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

2024-10-21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共11篇)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 篇1

教学反思三:课堂纪律

在这一次的月考当中,两个班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初一(2)班始终还是没有超过70分的平均分,初一(1)班也仅仅是72分的平均分。反映出的问题仍然是很多,尤其是基础知识的牢固性。虽然相比较上一次基础知识部分有所上升,但是在基础知识方面仍然有很多可以夯实的地方。但现阶段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初一(2)班与初一(1)班之间的差距逐渐的拉大了,不仅仅是表面的成绩,最最关键的问题仍然在于日常上课当中反映出的问题,尤其是课堂纪律的问题。相较于初一(1)班的课堂纪律表现,初一(2)班在课堂纪律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课堂发言随意

初一(2)班在课堂发言方面较为随意,往往是老师刚把问题说完教师当中就有随意说话的现象。从回答的内容来看并不是捣乱的回答,但是无纪律的回答严重影响到了课堂的进程,未能有效的组织起回答。一方面表现出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很高,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我对于课堂纪律的约束方面的失职。

2.课堂争吵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初一(2)班当中。由于较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座位方面往往要进行调整为双人座在此当中发现有时同学之间因为一些行为的不和导致争吵现象的发生。同时在某些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份地“张扬”时班级同学往往给予一种“批评”,对于课堂纪律也有着较差的影响。主要反映出班级内部同学之间的包容不够,以及班级内部团结力不足。

3.课堂接话现象严重

凡事有利便有弊,学生课堂当中积极接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表现出课堂师生的沟通程度,但是更多地方面体现出来的是对于课堂纪律的扰乱。过多的接话会严重打乱教师的课堂进度,导致教学节奏的缓慢,影响到课堂进度以及学生的知识记忆与吸收。初一(2)班当中接话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于扩展知识的询问以及在记录答案时的反复询问。

产生原因:

凡事有果必有因,造成初一(2)班现在的课堂纪律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学生的方面,同样更多的表现在我作为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方面的问题。

1.自身问题

由于日常与学生接触过于紧密,导致亲密度过高使得课堂中学生很难纠正态度。学生许多时刻对于场合以及角色的转换并不想成年人一般,往往将日常生活中的态度与课堂态度相混淆。同时由于我对于课堂纪律的约束不足导致现在的课堂混乱。我一直认为课堂的活跃度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过去的经验使我觉得语文的教学当中极易出现枯燥、无聊、无所事事的状态,使得学生对于语文的课堂态度以及对于语文学科的态度产生偏差。但是过犹不及,在现在的教学中由于课堂过于活跃,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纪律反而出现了问题。

2.学生问题

学生主要是对于身份以及角色的转换能力较低。以及对于课堂的认识不足。在学生眼中老师在日常是什么样的态度,在教师当中同样是什么样的身份。往往不能意识到课堂作为知识教授与获得的场所很多时候需要进行角色转变,在课堂中表现随意。学生在与老师的接触中会不断的试探与评价老师,但是很容易产生偏差。

解决方式:

针对现在初一(2班表现出的现象,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行动进行改善。如果不需进行有效的行为改善,不仅会影响到现阶段语文教学的进度,很有可能使得他们对于语文基本功的掌握整体上产生偏差。更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科目的教学。因此根据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制定出以下的解决方法:

1.加强角色的转换意识

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中仍然保持与学生的亲密度,有利于加强对于学生的了解。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够逐渐的加强对于角色转换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与教学过程的转变。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课堂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做到有放有收。不仅仅是学生,作为任课教师的我同样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在课堂中保持基本的课堂活跃度之余,必须要进行纪律的加强,从另一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角色意识。

2.强化课堂纪律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规则进行树立,严格课堂行为以及行为条件。做到“令行禁止”,在外部强制性的加强学生对于纪律的保持。同时做到赏罚有度,对于课堂行为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口头鼓励或奖励,对于严重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则进行应有的惩罚。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规则的树立,在课堂外同样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使同学对于这种规则有正确的认识,在情感上能够接受,有助于规则的施行。

希望通过上面两种行为的树立使学生能够在短期内树立起正确的角色意识,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带动语文成绩的提高。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 篇2

