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共6篇)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篇1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建在首都北京东直门北小街,占地约一万两千七百平方米,分地下三层和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主要是藏品和文物库房及基本展厅,一层和二层为基本展厅和专题展厅等,展出的文物、图片估计超过三十万件,将主要表现华侨艰苦创业、心系中华的光辉历史。
博物馆由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观众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其中:藏品库区由藏品库房、鉴赏室、复制室、管理办公室等组成。陈列区由陈列室、美术制作室、观众休息厅,报告厅、接待室、管理办公室、警卫室等组成。技术及办公用房应由鉴定室、摄影室、修复室、文物复制室、研究阅览室等组成。观众服务设施包括售票处、纪念品出售处、零食小卖部、休息处、厕所等组成。
本博物馆弱点工程包括: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展示和会议系统、网络终端设备、机房装修、楼宇控制系统、灯光控制系统等。
1技术要求
1.1 先进性
博物馆的智能化设计采用先进系统设备及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保证系统在技术上领先,成熟稳定,符合今后的发展趋势
1.2 开放性
系统应具备开放性和兼容性。高度模块化设计,可与未来更换扩展的设备具有互联性与互操作性,各个子系统之间留有接口,为子系统扩充、集成留有余地
1.3 安全性
对数据率的存储与访问,应有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数据被破坏、窃取等事故发生。安全级别控制健全,防止截取操作,能有效审计用户操作,以便追查事故原因。
1.4 可靠性
软硬件设备运行稳定,故障率低,容错性强,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系统无故障连续运行。
1.5 适用性
管理功能全面,能充分满足博物馆自身各种业务的管理要求,应具有完全的中文操作环境,界面简练、友好、联机帮助健全有效。
1.6 可维护性
具备故障诊断和分析工具,能帮助维护人员迅速判断故障原因,并具备有效的维护工具和系统自恢复工具,能保证及时准确排除故障。
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2.1 概述
计算机网络作为整个弱电系统管理的最基础设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性能的好坏将决定着整个弱电管理系统的成败。此外,它还是博物馆开展的计算机相关业务、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博物馆网络平台建设包括内部网络平台建设与互联网接入两大部分。
2.2 互联网
华侨博物馆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可申请百千兆带宽网服务,采用万兆核心交换机,100mbps链接到桌面用户,并配置网关、防火墙和查杀软件,以确保网络的安全。
博物馆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为博物馆的侨情等研究服务,博物馆工作人员可经常从互联网上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以充实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库。网络管理人员和博物馆的业务人员经常保持交流,通过博物馆网络搜索工具,在信息检索主题词栏内输入要搜索的主题词,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即可在互联网上检索到与搜索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动态等信息,将相关信息下载并分类追加到博物馆的信息资源库中以备博物馆工作之需。
2.3 局域网系统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是在一个局部的地理范围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简称LAN。它可以通过数据通信网或专用数据电路,与远方的局域网、数据库或处理中心相连接,构成一个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系统。
博物馆通过综合布线和数据网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能够承载博物馆信息化系统的局域网络,进而为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奠定基础。
2.4 WLAN系统
随着信息化环境的日益成熟,计算机终端尤其是轻巧灵活的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率开始不断上升。作为一种便于携带的移动计算设备,笔记本电脑结合无线网络使用可以把该设备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在博物馆内搭建无线网络,利用无线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充分发挥笔记本电脑的作用,可以提高网络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在各个方面和层次对博物馆产生积极的影响。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是对有线连网方式的一种补充和扩展,使网上的计算机具有可移动性,能快速方便地解决使用有线方式不易实现的网络连接问题。
2.5 网络图
华侨博物馆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对外连接相关事业单位和其它博物馆,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办公,为互联网访客提供获取博物馆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博物馆内部用户提供VPN接入。对内为各子系统提供网络接口,实现各系统之间的联动,为内部员工提供互联网服务,以及内部信息交互共享、协同办公的平台。
网络平台采用双核心、双链路冗余设计,提高了网络稳定性,增强了网络的健壮性。通过防火墙部署安全策略,能够有效抵抗外部侵入,入侵检测系统则大大提高了华侨博物馆网络的安全性。上网行为管理设备通过对博物馆内部员工的实名制认证,规范上网行为,拦截与工作无关的网站并记录上网行为,降低了内部资料外泄等相关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3 集团电话系统
集团电话系统作为现代通信系统运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现阶段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普通语音通信、N-ISDN应用、与公网组网等。博物馆集团电话系统有着较强的汇接、自动迂回功能等组网能力,能满足各种接口、信令的要求,能够通过不同的中继接口(如LS/GS、2/4线E/M、E1、PRI等)、不同性能的传输通道(如专线、载波、微波、光纤等)与其他交换设备相连接。使博物馆电话管理员可有效管理外线来电与内线呼出。博物馆电话设备一般由外线与分机构成。接入集团电话中常用外线种类:普通外线、普通中继线、ISDN线路、E&M专线。接入集团电话中常用分机种类:普通分机、数字分机。
4 安全防范系统
4.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本次视频监控系统采用网络高清数字监控系统,在整体技术规划方面主要考虑4个部分,前端摄像机的部署,网络传输、中心管理及存储服务器的部署、大屏幕输出设计等。
即整个监控系统规划由包括前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层、控制管理层、视频应用层四个部分组成。前端的数据采集层由IP数字摄像机构成负责前端视频信息的采集及转换,数据传输层由交换机构成,负责对监控数据及其他数据的传输工作,而控制管理层则分为控制管理中心的数据中控矩阵、本地客户端以及远程客户端组成。各管理用户以不同的权限负责不同职能的职责和不同的应用。应用管理层则通过存储转发、视频输出以及结合第三方系统的应用组成。
