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反思

2024-06-17

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反思(共12篇)

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反思 篇1

1. 引言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也是外语教师付出大量努力和辛苦积极耕耘的土壤。在外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然而, 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很多学生学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 以及“低效费时”等问题。 (丁仁仑, 戴伟栋2013) 。本文将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效果和教师综合素质五大方面分别做出评述。

2. 研究设计与手段

本文以吉林某高校公共英语课堂为研究对象, 共选取了6位公共英语教师对其进行课堂观察, 她们均为女性青年教师, 其中4位所教学生为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 选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1》;另外2位所教学生为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 选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2》。本次研究对这6位老师随机听课并录音, 每堂课45分钟。在课后随机对学生进行访谈。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 研究结论

3.1 课堂教学目标

在本次调查中, 6位教师都设定了课堂教学目标, 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都体现在教案上,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呈现了教学目标, 很少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单独明确地告知学生。大部分教师基本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考虑到其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都注意到了学生能力的拓展, 通过教学资料的内容设定了学生的情感教学目标, 以及根据教学资料的内容设定了学生语言技能训练的知识教学目标。其中, 有2位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明确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和“知识教学目标”这两个关键词。并且开展了相关的教学。这在某种程度上, 体现了教师意识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 并能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另外从调查中得知, 有一半的教师将讲授语篇结构和写作分析作为课堂的重点教学目标。尽管这是外语教学中一种传统的语篇教学方式。但是教师们还是注意到了教学材料的整体性, 摒弃了之前的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单一知识技能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契合了当代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

但是, 在调查分析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教师们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理解的不一致,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 同一层次, 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有所不同。毫无疑问,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的教学要以综合为主, 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并且使各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机结合, 达到平衡。但是, 在调查中发现, 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顾此失彼, 要么偏重语言技能的训练, 忽视主题的拓展和情感教学目标的培养, 要么重视主题的拓展, 未兼顾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 对于语篇结构分析的教学上, 也是停留在宏观的基础上, 未能深入探讨和分析;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上, 也未能将词汇的用法讲透, 未能做到由点及面, 融会贯通。

3.2 教学设计

就教学设计而言, 教师们都是在深入分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环节都做得很到位, 从导入, 讲解, 互动到作业的布置, 都能体现出教师的设计的精妙所在, 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在整个调查当中, 教师们并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 这和教学设施的配备有一定的关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教师也避免了在ppt教学中常常出现的“照屏宣科”现象, 展现了教师的个人功底和专业技能。

但从整体上看,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 没有突破和创新, 甚至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一教学理念上。讲授的教学方式占到90%, 而且课堂的提问较少, 且多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呈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大部分教师设置的问题较为简单, 以应对学生中出现的沉默状态。但这种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种问题的设置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关于课后作业的部分, 只有部分教师做了布置, 且大部分是以复习和预习为主。

3.3 教师的素质

在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专业的教师素质。从授课环节来看, 大部分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发音清晰, 口齿清楚, 教师的知识面较宽, 能够在提供更多的与教学资料相关信息。

但是, 有些教师在授课当中, 虽能做到发音清晰, 在口语表达上也较为流利, 但所表达的内容相对较浅, 且有个别的语法错误。

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发展。为自身的发展定下规划。培养自己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成为学者式的教师。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余,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地学习, 做到与时俱进, 深入研究, 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摘要:本文旨在对高校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综合课程,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

[2]丁仁仑, 戴伟栋.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定位思考[J].外语界.2013, (2)

[3]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1)

[4]束定芳.英语专业综合课与教师素质[J].外语界.2013, (2)

[5]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6]王守仁.转变观念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5)

[7]王守仁, 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 2011, (5)

