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

2024-12-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通用8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 篇1

中国近现代史

1.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4.近代中国,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一章

5.俄国利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

1858年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通过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6.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直到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9余年之久。

7.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和在?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章

8.《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9.《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10.《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11.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12.洋务运动的思想是中体西用。主张“自强”、“求富”。1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14.资产阶级维新派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翤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

(一)向皇帝上书。康有为“公车上书”

(二)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翤同《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四)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六)办报纸。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第三章

15.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16.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7.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和《猛回头》。

18.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0.1911年4月27日举行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21.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2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3.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七省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2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第四章

25.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

26.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27.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28.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9.五四运动开始时,英勇地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群众。这时,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30.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3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

3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

3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34.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北洋军阀主力为吴佩孚、孙传芳。第五章

35.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开始了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6.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左”倾教条主义。

37.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六章

38.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39.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0.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100多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这就是百团大战。

41.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42.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有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第七章

43.1945年10月10日,蒋介石毛泽东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44.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45.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剿匪。46.中国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4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 篇2

1 教材是创造性教学开展的基础

创造性教学模式在“纲要”课程实施中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定式, 通过对教材章节结构的调整、内容的增减、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 将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创新性的教学[2]。这就意味着教材的再创造成为了实施创造性教学的第一环节。教材的再创造就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教材进行再吸收、再创造。“纲要”课程是通过历史的学习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而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史实其实在中学阶级已经涉及。还是像中学阶段照本宣科的灌输式的教学, 对某一历史事件仍然原因、过程、结果、意义这样传统对教材加工, 显然只会让更具独立意识的大学生反感。

创造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我思考。而自我思考不是没有目的, 必须是立足于教材的思考。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考虑哪些教材内容可以整合, 哪些教材内容重点突出, 哪些可以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这些问题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对教材有了新的加工, 新的创造, 才能引出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考核的创新, 也才能让师生互动有了现实基础。以教材为核心的新创造会牵动整个教学环节的再创新,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达到教学目的。

2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2.1 以学生知识储备为考量整合教材

“纲要”课教材内容讲述了从1840年到今天200多年的历史史实, 应该说时间跨越长, 史实丰富, 人物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完成教学任务, 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是个不易的任务。为此, 吃透教材、整合教材就成为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吃透教材当然是对教材内容充分熟悉, 把每一章节的内容融合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成为清晰的知识脉络。整合教材是在吃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目标和所在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 对教材内容做出整合。现在的“纲要”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呈现, 突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历史事件的编排方法, 但在课程实施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历史知识储备较弱的学生, 对基本的历史事件时间概念模糊, 不能形成统一的知识脉络。比如第一章第一节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是以专题形式讲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内容庞杂, 只是照着教材安排讲, 对一些历史基础知识不太扎实的学生来说就感觉是不知所云。而一些人文素养较好的学生来说, 教材虽然是专题形式, 但具体内容还是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 毫无新意, 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所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接受程度, 适当整合教材是个有益的探索。针对知识储备不太好的学生, 不妨把目前教材中的近代史部分沿着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处理。在入侵部分就以时间为线索, 串起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 有利于学生自己梳理和总结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对基础较好一些的学生, 在讲述帝国主义的入侵时, 应加大文化侵略这样的专题讲授, 引起他们深入了解教材的兴趣。这样的处理教材是整合教材的一种方式,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都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尽量做到在有限时间内因材施教。

