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

2024-10-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精选8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 篇1

青岛农业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戊戌变法

学生专业班级:食品10级质检3班

学生姓名:QQ582251001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2日

2011年11月2日

戊戌变法

前言:戊戌变法是否有立宪性质问题,从它的领导者来看,康有为是此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以及反映其思想的言论、奏折成为判断戊戌变法性质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戊戌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维新运动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

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根本原因;(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展开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後。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189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列强意图瓜分刚败于日本的中国,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路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章京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其中经济方面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主要有: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陆海军。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改书院和淫祠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删改则例,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这些抵制和反对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受到维新派和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 篇2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梦想的实现

中国是著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16世纪至19世纪初, 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 西方国家纷纷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工业革命走上快速发展、扩张的道路, 古老的封建中国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毫不留情地抛到了后面。“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 不顾时势, 安于现状, 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1]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曾经独立自主、文化昌明的中华帝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朝上国”的迷梦被击得粉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产生的, 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唤醒, 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从1840年开始, 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救国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抗争失败的苦痛后, 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 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 风云变幻的8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探索

如何反对外国的侵略而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而走向繁荣富强?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主要问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时间里, 落后的中国对于这个问题所找到的答案就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的真理, 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 中国先后出现了四次较大的运动, 代表着历史的发展方向。1851-1864年, 农民阶级的代表人物洪秀全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根基, 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从19世纪60到90年代, 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号, 兴办近代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1898年,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戊戌变法, 主张变法图强,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 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20世纪初,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 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解放, 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多方面的奋斗, 包括组织政治团体和党派, 举行变法, 发动革命。但是, 他们在近80年的时间里为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和革命所进行的斗争, 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 相反地, 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更深了, 国力更加衰弱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道路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 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 翻天覆地的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 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1919年的五四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921年, 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危难之际, 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 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1924年, 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进行了北伐战争给北洋军阀以沉重打击。大革命后期, 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 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面对白色恐怖, 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从血泊中站起来, 决定用武装的革命来反抗国民党武装的反革命, 并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经过艰难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1934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 党和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北, 又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洪流, 建立了敌后抗日战场, 逐步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 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胜利后, 国共进行重庆谈判, 签订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双十协定》。1946年,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发动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 解放战争最终获胜,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台湾、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陆领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才使我们这个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 在世界上站起来, 而且站住了。”[2]

近代以后, 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 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 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 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二、人间正道是沧桑——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梦想的逐步实现

新中国建立伊始,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56年, 中共八大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由于实践经验和认识的不足, 指导思想发生了偏差, 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出现了严重曲折。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党和中央的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制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中华大地上又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十四大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成功地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了21世纪。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人民生活从贫困实现了到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 并具体阐述了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实现路径和核心目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历史来看,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梦想像“中国梦”这样鼓舞人心、凝聚人心, 也从来没有一个梦想像“中国梦”这样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探索、为之奋斗的伟大追求。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习总书记说:“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不断艰辛探索, 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那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梦必将实现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历史和人民做出的正确选择。青年大学生要把追求个人的美好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全面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过程;突出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进行伟大而艰苦的斗争,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过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过程。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 习总书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进行了生动概括, 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则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加以抒发, 深情诠释了“中国梦”的缘起、发展和内涵, 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给人们以奋进的激情和力量。“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 把中国梦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 篇3

