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典之中国历史(精选9篇)
重典之中国历史 篇1
一、中国古代体操的起源
人类最初体操活动的萌芽是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从事打猎、捕鱼、采集野果等集体劳动中, 人类提高了体力和智力, 获得了攀登、爬越、跳跃、走、跑等技能, 产生了最初的体操活动。萌芽状态的体操活动, 分别与宗教、战争、娱乐和医疗等相结合, 扩大了萌芽状态体操的社会职能, 同时也推动了萌芽状态体操的发展。古代中国虽无“体操”一词, 却有类似体操的“养生”、“导引”和“舞蹈游戏”等健身活动。以中国古代“舞”字为例, 开始时甲骨文写舞字像人两手拿着树枝之类在舞蹈, 这说明在古代人的舞蹈活动中出现了体操运动的雏形。当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 发现跑跳、投掷、游水、舞蹈不但可以用以获得生活资料, 表达自己的欢畅感情, 而且对身体锻炼、消除病痛等有积极作用, 于是体育运动便从劳动中逐步分离。
二、中国古代体操的发展与演变
原始公社解体后, 先后有夏、商和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军事活动十分频繁, 古代体操活动与军事进一步结合, 射、御、角力和兵器武艺兴起, 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西周时代为适应祭祀庆典的需要, 把舞蹈列为贵族学校的正式课程, 不同年龄开设不同舞蹈课程。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姬发即位, 建立了西周王朝, 为庆贺伐纣的胜利, 炫耀国威, 令其部队在都城丰镐表演了气势宏伟的大型团体操《大武舞》。
导引养生术是我国最早的医疗保健体操, 古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为柔”, 后来的发展是:导气亦称内功、静功、气功;引体亦称引伸、仿生、武术。战国时期的庄子把导引概括为养气和养形二者的结合, 如“吹嘘呼吸, 吐故纳新”是一种呼吸运动。“熊经鸟申”是模仿熊攀树自悬, 飞鸟凌空伸展, 可以使肌肉和骨骼得到锻炼, 属于形体运动。狭义的导引是指“屈伸之法, 俯仰之术”, 广义的导引则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和自我按摩三者的结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把乐舞人集中咸阳, 便于管理和监视, 使各地各类技术得到交流和提高, 另外收缴天下兵器铸金人十二于咸阳, 兵器销毁后, 以防止人民的反抗, 民间只能以徒手习武相搏, 同时刺激了民间百戏、杂技等表演技艺。
汉代的体操运动逐渐分化为两类:一类存在于古代乐舞、杂技、戏剧和流传于民间的技巧运动中, 是反映在古代歌舞、戏剧、杂技和流传于民间的技巧运动。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陶俑中, 就有手倒立、后手翻、后空翻等动作。另一类是强健筋骨、预防疾病的体操, 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代药学名著《内经》中的“导引养身术”。出土的导引图, 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之久, 不仅年代早, 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有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器械运动等。到了东汉末年, 名医华佗在进一步总结前人导引经验基础上, 摹仿五种禽兽动作形象, 编创了“五禽戏”[1]。
盛唐时代,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国际体育交往频繁。古代体操中的舞蹈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 有宫廷表演和民间娱乐舞, 从西域传来的踏球舞 (原名胡旋舞) 和剑器舞盛行一时, 体操运动有了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双人和集体动作, 许多复杂的翻腾动作和杂技表演结合在一起。唐宋时代的“字舞”和“花舞”, 可算是团体操的雏形。据史料记载, 唐高宗时代, 武则天创制了《圣寿舞》, 表演人数有一百四十人, 名曰:“圣寿乐”。表演者头戴金色铜冠, 身着五彩画衣。这种舞衣在跳舞时可以迅速变换颜色, 而且队形每变一次, 即排成一个字。组成“圣超千古、道秦百王、皇帝万岁、宝柞弥昌”等各种吉祥字样[2]。宋朝的杂技, 有鱼跃、燕式滚翻过圈子、过刀门等动作。据宋人周密著的《齐东野语》载, 当时州郡遇到盛大节日, 也往往进行“字舞”表演。可见, 在宋代“字舞”已经发展成为民间庆祝节日的一种形式了。
元朝的杂剧《疏谈行院》描写当时一个上座不好的杂剧团, 剧中有一句唱词:“没有一个生斜格打二百个斤斗”, 说明当时杂技水平已普遍很高, 而且在古代体操训练中, 已经广泛运用了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
到了清代, 技巧动作技术水平更高。如《清稗类钞》上记载:“……忽倒竖以两足捧坛直立, 以两手履地, 绕场而行, 良久, 忽作虎跳, 横转如车轮, 忽翻筋斗, 起落如蚱蜢, 久之……”可见技术上发展更成熟, 动作更趋于复杂和形象化。除此, 杠子功、皮条, 在清代有很大发展。在清代的庙会上表演的“单臂顶”、“拳头顶”、“全背顶”、“童子拜观音”等动作, 难度较大, 说明中国古代杠子功已经具有非凡的技巧, 并且具有中国民族的特殊风格。
三、中国古代体操的内容与形式
十八罗汉手:中国古代著名的体操形式之一。其动作为: (1) 朝天直举二手; (2) 排山运掌四手; (3) 黑虎伸腰四手; (4) 雁翼舒展一手; (5) 楫肘钩胸一手; (6) 挽弓开膈一手; (7) 金豹露爪一手; (8) 腿力跌荡四手。合之共十八手, 故名。对锻炼肌肉, 通经活血, 改善内脏器官功能, 防病治病有良好作用, 不仅在国内流行, 且已传入日本、东南亚等地区。
易筋经:中国古代医疗体操。“易筋”即把萎缩松弛肌肉变为强壮结实肌肉的身体练习, 为托南天竺僧人在摩所创, 实为古代劳动人民仿舂谷、载运、收囤等姿势创编。有二十余种, 各“经”均不同, 共同特征是动作刚劲有力, 刚中有柔, 动中含静, 意力统一, 对增强体质和肌力有明显效果, 亦为中医骨科和按摩科医师的一种基本功。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健身体操, 又称“五禽操”。五禽戏由五种动作组成, 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 每种动作都模仿了相应动物的动作。关于五禽戏的最早记载是南朝范晔《后汉书·华佗传》:“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 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 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 为导引之事, 熊经、鸱顾, 引挽要体, 动诸关节, 以求难老。吾有一术, 名五禽之戏。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 四曰猿, 五曰鸟……”练五禽戏要做到全身放松, 意守丹田, 呼吸均匀, 形神合一。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之中寓有轻灵, 将其彪悍性表现出来;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 柔中有刚, 刚中有柔;练猿戏时要仿效猿的敏捷灵活之性;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恬然之态;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 方可融形神为一体。
八段锦:九百多年前宋代人编成一套八段锦体操, 据说是南宋名将岳飞手下的大将牛皋得自神仙的传授。南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八段锦一卷, 吐纳导引术也, 不题撰人。”八段锦在宋代就有了刊本, 但是没有作者的姓名。八段锦的一整套动作是从上肢开始, 依次为腰、腹、背、下肢的全身运动, 基本上和现代体操编制的原则一致, 但是练起来要想身体每个动作都符合标准, 是很复杂、很困难的。
太极拳:明清时期, 体操发展最大的成就是创编了太极拳, 并开展了太极拳运动。太极拳之名来源于《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明代的内家拳主练气, 以静为主;外家拳主练力, 以动为主。太极拳吸取内外家拳术的精华, 刚柔相济, 动静结合, “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 所以称之为太极拳。太极拳要求一意一念, 一举一动, 随心所欲, 都在自我控制之中, 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3]。
华夏民族不仅为人类体操开创了灿烂夺目的篇章, 而且为绚丽的中华体育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溯中国古代体操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内容与形式, 我们应该古为今用, 汲取历史中有益的经验, 继往开来, 为体操事业与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德骧, 魏大鸿.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导引图看我国古代体操[J].华中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80 (1) .
