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精神文明

2024-11-25

中国历史精神文明(共12篇)

中国历史精神文明 篇1

高中的文化史教学, 要在初中识记古代文化史常识的基础上对基本的文化成果做进一步的理论概论和提升, 能从大量的文化成果中, 提炼出传统文化的共性和精髓, 能从中外对比中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所探讨的问题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这不但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教学内容重复和知识点的简单堆砌的问题, 而且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材集中化、专题化的编排方式和中外合编的形式也为文化史更高层次的教学提供了便利。

以教材当中涉及的中医为例, 高中的历史教学中, 不能仅仅知道几本医书和几个医学家, 还需要了解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中医的精华所在, 可做如下补充拓展:与西医以人体解剖为基础, 重视局部的定量的系统分析相比, 整体思维的理论是中医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地方。中医包含的阴阳平衡学说、脏腑经络学说, 强调用系统的、整体的思维看待疾病, 认为人的整个身体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 并依据局部病变影响整体的理论, “创立了脉诊、舌诊、足诊、目诊等方法, 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与现代的医学全息理论完全符合, 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赞誉和重视”。学完了古代的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数学等科技成就后,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的大量的科技成果, 从中提炼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特点, 使学生对其特点有一个整休地、深入地认识 (这些内容只有人民版有所涉及, 其他版本没有相关内容) 。教师可做如下分析提炼:分析中国古代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体系, 它以解决农业、历法、商业和赋税计算等实际问题为目的, 汇集了大量的应用题目及算法, 在代数运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技术和经验积累, 轻理论探讨, 因而实用技术发达, 而向近代科学转型的理论储备却不足的特点。分析中医、古代天文学的特点可以发现我们先人善于应用朴素的整体思维, 具有宏观把握世界的高度智慧, 但另一方面忽略对个别物质的深入探究, 满足“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模糊性的一般法则, 缺少实证分析、定量研究和实践检验, 使得传统自然科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分化, 包括医学在内的很多学科知识因为没有实证也无法让人信服。得出中国的传统科学“重整体综合思维, 轻视具体的定量分析”的重要特点。

在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中的中国古代文学时, 也不能停留在记住几首唐诗宋词作品, 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特色。通过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如下几个要点:与中世纪的西方文学相比, 不论是抒发建功立业情怀的唐诗, 咏叹缠绵悱恻的宋词, 还是揭露黑暗现实的元曲, 描绘日常生活的明清小说, 都把写作对象聚焦到现实世界。中国文学具有关注现实、关注人伦道德, 而不重彼岸世界的理性精神;古代文学强调文以载道, 注重道德垂训的功能, 具有明显的道德教化色彩;中国文学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传统, 主张文学作品中有节制的感情宣泄, 重含蓄深沉、意味隽永之美, 很少有西方文学中大悲大喜的作品, 反映了“中华民族平和、宽容、节制的文化性格”。文学艺术史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有效提炼, 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更为深刻。

当然, 对中国传统文化史的理论提升和文化精神的提炼最重要的还是以中国传统思想史部分为依托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何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的, 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方向, 体现了民族共同的心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模式,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人文精神》中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7点; (1) 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 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3) 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 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 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 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 生生不息。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概括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四个方面。姜义华在《中华文化读本》一书中亦概括为很相似的四点:“天人合一,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重民思想, 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合中庸, 以和为贵为美的精神。”“经世致用, 实践理性的精神”。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增加了“修身为本, 以德为政”“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积极有为, 自强不息的实践理性精神”等内容。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这是中华文化能够延续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 是传统文化现代化所要吸取的精华, 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所要传承的最核心的内容, 教师在讲解文化史的时候, 如果没有在恰当的时候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进行提升, 没有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 仅仅是罗列一些发展史实, 那么, 传统文化史的教学从根本上讲是不达要旨的。在文化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综合各个名家对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文化特点的重要论断, 向学生作一介绍, 提升文化史的教学层次, 让学生切实感悟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历史精神文明 篇2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在奴隶社会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已经有了历法。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古书关于夏朝时候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的最早记录。商朝时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青铜艺术是夏、商、西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夏商时期我国历法的形成;夏朝时我国最早记录了流星雨和日食;商朝时我国有了医学分科;甲骨文和金文;青铜艺术;乐器:钟、鼓、磬、编钟;“韶乐”和大型歌舞。

2.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讲述夏、商、西周在在天文、历法、医学、青铜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知道当时我国科学文化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思考甲骨文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出现有何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及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指导学生总结青铜艺术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骨文;青铜艺术。难点:商周青铜艺术的特点。教学学方法讲述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读课前提示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在奴隶社会,我国人民就创造了世界领先的文化成就。这一课我们将要学到:夏、商、西周时我国哪些科学文化成就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什么是甲骨文、金文?我国的青铜艺术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名闻中外的青铜器代表作?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中华民族的摇篮一是黄河流域,一是长江流域。在这两大河流沿岸,首先发展了农业。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就以农为本。适应农业生产播、种、收掌握时间的需要,我国人民从很早就研究天象,形成历法。

1.历法:“夏历”和“殷历” 相传早在4000多年的夏朝,就已经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就源于夏朝。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商朝的历法称为“殷历”,根据甲骨文记载,一件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加一个月。商朝人对年、月、日时的概念,已经分得很清楚。历法中还有农事安排,告诉人们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收获。

2.天文:流星雨和日食的记录(夏

古书记录了我国夏朝时观察到的一次日食,描述了日食发生时人们的惊恐(用材料说明。商朝的文字里保存了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科学家推算,这些记载和实际现象是相符的。《诗经》中记载了西周末年(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的日食记录。

关于流星雨,《竹书纪年》中记载:“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其它史书也有类似记载。

我国古书关于夏朝时日食和流星雨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记录。3.医学

我国人民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中医和用草药治病享誉世界。传说神农氏尝百草,说明早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试采用草药治病。商朝文字里,记载了16种疾病,其中有关虫牙的记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牙病记录。商朝的名臣伊尹,据说也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发明了汤药治病的方法。商朝的外科医生,已经使用手术刀一类的器械。

周朝时,我国已经有了医学分科,如内科、外科、营养保健和兽医等。

二、甲骨文和金文

前面讲到,商朝文字里记载了天文、历法和医学方面的情况。那么,商朝的文字是什么样?它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请同学看图《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教师指图讲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的刻划符号,到商朝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殷都废墟发现的(解释“殷墟”,出土的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着文字,所以称为“甲骨文”。(请同学看图《兽骨上的商朝文字》和《甲骨文举例》表,并与《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比较,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有前后沿袭的特点。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记载了商朝生产状况,阶级关系和商王对年成丰歉、风雨大小、战争胜负、猎获量多少的占卜结果(举例说明,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宝贵资料。因此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请同学回答甲骨文出现的意义。

除甲骨文外,商周一些青铜器上也铸刻有文字,称为“金文”,当时的铜即称为“金”。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常铸刻在钟或鼎(解释钟、鼎上,又叫“钟鼎文”。

金文比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了(请同学观察图《西周的铜盘》上的字,并与甲骨文比较。

商朝的金文字数少,西周的金文字数多起来,有的多达四五百字。金文记载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史料(请同学回忆青铜器“匹马束丝”买5名奴隶的铭文记载。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为大篆。

(请同学试叙述我国文字的起源和至西周止的文字发展过程,然后教师简要归纳。

三、青铜艺术

通过学习商代历史,我们已知道青铜器是怎样冶铸制造的。从艺术角度上讲,我国的青铜艺术也是举世称奇,令人赞叹。

青铜艺术是夏、商、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商周青铜器闻名世界,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出土的青铜器,表面无纹饰,古朴简陋,说明夏朝已进入了青铜时代。商朝时,青铜艺术达到顶峰。(请同学看图《商朝的象尊、犀尊》、《商朝青铜器的装饰图案》,回答:“商代青铜器在造型和纹饰上有什么特点?商代青铜器有各种动物和怪兽的形象,造型美观,形态生动逼真。装饰图案有兽面纹、蟠龙纹,给人以庄重严整的感觉。商朝的四羊方尊(请同学看彩图,教师描述四羊方尊的造型的纹饰造型雄奇,工艺高超,是青铜器中名闻中外的精品。

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商代青铜艺术,青铜器形制种类远远超过商代。西周青铜器纹饰盛行凤纹(请学生看图。总的讲,西周后期的纹饰从复杂趋向简朴。

四、乐和舞蹈

夏、商、周几代都很重视音乐和舞蹈。中国音乐舞蹈起源很早,在父系氏族公社时代许多遗址中出土了陶制乐器;青海大通出土的一个彩陶盆上绘有15人舞蹈的场景;在阶级出现以前的氏族和部落会议上有”百兽率舞“即各氏族摹拟动物动作载歌载舞的场面。在夏朝,传说启创制了乐舞《九韶》,后来春秋时的孔子在齐国听到

韶乐(一种既可歌唱又可伴舞的音乐一直沉浸在优美的乐声中,连续三个月吃肉时竟品味不出肉的美味。

商代已有多种乐器,现已发现的商代乐器有钟、磬(一种玉或石制的打击乐器、鼓等。(请同学看图《商代的磬和鼓》其中有些乐器是成套的,如编钟。

西周时,有了成套乐器。当时的乐器有钟、镈、成套的编钟。据《诗经》记载,还有鼓、琴、瑟、笙、筦等。周天子很重视乐舞,周公旦”制礼作乐“,”礼乐“并称。宫廷歌舞艺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表现大禹治水和武王伐纣内容的大型歌舞,也在那时形成。

