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10-11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共8篇)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1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是为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以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中国历史文献学。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历史文献的各类载体形式的发展、历史文献的内容类别、总结整理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和方法,叙述和评价历史文献的历史发展和成果。

(三)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历史典籍文献的类别和编纂体例,历史文献的整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

一学期14周,每周2课时,共28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

二、正文

第一章 载体类别文献

教学要点:

从文献的载体和制作技术的角度,考察文献的产生、发展、传播和表现形式,开拓学生的文献视野,略知各类载体文献的制作过程。教学时数:

共用四周8课时讲授。教学内容:

一、印刷术通行以前的文献形式

1、甲骨文文献

2、金石文献

3、简牍文献

4、缣帛文献

5、抄本文献

二、印刷文献形式

1、雕版印刷的方法

2、册页制度的发展

3、书籍的几种演变形式 考核要求:

能够了解各种文献的特征,系统掌握文献发展的各个时期及步骤。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献的类别

教学要点:

通过系统介绍历史文献的类别、各类文献的编纂体例,揭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献内容。教学时数:

共用6周12课时讲授。教学内容:

一、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文献

二、类书、丛书文献

三、佛教、道教文献

考核要求:

了解四部最基本文献,知道这些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情况、学术价值、如何利用它们研究历史。

第三章 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总结和概述历史文献整理的方法和经验,为当代的古籍整理和文献工作服务。它包括对传统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考据、辨伪、辑佚、注释等各学科知识和经验的条理和运用。教学时数:

共用四周8课时。教学内容:

一、古代对图书目录整理

二、古代版本学概况

三、古籍校勘知识

四、考据、辨伪、辑佚

考核要求:

大致了解整理历史文献所应具备的知识、古代对图书目录的整理情况、校勘四法的内容及运用。

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谢玉杰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版1版

2、黄永年著《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1版

3、黄永年著《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9月1版

4、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7月版1版

5、柴德赓著《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版1版

6、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0月版1版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文化学院周晓薇编

二00三年十月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2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在于使历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 为从事中国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辨伪学、辑佚学展开, 其专业性、学术性很强, 但与社会现实联系并不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随着学术发展的趋势调整教学内容, 做到与学术研究同步发展, 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除了强调学术性之外,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应在趣味性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动力源泉。从已有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材来看, 内容专而精, 比较深入, 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 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的趣味性势在必行。

一穿插故事与典故, 活跃课堂气氛

中国历史文献学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与典故, 把它们运用到教学中, 可收到深入浅出之效。南京大学的徐有富、徐昕指出:“据明代陆深《金台纪闻》记载, 明初南京有位医生替病人看病, 一天有位病人拿着药方走了, 他匆匆追出门嘱咐道:‘煎药时要放一块锡做药引。’名医戴原礼在旁听了感到很奇怪:药引为什么用锡?便上前请教, 才发现那位医生所据的医书, ‘锡’字刻错了, 应当是‘饧’, 也即糖。那位医生不察, 遂开错了方子。”这个故事可使学生认识到读书治学选择版本的重要性。

在讲解卷轴装时, 可介绍“卷帙浩繁”“触手如新”“黄卷青灯”“信口雌黄”等相关成语的来历。山东大学的杜泽逊教授指出:“染潢的目的一般是防虫, 色微黄, 所以卷子又称‘黄卷’。……又用‘黄卷青灯’描绘夜读情景。陆游《剑南诗稿》卷九《客愁》:‘苍颜白发入衰境, 黄卷青灯空苦心’。……既然纸是染潢的, 所以写错了涂改也用黄色盖住原字, 再行重写, 这种涂改颜料为雌黄, 所以形容不顾事实, 随便议论叫‘信口雌黄’。《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李善注引《晋阳秋》:‘王衍, 字夷甫, 能言, 于意有不安者, 辄更易之, 时号口中雌黄。’”

南京大学教授徐有富曾回忆程千帆教授教学时讲的一个故事:“有人请私塾先生, 谈好报酬后又提了一个条件, 先生若教错一个字要扣半吊钱。课程结束后先生将钱交给师娘, 师娘数后问:‘为什么少了两吊钱?’先生说:‘一吊给了李麻子, 一吊给了王四嫂。’……原来这位先生在教《论语》时把‘季康子’说成了‘李麻子’, 在教《孟子》时又将‘王曰叟’说成了‘王四嫂’, 所以扣了两吊钱。”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校勘学中“形近而误”的问题。

“郭公夏五”、“鲁鱼豕亥”也是常用的校勘典故, “郢书燕说”也可以非常形象地说明古书致误的一种原因。故事和典故不仅可以使较为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彰显文献学的艺术内涵, 丰富教学内容

艺术代表性是古籍善本的标准之一, 古籍的装帧、印刷技术的发展都与书法、绘画艺术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式主要有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古籍主要是线装。装帧精美的图书, 令人赏心悦目, 也可视为艺术品。如明代经厂本虽校勘不精, 学术价值不高, 但用纸上乘, 装帧考究, 形式颇为美观。

