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2024-09-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精选11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篇1

鲁星工管1211214022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这学期,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当代大学生,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回顾近百年的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困惑与希望交织、污秽与崇高辉映、黑暗与光明搏击,构建了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正是大清帝国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逐渐发展壮大,而中国由于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已经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当我们都沉睡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时候,英国进行了他们的工业革命,为他们“日不落”的黑暗意图做足了充足的准备。随着野心和掠夺的需要,以不列颠为主的国家将他们罪恶的贸易伸向了古老的中国。虽然政府几次三番的颁布过禁烟令,可是在缺少科学和文化的中华土地上,鸦片贸易在清朝横行霸道,削弱了中国人的意志和文明,懒惰,好逸恶劳等等恶习出现在了一勤劳著称的中华领土上。

我们知道,英国鸦片贸易的意图令人心惊。当虎门销烟的硝烟还在空中盘旋,1884年,英国用炮火轰开了封闭的国门,洋人的热兵器在对抗清朝传统的冷兵器时就如同戳破一个纸娃娃一样的简单,最终的结果是以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封建国家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腐朽的清政府使列强一次又一次的入侵,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中国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此,这个历史上的天朝大国的天空变得黑暗,开始在风雨中飘摇零落。面对列强嚣张的气焰中华民族开始寻找出路,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时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点点新光,那时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带领革命党人成立了同盟会,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辛亥革命最终没能让中国脱离困境。

1921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运动的热情点燃了星星之火——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的提高,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国际地位得进一步的提高。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制度大幅度的提高了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际地位蒸蒸日上,成为了今天举足轻重的强国。

对于过去,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但是它不应该被忘记,更不应该被忘却。经历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现在,我们的祖国已经走出了那片阴霾,我们再日益的强大,我们会尽力的丢掉过去,但是我们绝不应忘记那段历史;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的人民,有着博大的胸怀,但是这也绝不代表我们会一味的容忍,俗话说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因为这段历史,我们紧密的团结,因为这段历史,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爱它的坚韧不屈、爱它的百折不挠。这也更确定了我们要为国家奉献的决心。

附,关于近现代史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农民起义者是历史的推动者还是阻碍者?

3.如何注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篇2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的规定, 从2007年春季开始, 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以下简称《纲要》) 。

现阶段《纲要》教学存在着种种问题: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教学途径、方法单一;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教师队伍业务素质不高等。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时期, 《纲要》教学面临着改革。但作为一门新的课程, 其教学研究和改革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可资借鉴的经验较少。如何克服其教学过程中的弊端, 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将其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 是当前《纲要》教育改革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依托优质网络资源, 建设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 无疑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网络学习平台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支撑平台, 是网络教育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参加远程教与学的教师和学生。本文设计并实现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学习平台, 将针对当前教学面临的困境, 辅助传统课堂教学, 以用户需求分析为依据, 提供适宜的功能,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 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1 平台需求分析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 广大高校建设了多个公共政治理论课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等, 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基于学校内部资源的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和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等;地区性的有江西省教育厅推出的“高校思政课”网站和广东省教育厅推出的“两课在线”网站;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筹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网站等;单学科性质的网络课程等。通过网络调查, 我们发现: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网络学习依然停留在网络课程阶段。

另外, 我们对部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多数的教师和学生有条件并且愿意借助于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操作上的困难, 希望能够提供资源集中的学习环境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需求上, 教师倾向于教学指导、备课素材、科研资料、师生交流空间以及在线考试等方面, 而学生则倾向于素材资源库、在线答疑、网络课程和师生交流空间等方面。

2 平台模块划分和功能定位

根据需求分析, 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主旨,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结合现有技术条件, 我们系统设计了本平台的功能模块, 主要有教师工作室、课程学习、资源服务、在线考试、交流空间等模块。

2.1 教师工作室

由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学校采用上大课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 难以顾及每个学生, 负担较重。为减轻教师的压力, 本模块提供在线备课、学习测评、课外作业、辅导答疑等模块为教师教学服务。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的实际需要, 利用教学资源库的素材和自己的教学资源, 在线编写教案并发布给学生。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在线学习记录, 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准确的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并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2.2 课程学习模块

