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2024-11-02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共12篇)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篇1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

(一)问题的表现

目前,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调查和中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和生理问题。

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归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宗统计了近5年来所接收的6万多次的热线咨询内容,把各类问题作了分析,其中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占42%,学习方面问题占27%,两项占了近70%,余下的是“自我”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咨询者来自重点学校的占45%以上,可是重点学校在所有中小学里的比例仅占5%,可见,重点学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要远远超过普通学校的学生。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析如下:(1)师生关系的问题;(2)亲子关系的问题;(3)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4)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这四个问题还可以细细分析,只要某一个环节人际关系紧张,就会产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具体分为:(1)学习压力问题,并由此造成种种心理行为问题。(2)厌学问题,即厌学情绪突出。(3)学习困难问题。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学习基础差的中学生占40%以上。(4)学习障碍问题,甚至出现极个别的“学校恐惧症”。例如,一进学校就头痛或肚子疼,一上某教师的课就恶心或拉稀。

再次,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具体分为:(1)自我评价问题,评价过高或过低,于是在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2)自我体验问题,由于体验的错误,往往出现自卑、焦虑或逆反心理;(3)自制力问题,因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出耐挫力过弱。如果这三个方面问题联系在一起,会造成心理行为的严重问题。北京某校初一女学生,因母亲工作繁忙来不及为其做好饭菜又来不及做详细解释,只是让她匆匆吃了顿方便面,而这个女生自我认识较差,误认为母亲对她有看法,自我体验又不准,觉得失去母爱,再加上缺乏自制力,结果为吃一顿方便面而自杀,从而酿成极大的悲剧。

人际关系、学习和自我,三方面问题往往联系在一起构成并发症。有位在上小学时获得大奖的三好学生,其母在其上市重点中学后对她寄以很大的期望,希望她在班上保持在前10名,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却排在第35名之后,母亲就以自杀相威胁。这不仅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而且给她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她自己感到失去自信心之后,离家出走3天,险些造成严重事件。幸亏学校及时发现,及时寻找回来,对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才使她逐步摆脱心理阴影,最后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问题的起因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这里具体又分为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

其一,外部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助长了她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3)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像离婚家庭子女失去正常教育,易产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使品德滑坡、人格异常。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严重。(4)大众传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一切,都同《意见》指出的“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都是产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根源。

其二,学生自身原因。除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因为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是青少年期,这正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这种观点表现在各派心理学家的思想上。例如,斯普兰格将这个时期比喻为“疾风怒涛”阶段;霍林斯基称这个时期为“心理断乳期”;艾里克森提出,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就是避免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等等。我们不必照搬西方心理学家的这些观点,但是,青少年期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阶段,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使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青少年心理发展,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之日趋成熟化。

总之,中小学生由于社会和个体发展阶段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要预防、解决这些问题,一条主要的途径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卫生的保健医生,也必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为了学生的健康成熟,教师不仅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教育,即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篇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处理方法,也让我定位了以后的努力方向: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心理求助者感受到我今天一样的成长喜悦,感受到心理健康带给自己生活幸福感的提高。

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成长的氛围,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成长。”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辅导方法,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案例介绍:

赵雨轩(化名),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上课总是坐得很端正,不爱回答问题;偶尔回答,声音也是特别小„„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对学习比较茫然,无目标,没有掌握方法;同时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一点点小动静都会立刻吸引她注意。

每次问她,她总说不出个所以然。问得多了她告诉我,自己“笨”,学不好,连爸爸妈妈都这么说了,或者就干脆沉默起来。为此,我也专程找过他的父母,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印证。

辅导措施: 作为班主任,我能做什么呢?至少,我应该让她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开心。

(一)播种信心

谈心——这是我要和雨轩做的第一件事,每次我们都选择轻松的话题,通过谈话,都能在她不易察觉地情况下,发掘她身上的优点。逐渐地,我发现她的表达能力与她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比较高。于是,我经常在她说得好、说得对的时候,大声地表扬她,赞赏她“你说得真清楚,老师听懂了”,“你真会思考问题”,“你真是有主见”„„渐渐地她有了“我说话表达能力很强”的认识,每次说话都昂首挺胸的样子。

于是,我乘胜追击:“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因为你和别的小朋友一样聪明。说完她像一只轻快的小燕子“飞”走了。

(二)树立信心。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雨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以逐步帮助她全面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她的基础较差,所以常常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她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鼓励她大胆想象,同时让她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自己也能肯定自己的能力,从而坚定信心。

(三)激励信心

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雨轩的心灵。如: “XXX同学,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XXX同学,很会提问题”等等。这样,就让雨轩有了学习的对象,促使她学会适时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我还制订一些制度如点滴汇报制度,激励措施如加花评比等,日积月累,在榜样的影响下,雨轩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

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要懂得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篇3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模式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1]在我国,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日益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杨鲁静、徐光兴( 2009)提出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学校心理学应将预防医学、公共教育与心理咨询和矫治整合为一个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大目标, 从分级预防的角度来开展学校心理学的工作。随着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化,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模式也是美国目前十分广泛的一种教育模式[2]。该模式认为教室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教育场所。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得到及时疏导,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等,让学生拥有一个乐观健康的精神状态。

2、建立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3]。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因人而异,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因材施教。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心、让学生个别咨询,对他们进行个体指导,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对检测出心理健康指数比较低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工作针对性,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4]。

3、学校-家庭模式

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是学校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研究的一个主导取向[5]。这个模式要求学校和家庭都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帮助建立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在国外,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对全体社区成员进行心理培训,并陪同心理健康全职服务人员深入学校和进行家访,他们是开展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可以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举行家长座谈会,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主题的家长培训学习活动等。

家庭环境和父母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携手父母,家校共建,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如学校可以联合村民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输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一个文明、和睦、愉快的家庭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其中, 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 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流程中,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不多见[6]。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家长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日益重视, 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 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 从而导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因此, 关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4、学校-社会模式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社会的良好心理环境。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人际交往不断增多,对社会各方面的接触也越来越广泛。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时刻侵蚀着学生纯洁的心灵,学校应当配合地方政府、公安、工商行政部门,彻底清理学校周边的非法摊点、商铺、网吧、游戏厅等,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

二、结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仍将是心理健康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2]吕婧.从宏观到微观: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J].德育心理,2012,(10).

[3]郑晓边.学校心理辅导应三级预防 提高实效[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8).

[4]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3).