[2]李信.中国古代体操摇篮长安[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1 (4) .
[3]魏燕利.从传存到创新——试论道教对中国古代体操导引术的贡献[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重典之中国历史 篇2
作者认为“数目字管理”是为现代商业社会之特征,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2000年历史中,无法像17,18世纪荷兰、英国那样,“数目字管理”渐趋向于成熟。由于原本为英文版,翻译过来的汉字多有绕口之处,“数目字管理”即此类例子。个人所理解之“数目字管理”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体制,或区别于农业化社会之商业化社会的经济管理方式。
为此,作者将中国2000年的古代史辉煌篇章简化为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唐宋),第三帝国(明清)。
泛滥成灾的黄河、北方的戎狄部落使得中国在走向华夏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权组织形式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外界环境的作用使得中国过早的产生了成熟的中央集权形的政治体制及税收制度,而这也对后世产生了忽略不掉的影响。这个条件下的上层组织的稳定是建立在全国范围内均匀的“小自耕农”的下层农村组织之上。是以,黄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迄20世纪始终直接向各个农户抽税的国家。这税收的基础极为广泛而又非常脆弱,为西方经验所无。”
土地私有化之产生,必产生土地之兼并,是以佃农出现。以“小自耕农”为基础的均匀的农村组织遭到破坏,帝国的税收制度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此局面持续到北魏(拓跋魏)的出现才得以扭转,为此后的第二帝国出现埋下伏笔。此历史期间出现了一“王莽新政”,黄的观点:“近代西方可以用数目字管理,中国传统的官僚组织不能用数目字管理。”回答了有些人对于“中国在这样洪荒之古代,竟有如此‘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唐初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定基础,造就了最具世界主义的一个朝代。而安禄山叛变做为李唐历史的转折点过于突然,黄给予的解释有下面内容。“随人口增加及流动频仍,上述制度渐渐无法应付日趋繁复的地方事务,结果促使地方自行摸索治理之道,而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控制则日渐削弱”、“和西方现代的政府比较,则后者有具有组织的私人利益,与政府平行;这些利益足以向政府挑战,要求政府供给服务,它们也承担一部分行政费用(可是即在西方这些情事至少也必须待到1000年后出现)。唐朝的官僚机构缺乏与之平行的私人组织;它的执行全靠官僚之以名誉自重。经常下端的问题颇为重要,可是总是散乱,其上端的行政工具则又经常形式化而敷衍塞责。要使这体系生效,只能从上向下加压力。”
赵宋王朝尽管经济富庶且科技成就颇丰,在数目字管理上却未有突破。王安石之变法的失败(据作者说)给后世产生了畏惧心理。王安石企图以现代金融管制方式管理国事,借经济力量支援国防。信用接待办法产生刺激经济成长。“不加税而国足用”。这种超前的想法也由于种种原因失败。
“盛唐之后中国再无有效的税收制度打开局面。”这一观点为黄与李约瑟认同。即明清时代,黄称之为内敛性时代。至于这段时间税收制度如何不能打开局面,我还不是很明白。期间朱元璋是“藏富于民”的思想,而朱棣又逆向而行之。“一条鞭法”、士绅阶级的兴起等。
。。。
作者以宏观、纵深的角度去写“大历史”,我认为颇好,可是细化到某些历史问题时,个人觉得就产生了疑问。立论之基础有误,那么结论又当如何呢?纵观全书,作者好像是给市场经济唱赞歌的,且排斥阶级斗争。难道西方所推崇的现代化就真的那么好,何以作为对中国历史的一个比较模板?
“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这并不是说道德不重要,而是新社会的道德要靠社会的结构而决定其内涵,不如过去农业社会里人与人之关
系为单元,所有道德观念及其尺度可以亘世纪而不变,放大眼光说来,这也是说司马光等的道德观念有等于欧洲文艺复兴之标准,尚未进入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之境界。黄仁宇如是说。对于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技术至上论应该是不可取的。
作者的另外的一些观点:“宋帝国全面一致的局面,是由于文化凝集的力量,构成了社会的纪律,而不是金钱的力量和因之共存的凡有事物都能共通交换的因素。”从中可以看出黄对于文化凝集的力量似乎持批判态度。
黄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中写道:“她(鲁宾逊,一具社会主义性格的经济学家)著书称,前人所说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工悲惨情形,现查已与事实不符。刻下资本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内之劳工均已丰衣足食,惟独尚待开发国家内之劳工则尚面临悲惨境界。此亦根据《资本论》卷三所述生产技术增进工资接踵上涨之明证。”读完此话,我想到的是,他去过富士康,调查过一线工人的生活吗?!
《中国大历史》后对于17世纪英国事例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法律”的迷信!