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反思 篇2

背诵英语课文有助于掌握语法、句型、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受母语思维的影响,许多学生常常造出语法上破绽百出的英语句子。我认为英语课文如果被理解,并经背诵,那么所到之处所包含的语法、句型自然就印入脑海,而且,同一种语言现象会在同一篇课文或不同篇课文中反复出现,由于学生对课文已经达到背诵程度,有关部分就很容易在脑子中互相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对比,可以融会贯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容易的掌握好英语语法和句型,并且能逐步理解英语思维方式,从而逐步培养与建立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如果学生对所教过的句型与课文不熟悉,就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影响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教师精心设计的用英语组织的教学活动计划,就可能因为学生听不懂,说不出而付之东流,化为泡影。倘若学生能够背诵有关内容,上课时教师用英语讲课、提问,学生自然会由于“熟”的缘故,能够听懂教师的讲课,也能按要求用英语复述,或用英语进行对话。该项工作如果从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便开始实施,其效果将更加明显。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汉语学习如此,那么英语学习同样如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开始很难理解或者首先不能确切理解的语句。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要求学生不要去理会他们,而是把它们背记下来,随着以后所学知识的越来越多,愈来愈深,学生们对原来所背记的东西就会慢慢地、由浅入深的逐步理解。随着学生们英语知识的不断积累,理解不断加深,思维能力不但提高,他们便会分析、概括、判断,从而认识原先不理解的词、句等的不同用法,从而提高英语的各方面表达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教学 教学质量

一、教学价值取向上,“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过渡

“生命课堂”就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生命课堂”命题的提出反映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追求由对客观知识的崇尚转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由重生存的技能转向重存在的意义。然而,在提倡课堂教学形式与功能走向“生命课堂”时,我们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师生生命价值时,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有时会不去重视或不敢重视,致使课改后的一些课堂教学虽具有形式的活跃,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缺乏实质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上,预设性与生成性教学目标关系的协调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预设好的教案,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课堂教学变成了毫无生机与活力的知识零部件的加工厂,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提倡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新思路、新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单是去完成预设好的教案,更加重要的是同学生一同探讨、一同分享、一同创造。共同经历一段美好的生命历程,这种认识是可贵的。所以,教师在考虑课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显性的、直接的、预设的短期目标,更要着眼于隐性的、间接的、动态生成的长期目标,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开放与封闭相结合、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三、教学方式上,学、导、教三者之间的和谐

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强调突出“学”的同时,还要坚持“学”“导”“教”相结合。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为“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主张,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是对教学方式的正本清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也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要在“点子”上设问。即在关键处、衔接处、转化处设问,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有一些知识,不直接通过教师传授效果会更好。

四、教学内容上,教材与知识二者的辩证关系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处理好教材知识和其他知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师在处理教材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系时,要做到既重视教材知识又不过分拘泥于教材知识。课堂教学内容要在学生吃透教材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经验,积极将生活引人课堂,同时又将课堂向生活开放,体现一种源流式的教学。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乃至把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课堂学习变成时间和空间都无限的课外学习。

五、教学结果上的“学会”与“会学”

对于教学结果,要处理好“学会”“会学”与人的生命健全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让学生“学会”又“会学”的同时,师生生命价值也能得到同步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升普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是对教学方式的正本清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也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要在“点子”上设问。即在关键处、衔接处、转化处设问,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有一些知识,不直接通过教师传授效果会更好。教学方式在强调突出“学”的同时,坚持“学”“导”“教”结合。这是由于知识的三种类型构成所决定的。知识的类型可分为三种,即人类规范:如汉字、数数;人类认识成果:如计算法则;人类经验:如怎么样写文章等。其中人类规范,教师“教”的效果好,人类认识成果可由教师“导”也可由学生“悟”,人类经验则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

参考文献:

[1]杨东.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5.

[2]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出版社.2006.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语法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

显然满堂灌已经不合时宜了。我们要让学生去感受语言,在逐步的语言学习中去体会到一些东西,从而使语法方面的知识得到不断地提升。其实,这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去忽视语法的教学,而只是要求我们教师变通一下教学方法,将语言学习从多方面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到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地表达。比如,在学习比较级时,我们可以叫三个高矮不一的同学上讲台,让他们按照高矮次序或者打乱次序站成一排。然后教师可以指着他们问:

T:who are they?