[5]潘珊红.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6]俞国良,董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2,(6).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篇4

一、心理咨询准备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 虽然面对的是自己比较熟悉了解的学生, 但还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咨询场所与环境。例如, 应选择比较安静的地方或房间, 并有适当的日常用品, 如饮水器具、洗脸盆、毛巾或纸巾等。另外, 老师应准备的纸、笔等, 以做咨询记录。

二、咨询关系的建立

如果老师与学生关系密切, 学生一般能向老师吐露真情, 但亦不排除学生自我封闭的情况。老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咨询关系, 给被咨询学生留下好印象, 并向学生保证遵守咨询原则, 保守秘密, 取得学生的信任。

三、咨询过程中的基本技能

1. 倾听的技术。

咨询过程中是以倾听开始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咨询, 主要形式是谈话。所以, 首先要学会倾听的技术。倾听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细心倾听本身即是一种治疗。要想说服别人, 为别人提供帮助, 就首先要听别人讲。因此, 要对学生的讲话有兴趣, 态度诚恳, 听其弦外之音。在倾听过程中一般不要做评价或道德判断, 特别是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 但要有反馈, 做出言语的或非言语的反应, 通过简单的口头应答或表情动作以表示接纳、理解。

2. 询问的技术。

在谈话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有一些思想顾虑为不愿讲出全部缘由, 或可能不知哪些内容对心理咨询者有用而舍本逐末, 忘记重要内容, 也可能心情紧张而不知所云。这时, 老师应通过启发诱导而使谈话向自己所需要的方向进行。这种询问方法主要有开门见山法、间接法、迂回法等, 要尽量避免判断性评价和追究性表述。

3. 回答与释义。

在学生讲述一些问题时, 老师应明确对方告诉你什么问题并做好应答准备, 尽量使用简短的话做简单的应答使交谈流畅、自然。注意过渡性语言的使用, 避免交流处于沉默状态。同时, 要使用释义性语言, 当对方表达不清时, 要尽可能用简单的话语把对方的目的表达出来, 这也让对方感到你已理解他。

4. 沉默现象的处理。

在交谈过程中, 沉默现象经常发生, 老师应把握沉默的性质和原因, 打破沉默。交谈沉默主要有创造性沉默、自发性沉默和冲突性沉默等形式。创造性沉默是来访者在交谈过程中对他自己刚才所说的话、所体验到的感觉的一种反应。这时咨询者一般不要说什么, 等待并注视对方, 以示了解对方的思维活动, 并以自己非言语性行为为对方提供所需要的时空。自发性沉默是一种对方不知说什么好的情境。这时老师应判断其沉默的性质, 打破沉默, 让对方告诉你他在想什么。冲突性可能是由于害怕、愤怒或愧疚而引起的情境。面临这种情境, 老师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相处, 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利用沉默, 打破僵局, 使交谈正常进行。

5. 观察的技术。

心理咨询过程中, 老师应注意对学生面部、身体姿态、手势等的观察, 以了解学生的心理。面部表情的变换是心理变化的反映, 老师应根据这种变化而转移话题。身体姿态在信息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借助于手势与身体姿势可以表达惊奇、苦恼、愤怒、焦虑与快乐等各种情绪。老师要注意躯体语言对口头语言的补充。另外, 还要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 以此补充对其内心世界的认识。

四、咨询记录技能

在咨询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有关问题进行记录, 以便总结分析。记录是在交谈过程中进行的, 要做好记录与交谈的注意力分配。为做好记录, 应该有早期记录准备, 事先制定好记录表格或询问内容项目。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其中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年级、住址、身体状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品性表现、人际交往、个人简历等。

2. 家庭背景。

包括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内部关系、健康状况等。

3. 个人发展情况。

主要是心理发展情况, 如从小生活的环境、早期经历、家庭重大事件、学习中的重大事件等。

4. 问题的性质。

主要包括目前学生要咨询的问题的性质、产生经过、发生原因、对问题的态度等。

五、咨询指导技能

老师通过与学生交谈, 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 把握问题的症结, 为来访者做好问题分析, 并制定咨询目标, 进行咨询指导或转诊治疗。

1. 明确咨询目标。咨询双方要明确目标, 分析问题的成因, 制定咨询计划, 实施计划。

2. 实施咨询方案。

在明确咨询目标, 制定咨询计划的基础上, 根据具体方案实施计划,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指导训练方法, 并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3. 做出总结。

对本次咨询情况做出总结, 确立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若不能解决该问题, 则建议学生转诊。

中小学生挫折心理辅导(最终版) 篇5

第五节 挫折心理辅导

三、高中生挫折心理辅导

(一)高中生产生挫折原因的分析

产生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任何具体的心理挫折,应具体地分析其产生原因,但就一般而言,可以归纳为两方面。

1、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限制。例如,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也是难免的。因此,人们都难免遇到生离死别的境况和天实人祸国殃民的袭击。这些不良的自然环境和时空的限制都会给人造成心理挫折。再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对某些课程缺乏兴趣、疲于应付考试等等都是心理挫折产生的社会因素。

2、主观原因

由于个人的容貌、身材、体质、能力、知识等条件的限制,使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不能达到而产生挫折。例如,有的女学生梦想当空姐,飞向蓝天,但由于自身条件不够,所以,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挫折就是主观原因引起的。

(二)高中生产生挫折后的反应

无论挫折的原因是来自客观的,还是来自主观的,个人心理和行为上都会有所反应。常见的挫折反应形式有以下几种。

1、焦虑

常常表现出烦燥不安、厌食、失眠、健忘、喜怒无常等症状。

2、攻击

(1)直接攻击。如怒目而视,开口骂人、动手打人等形式为直接攻击。例如,某学校高一学生因踢足球与对方发生争执,结果双方均未用协商的方法解决争执,而是采取了直接攻击的不理智方式,引起了恶性打斗事件,造成一人重伤、多人轻伤的严重后果。可见,直接攻击这种反应方式不仅是社会道德规范和群众舆论所不容的,对本人也是极为不利的。直接攻击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个体带来更大的挫折。

(2)转向攻击。在成年人中,常见的转向攻击表现为,在单位遇到不愉快,回家拿孩子撒气。在青少年中也常有这种转向攻击行为。例如,有些学生因考试不理想或受老师批评,心理不平衡又无法排解,就撕本摔文具或在同学中间无端地发泄,把攻击目标指向了与产生心理挫折毫不相关的人或物上,被攻击者成了无辜的“替罪羊”。转向攻击也是不可取的,他不仅迁怒于他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他人。一个人如果遇到经常采取这种方式,那么时间长了同学、朋友都会疏远你,就连自己的亲人也会有意见。

3、冷漠

冷漠,表面上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实际上是个体内心在压抑着愤怒情绪。这种反应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激动的心理状态,使自我平衡下来,但把受挫后的不快埋藏于心底,压抑内心的焦虑不安敢不是好的解决办法。

4、幻想

幻想可以有缓解暂挫折感的作用,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幻想之后仍然要面对现实。所以说受挫后采取幻想方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反而不能够使人很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例如,某学生学习不太好,考试失败后,他幻想着能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如果他把这种幻想变成现实,他就会鼓起勇气学好功课,但如果他只是沉缅于幻想,结果就会养成一种“空想”的坏习惯,这对于将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这种靠空想而逃避现实的方法,既不能使人摆脱挫折,也不能使人有所进步,所以,青少年不要用空想对待挫折。

(二)高中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学习挫折是指:由于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给学生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这各障碍使人倍感受挫的苦恼。例如,有一位高一的女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总觉得抬不起头来。虽然她很努力、很用功,但效果不明显,加上同学也不关心她,久而久之,便自暴自弃。由于自尊心时常受到打击,有一天她把家里的半瓶安眠药吞下。经及时抢救才脱离了危险。后来她仍难以与其它同学看齐,最后她只好向学校提出退学。这位学生是遭受学习挫折的典型代表。学生中受学习困扰的很多。其实,在学习上遇到挫折而苦恼都是正常的,关键是能够振奋精神,正视自己的失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一定会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

2、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得愉快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有些中学生却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惶恐、害怕与人接触。这种情绪体验就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心理挫折。