(以提问形式小结本课主要内容

1.在夏商西周时期,天文历法方面有何成就? 2.什么叫甲骨文?甲骨文的出现有何重要意义? 3.商和西周的青铜艺术特点是什么? 布置作业(略

(北京市崇文区教研中心李增淑

中国历史精神文明 篇3

关键词:精神要义 传统史学 历史观

中国传统史学精神要义涉及诸多方面,但从历史观角度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天人关系、古今关系和天下观。接下来,我就分别就这三个方面谈谈我自己对此相应的理解。

首先是天人关系。说到天人关系,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天”这个概念或许是中国文化所首创的。这个“天”不是天空的“天”,也不是天堂的“天”,而是天下的“天”,它不仅是人的精神上的主宰,信仰上的领袖,更是一切社会生活关系的来源,其中就包括世俗权力的来源。这里的“人”是有差别有等级的人。根据宗法制,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大夫受命于诸侯,士受命于大夫,农工商受命于士。整个“人”的群体是和“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与“人”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上下级关系、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和授命与受命的关系。不只是在中国传统史家的眼里,即使是在普通人的眼里,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和治权长久性都来自于“天”的授予,即“君权神授”。这一观念在三代就已确定。商代雏形,西周成型的“宗法制”就把天人关系也纳入其中,并成为宗法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天子的嫡长子仍为天子,是为“大宗”,天子的其余庶子则为诸侯,是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仍为诸侯,为大宗,诸侯的其余庶子则为大夫,为小宗;大夫的嫡长子仍为大夫,为大宗,诸侯的其余庶子则为士,为小宗;士的嫡长子仍为士,但士的其余庶子就变成了农工商等平民阶层,不再列在诸侯之列。诸侯是一国之主,是为“国君”;大夫是一家之主,是为“家君”,国君之子,家君之子都是“君之子”,简称“君子”。同样地,最高统治着被视为天的嫡长子,因此简称“天子”。这样一来“天”和“人”便随着宗法制的确立而形成了“天人关系”。

然后是“古今关系”。关于“古今关系”,历史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观点:一类叫做“法先王”,一类叫做“法后王”。“法先王”主要是儒家的主张,就是要遵循先王,尊奉先贤,遵从先祖。把先人的想法、做法作为处理现实问题甚至将来问题的唯一依据。“法后王”主要是法家的主张。“法后王”这个说法并非是指向后看,而是相对于“法先王”回到过去的主张来说的。“法后王”的真正含义是指从依靠人治转变到依靠法治,用制度的规范来代替君主的随意从而让一个国家正常稳定合理的运转。一言以蔽之,它的出发点就是“制度比人可靠”,或者说“客观比主观可靠”。“法先王”与“法后王”之间的较量此起彼伏,双方的实力也是此消彼长。秦以前,“法先王”一统天下,实现了道统和治统的统一;秦以后,“法后王”后来居上,从“法先王”手中夺去了治统,使得道统和治统分别由不同的理念来支配。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后王”实际上是对“法先王”的补充和发展,是进步的。 “法后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确立的一套制度,可以让任何一个统治者都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哪怕是个傻瓜。如果在这套制度下连傻瓜都能把国家治理好的话,那么这无疑是好制度,好方法,好观点。因此这种“法先王”的观点有它存在的充分性。用制度的成熟来代替君主的才能,虽然不是开疆拓土之法,但却是长治久安之术。中国历史上有乱有治,但治的时间特别是政权内部治的时间还是长于乱的时间。所以这种“法先王”的观点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有了充分性和必要性,那么就有了合理性。

最后是“天下观”。在古代典籍里能找到无数关于“天下”的言语,最有名的莫过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句了。事实上“天下观”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各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中国最早的清晰的社会阶层划分是从宗法制开始的。前面也提到了,在宗法制下,社会分成三大等级:贵族、平民和奴隶。其中贵族又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四个阶层,平民就是农工商。整个社会呈现的是“金字塔”型的结构。在宗法制形成之初,由于社會生产力发展缓慢,人口数量稀少,在社会各阶层中,既能接受到良好教育又有相对庞大人口规模的诸侯和大夫,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又因为诸侯是一国之君,简称“国君”,大夫是一家之君,简称“家君”,所以那个时候,就有了“国家”这个概念。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分封不停地继续,因此士的数量开始增加。时逢春秋战国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各国为了称霸和反称霸,都在招贤纳士,具有一定想法和技能的士开始受到重用,并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出现了“士人的崛起”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出身士人的个人和团体开始向上级贵族转化,比如孔丘和他所代表的儒家;还有一些出身士人的个人和团体开始想平民转化,比如墨翟和他所代表的墨家。这个转变是缓慢的,但就是这个缓慢的转变,奠定了未来封建社会的阶级构成。因为士人和平民在数量上的壮大,带来他们在力量上的强大。社会上逐步形成了诸侯和大夫越来越少,士人和平民越来越多;诸侯和大夫越来越弱,士人和平民越来越强的局面。直到秦一统天下,从制度上废除了宗法制,逐步确立了“皇帝——地主——农民”新的“金字塔”行的等级序列,并一直持续到整个封建社会。现在我们来看无论是士人还是地主,无论是平民还是农民。用现代话说都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和少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看无论是世袭还是科举,无论是军功还是政绩,传统社会里总能为这些所谓的中产阶级和少产阶级提供上升的目标和途径,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找到自己现在的定位和未来的归宿,因此整个社会阶层保持了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劲头。因此自始至终,这个“金字塔”型的结构一直稳固,从未坍塌,直到今天。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下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中国历史精神文明 篇4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 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 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 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 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 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 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这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中的开篇语。用这几句话形容当今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世界情形也是比较合适的。

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仍为时代主题的总趋势下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一方面,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 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 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世界仍不太平。始自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 局部动荡频繁发生,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邪教与恐怖主义活动嚣张、人类道德沦落信仰紊乱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总之, 西方现代社会物质丰富和精神痛苦的乱象困扰着其社会几乎所有的人们, 并有波及全球之势。

其实, 当今世界的纷繁复杂与总困惑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人类现代化及其产物现代工业文明无疑要比传统农业文明更加先进高级和丰富深刻, 但是, 伴随着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是资本和市场的法则与秩序, 资本这种“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自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盛行, 使得其在经济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 却也滋生并强化了欧洲中心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资本的扩张性、竞争性与垄断性造成世界财富和经济政治科技外交文化艺术学术等种种领域都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西方大国的生产与生活模式是海量生产、海量消费和海量排放, 结果造成全球资源的严重枯竭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造成人地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高度紧张。

与这样的客观现实生活相映照的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也必然是新旧杂呈、困惑丛生。在先进思想和理念日益活跃的同时, 人们渐渐丢掉了传统的美德、曾经的信仰, 还有不少人放弃了对于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求, 越来越多的人要么抑郁困惑, 要么怪诞不经, 他们的精神家园或者杂草丛生;或者一片荒漠, 什么也没有。不少人心灵的天空再也没有灿烂多彩的云霞, 没有美丽圣洁的天使, 没有明媚神奇的伊甸园, 有的只是漫天的乌鸦和黑压压的蝙蝠阵阵。

不只世界如此, 这一乱象也早已浸淫着中国社会, 而于今日尤盛。在当今中国, 由于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现实的和思想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所有领域也都处在变动不拘当中。近年来,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一种两极对立的矛盾征象, 一方面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国家外汇储备更是高居世界第一,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收入总体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国家的市场体制和民主法治建设也在继续推进。另一方面, “矿难”事故频发, 食品不安全令人担忧, 建筑质量没有保障,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权力腐败触目惊心,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人际感情趋向功利, 幸福指数徘徊不前, 信仰与道德日益滑向谷底, 人们精神压力增大, 人性异化已见端倪, 社会冲突和公共安全屡发危险。不少人在困惑与纠结中步履维艰, 有的甚至抑郁不堪, 有的惶惶不可终日。

在渔猎游牧农耕文明和自然经济时代, 人类创造了诸神、佛祖、上帝和安拉, 创造了美好的天宫和天堂、桃花源和伊甸园, 也创造了炼狱和地狱, 形成了信仰和灵魂的世界, 人们虽然物质贫穷但是精神有所皈依;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时代, 上帝被宣布“死亡”, 天堂在人间落户, 众神狂欢变为众人狂欢, 敬畏变成亵渎, 感情变成交易, 一些优秀文明和优良传统被无情地抛弃, 一些庸俗的时尚却车水马龙般被奉为至宝, 人们物质富足而精神迷茫荒圮颓废, 各民族文明和全人类文明处在前行的十字路口。这样的世界和时代需要哲学家予以关注关怀关心, 这样的人们的心灵需要哲学家照顾照料照看, 这样的文明需要哲学家号脉诊断和医治。

在我国日益走向现代化、市场化的今天, 我们的哲学家当何以担当?面对人们物质丰富和精神痛苦的困惑, 我们的哲学家又当何以作为?答曰, “关怀现实、解读困惑、引领思想、守护文明”也。

二、关怀现实解读困惑

虽然哲学是方法的反思, 思想的思想, 理论的理论, 解释的解释, 虽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民族的头脑, 人类文明的象征;虽然哲学是宇宙之学, 人类学之学;虽然哲学属于高度抽象的逻辑思维及其成果, 但是, 哲学依然可以也必须为芸芸众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 哲学应该也需要兼顾抽象理论的高端和老百姓生活的底层。即哲学既是学术的也是生活的, 既是概念的也是实践的, 既是精英的也是大众的, 既是哲学家的也是老百姓的, 它既深奥又浅显。虽然哲学是元学问, 是母学, 但它与一切人、事、物、现象、道理都可以发生程度不等的关联。而自然的演进无止尽, 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发展无止尽, 人们的认识无止尽, 因而经验的概括与理论的抽象也就无止尽, 这其中就包括高度综合概括抽象的哲学反思与哲学批判。

