结, 见图2 (a) ;当横墙双面加固、纵墙不加固时, 横墙加固锚筋为Φ 6@900 mm, 纵墙应设锚筋拉结, 见图2 (b) 。
3.2 楼梯间加固
该教学楼楼梯间采用的是现浇梁式楼梯结构, 但因其分别设置在两端及中间部位, 而且楼梯间比较空敞, 地震作用下, 建筑物在这3处楼梯间会发生破坏, 且破坏部位主要在顶层外墙屋顶、楼梯梯板及平台梁。
该教学楼楼梯间的外纵墙和横墙均使用钢筋网片单面加固, 楼梯间的外墙角采用钢拉杆进行加固, 以此保证地震时楼梯间与教室能共同摆动, 不至于外墙提前剥离, 造成楼梯失去支撑。具体做法是:在楼梯间的横墙与纵墙交接处, 分别在每层楼梯间的平台梁下部的横墙和纵墙上固定钢拉杆, 长度>2 m, 钢拉杆一端使用槽钢或角钢垫与墙体平行固定在横墙或纵墙上, 另一端仍用槽钢或角钢垫交叉固定在横墙和纵墙上。需要注意的是, 钢拉杆与墙体的夹缝宽度须≯100 mm, 如图3所示。
4 结语
该教学楼的总高度、总层数、抗震横墙间距、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以及结构体系, 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 对教学楼横墙及楼梯间横墙和纵墙进行抗震加固;楼梯间的外墙角采用钢拉杆进行加固。
参考文献
[1]白凤.论我国中小学教学楼防倒塌的抗震概念设计[J].工业建筑, 2009, (1) :42-46.
[2]魏昶帆, 赵宝生, 唐勇.云南宁洱6.4级地震某教学楼的震害分析[J].工程质量A版, 2008, (2) :29-32.
[3]郭樟根, 孙伟民, 倪天宇.汶川地震中小学校建筑震害调查及抗震性能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1 (1) :49-53.
[4]GB 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5]GB 50223—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
[6]GB 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7]JGJ 116—2009,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
中小学教学楼 篇5
【中文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化教学的普及,中小学教学制度有了重大的改革,网络教学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生可能会存着不能及时到校、完成作业和参加自测的突发情况,给教师批改作业、统计自测增加了难度。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国内网络教育的发展处于较好状况,利用网络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成为提高自主教育、学习的有效途径,更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采用JAVA语言的分析与设计思想对需求进行了分析,对各个功能进行设计。技术上采用MVC模式,实现了数据与视图的分离,在技术上把系统打造成扩展性、维护性强的系统。详细介绍中小学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应用证明中小学网络教学系统充分发挥了网络资源进行中小学网络教学的优势,既经济又方便,提高了中小学网络教学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本论文主要通过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发展意义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后对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论文通过对系统总体业务描述针对具体业务进行分析,最后对系统具体实现的关键技术及界面进行展示。论文主要针对中小学网络教学业务进行分析,围绕教学业务开发的一套应用软件系统。场在线作业、在线自测、题库管理、成绩管理是中小学网络教学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作业、自测数据的分析,可以更方便的对
学生因材施教。通过本论文对中小学网络教学业务的设计与实现,完成了中小学网络教学管理的基本流程,方便了教师批改作业,规范了中小学网络教学管理工作流程,提高了中小学网络教学管理质量、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工作效率。
【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opularity of network teach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ystem have been major reforms, online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iculum reform.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 emergency situation of pupils may not being in time to the school, complete assignments and participate in self-test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for teacher correcting homework, statistical self-test.All the time, as a kind of new teaching mod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network education in good condition, using the network teaching can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space and time limit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ing self-direct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nd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adapting 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talent.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development, using JAVA language’s idea of analysis and design analyzes it’s requirements and have a design for each function.Technically,using MVC pattern to achieve the separation of data and view makes it scalability, maintenance strong systems.Describing detailed primary and secondary online teaching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system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Application shows th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online teaching system;give full play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teach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sing the network resources, both economical and convenie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level of network teaching manage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online teaching and then describ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is solution.This paper uses the description of system overall busines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business, and finally the key technology of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interface are displaye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online teaching business, developing a set of teaching application software systems around the teaching business.Online homework, online self-test, exam manage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online teaching busines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self-test