前端的网络摄像机通过TCP/IP协议,把视频流通过网络传输到NVR上进行存储和流媒体转换,将各前端的IP视频流转发给各监控工作站(客户端)。监控中心的集中管理服务器则负责系统所有前端视频、设备和用户的管理。中心设有电视墙系统,通过视频解码器(虚拟矩阵)对图形工作站的管理控制把前端的视频图像解码输出到中心的电视墙上。另外可根据系统功能的扩展考虑增加多屏操作台,可实现视频及电子地图等分屏显示操作等功能。
4.2 入侵报警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通常由前端设备(包括探测器和紧急报警装置)、传输设备、处理/控制/管理设备和显示/记录设备部分构成。前端探测部分由各种探测器组成,是入侵报警系统的触觉部分,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耳朵、皮肤等,感知现场的温度、湿度、气味、能量等各种物理量的变化,并将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适于传输的电信号。操作控制部分主要是报警控制器。监控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各子系统发来的报警信息、状态信息等,并将处理后的报警信息、监控指令分别发往报警接收中心和相关子系统。
本次方案设计中所采用前端探测设备主要有主动红外对射探头,多光束对射探头、紧急按钮、被动红外探测器、吸顶式红外探测器、室外红外探头、红外/玻璃破碎探测器等。
1)周边围墙及玻璃窗外围主要采用红外对射探测器,玻璃窗采用多光束对射探测器。
2)一楼出入口及各层走廊、值班室主要采用壁挂式双鉴移动探测器、吸顶式红外探测器和门磁采用长距离双鉴探测器。
3)展厅主要室内安装红外探测器。
4)文物展柜、保险柜主要在重要文物展柜内安装玻璃破碎探测器24小时布防。
5)文物库房主要安装吸顶式红外探头。
6)监控中心控制室内设三个报警按钮主要有联网无声按钮、联网有声按钮和警铃,值班休息室设联网有声按钮。控制室外安装双鉴探测器,防止人为非法由监控中心至其他楼层,或者由其他位置至监控中心(不包括洗手间)。
7)报警联动是各个子系统通过联动形成安防网络,报警探测器、紧急报警按钮、压力开关报警前端触发报警,警情发送至中心控制室,通过报警主机输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录像、录音,在监控中心报警计算机上弹出报警地图,上传110报警中心需配置专用传输和公用电话网组成的有线传输系统,与上一级报警中心实施双向通信。
4.3 周界防范报警系统
周界防范报警系统是指对某一区域的边界进行防范或当该边界被外来事物侵入后报警的防范系统及体系。“周界”有可能是银行、博物馆、仓库、住宅小区,也有可能只是人为划分的某个特定的区域或界限。同时,周界防范的手段也从护城河、围墙、铁丝网到入侵报警器等。当今的周界防范报警系统大体可归类为:红外技术探测器、震动电缆光纤周界报警系统、埋地泄露电缆、张力式围栏周界报警系统、静电感应周界报警系统、传统高压电网、脉冲电子围栏周界报警系统以及新兴的智能视频分析系统。
博物馆采用智能视频分析系统。智能视频分析通过将场景中背景和目标分离进而分析并追踪在摄像机场景内出现的目标。用户可以根据的视频内容分析功能,通过在不同摄像机的场景中预设不同的报警规则,一旦目标在场景中出现了违反预定义规则的行为,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监控工作站自动弹出报警信息并发出警示音,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报警信息,实现报警的场景重组并采取相关措施。
4.4 出入口控制系统
根据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和充分考虑博物馆实际应用,在文物库房区域、展陈区域,主要出入口,通道,设备机房等处设置门禁控制装置。系统对受控区域的位置、通行对象及通行时间等进行实时控制并根据不同用户的通行权限设置多级程序控制。门禁控制系统同时兼容报巡更系统。
采用TCP/ip或485协议进行通讯,由监控中心门禁管理软件进行控制和管理,系统由门禁控制器、门禁读卡器、指纹仪、锁具、门磁、出门逃生按钮等组成。门禁控制系统设置布点范围包括:文物库房区域、展陈区域、主要出入口、通道、网络机房等。
4.5 在线巡更系统
博物馆在线巡更系统基于出入口控制系统建立。巡更系统采用在线工作方式,以门禁系统设备作为巡更点基础,利用门禁现有的读卡器作为巡更读卡器,巡更读卡器只向中心传递巡更数据而不做开门动作,由于门禁系统的读卡器遍布于馆内各处,使得在线式巡更管理可以方便的实现。在门禁管理软件上设置好巡更路线和巡更点(读卡器位置),巡更人员在指定时间内到指定位置时,将巡更卡在读卡器上读取一次,有门禁系统将巡更信息直接显示在中心控制室的软件中。
4.6 有线、无线对讲系统
博物馆配置有线对讲分机与无线对讲机台,无线对讲系统作为有线对讲系统的补充,在紧急情况下,中心控制室能够与其他部分进行无阻碍通讯,是指挥上传下达有力保证。无线对讲系统保证全馆无死角信号覆盖。有线对讲系统采用总线制对讲系统,在各巡更点、库房、展厅、出入口等重要区域共设置对讲分机。
4.7 停车场管理系统
停车场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1)长期客户刷卡进入停车位。
2)临时客户进场领卡,离场还卡。
3)停车场长期持卡户自动扣除卡中金额,临时顾客根据卡中时间算出应收金额。
4)司机刷卡控制档车杆的起落。
5)自动统计停车场的停车记录和收入报表,并实时显示空车位情况。
6)具有防止逆行功能,保证一卡一车。
7)卡片挂失等情况的管理。
8)具有不合理或非法行为的报警功能。
5 智能卡管理系
中国华侨博物馆一卡通管理系统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非接触式IC卡技术,为华侨博物馆的各项管理功能提供现代化手段,以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华侨物馆的智能卡系统由三部分组成:门禁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消费系统等。博物馆智能卡采用非接触式IC卡实现整个博物馆内的门禁、保安在线巡更及防盗防火报警和视频报警联动等综合管理功能。该系统包括发卡中心、门禁、巡更、防盗与防火、视频报警联动等子系统,各子系统要求采用同一品牌的设备,管理工作站分设在不同部门,智能卡管理系统的管理服务器设在弱电系统控制机房。各子系统人员卡必须是同一张卡片实现各子系统功能。各子系统之数据采用同一数据库管理,卡片发行应在同一发卡中心完成。
6 公共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是专用于远距离、大范围内传输声音的电声音频系统,能够对处在广播系统覆盖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信息传递。公共广播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十分广泛,主要体现在背景音乐、远程呼叫、消防报警、紧急指挥以及日常管理应用上。博物馆主要设置在公共区域,如:出入口,楼梯、展厅等;还设置在安保中心和管理中心,主要播放通知、音乐、科普知识、和紧急广播和火灾报警等。
7 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
CATV系统是MATV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组成是信号源接收部分、前端部分、干线传输部分和分配网络组成,系统的供电、防雷等均分散在上述各部分内。信号源接收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前端提供系统欲传输的各种信号。单元定向天线来接收VHF,UHF频段的电视信号。系统的前端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对送入前端的各种信号进行技术处理,将它们变成符合系统传输要求的高频电视信号,最后将各种电视信号混合成一路,馈送给系统的干线传输部分。系统的干线传输部分主要任务是将系统前端部分所提供的高频电视信号通过传输媒体不失真地送到系统所属的分配网络输入端口,且其信号电平需满足系统分配网络的要求。CATV系统的光纤传输,实际上是把CATV系统前端部分输出的高频电视信号调制成波长为1310nm的激光信号,这个任务由光发送机完成,经过光纤传送后,由光接收机接收并还原来的高频电视信号后馈送给系统的分配网络。按系统功能和作用不同,可分为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站和共用天线系统
考虑到华侨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卫星接收及有线系统包括: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博物馆自编电视、游戏、教育、博物馆文化传播等节目。
8 多媒体信息发布及多功能会议室
8.1 多媒体信息发布
在博物馆的服务台、展厅设立查询一体触摸屏、LCD液晶屏、LED大屏,建立博物馆的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宣传博物馆的馆场展区介绍,游览介绍、文物介绍、以及博物馆活动信息等。