从技术的角度写历史,立意颇新。不过我不了解黄对于中国文化又了解多少呢?!读罢此书,又勾起了我对于“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及明朝历史的一些想法。现正读黄仁宇的《大历史不会萎缩》,我想应该会对于他这一史学家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作为一个原国民党籍官员,且后定居美国,我想他之观点也掺杂了不少主观意识吧。
十二月十六日
重典之中国历史 篇3
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自电影《建国大业》之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最近热播的《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就是典型代表。它几乎就是《建国大业》的电视剧版,从主要演员到剧本结构,从视听风格到历史情怀,如出一辙。实际上,这部电视剧的确是导演张国立在参与演出《建国大业》之后与中影继续合作的产物。
《建国大业》为主旋律题材创作带来了哪些改变?首先是制作水准的大幅度前进,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剪辑方式乃至最为重要的从一个节拍到一个场景,从一个场景到一个序列,从一个序列到一个三幕剧结构的电影构成方式都已经非常接近好莱坞电影类型化叙事的形态。相比于以往诸如《大决战》等传统风格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个电影工业的产物。而《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也具有这一特征。其次,《建国大业》和《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当中,都有观念相近、浓郁的歷史情怀蔓延其中。我们发现,很难再用以往的革命历史主义的创作观念来定义这种新的历史情怀。当然,我们也同样无法将之与时下各路激进的历史观念放在一起讨论。实际上,它是在原有的正统革命史观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个人化的视角和立场,让这种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谬误的历史观看上去更像是来自于一种民间的、自下而上的表达。既然它看起来如此之绚丽,那么是否我们可以将之称作是主旋律题材的一次“蛹化蝶”呢?其实今天正在上映的《建党伟业》就已经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最后,就是更多的细节表达。历史细节已经成为了革命历史影视剧创作当中最为关注的内容。它有点类似于“揭秘”,诸多崭新细节的引入令得这些已经被无数次表现过的历史又重新具备新鲜感,甚至是悬念性,关注此类电视剧的观众自然会期待看到眼前的这部作品会出现哪些之前从未见过的细节。
相比《建国大业》,《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优势,就是时间长度。这部26集的电视剧相当于差不多10部《建国大业》的长度。这就使得创作者有充分空间来展示他们所了解到的那段历史当中的诸多细节。我们发现,这几乎成为了创作者最大的兴趣所在,它有点像是小孩子在沙滩上拣贝壳,拣多少都不够,兴致勃勃乐此不疲。每当捡到一块还不忘回过头来举着小手向大人炫耀。作为观众,我们当然可以感受到这些细节表现过程中的那份真诚,并且我们也应当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我们的创作者已经在此类创作中找到了个人起码的位置所在,这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创作而言至关重要。
外资保险在近代中国之历史回眸 篇4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总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始终面临遭到破坏的危险。面对惨重的损失, 单个企业或个人难以承担, 有组织的经济补偿成为必要, 保险因而产生。在中国, 这种分摊意外损失的经济补偿手段, 其思想萌芽和原始形态可上溯至先秦时代, 但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却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传到中国的。外资保险在近代早期究竟是如何入驻中国, 其发展呈何种态势, 对华商保险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外资保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之司空见惯的当今, 回溯其初入中国的这一段历史, 当别有一番兴味。
海上舶来
在世界上, 保险的源头, 一般认为是14世纪意大利的海上保险。11世纪后期, 十字军东侵后, 意大利商人曾控制了东西方的中介贸易。14世纪中期, 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北部出现了类似现代形式的海上保险。现在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保险单, 是一个名叫乔治·勒克维伦的热那亚商人在1347年10月23日出立的一张承保从热那亚到马乔卡的船舶保险单。这张保单规定船舶中途发生损失, 合同成立, 则由资本所有人 (保险人) 支付一定金额;安全抵达目的地后则契约无效。但该保单没有订明保险人所承保的具体风险, 所以, 严格地讲, 还算不上是现代的保单。而另一组保险人在1384年3月24日为四大包纺织品出立的从意大利城市比萨到沙弗纳的保险单, 有承保“海上灾害、天灾、火灾、抛弃、王子的禁止、捕捉”等字样, 则已经具有现代保险的形式。意大利因此被认为是近代海上保险的发源地。
之后, 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扩展, 保险也就从意大利传至欧洲的许多国家。18世纪末期,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一跃而为世界头号强国, 但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英国商人极力向中国广东及东南沿海其他地区走私鸦片, 并将保险作为保护鸦片贸易的重要工具。正如近代由西方侵略所带来的许多新兴事物一样, 外商保险在抢滩中国, 致力于谋求自身的侵略利益, 给中国造成深重灾难的同时, 也不由自主地给中国带来了保险的崭新理念。
19世纪初, 当中国封建社会全面衰落时,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以及对中国的通商贸易和经济侵略, 为了保障在华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英国的贸易商人率先出资在中国创办了保险公司。
西方保险业正式登陆中国始于1805年。这一年, 由英属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达卫森 (W.S.Davidson) 发起, 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清政府粤海关所在地——广州, 设立了第一家保险机构——谏当保安行 (Canton Insurance Society) , 该行由宝顺洋行与渣甸洋行轮流担任经理。这是迄今所知史载的中国最早的商业保险机构。1835年后, 谏当保安行实行了改组, 由怡和洋行经营, 改为谏当保险公司。
英国的捷足先登为它在近代中国保险市场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正所谓一步领先, 步步领先, “就各洋商保险公司而言, 无论在历史方面及实力方面, 当以英商为巨擘, 凡各种营业之经营, 及保险费价率之厘订, 均操于英商之手, 其他国籍保险商, 无不惟其马首是瞻。”此后, 外商保险机构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保险业已成为上海最活跃的行业之一。上海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保险业的中心, 一直无可撼动。