data, it is convenient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Through this paper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network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business, completing the basic flow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network teaching management, facilitates teacher correcting students’ papers and standardizes the schools network teaching management process, improves the network teaching management quality and primary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teachers’ work efficiency.【关键词】中小学网络教学 JAVA B/S 【英文关键词】School network teaching JAVA B/S 【目录】中小学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9ABSTRACT9-10
摘要
1.1 系
第1章 绪论11-15统发展背景11-121213-1415-3315-3121-2425-2729
1.2 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章 需求分析1.3 解决的主要问题12-131.5 本文的组织结构14-152.1 系统概述15
2.2 功能性需求
2.2.2 在线自测2.2.4 题库管理2.2.6 课程公告2.3 非功能性需求2.2.1 在线作业18-212.2.3 留言板24-252.2.5 成绩管理27-292.2.7 常见功能29-31
31-333333-3535-3637-3838-40计40-42第3章 总体设计33-403.2 系统架构设计33-363.2.2 系统部署架构353.3 数据库建模36-403.3.2 概念结构设计38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40-48
3.1 系统目标和原则3.2.1 系统安全架构3.2.3 系统技术架构3.3.1 逻辑模型设计3.3.3 数据字典设计
4.1 系统包结构设第5章 系统的实
5.1.1 在线5.1.3 留5.1.5 成5.2 系4.2 核心类详细设计42-48
5.1 业务系统实现
48-58现与测试48-60作业实现49-51言板实现52-54绩管理实现56-57统测试58-6061-63致谢
5.1.2 在线自测实现51-525.1.4 题库管理实现54-565.1.6 课程公告实现57-58第6章 总结与展望63-64
60-61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学楼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中小学衔接 教学体会
英语学习由小学进入初中无论从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上都开始了英语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但进入中学以后,不但要培养兴趣,还要注重知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对英语这种语言的好奇感消退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就会有一些学生把这门课当成负担,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下面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同时也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英语这门课对刚跨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是新鲜而神秘的。一开始,学生往往是带着好奇的心情来学这门课的,也有些学生是带着好玩的想法来学的。总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处于肤浅的了解,缺乏正确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基于这种状况,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英语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同样处处进行为祖国建设、为未来的工作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教育。通过课内外的多种形式引导和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懂得了它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明白了祖国建设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懂得了世界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挑战。建立其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为以后的学号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培养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是义务阶段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发生了兴趣,才会享受学习的欢乐,从而更加热受学习。所以是否喜欢英语,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美引趣,用美的语言、表情、动作、板书等去激发学生的兴趣。2、以奇诱趣,用新奇的内容和方法,诱发学生的兴趣。3、设疑激趣,抓住知识的关键处设疑引思,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4、活动引趣,活化英语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活动形式,唤起学生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的英语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有趣而轻松的气氛中感到学习英语并不是件苦差事,这样潜移默化,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随之越加浓烈。随着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增加,教学效果也有了较明显的好转,为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打好学好英语的基础
基础不牢固,随着学习知识难度加大,学生就会感到英语学习吃力,时间一长,就会掉队,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时,个别教师要求不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是写错格式,就是读成汉语拼音。为此,从学第一个字母开始,就应当给他们加强国际音标的学习。首先让他们懂得每个英文字母发音是怎么来的,它的舌位如何。特别是舌齿音,学生很难把握,教师要让学生摆脱汉语拼音的束缚,为下一步学习,为今后学单语、记单词打下了记忆和查阅的基础。其次,在字母格式上,学生总分不清上、中、下,不是出格,就不够格。因此,教师要特别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为学生今后英语学习练好基本功。
四、加强单词识记教学,增加词汇储量
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拥有较高的词汇量,而要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就必须从记单词着手。记单词,这是让大部分学生感到为难的事,虽然他们正处于记忆的旺季,但如何去记才能取得佳、最快、最牢固的效果,是学生在这条刚刚连起的大桥上是否继续踏实迈步的关键,如果一步跨错,也许会有许多同学在此停步,把刚刚建起的“兴趣之桥”拆掉,而放弃对这门课的学习。为了提高英语单词记忆的效率,为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如音标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情景记忆法、构词记忆法、日常生活记忆法等等,为了激发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教师可以开展记忆单词竞赛、单词接龙、单词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单词的方式。