随着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 古籍中版画和插图产生了很多艺术珍品。如明代汪光华刻《琵琶记》、汪士珩刻《唐诗画谱》、汪成甫刻《吴骚合编》、洪国良刻《怡春锦》、刘荣刻《凤凰山》等, 现代古籍版本学家魏隐儒曾指出:“所刻各书插图, 线条秀劲有致, 刀法精妙入微。不但为本书增加声色, 且因内容丰富, 绘刻俱精, 成为研究绘刻版画艺术的良好范本。”明代晚期彩色套印技术发展成熟, 以万历年间吴兴闵、凌两家为佳, 如闵绳初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龙》、凌瀛初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等。明代晚期版画艺术中还发明了饾版、拱花的印刷方法, 如明代吴发祥刻印的《萝轩变古笺谱》、胡正言刻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古籍写刻本由作者或著名书法家手写上的版刻印, 堪称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清代是写刻本盛行的时期, 如林佶写刻的汪琬《尧峰文钞》、陈廷敬《午亭文编》、王士祯《古夫于亭稿》和《渔洋山人精华录》有“林佶四写”之称, 极负盛名。余集写刻的周密《志雅堂杂钞》、元好问《续夷坚志》、孙承泽《庚子销夏记》, 黄仪写刻的《渔洋续集》、许翰屏写刻的胡刻《文选》、郑燮自写刻的《板桥集》、金农自写刻的《冬心集》等亦为艺林所重。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徐有富指出:“写刻本一般书写精美、刊刻细致、讹误极少, 它们既有学术价值, 又有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所以一向被人们珍视。”

版画、插图、书法等艺术可使中国历史文献学充满灵性和活力,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充实这方面的内容。

三了解古籍拍卖行情, 拓展教学空间

1992年, 中国书店开始尝试用拍卖的形式经营稀见书刊资料, 并于1993年成功举办“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 成为国内古籍拍卖的先行者, 后来成立了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1994年, 中国嘉德首次设置古籍善本专场, 此后, 越来越多的拍卖公司涉足古籍拍卖领域。如:北京德宝、翰海、保利、歌德、纳高、匡时、鼎丰、盘龙、万隆、中鸿信、泰和嘉成、中安太平、大唐四季、中贸圣嘉, 上海嘉泰、博古斋、朵云轩、崇源、国拍、敬华、工美, 香港富得、佳世得, 天津鼎晟、立达以及南京盘龙、山东天承等。

近年来, 古籍善本拍卖持续升温, 屡创佳绩。如:2003年, 中国嘉德推出的《晋索靖出师颂卷》写本拍出2200万元;2004年, 上海崇源推出的《殷契国粹·孟广慧藏甲骨精品》拍出5280万元的天价;2009年, 山东天承推出的《北宋建阳景福院罗汉会斋牒》以5040万元的高价落槌;2012年, 中国嘉德推出的元代吴郡庠刻本《题宋版通鉴总类》以1380万元成交;2012年, 北京保利推出的南宋麻沙镇南刘仕隆宅刻本《钜宋广韵》以3450万元的高价成交。

元代及元代以前的古籍包残本与零页, 也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的范围, 价值不菲。清代就有“宋版书按页计值”之说, 古籍收藏界“一页宋版, 一两黄金”的说法由来已久, 我国古籍善本专家孟宪钧指出:“1999年嘉德秋拍宋刻《朱晦庵文集》一页, 成交价为12000元。1999年春嘉德公司拍卖《丹杨后集》傅增湘旧藏宋版书一页, 成交价竟达2万元, 成为宋版书单页成交价之冠。”

随着古籍拍卖市场的规范和成熟, 拍卖会已成为古籍善本流通的主要渠道, 由于古籍善本的稀缺性和独特性, 仍有很大的升值空间。2012年, 北京匡时推出“过云楼”藏书, 上海著名钱币收藏家吴伟忠指出:“以1.8亿元天价起拍, 至1.88亿元落槌, 加上佣金成交价高达2.16亿元, 开创中国古籍拍卖价格新纪元。此次上拍的179种、1292册过云楼藏历代古籍善本, 曾于2005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中以2310万元拍出, 7年里升值了8倍多。”

古籍拍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它是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社会现实不可分割的重要体现。介绍古籍拍卖行情,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可以使他们更直观地认识古籍善本的价值, 但目前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材尚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应适当加以拓展。

四介绍区域文献,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有多种说法,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包括八桂、八闽、巴蜀、草原、陈楚、滇云、关东、徽州、江西、荆楚、两淮、岭南、陇右、齐鲁、黔贵、青藏、琼州、三晋、三秦、台湾、吴越、西域、燕赵、中州二十四种区域文化类型。

近年来, 区域文献整理与区域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山东文献集成》《广州大典》《湖湘文库》《巴蜀全书》等大型的区域文献汇编工作陆续开展, “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已举办三届, 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中充实区域文献的相关内容, 是学术研究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普遍怀有爱乡情怀, 在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过程引导他们熟悉和整理与自己家乡相关的文献, 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五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切忌“纸上谈兵”, 应注重实践教学,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讲解古籍版本、古籍修复知识时, 可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古籍部, 通过亲自翻阅古籍, 现场观察古籍修复, 了解古籍版本的类别、单页版式以及古籍修复的材料、工具、设备和操作的基本程序。

讲解古籍装帧形式时, 可让学生动手制作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的图书, 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各种装式的装订方法、优点和不足。

讲解文献错误的类型与校勘方法时, 可选择古籍的不同版本让学生对校, 体验发现讹误的快乐, 培养他们对古籍整理的兴趣。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还可以走向田野, 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收集家谱、碑刻、契约等散见文献, 并对收集的文献进行初步整理, 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

总之,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应避免“曲高和寡”, 在教学的趣味性方面应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摘要: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穿插故事与典故, 活跃课堂气氛;彰显文献学的艺术内涵, 丰富教学内容;了解古籍拍卖行情, 拓展教学空间;介绍区域文献,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应避免“曲高和寡”, 在教学的趣味性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献学,趣味性教学,典故,艺术内涵,古籍拍卖

参考文献

[1]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6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图画报出版社, 2013:105

[3]徐有富、徐昕.文献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18

[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 2008:26~27

[5]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1988:135

[6]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 (版本编) [M].济南:齐鲁书社, 1998:251

[7]徐有富.程千帆先生是怎样指导研究生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8) :89

试析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文献价值 篇3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刊;历史文献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4-0105-04

On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newspapers in modern China

KONG Zheng-y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news,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 press inmodern China not only has the value of journalism,but also carries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value of historical facts.