通过信息发布系统,把各个显示器设备连接成一个多媒体信息网络,根据各个信息点的场地情况、及视觉效果要求采用液晶电视,打造一流视觉体验,通过网络管理,简单操作,便可让前来的人员体验到缤纷多彩的视觉冲击,更直接、主动的获取传递的各类信息,建立快捷的信息传送通道。
8.2 多功能会议室
根据华侨博物馆的要求,建立的多功能会议系统,处理满足传统简单的会议要求外,还应具有全权控制会议程序、投票高清晰图像演示,并且可以根据要求配置投票表决功能及会议电视系统,他由大屏幕显示、多媒体音视频信号源、音响、切换和中央集成控制几大部分组成。选取具备先进功能的录像机和图文传送器通过大屏幕投影机还原其图像,为更高效、实时地指挥需要配备一套中央集成控制设备,控制室内所有影音设备、信号切换、屏幕升降、音量调节等等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简化复杂的操作,能适合所有人士使用而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
一般会议系统分成以下几个子系统:
1)会议发言讨论系统
2)会议扩声系统
3)投影显示系统
4)中控系统
9 楼宇自控系统
楼宇自控选择最可靠的产品,系统产品在设计要有较强的防护和自恢复功能,控制系统必须全开放系统,把大量博物馆声、光、电设备进行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并能满足业务扩展,具备升级能力。通过设在现场的控制器完成对如下系统的监控:
将博物馆内的冷热水、温湿度、变配电、UPS电源、照明、HVAC、给排水、电梯及扶梯、停车库系统等进行检测和控制,以集中监视、分散控制和综合管理为目的。采用开放性技术,达到最佳控制和节能运行,为博物馆提供舒适的环境。为保证空气质量,采用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检测和控制。
10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博物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是利用先进电磁调压及电子感应技术,对供电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自动平滑地调节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幅度,改善照明电路中不平衡负荷带来的额外功耗,提高功率因素,降低灯具和线路的工作温度,达到优化供电目的照明控制系统。还可以根据博物馆实际情况调节灯光,达到不同展览要求。
照明控制系统还需要与入侵、报警系统进行联动,当发生偷盗或紧急事件时照明系统自动开启或关闭。通过照度或人体感应实现灯光自动开关或亮度调节,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11 物业管理系统
物业管理系统是现代博物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好的物业管理系统可以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使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更加方便。将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与现代的管理思想相结合,建立现代的智能化博物馆是物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好的系统可以提高物业部门及各个岗位的执行力,实现业务管理和行政办公管理的规范化管理、流程化管理,让各个岗位上的人员,都能依靠计算机辅助管理手段成为物业部门这个大齿轮组内的小齿轮,让大家,都能按照部门制定的业务方向、业务流程去有效的工作,从而实现物业部门下属岗位的相互督促、相互提醒、相互制约,同时,提高行政办公效率、提高业务数据核算的准确性、快速形成决策层、管理层所需要的关键业务数据,辅助领导决策。华侨历史博物馆物业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几点:
11.1 安全管理
完成物业对保安、消防设备安装情况、使用情况、公共区域监控状况等信息的录入、查询、统计、分析,此模块是面向管理处的安全工作人员,如保安班长、消防班长等。
二级模块包括:保安事件管理:登记各时间段内的保安事件、消防演习、火警记录,对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详细记录。
11.2 环境管理
对物业所管辖区域的绿化、清洁等工作进行记录、检查和管理,此模块是面向管理处的相关工作人员。
二级功能模块包括:清洁卫生:划分保洁区域,记录保洁工作执行情况,记录责任人和负责人;绿化管理:对划分绿化区域等进行登记管理,记录绿化工作执行情况。
11.3 车辆管理
包括管理博物馆员工及参观者的车辆档案及车辆事件,为业主提供更周全的服务。此模块面向车辆管理人员。
二级功能模块包括:
车辆档案:主要管理管理处的所有车辆资料包括车牌照、车型号、交费情况、颜色、对应车位号、对应车位位置等资料,并可对它们进行新增、修改、删除、查询;
11.4 出入证管理
对发放和使用的各类出入证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发卡的日期、卡类型(保姆卡、业主卡等)、卡介质(磁卡、条码卡、纸卡)、有效期限、持卡人姓名、收据号码、是否退卡、退卡时间、是否带有门禁系统、停车场系统、有无补卡、有无子卡等进行登记和管理,并可按房间、按客户、按卡号对IC卡对应的资料进行查询。
11.5 短信管理
以物业部门的数据库为基础,结合成熟、方便的短信体系,将客户服务和内部工作的信息化边界扩展到手机这种大众化的移动终端上。
用于收集、组织待发短信,目前可以收集的短信内容见表1。
11.6 PDA移动服务
工作人员在外场工作过程中,通过PDA能随时得到最新工作任务的通知,在完成一个工作之后无需回到办公室取单,直接接受下一个任务,直接前往下一个工作地点开展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服务工作的分派情况形成数据化的记录,给主管领导提供了实时查询工作进度和员工工作压力的技术手段;
在一项服务任务完成之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PDA直接登记完工结果并提交反馈。
工作人员在博物馆的任何位置可通过PDA移动服务系统接收相应部门发送过来的派工单。
12 结束语
以上是华侨博物馆弱电系统总体设计,建设中的华侨博物馆是非常先进和多元化的,特别是它弱电系统包括网络、安防、办公等智能化建设使它最终将搭建成为一个开放的、有高度可扩展体系结构的数据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应用集成平台。
摘要:该文介绍了中国侨联华侨历史博物馆弱电系统设计,弱电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安防系统、智能卡系统等。
关键词:安防,弱电,网络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篇2
当我来到五邑华侨博物馆门前时,心情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似乎已被博物馆的深厚所触动。这次的参观的确使我获益良多。
五邑华侨博物馆分为六个馆,可以概括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五邑新篇,华人之光。
老侨民离乡背井来到大洋的那一头,过着困苦潦倒生活,在外劳碌半生,以致满面沧桑。金山寻梦之旅,埋葬了多少青葱的年华,这又是一种多么无奈的沧桑;但是它同时使一些人脱颖而出,功成名达。历史犹如一条涛涛不绝的河流,埋葬心酸和孤独,是非成败转头空。如今我们站在如此的高度,俯瞰繁华,这都是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堆砌起来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铭记那段艰辛的历史,缅怀那些逝去的背影。
异国的流浪,孤身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中,犹如一叶浮萍,漂泊漂泊,忍受排华法规的歧视,自强不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用血和汗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打造一个飘渺的梦想。现实的残酷不得不迫使他们留在异乡,他们仍是心系祖国,一张张泛黄的邮票,一张张褪色的银信,一颗颗牵挂的心,承载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绵绵的乡愁。海外创业,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梦想。