五、加强表达能力训练,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英语是门用于交際的工具课。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在于将来能够在工作中熟练地运用这个工具,以口语或书面形式进行表述或表达。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一开始就重视口语或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了在起始课中注意培养学生说、写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培养表达能力的方法。例如要求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会话值日、或讲故事、或谈家庭、谈父母兄妹、谈同学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分组上台表演短剧或表演游戏。为了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在初一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会话竞赛、自编自演英语节目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提高了会话能力,也巩固了所学知识,对记忆单词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初二防止分化打好了基础。另外,书写也不可忽视,除了正规、准确、美观之外,还需要高速度。为达到此目的,从一开始学习英语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必须写好字,写正规字,并练习快速写正规字。
中小学教学楼 篇7
望谟县位于贵州南部,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打易镇跑马坪,海拔1 718.1 m,最低点为昂武乡打乐河口,海拔275 m,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沿河两岸有大小不等的坝地,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立体状展布。山地面积占76.8%,丘陵占20.4%,河谷盆地仅占2.8%。该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由于经济水平不甚发达,该县基本上所有教学楼层数都为2层~3层,采用砌体结构,多道横墙和两道纵墙,外加一外挑走廊的典型教学楼模式(见图1),其中90%以上采用现浇混凝土楼、屋盖。横墙间距大约为7.5 m,纵墙间距约为6.0 m,楼梯间宽度约为3.3 m,外廊尺寸为1.5 m~2.0 m。
2 该县中小学教学楼抗震的不利因素
2.1 整体规划不足,扩建不规范
由于许多老式教学楼在建造前整体规划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已有的教学楼不能满足逐渐增加的入学学生的教学空间需求,因此为了解决教室不足的问题,部分原有教学楼都采取了再扩建、补建的对策。由于修建时间的差异,老教学楼和新建教室之间的高度、自重和刚度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结构自振周期也各不相同。当地震发生时,它们的震动不一致,若预留的防震缝不足,则容易发生相互碰撞,导致教学楼的整体倒塌破坏。例如该县某小学在原有教学楼旁边扩建了二层办公室,扩建部分所使用材料为空心砖砌块,而原建筑所用材料为普通烧结黏土砖,二者之间墙体的刚度存在差异,加之扩建部分与原建筑之间几乎未留抗震缝,可想而知,当地震来临时,该教学楼的抗震性能必定很糟。因此在新建教学楼前应进行合理设计和长远规划。
2.2 外廊的平面布局
根据GBJ 99-86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第3.1条教学用房的平面宜布置成外廊和单内廊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获得最佳的采光效果和避免互相干扰。但是在地震动力作用时,极易在挑梁与纵墙结合处出现应力集中,导致挑梁板脱落砸伤人。该县中小学的教学楼(除一层教学楼外)均采用外廊形式,对于满足加固要求的教学楼,建议在挑梁的端部适当增设外廊柱,外廊柱能增加教学楼的整体性,使房屋的抗震性能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2.3 楼梯间设在端部或转角处
该县的教学楼基本上为两种平面形式:“一”形和“L”形,大约有30%~40%的教学楼把楼梯间设置在端部或者转角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在楼梯间四角设置构造柱和加强梯间墙的刚度,这种设置方法对楼梯间的抗震是极为不利的,在地震作用下,楼梯间产生应力集中,一旦楼梯间损毁,就等于生命通道的切断。图2为该县某两个学校的楼梯间布置位置。
建议以后新建的教学楼避免把楼梯间设在端部或转角部位,当建筑要求楼梯间必须设在端开间时,楼梯间除在楼层设置圈梁外,在半跑的楼梯平台处还应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在楼梯间四角和平台梁处均应设置构造柱。凸出屋顶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与顶部圈梁连接。
2.4 未设构造柱和圈梁
一个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好坏除了从平面形式是否简洁对称、立面刚度变化有无突变来判定外,更重要的一点为是否加设构造柱和圈梁,砌体结构作为垂直承载构件,地震时最怕出现四散错落倒地,从而使水平楼板和屋盖坠落,而构造柱则可以阻止或延缓倒塌时间,以减少损失。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又可以起到类似框架结构的作用,其作用效果非常明显。但该县部分学校的教学楼根本未设构造柱和圈梁,或者只在教学楼四角设置构造柱,这样很不利于抗震。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对学校教学用房的抗震性能要求更加严格。
我国现行的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所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包括普通中小学和有未成年人的各类初级、中级学校)的教学用房(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礼堂)的设防类别均予以提高,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乙类建筑,其地震作用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1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那么根据规范的要求,该县教学楼的抗震措施应符合8度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对于构造柱的设置,建议新建的教学楼应根据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含2008局部修订)中第7.3.1.3条规定进行设置,该县教学楼一般不超过3层,应按增加两层后的层数对待,并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及楼梯间四角处布置构造柱。
按照规范的要求,该县的圈梁应层层设置并且满足:圈梁闭合,遇有洞口圈梁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圈梁紧靠板底。
3结语
地震虽是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教训总结出应对它的策略,提高我们教学楼的抗震能力,从而实现在罕遇地震时多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为师生赢来宝贵的逃生时间。希望本文能给设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一点点启发。
摘要:针对贵州省望谟县中小学教学楼的抗震措施情况,分析了大多数教学楼普遍存在的抗震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及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楼的抗震能力,实现抗震设防目标。
关键词:教学楼,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构造柱,圈梁
参考文献
[1]叶爱崇.提高多层砖混结构教学楼抗震能力的设计构思[J].江苏建筑,2009(7):17-18.
[2]田小霞.小议教学楼抗震不利之处与震后评估方法[J].江西化工,2009(5):31-33.
[3]于菱燕,乔雪梅.于地震设防区中小学教学楼抗震减灾的思考与建议[J].陕西建筑,2008(10):5-6.
[4]陈国娥.凉山州中小学教学楼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2006(3):22-23.
[5]GBJ 99-86,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S].