S:They are…

T:Who is taller?

S:The second one is taller.

T:Who is the tallest of all?

S:The first one is the tallest of all.

这种做法可以多做几次,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来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运用一些生活中的其他物品来进行一个对比,再把这些学生得到的带比较级的句子板书在黑板上,加深他们对该句型的印象。最后,教师再通过一些实例,通过反复的大量的练习,学生就会对比较级产生一个较深的了解。

二、尽量用简单一些的词语来讲语法,切勿用太过专业的词语

大多数教师在讲解语法时,常常会用一些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词汇,或者会用一些比较难懂的复杂的语句来分析语法,这样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些东西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想不透的话,试问他们又怎么听得下去呢?当然,语法本身含有的概念都是较抽象的、难懂的,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去化解它,让它变得简单、有趣、易懂起来。因此,我们有时要多和学生互动,尽量使用一些简单的容易明白的语言,并多问问学生的意见,或是多上网查询一些好的方法来普及给学生,因为总有一种是适合他们的,让他们豁然开朗。

三、多用简化的东西来教学

例句要尽量用简单明了的,切忌拖沓冗长,这样学生记住这些语法知识就会容易些。我们可以一边讲解语法,一边给学生举大量的例子,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从而让他们学会语法的用处。但是我们发现要把语法记牢是不容易的,这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句子、比较简单的句子甚至是小篇幅的文章来帮助学生。我们以there be句型为例:

There is a tree in front of my house.

There are two birds on the tree.(单复数)

There is some rice in the bowl.(不可数名词)

There are some pears on the tree.(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re was a girl by the window this morning.(过去式,单数)

Thereweresomeflowersinthegardenlastyear.(过去式,复数)

There is a pen and two books on the desk.(主谓一致,跟第一个名词的单复数有关)

There are some pencils and a book in the table.

四、让学生通过背诵短文来掌握语法

语言并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单词,而是一串串句子。学生要想成为语言学习的运用者,简单掌握几个单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会使用句子,但每个句子基本上都是需要用语法来串联的。因此,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好的文章中学句子,通过句子来感知语法,那样他们记住该语法就会得心应手了。高中课本当中每个单元都会涉及到语法的编排,如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课文“安妮的日记”中就含有许多语法项目在内。它里面讲到了一些词组的用法、情态动词的用法、时态等。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必纯粹去灌输这些语法理念,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主动起来。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时间去先背诵这篇短文,其效果应该比机械地讲解整个语法结构效果要好得多。

五、可以通过唱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等学习语法

英文歌曲或是电影中的句子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能够更快、更行之有效地记住这些比较地道的语法。同时,还可以调剂一下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在讲解虚拟语气if、would rather用法这一语法点时,我们可以采用《El Condor Pasa(if I could)》(老鹰之歌)中的句子:I would rather be a sparrow than a snail.Yes I would.If I could,I surely would.I would rather be a hammer than a nail.Yes,I would,If I could,I surely would(我宁可是只麻雀,也不愿做一只蜗牛。没错,如果可以,我肯定会这样选择。我宁可是只铁锤,也不愿是根铁钉。没错,如果真的可以,我会这样选择。)又如,在教wonder这个词时可以采用《lemon tree》中的歌词:I wonder how,I wonder why.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这些语法知识,而且同时还记住了一些经典的句子,那样以后就可以更好地去运用它们了,可谓一举两得。

六、要多做关于语法的练习

只有多做了,才能从中有所体会。但是我们也不能光做单纯的语法方面的练习,因为单纯的语法方面的练习很难把语言知识转化为己用。语言的学习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含了听、说、读、写等多方位、多层次的运用。如It must have rained last night,did not it?仅仅这一个句子里头就包罗万象,涵盖了it作代词时可以特指天气。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拓展下it的一些其他的用法,如it还可以指代距离等。我们还发现这个句子里还讲到了情态动词的用法,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来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情态动词,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拓展情态动词表推测的用法。另外,就是它还涉及到了反义疑问句,我们这时可以板书一些学过的简单的句子,让学生上台写出这些句子的反义疑问句,这样就将时态给串联起来了。反正我们一定记住要先做一些单纯的语法练习,然后再慢慢地过渡到一些综合性的语法练习上。单纯的语法练习是综合性练习的基础,学生做了综合性练习后才能得到整体的提高。我们重在要把两种练习形式结合起来,让他们互相补充、交替运用,但还是应多以综合性的练习为主。