强势垄断
近代之初, 成功抢滩的外资保险机构开始在中国沿海主要口岸城市安寨扎营。鸦片战争后, 由于有不平等条约的庇护, 外资保险一度垄断了中国的保险市场。它们蓄意抬高保险费率, 甚至无理拒保, 从中牟取暴利。
轮船招商局首航时需要办理船舶保险, 洋商保险行为了压垮襁褓中的中国航运业, 始则借口“伊敦”轮悬挂中国龙旗和局中双鱼旗, 拒不承保;后经再三洽商, 英商怡和洋行、保安行才勉强同意, 但承保条件极为苛刻, 不仅只允许各保1.5万两, 而且只限保15天, 但年保险费率竟高达10%, 近乎敲诈。1875年4月, 招商局“福星”轮在黑水洋被怡和洋行附管的“澳顺”轮撞沉, 溺死63人, 损失漕米7000余石及其他物资一批。经上海道与英领事会审判定, “福星”轮的损失由“澳顺”轮负责赔偿。但由于肇事的“澳顺”轮船主事后逃逸, 招商局无法追得赔款, 最后只好自行垫付抚恤金, 因此损失惨重。
作为外资保险进驻中国的第一站, 广州最早受到保险知识、观念的浸染, 但是外商对保险市场的操控一样严重。外商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 在条约特权的庇护下, 一方面对华商投保者限制极严, 一方面肆意抬高保费, “每千元保费达五六十元, 外加经纪佣金若干”, 但保障却甚为有限。如:外商火险条款规定, 遇所保动产如货物、家具等着火燃烧时, 必须等候“燕梳公司”派人到达现场后, 始准搬迁, 否则公司不负赔偿之责。为了能向保险公司领取赔偿, 保户在火灾发生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物化为灰烬。外商保险还恣意曲解保险条款, 在意外发生时蛮横拒赔, 广州东堤的“广舞台”大戏院为清末邓亚善、李世桂等人集资创建, 建筑新巧, 台能转动, 耗资颇巨, 座位2000多个, 规模为当时各戏院之冠。外商边尔佛素火险燕梳公司多次派人游说, 购买了3万元火险。不久, 戏院被火焚毁, 只余招牌“广舞台”三字。承保商到现场查勘时强词夺理, 说邓亚善购买的保险是保“广舞台”三字, 现三字未烧毁, 不予赔偿。更有甚者, 一些公司在遇巨灾损失时, 撤除招牌, 一走了之。而当华人因保险赔偿问题与外商保险公司发生纠纷时, 地方官吏往往偏袒洋人。
外商的百般压制和歧视刁难, 刺激了一部分官僚、买办开始考虑自办保险。1871年, 前福建台湾道吴大廷禀报李鸿章, 称创办招商局“窒碍难行者有五端”, 其一即“保险难”:“外国洋商, 船有保险。……中国无之, 谁肯以重资轻于尝试?”而要解决“保险难”的问题, 只有“自立公司, 自建行栈, 自筹保险”一法可施了。1875年, 保险招商局正式成立。
在近代, 外资险企本身资本雄厚, 再加上有条约特权的庇护, 形成对中国保险市场的绝对垄断。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主席胡咏骐在1937年讲到, “查今日国内全年所出保费, ……惟约有四千万元, 其中国人自营公司所收之保费仅约十分之一, 即四百万元。换言之, 其余三千六百万元之保费, 悉为洋商公司取之以去。”民族保险业在商家数量、资本总额和保费等方面均明显弱于外商, 因而丧失与外商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中国公司受保区域, 不过国内通商各埠。外国公司其分公司遍于全球, 且在中国内地营业自由, 有权利而无义务, 如保单收条印花税之类, 概不担任, 华商公司则有捐税债券, 重重缴纳, 不胜需索输将之苦。”众多外国保险公司委托洋行设立保险代理处, 这些洋行不仅资本雄厚, 而且存在时间长, 熟悉中国商情, 因而能凭借其优势占据中国相当一部分保险市场。1939年《中国金融年鉴》对民族保险公司有一统计, 跟外国在华保险业相比, 民族保险业所处的不利地位显而易见:“……三十八家保险公司之资本, ……达五百万元者, 计仅中央信托局保险部一家;达三百万元者, 表面上虽有太平保险公司及中一信托公司二家, 惟中一公司之资本三百万元, 仅系一部分用于保险事业, 故实际上仅可以一部分视之。达二百五十万元者, 有中国保险公司一家;达二百万元者, 有永安人寿、四海通两家。在一百五十万元左右者, 有永安水火、上海联保水火两家。一百二十万元者, 有先施保险置业一家。资本一百万元者, 有中国天一、安平、香安、泰山、联泰等五家。五十万元至七十万元者共凡十四家, 其余十家, 资本均在二十万元至四十万元之间。”这与外商保险公司资本“动辄超过千万元”诚不可同日而语。
诱导示范
外资险商挟其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 来华开展业务, 一开始就占尽先机, 进而迅速形成了对这一新兴市场的强势垄断。同时, 它以崭新的经济样态向国人传递保险的知识和观念。在外资保险诱人利润的刺激之下, 民族保险业开始破土而出。
1875年冬天, 清廷北洋大臣、洋务派首脑李鸿章准由轮船招商局总局筹组保险招商局, 由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会办徐润等发起招股集资, 保险招商局得以成立。这是国人自办的首家保险企业。它的成立, 从根本上改变了外商独霸中国保险市场的格局, 为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因此, 上海英国领事麦华陀在1876年的商业年度报告中, 将保险招商局这一“纯属华商的保险公司成立”列为1875年度世界“保险事业中两件大事”之一。
为了扩大保险业务范围, 1878年3月, 徐润等人又发起创办了济和船栈保险局。济和船栈保险局后改称为济和水火险公司, 续招股本50万两, 保客货兼船险。1886年, 仁和、济和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合并后, 公司实力大增, 资本达100万两之巨。
在其影响下, 多家华商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在香港的有1877年成立的安泰保险公司, 1880年成立的常安保险公司, 1881年成立的万安保险公司, 1899年成立的宜安水火保险公司;在上海有1882年设立的上海火烛保险有限公司。进入20世纪, 华商保险公司更是犹如雨后春笋般发荣滋长起来。
在民族保险业的初创中, 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买办。作为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中介人物, 买办自身的独有条件使其成为中国保险业的拓荒者。在19世纪附股外资保险的华商中, 买办就是其中的主要力量。而正是在附股活动中, 买办接触和了解到大量的保险知识, 并获得广阔的经济视野。特别是在洋行工作的个人经历, 使得他们有条件大量接触西方新式的经营理念, 对洋行内部的管理及保险业运行机理有着较深的了解, 如, 唐廷枢在任招商局买办前就是怡和洋行的总办, 唐廷枢就是带着“在东方一家第一流的外国公司任职时获得的丰富而广阔的经验”, 到招商局走马上任, 创建保险招商局的。
外资保险的影响还体现在为华商保险业提供现成的保险文书及经营规则的模板和借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华资保险业的运营规则、保险文书等均来自外资保险业, “所有一切章程单据, 大率皆以英文为主”。就连寿险所必须的死亡率的计算也都是参照和借用外国的, “在中国是没有死亡统计可言的, 因为国内各地从来就没有办理过精确的出生死亡登记的事件。在中国的人寿保险公司, 不论是中国公司外国公司, 都是用外国的死亡表做根据, 而以普遍卫生状况、气候、传染病症、瘟疫等为标准, 而增加其死亡率的估计。”
但是, 由于国情的差异、中外保险企业经营状况与经营习惯的不同, 华商保险界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展开了争取保险文书改用中文的斗争。1937年1月11日, 国民政府终于公布《保险业法施行法》, 其中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保险契约应用中国文字, 其并用他国文字者, 以中国文字为准”。但“八·一三”事变爆发, 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修订的《保险业法施行法》却无法施行。抗战胜利后, 有些保险公司已改用中文火险保单, 但许多公司还是中英文并用。保险条款和规章彻底取消英文, 完全改用中文, 则是解放后的事。
从1805年英国谏当保安行进驻广州开始, 外资保险在中国走过了两百余年的历程, 其间虽然经历过起伏、曲折, 甚至停顿, 但时至今日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望外资保险在近代早期所走过的路, 也颇耐人寻味, 且发人深思。