[6]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
中小学教学楼 篇8
据了解, 目前有“一定量”的中小学仍继续维持在以歌唱为主, 促进学生在学会歌唱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教学制度。对此, 我们不禁要问, 其中的“感受音乐”究竟感受的是什么?是音乐的本身, 还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开拓精神与创造性人才的长远教育目的?答案显然是模糊的。笔者认为, 强化、深化中小学以歌唱为主的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是非常必要的。长时期的歌唱教学告诉教者, 学生们很愿意唱歌, 但就歌声中所应感受的内容和教育目的而言, 却着实令人担心。作为新世纪、新形势、新特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必须审时度势, 要有足够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就要牢牢定位在热爱祖国、关心父母、关爱他人这个红色的主导动机上来, 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开拓精神与创造意识。
记得柯达伊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培养一名音乐教师要比培养一名指挥家重要十倍!一名憋足的指挥, 他只不过会失败一次, 而一名憋足的音乐教师要连续失败30年, 扼杀30批儿童的音乐爱好。”因此, 笔者认为, 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出现的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可能与我国中、高师音乐教育的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他方面的原因, 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问题是否出现在专业设置、目标建设或管理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国外的一些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先后在我国扎根落户, 如:奥尔夫、柯达伊、铃木、卡拉姆·科恩、综合、达尔克罗兹等教学法。其中的“综合”强调的是综合音乐感, 而达尔克罗兹多是指体态律动。经较长时间的实用检测, 这些教法均有不同的美育特征, 总体应视为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而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总是围绕着歌唱打转转, 不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其中的新思想、新体系, 表现出更多的随意与盲目。致使奥尔夫教学法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拍手跺脚;达尔克罗兹教法造成了一派热烈与欢腾;综合音乐感教学就是让学生用笔画音乐, 这种“高即兴”中的随心所欲把中小学的音乐综合课搞得形似神离。
以上阐述了“以歌唱为主与歌唱过程中的感受问题”。接下, 仅就某教师课堂教学如何对待音乐中的“听”和班级内几位同学已近变声初期的教学安排, 扼要发表一些粗浅的认识与看法。
古往今来, 无论你是否从事音乐工作, 音乐中的“听”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问题, 它既是音乐和美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又是社会每一成员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高度关注音乐美与感受音乐的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听觉能力的发展, 这是歌唱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歌唱中的“听”是发展学生音乐听觉能力的根本基础, 舒曼曾说:“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千真万确。如果听觉能力不足, 将直接制约音乐能力的发展与建设, 甚至丧失音乐的欣赏能力, 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 对于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来说将是无以弥补的遗憾。
稍大一些同学的变声期更不应忽视, 因为变声期是每位学生不可回避的生理现象, 此时教学中的高声放歌显然不妥, 所以教者要高度注意监测和观察。中学阶段往往是学生人生立志的关键期, 强烈的求知欲、浓厚广泛的兴趣早已不能在教者精心选择的歌曲中得以释放。同时, 变声期的嗓音又会不同程度诱发他们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落差, 致使轻者自尊心受挫, 重者可使本来较好的音乐天赋丧失殆尽, 从此终身告别音乐, 所以教者一定要高度重视。
教者不妨在音乐课中有针对性的添加调换一些围绕音乐其他知识的内容予以填充, 这样不仅可以抚慰他们不能放声歌唱的遗憾, 反而会激记起他们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合理、人性的解决了他们变声时段的嗓音保护问题。据了解, 国外有些做法虽不是为了大龄学生变声期的嗓音保护而设, 但对我们可能会有些启发。早在30多年前, 澳大利亚著名音乐家卡拉威教授就曾在《澳大利亚音乐教育》杂志上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意思是说:“从表演音乐到聆听音乐, 再到创作音乐是十分可行的。”并特别指出:“成人与孩子自己弄音乐得到的乐趣是加倍的。”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也有卡拉威教授所指的这类情况, 目的多是针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诸如:在多数音乐发达国家, 中学一年级就设有歌曲创作课, 允许学生随心所欲、大胆自由的创作, 同时还有更多的内容供变声期孩子练习。如做一些旋律与节奏游戏性质的写作练习, 这些与歌唱相比会更卓有成效的发展学生的智能, 增强与建立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对音乐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奥地利、德国、瑞士等国都各有千秋,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世界上没有一本可以适用于任何人的教科书, 因为会受限于每个人的个性、性格、兴趣、能力、理解的差异等因素, 所以教师必须要予以精心打理, 相互调配, 实施教学。
面对祖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只争朝夕的开拓改革意识, 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 不断丰富综合课的内容建设与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创新, 相信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春天一定会早日到来。
摘要:为尽快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教委最新“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管理规定”和我院的“四年规划”。文章对我国现行的中小学以歌唱为主的制度设计, 在课堂歌唱教学中的“听”与部分变声期学生在教学进行中的保护性施教问题, 借鉴并整理国外部分切实可行的教育理念与措施, 予以综合, 独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的方法手段。
中小学教学楼 篇9
1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类项目教学设计情况
1.1 体操内容的选择
中小学体育课教师在选择体操类教学项目时, 更注重项目本身的健身效果, 着重追求为学生带来身心健康等有益影响的体操项目, 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并筛选教学方法。对体操类项目内容的选择多数依据学校资源、师资等情况, 在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情况下完成内容筛选, 并以此为基础对学习目标进行设计[1]。另外, 体操类项目本身的娱乐性、科学性与时代性同样也是教师选择的重点, 直接关系到最终体育教学成果。