有的学生在交往中遇到问题时,常常认为是自己缺乏能力的结果,久而久之,对自己越发失去信心。其实不然。交往障碍的实质是不安、恐惧心理的一种自我强化过程,并不是因为自己“无能”。例如,有一个学生,一次在校园里见到两位同班同学,他们又说又笑,但当他们看到他时,却不再说笑了,只是礼貌地点点头。这位同学立刻意识到两位同学对他有诚见在议论他,认为自己一定是在什么地方让人瞧不起,从此不愿与人接触,进一步发展到不敢进教室,不也到人多的地方,总觉得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这个学生就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把不字、恐惧的情绪无限扩大,致使自身处是于更加恐惧状态中而难以自拔,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因此,患有社交障碍的学生,首先要认清不安、害怕是一种主观心态的反应,不要去强化这种主观心态,而要去调整和减轻它,不要过份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尽量在众人面前亮相。坚信“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多交一些朋友,与同学增加情感上的交流。愉快的体验如果增加了,紧张恐惧的心理就会慢慢地削弱。

人活在世上,除了工作、学习、生活之外,感情的获得和满足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处于情感脆弱期的中学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很执着,因而极易爱到伤害,受伤害后又往往经受不了沉重的打击,苦闷抑郁,甚至不能自拔。中学生的情感挫折一般有三类情况。

(1)来自骨肉亲情的挫折。例如,有一男生,由一母亲因车祸而丧生,他痛苦至极,从此一蹶不振。仅隔一年,父亲就再婚了,他感到难以接受,与家长处于对立状态,尽管父亲和继母做过许多努力,但他仍然情绪消沉极少说话,放学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父亲万般无奈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自己的母亲突然过世,这在感情上使这位学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当他还未从前一个悲痛中解脱出来时,父亲又再婚了,他便把心中对母亲的怀念转移到对父亲的痛恨上。

(2)来自异性情感的挫折。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一些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有的发展到早恋。中学阶段的恋爱有时是美好的,有时却是痛苦的,如单相思、失恋等,这些都是因为在追求异性的过程中受到了阻力或产生了矛盾,导致了挫折。

(3)来自朋友之间的情感挫折。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获得情感满足。也是人类情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为此,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付出,同时也在不断地期待着情感的回报。当朋友欺骗了自己,或是背叛了自己的时候,多数同学会感到惊讶、伤心、愤怒或是怪自己为什么没早一些看出来他是这样的人。在中学生中,因为朋友之间的变故而造成情绪、情感波动的人屡见不鲜。

(四)高中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用要家长、学校和学生本人的长期共同努力。

1、挫折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

例如,诺贝尔奖得者卡曼林从小就爱读书,尤其是爱搞实验,十几岁时,他把家里最高的一个阁楼作自己的“天文台”和“实验室”,有一次做实验时不慎起了火,烧毁了半座楼,这个孩子吓得逃到了野外,整夜不敢回家。这次“闯祸”对卡曼林来说无疑是一大挫折。他的父母一个晚上一直都在寻找他,终于在次日凌晨把他从野外找了回来。父亲没打他骂他,而是一边心疼地拥抱他,一边亲切地对他说:“孩子,别害怕。为研究科学,你就是把咱定的屋子会拆了,把田地毁了,我也不会埋怨你。”这几句话永远记在卡曼林的心中,一直激励着他数十年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终于获得成功。

孩子在成长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作为家长不能听之任之,漠不关心,更不能“雪上加霜”,一味埋怨批评,而应该像卡曼林的父亲那样,把挫折当成一个特殊的教材,给予孩子谅解、关心、帮助、鼓励,尽可能让孩子从挫折中获得教训、经验、启发、知识、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越是在艰苦条件下成长,经历较多困难的孩子,长大以后就越能具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越能战胜困难。因此家长们在重视子女智力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

2、挫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功与否,除了智力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目前我国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个可喜的转变,长期以来,在单纯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只知埋头念书、拼命考试,忽视了其它素质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到了社会上,经不起风风雨雨的打击,再多的学问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3、挫折是提高自身心理承受力的必要途径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篇6

一、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人类共同的基本的实践活动形成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复杂化、合理化,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结构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如我国心理学家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关键期:①出生第一个月 ②1岁左右 ③3岁左右④6岁左右 ⑤11、12岁(女)或13、14岁(男) ⑥17、18岁。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

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

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持久性明显发展

中学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

(3)精确性提高

在观察活动中,中学生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细节。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认;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强

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优势,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记方法,自我检查识记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记忆水平。尽管中学生的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但无意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许多东西是通过无意识记,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的。

(2)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

理解记忆是借助思维的力量,在理解事物意义和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随着思维的成熟和语言的发展,中学生的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要掌握大量科学概念,抽象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在中学阶段居于优势地位。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

(1)小学生的观察从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2)小学生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时,常常模糊不清,这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联系。低年级学生知识比较贫乏,观察事物时容易泛化,所以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容易混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逐渐丰富,他们的观察才能由泛化到分化,比较精确地分辨事物。他们在知觉和观察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不能把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事物分开,有时只抓住次要的事物,而把主要的事物忽略了。

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1)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对课业本身的兴趣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这些都是无意注意的范畴。由于小学生主导活动不断发生变化,从无目的的游戏到有目的、有要求的学习,所以他们的无意注意已无法适应新要求,这一矛盾必然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注意的集中性即注意指向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程度。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很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注意集中就比较困难。

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关于注意保持的时间问题,有些心理学家认为: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

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要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的分配。但是,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对刚入学的学生,听讲和抄写不应同时进行。只有当抄写已成为他们较熟练的技巧之后,才有可能同时进行。

(4)注意范围较小

注意范围大小,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看到(听到)事物的多少,它主要取决于个体过去的经验。小学生经验少,注意范围比成人狭窄。

3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变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年级越低,形象记忆越高于抽象记忆,年级越高,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者效果越接近。

4小学生想像力的发展

(1)有意想像增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像具有学前儿童想像的特点,仍以无意想像为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再造想像的内容趋于完整,有意想像的成分大大增加,其精确度亦明显提高。

(2)想像更富于现实性

学前儿童的想像往往与现实不符,有时会出现“想入非非”的空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想像就更接近现实。

(3)想像的创造成分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再造想像的成分占较大比例。随着他们的活动不断增多,经验逐渐丰富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因而想像的创造成分逐渐增加。

二、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

(1)中学生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2)中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已有预见性特征,即能在复杂活动或问题解决之前有计划、有策略。

(3)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形式化的特征,即中学生能时常有意或无意地运用逻辑规律来解决问题。

(4)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监控能力,即表现为中学生不但能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5)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1)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论思维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着辩证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实践等的辨证关系,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中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并基本完整与系统化。中学生由于理论思维的发展,思维结构的内部关系更加协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等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使中学生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

(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惟一标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儿童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惰性将逐渐减少。

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 篇7

考试焦虑是一种紧张的内心体验。大多数中学生在应试时都会产生焦虑, 低程度的焦虑使人处于警觉状态, 这对提高考试成绩是有益的, 过度焦虑则会对人起干扰作用, 并会使他们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 造成诸多危害。大量事实已证明, 当中学生处于过度的焦虑状态时, 就会干扰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影响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形成思维僵滞, 同时使记忆出现混乱, 头脑昏沉, 该提取的信息提取不出来, 造成考场上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去答等现象, 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过度的考试焦虑, 特别是在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境下, 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 诸如:多汗、尿频、失眠、头疼, 以及胃炎、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因此, 帮助中学生克服考试焦虑, 使他们以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去参加考试, 这不仅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取得好成绩, 而且也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中学生, 特别是学习成绩很好的中学生或者是性格内向的中学生往往不好意思在教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焦虑情绪, 于是, 教师无法发现他们的问题, 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 而在一起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的同学比教师更容易发现他们当中的问题。因此, 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开展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活动。同学中的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 探讨自我, 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在心理辅导活动中, 学生个体既接受他人的支持, 也帮助他人, 彼此交互作用。他们分享彼此的经验, 接受来自同伴的反馈, 在互动中提高自信心, 预防或战胜焦虑情绪。