绝对垄断
重典之中国历史 篇5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1
今年暑假我回到新疆,有幸游览了新疆最西部的伊犁。新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景色迷人、气候怡人,真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在前往伊犁的路上,看见道路两旁的农田、果树、葡萄架不时从车窗掠过。在将要翻越天山时,映入眼帘的是那深蓝深蓝又如明镜般的新疆高大的高山冷水湖——赛里木湖。我们还在湖边停留片刻,体验了一下那湖泊的冰冷。汽车翻越天山时经过了果子沟,真是名不虚传,满山遍野的果树郁郁葱葱,真是美极了。经过一天的行程,我们终于到达了伊宁市,这是边疆的一个特区城市。
随后的几天里,我们去了托呼拉苏大草原。高山草原的风景秀丽多姿,云杉稠密,山水如画,如茵的草原铺展在起伏的山峦上,各种野花争奇斗艳。哈萨克牧民的毡房点缀在山间草场。羊群如白云在缓缓地飘动。在山坡的草地上长满了红红的野草莓,我们还摘了许多,好吃极了。
我还到了祖国最西部的霍尔果斯口岸,远眺界河对岸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我站在界碑前还留了影,并且把守卫边界的解放军叔叔也留在了照片上。
几天的旅游真使我感到“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到了新疆更觉祖国之美”。新疆是个令人难忘的地方,我只想说:“我爱你——新疆!”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2
“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富饶的花园结瓜果,肥沃的草原牧牛羊……”这是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中的一段歌词,简简单单的四句话,却是新疆予人最直观生动的写照。怀着对歌词所绘景象的美好想往,笔者一行有幸于近期循着天山南北走了一遭,虽因时、事之限所涉浅浅,却已初步领略了新疆这片边陲之地的独特魅力。
新疆是祖国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将新疆正式纳入中国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追溯过往,无论历史怎样沿革,新疆这块边塞重地,始终未曾脱离中国的版图。如今的新疆,地域广袤,面积达166。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使其成为我国34个行政区划中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下辖14个地、州、市,87个县(市),生产建设兵团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下设有174个团场。这块辽阔的土地被绵延的天山分为南北两疆,山麓两面的资源、人文、习俗等虽各具特色,却又相通相融,正如新疆与我国其他省份(自治区)的关系,异中有同,都是我国辽阔版图中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
新疆是我国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国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西北边陲的战略要塞。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而今更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兼具我国对外开放门户、战略资源要地和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等多重身份,在我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中占据着“牵一发,动全身”的特殊位置。新疆的发展和稳定直接与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大局中的关键一棋。
新疆是需举全国之力共同发展的一域。新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属性和人文特色,不仅肩负着我与周边国家各领域交往的桥梁作用,更是展示我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舞台。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也与各部门、各兄弟省市的对口援助密不可分。如何实现新疆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如何保障新疆企业和公民的海外合法权益,如何争取更多的人支持和参与新疆的建设,都是实现新疆更好发展必须回答的一个个问题。我们看到,在问题面前,党中央的决心坚定、政策对路,新疆与各兄弟省市互利互助,新疆人民与全国各族同胞团结一心。有了这样的众志成城,还有什么问题是我们解决不了的呢?
新疆是人民公仆须经受千锤百炼的一隅。新疆是一片美丽富饶的沃土,所见之人无不为其丰富的资源、如画的风景、异域般的风土人情所感染,发出由衷的感喟。同时,这也是一个对人施以考验的地方,特别是对在这里工作的人民公仆来说,新疆是一个可以得到充分锻炼、迅速成长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的干部,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坚韧的工作干劲和较高的工作素养。只有兼具上述优秀品性和才干的干部,方能驾驭新疆复杂的工作局面,应对严峻的工作挑战。所幸的是,我们在新疆看到了这样的干部,并且更多的优秀人才正在不断涌现。他们把成绩留给过去,把信心注入现在,把希望洒向未来。
新疆是祖国山河壮美无限的一角。到过新疆的人,都不会忘记它的美。新疆的美,是一种博大包容的美。当我们在高空俯瞰万顷绿田的时候,当我们在路旁仰视高耸的新疆杨的时候,当我们在霍尔果斯口岸远眺自贸区工程基地的时候,当我们在喀什老城区深巷近观改造项目成果的时候,新疆的广、博、远将我们深深包裹和感染。新疆的美,亦是一种恬静和谐的美。当我们在乌鲁木齐观察民众生活的时候,当我们在喀什浏览居民休闲夜景的时候,当我们在那拉提草原体验牧民放牧的时候,当我们在伊宁参观传统民俗居所的时候,新疆的合、和、融使我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归期至,行者离。飞机渐渐驶离这片疆土,窗外绵延的雪山慢慢淡出,但不会淡出的是新疆印在笔者心中的那幅画卷。笔者愿和千千万万的新疆人民一道,为这幅美丽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3
新疆在我国最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省,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十分可爱的地方。
新疆的水很清澈。喀纳斯湖非常幽静,水面平平亮亮的,像一面大镜子,地面上的云啊,岛啊,树啊,都清清楚楚地倒映在水面上,游人真像在仙境中一样。赛里木湖非常纯净、透明,岸边是一望无垠的高山草甸。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出了很多颜色:深绿的、青绿的、深蓝的、浅蓝的……就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掉落在高山草原之间。禾木河水流湍急,奔流不息,哗哗哗,咚咚咚,就像一位勇猛的战士,冲向远方。
新疆是个美食天堂,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还有香香的、实实的、鲜鲜的牛肉和羊肉……来到这儿,包你能大饱口福。最好吃的要数葡萄了。我走进吐鲁番的葡萄沟,发现处处都是挂满葡萄的葡萄架和造型独特的阴房。一串串葡萄就像一串串晶莹透亮的宝石,有淡紫的、乳白的、碧绿的、奶黄的……五光十色。我忍不住偷偷地尝了一颗,大叫起来:“好甜啊!”于是,一起去的小伙伴都蜂拥而上,一下子就消灭了好几串呢!