七、结束语

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去分析、去总结、去探索、去借鉴别人好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提高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效率的大门,让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

摘要:文章从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尽量用简单一些的词语来讲语法,切勿用太过专业的词语;多用简化的东西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背诵短文来掌握语法;可以通过唱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等学习语法;要多做关于语法的练习六方面进行研究,对英语语法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而让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

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5

英语组 潘炜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外语学习者成功之首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也就是说,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考虑”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外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外语学习区别于婴儿学习母语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情感”。一般来说,婴儿学习母语是一个自然的社会过程,语言学习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而外语学习则涉及到角色转换等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时甚至涉及到个人尊严、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当我们英语教师们仍在课堂上反反复复教学生“How are you?”之时,他们不知道现代英语中“How are you doing?”更为流行。当我们的学生与外国学生交谈时,如果还用“Not at all”来回答别人的感谢;如果还用“a motorcar”而不用“a car”;或者还坚持说“I should like to know”而不说“I would like to know”,那么他们的英语未免太过时了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与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因此,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该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运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

础。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主要表现

在:

首先,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使英语教师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那么受益的学生就远不只一堂课、一个班级。

自我发展的终身化就要求知识必须不断更新,那么英语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

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陈出新,无形中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英语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其次,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教后感,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一旦养成终身的自我评估习惯,教师将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

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再次,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促进终身自我发展。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以类似的研究强化终身型的学者气质。另外,为更新自我知识,还要积极地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参与同行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以他们的观察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或学习其他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从而提倡内部合作与团队精神,实现跨学科、跨层次教学。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我们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英语教学 英语词汇

传统高中英语教学偏向于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英语考试可谓得心应手,却无法将英语应用于实际。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英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祖国的未来,高中生英语水平关系到日后国力以及个人的发展,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词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利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引导高中生的英语词汇学习。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1.未突出重点。英语词汇教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在高中阶段的词汇量庞大,很多重难点生词的涉入使得高中生难以抓住学习重点。由于英语的学习是为了将来刚好的实际应用,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该注意将实际交流中的重点词汇进行深入学习。现实英语教学情况是英语词汇没有重点,学生只能尽可能多的记忆词汇,导致词汇间互相影响,记忆效果低下。

2.没有针对词汇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进行到高中阶段,很多教师都觉得词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并未针对词汇设置教学内容,甚至连词汇的读音矫正都是学生自学,教师往往只是针对语法以及词汇用法做详细介绍。学生往往并没有掌握词汇时就得进行其他方面英语知识学习,因此在学习时感到很吃力,最终结果是教师这种不重视词汇的教学方法影响到全体学生英学学习的效果。

3.新词汇出现频率低。学习新词汇需要反复记忆来加强印象,但实际教学时,很多词汇仅仅只在初次学习时有所接触,后续学实习出现频率较低,导致学生的词汇学习出现学前忘后的情况。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并未注意到这一点,由于英语教学内容多,课程紧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很多英语词汇教学的细节,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吃力的原因。往前赶进度的结果就是很大一部分词汇和学生见过一两次面后无缘再见,因而导致词汇学习过程中吸收少,复习少 。从另一方面来说,掌握的词汇量少直接导致听说读写难以进行,影响英语的全面发展。

4.缺乏词汇学习系统性。于词汇仅仅26个字母组成,因此在学习时具有一定规律可行。为了保证学习的连贯性,英语词汇在教材中并未按照规律编排,因此实际教学时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英语词汇的系统性若未被良好应用,学生在学习词汇时还会受到词汇间的相互影响,张冠李戴,影响学习效率。