2.2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挖掘教材

学生们普遍反映对“纲要”课程不感兴趣很大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重复。此言不假, 不管采取何种组合教材的方式, 何种专题进行讲授, 最终的知识点都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比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 这些学生们在中学阶级已经涉及, 所以在“纲要”课堂讲授时必须充分考量到这一背景。笔者觉得要突破这一问题, 必须深挖教材。比如同样面对太平天国运动, 如何出新意, 当然不能再给同学们时间、过程、结果、影响照本宣科, 而应该去考虑上课如何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论从史出, 而历史的真实场景犹如3D影像应该是立体的, 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更多呈现是单一景象, 这意味着其实深挖历史史实, 历史人物, 学生会感受到历史的真正魅力。太平天国运动整个过程是波澜壮阔的, 人物也是丰富多彩的, 从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去挖掘, 课堂就可以突破沉闷, 调动学生的思维。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拜上帝教”的特点、太平军的战略选择、湘军的优势等, 充分挖掘以前应试教育影响下所忽视的事实, 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兴趣。再比如谈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时, 革命派的宣传工作都会讲到陈天华、邹容和他们的作品。中学阶段是一笔带过, 因为这不是考点, 但在“纲要”课程中却可以着重的提出。陈天华、邹容两个人物的故事就值得介绍, 还有他们的作品朗朗上口, 让学生收集他们的作品阅读会感受到那时青年人真正的先锋思想, 明白为什么他们的思想能引起世人的关注和赞同, 让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跃然纸上, 让教材立体起来。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挖掘教材,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策。历史囊括了所有人类过去的历程, 学生们的专业也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每一个专业在中国的萌芽、发展都融入了历史进程中, 而这一部分是初高中历史教学中没有涉及的。比如针对医学生, 就可以把西医在中国的发展融入“纲要”教学中, 传教士的引入、中西医的争辩、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无数课题的串讲, 反映出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社会的发展, 为现代医学发展、医学教育提供思考。这样的挖掘符合教学目的, 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展现课程的魅力。

3 以锻炼学生思维为目的开发教材

开展创造性教学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创造能力。在传统的“纲要”教材分析、讲授中, 几乎就是教师主导, 在短短的36学时中, 只能把很多学生有疑问或者感兴趣的问题简单略过, 学生被动接受,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因此, 教材除了全国统一的课本外, 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围绕着教学目的和地方资源开发新的补充教材。“纲要”课的教材开发是在对统一教材完全吃透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展开的。以地方资源为依托, 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原有教材内容做出延展和补充。比如讲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展开实地调查, 查询资料, 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来编写一个自己所认识的抗日战争小教材。这个过程, 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要给学生说明抗日战争这个专题的教学目的, 然后指导每组学生深入地方调查, 可以通过抗日遗迹的找寻, 抗战老兵的采访等多种形式丰富调查。再根据每组同学的兴趣, 推荐几本阅读书目, 最后编写小教材。开发教材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展开, 医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发中国近现代西医发展史。国际关系的同学可以结合专业, 开发近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小册子等。这样的小教材编写完毕后, 请每小组选出代表上来讲课, 对每个人的表现进行教师打分和小组内部成员打分, 最后综合进入期末总评分。当然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点评, 特别对于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学生会稍显薄弱, 这需要教师的更正和补充。这样一个总结调查的过程, 不仅让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深入的了解, 也促进了学习思维的培养。

4 学生、教师都是教材再创造的主体

谈到教材的再创造, 教师肯定是发挥主体作用。的确, 首先对教材加工、整合的就是在第一线教学的教师。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术背景和教学具体环境来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应该说不管是挖掘教材还是整合、开发教材, 教师肯定是第一位的, 也是主力军, 即使是指导学生, 老师的付出肯定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首先要转变教学思维, 贯彻创新理念的也是教师。只有将创新精神融入教学之中, 才能达到创造性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只有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才能保证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学生。

与此同时, 学生也应该成为教材再创造的主体。提到教材创造, 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作用。但创造性教学模式提倡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教材作为开展教学的基础, 当然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再加工的过程中, 首先就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兴趣, 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对教材开发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更为生动的展现了。统编教材的页面是有限的,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但是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 让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他们可以对教师的教材再创造提出建议和意见, 也应该直接参与到教材的再创造过程中。教材的再创造不光是和教师的知识储备相结合, 还要和地方教学资源相结合, 这就能使得学生能被调动起来, 参与进来。只有让学生也成为教材再创造的主体, 才能更大地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 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创造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而开展创造性教学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基础。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材的再创造过程中, 实现对教材结构的重整, 对知识点的阐释, 从而把统编的教材体系转向为具有地域性、个性化特色的“创造性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造性教学主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发展创造能力, 培养创造精神, 开展创造性教学的基础是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要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 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去整合教材、挖掘教材和开发教材, 从而把教材体系转向为具有地域性、个性化特色的“创造性教学”体系, 真正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开发。