一、相关概念

反思性学习,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 并通过反思来进一步学习, 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信息和事物, 思维深化, 能力提升, 得到新的启发和认识, 属于深层次的自我学习方式。高中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 指的是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通过反思性学习, 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忽视反思性学习的主要因素

目前,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忽视反思性学习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性。目前中国现代化建设选拔人才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通过中考、高考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 因此, 看一所学校是否是重点学校, 升学率几乎是唯一的标准。2.观念障碍。 (1) 教师认为只有自己专业精湛, 就会教好学生, 教师只管教, 学生只管学,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进而难以实施反思性教学。 (2) 课堂问答, 教师只是等待学生回答问题, 而不去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 不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利用有利的信息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实施有效的反思性教学, 让学生具备反思性学习能力。 (3) 教师往往把课堂讨论和学生思维的过程当作重要手段。但是在反思性学习中, 思维的过程以及课堂讨论本身就是重要的目标。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 要进行总结和分析等思维活动。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 在交流争辩中进行反思和总结, 并且纠正自己学习错误的认识, 巩固了正确的观点。3.技术障碍。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 教师教学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比如, 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来设计不同的导入;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 教师怎样去评价;面对学生犯的错误, 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去分析;对于一个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怎样去发现学生的想法, 又如何来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这些细节上的技术问题, 能很大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4) 学生的基础能力障碍。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不同, 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环境也各不相同, 而且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导致每个学生的信息基础不一致, 并且学生在独立思考、有效讨论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这些原因都促使学生必须具备反思性学习能力。

三、教学中反思性学习运用策略

1. 采用分层教学, 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例如, 在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 程序代码的编写和单纯的算法并不是学习的重点, 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如何使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教学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一些措施降低难度, 可视学生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 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例如, 第三章第二节的“程序调试的方法”,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运行与调试程序中及时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 理解程序调试的真谛。程序调试, 不但需要技巧, 更需要耐力和毅力, 进而了解程序错误的四种类型。

2. 注意课程整合,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在计算机应用中处于比较高端的位置, 要掌握程序设计的技巧去解决实际问题, 往往需要整合多种算法并且加以创新, 加深对算法的认识。例如, 在第四章第六节中, 两个很大的数如何相乘的问题, 虽然教材给出了解答的过程, 但本节得出的程序并不尽善尽美, 主要还是要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反思, 以增加他们发现错误和排除错误的能力。经过实践证明, 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例子引导学生,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感到亲切, 能降低学生畏难心理, 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课程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思想, 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3. 举一反三, 掌握经典型算法的应用, 以提高教学效率。

程序设计的算法有很多, 但算法并非多多益善, 在高中阶段没必要也没时间讲述所有的算法, 在讲述中应选择具有普遍实用性的算法, 强调通法, 淡化特殊方法。因为如果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算法的数量, 花太多的时间去挖掘各种算法定会影响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 得不偿失。

四、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 编程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情。的确, 程序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是比较枯燥, 尤其是那些纯数学的循环、排序、递归, 不仅枯燥无味, 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如果让枯燥的程序算法转变为贴近生活、有趣味性的实际案例则效果就大不一样。因为鲜明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和整合自己的认知经验, 寻求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 在枚举算法中, 对电子邮箱密码进行破解, 这种情景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可以该问题为主线, 围绕枚举算法的概念、流程图、解题思路以及优化等等环节层层递进, 这样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信息;课堂教学;反思

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新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提升。同时,这也是对我们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们就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做一些讨论与交流。

首先,信息技术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根据与一些教师进行交流,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我国有的地区小学就可以上网,进行网上教学。而有的地区到了初中还不可以上网,。没有上机操作。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非常熟练,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但小学、初中的教材中存在严重的重复课程,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文字处理、幻灯片制作、网络应用。这些内容大部分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已学过,到了初中又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便会出现厌学情绪。

(三)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缺乏平衡

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会几个小方面的操作,有些学生可能是游戏高手,但是他们用电脑也只是玩玩游戏,把电脑当一种工具使用还真不会。