第一,本课程应当勾划这样一个体系,就是一条线索为主,四条线索为辅。这条主线索就是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我想这就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11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它的主要线索就是这个。四条辅线索是:其一,近现代以来也就是11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国情,包括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也包括近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尤其是要认识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的历史规律和逻辑结论。其二,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是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三,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从17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陆续走上近代道路,逐渐形成了近代化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原有的自然经济秩序逐渐被打破以至最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了解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四,中国是怎样实现从中世纪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向近现代转型的。当然中国的政治文明在近现代社会一直没有得以实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什么在中国无法实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为什么不能引导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开始了实现政治文明的历程。教育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第二,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于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课程。这两门课程实际上侧重于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不同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这两者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内容不能完全重复,否则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在深度上有所区别,大学应当比中学的更深一些。二是体例应当有所区别。我的建议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否采取专题的体例。因为对于这段历史,大学生是基本熟悉的。他们在中学时期已经把握了这段历史的全貌,甚至对基本问题也是熟悉的,尤其是文科学生更是如此。那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不是可以分为十个专题,按照这样的体例编写教材。可以在教材的前面有一个类似概要的部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作为第一个专题,统领整个教材的内容。第二个专题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的历次战争的过程,所有战争串联起来,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有直观的、纵向的了解。第三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从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到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战争的初步发展时期,到辛女革命前后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红色根据地的经济和后来国统区的经济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第四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包括社会的文明进步,社会风俗的演变等等。第五个专题是近现代思想文化,从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到孙中山、毛泽东,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近现代科学教育和各种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的最终胜利,还包括对近现代史上的伟人和其他著名人物的重点介绍,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六个专题是近现代人民革命战争,包括农民战争和农民运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等等。第七个专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乡村建设等等。他们是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先驱,但是他们学习的西方方案还是不能救中国,这究竟是为什么?第八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包括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科举制度、外交制度等等。第九个专题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陕甘宁边区,西安事变等,这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内容。第十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与世界近代化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也就是要介绍和研究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现代化。最后全书可以有一个近现代史大事记,编年体系,使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具体的了解,这个可以作为附录。

这样的编写体例有点类似纪事本末体的体例,可以避免与中学教材和历史学科本科教材的重复。

第三,本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四门政治理论课里最为成熟的一门。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在学术界来说已经有了100多年的研究,可供参考的专著和教科书十分丰富。但是这些教材主要突出了学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不够。那么如何按照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来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的认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课堂上的基本内容教学;也就是教学大纲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是多媒体教学,配合文字教材,编写电子教案和音像等多媒体教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化;三是社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四是讨论、演讲、写小论文,要求学生自我安排这个环节的工作;五是专家专题讲座,聘请十名本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些专门问题开办讲座,在全省高校的范围内巡回讲座,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六是网上教学,教材和讲义、参考资料等可以挂在网上等等。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采用以上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整体教学框架,这是需要在设计教材的时候就一并考虑周全的事宜。这是六个结合或者六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四,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应当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我的认识是要注意三个结合、两个突出。三个结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相结合;三是历史发展与逻辑规律的结合。两个突出;一是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从正面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加以正确引导,强化大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历史结论的信念;二是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刻苦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

以上是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个人意见很不成熟,主要是想提供一块引玉之砖,以使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问题集 篇4

1、从1840年到1978年,从中挑选任何一年,写出该年的历史面貌。

2、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

4、近年来关于马嘎尔尼使团研究的新情况。

5、中国落后西方始于鸦片战争之后还是之前?

7、从《望厦条约》看早期中美关系。

8、1842年割让香港为什么要到1997年才收回?

9、中西之间有无“教科书问题”?英美等西方国家教科书中是如何描述鸦片战争的?

10、俄国是怎样将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划入自己的版图的?

11、英法联军既然能毁圆明园,为何不毁城里的皇宫?

12、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到南京清朝大员丧命录。

13、说说《李秀成自述》的历史价值。

14、毛泽东青年时崇拜曾国藩收拾洪杨一役很了不起,你如何认识?

16、近代中国鸦片贸易的增长与茶叶贸易的衰落说明了什么?

17、洋务派引进西方新技术时间表。

18、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19、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写真。

20、比较1895年康有为、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21、模仿康有为的上书写一篇对当今社会改革的建议。

22、八国联军为什么要让瓦德西当统率?

23、八国联军中俄、日军队在北京的表现。

24、同盟会为什么要在日本成立?组织形式如何?

25、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为何要到南京成立临时政府?

27、俄国是怎样策动外蒙独立的?

28、陈独秀是怎样宣扬“德”“赛”二先生的?

29、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

30、为什么李大钊在五四时期要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31、陈独秀与梁启超、张东荪关于社会主义之争争什么?

32、青年周恩来是谁派他去欧洲的,他在欧洲做什么?。

33、青年毛泽东两次到北京为啥?

34、中共建立初期的“海归”党员。

35、1921年前后世界各地建立共产党情况统计分析

36、马林是怎样说服孙中山联合共产党的?