课程学习模块分为理论学习、实践活动、问题解答、自我测评4个部分, 实现学习→测试→问题解答→学习或者学习→问题解答→测试→学习的循环学习过程, 并与实践相结合。同时, 以知识点为核心组织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以章节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教师准确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 为建立智能化的学习跟踪、智能答疑提供了基础。学习者可以通过问题查询、智能答疑系统、答疑讨论室和BBS讨论区等答疑讨论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 学生学习完单元知识后, 可通过自我测评的反馈及时修改学习进度和学习策略, 以便更好学习。

2.3 资源服务模块

资料丰富、检索快捷的资源库是网络学习的重要之重。在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库的设计中, 资源包括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关的文字、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 并且各种资源都按制定的描述标准进行描述定义, 以方便信息的存放与共享。在资源库内容的组织结构上, 采用超媒体、多层次的立体化连接方式, 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 资源库有强大的检索功能, 能方便、快捷的检索信息, 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开放的资源库是指改变过去教师或工作人员独自维护资料、信息单项流动的局面, 而实行师生共建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信息的双向流动, 才能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丰富网上学习资源, 从而保持资源库的生机与活力, 达到资源的真正开放与共享。

2.4 在线考试模块

在线考试模块最基本的功能便是将传统的纸质考试搬上网络, 实现考生随时随地的网上考试, 从而降低考试成本, 减少人为干扰, 减轻教师的负担, 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教师可以选择人工或智能组卷方式, 在线编辑各种形式的试题, 包括单选、多选、判断、问答等题型, 生成试卷可以自己使用, 也可以共享给指定范围的人员或全部人员使用, 或对学生进行在线考试或测验。系统可以自动对考试结果进行批改、统计和分析。学生可以在线查看测试、完成并提交测试, 系统提供测试分析报告, 使学生能够看到哪些知识点存在不足, 以便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作相应的调整。

2.5 交流空间模块

网络学习平台, 实际上为远程学习提供了一个环境, 它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时空上是分离的, 学生往往处于个体的、独立的学习环境中。若不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及时交互, 一定会影响学习效果。网络学习平台较其它形式教育媒体环境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拥有远程协作学习平台模块, 能以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方式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与协作。交流空间为学生的协作交流以及师生的跨时空的交流提供极大的方便, 还可以消除网络学习的孤独感。通过广泛的、多层面的师生交流、师师交流、生生交流, 实现平等的师生关系,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验学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应用中去发现、创新。

3 平台功能模块的实现

3.1 平台开发环境

本平台采用基于B/S模式的三层架构体系, 开发工具选择的是 Microsoft 公司的Visual Studio.NET, 使用的是新的面向对象语言C#,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这些先进技术的采用, 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3.2 系统操作流程

用户的工作流程是从用户登录模块开始的, 也即身份验证。用户身份认证过程包括:确定用户是否是有效的系统用户;确定用户类型。此系统用户分为三类:学生、教师和管理员, 根据类型不同进入不同的界面, 学生主要进入课程学习界面, 教师进入工作室界面, 二者通过交流空间进行交互, 而管理员则进入管理系统界面。系统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学习平台的技术和手段将会不断地发展。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模式必将逐渐形成, 从而促进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进程并改善其教学效果。

摘要:在分析现有网络学习平台的基础上, 以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求为依据,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设计并实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学习平台, 以期逐步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模式, 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参考文献

[1]黄修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与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 2007 (4) .

[2]程建钢, 韩锡斌, 等.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5)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模式  分解

【基金项目】2016年度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8-02

研究性学习原本是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所设,在经过很多年的实践之后,各教育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应用在大学的课程教育中,我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实施后作者发现62个教学班级中,普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整体意识还不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总的研究性学习效能低。根据对学生提交成果的分析与调查发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时间与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按照本课程一共30个学时的要求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讲解——安排课堂8课时。

本套教材需要讲解的内容共七章两大篇,需要花8课时的时间,利用启发式教学和典型历史事件解说引导式教学及PPT课件对内容的难重点及总体脉络进行梳理。尽管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本门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毕竟中学阶段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上,而大学则更多的要求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时事发展对历史现象的思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且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对大一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须进行全方位的解说与引导才能很好的掌握,才有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确定研究方向,为研究性学习的下一步选题工作打基础。