碧血丹心,正是司徒美堂、冯如、邓荫南、陈少白、李是男、黄三德、郑潮炯等一大批爱国华侨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挽救名族于水深火热中烈士们的真实写照。海外华侨时刻关注着民族的危亡,勇敢地挺身而出。他们义无反顾地用汗水和热血,甚至可贵的生命,为中国的繁荣昌盛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侨乡崛起,清末民国时期,五邑华侨梦想着要建设自己的家乡,使子孙后代不再到处漂泊异乡,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种源源不断的乡土情怀汇聚成一张张汇票,给这片土地注入新的血液,成就了侨乡的崛起,成就了今天的五邑。当年,侨汇成了侨眷赖以为生的主要经济支柱,也是五邑华侨发展的命脉。如今,五邑地区与海外华侨社会形成了紧密的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联系网络,侨乡社会已经形成。
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五邑地区迎来了新的篇章,侨乡移民越来越频繁,扩展了海外五邑移民的分布范围,更促进了五邑事业的进一步飞腾发展。对此,我不禁感叹,五邑华侨为五邑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人之光,熠熠生辉。一张张古朴的照片述说着当代华人的不朽功勋。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国爱乡、创业拼搏、开放兼容、崇文乐善、文明进步的五邑人传统和精神。在这片沃土之上,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华侨,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推动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蓬勃发展。他们呈现出来的侨乡情感,爱国情怀是不容置疑的,更为世人所敬仰!
在这默默的心灵对话中,我感受到血泪奋斗是侨乡历史的底色,家乡、祖国的荣辱兴衰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内心。五邑华侨行走在中外文化碰撞的历史长河,承载着中华传统的烙印,融入异质的文化环境,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为居住国多元文化的格局丰富了色彩,在家乡传统文化的空气中注入外来文化的清新,其贡献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篇3
关键词:华侨博物院 华侨华人 陈列 内容设计
不同性质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陈列,一般来说,博物馆陈列的类别主要是按陈列内容来划分,华侨华人陈列,顾名思义,就是客观阐述华侨华人演变历史的陈列,在多数的涉侨陈列中,大多仅以华侨历史作为陈列对象,毕竟,华侨与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什么把华侨和华人并列起来展示呢?原因就在于华侨与华人是有着历史的因果联系的,外籍华人是从华侨演变过来的,华侨与华人彼此具有密切的历史、血缘、文化、经济和社会关系,当学者们在以他们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往往以“华侨华人”统一称呼,如《华侨华人研究》、《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等,而现在的很多场合,诸如有持中国国籍的华侨与持外国国籍的华人在一起集会或联欢时,一般统一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华侨”与“华人”并列,“历史”与“当代”并存,这就在陈列内容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反映了历史逻辑关系的变化,深化了陈列的主题。
博物馆陈列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的东西,第一层次是陈列主题所表现的有关学科内容,如历史学的、人类学的、民族学的、民俗学的、考古学的内容等等;第二层次是表现陈列主题所需要的文物、实物以及其他辅助展品,这两个层次结合的好坏,决定着博物馆陈列的优劣,而表现陈列主题所需要的文物实物和其他辅助展品的研究任务,则包括所需文物实物的鉴选,有待征集项目的拟定,所需辅助展品项目及其要求的拟定等。
一个好的博物馆的陈列,应以文物实物为基础,配合以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拟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对照以上的标准,一个好的华侨华人陈列,应以文物实物为基础,结合辅助性展品、有代表性的照片资料、图表资料,以主题陈列的形式,通过对华侨华人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表现,系统地揭示华侨华人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华侨华人历史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华侨华人历史知识。
这个好的华侨华人陈列,应该将通史陈列和专题陈列相结合,就是通专结合体例结合的陈列,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系统、形象地展示华侨华人走出国门、融入当地、奉献社会的过程应是华侨华人陈列的中心。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陈列,就是由“走出国门”、“侨民公民”、“辉耀历史”三个部分组成,系统、形象地展示了华侨华人走向世界的历史、融入当地的历程和奉献社会的辉煌。“走出国门”是讲述中国人的出国史,包括了梯山渡海、悲辛之旅和谋求发展三个单元,叙述了华侨华人出国的历史动因和特征。“侨民公民”包括华社春秋、谋生创业、传承融合和侨民公民四个单元,反映了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和特征,华侨华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融合于当地的发展历程。“辉耀历史”是华侨华人的贡献史,它包括缔造文明、热血丰碑、时代精英和赤子丹心四个单元,讴歌了华侨华人为居住国和祖籍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创下了不朽的业绩。
第二,华侨华人历史与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事件的结合应是华侨华人陈列的重点。把世界史、中国史的一些历史事件对华侨华人历史影响,结合到走出国门、融入当地、奉献社会的三个专题中,做到专题陈列中反映出通史的一些内容。笔者认为,以下一些历史事件,应该要在华侨华人陈列中予以反映(结合世界史、中国史的分期):
1.古代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6世纪):华侨产生于已有中外交流的秦汉,唐宋日益发达,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发展,华侨从流寓到定居者日渐增多,逐渐形成聚集的村落。明代由于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唐人街已在东南亚出现,结合以上事件,借以说明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久远,延绵不断。
2.近代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10年代):西方殖民者对亚洲、美洲等地的殖民开发,改变了当地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殖民地开发需要大批的劳动力,明清朝代更迭,更多中国人出洋谋生。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华侨出国人数猛增,出现了以华工为主的出国高潮。而华侨在东南亚等一些聚集区形成了华侨社会,以上的历史事件说明,近代以来出现的中国人移民海外的高潮,人数之众、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形成了华侨华人遍布世界的格局。