37、鲍罗廷与国民党一大

38、黄埔军校培养人材速成模式

40、写一篇关于四川万县惨案的旧闻报道

41、北伐战争中上海工人起义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42、说说“4.12”、“马日”、“7.15”等事变的具体情况

43、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前前后后。

44、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是怎样到达井冈山的?

45、毛泽东在江西福建为什么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47、蒋介石花大力搞的“新生活运动”成效如何?

48、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是怎样捉到敌军王牌师长张辉瓒的?

49、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其主要政绩

50、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的谋略

51、长征途中红军的宣传方式

52、飞渡卢定桥的故事形成的来龙去脉

53、考一考毛泽东七律《长征》的原作和修改情况

54、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55、张学良为何不战而放弃东北?

56、“八一宣言”是怎样出台并影响国内的?

57、王明为什么要把陈独秀打成“汉奸”?

58、西安事变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蒋百里。

59、张纯如是怎样研究南京大屠杀的?

60、蒋介石是怎样指挥武汉会战的?

61、图示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开赴抗日前线情况。

62、毛泽东关于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英明智慧之处。

63、讲几个关于八路军怎样打日本鬼子的真实故事。

64、讲几个关于新四军怎样打日本鬼子的真实故事。

65、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动机与部署。

67、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时在衡阳遇到抗战将士怎样顽强的抵抗?

68、你能找出几位参加过长征或抗战时期奔赴延安或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外交学院老师么?(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八年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如陈毅院长;参加过长征的如陈志芳副院长;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如开国少将刘春院长;)

69、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员到南京、上海等地怎样搞“五子登科”的?

70、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的社交活动。

71、国民党为什么要杀害李公朴和闻一多?

72、中共中央是怎样重视东北的战略地位的?

73、分析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时的心态

74、北平被围时傅作义的心态

75、解放军在进攻上海前做了哪些准备?

76、一批民主人士是怎样从香港经东北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

77、张澜、梁漱溟、罗隆基、李济深、邓演达、李璜、张君劢等均系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任选其一,分析其思想、政治、社会活动、主要事迹。

77、介绍近年来学界研究朝鲜战争的主要成果

78、潘光旦教授参加土地改革后的感想。

79、毛泽东为什么要批评邓子恢是“小脚女人”?

80、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的156个项目

81、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纠葛究竟谁是谁非。

8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分歧。

83、“文革”中外交学院校园里发生过的几件大事。

84、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分歧的由来与焦点。

85、美国如何插手西藏问题。

86、中国重返联合国。

87、“四人帮”是怎样被粉碎的?

88、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必然与偶然。

89、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意味着什么?

90、审判“四人帮”时江青的举止。

91、邓小平为什么那么重视对毛泽东的评价?

92、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小康”水平现代化目标的确定

93、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的继承与发展

94、从收回香港的全过程领悟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95、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改革看实事求是意味着什么?

96、西单民主墙前前后后

97、邓小平是怎样说明中国必须坚持朝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

99、年近九十的邓小平为什么还要“南巡讲话”?

10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101、以自己家乡为例看农村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103、浦东开发区是怎样迅速成长起来的?

104、从首钢东迁看中央的环渤海发展战略

105、国企改革三部曲。

106、三十年来高等院校数量和招生的变化。

107、三十年航天事业庆功表彰会报告。

108、当今中国名牌知多少?

109、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大事记。

111、青藏铁路修建中创造了哪些奇迹?

112、我国高速公路逐年逐地快速生长图示。

113、摩托罗拉在中国的拓展。

114、三十年来北京住房建设史。

115、山东寿光疏菜的种植规模与销售区域。

116、访亲友谈家庭收入增加与生活改善。

117、说说中国的私家车。

118、北京地铁史。

119、中国进出口贸易与外汇储备逐年增长表。

121、西北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怎样作出的?

122、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重大决策是怎样落实的?