以考试焦虑为主题, 定期为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不仅可以使考试焦虑的中学生得到缓解与矫正,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调节情绪的方法, 有效地预防考试焦虑情绪的产生, 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不仅是表现在考场上, 有些学生在考前几天甚至几个月前就感到焦虑, 因此, 仅在考试前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是不够的, 应该在考前一两个月进行, 或者是在平时对学生进行情绪调节辅导, 预防焦虑情绪的产生。

情绪调节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 对中学生进行考试焦虑心理辅导不能一次完成, 而应通过系列活动来完成。方便操作的辅导活动方案是辅导成功的关键。本文根据多年辅导的实践经验, 设计了系列辅导方案, 供同仁参考。

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辅导活动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8~10人的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心理辅导活动。

活动一:情绪清洁

活动目的:对中学生的消极情绪及时进行检查与疏导, 帮助中学生学会排解消极情绪。

活动步骤:

1. 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句子, 在本周内:

我最生气的事是___。

我最害怕的事是__。

我最苦恼的事是___。

我最痛苦的事是__。

2. 小组成员归纳出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找出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活动提示:第一步完成下列句子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让每个学生尽情宣泄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以达到疏导情绪的作用。

活动二:战绩随想

活动目的:通过回忆自己的成功经历, 提高自信心, 提高战胜考试焦虑的勇气。

活动步骤:

1.小组成员轮流发言, 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最得意的一件事或者是最成功的一件事、最优秀的一次表现、受到表扬的事。

2.小组成员分享彼此的战绩。

活动提示:“战绩”可以是获奖、作业、比赛、社会活动、考试成绩、劳动等, 切忌将“战绩”理解为仅是学习成绩。教师应鼓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战绩”, 并敢于讲述自己的“战绩”。

活动三:优点轰炸

活动目的:提高自信心, 增加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与接纳, 体验欣赏与被欣赏的感觉。

活动步骤:

1.小组成员围成一圈轮流对某一成员“轰炸”, 即提优点, 被“轰炸”的同学, 站在圆圈中间, 对发言的每一位同学表示感谢, 并在所有小组成员“轰炸”完后, 谈谈自己被“炸”的体会。

2.从各小组选一位同学参加全班的“轰炸”。

活动提示:

1.要求小组成员每个人所提优点不能重复。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欣赏他人, 努力发现同学平时不易被人发现的优点。

2.活动前教师应提醒学生在提别人优点时应注意实事求是, 避免阿谀奉承及溜须拍马。

活动四:音乐与意象

活动目的:学习与体验音乐放松法。

活动步骤:

1.室内保持安静, 关灯, 拉上窗帘, 播放音乐。

2.要求学生随着音乐声想象眼前呈现出的画面, 通过对画面意义的分析, 让学生思考和感悟自己的心态。

3. 教师指导语。

每位学生可以活动一下, 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好, 闭上眼睛, 调整呼吸, 随着音乐声你会进入一种状态, 眼前出现一幅画面……

4. 音乐声结束, 大家慢慢睁开眼睛, 交流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描述自己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画面。

活动提示:

1.注意音乐的选择, 要选择一些具有空灵感, 旋律跌宕起伏, 无明显主题的弦乐曲为宜。

2.室内环境要安静, 周边没有干扰, 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灯光暗淡、座位舒适。

3.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描述画面时注意细节要素, 并引导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别人对画面的描述。

活动五:体验放松

活动目的:学习与体验肌肉放松法。

活动步骤:

1.让学生体验肢体紧张与放松的感觉。体验的顺序依次为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

2.教师边讲动作要领, 边做示范。

(1) 手臂部。伸出右手, 握紧拳, 紧张右前臂, 持续10秒钟 (可匀速慢慢默数到10) , 然后渐渐放松, 放松时注意体验与肌肉紧张时不同的感觉, 即微微发热、麻木松软的感觉, 好像“无生命似的”。然后做左手与臂部的放松。

(2) 头部。皱起前额部肌肉, 像老人那样皱起眉头;皱起鼻子和脸颊 (可咬紧牙关, 使嘴角尽量向两边咧, 鼓起两腮, 仿佛在极痛苦状态下使劲一样) , 然后放松。

(3) 躯干部位。耸起双肩, 紧张肩部肌肉;挺起胸部, 紧张胸部肌肉;拱起背部, 紧张背部肌肉;屏住呼吸, 紧张腹部肌肉, 然后放松。

(4) 腿部。伸出右腿, 右腿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 紧张右腿, 然后放松;伸出左腿, 左腿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 紧张左腿, 然后放松。

2.学生分享体验的感觉。

活动提示:

教师应耐心地做示范, 要让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后, 集体做放松练习。

活动六:脱敏训练

活动目的:克服考试焦虑情绪。

活动步骤:

1.脱敏训练之前, 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 使学生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2.指导学生将自己认为引起焦虑的情景记录下来, 按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成表。

3.要求学生根据排列表按刺激的等级进行想象, 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 如果感到不紧张, 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情景的想象中, 感到紧张, 那么应再做一遍放松练习。依次类推, 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4.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个假定的考试焦虑等级程序。

(1) 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2) 我拿到了考卷。开始做题前, 我把卷子浏览了一遍。

(3) 我中断了考试, 想着别人是否比我考得好。

(4) 我被一道题难住了。

(5) 我看见某些人在我之前把题做完了。

(6) 交卷的时间几乎要到了, 我根本做不完了。

5. 学生分享脱敏训练的体会。

活动提示:

1.学生可以两人一组进行训练, 一个学生描述考试焦虑情景, 另一学生进行想象。

2.在编制考试焦虑表时, 所选择的题目可以是物质的东西 (例如教室、考卷) , 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东西 (例如消极的态度) , 但必须注意的是, 所选择的题目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参加考试有关。

3.在进行脱敏训练中, 要注意每天想象的题目不要过多, 最好一天只练习一组题目, 每组不超过三个, 做得过多会使效率降低。

活动七:考试不可怕

活动目的:疏导考试焦虑情绪, 学习应对考试焦虑的方法。

活动步骤:

1.小组成员轮流说出考试前自己的情绪。

2.让考试焦虑的同学说出自己为什么怕考试, 担心什么?

3.小组成员一起来出主意, 帮助焦虑的学生采用克服焦虑的方法。

活动提示:

此活动应在学习了上述放松训练与脱敏训练后进行, 让学生在伙伴互助的情况下实践克服焦虑的方法。

活动八:面对考试失败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指导学生学习面对失败应有的心态及解决困境的方法。

活动步骤:

1.教师讲解说明本次活动目的与意义。然后向学生描述一个虚拟的情景。

假如现在公布考试成绩, 你得到这样的消息:

你考试不及格。

你在班里的成绩是倒数的。

你的成绩不如你预期的那么好。

2.小组讨论。

(1) 当你得到考试成绩后, 你的感受是什么?

(2) 你如何面对考试成绩?