3.现代时期(20世纪10年代至二战结束):辛亥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亚洲其它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华侨不断卷入现代世界激流,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上的现代中国和世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缺少不了华侨的身影,颂扬了华侨华人心系桑梓,竭尽心力推动祖国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讴歌了华侨华人为居住国的发展、进步与繁荣创下了不朽业绩。
4.当代时期(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殖民地先后获得了独立,成为了新兴国家,华侨绝大多数加入了当地国籍,成为了华人,独具特色的华侨华人文化已成为其所在国家和地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侨民到公民,使其在国家归属感上发生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
第三,历史是在时间中演进,在空间中展开的,华侨华人陈列也要有时间的规定和地域的范围,在华侨华人陈列中更应该体现出时代的风貌和异域的风情,在陈列中要更加注意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典型文物实物的重点使用,并应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好一些重要的场景,强化直观视角效果,展开对华侨华人历史具像落实和情景辅叙,在形象思维中实现语言的转换,营造出艺术的氛围,使观众处在真实而具体的历史背景、地域特征和人物事物的表现空间中,在“物我合一”中认同于陈列的主题诉求。
华侨博物院的《华侨华人》陈列,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几个重要场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展览内容传达的信息。主要的场景有:码头、“猪仔船”、淘金、唐人街、华侨家居、割胶、锡矿、美洲铁路等。同时,将展版、展品与场景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观众走进场景,在场景中感受体会,在场景中观看展版和展品。以“猪仔船”为例:“猪仔船”要表现的是十九世纪大量华工象“猪仔”一样被西方殖民者用船贩卖到外国从事苦力,在长达数月的航程中华工受尽非人待遇,死亡率极高,“猪仔船”亦被称为“浮动的地狱”。场景以船舱断面为基本造型,参观通道即是船舱底部,观众走进船舱,即可看到烙在舱底船板上的一个《华工死亡表》,左边是一组华工雕塑,有各种姿势,各种表情,表现华工痛苦、愤怒、绝望、茫然的神态,雕塑多达21尊,场面真实感更强。在群雕的背面,配以同样题材的烙画,油画作品。船舱顶部留出一个安上铁栅栏的“天窗”,右边为展版和展品。场景的灯光以射灯为主,突出重点,整体效果令人震撼,印象犹为深刻。
毋庸讳言,在实际工作上,要达到上述的好的华侨华人陈列的标准,着实不容易,上面说到,华侨华人陈列的对象,不仅包括侨史文物、实物,还包括数量颇多的文字性资料等,华侨华人陈列的对象绝非文物或实物所能概括,把它称为华侨华人陈列材料更符合实际、更确切些。华侨华人陈列的材料,也就是陈列的内容是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人文学科的研究过程是贯穿着人的意志、人的愿望和努力的,它本质上是人的作用的结果,这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切自然界的现象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人的意志、愿望和努力参与其中,也不是他们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所以,一切的人文学科的发展途径,就只能是会通古今、会通中外,融会贯通,华侨华人陈列内容的研究,就只能遵循人文学科发展的途径,会通古今、会通中外,提炼出华侨华人陈列的主题。
因为陈列内容的设计,必须经过研究大量的一手材料,而真正用在陈列上的材料相对第一手材料会少很多,什么样的材料能用,用多少,我想这就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用好陈列的材料,来表达陈列的主题。系统论思想所昭视的是:组成一个系统中的诸要素不是最重要的,它们以何种形式加以联结决定着系统的质,联结是关键。那么如何运用系统论的方式来处理我们手中的材料才能给观众呈现一个好的陈列展览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但人们却往往以形而上学的态度来看待辩证法,就如拿所谓的“精华”和“糟粕”来说,把“精华”和“糟粕”看成是互不相通的两极,而尤其是把两者都看作是事物自身永世不变的客观属性,从而一笔勾销了其间流变不居的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关系,确切来说,所谓“精华”和“糟粕”都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言,而是就人的主观而言。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开花落,又如鸦片、寄生虫、禽流感等等,就其本身作为客观存在而言,并无所谓的精华和糟粕之分,所以其本身也就无所谓好坏、优劣、美丑之分,那分别在于我们主观对它如何运用,运用的好,腐朽可化为神奇;运用的不好,神奇可化为腐朽。同一个不龟手之药,善用者可以用它打胜一场战争,不善用者不免于世世洴澼絖。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但越人却断发文身,无所用之。鸦片可以作为疗效很好的药物,也可以作为害人的毒品。糟粕与精华倒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运用,而运用之妙则在乎运用者的一心。
因此,对于我们从事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人来讲,我们对于我们手中的陈列材料应该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应该简单的用精华与糟粕之分来定义我们的陈列材料,精华与糟粕之分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我们对它的应用。从事华侨华人陈列内容设计的人,必须掌握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华侨华人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而贯通,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成果,应用系统论的原理,把华侨华人陈列当作一个大的系统,把陈列材料当作陈列的组成要素,通过我们的研究,以一定形式联结起来,深刻揭示陈列主题,设计出能让观众尽快进入参与角色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华侨华人陈列。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篇4
一、国外一些学者对海外华侨经济与中国关系上的观点及影响
依照中岛岭雄的观点, 他认为东亚地区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是因为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这个地区的国家都属于受中国传统影响的“儒教文化圈”。他还进一步指出, 所谓儒教文化圈是指“过去一直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因此也可以将这一地区称作汉字文化圈, 或者说筷子文化区。从地理上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 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和越南, 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也应该包含在内。中岛认为, 儒教资本主义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是家族集体主义, 它不单是劳动组织, 而且导致企业成员的组织化, 并成为企业经营的规范;二是学习主义, 或者说是集体学习和学习国家;第三是“伦理的规范”。为了让自己的分析更加可信, 中岛岭雄利用以上提出的三点对东亚经济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分析。强调源于中国大陆的儒家传统已经深入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并形成了以所谓“儒家资本主义”为基础的“东亚模式”。其中这点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他认为海外的华侨华人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协调人际关系”、“勤俭节约”、“注重教育”、“家族成员的团结协作”。