123、胡锦涛、温家宝是怎样阐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

125、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援建灾区的经济力度和感人故事

126、腐败贪官百丑图。

127、环境污染恶例举证。

128、矿难事故升降表。

129、外交学院校友中的名人。

(外交界近300名大使;新闻媒体主持人;经济界;法律界;学术界等)

130、外交学院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央委员。

【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陈毅院长(1972年逝世),中共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周南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杨福昌院长、吴建民院长、赵进军院长,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秦亚青书记,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孟鞠如教授(1996病故),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李铁铮教授(1990病故),第五至

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吴景荣教授(1994病故)等】

131、新月派(诗歌)重要代表人物、与徐志摩、闻一多齐名的外交学院教授饶孟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九章 篇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学号:Y311120-37

姓名:李光华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章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泽东两篇重要文章)。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

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本章提示

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

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

5、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 “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 “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7、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

8、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2)8月,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9、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

(1)调整开始的标志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彻底纠正共产风?·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

(2)调整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条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其他领导人也主持制定出有关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

10、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至1965年):运动中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文革领导机构。再发动:196

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 ”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2、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论点: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些理论及其实践严重地背离了客观实际,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并被他重用过的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所利用。

13、“二月逆流:1966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遭到压制。

14、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5、“四人帮” 组成: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16、文革的结束:1976年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义本身所造成的。

18、“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0、“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实现“小球转动了大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篇6

标题 《新中国诞生前一百年艰苦探索的历史启示》

教师 雷志敏 学生 杨树兵

学号 20094395 专业 市场营销09级2班

新中国诞生前100年探索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摘要】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 中国是那样贫穷, 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 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顾时势,仍安于现状,被强力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

【关键词】侵略 抗争 主权 反帝反封 落后 耻辱 民族独立 【正文】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确是惊世之语!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德国历史学家赫尔德在十八世纪末写道:几千年来,中国始终停滞不前。他们那些关于道德和法令的教诲总是反反复复,变着腔调在同一个话题上兜圈子,千篇一律地颂扬一种孩童式的义务。中国恰如一具木乃伊,周身涂着陈腐的香料,描画着象形文字,包裹着丝绸,它体内的血液循环早已停止,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敌视、窥测、阻抗的态度,它对外部世界既不了解,也无兴趣,更不喜欢,它的最高旨意就是终日沉浸在自我封闭的漫长黑暗之中。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历时109年,是为中国“百年近代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向中华民族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严重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没落、腐朽的清王朝不断割地、赔款、通商,中国的主权遭破坏,中国的领土遭瓜分,中国的人民遭蹂躏„„可以说这一百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史”。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海战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北伐东征,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这一百余年的历史,充满了黑暗、耻辱、斗争、彷徨,充满了血与火、灵与肉、英雄与狗熊、光荣与梦想、尴尬与冲突。这一百多年,有盗火者为我们照亮前路,有窃国者将我们带进深渊;这一百多年,我们经受了难以承受的失败,也迎来过并不可靠的胜利;这一百多年,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审视、重估、颠覆、摧毁,然后又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生活世界。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在这期间,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纷纷站到历史舞台的中央,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或奔走呼号或变法维新或浴血奋战,因而这一百年也更应该是,无愧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中国百年近现代史,可谓是在荒原中狼奔豕突的一百年,在耻辱中惶惶不安的一百年,在无边的历史旷野中哀号呼告等待破晓的一百年,也是加速度的一百年,来不及看风景的一百年,只争朝夕、以一当十的一百年。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命运,为了这个东方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已。他们生于忧患,在难以想像的深重的民族苦难中,以极大的坚韧、勇气和担当精神,将中华民族推向前进。

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83年底,法国进攻中国驻守越南的军队,中法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1900年6月初,英、俄、德等八国侵略联军进犯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931年9

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诬蔑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制造“九一八事变”。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华北而蓄意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此年夏,《中法新约》在天津签订,中法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1931年、1935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接连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的中国已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努力着:

(一)农民阶级的英勇斗争。1841年,广州附近的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军。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的大旗,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二)地主阶级的自救、自强运动。“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首先从中国近代器物方面何以不敌西方的现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差异。”【1】地主阶级中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倡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迪人们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但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却不为我国所用,还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崛起。学者岩谷宕阴感叹:“呜呼,忠智之士,忧国之书,不为其