(四)教学目标定的过大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目标也随之变大,关于理论高度、操作技术、道德教育,课堂的容量不断加大,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太多,常常出现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虽已经定出来了,但大部分同学是完成不了的现象。时间久了,一部分学生开始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

(五)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在许多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毫无实质的意义,不注重真正的讨论合作,没有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就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谈我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加强学习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掌握新的技术。对待学生,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最新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恰当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掌握新技能。 “游戏”让很多老师怕影响课堂质量,其实只要控制好度,控制好课堂纪律,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落实知识大有好处。

三、熟悉学情,确定合理教学目标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准确把握好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是一样,只有了解了学生原先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比如有些学生由于在小学就上过信息技术课,家里有电脑,本身又对学科感兴趣,基础较好,而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或是各种条件的限制,基础很差。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小组合作是信息技术课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去互相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操作方面,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使得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会因此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先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如果解决不了,就问老师。教师可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来学习研究,这样既可提高学习效率,又可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有效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记录有学生作品成果、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并进一步制作成网上课程评价体系,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开展有效的过程性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中,教师要用欣赏、帮助、肯定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评价要语言丰富、到位、及时,要体现出教师较高的信息技术素養和专业的技术知识储备。对做得不好的学生要充分给与鼓励,对做好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同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多让学生应用一下所学的,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结果让人满意。通过学生自评自评,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在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学欣赏,学会评价,从而扬长避短。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 篇4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几点思考 篇5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 上机操作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试想, 如果没有了上机操作, 一定程度上也就没有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上机操作的意义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教师所讲知识, 学生不但要在心里充分理解, 还要通过上机操作进行实践验证, 充分巩固。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由感性逐步转变为理性, 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也一步步加深, 在实际动手实践中, 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也开始逐步深化, 开始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开始发问、质疑、释疑。一步步的过程处理中, 学生的能力与进步与日俱增, 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放眼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所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音符, 譬如学生不能充分了解上机操作的根本目的, 上机之后不能按照有效程序一步步进行操作, 想当然进行上机活动, 或者看着别的同学的上机步骤自己也开始照葫芦画瓢, 有的甚至还背着老师开始玩起了小游戏, 但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再加上教师老是处于机房中教师用机前, 不能很好地得到辅导,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索然。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我们教师一定的启示, 我们应该及时对上机的操作过程进行改革, 优化我们的教学课堂。首先我们应该在上机之前给学生明晰的操作目标, 应该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干什么, 要达到什么程度, 要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在什么领域, 为学习下一步的知识做准备。其次, 教师应当给学生讲清楚本节课上机操作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应该怎么办, 第二步应该怎么办, 等等, 诸如此类的话语一定要交待清晰。只有这样, 学生的上机操作效果才会落到实处, 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 还应当给学生讲清楚实际上机操作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毕竟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多少明白了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学生常常犯下的错误有哪些, 教师提前讲给学生, 有利于学生提升上机操作的有效性, 对上机操作步骤心里有数, 达到较好的操作效果。最后, 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里学生的优劣情况,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例如, 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提升能力的练习, 而学习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删减他们应当完成的作业。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 信息技术学科自然也不例外。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都知道, 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论性较强,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常常有一种这样的烦恼, 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对理论知识滔滔不绝地讲授, 学生会觉得空洞乏味, 没有实际可感性, 但如果结合上机操作, 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的话, 学生又容易分身乏术, 不能够对操作和教师的讲解融会贯通, 有效结合。在这种情况之下, 适时地引进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就有了一定的用武之地, 其对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优化, 会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多媒体课件集合了音、形、动画等多种感官手段, 学生学习起来不但兴味盎然, 而且形象直观, 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之下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 所以对于引进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直积极主张, 并身体力行。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所使用课件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以多样化的课件制作形式来提升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过程。对于一些专业知识较强的信息技术知识所需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可以直接到市场上去购买有关软件,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亲自制作。更为有效的办法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自己积极制作, 也许他们制作出来的东西会稍显稚嫩, 但从他们理解有关的学科知识这个角度来讲, 一定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三、必须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启用不同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尊重其独特的体验。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及理解,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以及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学”的过程往往比教师的“教”的过程更加复杂化, 因而学生能否学得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是否合理, 是否有针对性和发展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四、学生实践活动重“探究”略“模仿”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教学取得相应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且要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时时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优点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在课堂上可接受来自教师和计算机的信息,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并利用交互操作向计算机实现反馈,由教师和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确立下一步的目标。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适合自己的练习题,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各个环节,练习题目适当。教学中,使学生发现惊奇,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欢乐的各种情感体现,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2.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感官进行的,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实现友好的人机对话,因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某些事物时,可以超越时空,重视事物的再生或发生过程,由于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人的认知过程接近自然。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传输,不仅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共享教师、多媒体信息,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把握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在操作和观察中去认识事物。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