另外, 其他日本学者还应用了有关“竹网” (人际关系网) 的概念, 既中国经商传统中的私人关系方面。私人关系一方面使得交易建立在了“信用”的基础上, 从而使华人内部的交易效率大大提高, 提高了东亚公司和欧美公司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华人企业的董事会除了包括传统的家庭成员之外, 还往往有着“功能董事”的存在, 这些“功能董事”往往具有强大的政治背景, 这是东亚地区, 尤其是东南亚几国的政治腐败的重要因素。这些从经济和企业管理角度细致的分析在当时中国和东南亚现象刚刚受到关注时十分流行, 并为西方的学者广泛接受,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显然, 以上的所谓儒家经济内涵并非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它的很多核心内容是东南亚乃至世界各民族在生产实践中共同形成的。同时中岛岭雄在分析中把儒家文化认为是东亚经济成功的唯一重要因素, 不免以偏盖全, 夸大了在海外华人华侨经济成功中的重要性。其从经济和企业管理角度细致的分析在当时中国和东南亚现象刚刚受到关注时十分流行。
如果说日本学者的分析尚且有一定根据, 那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的观点在我们看来则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判断和无稽之谈。
按照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的观点, 本土化和宗教的复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渐露端倪, 而中国大陆作为最大的一块磁石, 广泛地吸引着全球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的华人认同。在20世纪后半期, 这里的经济起飞首先在50年代的日本展开, 然后是四小龙的奇迹, 现在的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以及正被影响的菲律宾和越南。这里, 亨廷顿先生提醒我们, 四小龙: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中的三个都是人口为华人为主构成的地区 (香港和台湾实际上都是中国的部分) 。他认为正是这三个华人社会的崛起刺激了后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 而硬权力又衍生出“软权力”。后者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功反过来又对三条小龙, 以及以上提到的, 除日本之外的几乎所有中国周边国家中的华人华侨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促使他们向中国输出资本以及唤起了心理上中华民族的认同。
在1993年的世界银行的报告中, 第一次提到了“中华经济区”的字样, 并宣称“中华经济区”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第四增长极”。于是亨廷顿联系历史, 认为中国中心现象将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再次上演, “中华经济区”将演变成“中华帝国”, 并且推论在这一地区的经济方面有重大影响的华人将在“中华帝国”的复兴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是经济上的支持和投奔, 其次是文化上的回归, 最后是政治上的再次认同。
新加坡是亨廷顿逻辑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他把李光耀在新加坡作的, 关于新加坡的经济成功原因在于儒教的讲话不仅看作是新加坡树立不同于西方价值观的表现, 还把其看成是华人占大多数的小国在政治上向北京靠拢的趋势。亨廷顿在评价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时认为中国用中立的方式吸引华人在经济上介入中国建设, 并且使华人实体倾向与中国。可以看到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
很明显, 东南亚却有不少国家的领导人有着与亨廷顿的观点相似的想法, 或者说把亨廷顿的文章接受为未来的一种可能。于是, 像在以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这样国家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华情绪。在苏加诺时代 (1950—1965) 的华侨华人政策时好时坏, 虽然中国政府为东南亚国家考虑消除了双重国籍政策, 但印尼还是于1959、1960年颁布了两项旨在缩减华侨在印尼经济地位的法令。1963年, 印尼又发生大规模的反华暴动, 许多华人失去了财产和生计。东南亚经济危机被深受以上极端思想毒害的东南亚民族主义分子利用, 他们认为华人华侨掌握了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命脉, 是他们的资本外逃造成了本国的经济困难, 进而导致了最近一次大规模排华暴乱在1998年5月的爆发, 也称“五月骚乱”, 作为统治阶级释放压力的替罪羊, 数千华人失去生命。东南亚其他国家在政策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排华抑华现象, 认为华人都是经济动物。越南统一后, 打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旗号, 越南政府禁止华侨从事渔、林、印刷等多种职业, 还把许多华侨遣送到荒芜人烟的“新经济区”任其自生自灭。华人经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可想而知。
二、对于华人经济地位的理性思考
对于日本学者的有关“儒教资本主义”理论, 我们应承认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说服力的, 儒教传统的精髓对家庭的和睦、企业凝聚力的增强, 甚至社会的稳定发展, 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他们的优越性过分夸大也是不全面的。它只阐明了部分真相, 远不是真理的全部。
第一, 东南亚华人的成功并非遵循来自中国传统的“儒教资本主义传统”, 而是与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分不开的。他们的成功根本上来说是他们善于适应各国不同的商业环境和条件。第二, 要是说儒家文化对华人企业家的影响存在的话, 它也在慢慢减弱, 新一代接受的西方训练和教育, 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已经不会中文或是祖上的方言, 语言的割裂使得文化上的影响更加减弱。第三, 从商业管理上来说, 华侨华人的公司和产业和多数欧美成功公司一样具备了以西方标准为主的管理和奖惩模式, 这些公司雇佣的是本地人, 货源和倾销地也多是所在国,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经济上已经彻底的本地化了。并且由此来看, 也很难想象这些商人还会保持一个与他们利益几乎无关的遥远国度的文化认同。
作者认为在本地寻求政治保障是每一个利益集团的天然倾向, 他们在原著民具有强烈反华倾向的社会中自然地会选择同所在国资本联合或是选择与当权者合作。与在中国的外国公司经常会贿赂中国地方官员而取得优惠政策一样, 与官员的联系并不是儒家或者中国“竹网”的特有特点。
至于亨廷顿说中国正在利用海外华人资本扩大在东南亚影响, 并恢复在19世纪以前的区域霸主地位的更进一步的指责, 显然是毫无根据的。
首先, 对于华人身份的认同。经过了几代的本土生活, 大多数华人早已适应了所在国的身份认同。而且东南亚国家过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限制, 乃至禁止华文教育的政策, 使得华人获得全面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正规教育已不可能。经济实力较强的华人选择送下一代出国留学, 而生活水平一般的华人往往选择接受本地的成本较低和应用较为方便的当地学校。