1.2 体操内容的教学层次
在体操内容教学方面, 按照毛振明先生对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 有精学类、粗学类、介绍类、锻炼类内容之分。精学类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 学习内容可操作性较强, 学生掌握可能性大, 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诸如成功、进步、信心等积极情况,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运动锻炼兴趣与好奇心, 方便各类课程目标的达成, 典型代表以健美操、广播体操等项目为主。粗学类项目更侧重于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后身心全方面获得健康发展, 这类内容对学生学习要求相对较低, 主要侧重于学有所得, 在以后的学习与训练中能够学以致用, 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在运动锻炼中了解到相关体育文化与精神的魅力, 体会到参与的兴趣, 主要以团体操及体育舞蹈等为主。介绍类主要以涉及各种体育活动的文化理论与知识为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体育文化与故事, 从理性层面了解到体操类项目的实质魅力, 从而方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与应用。锻炼类顾名思义, 着重实际的运动锻炼提升个人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准, 为学生日后进行各类体育锻炼与运动项目奠定良好基础, 以实现体育课程学习的近期目标[2]。
1.3 体操教学内容的优化
结合当前体操类项目教学情况来看, 艺术体操、健美操、韵律操等内容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的贡献比较大, 是教学设计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部分, 也是应当列于教学设计前列的优选内容。像是轻器械体操或器械体操贡献则相对较小, 一方面是对器械有过多要求且学习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也与过于专业有关, 在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上学生接受度稍低。团体操项目虽然对课程目标贡献相对较低, 但是作为团体项目, 其本身对其他教学课程与内容有着较强的组织与支持作用, 因此也是教学设计当中的优选重点。
2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类项目教学设计构想与策略
2.1 教学设计构想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类项目教学设计要立足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 合理筛选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与参与性, 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服务。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 学生可首先建立起感性认识, 培养良好的兴趣基础, 高年级学生则以组合动作为主, 利用他们的认知优势满足个人的求学热情, 再进一步组织各类复杂的动作与组合进行练习, 同时深入挖掘体操类项目的魅力与价值[3]。
低年级学生在课程设计方面要以必修课为主, 高年级则可适当增加一些选修课程, 提供适度的选择自由,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 让他们掌握好锻炼方法, 为终身体育与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在学习内容层次安排方面, 要根据高低年纪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差异进行合理安排, 比如精学类内容耗费时间长、学习难度大, 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设立, 粗学类内容短期学习效果好, 在高低年纪都可安排, 锻炼类内容的设计要注意选择与排列, 防止过度重复或者浪费时间与资源, 让学生们在有效时间内享受到不同趣味学习体验。需要注意的是, 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不同种类内容的合理混搭, 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进行实践摸索, 通过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观察等不断修正教学方案, 以便适应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需求, 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及时更新体育观念, 让学生获得体操类项目学习乐趣。教学设计中要走出传统体育更为重视学生运动技能与身体锻炼的局限, 坚持快乐体育、教与玩结合、带给学生快乐体验等理念, 带给中小学生更为丰富多彩、趣味性十足的体育课堂[4]。
体操类教学要注意营造全新的教学氛围、打造趣味课堂, 以诸如“我锻炼, 我快乐”、阳光体育、趣味体育等为核心, 在开展体操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该类项目的运动实践优势, 实现教与玩的高效结合, 让学生们从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等诸多方面收获有益影响, 开创快乐体育、趣味体育学习课堂。比如通过教与玩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开展以趣味体育为主题的体操锻炼活动或比赛,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丰富他们的体育课堂锻炼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们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 以小学生年龄小、喜欢玩耍的心理需求设计多种情境化的体操比赛或游戏, 以高年级学生喜欢竞争、对抗等心理组织体操项目竞赛, 让他们在趣味性、参与性、实践性较强的体操类项目运动游戏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从而愉快、主动地完成各种体操锻炼, 做好体育运动的练习。
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授课思路与授课手段, 挖掘体操类项目教学创新的多种形式与路径, 让学生乐于其中, 在体育课堂中提升个人肢体灵活性、协调性, 打造健康体魄, 并培养个人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比如结合季节变化或体育运动潮流对体操类项目进行优化改进, 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体操项目进行锻炼, 或者紧跟社会潮流引进学生感兴趣的体操项目, 通过制定各类体操活动计划, 以体育课为主体、课外活动为辅、家庭体育作业为补充, 提供学生体操锻炼、活动玩耍的科学指导, 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5]。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实际教学现状, 从教学内容的筛选、层次设计到内容优化等深入研究, 结合研究情况对体操类项目教学设计进行创新, 融入快乐体育理念改造中小学体育课堂, 进一步提升体操类教学课程的设计科学性、合理性与创新性, 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其春.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内容的运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4 (9) :78.