二、选题的指导——安排课堂4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整体讲解之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与把握。在选题指导中,利用新技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幕布、聚光灯、放大镜、照像机、图形编辑、课件等,讲清楚选题范围、选题方法,同时对研究方法给予相应指导。集中指导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确定初步选题方向上报给老师,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再建立和利用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选题做出进一步的指导。在学生选题基本确定之后,教师对选题出现过大问题少量组给予个别辅导,对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安排课堂4课时+实践4课时+无数个小时的网络交流与指导。

学生对选定的课题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走访、调查等适合方式进行研究,并得出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在学生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包括教室课堂间学生分组讨论时的走动指导,实践课堂间学生动手操作的手把手指导,更包括课堂外通过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提交与成果展示——安排课堂8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在学生提交研究成果报告之后,教师安排统一时间由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PPT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给教师和同学讲解,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情况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缺点,帮助学生通过反思与不断修改提升研究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安排2课时+网络交流无数个小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篇4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与积累,我收获颇多,也深有感触。收获的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感触的是知道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我倍感珍惜。我觉得在我的大学期间学习这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本学期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权,深深地操纵着中国,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中国的天是黑暗的,地也是黑暗的,老百姓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光荣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就在八年的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谋求人民生活幸福、安稳,提出了与国民党和平建国的方针,但是,由于蒋介石的不甘,挑起了全面内战,人民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俗话都有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明知道在失去民心的情况下毅然发动内战,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国民党不是军事力量不及共产党,而是忽略了广大的中国人民,也忽略了早已经厌倦战争的国民党士兵,其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在经过艰苦的斗争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广大的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凝结了中国几亿人的梦想,有多少战士和多少无辜的民众何曾不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他们却再也盼不到了,但是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人群,他们为了新中国做出了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段期间,中国共产党艰难的探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一次次成功与喜悦、一次次失败与泪眼中,艰难前进,只为了能让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好,虽然经过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深刻的领悟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应该是关于国家富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的,收获了十年的惨痛教训,让中国共产党深刻的认识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或者说,祸悉福之所倚,一次次的打击与挫折打败不了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改革开放至今犹存,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我们国家日益强大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好转,并不断提高,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会有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世界中提高的情形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篇5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也是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它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鸦片战争的确是中国人一个惨痛的经历,中国人民遭受了屈辱,还被迫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但是,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在此之前,中国人是封建的、保守的、落后的,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有很多先进的中国觉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在鸦片战争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中国人的爱国情节以及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坚决性。六三虎门销烟的壮丽画面雕刻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它作为近代爱国史诗的第一章永远铭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其实,提到鸦片战争,更多的人记得的是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今仍旧被广大学生牢记。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这接近80年的时间里,中国遭受了各个国家的侵略,被迫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例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天津条约》、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在这些条约中,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但是,在这近8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并不是一味地挨打的,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虽然这些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其带来的对于群众和国家的积极影响。例如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是其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竖立起的是一座不朽的丰碑。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1921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其实除了这些无产阶级的运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

总的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感想 篇6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感想

一直不敢忘记唐宗说的那句话“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

初遇历史,还很小,却在那时朦胧的喜欢上了它。直至如今进入大学,重新接触。突然发现,曾经的喜欢无非是一个小男孩对王朝变更、战事纷飞痴迷,只是纯粹的把它当作了一部武侠类的小说翻阅。即便是记住,也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而今大学了,不再从前,学习历史,我已经学会了用深邃的眼光来看待它。我会记住每一个历史事件,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加透切的去了解它,学习它,考虑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给之后的祖国又留下了哪些利与弊。我学习了它,会联想到它在现今的生活给我哪些启迪及其经验。