关键词:创造性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再创造

参考文献

[1]李松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感 篇3

但是,纵观近代中国,当权者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依旧认为自己还是天朝上国,外国人离开了中国就无法生活。殊不知西方国家已经在19世界40年代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药等,科学技术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了。反观清朝政府,一味的追求享受,追求奢靡的生活,而不管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死活。不变革新的制度,不发展新的科技,反倒把那些追求进步的人士当成了反动人员,抓进了监狱。导致了当时中国的落后,这就为后面列强的侵略提供了内因。

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迅猛,本国无法承受发展的科技,所以他们需急对外扩张,这时中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一条肥鱼。于是,他们把目光对准了落后的旧中国,拉开了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序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痛和悲伤。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自古以来引以为傲的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在外来侵略者的脚下承受着无情的践踏与打击。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其后的100多年里,中国人一直都在民族耻辱中浮沉,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曾经在西方人眼里的极乐世界,都在这时变成一个冷漠的嘲笑。而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力,一味的抱着不抵抗政策,急于想要维护自己的封建利益,很多次的战争,都是我们国家占了主动地位,却被清政府的软弱打败了。清政府急忙召回将领,导致战争不战而败。并且,清政府还急于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条约,将整个中国拉向了深渊。中国从此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普通人民无法忍受列强的入侵给予他们的伤害,于是他们开始拿起自己的武器,抗击列强的侵略,比较有名的是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迫使侵略者们暂时放弃了他们的侵略想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还有比较有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这些运动都没有真正起到拯救旧中国的作用。因为他们的組织者是农民,农民阶级有着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的思想是老旧的,无法担负起拯救中国的重任。

然后,有一部分封建阶级发现了中国的弊端,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戊戌变法出现了。但是,这些人依旧无法摆脱封建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也无法挽救中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他们为了救中国,也为了资产阶级的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也站了出来,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依旧因为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拯救中国的任务他们也无法完成。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无数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都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他担负起了拯救旧中国的任务。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不断地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了起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篇4

一、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逐渐使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西方列强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对中华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

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他的官僚资本居于主要地位。在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显然的优势。由此,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操控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还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

3、中国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仍保持着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已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

5、近代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三、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具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无法制止克服领导集团滋生腐败现象的滋长

3、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4、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不能正确指导斗争

5、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6、太平天国领袖们对西方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2、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五、洋务事业三方面: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六、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七、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八、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要不要以改革手段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封建势力的政治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着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主观方面来说: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反感你没有能力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国谋求新的出路。

2、尽管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于他们的缺点,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中篇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是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种是名族资产阶级。方案: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是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方案: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他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石子厂阶级民主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两种基本选择: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该运动的口号:民主(“德先生”democracy)科学(“赛先生”science)。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二、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群众运动。

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二、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坏之后。

三、他是在半殖民的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一、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二、中国工厂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说明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三、中国共产党切实地、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胜利的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五、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严重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2、从主观方面来讲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那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3、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没有经验。

4、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难以摆脱共产主义的那些错误的指导思想。

六、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的呢? 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其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再次,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家为保,分设甲长、保长。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七、《井冈山的斗争》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者这三者几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群的理论。

八、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少补多、抽肥补瘦。

九、“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十、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一、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二、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三、王明等人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为只要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词句和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就可以指挥中国的革命。而忽略了中国的实际。

十一、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华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十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十三、1938年9月至11日,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十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十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六、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应用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看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主义的国家和人民、估计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十七、1947年10月10日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十八、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学生运动的高潮,人民民主主义的发展。

十九、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一、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二、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道路。

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二十、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还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二十一、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政权问题。毛泽东在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道路时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政权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统一。二

十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成为新社会,新中国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祸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二

十三、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能不能保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十四、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项任务: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二

十五、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二十六、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政策:赎买政策。

二十七、《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2月到4月展开调查,听取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毛泽东并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院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十大关系,围绕这一个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简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出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九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二十八、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根本任务: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二十九、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院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其指导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们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的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三