君所用,而反落他邦。吾不独为默深悲矣,而并为清帝悲之!”【2】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三)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中国近代科技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其根源在于中国文化重“道”而西方文化尚“器”。【3】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正如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4】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派”积极倡导发展实业,掀起实业救国的高潮。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四)无产阶级的不懈斗争。无产阶级的努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大革命和抗日战争。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4年实现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和专制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极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受“西方中心论者”的影响,曾有一段时间,殖民的、“西化”的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致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一种对中华文明的社会误识:是中华传统文明,特别是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阻碍着中国近代的发展、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有人说:没有西方人的入侵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也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西方文明。在他们眼里,民族的、爱国的精神长城是那样的易坍塌,几千年民族辉煌的表层似乎很容易就被一百多年来的民族耻辱锈化得斑驳陆离,西方似乎是人类文明的“主宰”。不能因为百年的落后、屈辱和挨打就否定几千年的文明和辉煌。近年来,就是连这一基本认识也遭到一股股思想误流的湮灭。我想这是我们对自己伟大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中所应有的崇高地位缺乏了解,缺乏深刻认识,甚至漠视的恶果。

当然,我们绝忘不了近代以来这场血与火的“洗礼”。正当中国的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西欧通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等一系列变革,砸碎了近千年的封建割据统治和近乎窒息的宗教桎梏,向着近代文明的曙光奔跑。经过二百多年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非洲成了贩卖与屠戮黑人的屠宰场;美洲文明的创造者被屠至殆尽;印度与东南亚被掠夺得千疮百孔;最后,中央之国也成为了‘东亚病夫’”。这样,在19世纪上半期末,两个文化相遇,一个是农业的,尊奉儒教的、落后的,一个是工业的、资本主义的、进步的,两种制度相遇,正如有人所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失败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百年的历史时时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是竞争规则,也是生存法则,永远都不能忘。今天,中华民族已昂首迈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必将彻底洗刷近代以来因落伍惨遭蹂躏的种种耻辱,“用人类第一族的气魄、人类第一族的自豪、人类第一族的精神高筑起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长城!”

中华民族有着无限蓬勃的生机,任何一个民族都打不垮她。“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5】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辉煌不败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动力。自中华文明发祥以来不仅抵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而且能化腐朽为神奇,化野蛮为动力,同化周边各少数民族,吸纳百川成一海,在这个过程中民族的机体也大大增强了。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在百年近代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教训了侵略者,使帝国主义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中华民族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在公元前4000—前2000年形成的最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从未中断过或失落过,只有中华文明是从未发生断层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拥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道:“由于人民共和国的兴起,我们的传统对华政策和作为它的基础态度破产了,并且事实上是彻底改变了。”

因此,我们要坚信一个拥有如此生命力的民族,一个拥有如此丰厚历史遗产的民族,她的未来肯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摘自《陈独秀与近代中国》 董根明 第18页; 【2】 摘自《翻刊海国图志》序 岩谷宕阴; 【3】 摘自《陈独秀与近代中国》 董根明 ; 【4】 摘自 《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 篇7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ICG”三维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新课程改革

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程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新模式,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当前,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 赋予其更具时代特征的科学内涵, 拓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理念, 突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理论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些要素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思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构建简单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及公正合理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纲要》课“ICG”三维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纲要》课“ICG”三维教学模式是一种点、线、面三维立体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包含“I”“C”“G”三个维度, 即独学 (Independent) 、对学 (Compared) 与群学 (Group) 。这种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兼有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与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的双重理论基础。首先, “ICG”三维教学模式从人类基本的认同需求出发, 不断强化其被认可的欲念, 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而且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章法可循;其次, 建构主义的真理观、知识观为强调发展学生自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构建符合《纲要》课融历史学、政治学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特点为一体的“ICG”三维教学模式, 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纲要》课“ICG”三维教学模式的结构解析