其次, 海外华商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份受到怀疑。海外的华人资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华人在海外经营的积累, 海外华人的国籍已经是所在国的, 所以资本也与中国再无关系, 即便回国投资, 也是作为一般性的外国资本而已。另一部分是中国民族资本的输出, 而这一部分资本的经济体的总部设在中国, 出国投资是利润上的考虑, 无论是国内的资本还是国外的资本, 本来就是投资者可以随意动用的, 以此来说明中国政府能通过政治力量操纵这些资本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也过低估计了中国的民主化程度。
再次, 关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问题。当然海外华人在东南亚的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但是由于长期受到所在国的政治打压, 华人的参政能力和经济实力实际上并不成正比。即便是在唯一华人占多数的国家新加坡, 其有关新加坡向北京靠拢的说法也是占不住的。在20世纪70年代, 李光耀曾经造访中国, 在当时李根本瞧不起经济上孱弱、政治上封闭的中国, 也并没有被5000年文化所吸引, 他在和中国领导人交流的时候坚持用英语就是例证。而后来之所以李光耀又大谈儒教文明在新加坡的重要性, 是因为在当时的全球化背景之下, 新加坡有被全盘西化从而失去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危机, 作为政治上的应对, 李提出了儒教文化优于西方的论断, 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海外华人的“向心力”是搭不上的。
最后, 从中国的外交政策上说, 中国一直奉行的是独立自主, 不干涉别国内政的策略。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东南亚各国建交时取消双重国籍, 来保护兄弟国家的民族情感, 就是例子。在海外华人普遍入籍本地之后, 中国与华人经济的法理联系也从此割断。海外华人回国投资也主要是由于企业利润和发展的考虑, 与所谓的“祖国情结”无关。
当然, 得出以上的几点总结并不是说从此以后海外华人华侨经济就会淡出我们的视野。对于海外华人商业和我国的联系一直以来就存在两派的观点。一种如前者, 认为现今华人经济在传统上仍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 在将来尤其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国际形势下, 这种联系会扩大到文化的再认同以及政治的“联合”。他们强调历史经历在研究华人经济上的主导作用。而持相反意见的另一派则认为华人经济在海外的发展同中国儒家传统毫无关系, 之所以华人在经济发展中取得如此成功, 当地的政治经济因素起很大作用。历史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共同感是不足为道的。 当然, 两者的观点都有长处和偏差。前者过分强调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容易泛泛而谈, 后者对当地政治经济的过分青睐又让他们的视野过于狭隘。
一直以来, 不论是海外学者还是我们都把“华人华侨”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来研究, 过多地强调了它的“特殊性”。当然, 海外华人华侨经济在抗日战争之时确实为中国的胜利提供了一定支持, 在我国目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体制的安排之下, 华侨仍然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得到照顾。但是, 这些研究都忽视了一个即成事实, 那就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形成与发展只是整个世界性移民潮流的一个分支。特别是东南亚华侨华人, 几代甚至十几代以来就生于斯长于斯, 多数年轻华侨华人已不能熟练运用汉语, 他们早已将自己认同为当地人, 在经济上自然也完全融入了所在国家。华人早已成为当地民族国家中的一个民族——华族, 它们与来自其他国家与大洲的各民族一样, 已经参与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来。所以, 在看待海外华人经济与中国的关系的时候, 应该跳出“中国一直都是亚洲主导大国, 而我研究的对象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这样的圈圈, 才能在其地位上作出全面的考量。
参考文献
[1]SAMUEL P.HUNTINGTON.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2]颜湟清.海外华人的社会变革与商业成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华侨华人 中国奥运海外兵团 篇5
华侨华人与奥林匹克运动关系密切。新中国的一些单项运动由归侨支撑, 许多国手出国定居, 成为“ 海外兵团”。在支持申办奥运、捐建“ 水立方”、迎接和保护奥运圣火中, 海外同胞功不可没。事实上, 华侨与奥林匹克早已结缘, 在旧中国, 南洋华侨1936 年为中国健儿赴欧洲参赛筹集盘缠,1948 年第十四届奥运会结束后, 参赛的中国足球队因缺少经费, 差点流落伦敦街头, 华侨凑路费帮他们回国。海外同胞为奥运竞技场上的中國健儿呐喊助威, 唐人街全街夹道欢迎中国运动员的场景,更令人难忘。
北京奥运“ 祥云” 火炬在世界各大洲传递了一圈。所到之处, 海外华侨华人用旗帜、标语和歌声夹道欢迎, 他们的心随着火焰在起舞。与其他北京奥运场馆不同, 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是唯一由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资建造的, 来自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 万多人捐资近10 亿元, 他们用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筑起了这座“ 水晶宫”。奥运临近, 海外华侨华人和北京贴得更近。
如今的中国, 早已告别那段被称为“ 东亚病夫” 的耻辱历史, 成为一个任何对手都不能忽视的体育强国。抚今忆昔, 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了中华民族的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对世界体育事业发展和促进人类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光回转到公元1932 年7 月30 日。美国洛杉矶中心体育场, 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里举行。中国体育代表队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在由6 人拼凑而成的队伍里, 大名鼎鼎的刘长春擎旗走在前列, 总代表沈嗣良紧随其后, 其次为宋君复, 留美学生和华人代表刘雪松、申国权以及托平。
华侨华人从一开始就和中华民族的奥运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个中华民族百废待兴的岁月里, 他们和运动健儿创造了许多个第一, 赢得了体育的荣耀, 振奋了民族精神。
我国第一支出国访问的男子篮球队, 是爱国华侨林珠光先生集资、以菲律宾华侨队为基础、邀请上海篮球队队员参加组成的“ 中华征美篮球队”。该队于1929 年7 月赴美国学习与比赛, 他们在美国比赛8 场, 胜5 场, 负3 场, 受到海外华侨的称赞。第一个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的中国运动员, 是祖籍福建、生长于印度尼西亚的吴传玉。
他1951 年回国,1952 年代表中国去赫尔辛基参加第十五届奥运会游泳比赛。1953 年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游泳比赛中,获100 米仰泳金质奖章。1954 年他又在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游泳比赛中, 获得100 米仰泳和100 米蝶泳两项第二名。可惜天不予寿, 后因飞机失事遇难。
在海外, 有许多老华侨华人十分关心中国的体育事业, 菲律宾的陈掌谔便是其中的一位。1897 年出生在福建同安县的他为了改变旧中国体育落后的现状, 远赴美国春田体育大学深造, 后回国任教。日寇侵华, 远走菲律宾。在菲律宾功成名就的他有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 那就是希望中国的体育事业能够尽快追赶世界水平。