自1840年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其中之惨案,想必大家都以明了。那是一个让人不堪回首的年代,那时一段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年代,各国列强用武力、欺诈的手段强迫中国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的条约、条款、条规、协定、合同。清廷的封建统治、帝国主义的压迫,国人在水生火热之中煎熬。在此同时,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艰辛,用自己的青春与血铸就中华的爱国主义大旗。不论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清廷组织的洋务运动,抑或是而后的戊戌维新,再后的辛亥革命,他们无一例外的都给我们以震撼。不会忘记,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壮,“革命军中马前卒”之邹容,孙文“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的无奈。他们,给我们留下了震惊与遗憾,同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921年,平凡的时间,却被赋予不平凡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呀,怎么他就革命成功了呢?也许,恰逢俄国十月革命;也许,巧遇世界格局变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我独独相信:如果没有前人的失败,如果没有共产党人对前人失败原因的总结与警惕,中国还会叫中国吗?正因为有了前人革命的失败,中共的先驱们才总结教训,从而意识到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和平变革的目标是不能实现的,于是才会有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阶级的武装革命!有了历史上血的教训,有了对历史失败的研究与总结,中国共产党确定了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从传播新文化到武装革命再到抗日战争及其内战,他们也不是没有失败过,他们只是在不断的总结教训,不断的将历史回放,努力的不让自己在前行的道路上跌倒。想当年,他们在地理和经济的被封锁中坚持,他们在战火纷飞中奔走,他们在绝对劣势下拼搏。革命先辈们忍受着的蹂躏、承受着的折磨,他们被列强所歧视、侮辱,他们饱含着屈辱,饱含着柔弱,同时也饱含着奋发图强的信念。没有各种各样花哨的原因,他们的目的只有那么单调、简单的一个—--我们的民族需要独立、自由。这种目的已经深深的植根于他们的心中。这种信念,给了他们无形的强大动力,使每个有良知、有责任的华夏先辈,为了洗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为了洗却积压于胸的愤怒,为了我们子孙后代不再有他们的尴尬与屈辱,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着,努力着,哪怕耗尽青春,哪怕流血牺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强盛的祖国,没有繁荣的民族,我们,不论怎样,都逃不掉先辈的屈辱遭遇。在我的心中,有着深深的不甘与忧患,我们的近邻、一直以来都是在向我们学习的日本却在不断超越我们,这也就促成了当年日本引以为傲的侵华之辱。那“东亚病夫”的头衔早已摘下;那“支那猪”的黑色的烙印,也碾进历史车轮。可是,这些,我们在心底能够抹去吗?不能!我们只能是,记住那段可耻的岁月,努力的发展、进步。日本可以发动一次侵华,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防备它的二次….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都应该有意识。毛泽东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奋发图强,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美丽、富强、繁荣的现代化国家。

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读懂历史,从历史中总结教训、学到经验。历史总会有惊人的相似!举个简单的例子,从中国各朝各代的更替中可知朝代的灭亡无外乎就那几个原因,循环轮回无数次,却没有哪一个朝代跳出这个圈,为什么呢,只不过末代君主贪图享乐,忘记了吸取教训罢了。说说近一点的,当年日本飞速发展时,美国感到危机,于是召开多国会议,强烈要求日元升值,结果呢,从此日本经济陷入低谷,元气大伤,再难争雄,直至如今,仍旧位于美国之后;而今,同样的,美国已经在强烈要求召开会议讨论人民币升值问题,其目的不言而喻。我们怎么办呢?我国是拒不参加会议,因为谁都知道,一参加会议,支持人民币升值选票过半,我国必将重蹈日本之覆辙。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我国会答应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篇7

一.把握“一个主题”、“四条主线”

鸦片战争后, 中华民族遭遇了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从此, 救亡图存, 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目标。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争取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前提。”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 归根到底, 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主题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中, 通过四条基本历史线索得以展开:

(一)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

对外来侵略, 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及扩大国际参与, 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也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所以, 推翻外国资本主义的统治, 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 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摆脱封闭状况, 逐步融入世界的开放史。鸦片战争后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 与世界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当今, 中国以全面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鸦片战争后,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条件。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是要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的;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是要通过现代化, 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的, 离开了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以来, 通过现代化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梦想。但是, 新中国成立以前, 中国人民屡遇挫折, 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障碍,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真正步入了现代化的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政治模式, 在中国都曾经讨论过或不同程度地实践过。但是, 在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方案以前, 没有一种民主政治的方案是符合中国情况, 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 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必然让位于人民民主主义,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形式,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四)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

西方寻找真理, 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不断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没有找到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推动着先进的中国人去思考救国的新路。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并成为中国革命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是通过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 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重点讲授“三个选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要重点讲授“三个选择”, 即中国人民在思想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在制度上选择了社会主义, 在政治上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鸦片战争后,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 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他们赞成十月革命, 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此前, 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屡遭挫折和失败, 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政党作为领导核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在思想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在制度上选择了社会主义, 在政治上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这“三个选择”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1921年到1949年, 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政治力量:一是地主和买办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 以后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地主和买办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遭到了人民的唾弃, 他们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 也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 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 得到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指出:“就是这样,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 一齐破了产,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总结, 它表明在近现代中国发展进程中,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就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 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三个选择”密不可分, 它们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 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宋建设.“两课”教学改革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为个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 .