活动提示:

虚拟考试成绩教师可以当场公布, 也可以采用学生自己抽签的形式。活动前教师应提示学生严肃思考问题, 不要当成游戏。

三、几点建议

1.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 而不是只针对有焦虑情绪的学生, 虽然有些学生没有出现焦虑情绪, 但是, 辅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与技术, 使学生学会放松, 学会张驰有道的生活, 预防焦虑情绪的产生。

2. 鼓励学生间的心理互助。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在辅导中学会互助与支持, 情绪良好的学生可以理解与支持情绪不良的学生, 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来自同学的友善与温暖会给焦虑的学生以力量, 使他们有勇气克服焦虑情绪, 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间的人际互动, 积极建立互助的社会支持系统。

3. 让学生在辅导中自信起来。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研究 篇8

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人生选择, 也是大学生成熟和成长的转折点。大学生有着明确的理想与追求, 但就业不仅是大学生所面临的人生际遇, 也是重大挑战。因此, 大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就业心理压力, 极易走入心理误区, 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开展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能够避免大学生走入就业心理误区, 帮助大学生正确和合理就业, 发挥自身的潜力, 实现自我价值。

1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从主观方面来看, 面对当前国内就业压力, 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 加之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成熟, 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的结果, 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急需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帮助破除心理障碍。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包括紧张焦虑、空想幻想、自卑怯懦等[1]。紧张焦虑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即将毕业, 面临择业和就业问题, 心中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发挥, 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够达成, 就业单位是否令人满意, 自身能力是否能够应对企业中的竞争等等。尤其是平时成绩一般, 缺乏特长, 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 紧张和焦虑感更强。尤其是大学生就业之前, 这种紧张和焦虑极易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控制, 在应聘工作时无所适从, 甚至事与愿违;空想幻想的大学生害怕挫折, 面对就业竞争采取逃避的心态。甚至部分大学生幻想用人单位会主动上门, 自我陶醉, 脱离现实, 不思进取。这样心里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自卑和怯懦的大学生一般性格内向, 自信心不足, 自尊心较为敏感。这类心态的大学生面对应聘表现的十分紧张、语无伦次、难以正常发挥, 极易遭受失败和挫折。这类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自信心更低、自尊受损, 最后引发精神麻木、心灵扭曲、孤僻、丧失生活信心等负面情绪。

从客观方面来看, 国内高校教育模式缺乏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系统, 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室缺乏、就业心理辅导人员不够专业以及就业心理辅导专业内容缺乏[2]。首先, 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够重视, 因而并未设置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室, 甚至许多高校连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都没有建立, 根本无法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其次, 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国内大部分建立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机构的高校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许多辅导员兼职大学生思政工作和心理辅导, 这些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平, 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效果也较差;最后, 大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辅导专业内容, 无专用教材做依据, 内容具有随意性。因此, 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十分有必要。

2 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目标。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对个人素质、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价;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各种职业的性质、需求, 做出正确的择业判断[3];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个人条件, 充分发挥个人能力, 创造自我价值, 奉献社会;锻炼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自荐能力, 能够使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应对自如;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 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担当责任等良好心态。

其次, 科学合理安排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内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观念、职业长远意识、关心社会就业信息、择业价值观等。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观念, 能够是大学生在观念上适应国内就业现状, 只有在心理上具备了自主择业的观念, 才能够面对就业压力从容不迫。大学生择业时自主的也是双向的, 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中具备良好择业观念的大学生能够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4];培养大学生职业长远意识是培养大学生自主缓解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一些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大学生, 缺乏远见, 一味追究职业价值, 频繁更换工作, 忽视了情感和理想, 难以在自己的职位上取得较大的作为。只有具备长远职业意识的大学生才能够适应自己的职业, 取得长远的发展;培养大学生关心社会就业信息对大学生选择要从事的职业、顺利就业以及选择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择业价值观, 能够减少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面对当前多元化价值时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 但是负面的价值观念容易导致大学生走入生活和就业的误区, 只有踏踏实实工作, 将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相互结合, 不局限于个人利益发展才能够实现自身价值[5]。

最后, 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辅导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开设相关就业心理课程或举办知识讲座, 向大学生普及就业心理健康知识, 改善高校大学生现有的就业心理状态, 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能力。积极建设高校就业心理辅导机构, 为存在就业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提供心理帮助。当然, 逐步实现一对一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目标, 目前需要循序渐进的实现, 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3 结束语

就业是大学生的重要人生转折点, 但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为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压力, 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和生活。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就业心理辅导, 能够疏导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避免走入心理误区, 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深入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重视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将会成为高校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摘要: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 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则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 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开展方法, 能够为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李俊峰, 孔爱峰.就业难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27) :71-72.

[2]孔爱峰.职业心理辅导不可或缺[N].中国教育报, 2008-06-26.

[3]邓丹丹, 起玉彬.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8) :16-17.

[4]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高校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浅论 篇9

1. 适应能力差。

作为刚刚从紧张的中学学习中走出的大学生,很多学生比较依赖长期生活的父母家人和原有的生活环境,对于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还不能够很快地适应,一方面,存在学习困难和学习适应问题。刚步入大学,由于专业选择跟专业兴趣不一致或者是其他原因,也容易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产生失望悲观的情绪,并因之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孩子比较难以独立地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对于未知的大学生活也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症状。甚至敌对对待大学生活、个人意志颓废消沉,严重的甚至存在轻生的念头。

2. 人际交往能力差。

大学时代与中学时代不同,可以说,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作为大学生刚开始接触社会的最初阶段,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尤其是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中这一问题最为突出。

大学生活各个方面的陌生感,使得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同学间地域、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差异,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这使得学生们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轻则不能合理健康地处理冲突、不愿与人交往,重则产生自闭倾向甚至罹患抑郁症等。

3. 缺乏正确的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多集中在18~22岁,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的发育,内心也产生了许多变化,然而这些高校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内心懵懂,对待爱情多表现出草率、冲动、迷茫等情绪。谈恋爱较为盲目,很多根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对待爱情不够真诚。有些大学生把爱情当成消遣,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才谈恋爱。还有些大学生因为爱情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或者因执着而常常无法自拔,不能够正确地处理好学习和恋爱之间的关系

4. 不健康的网络行为。

当大学生通过高考迈入大学校园之后,大学期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陡然增多,高考的紧张一下子放松下来,很多学生容易迷失于网络中。很多学习散漫的学生通过上网来填充自己无聊的大学生活。网络成瘾的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从心理上对网络存在依赖感,这些网络成瘾的学生在上课时萎靡不振,但在上网时精神亢奋,他们的情绪由于长期陷于网络之中容易波动,甚至产生抑郁、孤僻等性格,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于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在具体问题上,应当根据学生需求,将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针对以上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完成角色转变。

刚踏入大学的门槛,高中毕业生生活能力、自学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欠缺,各方面离真正的大学生还有距离。新生容易产生适应性障碍,这是一种因不能迅速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高校对刚进校园的新生进行全面的入学教育和心理疏导。辅导员在这一时间作用很大,辅导员老师除了给新生建立干部队伍、建章建制外,更应当通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让高年级党员、班干部带领新生,使他们能迅速融入大学生活。

2. 争夺网上净土,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风气。

大学学习与高中的学习不同,更注重灵活性和实用性。一些学生到了大学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要么对考试有恐惧症,要么就放任自流,沉迷网络游戏。对此,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切实关心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树立学习榜样,并突出重点,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准入考试等经验,可以由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或后进同学传授经验,切实解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使得学生克服学习恐惧。任课教师也要与辅导员老师相配合,积极正面地引导广大学生。将单纯的娱乐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电脑知识、学习网络知识、学会将电脑和网络知识化为己用,如查资料、做论文等。同时,各高校要从战略的高度,合理利用网络,将高校的电脑设备和网络利用起来,开设“绿色网吧”,配备老师值班指导,延长开放时间,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