3.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1.对师生的思维空间有所限制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是由课件完成的,在一定时间内,课件由于发挥了其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了刺激强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但软件的本质又决定了其局限性。课件是固化的、有预见的,同样排斥师生互动中的非预见性因素,而数学教学中对象不同,班级不同,课程进行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思维的闪光是迸发于思想的碰撞中的,教师为了配合课件进程,不敢发挥,导致千篇一律,预设思路框框,势必限制学生思维的自主发展空间。

2.抹杀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造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感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他们或以幽默睿智的教学语言引人入胜,或以严密简练的数学思维推导引人深思。但课件的大量应用,更多的把教师限制在了计算机机位,成了软件解说员,反映个人风格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在程序化的课件中,替代的是:课堂上呆板教师的滔滔不绝的“电说”,成了一堂堂“电灌”课。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建议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成的,可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具的时候,必定要避免其造成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定要适时适地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掌握互助式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的进行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恰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该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教学的实际内容出来,避免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出现,反而会对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抑制作用。因此,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时,只要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并且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都可以运用起来,使自己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总结、反思与改进,因为只有不断的改进,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具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马东.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新课程(教研版),2009(05)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 篇7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的学校都开始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效率。高中信息技术虽然不是高考要求的文化课程,但仍是学考要求的必修课程,而且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知识点后就能够懂一些Word,Flash,Photoshop等知识,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高中时期学生的课业繁重,没有很多的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加上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际操作难度都较大,学生较难掌握知识,所以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率必须得到进一步提高,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微课近年来在国内的各阶段教育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成为教育的一大热门话题。微课以其自身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将一个知识点拆分,进行精细化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学习微课视频的方式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学习也能更加个性化和自由化。

一、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意义

1.提升学习的自由度

高中学生的学业较为繁重,本来就没有较多时间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时也较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运用微课的方式,学生不必专门空出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可以在自己有空的时候观看微课视频进行知识的学习,针对不懂的还可以及时地反馈和提问,然后进行反思。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信息技术的微课视频学习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间的调剂,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放松自己。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就大大地提高了,能够让学生运用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原本的信息技术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教师会经常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只能按照自己的进度来,这样有的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学的效果并不好。而运用了微课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更能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对于不太了解的知识学生可以多看几次视频,然后进行专门的突破,还可以在线进行互动和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照顾到更多人的学习需求,教学成效也就能提高。

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选择合适的视频内容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的,依托于视频开展教学。因此,对于微课教学来说,选择合适的视频教学内容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要学会选择一个较小的知识点,制作短小的视频来进行讲解。这样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对这一视频中讲解的知识点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和体悟。例如“常见的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这个知识点,这是一个考点,但是内容又比较集中,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微课视频的内容。.txt是纯文档,.doc是word文档,.psd是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专用格式,是以层的形式生成图像……这些知识点很容易混淆,教师将其做成一个微课视频,就能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帮助他们掌握。

2.制作精良的视频

微课既然是以视频作为学习载体的,那么视频制作得如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如果视频制作得很粗糙,学生难免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下使用微课的教学模式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教师必须制作出精良的视频供学生学习,这就使得学校必须给予大力支持,购买专业化的视频录制、制作的设备,并且请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视频的拍摄、剪辑和后期制作。此外,教师是视频中主要的讲解人员,所以教师必须拥有录制网络视频的相关技术和知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透彻,并且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才能制作出精美的视频,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3.发挥教师的作用

虽然微课的模式是翻转课堂,学生只需要通过视频来进行学习,然后在线进行提问和反馈就可以了,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要做好微课课堂上的监督工作,避免学生扰乱课堂纪律,或者说不认真听讲这样的事情发生,要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他们是否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微课视频中的知识。

总而言之,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是一次伟大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微课视频的有效设计和应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国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1).