[2]高君红.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内容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 2014 (24) :90.
[3]高保华.新课标背景下福建省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4 (5) :93-95.
[4]韩颖.基于中小学体操教材必学内容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浙教版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教师用书为例[J].体育教学, 2015 (3) :46-48.
中小学写字教学之探索 篇10
当前, 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 必须继续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笔者认为写字教学应该加强, 不应削弱。
一、充分认识写好汉字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 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 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 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才能把字写得端正美观;有利于呼吸顺畅和精神集中, 能防止儿童脊椎弯曲和眼睛近视;在写字过程中, 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书写认真仔细, 规范整洁, 会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力的发展。写字教学是一项高标准、严要求的“系统工程”,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教师用“智慧的教”, 才能引领学生“认真地写”, 才能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
二、怎样才能教学生写好汉字
写好汉字是学生的一项很重要的技能, 是语文教学所要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 是一个人全面素养的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写字训练, 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练姿势是基础;促兴趣是动力;细临帖是关键;抓时间是保证。
1. 练姿势是基础
没有正确、规范的写字姿势, 是不可能写好字的。学生在书写时存在着很多问题, 有的趴在桌上写, 有的高跷二郎腿边抖边写, 有的“抱”着笔写, 有的头抬得太低影响了视线……针对这些情况, 笔者在写字教学中, 一是作示范。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 可利用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直观清晰地观察到不同的写字姿势, 从中辨别出最正确规范的一种, 进行模仿。再深入到学生中去, 分解要领, 边讲边示范。二是严要求。学生的双姿训练是基础, 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学生写字做作业时, 对学生要严格要求, 一定要用正确的写字姿势来书写。请同学们注意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教师要不断巡查, 发现谁的姿势不正确, 就给予正确地指导, 同时对学生的写字态度也要严格要求:做到态度认真, 注意力集中, 凝神静气, 一丝不苟, 以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态度, 为提高写字水平夯实基础。
2. 培养写字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写好字的原动力。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爱好和追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当学生有了兴趣时, 就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它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可见, 学生的写字兴趣对于提高写字质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字的作用。一手漂亮的字就像一个人穿上美丽的服饰, 可以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字写得工整美观, 不仅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个性修养乃至更多丰富的信息,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彰显出一个人的个人魅力。俗话说的“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就是这个道理。其次, 可以从书法本身的特点出发,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把他们带入事物的“美”和“奇”的境地。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书法的特点, 让学生领略书法艺术之美, 培养他们学习写字的兴趣, 并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情趣。
3. 细临帖是关键
要想使学生写的字正确、规范、美观, 就必须让他们老老实实地临摹字帖。古往今来的书法家们无一不是从临帖入手, 进行创作, 继而成为大家的。因此, 在教会学生基本书写知识的基础上, 就要让学生开始临帖。
临帖的要领一是观察。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 将笔画的起笔、收笔成竹在胸, 这样才能将字写得跟字帖上的一样。二是思考。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让学生积极思考, 开动脑筋, 时时给自己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这一笔总是写不好?”从而自己设法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学习中, 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自己发现写字的规律, 领悟各个字的特点, 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状态。三是临写。众所周知,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最终是要将“胸中的成竹”写在纸上, 这就需要通过多练习来实现。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要求学生“姿势不对不动笔”“提笔即是练字时”。要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每天不间断地练一练, 哪怕认真写几个字也行。能够自始至终练习的学生, 他的笔控能力及其所写笔画的力度都很强, 久而久之, 往往能够做到“帖”什么样, 自己就写什么样, 惟妙惟肖, 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而那些“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学生写的字, 往往是软绵绵的, 毫无生气, 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4. 坚持练习是难点
年纪小的学生耐久力差, 练字时我们必须控制好时间, 视不同的年级、对象, 考虑一次练字时间的长度。低年级一般以10分钟~15分钟为宜, 时间过长, 学生容易疲劳, 产生厌烦心理, 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教师要尽量将练字时间安排在课内, 当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 提高写字教学的效果。另外, 还可将一些语文作业“改头换面”, 换成练字的形式,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巩固了练字的效果。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写字教学应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它既是当今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 也是一个学生对汉民族语言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是民族素质的一种重要体现。汉语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取得地位, 取决于汉语自身的发展和竞争力。当代青少年承担着汉语的传承和发展的重任, 因而提高他们的汉语和文字的运用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 至关重要。所以, 我们的写字教育一定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从实抓起。坚持写字教育, 上好写字课, 以期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中小学教学楼 篇11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育 高校语文教育专业 文学课教学 灵魂