3. 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中,很多自私孤僻,缺乏责任感。这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辅导员必须要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特别是学生恋爱问题,了解学生的心声,加以重视和引导。开设相关课程,并与团体辅导、个别交流等方式相结合,让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切实掌握学生心中真实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来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卫梅.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

[2]张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3)

中学生临床心理辅导探路 篇10

我们运用软件SPSS16.0分析研究, 了解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差异性等情况, 提出了临床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一、主要结论分析

(一)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 不是主因

由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可知:独生子女、家庭结构, 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条件、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学习因素、自我意识等7个量表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没有相关性。这就表明中学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独生子女无明显的差别, 即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是没有特异性的。这与国外的研究相吻合。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占比约3.5% (不含组合家庭) , 与好多其他地区的比例很接近。

(二) 年级有异, 男女有别

学生的年级与社会因素、学校条件、师生关系、学习因素均负相关, 表明学生年级越高, 在社会关系的融合、学校条件的认可、师生关系的和谐、学习因素的提高等方面越是不容乐观。

学生的性别、年级, 与上述7个量表有显著性差异和相关性, 只是性别与自我意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没有相关性, 年级与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之间也无相关性。这说明教育仍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自我意识教育可淡化些性别与年级的要求, 这与前几年北京市城区中学的调查结果也是一致的。

(三) 学校条件、家庭经济、文化, 是重要的教育参数

数据显示, 学校条件与家庭经济、家长文化有显著性差异, 也呈相关关系, 其中家庭因素还与家长文化相关。可见, 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往往会关心学校好坏, 认为学校条件好是子女得到良好教育的前提。经济和文化较好的家庭, 更是如此, “择校热”也说明了这一特点。

(四)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

根据相关分析矩阵, 中学生心理健康7个分量表均呈两两相关。可见, 分量表都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在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中, 必须予以全面关注。

二、有效的辅导途径

(一) 树立心理健康辅导新观念

1. 健康观念

世卫组织提出了“健康还包含道德标准符合其所处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 道德水平发展到较高阶段”。由此看见, 学生只有身体健康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概念的发展预示着中学生的心理辅导, 应当以精神生命为核心, 以关注精神成长为学生健康发展的新视界。

2. 成熟观念

成熟是每个人在不同层次上的一种身心表现, 心理成熟不是自然过程, 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心理健康辅导, 不仅促使学生成熟, 也给心理困惑的学生解除烦恼。比如, 有些学生在热心于追跑玩弹子球时, 另一些学生却在关注人际交往了, 这是人的心理发展快慢之别的表象, 不能惯用成人化的思想简单地归结为存在问题, 不然, 必将损害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3. 辅导观念

心理辅导是为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促进成长。临床辅导, 要坚持人的发展观, 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 重视“他助—互助—自助”, 促进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积极的精神成长。

4. 独生子女观

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施了20多年。长年来, 社会、学校对这一主流群体十分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 社会接触的增多, 独生子女面临问题时也会不断调整, 以应对环境变化, 教育不必拘泥于是否是独生子女, 也不宜贴上“家庭好坏”的标签。

(二) 分层定目标, 纵横求发展

中学生在成长中都渴望理解, 期盼及时、正确的引导。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 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 如:七年级:入学适应, 兴趣培养, 个性品质;八年级:青春期, 交往, 受挫心理;九年级:学习与应试, 挫折与自我调节;高一:适应与挫折, 学习与人际;高二:学习、挫折与价值观, 异性交往与自我意识;高三:升学与择业, 竞争与自我调控等。

心理辅导目标体系是“全面发展”的一个子系统, 纵向上体现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阶段性;横向上既体现心理素质的共性与个性, 又体现学科教学的整体性、协同性。

(三) 重视教学渗透, 关注润物无声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心理辅导要注重学科渗透, 润物于无声之中。例如, 挖掘心理因素, 改善师生关系;创设成功情境, 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合理归因, 积极鼓励学生等。

此外, 教师还可采用讲座、班团队活动、小组辅导、朋辈辅导等途径, 因人而异, 因情而变。对于单亲家庭、学习焦虑或家庭贫困的学生, 要增强共通性, 减少孤独感, 助人于无痕之中。

(四) 诸要素联动, 生态型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多种资源, 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条件、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学习因素、自我意识等维度, 多元共同参与, 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实现学生的幸福人生。

1. 走向社会, 社会关爱

社会各界应予以支持, 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 形成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例如, 不向未成年人提供不健康读物、香烟、违禁药品、“三室一厅”;要建好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衔接“网上网下”, 促进心理健康辅导的立体化模式。

我们也可通过社会实践 (调查、服务、参观、夏令营等)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体育锻炼、劳动工艺等, 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广阔的天地, 使学生在活动中适应社会。

2. 指导家庭教育, 引导身心发展

父母的教育观念、方式, 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是深远持久的。因此, 家长应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心育的观念, 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密切家校联系, 让孩子积极发展。学校要组织讲座, 用好“网上家长学校”“家教园地”“心理健康报”, 指导家庭教育, 共同引导学生身心发展。

3. 改善管理模式, 提升生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重要的德育内容。学校要培养师资、开设课程、建好咨询室、丰富活动, 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发挥创造生命力的价值, 正如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发展好每一位教师”。

学校还要努力改善心理辅导的管理模式, 如重视心理科学普及教育, 掌握“特殊学生”档案;成立年级心理辅导小组, 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构建咨询室—年级—班级三级工作网络;开辟“心语聊天”“悄悄话”栏目, 开展网络辅导 (发帖跟帖, QQ群交流) , 进一步促进师生心灵开放;开展心理实训和评价活动, 让学生得到行为体验, 确立适当的期望值。

4. 沟通师生情感, 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是学生感情生活的重要部分。师生关系和谐, 学生便会产生积极情绪, 反之就会引起反感。教师首先应当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宽容理解后进生, 其次要以学生的眼光去体验现实生活、师生关系。师生书信交流, 会比面谈更全面、更细腻, 教师更能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临床心理辅导会更主动、更有效。

5. 改进交往方式, 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但如今很多中学生上学一个人, 放学一个人, 周末一个人, 时间久了, 往往产生交往恐惧。

临床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改进交往方式, 多看别人优点, 学习交往技巧, 具有更多朋友, 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 善于站在对方角度来思考, 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 重视学法指导, 促进学业发展

中学生的学习类问题十分常见。我们可以讲授学习方法, 包括怎样培养兴趣、形成习惯、分析过程、制订计划等, 让学生学会学习, 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中, 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 像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 数学课中的鉴赏数学美等都能达此目的。

7. 把握心理健康标准, 培养人格健全的“我”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 一方面,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形成;另一方面, 学生生理迅速成熟, 心理发展跟不上, 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逆反和对抗等表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的各种矛盾, 促使学生在情感、性格、能力、品质等方面和谐发展, 以下列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来培养健全人格: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悦纳他人, 善于相处;正视现实, 接受现实;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人格完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摘要:时代呼唤着心理健康。我根据问卷调查, 并经过SPSS16.0分析, 了解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差异性等情况, 提出了临床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量表,学校,家庭,社会

参考文献

[1]严永兴等, 《中学生临床心理辅导有效途径的研究》, 《苏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结题报告》, 2010.2