Key words:China;modern newspapers;literature value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东南亚的马六甲创刊,这是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办, 这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刊。1833年8月,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我国境内的第一份 中文报纸,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文化载体——近代报刊在古老的中国问世。据著名新闻史家方汉奇教授总结:“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和最 先有印刷报纸的国家,中国有将近1300年的封建办报的历史,有100多年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历史,有100多年资产阶级办报的历史,有大 半个世纪无产阶级办报的历史。在中国,先后创办过6万多种报刊。”[1]2 综观中国近现代报刊史:报刊类型,丰富多彩;职业报 人,人才辈出;报学思想,纷繁复杂。实际上,近现代报刊史就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生动缩影”,是用报刊形式“剪辑”而成的一幅形象鲜 活的历史画卷。所有这些,就是一笔极其宝贵的历史文献宝藏,有待我们去研究整理,开发利用。

作为一种近代文化现象,近代报刊是近代新闻学当仁不让的研究主体,然而,汗牛充栋的近代报刊又不仅为新闻学界所专有。它所呈现出 的纷繁复杂的报业形态,又承载了多维的社会历史空间和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

就文献形态而言,近代报刊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态,既不同于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文献形态,又与传统的历史文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仅就近代报刊的历史文献价值作一粗浅梳理。

一、“新闻即史”

关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问题,学术界进行过比较深入地探讨。认为两者关系密切,本质上是一致的。有人这样总结到:“历史是已经过去了 的新闻,新闻是正在发展着的历史,历史是新闻的累积和连续,新闻是历史的片断。”[2]30-31

首先,历史学们早就注意到历史与新闻的这种关系。宋代王安石就称《春秋》为“断烂朝报”,把古代的史学经典《春秋》比作唐宋以来的古 代报刊——“朝报”。有人因此认为古代报纸起自《春秋》,而孔子就是我国第一个新闻记者。蔡元培先生也说:“新闻者,史之流裔耳。古 之人君,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非犹今新闻中记某某之谈话或行动乎?” [2]30-31新近发现的一篇李大钊的重要佚文——《报与 史》,阐述得更为全面清晰:

报的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种意味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报纸上所纪的事,虽然是片片段 段,一鳞一爪的东西,而究其性质,实与纪录的历史原无二致。故新闻记者的职分,亦与历史研究者极其近似。今日新闻记者整理所纪述 的材料,即为他日历史研究者所当搜集的一种重要史料[3]249。

这段话不仅明确提出报与史在性质上“原无二致”,而且认为新闻记者与历史研究者的工作也“极其近似”。报史同源同质。

其次,新闻传播学者对于新闻与历史的关系也有近似的论述。认为:“自古以来,新闻与历史就是不可分的……二者实为一家。”[4] 294-295“今天的新闻,无论在内涵和形式上,都独立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科学,但是就它的起源来说,和上古的诗歌谣谚、历史记录很 近似,是一种消息、资料和知识,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这和诗歌谣谚以及历史记录并没有什么不同。”[5]

当然,新闻学者往往从新闻学的角度来分析历史资料的新闻价值。甚至,有新闻学者称唐代的众多“笔记史料”就相当于“一部林林总总的新 闻大世界”[3]254。两者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历史学经典著作《史记》里也深着新闻学原理。“我国古代的这位太史公,以 其毕生精力采访写作《史记》,即使拿今天新闻记者的眼光来看他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记者。”[6]

概而言之,新闻与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同有异。同在于“事”,不同在于“时”。同样的事实,当代人称为“新闻”,而后代人则称为“历史” 。有人作过比较,《南京半日记》(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和《扬州十日记》(清兵入关后在扬州大屠杀的历史记载)没什么两 样,而“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的报道与《资治通鉴》上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抒写,也无甚差别。只是时间上不同而已。 一言以蔽之,“新闻即史”[7]。

二、文献史料承载价值

弄清了新闻与历史关系之后,就不难理解近代报刊的文献价值。报刊作为记录当代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的特殊载体,除了它的新闻学价值 以外,具有丰富的文献承载价值。

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中,我们知道,报刊文献的史料价值是多方面的。正如方汉奇先生所述:“报刊上还有一般书籍上所难以查到的,内容 异常丰富的,有关哲学、史学、语言、文学、戏曲、电影、音乐、绘画、书法、雕刻、摄影、体育、宗教、婚姻、礼俗、风尚、伦理、道 德、建筑、医药、交通、饮食、服饰等文化史方面的大量第一手材料。所以,研究文化史离不开各时期的报纸。”[1]2历史学家们 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报刊的文献承载价值,而且在做史学研究时也特别重视从报刊上发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给其弟子潘耒的书信中就明确指示要从明清时期的“邸报”中发掘史料。而《明清史料》中的很多内容就是摘自当时 的“邸报”、“京报”、“塘报”及“良乡报”等古近代报刊。明代邸报《万历邸钞》曾连续、跟踪报道了中国和其宗属国朝鲜之间因日本倭寇屡犯 朝鲜而应朝鲜国王李(日公)之请出兵抗倭的过程,该报是我们了解这段历史的珍贵文献[8]。

1832年,广州出版的《中国丛报》:“记载了鸦片战争前后二十年期间有关中国社会、经济、语言、文字、风俗……方面的调查研究,其中 包括了中外关系和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等许多极有价值的资料,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的重要参考文献,各国史学家对此都很重视。” [9]可惜,至今中国新闻史学界对这样一份重要的近代报刊,似乎重视不够,研究成果也相当的少,也许是因为语言等方面的原因 。新闻界的学人,外语能力尚需加强。