在中国的大中小学教学日益技术化,功利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即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柏拉图有一句关于教育的至理名言:“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1]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能促使人灵魂转向的艺术,具备唤醒心灵的能力。著名教育理论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2]在柏拉图和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首先是一种精神交流,是一种灵魂的唤醒,如果教育没有深入到精神的交流,那这种教育就不能算真正的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不仅仅是使人获得某种知识技术,而是通过精神交流,唤醒灵魂,使人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育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语文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反观我们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教育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却灵性缺失,没有灵魂。原因在于教师根据现行教学用书和考试进行备课准备,缺乏关于文学美的自我思考,课堂教学把文学篇目进行肢解,从字、词、句、修辞等各种细节处进行解剖,损害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导致语文课堂成了解剖式的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灵魂。中小学语文教学正在改变教育理念,即从工具性、思想性转向有灵魂的教育,突出人文性、文学性和人格教化功能。中小学语文教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考人才选拔方式的调整、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多环节进行。除去别的因素,作为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高校语文教育专业,应更好地适应改革的需要,担负起培养师资的重任。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师资,是高师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师语文教育专业文学课教学必须关注中小学教改,并走在教改前面,起到引领作用。如何培养有灵魂的语文师资,是文学课教学应该思考和探索的。
一.树立唤醒灵魂的教学理念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不缺技术,但缺情怀与灵魂。除却教育体制,教师个人等因素外,高师院校应承担责任,反思我们在培养中的问题,尤其是文学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却忽视了审美的熏陶与灵魂转向。高校语文教育专业必须转变培养理念,树立唤醒灵魂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文学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学发展史,把握思潮流派及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影响,更多地把对文学的解读技术化,忽视了对文学内涵的挖掘,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熏陶,心灵感染,精神交流等人文作用。对于高校语文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来说,我们要进行怎样的文学教育?很显然,文学教育应该合乎灵魂,应该通过文学的阅读,文学的交流,唤醒灵魂,使人更具有爱,更具有善,更具有智慧。因此,要树立文学是艺术,文学合乎灵魂的理念,确立灵魂教育的课程理念。
在灵魂教育的课程理念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我们的文学类课程不仅要兼顾“职业性”“学术性”,更要关注“人文性”,才能实现语文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正如学者吴晓东指出:“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3]文学课既要丰富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掌握赏析文学的技巧,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使学生的灵魂转向。只有我们的师范生有了情怀与灵魂,他们才能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带着这种理念与灵魂进入他们未来的语文教学。
在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向之下,教学内容也应相应改革。改变过去重史轻作品的倾向,文学类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史,二是文学作品选,三是文学专题研究。具体来说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为基础课程,在课堂上注重两者的结合,以文学作家作品为重点。串讲略讲文学史,让学生有纵的线索,对文学史有宏观了解,在此基础上,重讲作家作品,尤其要重点解读经典作家作品,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领悟力。在另一学期开设文学专题研究,如唐诗宋词研究,明清小说戏剧研究,现当代散文研究,鲁迅研究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批判思维,提升审美品味,使文学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灵魂转向,发挥文学的无用之大用!
二.打造有灵魂的课堂
高校文学课堂必须是有灵魂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熏陶下,我们才能培养有灵魂灵性的新时代人才,为未来的语文教育带去灵魂与希望。那什么样的文学课堂是有灵魂的课堂?如何打造有灵魂的文学课堂?笔者认为有灵魂的文学课堂要突出人文性,能唤醒灵魂;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文学领悟力;要能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思维。
1.突出人文性,唤醒灵魂。
文学是人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里有社会文化,人情风俗,社会情感,思维方式等,文学的最大特点是人文性。因此,文学教学应该具有与别的学科不同的特点,不能用所谓科学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解剖,而要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站在人性的高度,挖掘语言下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索与领悟。如对沈从文《边城》的解读。《边城》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边城”世界。翠翠纯净、美丽而坚强,爷爷老船夫质朴憨厚,傩送、天保真诚大度,作为船总的顺顺也真诚待人,小说中所描写的茶峒地区虽是偏僻蛮荒之地,但这里的人都平常而又善良,集中体现着“边城”世界的人性美,人情美。但在这样一个美的世界里却发生了爱情的悲剧。凡是阅读了这篇小说的读者都会读出这里的美与悲剧,但仅仅到这个层面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悲剧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到这既是对美好人情美好社会的赞美,也蕴藏着对“边城”黑暗混乱乃至血腥现状的批判,更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思考与人生理想。这样的作品显然是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上,表达了沈从文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与审美理想,以及这种追求与理想在现实之难以实现而带来的隐忧。教师只有在解读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隐藏在文学之下的深层意蕴,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领悟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家们的情感体验、心灵感悟与人性思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所以,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教师应根据作家作品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文字下面的意蕴,重视对文学作品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感悟,而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文学知识和解剖技能,从而突出文学的人文性特点。这样的课堂才能启发人的心灵,使人获得感动与慰藉,引导人去追求智慧,发现灵魂。
2.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文学领悟力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艺术,这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对文学的解读极具个性,如何理解,如何解读,有什么样的启发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其次,教是为了不教。高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最终大都要走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因而在文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在走上语文教师岗位后,才能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得心应手的解读,从而引导中小学生发现文学之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促进心灵转向。所以高师的文学课堂应是能激发人思想与灵性的课堂,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把结论性的认识灌输给学生的讲课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适时点拨监控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中学习,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建构。[4]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在每次上课结束时安排下一次上课的任务,并就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布置给学生,给够学生自我学习、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行阅读,查找资料,思考并形成自己关于某问题的看法,以便在课堂上合作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再适时给以点拨。如在讲授郁达夫这个专题时,提前安排学生阅读《沉沦》,并要求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如何理解《沉沦》结尾把主人公的死与祖国的强大联系起来?你是如何看待《沉沦》中的性描写的?这样就给学生留够了阅读与思考探索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说出他们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和自我理解。教师再就问题进行引导,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理解作品。