5.缺乏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只能靠学生自己的理解来体验英语环境。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语言形式,忽视语言的实际应用,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词汇只能望文生义,导致一知半解,无法理解其本质,例如 A bull in a china shop,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一头牛仔瓷器店里,实际寓意是一动就闯祸。再如胆小如鼠的英文为As timid as a rabbit,而不是As timid as a mouse。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1.通过读音增强词汇记忆效率。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是英语学习入门的门槛,只有掌握了学习单词的技巧才能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往往只是专注与学生的词汇背写,只要学生能准确写出即可。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片面性,学生难以从听说读写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同时,死记硬背的方式遗忘率比较高,必须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来学习词汇。有经验的学生都知道词汇记忆结合发音进行记忆十分有效,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矫正学生的读音,并传授学生通过读音记忆单词的方法。将复杂的单词分解,通过记忆中的读法结合经验就能将单词拼写出来。

2.派生法英语词汇教学。所谓派生是指将派生词缀和词根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词汇教学时应该将一些词汇的构成规律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一个词汇的同时就会掌握数个词汇。前缀、词根、后缀称为学生扩大英语词汇量的三把神奇钥匙。通过对词根加不同的前缀、后缀,就可以转换其词性、改变词义。例如happy-unhappy,happy-happyness。

3.合成法英语词汇教学。合成法,顾名思义就是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汇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在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是合成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长度,学生仅仅死记硬背很难记住,且很容易遗忘,通过合成法有助于学生掌握这类词汇的记忆技巧,例如black+ground=blackground,play+ground=playground。

4.分类教学方法。所谓分类,就是讲具有统一特点或同一属性的一类事物归于一起,使原本复杂多乱、零散的东西变得有规律。利用分类教学法能够将词汇归纳整理,形成一类词汇的整体理解,便于掌握一类词汇的学习技巧。

(1)专题分类法。在学习词汇时可以将同一专题的词汇设置在统一单元,例如体育专题,音乐专题,职业专题、交通运输专题,节日专题,污染专题,诗歌专题等。在进行新的单 元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更多相关专题的词汇,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确定学生的主导学习地位,培养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通过专题初步教学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的复习阶段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自己总结归纳专题词汇,加深对词汇的理解记忆。

(2)词意分类法。词意分类法是将同一类词意的词汇归纳真理,一般情况下词的意义关系可分为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以及上下义关系等。例如:fruit 的下义词有: pear,apple, banana,Strawberry,mango;furniture 的下义词有:wall-units,chair,desk,sofa,refrigerator,writing-table,TV set等。

结束语

随着英语的国际地位日益加强,英语教学效率的高低关乎未来国家的振兴之路。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认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词汇教学方法,让学生高效掌握词汇,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桑莲.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J].中学英语之友.2012,4:59~60.

[2]宋仲元.解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J].英语教师.2012,12:11~15.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7

1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简称《标准》对英语课程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但目前中学英语学习现状远不如《标准》中设定达到的要求, 在各方面都还存在着问题。

1.1 学习兴趣

学生在未接触英语前, 一听说要学英语, 就对英语产生了好奇心和新鲜感, 当他们一接触英语并能说上几句时, 好奇心有增无减。通过观察提问、座谈问卷等方式, 我们了解到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习兴趣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对英语由陌生变为熟悉, 不再有好奇心和新鲜感, 甚至原来有兴趣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 知识难度的加深, 兴趣不仅没有得到巩固和加强反而有所下降。

1.2 情感态度方面

初学者很重感情, 对人富有热情, 喜欢用英语向老师和同学打招呼, 还喜欢用英语介绍自己的朋友和老师:他们用英语进行表演、猜谜、游戏、唱歌时, 积极性高, 乐于模仿, 敢于开口, 不怕出错, 有较强的主动参与和合作精神;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回答问题, 但进入高年级后随着年级的增高, 他们变得容易害羞, 怕出错, 怕被人嘲笑, 课堂上不愿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不太乐意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 活动中不积极主动与人合作, 碰到问题不主动向老师请教。