古往今来, 在事实上, 既有老太太、老爷爷的哲学, 也有婴幼儿的哲学;既有丈夫的哲学, 也有妻子的哲学;既有教师的哲学, 也有学生的哲学;既有同志的哲学, 也有同事的哲学;既有领导、企业家、老板的哲学, 也有下属、员工、雇工的哲学;既有国家、民族的哲学, 也有国际组织乃至全人类的哲学。哲学理应坚持关注现实的人们的生活世界、进入同时代人的灵魂尤其成为人民精髓、为劳苦大众提供心灵引导的立场, 应当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反映现实人们的苦难, 倾听人民群众呼声, 总结人民群众经验, 研究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一切名副其实的哲学及其哲学家, 就必须从民众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生枝育叶、开花结果。因为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 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 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面对中国现代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冲击, 面对现代性与传统的衔接与撞车, 面对丰富纷杂的现实和困惑无助的心灵, 我们的耳畔又一次响起小仲马那句问答式的名言:“拯救我们的人在哪里?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就是你!我!!他!!!”面对这一切, 中国的哲学家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哲学家对现实的关怀不仅意味着用眼去看, 用嘴去说, 还意味着用心去体验, 用情去沟通, 用大脑去反思。总之, 要用智慧去解答。

当地沟油成为食用油, 哲学家应当知晓, 并在媒体上抨击这种丧尽天良的缺德行径, 且呼吁政府加大处罚力度。当孕妇无钱进产房只能在医院过道里难产导致婴儿死亡时, 哲学家应当知道, 且在媒体上谴责该医院唯利是图不讲道义的可耻, 同时批评这对夫妻临事不谋马虎了事的不良习惯。当北京上海房价暴涨得令工薪阶层无以问津时, 哲学家应当了解, 并质问房产商和政府意欲何为。当纯纯的少儿沉迷网络两眼昏昏神情恍惚, 哲学家应当着急, 并告知其家长:少年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应当多在他们的伙伴中进行。当新疆“4·23爆恐”事件发生, 哲学家应当洞悉, 并全面探究暴徒的动机和事件的前因后果, 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当富士康的青年员工跳楼时, 哲学家应当知道, 并亲到富士康集团告知他们生的价值与死的意义, 以使其明白:在生死的意义序列中, 为壮丽事业而生为第一, 为壮丽事业而死死得其所为第二, 苟延残喘生不如死为第四, 而轻视宝贵生命而死为第三;而当面对一个处于弥留之际的一辈子信仰基督教的老太太, 哲学家可以告诉她:“祝福您, 尊敬的女士。因为您马上就要步入神圣幸福美好的天堂。”此时若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生死是自然的铁律”之类的话, 就一定不是哲学, 不是智慧之学。当上亿中国人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时, 哲学家要深知, 并尽可能多地接触他们, 为其开导减压, 令其舒筋活血神清气爽。当走火入魔的邪教徒坑人害己时, 哲学家应当同情, 并提供将迷路人带出迷宫的良方。凡此等等, 哲学家要考察了解, 要躬行问诊, 要释疑解惑。没有这些具体生动的生活素材与实践积累, 没有这番治病救人的门诊经历, 没有这番答疑解惑的实践, 哲学家便难以完成更高的思维抽象的时代使命。

三、引领思想守望文明

关注现实、解读困惑, 只是哲学家的具体任务, 而其时代使命主要的还是引领思想、守望文明。只有作为时代思想的引领者、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守望者, 才是哲学家的首要的和主要的角色。

(一) 引领思想

虽然哲学考察的对象包罗万象, 但哲学家却有自己的主业。而用思想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中国哲学家的主业, 用思想传递时代的声音就是当代中国哲学家的时代使命, 即运用学术造就“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因为哲学是培养眼光、训练理论思维、提升时代精神、生产思想和理念的, 是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的。我国当代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中的时代”应当体现在:从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本大书的解读入手, 准确捕捉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背后的深层“中国问题”, 然后运用“哲学方法”进行研究, 提炼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核心理念”, 引领中国现实社会健康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说的, “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不能仅仅在书斋里自食其果了 (当然, 纯学术研究也是必要的) , 哲学工作者的责任在于以哲学的方式走进我们的时代和现实生活, 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核心理念。”

因为哲学是一个民族的头脑, 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算不上一个成熟健康的民族。黑格尔曾批评说, 政府对哲学的漫不经心迟早会受到一种惩罚——“一切透彻认识的沦丧”。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相应的哲学理论, 因为中国人主要还是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用纯粹外国人的理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行不通的。为此, 中国哲学家应该而且必须树立“舍我其谁”的责任感, 增强“吾侪所学关乎天命”的使命感, 不但要有与传统对话交流的继承力, 还要有与当下对话交流的批判力, 更要有与未来对话交流的创新力。

比如, 如何解读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西方国家一些对中国、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抱有强烈偏见乃至敌视态度的政客, 充满恐惧地看着中国的崛起, 接二连三地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中国殖民论”等奇谈怪论, 把中国妖魔化, 并不遗余力地利用所谓“人权”问题、民族矛盾问题, 特别是藏独、疆独等问题, 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兴风作浪, 试图挑起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 以达到颠覆我们国家的目的。尤其近年美国奉行重返亚太政策以来, 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和现首相安倍晋三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无由无理无耻表演, 还有菲律宾等“南海”也频频挑起事端, 美日在亚太地区推行“战备外交”与“金钱外交”, 企图对形成“合围”“包围”之势。而在国内, 也总是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 他们始终对市场取向的改革抱有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 无视中国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 而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如贫富分化问题、腐败问题等, 归罪于改革开放本身, 用一种“改革原罪论”指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策略, 诋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的理论, 试图把中国拉回计划经济的老路。面对来自国外和国内的种种非难, 我们的哲学家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沉默失语吗?

不, 我们要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可靠、更具解释力的理念;更要有使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更高层次的理论自觉。一个民族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自我意识, 就只能在他人的权威话语系统中建构虚幻从属的自我。哲学要有所作为才会有地位, 而当代中国哲学家要有所作为, 必须不唯书、不唯上而讲真话;必须反对人云亦云、老调重弹而讲新话;必须独立思考, 必须走出纯学术圈, 传播进步理念, 关心公共事务, 减少教室与社会的隔阂, 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而讲管用且有意义的话。学术的权威要靠学术自身的力量来树立, 不能靠非学术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哲学研究方式方法要创新, 要注重从思维方式转变的角度来探索哲学研究新的方式方法, 注重成果的思想性、创新性和学术含量。因为没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 中国学人在广阔学术天地中的自由探索便步履维艰;没有原创性的学术理念, 即使面对众多热点, 中国学人也只能亦步亦趋, 重复模仿;同时, 我们的哲学研究方式也要从注解论证走向注解论证与提供前导理念相结合, 因为哲学不但是黑格尔所说的“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 更应是马克思所说的黎明前报晓的“高卢雄鸡”, 通常“哲学家会因他们自身的学术成功而使他们处于学术体制的支配地位, 从而也会使他们局限于该学术体制的简单再生产”, 对哲学而言, 那种工匠式的劳作, 模具式的生产, 半点进步价值也没有。因此, 我国当代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从对现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这本书的解读入手, 提出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背后的深层根本问题, 运用哲学先进创新的方法进行研究, 提炼出新锐优秀的时代精神。总之, 用先进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健康发展, 用时代精神感召中国人民奋勇前行, 这才是当代中国哲学家重要的历史责任与光荣使命之一。

(二) 守望文明

哲学除了释疑解惑、引领思想、提炼精神外, 还要守护并展望自我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文明。在中华文明或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 有一种责任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来, 这就是守望文明。哲学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 是担当人类文明守护者的理性方式。哲学所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范围广阔的生活世界, 这个世界不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而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和产物。在中国和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无不打上人类自由意志的印记, 它每前进一步, 都体现着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智慧和这种智慧的运用。然而, 我们每个人也都很清楚, 没有任何颠扑不破的必然性可以保证这种智慧的运用能够总是确定无疑地培育出积极的、健康的文明果实。因而, 在我们的这个文明世界中, 始终存在着科学与迷信、自由与奴役、民主与专制、正义与非正义、和平与战争的反复较量, 使我们一直困扰在“存在还是非存在” (或者“生存还是毁灭”) 这样一个终极性的问题中。正因为如此, 需要我们对文明的进步进行持续不断的理性思索, 需要我们对生活世界保持批判的态度, 需要我们把一切具有历史进步价值的因素从扑朔迷离的生活现实中提炼出来, 让它们从被遮蔽的状态中呈现出来, 并通过理论的整合, 使它们成为引领文明进程的方法、尺度和标准, 同时防止人类文明毁于浅近的功利行为和邪恶的政治目的。当哲学运用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探索并形成能够统摄巨量经验的范畴体系、思维形式和价值准则的时候, 它所作的就是这样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工作;当它用理性的批判精神去涤除一切阻碍文明的因素和障碍时, 它就是在扮演文明守护者的重要角色。