十、毛泽东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的分析。他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催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的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十一、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的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一大批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

犯错的原因:

一、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处于起始阶段。

二、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

三、在探索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本来是应当通过发扬民主、总结经验教训,去及时发现并加以克服的。但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却在继续发展,并最终演变成“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的严重错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的发现并纠正错误。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由于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而出现过的一些严重偏差,对中国共产党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篇5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旱对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作出完整表述的人是(A)

A.冯桂芬B.马建忠C.王韬D.郑观应

2.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建立的新式海军的主力是(B)

A.福建水师B.北洋水师C.南洋水师D.广东水师

3.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是(B)

A.马尾船政局B.江南制造总局C.天津机器局 D.湖北枪炮厂

4.1898年,为对抗维新变法而发表《劝学篇》的洋务派官僚是(C)

A.李鸿章B.左宗棠C.张之洞D.刘坤一

5.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D)

A.《万国公报》B.《国闻报》C.《湘报》D.《时务报》

6.戊戌维新时期,谭嗣同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D)

A.《新学伪经考》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D.《仁学》

7.在武昌起义前夕的保路运动中,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C)

A.湖南B.湖北C.四川D.广东

8.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是(B)

A.惠州起义B.黄花岗起义C.镇南关起义D.武昌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

C.《钦定宪法大纲》D.《中华民国宪法》

10.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是(A)

A.“二次革命”B.护国战争C.护法战争D.北伐战争

11.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是(B)

A.陈独秀B.李大钊C.陈望道D.毛泽东

12.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运动是(B)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会议运动D.五卅运动 13.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成立的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是(D)

A.新民学会B.觉悟社

C.互助社D.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起点是(A)

A.香港海员罢工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D.省港工人罢工

15.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C)

A.中山舰事件B.整理党务案

C.四一二政变D.七一五政变

16.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性质是(B)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B.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私人资本主义D.国家资本主义

17.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是(A)

A.毛泽东B.周恩来C.项英D.王稼祥

18.1931年1月至l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主要错误倾向是(C)

A.“左”倾盲动主义B.“左”倾冒险主义

C.“左”倾教条主义D.“右”倾保守主义

19.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在(C)

A.古田B.永新C.井冈山D.瑞金

20.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并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于(D)

A.四川懋功地区B.西康甘孜地区

C.甘肃会宁、静宁地区D.陕北吴起镇

21.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侵占中国东北的事变是(A)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2.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策划建立的傀儡政权是(B)

A.伪“华北自治政府”B.伪“满洲国”

C.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D.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23.1933年5月,在张家口领导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D)

A.蔡廷锴8.蒋光鼐C.李济深D.冯玉祥

24.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A)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25.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双方就和平建国问题举行的谈判是(B)

A.西安谈判B.重庆谈判C.南京谈判D.北平谈判

26.1948年4月,毛泽东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总路线的著作是(C)

A.《新民主主义论》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D.《将革命进行到底》

27.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我国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D)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合作社经济D.国营经济

28.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间是(C)

A.1949年B.1950年C.1953年D.1956年

29.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A)

A.优先发展重工业8.优先发展沿海工业

C.优先发展轻工业D.优先发展内地工业

30.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二、多项选择题

31.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先后颁布的重要文件有(CD)

A.《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32.从l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ABD)

A.兴办近代工业B.建立新式海陆军

C.推行预备立宪D.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33.遵义会议集中解决的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是(AC)

A.军事问题B.政治路线问题

C.组织问题D.思想路线问题

34.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ABCD)

A.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

B.把革命大本营转移到西北,为迎接抗日救亡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C.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D.播撒了革命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3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ABC)

A.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B.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C.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D.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36.1956年至l957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理论成果有(BCD)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

C.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7.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整风运动中反对的错误倾向是(ACD)

A.主观主义B.自由主义C.宗派主义D.官僚主义

38.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ABCD)

A.农业现代化B.工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

39.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BCD)

A.调整B.巩固C.充实D.提高

40.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对待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方针是(BC)

A.百花齐放B.古为今用C.洋为中用D.推陈出新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

41.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第二,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42.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

答: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战略方针是:首先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然后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解决张作霖