[2]黄修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与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 2007, (4) .

[3]刘宗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0) .

[4]张雅凌、韩银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 (1) .

[5]张振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析[J].在线聚焦新课程, 2008 (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篇8

关键词:红色经典;教学;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为了确保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的目的,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在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增强《纲要》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资源有很多,其中对于红色经典的利用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

当今学界对于红色经典的认知概念不一,从广义上而言,它时限上至1921年,下至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形式多样,包括小说、电影、诗词、戏曲、歌曲等多种文艺形式;所反映的内容则大体一致,即主要是革命历史题材。可以说,红色经典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争,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红色经典与《纲要》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契合的,这正是我们将红色经典应用于《纲要》教学的基础。

由于红色经典是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而《纲要》教学是严谨的课堂教授活动,这就决定了不能将红色经典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要将红色经典巧妙地应用于《纲要》的课程教学,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红色经典

《纲要》课程课时短,而涉及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红色经典包含艺术成果丰硕,形式多样,教师要具体结合课程安排,选择恰当的内容和形式。红色经典要恰如其分的服务于课程教学,既要达到使大学生深刻“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又不能过分展示,以免有喧宾夺主之嫌。

《纲要》课程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经典。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期内容时,为大学生展示《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优秀影片,使大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机智顽强地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的艰苦历程。解放战争时期,可以选择电影《解放战争三部曲——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开国大典》等优秀作品,使大学生不仅了解解放战争的大致历史进程,更使其认知胜利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小说《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精神饱满地建设自己家园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后,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则唱出了跨入新时代以来,人们对党的领导的坚决拥护和热情歌颂,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二、运用红色经典的不同艺术形式,加强教学效果

红色经典包含艺术形式多样,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各异,达到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在《纲要》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红色经典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展示电影、音乐等影像资料,也可以将小说、诗词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纲要》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期内容时,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展示电影片段,使其有一个影像的初步认识;同时,还可以穿插演示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等,慷慨激昂的旋律极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并且还可以为大学生介绍反映抗日题材的小说,如《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等,介绍小说的大致内容和其中的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对抗战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最后,还可以朗诵反映那个时代的著名诗词,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等,诗词朗朗上口的韵律和明快高旷的意境,使大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受到了一场艺术的洗礼。多样的艺术形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纲要》的教学内容,也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知识性。

三、注重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以学生为本,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将红色经典运用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单纯的展示红色经典,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有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样的红色经典作为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再是空发引论的简单说教,而是有所依托的思想引导,即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观赏红色经典之前,要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大学生思考;观赏之后,要悉心组织大学生围绕特定的选题进行讨论,使大学生的认识在感性的基础上逐渐升华,最终达到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层次认知的目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问题和引导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注意引导大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綜合分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保证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在培养大学生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科技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具体到《纲要》教学过程中,即通过剖析红色经典,介绍红色经典的创作由来、艺术风格和特点等方面问题,以进一步开阔大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其情感体验,陶冶其高尚的情操,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

比如在介绍大合唱《保卫黄河》时,首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它是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为了民族解放,他纵笔谱写歌曲,于1939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当时广为传颂的一首歌曲。随后并介绍艺术风格:全曲采用的体裁是进行曲形式,音调短促跳动,节奏铿锵有力,使歌曲情感充满了力量,全曲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英勇战斗的恢宏场景。

以上四方面是将红色经典运用于《纲要》教学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当然,在《纲要》教学过程中,红色经典只是辅助性质的。由于时间所限,在课堂上所展示的红色经典常常只能是片段,但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片段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艺术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推荐给大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供其课余时间观赏。这样以来,既能收利用红色经典之利,又能避免本末倒置之弊,最终达到教学内容革命的政治内容与红色经典完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体会 篇9