[2]陈绯.微课: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动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 篇8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微课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所以,常常会出现,教师讲解时有的学生接受理解掌握了,而有的学生掌握了其中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没有了解,在应用中,就会出现,有的得心应手,有的需要求教,而有的干脆模糊不清、无从做起。所以,在进行实验指导时,会出现教师一遍一遍地演示同一个操作的情况。因此,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效性,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未来,它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途径将会由课上听课变为课前看微课视频;学生的学习将会由课上转为课前;教师的功能将会逐渐的由知识讲解变成答疑解惑。

二、应用步骤

(一)课前模块

1. 开发微课

要想实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那么就需要一个重要的资源———微课。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程当中,微课视频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成效、速度与质量。因此,第一步是要开发出高质量的微课视频。

录制微课前首先要分析本节的题目、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然后经过设计,将关键的部分,开发录制。一节课的内容,通过一个微课来集中讲解,一定是言简意赅的。结合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微课长度应在10分钟以内,如果能在3-5分钟说明问题的就不要做得太长。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很多知识都是进行计算机操作,因此,可以采用以录屏软件为工具的录屏模式来制作微课。

【案例1】

学生在学习Excel公式与函数之前,我们制作微课视频,充分展现Excel操作过程,让学生自学之后,马上可以自己运用Excel中的公式或函数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在回归课堂时有目标的解决问题。下图为视频截图。

【反思1】

在录制微课时一定先写好脚本,不能像教师在课堂讲课一样,有随意性,语言一定要精练、准确、不能有知识性错误;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时也一定应该是流畅、顺利、符合规范的,不能出现操作失误重新操作等情况。对于关键步骤,要通过打字幕或结合PPT提示等方法,进行文字性提示,以方便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能够缕清头绪,把握准确的思路与方法。

2. 设计与下发任务单

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向学生下发纸质或电子的任务单。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在课前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单当中通常要明确学习的内容、目标、步骤。如(1)完成微课视频的学习。(2)完成书后或任务单当中的习题(3)反馈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当然,任务单当中的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定,有些内容可能需要学生课前按照微课进行重复操作,有些内容可以配合除微课中例题以外的其它习题,而有些内容可能只适合配合几个简单问题,需要在课程上进行实践操作。

【案例2】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反思2】

教师一定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任务单,使得学生在可控的时间内完成课前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学习紧张阶段,可以只让学生观看微课,或者明确学生观看两次微课或三次微课,通过看,来学习知识,再通过课上的操作来应用知识。

3. 学习与反馈

学生在收到任务单后,需要按要求进行微课的学习,其学习时间也不会太长,学生可以在空闲时段,自己找时间完成,并记录遇到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学习后,对于前课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学习、学习效果等,教师一定要及时反馈,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

【案例3】

学生的反馈

1公式与函数有什么区别

(2)绝对引用的“”应该什么时候使用

(3)不连续的区域的自动填充

4不输入等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5)为什么在公式中不能使用单元格的内容

【反思3】

学生结合视频演示与自己的操作经历,能够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不同于视频演示的其他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课中模块

对于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实践应用与信息反馈为主。即通过课堂的再加工,使得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可以应用于实践。具体的课堂教学步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定。以下研究

1. 解决问题

师生根据课前微课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寻找正确答案、准确方法。教师根据课前任务单上的反馈,将问题归纳分类,反复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统一的分析解讲。一些非典型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型式,互助解决。

【案例4】

问题的分类解决:

在本节课中,单元格的绝对引用是一个难点,不出意外的成为了学生反应最多的问题,教师统一分析讲解了绝对引用中“”符号使用的几种情况,集中解决了这个问题。反馈中的公式或函数要使用单元格名称而不能使用内容的问题,同桌之前相互研究,反复尝试已经能够自己解决。