4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第三,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45.1952年我国开展的“五反”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答:为了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严重“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五反”运动。其内容是: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四、论述题

46.怎样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五,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化。

47.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第一,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篇6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公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早期的王朝是夏、商、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3年10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使用范围;

10月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它是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产生的。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华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来源,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斗争性),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软弱性),没有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恶侵略:

1、军事侵略;

2、政治控制;

3、经济掠夺;

4、文化渗透 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894年11月,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屠杀义和团团民与平民; 1900年,俄国制造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半岛(自明末已经开始用欺诈手段借居澳门); 1887年,中葡订立《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将山东划分为其势力范围。

沙俄强租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以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和九龙司及新界,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1899年,法国强租广东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势力范围。1845年,英国强租上海外滩,设立上海英租界。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冒险家的乐园”和外国侵略中国的据点。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1861年,北京政变,即辛酉政变,标志着清政府与列强相互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1858年,《天津条约》,增加开放10个通商口岸; 1860年,《北京条约》,增加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陆路,开放伊犁、喀什噶尔为商埠。

通商口岸实际上大多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经济侵略的基地。

3、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4、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华办厂,英国工厂最多,其次是日本)

5、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抵御外国武装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抗英(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62年5月,太平军在江苏奉贤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 1862年6月,太平军在青浦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1862年9月,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击杀“常胜军”统领、美国人华尔; 1863年1月,太平军在绍兴打死“长捷军”统领勒伯勒东;

1867年,台湾高山族人民击毙美国舰队副舰长马肯基,打退美军; 1874年,台湾高山族人民痛击日军;

1884年,中法战争时期,香港中国工人罢工;1885年3月,中越边境,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茹费理内阁倒台);

1895年,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刘永福、吴汤兴、徐骧); 1900年,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民族英雄: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关天培、陈化成、海龄;

第二次鸦片战争:史荣椿、乐善;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林永升

帝国主义侵华最终目的: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度。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最重要原因);

2、经济技术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 1843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吸纳西方政治、经济学说;(郑观应,《盛世危言》,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进行“商战”,设议院,实行“君民共主”。)

3、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才开始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1898年,严复翻译《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中国面临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1894年,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于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首都,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建立。1856年上半年,太平天国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1895年,洪仁玕提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实施。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起义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其向心力和和战斗力;

2、缺乏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

3、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4、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是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有三方面:

1、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民用企业)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 1867年,崇厚建立天津机器局;

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民用企业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多数采取官督商办(最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2、建立新式海陆军:

1874年,清政府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海军主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

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的的先河;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改变,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维新运动: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

谭嗣同《仁学》;

严复《天演论》;

梁启超《变法通议》 康有为主持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所在长沙时务局 梁启超主笔上海的《时务报》;

严复主办《国闻报》、《湘报》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是戊戌变法唯一被保留的成果。戊戌维新运动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对社会风气方面的改革有推动作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和教训: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必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同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一个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被讥为“皇族内阁”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1903年,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写《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讴歌革命,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写《警示钟》、《猛回头》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11年4月,黄兴发动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

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中发生成都惨案,掀起全川武装暴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清帝退位,封建帝制覆灭。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

3、推动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4、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积极变化。

5、一定程度上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12年8月,宋教仁组建国民党,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

1913年袁世凯暗杀宋教仁,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南方7省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 1913年,解散国民党;1914年遣散议员;1914年5月炮制《中华民国约法》,以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修改《总统选举法》,可以无限期连任。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1915年,孙中山发动“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从主观方面说,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弱点和错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这都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在194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通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新的社会力量发展起来;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1925年至1927年国民大革命运动,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1926年7月开始进行北伐战争,基本击溃北洋军阀主力。

1928年6月,南京政府发表“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要求与外国列强“重新订约”。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新青年》杂志(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目;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展文学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敢于向两千多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进行自觉挑战的第一不妥协的战士。

1919年,苏维埃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声明放弃沙俄在中国获得的一切特权。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李大钊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12月《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9月、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已经具有相当完整的形态,而且做出了基本正确的阐释。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开始时,学生是主力;后期,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工人,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结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出席巴黎和约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特点:

1、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的结合;

4、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会议改在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组织、推动了从1921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反抗地主; 1922年6月澎湃于广东丰县赤山约成立了农会;

1923年召开海丰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海丰总农会成立。1923年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方针和方法作出了正式决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国共合作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征讨地方军阀,统一并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

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和工农力量; 1927年3月的南京事件加速了蒋介石同帝国主义势力勾结的步伐; 四一二事变,即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七一五事变,汪精卫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反革命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统一战线剧烈分化;蒋汪集团叛变。主观: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武装力量领导权; 共产党处于幼年期,缺乏经验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

大革命的失败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1927年宁汉合流;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统一。国民党政府如何实行一党专制的军事独裁统治呢?

1、建立庞大的军队;

2、建立庞大的全国特务性机构;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严行文化专制主义 1928年毛泽东著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30年1月著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5月著文《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变,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1931年2月毛泽东和邓子恢制定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矛盾《子夜》

田汉、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邹韬奋《生活周刊》 鲁迅被毛泽东誉为左翼文化运动中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原因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浓厚的“左”倾情绪没有得到认真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主要原因是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1935年1月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1927年日本首相召开“东方会议”,宣示八条《对华政策纲要》,分割“满蒙”,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

1931年9月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即九一八事变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11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1935年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镇压12月16日北平召开市民大会,举行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

9月1日总方针“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内战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115师林彪、聂荣臻;120师贺龙、萧克;129师刘伯承、徐向前

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日的主要任务。淞沪、徐州、武汉、忻口会战

1938年3月李宗仁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 1937年11月国民党迁都重庆(大后方)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200师师长戴安澜殉国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即豫湘桂战役,成为大后方人心变动的重要转折点。

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确立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1938年5月至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讲演,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晋东北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站是主要的,敌后游击战是辅助的;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且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目的是以动员人民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一环。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发动“皖南事变”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这三次反共高潮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主要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间势力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同顽固派作斗争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1942年中共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3、文化建设与干部群众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鲁迅艺术学院(鲁艺)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在延安举行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共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毛泽东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1941年5月,毛泽东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在整风运动中,全党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整风运动文献,联系党的历史,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马列主义基础上的一致。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董必武出席。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于东京湾美军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成为抗战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战提供援助的国家。1937年8月,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美军退役军官陈纳德组建美国志愿者(飞虎队)支援中国,开辟驼峰航线 抗战胜利意义:

1、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显著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国际反法西斯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抗日战争胜利基本经验:

1、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 篇7

一.把握“一个主题”、“四条主线”

鸦片战争后, 中华民族遭遇了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从此, 救亡图存, 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目标。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争取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前提。”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 归根到底, 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主题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中, 通过四条基本历史线索得以展开:

(一)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

对外来侵略, 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及扩大国际参与, 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也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所以, 推翻外国资本主义的统治, 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 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摆脱封闭状况, 逐步融入世界的开放史。鸦片战争后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 与世界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当今, 中国以全面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鸦片战争后,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条件。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是要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的;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是要通过现代化, 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的, 离开了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以来, 通过现代化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梦想。但是, 新中国成立以前, 中国人民屡遇挫折, 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障碍,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真正步入了现代化的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民主政治模式, 在中国都曾经讨论过或不同程度地实践过。但是, 在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方案以前, 没有一种民主政治的方案是符合中国情况, 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 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必然让位于人民民主主义,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形式,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并得到人民的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四)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

西方寻找真理, 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不断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没有找到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推动着先进的中国人去思考救国的新路。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并成为中国革命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是通过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 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重点讲授“三个选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要重点讲授“三个选择”, 即中国人民在思想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在制度上选择了社会主义, 在政治上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鸦片战争后,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 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他们赞成十月革命, 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此前, 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屡遭挫折和失败, 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政党作为领导核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在思想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在制度上选择了社会主义, 在政治上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这“三个选择”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1921年到1949年, 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政治力量:一是地主和买办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 以后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地主和买办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遭到了人民的唾弃, 他们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 也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 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 得到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指出:“就是这样,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 一齐破了产,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总结, 它表明在近现代中国发展进程中,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就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 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三个选择”密不可分, 它们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 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宋建设.“两课”教学改革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为个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 .