无论中华文明还是人类文明, 又都是一个个的血肉丰满的有机体, 它们的每一个细胞或器官都是这个不断成长着的有机体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法律家、哲学家乃至每一个生活世界中的人的勤奋工作本身就是文明的发育和生长。当他们不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仅看作谋生的手段, 而同时也是为了推进中华文明或人类文明的时候, 当他们努力使自己的事业同中华文明或人类文明的进步价值保持一致而不使其玷污乃至损害这个有机体的时候, 他们同样都是文明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因为, 当他们这样想也这样做的时候, 所从事的正是一种哲学, 一种不是把智慧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本身的哲学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 即便是哲学家也未必能承担得起守护文明的责任, 因为, 没有人能够保证这种人在强大的功利诱惑和政治胁迫面前还能够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文明的守护者, 但要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 就需要这种哲学精神。对此, 当代中国哲学家更是义不容辞。因为, 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要塑造和传承这种精神, 就是要通过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来凝聚中华文明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并为其发展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

总之, 当代中国哲学家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它的历史使命就是传承和创新我们民族的文明, 使中华民族拥有健全的头脑, 始终能够在理论思维的高端领域与其他民族比翼齐飞, 并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至高无上的使命。

四、反思批判自信顽强

要深刻明白哲学及哲学家的使命, 就要进一步明确哲学的四大属性:独立、反思、批判、自信, 即哲学的精神。

要理解哲学的独立、反思、批判的精神与特性, 就须明白哲学与科学的关联。由历史可知,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雅典时代, 当古代文明和各门知识有了很大发展之时, 东西方几乎同步进入到古代哲学的第一个巅峰, 类似的还有印度的佛教哲学等。那时,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在诞生之日几乎也是同时指导各门学科规范化独立化之际。在近代, 当科学在西方大发展时, 哲学终于在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等人的手中登峰造极, 达到抽象思维的顶点, 并且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与劳动者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结合。在今天, 天体物理学、信息科学、基因工程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门科学大显神通并几乎一切领域被穷尽时, 哲学似乎已经没有了自己的领地和研究对象, 哲学家的使命和任务也似乎可以终结。但哲学和哲学家远没有到休息的时刻。那么哲学到底可以做什么?事实上, 一日千里的现代科学与技术不仅更加需要哲学的悉心关怀与高度综合, 而且也为哲学的再次崛起与繁荣创造了学术的条件。哲学的使命和任务, 就是用思辨的方法探索无科学回答或科学未回答, 而人们又要追问并希望有所答案的问题。凡是科学不研究的问题, 就属于哲学思考的问题。但哲学问题不是琐碎的、浅层的问题, 而是与表象的本质、具象的本体、根据的根据、原因的原因有关的根源性问题;与意义的意义、理由的理由、目的的目的有关的终极性问题。在当代, 尽管各门科学如此发达, 但哲学仍远未到终结的时候, 而且还大有可为。“哲学研究科学不研究的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暂时没有对应科学研究的问题 (如经典物理学之前的物理问题思辨、现代生物学之前的生命问题思辨等) , 或暂时不能由科学研究的问题 (如不断出现的科学有限对象间的边缘问题和新的人类实践提出的大问题) , 或将来可能也不能由科学研究的问题 (如对方法的反思、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对解释的解释) ;另一层含义则是指科学肯定且永远也不能研究的问题, 即价值问题。哲学对科学未介入问题的研究, 体现了哲学对未知的探险;哲学对价值问题的研究, 则体现了哲学对意义的追求。因此, 哲学的功用就是探索未知, 追求意义。哲学之所以能研究科学尚未研究的问题和科学不能研究的问题, 全在于它的思辨方法, 因此, 哲学的本质或主要特性就是思辨, 即哲学天然地具有独立精神、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哲学及哲学家正是运用这些精神与品质为自我民族和人类不断创造并提供新的时代思想。

中国历史精神文明 篇5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中西绘画中都强调绘画的风格特点和独特个性,它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我们认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的统一。然而当前西方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片面追求形式,强调极端的个性解放,许多荒诞离奇、标新立异的作品充斥于艺术创作中,完全背离了西方传统绘画的传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在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中西绘画有着不同的状况。中国画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仍然日新月异、枝繁叶茂,不断稳步发展,并没有出现“无度”的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规范。自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哲学一直是统治阶层治国安邦的正统哲学思想。在汉代,中国画开始走向成熟,它自然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注重仁学,主张爱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学思想,是一种能使分裂混乱的社会环境有效地秩序化与和谐化的思想。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实践证明,在中国一切艺术创作都无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要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首先,中国画强调画家后天的学识修养,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体验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以使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蕴含着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理想要求。具体表现在,旧文人画家的作品虽然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但内容大都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比如,文人常画“四君子”,竹象征虚心劲节,梅象征凌寒傲雪,兰象征虚怀若谷,菊象征岁寒不凋,表现出文人的审美理想,借以自喻和启迪人们的高尚情操。在创作中,由于受到儒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描写对象来达到“缘物寄情”的目的,把对象之形神与画家之性情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外,中国画还特别提出了人品的重要性,认为“人品不高,画品亦不高”,“人品第一,画品第二”,就是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画出高雅纯正的作品来,才能受到后人的喜爱,相反,人品低劣的人纵有高超的技艺也为人唾弃,如蔡京、秦桧、张瑞图等人的作品就为仁人志士所不齿,而颜真卿、岳飞、八大山人、梅兰芳、齐白石等因其德艺双馨而被广为传颂。同时,历代画家中也不乏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的大家,如郑板桥在其画竹石轴上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便表现出一个旧文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注!而八大山人画中冷眼看清天的个性化的“鸟”,也是他仇视统治者的自我写照。由此可见,内蕴着德行、学识、修养的中国画,对于精神意蕴的追求胜过了技法的追求,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这不正是中国画的本质吗?

二、道家“返朴归真”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也是影响中国画的重要哲学思想。它对宇宙自然、人生社会的宏观把握,对主体感性自由的充分尊重,对个性的张扬与追求,具有解放思想、回归自然的理想品格。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回归自然”成为左右一切的艺术源泉。道家文化主张把社会的一切规章制度、伦理道德、秩序规律都打碎,回归到混沌无为的人类原始状态,这种道家的宇宙观,同样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与对象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自然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庄周对此有过精辟地描述:“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这是一种精神的完全解放,是主体精神凝聚于表现对象中的一个质的飞跃,于是画中的物象具有了画家同样的思想情感,天人真正地合二为一了。可以说,老庄思想影响到中国画的每个角落。例如,中国画注重“空白”的处理,喜爱表现“虚境”,就是说描绘景物要与画面的“虚白”完美地统一起来,只有充分表现出趋向无限的“虚景”,画面才能产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是受到老庄“以白计黑”和“以无计有”思想的影响。中国画追求简练概括,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正合了《道德经》所讲的“少则得,多则惑”的理念。老子云:“大巧若拙”,“返朴归真”,于是中国画就产生了追求“童稚”的绘画风格。老子云:“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眩”,所以中国画便以水墨为主,极少着色。以上所述,无不体现出老庄思想对中国画的深刻影响。

三、禅宗“真如领悟说”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儒、道、释文化中,佛教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最晚。准确地说,是禅宗思想引发了中国画审美情趣的变化。在中国古代书画家中,大都有参禅问道的喜好,如宋元明清诸大家都喜欢与高人逸士为伍,过“卧青山、望白云”的野逸生活。其中,也不乏本来就是僧侣的书画大家,如草圣怀素、巨然、贯休、八大山人、石涛、虚谷等,可以说佛教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禅宗虽然实际产生在唐代,可是它的渊源却很早,它是佛教逐步中国化的产物。它主张“领悟”,通过不断修炼达到超凡脱谷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排除一切杂念,虚静忘我,进入“真如”的纯真境地,达到心领神会、妙合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禅宗的这种文化精神启示人们,艺术创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演变过程,其中意境的获得是最高境界。王国维认为,意境的获得,第一要性情真,写出真性情便有真境界,即“显本性,吐真情,不矫饰,不作态,不违心,不隐私”。第二,要态度真,只有忠实地、真诚地对待人、景、物、事才能写出真境界。第三,观察感受真,独特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境界的必要条件。在禅宗文化思想影响下许多中国画家追求自觉体验,超越自我,向往游离于世俗之上的理想的精神王国。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总结画竹体会时认为:“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何故?因为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这是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通过营造个性的思想,使画家不拘于形体、线条、色彩、笔墨等,而以性灵去体验游离于万物之外的艺术规律,所以就形成了中国画特别注重画外画、景外景、意外意的审美意向。诗文书画大家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是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在这里,他更准确地指出了创造性想象乃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元代倪云林作画意境高逸、孤寂,他说:“余之画,不过逸笔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些具有禅宗文化思想的绘画作品,具体表现为纯以水墨为主,很少着色,山水景物极其简约,有不可多一笔不能减一笔之妙,景色静谧、恬淡、闲适,画面往往大量留白,体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特点都成为文人画的重要艺术特征。

历史反思、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 篇6

[关键词]历史反思 民族精神 民族历史 历史哲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一、历史反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

列宁认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为中国109年的悲惨的近代历史,我们才明白国家落后于国于民都是巨大的灾难;因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我们才知道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1940年法国的亡国,我们才认识到绥靖政策只能使恶霸在世界为非作歹;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才发现原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可以相互促进。

历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试想如果我们仅仅有历史事实的罗列,没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那么历史只会成为积尘飞舞的藏书阁中的几张废纸。然而当反思与思辨走进历史的世界里时,历史就成为能够映射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的镜子,是我们清楚认识应该所走道路的有力工具。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当今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从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吸取腐败与脱离群众的教训,如何从我国近七十年的新中国历史中学习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成与失,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历史反思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整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问题的实践;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来源于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不断反思。我们以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为例。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臭名昭著的纳粹的诞生地,在20世纪有着并不光辉的历史。然而德国不断反思自己的民族历史,追寻这段不光彩历史的起源和影响,并不断对德国自身当代发展做出约束:联邦德国首先通过立法形式采取了禁止纳粹活动的严厉措施。1953年8月颁布、1998年11月修订的德国刑法第86条规定,任何人在国内外传播、生产和使用与民族社会主义党意识形态直接有关的宣传材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任何人传播或在公开场合使用包括纳粹在内的非法组织的标记将被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第130条规定,任何人公开或在聚会中赞成和否认纳粹统治时期行为或者认为其无害将被处以不超过一年的监禁或罚款。