又如,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其中关于太平军占领南京的报道,其内容就十分宝贵。它不仅记载了太平天国运动 初期欧美各国曾采取“中立”的立场,而且在报道太平军与清政府军发生战事时,还以赞扬的口吻对太平军的军纪予以赞赏:

党人士旅、每出城外、行止、亦结队伍、进退步伐、掌号吹竽、仿习外国兵旅行阵之法、闻城中有妇人为队长、每对管五十人、极有材武 胆略[10]。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客观的精神风貌以及外国政府立场转变的变化过程。这些报道及其视角在当时的官私档案文献中是 绝无仅有的,对于研究太平天国早期历史,意义巨大,史料弥足珍贵。

再如,1884年在广州出版的一份报纸——《述报》。此报虽寿命不长,但却十分难得,它是在中法战争期间报道中国人民抗法斗争情况最 详尽、信息量最大、评论最及时的一份报纸。过去少有人提及,近年来经过李磊等学者的探索研究,才被发现,是研究“中法战争史”不可不 读的材料。

同样,近代史在研究王韬及其思想成就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就不能仅把他的政论集《园文录》和《园尺牍》等当 作研究主体,而应该吸收他曾创办的影响极大的报刊——《循环日报》上的内容,因为,该报不仅反映了他的新闻学思想,而且承 载了他的政治观、历史观、文化观和文学观。它是王韬思想的资料宝库,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近年,关于近代报刊的 史料文献价值,又有一个重要事件引起新闻学和历史文献学界的极大关注,这就是“末次档案资料”的发现。“末次档案资料”即“前日本末次 研究所情报资料”。它是1903年至1940年7月这段时间内各种中文、英文及日文报刊的剪辑汇编。总计涉及50多种报纸,而且这些报纸大部 分现在已不可得见。从文章类型来看,有电讯、社论、特稿、文件、译文、传记、史话、调查报告、专案报道、调查统计、论著、秘闻轶 事、漫画及图片资料等,内容相当广泛复杂。

这是一笔宝贵的文献资料,无论对于新闻学研究,还是历史学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比如,1933年11月至12月一辑——《共产 党的事情》中抄录的报刊,中文报刊就有:《益世报》、《华东日报》、《华北日报》、《大公报》、《京报》、《北平晨报》、《世界 日报》、《庸报》、《大美》;英文报刊有:《PTT》;日文报刊有:《满日》、《京津》、《新支》等。有些史料信息更是闻所未闻的, 如《冀东报》1937年1月6日关于“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腰部中弹,伤势溃烂”、“施行手术”的报道,就未曾见其它历史文献的记载。所有这 些报刊剪辑,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与新闻,研究日本的侵华阴谋以及各政治集团之间争斗角力,提供了一份丰富而详尽的第一手材料。 这份报刊史料,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为新闻学、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很多新的发现。

在当代最为宏大的一项文化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其中“文献组”就非常重视清代《邸报》、《京报》中的史料记载,并且充分发挥其 史料价值。据笔者所知,仅仅清代的《邸报》和《京报》缩影出版的就有283大册,其中《邸报》120册,《京报》163册。

由此可见,中国近现代报刊的文献承载价值十分重要,这份史料是史学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领域,也可以说,它是今后历史学和新闻史学 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三、订正校勘史实价值

我们知道,新闻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考证历史,追求真实。这一项工作始终是新闻史家工作的重点之一,而且可以说这项工作永无 止境。报刊史实是在不断被订正中,一步步不断接近真实、接近真理的。新加坡著名新闻史学者卓南生先生在其著作《中国近代报业发展 史(1815—1874)》中,就做了大量的史实订正和校勘工作,成为这项工作的典型代表。这项工作永没有结束,尚有很多史实可以从近代 报刊中获得新的认识或新的发现。

如,日本人在华办报起于何时的问题。根据近代报刊的记载会有不同的解释。方汉奇教授在其主事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认为:日本 人在华办报始于19世纪90年代,1890年6月5日由松野平三郎在英租界修文书馆创办的《上海新报》(周刊),次为上海日本青年会于 1892年创办的《上海时报》(杂志),是日本人“最早的在华办报活动”。“1894年在上海创办的中文《佛门日报》。它是日本人在华创办的 第一家中文报刊。”[1]317-318但是,根据《西国近事汇编》记载,日本人在华办报活动应该更早。1882年,“上海日本商人新出报章一本,共28页,其中虽以贸易为主, 然亦兼论国事及别种要情,嗣后按月一出。上海日商不多而竟能设报,殊属难得云。”[11]据称还有更早的说法。据《上海的定期刊物》记载:有一份刊物叫做:Fast East,中文译名《远东》。该刊1870年5月在日 本创刊,1875年10月停刊,1876年该刊迁至上海复刊,续办至1877年6月[12]。从时间看,《远东》要比《上海新报》早14年,比《西国近事汇编》上记载的“报章”也要早6年之久。都可以把日本人在华 办报史前推很多年。

又如,在近代中国,是谁最早提出向日本学习的问题。也可以从近代报刊上的记载予以校正。根据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学界普遍认为 :“主张向日本学习的中国人的最早代表”是黄遵宪。王晓秋、吕万和等学者都这么认为。这一观点可以从钟叔河的《走向世界——近代中国 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黄遵宪及其日本研究”和王晓秋的《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本研究代表作”等章节中看得很清楚。