[2]黄修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与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 2007, (4) .

[3]刘宗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0) .

[4]张雅凌、韩银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 (1) .

[5]张振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析[J].在线聚焦新课程, 2008 (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备课问题探讨 篇8

[摘 要]备课是教师谋划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劳动过程。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备课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注重备课形式而忽视备课内涵、注重备课结果而忽视备课过程、注重备课标准而忽视备课个性、注重教材内容而忽视教学对象。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备课技艺,首先要注重备课内涵。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教师 备课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04-03

教师的素养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三,即德、才、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既有崇高的道德素质,又有丰富的知识素养,还有高超的教学技艺的灵魂工程师。在这德、才、艺的三维综合体中,“艺”深刻地影响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艺,以智慧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借助各种(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文字、符号、图像、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学手段,依据教学原理、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而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技艺。课堂教学艺术外延较广,主要包括备课艺术以及授课艺术两个方面。下面笔者就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备课艺术,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备课是教师谋划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有预谋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一样:教师有预,就有高效或相对高效的课堂教学;不预,就只有低效或相对低效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备课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备课等于写教案,或者认为备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累赘、一种苦差。这实质上是把备课当作一项异化劳动。

什么是备课?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备课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美设计,备课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教材内容的转化与教学课堂的美化,备课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备课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与关怀,备课是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过程……

上述这些观点的差异,均是源自其立场、视角的差异。备课从内涵上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备课,特指针对某一次授课而言的备课;广义的备课,泛指针对教师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而言的备课。可见,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之前进行的各项教学设计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的性质、特点,结合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从教学论上加工和处理教材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法,以谋划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劳动过程。[1]从外延上探讨备课,其涉及内容很广,有学者概括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组织和处理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发展水平等,同时还需参阅大量的有关资料,不断充实和更新授课内容”。[2]可见,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因而,提升教师的备课艺术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纲要》课教师备课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纲要》课程,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号)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开设的一门大学生必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这门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教师必须思考“备课”这一影响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纲要》课教师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备课形式而忽视备课内涵

《纲要》课上限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下限是2014年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其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因而,《纲要》课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巨大。曾有《纲要》课教师这样感叹:教师最累的工作是备课,教师最无效的工作是备课,教师最受折磨的工作还是备课。由于一些教师认为备课是一项沉重的工作负担,因而,备课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被异化为一些教师的“心病”,一些教师把备课蜕化成了一项机械、呆板的体力活。他们在备课时,更多地注重备课形式,因为这属于简单劳动,而对备课内涵这一复杂劳动关注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学校管理层的原因和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层,对教师备课的管理只注重检查教师的教案完成度及其形式的完整度(如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要素填写是否完善、书写是否工整、格式是否规范、PPT是否美观等),而对备课的艺术性、创造性、发展性等属性关注不够。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为写教案而备课,即有些教师对备课概念理解不够,认识不清,对备课环节的内涵关注不够,使得备课流于形式。这严重影响了《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备课结果而忽视备课过程

一些学校的教学职能部门对教师的备课要求,狭隘地定位在简单的教案检查。因而,少数教师只注重备课的结果而忽视备课的过程,导致备课能力和备课效益低下。如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备教材知识内容(简单抄写教材内容中的大纲),而对教学对象基本情况的了解、重点难点的引导、发展能力的训练、道德情感的培养等问题思考得很少;还有的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或机械照搬网上他人的教案资料。从结果上看,教师备课任务是完成了,但从过程看,教师的备课效益是低下的。这也就严重影响了《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备课标准而忽视备课个性

备课是有标准的,《纲要》课备课一样,也是有标准的。这种标准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形式上的标准主要是指学校的模式化标准;内容上的标准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课程教学进度、课程教学课时等。这种备课标准必须坚持,但备课质量和水平更体现在备课个性上。如《纲要》课涉及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安排;《纲要》课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纵向和横向教学经验的总结运用;板书及PPT的目的性(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针对性(针对教材、学生)、概括性(设计简明、醒目、凝练、集中)、条理性(逻辑、思维、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自学辅导法、互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的预设……然而,在备课时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课堂教学,迎合学校的教学检查、评比,比较注重备课形式的标准化、模式化,而忽视备课的个性化。因而备课的开放性、生成性、独创性不够,科学性、实用性、适应性不强。这严重削弱了备课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严重制约了《纲要》课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注重教材内容而忽视教学对象