【反思4】

问题反馈归纳分类的同时,能够使教师更加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带着目标的学习也加深了理解。学生之间的互助也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操作

教师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由学生进行现场实践。对于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以随时找到微课,按照其中的步骤进行操作,方便而快捷。微课可以随时的暂停、重新播放、反复播放,直到学生看懂看会为止。在实践中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针对具体的题目进行交流。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同学,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给予指导。

3. 总结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总结回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前,师生需要共同总结学习与实践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对照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效果。

三、应用效果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也是刚刚起步,尚在探索当中,但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其未来工作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而在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学中学生的这方面能力被训练的很少。而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对性训练,这种训练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凭有据、科学合理的,学生需要按照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通过常期训练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具备了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了学习成绩

微课学习是高效的学习,因为每一节微课都是精心设计的,最合理的教学过程,语言精练、操作流畅、方法科学。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升。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之后,学生的学习由课上的学习延展到地课前,而课上,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对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帮助,班级的学困生越来越少,成绩越来越好。

(三)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采用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因此,师生交流的机会更多,教师由讲台上走到课桌间,与学生研究讨论,增进了师生感情,融洽了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贺玉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赵莹莹.“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3]刘芳.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艾元元.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5]夏吉洁,朱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08).

[6]魏杰.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01).

[7]郭宝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5,(01).

[8]许旭.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5,(02).

[9]窦胜杰.“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学测复习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6).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提问,难易适度,启发思维,有效性提问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 高中英语教学也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视, 而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手段, 把握提问时机, 精心设计难度, 灵活运用提问方法,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这句话就是对提问重要性的印证。问题是思维的前提, 而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问, 是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正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经过几年实践, 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一、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

1. 课堂提问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课堂氛围活跃, 同时也能使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得到强化。

2. 课堂提问还能够刺激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吸引其注意力。教师把控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如果教师总是一味平铺直述地讲授知识, 学生就会懒于思考, 更疏于探索, 所以教师一定要设计一些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思考问题。

3. 教师设计的提问一般都包括了本节课所讲的知识要点和难点, 善于提问,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把握。同时, 只要教师一提问, 学生就知道了本节课所讲的重要句型是哪一个, 重点语法是哪一种了。教师通过学生的反应也能判断出来学生哪一部分内容掌握较好, 而哪一部分内容还需要再强化, 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由此可知,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教师提问需要注意哪些原则呢?

二、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应该注意的几项原则

因高中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其课堂提问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就是对本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学生学习就有了动力, 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教学重难点来入手, 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用生动的、科学的语言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鼓励其积极思维。

其次,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要注意难易适度的原则。如何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浅了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得深奥了学生回答不了, 就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正确估计, 不同的问题找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争取有问有答, 有启有发, 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最后, 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一定要具有启发思维的原则。提问最讲究有的放矢, 富有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 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 引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并在学习中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只有好的提问才具有启发性。

那么,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情况下, 怎样让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更加有效呢?

三、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首先, 我们来谈一谈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师有时候会发现, 你的问题, 学生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 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那么, 我们可以采用换用词语的形式来进行更改。如果学生理解不了你的提问, 那么教师就应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提出问题。如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句型转换一下:Letmeputthe questioninawaythatwillhelpyou understand it better…如果此时学生还是不能正确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那可能是没有抓住回答问题的关键信息。这时, 教师要想办法提供更多的信息, 帮助其思考, 千万不可直接把答案说出来。最后, 如果经过了你的屡次提醒, 学生由于对问题缺乏自信而放弃了回答的机会, 那么, 教师一定要设法鼓励学生大胆去预测问题的答案, 不放过本次挫折教育。

其次, 高中课堂提问回答的形式有多种。提问和回答并不一定是一对一地来进行, 因为这样太过常规。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回答问题的行列中来。如果对于一些大家都有争议的问题, 还可以进行全班讨论。