新疆还有很多特殊地貌。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4米,号称“火炉”。我来到了那里的著名景点——“火焰山”。远看火焰山,浑身赤色,就像无数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当我一靠近火焰山,就头顶冒烟,眼睛冒火,热得满头大汗,恨不得问铁扇公主借来芭蕉扇,降降“火”呢!我抬头一望,突然一根金箍棒竖在了我的眼前。我定睛一看,是一根巨型温度计!今天的温度线竟攀到了72度!我在这里第一次骑了骆驼,我让它走,它就走;我让它停,他就停;我让它往哪里拐,它就往哪里拐,真听话!玩了十分钟左右,汗流浃背的我,一摸骆驼的背,它竟没汗!
真不愧是“沙漠之舟”啊!走出炽热的火焰山,我们来到了阴森森的魔鬼城。魔鬼城里有一座座形状各异的小山包,到了晚上,一座一座的山在月光下,就像一个个怪物,张牙舞爪,狂风在山间怒吼,发出怪声,吓得我们胆战心惊。五彩滩是个很美的地方。它由无数矿石构成:深红的、杏黄的、鲜橙的、淡蓝的、浅绿的,夕阳为她披上了金色的纱衣,使五彩滩显得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了。
新疆还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伊犁大草原、霍尔果斯口岸、天山天池……处处充满了异域特色!怪不得人们常唱“新疆是个好地方”呢!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4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我的家乡——新疆。
新疆在中国的西北部,占中国土地面积六分之一。有迷人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那里有一个地方叫“喀纳斯”那里有世界唯一反流的湖水、茂密的森林、神秘的雪山还有世界研究的湖怪……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迷人的风光,还有好吃的介绍给大家。有葡萄、西瓜和哈密瓜。
那里还有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和草原上的蒙古包。
新疆真是个好地方,欢迎你们来做客,我来给你当小导游。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5
期待已久的新疆之行开始了,新疆的美丽让人无限向往,让我给大家介绍介绍:
吐鲁番最有名的是什么?当然是葡萄!今天我们到了美丽富饶的葡萄沟,沟内景色秀美,风光旖旎。穿梭在绿茵茵的葡萄架下,我忍不住披上___的纱衣翩翩起舞,"咔嚓"随着妈妈的相机,我甜美的微笑和身后甜美的葡萄都被定格在这幸福的瞬间,我恍惚间自己变成了___小姑娘,生活在这世外桃园中,真是无限甜蜜啊!
重典之中国历史 篇6
关键词:大学之魂 学术自由独立 兼容并包 德育 大学人
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也一直在思考钱学森老前辈留下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众所周知,大学精神是大学之魂,是一所大学得以立足并持续发展的源泉。为适应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对大学转型及其精神重建问题的合理优化以及创新的解决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将从中国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精神,大学精神的重建两个方面来反思中国大学之魂。
一、中国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精神
(一)古代
古代中国虽无大学之名却有大学之实。古代大学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实干精神,即对待学术问题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无论是学者名人,还是文人骚客,他们无不认同实干对于获得真知的重要性。诚意,正心,修身,译为现代文即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因此,高等教育教学在重视专业知识训练的同时应强调德育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当代中国,德育的教化功能以及对人们的德育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者注重的是做大事,而非做大官。我国近代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视察山东时也指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二)近代
近代中国大学数量少,但质量高。鸦片战争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向西方全面学习,逐渐建立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现代意义大学的开端。前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教育主张是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到现在还是我们的愿景。西南联大时期,冯友兰曾代表西南联大校方致教育部陈立夫部长一封信。在信中,他指出:“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这些伟大的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教育之道在于让受教育者自由思考,鼓励创新。
(三)现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国家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上,但大学教育仍未中断。“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教育被迫中断了。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我国大学教育才出现了中兴。当时的学生,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关注现实,勇于批判,学校的社团特别活跃。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的学术努力向世界前沿接轨,老的学科出现了新的观点,被取消的学科迅速恢复,涌现了新的学派。这样,大学站在了社会进步的前沿。然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国大学精神再度进入误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目的性越来越强。很多高校亦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招生、教师评估、大学发展目标等方面越来越经济利益化。虽然国家极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推出“211”“985”等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但收效甚微。
二、大学精神的重建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大学精神该如何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更好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呢?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分析。
(一)大学精神重建应重视德育工作
自古以来我国就强调以德治国,以礼兴邦。大学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精神重建时重视德育是毋庸置疑的。要想建设大学精神,践行德育使命,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的四大功能,即规范导向功能、凝聚感召功能、驱动激励功能、熏陶营造功能。规范向导功能即大学精神能为大学人行为思想是否合理提供标准。凝聚感召功能即大学人能在大学精神的号召下聚集在一起从事一些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活动。驱动激励功能即大学人会被大学精神所鼓励,奋发图强。熏陶营造功能即大学精神在无形之中对大学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有影响。这种影响如流水般无痕,却深远持久。另外,践行德育使命,我们必须重视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还要注意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精神育人。校风是一所大学的名片, 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而良好的教风是一个学校基本特征的体现,浓厚的学风则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因此,重建大学精神理应高度重视精神文化这些软实力的作用。
(二)大学精神重建,政府应该放权,尊重大学教育的独立性
这里所说的大学独立性提倡大学人的理性批判。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大学人唯有始终秉持理性批判精神,方能弘扬与发展我国先进文化。1998年,在巴黎总部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要求大学用创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强调大学师生应当完全独立和充分负责地就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通过不断分析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增强批判功能和前瞻功能并成为预测、警报和预防的中心[1]。大学只有远离行政化,尊重学术独立性,让自由之风在大学里盛行,大学精神的重塑才有意义。也只要这样,大学精神才能持久,影响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三)大学精神重建,大学人应主动承担大学责任
大学精神的重建,说到底还得大学人自己来建设。大学人主要包括三类人,第一类是大学领导者,他们是大学精神构建的倡导者与创造者。如蔡元培于北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梅贻琦于清华“与时俱进,重视做人”;竺可桢于浙大“实事求是”。第二类是大学教职员工,他们是大学精神构建中的传播者与实践者。第三类是大学生,他们是大学精神构建的继承者与辐射者。他们在大学中修养的大学精神精髓在他们步入社会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同时还会感染身边的人。因此,增强大学人对大学精神重建的责任意识,对于大学精神重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注释:
[1]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J].上海高教研究, 1998(12).
参考文献:
[1]李文山.中国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演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高等教育研究,2006(7).
[3]杨宇虹.当代中国大学精神重建的德育使命.
[4]藩自勉.论现代大学精神之重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5]孔凡飞.论大学精神的重建与大学人的角色担当.教育理论探索,2012(35).