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 篇11

考试焦虑是一种紧张的内心体验。大多数中学生在应试时都会产生焦虑,低程度的焦虑使人处于警觉状态,这对提高考试成绩是有益的,过度焦虑则会对人起干扰作用,并会使他们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造成诸多危害。大量事实已证明,当中学生处于过度的焦虑状态时,就会干扰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形成思维僵滞,同时使记忆出现混乱,头脑昏沉,该提取的信息提取不出来,造成考场上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去答等现象,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过度的考试焦虑,特别是在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境下,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诸如:多汗、尿频、失眠、头疼,以及胃炎、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因此,帮助中学生克服考试焦虑,使他们以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去参加考试,这不仅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成绩,而且也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中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很好的中学生或者是性格内向的中学生往往不好意思在教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焦虑情绪,于是,教师无法发现他们的问题,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而在一起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的同学比教师更容易发现他们当中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开展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活动。同学中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个体既接受他人的支持,也帮助他人,彼此交互作用。他们分享彼此的经验,接受来自同伴的反馈,在互动中提高自信心,预防或战胜焦虑情绪。

以考试焦虑为主题,定期为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仅可以使考试焦虑的中学生得到缓解与矫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调节情绪的方法,有效地预防考试焦虑情绪的产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不仅是表现在考场上,有些学生在考前几天甚至几个月前就感到焦虑,因此,仅在考试前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是不够的,应该在考前一两个月进行,或者是在平时对学生进行情绪调节辅导,预防焦虑情绪的产生。

情绪调节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对中学生进行考试焦虑心理辅导不能一次完成,而应通过系列活动来完成。方便操作的辅导活动方案是辅导成功的关键。本文根据多年辅导的实践经验,设计了系列辅导方案,供同仁参考。

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辅导活动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8~10人的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心理辅导活动。

活动一:情绪清洁

活动目的:对中学生的消极情绪及时进行检查与疏导,帮助中学生学会排解消极情绪。

活动步骤:

1、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句子,在本周内:

我最生气的事是______。

我最害怕的事是_______。

我最苦恼的事是_______。

我最痛苦的事是_______。

2、小组成员归纳出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找出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活动提示:第一步完成下列句子的时间可以长一些,让每个学生尽情宣泄自己的不愉快情绪,以达到疏导情绪的作用。

活动二:战绩随想

活动目的:通过回忆自己的成功经历,提高自信心,提高战胜考试焦虑的勇气。

活动步骤:

1、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最得意的一件事或者是最成功的一件事、最优秀的一次表现、受到表扬的事。

2、小组成员分享彼此的战绩。

活动提示:“战绩”可以是获奖、作业、比赛、社会活动、考试成绩、劳动等,切忌将“战绩”理解为仅是学习成绩。教师应鼓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战绩”,并敢于讲述自己的“战绩”。

活动三:优点轰炸

活动目的:提高自信心,增加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与接纳,体验欣赏与被欣赏的感觉。

活动步骤:

1、小组员围成一圈轮流对某一成员“轰炸”,即提优点,被“轰炸”的同学,站在圆圈中间,对发言的每一位同学表示感谢,并在所有小组成员“轰炸”完后,谈谈自己被“炸”的体会。

2、从各小组选一位同学参加全班的“轰炸”。

活动提示:

1、要求小组成员每个人所提优点不能重复。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努力发现同学平时不易被人发现的优点。

2、活动前教师应提醒学生在提别人优点时应注意实事求是,避免阿谀奉承及溜须拍马。

活动四:音乐与意象

活动目的:学习与体验音乐放松法。

活动步骤:

1、室内保持安静,关灯,拉上窗帘,播放音乐。

2、要求学生随着音乐声想象眼前呈现出的画面,通过对画面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思考和感悟自己的心态。

3、教师指导语。

每位学生可以活动一下,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调整呼吸,随着音乐声你会进入一种状态,眼前出现一幅画面……

4、音乐声结束,大家慢慢睁开眼睛,交流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描述自己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画面。

活动提示:

1、注意音乐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具有空灵感,旋律跌宕起伏,无明显主题的弦乐曲为宜。

2、室内环境要安静,周边没有干扰,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灯光暗淡、座位舒适。

3、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描述画面时注意细节要素,并引导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别人对画面的描述。

活动五:体验放松

活动目的:学习与体验肌肉放松法。

活动步骤:

1、让学生体验肢体紧张与放松的感觉。体验的顺序依次为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

2、教师边讲动作要领,边做示范。

(1)手臂部。伸出右手,握紧拳,紧张右前臂,持续10秒钟(可匀速慢慢默数到10),然后渐渐放松,放松时注意体验与肌肉紧张时不同的感觉,即微微发热、麻木松软的感觉,好像“无生命似的”。然后做左手与臂部的放松。

(2)头部。皱起前额部肌肉,像老人那样皱起眉头;皱起鼻子和脸颊(可咬紧牙关,使嘴角尽量向两边侧,鼓起两腮,仿佛在极痛苦状态下使劲一样),然后放松。

(3)躯干部位。耸起双肩,紧张肩部肌肉;挺起胸部,紧张胸部肌肉;拱起背部,紧张背部肌肉;屏住呼吸,紧张腹部肌肉,然后放松。

(4)腿部。伸出右腿,右腿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紧张有腿,然后放松;伸出左腿,左腿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紧张左腿,然后放松。

2、学生分享体验的感觉。

活动提示:

教师应耐心地做示范,要让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后,集体做放松练习。

活动六:脱敏训练

活动目的:克服考试焦虑情绪。

活动步骤:

1、脱敏训练之前,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使学生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2、指导学生将自己认为引起焦虑的情景记录下来,

按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成表。

3、要求学生根据排列表按刺激的等级进行想象,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如果感到不紧张,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隋景的想象中,感到紧张,那么应再做一遍放松练习。依次类推,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4、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个假定的考试焦虑等级程序。

(1)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2)我拿到了考卷。开始做题前,我把卷子浏览了一遍。

(3)我中断了考试,想着别人是否比我考得好。

(4)我被一道题难住了。

(5)我看见某些人在我之前把题做完了。

(6)交卷的时间几乎要到了,我根本做不完了。

5、学生分享脱敏训练的体会。

活动提示:

1、学生可以两人一组进行训练,一个学生描述考试焦虑情景,另一学生进行想象。

2、在编制考试焦虑表时。所选择的题目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例如教室、考卷),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东西(例如消极的态度),但必须注意的是,所选择的题目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参加考试有关。

3、在进行脱敏训练中,要注意每天想象的题目不要过多,最好一天只练习一组题目,每组不超过三个,做得过多会使效率降低。

活动七:考试不可怕

活动目的:疏导考试焦虑情绪,学习应对考试焦虑的方法。

活动步骤:

1、小组成员轮流说出考试前自己的情绪。

2、让考试焦虑的同学说出自己为什么怕考试,担心什么?

3、小组成员一起来出主意,帮助焦虑的学生采用克服焦虑的方法。

活动提示:

此活动应在学习了上述放松训练与脱敏训练后进行。让学生在伙伴互助的情况下实践克服焦虑的方法。

活动八:面对考试失败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指导学生学习面对失败应有的心态及解决困境的方法。

活动步骤:

1、教师讲解说明本次活动目的与意义。然后向学生描述一个虚拟的情景。

假如现在公布考试成绩,你得到这样的消息:

你考试不及格。

你在班里的成绩是倒数的。

你的成绩不如你预期的那么好。

2、小组讨论。

(1)当你得到考试成绩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2)你如何面对考试成绩?