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程学习通知和注意事项

一、学习过程

1、本课程为网络学习,采用点播或者下载的形式进行学习。

2、对本门课程进行点播或者下载学习,学习系统会自动记录学习情况。

二、成绩考核

1、按照10%考勤成绩+20%学习体会+70%课程论文成绩进行考核。不进行书面考试。

2、考勤在网上进行,按照点播时间和下载次数记录考勤,最高分数为15分。

3、任课老师:阙天舒,redwater123@163.com

4、请在2010年11月30日以前完成两次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外国侵略,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史诗;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中国不断获得割地,赔款,通商,传教,建厂,投资等特权,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国家主权丧失殆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封建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开展了洋务运动,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使其只能在甲午战争中走向失败;

农民阶级先后举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但由于阶级局限性也先后归于失败;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也走向失败;

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立宪愿望也随着清廷“皇族内阁”的出台而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加之内部的不不牢固性,最重要的是不敢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导致其一系列革命的失败;

无产阶级由于是先进的阶级成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百年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胜利;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和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到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

自一八四二年八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来,中国这个有着大片国土、物产丰富的古老国家成为了西方列强仸意分割的“美味蛋糕”。从而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直至新中国成立。

《南京条约》是由于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处于战败国而被迫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有一条是割香港岛给英国,尽管条件很苛刻,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将香港岛拱手交给英国。另外香港岛周围地区大都成了英租地。其租期为九十九年,对于这九十九年,是何等的漫长啊!可悲的是清政府认为,其租期为九十九年总比租期为一百年让人挂得住面子。就这样,香港岛在英国人的统治下走过了漫长的一百年,尽管英国将香港岛变得更加富有,却无法让香港岛有一个真正的主权,一个中国领土的主权。尽管孙中山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清朝灭亡,但那些不平等条约却仍然保留,致使香港岛走过了近百年受殖民者统治的道路。终于,在一九九七年的七月一日,香港这匹在外奔跑多年的骏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香港的失而复得不得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沉思,为什么一个土地辽阔的中国,会被西方列强轻易割分呢?这不仅仅因为清政府的迂腐,还因为中国人民自身(18、19世纪)没有文化,不能用科学来捍卫自己的祖国,致使中国“病入膏肓”。

战争是人类的一种最愚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残酷血腥的战争,普通民众是最大的受害者。特别是世界大战,是人类一种自我的毁灭,是人类的一种劫难,是某些人的疯狂。战争所留给人们是废墟.苍凉.仇恨.痛苦.绝望。人类应从战争中吸取教训。如今天的日本国,不仅没有没有诚恳反省二战中的战争罪责,却还在否认美化侵略历史;其官员公开参拜供有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样的国家,爱好和平的人民应警惕!这样的不敢承认历史错误的国家民族人民也是没有前途的。

可战争的悲剧仍在21世纪今天的中东.非洲地区上演。美国仍在愚蠢的在利用战争维护自己的霸权,在其“反恐”.”先发制人”的战争理论的指导下,先后发动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制造了大量的人类灾难,战争浪费了人类的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用这笔财富去发展科技,救助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呢?

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这个世界应多些理解合作,少些对抗维护世界和平。人类应用智慧解决存在的问题矛盾避免战争。

1919年4月底,中国人民眼巴巴企望的巴黎和会并未带来预想中的“公理”,郁积已久的亡国之忧、救国之情骤然化作海啸山鸣的五四运动,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洪流中的先锋。这是我们第一次打破一切的干涉压制的政治活动。从对外来说,全国一致的不许签字对日本让步的和约,并引起美国国会的不批准和约,以至于最后日本不能不将青岛与胶济路退还于我们。对内呢,全国学生有了一致的联合,青年学子们打破了一切官厅教职员的尊严,文字上与思想上都得到了解放,而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潮流,也排山倒海的跟着来了。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是最深厚的精神底蕴。88年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已然淡去,但“振兴中华”的青春壮歌却一脉相传,回响不绝。88年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将五四铸成一枚徽章,戴在所有挺立时代潮头的中国青年胸前。

今天,我们仍要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呐喊。五四运动已成为历史,她的伟大之处就是一年一度地敲打一下我们的神经,就是借她的生日来强化我们崇尚科学和争取民主的信念。

至今我们仍然纪念、学习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做文明的公民;既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抙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得到弘扬。在大学,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失去自我。因为诱惑太多。所以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干什么?”在做仸何事情以前,应该先定定方向。这就好象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那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即使碰巧能够达到了,也是偶然的机会。靠着偶然机会所得的成功,毕竟没有多大的价值。