他曾经写过一首《子夜歌· 中国得胜再填词补》, 其中写道:“ 现时代, 新兴运动, 雅典首都重举。相继参加, 胡笳幕揭, 无限欢情绪。大英庚续后, 苏俄雄视争取。精练三军, 出奇连捷, 中国愁无语。待何年, 军冠全球, 再填词补。”
这首叙述奥运历史的《子夜歌》, 写得气韵深沉。放眼世界体坛, 最令陈掌谔伤感的是, 在各路英雄龙争虎斗之中,“ 中国愁无语”。他认为, 由于多年积弱, 中国体育落后先进国家起码有50 年, 不过他始终认为, 中国也会有“ 军冠全球” 的那一天。他的信心没有错。
像林珠光和陈掌谔那样挂念中国的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并做出过贡献的华侨还有温集祥( 足球, 印尼)、杨秀琼( 游泳, 加拿大)、陈振和( 足球, 印尼)、许承基( 网球, 印尼)、林宝华( 网球,澳大利亚) 和邱飞海( 网球, 新加坡) 等。而像吴传玉那样的归侨, 对新中国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事业发展同样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强辉, 举重运动员、教练员, 运动健将。祖籍福建厦门, 生于印度尼西亚。1952 年回国, 同年开始举重训练。1955 年赴苏联学习举重并进入国家队。历任国家队教练、总教练, 中国举重协会副主席,亚洲举重联合会副主席。1958 年在全国25 个单位健将级举重比赛中, 以155 公斤的成绩打破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在中、苏、波三国举重比赛中, 又以158 公斤的成绩, 再破该项世界纪录。1959 年在全国健将级举重比赛中, 以158.5 公斤的成绩, 打破本人保持的世界纪录。任教练后培养了一批优秀选手, 其中有5 人11 次打破世界纪录。他曾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再如郭德观( 网球, 印尼)、汤仙虎( 羽毛球,印尼)、陈福寿( 羽毛球, 印尼)、梁秋霞( 羽毛球,印尼)、陈玉娘( 羽毛球, 印尼)、林慧卿( 乒乓球,印尼)、李宽敏( 垒球, 日本)、容志行( 足球、印度)、陈常凤( 篮球, 印尼)、许淑莲( 网球、印尼)、高志宏( 网球、印尼)、刘庭怀( 体操教练, 印尼)、楼大鹏( 中国奥委会, 英国) 等, 他们中的一些人至今还以教练或体育官员的身份活跃在体坛上。
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 广东、福建的多个侨乡开风气之先, 涌现出一批运动之乡。如广东中山被称为“ 体育之乡”, 台山被称为“ 排球之乡”,梅县被称为“ 足球之乡”, 东莞被称为“ 游泳之乡” 和“ 举重之乡”, 福建莆田被称为“ 田径之乡”, 晋江被称为“ 篮球之乡” 等等。它们如涓涓细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汇成河海, 成就了今天中华健儿在奥运赛场上的卓越表现。除了“ 走回来” 为国争光, 如今许多国手也纷纷“ 走出去”——或者寻求发展, 或者定居易籍, 成为“ 海外兵团”, 为所在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比较突出的如郎平( 排球)、何智丽( 乒乓球)、李佳薇( 乒乓球)、马文革( 乒乓球)、乔良( 体操)、田菊坪( 体操教练)、王同祥( 跳水)、汪嘉伟( 排球)、皮红艳( 羽毛球)、徐怀雯( 羽毛球)、栾菊杰( 花剑)、姚明( 篮球)、王治郅( 篮球)、易建联( 篮球)、孙继海( 足球)、董方卓( 足球)、郑智( 足球)、邵佳一( 足球) 等。
中华民族的奥运历史已近百年。华侨华人在其中抒写了动人的篇章。他们和奥林匹克的故事说不
完……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港台奥运健将
杨传广: 奥运会夺牌第一人
美国西部时间2007 年1 月27 日下午,中国台湾省田径运动员杨传广在美国圣费南度谷去世,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奥运会奖牌的运动员, 曾有“ 亚洲铁人”的美誉。
杨传广出生于1933 年, 台湾省台东人。中学时代, 杨传广便表现出超人的体育天赋。1958 年, 杨传广赴美留学深造,1960年在罗马第17 届奥运会的十项全能项目中, 杨传广获银牌, 成绩是8334 分。
东方羚羊: 纪政
中国台湾省田径运动员纪政是世界著名女子短跑运动员, 被誉为“ 东方羚羊”。1968 年在第19 届墨西哥奥运会上, 纪政以10 秒4 的成绩获女子80 米栏铜牌, 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获得奖牌的中国女子。由于她的成绩特别出众, 获得“ 东方羚羊”、“ 世界女飞人”、“ 短跑女王” 等美名。
风之后: 李丽珊
中国香港选手李丽珊被称为“ 风之后”, 她在1996 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女子帆板冠军, 为中国香港代表团首夺奥运金牌。
自1952 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以来, 中国香港参加的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从未拿到过奖牌, 李丽珊在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夺冠为中国香港翻开新的奥运篇章。李丽珊在全国九运会失意后一度打算退役,但她在2001 年再次登上世界女子帆板年终排名第一, 这是她继1996 年和1998 年后,第三次获得这个殊荣。她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精神, 成为了香港精神的典范。
“ 骑手” 林子心
林子心是中国香港奥运马术队的骑手。林子心于1978 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出生, 父母均为香港人。为了能够代表中国香港参加比赛, 她在2006 年放弃了加拿大国籍。目前她正在比利时训练, 为奥运会进行最后的备战。对于从小就酷爱骑马的林子心来说, 仅仅参加一次奥运会当然是不夠的。她说:“ 我的长远目标是2010 年的世界锦标赛, 这是级别和奥运会一样的大型赛事, 希望能够在那里取得好成绩。然后是2010 年的伦敦奥运会, 虽然4 年时间还很多, 但我还是希望下次能够有机会再到奥运会的赛场上骑马。”
跆拳道冠军: 陈诗欣
陈诗欣,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人, 跆拳道选手。她参加了2004 年雅典奥运会, 在女子第一量级(49 公斤级) 决赛中以6:4 击败古巴的迪雅兹, 拿下金牌。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篇6
比如,中餐业一直是许多华侨华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世界各地,稍具规模的城市中几乎都可以找到中餐馆。中餐业的盛行,既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也是各国饮食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的结果。许多中餐馆都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对中餐加以改造,使之更适合当地居民的口味。华侨华人通过他们在餐饮业的活动,架起了一座文化交融、人民交流的桥梁。
近些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为华侨华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和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在许多国家,他们已超出餐饮、服装和皮革加工等传统行业,积极涉足进出口贸易、超级市场、百货商店等行业以及一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且有的已具相当规模。在东南亚国家,华商和华人资本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欧美一些国家,新华侨华人经济对当地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增进了所在国与中国的经济往来与合作,加快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推荐阅读:
华侨博物馆观后感专题08-03
华侨华人博物馆参观心得10-10
华侨文化11-08
龙江华侨中学11-19
华侨大学介绍11-06
华侨的英语简历12-10
海南华侨中学实习总结06-26
华人华侨与奥运会10-26
互换性华侨大学06-02
华侨大学导游词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