然而,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早在《日本国志》出炉之前,就有媒体更早的认识到学习日本的重要性。如《西国近事汇编》在1875年就把 洋务运动的特征归纳为:“尚制造者,期于船坚炮利而已,讲训练者,止于步伐止齐而已。此非务本之政也。”[13]认为中国与日 本“皆仿泰西,惟华则以次变通。日则骤然改革,其迟速为不同”[14]等等。到了1887年《西国近事汇编》则更为详细报道日本已收回治外法权,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与各国签订新的平等条约。1888年《西 国近事汇编》又报道收回所有租借地等信息,关注和报道日本的内容更多更广。而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此时正在写作之中,可以说,黄 遵宪的著作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日本国内资料,也可能参阅了当时的各种报刊资料,特别像《西国近事汇编》这类著名的西学报集。

其实,早在19世纪60—70年代,《上海新报》上就开始以平等的态度报道日本消息,充分肯定日本人学习西方的做法,指出学习西方中国 不如日本。如,1871年5月,该报就说:“日本人学习西国诸法后于华人,而华人所学究不若日本人。”[15]新504已经透露出中国 要向日本学习的趋势和意向。

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报刊在订正史实、考证历史事实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进行近代史学研究时,我们不能 忽略近代报刊的文献史料价值。当然,我们必须清楚,在使用近代报刊文献时,也不能盲从,应注意甄别是非,参校相关文献,互证是非 ,择善而从。否则也会出现史料失真的现象。因为,中国近代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往往有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坏习惯,或者是出 于自我保护的需要,经常来一个“有闻必录”,以规避个人或报馆的风险。因此,必须审慎地对待近代报刊的历史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1]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 李敬一.中国传播史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 甘惜分.新闻论争三十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294-295.

[5] 朱传誉.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26.

[6] 缪雨.史记与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7.

[7] 林帆.“新闻即史”论[J].新闻大学,1999(夏季).

[8] 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91-93.

[9]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7.

[10]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9.

[11] 西国近事汇编(壬午)[N].1882(夏季卷):79.

[12] 上海的定期刊物[J].上海市通志馆期刊,1935,1(3):876.

[13] 西国近事汇编(乙亥)[N].1875(冬季卷):18.

[14] 西国近事汇编(乙亥)[N].1875(春季卷):64.

[15] 日本人有志于学西国诸法[N].上海新报.1871(5).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4

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我们要全身心投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追逐伟大“中国梦”奋斗目标上来,亟需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铭记历史、挑起重担、走向辉煌。看了《筑梦中国》纪录片,感觉滋润了心灵,开启了思维,深深鞭笞着自己要珍惜幸福生活、要努力奋斗。

《筑梦中国》告诫我们: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的百年史。鸦片战争后,我们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400多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的背后是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印记”,是落后挨打的“痕迹”。近代史就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实现自由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败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败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历史不能忘记,《筑梦中国》纪录片以回顾历史的方式为我们重新展现了那个峥嵘岁月,其目的就是要启示人们要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筑梦中国》触动我们:党才是人民的靠山。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志之士通过变法和革命对救国救民之路进行艰辛努力和不懈探索,求索之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在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下,革命才换来了一丝曙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197月23日,中共第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后的90多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夺取了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努力中,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时期,总书记又阐述了伟大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它凝聚和寄托着几代人的宿愿,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实现中国梦,就是紧密团结在以习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

《筑梦中国》启发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19世界末期,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我们迎来了工业大发展的转机。但是,当时的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是容不得民族实业发展壮大的。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使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工业革命“夭折”。可以说,内忧外患之时没有丝毫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两个百年”的目标指日可待。但是,某些国家嫉妒中国的迅速发展,害怕崛起的中国会撼动其霸权地位、触碰其既得利益,就极力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来进行诬陷,还强加干涉中国领土和主权问题,在地区事务上煽风点火,有意掀起“波澜”,其目的就是想打乱中国发展步伐,阻碍中国现代化实现进程。局势越是复杂,就越是要静下心来搞好改革和发展,就越是要壮大自己实力,不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在采取政治手段解决台海、南海,东海等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防范和警惕某些国家的阴谋,要静下心来搞好发展,保障政治稳定。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财政学课程教学参考文献 篇5

(仅供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用)

一、中文著作:

1.《财政与民生》

高培勇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8年版 2.《财政现实问题研究》

苏明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百姓生活中的税收》

吕新利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6年版

4.《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Ⅰ)

刘溶沧 赵志耘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5.《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

刘溶沧 赵志耘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6.《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财政政策新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4年版

7.《财政学》

邓子基 邱华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8.《中国公共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共经济学论纲》

齐守印著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9.《当代财政学主要论点》(上)

姜维壮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 10.《当代财政学主要论点》(下)

姜维壮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5年版

11.《公共财政学》

刘玲玲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年版.12.《公共财政分析》

李新著安宝荣 金克明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版 13.《税收学》

曾国祥主编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年版

14.《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

吕炜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5.《公共财政研究文集》

吴俊培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6.《2008中国财政发展报告》 上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编

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8年版

17.《公共财政论纲》

张馨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8.《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

高培勇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9.《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

陈锡文 主编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年版 20.《现代西方财政学》

邓子基等著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4年版

21.《财政分权理论与基层公共财政改革》 杨之刚等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2.《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

王传伦等著

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23.《中国财政政策分析(1998-2007)》 刘小兵著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8年版 24.《中国的财政政策-税制与中央及地方的财政关系》 罗伊.鲍尔著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25.《公债经济学》

邓子基等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0年版

26.《中国财政改革20年》

何盛明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27.《当代西方财政学》

刘宇飞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二版 28.《国家预算决算辑要》 财政部主编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2年版 29.《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 何菊芳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版 30.《公共经济学》

马胜杰、夏杰长著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3年版

31.《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

高培勇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2.《农业税收研究与农村税费改革》

财政部税政司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版

二、译著:

1.《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

穆斯格雷夫著

邓子基等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 2.《财政学》

罗森著

平新乔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比较财政分析》

穆斯格雷夫著

董勤发译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公共财政》

布坎南著

赵锡军等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5年版 7.《欧美财政思想史》

坂入长太郎著

张淳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7年版 8.《日本现代财政学》

井手文雄著

陈秉良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0年版 9.《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

兰兹伯格著

王楠岽等译

中信出版社 2008年版 10.《州和地方财政学》

费雪著

吴俊培译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1.《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 桑贾伊·普拉丹(Sanjay Pradhan)著;蒋洪等译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0年版

12.《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

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

毛寿龙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三、学术期刊:

1.《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 2.《中国财政》

财政部 3.《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 4.《中国税务》

国家税务总局 5.《财贸经济》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

6.《涉外税务》

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 7.《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大学 8.《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大学 9.《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央财经大学 10.《当代财经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

11.《经济经纬》

河南财经学院

12.《上海财税》

上海市财政学会 13.《财金贸易》

山西省 14.《财政与税务》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5.《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财政部科研所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6

校区:旗山(√)屏山()

主讲教师:黄瑞敏

课程总学时:36学时 年级专业: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等4班授课时间:第一学期 2-9周联系电话:22861092 课堂授课学时:24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指定选修课(√)选修课()授课地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第1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2012.9.13周次:2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 课堂讲授内容

1.课程内容的总体安排、课程教学平台介绍

2.信息检索的一般规律与注意事项

※ 课堂讨论和实践的内容

1.什么是信息素质?

2.通过实例,你会完整的表达检索需求吗?完整的检索表达式包含哪些要素? ※ 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1、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零次文献的划分和特点。

2、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的区别。

3、检索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

4、完成知源部分指定的作业。

※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一章 概述

第2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9.20周次:3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课堂讲授内容

知源专题

(1)图书馆学术信息资源。

(2)网络学术信息资源。

(3)古籍信息资源。

※ 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内容

1、请列举本学科主要的数据库、核心期刊。

2、网络提供的学术性信息资源有哪些?

3、通过《咽喉秘集》收藏地点、主要版本,从中初步了解古籍源流、存佚、馆藏的检索方法。

※ 思考题

1、古代中医药文献分布。

2、古代中医药文献检索。

3、图书馆主页学术类数据库收录资源各自的侧重点。

※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二章知源、第三章知取第一节

第3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9.27周次:4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 课堂讲授内容

知取专题1——综合检索

(1)以CNKI为例,介绍中文全文数据库。

(2)以读秀和FULINK为主,贯穿讲解知识、图书、论文的检索和馆藏、馆际互借、全文获取。区别所见即所得与远程全文获取的途径。(3)以SD数据库为例,介绍外文全文数据库 ※ 课堂讨论内容

三大中文全文综合检索数据库的优劣,如何取长补短。※ 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1、完成规定的中外文综合检索课外作业。※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三章知取第一节综合检索

第4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10.11周次:6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课堂讲授内容 综合检索(2)

1.三个中文全文数据库的比较,基本功能、扩展功能分析和总结。2.如何利用数据库开展科学选题。※ 课堂讨论内容

1、结合中外文检索作业反馈及点评。

2、讨论检索的思路与方法。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1.你所知道的中外文医学数据库有哪些?

2、预习生物医药类课外作业。※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三章知取第二节生物医药文献检索

第5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10.18周次:7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 课堂讲授内容

知取专题2——生物医药文献检索

1、PubMed为例,介绍生物医药文献检索系统。

2、简单介绍FMJS的资源特点和功能。

3、了解CMCC、万方医学网资源特点及使用方法。※ 课堂讨论内容

1、PubMed的各种功能特点和检索途径。※ 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完成指定的检索作业 ※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三章知取第二节

第6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10.25周次:8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 课堂讲授内容 知取专题

31.PubMed、FMJS、Science Direct各自数据库的优势和特点。※ 课堂讨论内容

1、生物医药文献检索作业的反馈与点评。

2、通过实例了解外文检索和各自的全文获取途径。※ 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1、预习中医药专题检索课外作业。※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信息获取与利用》第三章知取

第7讲主讲人:黄瑞敏

日期:11.1周次:9星期四午别下节次 6-8 ※ 课堂讲授内容

1、中医药文献检索,重点介绍中医药在线。2.专利文献、循证医学文献、引文检索 ※ 课堂讨论内容

1.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2.完成指定的检索作业 ※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四章知用

第8讲主讲人:黄瑞敏 ※ 课堂讲授内容 知用专题

1.文献管理系统使用(NoteExpress)。2.简单介绍查新和综述写作。※ 课堂讨论内容

1.如何使用NE,规范和编辑参考文献? 2。何谓学术不端行为?

※ 思考题或下次课讨论的问题

1、查新与检索有什么不同? 2.利用NE创建一个专题数据库 ※ 必读材料与参考材料

《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第四章 知用

主讲教师签字: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7

一、高职旅游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历史知识功底对学生今后胜任导游工作至关重要, 故高职旅游专业开设《中国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中外民俗》、《导游基础》等课程, 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由于《中国历史文化》课程内容丰富, 知识性和理论性强, 在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学生基础薄弱, 缺乏学习能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其生源构成主要是普通高校落榜的普高生以及来自中专、技校和职高的三校生, 他们文化基础薄弱, 自控能力差, 无明确的学习目的, 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要学好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课程实属不易。

(二) 课程内容繁杂, 缺乏科学整合。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开设的《中国历史文化》课程, 导论部分, 用来概述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意义, 接下去按专题分类编排, 主要涉及礼仪文化、哲学思想、官职科举、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工艺美术、科学技术等方面, 内容繁杂琐碎, 涉及面广, 其着眼点不在“历史”, 而主要侧重于“文化”, 教学内容与《旅游文化》、《中外民俗》、《导游基础》等课程交叉重叠, 缺乏从历史的角度去科学整合。