对于纳粹的受害者和受害国,联邦德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道歉。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前往波兰华沙参加纪念1943年华沙犹太区起义牺牲者的活动。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勃兰特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异常举动。他突然双膝下跪,沉默凝视,神情肃穆,以此代表德国向战争年代遭到纳粹屠杀的波兰犹太人表示真诚的忏悔,让世人看到了战后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悔罪和认罪。30年以后,2000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在华沙勃兰特广场致辞时称赞了当年勃兰特的英勇举动。他说:“在这里德国政治领导人、代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的政府领导人怀着同情和勇气以表达不管多么精心的措辞都无法表达的事情:我们犯过罪行,我们承认这些罪行。”又是10年之后,2010年12月7日,德国总统武尔夫也来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敬献花环。他回忆说,当年勃兰特做出这一非凡举动时他只是一个11岁男孩,但他知道并且一直记着它。他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凡的人道姿态。在面对德国人给东欧制造的悲伤和暴行时的一种谦卑和伤心。”他还保证说,虽然他是在战后出生的,但他对德国历史负有责任。

总体上看,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纳粹时期历史的反省是深刻的,反思也给德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大,德国已与英国法国共为欧洲的“三驾马车”,欧洲事务无论是欧债危机还是欧洲反恐都少不了德国的身影,德国虽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是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大,德国在国际政治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成为了促进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大家对于历史哲学的论述,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的考察,对民族文化思想的反思,从民族历史中取得经验,巩固我们务实的民族精神,同时吸取西方民族擅长反思的特点,在历史中总结经验,以促进我们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 参 考 文 献 ]

[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世界现代史(1900—2000)[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7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包括世界科技的重大发明,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论,达尔文进化论及三 次工业(科技)革命的重大发明如瓦特改良蒸汽机、发电机与电动机、互联网等,要重点关注这些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分析文艺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意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性,认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

考题类型: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都有涉及,以选择题为主。

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角度新颖。复习时,我们要把握人文主义的起源、复兴、发展、成熟这一主线,特别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对亚、欧、北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深远影响。试题侧重于考查不同历史知识的对比与鉴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难度不大;注重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及特点。

复习建议:

1.把握人文主义思 想的发展 演变这条 主线。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希腊先哲时期是萌芽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是兴起时期,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是发展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是进一步发展时期。要从人 类探索社会、追求理想、追求和谐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文主义的发展。

2.对于近现代科技,要弄清三组关系。一是伽利略的成就与牛顿力学。前者是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后者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二是科技与思想文化。人类在科技上的重大突破,离不开文化更新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同时,科技进步又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其中,物理学领域的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对哲学发展的影响尤其显著。三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牛顿力学。前者是对后者的概括,而不是否定。前者只是否定了后者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理论概念,至今仍指导着物理学的发展。

3.对于世界文学艺术方面,要突出三个“重点”、理清两条“线索”、树立一种“精神”。

(1)三个“重点”:一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二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三是影视艺 术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两条“线索”:一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现实。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和艺术的 发展,科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影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世界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珍宝,入室探宝,可以给人以美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可以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观念。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高考海南卷第11题)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 的主张中,与卢梭的 主张不同的是

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洛克主张“国王及其政府应该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权力”体现的是议会君主制,故A项正确;“国家源于社会契约”属于社会契约论,是二人的共同主张,故B项错误;“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也是二人的共同主张,故C项错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符合题干中“国家政治”的限定,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L.汉金斯在《科学与启蒙运动》一书中说:“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该材料主要强调

A.科学革命启发理性的出现

B.理性主义思想成为科学革命的根源

C.启蒙运动破坏了天主教规

D.科学革命冲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答案:A

解析:由“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学革命与理性思想的关系,科学革命的发生促进了理性的出现,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拔高了理性主义思想的作用,C、D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强调的角度。

示例2(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17题)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皆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者科学)与技术联系不够紧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故A、B、C三项错误;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故D项正确。

变式练习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表1),下列对材 料信息解 读正确的是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 转化为生 产力的周 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 都以科学 理论重大 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 对人类社 会生活影 响越来越大

答案:B

解析:材料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一些重要发明成果的研究年限、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说法较绝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主要是生产经验的积累,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示例3(2014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哥白尼日心说主要探究宇宙,与人无关,故A项错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的是牛顿经典力学,故B项错误;哥白尼日心说反对之前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反对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都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故C项正确;“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的是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马克思在1861年向朋友介绍某本书时这样写道:“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合理的意义。”下列对“这本书”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为《共产党 宣言》的诞生 提供了理 论依据

B.使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

C.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该书的作者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

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 言》的诞生时 间是18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与题干意 思不符,故C项错误;“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说明马克思肯定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力地打击了目的论,故C项正确;“认识宏观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属于经典力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示例4(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母亲》

D.《老人与海》

答案:A

解析:由“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 领域内的 秩序”可知该作品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相同,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注重人类感情世界的挖掘的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 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B项错误;《母亲》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作品,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这里有贵族的沙龙,战场的格杀,莫斯科大 火,法军溃逃,地主的庄 园生活……构成了光怪陆离的社会万花筒,体现了作家的广博,使得作品气象万千。”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A.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B.拜伦的《唐璜》

C.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D.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材料描述的内容来看,该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内容主要描述了战争的场景,故D项正确;A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故A项错误;《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故B项错误;《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反映的是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是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故C项错误。

【重点突破】

1.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3.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延续与弘扬

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一样,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开启了这场运动。

(1)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强调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核心来观察世界。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它同样强调人的作用与价值,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科学的办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这与人文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2)在反封建层面上,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它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并对未来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做了较完备的设想。

(3)总体看来,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做了全面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看,文艺复兴的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则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特别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而启蒙运动扩展到了哲学、史学、经济、政治等各方面。

3从批判形式看,启蒙运动脱掉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以理性为唯一判断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说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延续与弘扬。

4.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比较

5.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在发生的条件和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相同点

(1)条件: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内外市场扩大的结果。第一次是因17世纪资本主义统治在英国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18世纪中期英国国外市场扩大所致。第二次是因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确立和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及自然科学取得了迅速发展所致。第三次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科学理论有重大突破、科技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及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迫切要求的结果。

(2)影响:三次工业(科技)革命都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是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都推动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没结束,但已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使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

6.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经济增长方式:信息化的发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靠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2对教育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3对生活方式: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信系统,从而使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 的生活方式。

4对国际竞争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竞争方式,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竞争逐渐让位于科技竞争,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作为提高民族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决策。

5对国际经济格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2)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2全球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3一些人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信息容易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7.“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比较

8.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9.17世纪到20世纪,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引起技术上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需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故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当时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 古典主义 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促进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4)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人类却付出了巨大代价:两次世界大战、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人类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格拉底曾指出:“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

B.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

D.雅典城邦推崇法律至上原则

2.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明了

A.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B.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C.古希腊哲学家主要研究“神”的本质

D.古希腊城邦制度的高度发达

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总体特征并不是所有意大利人的特征,而主要是富裕的上层阶级所独有的,他们只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这种评价

A.否定了文艺复兴的重大作用

B.较客观地指出了文艺复兴的局限性

C.忽略了文艺复兴的阶级属性

D.片面地夸大了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

4.1878年,雨果以76岁高龄发表了震撼人心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枢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微光”意指

A.波旁王朝正处于法国的极盛时代

B.法国开始 迸发出资 产阶级大 革命的火光

C.伏尔泰葬于思想圣殿巴黎先贤祠

D.冲击法国 封建统治 的伏尔泰 等人的思想

5.现代学者周有光说:“启蒙运动不是简单地继承文艺复 兴,而是发展 和提高了 文艺复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次运动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B.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拓展了人文精神

C.两次运动都把矛头指向封建王权

D.启蒙运动 比文艺复 兴具有更 大的广泛性

6.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世纪后期神学和基督教会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受到当时由个人探究得出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的挑战,并最终为后者所取代。”这里所说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是指

A.天赋人权和理性主义思潮

B.无神论和依法治国理念

C.重商主义和主权在民思想

D.人文主义和宗教信仰自由

7.约翰·麦考曾经说:“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的、乡村的。和这些相异的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这个新阶层就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约翰·麦克所说的社会革命指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8.1703年,牛顿(1642-17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任职期间,牛顿曾说:“我愿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证明神的存在,以便更好地侍奉神。”该现象表明

A.18世纪的科学发展还十分有限

B.宗教改革对牛顿产生深刻影响

C.启蒙运动在英国没有出现高潮

D.工业革命没有深刻冲击思想界

9.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曾说:“普朗克做出伟大发现的1900年,标志着物理学新纪元的真正到来。”材料中所说的“伟大发现”

A.推动了人类对生物界的新认识

B.加速了人类对宏观世界的新探索

C.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促进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新认识

10.1949年11月,伦敦《泰晤士报》的标题极为醒目:“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该报道的主题可能是

A.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B.普朗克与量子论

C.达尔文与进化论

D.瓦特与万能蒸汽机

11.“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关于“这一发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揭示了时空的属性,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B.它打开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C.它解决了热辐射理论的疑点,有助于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D.它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2.《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1从亚里士多德学 说到自由 落体定律2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3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4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123B.134