抚今追昔,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五四”精神,深刻反省“五四”历程。继往开来,依然仸重道远。这应该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使命.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推翻了三千年来的封建势力,一百多年来的帝国主义势力,二十多年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势力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这个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旧中国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结束了,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它使占世界l/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同时也激励着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亚非拉美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伟大领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世界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大大加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新中国同苏联、欧洲亚洲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大大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使帝国主义推行的殖民主义制度遭到致命的打击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的面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人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就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群众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仸何时候都必须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着眼点,始终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搞建设、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是我们党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的结果。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会更加积极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人民对改善生活的期望很强烈。要使12亿多人都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仸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时刻关心人民群众,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幸福生活。

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需要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既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仸务抓紧抓好,也不忽视其他各项建设,从而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实现制度创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和发展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思路和重要准则。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到一些在现在社会学中学习、工作、生活、为人处世的道理。作为一个民族,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知道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们唯一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我们从历史中一无所获”。的确,既然有了一战的血腥屠杀,为什么还有二战的干戈不止?既然有了拿破仑滑铁卢的失败,为什么还有希特勒的远征?既然有了王朝更替的教训,为什么还有举不胜举的“揭竿而起”?犹太教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在战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却在和平到来之际失去了他们爱戴的拉宾总理,难道那些犹太极端分子从历史中学到的就只有仇恨与复仇吗?

历史正如一片叶子,有人因一叶而障目,有人因一叶而知秋。学历历史还要记住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篇10

这个学期,我很有幸能在万老师的课上学习历史,让我找到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也最真切的感受到了历史的存在。转眼间,大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结束,回顾上过的一堂堂生动的课,我颇有感触。

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根本上来源于封建统治者对旧制度的盲目沿袭和闭关锁国的愚昧统治。清朝末期的统治者们对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成就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西方“除枪炮外无一胜于中国”。于是,清末的封建官僚们继续用封建制度统治着哭泣的中国大地。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贫苦百姓的锅中仍然是稀得不能再稀的米粥,最精锐部队的士兵手中拿着的仍然是两米长的兵丁鸟枪,坐在台上发号施令的仍然是腐败的封建官吏。直到列强的铁甲战舰撞开中国的国门,统治者们才意识到,时代前进了,而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了。

我认为,国人引以为豪的辉煌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心态。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有着雄踞东亚的强大国力,这在一代又一代的君主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观念——中国是强大的,外国是弱小的。所以,当国外的制度正在突飞猛进时,清末统治者们仍旧以为中国的旧制度是最佳的、无需改变的。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时是不是也会盲目自大,从而看不见别人的进步,最终导致自己原地踏步、落后于人?我问自己。

在之后的历史中,一些有所觉悟的官僚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来使中国摆脱落后的现状。然而,不论是洋务运动,亦或是戊戌变法,最终都没能明显地促进中国的进步。究其原因,这一系列改革都只专注于对一些细枝末节的改变,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最需要改革的领域——政治制度。没有封建制度的废除,没有一个富有效率的新政府,没有赋予广大人民以人权的共和体制,岂能有国家的伟大复兴?终于,武昌起义点燃了革命的烈火,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第一次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重新崛起铺平了道路。

在我的观点中,辛亥革命史一场基本上成功的革命。虽然最终统治权力被封建官僚窃取,但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彪炳千古。相比与之前的一系列改革,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找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并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有力的行动。同样,对于当今时代的人,也应该在面临问题时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以将问题根治。正如毛主席所说:“‘割地贿秦,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我们今天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篇11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8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该课是一门新设的、实践经验较少的课程,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问题。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与开设的意义

在高校开设“纲要”课,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著名中共党史专家张静如、王炳林认为,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意义重大,“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高校师生的愿望和要求”。

该课的开设,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困苦生活;另一方面,更有助于他们把握近代早期的先进分子、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不懈探索和顽强抗争;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为之而顽强拼搏;有助于他们认识现代化社会建设中取得的种种重大成就,珍惜现在美好幸福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因而,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性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贯彻实施这一意见,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该课程。