(三) 教学方式陈旧, 学生兴趣不高。

《中国历史文化》具有知识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 导致大多数教师习惯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授课方式, 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文化就是死记硬背。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 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有严重厌学情绪的高职生眼里, 历史文化知识枯燥无味、深奥难懂, 于是丧失了学习兴趣。

(四) 考核方式单一, 难以彰显能力。

《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有所了解, 激发学生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丰富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可是高职院校只安排36学时的理论授课计划, 没有设置能有效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习惯采用容易操作的理论考核方式, 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旅游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 根据培养目标, 设置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 为日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扎实的历史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编排应满足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为了避免与《旅游文化》、《导游基础》、《中外民俗》等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笔者在遵循“够用适用”原则的前提下, 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 以“历史时间”为线索, 围绕历史阶段确定教学主题, 并结合历史文化遗迹或景观, 将历史事件以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串起来, 这样既突出了“历史”又兼顾了“文化”,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文化知识对今后从事导游工作十分有用。比如:原始社会的教学主题为“中国文化的萌芽发生”, 结合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博物馆, 了解中国远古祖先在人类文明进程史上的巨大贡献。春秋战国的教学主题为“中国文化辉煌时代的开启”, 重点讲清“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秦汉时期的教学主题是“中国封建专制集权文化的建立和确定”, 以秦始皇为中心, 结合秦兵马俑考古成就, 透过秦朝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 客观公正地评价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透过曾乙侯墓、长沙马王堆、雷台汉墓出土的精美漆器、青铜器、丝织品等珍贵文物, 以及霍去病墓前的汉代石刻雕塑文物, 穿插昭君出塞、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汉赋和《史记》等内容的讲解, 深入了解汉朝为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诸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隋唐时期的教学主题定位在“中国封建文化的隆盛”, 围绕“隆盛”这个关键词, 从大运河、陕西历史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公园、西安大雁塔、法门寺、华清池等历史文化景观中选取内容, 展示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主要事件和辉煌成就, 进一步认识隋唐文化“雄阔壮丽、气势磅礴;雍容大气、胸襟坦荡;热情奔放、色调明快”的特点, 最终得出其“隆盛”文化的性格特点是“宽容大度、开明开放;无畏无惧、勇于冒险”。再比如:宋元时期可以结合《清明上河图》、宋徽宗赵佶、宋代瓷器、宋词、元杂剧, 以及开封、杭州、泉州等历史文化名城, 在展示“中国文化和经济进一步繁荣”的同时, 思考其走向衰败的原因。明清时期的主题定位是“中国封建文化从辉煌走向沉暮”, 结合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故宫、圆明园遗址、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恢弘建筑, 将重要的历史事件融合进去, 在赞叹其留下的精美辉煌的文化财富时, 也深刻领悟专制保守、腐朽奢靡必将导致封建王朝走向灭亡这一历史教训。确定教学主题, 讲授过程与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结合, 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与旅游活动密不可分的关系, 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二) 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仅靠改革教学内容的编排是不够的, 还应丰富教学手段, 拓展学习途径,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视情况灵活运用案例故事、多媒体演示、小组研讨、历史导游讲解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故事法。

游客游览历史文化景观, 不同于上历史课, 他们倾向于听导游讲故事。高职旅游教育本着“够用适用”的原则, 在巩固中学所学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未来导游岗位工作需要, 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 结合旅游资源, 多收集一些生动形象的历史案例和故事, 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比如讲秦朝的历史, 可围绕秦始皇陵宏大的规模和构造展开教学, 抓住兵马俑高度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 从铸造兵器、塑造千人千面的陶俑、制定责任到人的制度入手, 穿插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哭长城、徐福寻访长生不老之方等故事传说, 在惊叹秦创造奇迹的同时, 也帮助学生领悟秦朝统治庞大帝国的威严和残酷。

2.多媒体展示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立体化教学素材。在讲解中利用实物图片、音视频资料, 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 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学习效率。为了保证课内教学效果和信息容量, 在选择音视频资料时要注意:一是控制播放时间在20分钟左右, 时间较长的音视频资料推荐学生课外观看。二是选择与旅游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或景观视频观看, 以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衔接性。比如《半坡遗址博物馆》、《世界遗产在中国: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秦兵马俑》、《长沙马王堆》、《中国十大王朝:唐长安城》、《收藏中国:宋代瓷器》、《千秋史话:宋徽宗赵佶》、《世界遗产在中国:明清故宫》等视频录像, 对学生导游历史文化景观具有指导帮助作用。

3.小组研讨法。

高职生缺乏扎实的历史文化基础知识, 也没有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看问题比较肤浅, 故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从历史文化的内容中挖掘能够开拓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探究好奇心的问题, 鼓励他们展开研讨,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比如播放关于“西周礼乐文化简介”的视频, 要求小组就“西周文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的作用是什么?”展开讨论, 分析总结西周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再比如课后上网收看“故宫博物院”有关瓷器藏品的视频, 要求小组重点研讨宋代瓷器的艺术价值, 以及明清两朝瓷器发展的情况。

4.导游讲解法。

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 自主学习, 将历史文化知识转化为导游讲解。比如让学生讲解孔子其人其事来掌握儒家文化;让学生将开元之治、安史之乱、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以及杨贵妃最终归宿的传说等内容穿插进去导游讲解华清池、马嵬坡景点;通过杭州岳坟景点讲解南宋抗金历史等。