教材,是教学要素的核心内容,绝大部分教师备课都能够较好地关注教材内容。如《纲要》课的理论体系,《纲要》课整体知识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各章节具体史实、历史人物、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各章节知识在整个《纲要》课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各章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各章节的教学建议、问题解答和教学参考资料等都能较好地设计。但是对教学对象(大学生)怎样学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思考和谋划不够。如对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对知识的兴趣、需求了解不够;对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心理特征、角色差异了解不够;对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了解不够。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三、注重备课内涵,提升《纲要》课备课技艺

《纲要》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纲要》课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纲要》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纲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都取决于《纲要》课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上述《纲要》课教师备课环节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中,“注重备课形式而忽视备课内涵”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改革这一“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要求《纲要》课教师必须“注重备课内涵”。

(一)准确把握和理解《纲要》课课程定位

准确把握《纲要》课课程定位,是上好这门课的前提和基础。《纲要》课备课首先要准确理解并把握《纲要》课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理念。

第一,准确把握《纲要》课的学科性质。首先,要明确《纲要》课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条主线 / 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展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探索与救亡、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增进“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和国情),懂得“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坚定“四个共信”(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共同信心、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共同信任)。因而,《纲要》课具有更强烈、更突出、更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性质。其次,要了解历史属性是《纲要》课的基本属性,即《纲要》课要按照历史学教学与研究的逻辑与方法来教学,既要忠于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又要注重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并在二者的相互交融中达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历史说服力和历史感染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再次,要明确《纲要》课和中共党史课与中国革命史课的区别和联系。因为《纲要》课与中共党史课和中国革命史课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而且在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方面也有差异,决不能将二者混淆。

第二,准确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目标。[3]由于《纲要》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的思想性、系统的理论性、丰富的知识性、强烈的实践性等特点,《纲要》课教学目标体系设计既要注重知识目标的辩证设计,又要关注能力目标的系统设计,还要立足情感目标的体验升华。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让大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在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激荡、交融中体验情感、升华思想、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三,准确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理性认知,也是教学主体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基本态度和基本观念,是教学主体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等不同层面积淀而成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方案,笔者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纲要》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即三位一体(人本、人文、人师)的教学理念——教育的“人本理念”、教学的“人文精神”、教师的“人师风范”。

(二)科学组织和处理《纲要》课教学内容

首先,要求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即设计《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着重讲清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与顽强抗争的历史;二是中华民族英勇奋斗与艰辛探索的历史;三是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和“两条主线/两大历史任务”,增进“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和坚定“四个共信”。其次,要求立足教材体系处理教学内容。《纲要》课备课的蓝本是国家的统编教材。但要有效实现《纲要》课教学目标,教师备课时还必须立足教材,以内化知识体系、转化教材体系、美化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是需要围绕“教材地位、内在逻辑、重点内容、教学目的”四个视角审视教材内容。

总之,备课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需要教师用热情与真诚去备课、用公平与民主去备课、用思想与魅力去备课,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在传播思想、激荡情感、张扬个性、展示风格、升华魅力的过程中处于非常“自由灵性”的状态。同时备课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夫,需要教师脑中有课、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培养情感备课的习惯、树立快乐备课的心态、创设轻松备课的环境、发现幸福备课的乐趣。如果教师备课能将自身的心灵、情感、生命、人格与他所准备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那么备课就能达到促进教师实现教育教学“人本理念”、“人文精神”、“人师风范”的理想境界。

[ 参 考 文 献 ]

[1] 尹杰钦.课堂教学艺术探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3):66.

[2] 武艳红,李建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标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7):59-61.

[3] 刘文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的思考[J].德育,2009(2):53.

上一篇:财税下一篇:道德讲堂开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