《纲要》课程“ICG”三维教学模式的各个维度中又有详细的划分。其中, “独学”维度中的“独”主要包括“独立”和“独自”两个方面的含义。针对历史学科需要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较强的史实思辨能力这一特点, 对应大学生群体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 设定扩展阅读 (Extended reading) 和预习 (Preview) 两个环节;而“对学”维度中的“对”则主要包括“对应”和“对照”两个方面的含义, 大学教育有别于中、小学教育, 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要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必须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 所以设定成果展示 (Presentation) 和小组讨论 (Discussion) 两个环节。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理想思辨能力;“群学”维度中则包含反馈 (Feedback) 和评价 (Appraising) 两个环节, 旨在通过反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 而后教师随堂检测, 相当于“再反馈”, 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完成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按照班级人数分成2—6组为宜 (必须为双数) , 具体时间分配可相对自由, 一般独学阶段约为10分钟, 对学阶段约为25分钟, 群学阶段约为10分钟。

三、《纲要》课“ICG”三维教学模式的运行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 篇8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科学历史观;全球化视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以历史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担负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功能。《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纲要》课程的开设,不以传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根本目的,这就使得《纲要》课程具有与历史专业课程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因此,如何发挥《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需要我们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调整、创新,以充分发挥这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

一、紧扣近现代史主线,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是以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为开端的。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斗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要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探索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这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中国近现代史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围绕着这两大主线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紧紧抓住这一主线,通过重点讲解,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了然于胸,从而有助于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科学认识,从而真正达到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这一教学目的,充分发挥《纲要》课的育人功能。爱国主义情感是在对祖国历史的认同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营养。梁启超即曾指出历史对于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意义:“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在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纲要》课程发挥着该学科所独有的学科优势。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从洪秀全“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太平天国,到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理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到“振兴中华”的口号,所有这些构成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近代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数次血的教训最终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日益丰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主题,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与核心内容。只有了解国史国情,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只有了解近现代历史这一艰苦探索的过程,才能树立自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程不仅注重近现代历史知识的讲授,更注重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实际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这就决定了思想多元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复杂的影响。在如何看待中国近现代历史方面,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当代史学界对近现代历史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突破了以往单一化的价值评判,涌现了很多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新结论绝大多数是基于唯物史观得出的切中史实的结论,但其中也不乏哗众取宠的惊世骇俗之论。例如在评判历史人物方面,李鸿章、袁世凯被称为近代中国的英雄豪杰,康有为、孙中山等却有违历史发展之嫌,甚至背上欺世盗名等种种恶名,甚至有人提出“香港如果没有被割让给英国就不会有今天香港的繁荣”,以至于有学者认为“革命”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已的“原罪”,等等。这些新观点、新问题的提出,考验着我们如何看待、评判历史,考验着我们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中存在着的问题。因此,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要上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历史,更要深入了解学生正在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价值评判。《纲要》课程正可以发挥该课程学科的优势,以历史为平台,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提高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两者统一的基础正是人的实践活动。近代以来,各种学说思想纷纷盛行,马克思主义逐渐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发展成为执政党;社会主义思潮自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先进中国人所追求的革命道路,到改革开放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革命奋争终于赢得独立自主,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道路,这些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纲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体悟“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进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这正是《纲要》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实际,而且要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从史实出发,由浅入深,引出深刻的理论,让学生明了历史和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重大历史事件上明辨是非,认清主流,从而树立科学历史观。

三、世界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相互参照,培养学生拥有全球化视野和时代使命感

自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起,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所固有的内在扩张属性使得整个世界都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发展体系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游离于外。在资本扩张这一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国近现代屈辱的历史也由此拉开。“中国步入近现代社会的生发机制,缘起于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近代以来,整个世界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股潮流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抗拒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适应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强国富民之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林则徐最早“睁眼看世界”,他的好友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资本主义大潮席卷全球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效法泰西进行改革;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美国为蓝本,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全国人民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通过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纲要》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还要关注世界近现代史。只有联系世界发展趋势、国际格局和时代特征考察中国近现代史,才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才能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变革和改革。因此要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把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趋势和潮流之中进行分析和考察。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代特征、国际环境以及深远影响等进行梳理,培育学生拥有全球化视野,并在全球化视野下全方位考察了中国近现代史,使之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进程及趋势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尽管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间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使命感。

总之,《纲要》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该课程所独有的学科优势。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课程讲授相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充分发挥《纲要》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马工程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梁启超.新史学[A].饮冰室合集(九)[C].上海:中华书局,1936.

上一篇: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下一篇:大一军训日记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