C.124 D.234

13.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与巴雷特的主张不符的是

A.因特网推动全球化进程

B.因特网应受法律控制

C.因特网应立足部族化

D.因特网应受政府管控

14.北京时间2014年7月15日凌晨,《科学》杂志在线发文,宣布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团队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让研究新的量子系统成为可能,或将对信息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下列科学家与这一发现无关的是

A.普朗克B.达尔文

C.玻尔D.爱因斯坦

15.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形成B.交通工具革新

C.信息技术应用D.美苏冷战结束

16.文艺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风格。下列创作风格与其对应的文艺作品,不匹配的有

1斯达尔夫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巴黎圣母院》2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苹果车》3沃塞尔“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向日葵》4莫奈“光是画中的主角”———《格尔尼卡》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7.下列对图3所示作品 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它是浪漫主义作品

B.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对思想观念的冲击

C.它体现了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它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18.南朝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原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下列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可与《风》《骚》对应的是

A.14、23 B.12、34

C.23、14 D.24、13

19.总之(画家关注的)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与上述评价最符合的绘画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D.现代主义

20.人们评论一个艺术流派:“(他们)拥抱现实生活———但是以不同的方式。别具一格的是,他们对色彩、光线和光学的新理解融入他们的画作中。”下列画家属于这一流派的是

A.德拉克洛瓦B.凡高

C.列宾D.毕加索

21.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过:“(它)之所以引起哗然与骚动,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新奇,而因为它所显示出的扭曲和张力。”作者评论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理性主义

22.20世纪初,某学者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该艺术是

A.电影艺术B.雕刻艺术

C.绘画艺术D.电视艺术

23.刘海粟在《西洋风景画史略》中介绍道:“由其罗列之色点,描写其真现象,故能形态与光线俱臻善美,且深远处亦无不显豁呈露。”这介绍的是

A.浪漫主义美术

B.现实主义美术

C.印象派美术

D.现代主义美术

24.有位美学家指出:“绘画应是从最单纯的事物中抽离出最简单的形式,让画布上出现的是符号般的造型,经由视觉慢慢被组合在一起以代表一个实物。他不是具象世界,而是画家心中的意象。”下列美术作品中,创作风格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向日葵》B.《睡莲》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格尔尼卡》

25.图6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某 电影的海 报,若要从电影史角度给该片配上一个标 题,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是

A.电影时代的处女作

B.默片时代的经典

C.有声黑白时代的开山之作

D.有声有色电影的代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

———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 提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康德对“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3分)

27.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部分重要发明从定型到投产的时间示意图。

———根据《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的数据编制

材料二1990年4月,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提高教育水平的七点计划。重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人力资本是美国立足21世纪的关键问题,其后明确宣布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自1965年以来的历次移民法的修改,均向有一技之长的科研人员倾斜。80年代末,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中的非美国出生者占到59%,美国工程系科的研究生一半以上是外国人,35%以下的主讲教师中有60%是外国出生的。

———黄安年《美国的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

材料三表7是中国1989年至1995年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讲话或重要决定。

———《新中国档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片反映的主要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领导人和党中央自20世纪80年代末对科技、教育关系的认识。(4分)对此,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启示?(4分)

28.阅读下面表格:

请回答:

(1)根据表格,概括世界近代现代电视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电视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B4.D5.B6.D7.C8.A9.D10.A11.A12.C13.C14.B15.C16.B17.D18.D19.C20.B21.C22.A23.C24.D25.C

二、非选择题

26.(1)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4分)

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法国深受封建专制统治 和教会压 迫。(2分)

(2)前提:公开运用自己理 性的自由。(2分)

理解: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3分)

(3)历史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民族民主政治运动;影响了公民法治社会的构建。(3分)

27.(1)主要趋势:科技发明用于生产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促进生产的作用 越来越大。(2分)

主要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多数国家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教育的发展,民众素质的提高。(4分)

(2)主要因素:重视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人力资源;修改移民法,加大外国科技人员引进的力度。(4分)

(3)认识: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经济效益的提高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振兴科技,又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4分)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把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当作头等大事予以重视;近代现代以来,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水平;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国家的综合国力。(4分)

28.(1)主要特点:前期发明进程缓慢,成果集中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技术从发明至运用十分迅速,电视技术不断改进,从无声至图像和声音同时播出;从二战前的黑白时代发展至二战后的彩色时代;二战使电视业陷于停滞状态,二战后美国在电视业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12分)

专题七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8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 本专题是考查的重点, 题型涵盖选择题和主观题。

命题的角度侧重于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并以此为中心线索展开两个方向的比较考查。第一, 依据时间, 考查苏格拉底与孔子、老子, 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 启蒙运动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等;第二, 围绕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这条主线, 比较分析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关于人文主义的异同。

命题的模式, 以材料情境为主, 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 答案的呈现多注重结合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复习方法】

复习时, 要抓住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这一主线, 对所及知识进行比较分析。要以理解为主, 不仅要注重知识点主题式的纵向理解, 也要注重知识点时间式的横向理解。

所谓主题式的纵向复习, 即理解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不仅要知道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的阐述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是人文精神的复兴时期, 启蒙运动时期是人文精神的发展成熟时期, 而且要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把人从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从基督教神权之下解放出来, 启蒙运动把人从封建王权专制下解放出来。

所谓时间式的横向理解, 即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内与人文主义相关的思想和事件, 从不同方面横向、立体地理解人文主义。例如, 抓住智者运动兴起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联系教材必修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可以看出古希腊民主政治成为智者运动兴起的重要背景;联系教材必修三“百家争鸣”, 比较诸子百家和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 可以看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与这一时期西方的思想相比, 都存在对人的关注。总之, 不论是主题式的纵向理解, 还是时间式的横向理解, 都要以人文主义为圆心。

【综合解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要做到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 就必须从主题式的纵向和时间式的横向作进一步的解读。

一、主题式的纵向解读

1.概述

智者运动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的同时, 片面强调人的主观性, 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否定真理的客观性。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强调人的理想, 成为启蒙思想的源头。

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人的欲望和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追求, 主张追求物质生活和感官上的满足。从思想渊源上看, 它是古典文化和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此时的人文主义并不具有反宗教的性质, 一些人文主义者本身也是虔诚的基督徒, 其主要反对的是具有禁欲色彩的封建宗教神权。

宗教改革建立了人在信仰方面的自主和自由。它打破了持续五百多年的思想信仰大一统的局面, 形成了不同宗教信仰体系并列的局面, 使信徒拥有了独立信仰的自由, 极大地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新教代表着主权意识萌生的国王和诸侯的利益, 具有民族教会的性质。经过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逐渐形成了宗教宽容的局面。

科学革命形成了科学精神和思维模式, 使人们理性科学地认识世界拥有了系统的方法。文艺复兴时期,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被否定, 实践之风兴起。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领域, 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 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传统和模式, 彰显了理性的价值, 破除迷信和盲从, 激发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 启蒙运动逐渐兴起。

启蒙运动激发了人们运用理性的勇气和信念。它是在科学革命和英国革命这“双元革命”推动下形成的, 是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其核心价值取向是理性和科学, 理性是自然法则在人脑中的反映。在社会领域, 启蒙学者认为,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相应的法则, 这就是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法治和分权的原则, 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3.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二、时间式的横向解读

1.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比较

(1) 相同点:都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

(2) 不同点: (1)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各种知识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 主张知德合一。 (2) 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 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 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

2.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异同

纵观中西哲学史, 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 表现出重伦理的倾向;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 表现出重认识的倾向。这种“重人”和“重知”的基本分歧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二者的比较如下:

(1) 从他们所处的时代看。孔子所处时代, 诸侯争霸,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苏格拉底所处时代, 雅典民主制度获得全胜, 奴隶制经济繁荣 (或工商业繁荣) , 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2) 从思想观点上看。孔子的主要观点有“仁”, “仁者爱人”;“礼”, “克己复礼”;“敬鬼神而远之”。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有“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3) 从评价上看。孔子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他也因博大的思想而被称为圣人。苏格拉底开创了古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 相同点:

(1)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孔子倡导“仁者爱人”, 孟子的“人性善”, 荀子的“人性恶”,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 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2) 都认为道德是政治的基础。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 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 主张“克己复礼”。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 要治理好城邦政治, 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 培植好公民, 以德教人。

(2) 不同点:

(1)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 提倡人伦价值, 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而古希腊思想家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2)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 高度重视伦理纲常, 如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 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显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 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这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一, 讲究天人合一, 但儒家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 则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关注的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 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世界的人文精神。

4.中国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关于东西方这两种思想, 要从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分析启蒙思想与中国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不同。

(1) 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有较大的不同。欧洲的启蒙思想产生时, 各国重商主义的推行以及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已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得十分缓慢,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2) 两种思想的体系有较大的不同。欧洲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提倡政治上的民主, 反对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 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中国的反封建民主思想虽然也反对专制王权, 但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却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性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3) 两种思想所反对的封建力量有较大的不同。17、18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遗。而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因清入关而被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中国的封建统治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热点链接】

1.关注人、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的理念

材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 建设和谐社会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头等大事。然而, 当前在我国加速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问题之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发展不均。

问题之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渐突出。

问题之三:人口就业矛盾突出, 社会保障缺口多多。

问题之四:分配不公矛盾凸显, 贫富差距持续拉大。

……

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中外历史上哪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应该用怎样的指导思想来解决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2.中共十八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历史的抉择

材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 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可以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抉择。经过十年的探索前行,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二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主要是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问题:为什么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历史的抉择?