(三) 立足职业需要, 开展实践教学。

立足导游职业岗位需要, 结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设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拓展性实践作业, 让学生学有所得。文本型的实践作业有:一是归纳整理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浙江良渚文化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二是用表格形式列举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著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并指出它们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三是列举中国以佛教和道教为主的著名旅游景区景点, 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宗教价值。小组研讨型的实践作业有:一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完成: (1) 列出五件著名的青铜器作品, 并指出其特点。 (2)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3) 列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贵的青铜器藏品。二是上网收看“故宫博物院”瓷器藏品视频, 了解宋、明、清时期瓷器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三是实地参观湖州市博物馆。要求确定一个主题, 制作专题PPT, 进行博物馆专题导游讲解。

(四) 改革考核方式, 突出能力为本。

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旅游高职生而言, 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目的在于今后的实际运用。为了突出《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实用性, 就必须建立以考核运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笔者的操作:一是提高日常教学环节中各项表现的考核比例, 这部分内容占总考核的70%。课堂表现、笔记、出勤等, 旨在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和效果, 考核比例可占20%;结合课程学习而设计的拓展性实践作业, 旨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考核比例可占50%, 以达到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的目的。二是将期末考核的比例设为30%, 采用常规的闭卷考试形式, 旨在检测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 高职旅游专业的《中国历史文化》课程只有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灵活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接近历史, 探究文化, 主动学习, 才能将历史文化知识内化为职业能力, 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江日青.高校旅游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课联系实际教学探讨[J].新西部, 2010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理念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该问题的认识。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我国古时便注重对技能的培养,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的确,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温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学习成绩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次,需要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必然也要改变,我认为应该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参照。该思想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任何“好课”在教学方法上理应体现这种精神和原则。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粉笔”“黑板”之于工业社会的教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一样。),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角色问题。

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即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着重点来选择。

四是要符合学生实际,如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是选择方式的重要基础。五是要符合教师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第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以下的教学方式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解接受方式主要过程为:复习讨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重点总结;练习反馈。其功效是:学生能在教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历史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逐渐接近于历史研究,内容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合理、适度地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构知识内容,建立经验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对认知误区的清理、寻找到认知的依据和范例。例如,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部分对梭伦改革的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是借助于“学思之窗”中的史料来叙述的,十分难懂,只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梭伦改革把公民按收入划成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500斗级。那时候青铜铸币还没使用,人们用每年收获的粮食、橄榄油、葡萄酒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财富。要是收入达500斗以上,就是最富的等级,田产至少在30公顷以上,是地主老财。第二等级叫骑士级,岁入300~500斗。达到这个富裕程度的公民就能养得起一匹以上的马。希腊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养匹马是花费昂贵的事,因此是富人的标志。这个等级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富农。头两个等级的人不多,也就1000来人,因为富人毕竟是少数。第三等级叫双牛级,有地约12公顷左右,收入在200~300斗之间,这个收入意味着能养得起两头牛。人数约

1.5万,是城邦里的富裕中农或中农,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把他们称作“中产阶级”,认为这是城邦稳定的基石。最后一个等级是收入200斗以下的少地、无地公民,称日佣级,人数约2万,属于城邦里的“贫雇农”。穷人还是比富人多。同学们一定会问:拥有11顷以下土地的人还算穷人?当然要算。11顷土地对古希腊人来说也就是仅可糊口而已。因为古希腊人耕作技术落后,连施肥、灌溉都不懂,为保持地力,每年还实行休耕轮作,今年种的地明年便休耕,所以用今天的标准看11顷是多了,但放到古代就很可怜了。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就易懂了。

问题探究方式主要过程为: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教师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探究模式的主要功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创造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可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

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教学方式主要过程为:教师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课堂或实景中体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内容,获得历史知识,表达情感。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讲授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一目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教师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州的古建筑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教师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医、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徽商几乎“无货不居”,但最为重视食盐的经营,由此出现了不少盐商巨子。(打出介绍闵世章的一段文字)歙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辍学。长大后发愤自学,精通文史。一日读《史记·蔡泽传》,对蔡泽赤手而取富贵的事迹赞叹不已,遂立志法其所为,只身奔赴扬州,为一家盐商管理账目。数年之间,他摸清了盐业的行情,于是自筹资金,独立业盐,终于成为“家资百万”的大盐商。

除贩盐外,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了他们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放映短片)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今天徽商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自学讨论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历史教学,也可以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主要过程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思考;师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检测反馈;教师总结。自学模式的功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际参观教学方式

我们无锡历史悠久,历史古迹俯拾皆是,如江阴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徐霞客及刘氏三兄弟故居、国民党要塞司令部等,教学时将这些有利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无锡有更大的益处。因此,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历史古迹、遗迹,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学教相长教学方式

所谓学教相长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自我展示,之后由老师加以指导指出问题,学生再学。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协作解决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在一个班中,找出三、四名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肯钻研的学生,把课文内容按课题分给他们,每人认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课堂具体怎么组织由他们决定,与此同时要求全班预习配合。上课时,教师认真将学生讲课过程中的疏漏、失误一一笔记,每讲完一内容,及时以商榷口吻加以指正,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初步实验和反复思考斟酌,我将此方法推及每一个人进行再实验,全班以

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一个标题内容,四人共同商讨然后先推举一人讲解,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被气氛活跃热烈参与的课堂取代。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再把这种模式推及全年级,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本课涉及的课内外知识编为“历史大餐”,在学教之后展示给学生,以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

最后,运用新教学方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化运用,即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整体观、综合观,把教学看成一个整体,综合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扬长避短。

二是要艺术化地运用,即教学方式要尽量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应尽力让教学方式本身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

三是个性化地运用,即在运用中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个性溶入教学方式之中,使之成为组成教学方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另外,个性的运用需符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据此而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方式。

上一篇:三顾茅庐新篇小学六年级想象作文下一篇:企划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