1.3 学习策略

初学者一般在学习碰到困难时, 能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能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 乐于向其他同学提供帮助。但进入高年级后却变得不太愿意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大部分中学生反映他们对学习策略了解不够, 很少接受过学习策略的训练, 所学语言知识不能灵活练习和实践。

1.4 师资素质问题

这套教材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有的教师长期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重视也不善于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采用新教材后, 不熟悉新教材强调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认为新教材不好教;新教材对教师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 尤其是口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达不到这个要求。这些教师在教授新教材、组织学生英语实践活动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无疑, 教师在英语教学方法及自身英语水平方面欠缺就会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 这也是实施这套教材中英语教学师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 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 作为中学的英语教育的主体应该进行一系列的反思及改革。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 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 即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 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应采取指导性的学案模式,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英语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 以用为主, 树立一种“大英语教学观”, 让英语教学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而作为语言的传播者, 英语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出发改变教学理念。英语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英语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 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英语教师过分强调英语知识的教学, 结果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这次中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 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英语老师, 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英语语言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媒介, 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融入英语的海洋, 跟上英语发展的步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 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 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 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 创设交际情景, 建立融洽、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渠道, 营造轻松、和谐、开放的教学气氛是我们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能提供学生“听”的语言环境《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

摘要: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英语人才, 为了在学习初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但目前中学英语学习现状远不如《标准》中设定达到的要求, 在各方面都还存在着问题。作为中学的英语教育的主体应该进行一系列的反思及改革。

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反思 篇8

英语课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载体。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教学在整体教学时间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从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阅读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的模式相对僵化,教师过分注重对学生语法能力及词汇积累量的要求,忽视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及整体性把握。

从教学内容上看,高中英语课本的更新速度较慢,这使得课本中的很多内容与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是脱节的。多数英语课文中强化了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并将一些考试中常见的句型和语法知识融入到课程当中。这样的授课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环境,整体实用性价值偏低,已经无法适用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从教学效果来看,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的效率整体偏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直接关系。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对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将英语阅读课文教学视作一种常规性教学任务,在课程设计环节没有给予其充分的重视,这使得阅读教学的目标性、针对性趣味性严重不足。

2、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

要将英语阅读课本教学真正落实到高中英语课程中来,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授课理念,让他们能真正认识到阅读课文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在英语课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授课重心放在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上来,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有时间对话的内容进行全面理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2.2 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课文教学都秉持着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解陌生单词、语法知识、文章大意让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意识、学习兴趣的培养。

课程改革环境下,应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习兴趣入手,丰富现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在趣味性强的课堂上充分发掘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提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融入到情景教学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英语学习知识面,借助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一定教育意义及文化内涵的,难度适中的英语电影、纪录片、英文歌曲等给学生,让学生能从多角度了解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并将课本内容与图片、声音及影像结合起来,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

2.3 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这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有用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获取阅读内容,并从文章重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

由于阅读在高中英语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文章核心的内容,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能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并养成正确的知识积累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技巧的掌握不仅适用于应试,同时也适用于阅读能力的综合性提升。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只有将技巧与基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阅读能力乃至英语水平的提升。

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课前准备环节中,教师必须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课文,以此保证知识点的全面向与阅读难度的适中性。此时,教师必须考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把握他们的阅读能力,并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此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课程进行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阅读与讨论的空间。此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一些英语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的范围中进行阅读和讨论,并由小组中英语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进而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实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在课程结束环节,教师必须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课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摘要:从课程改革的要求上看,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开始向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转变。这种变化强调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适应更灵活多变的题目,将语言学习转化为能力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词汇量,并通过拓宽阅读题材来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底蕴,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教学实践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历, 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关注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时代气息。在它的影响下, 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学生的课内外学习也更多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变得更加轻松、愉悦。那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作好英语学科教学的课前实施准备

英语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上课地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所以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 笔者就努力抓好对学生 (特别是预备新生) 的学前行为规范教育, 特别强调在教室上课的纪律、大致过程及注意事项, 目的是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 从而能在语言学习操作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这样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班级管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因需而用, 注重其实效性