3.全国各地各级单位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材料:新华社北京 (2011年) 9月20日电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20日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 并为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他强调, 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 广泛开展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活动, 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 让他们的崇高精神深入人心, 转化为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共同行动, 努力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问题:列举东西方历史上各一位重视道德的思想家, 分析对比两者有何异同点。

道德模范的评选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何意义?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 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 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 但依然自由如初, 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 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 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教随国定

B.信仰自由

C.信仰得救

D.因信称义

3.观察下图, 图一所示文学作品《十日谈》的内容与图二所示《红楼梦》的内容相比,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A.反专制王权

B.反教会压迫

C.反殖民侵略

D.反封建礼教

4.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 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统治者重视对外传播文化

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

C.该译本是研究中西文化交往的珍贵文物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5.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 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 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 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6.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 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A.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B.重视物质享受、追求贵重金属的时代特征

C.批判宗教信仰、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7.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 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8.伏尔泰不同意欧洲一些传教士以及孟德斯鸠对中国专制制度的看法, 指出:“传教士们都认为 (在中国) 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 便认为他们是奴隶, 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 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而这正是我们将要讨论的。”由此说明伏尔泰

A.赞成君主专制

B.主张君主立宪

C.与孟德斯鸠根本对立

D.深谙中国国情

9.昆曲《牡丹亭》描写了进入阴间的杜丽娘毫无顾忌地与阴间判官据理力争, 终于使自己还魂人间。杜丽娘还一鼓作气, 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杜丽娘的这种追求相似的西方精神文化是

A.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D.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

10.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 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 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1)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2) 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3)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4) 拜伦的《唐璜》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11.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 (下图) , 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12.“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13.“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 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 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 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 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14.伏尔泰死后, 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 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 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 人民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 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出现材料所述史实的原因是伏尔泰

(1) 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 (2) 批判现存制度, 热情歌颂理性 (3) 强烈主张在法国废除君主制 (4) 倡导人人生而平等, 提出人民主权, 创立民主共和国

A. (1) (2)

B. (2) (3)

C. (3) (4)

D. (1) (4)

15.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 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 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B.议会至上, 以法治国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 共40分)

16. (25分) 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 要知道, 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 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 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 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1) 据材料一, 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 (3分) 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2分)

材料二

(2) 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 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 (4分) 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 (2分) 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4分)

材料三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 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6分) 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4分)

1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5分)

16至17世纪的中国, 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 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选取材料中的一种主要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均可, 要做到观点明确,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 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A 5.D 6.A 7.A8.B 9.B 10.A 11.D 12.A 13.C 14.A15.B

二、非选择题

16. (1) 内涵的拓展: (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 关注人的美德, 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 (3分) 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 拯救城邦 (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 (2分)

(2) 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人文主义。 (4分)

手段: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2分)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弱小;旧的势力 (封建教会、封建专制君主势力) 强大。 (4分)

(3) 相同点:都反对专制;都主张民主与法治;都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6分)

潮流:民主主义潮流 (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 ;科学与理性主义潮流。 (4分)

17.材料中体现的两种观点是: (1) 明清时期中国的启蒙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2)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评分标准:

一等 (15~10分) : (1) 紧扣评论对象, 观点明确; (2) 合理引用史实, 进行多角度评论; (3) 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二等 (9~5分) : (1)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观点较明确; (2) 引用史实, 评论角度单一; (3) 论证较完整, 表述清楚。

三等 (4~0分) : (1) 偏离评论对象, 观点不明确; (2) 未引用史实; (3) 论证缺乏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历史反思、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 篇9

列宁认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为中国109年的悲惨的近代历史,我们才明白国家落后于国于民都是巨大的灾难;因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我们才知道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1940年法国的亡国,我们才认识到绥靖政策只能使恶霸在世界为非作歹;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才发现原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可以相互促进。

历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试想如果我们仅仅有历史事实的罗列,没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那么历史只会成为积尘飞舞的藏书阁中的几张废纸。然而当反思与思辨走进历史的世界里时,历史就成为能够映射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的镜子,是我们清楚认识应该所走道路的有力工具。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当今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从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吸取腐败与脱离群众的教训,如何从我国近七十年的新中国历史中学习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成与失,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历史反思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整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问题的实践;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来源于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不断反思。我们以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为例。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臭名昭著的纳粹的诞生地,在20世纪有着并不光辉的历史。然而德国不断反思自己的民族历史,追寻这段不光彩历史的起源和影响,并不断对德国自身当代发展做出约束:联邦德国首先通过立法形式采取了禁止纳粹活动的严厉措施。 1953年8月颁布、1998年11月修订的德国刑法第86条规定,任何人在国内外传播、生产和使用与民族社会主义党意识形态直接有关的宣传材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任何人传播或在公开场合使用包括纳粹在内的非法组织的标记将被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第130条规定,任何人公开或在聚会中赞成和否认纳粹统治时期行为或者认为其无害将被处以不超过一年的监禁或罚款。

对于纳粹的受害者和受害国,联邦德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道歉。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前往波兰华沙参加纪念1943年华沙犹太区起义牺牲者的活动。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勃兰特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异常举动。他突然双膝下跪,沉默凝视, 神情肃穆,以此代表德国向战争年代遭到纳粹屠杀的波兰犹太人表示真诚的忏悔,让世人看到了战后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悔罪和认罪。30年以后,2000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格哈特· 施罗德在华沙勃兰特广场致辞时称赞了当年勃兰特的英勇举动。他说:“在这里德国政治领导人、代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的政府领导人怀着同情和勇气以表达不管多么精心的措辞都无法表达的事情:我们犯过罪行,我们承认这些罪行。”又是10年之后,2010年12月7日,德国总统武尔夫也来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敬献花环。他回忆说,当年勃兰特做出这一非凡举动时他只是一个11岁男孩,但他知道并且一直记着它。他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凡的人道姿态。在面对德国人给东欧制造的悲伤和暴行时的一种谦卑和伤心。”他还保证说,虽然他是在战后出生的,但他对德国历史负有责任。

总体上看,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纳粹时期历史的反省是深刻的,反思也给德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大, 德国已与英国法国共为欧洲的“三驾马车”,欧洲事务无论是欧债危机还是欧洲反恐都少不了德国的身影,德国虽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是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大,德国在国际政治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成为了促进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

雷锋精神的历史思考 篇10

一、雷锋精神的实质

自从1963年3月5日以来已有49年, 雷锋精神影响着我们80后这一代, 而在90后或是00后的孩子们当中, 就很少有人知道谁是雷锋,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什么?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能够长久不衰, 根本原因就在于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特征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指引了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正确方向。雷锋精神其最根本的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利他精神。

二、雷锋精神的价值

雷锋作为一个榜样被大家所模仿, 但雷锋精神的价值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雷锋,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在不了解雷锋的人的眼睛里, 认为雷锋就是一个傻子, 毫不为己, 甚至是自我牺牲, 只为他人服务。而这种精神却恰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的这种行为也体现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深刻体会到了要想达到共产主义就得有人为集体、为社会主义去牺牲这一实质性的要求。这些在雷锋身上都自觉的体现出来。

(二) 雷锋精神更多地体现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肯钻研的“钉子”精神

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所有的工作都被蒙上了利益的面纱, 都是用金钱来衡量工作质量和对待工作的态度, 什么样的价钱什么样的工作质量。就更别提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去钻研、贡献了。所以在雷锋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工作态度和钻研的“钉子”精神。

(三) 雷锋精神体现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建党以来一直提倡并遵守的, 对我们党能发展到今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种精神却慢慢退却了它应有的颜色。在吃、喝、享受面前一些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们都被这些糖衣炮弹所慢慢的侵蚀。而雷锋精神却体现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只有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才能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本, 永不变质。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才能保证不脱离群众, 不脱离实际,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市场经济下的雷锋精神

改革开放把我国带入了市场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思想和道德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雷锋精神会不会受到冷落呢?按理说, 应该是不会的。市场经济本身是公平的。一方面, 它崇尚平等、开放、竞争和效益, 他能够有效的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的自立意识、诚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增强。应该说, 市场经济可以调动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另一方面, 他是“逐利”的, 是利益驱动型经济, 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也可以说, 市场经济是一场追逐利润的游戏, 它的游戏规则存在着比较大的自由空间。因此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基础, 从而决定了思想的多元化。于是, 它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人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这样, 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道德的无序, 造成了正义机制的失衡。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多的呈现在人民的面前。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层出不穷的展现在人民的面前。如地沟油、三鹿奶粉等为了利益不惜一切的违反法律及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在人民群众的思想里慢慢渗透, 严重玷污了人们的心灵。

尽管如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内容的雷锋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雷锋精神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历史时期, 它会更加贴近时代脉搏, 引领时代新风。实际上, 在现实生活中, 雷锋精神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希望工程, 公益活动的志愿者等。

与此同时, 人民也拿起道德这一利器向社会丑恶现象砍去, 人们纷纷以自己的爱心、良知来唤醒那些沉沦的人们。各种舆论纷纷群起而攻之。更有利的维护了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体系的健康发展。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竟把人们从关注一己私利的道德层面上解放出来。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 是一个以高素质的人群为主流的社会, 是一个物质、精神、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 也是一个文明的充满了爱和风险精神的社会, 是一个阳光灿烂温暖的社会。我们相信, 到那时, 雷锋精神依然会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参考文献