最后,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一定要注意艺术性。提问是最注重艺术性的, 一个合适的课堂提问, 能把学生带入奇妙的世界, 让其积极思考, 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 可以说, 问题是思维的指引者。只有在问题当中, 才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加有效地提高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另外, 提问还要做到点面结合, 精选提问的对象。选择回答对象时既要顾及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 也要顾及那些相对沉默的学生。因为被提问的频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被提问的学生, 热情高涨, 兴趣很大, 进步明显;而被忽略的学生, 学习兴趣下降, 没有激情。所以, 教师一定要选对提问的对象。教师还要掌握好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教师刚一问完问题, 就有人争抢着来回答, 叫起来一个, 回答错误, 师生都很尴尬。所以教师在提完问题后, 最好能够多留出一点儿时间来给学生思考, 这样学生回答出来的答案会更正确和完整。还有, 学生回答出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反馈信息。回答错的, 要及时纠正;回答不全面的要及时补充, 不能毫无评价就让学生坐下。

另外, 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交际的, 在课堂提问中, 不仅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 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这样互换角色, 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听课, 积极思考,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特性。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高中课堂教学;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99

新课程理念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并与同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并于2003年1月6日审议通过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是信息技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模块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1. 归属于技术领域

过去一直用劳动技术作为技术课程的唯一形式,并且偏重劳动,轻视技术。实际上,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一定的专门技术,而是培养学生合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思维方法,了解技术本身的原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社会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就是由过去的侧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 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后,实行了高一阶段基础必修课程和高二阶段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新课程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普通高中课程管理权力逐步分散,从上到下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样,中央能统一调控课程,地方和学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选择权,既可以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3. 课程内容上有很大的调整

新教材分为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二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广,又不失灵活性,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淡化了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描述,转而提高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科学现代化发展下产生的一门电子化技术,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其中,“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来体验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各方面的便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展其创造思维。自律是指学生能够自觉给自己施加准则,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和决定着课堂纪律,而且必须课前预先安排教学活动,课堂学习完全在教师的计划之中,这种规划的课堂学习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在自己操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解答和引导,而不是在强迫纪律下,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独特想法得不到教师的认可。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示例

第一章是信息技术入门;第二章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章是文字处理系统;第四章是网络基础与运用。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学第二章,通过上机操作熟悉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而后学习第一章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計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笔者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笔者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基本概念。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纪律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必要性;措施;优势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倡导积极的、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潜能和习惯。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这样就足以表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有利于高中学生个性与全面的发展,而且有利于高中学生身心的发展,充分结合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不但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综合品质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的实际内容,并且要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的去发现问题,踊跃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和习惯,有利于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而展开的,这个知识点的选择并不是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恰当的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挖掘探究动机以及让学生快速进入感知。在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利用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感知情境,进入自主探究以及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繁多复杂的章节前,可以将知识做成视频,在视频中可以适量地插入一些音乐、图片及教师的讲解等,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具有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教师可以提前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同时选出组长组织交流学习活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离不开小组合作。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就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的每个小组都是自由组合的,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爱好、特长进行小组的选择,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明确分工,恰当配合,有利于小组成员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观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可以学会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出问题

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积极的教与学的方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较大特色的就是主动参与,实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教师提出问题。确定学习对象以后,为了保证探究式教学可以切实取得成效,在探究之前教师可以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比较具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与确定的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应保证提出的问题可以深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探究性学习效果。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问题而展开。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利用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精心设计,为学生提出一些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将问题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有助于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是低效的、高耗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可取。我国教育模式受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当前的高中教育,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在内的大多数课程,大多数教学模式依然是采用以老师讲解、学生练习,讲与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精神不集中,不严密,并且取得的课堂效果也是微小的,完全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然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它可以有效打破以“讲与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课程教学只注重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探究式教学模式重点是培养学生技能、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同时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效实现全体参与到其中,并且要进行全程参与,有利于改进传统教学的低效、高耗的教学模式。

2.学科自身属性有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

开展探究式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收集信息资源以及跟踪教学过程,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可以有效完成这些任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正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方向性和可操作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提出问题等策略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依据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精神,满足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谷小平.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分析[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3(14).

[2]尚尔超.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分析[J].职业与教育,2015(13).

[3]魏秀慧.浅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12).

作者简介:

上一篇:护理文化建设与执行力下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