重典之中国历史 篇7
中国古典园林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邑郊风景园林4类, 其中皇家园林在整个体系中起源最早, 建构最壮观, 地位也最高。在其发展过程中, 既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又有不同时代的烙印[1]。它在封建的皇权背景下产生, 按照特定文化指向, 规划其规模, 建造其景象, 实现其功能[2]。
1 演变阶段
1.1 起源———殷商时期
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最初形式是上商时代的囿。这是园林的雏形, 即在一定自然环境内放养动物, 种植林木, 挖池筑台, 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之用, 此时囿的“惟天子所用”已体现出统治者的“皇权意识”。
这个时期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它实际是狩猎园, 以自然花草为主, 鸟兽充其间, 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 初具园林艺术的特征, 但造园构思还是初级的, 以自然环境为主, 稍加人为的创造成分。
1.2 发展成型的初期———秦汉时期
秦汉时皇家园林进入以宏伟建筑为主, 动植物为辅的发展初期。皇家园林是当时造园的主流, 多以山水宫苑形式出现, 离宫与山水环境结合, 范围大到方圆百里。
百代皆沿秦制度, 产生于秦王朝的林苑、离宫影响着后世园林的演变。秦始皇建阿房宫时按天象布局, “象天法地, 城苑一体”, 在终南山顶建阙, “弥山跨谷, 复道相属”, 气势磅礴。另外, 秦始皇在兰池宫水池中筑起东海三仙山之一的蓬莱山, 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3]。两汉的园林建筑可谓“规模出奇大, 建筑崇宏, 装饰穷极华丽”[4]。汉武帝在秦上林苑基础上大兴土木, 扩建后功能更丰富 (图1) , 它囊括了长安城的广阔地域, 关中八水流经其中, 建宫、苑园数量不下300处, 成为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秦汉时期是由囿向苑过渡的重要阶段, 苑增设大量建筑, 形成苑中有苑, 苑中有宫, 苑中有观的格调[5]。秦汉始有堆山掘池之举, 奠定了园林“模山范水”的构思格调。
1.3 积累与完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秦汉苑囿的恢宏气势在魏晋开始变化, 这是皇家园林发展的转折期。从布局看, 魏晋偏重建设都城界定的宫苑, 如曹魏明帝扩建的芳林园就是为城墙围绕、与宫城毗连的宫苑。此时战乱频繁, 士大夫崇尚隐逸, 皇家园林在规模上变小, 但规制更严谨, 标志着园林已升华到一定的境界。
隋朝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 注重建筑与自然美的接洽, 功能上把游赏田猎和军事活动融合, 规划布局上离宫在都城之周, 便于集中建设、军事驻防。大唐时林苑式风景园林、宫苑式山水园林的发展达到空前繁盛。唐两京园林规模皆大, 形制皆丽, 开始向精神享受型发展。其按位置及规模可分: (1) 大内宫苑, 如唐长安三大内的宫苑均在宫城范围内; (2) 城郊禁苑, 如唐洛阳神都苑, 占地超过洛阳城面积2倍, 苑中的北海和三山, 意象上是上林苑的延续; (3) 离宫别苑, 如唐玄宗扩建的华清宫有内城外郭, 布局方整, 将林木及峰峦、山谷巧妙作为衬景 (图2) 。
隋唐皇家园林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总体布置和局部设计上也增加了山水林泉、苑园离宫的数量, 提高了园林文韵, 这一时期造园以隋朝、盛唐最为频繁, 天宝后随着国事的衰败, 全盛局面逐渐消失。
1.4 成熟与探微———两宋到夏金元时期
宋代皇家造园是既追寻艺术造诣, 又向“壶中天地”探微的时代。宋朝实行集权专制, 园林转向纯粹的休闲空间或花木基地, 其规模明显逊于唐代, 但技艺精度则有过之。艮岳园是以大型假山仿创自然山川的代表作, 展现了园林设计的匠心独运。总之宋代园林围绕意趣展开, 去华就雅, 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写意山水园逐渐成熟。
夏金元时期, 皇家造园相对迟滞, 维护居多, 其中元代万岁山、太液池为中心发展。由于辽、夏、金、元是北方寒冷地区的民族, 靠武力统治中原, 一直尽力汲取汉族文化, 延续了宋代园林的体系, 仅京都地区的山水宫苑有发展, 多按照汉唐宋的建制, 保留了一点民族痕迹, 没有明显的创新。
1.5 全面发展与巅峰———明清时期
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到明清, 其规模之大, 文化之涵盖, 艺术之上乘等综合水平都是空前的, 清代更达到造园艺术的巅峰。
皇家园林一方面继承前代“王天下”之气魄, 保留了秦汉“一池三山”的格局, 明代重点是大内御苑, 清代重点是离宫别苑, 全国行宫80余处都建有小型宫苑式园林, 尤其是北京的三山五园, 在功能、艺术形式、景象文化相辅相成的基础上更显皇家气派;另一方面, 皇家园林擅于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 康乾二帝8次下江南, 令画师将江南名园绘图移于君怀。北京清漪园效意西湖, 谐趣园移景寄畅园 (图3) , 将江南私园意味、宫廷气派及生态的美姿融于一体。而圆明园营建欧洲风格宫苑“西洋楼”, 可谓集中外园林艺术于一园, 表现了“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和“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思想[6]。明清皇家园林的发展水平既表现在合理布局上, 又体现在功能与环境的结合达到的空前高度, 同时具有深度的创新, 是中国造园史上极重要的发展阶段。
2 艺术文化基础
任何艺术都有文化基础, 皇家园林的体系构建受到原始游牧遗风、皇权观念、神仙信仰、行乐意识和佛教道观建筑思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
2.1 原始游牧遗风
最早的园林是君王游猎的场地, 为满足统治者野蛮的消遣, 形成囿———在自然中辟出一块气候宜人、有山水、动植物的用地, 作为君主的打猎游憩之处。后来囿中筑起固定的起居设施, 具备了离宫别苑的特征, 开启了古典园林的先河。
2.2 皇权观念
帝王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 需从多方面表明自己的至高无上, 以维护统治地位, 皇家可集结全国的物力、财力和时代最高技艺的匠师营建园林。荀子曰:“饮食甚厚, 声乐甚大, 台榭甚高, 园囿甚广, 臣使诸候。”[7]其中“台榭甚高, 园囿甚广”说明在王天下心理支使下, 历代皇家园林建筑多数都以追求“宏大”为目标。
2.3 神仙信仰
秦汉时期迷信求仙的理念, 皇家园林逐渐形成“一池三山”的模式, 只为营建出仙境之美。从秦始皇到唐太宗, 无数统治者陷入了对延长生命的追求, 秦始皇在咸阳“作长池, 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8]。汉武帝则在修建建章宫时砌凿太液池, 池中筑三岛, 俨然是海上仙境。这种模式的目的是祈天求仙, 追求精神享受, 同时奠定了隋唐以后园林以山水为主体的格局。
2.4 纵情淫乐思想
各朝荒诞君王纵情淫乐的意识在皇家园林的营建中有强烈的反映。商纣王建鹿台, “七年而成, 其大三里, 高千尺, 临望云气”;“大聚乐于沙丘, 以酒为池, 悬肉为林, 使男女倮, 相逐其间”[9], 以至民怨鼎沸。春秋时吴王营的姑苏台也是为纵情淫乐所建, 当时严重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但在造园的艺术性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2.5 佛教及道观建筑思想
佛寺道观的建筑风格易让人联想到超凡脱俗的神仙境界, 对我国皇家园林艺术有重大影响。据《高僧传》本传记载:晋代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 “创造精舍, 洞尽山美, , 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叠基, 即松栽构, 清泉环阶, 白云满室。”他将人们幻想的神仙境界变成了现实[10]。又如宋徽宗崇尚道教, 在营建艮岳园时把道家对自然美的追求融入其中, 形成秀雅的园林风格, 突出了独特的景象文化特色[11]。