重塑历史的现代精神 篇11

说起来,我对这路小说的创作是和这些年对文学的历史意识的思考分不开的。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强调通过对中国地方性和阶层性的细分,在“移情”基础上,形成观察思考中国历史的新方法论。这种“以中国为中心”的内观态度,是对二战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冲击反应模式”、“帝国主义模式”、“传统—近代模式”的反思。这无疑丰富了西方观察历史的视角、观点和材料。除此之外,随着以海登·怀特为代表人物的后现代历史学的兴起,特别是法国年鉴派的布罗代尔、勒华拉杜里等骁将的出现,历史学界对历史细节性、偶然性和复杂性的关注,对多种研究方法和视野的综合(特别是文学性的引入),也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孔飞力的《叫魂》,史景迁的《王氏之死》,裴宜理的《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等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海外汉学著作,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然而,中国历史学界在这方面却是被动的,柯文的“以中国为中心”仍有着西方主体论的坚实哲学基础,而中国学者研究自己的历史,其根基又何在呢?国内史学界,存在马克思史观、西方启蒙史观、后现代史观等几种观念冲突,也出现了很多不错作品,但总体而言,思路不清晰,观念也不明朗,特别是“见微知著”的能力和“文学性”的敏感捕捉能力,仍比较欠缺。

同样,从史学界说到文学界,其问题更是尴尬。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有活力的学术思想,更直接影响文学创作。很多西方作家的历史小说,其实也受到了上述史学思潮的影响,如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但我们很多所谓具有后现代意味的,颠覆性的“新历史小说”,如果考察其精神内核,除了虚无之外,更靠近古代传奇和演义。新时期以来,我们有过很多优秀历史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领域,如《少年天子》《白鹿原》《曾国藩》《胡雪岩》《大秦帝国》等。但当下中国的历史小说创作是匮乏的,尤其是抗战历史小说。在我看来,好的历史小说,应具有以下几个标准。

首先,好的历史小说应体现出一种历史理性精神,不能太过于拘泥于意识形态。很多好的现代史学家,都体现出了良好的现代历史精神,即尊重史实,尊重人性,在尊重生命个体的基础上凸显历史伟力,同时,在历史波澜壮阔或平静如水的岁月之中,寻找伟大的历史叙事精神。这种叙事精神,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图解,而表现着历史庄严的辩证法,表现着历史的神秘复杂与历史的严峻与温情。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迦太基与罗马的殊死搏斗,罗马统帅小西庇阿的痛哭,迦太基主帅哈士多路巴的妻子的决绝死亡,令人血脉贲张。而凯撒的《高卢战记》记述的白雪皑皑的高卢大地上,两个种族的生存斗争,修昔底德的《历史》中对波澜壮阔的希波战争的描述,都令我们感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辉煌、创伤、贪婪和反思。不客气地说,中国当下很多历史小说,我们很少看到这些东西,我们的历史小说缺乏“力量感”,我们有的,或是随意变形夸张、虚构模拟、戏仿戏说、嬉笑怒骂、虚无改写,或严肃呆板,是某种意识形态观念的生硬反映(革命化或种族化的)。

其次,好的历史小说,应有一种独特地域主体特质。布洛赫说,历史的事实,乃是心理学上的事实,黑格尔将普鲁士国家当作历史发展的顶峰,麦考莱把宪法体制下的英国当作历史的最优秀典范,都是历史学家心理主体在起作用。比如,法国的尤瑟纳尔,在历史小说中,总能将对人类命运的抽象哲思,大历史中的悲剧个人,与宏大西方历史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神秘博大,具有欧洲血脉的“星空”气质。而同样是历史小说家,日本井上靖的《敦煌》 《苍狼》《孔子》等历史小说,则擅长表现历史的雄奇残忍与荒诞可悲之中人类的抗争意识。这无疑带有日本岛国文化中的死亡意识和幽微独特的生命体验。而同样是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则擅长宏阔的历史场景描述,在这种宏大的描述中,展现不同历史人物“命定”的选择,这类小说无疑具有所谓“大河小说”的气质。

再次,好的历史小说,能善于处理历史的偶然性,细节性和总体性的关系,善于赋予历史文学的光芒与魅力。中国历史小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正史”味太重,太过拘泥史实,缺乏想像力和独创性,比如《大秦帝国》《曾国藩》等小说,虽然历史精神很充足,但历史的想象性,趣味性和文学性,表现的还是有欠缺的。这尤其表现为历史小说的中短篇领域的不发达,文学过于迁就历史,也就没了自己的力量。井上靖、司马辽太郎、陈舜臣、浅田次郎等一大批日本历史小说家,可以成为中国作家学习的示范。他们既有非常严肃的历史精神,又在历史小说中充分表现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张力结构关系。可以说,在文学虚构与史实之间,这些日本作家,找到了各自独特的言说方式,井上靖对敦煌大历史下小人物的虚构想象,司马辽太郎的楚汉相争的小说推演,陈舜臣对甲午之战的反思,浅田次郎对于晚清历史人物的微妙把握,都令我们叹为观止。然而,我们的很多历史小说,或过于拘泥史实,或过于天马行空,很少能找到一条平衡之路。

正是基于这些不满与思考,我开始进行抗战系列中短篇小说创作。我的笔下,有汪精卫这样的大人物,也有八路军战士,国军士兵,还有日本军官,随军僧侣,也有伪军军官,维持会的灰色人物,更有大历史下的普通中日民众。这里有英雄、汉奸,也有战俘、逃亡者和普通人。我试图展示一些战争横截面,有的是决定历史的时刻,有的则是普通人的生命瞬间,进而表现战争给民族国家、生命个体带来的创痛,揭示战争背后复杂的人性冲突,探究历史幽微深处的种种可能性,并在历史的文学想象中,发现历史的歧路性。这个小辑中的两篇小说,《幽灵军》取材于南京大屠杀后失踪的川军部队的故事,而《肃魂》取材于肃托事件,历史的幽魂无处不在,它们不知何时就会从历史的深处冒出,成为人世的潮水中飘荡无定的塞壬的歌声。

大河流域——人类历史的文明 篇12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充分了解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2.掌握佛教的产生和流传, 对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所了解。3.充分认识古代社会阶级关系, 主要掌握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事例, 积极领悟政治、法律、宗教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国家职能。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作为古代埃及最为伟大的建筑, 金字塔代表的是整个建筑成就, 展现了古埃及古老风俗、阶级关系、文明成果等。2.佛教制度的产生基础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随着佛教的流传逐渐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影响十分深远。

难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佛教能够体现出古代阶级关系的理由。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的帮助, 学生充分了解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之路, 保证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 提高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师的帮助, 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予以充分掌握, 在内容掌握的基础上, 对相关的问题, 有一个辩证的看法, 并全面地对历史事实进行评价。

3.通过教师的帮助, 让学生掌握印度的种姓制度, 对相关问题, 有一个辩证的看法, 并对该历史事实有全面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程序】

课前引导: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随着生产的发展, 原始社会也逐渐开始解体, 人类开始步入文明时代。世界有七大文明奇迹, 其中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是让人非常向往的空中花园。但是鲜少有人知道, 它们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此外, 相信同学们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很好奇。那么人类文明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在本节课程中, 同学们跟随着课程引导, 感受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与踪迹, 一同追寻古代文明的足迹。

一、金字塔的国度

学生阅读本目, 思考以下问题:

1.注意尼罗河的特点, 介绍古埃及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2.注意尼罗河奴隶制国家在什么时候开始统一的, 都城的位置在何处。

3.注意金字塔的命名之因, 以及古埃及国王热衷修建自己陵墓的原因。以及为何将陵墓修建成金字塔,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这次修建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当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 教师开始自己的讲授, 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对这些东西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如下:

古埃及的文明起源与发展, 与尼罗河息息相关。在三千多年前, 已经有40多个国家, 这些国家均是奴隶制小国。在公元前3000年, 古埃及建立了较为统一的埃及奴隶制国家。此时, 人们不能直唤国王的名字, 而是称之为法老。

二、金字塔是国王的巨型陵墓

之所以称之为金字塔, 因为在埃及人的文字里, 金字塔能称之为“庇里姆斯”, 即高的意思。从四面展望, 均是大小不一的等腰三角形, 形如中文的金字。因此, 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金字塔。目前, 尼罗河的下游有80多座金字塔, 其中规模最大的金字塔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在法国埃菲尔铁塔修建之前, 是最高的建筑。金字塔全部用石头砌成。后来埃及被阿拉伯国家统治之后, 逐渐和阿拉伯融合。

讨论的课题是:在四千多年前, 并没有起重机和汽车等机械, 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建造的呢?

三、新月沃地孕育的国度

学生通过阅读此段, 形成以下问题:

1.两河流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时间是什么时候?以及其统一在什么时候?

2.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的发现过程是什么样的?以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4.汉谟拉比法典从历史角度看, 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在回答以上问题后, 需要教师进行归纳, 如下:

古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附近, 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以及持续不断的耕作, 形成了人类文明, 在西亚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光彩。那么两河流域指的是哪两条河流, 一是底格里斯河, 一是幼发拉底河。

此两条河流的流向是并行的, 分别从西北向东南流入, 目的地是波斯湾。在两河流域之间, 是非常肥沃的平原。这一带, 称之为两河流域。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按照古希腊人的说法, 则为美索不达米亚。

此外, 针对古巴比伦王国, 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观之一便是空中花园。其地理位置, 位于伊朗、伊拉克。比较知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

四、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学生通过对本节内容的阅读, 进行提问, 如下:

1.奴隶制城邦在印度河流域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2.印度种姓制度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产生的?

3.不同等级之间的阶层, 都有什么样的职责和义务?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后, 向教师提出问题。

上一篇:数据库的安全技术下一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