“纲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于强化广大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学习中国人民为了完成独立自主、富国强兵的梦想奋斗了一百多年,最终实践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国人民的命运,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纲要”课不是单纯的历史课,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更侧重于思想性、理论性和德育培养功能。因此,本质上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所承担的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任务,而是直接的、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讲授这一课程,可以更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江泽民同志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有过专门的强调,“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充满屈辱和艰险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璀璨的封建文明到被迫的迈向近代化历程的转折点。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面对空前的外来侵略和内部压迫的一步斗争史,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农民阶级到民族资产阶级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直到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真正使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走上了光明道路。

这些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给广大学生树立了一个个为了国家利益而勇于牺牲自我的鲜活榜样,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历史事实的比较,通过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通过中国共产党挽救民族命运的种种艰辛和不断努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了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而不断奋斗。

(三)培养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虽历时久远仍然光辉璀璨,对中国人民民族品格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虽然到了今天,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很重要的就是加强日常不断的学习民族的发展历史。

通过在大学里面普遍的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革命的进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了解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中,民族精神是如何的支持着一代代先烈们前赴后继、舍生取义,使中国虽然历经重重苦难但不会灭亡,虽然曲折但不断向近代化转型,并最终完成了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转型。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深刻含义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他们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它是大学历史系学生的专业教育课,也是所有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少、内容多,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对中国近现代史各个方面都作详细的、面面俱到的讲解。正如沙健孙教授所论述的那样:“教学上,应使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在此基础上,突出‘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有关历史情况和历史经验。”因此,在“纲要”的教学中应理清思路、突出重点,使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中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明白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走向,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一)专题教学的授课模式

目前,“纲要”课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跨度大、时间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而按照教学安排,本科生只是上一个学期的课程,每周两节,大约共有36个课时,而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里要讲述160年的历史,很难把握。只有采取专题的形式,才能突出重点、完成教学。

专题教学有利于摆脱教材面面俱到的罗列,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题教学,突破教材框架,减少历史进程的描述,砍去枝蔓,抓住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抓住历史发展进程中起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进行讲授,抓住课程中的难点进行阐述,既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使学生把握近现代中国历史精要,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适当的使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历史课程,中国近现代历史是初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文科学生,这部分史实还是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开设纲要课程是在重复学习。

如何利用好学生以前的历史知识,是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如何激发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是每个授课教师都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日常使用教材、课件的方式讲解外,适当选用视频资料等方式来辅助教学,既生动形象的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是十分有益的。比如一些经典历史题材的电影《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大决战》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素材,尤其是一些关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里面一些历史视频加上相应专家的讲解,既形象生动,又具有很好的学术性,非常适合作为纲要课的辅助教学手段。香港凤凰卫视《全球大视野》中的《袁世凯》、《北洋淮军》、《太平天国》、《义和团》、《中共1921》;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北洋水师》、《故宫》、《抗战》等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的记录文献都堪称十分经典和贴切,在放映过程中,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精心挑选和灵活运用有关课程内容相关的比较经典的视频资料,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三、对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要求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门带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历史课程。如何讲好这门课,完成“纲要”课的开设目的和意义,关键在于要拥有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要有深厚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还要有深入浅出的课堂掌控能力。来之于史,归之于论,只有做到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思想政治理论文主题,史论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很容易在课程定位和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脱节现象。现今高校承担“纲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有很大部分是从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师直接转过来的,这些教师对专业知识体系非常系统,但对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不够,“注重史、忽视论”。与之对应的是也有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理工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纲要”课程都是有传统思政教育专业的教师开课,这些教师很重视“论”,但由于历史知识的不系统、对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欠缺,“论”也很容易陷入较浅层次。“纲要”虽然要注重理论性,但基础毕竟是是讲“史”,是要用基本历史事实来分析中国近代现代的历史走向,以之为基点来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相关理论。是按照历史学的逻辑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离开了历史学知识的基础,就不可能达到“以史引论”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单纯讲述历史,淡化“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理论性与教育性,从而偏离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二是过于注重政治理论讲授而忽视近代史的主线,忽视对历史学知识的掌控,使课程缺乏应有的历史延续性与理论系统性。因此,“纲要”课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更要洞悉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更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理论的讲授,更要关注他们人格的健全。

总之,“纲要”课担负着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开好本门课程,既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又要有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充实进来。通过”纲要“课程的学习,能够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作者简介:仝泽矿(1981— ),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参考文献:

[1]张静如,王炳林.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的对话[J].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

上一篇:六大系统解决方案下一篇:共同记忆 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