英语学科的学习内容是实用的、有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 需要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相互交流。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 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很多教师纷纷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渐渐地, 笔者发觉小组合作有时流于形式, 其合作效率并不高。作为青年教师, 笔者经常参加各种教学研修活动, 听了很多公开课, 几乎每次公开课, 似乎总会用到“小组合作学习”。但每到评课时, 大家细细评析一番, 结果不少“小组合作”未必需要, 就像在The night of the horse教学中, 更需要学生个体不断实践文字录入。因此, 笔者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应“因需而用, 注重其实效性”。

另外, 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前, 要做好分组工作。笔者在分组的时候往往采用“强—弱”组合, 就是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与学习能力弱的同学搭配在同一组内, 以“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生都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 能力弱的学生因基础薄弱, 参与性、主动性欠缺, 始终处于从属或忽略的地位, 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现、表现的机会, 导致能力强的学生表达的机会更多, 效果更好。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因此, 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 将分组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助的基础上。

3 精心设计“任务驱动”

英语课的教与学, 交流性特强, 不是“纸上谈兵”。所以, 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可以这么说,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任务的设计。在任务设计过程中, 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 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目标的任务, 尽量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教师对所设计的教学任务最好事先体验一遍, 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偏差, 做好相应的设计与应对。

同时,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可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掌握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预备年级进入初中之前英语基础差, 甚至很多学生连打字都不会, 键盘也不熟悉, 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增加课时进行基本功训练, 让学生进行音标训练。

4 注重多种方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0

1.扎实的学科功底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新课程要求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 特别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师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活动, 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新课改中我们常看到真正为大家所称道的, 通常是那些学科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有深刻理解的老师。

正像赵凯华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所说的:“现在中学物理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解题上, 像某某老师这样看‘闲书’的人不多了 (“某某老师”指北京某中学的一名特级教师) 。”赵先生这里说的“闲书”, 指的是如爱因斯坦、英费尔德著, 周肇威先生译的《物理学的进化》, 赵凯华先生著的《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等书籍, 这些书对教师深刻理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搞好物理教学非常有帮助。

大纲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首先, 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首先包含了力的定性定义, 说明了力和运动状态改变间的关系;其次, 确立了惯性的概念, 描述了物体运动所固有的属性;最后, 牛顿第一定律还定义了惯性系, 要描述运动就要说明是在什么样的参考系下的运动, 满足第一定律所描述状态的参考系为惯性参考系。

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 人们就会进一步追问:如果物体受到外力, 则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将遵循怎样的规律?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先定义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用什么量描述力, 用什么量描述惯性。力要求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即加速度) 量度, 而弹簧测力计是用物体的形变来量度力, 这两者在理论上是二元的, 产生形变的力和产生加速度的力是否具有同一属性, 并不应该是想当然的, 质量的量度存在类似问题。

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本原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中学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 多采用认为质量和力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然后通过实验发现加速度、力、质量三者间的关系, 这种处理方法是合适的。

2.强 调从生活走进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 , 关注科技发 展, 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 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 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 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 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 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 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 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 乐于探究, 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 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3.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数据处理的能力。

新课标再一次强调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习兴趣, 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增加了探索性实验的数目, 提出了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尽可能使用先进实验仪器的要求。实验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实验中蕴藏极其活跃的因素, 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对活化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实验活动形式多样, 能为各类学生提供全面而又有个性特长的发展条件;实验需要严谨、踏实等优良作风, 这种活动对于塑造人的完善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缺损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畸形的智能结构, 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 学校和教师不仅应该在理论上承认, 而且应该在实践中力求真正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4.关于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4.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 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 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 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 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 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方法有: 运用实验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4.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排除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 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4.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学生才能牢固掌握。因此, 在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后, 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 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 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 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以便学生正确理解。

4.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反思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历史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而且对历史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即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第一线教师,我现就教学上的点滴心得写出,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第二、课程结构的变化

第三、课程标准的创新:

第四、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

第五、课程的实施:

第六、学习方法的变革

第七、课程评价的改变

第八、课程管理的创新

总之,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为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服务,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树立宏观的历史观念,即所谓的“大历史观”。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培训、学习和进行教学实践,我对在新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合卷,课时安排少,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学校又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数、理、化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族”,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者所始料未及的。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

新课改后高一历史课时将有所减少,在升学压力下,在语、数、英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在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确实很难把握。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但是,即使面对的难题如此之多,我们也必须迎难而上。

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反思 篇12

一、新课标的基础性与课堂的公式化

高中物理课程是初中义务教育的延续, 使得教育目的仍然是侧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尽管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 但它仍属于基础教育, 它在很大程度上还要担负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为以后应对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它仍然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同时也注重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标有了这些明确的要求, 那么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呢, 记得曾经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 内容是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功”。这位教师整节课充满激情, 按教材的顺序介绍了功的定义, 功的公式, 功是标量, 正功和负功, 以及怎样求几个力的总功, 后来由于时间关系, 没讲例题就让学生直接到黑板上做例题, 结果三个同学上来没有一个做对的。还有一位教师对学生讲解“矢量”的概念。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物理量, 他先给出定义, 然后用丰富的语言词汇进行解释,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清楚, 又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告诉学生哪些是矢量, 它与标量的区别是什么, 然后问学生听懂了没有, 除了少数几个学生点头以外, 大部分同学仍是茫然地望着黑板, 不知所云。现在让我们来反思这二个案例:教师不能说不用心, 他们课前作了大量的准备, 课件做得精美, 课堂上更是使出浑身的解数来让学生明白, 可是学生就是不明白, 而我们的教师也不明白, 明明解说得这么清楚了, 为什么就是不明白呢?课堂效率怎么就这么低呢?而且就算我们用我们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这些概念, 但我们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从何这来呢?由此可见, 仅有新教材还不够, 我们还必须用新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教材,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新课标的真正要求。

二、新课标的时代性与课堂内的漠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的应用已逐步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 学生在校园内外都会时刻接受到来自社会来自科技前沿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 因此在新课标中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反映了各学科的发展趋势, 增强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新课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例如我们高一物理教材中,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第一节课后, 就有“科学漫步”, 介绍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节课后, 有“做一做”, 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有些课后还有一些“STS”问题, 分别介绍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科学家, 物理学家的生平简介, 以及他们在物理发展学史中的重要作用, 或者是一些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大部分的教师 (包括我自己) , 基本上是用了两种处理方式:如果与考纲有关系, 属于学生要掌握的内容, 则进行讲解与学习;如果与考纲无关, 那么为了赶进度, 课堂上是不会“浪费时间”来加以引导的。因此我们学生大好的接受情感教育的机会, 了解科研前沿发展的机会, 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机会, 与同学增强交流的机会就这样被我们的教师无声无息地关闭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 就这样被还来不及改变的应试教育的招生制度扼杀了。

三、新课标的多样化与课堂的简单化

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 而新课标为了学生将来能独立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的编写中特别注意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我们知道,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灵魂, 我们的新课标只留下少数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实验, 取消了很多以前我们的旧教材规定的所谓“必做”的实验, 取而代之的是探究性的实验, 例如高一物理第三章第四节“探究求合力的方法”;还有同一实验不同实验方案的实验, 例如第五章第三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以及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器材做出硬性规定的实验, 以便师生能提出不同的实验设计, 实验方法, 从而加强实验中的科学思想, 而不是背诵实验器材, 步骤等条文。然而新课标的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却被我们的教师“简单化”了:必做的实验先演示讲解, 再让学生做, 可做可不做的实验多半不做, 演示实验也是能免则免, 至于要师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更是轻易不会提起的, 因而本来可以通过感性直观的教育很轻易就能让学生接受的内容, 变成了课堂上老师口里晦涩难懂“高深知识”了, 长此以往, 课堂效率又何以保证!

上一篇:安全生产与管理下一篇:纺织机械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