在这样一次次的研读和探讨中,使学生既加深了对各种作品的感性认识,又在探讨中对各种作品有了理性的把握;既培养学生形成文学解读有多种可能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领悟力。只有这样,未来走上中小学语文教育岗位,他们才能把思考与灵魂的启发带入课堂。
3.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思维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总有许多种,不同的时代,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解读同一个作家作品,会有很大的不同。曾经受到肯定的名家名作可能会受到质疑,而一些曾受质疑的作家作品可能会被重新发现。课堂上教师应把一些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认识带给学生,以开拓学生思维与视野,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比如对茅盾的解读。茅盾以社会剖析小说获得美誉,他的《子夜》被誉为现代文学经典,《子夜》里的吴荪莆最后的失败反映出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处于必然失败的命运。但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资本家在1930年代事实上却获得了发展,民族资本家必然失败只是茅盾依据某种阶级理论而做出的理性思考,却与社会现实相悖,茅盾的《子夜》以及后面的系列小说,大都体现着作者的理性思考却缺乏作家自我的个性,茅盾作品的文学史意义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与认定。相比于茅盾,一些在解放后相当长时间被质疑忽略的作家如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周作人等作家在新时期却被重新发现,重新估值。
主观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很难完全符合,对文学的解读与认识,更是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重读文学时,注意不简单地褒贬,不把一般结论性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多重视角进行深入解读与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批判意识。
总的来说,高校文学课乃至其他课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技术、信息的地方,更应该是获得启发与智慧的地方,受教育者应该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下冷静地思考他们关注的东西,以新视野,新角度去思考审视所看到的事物,不受传统因袭的困扰。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思想之火花,有智慧之光芒。这样,我们才会带来有灵魂的教育,有希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康:论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4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5
[3]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2003(5):27
[4]祁云、嵩华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1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第二期培养工程资助成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篇12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定位
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 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 使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这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两点: (1) “基础性”, 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2) “迁移性”, 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 操作都是一样的, 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 所以, 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 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
二、构建教育资源建设的新途径
知识更新的不断加速对每个公民都提出了终身化学习的要求, 如打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校园、学习型家庭。因特网为我们终身化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 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青睐, 网络时代的博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网络学习方式。
首先, 教师将学习中一点一滴的体会、心得记录在博客中, 与别人分享、交流, 一天一天地积累, 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库, 条理清晰, 查询方便。博客中使用标签技术, 使得分类更加科学, 方便教师的知识管理, 如我们很容易通过博客与顶级专家取得联系, 得到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博客使网络交流变得更加容易管理, 别人对你文章的评价、留言全部存储在博客中, 不需要再到其他网站中查询。其次, 博客利用集体智慧, 参与性强。有学习需要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博客, 参加到资源建设中, 且自己的心得体会、教育叙事、教育反思可能对其他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 通过博客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自身的发展。博客圈 (简称圈子) 使得这些离散的博客像交际圈一样以物以类聚的方式组织起来。圈子是一个特定的群体, 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和交流话题, 圈子的主题明确, 学习方向一致, 遵循相互协作的原则。圈子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文章, 充分体现你文章的价值, 你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再次, 博客打破校际界限, 使教育资源建设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 与学科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 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1.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 其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
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 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及应用问题组成, 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物理和化学, 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 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 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 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 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 更愿意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 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3. 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 对于同一任务, 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即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 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时间里, 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也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基础性和迁移性, 从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 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构建教育资源的各种新途径,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