3 主要特点
3.1 规模大, 重选址, 景观丰富
相比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规模浩大, 面积广阔, 所以更重视选址, 造园手法接近写实。在山水格局上, 采用山型的山水园风格, 以山为主, 以水为辅, 讲究智水与仁山的结合[12]。而且皇家园林景区范围大, 景点多, 景观丰富, 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3.2 建筑风格多彩, 渲染皇家气象
皇家园林建筑风格多变, 但整体多侧重于富丽庄重的建筑造型, 尽显皇家气势。除传统皇家艺术形式外, 历代皇家吸收了江南私家园林轻灵秀美的养分, 如杭州苏堤六桥、苏州狮子林等景色, 也融合了少数民族的塔、屋宇结构等雄风, 如北海的藏式白塔 (图4) , 甚至圆明园还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 可谓气象万千, 恢宏壮观。
3.3 功能齐全, 活动丰富
皇家园林的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都比私家园林丰富和盛大得多, 其功能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及观赏、狩猎于一体, 有时还设“市肆”, 以便进行买卖交易, 园林中的活动内容丰富精彩。在某种意义上, 皇家园林极其全面的功能为中国造园体系创造了重要的经验, 对后世造园者很有参考价值。
4 结语
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造园技艺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基础上, 历经千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它作为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综合艺术, 在历史演进的纵轴上留下各时代的文化烙印。综合长期的发展历程, 皇家园林可谓集纳天下园林之大成, 这是一份极珍贵的历史遗产, 而且其中的文化思想和技术、艺术规律可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作为文化积淀和技艺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天民.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文化基础.浙江师大学报, 2000, 6 (25)
[2]王铎.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司马迁.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4]基口淮.秦汉园林概说[J].中国园林, 1992 (2) :10.
[5]袁媛, 刘西.中国皇家园林的演变.山西建筑, 2008, 11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7]诸子集成·荀子集解 (卷七) [M].北京:中华书局, 1954.141.
[8]张家骥.中国园林艺术大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98.
[9]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30.
[10]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第一卷) [Z].北京:中华书局, 1981.124.
[11]朱育帆.艮岳景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1997:129
重典方能“治黄” 篇8
对于上述手机黄祸屡禁不止现象, 央视及中科院相关课题组认为主要责任在于电信运营商, 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对于被举报涉黄手机网站的不作为以及对于未被举报涉黄网站的纵容、包庇甚至“内部配合”根本上导致了“手机黄祸终难了”。
暂不讨论上述定论是否有失偏颇, 仅就手机黄祸屡禁不止而言, 笔者认为其根源并不在于运营商的事前事后作为, 运营商对于手机涉黄相关方仅能起到有限权力的查封、监督作用, 而实践表明, 若想对淫秽色情网站“打到痛处、打出效果”, 还需在行政、民事、刑事等对于涉黄从业者更有威慑力的惩罚手段上得到公安、文化、工商等相关部门的通力支撑与合作。
手机涉黄贻害无穷, 在实际“扫黄打非”行动中, 三大运营商一直冲在“治黄第一线”, 承担起了中央企业对于手机黄祸的监督、查封等职责。截至目前, 运营商手机淫秽色情专项治理活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当然我们也看到, 目前在治黄实践中, 运营商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馈较慢、处理流程过长等问题, 但不能因此就完全忽视运营商一线治黄员工的呼声与苦衷。多地运营商相关员工表示, 目前从技术角度无法完全杜绝涉黄网站, 即使运营商有权查封相关网站IP, 但涉黄网站可有变换IP、使用代理软件、“翻墙”至国外等多种应对方式, 被动查封的困难不容忽视。此外, 由于大量的涉黄网站服务器都位于国外, 而不是同运营商有合同关系的SP, 以运营商权限而言, 仅能对其网站的IP及网关等进行查封, 连罚款都不能给予, 对涉黄经营者的威慑力甚微。
正如央视报道中某原淫秽色情手机网站站长所言:“就算公安局来捉的话, 有那么多监牢吗?”由此可以看出, 连公安局等执法部门都未能使上述涉黄经营者怯步, 那么其何以惧怕甚至理睬仅有封杀其IP、网关权力的电信运营商呢?
乱世用重典 篇9
高晓松之案的效果无疑印证了“乱世当用重典,治病应下猛药”这一古训的正确性。今天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乱象依然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个非常时期,政府更应当推行“乱世用重典”的做法,以儆效尤!
查处酒驾,要用重典——将酒驾定为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看谁还敢以身试法!
治理食品安全,要用重典——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今年一定要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
一样的道理,观今日之中国股市,也和食品市场一样,乱象丛生,内幕交易更是屡禁不绝。追根究源,乃是立法滞后,惩处不力所致——那些如浮云般渐渐远离公众视野的“教授股神”、“明星股神”、“市长股神”们,有几人在被公众普遍质疑时受到相关职能部门调查了?有几人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严厉处罚了?正是由于太多的“股神”没有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应有的代价,这才使得各色“股神”越来越多。而公众将这些人冠以“XX股神”这种充满讽刺意味的头衔,也正反映了公众对内幕交易行为的愤怒和相关职能部门不作为的不满。
【重典之中国历史】推荐阅读:
大型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10-21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第二集家国天下观后感08-23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第五集多教并存观后感11-30
中国书法历史07-11
中国印刷历史07-22
中国历史常识09-29
中国起名历史11-05
中国历史地理06-13
中国历史学07-07
中国历史小说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