活动提示:

虚拟考试成绩教师可以当场公布,也可以采用学生自己抽签的形式。活动前教师应提示学生严肃思考问题,不要当成游戏。

三、几点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而不是只针对有焦虑情绪的学生,虽然有些学生没有出现焦虑情绪,但是,辅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学会放松,学会张驰有道的生活,预防焦虑情绪的产生。

2、鼓励学生间的心理互助。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在辅导中学会互助与支持,情绪良好的学生可以理解与支持情绪不良的学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来自同学的友善与温暖会给焦虑的学生以力量,使他们有勇气克服焦虑情绪,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间的人际互动,积极建立互助的社会支持系统。

3、让学生在辅导中自信起来。容易焦虑的学生常常不自信,“战绩随想”与“优点轰炸”活动可以多次进行。“优点轰炸”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增强团体凝聚力。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篇12

1. 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心理健康是一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种持续的、满意而高效的心理状态; 狭义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完整和协调,即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并且协调一致。 相关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指: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能够正视自己的客观情况; 能够摆脱过去的影响立足于现在; 能够明白自我严格要求的重要性; 能够懂得接受爱与付出爱; 有自我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拥有积极稳定的社交关系。

近年来,相关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沃建中等人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地区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有16. 4% 的小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有4. 2% 的小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倾向; 有14. 2% 的初中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有2. 9% 的初中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倾向; 有14. 8% 的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有2. 5% 的高中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倾向[2]。

2. 为什么要通过心理资本的干预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资本”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Goldsmith等人于1997年率先提出。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个体生产效率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其早年的生活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个体对工作态度、对生活的想法、自我知觉和伦理取向等。这说明个体的自我看法和自尊感直接影响个体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以及个体的行为动机[3]。Luthans等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心理资本的四个具体表现: 自我效能( 在面对各种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充满信心,能为成功付出必要的努力) 、希望( 对既定的目标锲而不舍,能主动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 、乐观( 对当前及未来的成功进行积极的归因) 和韧性( 当身处逆境或被问题困扰时, 能迅速复原) 等四个方面[4]。方必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的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说明了影响人的认知与行为是受积极的心理因素影响的,从中获得幸福和成功[5]。心理资本高的个体在处理问题时,能够灵活地、适应性地 “运用不同的能力”来满足工作或学习的动态要求,同时他们的心理资本也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更强烈的胜任感和幸福感[6]。

心理资本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积极的、与工作( 学习) 绩效有关系的、状态类的个体心理优势。对于心理资本的开发,Fred Luthans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干预模型( PCI) 。 心理资本干预模型是包括树立希望、发展乐观心态、提高自我效能和提升韧性的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措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资本的产生于提供必要的理论背景,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和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来对人类的心理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在积极心理学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 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者开始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力量与美德。心理资本正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力量, 是促进个体成长与行为绩效提升的积极心理资源。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追求幸福生活中的过程中,心理资本正在成为一个关键因素。

二、研究方法

2014年4月2日至6月4日,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干预项目”。干预活动分别在78小、81小、92中、97中进行,由于各学校能够安排中的活动时间不同,开展辅导活动的次数分别为7次、8次、9次、3次。活动内容主要围绕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 即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心理弹性。通过此项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探索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绩的策略,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三、心理资本干预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1. 干预前调查

在对选定的四所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资本干预之前,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共发放 《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问卷354份,收回有效问卷277份。按年级划分,七年级134份,八年级143份。按性别划分,男生156份,女生121份。干预结束后再次测量。

《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除效度量表外,由测验相成的8个内容量表的组成: 1学习焦虑。2对人焦虑。3孤独倾向。4自责倾向。5过敏倾向。6身体状况。7恐怖倾向。8冲动倾向。

2. 干预过程

本项目计划在四所中小学中,每个学校选择一个班级作为干预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计划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对干预组学生开展为期6 - 9次的团体辅导活动。每个干预组由一位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研究生带领。每周一次,每次活动为两个课时,辅导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帮助中小学生探索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绩的策略,辅导老师们还给孩子们教授了目标与时间管理的方法,学习应对挫折的策略,提升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感与效能感。

实际干预过程是从2014年4月2日至6月4日,因学校的组织与配合不同,所进行的干预时长具体如下: 78小学7次,81小学8次,92中学9次,97中学3次。

( 1) 干预方案

学生心理资本干预方案共8次,每次活动主题分别为: 1. 课程设置和相关理论导入; 2. 确认学生们在那些领域会有高的效能感; 3. 确立希望提高的目标; 4. 建立合理目标; 5. 建立班级资源宝库; 6. 面对挫折,提高心理弹性; 7. 现实情景剧表演; 8. 结束课程。

( 2) 干预研究结果

通过表1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差异性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呈现出分值下降的趋势,除因子4,因子5和因子8外,其他因子均无有明显差异。因子4显示出经过心理资本干预辅导,学生自责倾向减少。因子5显示出经过心理资本干预辅导,学生过敏倾向减少。因子8显示出经过心理资本干预辅导,学生的冲动倾向增加。

四、讨论

通过对中小学生心理资本干预,结果表明心理资本能够帮助学生自信,能正确地看待失败。

自信,即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当前活动任务的自我感知能力[7]。自我效能感能对工作绩效有积极影响,同时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对个体造成的消极影响( Luthans 2002 ) 。自信在教育领域、职业和组织领域、身心健康领域等都有广泛的研究, 它也是积极组织行为学诸概念中研究最多,理论发展最为成熟的一个概念。通过本次团体活动,中小学生在经过系统训练的情况下, 完全有可能提升自信,在面对充满挑战的学习和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最终获取成功。

通过对中小学生心理资本干预,结果表明心理资本能够帮助学生敏感性降低,不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能够较好地处理日常事务。乐观,无论个体在何种情况下,仍坚持对未来结果有积极的期望,仍会相信事件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Seligman ( 1998 ) 认为乐观是一种归因方式: 乐观主义者倾向把那些消极事件归因为外在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原因,而把积极事件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一般性的原因。乐观既具有特质类( 相对稳定) 的特征,也同时具备状态类( 可以开发) 的特征。希望,能够为了目标的实现坚持到底,并能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希望指在人们面对工作时能够长时间锲而不舍,直到工作完成。本研究表明经过系统训练后,中小学生能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成功和失败,为达到目标可以灵活地调整实现方法。

通过对中小学生心理资本干预,结果表明心理资本能够够让学生冲动倾向增加,会更冲动,自制力差。中学生时期在自我意识上表现出较强的 “自我中心”和 “主观偏执”,情绪上被喻 “疾风暴雨”[8]。由于其认知与情绪的特点,中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会表现出冲动的行为特点。冲动行为是无计划的、任意的、不计后果的、 具有潜在危险的、对结果没有足够考虑的行为表现。冲动行为被认为是低努力控制或低自我控制的表现,也反应了中小学生这一时期执行功能的不成熟。本研究表明通过系统训练后,中小学生的冲动行为更易于释放,这也提醒中小学教师注意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通过此项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探索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绩的策略,辅导老师们还给孩子们教授了目标与时间管理的方法。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还收获了很多应对挫折的宝贵策略。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

[2]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3]Fred Luthans.李超平译.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21.

[4]刘红玉.中学生心理资本的特点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硕士论文,2013.

上一篇:夏季养心四方面下一篇:智能数据分析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